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望月信亨 :大乗起信論之研究-(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http://www.book853.com/list.aspx?cid=88
《大乘起信論》與天台、華嚴兩宗之關涉-簡秀娥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thesis86/16-%E7%B0%A1%E7%A7%80%E5%A8%A5-%E3%80%8A%E5%A4%A7%E4%B9%98%E8%B5%B7%E4%BF%A1%EF%A5%81%E3%80%8B%E8%88%87%E5%A4%A9%E5%8F%B0%E3%80%81%E8%8F%AF%E5%9A%B4%EF%A5%B8%E5%AE%97%E4%B9%8B%E9%97%9C%E6%B6%89.pdf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大乗起信論科図-松本恵秀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5
--
大乗起信論 : 科註-村上専精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大乗起信論:村上専精 編-明41.7- (丙午出版社, 1908)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4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新釈 : 漢和両訳-湯次了栄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43520
望月信亨 著:大乗起信論之研究
(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黃夏年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2385.pdf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61.htm
--
三 維護起信論的近代大師
肯定起信論是真諦譯、馬鳴造,出而盡力維護他的,那要算太虛大師了。大師極力維護起信論,那麼,對於前面二派的說法,就非予以答覆不可。
關於考證的部分,大師以為:佛法是不可以從進化的觀點來考證的。他以為:東方文化是不同於西方進化的文化的;所以用進化發展的方法來衡量佛法,極為錯誤。
大師對於起信論的有關考證部分,從大處著眼,祗略談方法對不對而已。
照大師的見解,起信論是龍樹以前的作品。但他不能否認,龍樹以前,像起信論的思想,並沒有起著大影響。
所以在「再議印度之佛教」說:大概馬鳴造起信論以後,因為法不當機,即暫為藏諸名山,以待來日。當時雖沒有大大的弘揚,但不能說沒有造。
他以這樣的理由,維持起信論是空宗以前的作品。大師為甚麼要這樣說?因為他底思想──中國佛教傳統的思想,是和起信論一致的,是把這樣的思想作為佛陀根本教法的。
如起信論後起,或被人推翻了,那他的思想根源,以及中國佛教所受的威脅,是怎樣的可怕!所以特為方便會通,盡力出來扶持。
關於義理方面的非議,大師是和事老。他以為:起信論所說的很好,唯識宗所講的也不錯。
那麼,唯識與起信論的義理,應怎樣融會他的矛盾呢?
他提出二點來解說:一、起信論所說的真如,與唯識所說的真如是不同的。唯識義的真如,是偏於理性的,而起信的真如,是包括理性與正智的。
二、唯識家說有漏種子唯生有漏,無漏種子唯生無漏,而『起信論』說無漏與有漏互相熏生。大師以為:起信論(主要是)依等無間緣來說熏習的,這是菩薩應有的心境,
與唯識學約因緣說不同。凡夫,是有漏生有漏的;佛是無漏生無漏的;唯有菩薩,才有漏無漏展轉相生。
這樣的熏生,約等無間緣說。有漏無間生無漏,無漏無間生有漏,這在唯識家也是認可的;所以特以此會通起信論與唯識的矛盾。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 [49]
・ 標題
・ 目次
・ 第一章 起信論は支那撰述なるべし/1
・ 第二章 起信論の五分組織/5
・ 第一篇 因縁分/7
・ 第三章 造論の由序/7
・ 第二篇 立義分/10
・ 第四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10
・ 第三篇 解釋分/17
・ 第五章 解釋分概説/17
・ 第六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20
・ 第七章 生滅相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24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3
・ 第九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39
・ 第十章 生滅の因縁と心意識分別/45
・ 第十一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知礙/51
・ 第十二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56
・ 第十三章 熏習論流轉還滅の原則/61
・ 第十四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65
・ 第十五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71
・ 第四篇 修行信心分/79
・ 第十六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79
・ 第五篇 勸修利益分/87
・ 第十七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87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義記. 上-法蔵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6
起信論疏記會閱卷首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45 冊 » No.0767 » 第 1 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X45n0767_001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大乘起信論
全一卷。又稱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梵 Aśvaghosa)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諦(499~569)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本書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及菩薩、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係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為佛教思想之重要入門書。
全書共分五篇,第一因緣分,舉出八分以敘述造立本論之因緣,是為「序分」;第二立義分、第三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此三分為本論之「正宗分」。立義與解釋二分闡明「一心」、「二門」、「三大」之理論,修行信心分則說明「四信」、「五行」之實踐法門。所謂「一心」,即指絕對之一心,此一心即為眾生心,亦為如來藏(真如)心;蓋世界萬有皆為真如之顯現,一切眾生本來亦常住於涅槃之中。所謂「二門」,即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
真如門即為絕對之真如,即闡說眾生心性之「本體」不生不滅,遠離言說之相,畢竟平等而常恆不變。又包含「依言」、「離言」二種。於生滅門中則揭示眾生心性之「現象」即為真如緣起。生滅門又分流轉門、還滅門二種,流轉門中揭出「阿賴耶識」一詞,說明此識乃「生滅」與「不生不滅」所和合的非一非異之識,並由此所謂真妄和合之阿賴耶識生起三細(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六染(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相應染)而流轉於迷界;還滅門則係自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階次之修行,而還至涅槃真如界。
所謂「三大」,即指體、相、用三者。所謂「四信」,指虔信真如與佛、法、僧三寶。所謂「五行」,指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第五勸修利益分,舉示受持本論者可得廣大利益,是為本論之「流通分」。
自「歷代三寶紀」以降,諸經錄大多以本論為「馬鳴造,真諦譯」,而廣為各宗派所習用,然隋代之眾經目錄卷五(大五五‧一四二上)則謂:「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而將本論置於「疑惑部」。惠均之四論玄義卷十、卷十二則謂本論係地論宗之論師所偽造,蓋本論所謂之「如來藏心能生起一切生滅諸法」之說,與諸地論師之宗說,實乃兩相契符。開元釋教錄卷八亦表存疑之看法。
此外,又因本論之梵本,今已不存,而西藏藏經中亦未收錄本論,遂增加「偽作」之可能性。然持「平反」之立場者亦蔚然紛起,迄今不絕,遂成為歷來學界爭辯的懸案之一。
歸納紛紜之眾說,本論來源有三:(一)龍樹以前之馬鳴所作,(二)龍樹之後某一同名異人之馬鳴所作,(三)國人所偽作。
以上諸說,迄無定論,而於現代佛學研究中,由日本學者望月信亨再度引發一場筆墨波浪,望月信亨從考證入手,著「大乘起信論之研究」一書,否認本論為馬鳴所造。我國梁啟超繼之發難,並進一步否認本論為印度之撰述,其後歐陽漸、呂澂、王恩洋等亦相繼批判本論之真實性。
與之針鋒相對而為本論辯護者,則有太虛、章太炎、唐大圓、印順等人。此外,歐洲著名佛教學者戴密薇(P. Demieville)著有「大乘起信論研究」之論文,廣蒐博證,肯定本論確係馬鳴之著作,為辯護者增加一大力量,惜其論文未譯成中文,而罕為國人所知。
此正反兩方之說,雖可謂旗鼓相當,然對本論之價值甽同表一致,皆視之為嚴密精湛的大乘佛教思想之偉大著作。
本論為歷來各宗所依用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之主要宗派如華嚴、天台、禪、淨土、密宗等皆深受其影響,隋代之曇延、慧遠曾撰書以宏闡本論之旨,道綽於其「安樂集」中屢屢引用本論,三論宗之吉藏、天台宗之智顗亦對本論推崇備至;
唐代時,元曉、法藏、澄觀、宗密等華嚴家爭相為本論作注疏;至湛然作「金錍論」,本論漸成為天台家造章疏時所必依用之經論;此外,宋代延壽之宗鏡錄、四明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教行錄等亦每每依準本論之旨意。密宗所奉為重要論書之「釋摩訶衍論」,相傳即龍樹菩薩為闡釋本論而作者。
本論除真諦譯本外,另有唐朝于闐沙門實叉難陀重譯之二卷本,兩種譯本大同小異,然以真諦譯本流行較廣,且歷代之注疏皆採用真諦本,新譯本僅有明代智旭一人為之作注(起信論裂網疏)。除漢譯本外,本論亦有兩種英譯本,一為一九○○年在美國刊行之 Asvaghos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係日本鈴木大拙所譯;另一為一九○七年於上海發行之 The awakening of faith。
本論注疏之繁富不勝枚舉,較著名者有隋代慧遠之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之起信論疏、唐代法藏之起信論義記,三書合稱為「起信論三疏」,其中又以法藏之義記為最重要。
上記之外,另有起信論疏(真諦)、一心二門大意(智愷)、起信論疏(智儼)、起信論同異略集(新羅見登)、起信論疏註(宗密)、起信論筆削記(子璿)、起信論纂註(真界)、起信論直解(德清)、起信論續疏(通潤)等,亦為歷來學者所重。
〔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六、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三論玄疏文義要卷二、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啟超)、大乘起信論真偽辯(建康書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五冊)、大乘起信論開題(今津洪嶽,佛教大系)〕 p820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5%25A4%25A7%25E4%25B9%2598%25E8%25B5%25B7%25E4%25BF%25A1%25E8%25AB%2596.html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起信哲学-蜷川竜夫 著-仏教全書 ; 第1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667
起信哲学 [168]
・ 標題紙
・ 目次
・ 第一篇 序論(仏教以前の印度思想)
・ 第二篇 本論(一)(起信哲学と其他の哲学との関係)
・ 第一章 起信論と吠擅多の梵論との関係/60
・ 第二章 仏教と数論哲学
・ 第三章 小乗教と起信哲学/92
・ 第四章 起信哲学と諸大乗教
・ 第五章 起信哲学の縁起論的位置
・ 第三編 本論(二)(起信論の内容)
・ 第一章 真如論
・ 第二章 無明論
・ 第三章 阿梨耶識論
・ 第四章 真妄関係論
・ 第五章 一心二門論
・ 第六章 三大論
・ 第七章 本覚始覚論
・ 第八章 熏習論
・ 第九章 実践論
・ 第四編 結論/207
・ 附録/211
・ 大乗起信論講義/221
2020年1月23日 星期四
2020年1月4日 星期六
賦學指南卷二: 論詮題
賦學指南卷二: 論詮題
賦學指南卷二: 論詮題
《賦學指南》卷二【清·余丙照】
論詮題
賦貴審題,拈題後不可輕易下筆,先看題中著眼在某字,然後握定題珠,選詞命意,斯能掃盡浮詞,獨詮真諦。
如唐太宗《小山賦》,處處摹寫小字;宋言《學雞鳴度關賦》,處處關合雞鳴,此風簷中秘訣也。
賦又貴肖題,如遇廊廟題,須說得落落大方,雜不得山林景況。遇山林題,須說得翩翩雅致,雜不得廊廟風光。題目甚夥,舉可類推。
苟一題到手,率爾操觚,並不知題中眼目何在,如題系花鳥,即泛作花鳥賦,題系山水,即泛作山水賦,敷衍成篇,有何意味?
況乎手無線索,定然亂雜無章,縱有新詞麗句,說得天花亂墜,終是隔襪爬癢,于題何涉?
然或知認題,而法未熟,並不論如何議論,如何刻畫,如何串合,以及繪景寫情,傳神諸法,全然不知。將見湊字湊句,苦態不堪,又何能詮題耶?
