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瑜伽師地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瑜伽師地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英譯唐詩失味 唐獎得主妙答:廣東話才最準

英譯唐詩失味 唐獎得主妙答:廣東話才最準



唐獎得主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今天被問到,如何翻譯唐詩而不失去平仄和韻味,他妙回:「為何你以為用普通話就沒失味呢?」



其實唐詩可能要用廣東話讀,才最接近當時聲調。



宇文所安畢生投入中華研究,尤其是唐詩,有30多本專門著作遍及初、盛、中、晚唐,並以一己之力翻譯現存1400首杜甫詩,備受學界稱道,



與日本學者斯波義信一同獲得第三屆唐獎「漢學獎」的殊榮。



唐獎今天舉辦第三屆得獎人演講及記者會,宇文所安兩次被問到,在翻譯唐詩時,如何處理平仄、押韻的問題,才不會失去本來的味道?



宇文所安先是幽默地說:「你不翻譯,就不會失味。」很多事情本質都一樣,不走出去就不會迷失,但就永遠在同一地點。



第二次被問到類似問題,宇文所安則反問:「為何你以為用普通話就沒失味呢?」語言是會改變的,事實上唐詩可能要用廣東話去讀,才最接近當時的聲調。



宇文所安說,韓國、日本都有人研究唐詩,且是用自己的語言讀,一點都不像中文,但念起來還是非常美。



他認為詩美在聲音和意境,不要太受到語言文化的限制。



宇文所安幽默地說,他在翻譯杜甫詩時,已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有時上帝願意給他靈感,讓他能翻譯出美麗詩句,有時候卻不能如願。



被問到除了杜甫詩外,是否還會翻譯其他詩人的作品?宇文所安說,光是杜甫詩就已經花了他7、8年的時間,老實說他自己已經不想翻譯了,




但會找一些年輕優秀譯者來做,希望能做成中華文化的翻譯資料庫,但這必須「慢慢來」。



英譯唐詩失味 唐獎得主妙答:廣東話才最準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3382275



唐獎: 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唐詩
http://www.tang-prize.org/owner_detail.php?cat=12&id=1005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陽明思想の部屋 -- 惟精惟一

 陽明思想の部屋 -- 惟精惟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陽明思想の部屋
http://www2.ocn.ne.jp/~ichitubo/yomei/yomeiroom.html


惟精惟一.jpg -[尚書] 書經圖說 -- 大禹謨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book/cin_ding_shu_jing_tu_shuo/190493_030.jpg


【原文・尚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 大禹謨)



【原文・荀子】
○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為市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精於物者也。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

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壹於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以正志行察論、則萬物官矣。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

故道經曰、「 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解蔽)



【孔傳】
○危則難安、微則難明。故戒以精一信執其中。



【孔疏】
○汝當精心、惟當一意、信執其中正之道。



【章句序・語類】
○中庸何爲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 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

 蓋嘗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爲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爲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

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於斯、無少閒斷、必使道心常爲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爲自無過不及之差矣。( 中庸章句序)



○夫子教顏子、只是博文、約禮兩事。自堯舜以來、便自如此說。「惟精」便是博文、「惟一」便是約禮。(『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六・論語十八・子罕篇上)



○心要精一。方靜時、須湛然在此、不得困頓、如鏡樣明、遇事時方好。(『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九・孟子九・告子上)



○道夫曰、「 理純而氣則雜。」曰、「 然。理精一、故純。氣粗、故雜。」(『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九・孟子九・告子上)



○道理散在天下事物之間、聖賢也不是不說、然也全說不得、自是那妙處不容說。然雖不說、只才挑動那頭了時、那箇物事自跌落在面前。如張弓十分滿而不發箭、雖不發箭、然已知得真箇是中這物事了。須是精一其心、無些子他慮夾雜、方看得出。
(『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孟子十・盡心上)


○問「 精一」。曰、「 精是精別此二者、一是守之固。如顏子擇中庸處、便是精。得一善拳拳服膺弗失處、便是一。伊川云、『「 惟精惟一」、所以至之。「允執厥中」、所以行之。』此語甚好。」(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八・尚書一)



○問「 精一執中」之說。曰、「 惟精、是精察分明。惟一、是行處不雜。執中、是執守不失。」大雅。(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八・尚書一)



○「 惟精、惟一」、是兩截工夫。精、是辨別得這箇物事。一、是辨別了、又須固守他。若不辨別得時、更固守個甚麼。若辨別得了又不固守、則不長遠。惟能如此、所以能合於中道。又曰、「『 惟精惟一 』、猶『 擇善而固執之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八・尚書一)



○人心者、氣質之心也、可爲善、可爲不善。道心者、兼得理在裏面。「 惟精」是無雜、「 惟一」是終始不變、乃能「允執厥中」。(『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八・尚書一)



○程子曰、「 人心人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惟精以致之、惟一以守之、如此方能執中。」此言盡之矣。惟精者、精審之而勿雜也。惟一者、有首有尾、專一也。此自堯舜以來所傳、未有他議論、先有此言。聖


人心法、無以易此。經中此意極多、所謂「 擇善而固執之」、擇善、即惟精也。固執、即惟一也。又如「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皆惟精也。

「 篤行」、又是惟一也。又如「 明善」、是惟精也。「 誠之」、便是惟一也。大學致知、格物、非惟精不可能。誠意、則惟一矣。學則是學此道理。孟子以後失其傳、亦只是失此。(『 朱子語類 』卷第七十八・尚書一)



○漢卿問「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一段。曰、「 凡事有一半是、一半不是、須要精辨其是非。惟一者、既辨得是非、卻要守得徹頭徹尾。惟其如此、故於應事接物之際、頭頭捉著中。惟精是致知、惟一是力行、不可偏廢。」(『 朱子語類 』卷第七十八・尚書一)


- -


【陽明解】


○博文卽是惟精。約禮卽是惟一。(『 傳習録』9)


○先生曰、「 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精字從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

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

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爲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卽約禮之功。格物致知者卽誠意之功。道問學卽尊德性之功。明善卽誠身之功、無二說也。(『 傳習録 』25)



○先生曰、「 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傳習録』225)



○凡致知者、致其本然之良知而已。『 大學』謂之「 致知格物」、在『 書』謂之「 精一」、在『 中庸 』謂之「 慎獨」、在『 孟子』謂之「集義」、其工夫一也。(『 陽明全書』卷二十七・與陸清伯書) 



○自古聖賢因時立教、雖若不同、其用功大指無或少異。『書 』謂「 惟精惟一」、『 易』謂「 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孔子謂「 格致誠正、博文約禮 」、曾子謂「 忠恕」、子思謂「尊德性而道問學 」、孟子謂「 集義養氣、求其放心」、



雖若人自爲説、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領歸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則心同、心同則學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説也。(『 陽明全書』卷七・示弟立志説)


[尚書] 書經圖說 -- 大禹謨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book/cin_ding_shu_jing_tu_shuo/190493_007.jpg


[尚書] 書經圖說 -- 大禹謨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book/cin_ding_shu_jing_tu_shuo/190493_009.jpg



惟精惟一.jpg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book/cin_ding_shu_jing_tu_shuo/190493_030.jpg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宣祖昭敬大王二十年丁亥九月日)


宣祖昭敬大王二十年丁亥九月日本關白平秀吉使


[주:大明神宗顯皇帝萬曆十五年丁亥]對馬小奠橘康廣來聘日本有天皇僭號紀元而不


預國事國事聽於關白源氏爲關白累百餘年而秀吉代之秀吉本賤隷人爲關白卒伍善戰積功爲大


將至假關白秀吉回軍戰捷仍纂關白位攻殺不附


已者用兵四克竝呑諸島提封六十六州鍊精兵百


萬日本之盛古未有也秀吉志滿意得遂欲侵犯中


國以前歲舟犯江浙終未得意謀先據朝鮮從陸進


兵遂使康廣來求通信書辭甚倨有天下遞朕一握




之語而我國邈然不知其故上以日本乃纂弑之


國不可接待其本使當以大義諭送諸臣以爲化外


之國不可責以禮當依例接待上從之但答書契


而不許送使前提督趙憲上疏曰今此日本之使有


[주:重峰上疏]何名義乎臣之臆料則不過如季平子之逐昭公而


行成於齊晉司馬昭之弑魏主而示威於吳蜀內掩


放弑之迹外索徵求之漸以爲興兵作賊之釁者也


是果愛我敬我而交使乎世有魯連胡銓其必抗義


極言以斥其人而側聽累日未聞有倡義告絶之謀


是可謂國有大臣乎項羽之强天下無敵而漢王一






數弑帝之惡則匹夫塞氣諸侯寡助新酋雖强未必


及於項羽十島雖偏不無忠義之士矣若聞國家聲


大義以黜請成之使則自有相感之理遠激于憬彼


之徒爲舊主報仇自有其人矣寧知駕海窺我之日


自不無逆亮之見殲乎又曰宋有臘冤時有小官言


今無策只有起劉元城陳了翁作相則冤不戰而自


平臣願亟召朴淳成渾等使進大務强幹固本則虜


之憑凌雖未可及止而猶有扶將危亂之謀矣疏入


朝廷譁然以爲妖妄上命焚其疏是歲三月倭


兵三十般忽自嶺南外洋直到興陽損竹島水使沈巖使鹿島萬戶李大源嘗敵而擁兵不救大源遂以


孤軍獨進死之是夜倭亦遁歸遂無形影野朝駭惑


先是南邊之民多爲官長所侵撓逃入日本至是倭


以康津叛民沙火同爲嚮導而來蓋欲嘗我之兵力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View.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20226_000&aa10no=kh2_je_a_vsu_20226_001&aa15no=001&aa20no=20226_001_0001&gnd1=&gnd2=&keywords=&rowcount=10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aa10up=kh2_je_a_vsu_20226_000&aa10no=kh2_je_a_vsu_20226_001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http://yoksa.aks.ac.kr/dataFiles/img/book2/2/JE_A_20226/JE_A_20226_001_000021.gif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http://yoksa.aks.ac.kr/dataFiles/img/book2/2/JE_A_20226/JE_A_20226_001_000022.gif


 亂中雜錄(난중잡록) 조경남(趙慶男)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8010&nodeId=NODE07373688


大東野乘대동야승,대동야승
http://folkency.nfm.go.kr/cn/topic/%E5%A4%A7%E4%B8%9C%E9%87%8E%E4%B9%98/6104



大東野乘대동야승


彙編了朝鮮時代的野史、雜文集共72卷72冊的叢書。


據推測是在肅宗末年到英祖、正祖期間編纂而成的。


首爾大學的奎章閣本手抄本,是迄今為止唯一流傳下來的作品。《大東野乘》共收錄了59 種雜文,風格迥異各具一格。


歷史性的事件經過一定的改編,記錄了從士大夫社會到民間的瑣碎日常,此外,由於增加了虛構的要素,不僅內容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而且雜文的敘事方式和敘事風格也並不單一,囊括了野史、逸話、詩話、笑話、漫錄、隨筆等形式的短篇作品。



其中主要的雜文集,按照編者的生活年代按時代排序依次為,15 世紀末16 世紀初編纂的朝鮮初期雜文集有徐居正(1420 年~1488 年)的《筆苑雜記》、金安老(1481 年~1537 年)的《龍泉談寂記》。16 世紀末到17 世紀初編纂的朝鮮中期雜文集有安璐(16 世紀後期)的《己卯錄補遺》和《逸史記聞》(編者不詳)。



朝鮮中期的雜文集反映出社會、經濟、政治方面的驟變,對於關於士禍獄事的記錄,或壬辰倭亂與丙子胡亂的記錄,皆為重要的史料。




    甲辰漫錄(갑진만록) 윤국형(尹國馨)
    遣閑雜錄(견한잡록) 심수경(沈守慶)
    癸甲日錄(계갑일록) 우성전(禹性傳)
    癸未記事(계미기사) 미상(未詳)
    癸亥靖社錄(계해정사록) 미상(未詳)
    光海朝日記(광해조일기) 미상(未詳)
    光海初喪錄(광해초상록) 미상(未詳)
    己卯錄別集(기묘록별집) 미상(未詳)
    己卯錄補遺(기묘록보유) 안로(安璐)
    己卯錄續集(기묘록속집) 미상(未詳)
    畸翁漫筆(기옹만필) 정홍명(鄭弘溟)
    寄齋史草(기재사초) 박동량(朴東亮)
    寄齋雜記(기재잡기) 박동량(朴東亮)
    己丑錄(기축록) 황혁(黃赫)
    己丑錄續(기축록 속) 미상(未詳)
    東閣雜記(동각잡기) 이정형(李廷馨)
    亂中雜錄(난중잡록) 조경남(趙慶男)
    歷代要覽(역대요람) 조경남(趙慶男)
    龍泉談寂記(용천담적기) 김안로(金安老)
    柳川箚記(유천차기) 한준겸(韓浚謙)
    黙齋日記(묵재일기) 안방준(安邦俊)
    聞韶漫錄(문소만록) 윤국형(尹國馨)
    丙辰丁巳錄(병진정사록) 임보신(任輔臣)
    涪溪記聞(부계기문) 김시양(金時讓)
    師友名行錄(사우명행록) 남효온(南孝溫)
    象村雜錄(상촌잡록) 신흠(申欽)
    石潭日記(석담일기) 이이(李珥)
    謏聞瑣錄(소문쇄록) 조신(曺伸)
    續雜錄(속잡록) 조경남(趙慶男)
    松溪漫錄(송계만록) 권응인(權應仁)
    松都記異(송도기이) 이덕형(李德泂)
    松窩雜說(송와잡설) 이기(李墍)
    時政非(시정비) 미상(未詳)
    延平日記(연평일기) 신익성(申翊聖)
    五山說林草藁(오산설림초고) 차천로(車天輅)
    梧陰雜說(오음잡설) 윤두수(尹斗壽)
    慵齋叢話(용재총화) 성현(成俔)
    雲巖雜錄(운암잡록) 유성룡(柳成龍)
    月汀漫筆(월정만필) 윤근수(尹根壽)
    乙巳傳聞錄(을사전문록) 이중열(李中悅)
    陰崖日記(음애일기) 이자(李耔)
    凝川日錄(응천일록) 미상(未詳)
    逸史記聞(일사기문) 미상(未詳)
    紫海筆談(자해필담) 김시양(金時讓)
    長貧居士胡撰(장빈거사호찬) 윤기헌(尹耆獻)
    再造藩邦志(재조번방지) 신경(申炅)
    丁戊錄(정무록) 황유첨(黃有詹)
    竹窓閑話(죽창한화) 이덕형(李德泂)
    淸江先生鯸鯖瑣語(청강선생후청쇄어) 이제신(李濟臣)
    靑白日記(청백일기) 신익성(申翊聖)
    靑坡劇談(청파극담) 이육(李陸)
    秋江冷話(추강냉화) 남효온(南孝溫)
    稗官雜記(패관잡기) 어숙권(魚叔權)
    筆苑雜記(필원잡기) 서거정(徐居正)
    荷潭破寂錄(하담파적록) 김시양(金時讓)
    海東樂府(해동악부) 심광세(沈光世)
    海東野言(해동야언) 허봉(許葑)
    海東雜錄(해동잡록) 권별(權鼈)
    混定編錄(혼정편록) 안방준(安邦俊)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經略複國要編 3-序及圖

經略複國要編 3-序及圖


經略複國要編(三、序及圖)



華夷沿海圖序


歲在赤奮,餘受上命,建節(受命)青兗(山東)之墟,不寧過討。畿(音磯,京城)封密邇(靠近)江淮,外控遼海內環,脫(或許)有駭獸,征輸為難。



爰飭將吏,訪先臣湯信國之故智(曾用過的老辦法),與吾所成海圖,出而商度品處焉。校武海濱,軍容與蜃市(海市)相映,亦庶乎旌旗改色也!



何蜚語(無根據的話)至京師而朝鮮且告急矣?



二三巨公不以流言罪餘,而訝餘之譏,先一飯也,力請於朝,聖天子特敕昌經略四鎮雲。昌拜命,更退而思。



曰審知(審察明白)地圖,管子以為主兵要務,譬之奕張,置不疏遠,而斤斤守邊隅,吾知不能勝偶矣!



彼倭奴者,舍吳楚沃壤,傓(同煽,旺盛)凶威于麗國,豈真左計失當哉?



狡算得無,以我明甸服(京城附近)幽燕,北虜繞右脅而撫(同拊,拍擊)其背,吾將盤左腹而扼其吭(音航,喉嚨)也!



不爾,則世宗朝犯江南獲子女 、玉帛何限?胡今規規(淺陋)侵吾荒服(邊境)也哉!



上兵伐謀,攻心為急,存亡振旅,萬世稱義焉!為今之計,彼將卒方驕惰,巢穴未固,我集士馬風掃霆轟,何難為?



彼奴司命謬議,適符廟算,於是誓師渡江,按圖據險,伏奇轉餉,焚彼囷(qun穀倉)倉,分兵深入,寧非審知地利之明驗也乎!



昌不侫(不才),入關繪圖為說進之,主上或萬幾(政務)之暇可覽而知也。



圖由遼以迄閩廣,萬有四千里,信國公之規畫,真如棋置,犬牙盤錯,遵海(沿著海)之濱,島列門戶。大抵貴截之外洋,不止株守內地已也!



安東而南,不在節制內,安東而北,散見條置諸疏。茲說姑陳其概。



倭舶由薩摩州開洋,曆五島越琉球而南犯,過南沙入大江,則瓜儀常鎮矣。洋山而北,則太倉矣;洋山而南,則臨觀、錢塘矣。



過韭山海閘門而犯溫州也,循舟山之南而犯定海也、象山也、昌國也、台州也,正南則廣東也,稍西則福建也。



由大洋而西北入犯,則淮楊、登萊矣。正北入犯,則天津、遼陽矣。惟風所使,倭聽命於帆,而倭不能自命也!



昔人以彼寇江南為便,寇江北為弗便,此正從五島一路籌之耳。今時則不然,審與圖諳海勢矣!



洋愈大則水愈惡,島之寬隘不等,或不能多藏舟,以故大犯江南,非倭之利也。由對馬島入釜山以寇朝鮮,則晨發夕至,躍足可望焉。



朝鮮介居海中,自遼海旅順山勢直趨東南,如人吐舌。



然南北長四千里,窮島之盡,為千里者幾五,濟州島與吾狼山相對,障絕日本,不得直渡。



東、保、薊、遼者,麗國之力也,東西廣 可兩千余裡,全羅、慶尚則又彼國之門戶也。



日本欲犯吾四鎮,必轉全羅地角,候風反而行,即放舟入大洋,不能借風倒入也。壯哉天險外護神京,金湯之固,不至此矣!



若全慶失守,是亡朝鮮。已亡朝鮮,陸路可犯遼,然不足慮。遼地平夷,騎兵可騁清野,蹂之且立盡矣!



況仰攻山海關尤非易!易水路,則洛東、漢水、臨津、晴川、大定、大同、鴨綠諸江分舟四出橈(音饒,船槳),吾四鎮沿海島寨兵力何以處分?



此餘所以亟請累疏,欲暫戎全慶,以俟麗兵之強者執此之故也!



披圖(展閱圖紙)而玩海,以內海以外,如觀掌中葉,物不待深,惟力索可逆睹要領矣。又何俟予之喋喋耶?



