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jakq heroine Karen Mizuki heart queen

jakq heroine Karen Mizuki heart queen

http://www.dailymotion.com/video/x407hy_jakq-heroine-karen-mizuki-heart-que_fun


魯迅, 而已集, 略談香港

魯迅, 而已集, 略談香港

本年一月間我曾去過一回香港,因為跌傷的腳還未全好,不能到街上去閑走,演說一了,匆匆便歸,印象淡薄得很,也早已忘卻了香港了。今天看見《語絲》一三七期上辰江先生的通信,忽又記得起來,想說幾句話來湊熱鬧。


我去講演的時候,主持其事的人大約很受了許多困難,但我都不大清楚。單知道先是頗遭幹涉,中途又有反對者派人索取入場券,收藏起來,使別人不能去聽;後來又不許將講稿登報,經交涉的結果,是削去和改竄了許多。


然而我的講演,真是「老生常談」,而且還是七八年前的「常談」。


從廣州往香港時,在船上還親自遇見一樁笑話。有一個船員,不知怎地,是知道我的名字的,他給我十分擔心。他以為我的赴港,說不定會遭謀害;我遙遙地跑到廣東來教書,而無端橫死,他——廣東人之一——也覺得抱歉。於是他忙了一路,替我計畫,禁止上陸時如何脫身,到埠捕拿時如何避免。到埠後,既不禁止,也不捕拿,而他還不放心,臨別時再三叮囑,說倘有危險,可以避到什麼地方去。


我雖然覺得可笑,但我從真心裏十分感謝他的好心,記得他的認真的臉相。


三天之後,平安地出了香港了,不過因為攻擊國粹,得罪了若幹人。現在回想起來,像我們似的人,大危險是大概沒有的。不過香港總是一個畏途。這用小事情便可以證明。即如今天的香港《循環日報》上,有這樣兩條瑣事:


k陳國被控竊去蕪湖街一百五十七號地下布褲一條,昨由史司判笞十二藤雲。


k昨晚夜深,石塘嘴有兩西裝男子,……遇一英警上前執行搜身。該西裝男子用英語對之。該英警不理會,且警以bbb。於是雙方纏上警署。……


第一條我們一目了然,知道中國人還在那裏被抽藤條。


「司」當是「藩司」「臬司」之「司」,是官名;史者,姓也,英國人的。港報上所謂「政府」,「警司」之類,往往是指英國的而言,不看慣的很容易誤解,不如上海稱為「捕房」之分明。


第二條是「搜身」的糾葛,在香港屢見不鮮。但三個方圍不知道是甚麼。何以要避忌?恐怕不是好的事情。這bbb似乎是因為西裝和英語而得的;英警嫌惡這兩件:這是主人的言語和服裝。顏之推以為學鮮卑語,彈琵琶便可以生存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在香港時遇見一位某君,是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他自述曾因受屈,向英官申辯,英官無話可說了,但他還是輸。那最末是得到嚴厲的訓斥,道:「總之是你錯的:因為我說你錯!」


帶著書籍的人也困難,因為一不小心,會被指為「危險文件」的。這「危險」的界說,我不知其詳。總之一有嫌疑,便麻煩了。人先關起來,書去譯成英文,譯好之後,這才審判。而這「譯成英文」的事先就可怕。我記得蒙古人「入主中夏」時,裁判就用翻譯。一個和尚去告狀追債,而債戶商同通事,將他的狀子改成自願焚身了。官說道好;於是這和尚便被推入烈火中。


我去講演的時候也偶然提起元朝,聽說頗為「X司」所不悅,他們是的確在研究中國的經史的。


但講講元朝,不但為「政府 」的「 X司 」所不悅,且亦為有些「同胞」所不歡。我早知道不穩當,總要受些報應的。果然,我因為謹避「學者」,搬出中山大學之後,那邊的《工商報》上登出來了,說是因為「清黨」,已經逃走。後來,則在《循環日報》上,以講文學為名,提起我的事,說我原是「《晨報副刊》特約撰述員」,現在則「到了漢口」。我知道這種宣傳有點危險,意在說我先是研究系的好友,現是共產黨的同道,雖不至於「槍終路寢」,益處大概總不會有的,晦氣點還可以因此被關起來。便寫了一封信去更正:


「在六月十日十一日兩天的《循環世界》裏,看見徐丹甫先生的一篇《北京文藝界之分門別戶》。各人各有他的眼光,心思,手段。他耍他的,我不想來多嘴。但其中有關於我的三點,我自己比較的清楚些,可以請為更正,即: 「一,我從來沒有做過《晨報副刊》的『特約撰述員』。


「二,陳大悲被攻擊後,我並未停止投稿。


「三,我現仍在廣州,並沒有『到了漢口』。」


從發信之日到今天,算來恰恰一個月,不見登出來。「總之你是這樣的:因為我說你是這樣」罷。幸而還有內地的《語絲》;否則,「十二藤」,「bbb」,那裏去訴苦!


我現在還有時記起那一位船上的廣東朋友,雖然神經過敏,但怕未必是無病呻吟。他經驗多。


若夫「香江」(案:蓋香港之雅稱)之於國粹,則確是正在大振興而特振興。如六月二十五日《循環日報》「昨日下午督憲府茶會」條下,就說:


「(上略)賴濟熙太史即席演說,略謂大學堂漢文專科異常重要,中國舊道德與乎國粹所關,皆不容緩視,若不貫徹進行,深為可惜,(中略)周壽臣爵士亦演說漢文之宜見重於當世,及漢文科學之重要,關系國家與個人之榮辱等語,後督憲以華語演說,略謂華人若不通漢文為第一可惜,若以華人而中英文皆通達,此後中英感情必更融洽,故大學漢文一科,非常重要,未可以等閑視之雲雲。(下略)」


我又記得還在報上見過一篇「金制軍」的關於國粹的演說,用的是廣東話,看起來頗費力;又以為這「金制軍」是前清遺老,遺老的議論是千篇一律的,便不去理會它了。現在看了辰江先生的通信,才知道這「金制軍」原來就是「港督」金文泰,大英國人也。大驚失色,趕緊跳起來去翻舊報。


運氣,在六月二十八日這張《循環日報》上尋到了。因為這是中國國粹不可不振興的鐵證,也是將來「中國國學振興史」的貴重史料,所以毫不刪節,並請廣東朋友校正誤字(但末尾的四句集《文選》句,因為不能懸揣「金制軍」究竟如何說法,所以不敢妄改),剪貼於下,加以略註,希《語絲》記者以國學前途為重,予以排印,至紉公誼:


k六月二十四號督轅茶會金制軍演說詞列位先生,提高中文學業,周爵紳,賴太史,今日已經發揮盡致,毋庸我詳細再講咯,我對於呢件事,覺得有三種不能不辦嘅原因,而家想同列位談談,(第一)


系中國人要顧全自己祖國學問呀,香港地方,華人居民,最佔多數,香港大學學生,華人子弟,亦系至多,如果在呢間大學,徒然側重外國科學文字,對於中國歷代相傳嘅大道宏經,反轉當作等閑,視為無足輕重嘅學業,豈唔系一件大憾事嗎,所以為香港中國居民打算,為大學中國學生打算,呢一科實在不能不辦,


(第二)系中國人應該整理國故呀,中國事物文章,原本有極可寶貴嘅價值,不過因為文字過於艱深,所以除嘵書香家子弟,同埋天分極高嘅人以外,能夠領略其中奧義嘅,實在很少,為呢個原故,近年中國學者,對於(整理國故)嘅聲調已經越唱越高,香港地方,同中國大陸相離,僅僅隔一衣帶水,如果今日所提倡嘅中國學科,能夠設立完全,將來集合一班大學問嘅人,將向來所有困難,一一加以整理,為後生學者,開條輕便嘅路途,豈唔系極安慰嘅事咩,所以為中國發揚國光計,呢一科更不能不辦,


(第三)就系令中國道德學問,普及世界呀,中國通商以來,華人學習語言文字,成通材嘅,雖然項背相望,但系外國人精通漢學,同埋中國人精通外國科學,能夠用中國言語文字翻譯介紹各國高深學術嘅,仍然系好少,呢的豈系因外國人,同中國外洋留學生,唔願學華國文章,不過因中國文字語言,未曾用科學方法整理完備,令到呢兩班人,抱一類(可望而不可即)之嘆,如果港大(華文學系)得到成立健全,就從前所有困難,都可以由呢處逐漸解免,個時中外求學之士,一定多列門墻,爭自濯磨,中外感情,自然更加濃浹,唔噲有乜野隔膜咯,


所以為中國學問及世界打算,呢一科亦不能不辦,列位先生,我記得十幾年前有一班中國外洋留學生,因為想研精中國學問,也曾出過一份(漢風雜誌),個份雜誌,書面題辭,有四句集文選句,十分動人嘅,我願借嚟貢獻過列位,而且望列位實行個四句題辭嘅意思,對於(香港大學文科,華文系)贊襄盡力,務底於成,個四句題辭話,(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靈,大漢之發天聲,)


略註:


這裏的括弧,間亦以代曲鉤之用。爵紳蓋有爵的紳士,不知其詳。呢=這。而家=而今。嘅=的。系=是。


唔=無,不。嘵=了。同埋=和。咩=呢。=呵。唔噲有乜野=不會有什麼。嚟=來。過=給。話=說。


註畢不免又要發感慨了。《漢風雜誌》我沒有拜讀過;


但我記得一點舊事。前清光緒末年,我在日本東京留學,親自看見的。那時的留學生中,很有一部分抱著革命的思想,而所謂革命者,其實是種族革命,要將土地從異族的手裏取得,歸還舊主人。除實行的之外,有些人是辦報,有些人是鈔舊書。所鈔的大抵是中國所沒有的禁書,所講的大概是明末清初的情形,可以使青年猛省的。久之印成了一本書,因為是《湖北學生界》〔19〕的特刊,所以名曰《漢聲》,那封面上就題著四句古語: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靈,振大漢之天聲!


這是明明白白,叫我們想想漢族繁榮時代,和現狀比較一下,看是如何,——必須「光復舊物」。說得露骨些,就是「排滿」;推而廣之,就是「排外」。不料二十年後,竟變成在香港大學保存國粹,而使「中外感情,自然更加濃浹」的標語了。我實在想不到這四句「集《文選》句」,竟也會被外國人所引用。


這樣的感慨,在現今的中國,發起來是可以發不完的。還不如講點有趣的事做收梢,算是「余興」。從予先生在《一般》雜誌(目錄上說是獨逸)上批評我的小說道:「作者的筆鋒……並且頗多詼諧的意味,所以有許多小說,人家看了,只覺得發松可笑。換言之,即因為此故,至少是使讀者減卻了不少對人生的認識。」〔20〕悲夫,這「只覺得」也!但我也確有這種的毛病,什麼事都不能正正經經。便是感慨,也不肯一直發到底。只是我也自有我的苦衷。因為整年的發感慨,倘是假的,豈非無聊?倘真,則我早已感憤而死了,那裏還有議論。我想,活著而想稱「烈士」,究竟是不容易的。


我以為有趣,想要介紹的也不過是一個廣告。港報上頗多特別的廣告,而這一個最奇。我第一天看《循環日報》,便在第一版上看見的了,此後每天必見,〔21〕我每見必要想一想,而直到今天終於想不通是怎麼一回事:


香港城余蕙賣文


人和旅店余蕙屏聯榜幅發售


香港對聯香港七律

香港七絕青山七律

荻海對聯荻海七絕

花地七絕花地七律

日本七絕聖經五絕

英皇七絕英太子詩

戲子七絕廣昌對聯

三金六十員

五金五十員

七金四十員

屏條加倍

人和旅店主人謹啟

小店在香港上環海傍門牌一百一十八號

七月十一日,於廣州東堤。

         ※        ※         ※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三日《語絲》周刊第一四四期。
  
〔2〕作者于一九二七年二月十八日赴香港講演,二十日回廣州。

  文中說的“一月”應為二月。

  〔3〕辰江的通信 載《語絲》第一三七期(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題為《談皇仁書院》。他曾親听過作者在香港的講演,在信的末段說:“前月魯迅先生由廈大到中大,有某團体請他到青年會演說。……兩天的演詞都是些對于舊文學一种革新的說話,原是很普通的(請魯迅先生原恕我這樣說法)。但香港政府听聞他到來演說,便連忙請某團体的人去問話,問為什么請魯迅先生來演講,有什么用意。”

  〔4〕作者在香港青年會共講演兩次,一次在二月十八日晚,講題為《無聲的中國》;一次在二月十九日,講題為《老調子已經唱完》。

  兩篇講稿后來分別收在《三閒集》和《集外集拾遺》中。

  〔5〕《循環日報》 香港出版的中文報紙,一八七四年一月由王韜創辦,約于一九四七年停刊。它辟有《循環世界》等副刊。

  〔6〕“藩司”“臬司” 明清兩代稱掌管一省財政民政的布政使為藩司,俗稱藩台。稱掌管一省獄訟的按察使為臬司,俗稱臬台。

  〔7〕顏之推(531—?) 字介,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北齊文學家。他關于學鮮卑語、彈琵琶的話,見所著《顏氏家訓·教子》:“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按顏之推是記述北齊“一士大夫”的話,并且表示反對,不是他自己的意見。魯迅后來在《〈扑空〉正誤》(收入《准風月談》)一文中作過說明。

  〔8〕和尚被焚的故事,見宋代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八:建炎二年十二月,“自金人入中原,凡官漢地者,皆置通事,高下輕重,舞文納賄,人甚苦之。有僧訟富民,逋其錢數万緡,而通事受賄,詭言天久不雨,此僧欲焚身動天。燕京留守尼楚哈許之。僧呼號,不能自明,竟以焚死。”又宋代洪皓《松漠紀聞》有金國“銀珠哥大王”一則,記燕京一個富僧收債的事,內容与此相似。通事,當時對口譯人員的稱呼。

  〔9〕“學者” 指顧頡剛等。据《魯迅日記》: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作者自中山大學移居白云路白云樓二十六號二樓。

  〔10〕《工商報》 即《工商日報》,香港報紙,創刊于一九二五年七月。

  〔11〕“清党” 一九二四年一月,孫中山在中國共產党的幫助下,在廣州召開國民党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确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改組國民党,承認共產党員以個人資格參加該党,形成了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但到一九二七年春季北伐軍進展至長江下游,蔣介石反動派公開叛變革命,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并公布所謂“清党”決議案,大肆殺戮共產党員和國民党內許多真正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左派分子。國民党反動派稱之為“清党運動”。

  〔12〕《晨報副刊》 。魯迅經常為《晨報副刊》寫稿,但并非“特約撰述員”。

  〔13〕“到了漢口”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以前,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党反革命派,還沒有正式決定“分共”,公開与南京蔣介石反革命派合流,當時的武漢還是國共合作的革命政府的所在地。

  〔14〕“槍終路寢” 即被槍殺于路上的意思,由成語“壽終正寢”改變而來。

  〔15〕陳大悲 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當時的話劇工作者。一九二三年八月,《晨報副刊》連續刊載他翻譯的英國高爾斯華綏的劇本《忠友》;九月十七日陳西瀅在《晨報副刊》發表《高斯倭綏之幸運与厄運——讀陳大悲先生所譯的〈忠友〉》一文,指責他譯文中的錯誤。


  徐丹甫在《北京文藝界之分門別戶》中說魯迅因此事停止了向《晨報副刊》投稿,意思是說魯迅反對《晨報副刊》發表陳西瀅的文字。

  〔16〕制軍 清代對地方最高長官總督的尊稱。


  〔17〕至紉公誼 過去公函中習用的客套語。意思是十分感佩(對方)熱心公事的厚意。紉,感佩。

  〔18〕《漢風雜志》 時甡編輯,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二月創刊于日本東京。第一號封面印有集南朝梁蕭統《文選》句:

  “攄怀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靈,振大漢之天聲。”前二句見該書卷一班固《西都賦》,后二句見卷五十六班固《封燕然山銘》。

  〔19〕《湖北學生界》 清末留學日本的湖北學生主辦的一种月刊,一九○三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一月創刊于東京,第四期起改名《漢聲》。同年閏五月另編“閏月增刊”一冊,名為《舊學》,扉頁背面也印有上述《文選》句。

  〔20〕從予 即樊仲云,浙江嵊縣人,當時是商務印書館的編輯,抗日戰爭時期墮落為漢奸。這里所引的文字見于他在《一般》雜志第三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發表的評論《彷徨》的短文。《一般》,是上海立達學會主辦的一种月刊,一九二六年九月創刊,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停刊,開明書店發行。

  〔21〕這個廣告連續登載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五日至二十日香港《循環日報》。




魯迅, 而已集, 略談香港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8%80%8C%E5%B7%B2%E9%9B%86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陳雲 : 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

陳雲 : 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


香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中期,報紙雜誌的中文,台灣文人都讚賞的。台灣出版家詹宏志在一篇評論 「 香港書展」的文章裡說 (我看「 香港書展」《明報》,二〇〇九年 七月二十二日),他以前小學國文老師叫他們讀《 讀者文摘》,因為文字清通,多看有助作文。後來他學會一種「讀者文摘體」,考試、作文比賽無往不利,投稿參加《國語日報 》徵文比賽取得冠軍。


他長大之後發現,「 讀者文摘體 」來自香港,是個奇怪的文字,沒有來歷,像烏托邦的文字,不是台式的中文,不是大陸的中文,也不是香港那種「 三及第」的混雜中文(混合古文、白話和粵語)。


直到八十年代,他對文字有了感覺,聽到散文家思果的演講,才意識到這是一群居住在香港的文字菁英( 林太乙、思果等一流的散文家),在一個奇怪的地方(香港),創造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文字──不要有粗話、不要有俗話、不要有地方性,要使得這種中文到處可通,「 裡面的白話文是沒有土地的白話文,獨特的飄在空中的語言,這個語言也影響過兩岸三地,它是一群菁英在香港的手工業工廠裏製造出來的,一流的散文家,但現在中文版的《讀者文摘》沒有這個力量。」


香港的公文,因為金文泰總督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提倡的 古文教育,遵循王朝風格,區隔香港的文風 和思潮,不受到大陸的民國共 和革命影響。這是來過香港的 大陸人 或台灣人都感受到的,例如「 非請勿進 」的告示,大陸作家阿城 就以為他回到清朝去了。然而香港通行的白話文 為何能夠保存一種清通而不染土氣的風格呢?下面是我的推論:


1.當時香港南下難民眾多,報紙雜誌的編輯、作者 和讀者,來自大江南北,報紙雜誌的銷路 更遠至南洋和美加的僑社,不期然會趨向一種大家可以妥協和理解的通用中文白話。小說的單行本可以有土話,但報紙雜誌是綜合刊物,必須照顧眾多讀者的語文習慣,總不能南腔北調擠在一起。


2.南來香港的文人,以江南和廣東、福建一帶居多,來自京、津之地的少,江浙、閩粵的本地語言與白話文有所距離,故此作家寫作的時候,反而會根據明清的白話傳統,而不會直接採用五四時期的 北京白話風格。這就是詹宏志所講的,香港的白話文,「 是個奇怪的文字,沒有來歷,像烏托邦的文字」。它的來歷不是當時的、本地的,而是歷史的、華夏的,它來自白話文學的歷史基礎。

這才是真正的「 書面語 」,根據書本的語言。再者,香港本土的「 三及第 」文字,已經滿足了香港本土市場需要,南來文人只能另闢蹊徑,寫另一種白話體。


3.白話的創新載體是小說,然而當時香港讀者以城市工人為主,接受能力不高,市場的小說是通俗的武俠小說與愛情小說,照顧男女的讀者需要,大城市寫實的程度不高。武俠小說要用明清的淺白文言,愛情小說要用五四時代甚至晚清的言情小說語言,故此也無法支援香港白話的創新。然而,南北混同之下,也創造了一種帶有古風的香港白話文出來。


這種華夏社會大家都看得懂、大家都不會覺得厚此薄彼的香港白話文,我稱之為通用中文,common Chinese,是香港的獨特文體。我在本欄用的,也是這種文體。



陳雲 : 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
http://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015217322.html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http://www.nknu.edu.tw/~jingxue/download/international2/21.pdf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1926年,金文泰總督為提倡漢學,更設立官立漢文中學,以內地中學課程為根本,取其有用之學科,取長補短,學生可以升讀本地大學,也可以返內地讀
大學。 (注5 )  當年的學制是高小三年、中學四年、師範二年的。 ( 注6)

至於課程方面,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也頗具代表性,有兩個特點,一是科目分配大抵依照內地學制;二是中、英文並重。 這樣的學校在當時也並不多見。


1927年,教育司在該校的演詞明確表示,該校的辦學宗旨是:

1. 於注重中國文字中仍兼顧實用英文,從而造就良好青年以便應世;

2. 訓練優良的中文教師以供中文學校之用;

3. 培養適當學子,使能升讀港大,專研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及哲學等科。


事實證明,漢文中學辦校的目的──提高本港學生的中文程度,使學生可以升讀港大──獲得相當大的成功。 1951年,為紀念提倡中文教育的總督金文泰
爵士,漢文中學改名為 金文泰中學,成為本港一所非常著名的中文中學。 ( 王齊樂, 1996,p.267-268)