備列諸法于左,是在神而明之者。
繪景 寫情 情景兼到 傳神 體物 刻劃 點醒 陪襯 烘托(以上卷二)
比例 雙關 串合 映帶 疑審 釋義 議論 搓法 旋風筆 撞法 演算法 前後著想 題前翻跌 段末收束(自“比例”至“收束”分載卷三)
繪景
繪景貴乎雅與題稱,如花草雪月等題,是實景也,描實景不可至於堆垛,要有實而虛之之妙。如春陰、秋陰等題,是虛景也,描虛景不可陷於空疏,要有虛而實之之妙。
王家相《春陰賦》:
可是養花,雙燕剛飛春社;有誰課雨,一鳩啼近清明。
元梅《涉江采芙蓉賦》:
十裡香凝,指點憑欄之客;五湖煙暖,招攜鼓棹之蹤。
《九華山賦》:
千岩競秀,峰從海外飛來;一線微分,天自洞中小有。
曹仁虎《秋露如珠賦》:
千顆勻圓,冷濕蒼苔之院;五更滴瀝,涼沾白苧之衣。
楊昌光《船齋賦》:
晴嵐遠岸,紅開東壁之花;落日孤舟,綠到西家之水。
汪履基《飲馬投錢賦》:
迎風控轡,方成駐馬之坡;顧影開緘,忽訝數錢之市。
金國瑩《洞庭橘柚賦》:
偶來澤畔人家,半籬紅影;若問山中奴婢,幾樹黃苞。
張時風《小春賦》:
霜凝月館,數行雁字悠悠;楓冷寒塘,幾點榆星歷歷。
寫情
詩發乎情,而賦者,古詩之流也。則駢四儷六,亦宜隱寓深情。作者揮毫,務必寄情綿邈,令人一往情深,方得文生情,情生文之妙。觀江淹《恨》、《別》二賦,可以悟矣。
陸潤章《臨邛沽酒賦》:
劇憐抱甕而前,為郎憔悴;莫謂遇人不淑,辱在泥塗。
吳襄《七夕賦》:
不是情如秋薄,但許飄零;總教恨比河深,幾多慰恤。
馮嘉穀《吹簫乞食賦》:
非關橋畔月明,聲何悲壯;不是樓頭人倚,氣更蕭條。
盧爌《織女懷牽牛賦》:
怨人間薦菓無期,黃姑信梗;問天上成橋何日,烏鵲音乖。
金國瑩《沛父老留漢高祖賦》:
下別淚之雙行,百年故土;留大風之一曲,千古雄情。
高登鼇《馮諼彈鋏賦》:
草草勸餐,笑起三千冷眼;瞿瞿故熊,空懷一片熱腸。
顧元熙《吳季子掛劍賦》:
未殉大王之葬,孤此雄風;藉明公子之忱,皎如秋水。
情景兼到
情景二字,最難摹寫。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或二句景二句情,尤屬難工。總要設身處地,即景生情,觸手成春,言情寓景,斯為情景逼真,不愧登高作賦。
畢熙曾《秋蓮賦》:
情比波深,幾度相逢蓮子;人如花瘦,一年又值秋風。
顧元熙《明月前身賦》:
今夕招來,對影猶然相識;幾時修到,舉頭如此分明。
吳培蓀《涼夕援琴賦》:
指宿鳥于寒林,軒開靜夜;聽吟蟲于古砌,人坐深宵。
吳錫麒《蘭亭集序賦》:
感慨乎世殊世異,絕藝誰傳;流連乎天朗氣清,斜陽正永。(上二句情,下二句景)
陸潤章《臨邛沽酒賦》:
一簾寒食之風,關心客思;十裡鶯花之地,滿目春光。
王元梅《蛺蝶穿花賦》:
隔叢飛至,引來一線香風;結伴偕行,添得滿園春思。
周召南《釣使人恭賦》:
晚唱數聲,紅蓼白蘋之地;漁歌一曲,蒼煙黃霧之天。
餘丙照《春晴賦》:
一竿紅日,花聽賣去之聲;幾處青簾,酒試沽來之味。
傳神
賦以傳神為極致,蓋不呆詮題面,只於無字處攝取題神,空中摹寫,然亦須帶定題意。使語在環中,神遊象外方妙。至於題有虛字者,更當於虛字傳神,不得拋荒虛字,全向實處呆詮。但此火候,總要工夫純熟,心細手和,在有意無意之間,虛與委蛇而已。
侯鳳苞《無弦琴賦》:
豈欲辨已忘,自餘真趣;似不求甚解,別有會心。
王元梅《涉江采芙蓉賦》:
振飄飄之羅袂,風送行舟;透陣陣之生香,月明歸路。
朱一飛《燕睇賦》:
聿來胥宇,正逢春日遲遲;無以為家,卻向故人戀戀。
楊昌光《春山如笑賦》:
一片白雲,深處色相俱空;三更明月,歸來鬚眉宛肖。
楊昌光《落葉賦》:
詠殘秦嶺之雲,寒欹小笠;寫出吳江之句,冷到空舲。
餘丙照《織女懷牽牛賦》:
幸覿面於今霄,綢繆永夕;憶談心於往日,暌隔經年。
體物
凡詠物題,最忌膚泛。然用典沾滯,毫無生動之趣,又一病也。須要細心體會,善於形容,方為寫生妙手。
曹仁虎《天竹賦》:
千丸爛漫,遙分湘女之斑;一簇團圞,便認鮫人之泣。
玉堂夜冷,堆火齊之千重;金穀晨寒,碎珊瑚之七尺。
李如筠《撲滿賦》:
欲傾仍正,人疑不倒之翁;聚少為多,母召飛來之子。
尤侗《春柳賦》:
三眠三起,瘦分南國之腰;一笑一顰,青入東君之眼。
莫衡《佛手柑賦》:
膚粟生香,似散麻姑之爪;肌英斂翠,儼分鉤弋之拳。
馮嘉穀《角黍賦》:
色絲解罷,條條宛類繭抽;蘆葉披殘,個個渾同蕉剝。
吳東昱《洋燈賦》:
不假丹青,留得一身清白;只憑熏灼,落來滿紙雲煙。
刻畫
題面題意,皆宜刻畫。其法總以精工為主,但要巧不入纖,工不傷雅,方成妙手。
齊彥槐《菊影賦》:
即空即色,寧非仙吏之化身;疑有疑無,竟是幽人之小照。
徐元潤《吳宮教美人戰賦》:
窄袖蠻靴,排出兩行紅粉;挑刀走棘,居然十萬蒼頭。
李勉《鍾馗圖賦》:
召蝙蝠以隨身,卻類豚魚向化;合妖邪而作僕,漫疑貓鼠同眠。
聞棠《三階平則風雨時賦》:
累累如貫,分上中下以成形;作作有芒,應天地人而起數。
曹仁虎《白鸚鵡賦》:
梨花夜月,形迷玉砌之光;柳絮朝煙,影混珠簾之色。
陸文彬《一葉知秋賦》:
催成杜老之詩,獨依茸草;遠就潘郎之賦,孤拂庭除。
點醒
賦貴眉目清楚,不可墮於沉晦。點醒題字,第一要訣也。一曰正點,正就本題字面,拈出點醒之。一曰借點,看他件字眼,與本題不異者,藉以點醒之。解此自能爽目。
陸潤章《小樓一夜聽春雨賦》:
縱然屋小如舟,也堪情適;無那夜涼似水,不覺魂消。
齊召南《壁中聞絲竹賦》:
典誥猶存,絲比王言之出;笙簧是葉,竹原編簡之餘。
王濤《秋月賦》:
年年鳥道羊腸,悲秋空賦;夜夜猿啼鶴唳,對月誰憐。
盧爌《冒雨尋菊賦》:
乘興而來,不是花偏愛菊;幽賞未已,何妨雨密如絲。(以上正點法)
陳書燦《淡巴菰賦》:
竊來菰米之名,莖連雲護;暗雜巴人之唱,葉帶風吹。
秦光煦《寒碧堂賦》:
簾外輕寒,快春風之乍扇;階前嫩碧,愛春草之初生。
馮嘉穀《釀雪賦》:
知非釀蜜之天,蜂聲交作;轉類釀花之候,寒氣初回。
吳東昱《玉水記方流賦》:
倘散餘波,便許灌輪方井;如分別泒,定教流入方塘。(以上借點法)
陪襯
題之正面無多,得力全在題之四面著筆。賦有陪襯,此最便法也。蓋明借他件陪出本題,或反或正,或旁面,總以雅切為主。但不可陪襯太多,以致喧客奪主。
李宗澣《柿葉肄書賦》:
團團可玩,休誇日本松皮;采采難窮,不費杖頭榆莢。
吳東昱《洋燈賦》:
鄙漢殿之駝頭,頻年羈束;笑周壇之鳳腦,無日飛升。
周召南《庚子拜經賦》:
嗤賈島之祭詩,因勞心血;鄙郗詵之拜筆,但詡科名。
王元梅《夜雨芭蕉賦》:
渾疑荷葉喧時,門臨秋水;直訝梧桐滴處,人坐清陰。(以上正襯法)
楊昌光《白鸚鵡賦》:
不數郗氏堂中,徒誇紅嘴;詎羨唐家宮裡,競號綠衣。
王德茂《晚松賦》:
生機天末,不爭櫻筍之廚;曠味山中,誰結蒪鱸之思。(以上反襯法)
王尚旟《抱甕灌園賦》:
不息則久,幾同運甕之勞;大智若愚,奚假連筒而灌。(上句正襯,下旬反襯)
胡長齡《太常仙蝶賦》:
逢博士之談經,欲認書中之蠹;遇清臣之退直,曾聯冠上之蟬。
吳東昱《騎竹馬賦》:
踏碎貓頭之筍,同氣相憐;遊穿麂眼之籬,空群自樂。(旁襯法)
烘托
烘托之法,與陪襯、映帶,俱不相同,但就題之四面煊染,而題之正面自見。如畫家畫月,只在四面煊染雲色,而月自見,所謂烘雲托月也,作者須識得此意。
郭衛城《秋雲似羅賦》:
回薄而釀來密雨,佇看絲垂;氤氳而散作餘霞,還疑綺似。
吳省欽《春風似剪刀賦》:
揮來霍霍,承之以密雨之絲;游向恢恢,襯之以餘霞之綺。
楊昌光《雞缸賦》:
對來殘雪,欲尋鴻爪之痕;泛彼中流,定混鴨頭之色。
賈洪《丁字水賦》:
源不來於丙穴,曲折堪尋;障非藉乎酉山,紆回入望。
陸以誠《痀僂丈人承蜩賦》:
理乘墉以射隼,必待張弓;異臨水而羨魚,無須結網。(烘托承字)
何晉梓《腹笥賦》:
倘教皮相,安知黃卷之深藏;若使腸搜,不礙黑甜之穩臥。
KR4h0139 御定歷代賦彙-清-陳元龍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39/001#1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aa71d0102yfmf.html
賦學指南卷二: 論詮題
《賦學指南》卷二【清·余丙照】
論詮題
賦貴審題,拈題後不可輕易下筆,先看題中著眼在某字,然後握定題珠,選詞命意,斯能掃盡浮詞,獨詮真諦。
如唐太宗《小山賦》,處處摹寫小字;宋言《學雞鳴度關賦》,處處關合雞鳴,此風簷中秘訣也。
賦又貴肖題,如遇廊廟題,須說得落落大方,雜不得山林景況。遇山林題,須說得翩翩雅致,雜不得廊廟風光。題目甚夥,舉可類推。
苟一題到手,率爾操觚,並不知題中眼目何在,如題系花鳥,即泛作花鳥賦,題系山水,即泛作山水賦,敷衍成篇,有何意味?
況乎手無線索,定然亂雜無章,縱有新詞麗句,說得天花亂墜,終是隔襪爬癢,于題何涉?
然或知認題,而法未熟,並不論如何議論,如何刻畫,如何串合,以及繪景寫情,傳神諸法,全然不知。將見湊字湊句,苦態不堪,又何能詮題耶?