華夷沿海圖





https://www.facebook.com/readbeforeuspeak/photos/a.1490160484569434.1073741828.1490131274572355/2066111796974297/?type=3&theater



石塘公燕行錄-初十日[권협(權悏)]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8024&nodeId=NODE07386419#none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李光濤

《經略復國要編》、《懲毖錄》、《兩朝平攘錄》、《萬曆三大征考》、《征韓偉略》



懲毖錄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Z.0000.0000-20090714.AS_BC_168&bookNum=&pageNum=



연행록 ( 燕行錄)
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grpId=&itemId=BT&gubun=book&depth=6&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BT_1413A_0010_010_0020&upSeoji=ITKC_BT_1409A&viewSync=OT



연행록 ( 燕行錄) -정유년(1597, 선조 30) 2월
http://db.itkc.or.kr/dir/pop/mokcha?dataId=ITKC_BT_1413A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 復次於色界中。初靜慮地受生諸天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 復次於色界中。初靜慮地受生諸天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二


復次於色界中。初靜慮地受生諸天。即受
彼地離生喜樂。第二靜慮地諸天。受定生喜
樂。第三靜慮地諸天。受離喜妙樂。第四靜慮
地諸天。受捨念清淨寂靜無動之樂無色界
諸天。受極寂靜解脫之樂。又由六種殊勝
故。苦樂殊勝應知。一形量殊勝。二柔軟殊
勝。三緣殊勝。四時殊勝。五心殊勝。六所依殊
勝。何以故。如如身量漸增廣大。如是如是
苦轉殊勝。如如依止漸更柔軟。如是如是苦
轉殊勝。如如苦緣漸更猛盛眾多差別。如是


如是苦轉殊勝。如如時分漸遠無間。如是如
是苦轉殊勝。如如內心無簡擇力漸漸增廣。
如是如是苦轉殊勝。如如所依苦器漸增。如
是如是苦轉殊勝。如苦殊勝。如是樂殊勝
義。隨其所應廣說應知。又樂有二種。一非
聖財所生樂。二聖財所生樂。非聖財所生樂


者。謂四種資具為緣得生。一適悅資具。二滋
長資具。三清淨資具。四住持資具。適悅資具
者。謂車乘衣服諸莊嚴具。歌笑舞樂塗香花
鬘種種上妙珍翫樂具。光明照曜男女侍衛
種種庫藏。滋長資具者。謂無尋思輪石。椎
打築蹋。按摩等事。清淨資具者。謂吉祥草。
頻螺果。螺貝滿瓮等事。住持資具者。謂飲及
[005-0299b]
食。聖財所生樂者。謂七聖財為緣得生。何
等為七。一信二戒三慚四愧五聞六捨七慧。


復次由十五種相。聖非聖財所生樂差別。何
等十五。謂非聖財所生樂能起惡行。聖財所
生樂能起妙行。又非聖財所生樂有罪喜樂
相應。聖財所生樂無罪喜樂相應。又非聖財
所生樂微小不遍所依。聖財所生樂廣大遍
滿所依。又非聖財所生樂非一切時有。以依
外緣故。聖財所生樂一切時有。以依內緣
故。又非聖財所生樂非一切地有。唯欲界故。
聖財所生樂一切地有。通三界繫及不繫


故。又非聖財所生樂不能引發後世聖非聖
財。聖財所生樂能引發後世聖非聖財。又非
聖財所生樂若受用時有盡有邊。聖財所生
樂若受用時轉更充盛增長廣大。又非聖財
所生樂為他劫奪。若王若賊怨及水火。聖
財所生樂無能侵奪。又非聖財所生樂不可
從今世持往後世。聖財所生樂可從今世
持往後世。又非聖財所生樂受用之時不可
充足。聖財所生樂受用之時究竟充滿。又非
聖財所生樂有怖畏。有怨對。有災橫。有燒
惱。不能斷後世大苦。有怖畏者。謂懼當
生苦所依處故。有怨對者。謂鬪訟違諍所
依處故。有災橫者。謂老病死所依處故。有
燒惱者。謂由此樂性不真實。如疥癩病虛
妄顛倒所依處故。愁歎憂苦種種熱惱所依
處故。不能斷後世大苦者。謂貪瞋等本隨
二惑所依處故。聖財所生樂無怖畏。無怨
對。無災橫。無燒惱。能斷後世大苦。隨其所


[005-0299c]
應與上相違。廣說應知。又外有欲者受用
欲塵。聖慧命者受用正法。由五種相故有
差別。由此因緣。說聖慧命者以無上慧命
清淨自活。何等為五。一受用正法者不染
污故。二受用正法者極畢竟故。三受用正
法者一向定故。四受用正法者與餘慧命
者不共故。五受用正法者有真實樂故。
摧伏魔怨故。此中諸受欲者所有欲樂。是


隨順喜處貪愛所隨故。是隨順憂處瞋恚
所隨故。是隨順捨處無簡擇捨之所隨故。
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諸有欲
者受用欲塵。從不可知本際以來以無常
故。捨餘欲塵得餘欲塵。或於一時都無所
得。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受欲
者受用欲時。即於此事一起喜愛一起憂
恚。復即於彼或時生喜或時生憂。聖慧命
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諸離欲外慧命
者。於種種見趣自分別所起邪勝解處。其
心猛利種種取著。恒為欲染之所隨逐。雖
已離欲復還退起。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


不如是。又受欲者及諸世間已離欲者。所
有欲樂及離欲樂。皆非真實。皆為魔怨之
所隨逐。如幻如響如影如焰如夢所見。猶
如幻作諸莊嚴具。又著樂愚夫諸受欲者。
及諸世間已離欲者。凡所受用猶如癲狂
如醉亂等。未制魔軍而有受用。是故彼樂
為非真實。亦不能制所有魔事。聖慧命者
受用正法則不如是。


復次三界有情所依之身當云何觀。謂如毒
[005-0300a]
熱癰麁重所隨故。即於此身樂受生時當
云何觀。謂如毒熱癰暫遇冷觸。即於此身
苦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為熱灰
所觸。即於此身不苦不樂受生時當云何
觀。謂如毒熱癰離冷熱等觸。自性毒熱而本
住故。薄伽梵說。當知樂受壞苦故苦。苦受苦
苦故苦。不苦不樂受行苦故苦。又說有有
愛味喜。有離愛味喜。有勝離愛味喜。如是


等類如經廣說。應知墮二界攝。又薄伽梵
建立想受滅樂為樂中第一。此依住樂非
謂受樂。又說有三種樂。謂離貪離瞋離
癡。此三種樂唯無漏界中可得。是故此樂
名為常樂。無漏界攝。


復次飲食受用者。謂三
界將生已生有情壽命安住。此中當知觸意
思識三種食故。一切三界有情壽命安住。段
食一種唯令欲界有情壽命安住。又於那
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細段食。謂腑藏中
有微動風。由此因緣彼得久住。餓鬼傍生
人中有麁段食。謂作分段而噉食之。復有
微細食。謂住羯羅藍等位有情及欲界諸
天。由彼食已。所有段食流入一切身分支
節。尋即消化無有便穢。


復次婬欲受用者。諸那落迦中所有有情皆
無婬事。所以者何。由彼有情長時無間多
受種種極猛利苦。由此因緣。彼諸有情若男
於女不起女欲。若女於男不起男欲。何況
展轉二二交會。若鬼傍生人中所有依身。苦
樂相雜故有婬欲。男女展轉二二交會不淨
流出。欲界諸天雖行婬欲無此不淨。然於
[005-0300b]


根門有風氣出煩惱便息。四大王眾天。二
二交會熱惱方息。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
亦爾。時分天。唯互相抱熱惱便息。知足天。
唯相執手熱惱便息。樂化天。相顧而笑熱惱
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顧視熱惱便息。又三
洲人。攝受妻妾施設嫁娶。北拘盧洲無我
所故無攝受故。一切有情無攝受妻妾亦


無嫁娶。如三洲人。如是大力鬼及欲界諸天
亦爾。唯除樂化天及他化自在天。又一切欲
界天眾無有處女胎藏。然四大王眾天於
父母肩上或於懷中。如五歲小兒欻然化
出。三十三天如六歲。時分天如七歲。知足
天如八歲。樂化天如九歲。他化自在天如
十歲。


復次生建立者謂三種欲生。或有眾生現
住欲塵。由此現住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
云何。謂一切人及四大王眾天乃至善知足
天。是名第一欲生。或有眾生變化欲塵。由
此變化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云何。謂樂化
天。由彼諸天為自己故化為欲塵。非為他
故。唯自變化諸欲塵故富貴自在。是名第
二欲生。或有眾生他化欲塵。由他所化諸
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云何謂他化自在天。
由彼諸天為自因緣亦能變化為他因緣
亦能變化。故於自化非為希奇用他所化


欲塵為富貴自在。故說此天為他化自在。
非彼諸天唯受用他所化欲塵。亦有受用
自所化欲塵者。是名第三欲生。復有三種
樂生。或有眾生用離生喜樂灌灑其身。謂
[005-0300c]
初靜慮地諸天。是名第一樂生。或有眾生
由定生喜樂灌灑其身。謂第二靜慮地諸天。
是名第二樂生。或有眾生以離喜樂灌灑
其身。謂第三靜慮地諸天。是名第三樂生。問
何故建立三種欲生三種樂生耶。答由三種
求故。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謂若諸沙
門或婆羅門墮欲求者。一切皆為三種欲


生。更無增過。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墮有求
者。多分求樂。由貪樂故。一切皆為三種樂
生。由諸世間為不苦不樂寂靜生處起追
求者極為尠少故。此以上不立為生。若諸
沙門或婆羅門墮梵行求者。一切皆為求
無漏界。或復有一墮邪梵行求者。為求
不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
想處。起邪分別。謂為解脫。當知此是有上
梵行求。無上梵行求者。謂求無漏界。


復次自體建立者。謂於三界中所有眾生
有四種得自體差別。或有所得自體。由自
所害不由他害。謂有欲界天。名遊戲忘念。
彼諸天眾。或時耽著種種戲樂。久相續住。
由久住故忘失憶念。由失念故從彼處
沒。或復有天名曰意憤。彼諸天眾。有時展
轉角眼相視。由相視故意憤轉增。意憤增
故從彼處沒。或有所得自體。由他所害不


由自害。謂處羯羅藍遏部曇閉尸鍵南位。
及在母腹中所有眾生。或有所得自體。亦
由自害亦由他害。謂即彼眾生處已生位。
諸根圓滿諸根成就。或有所得自體。亦非
自害亦非他害。謂色無色界諸天。一切那
[005-0301a]
落迦。似那落迦鬼。如來使者。住最後身。
慈定滅定若無諍定若處中有。如是等類。


云何因緣果建立。謂略說有四種。一由相
故。二由依處故。三由差別故。四由建立
故。


因等相者。謂若由此為先此為建立。此
和合故彼法生。或得或成或辦或用。說此為
彼因。


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
法生耶。答自種子為先。除種子依所餘若
有色若無色依及業為建立。助伴所緣為和
合故。隨其所應欲繫色繫無色繫及不繫諸
法生。


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得
何法耶。答聲聞獨覺如來種性為先。內分力
為建立。外分力為和合故。證得煩惱離繫涅槃。內分力者。謂如理作意少欲知足。等
內分善法及得人身生在聖處。諸根無缺無
事業障。於其善處深生淨信。如是等法名
內分力。外分力者。謂諸佛興世宣說妙法
教法猶存。住正法者隨順而轉。具悲信者
以為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分力。


問以誰為
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成耶。答所知勝
解愛樂為先。宗因譬喻為建立。不相違眾善
敵論者為和合故。所立義成。


問以誰為先
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辦耶。答工巧智為
先。隨彼勤劬為建立。工巧業處眾具為和
合故。工巧業處辦。又愛為先。由食住者
依止為建立。四食為和合故。受生有情安
住充辦。


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
何法用耶。答即自種子為先。即此生為建
立。即此生緣為和合故。自業諸法作用可
[005-0301b]
知。何等名為自業作用。


謂眼以見為業。如是餘根各自業用應知。
又地能持水能爛火能燒風能燥。如是等類
當知外分自業差別。


因等依處者。謂十五種。
一語。二領受。三習氣。四有潤種子。五無間
滅。六境界。七根。八作用。九士用。十真實見。
十一隨順。十二差別功能。十三和合。十四障
礙。十五無障礙。


因等差別者。謂十因四緣五果十因者。一隨
說因。二觀待因。三牽引因。四生起因。五攝受
因。六引發因。七定異因。八同事因。九相違
因。十不相違因。四緣者。一因緣。二等無間
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五果者。一異熟果。
二等流果。三離繫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等建立者。謂依語因依處。施設隨說因。所
以者何。由於欲界繫法色無色界繫法及不
繫法施設。名為先故想轉。想為先故語轉。
由語故隨見聞覺知起諸言說。是故依語
依處施設隨說因。依領受因依處。施設觀
待因。所以者何。由諸有情。諸有欲求欲繫
樂者。彼觀待此。於諸欲具或為求得或



為積集或為受用。諸有欲求色無色繫樂
者。彼觀待此。於彼諸緣或為求得或為受
用。諸有欲求不繫樂者。彼觀待此。於彼諸
緣或為求得或為受用。諸有不欲苦者。
彼觀待此。於彼生緣於彼斷緣。或為遠離
或為求得或為受用。是故依領受依處。施
設觀待因。依習氣因依處。施設牽引因。所
以者何。由淨不淨業熏習三界諸行。於愛
[005-0301c]
不愛趣中牽引愛不愛自體。又即由此增
上力故外物盛衰。是故依諸行淨不淨業習
氣依處。施設牽引因。依有潤種子因依處。
施設生起因。所以者何。由欲色無色界繫法
各從自種子生。愛名能潤種是所潤。由此
所潤諸種子故。先所牽引各別自體當得



生起。如經言。業為感生因。愛為生起因。是
故依有潤種子依處。施設生起因。依無間
滅因依處。及依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見因
依處。施設攝受因。所以者何。由欲繫諸法。
無間滅攝受故。境界攝受故。根攝受故。作用
攝受故。士用攝受故諸行轉。如欲繫法。如
是色無色繫法亦爾。或由真實見攝受故。
餘不繫法轉。是故依無間滅境界根作用士
用真實見依處。施設攝受因。依隨順因依



處。施設引發因。所以者何。由欲繫善法。能
引欲繫諸勝善法。如是欲繫善法。能引色
無色繫及不繫善法。由隨順彼故。如欲繫
善法。如是色繫善法。能引色繫諸勝善法及
無色繫善法不繫善法。如色繫善法。如是
無色繫善法。能引無色繫諸勝善法及不繫
善法。如無色繫善法。如是不繫善法。能
引不繫諸勝善法。及能引發無為作證。又
不善法能引諸勝不善法。謂欲貪能引瞋癡
慢見疑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如欲貪。如是
瞋癡慢見疑。隨其所應盡當知。如是無記
法。能引善不善無記法。如善不善無記種
子阿賴耶識。又無記法。能引無記勝法。如
段食能引受生有情令住令安勢力增長。
[005-0302a]
由隨順彼故。是故依隨順依處。施設引發
因。依差別功能因依處。施設定異因。所以
者何。由欲繫諸法自性功能有差別故能
生種種自性功能。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
繫及不繫法亦爾。是故依差別功能依處。施


設定異因。依和合因依處。施設同事因所
以者何。要由獲得自生和合故。欲繫法生
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
如生和合。如是得成辦用和合亦爾。是
故依和合依處。施設同事因。依障礙因依
處。施設相違因。所以者何。由欲繫法將得
生。若障礙現前便不得生。如欲繫法。如是
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如是得成辦
用亦爾。是故依障礙依處。施設相違因。依
無障礙因依處。施設不相違因。所以者何。
由欲繫法將得生。若無障礙現前爾時便


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
爾。如生。如是得成辦用亦爾。是故依無障
礙依處。施設不相違因。復次依種子緣依
處。施設因緣。依無間滅緣依處。施設等無
間緣。依境界緣依處。施設所緣緣。依所餘
緣依處。施設增上緣。


復次依習氣隨順因緣依處。施設異熟果及
等流果。依真實見因緣依處。施設離繫果。
依士用因緣依處。施設士用果。依所餘因
緣依處。施設增上果。


復次順益義是因義。建
立義是緣義。成辦義是果義。


又建立因有五
種相。一能生因。二方便因。三俱有因。四無間
滅因。五久遠滅因。能生因者。謂生起因。方便
[005-0302b]
因者。謂所餘因。俱有因者。謂攝受因。一分。
如眼於眼識。如是耳等於所餘識。無間滅
因者。謂生起因。久遠滅因者。謂牽引因。又建
立因有五種相。一可愛因。二不可愛因。三增
長因。四流轉因。五還滅因。又建立因有七種
相。謂無常法是因。無有常法能為法因。謂


或為生因。或為得因。或為成立因。或為成
辦因。或為作用因。又雖無常法為無常法
因。然與他性為因。亦與後自性為因。非
即此剎那。又雖與他性為因。及與後自性
為因。然已生未滅方能為因。非未生已滅。



又雖已生未滅。能為因然得餘緣方能為
因。非不得。又雖得餘緣。然成變異方能
為因。非未變異。又雖成變異。必與功能
相應方能為因。非失功能。又雖與功能
相應。然必相稱相順方能為因。非不相稱
相順。由如是七種相。隨其所應諸因建立
應知。


云何相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 體所緣行相
 等起與差別
 決擇及流轉
 略辯相應知」



應知此相略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
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轉。尋伺體
性者。謂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若深推
度所緣。慧為體性應知。尋伺所緣者。謂依
名身句身文身義為所緣。尋伺行相者。謂即
於此所緣尋求行相是尋。即於此所緣伺
察行相是伺。尋伺等起者。謂發起語言。尋伺
差別者。有七種差別。謂有相無相乃至不染
[005-0302c]
污。如前說。尋伺決擇者。若尋伺即分別耶。


設分別即尋伺耶。謂諸尋伺必是分別。或有
分別非尋伺。謂望出世智。所餘一切三界
心心所。皆是分別而非尋伺。尋伺流轉者若
那落迦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
應。何所求。何業轉耶。如那落迦。如是傍生
餓鬼人欲界天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何等
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轉
耶。謂那落迦尋伺唯是慼行。觸非愛境。引
發於苦與憂相應。常求脫苦嬈心業轉。如
那落迦尋伺一向受苦。餓鬼尋伺亦爾。傍
生人趣大力餓鬼所有尋伺。多分慼行少分
欣行。多分觸非愛境。少分觸可愛境。多分
引苦少分引樂。多分憂相應。少分喜相應。


多分求脫苦。少分求遇樂。嬈心業轉。欲界
諸天所有尋伺。多分欣行少分慼行。多分觸
可愛境。少分觸非愛境。多分引樂少分引
苦。多分喜相應。少分憂相應。多分求遇樂
少分求脫苦。嬈心業轉。初靜慮地天所有
尋伺。一向欣行。一向觸內可愛境界。一向引
樂。一向喜相應。唯求不離樂。不嬈心業轉。


云何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 依處及與事
 求受用正行
 二菩提資糧
 到彼岸方便」



應知建立略由八相。謂由依處故事故。求
故。受用故。正行故。聲聞乘資糧方便故。獨覺
乘資糧方便故。波羅蜜多引發方便故。如理
作意相應。尋伺依處者。謂有六種依處。一
決定時。二止息時。三作業時。四世間離欲時。
[005-0303a]
五出世離欲時。六攝益有情時。如理作意相
應。尋伺事者。謂八種事。一施所成福作用事。
二戒所成福作用事。三修所成福作用事。四
聞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餘修所成事。七
簡擇所成事。八攝益有情所成事。如理作意
相應。尋伺求者。謂如有一不以非法及
不兇險追求財物。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受
用者。謂如即彼追求財已。不染不住不耽
不縛。不悶不著亦不堅執。深見過患了
知出離而受用之。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正行
者。謂如有一了知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家長
等。恭敬供養利益承事。於今世後世所作罪
中見大怖畏。行施作福受齋持戒。聲聞乘
資糧方便者。聲聞地中我當廣說。獨覺乘資
糧方便者。獨覺地中我當廣說。波羅蜜多引
發方便者。菩薩地中我當廣說。


復次施主有四種相。一有欲樂。二無偏黨。
三除匱乏。四具正智。具尸羅者亦有四相。
一有欲樂。二結橋梁。三不現行。四具正智。
成就修者亦有四相。一欲解清淨。二引攝清
淨。三勝解定清淨。四智清淨。


又受施者有
六種。一受學受施。二活命受施。三貧匱受
施。四棄捨受施。五羈遊受施。六耽著受施。
復有八種損惱。一飢損惱。二渴損惱。三麁食
損惱。四疲倦損惱。五寒損惱。六熱損惱。七無
覆障損惱。八有覆障損惱。復有六種損惱。一
俱生。二所欲匱乏。三逼切。四時節變異。五
流漏。六事業休廢。


復有六種攝益。一任持攝
益。二勇健無損攝益。三覆護攝益。四塗香攝
[005-0303b]
益。五衣服攝益。六共住攝益。復有四種非
善友相。一不捨怨心。二引彼不愛。三遮彼
所愛。四引非所宜。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四
善友相。復有三種引攝。一引攝資生具。二
引攝有喜樂。三引攝離喜樂。復有四種隨
轉供事。一隨轉供事非知舊者。二隨轉供
事諸親友者。三隨轉供事所尊重者。四隨
轉供事具福慧者。由此四種隨轉供事。依
止四處獲得五果應知。何等四處。一無攝
受處。二無侵惱處。三應供養處。四同分隨
轉處。依此四處能感五果。一感大財富。二
名稱普聞。三離諸煩惱。四證得涅槃。五或
往善趣。又聰慧者有三種聰慧相。一於善
受行。二於善決定。三於善堅固。復有三相。
一受學增上戒。二受學增上心。三受學增
上慧。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6n0001/


 1829瑜伽師地論略纂(16卷)     1830成唯識論述記(20卷)     1831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

1832成唯識論了義燈(13卷)     1833成唯識論演祕(14卷)     1834二十唯識論述記(2卷)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 : Wei Tat tr. :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http://www.dhalbi.org/dhalbi/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12134003.pdf


--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校勘記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8251.html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善珠, 成唯識論述記‧賴耶篇
http://www.buddhistmantra.hk/course/




Sogen : 印度佛教思想諸體系

Mookerjee : 佛教的萬有流轉哲學

The Buddhist Philosphy Of Universal Flux, Satkari Mookerjee
https://www.wisdomlib.org/buddhism/book/the-buddhist-philosophy-of-universal-flux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方干: 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樣刀。

方干: 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樣刀。

贈美人四首,方干


1.
  直緣多藝用心勞,心路玲瓏格調高。
  舞袖低徊真蛺蝶,朱唇深淺假櫻桃。

  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樣刀。
  才會雨雲須别去,語慚不及琵琶槽。
  
2.

  嚴冬忽作看花日,盛暑翻爲見雪時。
  坐上弄嬌聲不轉,尊前掩笑意難知。

  含歌媚盼如桃葉,妙舞輕盈似柳枝。
  年幾未多猶怯在,些些私語怕人疑。

3.
  
  酒蘊天然自性靈,人間有藝總關情。
  剝蔥十指轉籌疾,舞柳細腰隨拍輕。

  常恐胸前春雪釋,惟愁座上慶雲生。
  若教梅尉無仙骨,爭得仙娥駐玉京。


4.
  
