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月23日 星期四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http://www.book853.com/list.aspx?cid=88



譯者小序


大乘起信論,乃學習大乘佛教之入門書。古來佛教徒藉此啟蒙而皈依三寶者甚多。


但文理深奧,一般人不易盡解。日本佛學家湯次了榮氏有鑑於此,將此書逐段譯為近代文,又詳加解說,對讀者助益甚多。今將日文書譯為中文本,以廣流傳,亦宏法之一助也。


譯者擱筆後附記,時一九六六年初夏。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


大乘起信論新釋

湯次了榮著  無名氏譯

凡例

一、 本論古來稱為大乘通申論,乃學習大乘佛教者必先研讀之典籍。組織井然,論旨簡明,乃別無比擬之寶典。

一、關於學習本論,雖有論文、義記、會本等不少刊行本,但欲直接講述本論,則適當之良書甚為缺乏。

一、本書即為適應此需要而產生。一者可作教科書用,一者可作參攷書用,一者兼作通俗講話用。

一、因此,本書的章段,主要依據論文的組織,並不強用自家任意的組織法。

一、 本書專以賢首大師的義記為準則,並從旁參攷諸家的疏註,揭示其要旨;但注意於緣起及實用的兩面觀。

一、 本書在論文之下分為和譯、字義、要義、詳義四段。和譯及要義,每處必備;字義及詳義則於必要時插入。

一、 作為通俗講話時,可用和譯及要義;作為參攷用時,則併用字義及詳義二段;作為教科書用時,則僅用論文一段已足。

一、 本書乃為欲適應上述各種要求而試作,故特名之曰新釋。


大正三年(即公曆一九一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於京都佛教大學

湯次了榮誌 


--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望月信亨 :大乗起信論之研究-(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http://www.book853.com/list.aspx?cid=88




《大乘起信論》與天台、華嚴兩宗之關涉-簡秀娥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thesis86/16-%E7%B0%A1%E7%A7%80%E5%A8%A5-%E3%80%8A%E5%A4%A7%E4%B9%98%E8%B5%B7%E4%BF%A1%EF%A5%81%E3%80%8B%E8%88%87%E5%A4%A9%E5%8F%B0%E3%80%81%E8%8F%AF%E5%9A%B4%EF%A5%B8%E5%AE%97%E4%B9%8B%E9%97%9C%E6%B6%89.pdf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大乗起信論科図-松本恵秀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5

--

大乗起信論 : 科註-村上専精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大乗起信論:村上専精 編-明41.7- (丙午出版社, 1908)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4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新釈 : 漢和両訳-湯次了栄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43520


望月信亨 著:大乗起信論之研究
   

(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黃夏年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2385.pdf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61.htm


--

三  維護起信論的近代大師



肯定起信論是真諦譯、馬鳴造,出而盡力維護他的,那要算太虛大師了。大師極力維護起信論,那麼,對於前面二派的說法,就非予以答覆不可。


關於考證的部分,大師以為:佛法是不可以從進化的觀點來考證的。他以為:東方文化是不同於西方進化的文化的;所以用進化發展的方法來衡量佛法,極為錯誤。


大師對於起信論的有關考證部分,從大處著眼,祗略談方法對不對而已。


照大師的見解,起信論是龍樹以前的作品。但他不能否認,龍樹以前,像起信論的思想,並沒有起著大影響。


所以在「再議印度之佛教」說:大概馬鳴造起信論以後,因為法不當機,即暫為藏諸名山,以待來日。當時雖沒有大大的弘揚,但不能說沒有造。


他以這樣的理由,維持起信論是空宗以前的作品。大師為甚麼要這樣說?因為他底思想──中國佛教傳統的思想,是和起信論一致的,是把這樣的思想作為佛陀根本教法的。


如起信論後起,或被人推翻了,那他的思想根源,以及中國佛教所受的威脅,是怎樣的可怕!所以特為方便會通,盡力出來扶持。



關於義理方面的非議,大師是和事老。他以為:起信論所說的很好,唯識宗所講的也不錯。


那麼,唯識與起信論的義理,應怎樣融會他的矛盾呢?


他提出二點來解說:一、起信論所說的真如,與唯識所說的真如是不同的。唯識義的真如,是偏於理性的,而起信的真如,是包括理性與正智的。


二、唯識家說有漏種子唯生有漏,無漏種子唯生無漏,而『起信論』說無漏與有漏互相熏生。大師以為:起信論(主要是)依等無間緣來說熏習的,這是菩薩應有的心境,


與唯識學約因緣說不同。凡夫,是有漏生有漏的;佛是無漏生無漏的;唯有菩薩,才有漏無漏展轉相生。


這樣的熏生,約等無間緣說。有漏無間生無漏,無漏無間生有漏,這在唯識家也是認可的;所以特以此會通起信論與唯識的矛盾。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 [49]
        ・    標題
        ・    目次
        ・    第一章 起信論は支那撰述なるべし/1
        ・    第二章 起信論の五分組織/5


        ・    第一篇 因縁分/7
        ・    第三章 造論の由序/7


        ・    第二篇 立義分/10
        ・    第四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10


        ・    第三篇 解釋分/17
        ・    第五章 解釋分概説/17
        ・    第六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20
        ・    第七章 生滅相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24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3
        ・    第九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39
        ・    第十章 生滅の因縁と心意識分別/45
        ・    第十一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知礙/51
        ・    第十二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56
        ・    第十三章 熏習論流轉還滅の原則/61
        ・    第十四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65
        ・    第十五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71


        ・    第四篇 修行信心分/79
        ・    第十六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79


        ・    第五篇 勸修利益分/87
        ・    第十七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87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義記. 上-法蔵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6


起信論疏記會閱卷首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45 冊 » No.0767 » 第 1 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X45n0767_001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大乘起信論

全一卷。又稱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梵 Aśvaghosa)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諦(499~569)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本書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及菩薩、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係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為佛教思想之重要入門書。



全書共分五篇,第一因緣分,舉出八分以敘述造立本論之因緣,是為「序分」;第二立義分、第三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此三分為本論之「正宗分」。立義與解釋二分闡明「一心」、「二門」、「三大」之理論,修行信心分則說明「四信」、「五行」之實踐法門。所謂「一心」,即指絕對之一心,此一心即為眾生心,亦為如來藏(真如)心;蓋世界萬有皆為真如之顯現,一切眾生本來亦常住於涅槃之中。所謂「二門」,即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


真如門即為絕對之真如,即闡說眾生心性之「本體」不生不滅,遠離言說之相,畢竟平等而常恆不變。又包含「依言」、「離言」二種。於生滅門中則揭示眾生心性之「現象」即為真如緣起。生滅門又分流轉門、還滅門二種,流轉門中揭出「阿賴耶識」一詞,說明此識乃「生滅」與「不生不滅」所和合的非一非異之識,並由此所謂真妄和合之阿賴耶識生起三細(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六染(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相應染)而流轉於迷界;還滅門則係自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階次之修行,而還至涅槃真如界。


所謂「三大」,即指體、相、用三者。所謂「四信」,指虔信真如與佛、法、僧三寶。所謂「五行」,指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第五勸修利益分,舉示受持本論者可得廣大利益,是為本論之「流通分」。



自「歷代三寶紀」以降,諸經錄大多以本論為「馬鳴造,真諦譯」,而廣為各宗派所習用,然隋代之眾經目錄卷五(大五五‧一四二上)則謂:「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而將本論置於「疑惑部」。惠均之四論玄義卷十、卷十二則謂本論係地論宗之論師所偽造,蓋本論所謂之「如來藏心能生起一切生滅諸法」之說,與諸地論師之宗說,實乃兩相契符。開元釋教錄卷八亦表存疑之看法。


此外,又因本論之梵本,今已不存,而西藏藏經中亦未收錄本論,遂增加「偽作」之可能性。然持「平反」之立場者亦蔚然紛起,迄今不絕,遂成為歷來學界爭辯的懸案之一。



歸納紛紜之眾說,本論來源有三:(一)龍樹以前之馬鳴所作,(二)龍樹之後某一同名異人之馬鳴所作,(三)國人所偽作。


以上諸說,迄無定論,而於現代佛學研究中,由日本學者望月信亨再度引發一場筆墨波浪,望月信亨從考證入手,著「大乘起信論之研究」一書,否認本論為馬鳴所造。我國梁啟超繼之發難,並進一步否認本論為印度之撰述,其後歐陽漸、呂澂、王恩洋等亦相繼批判本論之真實性。


與之針鋒相對而為本論辯護者,則有太虛、章太炎、唐大圓、印順等人。此外,歐洲著名佛教學者戴密薇(P. Demieville)著有「大乘起信論研究」之論文,廣蒐博證,肯定本論確係馬鳴之著作,為辯護者增加一大力量,惜其論文未譯成中文,而罕為國人所知。


此正反兩方之說,雖可謂旗鼓相當,然對本論之價值甽同表一致,皆視之為嚴密精湛的大乘佛教思想之偉大著作。



本論為歷來各宗所依用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之主要宗派如華嚴、天台、禪、淨土、密宗等皆深受其影響,隋代之曇延、慧遠曾撰書以宏闡本論之旨,道綽於其「安樂集」中屢屢引用本論,三論宗之吉藏、天台宗之智顗亦對本論推崇備至;


唐代時,元曉、法藏、澄觀、宗密等華嚴家爭相為本論作注疏;至湛然作「金錍論」,本論漸成為天台家造章疏時所必依用之經論;此外,宋代延壽之宗鏡錄、四明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教行錄等亦每每依準本論之旨意。密宗所奉為重要論書之「釋摩訶衍論」,相傳即龍樹菩薩為闡釋本論而作者。



本論除真諦譯本外,另有唐朝于闐沙門實叉難陀重譯之二卷本,兩種譯本大同小異,然以真諦譯本流行較廣,且歷代之注疏皆採用真諦本,新譯本僅有明代智旭一人為之作注(起信論裂網疏)。除漢譯本外,本論亦有兩種英譯本,一為一九○○年在美國刊行之 Asvaghos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係日本鈴木大拙所譯;另一為一九○七年於上海發行之 The awakening of faith。



本論注疏之繁富不勝枚舉,較著名者有隋代慧遠之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之起信論疏、唐代法藏之起信論義記,三書合稱為「起信論三疏」,其中又以法藏之義記為最重要。


上記之外,另有起信論疏(真諦)、一心二門大意(智愷)、起信論疏(智儼)、起信論同異略集(新羅見登)、起信論疏註(宗密)、起信論筆削記(子璿)、起信論纂註(真界)、起信論直解(德清)、起信論續疏(通潤)等,亦為歷來學者所重。


〔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六、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三論玄疏文義要卷二、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啟超)、大乘起信論真偽辯(建康書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五冊)、大乘起信論開題(今津洪嶽,佛教大系)〕 p820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5%25A4%25A7%25E4%25B9%2598%25E8%25B5%25B7%25E4%25BF%25A1%25E8%25AB%2596.html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起信哲学-蜷川竜夫 著-仏教全書 ; 第1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667

    起信哲学 [168]

    ・    標題紙
    ・    目次
    ・    第一篇 序論(仏教以前の印度思想)
    ・    第二篇 本論(一)(起信哲学と其他の哲学との関係)
    ・    第一章 起信論と吠擅多の梵論との関係/60
    ・    第二章 仏教と数論哲学
    ・    第三章 小乗教と起信哲学/92
    ・    第四章 起信哲学と諸大乗教
    ・    第五章 起信哲学の縁起論的位置
    ・    第三編 本論(二)(起信論の内容)
    ・    第一章 真如論
    ・    第二章 無明論
    ・    第三章 阿梨耶識論
    ・    第四章 真妄関係論
    ・    第五章 一心二門論
    ・    第六章 三大論
    ・    第七章 本覚始覚論
    ・    第八章 熏習論
    ・    第九章 実践論
    ・    第四編 結論/207
    ・    附録/211
    ・    大乗起信論講義/221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望月信亨 :大乗起信論之研究-(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http://www.book853.com/list.aspx?cid=88




《大乘起信論》與天台、華嚴兩宗之關涉-簡秀娥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thesis86/16-%E7%B0%A1%E7%A7%80%E5%A8%A5-%E3%80%8A%E5%A4%A7%E4%B9%98%E8%B5%B7%E4%BF%A1%EF%A5%81%E3%80%8B%E8%88%87%E5%A4%A9%E5%8F%B0%E3%80%81%E8%8F%AF%E5%9A%B4%EF%A5%B8%E5%AE%97%E4%B9%8B%E9%97%9C%E6%B6%89.pdf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大乗起信論科図-松本恵秀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5

--

大乗起信論 : 科註-村上専精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大乗起信論:村上専精 編-明41.7- (丙午出版社, 1908)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4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新釈 : 漢和両訳-湯次了栄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43520


望月信亨 著:大乗起信論之研究
   

(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黃夏年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2385.pdf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61.htm


--

三  維護起信論的近代大師



肯定起信論是真諦譯、馬鳴造,出而盡力維護他的,那要算太虛大師了。大師極力維護起信論,那麼,對於前面二派的說法,就非予以答覆不可。


關於考證的部分,大師以為:佛法是不可以從進化的觀點來考證的。他以為:東方文化是不同於西方進化的文化的;所以用進化發展的方法來衡量佛法,極為錯誤。


大師對於起信論的有關考證部分,從大處著眼,祗略談方法對不對而已。


照大師的見解,起信論是龍樹以前的作品。但他不能否認,龍樹以前,像起信論的思想,並沒有起著大影響。


所以在「再議印度之佛教」說:大概馬鳴造起信論以後,因為法不當機,即暫為藏諸名山,以待來日。當時雖沒有大大的弘揚,但不能說沒有造。


他以這樣的理由,維持起信論是空宗以前的作品。大師為甚麼要這樣說?因為他底思想──中國佛教傳統的思想,是和起信論一致的,是把這樣的思想作為佛陀根本教法的。


如起信論後起,或被人推翻了,那他的思想根源,以及中國佛教所受的威脅,是怎樣的可怕!所以特為方便會通,盡力出來扶持。



關於義理方面的非議,大師是和事老。他以為:起信論所說的很好,唯識宗所講的也不錯。


那麼,唯識與起信論的義理,應怎樣融會他的矛盾呢?


他提出二點來解說:一、起信論所說的真如,與唯識所說的真如是不同的。唯識義的真如,是偏於理性的,而起信的真如,是包括理性與正智的。


二、唯識家說有漏種子唯生有漏,無漏種子唯生無漏,而『起信論』說無漏與有漏互相熏生。大師以為:起信論(主要是)依等無間緣來說熏習的,這是菩薩應有的心境,


與唯識學約因緣說不同。凡夫,是有漏生有漏的;佛是無漏生無漏的;唯有菩薩,才有漏無漏展轉相生。


這樣的熏生,約等無間緣說。有漏無間生無漏,無漏無間生有漏,這在唯識家也是認可的;所以特以此會通起信論與唯識的矛盾。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 [49]
        ・    標題
        ・    目次
        ・    第一章 起信論は支那撰述なるべし/1
        ・    第二章 起信論の五分組織/5


        ・    第一篇 因縁分/7
        ・    第三章 造論の由序/7


        ・    第二篇 立義分/10
        ・    第四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10


        ・    第三篇 解釋分/17
        ・    第五章 解釋分概説/17
        ・    第六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20
        ・    第七章 生滅相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24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3
        ・    第九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39
        ・    第十章 生滅の因縁と心意識分別/45
        ・    第十一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知礙/51
        ・    第十二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56
        ・    第十三章 熏習論流轉還滅の原則/61
        ・    第十四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65
        ・    第十五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71


        ・    第四篇 修行信心分/79
        ・    第十六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79


        ・    第五篇 勸修利益分/87
        ・    第十七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87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義記. 上-法蔵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6


起信論疏記會閱卷首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45 冊 » No.0767 » 第 1 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X45n0767_001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大乘起信論

全一卷。又稱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梵 Aśvaghosa)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諦(499~569)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本書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及菩薩、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係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為佛教思想之重要入門書。



全書共分五篇,第一因緣分,舉出八分以敘述造立本論之因緣,是為「序分」;第二立義分、第三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此三分為本論之「正宗分」。立義與解釋二分闡明「一心」、「二門」、「三大」之理論,修行信心分則說明「四信」、「五行」之實踐法門。所謂「一心」,即指絕對之一心,此一心即為眾生心,亦為如來藏(真如)心;蓋世界萬有皆為真如之顯現,一切眾生本來亦常住於涅槃之中。所謂「二門」,即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


真如門即為絕對之真如,即闡說眾生心性之「本體」不生不滅,遠離言說之相,畢竟平等而常恆不變。又包含「依言」、「離言」二種。於生滅門中則揭示眾生心性之「現象」即為真如緣起。生滅門又分流轉門、還滅門二種,流轉門中揭出「阿賴耶識」一詞,說明此識乃「生滅」與「不生不滅」所和合的非一非異之識,並由此所謂真妄和合之阿賴耶識生起三細(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六染(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相應染)而流轉於迷界;還滅門則係自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階次之修行,而還至涅槃真如界。