備列諸法于左,是在神而明之者。
繪景 寫情 情景兼到 傳神 體物 刻劃 點醒 陪襯 烘托(以上卷二)
比例 雙關 串合 映帶 疑審 釋義 議論 搓法 旋風筆 撞法 演算法 前後著想 題前翻跌 段末收束(自“比例”至“收束”分載卷三)
繪景
繪景貴乎雅與題稱,如花草雪月等題,是實景也,描實景不可至於堆垛,要有實而虛之之妙。如春陰、秋陰等題,是虛景也,描虛景不可陷於空疏,要有虛而實之之妙。
王家相《春陰賦》:
可是養花,雙燕剛飛春社;有誰課雨,一鳩啼近清明。
元梅《涉江采芙蓉賦》:
十裡香凝,指點憑欄之客;五湖煙暖,招攜鼓棹之蹤。
《九華山賦》:
千岩競秀,峰從海外飛來;一線微分,天自洞中小有。
曹仁虎《秋露如珠賦》:
千顆勻圓,冷濕蒼苔之院;五更滴瀝,涼沾白苧之衣。
楊昌光《船齋賦》:
晴嵐遠岸,紅開東壁之花;落日孤舟,綠到西家之水。
汪履基《飲馬投錢賦》:
迎風控轡,方成駐馬之坡;顧影開緘,忽訝數錢之市。
金國瑩《洞庭橘柚賦》:
偶來澤畔人家,半籬紅影;若問山中奴婢,幾樹黃苞。
張時風《小春賦》:
霜凝月館,數行雁字悠悠;楓冷寒塘,幾點榆星歷歷。
寫情
詩發乎情,而賦者,古詩之流也。則駢四儷六,亦宜隱寓深情。作者揮毫,務必寄情綿邈,令人一往情深,方得文生情,情生文之妙。觀江淹《恨》、《別》二賦,可以悟矣。
陸潤章《臨邛沽酒賦》:
劇憐抱甕而前,為郎憔悴;莫謂遇人不淑,辱在泥塗。
吳襄《七夕賦》:
不是情如秋薄,但許飄零;總教恨比河深,幾多慰恤。
馮嘉穀《吹簫乞食賦》:
非關橋畔月明,聲何悲壯;不是樓頭人倚,氣更蕭條。
盧爌《織女懷牽牛賦》:
怨人間薦菓無期,黃姑信梗;問天上成橋何日,烏鵲音乖。
金國瑩《沛父老留漢高祖賦》:
下別淚之雙行,百年故土;留大風之一曲,千古雄情。
高登鼇《馮諼彈鋏賦》:
草草勸餐,笑起三千冷眼;瞿瞿故熊,空懷一片熱腸。
顧元熙《吳季子掛劍賦》:
未殉大王之葬,孤此雄風;藉明公子之忱,皎如秋水。
情景兼到
情景二字,最難摹寫。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或二句景二句情,尤屬難工。總要設身處地,即景生情,觸手成春,言情寓景,斯為情景逼真,不愧登高作賦。
畢熙曾《秋蓮賦》:
情比波深,幾度相逢蓮子;人如花瘦,一年又值秋風。
顧元熙《明月前身賦》:
今夕招來,對影猶然相識;幾時修到,舉頭如此分明。
吳培蓀《涼夕援琴賦》:
指宿鳥于寒林,軒開靜夜;聽吟蟲于古砌,人坐深宵。
吳錫麒《蘭亭集序賦》:
感慨乎世殊世異,絕藝誰傳;流連乎天朗氣清,斜陽正永。(上二句情,下二句景)
陸潤章《臨邛沽酒賦》:
一簾寒食之風,關心客思;十裡鶯花之地,滿目春光。
王元梅《蛺蝶穿花賦》:
隔叢飛至,引來一線香風;結伴偕行,添得滿園春思。
周召南《釣使人恭賦》:
晚唱數聲,紅蓼白蘋之地;漁歌一曲,蒼煙黃霧之天。
餘丙照《春晴賦》:
一竿紅日,花聽賣去之聲;幾處青簾,酒試沽來之味。
傳神
賦以傳神為極致,蓋不呆詮題面,只於無字處攝取題神,空中摹寫,然亦須帶定題意。使語在環中,神遊象外方妙。至於題有虛字者,更當於虛字傳神,不得拋荒虛字,全向實處呆詮。但此火候,總要工夫純熟,心細手和,在有意無意之間,虛與委蛇而已。
侯鳳苞《無弦琴賦》:
豈欲辨已忘,自餘真趣;似不求甚解,別有會心。
王元梅《涉江采芙蓉賦》:
振飄飄之羅袂,風送行舟;透陣陣之生香,月明歸路。
朱一飛《燕睇賦》:
聿來胥宇,正逢春日遲遲;無以為家,卻向故人戀戀。
楊昌光《春山如笑賦》:
一片白雲,深處色相俱空;三更明月,歸來鬚眉宛肖。
楊昌光《落葉賦》:
詠殘秦嶺之雲,寒欹小笠;寫出吳江之句,冷到空舲。
餘丙照《織女懷牽牛賦》:
幸覿面於今霄,綢繆永夕;憶談心於往日,暌隔經年。
體物
凡詠物題,最忌膚泛。然用典沾滯,毫無生動之趣,又一病也。須要細心體會,善於形容,方為寫生妙手。
曹仁虎《天竹賦》:
千丸爛漫,遙分湘女之斑;一簇團圞,便認鮫人之泣。
玉堂夜冷,堆火齊之千重;金穀晨寒,碎珊瑚之七尺。
李如筠《撲滿賦》:
欲傾仍正,人疑不倒之翁;聚少為多,母召飛來之子。
尤侗《春柳賦》:
三眠三起,瘦分南國之腰;一笑一顰,青入東君之眼。
莫衡《佛手柑賦》:
膚粟生香,似散麻姑之爪;肌英斂翠,儼分鉤弋之拳。
馮嘉穀《角黍賦》:
色絲解罷,條條宛類繭抽;蘆葉披殘,個個渾同蕉剝。
吳東昱《洋燈賦》:
不假丹青,留得一身清白;只憑熏灼,落來滿紙雲煙。
刻畫
題面題意,皆宜刻畫。其法總以精工為主,但要巧不入纖,工不傷雅,方成妙手。
齊彥槐《菊影賦》:
即空即色,寧非仙吏之化身;疑有疑無,竟是幽人之小照。
徐元潤《吳宮教美人戰賦》:
窄袖蠻靴,排出兩行紅粉;挑刀走棘,居然十萬蒼頭。
李勉《鍾馗圖賦》:
召蝙蝠以隨身,卻類豚魚向化;合妖邪而作僕,漫疑貓鼠同眠。
聞棠《三階平則風雨時賦》:
累累如貫,分上中下以成形;作作有芒,應天地人而起數。
曹仁虎《白鸚鵡賦》:
梨花夜月,形迷玉砌之光;柳絮朝煙,影混珠簾之色。
陸文彬《一葉知秋賦》:
催成杜老之詩,獨依茸草;遠就潘郎之賦,孤拂庭除。
點醒
賦貴眉目清楚,不可墮於沉晦。點醒題字,第一要訣也。一曰正點,正就本題字面,拈出點醒之。一曰借點,看他件字眼,與本題不異者,藉以點醒之。解此自能爽目。
陸潤章《小樓一夜聽春雨賦》:
縱然屋小如舟,也堪情適;無那夜涼似水,不覺魂消。
齊召南《壁中聞絲竹賦》:
典誥猶存,絲比王言之出;笙簧是葉,竹原編簡之餘。
王濤《秋月賦》:
年年鳥道羊腸,悲秋空賦;夜夜猿啼鶴唳,對月誰憐。
盧爌《冒雨尋菊賦》:
乘興而來,不是花偏愛菊;幽賞未已,何妨雨密如絲。(以上正點法)
陳書燦《淡巴菰賦》:
竊來菰米之名,莖連雲護;暗雜巴人之唱,葉帶風吹。
秦光煦《寒碧堂賦》:
簾外輕寒,快春風之乍扇;階前嫩碧,愛春草之初生。
馮嘉穀《釀雪賦》:
知非釀蜜之天,蜂聲交作;轉類釀花之候,寒氣初回。
吳東昱《玉水記方流賦》:
倘散餘波,便許灌輪方井;如分別泒,定教流入方塘。(以上借點法)
陪襯
題之正面無多,得力全在題之四面著筆。賦有陪襯,此最便法也。蓋明借他件陪出本題,或反或正,或旁面,總以雅切為主。但不可陪襯太多,以致喧客奪主。
李宗澣《柿葉肄書賦》:
團團可玩,休誇日本松皮;采采難窮,不費杖頭榆莢。
吳東昱《洋燈賦》:
鄙漢殿之駝頭,頻年羈束;笑周壇之鳳腦,無日飛升。
周召南《庚子拜經賦》:
嗤賈島之祭詩,因勞心血;鄙郗詵之拜筆,但詡科名。
王元梅《夜雨芭蕉賦》:
渾疑荷葉喧時,門臨秋水;直訝梧桐滴處,人坐清陰。(以上正襯法)
楊昌光《白鸚鵡賦》:
不數郗氏堂中,徒誇紅嘴;詎羨唐家宮裡,競號綠衣。
王德茂《晚松賦》:
生機天末,不爭櫻筍之廚;曠味山中,誰結蒪鱸之思。(以上反襯法)
王尚旟《抱甕灌園賦》:
不息則久,幾同運甕之勞;大智若愚,奚假連筒而灌。(上句正襯,下旬反襯)
胡長齡《太常仙蝶賦》:
逢博士之談經,欲認書中之蠹;遇清臣之退直,曾聯冠上之蟬。
吳東昱《騎竹馬賦》:
踏碎貓頭之筍,同氣相憐;遊穿麂眼之籬,空群自樂。(旁襯法)
烘托
烘托之法,與陪襯、映帶,俱不相同,但就題之四面煊染,而題之正面自見。如畫家畫月,只在四面煊染雲色,而月自見,所謂烘雲托月也,作者須識得此意。
郭衛城《秋雲似羅賦》:
回薄而釀來密雨,佇看絲垂;氤氳而散作餘霞,還疑綺似。
吳省欽《春風似剪刀賦》:
揮來霍霍,承之以密雨之絲;游向恢恢,襯之以餘霞之綺。
楊昌光《雞缸賦》:
對來殘雪,欲尋鴻爪之痕;泛彼中流,定混鴨頭之色。
賈洪《丁字水賦》:
源不來於丙穴,曲折堪尋;障非藉乎酉山,紆回入望。
陸以誠《痀僂丈人承蜩賦》:
理乘墉以射隼,必待張弓;異臨水而羨魚,無須結網。(烘托承字)
何晉梓《腹笥賦》:
倘教皮相,安知黃卷之深藏;若使腸搜,不礙黑甜之穩臥。
KR4h0139 御定歷代賦彙-清-陳元龍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39/001#1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aa71d0102yfmf.html
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唐宋八家文読本-沈徳潜 撰,五十川佐武郎 編-沈徳潜 撰[他] (中川明善堂, 1885)
唐宋八家文読本-沈徳潜 撰,五十川佐武郎 編-沈徳潜 撰[他] (中川明善堂, 1885)
唐宋八家文読本 : 清本翻刻-沈徳潜 撰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580
*唐宋八家文読本 : 纂評音註. 巻1-沈徳潜 撰,岡千仭 校,斎藤竹堂 評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607
唐宋八大家文読本 : 標註. 巻1-3-沈徳潜 撰,榧木寛則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430
続唐宋八家文読本. 1-村瀬石庵 編,柴田清堅 校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196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 巻之1-岡三慶 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732
*唐宋八家文読本-沈徳潜 撰,五十川佐武郎 編-沈徳潜 撰[他] (中川明善堂, 1885)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596
--
近思錄 근사록, 近思錄釋疑,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近思錄 근사록, 近思錄釋疑,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註解千字文
增廣賢文(廣東話) 完整篇
朱子治家格言(粵語讀誦)
近思錄 근사록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C_000&keywords=%E8%BF%91%E6%80%9D%E9%8C%84&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近思錄釋疑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30018_000&keywords=%E8%BF%91%E6%80%9D%E9%8C%84&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6_000&keywords=%E8%BF%91%E6%80%9D%E9%8C%84&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近思録集解便蒙詳解-久保天随 著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950177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10757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100卷目2卷續集11卷別集10卷-『國立國會圖書館漢籍目録』547頁左
題簽「朱子文集」 版心「朱子大全」
正徳元年平安寿文堂刊本後印
装丁 : 綫装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10757
주자어류-朱子語類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30137_000&keywords=%E6%9C%B1%E5%AD%90%E8%AA%9E%E9%A1%9E&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唐宋八家文読本 : 清本翻刻-沈徳潜 撰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580
*唐宋八家文読本 : 纂評音註. 巻1-沈徳潜 撰,岡千仭 校,斎藤竹堂 評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607
唐宋八大家文読本 : 標註. 巻1-3-沈徳潜 撰,榧木寛則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430
続唐宋八家文読本. 1-村瀬石庵 編,柴田清堅 校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196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 巻之1-岡三慶 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732
*唐宋八家文読本-沈徳潜 撰,五十川佐武郎 編-沈徳潜 撰[他] (中川明善堂, 1885)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596
--
近思錄 근사록, 近思錄釋疑,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近思錄 근사록, 近思錄釋疑,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註解千字文