雖然如此,當時 漢文中學的課程仍有其保守的地方,就是保留了「 經學」,這和內地是不同的。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在教育方面,改用新的方法和
內容,民國六年所定的中小學課程已經廢除「 讀經」一科。


香港政府中學 卻仍堅持開設「經學」一科,和聘用滿清遺老「岑光樾」 (注7)為教習,可見當時香港政府當局,對新成立的國民政府,還是有猜疑 和顧忌的。 ( 王齊樂, 1996,p.243-266)


而當時英文書院的 漢文課程,則從中學第四班開始設立,課程內容包括《 國民教科讀本》第三至十冊、《鑒史節要》卷七、《普通信劄》、《婦孺釋詞》、《論語》
(上論)、古文、時務論說( 從報章選講)、《孟子》、《東萊博議》、《鑒史提綱》。( 方美賢,1947;陳必祥,1987,p. 330)從課程內容來看,只有在讀第一班時,
才多些文言文;其餘各班所授科目都是白話讀本或實用科目。 修畢第一班後,就可以升讀大學。


(三) 中文時期:受內地及時代影響,推行新教育時代(1931 – 1970年)

這時期的學制課程受內地1922年新學制影響,中文科的稱謂也與國內一致,「漢文」漸被「中文」取代。


1.三十年代的中學中文課程

由於受到中國推行新學制的影響,1929年,香港中文課程委員會制定公佈了《 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限令本港所有公私立中文學校,都須依照規定實施。
此課程標準的內容如下:(王齊樂, 1996,p.302-303)


初級中學課程(三年)國文科

經學:第一年,《論語》(上、下論)、《左傳》(隱公至閔公)。

第二年,《大學》、《左傳》(僖公至文公)、《詩經》。

第三年,《中庸》、《左傳》(宣公至成公)、《詩經》。

讀本:中華書局《 新中讀本》第一至三冊、商務印書館《共和中學國文評注》第一至三冊,及《現代初中國文讀本》第一至六冊,任由教員採用;又《史記》、《國策》、《 唐宋八家文》、《 諸子文粹》及各家詩賦駢文,任教員選授 。

- - -

高級中學課程( 三年)國文科
經學:第一年,《 禮記》(曲禮)、《左傳》(襄公)、《書經》(虞書至商書)。

第二年,《 禮記》(王制)、《左傳》(昭公)、《書經》(周書)。

第三年,《禮記》(大傳、學記、經解、坊記、表記、冠義、鄉飲、酒義等)、
《左傳》(定公、哀公)。

讀本:第一年,中華書局《高中讀本》第一冊、商務印書館《共和中學讀本》第
四冊,《現代高中讀本》第一、二冊,任由教員採用;選授各書目,與初中相同。 第二、三年,所授讀本,任由教員採擇呈核;選授各書目,亦與
初中相同。


. . .

source :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http://www.nknu.edu.tw/~jingxue/download/international2/21.pdf


陳雲 : 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
http://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015217322.html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陳雲:復漢邦,興中國 —— 從《香港城邦論》寫到《香港遺民論》

陳雲:復漢邦,興中國 —— 從《香港城邦論》寫到《香港遺民論》


(刊於《明報》星期日副刊,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三日。本文是刊登之後的增益本。)



以華夏為國,以香港為家。去年出《香港城邦論》,今年出《香港遺民論》,明年寫《中華邦聯論》。不得不寫,是因為國破家亡。你當香港是個國際金融交易場,是個金錢showroom,是個水貨之城,當中國是國際大租界,攻城略地大家做買賣,得錢之後捲逃美國,你一切不上心,在中國在香港作異鄉之客,我是不激動的,清朝覆亡之後,中國無一日不是如此。但中國人、香港人那種處於被人瘋狂剝削與掠奪之中的無奈與苦痛,我是感受得到的,必須做一點事,逆轉沉淪,起死回生。



可笑的中國



中國的大問題,是中國仍未是中國,既未曾以憲政分權,建立法統,更未有文化立國,建立道統。中國有國家體制(黨政軍合一的黨國體制),但無國格,更無國魂。開放改革之前,中國是脫離蘇維埃的共黨殖民統治機器,所謂黨國體制。上月講過,共產中國的建國理念,是共產黨的軍團意志(regimental spirit),來自紅軍革命時期的平等、儉樸與團結,然而這是普世的軍團精神與革命黨意志,是普世價值,並無華夏本土的文化特質。中共建國初期,承諾給平民的是庸俗的生活幸福感——來自暴力掠奪的物質佔有:打土豪,分田地,以及衝鋒式的產業衝動——抓革命,促生產。物質佔有與產業衝動,就是共產中國的建國目標。這令到中國成為可笑的國家,衝動、狂妄、幼稚。



共產中國承諾給人民的是毫無精神內涵的物質富庶。到了開放改革和走資時期,中國不再輸出革命,幹部的紅軍精神被持續執政的權力和物質支配慾拖垮了,平民無力參與政治,民間社會也沒有道德實踐的空間,於是瘋狂追逐物質。這就是今日的中國,大有大偷,小有小偷,一個等待崩潰的盜賊之國。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非是以文化建國的,故此它無國魂,不能國格獨立,只能東張西望,尋找盟友或勾結者,以前是輸出革命,追求國際主義或世界社會主義,現在是輸出工業品和資本,追求全球化交易、全球資本主義。共黨不以國族建國,故此中國墮落到今日,成了無家無國的利益掠奪者及被掠奪者的集合體。共黨統治六十年,無法發展出一套現代的國家核心價值,全國信守。中共健在,中國是美國霸主的砧上肉;中共滅亡,中國是美國霸主的階下囚。



中國救亡,始於香港



中國要救亡,要兩路並進,兩條腿走路:憲政立國與文化立國。兩者可分,然而總是扭結一起,分不開的:中國不能憲政立國,就是因為中國未曾文化立國。憲政講求命運共同體之建立,全民信守核心的國民道德與國家精神,以此化成憲法,而此現代國家式的道德與精神,必須是多元一體的,國民個體的人格獨立的,故此須要權力分隔——以三權分立及地方自治來運行。權力分立及地方自治而又彼此團結,須要的是源自歷史傳承的國族文化。



憲政立國與文化立國,兩條路的起點,都在九七之後的香港。香港在九七之後,憑中央與地方的立約——香港《基本法》,成為共產中國憲政的起步點。比起中國,有了《基本法》的香港,在實施雙普選之後,更像一個國家。只要將香港的普世價值變成結合華夏文化的本土價值,香港發展出自己一套全民信守的道德信念,以及發展出一套政府守持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香港就是一個國家,而中國卻什麼都不是!自由民主的英國,培養香港成為自治城邦,是順應二戰之後的國際趨勢,也是英國的國家榮譽;但中共被逼依照《基本法》扶立一個雙普選之後的香港,卻是闖出大禍!這是令中共憂心忡忡的事,也是中共千方百計要阻撓香港雙普選的根本原因——防止香港建國。香港建國並非由於龍獅旗,而是由於雙普選以及香港核心價值的靈魂尋找(soul searching)與自我肯定(self assertion)。這是實實在在進行着的建國運動。



中共目前的解套方法,是阻撓雙普選,並向香港輸出資本和人口,操縱本土經濟及議會選舉,在香港行使惡性的殖民統治,在香港掀起劣質的族群鬥爭。然而歷史進程是阻擋不了的:中共的阻撓與干擾,恰恰就促進了香港的建國運動,而且將它推向非理性的、無可逆轉的叛離方向去。馬克思的辯證法,共產黨現在幾乎無人識得。



The Unfinished “Hong Kong Project”



香港城邦論是以城邦的過渡狀態,調和香港人建國運動的衝創意志(尼采的Willen zur Macht),導正民粹,使香港城邦成為華夏建國的先聲。故此,香港城邦論是與中華邦聯論並立的,香港啟動雙普選的時候,華夏四地(中國本土、台灣、香港與澳門),要準備結成邦聯,啟動點是兩岸和談,中華民國的國體歸還予大陸,所謂大政奉還中華民國。



中華邦聯的構想來自周朝的天下觀念,是救治秦始皇統一六國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秦制)的弊端,也是用現代邦聯體制來統領滿蒙帝國(清朝)留下的幅員廣大而民情繁雜的領土。



香港過去由英國代理文化主體,英殖民政府以英帝國的貴族榮譽原則(honour principle)統治香港,此地的價值觀來自王朝中國的遺民文化,也來自英國領主的現代價值,兩者由英殖民政府隱密調和。殖民地統治香港一百七十年,有其建樹,更有其缺陷。英國撤出之後,缺陷顯現,香港潰散:

一、理性方面,是工具理性重於價值理性。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大於自由主義(liberalism),香港只有寄生於霸主的資產階級,並無自由意志的資產階級執政黨。有鑑於此,香港主流社會必須從無根的、短線的利益考慮,回到根本的道德價值考慮,並將普世價值結合華夏遺民思想,增益為香港本土價值。

二、信念方面,是文化本位缺失,利益本位不存。國際金融城市成為大陸官僚資本及國際財閥的掠奪場,香港人利益無有着落。香港主流社會必須反省國際城市的本土利益立場,締造香港人的主場。



《香港城邦論》是劃定香港城邦與華夏立國的格局,《香港遺民論》是討論香港族群文化與本土利益,是完成未了的香港計劃,是用華夏的遺民文化,統攝英國留下的現代價值,建立準華夏的現代城邦(a proto-Chinese modern city-state),是給中國一個示範,還歷史一個奇蹟。



http://www.facebook.com/notes/wan-chin/%E9%99%B3%E9%9B%B2%E5%BE%A9%E6%BC%A2%E9%82%A6%E8%88%88%E4%B8%AD%E5%9C%8B%E5%BE%9E%E9%A6%99%E6%B8%AF%E5%9F%8E%E9%82%A6%E8%AB%96%E5%AF%AB%E5%88%B0%E9%A6%99%E6%B8%AF%E9%81%BA%E6%B0%91%E8%AB%96/532368766787077

陳雲:香港是天下、中國是國家

陳雲:香港是天下、中國是國家


陳雲:

我的 香港是天下、中國是國家 的觀念,在2003年形成。今日才用在政治實踐之上。此篇舊文,可表心跡。

觀念很早形成。我今晚看自己的書發現的。這篇文章的修訂本,在《 五星級香港 》,花千樹出版,2005。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2015458692225


陳雲﹕天下大于國家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0/10/n391077.htm


陳雲﹕天下大于國家

作者﹕陳雲

【大紀元10月10日】香港回歸六年,民間怀舊,政府不怀舊。民間為了自由,在七月一日大游行,井然有序,喜气洋洋,有天下太平之感;政府為了鉗制自由,以國家安全為名,殺气騰騰,弄得天下大亂。香港電視台最近播出李小龍逝世三十周年的特輯,而政府總是拒絕為李小龍建造紀念館。這個自言充滿信心,仿佛掌握香港發展方向的新政府,打起一面紅旗,將總督府改名為  “ 禮賓府 ”,設計了一個代表新香港、狀如發瘟雞的飛龍標志,發了五色雜陳的十圓鈔票,還差點要將動植物公園( 俗稱 “ 兵頭花園 ”  )的喬治五世銅像移走,擺在猴子籠邊,說要換上孫中山的塑像。


要這樣的政府紀念李小龍,緬怀殖民地的七十年代,當然無可能。七十年代,香港工業初興,擴展空間龐大,小本經營蓬勃,謀生門路丰富,社會新舊并存,華洋雜處,國共并立,殖民政府在六七年暴動之后惊魂甫定,謹慎前進,步步為營。李小龍的年代,是香港現代化過程中最剛健的時期。

天下与國家


李小龍是美籍華人,學武博取各家,革新詠春拳,融合北派的腿擊法,兼取跆拳道和泰拳,以現代力學、運動醫學和營養學輔助練功,用英文傳播中國功夫和道家哲學,收門徒不分國界,在香港出生,在美國鍛煉,复在香港揚名世界,死后歸葬美國。在武者的胸怀里,有國家,更有天下,李小龍的唐人血統是國家,而武術家的世界就是其天下。在那個年代的電影,依然稱中國為唐山,中國人為唐人,開的是唐餐館,住在唐人街。一個“唐”字,就見天下之寬,沒有兩岸与國共之分,也沒有港英、美國与南洋諸國之分。唐人之名,就是中國人在香港的遺民的寫照。


回歸之前的香港人處境,頗似明末清初的遺民,明末遺民是從一個“無道”的明朝,過渡到一個“ 有道 ”  的滿清异族政權;回歸之后的香港人處境,仿似四九年中共建政之后的大陸人,概嘆共產党不如國民党,國民党不如大清。這种思念异族的有道政權的概嘆,不是不“愛國”,反而正合中國儒家的“王道”。香港人現在爭取自由人權,反對二十三條,是服膺天下公義,也是捍衛中國道統。


明末遺民顧炎武的《日知錄》,辨別了“國家”与“天下”:國家是政權建立的領域,保衛國家的責任在君臣貴族;天下則是信奉共同文化价值的社群,保衛天下,人人有責。顧炎武說:“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与有責焉耳矣。”  即使滿清入主中原,他依然認為,“ 保天下”  為先,“保國”  在其次;國家安全不是天經地義,“  天下安全  ”才是天經地義。七月一日,五十万香港人上街示威,是因為捍衛自由的天下,比捍衛無道的國家更為重要。


反霸道,保天下


古代的明君賢士,都以“平天下”為目標,“治國”只是手段。平天下是“道”,治國只是“術”。用今日的情況來比擬,國家是主權國家,而天下則是民間社會,或稱市民社會、公民社會,是有共同文化价值的社群,可以跨越國界和种族。將來若普世都有民主人權,人類智力与德性進化,天下就是世界性的公民社會。


以平天下為志的政治,謂之王道,例如周武王的“王天下”。以掃蕩群雄,江山一統為志的政治,謂之霸道,例如秦始皇的霸六國。《論語堯曰》講述周武王的王道,說武王恢复被滅亡的國家,封賞黃帝、堯、舜、禹及殷商的后代,又提拔隱逸的賢人,于是天下歸心,所謂:“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秦始皇的做法相反,他滅了六國之后,毀其宗廟,誅其后裔,并焚燒史書,禁止傳授六國的國史。


所謂王道,就是樹立自己的文明,但是包容前朝,亦包容异己,有了歷史和异己做坐標,就知道自己是否有進步,人民也可自由選擇是否跟隨自己,万一自己走錯了路,人民也有個退處,不會釀成大錯。所謂霸道,就是以自己的文明為宗,貶抑前朝,滅絕异己,不容別人比較,說三道四。歐洲的現代化之路,也有一個王道,一個霸道,一個包容的現代化,一個專制的現代化。香港傳承的,是英美的包容的現代化(  即是自由主義);中國大陸傳承的,是蘇聯的專制的現代化。


在英國的統治下,香港華人的風俗文化不改,民間自由結社,促成了今日丰厚的公民社會。專制的現代化(即是法西斯主義),是有國家而無天下。中共破四舊、搞文革,用党組織來取代民間社會,以致今日大陸除了一個軍隊、警察和特務控制的國家之外,無宗教、無鄉族、無工會、無行會。中共愛以秦始皇自比,就因為大家同屬霸道。


香港自成一個天下正如溫家寶總理在香港留言,香港是同時屬于中國人、香港人的,也是面向國際社會的。香港雖小,但香港自成一個天下,以前英國也當香港是天下來統治,不是當國家來統治的,如此才有香港的自由与開放。如此才有香港的自由与開放。一九六七年親共工會以愛國之名起義,香港市民領教了 “國家” 的滋味,自此知道天下的寶貴。


殖民政府吸收教訓,乘住工業起飛之勢,銳意建立社會秩序,但不干預民間結社,于是奠定今日香港的公民社會基礎。然而,正是這個公民社會,這個多元化和自立自主的天下,令新香港政府領導層里面的土共,看不過眼,要用國家安全法例來禁制。《書經》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是國家的根本,國家殺气騰騰,要取締自由公民社會,結果就是天下大亂,國將不國。


李小龍在電影中打日本人和洋人,然而日本人和洋人都喜歡看他的電影。他不是以國家之名來打人的,只是為了伸張正義,為小市民出頭。他的拳腳,打出了個人主義,打出個性自由,得到天下人的歡心。自此功夫去了荷里活,進入電腦网絡(如電影Matrix),那里的天下比香港大得多。香港回歸之后,國家君臨了天下,三山五岳、五湖四海都不見了。即使香港有李小龍這般人物,也容不下了。


──原載《民主中國》(  http://www.dajiyuan.com)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膠登時報 Polymer 第三期 Issue 3 出左喇!

膠登時報 Polymer 第三期 Issue 3 出左喇!




今期內容:

-社論: 無綫電視月事來潮?
-評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論中共安全委員會
-專訪香港獨立巴打
-香港為什麼之如何誕生?
-立法會每月焦點


膠朋滿座 ( 膠登會員來稿 ):

-科幻劇可分「 大品」與「小品」- 談香港科幻劇種的可行性
-Kevin Deng 漫畫
-香港人的思想盲點
-港人身患的政治病
-梁班子大樹將倒
-別再浪費時間
-柒哥漫畫


膠瞻遠矚 ( 國際版):

-古埃及歷史系列:阿肯那頓的激進宗教改革
-吃了甚麼?


網上閱讀第三期膠登時報:

網頁版: http://goo.gl/LgiAHd

issuu 平台版: http://issuu.com/galdenpolymer/docs/polymer_3_s

皇明經世文編 皇明典故紀聞,皇明経世文編. [序目],姓氏爵里,巻之1-225 / 陳子竜 [ほか]選輯 コウミン ケイセイ ブンヘン : komin keisei bunhen

皇明經世文編 皇明典故紀聞,皇明経世文編. [序目],姓氏爵里,巻之1-225 / 陳子竜 [ほか]選輯
コウミン ケイセイ ブンヘン : komin keisei bunhen


Ming

火龍神器陣法 炎徼紀聞 烈皇小識 煮粥條議 熊龍峰小說四種 燕對錄 物理小識 玉笥集 玉堂薈記 玉堂叢語 王舍人詩集 王常宗集 王文成全書 琴聲十六法 瑤石山人稿 瓶花齋雜錄 男子雙名記 白石山房逸稿 白蘇齋類集 白雲稿 白雲集 白雲樵唱集 白谷集 百川書志 皇明紀略 皇明經世文編 皇明典故紀聞 石田詩選 石隱園藏稿 石洞集 碧山樂府 禮部志稿 空同集 竹澗集 篁墩文集 簡端錄 紀效新書 綠牡丹 練兵實紀 繼世紀聞


Qing
瀋館錄 瀋故 灸法秘傳 無事為福齋隨筆 焦氏易詁 煙嶼樓筆記 照世杯 熙朝新語 燕蘭小譜 燕子春秋 燕樂考原 牧齋初學集 牧齋有學集 玉紀 玉臺新詠 王學質疑 現成話 理瀹駢文 琉球國志略 甌北詩話 甲申傳信錄 畫筌 畫筌析覽 疫疹一得 瘍醫大全 瘳忘編 白雨齋詞話 白雪遺音 皇朝經世文編 皇朝經世文續編 皺水軒詞筌 皺水軒詞筌 知聖篇 石匱書後集 石柱記箋釋 石洲詩話 研經言 硯山齋雜記 神灸經綸 神農本草經讀

Republican period
晚晴簃詩匯 晴花暖玉詞 清史稿 無盦詞 然脂餘韻 熊氏真傳少林大易筋經 燈猜叢話 犬窩謎話 王仲奇醫案 竹泉生女科集要 遯園醫案 醫學經驗錄·醫案 青紅幫演義 西太后艷史演義 魯樓醫案 兒科萃精 兒科要略 新民說 時疫解惑論 止園醫話 歷史通俗演義-元史 歷史通俗演義-兩晉 歷史通俗演義-前漢 歷史通俗演義-南北史 歷史通俗演義-唐史 歷史通俗演義-宋史 歷史通俗演義-後漢 歷史通俗演義-明史 歷史通俗演義-民國 歷史通俗演義-清史 歷史通俗演義-五代史

吳晗 : 影印明經世文編序

 

  吳晗

  中華書局把清代列為禁書、流傳很少的明經世文編影印行世,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清乾隆時多次頒布禁燬書目,主要目的是要掩飾清代先世和明朝的關係,說成建州部族從來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沒有受過明朝冊封等等,替祖先臉上抹金。明經世文編恰好收入清朝皇帝最不願意為人所知的一些歷史文獻,例如王瓊王晉溪本兵敷奏為計處夷情以靖地方事。說出建州左?一些首領「做賊」的行逕;張學顏張心齋奏疏撫遼疏和申飾邊臣撫夷疏,說出建州領袖王台、王杲對明朝的不同態度;楊道賓楊宗伯奏疏海建二夷踰期違貢疏和海建夷貢補至南北部落未明遵例奏請乞賜詰問以折狂謀事,說明建州和海西兩部對明朝的朝貢制度、時間、人數和奴兒哈赤兵力情況;熊廷弼熊經略集敬陳戰守大略疏、上葉相公書、答友人書,更具體說出李成梁如何計殺奴兒哈赤祖父叫塲和他失,又封奴兒哈赤為龍虎將軍,奴兒哈赤遠交近攻,日益強大的原委;姚希孟姚宮詹文集建夷授官始末,更是原原本本闡述了建州和明朝的關係。這些真實的寶貴的史實,觸怒了清朝統治者,明經世文編因之被列為禁書。現在這部書影印行世了,這一段被埋沒的史實又重見天日了,值得我們高興。