  昔日仙人今玉人,深冬相見亦如春。
  倍酬金價微含笑,才發歌聲早動塵。

  昔歲曾爲蕭史伴,今朝應作宋家鄰。
  百年别後知誰在,須遣丹青畫取真。


--


 方干
  方干字雄飛新定人徐凝一見器之授以詩律始舉進士謁錢塘太守姚合合視其貎陋甚卑之坐定覽巻乃駭目變容館之數日登山臨水無不與焉


咸通中一舉不得志遂遯㑹稽漁於鑑湖太守王⻱以其亢直宜在諫署欲薦之不果


干自咸通得名迄文德江之南無有及者歿後十餘年宰臣張文蔚奏名儒不第者五人請賜一官以慰其魂干其一也


後進私謚曰𤣥英先生門人楊弇與釋子居逺收得詩三百七十餘篇集十巻今編詩六巻


--

 御定全唐詩巻六百五十一
 

 方干
  山中言事


  日與村家事漸同燒松〈一作畬〉啜茗學鄰翁池塘月撼芙蕖浪窗戸凉生薜荔風書幌晝昏嵐氣裏巢枝俯〈一作夜〉折雪聲中山隂釣叟無知已窺鏡撏多鬢欲空


  題陶詳校書陽羡隱居
  芸香署裏從容步陽羡山中嘯傲情竿底紫鱗輸釣伴花邊白犬吠流鶯長潭五月含氷氣孤檜中宵學〈一作帶〉雨聲便泛扁舟應未得鴟夷棄相始垂名
  秋晚林中寄賔幕
  八月蕭條九月時沙蟬海燕各分飛杯盂未稱嘗生酒砧杵先催試熟衣泉漱玉聲衝石竇橘垂朱實壓荆扉無過縱有家山思印綬留連爭得歸


  與鄉人鑒休上人别
  此日因師話鄉里故鄉風土我偏諳一枝〈一作巵〉竹葉如溪北半樹梅花似嶺南山夜獵徒多信犬雨天村舍未催蠶如今休作還家意兩鬢垂絲已不堪


  送王霖赴舉
  自古主司看〈一作堪〉薦士明年應是不參差須憑吉夢為先兆必恐長才偶盛時北闕上書衝雪早西陵中酒趂潮遲郄詵可要真消息只向春前便得知
  思越中舊遊寄友
  甸外山川無越國依稀只似劍門西鏡中疊浪揺星斗城上繁花咽鼓鼙斷臂青猿啼玉笥成行白鳥下耶溪此中〈一作早年〉曾是同遊處迢遞尋君夢不迷
  陪胡中丞泛湖
  仙舟仙樂醉行春上界稀逢下界人綺繡峯前聞野鶴旌旗影裏見遊鱗澄潭徹底齊心鏡雜樹含芳讓錦茵凡許從容誰不幸就中光顯是州民


  叙雪獻員外
  紛紜宛轉更堪看壓竹摧巢井徑漫風柳細條粘不得春溪緑色蔽應難清輝直認中庭月濕氣偏添半夜寒謝守來吟才更逸郢詞先至彩毫端
  王將軍
  大志無心守章句終懐上畧致殊功保寧帝業青萍在投棄儒書絳帳空密雪曙連葱嶺道青松夜起柳營風將星依舊當文座應念愚儒命未通
  陽亭言事獻漳州于使君
  重叠山前對酒罇騰騰兀兀度朝昏平明疎磬白雲寺遥夜孤砧紅葉村去鳥豈知煙樹逺驚魚應覺露荷翻旅人寄食逢黄菊每見故〈一作鄉〉人〈一作北辰〉思故園
  海石榴
  亭際夭妍日日看每朝顔色一般般滿枝猶待春風力數朶先欺臘雪寒舞蝶似隨歌拍轉遊人只怕酒杯乾久長年少應難得忍不叢邊到夜觀〈一作歡〉
  嘉興許明府
  檇李轉聞風教好重門夜不上重闗腰懸墨綬三年外身去青雲一步間勤苦字人酬帝力從容對客問家山升沈路别情猶在不忘鄉中舊徃還
  再題路支使南亭
  行處避松兼礙石即須門徑落斜開愛邀舊友看漁釣貪聽新禽駐酒杯樹影不隨明月去溪聲〈一作流〉常送落花來睡時分得江淹夢五色毫端弄逸才
  路支使小池
  廣狹偶然非製定猶將方寸像滄溟一SKQSfont.pdf春水無多浪數尺晴天㡬箇星露滿玉盤當半夜匣開金鏡在中庭主人垂釣常來此雖把魚竿醉未醒
  

哭江西處士陳陶
  壽盡天年命不通釣溪吟月便成翁雖云掛劍來墳上亦恐蔵書在壁中巢父精靈歸大夜客兒才調振遺風南華至理須齊物生死即應無異同
  越中言事二首〈咸通八年瑯琊公到任後作〉
  異術閑和合聖明湖光浩氣共澄清郭中雲吐啼猿寺山上花蔵調角城香起荷灣停棹飲絲垂柳陌約鞭行遊人今日又明日不覺鏡中新髮生
  雲霞水木共蒼蒼元化分功秀一方百里湖波輕撼月五更軍角慢吹霜沙邊賈客喧魚市島上潛夫醉笋莊終嵗逍遥仁術内無名甘老買臣鄉
  題龍瑞觀兼呈徐尊師
  或雨或雲常不定地靈雲雨自無時世人莫識神方字仙鳥偏棲藥樹枝逺〈一作深〉壑度年如晦暝隂溪入夏有凌澌此中唯有〈一作是〉師知我未得尋師即夢師
  送陳秀才將遊霅上便議北歸
  婆娑戀酒山花盡繞繚還家水路通轉檝擬從〈一作投〉青草岸吹帆猶是白蘋風淮邊欲暝軍鼙急洛下先寒苑樹空詩句因余更孤峭書題不合忘江東
  送吳彦融赴舉
  用心精至自無疑千萬人中似汝稀上國纔將五字去全家便待〈一作望〉一枝歸西陵柳路揺鞭盡北固潮程掛席飛想見明年榜前事當時分散著來衣
  同蕭山陳長官〈一作明府〉縣樓登望
  坐看南北與西東逺近無非禮義中一縣繁花香送雨五株埀柳緑牽風寒濤〈一作畫潮〉背海〈一作郭〉喧還靜驛路穿林斷復通仲叔受恩多感戀裵回却怕酒壺空
  送何道者
  何事忽來還忽去孤雲不定鶴情髙真經與術添年夀靈藥分功入鬢毛必擬一身生羽翼終看陸地作波濤遍尋嵒洞求仙者即恐無人似爾曹
  酬將作于少監
  由來至寳出毫端五色炎光照室寒仰望孤峰知聳峻前臨積水見波瀾氷絲織絡經心久瑞玉雕磨措手難不是散齋兼拭目尋常未便借人看
  雪中寄殷道士
  大片紛紛小片輕雨和風擊更〈一作亂〉縱横園林入夜寒光動窗户凌晨濕氣生蔽野吞村飄未歇摧巢壓竹密無聲山隂道〈一作髙〉士吟多〈一作多吟〉興六出花邊五字成
  宋從事
  出衆仙才是謫仙裁霞曳繡一篇篇雖將潔白酬知已自有風流助少年欹枕卧吟荷葉雨持杯坐醉菊花天㝠搜太苦神應乏心在虛無更那邊
  出山寄蘇從事
  寸心似火頻求薦兩鬢如霜始息機隔岸雞鳴春耨去鄰家犬吠夜漁歸倚松長嘯宜疎拙拂石欹眠絶是非多謝元瑜憐野賤時廻車馬發光輝
 


 送杭州李員外
  政成何用滿三年上界羣仙待謫仙便赴〈一作副〉新恩歸紫禁還從舊路上青天笙歌怨咽當離席更漏丁東在畫船必恐〈一作正殿〉駐班留立位前程一步〈一作前頭咫尺〉是爐煙
  贈李支使
  藥成平地是寥天三十人中最少年白雪振聲來輦下青雲開路到牀前公卿位近應翹足荀宋才微可拍肩一等孔門為弟子愚儒獨自賦歸田
  盧卓〈一作阜〉山人畫水
  常聞畫石不畫水畫水至難君得名海色未將藍汁染筆鋒猶傍墨花〈一作土堆〉行散吞髙下應無岸斜蹙東南勢欲傾坐久神迷不能决却疑身在小蓬瀛
  廢宅
  主人何處獨裵回流水自流花自開若見故交皆散去即應新燕不歸來入門繚繞穿荒竹坐石逡廵染緑苔應是曾經惡風雨修桐半折損琴材
  題寳林山禪院
  山捧亭臺郭遶山遥盤蒼翠到山巔嵒中古井雖通海窟裏隂雲不上天羅列衆星依木末周廻〈一作圍〉萬室在簷前我來可要歸〈一作師〉禪老一寸寒灰已達元
  題越州〈一有南郭〉袁秀才林亭
  清䆳林亭指畫開幽巖别𣲖像天台坐牽蕉葉題詩句醉觸籐花落酒杯白鳥不歸山裏去紅鱗多自鏡中來終年此地為吟伴〈一作侣〉早起尋君薄暮廻
  題⻱山穆上人院
  修持百法〈一作白髪〉過半百日徃月來心更堅牀上水雲隨坐夏林西山月伴行禪寒蜩逺韻來窗裏白鳥斜行起硯邊我愛尋師師訪我只應尋訪是因縁
  


贈羙人四首
  直縁多藝用心勞心路玲瓏格調髙舞袖低徊真蛺蝶朱唇深淺假櫻桃粉胷半掩疑晴雪醉眼斜迴小様刀才㑹雨雲須别去語慙不及琵琶槽
  嚴冬忽作看花日盛暑翻為見雪時坐上弄嬌聲不轉尊前掩笑意難知含歌媚盼如桃葉妙舞輕盈似柳枝年㡬未多猶怯在些些私語怕人疑
  酒藴天然自性靈人間有藝總闗情剝葱十指轉籌疾舞柳細腰隨拍輕常恐胷前春雪釋惟愁座上慶雲生若教梅尉無仙骨爭得仙娥駐玉京cq=416
  昔日仙人今玉人深冬相見亦如春倍酬金價微含笑纔發歌聲早動塵昔嵗曾為蕭史伴今朝應作宋家鄰百年别後知誰在須遣丹青畵取真
  


聽段處士彈琴
  㡬年調弄〈一作化作〉七條絲元化分功十指知泉迸幽音離石底松含細韻在霜枝窗中顧兔初圓夜竹上寒蟬盡散時唯有此時心更靜聲聲可〈一作堪〉作後人師
  初歸鏡中寄陳端公
  去嵗離家今嵗歸孤帆夢向鳥前飛必知蘆笋侵沙井兼被藤花占石磯雲島採茶常失路雪龕〈一作齋〉中酒不闗〈一作開〉扉故交若問逍遙事元冕何曾勝葦衣
  再題龍泉寺上方
  牛斗正齊羣木末鳥行横截衆山腰路盤砌下兼穿竹井在巖頭亦統潮海岸四更看日出石房三月任花燒未能割得繁華去難向此中甘寂寥
  于秀才小池
  一SKQSfont.pdf㶑灔復澄明半日功夫斸小庭占地未過四五尺浸天〈一作侵山〉唯〈一作應〉入兩三星鷁舟草際浮霜葉魚火沙邊駐小〈一作水〉螢纔見規模識方寸知君〈一作始知〉立意象滄溟
  叙錢塘異勝
  暖景融融寒景清越臺風送曉鐘聲四郊逺火燒煙月一道驚波撼郡城夜雪未知東岸緑春風猶放半江晴謝公吟處依稀在千古無人繼盛名
  贈中巖王處士
  垂楊褭褭草芊芊氣象清深〈一作虛〉似洞天援筆便成鸚鵡賦洗花須用桔橰泉商於避世堪同日渭曲逢時必有年直恐剛腸閒未得醉吟爭奈被才牽
  初歸故里獻侯郎中
  常思舊里欲歸難已作歸心即自寛此日早知無爵位當時便合把漁竿朝昏入閏春將逼城邑多山夏却寒不是幽愚望榮忝君侯異禮亦何安
  歸睦州中路寄侯郎中
  顔巷蕭條知命後膺門感激受恩初却容鶴髪還蝸舍猶夢漁竿從隼旟新定暮雲吞故國㑹稽春草入貧居鄉中自古為儒者誰得公侯降尺書
  題報恩寺上方
  客來先上上方看眼界無窮世界寛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衆山迢遞皆相叠一路髙低不記盤清峭闗心惜歸去他時夢到亦難判
  送永嘉王令〈一作明府〉之任二首
  定擬孜孜化海邊〈一作壖〉須判素髪侮流年波濤不應雙溪水分野長如二月天浮客若容開荻地釣翁應免稅苔田前賢未必全堪學莫讀當時歸去篇
  雖展縣圖如到縣五程猶入縉雲東山間閣道盤巖〈一作花〉底海界孤峰〈一作村〉在浪中禮法未聞離漢制土宜多說似吳風字人若用非常術唯要旬時便立功
  鹽官王長官新創瑞隱亭
  指畫便分元化力周廻秀絶自清機孤雲戀石〈一作樹〉尋常住落絮縈風特地飛雛鳥啼花催釀酒驚魚濺水誤沾衣明年秩滿難將去何似先教畫取歸
  李户曹小妓天得善擊越器以成曲章
  越〈一作白〉器敲來曲調成腕頭匀滑〈一作細〉自輕清隨風揺曳有餘韻測水淺深多泛聲晝漏丁當相續滴〈一作次發〉寒蟬計㑹一時鳴若教進上梨園去〈一作從今巳得佳聲出〉衆樂無由更擅名
  嵗晚言事寄鄉中親友
  急景蒼茫晝若昏夜風乾峭觸前軒寒威半入龍蛇窟暖氣全歸草樹根蠟燼凝來多碧熖香醪滴處有氷痕尺書未達年應老先被新春入故園
  贈孫百篇
  御題百首思縱横半日功夫舉世名羽翼便從吟處出珠璣續向筆頭〈一作端〉生莫嫌黄綬官資小〈一作少〉必料青雲道路平才子風流復年少無愁髙卧不公卿
  贈夏侯評事
  傍窺盛德與髙節SKQSfont.pdf想應無前後人講論參同深到骨停騰姹女立成銀棊功過却楊元寳易義精於梅子真朱紫侯門猶不見可知岐路有風塵
  送鄭端公
  聖主佇知宣室事豈容才子滯長沙隨〈一作隋〉珠此去方酬德趙璧當時〈一作前時〉誤指瑕驄馬將離江浦月繡衣却照禁中〈一作錦林〉花應憐寂寞滄洲客煙漢〈一作霄壤〉塵泥相去賖
  題故人廢宅二首
  舉目凄凉入破門鮫人一飯尚知恩閑花舊識猶含笑怪石無情更不言樵叟和巢伐桃李牧童兼草踏蘭蓀壺觴笑詠隨風去唯有聲聲蜀帝魂
  寒莎野樹入荒庭風雨蕭蕭不掩扄舊徑已知無孟竹前溪應不浸荀星精靈消散歸寥廓功業傳留在誌銘薄暮停車更悽愴山陽隣笛若為聽
  寄于少監
  修持清〈一作精〉苦振佳〈一作家〉聲衆鳥那知一鶚情躡履三千皆後學摶風九萬即前程名將日月同時朽身是山河應數生〈一作世生〉從此雲泥更懸闊漁翁〈一作演公〉不合見公卿
  和剡縣陳明府登縣樓
  郭裏人家如掌上簷前樹木映窗櫺煙霞若接天台地分野應侵婺女星驛路古今通北闕仙溪日夜入東溟綵衣才子多吟嘯公退時時見畵屛
  項洙處士畵水墨釣臺
  畵石畵松無兩般猶嫌瀑布畵聲難雖云智惠生靈府要且功夫在筆端潑處便連隂洞黑添來先向朽枝乾我家曾寄雙臺下往往開圖盡日看


  御定全唐詩巻六百五十一


御定全唐詩 巻五百六十一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BE%A1%E5%AE%9A%E5%85%A8%E5%94%90%E8%A9%A9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D%B7561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香屑集巻七 : 女伴朝來説, 仙郎此夕過

香屑集巻七 : 女伴朝來説, 仙郎此夕過

女伴朝來説,仙郎此夕過.

路旁看驟影,江上託微波.

寳屋粘花絮,金屏綴綺羅.

夜䦨接軟語,於妾欲如何.