所謂「三大」,即指體、相、用三者。所謂「四信」,指虔信真如與佛、法、僧三寶。所謂「五行」,指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第五勸修利益分,舉示受持本論者可得廣大利益,是為本論之「流通分」。



自「歷代三寶紀」以降,諸經錄大多以本論為「馬鳴造,真諦譯」,而廣為各宗派所習用,然隋代之眾經目錄卷五(大五五‧一四二上)則謂:「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而將本論置於「疑惑部」。惠均之四論玄義卷十、卷十二則謂本論係地論宗之論師所偽造,蓋本論所謂之「如來藏心能生起一切生滅諸法」之說,與諸地論師之宗說,實乃兩相契符。開元釋教錄卷八亦表存疑之看法。


此外,又因本論之梵本,今已不存,而西藏藏經中亦未收錄本論,遂增加「偽作」之可能性。然持「平反」之立場者亦蔚然紛起,迄今不絕,遂成為歷來學界爭辯的懸案之一。



歸納紛紜之眾說,本論來源有三:(一)龍樹以前之馬鳴所作,(二)龍樹之後某一同名異人之馬鳴所作,(三)國人所偽作。


以上諸說,迄無定論,而於現代佛學研究中,由日本學者望月信亨再度引發一場筆墨波浪,望月信亨從考證入手,著「大乘起信論之研究」一書,否認本論為馬鳴所造。我國梁啟超繼之發難,並進一步否認本論為印度之撰述,其後歐陽漸、呂澂、王恩洋等亦相繼批判本論之真實性。


與之針鋒相對而為本論辯護者,則有太虛、章太炎、唐大圓、印順等人。此外,歐洲著名佛教學者戴密薇(P. Demieville)著有「大乘起信論研究」之論文,廣蒐博證,肯定本論確係馬鳴之著作,為辯護者增加一大力量,惜其論文未譯成中文,而罕為國人所知。


此正反兩方之說,雖可謂旗鼓相當,然對本論之價值甽同表一致,皆視之為嚴密精湛的大乘佛教思想之偉大著作。



本論為歷來各宗所依用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之主要宗派如華嚴、天台、禪、淨土、密宗等皆深受其影響,隋代之曇延、慧遠曾撰書以宏闡本論之旨,道綽於其「安樂集」中屢屢引用本論,三論宗之吉藏、天台宗之智顗亦對本論推崇備至;


唐代時,元曉、法藏、澄觀、宗密等華嚴家爭相為本論作注疏;至湛然作「金錍論」,本論漸成為天台家造章疏時所必依用之經論;此外,宋代延壽之宗鏡錄、四明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教行錄等亦每每依準本論之旨意。密宗所奉為重要論書之「釋摩訶衍論」,相傳即龍樹菩薩為闡釋本論而作者。



本論除真諦譯本外,另有唐朝于闐沙門實叉難陀重譯之二卷本,兩種譯本大同小異,然以真諦譯本流行較廣,且歷代之注疏皆採用真諦本,新譯本僅有明代智旭一人為之作注(起信論裂網疏)。除漢譯本外,本論亦有兩種英譯本,一為一九○○年在美國刊行之 Asvaghos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係日本鈴木大拙所譯;另一為一九○七年於上海發行之 The awakening of faith。



本論注疏之繁富不勝枚舉,較著名者有隋代慧遠之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之起信論疏、唐代法藏之起信論義記,三書合稱為「起信論三疏」,其中又以法藏之義記為最重要。


上記之外,另有起信論疏(真諦)、一心二門大意(智愷)、起信論疏(智儼)、起信論同異略集(新羅見登)、起信論疏註(宗密)、起信論筆削記(子璿)、起信論纂註(真界)、起信論直解(德清)、起信論續疏(通潤)等,亦為歷來學者所重。


〔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六、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三論玄疏文義要卷二、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啟超)、大乘起信論真偽辯(建康書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五冊)、大乘起信論開題(今津洪嶽,佛教大系)〕 p820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5%25A4%25A7%25E4%25B9%2598%25E8%25B5%25B7%25E4%25BF%25A1%25E8%25AB%2596.html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起信哲学-蜷川竜夫 著-仏教全書 ; 第1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667

    起信哲学 [168]

    ・    標題紙
    ・    目次
    ・    第一篇 序論(仏教以前の印度思想)
    ・    第二篇 本論(一)(起信哲学と其他の哲学との関係)
    ・    第一章 起信論と吠擅多の梵論との関係/60
    ・    第二章 仏教と数論哲学
    ・    第三章 小乗教と起信哲学/92
    ・    第四章 起信哲学と諸大乗教
    ・    第五章 起信哲学の縁起論的位置
    ・    第三編 本論(二)(起信論の内容)
    ・    第一章 真如論
    ・    第二章 無明論
    ・    第三章 阿梨耶識論
    ・    第四章 真妄関係論
    ・    第五章 一心二門論
    ・    第六章 三大論
    ・    第七章 本覚始覚論
    ・    第八章 熏習論
    ・    第九章 実践論
    ・    第四編 結論/207
    ・    附録/211
    ・    大乗起信論講義/221



2020年1月11日 星期六

黃鳳池: 五言唐詩畫譜

黃鳳池: 五言唐詩畫譜



八種畫譜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唐詩七言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梅竹蘭菊四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木本花鳥譜一卷 明 黃鳳池 畫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草本花詩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唐解元倣古今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明黃鳳池編。明萬曆至天啟間(1573-1627)清繪齋集雅齋合刊本全譜凡錄五言五十一首,七言四十九首,每詩一圖。


詩率佳作,由名家手書上版,圖係蔡元勛仿古繪製,造境高雅,格調絕佳,細膩精絕。除版畫外,若干古書中插畫,是用手繪成的,這種圖畫各朝都有,且彩繪多絢麗,引人入勝。


本書為明代萬曆年間杭州集雅齋主人黃鳯池編輯的畫譜,結合各種詩詞、草木、花鳥等名家之作,乃為迎合文人誦詩習畫之風雅餘興而成。



是書集合黃氏所編八種畫譜,包含《五言唐詩畫譜》、《六言唐詩畫譜》、《七言唐詩畫譜》、《六如畫譜》、《扇譜》、《草本花詩譜》、《木本花鳥譜》、《梅竹蘭菊譜》,其自萬曆年間便陸續出版,以迄天啟年間始完成八種,並合為一部刊行。



書中以圖配詩,插圖為邀請杭州著名畫家蔡冲寰繪寫,又聘杭州刻工劉次泉為之鏤刻,寫刻工皆一時之選。



由於書坊主人、寫、刻工,原皆徽州人,後移居至杭州,故本書雖在杭州出版,卻處處流露出徽州版畫的細緻風格,


而透過古籍版畫風格的轉變,正可看出刻書事業的移轉與人才流動的痕跡。本書為其中的《七言唐詩畫譜》。



唐詩七言画譜 / 黄鳳池 [編] ; 蔡冲寰 [画]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9%bb%84+%e9%b3%b3%e6%b1%a0



黄鳳池:八種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366


http://ebook.teldap.tw/ebook_detail.jsp?id=80


 八種畫譜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唐詩七言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梅竹蘭菊四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木本花鳥譜一卷 明 黃鳳池 畫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草本花詩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唐解元倣古今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画譜.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 新鐫七言唐詩画譜. 新鐫草本花詩譜. 新鐫木本花鳥譜.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 唐觧元倣古今畫譜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http://art.ncu.edu.tw/artConf/main/public/31/[1.1].%E8%8A%A5%E5%AD%90%E5%9C%92%E7%95%AB%E5%82%B3%E7%95%AB%E8%AD%9C%E6%80%A7%E8%B3%AA%E8%88%87%E6%AF%94%E8%BC%83.pdf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一冊

芥子園畫傳
https://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8A%A5%E5%AD%90%E5%9C%92&viewRestricted=0



芥子園画譜 : 国画. 六譜一人物譜,草木譜,昆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37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szlmt=30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E7%94%BB%E4%BC%9D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Wang%2C+Gai%2C+active+1677-1705%22

芥子園画伝考 / 石希聡 纂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20/index.html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25990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08/index.html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31/bunko31_e0508/bunko31_e0508_0001/bunko31_e0508_0001.html


詩画譜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747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2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810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賦學指南,序言-余丙照輯

賦學指南,序言-余丙照輯


賦學指南,序言-余丙照輯


《賦學指南》序言

                                    清·余丙照輯


敘(王雅南)

    詩有六義,其二曰賦,故班固雲賦者古詩之流。先王采焉,以觀士風。賦之名義重矣哉!漢興,古賦淵博,兼用楚騷。



六朝以後,始定為律賦取士,至唐大備。宋元稍變其律,不離厥宗。

    國朝稽古右文,無體不備。故自膠庠及村塾,莫不以賦學課生徒。



然而習古體者嫌於宏肆,變律體者近於輕剽,雖有名師講改,究之金針未度,學制無方,惟倦教者多秘其法故耳。



吾邑余紗山先生輯有《賦學指南》一書,分為十法,條縷不紊,愷切詳明,一以唐律為正軌。



    時予宦游江右,未見其書。



今年春接讀全卷,並劄示雲:“前書僅選唐賦十篇,時賦二十篇,今增選兩漢六朝及宋朝各數篇,又增時賦十餘篇,俾騷、古源流及當代巨制鴻裁,皆可藉斑窺豹。”



又命其郎君注釋賦中典故,以便後學查考。



予披覽久之,知其夙從楚省吳立葊先生游,深得賦中三昧,是以啟發後學,至精且詳。陸士衡雲:“賦體物而瀏亮。”揚子云云:“詩人之賦麗以則。”



紗山所論,其得此意矣。予喜于聞命,聊撰數語以弁簡首,願海內同學之士知所取法,以為程式,庶無負紗山之苦心,則幸甚。



    時道光廿八年,歲次戊申三月上巳,杏山王雅南謹識於光邑涑水書院。

- -


序原敘(餘丙照)

    自有唐以律賦取士,而賦法始嚴。謂之律者,以其繩尺法度亦如律令之不可逾也。由元迄明,因之不失。



我朝作人雅化,文運光昌。欽試翰院既用之,而歲、科兩試及諸季考亦藉以拔錄生童,預儲館閣之選,賦學蒸蒸日上矣。然通曉者往往矜為秘授,嚮往者每致歎於迷途,故草茅之士,苟非學有淵源,工賦者亦少。照於是忘其固陋,取唐賦佳構及國朝名作,擇其佳句,分為十法。始之以押韻,終之以煉局。



又別為碎目數十條,每條引佳構若干以為程式。後複附以賦法,補其遺漏。蓋欲為無師授者示迷途,故不憚縷晰言之耳。第照譾陋,所論諸法,或采之名家,或出於鄙見。誠恐立言不當,貽誤後學。



集成,急就正于吳立葊夫子,謬蒙褒嘉,且為鑒定。謂宜公諸同人,嘉惠來學。



照敢謂賦學之精,莫此為備哉?聊以敘述舊聞,志父師之教於弗諼爾。高明君子苟有匡所不逮,辱而教之,則照之取法更進矣,敢不拜嘉乎!




    時皇上禦宇之七年歲次戊申仲秋穀旦,紗山餘丙照題于文華堂。


原敘(吳東昱)

 



司馬相如曰:“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攬人物,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然則賦其不可學乎?然相如又雲:“一經一緯,一宮一商,賦之跡也。”



劉勰亦雲:“麗辭雅義,符采相勝,賦之體也。”則賦又若不可學而可學。我朝文運昌明,自翰林以及小試,莫不試士以賦,賦學之盛,追漢唐而軼宋明矣。



乃草茅之士,能賦卒鮮者,非賦不可學也,欲學而不得其法,求法而不得其人,遂若可學而不可學也。



餘生紗山,少學於予,詩賦即頗留心,數載中耳提面命,賦中三昧,已得其大凡矣。後從周生豹山遊,益加研習,賦學遂臻宏博,從此刊陳落腐,含英咀華,以登徐、庾之堂,而樹騷壇之幟,殊可頃指。



俟今年夏,以所輯《賦學指南》就正于餘,集分十法,始於押韻,終於煉局,條分縷晰,各引佳聯,以為程式。雖只就時下律賦細為指示,而于騷、古諸體概未之及。然初學之士,得此一編伏而讀之,賦中諸法,瞭若指掌,不俟面命耳提,自可抽黃對白,又何法之不易知,賦之不可學哉!予喜紗山能敘述舊聞,更有心得也。少為更正,益以數條,命付剞劂,以廣所學雲。




    時道光七年歲次丁亥孟秋月,立葊吳東昱題於響泉書屋。


《增注賦學指南》敘(餘丙照)

    昔杜南征注《左傳》,顏師古注《漢書》,論者謂為二書功臣,然杜不長於鳥獸蟲魚,顏不長於天文地理,皆闕之不注,以俟後人之增釋。今欲以固陋之學,探巨制之淹博,明而注釋之,難矣。


然詳注不能,不注更不可也。(照)于丁亥歲(道光七年,1827)有《賦學指南》之刻,不脛走四方矣。



而注解全無,讀者每以獺祭苦之。夫示以作賦之法,使仍昧於賦中之典,尚得謂嘉惠來學乎。況其時唐賦僅選十篇,時賦僅二十篇,聊示入門快捷方式,而於歷朝佳賦俱未采入,亦無以拓才思而開眼界。壬、癸歲(壬寅,道光二十二年,1842;癸卯,道光二十三年,1843),課徒多暇,取《指南》舊本增而注之。選兩漢六朝賦數篇,冠唐之前,以溯其源;選宋賦數篇殿唐之後,以觀其變;選時賦之清新典雅有裨後學者十余篇,以便其取資。



且命小子(耀)輩博考群書,於賦中典故載於習見書中者,采而注之篇後,使不苦於查考。此照不揣固陋增注之苦心也。至所未見之書,則亦師杜南征、顏師古闕而不注之法,以俟博雅君子雲爾。

    時道光歲在昭陽單閼寎月,紗山氏餘丙照題于黃士關之醉經堂。


凡例

1.國朝律賦選本林立,是集專為初學計,不得不細為指示,先引佳聯,所以講句法也;次引佳段,所以講段法也;後引全篇,所以講篇法也。

2.集中各條所引各聯,原取其句法之佳,其立意有在題前、題後不一,不得以不合題面薄之。




3.集中所引各段亦有前後部位不同,故必注以第幾段,示毋淩躐也。



4.律賦盛于國朝,始于唐宋,其先聲則源于漢魏,開自六朝,集中全篇多取唐賦,以層次清楚,筆力簡勁,篇法完密,可為程式也,然不究淵源,率患根柢不厚,故複增兩漢六朝賦數篇、宋賦數篇,合當代名程,共為一集。

5.律賦雖取駢儷,而要以斂氣鑄局為先,故凡有曲折頓挫者,集中多選;氣滯局松者,不收。

6.賦貴真切,不尚堆垛。是集獨取精切輕快之作,不能透發題眼者,不收。

7.試賦雖講聲調,然必胎息兩漢六朝,乃為上乘。集中末卷登古體及擬古數篇,以存其概,俾知此道非僅四六押韻已也。擬法載《擬春賦》後。



8.旁評指明段落,以醒眉目;引用典實,除整用經句外,概為箋注,均為初學起見,方家幸勿見哂。

9.記事之書,辭多不一。有同此一事,此書所載與彼書異者,茲所注釋但就案頭所有之書錄而登之,固難與未見之書一一求合。

10.集中注釋,既不能備錄全文,則量其篇幅,去其繁文;總以解釋明白為務,亦非任意割裂。

11.事實有各篇互見者,一處注明;餘則雲見某處,以省簡帙。分類有本類條多,不能備載本卷者,分載他卷,以均其部;亦必注明,便於查閱。

- -


《賦學指南》總目

押韻  五條(押虛字  因韻法  出色韻  押人、地名)

詮題  二十三條(繪景  寫情  情景兼到  傳神  體物  刻劃  點醒  陪襯  烘托  比例  雙關  串合  映帶  疑審  釋義  議論  搓法  旋風筆  撞法  演算法  前後著想  題前翻跌  段末收束)

裁對  五條(卦辭對  干支對  數目對  反正對  流水對)

琢句  五條(煉長句  煉短句  煉起結  運用成語  迭字句)

賦品  四條(清秀品  古致品  灑脫品  莊雅品)

首段  九條(直起  陪起  題前起  對起  翻起  頌揚起  暗籠  明擒  古體)

次段  四條(映合  順拍  逆翻  溯源)

諸段  十三條(鋪敘  互勘  提起  點染  停頓  反正  旁襯  開合  淺深  推原  推論  讚歎  折落)