  但是,這部書的史料價值決不止於此,還有它更大的意義。

 
 明經世文編是一部從歷史實際出發,總結明朝兩百幾十年統治經驗,企圖從中得出教訓,用以改變當前現實、經世實用的書。這部書的編輯、出版,對當時的文風、學風是一個嚴重的挑戰,對稍後的黃宗羲、顧炎武等人講求經世實用之學,也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書的編輯時間在明崇禎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二月開始,十一月便編成,時間極為短促。

  
在這年之前,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建州奴兒哈赤稱帝,國號後金,建元天命。四十七年(公元一六一九)明朝派楊鎬四路出兵,攻打後金,三路全軍覆沒。天啟二年(公元一六二二)山東白蓮教徒起義,崇禎元年(公元一六二八)陝北農民起義,三年(公元一六三○)後金軍入關包圍北京,八年(公元一六三五)李自成、張獻忠會合,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張獻忠攻安慶,李自成入四川。在這年之後,崇禎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李自成農民軍攻下北京,明朝政權便宣告結束了。

  這部書編輯的時候,正是明朝內部階級鬥爭極為激烈的時代,對建州的民族矛盾極為尖銳的時代。黃澍序文所說:「南寇北奴,日益滋大。」正說明了明朝統治階級所面臨的情況。

  統治階級中的知識分子,文人也罷,儒生也罷,對現實情況的反映如何,明經世文編幾篇序文作了回答。黃澍序說:「乃文人柔弱,既已論卑氣塌,無當上旨,凡而呫哦誦記,自章句而外無聞焉。」指出文人伊伊啞啞,除了章句之學以外,什麼也不懂。陳子龍序說:「俗儒是古而非今,擷華而舍實。夫保殘守缺,則訓詁之文充棟不厭,尋聲設色,則雕繪之作永日以思。至於時王所尚,世務所急,是非得失之際,未之用心,苟能訪求其書者蓋寡,宜天下才智日以絀,故曰士無實學。」儒生是古非今,講形式不求實質,訓詁、詞藻,成天揣摩,至於當前現實問題,世務所急,卻從不用心,連是非得失也搞不清楚,結論是士無實學。至於作了官的士大夫呢,徐孚遠序說:「今天下士大夫無不搜討緗素,琢磨文筆,而於本朝故實,罕所措心,以故掞藻則有餘,而應務則不足。語云:高論百王,不如憲章當代。」同樣是只講詞藻,不了解過去,也不了解現實。許譽卿序更慨嘆地說:「予惟學士大夫平生窮經,一旦逢年,名利嬰情,入則問舍求田,出則養交持祿,其於經濟一途蔑如也。國家卒有緩急,安所恃哉!」他們沒有作官以前,讀的是經書,和現實無關;中了科舉以後,在家搞房子買田地,做官搞好關係作巧宦,對於現實問題的解決,毫不關心:國家有事,怎麼能依靠這種人呢!總之,一句話,儒生、士大夫中大部分人對現實問題不關心,更談不上研究。

  
這就是明朝末年的文風、學風!空疏,不學:在文學方面,公安、竟陵是代表;在哲學思想方面,王學末流空談性命的一羣人是代表。

  明經世文編的編輯是當時一部分較有遠見的知識分子,為了反對這種有害的文風、學風,要求通過歷史實際的學習,總結前人經驗,來解決當前的問題的努力。

  這部書的編輯也是有所繼承的,前此,有陳九德的明名臣經濟錄,分為十目,取奏疏事蹟上有關治道的分別編列,時間從明初到正德末年止;有陳其傃的明經濟文輯,分十七目;有萬表的明經濟文錄等等。明經世文編繼承了這個傳統,規模更大。後於此。清朝人編的經世文編,那就更多了。


  編輯採用主編負責、集體選輯的方法。

  
主編的主要人物是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三人:都是江蘇松江人。


  陳子龍(公元一六○八--一六四七)字臥子,擅長制藝(八股)文字,詩賦古文駢文也寫得很好,年輕時就很出名,崇禎三年舉人,十年中進士。官紹興推官,升兵科給事中。清兵南下,子龍和太湖義兵相結,事敗被俘,投水自殺。


  徐孚遠(公元一五九九--一六六五)字闇公,崇禎十五年舉人。清兵破松江,孚遠從魯監國漂泊海島,後來到台灣依鄭成功,死在那裏。


  宋徵璧原名存楠,字尚木,天啟七年舉人,後改名徵璧,崇禎十六年進士。明亡,和弟徵輿都投降了清朝。


  明朝末,東南各地知識分子紛紛組織文社,講求制藝,議論朝政,聲勢最大的是蘇州以張溥、張采為首的復社。松江則有幾社的組織。幾社取義於絕學有再興之幾,和知幾其神的意義。幾社的主要成員同時也參加了復社。初創時有所謂幾社六子:徐孚遠、陳子龍、夏允彝、杜麐徵、彭賓、李雯。宋徵璧是後來參加的。初創於崇禎二年(公元一六二九),以文會友,搞得很熱鬧。後來便和書坊合作,選刻時文,由徐孚遠主持編選,從崇禎五年到十四年,刻了幾社會義五集,會義很受要參加考試士子們的歡迎,參加幾社的人也越來越多,超過百人了。在選刻時文的基礎上,陳子龍等編輯了明經世文編。


  據宋徵璧所撰凡例,編輯分擔任務,徐孚遠、陳子龍十居其七,宋徵璧十居其二,此外李雯、彭賓、何剛等都曾參加商酌。以此,文編各卷都列有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三人姓名,其餘一人則李雯、宋存標等輪流列名。綜計全書,列名選輯的二十四人,列名參閱的一百四十二人。選輯的都是松江人,是負實際工作的;參閱的則是分散在各地的人,參加文集的搜集或校選工作的。


  選文的原則,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明治亂:「此書非名教所裨,即治亂攸關,若乃其言足存,不以人廢,分宜(嚴嵩)老奸,秩宗之文,採其數篇。近者熊芝崗(廷弼)剛悻自用,已經伏法,然籌策東隅,多有英論,無諱之朝,可以昭揭。」


  二,存異同:「異同辯難,將以彼我未通,遂成河漢,就其所陳,各成一說。如大禮之議,張、桂與新都並存;河套之役,襄愍與東涯各異。一哈密也,或主閉關,或主授爵;一倭奴也,或主封貢,或主征討。又若軍伍之虛,邊墻之修廢,膠萊海運之通塞,得失雖殊,都有可採,不妨兩存,以俟揀擇。」


  三,詳軍事:「國家外夷之患,北虜為急,兩粵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羗又次之,如北摧勁虜則詳於王威寧,南伐麓川則詳於王靖遠,兩廣寇亂則詳於韓襄毅,剿滅土達、綏戢荊襄則詳於項襄毅,處置寧藩則詳於王文成,河套恢復則詳於曾襄愍,倭奴抄掠則詳於胡少保、戚總戎、唐荊川,順義封貢則詳於王鑑川,平播則詳於李襄毅,水藺地界則詳於郭青螺,西征則詳於梅客生,東征則詳於宋桐崗,若經略奴酋則詳於熊芝崗,撫賞插部則詳於王霽宇,水西本末則詳於朱恆岳。


  全書包括範圍,大體上有時政、禮儀、宗廟、職官、國史、兵餉、馬政、邊防、邊情、邊墻、軍務、海防、火器、貢市、番舶、災荒、農事、治河、水利、海運、漕運、財政、鹽法、刑法、錢法、鈔法、稅課、役法、科舉、宗室、彈劾、諫諍等各個方面。


  材料的搜集,除了松江本地的藏書家以外,還通過文社的關係,吳、越、閩、浙、齊、魯、燕、趙各地的儒生、士大夫,都?策?力,訪求徵集,所得文集在千種以上。其中有些是文集作者子孫所收藏的,例如朱紈的甓餘集、錢薇的承啟堂集、徐階的徐文貞公集、王忬的王司馬奏疏、陸樹聲的陸宗伯文集、徐陟的徐司寇奏疏、宋懋澄的九籥集等都是。儘管如此,有些著名人物的文集,已經散佚,還是得不到。凡例說:「如韓襄毅(雍)、徐武功(有貞)皆本吳產,襄毅疏草、武功文集,訪其後人,竟未可得。瑯玡纓簪累葉,代有文人,而思質(王忬)司馬之集,已失其半。靈寶四許,鼎盛一時,問宦其地者,云諸集皆已散佚,訪求之難,大概可見。」明朝人選錄明朝人的文章,當時已經這樣困難,現在隔了三百二十多年,文編所收的文集,其中有些已經沒有傳本,只是通過文編的選錄而保存下來,意義就更重大了。


  文編的史料價值,是很高的。例如宋濂渤泥入貢記、商輅贈行人劉偕立使西南夷(滿剌加)序,涉及到明代和南洋諸島的友好往來;吳桂芳議阻澳夷進貢疏、龐尚鵬題為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事,說明了澳門被蒲都麗家( 葡萄牙 )所佔領,和澳門的情況;徐學聚報取回呂宋囚商疏,說出當時呂宋慘殺華僑萬餘人的慘狀;姚夔捷音手疏記成化三年明朝和朝鮮合攻建州殺李滿住之役;余子俊添設將官事記建州三?遷居蘇子河,明朝殺董山事;宋懋澄東征紀略記楊鎬攻建州,三路覆軍情況;毛伯溫廣時議以防虜患疏,記修建北京外城;楊榮固安提記記永定河水患;桂萼論開濬河道疏講北京河道情況,楊鼎通惠河舊道事宜疏則更具體說明:「元時水在宮墻外,船得進入城內海子灣泊。今水從皇城中金水河流出,難循故道行船。」什剎海在元明兩代的不同情況;周忱與戶部諸公書,指出蘇松戶口流亡的嚴重性,並以太倉為例,批評了當時的敝政;耿裕災異疏說光是光祿寺的廚役,原額就有六千三百八十四名,後來又添了一千五百名,一個小衙門的人員如此龐大,其他衙門也就可想而知了:類此紀載,都對研究當時史事有極大的幫助。


  當然,由於編選時間過於短促,缺點是難免的。例如選文重複,楊溥楊文定奏疏預備倉奏和楊文貞集論荒政文字完全相同;夏言夏文愍公集勘報皇莊疏和查勘功臣田土疏也和林俊林貞肅公集傳奉敕諭查勘畿內田地疏文字大半相同;梁儲請罷中官鹽引等疏和蔣冕乞取回劉允及停止張玉不差題本,實際上是同樣的;又如桂萼的田夷圖序和魏煥的經略總考的前三段,也是相同的。其次是斷限不嚴,如王禕送胡仲淵參謀序是元至正十五年寫的,金幼孜序灤京百詠集是給元人楊允孚著作寫的序,都和明朝無關,就體例說,是不應該收入的。第三是有所顧忌,如鳳陽巡撫李三才請停礦稅疏,措詞激烈,在當時政治上是有作用的;但文編竟不收此文,而收入措詞和緩的停止廬州開礦疏,顯然是去取不當。


  此外,有關萬曆三大案--梃擊、紅丸、移宮,明人議論極多。有關東林黨的正面、反面文章也很多,文編也完全不收,看來也是有政治顧慮的。至於明末農民起義的史料,文編沒有收入,那是容易理解的,因為編選文編時,農民起義正在發展中,有關農民起義的章奏都還沒有收入文集,文編又何從編選呢!


  文編由松江書坊雕板印刷:當時書坊和儒生、士大夫的合作情況,雖然沒有紀載可以查考,但從十八世紀前期著作的儒林外史,還可以看到知識分子為書坊選文的情況,如第十三回蘧駪夫求賢問業:


  ( 蘧駪夫 )那日從街上走過,見一個新書店裏貼著一張整紅紙的報帖,上寫道:「本坊敦請處州馬純上先生精選三科鄉會墨程,凡有同門錄及硃卷賜顧者,幸認嘉興府大街文海樓書坊不誤。」


  選文是有報酬的,第十四回馬二先生對差人說:「我的束脩其實只得一百兩銀子。」第十八回匡超人在文瀚樓選文,則只有二兩銀子。第二十八回諸葛佑請蕭金鉉選文,則是拿出二三百兩銀子,租了僧官的房子,叫了七八個刻字匠,邊選邊刻。隨著選文的人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陳子龍是新科進士,宋徵璧是舉人,徐孚遠是秀才,參加編輯的夏允彝也是新科進士,都是一時名士,編選這部書時又得到地方官方岳貢和當時名流陳繼儒的支持,比之馬二先生獨力選文,氣派規模都大得很多。不過,從儒林外史的紀載,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出版情況。

  文編的主要編選人陳子龍因抗清被俘自殺,徐孚遠堅持抗清,投奔鄭成功,夏允彝在嘉定城破後,投水自殺,他的兒子夏完湻也以陳子龍案牽連被殺,何剛抗清犧牲。這些人都具有堅強的民族氣節,在平時關心政治,講求經世實用之學,到危難時堅決抵抗,不惜議牲自己的身家性命,表現了英雄氣概。另一些人如宋徵璧兄弟等人,則走了相反的道路,投降清朝,作了清朝的官。同是復社、幾社的人,在面臨嚴重考驗時,卻走的截然相反的道路。這一事實說明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分化和兩面性。由此看來,最近正在討論的明末地主階級對清軍入關的某些論點,是值得重新商討的。


  一九六二年 三月二十日 於北京



http://ctext.org/wiki.pl?if=en


皇明經世文編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hmjswp/index.htm

皇明経世文編.  [序目], 姓氏爵里, 巻之1-225 / 陳子竜  [ほか] 選輯
コウミン ケイセイ ブンヘン : komin keisei bunhen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20/he20_02956/


劉蕡 : 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 作者:劉蕡 ( 唐)

劉蕡 : 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
作者:劉蕡 ( 唐)


問,朕聞古先哲王之理也,元默無為,端拱司契。陶心以居簡,凝日用於不宰。立本以厚下,推誠而建中。繇是天人通,陰陽和。俗躋仁壽,物無疵癘。噫!盛德之所臻,敻乎其莫可及已。三代令王,質文迭救,而巧偽滋熾,風流浸微。自漢魏已降,足徵益寡。朕顧昧理道,祇荷丕構。奉若謨訓,不敢荒寧。任賢惕厲,宵衣旰食。詎追三五之遐軌,庶紹祖宗之鴻緒。而心有所未達,行有所未孚。由中及外,闕政斯廣。是以人不率化,氣或堙厄。災旱竟歲,播植愆時。國廩罕蓄,乏九年之儲;吏道多端,微三載之績。京師諸夏之本也,將以觀理,而豪猾逾檢;大學明教化之源也。期於宣化,而生徒多惰業。列郡在乎頒條,而幹禁或未絕;百工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衰。俗隳風靡,積訛成蠹。其擇官濟理也,聽人以言,則枝葉難辨;禦下以法,則恥格不形。其阜則發號也。生之寡而食之眾,煩於令而鮮於理。思欲究此繆盭,致之治平。茲心浩然,若涉泉水。故前詔有司,博延群彥。佇啟宿懵,冀臻時雍。子大夫皆識達古今,誌在康濟。造庭待問,副朕虛懷。必當箴主之闕,辨政之疵。明綱條之所紊,稽庶富之所急。何術斯革於前弊,何澤斯惠於下土。何施而理古可近,何道而和氣可充。推之本源,著於條對。至若夷吾輕重之權,孰輔於理;嚴尤底定之策,孰葉於時。元凱之考課何先,叔子之克平何務。推此龜鑒,擇乎中庸。期在洽聞,朕將親覽。


對。褐衣小臣蕡,沐浴齋戒,伏於彤庭之下,謹頓首上言皇帝陛下。臣誠不佞,有匡國致君之術,無位而不得行;有犯顏敢諫之心,無路而不得達。但懷憤抑鬱,思有時而一發耳。常欲與庶人議於道,商旅謗於市,得通上聽,一悟主心。雖被妖言之罪,無所悔焉。況逢陛下以至德嗣興,以大明垂照,詢求過闕,諮訪謨猷,下制中外,舉能直言極諫者。臣既辱斯舉,專承大問,敢不悉意以言。至於上之所忌,時之所禁,權幸之所諱惡,有司之所予奪,臣愚不識。伏惟陛下少加優容,不使聖朝有讜直而受戮者,乃天下之幸也。非臣之所望也。謹昧死以對。


伏以聖策有思先古之理,念元默之化,將欲通天人以濟俗,和陰陽以煦物,見陛下慕道之深也。臣以為哲王之理,其則不遠,惟陛下致之之道何如耳。伏以聖策有祇荷丕構而不敢荒寧,奉若謨訓而罔有怠忽,見陛下憂勞之至也。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若夫追蹤三五,紹複祖宗,宜鑒前古之興亡,明當時之成敗。心有所未達,以下情蔽而不得上通;行有所未孚,以上澤壅而不能下達。欲俗之化也,在修己以先之,欲氣之和也,在遂性以道之。救災旱在致乎精誠,廣播植在視乎食力。國廩罕蓄,本乎冗食尚繁;吏道多端,本乎選用失當。豪猾逾檢,由中外之法殊;生徒惰業,由學校之官廢。列郡幹禁,由授任非人;百工淫巧,由制度不立。伏以聖策有擇官濟治之心,阜財發號之歎,見陛下教化之本也。且進人以行,則枝葉安有難辨乎;防下以禮,則恥格安有不形乎。念生寡而食眾,則可罷斥惰遊;念令煩而理鮮,要在察其行否,博延群彥,願陛下必納其言;造廷待問,則小臣其敢愛死。伏以聖策有求賢箴闕之言,審政辨疵之令,見陛下諮訪之心勤也。遂小臣屏奸豪之誌,則弊革於前;守陛下念康濟之言,則惠敷於下。邪正之道分,而治古可近。禮樂之方著,而和氣克充。至若夷吾之法,非皇王之權;嚴尤所陳,無最上之策。元凱之所先,不若唐堯考績;叔子之所務,不若虞舜舞幹。且俱非大德之中庸,未可為上聖之龜鑒。又何足為陛下道之哉!或有以係安危之機,兆存亡之變者。臣請披瀝肝膽,為陛下別白而重言之。


臣前所言哲王之理,其則不遠者,在陛下慎思之,力行之,始終不懈而已。臣謹按《春秋》,元者氣之始也,春者歲之始也。《春秋》以元加於歲,以春加於正,明王者當奉若天道,以謹其始也。又舉時以終歲,舉月以終時,《春秋》雖無事必書,首月以存時,明王者當奉若天道,以謹其終也。王者動作,始終必法於天者,以其運行不息也。陛下既能謹其始,又能謹其終,懋而修之,勤而行之,則可以執契而居簡,無為而不宰矣。廣立本之大業,崇建中之盛德矣。又安有三代循環之弊,而為巧偽滋熾之漸乎!臣故曰惟陛下致之之道何如耳。


臣前所謂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實以陛下誠憂勞之至也。臣聞不宜憂而憂者國必衰,宜憂而不憂者國必危。今陛下不以家國存亡之計,社稷安危之策,而降於清問,臣未知陛下以為布衣之臣,不足與定大計耶?或萬幾之勤,而聖慮有所未至也?不然,何宜憂者而不先憂乎!臣以為陛下之所慮者,宜先憂宮闈將變,社稷將危,天下將傾,海內將亂。此四者乃國家已然之兆,故臣謂聖慮宜先及之。夫帝業既艱難而成之,胡可容易而守之。昔太祖肇其基,高祖勤其績,太宗定其業,玄宗繼其明。至於陛下,二百有餘載矣。其間明聖相因,擾亂繼作,未有不委用賢士,親近正人,而能紹興徽烈者也。或一日不念,則顛覆大器,宗廟之恥,萬古為恨。


臣謹按《 春秋》,人君之道,在體元以居正。昔董仲舒為漢武帝言之略矣。其所未盡者,臣得為陛下備而陳之。夫繼故必書即位,所以正其始也;終必書所終之地,所以正其終也。故君者,所發必正言,所履必正道,所居必正位,所近必正人。臣又按《春秋》,閽寺弒吳子餘祭。書其名,《 春秋》譏其疏遠賢士,昵近刑人,有不君之道矣。伏惟陛下思祖宗開國之勤,念《 春秋》繼故之戒。將明法度之端,則發正言而履正道;將杜篡弒之漸,則居正位而近正人。遠刀鋸之殘,親骨鯁之直。輔臣得以專其任,庶寮得以守其官。柰何以褻近五六人,總天下之大政,外專陛下之命,內竊陛下之權,威攝朝廷,勢傾海內。群臣莫敢指其狀,天子不得制其心。禍稔蕭牆,奸生帷幄。臣恐曹節、侯覽,複生於今日矣。此宮闈之所以將變也。


臣謹按《 春秋》,魯定公元年春,王不書正月者。《春秋》以為先君不得正其終,則後君不得正其始,故曰定無正也。今忠賢無腹心之寄,閽寺專廢立之權.陷先帝不得正其終,致陛下不得正其始.況皇儲未建,郊祀未修,將相之職不歸,名分之宜不定.此社稷之所以將危也。