增廣賢文(廣東話) 完整篇
朱子治家格言(粵語讀誦)
近思錄 근사록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C_000&keywords=%E8%BF%91%E6%80%9D%E9%8C%84&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近思錄釋疑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30018_000&keywords=%E8%BF%91%E6%80%9D%E9%8C%84&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6_000&keywords=%E8%BF%91%E6%80%9D%E9%8C%84&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近思録集解便蒙詳解-久保天随 著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950177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10757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100卷目2卷續集11卷別集10卷-『國立國會圖書館漢籍目録』547頁左
題簽「朱子文集」 版心「朱子大全」
正徳元年平安寿文堂刊本後印
装丁 : 綫装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10757
주자어류-朱子語類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30137_000&keywords=%E6%9C%B1%E5%AD%90%E8%AA%9E%E9%A1%9E&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Labels:
王龍溪,
石川安貞注: ( 陸贄 ) 陸宣公全集,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明治漢學,
梁方仲 : 明代糧長制度,
說文解字
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
群書治要序-魏徵
群書治要序-魏徵
群書治要序-魏徵
竊惟載籍之興,其來尚矣。左史右史,記事記言,皆所以昭德塞違,勸善懲惡。故作而可紀,薰風揚乎百代;動而不法,炯戒垂乎千祀。
是以歷觀前聖,撫運膺期,莫不懍乎禦朽,自強不息,朝乾夕惕,義在茲乎。
近古皇王,時有撰述,並皆包括天地,牢籠群有,競采浮豔之詞,爭馳迂誕之說,騁末學之傳聞,飾雕蟲之小技,流蕩忘反,殊途同致。
雖辯周萬物,愈失司契之源,術總百端,彌乖得一之旨。皇上以天縱之多才,運生知之睿思,性與道合,動妙幾神。
元德潛通,化前王之所未化;損已利物,行列聖所不能行。瀚海龍庭之野,並為郡國;扶桑若木之域,咸襲纓冤。
天地成平,外內禔福,猶且為而不恃,雖休勿休,俯協堯舜,式遵稽古。不察貌乎止水,將取鑒乎哲人。
以為六籍紛綸,百家蹖駁。窮理盡性,則勞而少功;周覽汎觀,則博而寡要。
故爰命臣等,採摭群書,翦截浮放,光昭訓典,聖思所存,務乎政術,綴敘大略,咸發神衷,雅致鉤深,規摹宏遠,網羅政體,事非一日。
若乃欽明之后,屈已以救時,無道之君,樂身以亡國,或臨難而知懼,在危而獲安,或得志而驕居,業成以致敗者,莫不備其得失,以著為君之難。
其委質策名,立功樹惠,貞心直道,亡軀殉國,身殞百年之中,聲馳千載之後,或大奸巨猾,轉日回天,社鼠城狐,反白作黑,忠良由其放逐,
邦國因以危亡者,咸亦述其終始,以顯為臣不易。其立德立言,作訓垂範,為綱為紀,經天緯地,金聲玉振,騰實飛英,雅論徽猷,嘉言美事,
可以宏獎名教,崇太平之基者,固亦片善不遺,將以丕顯皇極。至於母儀嬪則,懿后良妃,參徽猷於十亂,著深誡於辭輦,或傾城哲婦,
亡國豔妻,候晨雞以先鳴,待舉烽而後笑者,時有所存,以備勸戒。爰自六經,訖乎諸子,上始古帝,下盡晉年,凡為五表,合五十卷。
本求治要,故以治要為名。但皇覽遍略,隨方類聚,名目互顯,首尾淆亂,文義斷絕,尋究為難。
今之所撰,異乎先作,總立新名,各全舊體,欲令見本知末,原始要終,並棄彼春華,采茲秋實。一書之內,牙角無遺;一事之中,羽毛咸盡。
用之當今,足以殷鑒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引而申之,觸類而長。蓋亦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庶宏茲九德,簡而易從;觀彼百王,不疾而速。
崇巍巍之盛業,開蕩蕩之王道。可久可大之功,並天地之貞觀;日用日新之德,將金鏡以長懸矣。其目錄次第,編之如左。
--
御製貞觀政要序
朕惟三代而後治功莫盛於 唐而唐三百年間尢莫若貞 觀之盛誠以太宗克已勵精 圗治扵其上而群臣如魏徴 軰感其知遇之隆相與獻可
替否以輔治扵下君明臣良
唐の呉兢撰、元の戈直注。唐の太宗が群臣とかわした政治上の論議を、君道以下40門に分けて10巻に編したもので、
治政の要を知るための書として重んじられた。「貞観」は太宗の年号(627-49)。
本書は、〔慶長5(1600)年〕に徳川家康が京都円光寺開山閑室元佶(1548-1606)に命じて木活字で刊行させた古活字版で、
伏見版と呼ばれているもののひとつ。
羣書治要(一)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97235.cn/page/n2
皇明政要(一)by (明)婁性撰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81583.cn/page/n2
貞觀政要·卷一by (唐)吳兢
https://archive.org/details/06075846.cn
唐) 呉兢 撰[他] (忠田吉兵衞 活字印, 元和9 [1623])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06798
貞觀政要 10卷 -(唐) 呉兢 撰[他] (慶長5 [1600])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951?tocOpened=1
貞觀政要集論(1)●정관정요집론(1)
http://db.cyberseodang.or.kr/front/sabuList/BookMain.do?mId=m01&sMode=M
註解千字文●주해천자문 ,御製重刊大學衍義序
http://db.cyberseodang.or.kr/front/sabuList/BookMain.do?mId=m01&sMode=M
群書治要序-魏徵
竊惟載籍之興,其來尚矣。左史右史,記事記言,皆所以昭德塞違,勸善懲惡。故作而可紀,薰風揚乎百代;動而不法,炯戒垂乎千祀。
是以歷觀前聖,撫運膺期,莫不懍乎禦朽,自強不息,朝乾夕惕,義在茲乎。
近古皇王,時有撰述,並皆包括天地,牢籠群有,競采浮豔之詞,爭馳迂誕之說,騁末學之傳聞,飾雕蟲之小技,流蕩忘反,殊途同致。
雖辯周萬物,愈失司契之源,術總百端,彌乖得一之旨。皇上以天縱之多才,運生知之睿思,性與道合,動妙幾神。
元德潛通,化前王之所未化;損已利物,行列聖所不能行。瀚海龍庭之野,並為郡國;扶桑若木之域,咸襲纓冤。
天地成平,外內禔福,猶且為而不恃,雖休勿休,俯協堯舜,式遵稽古。不察貌乎止水,將取鑒乎哲人。
以為六籍紛綸,百家蹖駁。窮理盡性,則勞而少功;周覽汎觀,則博而寡要。
故爰命臣等,採摭群書,翦截浮放,光昭訓典,聖思所存,務乎政術,綴敘大略,咸發神衷,雅致鉤深,規摹宏遠,網羅政體,事非一日。
若乃欽明之后,屈已以救時,無道之君,樂身以亡國,或臨難而知懼,在危而獲安,或得志而驕居,業成以致敗者,莫不備其得失,以著為君之難。
其委質策名,立功樹惠,貞心直道,亡軀殉國,身殞百年之中,聲馳千載之後,或大奸巨猾,轉日回天,社鼠城狐,反白作黑,忠良由其放逐,
邦國因以危亡者,咸亦述其終始,以顯為臣不易。其立德立言,作訓垂範,為綱為紀,經天緯地,金聲玉振,騰實飛英,雅論徽猷,嘉言美事,
可以宏獎名教,崇太平之基者,固亦片善不遺,將以丕顯皇極。至於母儀嬪則,懿后良妃,參徽猷於十亂,著深誡於辭輦,或傾城哲婦,
亡國豔妻,候晨雞以先鳴,待舉烽而後笑者,時有所存,以備勸戒。爰自六經,訖乎諸子,上始古帝,下盡晉年,凡為五表,合五十卷。
本求治要,故以治要為名。但皇覽遍略,隨方類聚,名目互顯,首尾淆亂,文義斷絕,尋究為難。
今之所撰,異乎先作,總立新名,各全舊體,欲令見本知末,原始要終,並棄彼春華,采茲秋實。一書之內,牙角無遺;一事之中,羽毛咸盡。
用之當今,足以殷鑒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引而申之,觸類而長。蓋亦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庶宏茲九德,簡而易從;觀彼百王,不疾而速。
崇巍巍之盛業,開蕩蕩之王道。可久可大之功,並天地之貞觀;日用日新之德,將金鏡以長懸矣。其目錄次第,編之如左。
--
御製貞觀政要序
朕惟三代而後治功莫盛於 唐而唐三百年間尢莫若貞 觀之盛誠以太宗克已勵精 圗治扵其上而群臣如魏徴 軰感其知遇之隆相與獻可
替否以輔治扵下君明臣良
唐の呉兢撰、元の戈直注。唐の太宗が群臣とかわした政治上の論議を、君道以下40門に分けて10巻に編したもので、
治政の要を知るための書として重んじられた。「貞観」は太宗の年号(627-49)。
本書は、〔慶長5(1600)年〕に徳川家康が京都円光寺開山閑室元佶(1548-1606)に命じて木活字で刊行させた古活字版で、
伏見版と呼ばれているもののひとつ。
羣書治要(一)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97235.cn/page/n2
皇明政要(一)by (明)婁性撰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81583.cn/page/n2
貞觀政要·卷一by (唐)吳兢
https://archive.org/details/06075846.cn
唐) 呉兢 撰[他] (忠田吉兵衞 活字印, 元和9 [1623])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06798
貞觀政要 10卷 -(唐) 呉兢 撰[他] (慶長5 [1600])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951?tocOpened=1
貞觀政要集論(1)●정관정요집론(1)
http://db.cyberseodang.or.kr/front/sabuList/BookMain.do?mId=m01&sMode=M
註解千字文●주해천자문 ,御製重刊大學衍義序
http://db.cyberseodang.or.kr/front/sabuList/BookMain.do?mId=m01&sMode=M
Labels:
石川安貞注: ( 陸贄 ) 陸宣公全集,
阿賴耶識,
康有為 -- 春秋董氏學,
陳鵬釋譯:唯識四論,
幕末 (1800-1868) 之陽明學,
說文解字,
錢穆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聖學十圖5 성학십도,李滉,退溪
聖學十圖5 성학십도,李滉,退溪
제5 백록동규도 /《동규후서(洞規後敍)》
聖學十圖 ,李滉,退溪
退溪先生文集(퇴계선생문집) / 李滉(이황)
제5 백록동규도 /《동규후서(洞規後敍)》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栗谷先生全書卷之十九by李珥
https://www.facebook.com/knewsonline/photos/a.1451911545071730/2167419610187583/?type=3
別集第一至四輯
退溪先生文集目錄二卷 退溪先生文集四十九卷 續集八卷 朝鮮
----
朝鮮群書大系 : [正]24輯続24輯続々24輯別集7輯
全79冊の中 第1輯 三国史記, 第3輯 大東野乗第2 (巻6-10) , 第10輯 大東野乗第8 (巻39-44) , 続第24輯 新朝鮮及新満洲, 別集第7輯 欽定満洲源流考の5冊欠
第2輯 朝鮮美術大観 第3輯 大東野乗第1 巻1-2 慵齋叢話(成俔撰), 巻3 筆苑雑記(徐居正撰),秋江冷話(南孝温撰 抄入),師友名行録(南孝温撰),諛聞瑣録(曹伸撰),丙辰丁巳録(任輔臣撰),巻4 稗官雑記(魚叔櫂撰),
巻5 五山説林草藁(車天輅撰),海東楽府(沈光世) 第5輯 大東野乗第3 巻11 己卯録続集別集,巻12 乙巳伝聞録,巻13 竜泉談寂記(金安老撰),遺閑雑録(沈守慶撰),巻14-15 石潭日記 2巻(李珥撰) 第6輯 大東野乗第4 巻16-17 己丑録(黄赫撰),
巻18 己丑録続,巻19-21 海東雑録 第7輯 大東野乗第5 巻22-23 海東雑録,巻24 癸甲日録(禹性伝著),巻25 癸未記事,時政非(鄭撒家蔵),象村雑録(申欽撰),巻26-32未完 乱中雑録 第9輯 大東野乗第7 巻32続-34 乱中雑録 続雑録(趙慶男撰),巻35-38 再造藩邦志(申霊)