香屑集巻七
             中允黄之雋撰
  歡情四十一首/
女伴朝來説仙郎此夕過路旁看驟影江上託微波寳
屋粘花絮金屏綴綺羅夜䦨接軟語於妾欲如何
 女伴戎昱/古意仙郎嚴維同韓員/外宿雲門寺路旁霍總/驄馬江上張九齡/雜詩
 寳屋李元紘/緑墀怨金屏徐彦伯/春閨夜䦨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於妾曹/鄴
[007-1b]
 古/詞
釧響一邊聲開簾秋月明被花留便住出户笑相迎莫
厭樽前醉未忘燈下情鴛鴦七十二歡㑹此難并
 釧響陳述歎美/人照鏡開簾司空曙病中/贈鄭十六兄被花白居易/閒出出户
 李白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遥莫厭柳宗元法華/寺西亭夜飲未忘朱慶餘别李/侍御後亭夜
 坐却/寄鴛鴦元稹出/門行歡㑹韋嗣立酬/崔光禄
桃源犬吠深仙客許相尋北户知猶逺西園望不禁歡
情聽鳥語嬌思入琴心惜别添壺酒霞杯皓腕斟
[007-2a]
 桃源武元衡送/嚴侍御仙客錢起嵗暇/題茅茨北户白行簡貢院樓/北新栽小松
 西園李商隱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歡情顧非熊酬陳標/評事喜及第嬌思盧/仝
 卓女/怨惜别岑参送/楊子霞杯許渾贈/蕭錬師
香閤閒留宿閨中曙火殘夜深唯畏曉春嫩不禁寒尚
有重來約且申今日歡明明金鵲鏡照取寸心看
 香閤朱慶餘重過/惟貞上人院閨中張説相州/冬日早衙夜深白居易宿/張雲舉院春
 嫩杜牧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員外尚有周賀留辭杭/州姚合郎中且申權徳輿/廣陵詩明
 明李白代美/人愁鏡照取岑参暮秋㑹嚴/京兆後㕔竹齋
[007-2b]
樓深複道通春氣又融融蝶散紅蘭外花燃錦帳中洞
房今夜月窗户幾層風風月情相羊金樽樂未終
 樓深柴宿初日/照華清宫春氣周朴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蝶散朱慶餘和/劉補闕秋
 圜寓興/之什花燃韓愈詠/燈花洞房王涯閨/人贈逺窗户張喬登慈/恩寺塔風
 月李咸用謝友生/遺端溪硯瓦金樽祖詠宴/呉王宅
攜酒對情人女郎閨閣春仙眉瓊作葉歌扇月開輪鬭
豔何慚蜀如雲不讓秦年年畫梁燕棲託及芳晨
 攜酒王勃山/扉夜坐女郎李愿觀/翟玉妓仙眉李商隱/鏡檻歌扇明皇春/中興慶
[007-3a]
 宫酺/宴鬭豔孫魴主人司/空後亭牡丹如雲呉融和韓致/光侍郎無題年年劉長/卿九
 日題蔡國/公主樓棲託錢可復/鶯出谷
微月初三夜停舟試一過未曾行雨去其奈贈珠何薄
薄施鉛粉雙雙並綺羅佳期難再得只恐嵗蹉跎
 微月白居易六月/三日夜聞蟬停舟劉長卿送/韓司直未曾岑参詠郡齋/壁畫片雲
 其奈元稹滎陽鄭/公寄詩因獻薄薄毛文錫巫/山一叚雲雙雙施肩吾/乞巧詞佳期
 錢起春夜過/長孫繹别業只恐杜甫/蒹葭
黄鶯似傳語留客也殷勤楚國無如妾雲中亦有君翠
[007-3b]
屏遮燭影羅帳罷爐熏只畏今宵短簾櫳曉景分
 黄鶯鮑溶范真傳侍/御有寄奉酬留客馬異暮春醉中/寄李干秀才楚國王維/雜詩
 雲中李商隱/槿花翠屏白居易/人定羅帳温庭筠/南歌子只畏裴夷直/席上夜
 别張/主簿簾櫳鄭谷水/林檎花
嬌小姿所愛留連幾盡歡玉消花滴滴珠灑雨珊珊弄
帳鸞綃映搴帷桂燭殘月明中婦覺妒極定睛看
 嬌小常理妾/薄命留連釋貫休聞赤松/舒道士下世玉消孟郊/寒溪珠灑白/居
 易題盧秘/書新栽竹弄帳路徳延/小兒詩搴帷李商隱/曉起月明李賀/惱公妒極
[007-4a]
 呉融/春詞
異花天上墮仙桂月中栽複壁交青瑣幽屏㸃翠苔對
人傳玉腕含笑捧金杯醉後佳期在依稀夢雨來
 異花張喬聞仰山禪/師往曹溪因贈仙桂許渾和賓客/相國咏雪複壁李商隱/楚宫
 幽屏張秘/碧户對人王維/雜詩含笑張東之與國/賢良夜歌醉後温庭筠/牡丹
 依稀杜牧代/人作
畫樓相望乆昨夜夢魂中繡被花堪摘羅帷晝未空眉
殘蛾翠淺膚潤玉肌豐粉汙痕猶在嬌饒粉自紅
[007-4b]
 畫樓温庭筠/菩薩蠻昨夜李後主/憶江南繡被嚴維咏/孩子羅帷王勃臨/髙䑓
 眉殘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逰膚潤元稹㑹/真詩粉汙吉中孚/妻張氏
 拾得韋氏花/鈿以詩寄贈嬌饒李賀/惱公
斗酒少留歡同心揖蕙蘭雨餘憐日嫩燈燼惜更殘睡
髻休頻攏寒衣不要寛閒情兼黙語須作一生拚
 斗酒錢起郭司/徒㕔夜宴同心楊巨源和吕舍人喜/楊貟外自北番回雨餘元稹/湘南
 登臨/湘樓燈燼呉融和諸學士/秋夕禁直偶雪睡髻韓偓/信筆寒衣白居易/閨怨詞閒
 情王勃春/日還郊須作牛嶠菩/薩蠻
[007-5a]
羅敷初總髻小玉更焚香春看玫瑰樹魂消玳瑁牀最
憐雙翡翠亦畫兩鴛鴦回首似調謔邀人解袷襠
 羅敷李暇/怨詩小玉王維奉和楊駙馬/六郎秋夜即事春看李叔卿/芳樹魂消
 權徳輿/玉臺體最憐元稹/生春亦畫韓偓/信筆回首宋齊丘陪遊/鳯皇臺獻詩邀人
 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遊戯贈
慚愧酒家胡畫屏金鷓鴣向誰曾豔冶用爾作歡娯同
倚朱欄語應煩紅袖扶夜遥燈燄短玉簟失柔膚
 慚愧王績過/酒家畫屏温庭筠/更漏子向誰羅隱蘇/小小墓用爾徐夤酒/胡子
[007-5b]
 同倚杜牧題安州浮雲/寺樓寄張郎中應煩白居易/對酒吟夜遊李賀謝秀/才有妾縞
 練改從/於人玉簟李商隱/房中曲
隔窓梳髪聲豔色本傾城纔學羞兼妒相逢喜復驚細
風吹帳冷迴燭向樓明手裏金鸚鵡傳盃見目成
 隔窓于鵠山中/訪道者豔色孟浩然美/人分香纔學元稹代/九九相逢崔/峝
 喜逢妻弟鄭/損因送入京細風邵士彦/秋閨迴燭朱慶餘雪夜與真/上人宿韓協律宅手
 裏温庭筠/南歌子傳盃皇甫冉見諸/姬學玉臺體
情人見月過對月兩嫦娥處處逢珠翠盈盈挂綺羅百
[007-6a]
花慚美色一顧授横波履舄從相近滛風如禮何
 情人雍陶和劉補/闕秋園寓興對月楊巨源/名姝詠處處顧况上元/夜憶長安盈盈
 毛文錫巫/山一叚雲百花錢起石/蓮花一顧權徳輿/雜詩履舄白居易/對酒吟滛
 風李華/詠史
寳鏡如明月花鬟如緑雲春生翡翠帳醉舞石榴裙詠
絮知難敵吹簫此復聞逢君開口笑香吐一燈分
 寳鏡張説/詠鏡花鬟李端妾/薄命春生李元紘/相思怨醉舞羊士諤江/亭遊宴
 詠絮張泌/碧户吹簫劉長卿過包/尊師山院逢君岑参尋陽七/郎中宅即事香吐
[007-6b]
 裴説哭處/黙上人
相逢明月裏脈脈兩心齊繡帳鴛鴦睡銀壺狒狖啼半
羞還半喜雙去復雙棲見日吹紅燭紗窓曉望迷
 相逢鮑溶/舊鏡脈脈權徳輿中書/夜直寄贈繡帳牛嶠菩/薩蠻銀壺李賀/送秦
 光禄/北征半羞韋莊女/冠子雙去趙嘏昔昔鹽/空梁落燕泥見日殷堯藩/呉宫紗
 窓令狐楚閨/人贈逺
深沉閉綺櫳秦女坐窓中翠幄連雲起瓊樓拂曙通蜻
蜓憐曉露蝴蝶弄和風笑輟春妝鏡花顔旖旎紅
[007-7a]
 深沉薛存誠華/清宫望幸秦女陳子良新/成安樂宫翠幄劉禹錫三月三/日泛洛禊飲
 瓊樓王維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蜻蜓元稹丙/申秋蝴蝶錢起仲春晩/尋覆釡山
 笑輟孟郊/摇柳花顔白居/易箏
梅院重門掩春苔雙履痕幽簾宜永日翠幙自黄昏密
坐移紅毯留歡盡緑樽兩情含眷戀魚水見深恩
 梅院孫逖和常州崔/使君詠後庭梅春苔劉長卿留題李/明府霅溪水堂幽簾羊士/諤永
 寧里園/亭休沐翠幙李商隱/哀筝密坐白居易醉中/戯贈鄭使君留歡沈佺期/送陸侍
 御餘慶/北使兩情韓偓薦福寺講/筵偶見又别魚水權德輿奉和于司/空新卜城南郊居
[007-7b]
晩院花留立看看蝴蝶飛衆香深黯黯暮雨細霏霏薦
寢低雲鬢含羞下繡幃緑窓銷暗燭還向月中歸
 晩院白居易玉真觀/小女冠阿容看看李端送/竇兵曹衆香杜甫秋日/䕫府詠懷暮
 雨呉融武牢/闗遇雨薦寢許敬宗奉和七/夕宴懸圃應制含羞温庭筠/女冠子緑窓
 權徳輿雜言和李/貟外春日戯題還向長孫佐輔/闗山月
垂簾一室眠帳撒五銖錢低鬢蟬釵落藏衾鳯綺纒不
離髙枕上微笑畫屏前風月歡寧間卿卿騁少年
 垂簾李嘉祐元日無衣冠入朝寄/皇甫拾遺冉從弟補闕紓帳撒梁鉉天門街/西觀榮王聘
[007-8a]
 妃/低鬢牛嶠菩/薩蠻藏衾路徳延/小兒詩不離張喬題友/人林齋微笑權/徳
 輿玉/臺體風月柳宗元酬/婁秀才卿卿李賀休/洗紅
不忍暫忘君巫山秀莫羣忽疑行暮雨應解作朝雲豔
粉宜斜燭金爐換夕薰愜心同笑語審聽亦難分
 不忍曹松再到洪/州望西山巫山劉方平巫/山神女忽疑杜甫/花底應解李/山
 甫惜/花豔粉李愿觀/翟玉妓金爐毛文錫/賛浦子愜心劉禹錫酬鄭州/權舎人見寄
 審聽方干聽新/蟬寄張晝
含情意不任柔軟美人心應笑金臺上同依玉樹隂困
[007-8b]
融香汗滴睡熟小屏深鬢亂羞雲捲翹翹失鳯簪
 含情魚𤣥機感/懷寄人柔軟劉禹錫令狐相公見/示新栽蕙蘭之什應笑盧溵/金燈
 同依沈傳師和李徳裕/觀玉蕊花見懷困融張孜/雪詩睡熟李賀謝秀才/有妾縞練改
 從於/人鬢亂陸龜䝉/寄逺翹翹李商隱/念逺
冉冉柳枝腰花枝正索饒細音遥翠珮纎影透龍綃喜
過還疑夢憐多轉自嬌臥遲燈㓕後羅薦暗魂消
 冉冉李羣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花枝皇甫松/抛毬樂細音張祜華清宫/和杜舎人
 纎影徐夤銀結/條冠子喜過姚合及第後/夜中書事憐多元稹贈/雙文臥遲
[007-9a]
 白居易秋/雨夜眠羅薦呉融/春寒
華裀織鬭鯨錦帳兩邊横白日知丹抱通宵欵素誠低
鬟若無力欹枕不勝情報曙窓何早流鶯三數聲
 華裀劉禹錫歴/陽書事錦帳王建新/嫁娘詞白日韓偓/淒淒通宵韓思彦/酬賀遂
 亮/低鬟于濆古/宴曲欹枕呉融雨後/聞思歸樂報曙白居易閒居自/題戯招宿客
 流鶯權徳輿雜言和李貟/外副使春日戯題
綽約小天仙紅妝二八年聞琴不肯聽贈綺一何妍毎
許連牀坐唯當共被眠繫君裙帶著五色繡團圓
[007-9b]
 綽約白居易玉真張觀/主下小女冠阿容紅妝李白江/夏行聞琴李播見美/人聞琴不
 聽/贈綺李端酬丘拱外甥/覽余舊文見寄毎許朱慶餘上/張水部唯當盧綸/送馬
 尚書郎君侍/從歸覲太原繋君元稹桐/花落五色劉禹錫/抛毬樂
獨憐傾國貌為盡合歡杯新月迎宵挂叢花隔扇開香
飄歌袂動嬌逐語聲來相賀雕䦨側朝昏雲雨堆
 獨憐趙嘏昔昔鹽/采桑秦氏女為盡沈佺期夀/陽王花燭新月韓愈/西山叢花鄭/世
 翼看/新婚香飄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嬌逐王維扶南/曲歌詞相賀李嶠/燕
 朝昏李洞/登樓
[007-10a]
月色明如晝秋堂復夜䦨瑶池何悄悄銀箭尚珊珊素
影紗窓霽清輝玉臂寒芙蓉褥已展半睡待郎看
 月色崔道融擬樂府/子夜四時歌秋堂錢起郭司/徒㕔夜宴瑶池韋莊信州/月巖山
 銀箭莫宣卿百官乘/月早朝聽殘漏素影鄭錫/望月清輝杜甫/月夜芙蓉呉融/箇人
 半睡韓偓/半睡
雙雙金鷓鴣繡帳博山爐爛漫為雲雨嬋娟勝畫圖粉
痕疑檢玉香汗盡流珠暫引櫻桃破問郎看好無
 雙雙温庭筠/菩薩蠻繡帳李益金/吾子爛漫杜甫太平/寺泉眼嬋娟白居/易東
[007-10b]
 南行一/百韻粉痕馬戴府試觀開/元皇帝東封圖香汗顔粲呉宫/教美人戰暫引李/後
 主一/斛珠問郎張祜㧞/蒲歌
道藴詩傳麗吟詩婢苦煩窓中聊取筆花裏獨留樽字
小書難冩房深影易昏檀郎好聮句三五定君婚
 道藴許渾和賓客/相國咏雪吟詩元稹丙/申秋窓中李頻尋華/陽尊者花裏
 韋應物期盧嵩枉書/稱日暮無馬不赴字小杜牧分司東/都上劉侍郎房深温庭筠/春初對
 暮/而檀郎司空曙送史/申之峽州三五鮑溶/古意
風牖送花來逢花傾一杯専房猶見寵行樂不須猜眉
[007-11a]
㸃萱牙嫩笑疑桃臉開二三更後雨長得好詩催
 風牖許敬宗奉和/慈恩寺應制逢花白居易訪/皇甫七専房皇甫冉同李/蘇州傷美人
 行樂歐陽衮/田家眉㸃杜牧/朱坡笑疑賈至贈/薛瑶英二三李洞江峽/冦亂寄懷
 吟/僧長得釋齊已/新燕
盈盈天下姝白雪凈肌膚密坐隨歡促親情覺語麤向
燈垂玉枕映燭解羅襦好作鴛鴦夢鴛鴦入畫圖
 盈盈許渾/寓懐白雪李頎謁張/果先生密坐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親情
 姚合從/軍樂向燈趙嘏昔/昔鹽映燭王維/雜詩好作李賀謝秀才有/妾縞練改從於
[007-11b]
 人/鴛鴦呉融/即席
夙昔影中疑蜂雄蛺蝶雌却思同宿夜猶識合昏期楚
柳腰肢嚲宫花錦繡欹一宵相見事唯願兩人知
 夙昔張説寄/許八蜂雄李商隱/柳枝却思周賀逢/播公猶識元稹感/小株夜
 合/楚柳白居易酬郭侍御/多雨春空過詩宫花釋貫休壽/春節進一宵韓偓/半夜
 唯願郭震二月/樂遊詩
十指剥春葱斜抽半袖紅畫堂初㸃燭錦瑟忽聞風月
魄侵簪冷妝華映箔通徘徊將就寢連影在香中
[007-12a]
 十指白居/易筝斜抽張祜/五絃畫堂孟浩然崔明/府宅夜觀妓錦瑟鮑溶/風筝月
 魄韓偓贈呉/顛尊師妝華王維扶南/曲歌詞裴&KR0966元稹張/舊蚊懤連影耿湋/寒蜂
 採菊/蕊
單牀歡有餘窈窕鳯凰姝彷彿疑簫吹分明似畫圖水
紋浮枕簟酥顆㸃肌膚平昔誰相愛人前道得無
 單牀楊巨源和盧諌議/朝回書情即事窈窕張東之與國/賢良夜歌彷彿李徳/裕清
 明後憶/山中分明權德輿送/孔江州水紋韓愈/新亭酥顆白居易/阿崔平昔
 鄭谷/荔枝人前李商隱/妓席
[007-12b]
枕席還相似肌膚安可云醉消羅綺豔香帶筦絃聞懶
結茱萸帶慵拖翡翠裙袴花紅石竹餘氣自氛氲
 枕席杜甫自瀼西荆扉/且移居東屯茅屋肌膚元稹/蝱醉消李逺遊故王/駙馬池亭
 香帶鄭谷水/林擒花懶結宋之問/江南曲慵拖毛文錫/賛浦子袴花白居易/和夢遊
 春/詩餘氣張仲素夜聞/洛濵吹笙
瓊樓上半空含笑出簾櫳乍見疑迴面多嬌愛歛躬粟
鈿金夾膝花遶玉屏風化作鴛鴦鳥低昂錦帳中
 瓊樓遜逖奉和御製/登鴛鴦樓應制含笑李白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乍見白/居
[007-13a]
 易裴常侍以題薔/薇架十八韻見示多嬌元稹㑹/真詩粟鈿常理古/别離花遶鄭/遂
 初别/離怨化作李徳輿/鴛鴛篇低昂李嶠/咏鶯
色麗思沉滛陽臺許伴尋蘭裙間珠履翠鈿束羅襟永
日常攜手通宵各話心苔衣香屐跡相送出花隂
 色麗張祜/鸚鵡陽臺朱慶餘留别盧/𤣥休歸荆門蘭裙劉言史/苦婦詞翠鈿許/渾
 贈蕭/錬師永日儲光羲獄中貽姚/張薛李鄭柳諸公通宵許棠冬夜與/友人㑹宿苔衣
 陳翊過馬/侍中亭相送楊巨源春日與劉評/事過故證上人院
待月登樓夜樓深月到難層臺張舞鳯長袖轉迴鸞坐
[007-13b]
惜蘭膏燼稍知花簟寒夕迷鴛枕上莫厭百迴看
 待月許棠宿同州/厲評事舊業樓深呉融/出遲層臺元稹春/六十韻長袖虞世/南咏
 舞/坐惜韋蟾/上元稍知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夕迷楊衡咏/春色莫厭
 李建勲春日/小園晨看
新月孕簾鉤天髙片影流呉姬停白紵趙媛發清謳轉
燭初移障當牕又映樓却須深酌酒笑語度更籌
 新月錢起禁/闈玩雪天髙薛能一/葉落呉姬李羣玉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趙媛
 許敬宗奉和/宴中山應制轉燭白居易/和春深當牕李商隱/牡丹却須李咸用/别所知
[007-14a]
 笑語唐暄還渭/南感舊
  别情十七首/
夢好更尋難當歡須且歡却嫌風景麗更抱别離酸燈
盡語不盡更䦨意未䦨同看一片月雙照涙痕乾
 夢好李商隱/曉起當歡王建/惜歡却嫌李逺題/僧院更抱韋應物冬/至夜寄京
 師諸/弟燈盡孟郊宿李秀/才小山池亭更䦨祖詠/七夕同看李羣玉中秋/廣江驛示韋
 益/雙照杜甫/月夜
風景惜離晨留連意更新折花兼踏月帶雪復銜春北
[007-14b]
斗分征路西亭送别津儂家真個去一葦礙車輪
 風景李嶠送駱/奉禮從軍留連韋應物將發/楚州訪李二折花温庭筠秘書/劉尚書挽歌
 帶雪張喬終/南山北斗徐彦伯送特進/李嶠入都祔廟西亭張子容送孟/八浩然歸襄
 陽/儂家王維酬黎居/士浙川作一葦元稹酬樂天早春/間遊西湖見寄
春風樓上望拖袖倚斜暉化蝶誠知幻為鴛此日飛寸
心言不盡雙燭送將歸待月東亭宿沉沉玉漏稀
 春風令狐楚/春閨思拖袖杜牧為/人題贈化蝶蔣防至/人無夢為鴛梁陟送/孫舎人
  歸湘/州寸心錢起逢/俠者雙燭儲光羲/夜觀妓待月楊巨源秋日題/陳宗儒圃亭悽
[007-15a]
 然感/舊沉沉羊士諤和/武相早朝
相思倚竹隂看月復聽琴巫峽朝雲起秦樓夜思深絃
危中婦瑟香拂美人簪言笑何時接同為交頸禽
 相思朱慶餘酬于/訢校書見貽看月盧綸陪中書李紓/舎人夜泛東池巫峽元稹/楚歌
 秦樓張祜/簫絃危李商隱送千牛/李將軍赴闕香拂王表賦得/花發上林言笑
 岑参懷葉縣闗操/姚曠韓涉李叔齊同為李端王/敬伯歌
莫恨紅裙破君能補綴不明朝散雲雨兹夕異衾裯起
見西樓月相思南渡頭催來兩槳送臉淚迸難收
[007-15b]
 莫恨韋莊贈/姬人君能姚合咏/破屏風明朝宋之問答/李司戸䕫兹夕孟浩/然送
 王昌齡/之嶺南起見錢起賦得浦口望/斜月送皇甫判官相思劉長卿重過宣/峯寺山房寄靈
 一/催來呉融/箇人臉淚李益宿馮翊/夜雨贈主人
昨日别朱輪蛾眉向影顰恨容偏落淚嬌態欲沉春真
玉却非玉香塵豈是塵如何今夜夢獨有鏡中人
 昨日劉禹錫謝宣州/崔相公賜馬蛾眉劉希夷代秦/女贈行人恨容温庭筠/咏嚬
 嬌態呉融/即席真玉李咸用/荆山香塵釋貫休劉/相公見訪如何曹鄴送/進士李
 殷下第/逰汾河獨有崔國輔/麗人曲
[007-16a]
我命同君命君心自我心無媒猶未達念汝一何深物
色連三月歸期抵萬金何時應㑹面温燠坐相侵
 我命許棠寄/趙能卿君心韋莊對酒/贈友人無媒武元衡長/安春望念汝張/潮
 長干/行物色王勃仲/春郊外歸期曹松送胡中/丞使日東何時方干贈許/牘山人
 温燠薛能贈/歌人
不敢苦相留陽臺雨欲收話窮猶注睇日宴未梳頭衛
女紅妝薄燕姬翠黛愁兩邊俱拭淚書札寄無由
 不敢盧綸倫開府席上賦/得咏美人名解愁陽臺趙冬曦奉/答燕公話窮温庭/筠咏
[007-16b]
 寒/宵日宴劉禹錫/三閣詞衛女李嘉祜春/日洪上作燕姬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
 納凉晩/際遇雨兩邊張文恭佳/人照鏡書札姚鵠寄雍/陶先輩
愁隨芳草新不語兩含顰方喜千年㑹長留一道春玉
窓抛翠管綵舫入花津倍結離情密流蘇帳裏人
 愁隨魚𤣥機/寄國香不語温庭筠湘/宫人歌方喜元稹㑹/真詩長留白居/易武
 丘寺/路玉窓李逺觀廉/女真葬綵舫權徳輿雜言和李/貟外春日戲題倍結楊/衡
 送王秀才/往安南流蘇于濆/早發
無計留君住蘭窓掩鏡臺好吹楊柳曲擬作杏花媒語
[007-17a]
盡意不盡身迴心未迴更為他夜約綺帳待君開
 無計岑参水亭送劉/顒使還歸節度蘭窓張泌/碧户好吹劉禹錫酬樂/天醉後狂吟擬
 作李商隱柳/下暗記語盡李咸用送/從兄坤載身迴司空圖次韻和秀/上人遊南五臺
 更為許棠春夜同厲/文學先輩㑹宿綺帳鄭震十月/樂遊詩
妾乆埀珠淚感郎情意深相思昏若夢尺素重於金徙
倚三層閣低徊一寸心遥知明月夜何處更同衾
 妾乆趙嘏昔/昔鹽感郎李暇碧/玉歌相思錢起送時暹/避難適荆南尺素顧/况
 遊子/吟徙倚李商隱/春遊低徊曹鄴/庭草遥知楊逵送鄒尊/師歸洞庭何處
[007-17b]
 長孫佐輔杭州/秋日别故友
春草憶佳期西園寄夢思可憐踏青伴不記折花時獨
鶴歸何晩雙魚贈已遲錦長書鄭重讀罷涕交頥
 春草劉長卿送荀八/過山隂舊縣西園温庭筠莊恪/太子挽歌詞可憐劉禹錫/荆州歌
 不記劉駕/醒後獨鶴杜甫/野望雙魚張謂寄/崔澧州錦長李商隱/無題讀罷
 盧綸酬暢博/士當感懷
來往别離心相思深不深霧垂鴉翅髪雨濕翠毛簪一
水秋難渡雙魚信勿沉昨來頻夢見花裏弄春禽
[007-18a]
 來往張喬送友/人東歸相思王維贈/裴迪霧垂鄭畋題緱山/王子晉廟雨濕
 李華/咏史一水李乂髙安/公主挽歌雙魚徐鉉送/黄秀才昨來王諲/閨情花裏楊/師
 道春朝/閒步
話别無長夜相思又此春瑶姬不可見巫峽更何人運
石疑填海乗槎與問津遥情毎東注誰共爾為隣
 話别項斯送殷/中丞遊邊相思魚𤣥機/寄國香瑶姬李羣玉/雲安巫峽昭宗/巫山
 一段/雲運石元稹酬叚丞與諸棊/流㑹宿敝居見贈乘槎杜甫寄李/十二白遥情
 孟浩然晩春/臥病寄張八誰共陳子昂合州/津口别舎弟
[007-18b]
竟日留歡樂經時憶酒肴不勝珍重意未欲等閒抛夏
葉開紅蕊凉花束紫梢送君南浦外雞亂響嘐嘐
 竟日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闗中經時皮日休新秋/言懷寄魯望不勝白居易酬/盧秘書
 未欲孟貫贈/隱者夏葉蕭嵩奉和聖製送張/説上集賢學士賜宴凉花陸龜䝉/和襲美
 新秋言/懷次韻送君王勃/别人雞亂元稹/江邊
惜别酒頻添多時總莫嫌玉琴聲悄悄鈎月夜纎纎故
作單床寢休憑吉夢占如何共清景身願化為蟾
 惜别杜甫東津送韋/諷攝閬州録事多時王建/貧居玉琴白居易/古意鈎月元/稹
[007-19a]
 開元觀閒居酬/呉士矩侍御故作韋應物/答賓休憑陸龜䝉秋日/遣懷寄道侶如何
 釋皎然山中月/夜寄無錫長官身願賈島/玩月
拭翠歛蛾眉薰爐悵望時夜来常有夢歸晩更生疑宿
霧䝉瓊樹朝霜潤紫梨庭閒花落後猶自憶佳期
 拭翠任氏書/桐葉薰爐温庭筠/咏寒宵夜来岑参楊/固店歸晩王維早/春行
 宿霧崔備奉酬/中書相公朝霜雍陶和劉補/闕秋園寓興庭閒李咸用/贈來鵬猶自
 劉長卿過桃/花夫人廟
 