臣謹按《春秋》,王劄子殺召伯、毛伯。《春秋》之義,兩下相殺不書,而此書者,重其尊王命也。夫天之所授者在君,君之所操者在命。操其命而失之者,是不君也;侵其命而專之者,是不臣也。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將傾也。


臣謹按《春秋》,晉趙鞅以晉陽之兵叛入於晉。書其歸者,以其能逐君側之惡人,以安其君,故《春秋》善之。今威柄陵夷,藩臣跋扈。或有不達人臣之節,首亂者以安君為名;不究《春秋》之微,稱兵者以逐惡為義。則政刑不由乎天子,征伐必自於諸侯,此海內所以將亂也。故樊噲排闥而雪涕,袁盎當車以抗詞,京房發憤以殞身,竇武不顧而畢命。此陛下皆明知之耳。


臣謹按《春秋》,晉狐射姑殺陽處父。書襄公殺之者,以其君漏言也。襄公不能固陰重之機,處父所以及戕賊之禍,故《春秋》非之。夫上漏其情,則下不敢盡意;上泄其事,則下不敢盡言。故《傳》有造膝詭詞之文,《易》有失身害成之戒。今公卿大臣,非不欲為陛下言之,慮陛下必不能用之。陛下既忽之而不用,必泄其言,臣下既言之而不行,必嬰其禍。適足以鉗直臣之口,而重奸臣之威。是以欲盡其言,則有失身之懼;欲盡其意,則有害成之憂。故低徊鬱塞,以俟陛下感悟,然後盡其啟沃耳。陛下何不以聽朝之餘,明禦便殿,召當時賢相,與舊德老臣,訪持變安危之謀,求定傾救亂之術。塞陰邪之路,屏褻狎之臣,制侵陵迫脅之心,複門戶掃除之役,戒其所宜戒,憂其所宜憂。既不得理於前,當理於後,不得正其始,當正其終。則可以虔奉典謨,克丞丕構,終任賢之效,無旰食之憂矣。


臣前所謂若夫追蹤三五,紹複祖宗,宜鑒前古之興亡,明當時之成敗者。臣聞堯、舜之為君而天下大理者,以其能任九官、四嶽、十二牧,不失其舉,不二其業,不侵其職。居官惟其能,左右惟其賢。元凱在下,雖微而必舉;四凶在朝,雖強而必誅。考其安危,明其取捨。至秦之二代,漢之元、成,鹹願措國如唐、虞,致身如堯、舜。而終敗亡者,以其不見安危之機,不明取捨之道,不任大臣,不辨奸人,不親忠良,不遠讒佞。伏願陛下察唐、虞之所以興,而景行於前;鑒秦、之所以亡,而戒懼於後。陛下無謂廟堂無賢相,庶官無賢士。今綱紀未絕,典刑猶在,人誰不欲致身為王臣,致時為昇平?陛下何忽而不用之邪!又有居官非其能,左右非其賢,其惡如四凶,其詐如趙高,其奸如恭顯者,陛下又何憚而不去之邪!神器固有歸,天命固有分,祖宗固有靈,忠臣固有心。陛下其念之哉!昔秦之亡也,失於強暴;漢之亡也,失於微弱。強暴則賊臣畏死而害上,微弱則奸臣擅權而震主。臣伏見敬宗皇帝不虞亡秦之禍,不剪其萌。伏惟陛下深軫亡漢之憂,以杜其漸,則祖宗之鴻緒可紹,三五之遐軌可追矣。


臣前所謂陛下心有所未達,以下情塞而不得上通;行有所未孚,以上澤壅而不得下浹者。且百姓有塗炭之苦,陛下無由而知,則陛下有子惠之心,百姓無由而信。臣謹按《春秋》,書梁亡不書取者,梁自亡也。以其思慮昏而耳目塞,上出惡政,人為寇盜,皆不知其所以然,以其自取滅亡也。臣聞國君之所以尊者,重其社稷也;社稷之所以重者,存其百姓也。苟百姓之不存,則雖社稷不得固其重;苟社稷不重,則雖國君不得保其尊。故理天下者,不可不知百姓之情也。夫百姓者,陛下之赤子。陛下宜命慈仁者親之育之,如保傅焉,如乳哺焉,如師之教導焉。故人之於上也,敬之如神明,愛之如父母。今或不然,陛下親近貴幸,分曹建署,補除卒吏,召致賓客,因其貨賄,假其氣勢,大者統藩方,小者為牧守。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奸欺之罪。故人之於上也,畏之如豺狼,惡之如仇敵。今四海困窮,處處流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鰥寡孤獨者不得存,老幼疾病者不得養。加以國權兵柄,專在左右,貪臣聚斂以固寵,奸吏夤緣而弄法。冤痛之聲,上達於九天,下入於九泉,鬼神為之怨怒,陰陽為之愆錯。君門九重,而不得告訴,士人無所歸化,百姓無所歸命。官亂人貧,盜賊並起,土崩之勢,憂在旦夕。即不幸因之以師旅,繼之以凶荒,臣以謂陳勝、吳廣,不獨生於秦;赤眉、黃巾,不獨生於漢。臣所以為陛下發憤扼腕,痛心泣血也!如此則百姓有塗炭之苦,陛下何由而知之乎!有子惠之心,百姓安得而信之乎,致使陛下行有所未孚,心有所未達者,固其然也。臣聞昔漢元帝即位之初,更制七十餘事,其心甚誠,其稱甚美。然紀綱日紊,國祚日衰,奸凶日強,黎元日困者,以其不能擇賢明而任之,失其操柄也。自陛下禦宇,憂勤兆庶,屢降德音。四海之內,莫不抗首而長息,自喜複生於死亡之中也。伏願陛下慎終如始,以塞萬方之望。誠宜揭國權以歸其相,持兵柄以歸其將。去貪臣聚斂之政,除奸吏夤緣之害。惟忠賢是近,惟正直是用。內寵便辟,無所聽焉。選清慎之官,擇仁惠之長,毓之以利,煦之以和,教之以孝慈,導之以德義。去耳目之塞,通上下之情。俾萬國歡康,兆人蘇息,則心無所不達,而信無所不孚矣。


臣所言欲人之化也,在修已以先之者。臣聞德以修已,教以導人。修已也,則人不勸而自至;導人也。則人敦行而率從。是以君子欲政之必行也。故以身先之;欲人之從化也,故以道禦之。今陛下先之以身,而政未必行;禦之以道,而人未從化。豈不以立教之旨,未盡其方耶?夫立教之方,在乎君以明制之,臣以忠行之。君以知人為明,臣以匡時為忠。知人則任賢而去邪,匡時則固本而守法。賢不任則重賞不足以勸善,邪不去則嚴刑不足以禁非。本不固則人流,法不守則政散。而欲教之使必至,化之使必行,不可得也。陛下能斥姦邪不私其左右,舉賢正不遺其疏遠,則化洽於朝廷矣。愛人以敦本,分職而奉法,修其身以及其人,始於中而成於外,則化行於天下矣。


臣前所謂欲氣之和也。在遂性以導之者。當納人於仁壽也,夫欲人之仁壽也,在乎立制度,修教化。夫制度立則財用省,財用省則賦斂輕,賦斂輕則人富矣。教化修則爭競息,爭競息則刑罰清,刑罰清則人安矣。既富則仁義興焉,既安則壽考生焉。仁壽之心感於下,和平之氣應於上,故災害不作,休祥薦臻,四方底寧,萬物鹹遂矣。


臣前所言救災旱在致乎精誠者。臣謹按《春秋》,魯僖公一年之中,三書不雨者,以其人君有恤人之誌也。魯文公三年之中,一書不雨者,以其人君無恤人之心也。故僖致精誠而不害物,文無憫恤而變成災。陛下誠能有恤人之心,則無成災之變矣。


臣前所言廣播植在視乎食力者。臣謹按《春秋》,君人者必時視人之所勤,人勤於力則功築罕,人勤於財則貢賦少,人勤於食則百事廢。今財食與人力皆勤矣,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植不愆矣。


臣前所謂國廩罕蓄,本乎冗食尚繁者。臣謹按《春秋》,臧孫辰告糴於齊。《春秋》譏其國無九年之蓄,一年不登而百姓饑。臣願斥遊惰之徒以督其耕植,省不急之務以贍其黎元,則廩蓄不乏矣。


臣前所言吏道多端,本乎選用失當者。由國家取人不盡其材,任人不明其要故也。今陛下之用人也。求其聲而不求其實,故人之趨進也,務其末而不務其本。臣願核考課之實,定遷序之制則多端之吏道息矣。


臣前所言豪猾逾檢,由中外之法殊者。以其官禁不一也。臣謹按《春秋》,齊桓公盟諸侯不書日,而葵邱之盟特以日者。美其能宣天子之禁,率奉王官之法,故《春秋》備而書之。夫官者五帝、三王之所建也,法者高祖、太宗之所制也。法宜畫一,官宜正名。今又分外官、中官之員,立南司、北司之局。或犯禁於南,則亡命於北;或正刑於外,則破律於中。法出多門,人無所措。實由兵農勢異,而中外法殊也。臣聞古者因井田以制軍職,間農事以修武備。提封約卒乘之數,命將在公卿之列。故兵農一致,而文武同方,可以保乂邦家,式遏亂略。暨太宗皇帝肇建邦典,亦置府兵。台省軍衛,文武參掌。居閑歲則櫜弓力穡,將有事則釋耒荷戈。所以修複古制,不廢舊物。今則不然,夏官不知兵籍,止於奉朝請;大將不主兵事,止於養勳階。軍容合中官之政,戎律附內臣之職,首一戴武弁,嫉文職如仇讎;足一蹈軍門,視農夫如草芥。謀不足以剪除奸凶,而詐足以抑揚威福;勇不足以鎮衛社稷,而暴足以侵軼裏閭。羈絏藩臣,幹陵宰輔,隳裂王度,汨亂朝經。張武夫之威,上以制君父;假天子之命,下以馭英豪。有藏奸觀釁之心,無仗節死難之義。豈先王經文緯武之旨耶!臣願陛下貫文武之道,均兵農之功,正貴賤之名,一中外之法。還軍伍之職,修省署之官,近崇貞觀之規,遠複成周之制。自邦畿以刑於萬國,始天子而達於諸侯,則可以制豪猾之強,而無逾檢之患矣。


臣前所言生徒惰業,由學校之官廢者。蓋以國家貴其祿而賤其能,先其事而後其行。故庶官乏通經之學,諸生無修業之心矣。


臣前所言列郡幹禁,由授任非人者。臣以為刺史之任,理亂之根本係焉,朝廷之法制在焉。權可以抑豪猾,恩可以惠孤寡,強可以禦奸寇,政可以移風俗。其將校有曾經戰陣,及功臣子弟,各請隨宜酬賞,如無理人之術者,不當任此官,則絕幹禁之患矣。


臣前所言百工淫巧,由制度不立者。臣請以官位祿秩,制其器用車服,禁以金銀珠玉。錦繡雕鏤,不蓄於私室,則無蕩心之巧矣。


臣前所言辨枝葉者,在考言以詢行也;臣前所言形於恥格者,在道德而齊禮也;臣前所謂念生寡而食眾,可罷斥遊惰者,已備之於前矣。臣前所謂令煩而理鮮,要在察其行否者。臣聞號令者,乃理國之具也。君審而出之,臣奉而行之。或虧益止留,罪在不赦。今陛下令煩而理鮮,得非持之者為所蔽欺乎!


臣前所言博延群彥,願陛下必納其言;造庭待問,則小臣豈敢愛死者。臣聞晁錯為漢畫削諸侯之策,非不知其禍之將至也。忠臣之心,壯夫之節,苟利社稷,死無悔焉。今臣非不知言發而禍應,計行而身戮,蓋所以痛社稷之危,哀生人之困,豈忍姑息時忌,竊陛下一命之寵哉!昔龍逢死而啟殷,比幹死而啟周,韓非死而啟漢,陳蕃死而啟魏。今臣之來也。有司或不敢薦臣之言,陛下又無以察臣之心,退必受戮於權臣之手,臣幸得從四子遊於地下,固臣之願也。所不知殺臣者,臣死之後,將孰為啟之哉!至於人主之闕,政教之疵,前日之弊,臣既言之矣。若乃流下土之惠,修近古之治,而致和平者,在陛下行之而已。然上之所陳者,實以臣親承聖問,敢不條對。雖臣之愚,以為未及教化之大端,皇王之要道。伏惟陛下事天地以教人敬,奉宗廟以教人孝,養高年以教人悌,育百姓以教人慈,調元氣以煦育,扇太和於仁壽,可以逍遙而無為,端拱而成化。至若念陶鈞之道,在擇宰相而任之,使權造化之柄;念保定之功,在擇將帥而任之,使修閫外之寄;念百度之求正,在擇庶官而任之,使專職業之守;念萬姓之愁痛,在擇長吏而任之,使明惠養之術。自然言足以為天下教,動足以為天下法,仁足以勸善,義足以禁非。又何必宵衣旰食,勞神惕慮,然後以致其理哉!謹對。


source :

劉蕡 : 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B0%8D%E8%B3%A2%E8%89%AF%E6%96%B9%E6%AD%A3%E7%9B%B4%E8%A8%80%E6%A5%B5%E8%AB%AB%E7%AD%96


全唐文 - 卷七百四十六 -- 劉蕡 : 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85%A8%E5%94%90%E6%96%87/%E5%8D%B70746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進擊の巨人 文字產生器 - 文字/字體產生器

進擊の巨人 文字產生器 - 文字/字體產生器

http://blog.xuite.net/i20jay/123/115058797-%E6%96%87%E5%AD%97%2F%E5%AD%97%E9%AB%94%E7%94%A2%E7%94%9F%E5%99%A8
 


怪獣児童書スレ

怪獣児童書スレ

1979年 に桃園書房から刊行された​「 世界の大怪獣ものしり大博士」と1981年刊行の「大魔獣恐竜ものしり大博士」、

1986年 刊行のケイブンシャの「ホラームービー怪奇映画大百科」を扱ったスレです。
子供向けの大百科本のはずなのに、


取り上げる怪獣にカルトなものが多いやけにマニアックな内容で面白かったので纏めました。


「 世界の大怪獣ものしり大博士」という本は、聖咲奇さんなど後に特撮・SF誌の『 宇宙船 』を刊行する事になる方々が関わっていたとか。


http://michaelgoraku.blog22.fc2.com/blog-entry-260.html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康熙字典體產生器 ( beta )

康熙字典體產生器 ( beta )









數位人文實驗室  Digital Humanities Virtual Lab ·
https://www.facebook.com/DHVirtualLab/posts/671398732870716


http://marchuang.mqstudiotw.com/kxgen/


夫人事失於下,則天變形於上,咎徵之作,必有由然。


我的香港城邦論和 華夏邦聯論,是實踐香港政治理想的藍圖,也是應付 中美變局的步驟。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歷史風雲:陸贄《 救時內相 》

歷史風雲:陸贄《 救時內相 》

歷史風雲:陸贄陸贄


754年-805年,字敬輿。嘉興人,原籍蘇州。唐代政治家、醫學家。


陸家曾是東晉時代江南望族。曾祖父陸齊望於 唐開元年間,自吳郡吳縣( 今蘇州)遷居嘉興。父親陸侃曾任溧陽( 江蘇溧陽)縣令,早年逝去,贄受母親韋氏教育長大。

大曆五年( 770年)舉進士第六名,登博學宏詞科,歷授華州鄭縣尉,渭南縣主簿,遷監察御史。


唐德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時兩河用兵,他善於分析軍事形勢,並預測可能兵變。


建中四年(783年)果然爆發涇原兵變,德宗避朱泚之亂於奉天( 今陝西乾縣),轉為考功郎中,詔書多出其手,唐德宗發布了《 罪己詔 》,即由陸贄起草《 奉天改元大赦制》:「然以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積習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察征戍之勞苦 …… 天譴於上而朕不悟,人怨於下而朕不知…… 罪實在予,永言愧悼。 」深受德宗重視。


貞元八年( 792年)竇參獲罪,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曾上疏反對兩稅法,陸贄說兩稅法有七弊。《 通鑒 》經常載入「 陸贄上言」,卷234詳錄陸贄「 請均節財賦,凡六條」。與裴延齡傾軋,貞元十年(794年),遭裴延齡誣陷,被降為太子賓客。


貞元十一年(795年 ),裴延齡誣陷陸贄煽動軍心,貶忠州( 今四川忠縣)別駕,在州十年,深居簡出,抄集藥方成《 陸氏集驗方 》五十卷。永貞元年(805年)唐順宗即位,下詔召回,詔書未至而卒。贈兵部尚書,謚曰宣。著述多種,流傳有《 陸宣公集》(《 陸宣公翰苑集》)。

在嘉興市嘉善縣惠民鎮,有陸贄墓遺址。


http://mypaper.pchome.com.tw/540903/post/1322910401


陸贄 : 陸宣公奏議. 巻第1-12 ( 日本早稲田大学蔵書 )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i13/i13_00741/


陸贄 :葛氏評点陸宣公奏議. 巻1-4 / 陸贄 撰 ; 葛端調 評点 ; 桑原忱 較訂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11/bunko11_d0326/

石川安貞注: (陸贄)陸宣公全集二十四卷 -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注,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權德輿 : 唐贈兵部尚書宣公陸贄翰苑集序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94%90%E8%B4%88%E5%85%B5%E9%83%A8%E5%B0%9A%E6%9B%B8%E5%AE%A3%E5%85%AC%E9%99%B8%E8%B4%84%E7%BF%B0%E8%8B%91%E9%9B%86%E5%BA%8F


陸贄 : 蝗蟲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8%9D%97%E8%9F%B2%E9%81%BF%E6%AD%A3%E6%AE%BF%E9%99%8D%E5%85%8D%E5%9B%9A%E5%BE%92%E5%BE%B7%E9%9F%B3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權德輿 : 唐贈兵部尚書宣公陸贄翰苑集序

權德輿 : 唐贈兵部尚書宣公陸贄翰苑集序


嚐讀賈誼書。觀其經制人文,鋪陳帝業,術亦至矣。待之宣室,恨得後時,遇亦深矣。然竟不能達四聰而盡其善,排群議而試厥謀,道之難行,亦已久矣。東陽、絳、灌,何代無之?噫!一薰一蕕,善善齊不能同其器,方鑿圓枘,良工無以措巧心。所以治世少而亂日多,大雅衰而正聲寢。漢道未融,既失之認賈傳;吾唐不幸,複擯棄於陸公。


公諱贄,字敬輿,吳郡蘇人,溧陽令偘之子。年十八登進士第,應博學宏辭科,授鄭縣尉,非其好也。省母歸壽春,刺史張鎰,有名於時,一獲晤言,大加賞識。暨別,鎰以泉貨數萬為贐,曰:「 願以此奉太夫人一日之膳。 」公悉辭之,領新茶一串而已。是歲以書判拔萃調渭南主簿,禦史府以監察換之。德宗皇帝春宮時知名,召對翰林,即日為學士,由祠部員外轉考功郎中。


朱泚之亂,眾幸奉天,時車駕播遷,詔書旁午,公灑翰即成,不複起草,初若不經思慮,及成而奏,無不曲盡事情,中於機會,倉卒填委,同職者無不拱手歎伏,不能複有所助。嚐從容奏曰:「 此時詔書,陛下宜痛自引過,以感人心。昔禹湯以罪已勃興,楚昭以善言複國,陛下誠能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俾臣草辭無諱,庶幾群盜革心。 」


上從之。故行在詔書始下,雖武人悍卒,無不揮涕激發。議者以德宗克平寇亂,不惟神武之功,爪牙宣力,蓋亦資文德腹心之助焉。及還京師,李抱貞來朝,奏曰:「 陛下在山南時,山東士卒聞書詔之辭,無不感泣,思奮臣節,時臣知賊不足平也。」


公自行在帶本職,拜諫議大夫中書舍人,精敏小心,未嚐有過,艱難扈從,行在輒隨,啟沃謨猷,特所親信,有時宴語,不以公卿指名,但呼陸九而已。初幸梁、洋,棧道危狹,從官前後相失。


上夜次山館,召公不至,泫然號於禁旅曰:「 得陸贄者賞千金。 」頃之公至,太子親王皆賀。初公既職內署,母韋氏尚在吳中,上遣中使迎至京師,道路置驛,文士榮之。丁韋夫人憂,去職,持喪於洛,遣人護溧陽之柩,祔於河南,上遣中使監護其事,四方賻遺數百萬,公一無所取。


素與蜀帥韋南康布衣友善,韋令每月置遺,公奏而受之。服闋複內職,權知兵部侍郎,覲見之日,天子為之興,改容敘吊,優禮如此。內外屬望,日夕俟其輔政,為竇參忌嫉,故緩之。真拜兵部侍郎,知貢舉,得人之盛,公議稱之。貞元八年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公以少年入侍內殿,特蒙知遇,不可與眾浮沈,苟且自愛,事有不可,必諍之。上察物太精,躬臨庶政,失其大體,動與公違,奸諛從而間之,屢至不悅。


親友或規之,公曰:「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吾所學,不恤其他。「公精於吏事,斟酌剖決,不爽錙銖,其經綸制度,具在《 德宗實錄 》。及竇參納劉士寧之賂,為李巽所發,得罪左遷,橫議者以公與參素不協,歸罷相之議於公。戶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齡以奸回得幸,害時蠹政,物議,莫敢指言,公獨以身當之,屢言不可。


翰林學士吳通元忌公先達,每切中傷,陰結延齡,互言公短。宰相趙憬,公之引拔,昇為同列,以公排邪守正,心複異之。群邪沮謀,直道不勝,十年退公為賓客,罷政事。明年夏旱,芻糧不給,軍校訴於上,延齡奏曰:「 此皆陸贄輩怨望,鼓扇軍人也。 」貶公忠州別駕。上怒不可測,賴陽城張萬福救之,獲免。


蜀帥韋令抗表請以贄代已,歲賂資糧。公在南賓,閉門卻埽,郡人希識其麵,複避謗不著書,唯考校醫方,撰《 集驗方 》五十卷行於世。江峽十稔,永貞初,與鄭餘慶、陽城同徵還,公已薨歿,時年五十二。公之秉筆內署也,榷古揚今,雄文藻思,敷之為文誥,伸之為典謨,俾僄狡向風,懦夫增氣,則有《 制誥集 》一十卷,覽公之作,則知公之為文也,潤色之餘,論思獻納,軍國利害,巨細必陳,則有《 奏草 》七卷。


覽公之奏,則知公之為臣也。其在相位也,推賢與能,舉直錯枉,將斡璿衡而揭日月,清氛沴而平泰階。敷其道也,與伊說爭衡,考其文也,與典謨接軫,則有《 中書奏議 》七卷。覽公之奏議,則知公之事君也,古人以士之遇也,其要有四焉:才、位、時、命、也。仲尼有才而無位,其道不行;賈生有時而無命,終於一慟。唯公才不謂不長,位不謂不達,逢時而不盡其道,非命歟?裴氏之子,焉能使公不遇哉?