結段  十一條(頌揚  懷古  寓意  推原、推論  讚歎  旁襯  托題  壓題  翻題  雜體)

練局  六十篇

以上十類,分次十六卷,各有總論,其各條碎目,別詳每卷論後。




附:賦法緒論

◆編者簡敘

    當今“辭賦熱”掀起者賦帝其人簡介:(賦帝名片)

    ①中賦0-20號平臺 賦帝駢尊古也司馬呈祥潘氏 總編審

    ②中國興賦第一人 賦壇領袖 弘駢先驅 元勳辭賦文化推廣家

    ③千城賦 千校賦 千山賦 萬水賦 百閣百樓賦 總設計師 兼 執行官

    ④中國新賦運動第一發起人 中華辭賦家聯合會主席 兼 中華賦學院院長

    ⑤辭賦文化出版商 網路辭賦首席編輯師 中華辭賦(第一)網及其20網組建者

    ⑥《賦苑瓊葩》《千城賦》《中華新辭賦選粹》《中華辭賦報》總纂官 兼 主編

    ⑦第一辭賦收藏家 中華辭賦最大文庫集大成者 辭賦駢文資源大規模系統化整理者

    ⑧當今“辭賦熱”掀起者 總策動師 當代中華辭賦復興與繁榮的導啟者 開拓者 建樹者

    ⑨中國著名辭賦家創作集團 團長 兼 總指揮 當代主流辭賦家群體 精英代表 卓越領導人

    ⑩著名辭賦家 駢文家 古文家 學者 河南理工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 賦帝駢尊古也潘承祥
>



賦彙錄要 : 二十八卷, 補遺一卷, 外集一卷, 補題注一卷 /
https://www.loc.gov/resource/lcnclscd.2014514537.1A000/


https://www.loc.gov/search/?in=&q=%E8%B3%A6%E5%BD%99%E9%8C%84%E8%A6%81&new=true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408/10/11498314_461492718.shtml


--



攷正增廣詩韻全璧


書名:《增廣詩韻全璧》五卷
原輯:清 余照
增定:清 汪慕杜
增廣:清 湯文潞
重編:清 華錕
印行:學海出版社


清聖祖敕撰《御定佩文韻府》,賦詩填詞,查考典故,詞章家遵用其書。以卷帙浩繁,流布匪易,余照乃約為《詩韻珠璣》五卷以便攜帶。


後汪慕杜增定其書,益以《詩腋選句》,名曰《詩韻合璧》。



湯文潞就汪氏之書補增《詩腋補編》、《詞林典腋》,及吳光昭輯《賦彙錄要》二十八卷等三種,仍題《詩韻合璧》。



華錕取湯氏增本加以攷正,又增佚名《詩賦類聯采新》十二卷、秦嘉謨《月令粹編》二十四卷、余丙照原本《賦學指南摘要》,典故詞範略備;


郝在田《校增金壺字考》一卷、潘維城《虛字韻藪》一卷、龍啟瑞《字學正譌》一卷、汪承元《分韻文選題解擇要》十卷,文字聲韻資料略具;


姚文登《初學檢韻袖珍》十二集,以部首列序,便於檢韻。凡詞章家所必需者,靡不備載。


書成,遂取純全、大全之意,改題《攷正增廣詩韻全璧》,以為韻學之助。


康熙字典體產生器 ( beta )
https://gengen.co/zh_hant/official/kangxi_avatar



詩韻合璧 詩韻合璧 (しいんがっぺき)-(国文学研究資料館)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16101



詩韻合璧 詩韻合璧 (しいんがっぺき)-(国文学研究資料館)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idl&bib=200016101



詩韻合璧 : 増註-湯文潞 編,岸田吟香 校,明29.11,博文館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A9%A9%E9%9F%BB%E5%90%88%E7%92%A7+&viewRestricted=0


說文解字-弟六篇上
http://kanji-database.sourceforge.net/dict/swjz/v11.html


開放康熙字典 中華開放古籍協會
http://kangxi.adcs.org.tw/kangxizidian/


康熙好朋友
https://www.facebook.com/kangxifriends/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詩韻合璧 詩腋,帝治, 《詩韻合璧》一書序言雲:“古無所謂韻書也。自隋陸法言始,以四聲分二百六韻,撰為《切韻》一書,遂成千古韻書之祖。 繼《切韻》而興者,有孫勉之《唐韻》,丁度之《集韻》,或以反切而分字聲之清濁,或溯源流而稽古音之變遷,雖標新立異、作者輩出, 皆不若《詩韻》之以韻隸事、適於應用也。 《詩韻》之作,肇于宋陰時夫之《韻府群玉》。當其時,承東坡山谷之後,詩人用韻爭以奇險為工。故摘錄典實詞藻隸於各韻之下,創為以韻隸事之格。 自是厥後,明之《洪武正韻》,清之《佩文詩韻》,悉踵成規,援以為例。而《詩韻》一書永為藝林之瑰寶,詞章之程式也。 然篇幅過巨,卷帙繁多,查檢匪易,攜取維艱。後之作者鑒其失而補其弊,乃有含英、題解、辨同、珠璣,集成諸本,相繼出版,而以合璧(即《詩韻合璧》)為最善。 蓋合璧為汪慕杜太史尊韻府(即《韻府群玉》)之例,取愚古軒《詩韻珠璣》,益以《詩腋》選句,重加增訂, 複經旌邑湯氏以《詩腋》補編歷代賦匯、詞林、典腋,分類增入,薈萃群書,合而成璧,洵為後學之津梁、詩家之寶筏。” 清代出現的《詩韻合璧》一書,最初為汪慕杜所編,後經湯文璐補充,乃成今書。 其序文中說的很明白:“後之作者鑒其(指《佩文詩韻》)失而補其弊,乃有含英、題解、辨同、珠璣,集成諸本,相繼出版,而以合璧(即《詩韻合璧》)為最善。蓋合璧為汪慕杜太史尊韻府(即《韻府群玉》)之例,取愚古軒《詩韻珠璣》,益以《詩腋》選句,重加增訂,複經旌邑湯氏以《詩腋》補編歷代賦匯、詞林、典腋,分類增入,薈萃群書,合而成璧,洵為後學之津梁、詩家之寶筏。” - <詩韻合璧序>云:「旌邑湯君以詩腋補編、歷代賦彙分類增入,薈萃群書,合而成璧,洵為初學之津梁,詩人之寶筏。無如別風淮雨,訛誤頗多,夏五郭公,缺殘尤夥。爰為之剔其榛蕪,詳加勘挍,凡兩閱寒,始奏厥功,亟為付印,以公同好,非敢自詡精詳,亦聊以備揮亮之一助云爾。 <凡例>云:「一是書倒順韻脚及官韻字數,胥依漁古軒詩韻原本,詳加挍勘,其較松隱閣鉛版詩韻會璧尤為精緻無訛,閱者自能辨別。」「一是編三幅,輯書十二種,係:詩韻珠璣、詩韻異同辨、詩韻音義註、漁古軒詩韻、詩韻集成、詞林典腋、詩腋並詩腋補編、詠史詩腋分韻、文選題解擇要、歷代賦彙錄要、虛字韻藪。原本卷帙浩繁,難為徧購,兼以一字一典,考覈群書殊為未便,茲並合為一編,物以類聚,美必同臻。雖未免滄海遺珠之憾,然於芸窗雪案間似覺不無小補,倘有未盡善處,祈博雅君子匡我不逮。」 -- 《詩韻合璧》是清代極為流行的韻書,系作者採擇前代各韻書之長編輯而成。收詞極豐富,排列甚精當。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詩的用韻。一般人所謂“詩韻”,也就是指這個來說的。 詩韻共有106個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 30韻,入韻17韻。 書中還輯入《詩腋》《詞林典腋》二書,收大量詩詞典和舊詩常用語詞。據廣益書局1922年版影印。詩賦有取分裁,茲將詞林典腋統列中幅,使吟詠家得所採擇。 本書實際是一本詞典。不同之處在于,現在發行的詞典中的片語,均由主字在前組成一個詞,,而《詩韻合璧》除作為主字外,作為輔字亦組成:大人、好人、名人、能人等等。 書中的分隔號相當於字典中的“~”符號,是代替某個字的符號。仍以人字為例:書中將人民、人物、人人、人海、人心,省略為~民、~物、~人、~海、~心。書中的圓圈符號 代表主、輔字的轉換。 書中的分隔號,就是指代離它最近的那個大體字。比如,圖中的 “空” 字下面,依次列舉了常用的“碧空、蔽空、遠空、半空、天空”等等。雙行夾註中的那個分隔號,就是 代替了上面大寫的”空“字。這樣就顯得簡潔清晰、重點突出。 書中的圓圈,沒有具體的意義,僅僅是為了分割、割開上下內容,類似於網上看到的分隔線。在那”空“字那一欄做例子。你仔細看看,圓圈兩邊有什麼不同呢?原來,圓圈 的上邊,列舉的詞語,都是以空字作尾的,而圓圈下面的詞,都是以空字開頭的。為了區分,就畫了一個圓圈。 大體字外的方括號。這個方括號,是指該字用不同的用法,可以有不同的意思和平仄。繼續用圖中的”空“字為例:在詩韻中,一東部的這個”空“,只能作“中間、中部”這樣 的意思講,此時它是平聲;但是如果作“空出”等動詞講,那它就不屬於平聲字了,而是屬於上聲中的一董部,是仄聲字了。也就是說,字有多意,意思不同則音韻相乖。 詩腋、詞腋怎麼用?這兩部書,說白了,就是詩料,就是分類集合了前人常用的一些詞語,讓你從中學習,以豐富積累和儲備,這樣,自己寫詩時,就有詞了,而不是鉗口 難言。 比方說,如果帝王類,常常用到的人可能有吳太伯、勾踐、秦始皇,等等;歷代人名中則有孔子、顏回等等。在詠寫日月的詩詞中,常常用到素魄、素女、久照等詞語。—— 這就好比,你想要寫好文章,就要有豐富多彩的辭藻,而不是說來說去就那麼幾個字。當代人的詩之所以寫不好,就是因為這種積累太少了,辭語的極度貧乏,必然導致思 想表達的孱弱、空洞。 詩腋一詞,本出自于《詩韻合璧》一書,該書是講詩韻方面的一本古籍,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詩腋目錄,一是詞腋目錄,一是詩韻合璧大全。書的主要部分是詩韻合璧大全 。其中詩腋目錄下分帝治部、仕進部、德性部、人倫部、人事部、天文部、時令部、地理部、禮制部、文學部、文具部、武備部等數十部。每一部下又分許多類。如帝治部 裡又分帝德、聖壽、聖德、宸翰、詔令、法天、勤民、符瑞、政治、養老、納諫、選賢、試士、省方、勸農、賦稅、蠲賑、學校、刑罰。每一類以詩賦的形式在後面羅列出 來。當然,對於入了門的人而言,還有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詩腋 詞腋》中提供了許多摹寫精當優美的句子和段落,我們可以從中學會如何寫、如何寫好。比如,下面列 舉的詩句或是賦句。 《詩韻合璧》是清代極為流行的韻書,系作者採擇前代各韻書之長編輯而成。收詞極豐富,排列甚精當。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詩的用韻。 -- 《詩韻合璧》是清代極為流行的韻書,系作者採擇前代各韻書之長編輯而成。收詞極豐富,排列甚精當。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詩的用韻。 一般人所謂“詩韻”,也就是指這個來說的。詩韻共有106個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 30韻,入韻17韻。 書中還輯入《詩腋》《詞林典腋》二書,收大量詩詞典和舊詩常用語詞。據廣益書局1922年版影印。詩賦有取分裁,茲將詞林典腋統列中幅,使吟詠家得所採擇。 本書實際是一本詞典。不同之處在于,現在發行的詞典中的片語,均由主字在前組成一個詞,, 而《詩韻合璧》除作為主字外,作為輔字亦組成:大人、好人、名人、能人等等。 書中的分隔號相當於字典中的“~”符號,是代替某個字的符號。仍以人字為例:書中將人民、人物、人人、人海、人心,省略為~民、~物、~人、~海、~心。書中的圓圈 符號代表主、輔字的轉換。 書中的分隔號,就是指代離它最近的那個大體字。比如,圖中的 “空” 字下面,依次列舉了常用的“碧空、蔽空、遠空、半空、天空”等等。雙行夾註中的那個分隔號,就是 代替了上面大寫的”空“字。這樣就顯得簡潔清晰、重點突出。 書中的圓圈,沒有具體的意義,僅僅是為了分割、割開上下內容,類似於網上看到的分隔線。在那”空“字那一欄做例子。你仔細看看,圓圈兩邊有什麼不同呢? 原來,圓圈的上邊,列舉的詞語,都是以空字作尾的,而圓圈下面的詞,都是以空字開頭的。為了區分,就畫了一個圓圈。 大體字外的方括號。這個方括號,是指該字用不同的用法,可以有不同的意思和平仄。 繼續用圖中的”空“字為例:在詩韻中,一東部的這個”空“,只能作“中間、中部”這樣的意思講,此時它是平聲;但是如果作“空出”等動詞講,那它就不屬於平聲字了,而是 屬於上聲中的一董部,是仄聲字了。也就是說,字有多意,意思不同則音韻相乖。 詩腋、詞腋怎麼用?這兩部書,說白了,就是詩料,就是分類集合了前人常用的一些詞語,讓你從中學習,以豐富積累和儲備, 這樣,自己寫詩時,就有詞了,而不是鉗口難言。 比方說,如果帝王類,常常用到的人可能有吳太伯、勾踐、秦始皇,等等;歷代人名中則有孔子、顏回等等。 在詠寫日月的詩詞中,常常用到素魄、素女、久照等詞語。—— 這就好比,你想要寫好文章,就要有豐富多彩的辭藻,而不是說來說去就那麼幾個字。 當代人的詩之所以寫不好,就是因為這種積累太少了,辭語的極度貧乏,必然導致思想表達的孱弱、空洞。 詩腋一詞,本出自于《詩韻合璧》一書,該書是講詩韻方面的一本古籍,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詩腋目錄,一是詞腋目錄,一是詩韻合璧大全。 書的主要部分是詩韻合璧大全。其中詩腋目錄下分帝治部、仕進部、德性部、人倫部、人事部、天文部、時令部、地理部、禮制部、文學部、文具部、武備部等數十部。 每一部下又分許多類。如帝治部裡又分帝德、聖壽、聖德、宸翰、詔令、法天、勤民、符瑞、政治、養老、納諫、選賢、試士、省方、勸農、賦稅、蠲賑、學校、刑罰。 每一類以詩賦的形式在後面羅列出來。當然,對於入了門的人而言,還有更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詩腋 詞腋》中提供了許多摹寫精當優美的句子和段落,我們可以從中學會如何寫、如何寫好。比如,下面列舉的詩句或是賦句。 -- 詩韻合璧 詩韻合璧 : 増註-湯文潞 編,岸田吟香 校,明29.11,博文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3 詩韻合璧 : 増註-湯文潞 編,岸田吟香 校,明29.11,博文館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A9%A9%E9%9F%BB%E5%90%88%E7%92%A7+&viewRestricted=0 詩韻合璧 : 増註. 巻1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3 詩韻合璧 : 増註. 巻2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4 詩韻合璧 : 増註. 巻3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5 詩韻合璧 : 増註. 巻4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6 詩韻合璧 : 増註. 巻5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7 詩韻合璧 : 増註-湯文潞 編,岸田吟香 校,明29.11,博文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3 詩韻合璧 : 増註-湯文潞 編,岸田吟香 校,明29.11,博文館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A9%A9%E9%9F%BB%E5%90%88%E7%92%A7+&viewRestricted=0 -- 宋晶如-《古文觀止》的注譯者宋晶如小傳 http://db.cyberseodang.or.kr/front/sabuList/BookMain.do?mId=m01&sMode=M

詩韻合璧


詩腋,帝治,


《詩韻合璧》一書序言雲:“古無所謂韻書也。自隋陸法言始,以四聲分二百六韻,撰為《切韻》一書,遂成千古韻書之祖。


繼《切韻》而興者,有孫勉之《唐韻》,丁度之《集韻》,或以反切而分字聲之清濁,或溯源流而稽古音之變遷,雖標新立異、作者輩出,


皆不若《詩韻》之以韻隸事、適於應用也。


《詩韻》之作,肇于宋陰時夫之《韻府群玉》。當其時,承東坡山谷之後,詩人用韻爭以奇險為工。故摘錄典實詞藻隸於各韻之下,創為以韻隸事之格。


自是厥後,明之《洪武正韻》,清之《佩文詩韻》,悉踵成規,援以為例。而《詩韻》一書永為藝林之瑰寶,詞章之程式也。


然篇幅過巨,卷帙繁多,查檢匪易,攜取維艱。後之作者鑒其失而補其弊,乃有含英、題解、辨同、珠璣,集成諸本,相繼出版,而以合璧(即《詩韻合璧》)為最善。


蓋合璧為汪慕杜太史尊韻府(即《韻府群玉》)之例,取愚古軒《詩韻珠璣》,益以《詩腋》選句,重加增訂,


複經旌邑湯氏以《詩腋》補編歷代賦匯、詞林、典腋,分類增入,薈萃群書,合而成璧,洵為後學之津梁、詩家之寶筏。”