[007-19b]
  
 
  香屑集巻七


あいか瞬  ,    相川みなみ  ,相崎琴音      ,愛咲ゆかり     ,愛咲れいら  ,相沢智沙     ,愛染恭子     ,相田すみれ     ,あいだもも
あいだゆあ     ,愛田るか     ,相原真由子     ,蒼井そら     ,葵みのり ,青木琴美     ,青木詩央里,青木のあ  
青木ゆかり,青木りん.     ,青木玲     ,青沼ちあさ     ,青葉ゆうな,青山菜々      ,赤坂麗      ,紅音ほたる   
秋菜楓,秋野圭子

秋元ともみ ,秋吉里香     ,朝岡実嶺     ,朝河蘭     ,麻倉かほり      ,浅倉舞      ,,亜佐倉みんと ,安里祐加    
あさの友里,朝比奈順子     ,朝比奈ゆい     ,朝吹ケイト     ,浅間るい     ,浅見まお     ,浅見美那    

麻宮淳子     ,麻美ゆま     ,朝水里緒,飛鳥いずみ     ,飛鳥裕子     ,東清美     ,麻生早苗    
麻生まりも     ,麻生澪     ,安倍なつき     ,天衣みつ     ,天海麗,彩名杏子     ,綾乃梓     ,鮎川あみ    
鮎川真理     ,有賀美穂     ,有川真生     ,有吉奈生子     ,安藤綾     ,安藤有里 ,杏堂なつ     

《香艷叢書》 清 張廷華

    目錄,     香艷叢書一集,     卷一

     《鴛鴦牒》,     《美人譜》,     《花底拾遺》,  《補花底拾遺》,     《十眉謠》,   《閒情十二憮》
     《黛史》,     《小星志》,     《胭脂紀事》,     《十美詞紀》,  卷二    《悅容編》,   《香天談藪》, 《婦人集》,   卷三 《婦人集補》,    《艷體連珠》, 《侍兒小名錄拾遺》,
   《補侍兒小名錄》,    《續補侍兒小名錄》,     《妒律》,     卷四    《三婦評《牡丹亭》雜記》, 《龜台琬琰》,《潮嘉風月記》,



香艷叢書二集,,    卷一.32     《三風十愆記》,33     《艷囮二則》,34     《筆夢敘》,35     附《顧仲恭討錢岱檄》36     卷二 , 37     《絳雲樓俊遇》,38     《金姬小傳》,39     《金姬傳別記》,40     《滇黔土司婚禮記》,41     《衍琵琶行》,42     《西湖小史》
43     卷三, 44     《十國宮詞》,45     《十國宮詞》,46


 卷四,47     《啟禎宮詞》,48     《海鷗小譜》,49     《邵飛飛傳》,50     《婦學》,51     《婦人鞋襪考》,52     《纏足談》,53     《百花彈詞》,54     《今列女傳》
55     《李師師外傳》,56     《紅樓百美詩》〖並入香艷叢書十四集卷二,此篇章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之一〗
57     《百花扇序》,58     《閒餘筆話》

59     香艷叢書三集

60     卷一
61     《敝帚齋餘談節錄》,62     《影梅庵憶語》,63     《王氏複仇記》,64     《紅樓葉戲譜》,65     《釵小志》,66     《妝台記》,67     《髻鬟品》
68     卷二
69     《漢雜事秘辛》,70     《大業拾遺記》,71     《元氏掖庭記》,72     《焚椒錄》,73     《美人判》,74     《清閒供》75     卷三76     《看花述異記》,77     《新婦譜》,78     《新婦譜補》,79     《新婦譜補》,80     《古艷樂府》,
81     卷四
82     《比紅兒詩注》,83     《某中丞夫人》,84     《妖婦齊王氏傳》,85     《老狐談歷代麗人記》,86     《宮詞》,87     《天啟宮詞》,88     《啟禎宮詞》

89     香艷叢書四集,
90     卷一
91     《趙後遺事》,92     《金縷裙記》,93     《冥音錄》,94     《三夢記》,95     《名香譜》,96     《清尊錄》,97     《蜀錦譜》,98     《春夢錄》,99     《牡丹榮辱志》
100     《芍藥譜》,101     《花經》,102     《花九錫》,


103     卷二,104     《瑤台片玉》甲種上編,105     《瑤台片玉》甲種中編,106     卷三,107     《瑤台片玉》甲種下編,108     《閨律》,109     《續艷體連珠》,110     《勝朝彤史拾遺記》上,

111     卷四 112     《勝朝彤史拾遺記》下


113     香艷叢書五集
114     卷一 115     《玉台書史》,116     卷二,117     《北里志》,118     《教坊記》,119     《青樓集》,120     《麗情集》,121     《荻樓雜抄》,122     《琵琶錄》
123     《魏王花木志》,124     《桂海花木志》,125     《楚辭芳草譜》


126     卷三,,127     《瑤台片玉乙種》,128     《王翠翹傳》,129     《擬合德諫飛燕書》,130     《金小品傳》,131     《徐郎小傳》,132     《頓子真小傳》
133     《妓虎傳》,134     《香本紀》,135     《楊娥傳》,136     《黔苗竹枝詞》,137     《黑美人別傳》,138     《某中丞》,139     《女盜俠傳》,140     《女俠翠雲娘傳》
141     《記某生為人唆訟事》,142     《記慄主殺賊事》,143     《女俠荊兒記》失名,144     卷四,145     《餘墨偶談節錄》,


146     香艷叢書六集
147     卷一148     《黑心符》,149     《漢宮春色》,150     《竹夫人傳》,151     《湯媼傳》,152     《周櫟園奇緣記》,153     《彩雲曲有序》,154     《苗妓詩》,155     《十國宮詞》

156     卷二,,157     《梵門綺語錄》一,158     《琴譜序》,159     《代少年謝狎妓書》,160     《小腳文》,161     《冷廬雜識節錄》,162     《韻蘭序並引》,

163     卷三,164     《迷樓記》,165     《劉無雙傳》,166     《步非煙傳》,167     《譚節婦祠堂記》,168     《月夜彈琴記》,169     《醋說》,

170     《戲擬青年上政 府請馳禁早》,171     《自由女請禁婚嫁陋俗稟稿》,172     《婦女贊成禁止娶妾律之大》,173     《擬王之臣與其友絕交書》,174     《代某校書謝某狎客饋送局》
175     《懺船娘張潤金疏》,,176     《冶游自懺文》,,77     《游戲策問一則》,178     《冶游賦》,179     《閨中十二曲》


180     卷四,181     《盤珠詞》,182     《鬘華室詩選》,183     香艷叢書七集,184     卷一,185     《梵門綺語錄》二,186     《恨塚銘》,187     《七夕夜游記》,188     《俞三姑傳》
189     卷二,190     《過墟志感》,191     《文海披沙摘錄》,192     《述懷小序》,193     《河東君傳》,194     《懼內供狀》,195     《靈應傳》,196     《神山引曲》,197     《宋詞媛朱淑真事略》
198     《張靈崔瑩合傳》,,199     《菊譜》一,,200     《菊譜》二,201     卷四,202     《小螺庵病榻憶語》,203     附《越畹女史小傳》,204     《夢游錄》,205     《歌者葉記》

206     香艷叢書八集,207     卷一,208     《香蓮品藻》,209     《金園雜纂》,210     《貫月查》,211     《採蓮船》,212     《響屟譜》,213     卷二,214     《馮燕傳》
215     《女官傳》,216     《書葉氏女事》,217     《貞婦屠印姑傳》,218     《虎丘吊真娘墓文》,219     《玉鉤斜哀隋宮人文》,220     《玉梅後詞》,221     《雙頭牡丹燈記》

222     《玫瑰花女魅》,223     《織女》,224     《蘇四郎傳》,225     《廬山二女》,226     《洞簫記》,227     《五石瓠節錄》,228     《洛陽牡丹記》,229     卷三
230     《王嬌傳》,231     《記某生為人雪冤事》,,232     《菽園贅談節錄》,233     卷四,234     《香咳集選存》一,235     香艷叢書九集,236     卷一,237     《五代花月》
238     《喬複生王再來二姬合傳》,239     《心蠡母傳》,240     《十八娘傳》,241     《真真曲》,242     《至正妓人行》,243     《圓圓傳》,244     《溫柔鄉記》,245     《金漳蘭譜》,246     《王氏蘭譜》

247     卷 二,248     《斷袖篇》,249     《鬱輪袍傳》,250     《杜秋傳》,251     《妙女傳》,252     《烈女李三行》,253     《蘇小小考》,254     《甲癸議》,255     《悼亡詞》,256     《夏閨晚景瑣說》

257     卷 三,258     《伏苓仙傳奇》,259     卷四,260     《香咳集選存》二,261     香艷叢書十集,262     卷 一,263     《玉台畫史》,
264     卷二,265     《古鏡記》,266     《太恨生傳》,267     《春人賦》,268     《廣東火劫記》,269     《姍姍傳》,270     《虞美人傳》,271     《黃竹子傳》,272     《春娘傳》
273     《金華神記》,274     《貞烈婢黃翠花傳》,275     《花仙傳》,276     《薄命曲》,277     《猗覺寮雜記》,278     《徐娘自述詩記》,


279     卷三, 280     《物妖志》,281     卷四,282     《梅譜》,283     《梅品》,284     《洛陽牡丹記》郢江?周氏,285     《陳州牡丹記》,286     《天彭牡丹譜》,287     《海棠譜》
288     香艷叢書十一集 ,289     卷一,290     《梵門綺語錄》三,291     《靈物志》,292     《花鳥春秋》,293     《一歲芳華》,294     《太曼生傳》,295     《黃九煙和楚女詩》,296     《千春一恨集唐詩六十首》
297     卷二,298     《武宗外記》,299     《明制女官考》,300     《閨墨萃珍》,301     《婚啟》,302     卷三,303     《遼陽海神傳》,304     《巫娥志》,305     《志許生奇遇》
306     《志舒生遇異》,307     《集美人名詩》,308     《姽嫿封》,309     卷四,310     《玄妙洞天記》,311     《西湖游幸記》,312     《西湖六橋桃評》,313     《續髻鬟品》,314     《瓊花集》


315     香艷叢書十二集,316     卷一,317     《淞濱瑣話》卷一、二,318     卷二,319     《湘煙小錄》,320     卷三,321     《竹西花事小錄》,322     《燕台花事錄》
323     《喟庵叢錄》,324     卷四,325     《課婢約》,326     《婦德四箴》,327     《桂枝香》,328     《夢粱香》,329     《金釧記》,330     《俠女希光傳》,331     《百花園夢記》
332     香艷叢書十三集,333     卷一,334     《淞濱瑣話》卷三、四 ,335     卷二,336     《冬青館古宮詞》,337     卷三,338     《板橋雜記》,339     《珠江名花小傳》
340     《金粟閨詞百首》,341     卷四,342     《梅喜緣》,343     《沈警遇神女記》,344     《娟娟傳》,


345     香艷叢書十四集,,346     卷一,347     《淞濱瑣話》卷五、六,348     卷二,349     《石頭記評贊》〖原書此處只錄序、題詞,總評、分評在十九集卷三〗
350     《石頭記評花》〖原書十九集卷四重複〗,351     《讀紅樓夢雜記》,352     《紅樓夢竹枝詞》,353     《紅樓夢題詞》
354     《紅樓夢賦》〖原書附錄:《紅樓夢問答》《紅樓夢存疑》《大觀園圖說》《石頭記論贊》,總評、分評分為二錄,加上《紅樓百美詩》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

355     卷三,356     《秦淮畫舫錄》,357     卷四,358     《秦淮畫舫錄》,359     香艷叢書十五集,360     卷 一,361     《淞濱瑣話》卷七、八,362     卷二
363     《帝城花樣》,,364     《花燭閒談》,365     《南澗行》,366     卷三,367     《十洲春語》,,368     卷四,369     《十二月花神議》,370     《林下詩談》,371     《清溪惆悵集》,

372     香艷叢書十六集,373     卷 一,374     《淞濱瑣話》卷九、一○,375     卷二,376     《閩川閨秀詩話》,377     卷三,378     《對山餘墨》,379     《銀瓶征》,380     《吳絳雪年譜》
381     卷四,382     《明宮詞》,383     《十美詩》,384     《節錄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385     《菊譜》,386     香艷叢書十七集,387     卷一,388     《淞濱瑣話》卷十一、十二


389     卷二,,390     《綠珠傳》,,391     《陳張貴妃傳》,392     《碧線傳》,393     《秋遷會記》,394     《張老傳》,395     《瑤台片玉甲種補錄》,396     卷三,397     《吳門畫舫錄》
398     《吳門畫舫續錄》,399     卷四,400     《粉墨叢談》,401     香艷叢書十八集,402     卷一,403     《續板橋雜記》,404     《畫舫余談》


405     卷二,,406     《白門新柳記》,,407     《白門新柳補記》,408     《白門衰柳附記》,409     《懷芳記》,410     卷三,411     《青塚志》
412     卷四,413     《青塚志》,414     香艷叢書十九集,415     卷一,,416     《花國劇談》,
417     卷二,418     《雪鴻小記》,419     《珠江梅柳記》,420     《泛湖偶記》,421     《珠江奇遇記》,422     《沈秀英傳》,423     《南宋宮閨雜詠》
424     卷三,425     《石頭記評贊》〖並人十四集卷二〗,426     卷四,,427     《石頭記評花》〖並人十四集卷二〗,428     香艷叢書二十集

429     卷一,430     《笠翁偶集摘錄》,431     《寄園寄所寄摘錄》,432     卷二,433     《海陬冶游錄》,434     《海陬冶游附錄》,435     卷三,436     《海陬冶游附錄》
437     卷四,438     《海陬冶游餘錄》,439     《紀唐六如軼事》,440     《西泠閨詠後序》,441     《六憶詞》,442     《春閨雜詠》,443     《秀華續詠》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87249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8837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www.guoxue123.cn/jijijibu/0201/09xycs/034.htm


香屑集-清-黃之雋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


黃之雋 :香屑集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5%A8%E8%A6%BD


香屑集巻一 : 中允黄之雋撰
https://github.com/kr-shadow/KR4/blob/master/KR4f0047%20%E9%A6%99%E5%B1%91%E9%9B%86-%E6%B8%85-%E9%BB%83%E4%B9%8B%E9%9B%8B.txt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黄之雋 : 朝來香閣裏,日宴始能起