第11輯 大東野乗第9 巻45-49 凝川日録 第12輯 大東野乗第10 巻50 凝川日録,光海初喪録 巻51 長貧居士胡撰(尹耆献著),寄齋雑記(朴東亮著),寄齋史草 上(朴東亮著),巻52 寄齋史草 下(朴東亮著)、巻53-54 東閣雑記(李廷馨撰),畸翁漫筆(鄭弘溟著),
巻55 雲巌雑録(柳成竜著),聞韻漫録(尹国馨撰) 第13輯 八域誌(一名総貨),東国郡県沿革表,四郡志(柳得恭撰),京都雑志 2巻(柳得恭撰)、北漢誌(聖能),東京雑記 第14輯 大東野乗第11 巻56 松窩雑説(李曁撰),松渓漫録(権応仁撰),
巻57 月汀漫筆(尹根寿著),梧陰雑説(尹斗寿著),清江瑣語(李済臣撰),巻58 丁戊録(黄有誉撰),逸史記聞,青白日記 書丁戊間事(青白堂著),延平日記 壬戊(李貴著 黙齋日記中の一部 申翊聖撰とあるも誤),巻59 癸亥靖社録,巻60-61 黙齋日記([李貴]著 安邦俊撰) 第15輯 渤海考(柳得恭撰),北与要撰(金魯奎著 呉在英校),北塞記略(洪良浩撰 耳渓外集の内),高麗古都徴 7巻(韓在濂撰)
第16輯 大東野乗第12 巻62 黙齋日記(安邦俊撰),巻63-67 混定編録([安邦俊著]尹宣挙撰) 第17輯 中京誌 11巻(金履載補編),江華府誌 2巻(金魯鎮撰) 第18輯 大東野乗第13 巻68-70 混定編録([安邦俊著]尹宣挙撰),巻71 柳川箚記(韓俊謙撰),竹窓閑話(李徳洞著),松都記異(李徳洞撰),紫海筆談(金時譲撰),
巻72 荷潭破寂録(金時譲撰),[フウ]渓記聞(金時譲撰) 第19輯 破閑集 3巻(李仁老撰),補閑集 3巻(崔滋撰),益齋集(李齋賢著),疋言覚非 3巻(丁若[ヨウ]著),東人詩話 2巻(徐居正著) 第20輯 海東繹史第1 第1-29巻(韓致[イン]述) 第21輯 海東繹史第2 第30-51巻 第22輯 海東繹史第3 第52-70巻 第23輯 海東繹史続 15巻(韓鎮書輯) 第24輯 竜飛御天歌 10巻(権[テイ]等撰)
続第1輯 紀年児覧 7巻(李万運編) 続第2輯 文献撮録 10巻(鄭元容抄蔵) 続第3輯 東国通鑑上 巻1-18 続第4輯 東国通鑑中 巻19-38 続第5輯 東国通鑑下 巻39-56(徐居正等奉命修) 続第6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1 巻1-13(李[ギョウ]等奉命撰) 続第7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2 巻14-27 続第8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3 巻28-38 続第9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4 巻39-47 続第10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3 巻48-55
続第11輯 燃藜室記述第1 巻1-6(李肯翊著) 続第12輯 燃藜室記述第2 巻7-12 続第13輯 燃藜室記述第3 巻13-18 続第14輯 燃藜室記述第4 巻19-25 続第15輯 燃藜室記述第5 巻26-33 続第16輯 燃藜室記述第6 続巻1-7 続17輯 通文館志
11巻(金慶門編) 続第18輯 大典会通 6巻首1巻(趙斗淳等奉命撰) 続第19輯 燃藜室記述別集第1 巻1-6 続第20輯 燃藜室記述別集第2 巻7-12 続第21輯 燃藜室記述別集第3 巻13-19 続第22輯 東国李相国集上 巻1-24 続第23輯 東国李相国集下 巻25-41,後集巻1-12
続々第1輯 懲比録 16巻(柳成竜撰 附:録後雑記) 続々第2輯 海東名臣録 9巻 続々第3輯 海行[ソウ]載1 続々第4輯 海行[ソウ]載2 続々第5輯 海行[ソウ]載3 続々第6輯 海行[ソウ]載4 続々第7輯 稼齋燕行録(金昌業撰) 続々第8輯 東文選第1 巻1-25(徐居正等奉命選) 続々第9輯 東文選第2 巻26-45 続々第10輯 東文選第3 巻46-65 続々第11輯 東文選第4 巻66-89 続々第12輯 東文選第5 巻90-107
続々第13輯 東文選第6 巻108-121 続々第14輯 東文選第7 巻122-130 続々第15輯 東史綱目第1 首,巻1-4(安鼎福纂) 続々第16輯 東史綱目第2 巻5-8 続々第17輯 東史綱目第3 巻9-13 続々第18輯 東史綱目第4 巻14-17,附上下 続々第19輯 星湖[サイ]説類選上 巻1-5(李[ヨク]撰 安鼎福編) 続々第20輯 星湖[サイ]説類選下 巻6-10
続々第21輯 芝峰類説上 巻1-10(李[サイ]光著 続々第22輯 芝峰類説下 巻11-20 続々第23輯 東累録 4巻(尹廷[キ]輯) 続々第24輯 三隠集 陶隠先生詩・文集 5巻(李崇仁著 下李良編),冶隠先生言行拾遺 3巻,牧隠詩藁 巻23-24(李穡撰),圃隠先生集 4巻続録3巻(鄭夢周撰)
別集第1輯 退渓集1 首,巻1-9(李滉著) 別集第2輯 退渓集2 巻10-23 別集第3輯 退渓集3 巻24-38 別集第4輯 退渓集4 巻39-49,続集1-8 別集第5輯 三峯集 14巻(鄭道伝著 成石[リン]撰 権近批) 別集第6輯 重訂南漢志 13巻(洪敬謨編)
--
朝鮮群書大系
朝鮮古書刊行會 編 明治四十二至大正五年 京城 77册
東洋文庫 VII-5-1001
第一輯
三國史記 附錄 解題 高麗 金富軾 奉宣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第一・四至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輯
大東野乘
第二輯
朝鮮美術大觀 朝鮮古書刊行會 編
第十三輯
八域誌 朝鮮 李重煥
東國郡縣沿革表 朝鮮 英祖 命編
四郡志 朝鮮 柳得恭
京都雜志二卷 朝鮮 柳得恭
北漢誌 朝鮮 聖能
東京雜記三卷 朝鮮 閔周冕 編 朝鮮 南至熏 補 朝鮮 成原默 補
第十五輯
渤海考 朝鮮 英祖 命編
北輿要選二卷 朝鮮 金魯奎
北塞記略 朝鮮 洪良浩
高麗古都徵七卷 朝鮮 韓在濂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四十卷 宋 徐兢
第十七輯
中京誌十一卷 朝鮮哲宗朝 續修
江華府志二卷 朝鮮 金魯鎭 重修
第十九輯
破閑集三卷 坿解題 高麗 李仁老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補閑集三卷 坿解題 高麗 崔滋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益齋集 坿年譜 坿墓誌銘 坿解題 高麗 李齊賢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雅言覺非三卷 坿解題 朝鮮 丁若鏞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東人詩話二卷 坿解題 朝鮮 徐居正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第二十至二十三輯
海東繹史七十卷 續十五卷 朝鮮 韓致奫 朝鮮 韓鎭書 續
第二十四輯
龍飛御天歌十卷 坿解題 朝鮮 世宗 命編 日本 河合弘民 解題
續第一輯
紀年兒覽七卷 朝鮮 李萬運 編 朝鮮 李德懋 訂
續第二輯
文獻撮要十卷 朝鮮 鄭元容
續第三至五輯
東國通鑑五十六卷 外紀 朝鮮 徐居正 等奉命撰
續第六至十輯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五十五卷 朝鮮 中宗 命增修 朝鮮 光海君 命改正
續第十一至十六輯・第十九至二十一輯
燃藜室記述三十三卷 續七卷 別集十九卷 朝鮮 李肯翊
續第十七輯
通文館志十一卷 朝鮮 金指南 等撰 朝鮮哲宗朝 重修
續第二十二・二十三輯
東國李相國全集四十一卷 後集十二卷 坿年譜 高麗 李奎報 撰 高麗 李涵 編附
續々第一輯
懲毖錄十六卷 坿雜記 朝鮮 柳成龍
續々第二輯
海東名臣錄九卷
續々第三至六輯
海行摠載
續々第七輯
老稼齋燕行日記九卷 朝鮮 金昌業
續々第八至十四輯
東文選一百三十卷 坿目錄三卷 朝鮮 成宗 命編
續々第十五至十八輯
東史綱目卷首、十七卷 附三卷 朝鮮 安鼎福
續々第十九・二〇
星湖僿說類選十卷 朝鮮 安鼎福 編
續々第二十一・二十二輯
芝峰類說二十卷 朝鮮 李晬光
續々第二十三輯
東寰錄四卷 朝鮮 尹延琦
續々第二十四輯
三隱集
別集第一至四輯
退溪先生文集目錄二卷 退溪先生文集四十九卷 續集八卷 朝鮮 李滉
別集第五輯
三峯集十四卷 朝鮮 鄭道傳 撰 朝鮮 成石璘 編 朝鮮 權近 批
別集第六輯
重訂南漢志十三卷 朝鮮 洪敬謨 編
別集第七輯
欽定滿洲源流考二十卷 淸乾隆中 奉勅撰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915521
--
《성학십도》를 펴내며
《성합십도(聖學十圖)》를 올리는 차(箚)와 도(圖)
제1 태극도 /《태극도설(太極圖說)》
제2 서명도 /《서명(西銘)》
제3 소학도 /《소학제사(小學題辭)》
제4 대학도 /《대학경문(大學經文)》
제5 백록동규도 /《동규후서(洞規後敍)》
제6 심통성정도 /《심통성정도설(心統性情圖說)》
제7 인설도 /《인설(仁設)》
제8 심학도 /《심학도설(心學圖說)》
제9 경재잠도 /《경재잠(敬齋箴)》
제10 숙흥야매잠도 /《숙흥야매잠(夙興夜寐箴)》
논문이퇴계의 《성학십도》연구
원문《聖學十圖》
퇴계선생문집(退溪先生文集)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600.0000-20090714.AS_BC_445&bookNum=&pageNum=
퇴계선생문집(退溪先生文集)-10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327/
퇴계선생문집(退溪先生文集)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327/he16_02327_0006/he16_02327_0006_p0011.jpg
聖學十圖1 성학십도
https://archive.org/details/2ndEd_201605/page/n7
全唐詩12函900卷目録12卷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334
제5 백록동규도 /《동규후서(洞規後敍)》
聖學十圖 ,李滉,退溪
退溪先生文集(퇴계선생문집) / 李滉(이황)
제5 백록동규도 /《동규후서(洞規後敍)》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栗谷先生全書卷之十九by李珥
https://www.facebook.com/knewsonline/photos/a.1451911545071730/2167419610187583/?type=3
別集第一至四輯
退溪先生文集目錄二卷 退溪先生文集四十九卷 續集八卷 朝鮮
----
朝鮮群書大系 : [正]24輯続24輯続々24輯別集7輯
全79冊の中 第1輯 三国史記, 第3輯 大東野乗第2 (巻6-10) , 第10輯 大東野乗第8 (巻39-44) , 続第24輯 新朝鮮及新満洲, 別集第7輯 欽定満洲源流考の5冊欠
第2輯 朝鮮美術大観 第3輯 大東野乗第1 巻1-2 慵齋叢話(成俔撰), 巻3 筆苑雑記(徐居正撰),秋江冷話(南孝温撰 抄入),師友名行録(南孝温撰),諛聞瑣録(曹伸撰),丙辰丁巳録(任輔臣撰),巻4 稗官雑記(魚叔櫂撰),
巻5 五山説林草藁(車天輅撰),海東楽府(沈光世) 第5輯 大東野乗第3 巻11 己卯録続集別集,巻12 乙巳伝聞録,巻13 竜泉談寂記(金安老撰),遺閑雑録(沈守慶撰),巻14-15 石潭日記 2巻(李珥撰) 第6輯 大東野乗第4 巻16-17 己丑録(黄赫撰),
巻18 己丑録続,巻19-21 海東雑録 第7輯 大東野乗第5 巻22-23 海東雑録,巻24 癸甲日録(禹性伝著),巻25 癸未記事,時政非(鄭撒家蔵),象村雑録(申欽撰),巻26-32未完 乱中雑録 第9輯 大東野乗第7 巻32続-34 乱中雑録 続雑録(趙慶男撰),巻35-38 再造藩邦志(申霊)
第11輯 大東野乗第9 巻45-49 凝川日録 第12輯 大東野乗第10 巻50 凝川日録,光海初喪録 巻51 長貧居士胡撰(尹耆献著),寄齋雑記(朴東亮著),寄齋史草 上(朴東亮著),巻52 寄齋史草 下(朴東亮著)、巻53-54 東閣雑記(李廷馨撰),畸翁漫筆(鄭弘溟著),
巻55 雲巌雑録(柳成竜著),聞韻漫録(尹国馨撰) 第13輯 八域誌(一名総貨),東国郡県沿革表,四郡志(柳得恭撰),京都雑志 2巻(柳得恭撰)、北漢誌(聖能),東京雑記 第14輯 大東野乗第11 巻56 松窩雑説(李曁撰),松渓漫録(権応仁撰),
巻57 月汀漫筆(尹根寿著),梧陰雑説(尹斗寿著),清江瑣語(李済臣撰),巻58 丁戊録(黄有誉撰),逸史記聞,青白日記 書丁戊間事(青白堂著),延平日記 壬戊(李貴著 黙齋日記中の一部 申翊聖撰とあるも誤),巻59 癸亥靖社録,巻60-61 黙齋日記([李貴]著 安邦俊撰) 第15輯 渤海考(柳得恭撰),北与要撰(金魯奎著 呉在英校),北塞記略(洪良浩撰 耳渓外集の内),高麗古都徴 7巻(韓在濂撰)