清代出現的《詩韻合璧》一書,最初為汪慕杜所編,後經湯文璐補充,乃成今書。


其序文中說的很明白:“後之作者鑒其(指《佩文詩韻》)失而補其弊,乃有含英、題解、辨同、珠璣,集成諸本,相繼出版,而以合璧(即《詩韻合璧》)為最善。蓋合璧為汪慕杜太史尊韻府(即《韻府群玉》)之例,取愚古軒《詩韻珠璣》,益以《詩腋》選句,重加增訂,複經旌邑湯氏以《詩腋》補編歷代賦匯、詞林、典腋,分類增入,薈萃群書,合而成璧,洵為後學之津梁、詩家之寶筏。”


-

<詩韻合璧序>云:「旌邑湯君以詩腋補編、歷代賦彙分類增入,薈萃群書,合而成璧,洵為初學之津梁,詩人之寶筏。無如別風淮雨,訛誤頗多,夏五郭公,缺殘尤夥。爰為之剔其榛蕪,詳加勘挍,凡兩閱寒,始奏厥功,亟為付印,以公同好,非敢自詡精詳,亦聊以備揮亮之一助云爾。


<凡例>云:「一是書倒順韻脚及官韻字數,胥依漁古軒詩韻原本,詳加挍勘,其較松隱閣鉛版詩韻會璧尤為精緻無訛,閱者自能辨別。」「一是編三幅,輯書十二種,係:詩韻珠璣、詩韻異同辨、詩韻音義註、漁古軒詩韻、詩韻集成、詞林典腋、詩腋並詩腋補編、詠史詩腋分韻、文選題解擇要、歷代賦彙錄要、虛字韻藪。原本卷帙浩繁,難為徧購,兼以一字一典,考覈群書殊為未便,茲並合為一編,物以類聚,美必同臻。雖未免滄海遺珠之憾,然於芸窗雪案間似覺不無小補,倘有未盡善處,祈博雅君子匡我不逮。」


--



《詩韻合璧》是清代極為流行的韻書,系作者採擇前代各韻書之長編輯而成。收詞極豐富,排列甚精當。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詩的用韻。一般人所謂“詩韻”,也就是指這個來說的。


詩韻共有106個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 30韻,入韻17韻。


書中還輯入《詩腋》《詞林典腋》二書,收大量詩詞典和舊詩常用語詞。據廣益書局1922年版影印。詩賦有取分裁,茲將詞林典腋統列中幅,使吟詠家得所採擇。


本書實際是一本詞典。不同之處在于,現在發行的詞典中的片語,均由主字在前組成一個詞,,而《詩韻合璧》除作為主字外,作為輔字亦組成:大人、好人、名人、能人等等。


書中的分隔號相當於字典中的“~”符號,是代替某個字的符號。仍以人字為例:書中將人民、人物、人人、人海、人心,省略為~民、~物、~人、~海、~心。書中的圓圈符號
代表主、輔字的轉換。



書中的分隔號,就是指代離它最近的那個大體字。比如,圖中的 “空” 字下面,依次列舉了常用的“碧空、蔽空、遠空、半空、天空”等等。雙行夾註中的那個分隔號,就是

代替了上面大寫的”空“字。這樣就顯得簡潔清晰、重點突出。


書中的圓圈,沒有具體的意義,僅僅是為了分割、割開上下內容,類似於網上看到的分隔線。在那”空“字那一欄做例子。你仔細看看,圓圈兩邊有什麼不同呢?原來,圓圈

的上邊,列舉的詞語,都是以空字作尾的,而圓圈下面的詞,都是以空字開頭的。為了區分,就畫了一個圓圈。


大體字外的方括號。這個方括號,是指該字用不同的用法,可以有不同的意思和平仄。繼續用圖中的”空“字為例:在詩韻中,一東部的這個”空“,只能作“中間、中部”這樣

的意思講,此時它是平聲;但是如果作“空出”等動詞講,那它就不屬於平聲字了,而是屬於上聲中的一董部,是仄聲字了。也就是說,字有多意,意思不同則音韻相乖。


詩腋、詞腋怎麼用?這兩部書,說白了,就是詩料,就是分類集合了前人常用的一些詞語,讓你從中學習,以豐富積累和儲備,這樣,自己寫詩時,就有詞了,而不是鉗口

難言。


比方說,如果帝王類,常常用到的人可能有吳太伯、勾踐、秦始皇,等等;歷代人名中則有孔子、顏回等等。在詠寫日月的詩詞中,常常用到素魄、素女、久照等詞語。——

這就好比,你想要寫好文章,就要有豐富多彩的辭藻,而不是說來說去就那麼幾個字。當代人的詩之所以寫不好,就是因為這種積累太少了,辭語的極度貧乏,必然導致思

想表達的孱弱、空洞。


詩腋一詞,本出自于《詩韻合璧》一書,該書是講詩韻方面的一本古籍,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詩腋目錄,一是詞腋目錄,一是詩韻合璧大全。書的主要部分是詩韻合璧大全

。其中詩腋目錄下分帝治部、仕進部、德性部、人倫部、人事部、天文部、時令部、地理部、禮制部、文學部、文具部、武備部等數十部。每一部下又分許多類。如帝治部

裡又分帝德、聖壽、聖德、宸翰、詔令、法天、勤民、符瑞、政治、養老、納諫、選賢、試士、省方、勸農、賦稅、蠲賑、學校、刑罰。每一類以詩賦的形式在後面羅列出

來。當然,對於入了門的人而言,還有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詩腋 詞腋》中提供了許多摹寫精當優美的句子和段落,我們可以從中學會如何寫、如何寫好。比如,下面列

舉的詩句或是賦句。


《詩韻合璧》是清代極為流行的韻書,系作者採擇前代各韻書之長編輯而成。收詞極豐富,排列甚精當。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詩的用韻。


--


《詩韻合璧》是清代極為流行的韻書,系作者採擇前代各韻書之長編輯而成。收詞極豐富,排列甚精當。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詩的用韻。


一般人所謂“詩韻”,也就是指這個來說的。詩韻共有106個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 30韻,入韻17韻。




書中還輯入《詩腋》《詞林典腋》二書,收大量詩詞典和舊詩常用語詞。據廣益書局1922年版影印。詩賦有取分裁,茲將詞林典腋統列中幅,使吟詠家得所採擇。



本書實際是一本詞典。不同之處在于,現在發行的詞典中的片語,均由主字在前組成一個詞,,


而《詩韻合璧》除作為主字外,作為輔字亦組成:大人、好人、名人、能人等等。


 書中的分隔號相當於字典中的“~”符號,是代替某個字的符號。仍以人字為例:書中將人民、人物、人人、人海、人心,省略為~民、~物、~人、~海、~心。書中的圓圈

符號代表主、輔字的轉換。




書中的分隔號,就是指代離它最近的那個大體字。比如,圖中的 “空” 字下面,依次列舉了常用的“碧空、蔽空、遠空、半空、天空”等等。雙行夾註中的那個分隔號,就是

代替了上面大寫的”空“字。這樣就顯得簡潔清晰、重點突出。





書中的圓圈,沒有具體的意義,僅僅是為了分割、割開上下內容,類似於網上看到的分隔線。在那”空“字那一欄做例子。你仔細看看,圓圈兩邊有什麼不同呢?


原來,圓圈的上邊,列舉的詞語,都是以空字作尾的,而圓圈下面的詞,都是以空字開頭的。為了區分,就畫了一個圓圈。



大體字外的方括號。這個方括號,是指該字用不同的用法,可以有不同的意思和平仄。


繼續用圖中的”空“字為例:在詩韻中,一東部的這個”空“,只能作“中間、中部”這樣的意思講,此時它是平聲;但是如果作“空出”等動詞講,那它就不屬於平聲字了,而是

屬於上聲中的一董部,是仄聲字了。也就是說,字有多意,意思不同則音韻相乖。




詩腋、詞腋怎麼用?這兩部書,說白了,就是詩料,就是分類集合了前人常用的一些詞語,讓你從中學習,以豐富積累和儲備,


這樣,自己寫詩時,就有詞了,而不是鉗口難言。



比方說,如果帝王類,常常用到的人可能有吳太伯、勾踐、秦始皇,等等;歷代人名中則有孔子、顏回等等。


在詠寫日月的詩詞中,常常用到素魄、素女、久照等詞語。——



這就好比,你想要寫好文章,就要有豐富多彩的辭藻,而不是說來說去就那麼幾個字。


當代人的詩之所以寫不好,就是因為這種積累太少了,辭語的極度貧乏,必然導致思想表達的孱弱、空洞。



詩腋一詞,本出自于《詩韻合璧》一書,該書是講詩韻方面的一本古籍,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詩腋目錄,一是詞腋目錄,一是詩韻合璧大全。


書的主要部分是詩韻合璧大全。其中詩腋目錄下分帝治部、仕進部、德性部、人倫部、人事部、天文部、時令部、地理部、禮制部、文學部、文具部、武備部等數十部。


每一部下又分許多類。如帝治部裡又分帝德、聖壽、聖德、宸翰、詔令、法天、勤民、符瑞、政治、養老、納諫、選賢、試士、省方、勸農、賦稅、蠲賑、學校、刑罰。


每一類以詩賦的形式在後面羅列出來。當然,對於入了門的人而言,還有更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詩腋 詞腋》中提供了許多摹寫精當優美的句子和段落,我們可以從中學會如何寫、如何寫好。比如,下面列舉的詩句或是賦句。



--




詩韻合璧



詩韻合璧 : 増註-湯文潞 編,岸田吟香 校,明29.11,博文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3


詩韻合璧 : 増註-湯文潞 編,岸田吟香 校,明29.11,博文館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A9%A9%E9%9F%BB%E5%90%88%E7%92%A7+&viewRestricted=0


   

詩韻合璧 : 増註. 巻1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3


詩韻合璧 : 増註. 巻2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4

   
詩韻合璧 : 増註. 巻3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5


詩韻合璧 : 増註. 巻4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6


詩韻合璧 : 増註. 巻5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7



詩韻合璧 : 増註-湯文潞 編,岸田吟香 校,明29.11,博文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033


詩韻合璧 : 増註-湯文潞 編,岸田吟香 校,明29.11,博文館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A9%A9%E9%9F%BB%E5%90%88%E7%92%A7+&viewRestricted=0




--

宋晶如-《古文觀止》的注譯者宋晶如小傳


http://db.cyberseodang.or.kr/front/sabuList/BookMain.do?mId=m01&sMode=M


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左繡-讀左卮言:春秋經傳集解

左繡-讀左卮言:春秋經傳集解



左繡-讀左卮言:春秋經傳集解



第四章 焦循 之 《易》 學法則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526/6/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526/7/

焦循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author;=焦循


焦循 《易圖略》
http://www.eee-learning.com/article/3383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3385

--


左繡-讀左卮言:春秋經傳集解



左繡-讀左卮言:春秋經傳集解



馮李驊、陸浩:左繡-讀左卮言

左繡


춘추경전집해 v1[春秋經傳集解 v1]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fcsd=&cf=a&cd=aa16&gb=1&aa10up=kh2_je_a_vsu_A7B%5E2C_000&aa10no=&gnd1=&gnd2=&keywords=&rowcount=10



左氏蒙求-文本整理
https://bikue.tumblr.com/post/79970023389/%E5%B7%A6%E6%B0%8F%E8%92%99%E6%B1%82%E6%96%87%E6%9C%AC%E6%95%B4%E7%90%86


左氏傳蒙求 2卷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38300


左伝蒙求 : 標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3824

--


昌平叢書. 方言藻(李調元撰) 巻上,下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8943



春秋左氏伝校本 : 翻刻. 第1,2,風月堂,明13.9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3987
https://ndlonline.ndl.go.jp/#!/detail/R300000001-I000000418705-00




春秋左氏伝校本 : 明治新刻. 第1−2,鈴木義宗,明16.1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671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6%98%A5%E7%A7%8B%E5%B7%A6%E6%B0%8F%E4%BC%9D%E6%A0%A1%E6%9C%AC+%2C%E9%88%B4%E6%9C%A8%E7%BE%A9%E5%AE%97&viewRestricted=0



春秋左氏伝校本. 附録 巻上,森本太助等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3985



春秋左氏伝校本. 附録 巻下,森本太助等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3986


129    春秋左氏伝校本. 1 図書,杜預 集解[他] (明徳館, 1883)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title=%2F%22%E6%98%A5%E7%A7%8B%E5%B7%A6%E6%B0%8F%E4%BC%9D%E6%A0%A1%E6%9C%AC%22%2F&materialTypeList=0%7C1%7C2%7C4%7C5%7C6%7C7%7C8%7C9%7C92%7C13%7CI&viewRestrictedList=0&biblevelSearch=1&detailSearchTypeNo=A&publisher=%2F%22%E4%BF%AE%E9%81%93%E9%A4%A8%22%2F



130    春秋左氏伝校本. 第1,2 図書,杜預 集解[他] (内田屋宗兵衛等, 1871)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title=%2F%22%E6%98%A5%E7%A7%8B%E5%B7%A6%E6%B0%8F%E4%BC%9D%E6%A0%A1%E6%9C%AC%22%2F&materialTypeList=0%7C1%7C2%7C4%7C5%7C6%7C7%7C8%7C9%7C92%7C13%7CI&viewRestrictedList=0&biblevelSearch=1&detailSearchTypeNo=A&publisher=%2F%22%E5%86%85%E7%94%B0%E5%B1%8B%E5%AE%97%E5%85%B5%E8%A1%9B%E7%AD%89%22%2F



131   春秋左氏伝校本. 第1,2 図書,杜預 集解[他] (修道館, 1883)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title=%2F%22%E6%98%A5%E7%A7%8B%E5%B7%A6%E6%B0%8F%E4%BC%9D%E6%A0%A1%E6%9C%AC%22%2F&materialTypeList=0%7C1%7C2%7C4%7C5%7C6%7C7%7C8%7C9%7C92%7C13%7CI&viewRestrictedList=0&biblevelSearch=1&detailSearchTypeNo=A&publisher=%2F%22%E4%BF%AE%E9%81%93%E9%A4%A8%22%2F


132    春秋左氏伝校本. 1,2 図書,杜預 集解[他] (大村安兵衛等, 1883)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5%A4%A7%E6%9D%91%E5%AE%89%E5%85%B5%E8%A1%9B%E7%AD%89&viewRestricted=0


133 春秋左氏伝校本. 第1,2 図書,杜預 集解[他] (森本太助等, 1882)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searchWord=%E6%A3%AE%E6%9C%AC%E5%A4%AA%E5%8A%A9%E7%AD%89&facetOpenedNodeIds=&featureCode=all&viewRestrictedList=0&pageNo=1


134    春秋左氏伝校本. 第3,4 図書,杜預 集解[他] (森本太助等, 1882)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searchWord=%E6%A3%AE%E6%9C%AC%E5%A4%AA%E5%8A%A9%E7%AD%89&facetOpenedNodeIds=&featureCode=all&viewRestrictedList=0&pageNo=1


135
鼇頭評註春秋左氏伝校本. 1,2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3955



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備邊司謄錄


日後,國史編撰委員會將實現影印本數位化,將部分內容傳到網上。


http://chn.cha.go.kr/chinese/html/sub3/sub4.jsp



朝鮮承政院日記: http://sjw.history.go.kr/main/main.jsp

朝鮮王朝實錄: http://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jsp

朝鮮王陵展示館: http://royaltombs.cha.go.kr/index.html

朝鮮備邊司謄錄: http://kjg.snu.ac.kr/sub_index.jsp?ID=VBS

朝鮮總督府官報網: http://gb.nl.go.kr/

남 명 학古文獻系統: http://nmh.gsnu.ac.kr/

韓國電子史料館: http://archive.history.go.kr/

韓國服飾研究: http://erp.kbsart.co.kr/artsearch/

韓國服飾研究: http://www.lifeinkorea.com/culture/clothes/clothesj.cfm

韓國高麗大學海外韓國國學資料服務: http://kostma.korea.ac.kr/

韓國古典綜合數據庫: http://db.itkc.or.kr/itkcdb/mainIndexIframe.jsp

韓國古籍綜合目錄系統: http://www.nl.go.kr/korcis/

韓國古文書資料網站: http://archive.kostma.net/#

韓國國家記錄遺產: http://www.memorykorea.go.kr/

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 http://www.gogung.go.kr/index.do#none