說者又以房、魏、姚、宋,逢時遇主,克致清平。陸君亦獲幸時君,而不能與房魏爭烈,蓋道未至也。應之曰:「 道雖自我,宏之在人。蜚蝗竟天,農稷不能善稼;奔車覆轍,孔孟亦廢規行。若使四君與公,易時而相,則一否一臧。未可知也。而致君不及貞觀、開元者,蓋時不幸也,豈公不幸哉!以為其道未至,不亦誣乎? 」公之文集有詩文賦,集表狀為別集十五卷。其關於時政,昭昭然與金石不朽者,惟制誥奏議乎!


雖已流行,多謬編次,今以類相從,冠於編首,兼略書其官氏景行,以為序引,俾後之君子,覽以製作,效之為文為臣事君之道,不其偉歟!

source :

權德輿 : 唐贈兵部尚書宣公陸贄翰苑集序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94%90%E8%B4%88%E5%85%B5%E9%83%A8%E5%B0%9A%E6%9B%B8%E5%AE%A3%E5%85%AC%E9%99%B8%E8%B4%84%E7%BF%B0%E8%8B%91%E9%9B%86%E5%BA%8F


陸贄 : 陸宣公奏議. 巻第1-12 ( 日本早稲田大学蔵書 )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i13/i13_00741/


陸贄 :葛氏評点陸宣公奏議. 巻1-4 / 陸贄 撰 ; 葛端調 評点 ; 桑原忱 較訂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11/bunko11_d0326/


石川安貞注: (陸贄)陸宣公全集二十四卷 -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注,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權德輿 : 唐贈兵部尚書宣公陸贄翰苑集序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94%90%E8%B4%88%E5%85%B5%E9%83%A8%E5%B0%9A%E6%9B%B8%E5%AE%A3%E5%85%AC%E9%99%B8%E8%B4%84%E7%BF%B0%E8%8B%91%E9%9B%86%E5%BA%8F


陸贄 : 蝗蟲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8%9D%97%E8%9F%B2%E9%81%BF%E6%AD%A3%E6%AE%BF%E9%99%8D%E5%85%8D%E5%9B%9A%E5%BE%92%E5%BE%B7%E9%9F%B3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陸贄 : 翰苑集

陸贄 : 翰苑集
   
    聖人苑中射落飛雁賦
    東郊朝日賦
    傷望思台賦
    月臨鏡湖賦
    冬至日陪位聽太和樂賦
    登春台賦
    鴻漸賦
  

    奉天改元大赦制
    平朱泚後車駕還京大赦制
    貞元改元大赦制
    冬至大禮大赦制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
    李晟司徒兼中書令制
    蕭複劉從一薑公輔平章事制
    張延賞中書侍郎平章事制
    渾瑊侍中制
    盧翰劉從一門下中書侍郎平章事制
    劉滋崔造齊映平章事制
    李納檢校右仆射平章事制
    韓滉檢校左仆射平章事制
    李勉太子太師制
    薑公輔左庶子制
    崔造右庶子制
    盧翰太子賓客制
    賈耽東都留守制
    崔縱東都留守制
    普王荊襄江西等道兵馬都元帥制
    馬燧渾瑊副元帥招討河中制
    李晟鳳翔隴西節度兼涇原副元帥制
    劉洽檢校司空充諸道兵馬都統制
    渾瑊京畿金商節度使制
    杜亞淮南節度使制
    虔王申光隨蔡等州節度使制
    唐朝臣振武節度論惟明鄜坊觀察使制
    嘉王橫海軍節度使制
    韓滉加檢校右仆射制
    馬燧李皋賜實封制
    韓滉度支鹽鐵轉運等使制
    李叔明右仆射制
    李澄贈司空制
    除鄧州歸順官制
    李納檢校司空制
  

    誅李希烈後原宥淮西將士並授陳仙奇節度詔
    重原宥淮西將士詔
    賑恤諸道將吏百姓等詔
    優恤畿內百姓並除十縣令詔
    重優複興元府及洋鳳州百姓等詔
    誅李懷光後原宥河中將吏並招諭淮西詔
    議減鹽價詔
    賜京畿及同華等州百姓種子賑給貧人詔
    賜將士名奉天定難功臣詔
    改梁州為興元府升洋州為望州詔
    奉天遣使宣慰諸道詔
    收複京師遣使宣慰將吏百姓詔
    平淮西後宴賞諸軍將士放歸本道詔
    授王武俊李抱真官封並招諭朱滔詔
    招諭淮西將吏詔
    招諭河中詔
    甄獎陷賊守節官詔
    令百寮議大禮期日詔
    令諸道募靈武鎮守人詔
  

    安撫淮西歸順將士百姓敕
    不許諸軍侵擾敕
    放淮西生口歸本貫敕
    慰問四鎮北庭將吏敕書
    與回紇可汗書
    賜吐蕃將書
    賜吐蕃宰相尚結讚書
    賜尚結讚第二書
    賜尚結讚第三書
  

    答宰臣請停大禮表
    答百寮請停大禮表
    答百寮請停大禮第二表
    答百寮請停大禮第三表
    答百寮賀利州連理木表
    答宰臣請複禦膳表
    答百寮請複禦膳表
    蝗蟲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
    冊淑妃王氏為皇後文
    冊嘉誠公主文
    冊蜀王妃文
    冊杞王妃文
    賜李納王武俊等鐵券文
    賜安西管內黃姓纛官鐵券文
    策問博通墳典達於教化科
    策問識洞韜略堪任將帥科
    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
    論裴延齡奸蠹書
  

    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
    論關中事宜狀
    論敘遷幸之由狀
    奉天論奏當今所切務狀
    奉天論前所答奏未施行狀
    奉天請數對群臣兼許令論事狀
    奉天論尊號加字狀
    重論尊號狀
    奏天論赦書事條狀
    奉天論擬與翰林學士改轉狀
    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
    奉天論解蕭複狀
    奉天薦袁高等狀
    奉天論李晟所管兵馬狀
    奉天奉李建徽楊惠元兩節度兵馬狀
    駕幸梁州論進獻瓜果人擬官狀
    又論進瓜果人擬官狀
    興元論解薑公輔狀
    又答論薑公輔狀
    興元論請優獎曲環所領將士狀
    興元論解蕭複狀
    又答論蕭複狀
    興元論續從賊中赴行在官等狀
    興元賀吐蕃尚結讚抽軍回歸狀
    興元論賜渾瑊詔書為取散失內人等議狀
    興元奏請許渾瑊李晟等諸軍兵馬自取機便狀
    興元請撫循李楚琳狀
    興元論中官及朝官賜名定難功臣狀
    鑾駕將還宮闕論發日狀
    請釋趙貴先罪狀
    論替換李楚琳狀
    收河中後請罷兵狀
    請許台省長官舉薦屬吏狀
    請遣使臣宣撫諸道遭水州縣狀
    論淮西管內水損處請同諸道遣宣慰使狀
    謝密旨因論所宣事狀
    論嶺南請於安南置市舶中使狀
    論宣令除裴延齡度支使狀
    論齊映齊抗官狀
  

    請減京東水運收腳價於緣邊州鎮儲蓄軍糧事宜狀右。臣伏見陛下每垂睿心,經略邊境,增築城壘,加置戍兵。
    論緣邊守備事宜狀
    商量處置寶參事體狀
    奏議竇參等官狀
    請不簿錄竇參莊宅狀
    請還田緒所寄撰碑文馬絹狀
    請依京兆所請折納事狀
    議汴州逐劉士寧事狀
    請不與李萬榮汴州節度使狀
    論度支令京兆府折稅市草事狀
    論左降官準赦合量移事狀
    再奏量移官狀
    三奏量移官狀
    請邊城貯備米粟等狀
    論朝官闕員及刺史等改轉倫序狀
  

    告謝昊天上帝冊文
    告謝元宗廟文
    告謝肅宗廟文
    告謝代宗廟文
    祭大禹廟文


source :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A5%89%E5%A4%A9%E6%94%B9%E5%85%83%E5%A4%A7%E8%B5%A6%E5%88%B6

權德輿 : 唐贈兵部尚書宣公陸贄翰苑集序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94%90%E8%B4%88%E5%85%B5%E9%83%A8%E5%B0%9A%E6%9B%B8%E5%AE%A3%E5%85%AC%E9%99%B8%E8%B4%84%E7%BF%B0%E8%8B%91%E9%9B%86%E5%BA%8F

治國,從檢討自己做起
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9&nid=1628


陸贄 : 陸宣公奏議. 巻第1-12 ( 日本早稲田大学蔵書 )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i13/i13_00741/


陸贄 :葛氏評点陸宣公奏議. 巻1-4 / 陸贄 撰 ; 葛端調 評点 ; 桑原忱 較訂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11/bunko11_d0326/


石川安貞注: (陸贄)陸宣公全集二十四卷 -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注,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權德輿 : 唐贈兵部尚書宣公陸贄翰苑集序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94%90%E8%B4%88%E5%85%B5%E9%83%A8%E5%B0%9A%E6%9B%B8%E5%AE%A3%E5%85%AC%E9%99%B8%E8%B4%84%E7%BF%B0%E8%8B%91%E9%9B%86%E5%BA%8F


陸贄 : 蝗蟲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8%9D%97%E8%9F%B2%E9%81%BF%E6%AD%A3%E6%AE%BF%E9%99%8D%E5%85%8D%E5%9B%9A%E5%BE%92%E5%BE%B7%E9%9F%B3

營造法式 獨醒雜志 玉照新志 玉壺野史 玉壺清話 王魏公集 王文正公筆錄 珊瑚鉤詩話 珍席放談 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注


營造法式 獨醒雜志 玉照新志 玉壺野史 玉壺清話 王魏公集 王文正公筆錄 珊瑚鉤詩話 珍席放談 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注 珩璜新論 環溪詩話 疊山集 癸辛雜識 白石道人歌曲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 皇極經世書 直齋書錄解題 省心錄 知言 石林燕語 石林詩話 石湖詞 硯譜 硯史 碧雞漫志 祛疑說 禪林僧寶傳 稼軒詞 竊憤錄 端溪硯譜 竹莊詩話 筍譜 紺珠集 經筵玉音問答 緗素雜記 續墨客揮犀 續書譜 續世說 羅氏識遺



灤京雜詠 為政善報事類 為政忠告 無錫縣志 燕石集 玉堂嘉話 玉機微義 琵琶記 田家五行 異域志 真臘風土記 石初集 秋聲集 秘書監志 經濟文集 通制條格 遺山集 遼史 脈訣刊誤 醫壘元戎 釋氏稽古略 金匱鉤玄 金史 金志 金淵集 至順鎮江志 至元嘉禾志 至大金陵新志 至正集 至正四明續志 芳谷集 范德機詩集 錄鬼簿 錢塘遺事 鐵崖古樂府 藥房樵唱 陳剛中詩集 雁門集 雙溪醉隱集 蛻岩詞



火龍神器陣法 炎徼紀聞 烈皇小識 煮粥條議 熊龍峰小說四種 燕對錄 物理小識 玉笥集 玉堂薈記 玉堂叢語 王舍人詩集 王常宗集 王文成全書 琴聲十六法 瑤石山人稿 瓶花齋雜錄 男子雙名記 白石山房逸稿 白蘇齋類集 白雲稿 白雲集 白雲樵唱集 白谷集 百川書志 皇明紀略 皇明經世文編 皇明典故紀聞 石田詩選 石隱園藏稿 石洞集 碧山樂府 禮部志稿 空同集 竹澗集 篁墩文集 簡端錄 紀效新書 綠牡丹 練兵實紀 繼世紀聞



瀋館錄 瀋故 灸法秘傳 無事為福齋隨筆 煙嶼樓筆記 照世杯 熙朝新語 燕子春秋 燕樂考原 牧齋初學集 牧齋有學集 玉紀 玉臺新詠 王學質疑 現成話 理瀹駢文 琉球國志略 甌北詩話 甲申傳信錄 畫筌 畫筌析覽 疫疹一得 瘍醫大全 瘳忘編 白雨齋詞話 白雪遺音 皇朝經世文編 皇朝經世文續編 皺水軒詞筌 皺水軒詞筌 知聖篇 石匱書後集 石柱記箋釋 石洲詩話 研經言 硯山齋雜記 神灸經綸 神農本草經讀 章安雜說 竹葉亭雜記


民國
晚晴簃詩匯 晴花暖玉詞 清史稿 無盦詞 然脂餘韻 熊氏真傳少林大易筋經 燈猜叢話 犬窩謎話 王仲奇醫案 竹泉生女科集要 遯園醫案 醫學經驗錄·醫案 青紅幫演義 西太后艷史演義 魯樓醫案 兒科萃精 兒科要略 新民說 時疫解惑論 止園醫話 歷史通俗演義-元史 歷史通俗演義-兩晉 歷史通俗演義-前漢 歷史通俗演義-南北史 歷史通俗演義-唐史 歷史通俗演義-宋史 歷史通俗演義-後漢 歷史通俗演義-明史 歷史通俗演義-民國 歷史通俗演義-清史 歷史通俗演義-五代史


- - -

先秦兩漢
琴操 靈棋經 許負相法 吳地記 尚書大傳 數術記遺 易緯稽覽圖 易緯辨終備 三輔黃圖 中藏經 漢官舊儀 漢武帝內傳 漢武故事 獻帝春秋 理惑論 異聞記 相貝經 老子指歸 野老書 金匱要略方論 金匱要略淺注 范子計然 華佗神方 雜事秘辛 青烏經 養羊法 養魚經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 言兵事書 鬻子古文龍虎經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傷寒論宋版 器經 四民月令 孔北海集 戒子益恩書 政論 昌言 易緯通卦驗 楚辭章句疏証


魏晉南北朝
爾雅注疏 物理論 肘後備急方 脈經 鄴中記 針灸甲乙經 荀公曾集 陶淵明集 陸清河集 鬼谷子注 南方草木狀 博物志 古今刀劍錄 古今注 周易注 帝王世紀 後漢紀 搜神記 春秋穀梁傳注疏 曹子建集 曹子建文集 中華古今注 潘黃門集 佛國記 玄中記 玉照神應真經 甄異傳 益州記 相牛經 神滅論 筆陣圖 筆勢論十二章 綠珠傳 續畫品 聲無哀樂論 還冤記 郭子 荊州記 關中記 處世懸鏡


隋唐
灌畦暇語 煎茶水記 獨異志 玉燭寶典 王右丞集箋注 王子安集 石藥爾雅 神機制敵太白陰經 禮記正義 竹譜 素問六氣玄珠密語 經典釋文 緝古算經 續孟子 羅昭諫集 羯鼓錄 翰林志 道德真經傳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 酉陽雜俎 臣軌 銀海精微 茶經 蒙求 開元釋教錄 開河記 蘇氏演義 陳拾遺集 陳書 隋遺錄 隋書 集異記 雲溪友議 青囊序 蠻書 詩式 諸病源候論 讒書 貞觀政要 資暇集


http://ctext.org/wiki.pl?if=gb


劉基 《百戰奇略》 《兵法心要》 焦玉、劉基 《火龍神器陣法》(《火龍經》)

劉基(1311-1375) 《百戰奇略》
《兵法心要》
焦玉、劉基 《火龍神器陣法》(《火龍經》)(1412年成書)(待校)
于謙(1398-1457) 《經武要略》
何喬新(1427-1502) 《皇明百將列傳評林》
周鑑(1431年任參政)撰、李盤增訂 《金湯借箸十二籌》
王瓊(1459-1532) 《北虜事蹟》
《西番事蹟》
王守仁(1472-1528) 《歷朝武機捷錄》
萬表(1498-1556) 《海寇議》
趙本學(俞大猷老師) 、俞大猷(1503-1580) 《續武經總要》
趙本學 《孫子書校解引類》
俞大猷 《正氣堂集》
唐順之(1507-1560) 《武編》(1558年成書)
鄭若曾(1503-1570) 《江南經略》
《海防圖論》
《籌海圖編》
唐萬齡(正德〔1506-1521〕至隆慶〔1567-1572〕年間人) 《閒暇清論》
戚繼光(1528-1588) 《紀效新書》(1560年成書)(待校)
《練兵實紀》(待校)

王鳴鶴(1601年任明朝征黎總兵) 《登壇必究》
《兵法百戰經》
尹畊(1515-?。1532年進士。) 《塞語》
《鄉約》
胡宗憲(1512-1565) 《戰略》
李贄(1527-1602) 《孫子參同》
葉夢熊(1531-1597) 《運籌綱目》
卜大同(嘉靖〔1522-1566〕戊戌進士) 《備倭記》(待校)
侯繼高(1533-1602) 《全浙兵制》
呂坤(1536-1618) 《安民實務》
《救命書》

提要
何良臣(正德〔1506-1521〕至萬曆〔1573-1620〕年間人) 《陣紀》(待校)
何東序(1553年進士) 《武庫益智錄》
趙士禎(1554-約1661) 《神器譜》(1598年成書)
何汝賓(1623年任寧紹副總兵) 《兵錄》(1606年成書)
莊應會(1628年進士) 《經武要略》
李材(1562年進士) 《將將紀》
徐光啟(1562-1633) 《兵機要訣》
孫承宗(1563-1638)、鹿繼善、茅元儀 《車營百八扣答合編》
陳禹謨(生活於萬曆〔1573-1620〕前後) 《左氏兵略》
馮夢龍(1574-1646) 《智囊》
黃道周(1585-1646)註斷 《廣名將傳》
范景文(1587-1644) 《師律》
茅元儀(1594-1640) 《武備志》(1621年成書)
《督師紀略》
萬世德 《遼東軍餉論》(現存有1621年刊本)
孫元化 《西法神機》(1632年刊印)
畢懋康(1598年進士) 《軍器圖說》(1635年成書)
焦勖 《火攻挈要》(1643年刊印)
錢旃(1597-1647) 《城守籌略》
陳元素(1606年應鄉試不第)纂 《古今名將傳》
顧炎武(1613-1682) 《懼謀錄》
魏禧(1624-1681) 《兵跡》
《左氏兵謀》
《兵法》
高斗樞(1628年進士) 《守鄖紀略》
顧祖禹(1631-1692) 《讀史方輿紀要》
韓霖(1645年為絳州舉人) 《愼守要録》
余應虬(明末清初人)輯 《鎸古今兵家籌略》
王餘佑(明末清初人) 《乾坤大略》
尹賓商 《白毫子兵𦌵(&#26335)》

提要
龍正 《八陣合變圖說》(《八陣圖演注》)

提要
無名氏 《草廬經略》(待校)
西湖逸士 《投筆膚談》(待校)
劉寅 《武經七書直解》
曾益 《左略》
顏季亨 《九十九籌》
董承詔 《重訂批點類輯練兵諸書》
郭增光 《緯弢》
吳可參 《武學經史大成》
馮嘉會 《萬勝真韜》
張龍翼 《兵機類纂》
郭光復 《倭情考略》
黃俣卿 《倭患考原》
盛萬年 《嶺西水陸兵紀》
楊明喬 《馬政紀》
吳惟順、吳鳴球、吳若禮 《兵鏡吳子》
馮時寧 《古今將略》
周承邦 《兵家要領》

http://www.cos.url.tw/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陸贄 : 蝗蟲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

陸贄 : 蝗蟲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


夫人事失於下,則天變形於上,咎徵之作,必有由然。


自去歲巳來,災沴仍集,雨澤不降,延曆三時。蟲蝗既臻,彌亙千裏,穀糴翔貴,稼穡卒癢。嗷嗷烝人,聚泣田畝,興言及此,實所痛傷。


遍祈百神,曾不獲應,方悟禱祀殊救患之術,言詞非謝譴之誠。憂心如焚,深自刻責。


得非刑法舛謬,忠良鬱堙,暴賊未蠲,勞師靡息。事或無益,而重為煩費;任或非當,而橫肆侵蟊。有一於茲,足傷和氣,本其所以,罪實在予。


百姓何辜,重罹殍餒。所宜出次貶食,節用緩刑,側身增修,以謹天戒。


朕避正殿不禦,百寮奏事,並於延英處分。尚食進膳,宜更節減。百司不急之務,一切且除。


諸軍將士外,自餘應食官糧人,及諸色用度等,並委本使長官商量,權行停減,以救荒饉。仍限十日內,具元額及所厘革,條件聞奏。



待至豐稔,卻令依舊。畿內百姓,委京兆尹切慰撫,除正稅正役外,徵科差遣,並宜禁絕。



非交相侵奪,尋常訴訟,不須追擾,務且息人。京畿內外,及京兆府諸縣,見禁囚徒,死罪降徒,流以下一切放免。



畿內及河中同州界,應有因戰陣殺戮,遺骸暴露者,各委所在長吏隨時薶瘞,諮爾卿佐,實惟股肱,所當一其誠心,同恤災患,勉修厥職,副我憂勤。


source :

陸贄 : 蝗蟲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8%9D%97%E8%9F%B2%E9%81%BF%E6%AD%A3%E6%AE%BF%E9%99%8D%E5%85%8D%E5%9B%9A%E5%BE%92%E5%BE%B7%E9%9F%B3


[文史]  陸宣公《 翰苑集.蝗蟲 (避正殿) 降免囚徒德音 》以文找文
http://blog.yam.com/npttctcw/article/333513


陸贄 : 陸宣公奏議. 巻第1-12 ( 日本早稲田大学蔵書 )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i13/i13_00741/


陸贄 :葛氏評点陸宣公奏議. 巻1-4 / 陸贄 撰 ; 葛端調 評点 ; 桑原忱 較訂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11/bunko11_d0326/


石川安貞注: (陸贄)陸宣公全集二十四卷 -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注,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權德輿 : 唐贈兵部尚書宣公陸贄翰苑集序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94%90%E8%B4%88%E5%85%B5%E9%83%A8%E5%B0%9A%E6%9B%B8%E5%AE%A3%E5%85%AC%E9%99%B8%E8%B4%84%E7%BF%B0%E8%8B%91%E9%9B%86%E5%BA%8F


陸贄 : 蝗蟲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8%9D%97%E8%9F%B2%E9%81%BF%E6%AD%A3%E6%AE%BF%E9%99%8D%E5%85%8D%E5%9B%9A%E5%BE%92%E5%BE%B7%E9%9F%B3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陳雲:為何共產黨要毒死 香港的電視業?