第16輯 大東野乗第12 巻62 黙齋日記(安邦俊撰),巻63-67 混定編録([安邦俊著]尹宣挙撰) 第17輯 中京誌 11巻(金履載補編),江華府誌 2巻(金魯鎮撰) 第18輯 大東野乗第13 巻68-70 混定編録([安邦俊著]尹宣挙撰),巻71 柳川箚記(韓俊謙撰),竹窓閑話(李徳洞著),松都記異(李徳洞撰),紫海筆談(金時譲撰),
巻72 荷潭破寂録(金時譲撰),[フウ]渓記聞(金時譲撰) 第19輯 破閑集 3巻(李仁老撰),補閑集 3巻(崔滋撰),益齋集(李齋賢著),疋言覚非 3巻(丁若[ヨウ]著),東人詩話 2巻(徐居正著) 第20輯 海東繹史第1 第1-29巻(韓致[イン]述) 第21輯 海東繹史第2 第30-51巻 第22輯 海東繹史第3 第52-70巻 第23輯 海東繹史続 15巻(韓鎮書輯) 第24輯 竜飛御天歌 10巻(権[テイ]等撰)
続第1輯 紀年児覧 7巻(李万運編) 続第2輯 文献撮録 10巻(鄭元容抄蔵) 続第3輯 東国通鑑上 巻1-18 続第4輯 東国通鑑中 巻19-38 続第5輯 東国通鑑下 巻39-56(徐居正等奉命修) 続第6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1 巻1-13(李[ギョウ]等奉命撰) 続第7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2 巻14-27 続第8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3 巻28-38 続第9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4 巻39-47 続第10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3 巻48-55
続第11輯 燃藜室記述第1 巻1-6(李肯翊著) 続第12輯 燃藜室記述第2 巻7-12 続第13輯 燃藜室記述第3 巻13-18 続第14輯 燃藜室記述第4 巻19-25 続第15輯 燃藜室記述第5 巻26-33 続第16輯 燃藜室記述第6 続巻1-7 続17輯 通文館志
11巻(金慶門編) 続第18輯 大典会通 6巻首1巻(趙斗淳等奉命撰) 続第19輯 燃藜室記述別集第1 巻1-6 続第20輯 燃藜室記述別集第2 巻7-12 続第21輯 燃藜室記述別集第3 巻13-19 続第22輯 東国李相国集上 巻1-24 続第23輯 東国李相国集下 巻25-41,後集巻1-12
続々第1輯 懲比録 16巻(柳成竜撰 附:録後雑記) 続々第2輯 海東名臣録 9巻 続々第3輯 海行[ソウ]載1 続々第4輯 海行[ソウ]載2 続々第5輯 海行[ソウ]載3 続々第6輯 海行[ソウ]載4 続々第7輯 稼齋燕行録(金昌業撰) 続々第8輯 東文選第1 巻1-25(徐居正等奉命選) 続々第9輯 東文選第2 巻26-45 続々第10輯 東文選第3 巻46-65 続々第11輯 東文選第4 巻66-89 続々第12輯 東文選第5 巻90-107
続々第13輯 東文選第6 巻108-121 続々第14輯 東文選第7 巻122-130 続々第15輯 東史綱目第1 首,巻1-4(安鼎福纂) 続々第16輯 東史綱目第2 巻5-8 続々第17輯 東史綱目第3 巻9-13 続々第18輯 東史綱目第4 巻14-17,附上下 続々第19輯 星湖[サイ]説類選上 巻1-5(李[ヨク]撰 安鼎福編) 続々第20輯 星湖[サイ]説類選下 巻6-10
続々第21輯 芝峰類説上 巻1-10(李[サイ]光著 続々第22輯 芝峰類説下 巻11-20 続々第23輯 東累録 4巻(尹廷[キ]輯) 続々第24輯 三隠集 陶隠先生詩・文集 5巻(李崇仁著 下李良編),冶隠先生言行拾遺 3巻,牧隠詩藁 巻23-24(李穡撰),圃隠先生集 4巻続録3巻(鄭夢周撰)
別集第1輯 退渓集1 首,巻1-9(李滉著) 別集第2輯 退渓集2 巻10-23 別集第3輯 退渓集3 巻24-38 別集第4輯 退渓集4 巻39-49,続集1-8 別集第5輯 三峯集 14巻(鄭道伝著 成石[リン]撰 権近批) 別集第6輯 重訂南漢志 13巻(洪敬謨編)
--
朝鮮群書大系
朝鮮古書刊行會 編 明治四十二至大正五年 京城 77册
東洋文庫 VII-5-1001
第一輯
三國史記 附錄 解題 高麗 金富軾 奉宣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第一・四至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輯
大東野乘
第二輯
朝鮮美術大觀 朝鮮古書刊行會 編
第十三輯
八域誌 朝鮮 李重煥
東國郡縣沿革表 朝鮮 英祖 命編
四郡志 朝鮮 柳得恭
京都雜志二卷 朝鮮 柳得恭
北漢誌 朝鮮 聖能
東京雜記三卷 朝鮮 閔周冕 編 朝鮮 南至熏 補 朝鮮 成原默 補
第十五輯
渤海考 朝鮮 英祖 命編
北輿要選二卷 朝鮮 金魯奎
北塞記略 朝鮮 洪良浩
高麗古都徵七卷 朝鮮 韓在濂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四十卷 宋 徐兢
第十七輯
中京誌十一卷 朝鮮哲宗朝 續修
江華府志二卷 朝鮮 金魯鎭 重修
第十九輯
破閑集三卷 坿解題 高麗 李仁老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補閑集三卷 坿解題 高麗 崔滋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益齋集 坿年譜 坿墓誌銘 坿解題 高麗 李齊賢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雅言覺非三卷 坿解題 朝鮮 丁若鏞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東人詩話二卷 坿解題 朝鮮 徐居正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第二十至二十三輯
海東繹史七十卷 續十五卷 朝鮮 韓致奫 朝鮮 韓鎭書 續
第二十四輯
龍飛御天歌十卷 坿解題 朝鮮 世宗 命編 日本 河合弘民 解題
續第一輯
紀年兒覽七卷 朝鮮 李萬運 編 朝鮮 李德懋 訂
續第二輯
文獻撮要十卷 朝鮮 鄭元容
續第三至五輯
東國通鑑五十六卷 外紀 朝鮮 徐居正 等奉命撰
續第六至十輯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五十五卷 朝鮮 中宗 命增修 朝鮮 光海君 命改正
續第十一至十六輯・第十九至二十一輯
燃藜室記述三十三卷 續七卷 別集十九卷 朝鮮 李肯翊
續第十七輯
通文館志十一卷 朝鮮 金指南 等撰 朝鮮哲宗朝 重修
續第二十二・二十三輯
東國李相國全集四十一卷 後集十二卷 坿年譜 高麗 李奎報 撰 高麗 李涵 編附
續々第一輯
懲毖錄十六卷 坿雜記 朝鮮 柳成龍
續々第二輯
海東名臣錄九卷
續々第三至六輯
海行摠載
續々第七輯
老稼齋燕行日記九卷 朝鮮 金昌業
續々第八至十四輯
東文選一百三十卷 坿目錄三卷 朝鮮 成宗 命編
續々第十五至十八輯
東史綱目卷首、十七卷 附三卷 朝鮮 安鼎福
續々第十九・二〇
星湖僿說類選十卷 朝鮮 安鼎福 編
續々第二十一・二十二輯
芝峰類說二十卷 朝鮮 李晬光
續々第二十三輯
東寰錄四卷 朝鮮 尹延琦
續々第二十四輯
三隱集
別集第一至四輯
退溪先生文集目錄二卷 退溪先生文集四十九卷 續集八卷 朝鮮 李滉
別集第五輯
三峯集十四卷 朝鮮 鄭道傳 撰 朝鮮 成石璘 編 朝鮮 權近 批
別集第六輯
重訂南漢志十三卷 朝鮮 洪敬謨 編
別集第七輯
欽定滿洲源流考二十卷 淸乾隆中 奉勅撰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915521
--
《성학십도》를 펴내며
《성합십도(聖學十圖)》를 올리는 차(箚)와 도(圖)
제1 태극도 /《태극도설(太極圖說)》
제2 서명도 /《서명(西銘)》
제3 소학도 /《소학제사(小學題辭)》
제4 대학도 /《대학경문(大學經文)》
제5 백록동규도 /《동규후서(洞規後敍)》
제6 심통성정도 /《심통성정도설(心統性情圖說)》
제7 인설도 /《인설(仁設)》
제8 심학도 /《심학도설(心學圖說)》
제9 경재잠도 /《경재잠(敬齋箴)》
제10 숙흥야매잠도 /《숙흥야매잠(夙興夜寐箴)》
논문이퇴계의 《성학십도》연구
원문《聖學十圖》
퇴계선생문집(退溪先生文集)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600.0000-20090714.AS_BC_445&bookNum=&pageNum=
퇴계선생문집(退溪先生文集)-10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327/
퇴계선생문집(退溪先生文集)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327/he16_02327_0006/he16_02327_0006_p0011.jpg
聖學十圖1 성학십도
https://archive.org/details/2ndEd_201605/page/n7
全唐詩12函900卷目録12卷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334
Labels: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明治漢學,
秋水軒尺牘,
梁方仲 : 明代糧長制度,
陳鵬釋譯:唯識四論,
說文解字,
簡朝亮 : 尚書集注述疏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香屑集自序6 : 於是新調鉛粉蘭圃多暄
香屑集自序6 : 於是新調鉛粉蘭圃多暄
香屑集自序6 : 於是新調鉛粉蘭圃多暄
於是新調鉛
[001-5a]
粉蘭圃多暄似隔窓紗瓊臺易接仙凡阻越見偶語而
生疑姑姊引提與真情而合契還悦臨卭之客始詣臨
卭遥疑洛浦之人同遊洛浦顧我則笑不邀結而自親
望之若仙尚殷勤而未已微言相誘花豔丹脣美態入
神雲靡緑鬢初疑夢覺攬明鏡於懷中遂致宵奔墜纖
腰於掌上時則金燈照灼鳯脛吐花玉樹玲瓏魚鱗積
磴捧金爐而入侍輕攢翠蛾抗瓊闥而同嬉全沉笑靨
形影雙美彼我一身價重兼金心同匪石丹鸎紫蝶必
[001-5b]
雄雌而與俱東鰈西鶼誓山海而長在言無漏口情皆
發衷極千載之交歡蕩百齡之疴恙至於曉鐘初動晨
光既升粉黛之坐頽髩雲垂膏沐之餘圓璫月聚是非
雙遣心口兩齊與珠玉而俱灰將金石以齊固流光含
睇不覺魂消斂袵易容如防膽怯暗聞珠翠頓華履以
自持願把珊瑚伴瓊緘而不去此則窺形弄影留臥瑇
瑁之牀心照神交欲學鴛鴦之性以妖以豔且嘆且言
是耶非耶盛矣美矣
--
新調李嶠謝賜/臘脂表蘭圃李商/隱祭
呂商/州文似隔舒元輿/牡丹賦瓊臺王勃乾元/殿頌序仙凡顧雲謝徐學/士存問啟
見偶吕温藥師如/來繡像贊序姑姊元結説楚/何惑王賦與真陳子昂薛大/夫上亭宴序
還恱陳子良祭司/馬相如丈始詣王勃秋夜/山亭宴序遥疑王棨曲/江池賦同逰
長孫正隱上元夜/效小庾詩體序顧我獨孤及送徐/侍郎還京序不邀陸贄收河/中後請罷
兵/狀望之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詩序尚殷武三思賀老/人星見表微言符/載
梵閣寺常準/上人精院記花豔張鷟滄州實性/寺什迦像碑美態李嶠賀梁王/處見御書雜
文/表雲靡黄滔漢宫人/誦洞簫賦賦初疑顧雲謝徐學/士存問啟攬明張鷟滄/州實性
[001-15a]
寺什迦/像碑遂致李商隱為安平/公兖州謝上表墜纎李百藥/笙賦金燈陸龜/䝉書
帶草/賦鳯脛王勃守/嵗序玉樹皇甫松/大隱賦魚鱗王勃秋夜/山亭宴序捧金
李湜江州/冲陽觀碑輕攢盧肇觀雙/柘枝舞賦抗瓊王勃九成/宫頌序全沉黄滔/送君
南浦/賦形影李邕嵩/岳寺碑彼我孫樵祭髙/諌議文價重皇甫松大/隠賦序心
同楊炯登秘書/省閣詩序丹鸎王勃上已/浮江宴序必雄劉禹錫/傷往賦東鰈上/官
儀勸封/禪表誓山江采蘋/樓東賦言無張説為髙力/士祭父文情皆陸贄授/李叔明
右僕/射制極千楊炯晦日/藥園詩序蕩百符載長沙/東池記曉鐘皇甫放/非烟傳晨
光陸贄論替換/李楚琳狀粉黛皮日休/酒箴序頺髩謝偃觀/舞賦膏沐温庭/筠上
[001-15b]
宰相/啟圓璫王勃乾/元殿頌是非王勃畢公宅/别道王宴序心口駱賔王初/秋干竇六
郎宅/宴序與珠皇甫松/大隱賦將金楊伯成大智/禪伯碑隂記流光權徳輿杜/城郊居記
不覺李商隱祭/吕商州文斂袵皇甫松/大隱賦如防陸龜䝉/採藥賦暗聞康僚/漢武
重見李/夫人賦頓華謝偃觀/舞賦願把李商隱謝河/東公和詩啟伴瓊崔融代/宰相上
尊號/表窺形髙郢沙州/獨鳥賦留臥宋之問為太平公/主設齋嘆佛文心照楊/炯
晦日藥/園詩序欲學温庭筠上鹽/鐵侍郎啟以妖徐夤勾踐/進西施賦且嘆歐陽/詹泉
州二公/亭記是耶劉禹錫/何卜賦盛矣李商隱為某先輩/獻集賢相公啟天長楊/炯
庭菊/賦良㑹王勃與貟/四等宴序山髙王勃上明/貟外啟長亭李商隱為/滎陽公謝
[001-16a]
借飛龍/馬狀泛素李白送陳郎/將歸衡陽序翦瑶王勃採/蓮賦路隔陸龜䝉/苔賦
已極白行簡望夫/化為石賦天銷張鷟滄州實性/寺什迦像碑誰憐王棨離/人怨長
夜/賦仙娥王勃梓州郪縣/兠率寺浮圖碑玉趾王棨神女不/過灌壇賦織婦崔融/嵩山