韓國國立國樂院: http://www.gugak.go.kr/site/main/index001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http://www.museum.go.kr/site/main/index001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電子圖書館: http://www.dlibrary.go.kr/JavaClient/jsp/wonmun/index.html

韓國國史編寫委員會: http://www.history.go.kr/

韓國國學振興院: http://www.koreastudy.or.kr/

韓國歷代人物中央情報系統: http://people.aks.ac.kr/index.aks

韓國歷史情報統合系統: http://www.koreanhistory.or.kr/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字典: http://encykorea.aks.ac.kr/

韓國儒教網: http://ugyo.net/

韓國史基礎數據庫: http://db.history.go.kr/

韓國史知識匯集: http://terms.naver.com/list.nhn?cid=2941&categoryId=2941

韓國文化廳: http://www.cha.go.kr/cha/idx/Index.do?mn=NS_01

韓國文集叢刊人物年表: http://www.krpia.co.kr/pcontent/?svcid=KR&proid=287

韓國鄉土文化電子大典: http://www.grandculture.net/

韓國學英文術語用例詞典網站: http://www.aks.ac.kr/glossary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http://www.aks.ac.kr/home/index.do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 http://jsg.aks.ac.kr/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數據庫: http://yoksa.aks.ac.kr/main.jsp

韓國學資料門戶網站: http://www.kostma.net/

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數據庫: http://e-kyujanggak.snu.ac.kr/main.jsp

奎章閣儀軌全: http://uigwe.museum.go.kr/home

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 http://kyujanggak.snu.ac.kr/

香港城市大學韓國學數據庫索引: http://db.mkstudy.com/zh-cn/

訓民正音原版: http://hangeul.naver.com/unhaebonViewer.nhn



藏書閣 韓國本 解題 『史部』
http://dh.aks.ac.kr/jsg/index.php/(%EC%A0%84%EC%B2%B4)%EC%9E%A5%EC%84%9C%EA%B0%81_%EB%B3%B8%EB%8F%84%EC%84%9C_%ED%95%9C%EA%B5%AD%EB%B3%B8_%E5%8F%B2%E9%83%A8_%EC%9B%90%EB%AC%B8%EC%9E%90%EB%A3%8C_%EC%97%B4%EB%9E%8C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左傳句解

左傳句解



大字春秋左傳句解
http://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4758752/reader


春秋左伝詳節句解校本 : 音点. 1−8之巻 -朱周翰 (魯斎) 注,野村煥 (藤陰) 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692


春秋左伝詳節句解校本 : 音点. 9−16之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693


春秋左伝詳節句解校本 : 音点. 17−26之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694


春秋左伝詳節句解校本 : 音点. 27−35之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695



歴代古文鈔 : 評註. 左伝鈔 巻1-竹添進一郎 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986





春秋綱目左傳句解全書 : 8卷韓菼重訂.


春秋世系圖

讀左卮言、《十二公時事圖說》、《春秋三變說》、《列國盛衰說》、《周十四王說

杜預《經傳集解》,林堯叟《左傳解》


KR1e     春秋類
KR1e0001     春秋左傳(正文)--
KR1e0002     春秋經傳集解-晉-
KR1e0003     春秋正義-唐-孔穎達
KR1e0004     春秋左傳注疏-周-左丘明
KR1e0006     春秋公羊傳注疏-周-公羊高
KR1e0007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漢-
KR1e0008     春秋穀梁傳(正文)--
KR1e0009     春秋穀梁傳-晉-
KR1e0010     春秋穀梁注疏-周-穀梁赤
KR1e0011     箴膏肓-漢-鄭玄
KR1e0012     春秋釋例-晉-杜預
KR1e0013     春秋集傳纂例-唐-陸淳
KR1e0014     春秋集傳微旨-唐-陸淳
KR1e0015     春秋集傳辨疑-唐-陸淳
KR1e0016     春秋名號歸一圖-後蜀-馮繼先
KR1e0017     春秋年表--闕名
KR1e0018     春秋尊王發微-宋-孫復
KR1e0019     春秋皇綱論-宋-王晳
KR1e0020     春秋通義-宋-闕名
KR1e0021     春秋權衡-宋-劉敞
KR1e0022     劉氏春秋傳-宋-劉敞
KR1e0023     劉氏春秋意林-宋-劉敞
KR1e0024     春秋傳說例-宋-劉敞
KR1e0025     孫氏春秋經解-宋-孫覺
KR1e0026     蘇氏春秋集解-宋-蘇轍
KR1e0027     春秋辨疑-宋-蕭楚
KR1e0028     崔氏春秋經解-宋-崔子方
KR1e0029     春秋本例-宋-崔子方
KR1e0030     春秋五禮例宗-宋-張大亨
KR1e0031     春秋通訓-宋-張大亨
KR1e0032     葉氏春秋傳-宋-葉夢得
KR1e0033     春秋考-宋-葉夢得
KR1e0034     春秋三傳讞-宋-葉夢得
KR1e0035     呂氏春秋集解-宋-呂本中
KR1e0036     胡氏春秋傳-宋-胡安國
KR1e0037     高氏春秋集註-宋-高閌
KR1e0038     春秋後傳-宋-陳傅良
KR1e0039     左氏傳說-宋-呂祖謙
KR1e0040     左氏傳續說-宋-呂祖謙
KR1e0041     左氏博議-宋-呂祖謙
KR1e0042     春秋比事-宋-沈棐
KR1e0043     東萊呂太史春秋左傳類編-宋-呂祖謙
KR1e0044     春秋左傳要義-宋-魏了翁
KR1e0045     春秋分記-宋-程公說
KR1e0046     春秋講義-宋-戴溪
KR1e0047     春秋集義-宋-李明復
KR1e0048     張氏春秋集注-宋-張洽
KR1e0049     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宋-李琪
KR1e0050     春秋通說-宋-黃仲炎
KR1e0051     洪氏春秋說-宋-洪咨虁
KR1e0052     春秋經筌-宋-趙鵬飛
KR1e0053     春秋或問-宋-呂大圭
KR1e0054     春秋集傳詳說-宋-家鉉翁
KR1e0055     讀春秋編-宋-陳深
KR1e0056     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元-兪皋
KR1e0057     春秋纂言-元-吳澄
KR1e0058     春秋提綱-元-陳則通
KR1e0059     春秋諸國統紀-元-齊履謙
KR1e0060     春秋本義-元-程端學
KR1e0061     程氏春秋或問-元-程端學
KR1e0062     三傳辨疑-元-程端學
KR1e0063     春秋讞義-元-王元杰
KR1e0064     春秋會通-元-李廉
KR1e0065     春秋闕欵-元-鄭玉
KR1e0066     春秋集傳-元-趙汸
KR1e0067     春秋師說-元-趙汸
KR1e0068     春秋左氏傳補註-元-趙汸
KR1e0069     春秋金鎖匙-元-趙汸
KR1e0070     春秋屬辭-元-趙汸
KR1e0071     春秋胡傳附錄纂疏-元-汪克寬
KR1e0072     春秋春王正月考-明-張以寧
KR1e0073     春秋書法鉤元-明-石光霽
KR1e0074     春秋大全-明-胡廣
KR1e0075     春秋經傳辨疑-明-童品
KR1e0076     春秋正傳-明-湛若水
KR1e0077     左傳附注-明-陸粲
KR1e0078     春秋胡氏傳辨疑-明-陸粲
KR1e0079     春秋明志錄-明-熊過
KR1e0080     春秋正旨-明-高拱
KR1e0081     春秋輯傳-明-王樵
KR1e0082     春秋億-明-徐學謨
KR1e0083     春秋事義全考-明-姜寶
KR1e0084     春秋左傳屬事-明-傅遜
KR1e0085     春秋胡傳考誤-明-袁仁
KR1e0086     左氏釋-明-馮時可
KR1e0087     春秋質疑-明-楊于庭
KR1e0088     春秋孔義-明-高攀龍
KR1e0089     春秋辯義-明-卓爾康
KR1e0090     讀春秋略記-明-朱朝瑛
KR1e0091     春秋四傳質-明-王介之
KR1e0092     左傳杜林合注-晉-杜預


KR1e0093     日講春秋解義-清-庫勒納
KR1e0094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清-王掞
KR1e0095     御纂春秋直解-清-傅恒
KR1e0096     左傳杜解補正-清-顧炎武
KR1e0097     春秋稗疏-清-王夫之
KR1e0098     春秋四傳糾正-清-兪汝言
KR1e0099     春秋平議-清-兪汝言
KR1e0100     讀左日鈔-清-朱鶴齡
KR1e0101     左傳事緯-清-馬驌
KR1e0102     春秋毛氏傳-清-毛奇齡
KR1e0103     春秋簡書刋誤-清-毛奇齡
KR1e0104     春秋屬辭比事記-清-毛奇齡
KR1e0105     春秋地名考略-清-高士奇
KR1e0106     春秋管窺-清-徐庭垣
KR1e0107     三傳折諸-清-張尚瑗
KR1e0108     春秋闕如編-清-焦袁熹
KR1e0109     春秋宗朱辨義-清-張自超
KR1e0110     春秋通論-清-方苞
KR1e0111     春秋世族譜-清-陳厚耀
KR1e0112     春秋長歷-清-陳厚耀
KR1e0113     惠氏春秋說-清-惠士奇
KR1e0114     春秋大事表-清-顧棟高
KR1e0115     春秋識小錄-清-程廷祚
KR1e0116     惠氏春秋左傳補註-清-惠棟
KR1e0117     春秋左傳小疏-清-沈彤
KR1e0118     春秋地理考實-清-江永
KR1e0119     三正考-清-吳鼐
KR1e0120     春秋究遺-清-葉酉
KR1e0121     春秋隨筆-清-顧奎光
KR1e0122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



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

大學衍義(1)●대학연의(1)

大學衍義(1)●대학연의(1)


범례

御製重刊大學衍義序

    전체
    서명/저자명
    기사제목
    원문/대역문
    번역문
    역주
    기타

御製重刊大學衍義序


朕이 惟古之君天下者가 興道致治(注1)

必有其要然後에 能使家齊國治而天下平焉하나니 惟大學一書가 乃古人修身治天下之要道라 宋儒眞德秀가 推衍其義하여 綱擧目張하여 本末具備하니 眞可爲後世人君之鑑戒也라
《大學衍義》 重刊에 즈음하여 쓴 御製 序文



朕의 생각에, 옛날 천하에 임금 된 이들은 道를 일으켜 治世를 이루는 데 있어 반드시 그 요체가 있은 뒤에야 집안이 가지런해지고 나라가 잘 다스려지고 천하가 평안해지게 할 수 있었다. 그런데 오직 《大學》이라는 책이 바로 옛사람들이 자신을 수양하고 천하를 다스렸던 중요한 방도였다. 宋나라의 유학자 眞德秀가 이 뜻을 推論하고 敷衍하여 綱이 제시되고 目이 나열되어서 本과 末이 모두 갖추어졌으니, 진실로 후세 임금의 鑑戒가 될 만하다.

恭惟我太祖高皇帝(注2)

가 首定家邦하사 落成宮殿(注3)

하시고 卽命儒臣하사 取大學衍義하여 書于墻壁하여 以代繪畫(注4)

러시니 曁我太宗文皇帝(注5)

가 遷都北京(注6)

하시니 朕이 以宗人으로 自顧沖昧호대 荷天地․祖宗垂祐하여 以皇兄武宗之命으로 入嗣大統(注7)

호니 雖不得目覩宮墻所書하나 而訓章이 具存하여 載諸寶冊하니 深思皇祖垂訓惓惓之意하여 罔敢怠忘호라

삼가 생각건대, 우리 太祖 高皇帝께서 먼저 나라를 안정시켜서 궁전을 낙성하고는 바로 儒臣에게 명을 내려 《大學衍義》를 궁전의 회랑 벽에 써서 그림을 대신하게 하셨는데, 그 뒤 우리 太宗 文皇帝 때에 北京으로 도읍을 옮기셨다. 짐은 종친으로서 스스로를 돌아볼 때 나이가 어리고 우매함에도 天地와 祖宗의 보살핌을 받아 皇兄인 武宗의 명으로 들어와서 大統을 이었다. 비록 궁전 회랑 벽에 써 있는 글을 직접 보지는 못하였지만 가르침이 담겨 있는 글이 모두 남아 寶冊에 실려 있으니, 皇祖(太祖 高皇帝)께서 간곡하게 훈계하신 뜻을 깊이 생각해볼 때 감히 게을리하거나 잊을 수가 없다.

比居藩邸에 面承皇考(注8)

之敎러니 稍長에 卽命出閣讀書(注9)

하시고 且命就講官하여 講解大學衍義하사 曰 此書가 於人에 深有裨益이니 汝遵予言하여 力爲進學하라 學不負人이라 在用功專與不專耳라하시니 朕이 拜稽受敎(注10)

러니 不幸皇天이 降割하여 親輿上賓(注11)

하시니 言猶在耳로되 追念何及이리오 近日內閣(注12)

輔臣이 請以是書進講할새 特於五月十三日에 始命經筵日講官하여 輪直講讀하여 以資朕學하노니

짐이 예전에 潛邸에 거처할 때 皇考의 가르침을 직접 받았는데, 조금 장성하자 곧바로 전각으로 나가 독서하라고 명하셨다. 그리고 講官에게 나아가서 《大學衍義》를 강해하도록 명하면서 말씀하시기를 “이 책은 사람에게 매우 도움이 되니 너는 내 말을 따라 힘써 학문에 정진하도록 하라. 학문은 사람을 저버리지 않으니, 공부를 전일하게 하느냐 마느냐에 달려 있다.”라고 하셨다. 짐은 절을 하고 머리를 조아리며 가르침을 받았는데 불행하게도 하늘이 재앙을 내려 皇考께서 돌아가셨으니, 아직도 그 말씀이 귓가에 맴돌지만 황고를 追念한들 어찌 미칠 수 있겠는가.근일에 內閣의 輔臣들이 이 책을 進講하자고 청하기에 특별히 5월 13일에 경연의 日講官에게 처음으로 명을 내려 돌아가며 숙직하면서 강독하게 함으로써 짐의 학문에 도움이 될 수 있도록 하였다.

夫眞氏之撰是書也가 首書帝王爲治之序하니 蓋統言之요 次則論堯․舜以下諸君之學하니 夫學則心志通明하여 事至物來에 無所不達이라 故務學이 爲君人之首事요

眞德秀가 이 책을 저술할 때 ‘역대 聖王이 治世를 이룩해갔던 단계[帝王爲治之序]’를 맨 먼저 기록하였는데, 이는 총괄적으로 말한 것이다. 다음으로는 堯임금과 舜임금 이하 여러 임금들의 학문을 논하였는데, 학문을 하면 마음이 환하게 밝아져서 사물을 접할 때 통달하지 않는 것이 없게 된다. 그러므로 학문에 힘쓰는 것은 임금 된 이가 제일 먼저 해야 할 일인 것이다.

至論格物致知之要엔 先明道術하여 本之天理人倫하니 理明則人慾이 滅하고 倫序則綱常이 正하여 而異端之差와 王覇之異를 有不足辨矣요 次辨人材는 欲以聖賢之觀人과 帝王之知人으로 爲法하니 則君子小人之不同道와 忠直邪媚之不同科가 較然可知요 次審治體는 以昭禮樂刑政之序하고 察民情은 以明撫虐向背之機요

‘사물의 원리를 깊이 연구하여 知性의 힘을 극대화하는 핵심적인 방법들[格物致知之要]’을 논한 항목에서는 ‘道를 분명히 밝힘[明道術]’이라는 항목을 먼저 제시하고 그 근본을 天理와 人倫에 두었으니, 천리가 분명해지면 人慾이 없어지고 인륜이 질서 잡히면 綱常이 바르게 되어 이단의 오류, 王道와 霸道의 차이를 구분할 필요가 없게 된다.다음으로 ‘인재를 구별하는 방법들[辨人才]’을 논한 항목에서는 성현이 인재를 가려내는 방법과 역대 聖王이 인재를 알아보았던 사례들을 法으로 삼고자 하였으니, 이렇게 하면 군자와 소인은 道가 같지 않고 충직한 사람과 간사한 사람은 등급이 같지 않다는 것을 분명히 알 수 있다. 다음으로 ‘치국의 강령을 살핌[審治體]’을 논한 항목에서는 禮樂과 刑政의 순서를 밝혔고, ‘여론을 살피는 방법[察民情]’을 논한 항목에서는 백성들을 어루만지느냐 虐待하느냐에 따라 백성들이 지지하느냐 이반하느냐의 기미를 밝히고 있다.