陳雲:為何共產黨要毒死 香港的電視業?


陳雲:為何共產黨要毒死香港的電視業?因為電視是民眾的文化表達(cultural expression of the mass),是香港帝國的巨大力量。


由六十年代 至九十年代,香港的電視劇集將本地故事、本土觀點用文學手法顯示出來,形成社會議程( social agenda),令香港社會有主流共識,也令周邊粵語甚至華語社會(包括華南省份)以香港觀點、香港品味為中心,形成香港文化的軟實力。


綜合藝術節目( 如歡樂今宵、歌唱比賽、中文流行曲大獎 )令香港的人才有上升機會,產生本地文化英雄( local culture hero),這些文化英雄,由許冠傑、周潤發到曾近榮和肥滔(食神),都是香港文化的代言人。香港雖然是城邦,但在流行文化,卻是一個向外擴張的帝國。



我在香港做過十年的 公共文化行政規劃工作,撰寫過香港文化政策(《 香港有文化 —— 香港的文化政策 》2008 ),以及香港電台的八十年歷史(《 一起廣播的日子——香港電台八十年 》2009 )。過去的香港廣播道,是五台山( 港台、商台、無線、麗的、佳藝、另有教育署的教育電視部 ),自然累積出 香港文化的創意區( creative quarters)。


在七八十年代,香港電視以香港電台電視台(RTHK)和浸會學院傳理系為科技與創意的孵化器(incubator),佳藝電視與 麗的電視 是勇闖者(pioneer),無線電視 是將創意商業化的鞏固者( consolidator),外加無線老闆邵逸夫 另一條電影業連線。好多藝人和影視業人住在廣播道 或太子道一帶,形成居住社群,鄰近的大勘村 也是土炮影業製作區。由無線和亞視在九十年代 部署全然搬出廣播道、不在市區留有基地開始,拆解香港電視業的計劃已經開始。


王維基不獲發牌,只是九七之後,中共摧毀香港民眾文化表達力的 最核突動作而已。


- - -

Wan Chin 我是這方面的專家。這個貼文,只有我有能力寫。請協助廣傳,令香港人知道,我們過去的流行文化是如何成功的,現在的失敗,並不由於我們,而是由於中共及中共指使的地產財閥!

Wan Chin 我寫得出上述的貼文,無愧於世上任何學者,香港是有人才的!


Wan Chin 貼文裡面講的創業工業規劃,五台山的形成,是英治政府的精心傑作。然而,殖民政府不發一言!只有我這個研究者,才知道發生什麼事。

Wan Chin 好多人不明白,為何我在傳統傳媒丟失專欄地盤和訪問機會之後,可以在互聯網推動我自己的議程(set agenda)。原因除了我了解歷史和民情之外,也因為是我是曾經規劃公共文化的人,我知道裡面的機制如何操作。

Wan Chin 黃世澤只是講到最明顯的政治陰謀,限於經歷,他講不出文化社會學的道理和香港電視業發展歷史。我貼文的學術分析,是留待《 香港有文化 》的下冊用的,現在提前寫出來而已。


source :

陳雲:為何共產黨要毒死香港的電視業?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1888820672225


see also :

拒發牌 原因遠超港人想像(時事評論員 黃世澤)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017/18467548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香港語 擁有比普通語先進 和優越的語音系統

香港語 擁有比普通語先進 和優越的語音系統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6752

作家月刊,梁小中先生 學生 劉天賜恭寫

作家月刊,梁小中先生 學生 劉天賜恭寫

梁老師 自嘲為『 史之痴 」。對中國歷史尤迷,最特別而難得的,就是讀史 或研究歷史的「 學者 」皆古板呆滯,

對歷史「 禁區 」,男女床笫,採補方術,男女同性戀,變態性心理,甚至正常的性行為都諱莫如深,

大抵中國文人 只關上門大造特造,而不敢渲諸筆墨,恐人嘲笑,譽之誨淫者也。

. . .

https://www.facebook.com/TinChiLau/posts/467507196623963

- - -


追思石人 by 黃仲鳴
http://hongkongcultures.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2075.html

ALL are out of print Now

1. 古代採補術搜奇 唯性史觀齋主著. 香港 宇宙出版社 1964

2. 歷代名女人性生活 唯性史觀齋主著. 香港 宇宙出版社 1964

3. 媚藥雜談 唯性史觀齋主著. 香港 宇宙出版社 1964

4. 變態性生活 唯性史觀齋主著. 香港 宇宙出版社 1965

5. 慾經綱鑑 唯性史觀齋主著. 香港 光藝出版社 不詳

6. 中國性藝術 唯性史觀齋主著. 香港 宇宙出版社 不詳

7. 歷代風流皇帝性生活 唯性史觀齋主著. 香港 宇宙出版社 1964

8. 歷史性文獻 唯性史觀齋主著. 香港 宇宙出版社 1964



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 -- 孫巨源 -- 秋怨辭

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 -- 孫巨源 -- 秋怨辭

河滿子(秋怨)(孫洙 宋詞)


        黄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長陰。
        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
        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悵望浮生急景,淒涼寶瑟餘音。
        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遠水登臨。
        目送連天衰草,夜闌幾處疏砧。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陳雲本土宣言 : 擋我者死!

陳雲本土宣言 : 擋我者死!

陳雲:非理性與理性。香港好多蠢人,蠢過隻豬。他們以為凡事都可以理性辯論和定義,而不知道理性是脆弱而容許搖擺的,只是在某些範圍可以容許理性探討。

人要食飯,不須辯論,食什麼飯,大可以辯論,要我餓一日,也可以商量,但要同我辯論我應該不應該食飯( eat food ),我的答案,就是我的拳頭,這是無可辯論的事情。

例如說,有人來辯論,說由於你不知道什麼是香港本土文化,故此你無權保育,外地人有權來加入辯論,討論之後你才有權保育香港文化。

我的答案,就是我的拳頭,加上一句我XXXXXX!我們香港人的文化,就是香港文化,無得辯論,毋須置疑,擋我者死。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陳雲:廣東話是什麼?Stupid,廣東話就是你的飯碗!

陳雲:廣東話是什麼?Stupid,廣東話就是你的飯碗!

陳雲:廣東話是什麼?Stupid,廣東話就是你的飯碗!

廣東話、正體字是華夏文化正宗,是香港文化的尊嚴所在,更是香港人的就業壁壘 —— 大陸人講不好廣東話,就無辦法在香港同你爭飯碗。

你為了遷就大陸人,為了撈大陸的剩菜殘羹,迫不及待放棄講廣東話,放棄用粵語教中文( 所謂普教中 ),你的下一代就喪失尊嚴,而且丟了飯碗。

好多人以為香港人好醒,其實大部分蠢過隻豬,被英國政府寵壞了。英國政府為何擋住普通話/國語,堅持用粵語做香港的通行中文交流語,大家現在明白了吧?


陳雲:廣東話是什麼?Stupid,廣東話就是你的飯碗!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1825314607225

孫巨源 -- 秋怨辭 , 孫洙 : 河滿子 - 秋怨

孫巨源 -- 秋怨辭  , 孫洙 : 河滿子 - 秋怨

孫巨源 -- 秋怨辭

河滿子(秋怨)(孫洙 宋詞)


  悵望浮生急景,淒涼寶瑟餘音。
        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遠水登臨。
        目送連天衰草,夜闌幾處疏砧。
  

  黄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長陰。
        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
        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孫洙(1031-1079),字巨源,廣陵(今江蘇颺州)人。皇祐元年(1049)進士,授秀州法曹。遷集賢校理、知太常禮院,兼史館檢討、同知諫院。

熙寧四年( 1071 ),出知海州,元豐中官至翰林學士。元豐二年卒,年四十九。《 宋史 》、《 東都事略 》有傳。著有《 孫賢良集 》,已佚。《 全宋詞 》錄其詞二首。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6%B2%B3%E6%BB%BF%E5%AD%90_%28%E5%AD%AB%E6%B4%99%29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本土觀點 行銷世界(chenglap)

本土觀點 行銷世界(chenglap)


最近研究了一下日本動漫的發展歷史, 主要是六十年代 至七十年代的發展, 我覺得有些地方是值得注意的.


1. 初期發展

  臺灣和大陸的動漫發展, 和日本的初期發展, 其實並沒有甚
  麼很大的不同. 不同的就只是臺灣和大陸還在初期. 日本初
  期的動漫, 也就是五十年代伊始的動漫, 特別是動畫, 本身
  是非常在意要模仿當時已成功的迪士尼. 而這最終形成的是
  某種 masterwork 的製作, 產生的是一個又一個獨立的作品
  , 而不形成一種產業.

  這跟臺灣和大陸的情況相似, 當然這次的模仿對象是日本,
  不過大家在創造的時候, 都是很計算性的去做, 就和當年日
  本做白蛇傳那樣.

  這種創作方式的特色是「依賴性強」, 雖然投入重大的成本
  之後還是能得到收益, 但是依賴的其實是山中無虎猴子稱王
  的宣傳優勢. 沒有形成和外界的競爭力, 市場能容納的只有
  那一個集中資源形成的 masterwork , 而不可能同時出現幾
  個競爭的作品, 「自己人與自己人的競爭不存在」, 這也意
  味著產業本身其實是不存在的.

  在這時候雖然是日本動漫發展的黎明期, 但根基卻可以說是
  與此無關的. 這也是說, 目前臺灣, 大陸的動畫不少都說是
  踏出了第一步, 但實在很可能除了技術上使某些人有機會磨
  練之外, 這一步其實不引致後面的步.


2. 突破點在於適應市場

  迪士尼動畫可以打進日本市場, 主要並不是因為日本市場喜
  歡迪士尼, 而是因為美國的市場已經夠大去承受迪士尼的全
  部, 而日本就只是將這個市場的延伸. 這情況很像現在臺灣
  的情況, 「外來動畫」最強勢的地方就是, 他們本來就已在
  自己的市場取得足夠的資本, 再登陸臺灣, 而臺灣自己產的
  動畫卻不可能有這種優勢.

  大陸基本上也有同樣的問題, 不過大陸用政策去克服. 可是
  這未必是健康的, 因為不受惠於政策的很可能才是真正該發
  展的部份.

日本當時面對的也是「有完整市場的迪士尼」, 面對這點,
  東映的做法是「重要的場面高成本, 不重要的就低成本」,
  而虫製作則是「減少 fps」, 兩個的指向都是為了適應日本
  那個相對較小的市場, 進行成本的節約. 可以看到的是, 面
  對市場的不同, 就不能用和別人完全相同的生產技術. 技術
  需要為市場的大小而設, 也就是說要開發新的, 卻是適合自
  己市場的量產技術.

  雖然虫製作最後也破產, 可是技術上的突破是契機, 也就是
  說, 雖然迪士尼的動畫比虫製作的優質 (在 fps 上), 可是
  節省的成本卻可以讓更多的作品產生的話, 卻是良好的基礎
  條件. 基於成本故, 有些質素是可以犧牲的, 問題是應該犧
  牲哪一些. 而找到就是突破點的所在.


3. 製作人的流動

  一九六零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 日本動畫開始進入黃金時期
  的契機, 其實是虫製作的破產和東映的縮員. 也就是說, 其
  實黃金時期是源自一個低潮期.

  業界的萎縮導致的是人才的流出, 這些人才卻產生了新的工
  作室, 因為變成了無主者, 反而使他們的創意不受制肘. 日
  昇也是這樣產生的, 事實上, 這個低潮期的好處是, 將這個
  業界變得年輕化, 有能力的年輕人有機會作出超越其年齡應
  有的嘗試.

  這在重視資歷輩份的東方社會當中, 可能是很重要的契機.
  可以看見的是, 東方社會的社會流動很容易就停擺, 不論是
  哪種產業, 都是一個世代的人控制了一切之後, 年輕人基本
  上很難爬上去, 當他有機會坐上去那些位子時, 他也不再是
  有能力明白年輕人的年紀了. 而這對於針對年輕人口味的創
  意產業而言, 是非常不利的.

  真正的人才很可能是在浪人當中, 問題是怎樣給浪人一個契
  機去發揮才能? 這才是問題, 因為浪人很可能一直都會跟業
  界無緣也無職可尋地, 直接消失. 而這個問題在日本之所以
  能夠偶然解決, 是因為很多機緣巧合. 其中一點, 就是外國
  市場某方面的真空.

  這點應該是華人世界最大的問題. 社會對年輕人的不信任也
  許是正確的, 但在創作上不信任年輕人卻是有害的.

4. 運用外國市場

  光靠日本的市場自己, 也沒有辦法養得起那個動畫界, 其中
  當年最重要的, 應該是「玩具市場」和「迪士尼所沒有理會
  的西方市場」.

其實看看「飄零燕」, 以及七八十年代的動漫, 你會發覺很
  多作品在日本自己根本也是很難生存的. 也就是說當年的日
  本觀眾也不見得對自己的作品很仁慈.

特別是飄零燕本身太
  過正經, 很多人都對這種動畫沒有信心. 但是這卻成功在,
  這故事本身就是以「西方」為中心的, 那描述的是瑞士的西
  方世界, 用的方式卻是東方式的.

  這產生的「 世界名作劇場 」, 本來就是用日本的角度去描寫
  西方, 而這恰好填了我們一直以為是迪士尼雄霸的真空, 其
  實迪士尼描寫的西方, 就一直都沒有理會這些空間. 日本是
  靠這個進入了西方市場, 穩定了一個外來的經濟來源.

  日後的「 星銃士 」, 「 南十字星」, 等科幻或歷史或奇幻的
  作品, 很多都是在日本活不下去的作品. 之所以能夠生存全
  是因為那以東方觀點滲入了西方國家市場, 這跟臺灣普遍相
  信「 臺灣要先立足於臺灣才能走出臺灣 」並不一樣, 日本其
  實很多動畫都是在日本立足不住卻反而在外面紮根, 再反攻
  日本的.

也就是說一開始就針對外國人的市場規劃, 是有可
  用性, 特別是「以本土的理解方式, 寫外國的題材」.

  這點跟我們過去的理解其實不一樣, 我們很少考慮會「先去
  外國再繞回來」這個想法. 但很可能這才是該做的事情.

- - -

就我看目前的情況, 我認為:

1. 透過網絡, 直接在外國論壇上向外推銷, 例如 2ch, 反正你在
  臺灣人家告不了你, 應該會比當地人更自由.

2. 與其靠投稿自己家的出版社等運到, 也許更應該像很多這裡的
  人已經在使用的 pixiv, DLSite, nicovideo 等平臺直接加入
  別人的市場

3. 用自己的角度去寫別人的文化, 因為別人其實很有興趣知道你
  怎樣看他們, 就像臺灣人會從日本漫畫中不斷找日本人怎樣看
  自己, 其實日本人倒轉也想從臺灣的作品中看臺灣人怎樣看自
  己的事情.

其實我認為重心在於「高成本的模仿」和「低成本的創新」兩
者的選擇.


高成本的模仿, 就像是你要投入大量資金, 去開發一個臺灣的
太空戰士那樣. 用大量的 3D 動畫, 充足的人力等去跟日本的
太空戰士硬拼, 那模仿是容易, 別人走過的路也被證明是成功
的, 可惜的是硬拼的結果差不多確定是死定的了, 因為「模仿
」容易卻等於成功困難. 容易達成不等於同樣容易成功, 這才
是問題所在.


至於低成本的創新, 就像是造同人本, 同人動畫, 同人遊戲那
些, 通常都是低成本得很, 但因為低成本, 所以很多異色的東
西都隨你加. 有時可能正是因此而爆紅.

同人成功走向商業化沒有任何問題吧.
商業化從來都不是問題的原因.

我對於商業化是完全贊成的, 我批評的是那些經常把商業化掛在
嘴邊卻完全得不到市場認同的公司.


https://hkgalden.com/view/28085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冨山房の辞書 -- 漢文大系 -- 漢文大系 -- 普及版,  全二十二巻  各巻,  索引付

冨山房の辞書 -- 漢文大系 -- 漢文大系 -- 普及版,  全二十二巻
 各巻,  索引付

中国古典の最高峰
──哲学・史学・文学の宝庫をひらく!!
漢文大系

 普及版 全二十二巻
 各巻 索引付

中国古典の最高峰
──哲学・史学・文学の宝庫をひらく!!