啟母/廟碑花顔黄滔館/娃宫賦曉開顧雲上翰林/劉學士啟望蹇符載/愁賦暝出
蘇頲勤學/犯夜判想佳王勃七/夕賦謂翔崔融賀千/葉瑞蓮表近入駱賔王/贈李八
騎曹/序信梁陸贄鴻/漸賦能摇宋之問送皇/甫使君序長烟杜牧望/故園賦尚
悄張隨莊周夢/為蝴蝶賦餘馥劉禹錫/傷往賦亦倀張𤣥晏謝集/賢相公啟觀媚
歐陽詹泉州/二公亭記瑶房王勃青/苔賦問凉駱賔王冒/雨尋菊序芳樹宋之/問秋
[001-16b]
蓮/賦山中王勃送蕭三/還齊州序王孫盧照鄰宴鳯泉/石翁神祠詩序堂後陸龜/䝉幽
居/賦公子駱賔王答/員半千書織回吕温藥師如/來繡像賛序目斷許堯佐章/臺柳傳
首歩柳宗元/謫龍説形單韓愈祭十/二郎文含情黄滔館/娃宫賦同消盧照/鄰益
州至真觀/主黎君碑握手司空圖/詩品自有無名氏于/姪承襲判踠長敬括蜘/蛛賦
著手司空圖/詩品掩離駱賔王餞宋少/府之豐城序將刀顧况送朱/拾遺序何
時王棨離人/怨長夜賦已無黄滔陳皇/后復寵賦詎肯羅隱謝刑部/蕭郎中啟復認
康僚漢武重/見李夫人賦膏鉛吕温藥師如/來繡佛賛序奪首張莒櫻/桃樹賦衾被季/湜
江州冲/陽觀碑却氷許敬宗/麥秋賦何相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序瀛海楊炯/登秘
[001-17a]
書省閣/詩序非夢李商隱為汝南/公賀元日表金墉王勃九成/宫頌序青郊常/衮
中書門下/賀雪表紫陌羅隱上禮部/鄭貟外啟逮花李徳裕畫桐/花鳯扇賦竟月
李商隱祭/呂商州文陪歡王勃採/蓮賦幸無韓偓香/奩集序動影王勃上明/員外啟
多值白敏中息夫/人不言賦五情李商隱祭小/姪女寄寄文翻笑黄滔狎/鷗賦兩
心黄滔送君/南浦賦親當王維宴韋司/户南亭序悵縁劉禹錫/傷徃賦難立白/行
簡望夫化/為石賦倘未白居易商山/路有感詩序曾因顧雲上陸/侍御啟洛川駱/賔
王揚州看/競渡序許予崔融報三原/李少府書衛國李嶠賀/瑞桃表富我柳宗/元答
貢士沈/起書重將羅隱上令/狐相公啟劣近温庭筠上/蔣侍郎啟不媿温庭筠/上宰相
[001-17b]
啟/將迴温庭筠上鹽/鐵侍郎啟更佇皇甫瓊詞標/文苑科䇿無忘張説酬/崔光禄
冬日述懷/贈答序明眸白行簡/李娃傳拂長李百藥/笙賦雪膚許渾贈蕭/鍊師詩序
擁寒陸龜䝉/幽居賦梳曉杜牧阿/房宫賦匣鏡浩虚舟陶/母截髮賦嚬翠徐夤/勾踐
進西/施賦脩蛾陳山甫漢武重/見李夫人賦指蘭髙適陪竇侍御/南亭宴詩序託笑
宋之問/秋蓮賦喜滿孫樵迎/春奏經過李商隱祭/楊郎中文入同柳宗元祭/太常崔少
卿/文朝夕李元卿厨/院新池記響環虞世南文徳/皇后哀䇿文可人司空圖/詩品御
蘭李善上文/選注表煦我孫樵祭髙/諫議文斜窓顧雲題武賓客/嵩山舊隱詩序當
綺陸龜䝉/微凉賦彩檻王勃廣州寳莊/嚴寺舍利塔碑下雲王勃七/夕賦錦裀李/商
[001-18a]
隱上河/東公啟斜領周繇夢舞/鍾馗賦金瑣王勃九成/宫頌序香風陸贄月/臨鏡河
賦/可謂韓愈進/學解何其王勣逰北/山賦序情源王勃上明/貟外啟浩無
陸贄優䘏畿/内百姓詔情田薛廷珪授徐彦樞/禮部員外郎制敞無歐陽詹曲/江池記
天穿韓偓紅/芭蕉賦男歡盧照鄰/悲今日願親謝觀呉/坂馬賦必盡李徳裕/平泉草
木/記列瑶王勃七/夕賦本自李商隱上/河東公啟孕蘭駱賔王上瑕/丘韋明府啟素
推沈既濟/任氏傳雕簾王勃梓州郪縣/兠率寺浮圖碑挑錦司空圖/春愁賦寳樹呉/筠
思還/淳賦浣紗皮日休/桃花賦精靈王勣遊/北山賦愛羅樊晦燕/巢賦冶態陸/龜
䝉郁李/花賦潄玉呉筠洗/心賦纒錦駱賔王謝學/士示詩啟絃管駱賔王/揚州看
[001-18b]
競渡/序夭紹蔣防湘妃/泣竹賦琴棋韋夏卿毘/陵東山記嫮容蘇源眀小/洞庭五太
守燕/藉曼睩吕向美/人賦嬌如陸龜䝉/採藥賦佩以温庭筠上學/士舍人啟妍
若李商隱祭/楊郎中文題於顧雲上戸部/鄭貟外啟綺襦温庭筠上/宰相啟彈雲
顔真卿南岳/魏夫人傳碧繶温庭筠/錦鞋賦繞霞王勃七/夕賦金鋪王勃九/成宫頌
抽簪陳鴻長/恨歌傳錦席富嘉謩/麗色賦引臂蔣防霍/小玉傳窮百楊炯晦/日藥園
詩/序記兹宋之問春夜令狐正/字田子過敝廬序大慾白行簡/李娃傳宿心陳子/昂别
中岳真/人序飾嫫李嶠謝撰文/降勅褒揚表竊窺李嶠謝賜/臘脂表寄婦柳宗/元呉
郡陸夫/人志空尋陸龜䝉/採藥賦淫言杜牧李府/君墓志忍赧孫樵逐/痁鬼文雌
[001-19a]
伏杜甫祭外/祖祖母文顧容浩虚舟舒/姑泉賦布裙杜甫祭外/祖祖母文去也李/商
隱祭小姪/女寄寄文朝虀韓愈送/窮文醜而顧雲上陸/侍御啟髙下王勃上/明貟外
啟/妍媸王勃上皇/甫常伯啟林何太宗青/苔賦水何楊烱青/苔賦暖風江/采
蘋樓/東賦瑶草黄滔陳皇后/因賦復寵賦蘭欲宋之問春夜令狐正/字田子過敝廬序鸚
能蕭穎士/白鷳賦聊因則天后/臣範序庶幾徐鉉木/蘭賦猶隔張仲素/玉鈎賦彷
彿宋之問宴唐/卿山亭序授僕王勃夏日諸/公見訪詩序不解李商隱為某/先輩上集賢
相公/啟博我柳宗元答貢/士沈起書空持温庭筠上學/士舍人啟心靈王勃/秋日
遊蓮/池序夢想康僚漢武帝重/見李夫人賦覽綺太宗感/舊賦錦石駱賔王/冒而尋
[001-19b]
菊/序指簪羅隱上李永/寧相公啟纎羅賈餗蜘/蛛賦洛水陳山甫武帝/重見李夫人
賦/猶賦駱賔王揚州/看競渡序楚襄康僚武帝重/見李夫人賦思齊顧雲上/翰林劉
學士/啟用開駱賔王秋日餞/尹大往京詩序競落駱賔王冒/雨尋菊序刻乎李商/隱上
河東/公啟貯之李商隱别令/狐拾遺書淫文白居易和/答詩序誠非韓偓香/奩集序
盡態杜牧阿/房宫賦此為陸龜䝉和顔萱過/張處士故居詩序文非温庭筠上/紇干相公
啟/學乏李商隱為同州/張評事謝辟啟斷章李商隱元/結文集序取譏韋縠才/調集序
散藻李商隱為某先輩/獻集賢相公啟尚慙温庭筠上/蔣侍郎啟常持温庭筠/謝賚集
賢墨/啟移東陸贄論裴延/齡奸蠧書時閲顧雲謝徐/學士啟抽黄柳宗元/乞巧文
[001-20a]
有歡李華/相里如見劉禹錫融大/師新塔記乃為李白送陳郎/將歸衡陽序麄得
韓偓香/奩集序鬱余徐魁閒/遊賦式以李商隱獻/鉅鹿公啟命女白敏中息/夫人不言
賦/增諸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花有駱賔王蕩/子從軍賦春度常衮浮/萍賦月
末王勣逰/北山賦輪消駱賔王傷祝阿/王明府詩序芬芳李商隱為滎陽/公謝勅設狀
不待錢珝為兩省/官謝内宴表荏苒温庭筠謝紇/干相公啟聊因顧雲上殿/院韋侍御
啟/窺陳韓愈進/學解極耽李百藥/賛道賦不三令狐楚白楊/神新廟碑凡八
白居易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記爛若柳宗元送幸南容/歸使聮句詩序章章孫樵寓/居對
端如陸贄論前所答/奏未施行狀句句孫樵與王/霖秀才書非錦李商隱賀/慶雲表
[001-20b]
惟鴛盧肇觀雙/柘枝舞賦撮而李翺韋氏/月録序情可王勃夏日諸/公見訪詩序倩
徐韓偓香/奩集序用極李商隱獻相/國京兆公啟為逸李商隱謝河/東公和詩啟别成
沈亞之鑿/山引瀑記疑者韓偓與/崔羣書鼓扇孫棨北/里志序班揚李商隱為/李貽孫上
李相/公啟識者柳宗元送從弟/謀歸江陵序摹擬柳宗元讀毛/頴傳後題莊列白/居
易禽史/詩序爭致黄滔漢宫人/誦洞簫賦賦終傳喬彞幽/蘭賦或譏李嶠為/水旱災
異陳/情表真謂陸龜䝉書/帶草賦
香屑集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香屑集 : 淫文豔韻,誠非丈夫所為. 盡態極妍,此為才子之最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001#1a
標註東萊博議. 巻1-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09
標註東萊博議. 巻2-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0
標註東萊博議. 巻3-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1
標註東萊博議. 巻4-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2
標註東萊博議. 巻5-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3
標註東来博議. 巻6-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4
--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1 -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498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2-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499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3-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0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4-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1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5-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2
東莱博議 : 評註. 巻6-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3
- -
東萊博議 : 校訂標註. 上 -[呂祖謙 撰],堀捨二郎, 深井鑑一郎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4
東萊博議 : 校訂標註. 中-[呂祖謙 撰],堀捨二郎, 深井鑑一郎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5
東萊博議 : 校訂標註. 下-[呂祖謙 撰],堀捨二郎, 深井鑑一郎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6
- -
新刊詳増補註東莱先生左氏博議25卷. [1] -宋呂租謙撰,藤原有貞寫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53367
新刊詳増補註東莱先生左氏博議25卷. [2] -宋呂租謙撰,藤原有貞寫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53368
--
근사록 [近思錄] 주희;여조겸(송)공집;엽채(송)집해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C_000&keywords=%E8%BF%91%E6%80%9D&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근사속록 [近思續錄]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C2^22_000&keywords=%20%E8%BF%91%E6%80%9D%E7%BA%8C%E9%8C%84
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 ( 정선동래선생좌씨박의구해 )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A7B^12A_000&keywords=%20%E5%B7%A6%E6%B0%8F%E5%8D%9A%E8%AD%B0
KR3a0042 近思錄-宋-朱熹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3a0042/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d0226/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東萊博議. 巻之1-4 / 呂祖謙 撰 ; 黃之 校 ; 伊藤長胤 標點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o12/ro12_00004/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9816
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 ( 정선동래선생좌씨박의구해 )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O.0000.0000-20090714.AS_BC_145
左氏博議-KR1e0041 左氏博議-宋-呂祖謙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1e0041/
左氏博議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B7%A6%E6%B0%8F%E5%8D%9A%E8%AD%B0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同治退補齋本)1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79816