誠意正心之要는 其論崇敬畏․戒逸欲이 爲詳하고 修身之要는 謹言行․正威儀가 爲主하고 而齊家之要는 則所謂重妃(배)匹․嚴內治․定國本․敎戚屬者가 無有不備焉하니

‘생각을 성실하게 하고 마음을 바르게 하는 요체[誠意正心之要]’를 논한 항목에서는 ‘공경함과 두려워함을 존숭함[崇敬畏]’과 ‘안일과 욕심을 경계함[戒逸欲]’을 논한 부분이 상세하고, ‘자신을 수양하는 요체[修身之要]’를 논한 항목에서는 ‘언행을 삼감[謹言行]’과 ‘위의를 바르게 함[正威儀]’을 위주로 하였다. 그리고 ‘집안을 가지런히 하는 요체[齊家之要]’를 논한 항목에서는 이른바 ‘배필을 중히 여김[重妃匹]’, ‘宮闈와 환관에 대한 단속을 엄히 함[嚴內治]’, ‘국본을 정함[定國本]’, ‘외척을 교화함[敎戚屬]’ 등이 갖추어지지 않은 것이 없다.

總而言之에 皆本於修身하니 格致誠正이 皆所以修其身也니 身修則敎成於家矣라 然其中謹言行․正威儀二語가 尤爲親切하니 蓋君身은 萬化之原이라 一言一動이 關繫匪輕하니 自廳政臨朝로 至於祭祀燕享之時에 不可毫髮忽慢이니 言行謹而威儀正이면 則四海가 從焉하며 臣民이 化焉하고 否則其所令이 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矣(注13)

니라 然言行을 不可以僞爲며 威儀를 不可以矯飾이라 要在意誠心正而身自修耳니라

총괄적으로 말하면 이 조목들은 모두 자신을 수양하는 것에 근본을 두고 있다.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이 모두 자신을 수양하는 방법이니, 자신이 수양되면 교화가 집안에서 이루어진다. 그러나 그중에서도 ‘언행을 삼감[謹言行]’, ‘위의를 바르게 함[正威儀]’이라는 두 마디 말이 더욱 직접적이고 절실한데, 임금의 몸은 모든 교화의 근원이기 때문이다. 말 한마디 행동 하나가 그 관계됨이 가볍지 않으니, 政事를 보고 朝會에 임하는 때로부터 祭祀를 지내고 燕享하는 때에 이르기까지 털끝만큼도 소홀히 하거나 태만해서는 안 된다. 언행이 삼가지고 위의가 바르게 되면 온 천하가 임금을 따르게 되고 臣民들이 교화되며, 그렇지 않으면 임금이 내리는 명령이 임금 자신이 좋아하는 것과 반대가 되어 백성들이 따르지 않게 된다. 그러나 언행을 거짓으로 행할 수는 없는 것이며 위의를 꾸며서 할 수는 없는 것이다. 요체는 생각이 성실해지고 마음이 바르게 되어 자신이 저절로 수양되느냐에 달려 있다.


嗚呼라 眞西山이 撰述此書하여 其所以望於後之君天下者가 不旣深哉아 其不及治國平天下者는 擧而措之가 率是道耳니라 朕德不逮라 覽是書에 惕然于懷하노니 自惟下作生民之主하고 上承昊天明命하여 苟不留心大學이면 則無以盡君道之所當爲者니 非但愧居君師之位라 豈不有負於天이며 有負於祖宗哉리오

아, 西山 眞德秀가 이 책을 저술하여 후세의 천하에 임금 된 이들에게 바란 것이 참으로 깊지 않은가. 治國과 平天下에 관한 항목까지 언급하지 않은 것은, 나라와 천하에 시행할 때 이상의 도리를 따르면 되기 때문이다.짐은 덕이 부족하기에 이 책을 볼 때마다 마음에 두려움이 생긴다. 스스로 생각해볼 때 아래로는 백성들의 주인이 되고 위로는 하늘의 밝은 명을 받들고서 진실로 《대학》에 마음을 두지 않는다면 임금이 당연히 행해야 할 도리를 다할 수 없게 되니, 임금의 지위에 있는 것이 부끄러운 정도에서 그칠 문제가 아니다. 어찌 하늘을 저버리는 일이 되지 않겠으며, 祖宗을 저버리는 일이 되지 않겠는가.

讀是書에 則知前代治亂之由가 皆本於學與不學耳니 學則聖賢之道와 爲治本末之序가 如指諸掌하여 修齊之功과 治平之效가 未有不得焉이요 如不學이면 則慾盛理微하여 凡百有害于身于家于國于天下者를 罔知戒止하여 危亡之勢가 未有能逃之者矣니라

이 책을 읽어보면 前代의 治世와 亂世의 원인이 모두 학문을 하였느냐 하지 않았느냐에 근본을 두고 있을 뿐임을 알게 된다. 학문을 하면 성현의 도와 치세를 이룩하는 본말의 순서가 마치 손바닥 위에 올려놓고 보는 것처럼 분명하여 자신을 수양하고 집안을 가지런히 하는 공효와 나라를 잘 다스리고 천하를 평안하게 하는 결과가 얻어지지 않은 적이 없었으며, 학문을 하지 않으면 人慾은 커지고 天理는 희미해져서 자신과 집안과 나라와 천하에 해가 되는 온갖 것들에 대해 경계하고 금지할 줄 모르게 됨으로써 危亡의 형세를 피할 수 있는 자가 없었다.

噫라 是道也는 乃堯․舜․禹․湯․文․武之道라 非孔子之私言이며 亦非德秀之臆說也라 朕이 覽是書에 見刻寫가 未精일새 特命司禮監(注14)

하여 重刊以遺來世하노니 書刻이 可觀이면 庶使讀之者로 不至於厭斁(역)焉이니 刊成에 用序諸首하여 以申朕勉强向學之意云하노라 嘉靖六年六月朔旦에 序하노라(注15)

아, 이 道는 바로 堯임금․舜임금․禹王․湯王․文王․武王의 도이지 孔子의 개인적인 말이 아니며 眞德秀의 臆說도 아니다. 짐은 이 책을 볼 때 板刻과 글씨가 精하지 않음을 보았기 때문에 특별히 司禮監에 명하여 이 책을 重刊하여 후세에 남겨 주노라. 글씨와 판각이 볼만하면 아마도 이 책을 읽는 자들이 싫증을 낼 정도까지 이르지는 않을 것이다. 간행이 이루어짐에 첫머리에 서문을 써서 向學을 권면하는 짐의 뜻을 밝히는 바이다.

嘉靖 6년(1527) 6월 초하루에 서문을 쓴다.


--



역주
    역주1 興道致治 : 《孟子》 〈盡心 上〉에 “선비는 곤궁해도 大義를 잃지 않고 영달해도 道理에서 벗어나지 않는다. 곤궁해도 大義를 잃지 않기 때문에 선비가 자신을 지킬 수 있고 영달해도 道理에서 벗어나지 않기 때문에 백성들이 실망하지 않는다.[士窮不失義 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 故士得己焉 達不離道 故民不失望焉]”라는 내용이 보인다. 朱熹는 《孟子集註》에서 “‘자신을 지킨다’는 것은 자신의 지조를 잃지 않는다는 말이다. ‘백성들이 실망하지 않는다’는 것은 사람들이 평소에 그가 道를 일으켜 治世를 이루기를 바랐는데 이제 과연 그 소망대로 되었다는 말이다.[得己 言不失己也 民不失望 言人素望其興道致治 而今果如所望也]”라고 하였는데, ‘興道致治’는 여기에서 유래하였다.

   역주2 太祖高皇帝 : 1328~1398(재위 1368~1398). 明나라의 초대 황제 洪武帝 朱元璋이다. ‘太祖’는 묘호이며 ‘高皇帝’는 시호이다.

    역주3 落成宮殿 : 1368년(洪武1) 9월 초하루에 太廟가 완성되었다. 그리고 9월 30일에 새로 內三殿이 완성되자, 이름을 각각 奉天殿, 華蓋殿, 謹身殿으로 명명하고 좌우의 누각을 文樓와 武樓로 명명하였다. 三殿의 뒤에 궁궐을 지었는데, 앞에 있는 궁을 乾淸宮이라 하고 뒤에 있는 궁을 坤寧宮이라 하였다. 이어 6宮을 차례로 나란히 세웠는데, 건축 양식이 꾸밈없이 매우 소박하였다. 《明史紀事本末 卷14 開國規模》

    역주4 取大……繪畫 : 明나라 太祖는 궁궐이 완성되자 博士 熊鼎類에게 명하여 옛사람들의 행실이나 事蹟 가운데 鑑戒가 될 만한 것들을 벽에 쓰라 명하고, 또 侍臣에게 명하여 궁전 양쪽 회랑 벽에 《大學衍義》를 쓰라고 명하였다. 그리고 말하기를 “전대의 궁실에 보면 그림을 많이 그려놓았는데 나는 이를 써서 朝夕으로 관람하고자 한다. 이것이 어찌 단청하는 것보다 낫지 않겠는가.[前代宮室 多施繪畫 予用此備朝夕觀覽 豈不愈於丹靑乎]”라고 하였다 한다. 《明史紀事本末 卷14 開國規模》

    역주5 太宗文皇帝 : 1360~1424(재위 1402~1424). 明나라 3대 황제 永樂帝 朱棣이다. ‘太宗’은 묘호이며 ‘文皇帝’는 시호로, 묘호는 후에 成祖로 개칭되었다. 太宗은 1402년(建文4)에 조카인 2대 황제 建文帝(惠帝)를 내몰고 제위에 올랐다. 儒學과 朱子學 관련 도서들을 편찬하였는데, 특히 《永樂大典》의 편찬은 기념비적인 업적이다.

    역주6 遷都北京 : 太宗 永樂帝는 南京에서 北京으로 천도하여 宮城인 紫禁城을 세우는 등 수도를 재건했다. 북경의 새 궁전은 1420년(永樂18)에 완공되었으며 1421년(永樂19) 새해 첫날 북경이 정식으로 명나라의 수도가 되었다.

    역주7 朕以……大統 : ‘朕’은 明나라 11대 황제 嘉靖帝 朱厚熜(1507~1566, 재위 1521~1566)을 가리킨다. 묘호는 世宗이다. 憲宗의 손자이며 興獻王 朱祐杬(원)의 아들이다. ‘宗人’은 종친이라는 뜻이다. 세종이 즉위 전에 당시 황제였던 武宗의 사촌동생이었기 때문에 자신을 종친이라고 한 것이고, 16세의 나이로 즉위하였기 때문에 沖昧라고 한 것이다. 武宗은 명나라 10대 황제 朱厚照이다. 武宗은 묘호이며, 시호는 毅帝, 연호는 正德이다. 자식이 없었으므로 제위는 1521년에 사촌인 世宗이 계승했다.

    역주8 皇考 : 世宗의 생부인 興獻王 朱祐杬을 가리킨다. 세종이 즉위한 뒤 흥헌왕의 존칭 문제를 의논할 때 신하들이 禮敎에 의거하여 孝宗을 皇考로 하고 본래의 생부는 숙부가 되어야 한다고 하였으나 세종은 부모를 바꿀 수 없다고 하여 흥헌왕의 존호를 興獻帝라 하고 皇考로 높였다.

    역주9 出閣讀書 : 황태자가 8세 이상이 되면 殿閣을 정하여 그곳으로 나가서 翰林 등을 侍讀官과 侍講官으로 삼아 經史의 글을 배우는 의식을 말한다. 《翰林記 卷10 東宮出閣講書》

    역주10 拜稽受敎 : ‘拜稽’는 ‘再拜稽首’의 준말로, 무릎을 꿇고 拜禮를 행할 때 절을 두 번 한 뒤에 다시 머리를 땅에 대고 조아려 고도의 존경을 표하는 것이다. 일반적으로 신하가 임금과 禮를 행할 때에는 모두 계단을 내려가 再拜稽首한다. 군신 사이가 아닌데도 稽首하는 것은 지극한 공경을 표할 때 하는 것으로, 禮를 성대하게 한 것이다. 《禮經釋例 卷1 周官九拜解》

    역주11 親輿上賓 : ‘親輿’는 어버이의 板輿라는 뜻이다. ‘上賓’은 上帝의 손님이 되었다는 뜻으로, 여기에서는 아버지가 돌아가신 것을 말한다.

    역주12 內閣 : 明․淸代의 중앙 관서로, 처음에는 황제의 顧問을 맡다가 나중에는 국가 기밀 사무에 참여하는 등 권위가 강화되었다. 최고책임자를 首輔라고 하였는데, 황제를 도와 정책을 세우고 公事의 문서를 살피며 詔令을 작성하는 등 재상의 직책에 해당하는 임무를 맡았다.

    역주13 其所……從矣 : 《대학》 傳9章에 “堯임금과 舜임금이 仁으로 천하를 통솔하자 백성들이 따라서 仁해졌고, 桀王과 紂王이 暴惡으로 천하를 통솔하자 백성들이 따라서 포악해졌다. 임금이 명하는 것이 임금 자신이 좋아하는 것과 반대가 되면 백성들은 따르지 않는 법이다.[堯舜帥天下以仁 而民從之 桀紂帥天下以暴 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 而民不從]”라는 내용이 보인다.

    역주14 司禮監 : 明代에 설치된 관서로, 환관의 24衙門 가운데 으뜸이었다. 提督․掌印․秉筆․隨堂 등의 직함을 가진 환관들을 두었다. 提督은 皇城 안에서의 의례나 형률 등을 관장하고, 掌印은 내외의 章奏 등을 처리하였으며 秉筆은 章奏 문서를 처리하였다. 英宗 때의 환관 王振이 권력을 專斷한 이후에는 조정에서의 실권이 首輔를 능가하였다. 《中國歷代官制詞典 司禮監》

    역주15 嘉靖六年六月朔旦에 序하노라 : 저본에는 ‘에’와 ‘하노라’가 없으나, 문맥을 살펴 보충하였다.

    역주16 旦 : 저본에는 ‘朝’로 되어 있으나, 朝鮮의 避諱이므로 바로잡았다. 이하도 동일하다.



--




    01
    論語集註●논어집주

    2011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2
    孟子集註●맹자집주

    2011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3
    大學章句●대학장구

    2010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4
    中庸章句●중용장구

    2010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5
    大學衍義(1)●대학연의(1)

    2016 | 역자 : 辛承云 외 역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6
    詩經集傳(上)●시경집전(상)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07
    詩經集傳(下)●시경집전(하)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08
    書經集傳(上)●서경집전(상)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09
    書經集傳(下)●서경집전(하)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10
    周易傳義(上)●주역전의(상)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11
    周易傳義(下)●주역전의(하)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12
    春秋左氏傳(1)●춘추좌씨전(1)

    2010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3
    春秋左氏傳(2)●춘추좌씨전(2)

    2011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14
    春秋左氏傳(3)●춘추좌씨전(3)

    2012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15
    春秋左氏傳(4)●춘추좌씨전(4)

    2012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16
    春秋左氏傳(5)●춘추좌씨전(5)

    2013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17
    春秋左氏傳(6)●춘추좌씨전(6)

    2013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18
    春秋左氏傳(7)●춘추좌씨전(7)

    2013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19
    春秋左氏傳(8)●춘추좌씨전(8)

    2013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20
    禮記集說大全(1)●예기집설대전(1)

    2010 | 역자 : 辛承云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1
    論語注疏(1)●논어주소(1)

    2014 | 역자 : 鄭太鉉, 李聖敏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2
    論語注疏(2)●논어주소(2)

    2016 | 역자 : 鄭太鉉, 李聖敏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3
    論語注疏(3)●논어주소(3)

    2016 | 역자 : 鄭太鉉, 李聖敏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4
    周易正義●주역정의(1)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申相厚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5
    尙書正義●상서정의(1)

    2015 | 역자 : 金東柱 | 원문 , 현토

    26
    禮記正義●예기정의

    2016 | 역자 : 李光虎, 田炳秀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1
    國語(1)●국어(1)

    2015 | 역자 : 許鎬九, 李海權, 李忠九, 金在烈 | 원문 , 현토

    02
    國語(2)●국어(2)

    2017 | 역자 : 許鎬九, 李海權 | 원문 , 현토

    03
    東萊博議(1)●동래박의(1)

    2016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4
    資治通鑑綱目(1)●자치통감강목(1)

    2015 | 역자 : 辛承云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5
    資治通鑑綱目(2)●자치통감강목(2)

    2017 | 역자 : 辛承云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6
    資治通鑑綱目(3)●자치통감강목(3)

    2017 | 역자 : 辛承云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7
    資治通鑑綱目(4)●자치통감강목(4)

    2017 | 역자 : 辛承云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8
    資治通鑑綱目(5)●자치통감강목(5)

    2017 | 역자 : 辛承云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9
    資治通鑑綱目(6)●자치통감강목(6)

    2018 | 역자 : 성백효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0
    戰國策(1)●전국책(1)

    2015 | 역자 : 林東錫 | 원문 , 현토

    11
    戰國策(2)●전국책(2)

    2017 | 역자 : 林東錫 | 원문 , 현토

    12
    貞觀政要集論(1)●정관정요집론(1)