黄之雋 : 朝來香閣裏,日宴始能起

黄之雋 : 朝來香閣裏,日宴始能起

香屑集巻三

             中允黄之雋撰

朝來香閣裏
日宴始能起
朝來明鏡裏
自言花相似

細語人不聞
微微啟玉齒
解鬟雲滿梳
露花香旖旎


羅幕生春寒
金壺貯春水
春色柔四肢
春風媚羅綺


珍重此時情
緑窓聞妙㫖
多金不足惜
舜華不足恃


簫管識南鄰
歌鐘盛北里
衆女不敢妒
願以仙人比

 
 倣風十六首/


天天風前花翳翳陌上桑枝枝相糾結葉葉還相當郎
居南浦邊妾住在横塘尋思待成匹徘徊雙明璫此意
難自持忽使在我傍含情兩相向共此燈燭光蘭肴陳
綺席珠箔閉髙堂何以表堅貞寳梳金鈿筐何以報珍
[003-1b]
重羅袖鬱金香何以肆愉悦珠被玳瑁牀月㣲花漠漠
帳煖香揚揚臉横一尺波洗却鉛粉妝願作形與影丹
綺雙鴛鴦
 夭夭李咸用/攜手曲翳翳常建/春詞枝枝李白/古意葉葉王績/古意郎居陸/龜
 䝉南/塘曲妾住崔顥長/干曲尋思曹鄴風/人體徘徊劉眘虛/江南曲此意李/益
 蓮塘/驛忽使王建聞故人/自征戍回含情孟郊古/怨别共此杜甫贈衛/八處士
 蘭肴太宗帝/京篇珠箔司馬札/獵客何以韋應物善福閣對/雨寄李儋㓜遐寳
 梳温庭筠鴻臚寺有開/元中錫宴堂遺址何以白居易酬張太祝/晩秋臥病見寄羅袖
[003-2a]
 沈佺期李員外/秦援宅觀妓何以王昌齡/過華隂珠被李暇碧/玉歌月㣲元稹/宿層
 峯館夜/對桐花帳煖李賀/感諷臉横杜光庭/詠西施洗却韋元甫/木蘭歌願作張/籍
 懷/别丹綺王勃秋/夜長
隔花聞一笑花裏誰家樓有女天且麗下簾彈箜篌鸞
絃嬌欲語春禽自相求狹室蘭麝氣燈燭夜窓幽冉冉
紅羅帳纎纎白玉鈎遺我緗綺被解我紫綺裘斜月滿
軒房迴照下幃羞素面已云妖玉質清且柔同為一夜
夢惆悵使儂愁
[003-2b]
 隔花陳羽公/子行花裏聶夷中/公子行有女武平一/妾薄命下簾劉商/怨婦鸞
 絃温庭筠/江南曲春禽韋應物/擬古狹室髙適效古/贈崔二燈燭姚合酬/任疇協
 律夏中苦/雨見寄冉冉蔣冽/古意纎纎孟郊/古意遺我王建邯/鄲主人解我李/白
 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斜月李紳奉酬樂天立/秋夕有懷見寄迴照李商/隱燈素面
 杜光庭/詠西施玉質劉復/逰仙同為白居易/結之惆悵陸龜䝉子/夜變歌
鳥有並翼飛鸞乃鳯之族洞房掩閒琴鸞鳯調歌曲秦
絲嬌未已歡盼良見屬玉樓妝粉紅逺山眉黛緑閨夕
綺窓閉髙堂曖華燭合彈琵琶筝夜歌珠斷續錦衾羅
[003-3a]
熏籠角枕截寒玉鴛鴦排寳帳翡翠雕芳褥光華溢軒
楹新若手未觸願言託君懷尚縱平生慾素膚若凝脂
香汗沾寳粟兩鴛固無比雙鳬不成浴
 鳥有劉义/古怨鸞乃李白登黄/山凌歊臺洞房顧况大茅嶺東新/居憶亡子從真鸞
 鳯張説奉和聖製春中/興慶宫酺宴應制秦絲李商隱和鄭愚贈/汝陽王孫家筝妓歡盼
 韋應物答長/寧令揚轍玉樓劉希夷/春女行逺山韋莊謁/金門閨夕孟浩然/寒夜
 髙堂武元衡安邑里中/秋懷寄髙員外合彈張籍祭/退之夜歌羅隱投浙/東王大夫
 錦衾徐彦伯/擬古角枕白居易苦熱/寄舒貟外鴛鴦牛嶠女/冠子翡翠張/諤
[003-3b]
 三日岐/王宅光華元結夜宴/石魚湖作新若韓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願言宋/之
 門浣紗篇/贈陸上人尚縱劉商銅/雀妓素膚武平一/妾薄命香汗李賀河南/府試十二
 月樂/詞兩鴛魏氏/贈外雙鳬施肩吾/雜古詞
好鳥無雜棲長魚無損鱗明月西南樓中有綺羅人沉
沉簾幃下窈窕誰相親照花前後鏡雙影對一身誰為
傾國媒韶景共芳辰女巧難自説瞻望及東鄰前軒粉
壁新後堂羅薦陳隔簾窺緑齒巻箔舒紅裀燭隨花豔
來樓上不勝春易求無價寳所貴心之珍
[003-4a]
 好鳥孟郊與友秋宵/㑹話清上人院長魚杜甫/三韻明月劉長卿送裴四/判官赴河西軍
 試/中有徐彦伯/擬古沉沉權徳輿與道/者同守庚申窈窕陸龜䝉/聖姑廟照花
 温庭筠/菩薩蠻雙影白居易寄題盩/厔㕔前雙松誰為韓愈縣/齋有懷韶景邵偃/賦得
 春風扇/㣲和女巧曹鄴下第/寄知己瞻望韓濬清眀日/賜百僚新火前軒姚合/題大
 理崔少卿/駙馬林亭後堂上官儀安德/山池宴集隔簾韓偓/箇儂巻箔李沇閒/宵望月
 燭隨元稹酬樂天赴/江州路上見寄樓上劉希夷/采桑易求魚𤣥禨/贈隣女所貴
 李白/擬古
郎到官渡頭妾住東湖下婉孌芙蓉閨青春猶未嫁郎
[003-4b]
來收赤棗來止妾西家窺見妾眉宇愛妾面上花中門
不曾出窈窕比同車此時刺繡閒歡言情不極手中青
銅鏡掃黛開宫額頭上玉燕釵旖旎光首飾掌中琥珀
鍾促筵交履舄何以送閒夜綺席雕象牀何以盡芳朝
綵屏㸃紅妝饑愜胡麻飯渇飲瓊華漿晩花狂蛺蝶曲
沼鳴鴛鴦春風詠采蘭郁烈聞國香秦樓花發時臨卭
行樂處灼灼紅英舒滴滴玉漏曙絲纒鳯凰足知郎未
得去
[003-5a]
 郎到獨狐及官渡柳歌送李/貟外承恩往揚州覲省妾住陸龜䝉/南塘曲婉孌儲光/羲同
 王十三維/偶然作青春屈同仙/烏江女郎來張祜讀/曲歌來止宋之問浣/紗篇贈陸
 上/人窺見于濆/宫怨愛妾曹鄴/古詞中門張潮江/風行窈窕羊士諤/玩槿花此
 時常理妾/薄命歡言封行髙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賦一字得色手中李益/罷鏡掃黛
 李商隱又/效江南曲頭上李白白/頭吟旖旎陳子昂/感遇詩掌中杜甫奉送/魏六丈佑
 少府之/交廣促筵劉禹錫歴/陽書事何以白居易/偶作綺席張籍宛/轉行何
 以李百藥/少年行綵屏崔顥/雜詩饑愜皮日休雨中/逰包山精舎渴飲韋應物/清都觀
 答㓜/遐晩花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曲沼李賀/感諷春風韓愈送汴州/監軍俱文珍
[003-5b]
 郁烈温庭筠鴻臚寺有開/元中錫宴堂遺址秦樓羅鄴/秋蝶臨卭李頻送友/人入蜀
 灼灼楊衡寄贈/田倉曹灣滴滴賈島夜集/田卿宅絲纒王績/古意知郎戴叔/倫送
 裴明州效/南朝體
朝來香閣裏日宴始能起朝來明鏡裏自言花相似細
語人不聞微微啟玉齒解鬟雲滿梳露花香旖旎羅幕
生春寒金壺貯春水春色柔四肢春風媚羅綺珍重此
時情緑窓聞妙㫖多金不足惜舜華不足恃簫管識南
鄰歌鐘盛北里衆女不敢妒願以仙人比
[003-6a]
 朝來薛馧/古意日宴張光朝荻塘西/莊贈房元垂朝來白居易初/見白髮自言
 李白于/闐採花細語李端拜/新月微微韋應物/擬古詩解鬟于武陵/長信宫露花
 釋貫休擬君/子有所思羅幕韓偓效崔/國輔體金壺温庭筠湘/宫人歌春色孟/郊
 古離/别春風邵謁長/安寒食珍重鮑溶/薦氷緑窓李商隱和鄭愚贈/汝陽王孫家筝妓
 多金唐彦謙/春風舜華魏氏/贈外簫管長孫正隱上元/夜效小庾體歌鐘韓/仲
 宣上元夜/效小庾體衆女劉駕姑/蘇臺願以盧仝哭/玉碑子
斜陽下小樓紅妝樓上歇雕鑪薰紫烟清鏡理雲髪周
回兩三歩香塵動羅襪纎腰軟無力舞體輕無骨雪態
[003-6b]
掌中迴柳葉眉間發願君解羅襦夜凉枕簟滑滅燭屏
風闗一帯窓間月
 斜陽杜牧題揚/州禪智寺紅妝李嶠倡/婦行雕鑪陸龜䝉子/夜警歌清鏡韋/應
 物擬/古詩周回方干杜/鵑花香塵李白/感興纎腰元稹寄呉/士矩端公舞體劉/禹
 錫酬牛相公獨飲/偶醉寓言見示雪態王績辛司/法宅觀妓柳葉徐賢妃賦得/北方有佳人
 願君喬知之/倡女行夜凉白居易酬牛相公宫/城早秋寓言見示滅燭常理妾/薄命
 一帯韋莊/春早
青青澤中蒲兩兩間鴛鴦鬱鬱井上桐嵗嵗棲鸞凰沉
[003-7a]
沉匣中鏡蛾眉富春光泠泠花下琴彈作陌上桑妾貎
非傾國難得有情郎感郎雙條脱從此學新妝贈妾雙
明珠同名作夜光鋪設繡紅裀整頓羅衣裳遂出合歡
被誇嬌來洞房妮妮兒女語有時吐向牀始知相結宻
凡花亦能香
 青青唐彦謙上/陳㣲博士兩兩牛嶠憶/江南鬱鬱白居易和㣲/之大觜烏嵗嵗
 温庭筠鴻臚寺有開/元中錫宴堂遺址沉沉韋應物/雜體蛾眉鮑溶/秋思泠泠常/建
 送李十一/尉臨溪彈作李白/擬古妾貎陸龜䝉/媫妤怨難得魚𤣥機/贈隣女感郎
[003-7b]
 施肩吾/定情樂從此王維奉和聖製十五夜/燃燈繼以酺宴應制贈妾張籍節婦/吟寄東平
 李司空/師道同名李商隱/判春鋪設元稹夢/逰春整頓盧仝小/婦吟遂出
 李端王/敬伯歌誇嬌李賀/感諷妮妮韓愈聽穎/師彈琴有時孟郊/老恨始知賈/島
 寄/逺凡花于濆/寒食
金椀酒家胡二八正當壚開貫㵼蚨母繫在紅羅襦纎
手自整理乗興挈一壺恃愛如欲進來往方須臾勸君
金屈巵披君貂襜褕施張合歡榻簸弄明月珠玉顔豔
春彩豔豔紅姿舒心醉豈因酒樽前極歡娯傭保何足
[003-8a]
媿空媿學相如殷勤惜此夜月照東南隅
 金椀王維過崔/駙馬山池二八白居易/東南行開貫李賀出城别張/又新酬李漢繫
 在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纎手孟簡詠歐/陽行周事乗興曹鄴從天平/節度使逰平
 流/園恃愛陸龜䝉子/夜警歌來往儲光羲/閒居勸君于武陵/勸酒披君李/白
 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山鷓鴣者施張元稹張/舊蚊幬簸弄韓愈别/趙子玉顔
 劉希夷代/閨人春日豔豔權徳輿侍從/逰後湖讌坐心醉邵謁送從弟長安/下第南歸覲親
 樽前杜牧張/好好詩傭保皮日休/酒壚空媿劉長卿酬包/諌議佶見寄殷勤姚/合
 除/夜月照駱賔王乆戍邊/城有懷京邑
[003-8b]
遊女矜羅襪交甫憐瑶佩麗色異人間漢珠難覓對年
年㑹水隅水魄涵輕黛千豔萬豔開處處花堪愛采之
將寄誰娉婷何處戴蛾眉自有主何幸承盼睞不得與
之逰籬間犬迎吠迢迢雲中月相思不可裁灼灼葉中
花春情不可耐珠樓碧烟裏但願春長在
 逰女孟浩然大堤/行寄萬七交甫張子容春/江花月下麗色李華/詠史漢珠陳/陶
 題贈髙/閒上人年年宋之問/七夕水魄元稹酬樂天/寄蘄州簟千豔孟郊溧/陽唐興
 寺觀薔/薇花處處司馬札/賣花者采之武平一/妾薄命娉婷李逺立/春日蛾眉
[003-9a]
 萬楚茱/萸女何幸劉長卿早春贈别/趙居士還江左不得李賀長歌/續短歌籬間
 王維贈/劉藍田迢迢曹鄴滻川寄/進士劉駕相思張祜送沈下/賢謫尉南康灼灼崔/萱
 古/意春情張琰/春詞珠樓劉長卿/江南曲但願盧頻/無題
美人何時來微月東南明遥知玉窓裏寳瑟有餘聲美
人來不來庭前風露清出門復映户踟蹰歩前楹美人
乆不來相思紛以盈更籌屢已唱一夕凡幾更宿約始
乖阻樓前漢已横結念羅幃中夜眠睡不成一犬隔花
吠倒屣欣逢迎美人天上落足踏花影行便即下堦拜
[003-9b]
艱難媿深情何必紅燭嬌妍態隨意生璀璀花落架由
來花性輕今夕見玉色鄙嫚不能萌
 美人劉希夷/孤松篇微月聶夷中早發/鄴北經古城遥知李白/寄知寳瑟羊士/諤寒
 食宴城/北山池美人孟遲懷/鄭洎庭前吉中孚妻張/氏拜新月出門王維羽/林騎閨
 人/踟蹰呉少微/長門怨美人陳陶/種蘭相思李華雲/母泉詩更籌楊衡將/之荆州
 南與張伯剛馬/惣鍾陵夜别一夕薛逄追/昔行宿約孟簡詠歐/陽行周事樓前崔/液
 踏歌/詞結念沈佺期/鳯笙曲夜眠姚合秋中/寄崔道士一犬唐彦謙夏/日訪友倒
 屣皮日休初夏/即事寄魯望美人孫逖觀永樂/公主入蕃足踏白居易/答桐花便即
[003-10a]
 李端拜/新月艱難杜甫/羗村何必孟郊嚴/河南妍態劉禹錫/昏鏡詞璀璀獨/孤
 及和題/藤架由來崔顥長/干歌今夕朱晝喜陳懿/老示新製鄙嫚權徳輿/書紳詩
昔嵗夢逰春春來有女郎黄金扼雙腕偎門匀紅妝羞
人映花立含情雙玉璫粲然顧我笑問我來何方徘徊
春風前吹却蘭麝香含笑引素手羅袖從迴翔小苑花
臺間晝隂横半牆開軒巻綃幕尊酒坐髙堂帷横雙翡
翠樹棲兩鴛鴦香摇五明扇甌擎五雲漿我有一端綺
五色成文章持為美人贈歡喜入心腸誰家無風月獨
[003-10b]
我到寢房夜影寄紅燭自非日月光殷勤照永夜悄悄
夜正長燈花助春意吹上玳瑁牀碧雲暗雨來宛若巫
山陽悠悠春夢餘覺來疑在側枕席芙蓉馨求之不可
得徒看春草芳猶帶羅裙色
 昔嵗元稹夢/逰春春來薛能/聖岡黄金于濆越/溪女偎門盧仝小/婦吟羞
 人王維早/春行含情李商隱/夜思粲然韋應物清都/觀答㓜遐問我杜甫/贈衛
 八處/士徘徊陳陶/續古吹却崔國輔/古意含笑李白逰/泰山羅袖李賀/河南
 夜試十二/月樂詞小苑李暇/怨詩晝隂李頎題神/力師院開軒任希古和/李公七夕
[003-11a]
 謝惠/連體尊酒劉復出/東城帷横郭震子/夜冬歌樹棲徐彦伯/擬古香摇喬/知
 之長信/宫中樹甌擎温庭筠鴻臚寺/錫宴堂遺址我有釋貫休上/裴大夫五色李/嶠
 詠/鳯持為陳子昂/鴛鴦篇歡喜杜牧冬至日寄/小姪阿宜詩誰家孟浩然夜/登孔伯昭
 南樓時沈太/清朱昇在座獨我張籍祭/退之夜影錢起賦得/巢燕送客自非賈島/寄逺
 殷勤楊衡/殘燈悄悄李羣玉/烏夜號燈花羊士諤上元日紫極宫/門觀州民燃燈張樂
 吹上崔萱/古意碧雲儲光羲蘇十三瞻登玉/泉寺峯入寺中見贈作宛若張説和/朱使欣
 道峽似巫/山之作悠悠儲嗣宗得/越中書覺來白居易夢與李七庾/三十三同訪元九
 枕席劉駕山/中有招求之李華/詠史徒看王昌齡擊/磬老人猶帶劉長卿/春草宫
[003-11b]
 懷/古
蓬壺不可見巫峽羡先尋可憐窈窕女志氣在愔愔聘
之碧瑶佩兼之紫瓊琴殷勤為傳語泠泠如玉音謂言
君戲妾未必千黄金牽花憐共蔕攬草結同心贈君鴛
鴛帶復有鴛鴦衾奉君纒綿意結愛務在深
 蓬壺皮日休七愛/詩李翰林巫峽喻鳬送賈/島往金州可憐呉少卿/古意志氣
 元稹/桐花聘之杜牧張/好好詩兼之李白/擬古殷勤劉眘虛送韓/平兼寄郭㣲泠泠
 韋應物清都/觀答㓜遐謂言戴叔倫/後宫曲未必獨孤及/雜詩牽花王勃採/蓮曲
[003-12a]
 攬草薛濤春/望詞贈君徐彦伯/擬古復有陳子昂/鴛鴦篇奉君王建代/故人新
 姬侍/疾結愛孟郊/結愛
亭亭新妝立被服金鴛鴦映我青蛾眉登君白玉堂翠
屏張左右紗燈靄中央團團手中扇嬌弄明月光薄薄
身上衣纎羅對鳯皇開尊好凝睇一醉同匡牀就枕滅
眀燭隙月斜枕旁妖豔不可數肢體生異香
 亭亭杜甫牽/牛織女被服釋貫休/古意映我李白/擬古登君王維成/文學翠
 屏白居易遊坊口/懸泉偶題石上紗燈暢當宿報/恩寺精舍團團田娥長/信宫嬌弄
[003-12b]
 崔顥/雜詩薄薄邵謁輕/薄行纎羅王勃秋/夜長開尊劉禹錫和郴州/楊侍郎玩郡齋
 紫薇/花一醉喬知之/倡女行就枕孟浩然宿/武陽即事隙月賈島重酬/姚少府妖
 豔韋應物/雜體肢體陳陶悲/哉行
綺樓何氛氲嬌郎癡若雲宻席羅嬋娟不眠常夜分帳
牽翡翠帶扇織鴛鴦紋大婦裁紈素中婦縫羅裙小婦
被流黄花彩鸞鳯羣閒來鬬百草媚語嬌不聞
 綺樓韋應物/擬古詩嬌郎李商隱/房中曲宻席韓愈送/靈師不眠姚合秋/中夜坐
 帳牽白居易和/夢逰春詩扇織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大婦董思恭/三婦豔中
[003-13a]
 婦權徳輿/三婦詩小婦温庭筠/西州詞花彩釋貫休上/裴大夫閒來崔顥王/家少婦
 媚語元稹寄呉/士矩端公
閨夕秉燭遊照心未嘗歇専房莫相妒越婢脂肉滑與
唱金縷衣好贈玉條脱遺落鳯皇釵不著鵶頭襪虛窓
度流螢澹澹花影沒月沒教星替枕上夢隨月一片兩
片雲酣暢浹肌髪深擁竟無言皓齒嬌微發無令賤妾
羞感謝情至骨
 閨夕徐彦伯/擬古照心沈佺期/古鏡専房曹鄴五/情詩越婢元稹估/客樂
[003-13b]
 與唱杜牧杜/秋娘詩好贈陸龜䝉/聖姑廟遺落殷堯藩上巳/日贈都上人不著李/白
 越女/詞虛窓李羣玉/秋怨澹澹常建白龍窟泛舟/寄天台學道者月沒李商/隱李
 夫/人枕上温庭筠/詠顰一片孟郊下第東歸/留别長安知己酣暢劉禹錫酬/牛相公獨
 飲偶醉寓/言見示深擁皮日休/背篷皓齒張祜觀宋州/于使君家樂無令杜易/簡湘
 川新/曲感謝韓愈贈别元/十八協律
  倣雅十六首/
郎來傍門户郎去摘黄𤓰擎來玉盤裏纒綿成一家妾
心不自信自後長咨嗟郎亦壞人心新人下香車長眉
[003-14a]
一如蛾雙鬟黳如鴉孰知腰勝柳莫倚顔似花春風蕩
妾魂脈脈惜年華相思渺無畔大海亦有涯
 郎來王建新/嫁娘郎去張祜讀/曲歌擎來孟浩然/庭橘纒綿李白/古意妾
 心鮑溶/古意自後姚合買/太湖石郎亦郭震春/江曲新人劉駕/效古長眉曹/鄴
 四怨/詩雙鬟白居易和微之/新樓北園偶集孰知于濆/宫怨莫倚元稹/遣春春風
 釋皎然擬/長安春詞脈脈楊巨源春晩東/歸留贈李功曹相思李冶相/思怨大海孟/郊
 病客/吟
一枝連一枝折花將遺誰一朶又一朶折花不見我蟢
[003-14b]
子徒有絲檳榔自無柯一鞘無兩刃百慮攢雙蛾有如
林中竹猶疑翡翠宿有如雲中雨霑紅復灑緑攪妾心
腸間玉枕寐不足夜裁鴛鴦綺曉添龍麝香樓上試春
衣著罷眠洞房啼痕暗横枕縁枕沾匡牀纎情不可逃
寸心不可限三夜頻夢君迎我笑而莞錦衾那得同往
往若在眼
  一枝孟郊春/日有感折花孟浩然/春意一朶曹松寒食日/題杜鵑花折花李/白
 寄東魯/二稚子蟢子邵謁/自歎檳榔曹松五/情詩一鞘温庭筠碌/碌古詞百慮
[003-15a]
 武元衡晨興/寄贈竇使君有如白居易/婦人苦猶疑李徳裕/紅桂樹有如王周齒/落詞
 霑紅楊衡賦得夜雨滴/空堦送魏秀才攪妾戎昱苦/哉行玉枕皮日休/古宫詞夜
 裁施肩吾/雜古詞曉添司空圖/牡丹樓上梁鍠長/門怨著罷崔國輔/古意啼
 痕元稹/遣病縁枕李羣玉自澧浦東/遊江表途出巴丘纎情陸龜䝉奉和襲/美初夏逰楞伽
 精舎/次韻寸心韋應物/擬古三夜杜甫夢/李白迎我韓愈贈/張籍錦衾趙/嘏
 風月守/空閨往往皇甫冉曾東/遊以詩寄之
側見雙翠鳥日日同遊棲嘉樹藹初緑誰能守空閨豔
色天下重笑容花底迷郎食鯉魚尾那惜一招攜容妾
[003-15b]
薦彫胡金花屑橙虀問郎還家否好隨郎馬蹄採藥不
得根採藕不洗泥永日誰與度朝東暮還西
 側見張九齡/感遇日日姚合送/張宗源嘉樹韋應物/擬古詩誰能于濆遼/陽行
 艷色王維西/施詠笑容白居易山/逰示小妓郎食李賀大/堤曲那惜林寛/和周
 繇校書先輩/省中寓直容妾陸龜䝉/大堤金花孟郊與王二十一貟/外涯遊枋口柳溪
 問郎獨孤及官/渡柳歌好隨朱慶餘/送陳標採藥邵謁覽/張騫傳採藕杜甫/泛溪
 永日李隲慧山寺肄/業送懷坦上人朝東曹鄴代羅/敷誚使君
浪水不可照照流簪影欹清波不得戲嬌態自相窺相
[003-16a]
思淚如雨莫滴芙蓉池妾有芙蓉質不勞朱粉施皎潔
綺羅豔照耀嬋娟姿與君為偶匹昔為君所持妾有盤
龍鏡安鈿當嫵眉妾有羅衣裳茜袖捧瓊枝感君纒綿
意無有斷絶時不意今棄置笑妾空羅帷封緘託雙鯉
問君何所之勞思復勞望既乖歡㑹期慿人報消息傳
語慎勿遺不如彼蜂蝶光彩雙葳㽔
 浪水孟郊/雜怨照流暢當偶宴西/蜀摩訶池清波蘇拯/鴟梟嬌態韓王從/善薔薇
 詩十八韻呈東/海侍郎徐鉉相思陳陶懷/仙吟莫滴盧頻/失題妾有曹鄴/築城不
[003-16b]
 勞杜牧杜/秋娘詩皎潔徐彦伯/擬古照耀王周贈/怤師與君張潮江/風行昔
 為田娥長/信宫妾有孟浩然同張/明府清鏡歎安鈿劉禹錫觀/柘枝舞妾有張/祜
 墻頭/花茜袖李商隠和鄭愚贈/汝陽王孫家筝妓感君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無
 有李白自/代内贈不意岑參東歸發犍為/至泥谿舟中作笑妾于濆古/别離封緘
 唐彦謙/索蝦問君王維/送别勞思盧照隣望宅/中樹有所思既乖王建送于/丹移家洺
 州/慿人賈島寄/丘儒傳語于鵠寄盧儼/員外秋衣詞不如戎昱苦/哉行光彩
 白居易早/冬逰王屋
白日無定影一西復一東青春有定節晝夜百刻中念
[003-17a]
我平生歡登牀抱綺叢遺我古銅鏡背有雙盤龍為君
鑒𤣥髪光采與我同玉帳枕猶煖歡餘情未終留歡住
不住耿耿夜閨空請君膝上琴為絃繫君桐落妾相思
淚濕花枝茸茸妾作西北枝安得東南風老作在家女
但願腮上紅空牀將影宿還應夢寐通
 白日聶夷中/勸酒一西岑參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青春孟郊折/楊柳晝夜
 李徳裕懷山居/邀松陽子同作念我戴叔倫/古意登牀元稹㑹/真詩遺我釋貫/休古
 意代友人/投所知背有白居易/感鏡為君沈佺期/古鏡光采王昌齡/齋心玉
[003-17b]
 帳崔氏萱/古意歡餘李白秋夜宿/龍門香山寺留歡徐凝白/銅鞮耿耿趙嘏/風月
 守空/閨請君張籍白/頭吟為絃陸龜䝉/素絲落妾權徳輿/玉臺體濕花王/建
 七泉寺/上方妾作于濆古/别離安得釋齊已/浮雲行老作劉猛/曉但願劉/义
 自古無長生/勸姚合酒空牀李益效古促促曲/為河上思婦作還應項斯送劉/道士之成
 都嚴/真觀
眀月留照妾妾意舊來深燈光冷於水洞房思不禁猶
憶畫眉時婉孌來相尋贈子同心花報以漆鳴琴微風
送檀麝餘花綴衣襟戱蝶香中起遊蜂遶花心褰衣復
[003-18a]
理鬢滿髻釵黄金抽簪復解衣常與子同衾前笑倏已
故後㑹何如今嵗晩雙鴛鴦雄去雌獨吟南窓見月臨
西樓送月沉蟲絲不可織北斗不可斟
 明月劉希夷/江南曲妾意李嘉祐/雜興燈光劉駕/秋夕洞房李賀謝秀/才有妾縞
 練改從/於人猶憶岑参韓貟外夫/人崔氏挽歌婉孌李白/古風贈子郭震子/夜春歌
 報以李商隱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微風陸龜䝉/村夜餘花孟郊送從/叔校書簡
 再登科/東歸戱蝶陳通方金/谷園懷古遊蜂韋應物與盧陟同逰/永定寺北池僧齋褰
 衣温庭筠/詠曉滿髻于濆里/中女抽簪姚合寄/友人常與喬知之擬/古贈陳子
[003-18b]
 昂/前笑李隲慧山寺肄/業送懷坦上人後㑹王昌齡/别劉諝嵗晩鮑溶/秋思雄去
 徐延壽/折楊柳南窓張九齡和許給事/中直夜簡諸公西樓許渾嵗暮自廣/江至新興往復
 中題峽/山寺蟲絲曹鄴薄/命妾北斗顧况逰/子吟
慚愧紅妝女閒豔絶世姿女頰如桃花腰身如柳枝照
水空自愛自嗟還自疑夫壻輕薄兒暮竊東隣姬妖姬
安膝前宛轉不相離詎憐愁思人深坐嚬蛾眉形影便
相失時節屢已移頭上何所有銅釵重欲垂盤中何所
有唯餐兩顆梨堂下何所有蘭蕊春葳㽔路邊何所有
[003-19a]
嘉樹鬱參差鶯聲催淚痕悵望交涕洟裊裊一線命委
命安所宜人生此夫壻此外復何為因憶古丈夫梁鴻
安可追可憐青銅鏡鏡奩蟠蛟螭一日四五照一照一
回悲擎來問夫壻妾顔不如誰
 慚愧元稹/雪天閒豔常建/古意女頰温庭筠碌/碌古詞腰身韓愈辭/唱歌照
 水孟浩然/春意自嗟李昌符下第後䝉侍郎示/意指於新先輩宣恩感謝夫壻王維/偶然
 作/暮竊韋應物逢/楊開府妖姬釋皎然/萬回寺宛轉王建邯/鄲主人詎憐魏/氏
 贈/外深坐李白/怨情形影曹鄴風/人體時節雍陶明月/照髙樓頭上杜甫/麗人
[003-19b]
 行/銅釵張籍寒/食後盤中薛令之/自悼唯餐益王賜/梨聮句堂下白居/易庭
 松/蘭蕊張九齡/感遇路邊姚合/溪路嘉樹聶夷中/短歌鶯聲劉長卿/旅次丹
 陽郡遇/康侍御悵望權徳輿送/别阮汎裊裊孟郊/秋懷委命吕温同舎弟/恭嵗暮寄晉
 州李六/協律人生李益/雜興此外杜荀鶴近/試投所知因憶鮑溶冬/夜答客梁鴻
 錢起送張五貟/外東歸楚州可憐崔顥/雜詩鏡奩杜牧杜/秋娘詩一日劉禹錫/昏鏡詞
 一照邵謁/覽鏡擎來徐延壽人/日剪綵妾婦劉駕/桑婦
雕梁數飛燕頡頏自相求春羅雙鴛鴦㑹自無匹儔念
昔始相遇與我情綢繆玉牀翠羽帳繡幙珊瑚鉤接膝
[003-20a]
猶嫌遠彎蛾不識愁合成雙鳯花花枝䕃我頭念郎縁
底事見花却如讎今朝抛我去他日為我羞柔指發哀
彈泠泠哀且柔何以寫此心淚下不可收將心託眀月
照此誰家樓將心託流水但見東波流人人皆愛春獨
自清如秋風暖烟草緑夾郎木蘭舟我非蛺蝶兒不得
從之遊
 雕梁戴叔倫/獨不見頡頏李徳裕/鴛鴦篇春羅韋應物/雜體㑹自賈島懷/鄭從志
 念昔柳宗元哭連州/凌員外司馬與我岑参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玉牀張柬/之大
[003-20b]
 堤/曲繡幙韓翃漢/宫曲接膝李端王/敬伯歌彎蛾温庭筠/江南曲合成王建/邯鄲
 主/人花枝白居易東/坡種花念郎曹鄴風/人體見花崔道融/春題今朝司/馬
 札送進士苗縱/歸紫邏山居他日劉猛/苦雨柔指韓愈/齪齪冷冷徐彦伯/擬古何
 以孟郊贈/姚怤别淚下劉戩夏/彈琴將心齊澣長/門怨照此于武陵/髙樓將
 心趙嘏水溢/芙蓉沼但見李羣玉登/章華樓人人邵謁下/第有感獨自陸龜/䝉消
 夏/灣風暖李白春滯沅/湘有懷山中夾郎獨孤及官渡柳歌送/李員外往揚州覲省我非
 盧仝石/答竹不得賈至巴/陵早秋
郎意在浮花花發青樓道向為情愛縛非獨顔色好窓
[003-21a]
下斷腸人惄焉心如擣棄置復棄置展轉傷懷抱昔為
連理枝今成斷根草妾淚終不乾妾顔不自保昨日桃
花飛明朝楓樹老
 郎意張祐白/鼻騧花發聶夷中/公子家向為李羣玉/飯僧非獨杜甫㯶/梯子
 窓下魚𤣥機/寄國香惄焉陶翰早/過臨淮棄置孟郊/落第展轉孟雲卿/古别離昔
 為白居易/古意今成李白妾/薄命妾淚雍陶明月/照髙樓妾顔邵謁古/樂府
 昨日張氏琰/春詞明朝李賀大/堤曲
君如天上月只在儂門前月圓終有虧虧月當再圓我
[003-21b]
如屋下井秪在牆東邊聽取轆轤音雖斷猶牽連聞君
琴上聲寄聲琴上絃妖姬坐左右衆女安得妍低鬟認
新寵願識陽臺仙蛾眉已相向或可投花鈿娟娟湛露
光裊裊沉水烟新人不如舊妾思常懸懸
 君如李白自/代内贈只在王貞白/田舍曲月圎白居易/弄龜羅虧月張漸朗/月行
 我如張籍/懷别秪在陸龜䝉/引泉詩聽取章孝標和顧/校書新開井雖斷孟郊/去婦
 聞君孟浩然送張/郎中遷京寄聲鮑溶宿呉興/道中苕村妖姬韓愈/齪齪衆女
 韋應物廣陵/遇孟九雲卿低鬟杜牧杜/秋娘詩願識李羣玉送友/人之巫峽蛾眉吉/中
[003-22a]
 孚妻張氏/拜新月或可皮日休/和魯望娟娟李建勲/新竹裊裊李賀貴公/子夜闌曲
 新人袁瓘鴻/門行妾思王建思/逺人
妾遇江南春青青楊柳陌鶯鳴春草時東風杏花坼感
時花濺淚紅雨花上滴憶昔初嫁君荒娯未央極翠幄
耀明璫金盤湛瓊液今日歡娛盡良願睽枕席見君常
出門不見入門跡容華能幾時恨與前歡隔珠簾畫不
捲錦衾夜不襞枕膩尚殘紅頸粉誰憐白昔是同枝鳥
今作分飛翮
[003-22b]
 妾遇劉希夷/江南曲青青王維觀/别者鶯鳴錢起山居/新種花藥東風沈千/運感
 懷弟/妹感時杜甫/春望紅雨孟郊同/年春宴憶昔李白棄/婦詞荒娯元結/閔荒
 詩/翠幄太宗/元日金盤韋莊雜/體聮錦今日庾抱别/蔡叅軍良願蘇頲和/杜主簿
 春日有/所思見君邵謁古/别離不見曹鄴思/不見容華鮑溶秋夜聞/鄭山人彈楚
 妃/怨恨與許渾送/韓校書珠簾王適古/别離錦衾王勃臨/髙臺枕膩元稹/㑹真
 詩/頸粉李賀漢唐/姬飲酒歌昔是姚合寄舊/山隱者今作白居易/古意
莫羡簷前柳闌珊花落後莫作雲間鴻飛去海光中願
為陌上土草色迷征路願為爐中香几案在我傍分明
[003-23a]
三五月圓缺且不常璧滿蟾又缺蟾缺月復光昨夜忽
已過月華殊未央今夜月分明樹影空過牆迴身向暗
臥金壺漏丁當心燃一寸火焚燒九迴膓
 莫羡權徳輿和邵端公醉/後寄于諌議之作䦨珊白居易/偶作莫作張潮襄/陽行
 飛去喻鳬𤣥都/觀李尊師願為邵謁苦/别離草色劉長卿負謫後/登于越亭作願
 為孟郊憇淮上/觀公法堂几案賈至閒/居秋懷分明段成式觀山/燈獻徐尚書圓缺
 呉融題/畫栢璧滿顧况奉酬/劉侍郎蟾缺崔氏萱/古意昨夜朱慶餘十/六夜月
 月華韋應物清都/觀答㓜遐今夜任翻/春晴樹影曹鄴奉命齊州推/事畢寄本府尚書
[003-23b]
 迴身吕温吐蕃/别館月夜金壺溫庭筠鴻臚寺有開/元中錫宴堂遺址心燃方干/除夜
 焚燒李羣玉自澧浦東遊江表/途出巴丘投員外從公虞
誰比秦樓曉春風狹斜道少婦石榴裙滿眼顔色好鵶
鬟未成髻蛾眉用心掃馬上驕豪子垂鞭踏青草春色
似相憐嬌鶯似相惱莫以衣上塵而來强縈抱都縁愛
緑珠不獨為羅敷人當少年嫁時論自有夫瓊漿豈易
挹欲去良踟蹰
 誰比楊衡賦/得殘燈春風孟浩然美/人分香少婦盧象戱贈邵/使君張郎滿眼
[003-24a]
 杜甫園/人送𤓰鵶鬟子濆擬/古意蛾眉白居易/婦人苦馬上陳子昂/感遇詩垂鞭
 李廓長安/少年行春色姚合/逰春嬌鶯元稹/早歸莫以李益遊/子吟而來李/白
 白頭/吟都縁李羣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不獨劉禹錫酬喜相遇/同州與樂天替代人
 當張籍/雜怨時論顧况瑶/草春瓊漿劉長卿闗/門望華山欲去明皇過/晉陽宫
滄海無淺波海枯終見底懷人空淚垂淚垂啼不止問
君何所思有美嬋娟子飄飄不可覿未許瓊花比如能
惠一面捲簾花影裏如能買一笑粲然啓玉齒彈琴看
文君吹簫偶蕭史不惜鷫鸘裘聞有鴛鴦綺豈識閨中
[003-24b]
情不及溝中水徒勞惜衾枕驕蹇不復理鳯棲桐不媿
㧞心草不死相逢的是稀相思從此始淚痕銷夜燭燭
與人相似永夕夢輙同惆悵知何已
 滄海黄滔/賈客海枯杜荀鶴/感寓懷人柳宗元南/磵中題淚垂元稹/感夢問
 君温庭筠/春日有美武元衡晨興/寄贈竇使君飄飄釋皎然訪/朱放山人未許韓/愈
 春雪間/早梅如能白居易走筆/戱答牛相公捲簾姚鵠奉和秘監從翁/夏日陜州河亭晩望
 如能李羣玉/贈回雪粲然李白/古風彈琴李賀/詠懷吹簫權徳輿/雜詩不惜
 趙嘏/春釀聞有陳子昂/鴛鴦篇豈識劉駕山/中有招不及盧頻東/西行徒勞李/華
[003-25a]
 詠/史驕蹇杜甫種/萵苣鳯棲李百魚桐竹/贈張燕公㧞心孟郊/感興相逢周/賀
 送靈應/禪師相思儲光羲尚書省受/誓誡貽太廟裴丞淚痕杜審言代張/侍御傷美人燭
 與潘求仁詠/燭寄人永夕賈島投/孟郊惆悵劉長卿李侍御河北/使回至東京相訪
鞶帶手中結嬌愛比黄金嬌愛猶未終作㡳難相尋君
心無定準一帶不結心不如結心腸腸有無繩結知君
解不得此歡無斷絶
 鞶帶李益校書郎楊凝往年以/古鏡貺别今追贈以詩嬌愛陳子昂/感遇詩嬌愛劉/希
 夷春/女行作底温庭筠/江南春君心張潮襄/陽行一帶李商隱/李夫人不如孟/郊
[003-25b]
 結/愛腸有元稹酬樂天赴/江州路上見寄知君白居易/啄木曲此歡劉禹錫酬/牛相公獨
 飲偶醉寓/言見示
生為並蒂花雙影旦夕同花開亦花落無情任西東當
年嫁得君紅粉青鏡中雙眸剪秋水一笑開芙蓉朝日
照綺窓輕珮垂璁瓏副以水犀梳懸之直珠櫳洞房三
五夕玉樓十二重下堦拜新月歩屧隨春風前歡嵗月
移一年前事空思君不可見教妾若為容妾似井底桃
君看陌上蓬何時得成匹一笑喜相逢枯樹花亦發花
[003-26a]
片參差紅舊花如新開莫向新花叢
 生為陸龜䝉/美人雙影徐彦伯/擬古花開薛能/惜春無情黄滔/落花當年
 孟郊織/婦詞紅粉賀朝/孤興雙眸白居/易箏一笑韋應物/擬古詩朝日王維/扶南
 曲歌/詞輕珮劉禹錫/擣衣曲副以杜牧張/好好詩懸之李商隱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
 紙/洞房李羣玉/感興玉樓張為秋/醉歌下堦常氏皓贈/盧夫人歩屧杜/甫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前歡李徳裕招隱/山觀玉蕊樹一年元稹/嵗日思君公乗/億賦
 得臨江/遲來客教妾杜苟鶴/春宫怨妾似李白自/代内贈君看李端早春㑹/王逵主人得
 蓬/字何時晁采子/夜歌一笑陳羽送靈/一上人枯樹曹鄴下第/寄知己花片
[003-26b]
 温庭筠/芙蓉舊花劉駕曲/江春霽莫向唐彦謙/春風
 