漢文大系の特色

一、
    国初以来、わが国の思想・文学に大いなる影響を及ぼした中国古典は、永遠の心の故郷である。政治・教育・倫理・文学の軌範となった感じの精髄は、すべて本書に収められている。

二、
    近代の碩学諸家が、東洋思想の詩文の宝玉として選択した典籍三十八書目全二十二巻を複製し、かつ新しく全巻にわたる詳細な総語句索引を編纂して、繙読の便をはかった。

http://www.fuzambo.net/jisho/02%20kanbuntaikei.html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唐宋八大家古文 : 香港中學中國文學名著選讀簡介 -- 教學建議

唐宋八大家古文 : 香港中學中國文學名著選讀簡介 -- 教學建議

唐宋八大家古文
唐宋八大家古文 編者簡介 沈德潛(1673 – 1769),字確士,號歸愚,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享壽九十七歲,經歷聖祖、世宗、高宗三朝。


 他出生於一個清寒的士大夫家庭,六十多歲時始成進士,以文學受知於高宗,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後以年老乞歸,原銜食俸。高宗南巡,加尚書銜。少時受詩法於葉燮,論詩尚格調,古體宗漢、魏,近體宗盛唐。他的「 格調說 」 ,與王士禎的「 神韻說 」、袁枚的「 性靈說 」 ,在當時詩壇上,各佔一席位。


 沈氏著有《沈歸愚全集》和論詩專著《說詩晬語》 ,又選輯《 古詩源 》《 唐詩別裁集 》《 明詩別裁集 》《 國朝詩別裁集 》等書,、 、 、 其中《 唐詩別裁集 》流傳較廣,影響甚大。 沈氏所編選的《 唐宋八大家古文 》( 或稱《 唐宋八大家古文讀本 》,在清代也頗有 ) 影響。


編選緣起 「 唐宋八大家 」是指唐、宋時期八位傑出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這個稱號 最先由明代中葉古文家 茅坤(1515 – 1601)提出,但茅坤這個提法是有淵源的。


 明代初年的朱右曾經選輯韓、柳、歐陽、曾、王、三蘇等八人的文章,編成《 八先生文集 》,把他們稱為「 八先生 」,可惜此書影響不大,沒有流傳下來。 茅坤編纂《唐宋八大家文鈔 》,正式使用「 唐宋八大家 」的名稱,由於這書流傳甚廣,影響極大,因此「唐宋八大家」的稱號得以確定,並一直流行至今。


後人對這個稱號並不是一致贊成的,例如袁枚就認為「 明代門戶之習,始於國事,而終於詩文。故於詩則分唐、宋,分盛、中、晚;於古文又分為八,皆好事者之為也,不可以為定稱也。 」 《 小倉山房續文集•書 (茅氏八家文選 》。 但是「 八家 」代表唐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已)成定論,不易推翻。


茅坤 的選本雖然在當時「家弦戶誦」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但是對一般人來說,這一百四十四卷的選本,卷帙浩繁,很難遍讀。 沈德潛的《 唐宋八大家古文 》只有三十卷,對初學者來說,篇幅較為適中。


他在書的序文說,編選此書的目的是「 俾讀者視為入門軌涂,志發軔也。」 可見這個選本是為了方便初學唐宋古文的人而編寫的。他更希望「 初學者熟讀深思,有得於心,由此以覽茅氏、儲氏1 所葺,並窺八家全文,更有曠然心目間者。

 本書特色 全書三十卷。卷一至卷六為 韓愈文,卷七至卷九為 柳宗元文,卷十至卷十四為 歐陽修文,卷十五至十七為蘇洵文,卷十八至二十四為 蘇軾文,卷二十五至二十六為 蘇轍文,卷二十七至卷二十八為 曾鞏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為王安石文。


 唐代作家中,韓愈入選的文章最多,共六卷;宋代作家中,蘇軾入選的文章最多,共七卷。入選文章最少的作家是宋代的蘇轍、曾鞏 和王安石,每人只有兩卷。選篇的多寡,顯然是根據八大家的成就和歷史地位而定,這點充分反映了編者過人的識見。 入選文章,大多為舊時家塾子弟所誦習的名篇。


沈德潛 對文章所作眉批、旁批和總評,考辨有關史事 或分析文章的筆法結構,除了表達一己之見外,並引用前人評語,頗具參考價值。 近人 宋晶如的注釋,雖然不夠細緻詳盡,但對讀者理解文章內容,極有幫助。


此書對八家的各體古文,都有選輯,例如 韓愈的論說、雜著、書簡、書序、贈序、題記、表狀、傳記、碑誌、祭文等各種體裁的古文代表作,都根據性質排列在一起。 大抵現時坊間流行的 八家文選本所收錄的文章,差不多都可以在此書找到。唯一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沒有收錄 柳宗元的寓言小品如《 三戒 》、《 蝜蝂傳 》、《 羆說 》,歐陽修的《 醉翁亭記 》、《 祭石曼卿文 》,蘇軾的《 記承天寺夜遊 》等膾炙人口的文章。


至於歐陽修的《 秋聲賦 》和蘇軾的《 前赤壁賦 》等不可多得的佳作,限於此書只收古文的體例,沈氏唯有割愛。


 1指清人儲欣所編的《唐宋十大家全集錄》


 唐宋八大家古文

 藝術特色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各有不同的藝術特色:


 1. 韓愈 的論說文筆力遒勁,氣勢雄健;記敘文鮮明生動,夾敘夾議;抒情文婉曲深摯,動人肺腑。

 2. 柳宗元 的山水遊記寄情於景,清峻自然;傳記文借題發揮,意義深刻;議論文構思新穎,析理精深。

 3. 歐陽修 的議論文剖析深細,說理透闢;記敘文情文並茂,抒發感慨。

 4.  蘇軾 的論說文騰挪變化,論事明晰;記敘文隨物賦形,言情說理;雜文隨意揮灑,信筆點染。

 5.  蘇洵 的古文縱橫簡勁,雄健奔放。

6.  蘇轍 的古文汪洋澹泊,一唱三嘆。

 7.  王安石的古文筆力勁峭,析理透闢。

 8.  曾鞏 的古文雍容平和,舒緩回旋。


 教學建議


教師指導學生研習本書時,可參考下列各項:

 1. 《 唐宋八大家古文 》的篇幅雖較 茅坤的《 唐宋八大家文鈔 》少得多,但篇數仍然不少,可指導學生先讀一些文從字順、平易近人的篇章,待他們對八家古文有一定的認識後,才要求他們遍覽全書。例如,此書一開始就選錄了韓愈的《 五原 》,學生可先讀其中的《 原道 》和《 原毀 》兩篇。

 為了使閱讀更加有趣,亦可指導學生把韓愈的《 柳子厚墓志銘 》、 《 祭柳子厚文 》和《 柳州羅池廟碑 》等三篇關於 柳宗元的文章,一起研讀。學生也可以把韓愈的《 師說 》和 柳宗元用來支持韓愈觀點的《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 見本書卷七 ),互相比較。 為了加深理解韓愈的生平和功績,學生在開始閱讀韓愈文之前,應把卷二十四的 蘇軾《 潮州韓文公廟碑》,詳細看一遍。


 2. 宜對學生解釋書中文章的特殊體裁,如卷四的《 送鄭尚書序 》和《 荊潭唱和詩序 》,雖然同是韓愈所寫的「 序 」,但性質不同。 前一篇屬「 贈序 」,是親朋好友間臨別時的贈文;後一篇屬「 書序 」,是為詩文寫的序,重在評價詩文。此外,亦可以向學生介紹「 神廟碑 」「 神道碑 」 「 墓志銘 」等的分別。


 3. 可鼓勵學生背誦那些琅琅上口的優秀篇章或片段。


 4. 可引導學生欣賞八位古文家不同的藝術特色,並指導他們在創作散文時,嘗試學習八位古文家的寫作技巧。


 source : 唐宋八大家古文 : 香港中學中國文學名著選讀簡介--教學建議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resources/lit/09.pdf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史記 三家注

史記 三家注


 三家注序

史 記 集 解 序 裴 駰 〔 一 〕

    班 固 有 言 曰 : 〔 二 〕 「 司 馬 遷 〔 三 〕 據 左 氏 、 國 語 , 〔 四 〕 采 世 本 、 戰 國 策 , 〔 五 〕 述 楚 漢 春 秋 , 〔 六 〕 接 其 後 事 , 訖 于 天 漢 。 〔 七 〕 其 言 秦 漢 詳 矣 。 至 於 采 經 摭 傳 , 〔 八 〕 分 散 數 家 之 事 , 甚 多 疏 略 , 或 有 抵 捂 。 〔 九 〕 亦 其 所 涉 獵 者 廣 博 , 貫 穿 經 傳 , 馳 騁 古 今 上 下 數 千 載 閒 , 斯 已 勤 矣 。 〔 一 0 〕


 又 其 是 非 頗 謬 於 聖 人 , 〔 一 一 〕 論 大 道 則 先 黃 老 而 後 六 經 , 〔 一 二 〕 序 游 俠 則 退 處 士 而 進 姦 雄 , 〔 一 三 〕 述 貨 殖 〔 一 四 〕 則 崇 勢 利 〔 一 五 〕 而 羞 貧 賤 : 此 其 所 蔽 也 。 〔 一 六 〕 然 自 劉 向 、 楊 雄 博 極 群 書 , 皆 稱 遷 有 良 史 之 才 , 服 其 善 序 事 理 , 辯 而 不 華 , 質 而 不 俚 , 〔 一 七 〕 其 文 直 , 其 事 核 , 不 虛 美 , 不 隱 惡 , 故 謂 之 實 錄 。 」


 駰 以 為 固 之 所 言 , 世 稱 其 當 。 〔 一 八 〕 雖 時 有 紕 繆 , 〔 一 九 〕 實 勒 成 一 家 , 〔 二 0 〕 總 其 大 較 , 〔 二 一 〕 信 命 世 之 宏 才 也 。 〔 二 二 〕


  考 較 此 書 , 文 句 不 同 , 有 多 有 少 , 莫 辯 其 實 , 而 世 之 惑 者 , 定 彼 從 此 , 是 非 相 貿 , 真 偽 舛 雜 。 〔 一 〕 故 中 散 大 夫 東 莞 徐 廣 研 核 眾 本 , 為 作 音 義 , 〔 二 〕 具 列 異 同 , 兼 述 訓 解 , 〔 三 〕 麤 有 所 發 明 , 而 殊 恨 省 略 。 〔 四 〕


聊 以 愚 管 , 〔 五 〕 增 演 徐 氏 。 〔 六 〕 采 經 傳 百 家 并 先 儒 之 說 , 〔 七 〕 豫 是 有 益 , 悉 皆 抄 內 。 〔 八 〕 刪 其 游 辭 , 取 其 要 實 〔 九 〕 , 或 義 在 可 疑 , 則 數 家 兼 列 。 〔 一 0 〕 漢 書 音 義 稱 「 臣 瓚 」 者 , 莫 知 氏 姓 , 〔 一 一 〕 今 直 云 「 瓚 曰 」 。 又 都 無 姓 名 者 , 但 云 「 漢 書 音 義 」 。 〔 一 二 〕


 時 見 微 意 , 有 所 裨 補 。 〔 一 三 〕 譬 嘒 星 之 繼 朝 陽 , 〔 一 四 〕 飛 塵 之 集 華 嶽 。 〔 一 五 〕 以 徐 為 本 , 〔 一 六 〕 號 曰 集 解 。 未 詳 則 闕 , 弗 敢 臆 說 。 〔 一 〕 人 心 不 同 , 〔 一 八 〕 聞 見 異 辭 , 〔 一 九 〕 班 氏 所 謂 「 疏 略 抵 捂 」 者 , 依 違 不 悉 辯 也 。 〔 二 0 〕


 愧 非 胥 臣 之 多 聞 〔 二 一 〕 , 子 產 之 博 物 , 〔 二 二 〕 妄 言 末 學 , 蕪 穢 舊 史 , 豈 足 以 關 諸 畜 德 , 庶 賢 無 所 用 心 而 已 。 〔 二 三 〕


http://www.chinapage.com/big5/history/shr09.htm

http://archive.org/details/06054495.cn


陳雲:我叫香港人誠實面對自己,在真理之中來解放自己,實現自己。

陳雲:我叫香港人誠實面對自己,在真理之中來解放自己,實現自己。

今日得閒,解釋我的政治實踐。我叫香港人誠實面對自己,在真理之中來解放自己,實現自己。


這個道理,啟發自捷克的文人總統 哈維爾( Václav Havel 1936-2011)的活在真理中( living in truth ),更來自華夏儒家的《 中庸 》心學。

我可以準確預測事情,撥動香港各方 圍繞本土政治本土文化而轉動,而不是圍繞境外政權( 中國或 美國 )來轉動,改變香港政治系統的 轉動中心,做到西洋觀念的革命 —— revolution( 改變轉動系統的中心 ),也由於發揚儒家的誠明之理,做到「 至誠如神 」。



以下的《 禮記 • 中庸 》三章,是我二十歲時的修煉基本。


第二十一章 :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語譯:由至誠而自然明白善道,這叫做天性。由明白善道而至於誠,這叫做 人為的教化。誠則無不明白,無不明白道理也就做到誠了。



第二十二章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語譯: 唯有至誠的聖人,才能盡自己的本性。能盡自己的本性,就能盡知他人的本性;能盡知他人的本性,就能盡知萬物的本性;

能盡知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間萬物的化育;能贊助天地間萬物的化育,就可以與天地並立為三了。



第二十四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 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語譯: 誠到極點,可以預知未來的事情;國家將要興盛的時候,定有吉祥的徵兆;國家將要滅亡時,定有凶禍的徵兆;顯現在蓍草龜甲的掛象上,表現在人的動作儀態之間。

禍福將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至誠的人就像神明一樣。



革命,revolution( 由動詞 revolve 轉動而來),是改變轉動系統的中心。

民主革命,不是換政權,而是將政治的轉動中心由王室( 或軍閥集團 )變成族群或國族!


各位現在知道了嗎?我為何要鼓吹族群政治 來推動香港民主。很多反對我的左膠,根本不理解西洋學問。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1577814877225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論春秋素王, 不必說是孔子素王。 春秋為後王立法, 即云為漢制法, 亦無不可。

論春秋素王, 不必說是孔子素王。 春秋為後王立法, 即云為漢制法, 亦無不可。


公羊有春秋素王之義,董, 何皆明言之。 而後世疑之者,因誤以素王屬孔子。


杜預左傳集解序曰  : 說者以仲尼自衛反魯,修春秋,立素王,  邱明為素臣。 子路欲使門人為臣,孔子以為欺天。 而云仲尼素王,邱明素臣,又非通論也。


正義曰 : 麟是帝王之瑞,故有素王之說。言孔子自以身為素王,故作春秋立素王之法。 邱明自以身為素臣,故為素王作左氏之傳。漢魏諸儒,皆為此說。


董仲舒封策云 :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繫以萬事,見素王之文焉。 賈逵春秋序云 : 孔子覽史記,就是非之說,立素王之法。


鄭玄六蓺論云 : 孔子既西狩獲麟,自號素王,為後世受命之君,制明王之法。 盧欽公羊序云 : 孔子自因魯史記而修春秋,制素王之道,是先儒皆言孔子立素王也。


孔子家語稱齊太史子餘歎美孔子,言天其素王之乎? 素,空也。 言無位而空王之也。 彼子餘美孔子之深,原上天之意,故為此言耳,非是孔子自號為素王。


先儒蓋因此而謬,遂言春秋立素王之法,左邱明述仲尼之道,故複以為素臣,其言邱明為素臣,未知誰所說也。


錫瑞案:據杜孔之說,則春秋素王,非獨公羊家言之,左氏家之賈逵亦言之。 至杜預始疑非通論,杜所疑者是仲尼素王,以為孔子自王。 此本說者之誤,若但云春秋素王,便無語弊。


孔疏所引云 : 素王之文,素王之法,素王之道,皆不得謂非通論。 試以孔疏解素為空解之,何不可通? 杜預序云 : 會成王義,垂法將來。 其與素王立法之說,有以異乎? 無以異乎?


 惟六蓺論之自號素王,頗有可疑,鄭君語質,不加別白,不必以辭害意。 孔子作春秋以討亂賊,必不自蹈僭妄,此固不待辨者。釋文於左傳序素王字云 : 王, 於況反。下王魯素王同。 然則素王之王,古讀為王天下之王,並不解為王號之王。孔子非自稱素王,即此可證。


若邱明自稱素臣,尤為無理。 邱明尊孔子,稱弟子可矣,何必稱臣示敬? 孔疏亦不知其說所自出。 蓋左傳家竊取公羊素王之說,張大邱明以配孔子,乃造為此言耳。

漢人又多言春秋為漢制法,公羊疏引春秋說云 : 伏羲作八卦,丘合而演其文,瀆而出其神,作春秋以改亂制。


又云 : 邱水精治法為赤制功。 又云 : 黑龍生為赤必告之象,使知命。 又云 : 經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赤受命,倉失權,周滅火起,薪采得麟。 以此數文言之,春秋為漢制明矣。


據此則春秋為漢制法,說出緯書。何氏解詁於哀十四年云 : 木絕火王,制作道備,血書端門,明引春秋緯演孔圖。史晨, 韓勑諸碑,亦多引之。東平王蒼曰 : 孔子曰 :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為漢制法。


王充論衡曰 : 夫五經亦漢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義皆出其中。 董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於律,無乖異者。 然則春秋漢之經,孔子制作垂遺於漢。


 孔了曰 :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文王之文,傳在孔子。 孔子為漢制文,傳在漢也。仲任發明春秋義甚暢,而史公董子書,未有春秋為漢制法之說,故後人不信。


歐陽修譏漢儒為狹陋云 : 孔子作春秋,豈區區為漢而已哉? 不知春秋為後王立法,雖不專為漢,而漢繼周後,即謂為漢制法,有何不可? 且在漢言漢,推崇當代,不得不然。


即如歐陽修生於宋,宋尊孔教,即謂春秋為宋制法,亦無不可。今人生於大清,大清尊孔教,即謂春秋為清制法,亦無不可,歐陽所見,何拘閡之甚乎?


漢尊讖緯,稱為內學。鄭康成何劭公生於其時,不能不從時尚,後人議何氏解詁,不應引演孔圖之文。


試觀左氏文十三年傳,其處者為劉氏。孔疏明云左氏不顯於世,先儒無以自申,劉氏從秦從魏,其源本出劉累,插注此辭,將以媚世。


明帝時賈逵上疏云 : 五經皆無證圖讖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竊謂前世藉此以求道通,故後引之以為證耳。


據孔疏足見漢時見氣,不引讖緯不足以尊經,而左氏家擅增傳文,公羊家但存其說於注,而未敢增傳,相提並論。何氏之罪,不比賈逵等猶可末減乎?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論異外內之義 與張三世相通, 當競爭之時, 尤當講明春秋之旨

論異外內之義 與張三世相通, 當競爭之時, 尤當講明春秋之旨


三科惟張三世之義,明見於公羊傳。 隱元年公子益師卒,何以不日,遠也, 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解詁曰 : 所見者謂昭定哀,己與父時事也。 所聞者謂文宣成襄,王父時事也。 所傳聞者謂隱桓莊閔僖,高祖曾祖時事也。所以三世者,禮為父母三年。 為祖父母期,  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


立愛自親始,故春秋據哀錄隱,上治祖禰,與董子書略同,皆以三世為孔子之三世。 據此足知春秋是孔子之書。


張三世之義,雖比存三統異外內為易解,然非灼知春秋是孔子作,必不信張三世之義。 而春秋書法詳略遠近,皆不得其解矣。


張三世有二說,顏安樂以為從襄二十一年之後,孔子生訖,即為所見之世。演孔圖云 : 文宣成襄,所聞之世也。顏氏分張二公而使兩屬,何劭公以為任意,二說小異,  而以三世為孔子三世則同。


異外內之義,與張三世相通。 隱元羊解詁曰 : 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麄觕,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而後治外。

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


錫瑞案 :春秋有攘夷之義,有不攘夷之義。 以攘夷為春秋義者,但見宣十一年,晉侯會狄於攢函。 解詁有殊夷狄之文。 成十五年,叔孫僑如等會吳於鍾離。 傳有曷為殊會吳外吳也之文。 不知宣成皆所聞世,治近升平,故殊夷狄。


若所見世,著治太平。 哀四年晉侯執戎曼子赤歸於楚。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夷狄進至於爵,與諸夏同,無外內之異矣。外內無異,是不必攘,遠近小大若一,且不忍攘。


聖人心同天地,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必無因其種族不同,而有歧視之意。


而升平世不能不外夷狄者,其時世界程度,尚未進於太平,夷狄亦未進化,引而內之,恐其侵擾。 故夫子稱齊桓管仲之功,有被髮左衽之懼,以其能攘夷狄,救中國,而特筆褒予之。


然則以春秋為攘夷,聖人非無此意,特是升平主義,而非太平主義。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撥亂之世,內其國而外諸夏,諸夏非可攘者,而亦必異外內。


故董子明言自近者始。王化自近及遠,由其國而諸夏而夷狄,以漸進於大同。 正如由修身而齊家而治國,以漸至平天下,進化有先後,書法有詳略,其理本極平常。


且春秋時夷狄,非真夷狄也。 吳,仲雍之後。 越,夏少康之後,楚,文王師鬻熊之後。 而姜戎是四兵裔胄,白狄鮮虞是姬姓。皆非異種異族,特以其先未與會盟,中國擯之比於戎狄。


故春秋有七等進退之義。公羊莊十三年傳曰 : 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


疏云 : 言荊不如言楚,言楚不如言潞氏甲氏,言潞氏不如言楚人,言楚人不如言介葛盧,言介葛盧不如言邾婁儀父,言邾婁儀父不如言楚子吳子。


春秋設此七等,以進退當時之諸侯。 韓文公曰 :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是中國夷狄之稱,初無一定。


宣十二年傳曰 : 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繁露竹林篇曰 : 春秋之常辭也,不予夷狄而與中國為禮。 至邲之戰,偏然反之。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 故移其辭以從其事,是進退無常。可見春秋立辭之變。


定四年傳曰 : 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 吳入楚。 傳曰 : 吳何以不稱子。反夷狄,是進退甚速,可見春秋立義之精,皆以今之所謂文明野蠻,為褒貶予奪之義。


後人不明此旨,徒嚴種族之辨,於是同異競爭之禍烈矣。蓋託於春秋義,而實與春秋義不甚合也。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http://netzphilosophie.org/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春秋繁露研讀說明

春秋繁露研讀說明


清代以降,有關《 春秋繁露 》之注本,以清乾嘉學者 -- 凌曙之《 春秋繁露注 》和宣統年間 蘇輿之《春秋繁露義證》為最重要,. . .