    2016 | 역자 : 李忠九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3
    貞觀政要集論(2)●정관정요집론(2)

    2018 | 역자 : 이충구 외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4
    貞觀政要集論(3)●정관정요집론(3)

    2018 | 역자 : 이충구 외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5
    貞觀政要集論(4)●정관정요집론(4)

    2018 | 역자 : 이충구 외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6
    通鑑節要(1)●통감절요(1)

    2011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17
    通鑑節要(2)●통감절요(2)

    2012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18
    通鑑節要(3)●통감절요(3)

    2013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19
    通鑑節要(4)●통감절요(4)

    2013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20
    通鑑節要(5)●통감절요(5)

    2013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21
    通鑑節要(6)●통감절요(6)

    2013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22
    通鑑節要(7)●통감절요(7)

    2014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23
    通鑑節要(8)●통감절요(8)

    2014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24
    通鑑節要(9)●통감절요(9)

    2014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01
    老子道德經注●노자도덕경주

    2018 | 역자 : 金是天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2
    說苑(1)●설원(1)

    2018 | 역자 : 허호구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3
    說苑(2)●설원(2)

    2018 | 역자 : 허호구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4
    揚子法言(1)●양자법언(1)

    2018 | 역자 : 박승주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5
    莊子(1)●장자(1)

    2010 | 역자 : 安炳周, 田好根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6
    莊子(2)●장자(2)

    2011 | 역자 : 安炳周, 田好根 | 원문 , 현토

    07
    莊子(3)●장자(3)

    2012 | 역자 : 安炳周, 田好根 | 원문 , 현토

    08
    莊子(4)●장자(4)

    2012 | 역자 : 安炳周, 田好根 | 원문 , 현토

    09
    六韜直解●육도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鍾德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0
    三略直解●삼략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鍾德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1
    吳子直解●오자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蘭洙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2
    孫武子直解●손무자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蘭洙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3
    司馬法直解●사마법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蘭洙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4
    孫子髓●손자수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蘭洙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5
    尉繚子直解●울료자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鍾德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6
    李衛公問對直解●이위공문대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蘭洙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7
    近思錄集解(1)●근사록집해(1)

    2012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18
    近思錄集解(2)●근사록집해(2)

    2013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19
    近思錄集解(3)●근사록집해(3)

    2013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20
    小學集註●소학집주

    2012 | 역자 : DB관리자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1
    心經附註●심경부주

    2011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22
    顔氏家訓(1)●안씨가훈(1)

    2015 | 역자 : 鄭在書, 盧暻熙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3
    顔氏家訓(2)●안씨가훈(2)

    2018 | 역자 : 정재서, 노경희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1
    古文眞寶前集●고문진보전집

    2010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2
    古文眞寶後集●고문진보후집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03
    唐宋八大家文抄 歐陽脩(1)●당송팔대가문초 구양수(1)

    2015 | 역자 : 李相夏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4
    唐宋八大家文抄 歐陽脩(2)●당송팔대가문초 구양수(2)

    2016 | 역자 : 李相夏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5
    唐宋八大家文抄 歐陽脩(3)●당송팔대가문초 구양수(3)

    2017 | 역자 : 李相夏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6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洵(1)●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순(1)

    2018 | 역자 : 이장우, 노장시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7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軾(1)●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식(1)

    2012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08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軾(2)●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식(2)

    2017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09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軾(3)●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식(3)

    2017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10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軾(4)●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식(4)

    2017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11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軾(5)●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식(5)

    2017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12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轍(1)●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철(1)

    2011 | 역자 : 金東柱 | 원문 , 현토

    13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轍(2)●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철(2)

    2016 | 역자 : 金東柱 | 원문 , 현토

    14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轍(3)●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철(3)

    2016 | 역자 : 金東柱 | 원문 , 현토

    15
    唐宋八大家文抄 王安石(1)●당송팔대가문초 왕안석(1)

    2016 | 역자 : 신용호, 허호구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16
    唐宋八大家文抄 王安石(2)●당송팔대가문초 왕안석(2)

    2016 | 역자 : 신용호, 허호구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7
    唐宋八大家文抄 柳宗元(1)●당송팔대가문초 유종원(1)

    2015 | 역자 : 宋基采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8
    唐宋八大家文抄 柳宗元(2)●당송팔대가문초 유종원(2)

    2017 | 역자 : 宋基采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9
    唐宋八大家文抄 曾鞏(1)●당송팔대가문초 증공(1)

    2018 | 역자 : 송기채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0
    唐宋八大家文抄 韓愈(1)●당송팔대가문초 한유(1)

    2013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1
    唐詩三百首(1)●당시삼백수(1)

    2010 | 역자 : 宋載卲,崔京烈,李澈熙,姜志喜,金玲竹,崔煐玉 | 원문 , 영상

    22
    唐詩三百首(2)●당시삼백수(2)

    2011 | 역자 : 宋載卲,崔京烈,李澈熙,姜志喜,金玲竹,崔煐玉 | 원문 , 영상

    23
    唐詩三百首(3)●당시삼백수(3)

    2012 | 역자 : 宋載卲,崔京烈,李澈熙,姜志喜,金玲竹,崔煐玉 | 원문 , 영상

    24
    荀子集解(1)●순자집해(1)

    2016 | 역자 : 宋基采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其他

    01
    註解千字文●주해천자문

    2011 | 역자 : 李忠九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2
    四字小學●사자소학

    2010 | 역자 : 咸賢贊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03
    啓蒙篇●계몽편

    2010 | 역자 : 咸賢贊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04
    童蒙先習●동몽선습

    2012 | 역자 : 田好根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05
    擊蒙要訣●격몽요결

    2012 | 역자 : 咸賢贊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06
    明心寶鑑●명심보감

    2011 | 역자 : 李明洙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7
    推句●추구

    2010 | 역자 : 咸賢贊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08
    東洋古典解題集●동양고전해제집

    2015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삽화



大學衍義(1)●대학연의(1)범례,御製重刊大學衍義序
http://db.cyberseodang.or.kr/front/sabuList/BookMain.do?mId=m01&sMode=M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デコトラ・ギャル美菜,主演:優希まこと


ヤンキー医師(Dr.)


三代目は女子高生 ,葵つかさ (出演), 藤原健一 (監督)



デコトラ・ギャル 奈美(ハードデザイン版),吉沢明歩

https://www.yesasia.com/global/deco-truck-gal-nami-iv-dvd-english-subtitled-hong-kong-version/1034499739-0-0-0-ja/info.html


ダンプ★ガール 涼子, 春菜はな (出演)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同治退補齋本)1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79816



    진서산독서기을집상대학연의 [眞西山讀書記乙集上大學衍義 n12]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30143_000&keywords=%20%E5%A4%A7%E5%AD%B8%E8%A1%8D%E7%BE%A9


 진서산독서기을집상대학연의 [眞西山讀書記乙集上大學衍義 n12]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30143_000&keywords=%E5%A4%A7%E5%AD%B8%E8%A1%8D%E7%BE%A9&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デコトラギャル奈美2~爆走!夜露死苦編

デコトラ・ギャル 奈美(ソフトデザイン版)

ダンプガール★絵莉香, 着衣で楽しむ超乳おっぱい




陸宣公全集註-(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    目次

・    奏草

・    巻之一
・    論関中事宜状
・    論両河及淮西利害状

--

    巻之二
・    論叙遷幸之由状
・    奉天論奏当今所切務状
・    奉天論前所答奏未施行状

・    巻之三
・    奉天論尊号加字状
・    重論尊号状
・    奉天論赦書事条状
・    奉天論擬与翰林学士改転状
・    奉天数対群臣兼許命論事状


--

    巻之四
・    奉天請罷〓林大盈二庫状
・    奉天論解蕭復状
・    奉天薦袁高等状
・    奉天論李晟所管兵馬状
・    奉天奏李建徽楊恵元両節度兵馬状
・    駕幸梁州論進献瓜果人擬官状
・    又論進瓜果人擬官状


・    巻之五
・    興元論解姜公輔状
・    又答論姜公輔状
・    興元論請優奨曲環所領将士状
・    興元論解蕭復状
・    又答論蕭復状
・    興元論続従賊中赴行在官等状

--



    巻之六
・    興元論撫循李楚琳状
・    興元論中官及朝官賜名定難功臣状
・    興元賀吐蕃尚結賛抽軍廻帰状
・    興元奏請許渾〓李晟等諸軍兵馬自取機便状
・    興元論賜渾〓詔書為取散失内人等議状


・    巻之七
・    鑾駕将還宮闕論発日状
・    請釈趙貴先罪状
・    論替換李楚琳状
・    収復河中後請罷兵状


・    奏議

・    巻之八
・    請許台省長官挙薦属吏状
・    論宣令除裴延齢度支使状
・    論斉映斉拡官状
・    請遣使臣宣撫諸道遭水州県状
・    論淮西管内水損処請同諸道遣宣慰使状
・    論嶺南請於安南置市舶中使状

--


    巻之九
・    請減京東水運収脚価於〓辺州鎮儲蓄軍糧事宜状
・    商量処置竇参事体状
・    奏議竇参等官状
・    請不簿録竇参荘宅状
・    請還田緒所寄撰碑文馬絹状


・    巻之十
・    謝密肯因論所宜事状
・    議〓州逐劉士寧事状
・    請不与李万栄汴州節度使状
・    請依京兆所請折納事状
・    論度支令京兆府折税市草事状



--
    巻之十一
・    論辺城貯備米粟等状
・    論〓辺守備事宜状


・    巻之十二
・    論左降官准赦合量移事状
・    又奏量移官状
・    又進量移官状
・    論朝官闕員及刺史等改転倫序状


--

    巻之十三
・    均節賦税恤百姓六条


・    巻之十四
・    論裴延齢姦蠧書一首


--

    制誥

・    巻之十五
・    奉天改元大赦制
・    平朱泚後車駕還京大赦制


・    巻之十六
・    貞元改元大赦制
・    冬至大礼大赦制


・    巻之十七
・    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
・    蝗虫避正殿降免囚徒徳音
・    誅李懐光後原宥河中将吏並招諭淮西詔
・    誅李希烈後原宥淮西将吏並授陳仙奇節度詔
・    重原宥淮西将士詔


・    巻之十八
・    賑恤諸道将吏百姓等詔
・    優〓畿内百姓並除十県令詔
・    重優復興元府及洋鳳等州百姓詔
・    議減監価詔
・    賜京畿及同〓等州百姓種子賑給貧人詔
・    賜将士名奉天定難功臣詔
・    改梁州為興元府升洋州為望州詔



--


    巻之十九
・    奉天遣使宣慰諸道詔
・    収復京師遣使宣慰将吏百姓詔
・    平淮西後宴賞諸軍将士放帰本道詔
・    授王武俊李抱真官封並招諭朱滔詔
・    招諭淮西将吏詔
・    招諭河中詔
・    安撫淮西帰順将士百姓勅
・    甄奨陥賊守節官詔
・    令百寮議大礼期日詔不許諸軍侵擾勅
・    放淮西生口帰本貫勅令諸道募霊武鎮守人詔


・    巻之二十
・    冊淑妃王氏為皇后文
・    冊嘉誠公主文
・    冊蜀王妃文
・    冊杞王妃文
・    告謝昊天上帝冊文
・    告謝玄宗廟文
・    告謝粛宗廟文
・    告謝代宗廟文
・    祭大禹廟文
・    制策問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
・    制策問博通墳典達於教化科
・    制策問識洞韜略堪任将帥科
・    答宰相請停大礼表
・    答百寮請停大礼表
・    答第二表
・    答第三表
・    答百寮賀利州連理木表
・    答宰臣請復御膳表
・    答百寮請復御膳表


・    巻之二十一
・    李晟司徒兼中書令制
・    蕭復劉従一姜公輔平章事制
・    張延賞中書侍郎平章事制
・    渾〓侍中制
・    盧翰劉従一門下中書侍郎平章事制
・    劉滋崔造斉映平章事制
・    李納検校左僕射平章事制
・    韓滉検校左僕射平章事制
・    李勉太子師制
・    姜公輔左庶子制
・    崔造右庶子制
・    盧翰太子〓客制


--


    巻之二十二
・    賈耽東都留守制
・    崔縦東都留守制
・    普王荊襄江西等道兵馬都元帥制
・    馬燧渾〓副元帥招討河中制
・    李晟鳳翔隴西節度兼涇原副元帥制
・    劉洽検校司空充諸道兵馬都統制


・    巻之二十三
・    渾〓京畿金商節度使制
・    杜亜淮南節度使制
・    虔王申光随蔡等州節度使制
・    唐朝臣振武節度使論惟明鄜坊観察使制
・    韓滉加検校右僕射制
・    嘉王横海軍節度使制
・    馬燧李皐賜実封制
・    韓滉度支監鉄転運等使制
・    李叔明右僕射制
・    李澄贈司空制
・    除鄧州帰順官制
・    李納検校司空制


・    巻之二十四
・    賜李納王武俊等鉄券文
・    賜安西管内黄姓纛官鉄券文
・    慰問四鎮北庭将吏勅書与回〓可汗書
・    賜吐蕃将書
・    賜吐蕃宰相尚結賛書三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陸宣公全集註. 3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941


陸宣公全集註. 4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942


陸宣公全集註. 5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943


陸宣公全集註. 6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944


陸宣公全集註. 7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945


陸宣公全集註. 8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946


陸宣公全集註. 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947


陸宣公全集註. 10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948


--


『陸宣公集』とその注解(上) - 谷口明夫,  中国中世文学研究
http://dl.ndl.go.jp/view/download/digidepo_10504450_po_ART0005018711.pdf?contentNo=1&alternativeNo=



『陸宣公集』とその注解(中)  - 谷口明夫
http://dl.ndl.go.jp/view/download/digidepo_10504468_po_ART0005018736.pdf?contentNo=1&alternativeNo=


『陸宣公集』とその注解(下) - 谷口明夫
http://dl.ndl.go.jp/view/download/digidepo_10504477_po_ART0005018748.pdf?contentNo=1&alternativeNo=



潘仁『唐丞相陸宣公奏議纂註』刊行考 - 谷口明夫
http://dl.ndl.go.jp/view/download/digidepo_10504513_po_ART0005018511.pdf?contentNo=1&alternativeNo=




中国中世文学研究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0504477?tocOpened=1


谷口 明夫

タニグチ アキオ | TANIGUCHI Akio

1994 - 2005 陸宣公奏議の書誌学的研究


潘仁≪唐丞相陸宣公奏議纂註≫略論

一九九七東亞漢學論文集(出版社:台湾学生書局) 1998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千字文 - 粵語讀誦

千字文 - 粵語讀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lWRnfS-cE



增廣賢文(廣東話) 完整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YO6PUWBoqs



(도상주해)천자문 v1[(圖像註解)千字文 v1]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aa10up=kh2_je_a_vsu_A10D^37_000&aa10no=kh2_je_a_vsu_A10D^37_001&keywords=%20%E5%8D%83%E5%AD%97%E6%96%87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漢邦中文課本

漢邦中文課本



以天人之道寫出天真爛漫的課文 ——陳雲《漢邦中文課本(第一冊)——天地人》



   體現「大歷史觀」之明史研究專著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漢邦中文課本 (第一冊)——天地人》乃將傳統啟蒙讀本、民國教科書及香港早年中文教科書結合而成,以「天地人」為主軸,以天人之道,家庭之情,寫出天真爛漫的課文,暗藏華夏天、地、人和諧並存的教訓,也回顧香港的風土人情。



購買可私訊華夏聖言出版社面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acredwordpublication/




       《萬曆十五年》,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明史研究專著。



書中末段:「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朮之不及。」可說是其著作主旨。




 《讀破萬卷書》 讀書萬卷,神交古今賢人。千經萬典,還望明師一點。書海無涯,吾生有涯,陳雲先生精選好書,修身應世,為己為人。



 逢星期二上午十時     第三十二集 播出日期:二O一九年一月一日 歡迎小額贊助,詳情請私訊城邦電台面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ityStateTel...