  - -

《香艷叢書》 清 張廷華

    目錄,     香艷叢書一集,     卷一

     《鴛鴦牒》,     《美人譜》,     《花底拾遺》,  《補花底拾遺》,     《十眉謠》,   《閒情十二憮》
     《黛史》,     《小星志》,     《胭脂紀事》,     《十美詞紀》,  卷二    《悅容編》,   《香天談藪》, 《婦人集》,   卷三 《婦人集補》,    《艷體連珠》, 《侍兒小名錄拾遺》,
   《補侍兒小名錄》,    《續補侍兒小名錄》,     《妒律》,     卷四    《三婦評《牡丹亭》雜記》, 《龜台琬琰》,《潮嘉風月記》,



香艷叢書二集,,    卷一.32     《三風十愆記》,33     《艷囮二則》,34     《筆夢敘》,35     附《顧仲恭討錢岱檄》36     卷二 , 37     《絳雲樓俊遇》,38     《金姬小傳》,39     《金姬傳別記》,40     《滇黔土司婚禮記》,41     《衍琵琶行》,42     《西湖小史》
43     卷三, 44     《十國宮詞》,45     《十國宮詞》,46


 卷四,47     《啟禎宮詞》,48     《海鷗小譜》,49     《邵飛飛傳》,50     《婦學》,51     《婦人鞋襪考》,52     《纏足談》,53     《百花彈詞》,54     《今列女傳》
55     《李師師外傳》,56     《紅樓百美詩》〖並入香艷叢書十四集卷二,此篇章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之一〗
57     《百花扇序》,58     《閒餘筆話》

59     香艷叢書三集

60     卷一
61     《敝帚齋餘談節錄》,62     《影梅庵憶語》,63     《王氏複仇記》,64     《紅樓葉戲譜》,65     《釵小志》,66     《妝台記》,67     《髻鬟品》
68     卷二
69     《漢雜事秘辛》,70     《大業拾遺記》,71     《元氏掖庭記》,72     《焚椒錄》,73     《美人判》,74     《清閒供》75     卷三76     《看花述異記》,77     《新婦譜》,78     《新婦譜補》,79     《新婦譜補》,80     《古艷樂府》,
81     卷四
82     《比紅兒詩注》,83     《某中丞夫人》,84     《妖婦齊王氏傳》,85     《老狐談歷代麗人記》,86     《宮詞》,87     《天啟宮詞》,88     《啟禎宮詞》

89     香艷叢書四集,
90     卷一
91     《趙後遺事》,92     《金縷裙記》,93     《冥音錄》,94     《三夢記》,95     《名香譜》,96     《清尊錄》,97     《蜀錦譜》,98     《春夢錄》,99     《牡丹榮辱志》
100     《芍藥譜》,101     《花經》,102     《花九錫》,


103     卷二,104     《瑤台片玉》甲種上編,105     《瑤台片玉》甲種中編,106     卷三,107     《瑤台片玉》甲種下編,108     《閨律》,109     《續艷體連珠》,110     《勝朝彤史拾遺記》上,

111     卷四 112     《勝朝彤史拾遺記》下


113     香艷叢書五集
114     卷一 115     《玉台書史》,116     卷二,117     《北里志》,118     《教坊記》,119     《青樓集》,120     《麗情集》,121     《荻樓雜抄》,122     《琵琶錄》
123     《魏王花木志》,124     《桂海花木志》,125     《楚辭芳草譜》


126     卷三,,127     《瑤台片玉乙種》,128     《王翠翹傳》,129     《擬合德諫飛燕書》,130     《金小品傳》,131     《徐郎小傳》,132     《頓子真小傳》
133     《妓虎傳》,134     《香本紀》,135     《楊娥傳》,136     《黔苗竹枝詞》,137     《黑美人別傳》,138     《某中丞》,139     《女盜俠傳》,140     《女俠翠雲娘傳》
141     《記某生為人唆訟事》,142     《記慄主殺賊事》,143     《女俠荊兒記》失名,144     卷四,145     《餘墨偶談節錄》,


146     香艷叢書六集
147     卷一148     《黑心符》,149     《漢宮春色》,150     《竹夫人傳》,151     《湯媼傳》,152     《周櫟園奇緣記》,153     《彩雲曲有序》,154     《苗妓詩》,155     《十國宮詞》

156     卷二,,157     《梵門綺語錄》一,158     《琴譜序》,159     《代少年謝狎妓書》,160     《小腳文》,161     《冷廬雜識節錄》,162     《韻蘭序並引》,

163     卷三,164     《迷樓記》,165     《劉無雙傳》,166     《步非煙傳》,167     《譚節婦祠堂記》,168     《月夜彈琴記》,169     《醋說》,

170     《戲擬青年上政 府請馳禁早》,171     《自由女請禁婚嫁陋俗稟稿》,172     《婦女贊成禁止娶妾律之大》,173     《擬王之臣與其友絕交書》,174     《代某校書謝某狎客饋送局》
175     《懺船娘張潤金疏》,,176     《冶游自懺文》,,77     《游戲策問一則》,178     《冶游賦》,179     《閨中十二曲》


180     卷四,181     《盤珠詞》,182     《鬘華室詩選》,183     香艷叢書七集,184     卷一,185     《梵門綺語錄》二,186     《恨塚銘》,187     《七夕夜游記》,188     《俞三姑傳》
189     卷二,190     《過墟志感》,191     《文海披沙摘錄》,192     《述懷小序》,193     《河東君傳》,194     《懼內供狀》,195     《靈應傳》,196     《神山引曲》,197     《宋詞媛朱淑真事略》
198     《張靈崔瑩合傳》,,199     《菊譜》一,,200     《菊譜》二,201     卷四,202     《小螺庵病榻憶語》,203     附《越畹女史小傳》,204     《夢游錄》,205     《歌者葉記》

206     香艷叢書八集,207     卷一,208     《香蓮品藻》,209     《金園雜纂》,210     《貫月查》,211     《採蓮船》,212     《響屟譜》,213     卷二,214     《馮燕傳》
215     《女官傳》,216     《書葉氏女事》,217     《貞婦屠印姑傳》,218     《虎丘吊真娘墓文》,219     《玉鉤斜哀隋宮人文》,220     《玉梅後詞》,221     《雙頭牡丹燈記》

222     《玫瑰花女魅》,223     《織女》,224     《蘇四郎傳》,225     《廬山二女》,226     《洞簫記》,227     《五石瓠節錄》,228     《洛陽牡丹記》,229     卷三
230     《王嬌傳》,231     《記某生為人雪冤事》,,232     《菽園贅談節錄》,233     卷四,234     《香咳集選存》一,235     香艷叢書九集,236     卷一,237     《五代花月》
238     《喬複生王再來二姬合傳》,239     《心蠡母傳》,240     《十八娘傳》,241     《真真曲》,242     《至正妓人行》,243     《圓圓傳》,244     《溫柔鄉記》,245     《金漳蘭譜》,246     《王氏蘭譜》

247     卷 二,248     《斷袖篇》,249     《鬱輪袍傳》,250     《杜秋傳》,251     《妙女傳》,252     《烈女李三行》,253     《蘇小小考》,254     《甲癸議》,255     《悼亡詞》,256     《夏閨晚景瑣說》

257     卷 三,258     《伏苓仙傳奇》,259     卷四,260     《香咳集選存》二,261     香艷叢書十集,262     卷 一,263     《玉台畫史》,
264     卷二,265     《古鏡記》,266     《太恨生傳》,267     《春人賦》,268     《廣東火劫記》,269     《姍姍傳》,270     《虞美人傳》,271     《黃竹子傳》,272     《春娘傳》
273     《金華神記》,274     《貞烈婢黃翠花傳》,275     《花仙傳》,276     《薄命曲》,277     《猗覺寮雜記》,278     《徐娘自述詩記》,