春秋繁露研讀說明
http://yangy.chinese.nsysu.edu.tw/readmeeting/chunchiu/

春秋繁露 ( 已校對 )
http://www.chineseclassic.com/content/1273



論存三統, 明見董子書, 並不始於何休, 據其說, 足知古時二帝三王, 本無一定。

論存三統, 明見董子書, 並不始於何休, 據其說, 足知古時二帝三王, 本無一定。


何氏文諡例 : 春秋有五始, 三科九旨, 七等, 六輔, 二類之義。 三科九旨,尤為閎大。


文諡例,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 此一科三旨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


宋氏之注春秋說三科者,一曰 張三世,二曰 存三統,三曰 異外內,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絕。


何氏九旨在三科之內, 宋氏九旨在三科之外,其說亦無大異。 而三科之義,已見董子之書。 楚莊王篇曰 : 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 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


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見也。 襄成宣文,君子之所聞也。 僖閔莊桓隱,君子之所傳聞也。 所見六十一年,所聞八十五年,所傳聞九十六年。此 張三世之義。


王道篇曰 : 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言自近者始也。 此 異外內之義。


三代改制質文篇曰 :  春秋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 王魯尚黑,絀夏新周故宋。 又曰 : 春秋上絀夏,下存周,以春秋當新王。春秋當新王者奈何?  曰 王者之法,必正號絀王謂之帝,封其後以小國,使奉祀之。 下存二王之後以大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而朝。


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 所以昭五端,通三統也。 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農為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錄五這以小國。


下存禹之後於杞,存湯之於後宋,以方百里,爵號公,皆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先王客而朝。


春秋作新王之事,變周之制,當正黑統,而殷周為王者之後,絀夏改號禹,謂之帝禹。 錄其後以小國,故曰絀夏存周。 以春秋當新王,此存三統之義。


錫瑞案 :存三統尤為世所駭怪,不知此是古時通禮,並非春秋創舉。 以董子書推之,古王者興,當封前二代子孫以大國,為二王後,並當代之王為三王。


又推其前五代為五帝,封其後以小國,又推其前為九皇,封其後為附庸。 又其前則為民。 殷周以上皆然。


然則有繼周而王者,當封殷周為二王後,改號夏禹為帝。 春秋託王於魯。 為繼周者立法,  當封夏之後以小國,故曰絀夏。封周之後為二王後,故曰絀周。 此本推遷之次應然。


春秋存三統,實原於古制。逮漢以後,不更循此推遷之次。,人但習見周一代之製,遂以五帝三王為一定之號。 於是尚書大傳舜乃稱王,解者不得其說。


周禮先後鄭注引九皇六十四民。 疏家不能證明,蓋古義之湮晦久矣。 晉王接,宋蘇軾陳振孫,皆疑黜周王魯,公羊無明文,以何休為公羊罪人,不知存三統明見董子書,並不始於何休。


公羊傳雖無明文,董子與胡毋生同時,其著書在公羊初著竹帛之時,必是先師口傳大義。 據其書可知古時五帝三王,並無一定,猶親廟之祧遷,後世古制不行,人遂不得其說。


學者試取董書三代改制質文篇,深思而熟讀之,乃知春秋損益四代,立一王之法,其制度纖悉具備,誠非空言義理者所能解也。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論董子之學最醇。微言大義, 存於董子之書, 不必驚為非常異義。

論董子之學最醇。微言大義, 存於董子之書, 不必驚為非常異義。


孟子之後,董子之學最醇。 朱子稱仲舒為醇儒。 然則春秋之學,孟子之後,亦當以董子之學為最醇矣。


史記儒林列傳曰 : 言春秋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 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 漢興至於五世之間,惟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


胡毋生,齊人也。 孝景時為博士,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宏亦頗受焉。


錫瑞案:太史公未言董子受學何人,而與胡毋同為孝景博士,則年輩必相若。 胡毋師公羊壽,董子或亦師公羊壽,何休解詁序謂略依胡毋生條例,疏云  : 胡毋生以公羊經傳傳授董氏,猶自別作條例。太史公但云公孫宏受胡毋,不云董子亦受胡毋。


漢書儒林傳於胡毋生云 : 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 云同業,則必非受業,戴宏序鄭君六蓺論,皆無傳授之說,未可為據。


何氏云 : 依胡毋而不及董,解詁與董書義多同,則胡毋董生之學,本屬一家,胡毋書不傳,而董子春秋繁露十七卷尚存。


國朝儒臣複以永樂大典所存樓鑰本,詳為勘訂,凡補一千一百二十一字,刪一百二十一字,改定一千八百二十九字,前之譌缺不可讀者,今粗得通。


聖人之微言大義,得以複明於世,漢人之解說春秋者,無有古於是書,而廣大精微,比伏生大傳韓詩外傳,尤為切要,未可疑為非常異義而不信也。


太史公自序 : 余聞董生曰 : 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冠。 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子曰 :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 萬物之聚散,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 :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故曰 : 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 其漸久矣。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


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


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 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案太史公述所聞於董生者,微言大義,兼而有之。


以禮說春秋, 尤為人所未發。 春秋撥亂反正,道在別嫌明微,學者知春秋近於法家,不知春秋通於禮家。 知春秋之法,可以治已然之亂臣賊子,不知春秋之禮,足以禁未然之亂臣賊子。


自漢以後,有用春秋之法,如誅意,如無將, 而引經義以斷獄者矣。未有用春秋之禮,別嫌疑,明是非,而明經義以撥亂者也。


若宋孫復尊王發微,狹隘酷烈,至謂春秋有貶無褒,是以春秋為司空城旦書,豈知春秋者乎?


董子嚐作春作決事,弟子呂步舒等以春秋顓斷於外,而其言禮之精如是,是董子之學,  當時見之施行者,特其麤觕,而其精者並未嘗見之施行也。 然則世但知漢世公羊盛行,究之其盛行者,特酷吏藉以濟其酷,致後人為公羊詬病。


董子所謂禮義之大宗,漢時已以為迂而不之用矣。 董子之學不行,後人並疑其書而不信。試觀太史公所述,有一奇辭險語否? 何必驚為非常異義乎?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論春秋是作, 不是鈔錄, 是作經,不是作史。 杜預以為周公作凡例, 陸淳駮之甚明。

論春秋是作, 不是鈔錄, 是作經,不是作史。 杜預以為周公作凡例, 陸淳駮之甚明。

說春秋者,須知春秋是孔子作。


作是做成一書,不是鈔錄一過。又須知孔子所作者,是為萬世作經,不是為一代作史。 經史體例所以異者,史是據事直書,不立褒貶,是非自見。


經是必借褒貶是非,以定製立法,為百王不易之常經。春秋是經,左氏是史。 後人不知經史之分,以左氏之說為春秋,而春秋之旨晦,又以杜預之說誣左氏,而春秋之旨愈晦。


杜預曰 : 周禮有史官,掌邦國四方之事,達四方之志。諸侯亦各有國史,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


孟子曰 : 楚謂之檮杌,晉謂之乘,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也。韓宣子適魯, 見易象與魯春秋。曰 : 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 韓子所見,蓋周之舊典禮經也。


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書,諸所記注,多違舊章。 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偽,而志其典禮。

上以遵周公之遺製,下以明將來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則刊而正之,以示勸戒。 其餘則皆即用舊史。


錫瑞案 :杜預引《 周禮 》、《 孟子 》,皆不足據。 孟子言魯之春秋,止有其事其文而無其義。其義是孔子創立,非魯春秋所有,亦非出自周公。


若周公時已有義例,孔子豈得不稱周公,而攘為已作乎?  杜引孟子之文不全。 蓋以其引孔子云云,不便於己說,故諱而不言也。


周禮雖有史官,未言史有凡例。 杜預云 :  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 周公之垂法。 正義曰 : 今案周禮竟無凡例,是孔穎達已疑其說,特以疏不駮注。 不得不強為傅會耳。 


正義又曰 : 先儒之說春秋者多矣,皆云邱明以意作傳,說仲尼之經,凡與不凡,無新舊之例。 據孔說,則杜預以前,如賈逵服虔諸儒說左氏者,亦未嚐以凡例為周公作。 蓋謂邱明既作傳,又作凡例,本是一人所作,故無新例舊例之別也。


至杜預乃專據韓宣疑似之文,盡翻前人成案,以左氏傳發凡五十,為周公舊例。


周衰史亂,多違周公之舊。 仲尼稍加刊正,餘皆仍舊不改,其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乃為孔子新例,此杜預自謂創獲,苟異先儒,而實大謬不然者也。


自孟子至兩漢諸儒,皆云孔子作春秋,無攙入周公者,及杜預之說出,乃有周公之春秋,有孔子之春秋。周公之凡例多,孔子之變例少。 若此則周公之功大,孔子之功小。


以故唐時學校,尊周公為先聖,抑孔子為先師,以生民未有之聖人,不得專享太牢之祭, 止可降居配享之列。


春秋之旨晦,而孔子之道不尊,正由此等謬說啟之。據孟子說,孔子作春秋,是一件絕大事業,大有關繫文字。


若如杜預經承舊史史承赴告之說,止是鈔錄一過,並無褒貶義例。 則略識文字之鈔胥,皆能為之,何必孔子?  即曰據事直書,不虛美, 不隱惡,則古來良史如司馬遷班固等,亦優為之,何必孔子?


孔子何以有知我罪我,其義竊取之言,孟子何以推尊孔子作春秋之功,配古帝王,  說得如此驚天動地? 與其信杜預之說,奪孔子制作之功,以歸之周公,曷若信孟子之言,尊孔子制作之功,以上繼周公乎?


陸淳春秋纂例,駮杜預之說曰 : 杜預云 : 凡例皆周公之舊典禮經。 按其傳例云,弒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然則周公先設弒君之義乎?

又曰: 大用師曰滅,弗地曰入。又周公先設相滅之義乎? 又云 : 諸侯同盟,薨則赴以名,又是周公令稱先君之名以告鄰國乎? 雖夷狄之人,不應至此也。


案陸淳所引後一條,即左氏所謂禮經,杜預所謂常例。 陸駮詰明快,不知杜預何以解之? 袒杜預者又何以解之? 柳宗元亦曰 : 杜預謂例為周公之常法,曾不知侵伐入滅之例,周之盛時,不應預立其法,與陸氏第二條說同。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論春秋大義, 在誅討亂賊, 微言在改立法制。 孟子之言與公羊合, 朱子之注深得孟子之旨

論春秋大義, 在誅討亂賊,  微言在改立法制。 孟子之言與公羊合, 朱子之注深得孟子之旨


春秋有大義,有微言


所謂大義者,誅討亂賊以戒後世是也。所謂微言者,改立法制以致太平是也。


此在孟子已明言之。曰: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又作。 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趙注: 設素王之法,謂天子之事也。

朱注引胡氏曰: 罪孔子者,以謂無其位,而託二百四十年 南面之權。朱注又曰,仲尼作春秋以討亂賊,則治世之法,垂於萬世。是亦一治也。


孟子又曰: 王者之跡熄而詩亡。 詩亡然後春秋作。 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孔子曰: 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趙注:  竊取之以為 素王也。朱注:  此文承上章歷敘群聖,因以孔子之事繼之。 而孔子之事,莫大於春秋,故特言之。


錫瑞案:《 孟子 》說春秋,義極閎遠。據其說,可見孔子空言垂世,所以為萬世師表者,首在春秋一書。


孟子推孔子作春秋之功,可謂天下一治。 比之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驅猛獸。 又從舜明於庶物,說到孔子作春秋。


以為其事可繼舜禹湯文武周公,且置孔子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皆不言,而獨舉其作春秋。可見春秋有大義微言,足以治萬世之天下, 故推尊如此之至。


兩引孔子之言,尤可據信。是孔子作春秋之旨, 孔子已自言之。  孔子作春秋之功,孟子又明著之。


孔子懼弒君弒父而作春秋。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 是春秋大義。天子之事,知我罪我,其義竊取, 是春秋微言。 大義顯而易見, 微言隱而難明。


孔子恐人不知,故不得不自明其旨。其事則齊桓晉文一節,亦見於公羊昭十二年傳,大同小異,足見孟子春秋之學,與公羊同一師承。 故其表章微言,深得公羊之旨。


趙岐注孟子, 兩處皆用 公羊素王之說。 朱子注引胡傳,亦與公羊素王說合。素,空也,謂空設一王之法也。 即孟子云 有王者起必來取法之意。 本非孔子自王,亦非稱魯為王。


後人誤以此疑公羊,公羊說實不誤。胡傳曰: 無其位而託南面之權,此與素王之說,有以異乎? 無以異乎?

趙岐漢人,其時公羊通行,岐引以注孟子,固無足怪。 若朱子宋人,其時公羊久成絕學,朱子非墨守公羊者。 胡安國春秋傳,朱子亦不深信,而於此注,不能不引胡傳為說。


誠以孟子義本如是,不如是則解孟子不能通也。 後人於公羊素王之說,群怪聚罵,並趙岐注亦多詬病,而朱注引胡傳,則尊信不敢議,豈非知二五, 而不知十乎?


朱子云: 孔子之事,莫大乎春秋,深得孟子公羊之旨。


云治世之法,垂於萬世,是亦一治,亦與公羊撥亂功成太平瑞應相合。 人多忽之而不察耳。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http://wenxian.fanren8.com/02/05/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論三傳皆專門之學, 學者宜專治一家, 又各有所從入

論三傳皆專門之學, 學者宜專治一家, 又各有所從入

國朝稽古,漢學中興。


孔廣森作 公羊通義,阮元稱為孤家專學,然其書不守何氏義例,多采後儒之說,又不信黜周王魯科旨,以新周比新鄭,雖有華路藍縷之功,不無買櫝還珠之憾,惟何氏解詁與徐疏,簡奧難讀,陳立書又太繁。


治公羊者可從通義先入,再觀註疏,常州學派多主公羊,莊存與作春秋正辭,傳之劉逢祿, 宋翔鳳, 龔自珍諸人,淩曙作 董子繁露注,其從陳立作 公羊義疏


治公羊者,當觀淩曙所注繁露,以求董子大義,乃劉逢祿所作釋例,以求何氏條例,再鑒陳立義疏以求大備,斯不愧專門之學矣。


from :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論三傳皆專門之學學者宜專治一家又各有所從入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E2.97.8B.E8.AB.96.E4.B8.89.E5.82.B3.E7.9A.86.E5.B0.88.E9.96.80.E4.B9.8B.E5.AD.B8.E5.AD.B8.E8.80.85.E5.AE.9C.E5.B0.88.E6.B2.BB.E4.B8.80.E5.AE.B6.E5.8F.88.E5.90.84.E6.9C.89.E6.89.80.E5.BE.9E.E5.85.A5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論近人說易, 張惠言為顓門, 焦循為通學, 學者當先觀二家之書

論近人說易, 張惠言為顓門, 焦循為通學, 學者當先觀二家之書

 from :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易經

論近人說易, 張惠言為顓門,  焦循為通學,  學者當先觀二家之書


近儒說易,惟焦循張惠言最善,其成書稍後,四庫未收,故提要亦未及稱許,實皆學易者所宜急治。


焦氏說易,獨辟畦町,以虞氏之旁通,兼荀氏之升降,意在采漢儒之長而去其短。


易通釋 六通四辟皆有據依,  易圖略 複演之為圖,而於孟氏之卦氣,京氏之納甲,鄭氏之爻辰,皆駮正之,以示後學。


易章句 簡明切當,亦與虞氏為近。學者先玩章句,再考之通釋, 圖略,則於易有從入之徑,無望洋之歎矣。


張氏著 周易虞氏義,復有 虞氏消息,  虞氏易禮, 易事, 易言, 易候,篤守家法,用功至深,漢學顓門,存此一線。


治顓門者,當治張氏之書,以窺漢易之旨。


若欲先明義理,當觀王注, 而折衷於程傳,亦不失為易之正傳。

wikisource :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易經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93%E7%B6%93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王陽明靖亂錄

王陽明靖亂錄


第一卷        

  詩曰:

  綿綿聖學已千年,兩字良知是口傳。
        欲識渾淪無斧鑿,須知規矩出方圓。
        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
        握手臨岐更何語,慇懃莫愧別離筵。


  這首詩,乃是國朝一位有名的道學先生別門生之作。那位道學先生,姓王,雙名守仁,字伯安;學者稱為 陽明先生;乃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人也。


  如今且說「 道學 」二字,道乃道理,學乃學問。有道理,便有學問。不能者,待學而能;不知者,待問而知。問總是學,學總是道,故謂之道學。


  且如鴻濛之世,茹毛飲血,不識不知,此時尚無道理可言,安有學問之名?自伏羲始畫八卦,製文字,洩天地之精微,括人事之變化,於是學問漸興。


  據古書所載,黃帝學於太真,顓帝學於錄圖,帝嚳學於赤松子,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湯學於伊尹,文王學於時子思,武王學於尚父,成王學於周公。這幾箇有名的帝王,天縱聰明,何所不知?何所不能?只為道理無窮,不敢自是,所以必須資人講解。此乃道學淵源之一派也。


  自周室東遷,教化漸衰,處士橫議。天生孔聖人出來,刪述《 六經 》,表章五教,上接文武周公之脈,下開百千萬世之緒。此乃帝王以後第一代講學之祖。


  漢儒因此立為經師。《 易經 》有田何、丁寬、孟喜、梁丘賀等,《 書經 》有伏勝、孔安國、劉向、歐陽高等,《詩經》有申培、毛公、王吉、匡衡等,《 禮經 》有大戴、小戴、後蒼、高堂生等,《 春秋 》有公羊氏、穀梁氏、董仲舒、睦弘等。各執專經、聚徒講解。當時明經行修者,薦舉為官,所以人務實學,風俗敦厚。


  及唐以詩賦取士,理學遂癈。惟有昌黎伯韓愈,獨發明道術,為一代之大儒。


  至宋太祖崇儒重道,後來真儒輩出,為濂洛關閩之傳。濂以周茂叔為首,洛以二程為首,關以張橫渠為首,閩以朱晦庵為首,於是理學大著。


  許衡、呉澄當胡元腥世,猶繼其脈,迄於皇明。薛瑄、羅倫、章懋、蔡清之徒,皆以正誼明道、清操勁節相尚,生為名臣,沒載祀典。然,功名事業總不及陽明先生之盛。

  即如講學一途,從來依經傍註。惟有先生揭「 良知 」二字為宗,直扶千聖千賢心印,開後人多少進修之路。只看他一生行事,橫來豎去,從心所欲,勘亂解紛,無不底績;都從良知揮霍出來。


真箇是卷舒不違乎時,文武惟其所用。這纔是有用的學問!這纔是真儒!所以國朝道學公論必以陽明先為第一。有詩為證:


    世間講學盡皮膚,虛譽雖隆實用無。
                養就良知滿天地,陽明纔是仲尼徒!


王陽明靖亂錄
http://www.open-lit.com/bookindex.php?gbid=431

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三卷 日本弘毅館刊本
http://shanben.ioc.u-tokyo.ac.jp/main_p?nu=B2013200&order=rn_no&no=00223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轉] : 心經 : 香港母語版

[轉] : 心經 : 香港母語版

QUOTE:

心經香港語版


無限慈悲佛祖响佢非官能體驗嘅深度完全智慧修行嘅時候,探索人類嘅形態同埋官感等一共五種元素,佢現見到其實呢啲元素都喺冇獨立個別嘅存在性嘅。


嗱,徒第,形態喺虛空,虛空亦即喺形態,形態同虛空冇分別,虛空同形態亦冇分別,形態本身就喺虛空,虛空本身即喺形態。感受、觸覺、 想像,同埋知覺 ( 其餘嘅四種官感 ) 都 ( 同形態 ) 喺一樣。所有現實世界嘅自然法則都冇實體性質,冇所謂產生,冇所謂消失,冇所謂污染,冇所謂純淨,冇所謂缺漏,冇所謂完美。

所以,徒第,响空虛入面冇形態,冇感受,冇觸覺,冇想像,冇知覺,冇眼,冇耳,冇鼻,冇脷,冇身體,冇思想,冇形像,冇聲,冇氣味,冇味道,冇對物體嘅接觸;冇眼嘅視覺等等一直到冇思想嘅知覺,冇愚昧無知,亦冇愚昧無知嘅消失,直到冇衰老同死亡,亦冇衰老同死亡嘅消失。


冇痛苦,冇痛苦嘅源頭,冇痛苦嘅消失,冇令痛苦消失嘅途徑。冇知到,冇得到,亦冇唔喺得到。所以,冇所謂 " 得到 "  你最大嘅生存智慧。


依照完全智慧修行,冇任何意識神緒嘅蒙敝,冇殘餘意識神緒嘅蒙敝,就冇所謂恐懼,就可以越過唔真實嘅幻想,直到最終完全醒覺解脫。


所有响三個唔同時間存在嘅所有真實智慧智者過渡嘅時候,都喺依照最真確嘅最終完全智慧。


所以已經過渡嘅智者嘅智慧頌詞,最終嘅頌詞,冇嘢可以相比嘅過渡頌詞,可以安撫所有痛苦,喺最真實而且絕冇虛假嘅。


有一首真實智慧嘅冥想頌詞喺咁講嘅:過渡,過渡,過渡到另一邊岸,大家一齊過渡到另一邊岸。


真實智慧就喺咁,講完。


ENDQUOTE

source:

心經: 香港母語版
http://www.inmediahk.net/heart-sutra

心經: 香港母語版
http://www.freehongkong.net/%E5%BF%83%E7%B6%93-%E9%A6%99%E6%B8%AF%E6%AF%8D%E8%AA%9E%E7%8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