--

(도상주해)천자문 v1[(圖像註解)千字文 v1
http://yoksa.aks.ac.kr/jsp/aa/Directory.jsp?fcs=f&cf=a&gb=1



(도상주해)천자문 v1[(圖像註解)千字文 v1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aa10up=kh2_je_a_vsu_A10D^37_000&aa10no=kh2_je_a_vsu_A10D^37_001&keywords=%20%E5%8D%83%E5%AD%97%E6%96%87



    서전대전 [書傳大全]     채침(송)집전;호광(명)등봉칙편집    純祖20(1820)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mode=&page=1&fcs=f&fcsd=&cf=a&cd=aa13&gb=1&aa10up=&keywords=&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4L2FdGmzVE&feature=youtu.be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서전대전 [書傳大全] 채침(송)집전;호광(명)등봉칙편집 純祖20(1820)

서전대전 [書傳大全]     채침(송)집전;호광(명)등봉칙편집    純祖20(1820)




(도상주해)천자문 v1[(圖像註解)千字文 v1
http://yoksa.aks.ac.kr/jsp/aa/Directory.jsp?fcs=f&cf=a&gb=1



(도상주해)천자문 v1[(圖像註解)千字文 v1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aa10up=kh2_je_a_vsu_A10D^37_000&aa10no=kh2_je_a_vsu_A10D^37_001&keywords=%20%E5%8D%83%E5%AD%97%E6%96%87



    서전대전 [書傳大全]     채침(송)집전;호광(명)등봉칙편집    純祖20(1820)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mode=&page=1&fcs=f&fcsd=&cf=a&cd=aa13&gb=1&aa10up=&keywords=&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聖學十圖(全)2nd_Ed
https://ia800400.us.archive.org/zipview.php?zip=/4/items/2ndEd_201605/%E8%81%96%E5%AD%B8%E5%8D%81%E5%9C%96(%E5%85%A8)2nd_Ed_jp2.zip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聖學十圖8: 심학도설(心學圖說)

聖學十圖8: 심학도설(心學圖說)



《성합십도(聖學十圖)》를 올리는 차(箚)와 도(圖)



第八心學圖


林隱程氏 復心 曰。赤子心是人欲未汨之良心。人心卽覺於欲者。大人心是義理具足之本心。道心卽覺於義理者。此非有兩樣心。實以生於形氣。



則皆不能無人心。原於性命。則所以爲道心。自精一擇執以下。無非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之工夫也。愼獨以下。是遏人欲處工夫。必至於不動心。



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見其道明德立矣。戒懼以下。是存天理處工夫。必至於從心。則心卽體欲卽用。體卽道用卽義。



聲爲律而身爲度。可以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矣。要之。用工之要。俱不離乎一敬。蓋心者。一身之主宰。而敬又一心之主宰也。學者熟究於主一無適之說。



整齊嚴肅之說。與夫其心收斂常惺惺之說。則其爲工夫也盡。而優入於聖域。亦不難矣。



○右林隱程氏掇取聖賢論心學名言爲是圖。分類對置。多而不厭。以見聖學心法亦非一端。皆不可不用功力云爾。其從上排下。



只以淺深生熟之大槩言之有如此者。非謂其工程節次。如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有先後也。或疑旣云以大槩敍之。求放心是用工初頭事。不當在於心在之後。



臣竊以爲求放心。淺言之。則固爲第一下手著脚處。就其深而極言之。瞬息之頃。一念少差亦是放。顔子猶不能無違於三月之後。



只不能無違。斯涉於放。惟是顔子。纔差失。便能知之。纔知之。便不復萌作。亦爲求放心之類也。故程圖之敍如此。程氏字子見。新安人。隱居不仕。



行義甚備。白首窮經。深有所得。著四書章圖三卷。元仁宗朝。以薦召至。將用之。子見不願。卽以爲鄕郡博士。致仕而歸。



其爲人如此。豈無所見而妄作耶。




退溪先生文集(퇴계선생문집) / 李滉(이황)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4779917#none



성학십도》를 펴내며

《성합십도(聖學十圖)》를 올리는 차(箚)와 도(圖)


제1 태극도 /《태극도설(太極圖說)》

제2 서명도 /《서명(西銘)》

제3 소학도 /《소학제사(小學題辭)》

제4 대학도 /《대학경문(大學經文)》

제5 백록동규도 /《동규후서(洞規後敍)》

제6 심통성정도 /《심통성정도설(心統性情圖說)》

제7 인설도 /《인설(仁設)》

제8 심학도 /《심학도설(心學圖說)》

제9 경재잠도 /《경재잠(敬齋箴)》

제10 숙흥야매잠도 /《숙흥야매잠(夙興夜寐箴)》

논문이퇴계의 《성학십도》연구

원문《聖學十圖》



進聖學十圖箚 幷圖 [退溪集]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4779917




《성합십도(聖學十圖)》를 올리는 차(箚)와 도(圖)

進聖學十圖箚 幷圖 [退溪集]

第一太極圖
第二西銘圖
第三小學圖
第四大學圖
第五白鹿洞規圖
第六心統性情圖
第七仁說圖
第八心學圖
第九敬齋箴圖
第十夙興夜寐箴圖

--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栗谷先生全書卷之十九by李珥
https://www.facebook.com/knewsonline/photos/a.1451911545071730/2167419610187583/?type=3


別集第一至四輯

    退溪先生文集目錄二卷 退溪先生文集四十九卷 續集八卷 朝鮮


----


朝鮮群書大系 : [正]24輯続24輯続々24輯別集7輯


全79冊の中 第1輯 三国史記, 第3輯 大東野乗第2 (巻6-10) , 第10輯 大東野乗第8 (巻39-44) , 続第24輯 新朝鮮及新満洲, 別集第7輯 欽定満洲源流考の5冊欠


第2輯 朝鮮美術大観 第3輯 大東野乗第1 巻1-2 慵齋叢話(成俔撰), 巻3 筆苑雑記(徐居正撰),秋江冷話(南孝温撰 抄入),師友名行録(南孝温撰),諛聞瑣録(曹伸撰),丙辰丁巳録(任輔臣撰),巻4 稗官雑記(魚叔櫂撰),



巻5 五山説林草藁(車天輅撰),海東楽府(沈光世) 第5輯 大東野乗第3 巻11 己卯録続集別集,巻12 乙巳伝聞録,巻13 竜泉談寂記(金安老撰),遺閑雑録(沈守慶撰),巻14-15 石潭日記 2巻(李珥撰) 第6輯 大東野乗第4 巻16-17 己丑録(黄赫撰),




巻18 己丑録続,巻19-21 海東雑録 第7輯 大東野乗第5 巻22-23 海東雑録,巻24 癸甲日録(禹性伝著),巻25 癸未記事,時政非(鄭撒家蔵),象村雑録(申欽撰),巻26-32未完 乱中雑録 第9輯 大東野乗第7 巻32続-34 乱中雑録 続雑録(趙慶男撰),巻35-38 再造藩邦志(申霊)


第11輯 大東野乗第9 巻45-49 凝川日録 第12輯 大東野乗第10 巻50 凝川日録,光海初喪録 巻51 長貧居士胡撰(尹耆献著),寄齋雑記(朴東亮著),寄齋史草 上(朴東亮著),巻52 寄齋史草 下(朴東亮著)、巻53-54 東閣雑記(李廷馨撰),畸翁漫筆(鄭弘溟著),



巻55 雲巌雑録(柳成竜著),聞韻漫録(尹国馨撰) 第13輯 八域誌(一名総貨),東国郡県沿革表,四郡志(柳得恭撰),京都雑志 2巻(柳得恭撰)、北漢誌(聖能),東京雑記 第14輯 大東野乗第11 巻56 松窩雑説(李曁撰),松渓漫録(権応仁撰),



巻57 月汀漫筆(尹根寿著),梧陰雑説(尹斗寿著),清江瑣語(李済臣撰),巻58 丁戊録(黄有誉撰),逸史記聞,青白日記 書丁戊間事(青白堂著),延平日記 壬戊(李貴著 黙齋日記中の一部 申翊聖撰とあるも誤),巻59 癸亥靖社録,巻60-61 黙齋日記([李貴]著 安邦俊撰) 第15輯 渤海考(柳得恭撰),北与要撰(金魯奎著 呉在英校),北塞記略(洪良浩撰 耳渓外集の内),高麗古都徴 7巻(韓在濂撰)


第16輯 大東野乗第12 巻62 黙齋日記(安邦俊撰),巻63-67 混定編録([安邦俊著]尹宣挙撰) 第17輯 中京誌 11巻(金履載補編),江華府誌 2巻(金魯鎮撰) 第18輯 大東野乗第13 巻68-70 混定編録([安邦俊著]尹宣挙撰),巻71 柳川箚記(韓俊謙撰),竹窓閑話(李徳洞著),松都記異(李徳洞撰),紫海筆談(金時譲撰),



巻72 荷潭破寂録(金時譲撰),[フウ]渓記聞(金時譲撰) 第19輯 破閑集 3巻(李仁老撰),補閑集 3巻(崔滋撰),益齋集(李齋賢著),疋言覚非 3巻(丁若[ヨウ]著),東人詩話 2巻(徐居正著) 第20輯 海東繹史第1 第1-29巻(韓致[イン]述) 第21輯 海東繹史第2 第30-51巻 第22輯 海東繹史第3 第52-70巻 第23輯 海東繹史続 15巻(韓鎮書輯) 第24輯 竜飛御天歌 10巻(権[テイ]等撰)


続第1輯 紀年児覧 7巻(李万運編) 続第2輯 文献撮録 10巻(鄭元容抄蔵) 続第3輯 東国通鑑上 巻1-18 続第4輯 東国通鑑中 巻19-38 続第5輯 東国通鑑下 巻39-56(徐居正等奉命修) 続第6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1 巻1-13(李[ギョウ]等奉命撰) 続第7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2 巻14-27 続第8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3 巻28-38 続第9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4 巻39-47 続第10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3 巻48-55


続第11輯 燃藜室記述第1 巻1-6(李肯翊著) 続第12輯 燃藜室記述第2 巻7-12 続第13輯 燃藜室記述第3 巻13-18 続第14輯 燃藜室記述第4 巻19-25 続第15輯 燃藜室記述第5 巻26-33 続第16輯 燃藜室記述第6 続巻1-7 続17輯 通文館志



 11巻(金慶門編) 続第18輯 大典会通 6巻首1巻(趙斗淳等奉命撰) 続第19輯 燃藜室記述別集第1 巻1-6 続第20輯 燃藜室記述別集第2 巻7-12 続第21輯 燃藜室記述別集第3 巻13-19 続第22輯 東国李相国集上 巻1-24 続第23輯 東国李相国集下 巻25-41,後集巻1-12


続々第1輯 懲比録 16巻(柳成竜撰 附:録後雑記) 続々第2輯 海東名臣録 9巻 続々第3輯 海行[ソウ]載1 続々第4輯 海行[ソウ]載2 続々第5輯 海行[ソウ]載3 続々第6輯 海行[ソウ]載4 続々第7輯 稼齋燕行録(金昌業撰) 続々第8輯 東文選第1 巻1-25(徐居正等奉命選) 続々第9輯 東文選第2 巻26-45 続々第10輯 東文選第3 巻46-65 続々第11輯 東文選第4 巻66-89 続々第12輯 東文選第5 巻90-107



 続々第13輯 東文選第6 巻108-121 続々第14輯 東文選第7 巻122-130 続々第15輯 東史綱目第1 首,巻1-4(安鼎福纂) 続々第16輯 東史綱目第2 巻5-8 続々第17輯 東史綱目第3 巻9-13 続々第18輯 東史綱目第4 巻14-17,附上下 続々第19輯 星湖[サイ]説類選上 巻1-5(李[ヨク]撰 安鼎福編) 続々第20輯 星湖[サイ]説類選下 巻6-10


続々第21輯 芝峰類説上 巻1-10(李[サイ]光著 続々第22輯 芝峰類説下 巻11-20 続々第23輯 東累録 4巻(尹廷[キ]輯) 続々第24輯 三隠集 陶隠先生詩・文集 5巻(李崇仁著 下李良編),冶隠先生言行拾遺 3巻,牧隠詩藁 巻23-24(李穡撰),圃隠先生集 4巻続録3巻(鄭夢周撰)



別集第1輯 退渓集1 首,巻1-9(李滉著) 別集第2輯 退渓集2 巻10-23 別集第3輯 退渓集3 巻24-38 別集第4輯 退渓集4 巻39-49,続集1-8 別集第5輯 三峯集 14巻(鄭道伝著 成石[リン]撰 権近批) 別集第6輯 重訂南漢志 13巻(洪敬謨編)




--

 朝鮮群書大系


朝鮮古書刊行會 編   明治四十二至大正五年 京城 77册
東洋文庫 VII-5-1001

第一輯

    三國史記 附錄 解題 高麗 金富軾 奉宣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第一・四至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輯

    大東野乘

第二輯

    朝鮮美術大觀 朝鮮古書刊行會 編

第十三輯

    八域誌 朝鮮 李重煥
    東國郡縣沿革表 朝鮮 英祖 命編
    四郡志 朝鮮 柳得恭
    京都雜志二卷 朝鮮 柳得恭
    北漢誌 朝鮮 聖能
    東京雜記三卷 朝鮮 閔周冕 編 朝鮮 南至熏 補 朝鮮 成原默 補

第十五輯

    渤海考 朝鮮 英祖 命編
    北輿要選二卷 朝鮮 金魯奎
    北塞記略 朝鮮 洪良浩
    高麗古都徵七卷 朝鮮 韓在濂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四十卷 宋 徐兢

第十七輯

    中京誌十一卷 朝鮮哲宗朝 續修
    江華府志二卷 朝鮮 金魯鎭 重修

第十九輯

    破閑集三卷 坿解題 高麗 李仁老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補閑集三卷 坿解題 高麗 崔滋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益齋集 坿年譜 坿墓誌銘 坿解題 高麗 李齊賢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雅言覺非三卷 坿解題 朝鮮 丁若鏞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東人詩話二卷 坿解題 朝鮮 徐居正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第二十至二十三輯

    海東繹史七十卷 續十五卷 朝鮮 韓致奫 朝鮮 韓鎭書 續

第二十四輯

    龍飛御天歌十卷 坿解題 朝鮮 世宗 命編 日本 河合弘民 解題

續第一輯

    紀年兒覽七卷 朝鮮 李萬運 編 朝鮮 李德懋 訂

續第二輯

    文獻撮要十卷 朝鮮 鄭元容

續第三至五輯

    東國通鑑五十六卷 外紀 朝鮮 徐居正 等奉命撰

續第六至十輯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五十五卷 朝鮮 中宗 命增修 朝鮮 光海君 命改正

續第十一至十六輯・第十九至二十一輯

    燃藜室記述三十三卷 續七卷 別集十九卷 朝鮮 李肯翊

續第十七輯

    通文館志十一卷 朝鮮 金指南 等撰 朝鮮哲宗朝 重修

續第二十二・二十三輯

    東國李相國全集四十一卷 後集十二卷 坿年譜 高麗 李奎報 撰 高麗 李涵 編附

續々第一輯

    懲毖錄十六卷 坿雜記 朝鮮 柳成龍

續々第二輯

    海東名臣錄九卷

續々第三至六輯

    海行摠載

續々第七輯

    老稼齋燕行日記九卷 朝鮮 金昌業

續々第八至十四輯

    東文選一百三十卷 坿目錄三卷 朝鮮 成宗 命編

續々第十五至十八輯

    東史綱目卷首、十七卷 附三卷 朝鮮 安鼎福

續々第十九・二〇

    星湖僿說類選十卷 朝鮮 安鼎福 編

續々第二十一・二十二輯

    芝峰類說二十卷 朝鮮 李晬光

續々第二十三輯

    東寰錄四卷 朝鮮 尹延琦

續々第二十四輯

    三隱集

別集第一至四輯

    退溪先生文集目錄二卷 退溪先生文集四十九卷 續集八卷 朝鮮 李滉

別集第五輯

    三峯集十四卷 朝鮮 鄭道傳 撰 朝鮮 成石璘 編 朝鮮 權近 批

別集第六輯

    重訂南漢志十三卷 朝鮮 洪敬謨 編

別集第七輯

    欽定滿洲源流考二十卷 淸乾隆中 奉勅撰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915521


--

聖學十圖8: 심학도설(心學圖說)



《성학십도》를 펴내며

《성합십도(聖學十圖)》를 올리는 차(箚)와 도(圖)


제1 태극도 /《태극도설(太極圖說)》

제2 서명도 /《서명(西銘)》

제3 소학도 /《소학제사(小學題辭)》

제4 대학도 /《대학경문(大學經文)》

제5 백록동규도 /《동규후서(洞規後敍)》

제6 심통성정도 /《심통성정도설(心統性情圖說)》

제7 인설도 /《인설(仁設)》

제8 심학도 /《심학도설(心學圖說)》

제9 경재잠도 /《경재잠(敬齋箴)》

제10 숙흥야매잠도 /《숙흥야매잠(夙興夜寐箴)》

논문이퇴계의 《성학십도》연구

원문《聖學十圖》


進聖學十圖箚 幷圖 [退溪集]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4779917



퇴계선생문집(退溪先生文集)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600.0000-20090714.AS_BC_445&bookNum=&pageNum=


퇴계선생문집(退溪先生文集)-10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327/


퇴계선생문집(退溪先生文集)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327/he16_02327_0006/he16_02327_0006_p0011.jpg


聖學十圖1 성학십도
https://archive.org/details/2ndEd_201605/page/n7



全唐詩12函900卷目録12卷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334



聖學十圖1 성학십도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4779917#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