279     卷三, 280     《物妖志》,281     卷四,282     《梅譜》,283     《梅品》,284     《洛陽牡丹記》郢江?周氏,285     《陳州牡丹記》,286     《天彭牡丹譜》,287     《海棠譜》
288     香艷叢書十一集 ,289     卷一,290     《梵門綺語錄》三,291     《靈物志》,292     《花鳥春秋》,293     《一歲芳華》,294     《太曼生傳》,295     《黃九煙和楚女詩》,296     《千春一恨集唐詩六十首》
297     卷二,298     《武宗外記》,299     《明制女官考》,300     《閨墨萃珍》,301     《婚啟》,302     卷三,303     《遼陽海神傳》,304     《巫娥志》,305     《志許生奇遇》
306     《志舒生遇異》,307     《集美人名詩》,308     《姽嫿封》,309     卷四,310     《玄妙洞天記》,311     《西湖游幸記》,312     《西湖六橋桃評》,313     《續髻鬟品》,314     《瓊花集》


315     香艷叢書十二集,316     卷一,317     《淞濱瑣話》卷一、二,318     卷二,319     《湘煙小錄》,320     卷三,321     《竹西花事小錄》,322     《燕台花事錄》
323     《喟庵叢錄》,324     卷四,325     《課婢約》,326     《婦德四箴》,327     《桂枝香》,328     《夢粱香》,329     《金釧記》,330     《俠女希光傳》,331     《百花園夢記》
332     香艷叢書十三集,333     卷一,334     《淞濱瑣話》卷三、四 ,335     卷二,336     《冬青館古宮詞》,337     卷三,338     《板橋雜記》,339     《珠江名花小傳》
340     《金粟閨詞百首》,341     卷四,342     《梅喜緣》,343     《沈警遇神女記》,344     《娟娟傳》,


345     香艷叢書十四集,,346     卷一,347     《淞濱瑣話》卷五、六,348     卷二,349     《石頭記評贊》〖原書此處只錄序、題詞,總評、分評在十九集卷三〗
350     《石頭記評花》〖原書十九集卷四重複〗,351     《讀紅樓夢雜記》,352     《紅樓夢竹枝詞》,353     《紅樓夢題詞》
354     《紅樓夢賦》〖原書附錄:《紅樓夢問答》《紅樓夢存疑》《大觀園圖說》《石頭記論贊》,總評、分評分為二錄,加上《紅樓百美詩》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

355     卷三,356     《秦淮畫舫錄》,357     卷四,358     《秦淮畫舫錄》,359     香艷叢書十五集,360     卷 一,361     《淞濱瑣話》卷七、八,362     卷二
363     《帝城花樣》,,364     《花燭閒談》,365     《南澗行》,366     卷三,367     《十洲春語》,,368     卷四,369     《十二月花神議》,370     《林下詩談》,371     《清溪惆悵集》,

372     香艷叢書十六集,373     卷 一,374     《淞濱瑣話》卷九、一○,375     卷二,376     《閩川閨秀詩話》,377     卷三,378     《對山餘墨》,379     《銀瓶征》,380     《吳絳雪年譜》
381     卷四,382     《明宮詞》,383     《十美詩》,384     《節錄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385     《菊譜》,386     香艷叢書十七集,387     卷一,388     《淞濱瑣話》卷十一、十二


389     卷二,,390     《綠珠傳》,,391     《陳張貴妃傳》,392     《碧線傳》,393     《秋遷會記》,394     《張老傳》,395     《瑤台片玉甲種補錄》,396     卷三,397     《吳門畫舫錄》
398     《吳門畫舫續錄》,399     卷四,400     《粉墨叢談》,401     香艷叢書十八集,402     卷一,403     《續板橋雜記》,404     《畫舫余談》


405     卷二,,406     《白門新柳記》,,407     《白門新柳補記》,408     《白門衰柳附記》,409     《懷芳記》,410     卷三,411     《青塚志》
412     卷四,413     《青塚志》,414     香艷叢書十九集,415     卷一,,416     《花國劇談》,
417     卷二,418     《雪鴻小記》,419     《珠江梅柳記》,420     《泛湖偶記》,421     《珠江奇遇記》,422     《沈秀英傳》,423     《南宋宮閨雜詠》
424     卷三,425     《石頭記評贊》〖並人十四集卷二〗,426     卷四,,427     《石頭記評花》〖並人十四集卷二〗,428     香艷叢書二十集

429     卷一,430     《笠翁偶集摘錄》,431     《寄園寄所寄摘錄》,432     卷二,433     《海陬冶游錄》,434     《海陬冶游附錄》,435     卷三,436     《海陬冶游附錄》
437     卷四,438     《海陬冶游餘錄》,439     《紀唐六如軼事》,440     《西泠閨詠後序》,441     《六憶詞》,442     《春閨雜詠》,443     《秀華續詠》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87249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8837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www.guoxue123.cn/jijijibu/0201/09xycs/034.htm

香屑集-清-黃之雋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


黃之雋 :香屑集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5%A8%E8%A6%BD


香屑集巻一 : 中允黄之雋撰
https://github.com/kr-shadow/KR4/blob/master/KR4f0047%20%E9%A6%99%E5%B1%91%E9%9B%86-%E6%B8%85-%E9%BB%83%E4%B9%8B%E9%9B%8B.txt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六朝文絜 13. 敕條制禁奢靡詔 :南齊武帝

六朝文絜 13. 敕條制禁奢靡詔 :南齊武帝

《卷二 敕條制禁奢靡詔》 作者:南齊武帝

  
 三季澆浮,舊章陵替。吉凶奢靡,動違矩則。或裂錦曳繡,以競車服之飾; 塗金鏤石,以窮塋域之麗。


至斑白不婚,露棺累葉。苟相姱衒,罔顧大典。可 明為條制,嚴勒所在,悉使畫一。如複違犯,依事糾奏。


- -


六朝文絜 14. 舉賢詔:北魏孝文帝
 

《卷二 舉賢詔》 作者:北魏孝文帝
 

  炎陽爽節,秋零卷澍。在予之責,實深悚栗。故輟膳三晨,以命上訴。靈鑒 誠款,曲流雲液。雖休弗休,寧敢愆怠。


將有賢人湛德,高士凝棲。雖加詮采, 未能招致。其精訪幽谷,舉茲賢彥。直言極諫,匡予不及。

source :


六朝文絜
http://www.saohua.com/shuku/gudian/liuchaowenxie/4.html


六朝文絜
http://wenxian.fanren8.com/08/02/4/1.htm


六朝文絜
http://www.daizhige.org/集藏/文总集/


六朝文絜
http://wenxian.fanren8.com/08/02/


    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
    2-全唐文-清-董誥
    3-全遼文--陳述
    4-六朝文絜-清-許梿
    5-古文觀止-清-吳楚材

   6-古文辭類纂-清-姚鼐
    7-唐代墓誌彙編續集--
    8-唐宋文醇-清-愛新覺羅弘曆
    9-唐文拾遺續拾-清-陸心源
    10-唐文續拾-清-陸心源

    11-序跋集萃--
    12-文章辨體匯選-明-賀複徴
    13-文選-南朝梁-蕭統
    14-文選昭明文選-南朝梁-蕭統
    15-文選注-唐-李善

    16-文選詳注-南朝梁-蕭統
    17-新安文獻志-明-程敏政
    18-明文衡-明-程敏政
    19-明文霱-明-劉士鏻
    20-晚明二十家小品--施蟄存

    21-晚清文選--鄭振鐸
    22-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23-清文精選--劉文武
    24-皇明文征-明-何喬遠
    25-經義模範-明-佚名

    26-續碑傳選集--
    27-遼文萃-清-王仁俊
    28-香豔叢書-清-張廷華
    29-駢體文鈔-清-李兆洛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燕雲十六州始末

燕雲十六州始末



燕雲十六州始末


  遼太祖去世那年,中原恰是後唐明宗即位,他是五代少數值得稱道的君主之一。


遼朝平州(今河北盧龍)守將盧文進原來就是以唐盧龍節度使身份歸附的,在這種形勢下,因部下思歸、明宗召誘和述律太后的濫殺將領,就在遼太祖去世當年,他率士卒十萬、車帳八千重歸後唐。平州控扼山海關,使契丹騎兵可以隨心所欲的出入長城的主要通道。而後唐控制了平州,就可以把契丹騎兵完全阻擋在長城以外。


  遼太宗深知平州的軍事意義,天顯三年(928年)正月,即遣將奪回了平州。四月,後唐義武節度使王都以定州(今河北定縣)投附契丹。明宗即命王晏球進討,契丹也派禿餒率萬騎來救,經過反復較量,次年二月,唐軍收復定州,王都舉族自焚,禿餒被生擒處斬。其後多年,契丹不敢輕易南下。定州爭奪戰表明:中原國家對於遊牧民族的強大騎兵也不是絕對不能戰勝的。


  後唐明宗在繼承人問題上卻有失明斷,他有一大幫兒子、養子和女婿,大多具有覬覦帝位的實力和野心。他一去世,後唐就陷入皇位爭奪危機中。清泰元年(934年),明宗的養子、潞王李從珂起兵,把即位不到半年的明宗的兒子、閔帝李從厚給殺了,自立為帝。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作為明宗的女婿,也是一個有實力的軍閥,李從珂十分忌防他,卻不懂駕馭籠絡,還公然激化矛盾。石敬瑭的妻子入朝賀壽畢,當殿辭行,從可竟當她面說:“急著回去,不要是與石郎造反吧?”


  清泰三年五月,從珂將石敬瑭移鎮鄆州,並急著催他赴任。此舉用意過於露骨,早有異心的石敬瑭 當然不願束手就範。他的掌書記桑維翰 和都押衙劉知遠都指望在主子稱帝中分一杯羹,竭力鼓動他揭出反旗。桑維翰教唆道:“契丹主近在咫尺,你能誠心屈節,朝呼夕至,何患不成?”於是,石敬瑭公開反叛,後唐派張敬達圍攻太原。


為解除後唐大軍討伐他的困境,石敬瑭不僅向遼朝乞求援兵,令桑維翰草表向遼太宗稱臣,並以父禮侍奉,答應滅唐以後將盧龍一道和雁門關以北諸州割讓給契丹。遼太宗見中原有機可乘,大喜過望,答應秋高馬肥時即傾國赴援。


  九月,唐軍在雁門關等險要隘塞居然不設防,遼太宗親率五萬騎軍長驅直入,直抵太原城北。當晚,石敬瑭出北門拜見比自己年輕十歲的遼太宗,“論父子之義”,“恨相見之晚”。次日,石敬瑭 和遼軍對張敬達的後唐軍完成了反包圍。


  十一月,經過一番交易,遼太宗決定立石敬瑭為晉帝,作為交換條件,石敬瑭 向遼太宗稱臣、稱子,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每年向遼納帛三十萬匹。


所謂燕雲十六州 是北宋以後的習稱,當時包括幽州(今北京)、薊州(今河北薊縣)、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涿州( 今河北涿縣)、檀州( 今北京密雲)、順州(今北京順義)、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東南)、儒州(今北京延慶)、武州(今河北宣化)、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 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北)、朔州(今山西朔縣)、蔚州(今河北蔚縣西南)。




- -


  打開地圖,即可發現這十六州都連綿分佈在長城南側,其中莫、瀛兩州還深入到河北平原的腹地。在古代戰爭中,騎兵對於以步兵為主力的中原軍隊無疑具有絕對的優勢;而在軍事地理上,長城對於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南下則能起到防禦屏障的作用;而緊挨長城南側的燕雲十六州是長城防線賴以存在的有力依託,與長城構成唇齒相依的關係。


如今這十六州劃歸了契丹,不僅使得今河北薊縣迤邐直到今山西朔縣的千余裡長城防線都成為遼朝境內的擺設,而且把長城南側可以在軍事上佈防的隘塞險要也一併拱手讓給了遼朝。


這樣,遼朝控制了長城,佔領了燕雲十六州,就像把守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門一樣,隨時可以長驅深入,直搗中原腹地。其後,不僅華北平原,而且整個中原王朝就完全敞露在北方鐵騎的攻擊力下,徹底處在屏障盡撤、無險可守的境地。


  石敬瑭割棄燕雲,自壞長城,直接導致了宋朝在宋遼對峙中始終處於劣勢地位,也直接導致了金朝能輕而易舉的滅亡北宋,從而再度形成宋金之間南北朝的局面。也可以說,兩宋三百餘年的外患局面都是石敬瑭此舉種下的惡果。石敬瑭個人之無恥自不待言,王夫之痛斥他:“德不可恃,恃其功;功不可恃,恃其權;權不可恃,恃其力;俱無可恃,所恃以偷立乎汴邑而自謂為天子者,唯契丹之虛聲以恐嚇臣民而已。”


石敬瑭 對歷史也是千古罪人,這點並不因為現在是多民族統一國家而可以一筆勾銷,問題還要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當時,中原國家與契丹分明是敵國,石敬瑭為了自己能做中原王朝的兒皇帝,不惜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由於他的無恥舉動,中原社會經濟在數百年間蒙受巨大的損失,歷史發展因此增加了許多負面的變數,石敬塘對此是不能辭其咎的。


- - -


  燕雲十六州劃歸遼朝,對契丹來說,其軍事意義自不待言;作為與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的橋樑 和視窗,其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最具意義的是對契丹立國的深遠影響。


可以說,倘若沒有燕雲十六州,契丹充其量只是北方邊境的一民族政權。而燕雲州縣的併入,使遼朝增加了一個具有封建傳統的新組成部分,採用原先的頭下州軍的辦法,顯然不能長久有效的統治這一地區。於是就有了一系列更為深刻的統治政策的調整,包括政治制度、經濟結構、法律規定和文化習俗諸方面。


  燕雲州縣的封建農業經濟在契丹社會經濟中始終是相對獨立的,並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它作為社會經濟的先進模式,刺激和引導著頭下州縣乃至契丹全境的封建化進程;一方面,它作為遼朝最先進的經濟區,是契丹得以在北方立國並與中原王朝以南北朝抗衡的不可或缺的經濟支柱。同是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對於中原與契丹的利弊得失就是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


  閏十一月,後唐趙德鈞與子延壽率領援軍逗留不進,暗地也效法石敬瑭,與遼太宗做起了交易,希望遼朝立他為帝。遼太宗見其兵力頗強,便腳踩兩隻船,也擬允諾。石敬瑭聽說,唯恐被唾棄,即派桑維翰面見遼太宗,訴說趙德鈞不忠於唐、不信於遼,而許諾自己若得天下,“將竭中國之財以奉大國”。遼太宗表示“兵家權謀不得不爾”,桑維翰跪在太宗帳前,自旦至暮,涕泣力爭,太宗這才指著帳前的石頭對趙氏使節說:“我已許石郎,石頭爛,才可變。”


  其後,遼軍不僅攻克了被圍八十余日的張敬達部隊,並將趙德鈞的援軍悉數殲滅。太宗對石敬瑭說:“我若南進,河南之民一定驚駭。你自引兵南下,我派五千騎護送你入洛。我且留在太原,等洛陽平定,我才北歸。”臨行,遼太宗與石敬瑭宴別,再次執手約為父子,並告誡道:“子子孫孫,各毋相忘。”聽到石敬瑭整軍南來,李從珂舉族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遼太宗這才班師,他這次南攻,可謂是志滿意得。對他來說,扶立石敬瑭 並非與其有特別的情義,他一度準備利用存有二心的趙德鈞,就是例證。作為遼朝皇帝,只要誰能出好價錢與遼朝死心塌地結盟,他就立誰。而石敬瑭貢獻燕雲十六州,稱臣稱子,所允諾的兩方面條件都已難加碼,他才選了石敬瑭。

- -


  石敬瑭在位七年,真像龜兒子一樣侍奉遼朝,每年除歲幣外,贈送珍玩,不絕於道,甚至對契丹的太后、太子、諸王、大臣都各有進奉。遼朝小不如意,就嚴詞譴責,但他仍小心謹慎,唯恐失閃。因而遼太宗對他還頗滿意,讓他上表不必稱臣,只須自稱“兒皇帝”就可以了。


  後晉向遼割讓了雁門關以北的州縣,原在這一地區的吐谷渾也歸遼朝管轄,但因不堪契丹統治的苛虐,頗有族帳再度奔歸後晉。遼朝屢責後晉納降,晉高祖石敬瑭卑詞解釋,憂恐得病,會同五年(942年),一命嗚呼,其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後晉少帝。


  因擁立有功的景延廣建議,後晉告哀表章向契丹稱孫而不稱臣。遼太宗見表大怒,他當初卻也讓石敬瑭只稱兒不稱臣,但這是恩准的,你繼位者不經許可豈能如此?於是遣使責問,景延廣回答說:“高祖是大遼所冊,今主乃我國自立。為鄰稱孫則尚可,奉表稱臣則不可。”


遼太宗聞報,便有教訓後晉的打算。而投靠契丹的趙延壽稱帝中原夢還未破滅,一再鼓動南擊後晉,遼太宗被說得心動。


  會同七年正月,遼太宗命趙延壽率前鋒五萬騎,自率大軍南下攻晉。現在,遼騎越過長城真是易如反掌,未幾,遼太宗就在元城(  今河北大名)建牙帳,對前來求和的晉使說,後晉必須割讓河北諸州。見後晉沒有回應,便進軍至澶淵( 今河南濮陽),雙方激戰,互有勝負。時已三月,黃河開凍,遼騎不便久留,只得回師南京( 今北京),所過方圓千里,民物焚掠殆盡。這次南下,已把六十年後澶淵之役的景況預演了一番。


  契丹連年攻晉,中原飽受兵燹肆虐,契丹也人畜損失嚴重,雙方都深受戰爭之苦。述律太后問太宗:“ 你為什麼要作漢人之主?” 答曰:“石晉負恩,不可容忍。”太后又說:“你即便得到漢地,也不能居住。萬一有蹉跌,後悔不及!”


她對臣下說:“漢兒怎麼能睡安穩覺啊!漢兒果能回心轉意,我們也不惜與他們議和!”後晉再派使者上表稱臣,卑辭謝罪,但遼太宗卻不肯善罷甘休,提出議和條件:一是景延廣親自赴遼謝罪,而是割讓鎮、定兩道歸遼。後晉認為契丹缺乏和意,也就沒了下文。

- -


  會同九年( 946年)深秋,遼太宗大舉南下,與前來應戰的後晉杜重威軍在滹沱河中渡( 今河北石家莊北)夾河對峙。遼太宗分兵將晉軍包圍起來,斷其糧道和歸路。眼看內外隔絕,糧盡勢窮。杜重威派人到契丹牙帳談投降條件。遼太宗再次以 “帝中國 ”為誘餌,十二月,杜重威率二十萬大軍束手投降。掃除了南進障礙,遼太宗便揮師直取後晉都城東京( 今河南開封)。


  會同十年(947年)正月元日,遼太宗在東京封邱門外接受晉少帝舉族出降,降封晉少帝為負義侯,將其與家人押送至黃龍府(今黑龍江農安)羈管,後晉滅亡。隨即入城,在禦元殿受朝賀。他問群臣:“我想選一人作中原之君,如何?”群臣都表示:天無二日,願意擁戴他君臨中國。


於是,二月初一,他改服中原皇帝衣冠,用中原王朝禮儀接受蕃漢群臣的朝賀,改國號為 大遼,改年號為 大同,有久據中原之意。


- -


  太宗對群臣說:“自今不用甲兵,不買戰馬,輕賦省役,天下太平!” 然而,他的所作所為卻與太平大同的許願完全是南轅北轍的。他下令在京城和諸州檢括士民錢帛,名義上說是賞賜給契丹士兵的,實際上卻藏之內庫,準備運回契丹。


當有人建議給契丹騎兵發糧餉時,他依然縱容騎兵四處剽掠,實行契丹 “打草穀 ” 的舊法,東京、洛陽數百里間財畜被搶劫一空。中原人民不堪契丹的暴行,發誓要把契丹兵趕回去,不斷群起襲擊遼兵,並攻克了宋州( 今河南商丘)、亳州( 今安徽亳縣)、密州(今山東諸城)。


  遼太宗不得不承認:“我不知中原之人如此難制!” 於是,他改變初衷,把一些節度使打發回原先的駐地,自己打算回遼國去。


三月,遼太宗率領大軍,捆載著圖書、儀仗等後晉庫藏浩浩蕩蕩北歸,隨同北上的還有後晉官員、方技、百工、宮女、宦官數千人。這一場景也幾乎是一百八十年後靖康之變的預演。


  四月,在回師的路上,遼太宗勤儉所過城邑多為廢墟,感慨地說:“導致中原如此,都是趙延壽的罪過啊!” 這當然是推脫責任之言,但他也終於說出之所以不能在中原立足的原因:“我有三失,難怪天下要背叛我。一失是諸州括錢;二失是令契丹人打草穀;三失是沒有及早派各節度使回鎮守之地。”


行至沙胡林,遼太宗病死。為防止屍體腐化,他被開膛剖腹,放鹽數鬥,漢人稱之為 “ 帝羓”(即皇帝肉乾)。


  契丹大軍被趕回了遼境,但只要燕雲十六州仍在遼朝手裡,類似後晉滅亡的陰影,隨時在中原王朝的頭頂上盤旋。其後的歷史確實一再重演了相似的片斷。


source:


燕雲十六州始末 [細說宋朝]
http://www.saohua.com/shuku/xishuosongchao/ldf10.htm


http://blogs.yahoo.co.jp/winning80827032/6712875.html


宋名臣奏議巻一百二十九- (宋) 趙汝愚 編 -邊防門- 遼夏一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2f0038/129#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