진서산독서기을집상대학연의 [眞西山讀書記乙集上大學衍義 n12]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30143_000&keywords=%20%E5%A4%A7%E5%AD%B8%E8%A1%8D%E7%BE%A9
デコトラギャル奈美2~爆走!夜露死苦編
デコトラ・ギャル 奈美(ソフトデザイン版)
ダンプガール★絵莉香, 着衣で楽しむ超乳おっぱい
카가 미야비(加賀雅, Miyabi Kaga)
카가 유카코(加賀ゆか子, Yukako Kaga)
카가미 레이코(鏡麗子, Reiko Kagami)
카가미 료(加々美涼, Ryo Kagami)
카가미 사쿠라코(鏡桜子, Sakurako Kagami)
카가미 세리나(加賀美セリナ, Serina Kagami)
카가미 슈나(加賀美シュナ, Shuna Kagami)
카가미 시호(鏡志穂, Shiho Kagami)
카가미 유이(加々美ゆい, Yui Kagami)
카가미 유키(加賀美由貴, Yuki Kagami)
카가미 쿄코(鏡京子, Kyoko Kagami)
카가와 루리카(香川ルリカ, Rurika Kagawa)
카가와 미키(香川美紀, Miki Kagawa)
카가와 쇼(香川翔, Shou Kagawa)
카가와 아야미(香川あやみ, Ayami Kagawa)
카가와 유나(加賀谷優菜, Yuuna Kagawa)
카가와 유노(香川ゆの, Yuno Kagawa)
카가와 유키코(加川幸子, Yukiko Kagawa)
카고 노리코(加護範子, Noriko Kago)
카고 아미(加護亜美, Ami Kago)
카고 안나(加護あんな, Anna Kago)
카고 에리카(加護えりか, Erika Kagura)
카구라 나기사(神楽渚, Nagisa Kagura)
카구라 메구미(神楽恵, Megumi Kagura)
카구라 메이(神楽メイ, Mei Kagura)
카구라 미요(神楽みよ, Miyo Kagura)
카구라 미키(神楽美希, Miki Kagura)
카구라 사토미(神楽里美, Satomi Kagura)
카구라 아이리(神楽あいり, Airi Kagura)
카나데 료(奏りょう, Ryo Kanade)
카나데 라라(奏らら, Rara Kanade)
카나데 리안(奏りあん, Rian Kanade)
카나데 유키(かなでゆき, Yuki Kanade)
카나메(かなめ, Kaname)
카나메 료(要涼, Ryou Kaname)
카나메 료(香奈芽涼, Ryou Kaname)
카나메 리오나(要里緒菜, Riona Kaname)
카나메 마시로(要ましろ, Mashiro Kaname)
카나메 토모요(要智世, Tomoyo Kaname)
카나모리 히토에(金森仁枝, Hitoe Kanamori)
카나미 료(香波りょう, Ryo Kanami)
카나미 메이리(かなみ芽梨, Meiri Kanami)
카나사키 유메(叶咲ゆめ, Yume Kanasaki)
카나세 나츠루(奏瀬なつる, Natsuru Kanase)
카나에 루카(佳苗るか, Ruka Kanae)
카나이 마나(奏井まな, Mana Kanai)
카나이 마호(金井真帆, Maho Kanai)
카나이 유카(金井由佳, Yuka Kanai)
출처: http://oasiscast.tistory.com/2856 [Oasis Cast]
http://oasiscast.tistory.com/2856
梵文梵音教學(一):悉曇天城梵文的歷史演變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梵文梵音教學(一):悉曇天城梵文的歷史演變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_33.html
悉曇字母表便覧・梵字悉曇字母并釈義 一行禅師字母表 (いちぎょうぜんじじもひょう)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idl&bib=200013366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html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https://www.ashtangayoga.info/sanskrit/pronunciation/
梵文梵音教學(一):悉曇天城梵文的歷史演變
梵文梵音教學(二):佛陀使用的文字與梵文訛傳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暗度陳倉錯千百年的悉曇梵字
梵文梵音教學(五):使用梵文的好處與相較印地語的發音差別|
https://www.ashtangayoga.info/sanskrit/pronunciation/
DAVID, Jacques-Louis
The Death of Marat
1793
Oil on canvas, 162 x 128 cm
Musées Royaux des Beaux-Arts, Brussels
https://www.wga.hu/frames-e.html?/html/d/david_j/index.html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with_the_Head_of_Goliath
Beheading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
http://www.wga.hu/frames-e.html?/html/c/caravagg/index.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ssidor#mediaviewer/File:Messidor.jpg
http://en.wikipedia.org/wiki/Vent%C3%B4se#mediaviewer/File:Ventose.jpg
http://en.wikipedia.org/wiki/Vend%C3%A9miaire#mediaviewer/File:Vendemiaire.jpg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umai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imai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v%C3%B4se
http://en.wikipedia.org/wiki/Pluvi%C3%B4se
http://en.wikipedia.org/wiki/Vent%C3%B4se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rminal_%28French_Republican_Calendar%29
http://en.wikipedia.org/wiki/Flor%C3%A9al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airial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ssidor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rmidor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uctidor
http://en.wikipedia.org/wiki/Vend%C3%A9miai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nch_Republican_Calendar
香屑集自序6 : 於是新調鉛粉蘭圃多暄
於是新調鉛
[001-5a]
粉蘭圃多暄似隔窓紗瓊臺易接仙凡阻越見偶語而
生疑姑姊引提與真情而合契還悦臨卭之客始詣臨
卭遥疑洛浦之人同遊洛浦顧我則笑不邀結而自親
望之若仙尚殷勤而未已微言相誘花豔丹脣美態入
神雲靡緑鬢初疑夢覺攬明鏡於懷中遂致宵奔墜纖
腰於掌上時則金燈照灼鳯脛吐花玉樹玲瓏魚鱗積
磴捧金爐而入侍輕攢翠蛾抗瓊闥而同嬉全沉笑靨
形影雙美彼我一身價重兼金心同匪石丹鸎紫蝶必
[001-5b]
雄雌而與俱東鰈西鶼誓山海而長在言無漏口情皆
發衷極千載之交歡蕩百齡之疴恙至於曉鐘初動晨
光既升粉黛之坐頽髩雲垂膏沐之餘圓璫月聚是非
雙遣心口兩齊與珠玉而俱灰將金石以齊固流光含
睇不覺魂消斂袵易容如防膽怯暗聞珠翠頓華履以
自持願把珊瑚伴瓊緘而不去此則窺形弄影留臥瑇
瑁之牀心照神交欲學鴛鴦之性以妖以豔且嘆且言
是耶非耶盛矣美矣
--
新調李嶠謝賜/臘脂表蘭圃李商/隱祭
呂商/州文似隔舒元輿/牡丹賦瓊臺王勃乾元/殿頌序仙凡顧雲謝徐學/士存問啟
見偶吕温藥師如/來繡像贊序姑姊元結説楚/何惑王賦與真陳子昂薛大/夫上亭宴序
還恱陳子良祭司/馬相如丈始詣王勃秋夜/山亭宴序遥疑王棨曲/江池賦同逰
長孫正隱上元夜/效小庾詩體序顧我獨孤及送徐/侍郎還京序不邀陸贄收河/中後請罷
兵/狀望之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詩序尚殷武三思賀老/人星見表微言符/載
梵閣寺常準/上人精院記花豔張鷟滄州實性/寺什迦像碑美態李嶠賀梁王/處見御書雜
文/表雲靡黄滔漢宫人/誦洞簫賦賦初疑顧雲謝徐學/士存問啟攬明張鷟滄/州實性
[001-15a]
寺什迦/像碑遂致李商隱為安平/公兖州謝上表墜纎李百藥/笙賦金燈陸龜/䝉書
帶草/賦鳯脛王勃守/嵗序玉樹皇甫松/大隱賦魚鱗王勃秋夜/山亭宴序捧金
李湜江州/冲陽觀碑輕攢盧肇觀雙/柘枝舞賦抗瓊王勃九成/宫頌序全沉黄滔/送君
南浦/賦形影李邕嵩/岳寺碑彼我孫樵祭髙/諌議文價重皇甫松大/隠賦序心
同楊炯登秘書/省閣詩序丹鸎王勃上已/浮江宴序必雄劉禹錫/傷往賦東鰈上/官
儀勸封/禪表誓山江采蘋/樓東賦言無張説為髙力/士祭父文情皆陸贄授/李叔明
右僕/射制極千楊炯晦日/藥園詩序蕩百符載長沙/東池記曉鐘皇甫放/非烟傳晨
光陸贄論替換/李楚琳狀粉黛皮日休/酒箴序頺髩謝偃觀/舞賦膏沐温庭/筠上
[001-15b]
宰相/啟圓璫王勃乾/元殿頌是非王勃畢公宅/别道王宴序心口駱賔王初/秋干竇六
郎宅/宴序與珠皇甫松/大隱賦將金楊伯成大智/禪伯碑隂記流光權徳輿杜/城郊居記
不覺李商隱祭/吕商州文斂袵皇甫松/大隱賦如防陸龜䝉/採藥賦暗聞康僚/漢武
重見李/夫人賦頓華謝偃觀/舞賦願把李商隱謝河/東公和詩啟伴瓊崔融代/宰相上
尊號/表窺形髙郢沙州/獨鳥賦留臥宋之問為太平公/主設齋嘆佛文心照楊/炯
晦日藥/園詩序欲學温庭筠上鹽/鐵侍郎啟以妖徐夤勾踐/進西施賦且嘆歐陽/詹泉
州二公/亭記是耶劉禹錫/何卜賦盛矣李商隱為某先輩/獻集賢相公啟天長楊/炯
庭菊/賦良㑹王勃與貟/四等宴序山髙王勃上明/貟外啟長亭李商隱為/滎陽公謝
[001-16a]
借飛龍/馬狀泛素李白送陳郎/將歸衡陽序翦瑶王勃採/蓮賦路隔陸龜䝉/苔賦
已極白行簡望夫/化為石賦天銷張鷟滄州實性/寺什迦像碑誰憐王棨離/人怨長
夜/賦仙娥王勃梓州郪縣/兠率寺浮圖碑玉趾王棨神女不/過灌壇賦織婦崔融/嵩山
啟母/廟碑花顔黄滔館/娃宫賦曉開顧雲上翰林/劉學士啟望蹇符載/愁賦暝出
蘇頲勤學/犯夜判想佳王勃七/夕賦謂翔崔融賀千/葉瑞蓮表近入駱賔王/贈李八
騎曹/序信梁陸贄鴻/漸賦能摇宋之問送皇/甫使君序長烟杜牧望/故園賦尚
悄張隨莊周夢/為蝴蝶賦餘馥劉禹錫/傷往賦亦倀張𤣥晏謝集/賢相公啟觀媚
歐陽詹泉州/二公亭記瑶房王勃青/苔賦問凉駱賔王冒/雨尋菊序芳樹宋之/問秋
[001-16b]
蓮/賦山中王勃送蕭三/還齊州序王孫盧照鄰宴鳯泉/石翁神祠詩序堂後陸龜/䝉幽
居/賦公子駱賔王答/員半千書織回吕温藥師如/來繡像賛序目斷許堯佐章/臺柳傳
首歩柳宗元/謫龍説形單韓愈祭十/二郎文含情黄滔館/娃宫賦同消盧照/鄰益
州至真觀/主黎君碑握手司空圖/詩品自有無名氏于/姪承襲判踠長敬括蜘/蛛賦
著手司空圖/詩品掩離駱賔王餞宋少/府之豐城序將刀顧况送朱/拾遺序何
時王棨離人/怨長夜賦已無黄滔陳皇/后復寵賦詎肯羅隱謝刑部/蕭郎中啟復認
康僚漢武重/見李夫人賦膏鉛吕温藥師如/來繡佛賛序奪首張莒櫻/桃樹賦衾被季/湜
江州冲/陽觀碑却氷許敬宗/麥秋賦何相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序瀛海楊炯/登秘
[001-17a]
書省閣/詩序非夢李商隱為汝南/公賀元日表金墉王勃九成/宫頌序青郊常/衮
中書門下/賀雪表紫陌羅隱上禮部/鄭貟外啟逮花李徳裕畫桐/花鳯扇賦竟月
李商隱祭/呂商州文陪歡王勃採/蓮賦幸無韓偓香/奩集序動影王勃上明/員外啟
多值白敏中息夫/人不言賦五情李商隱祭小/姪女寄寄文翻笑黄滔狎/鷗賦兩
心黄滔送君/南浦賦親當王維宴韋司/户南亭序悵縁劉禹錫/傷徃賦難立白/行
簡望夫化/為石賦倘未白居易商山/路有感詩序曾因顧雲上陸/侍御啟洛川駱/賔
王揚州看/競渡序許予崔融報三原/李少府書衛國李嶠賀/瑞桃表富我柳宗/元答
貢士沈/起書重將羅隱上令/狐相公啟劣近温庭筠上/蔣侍郎啟不媿温庭筠/上宰相
[001-17b]
啟/將迴温庭筠上鹽/鐵侍郎啟更佇皇甫瓊詞標/文苑科䇿無忘張説酬/崔光禄
冬日述懷/贈答序明眸白行簡/李娃傳拂長李百藥/笙賦雪膚許渾贈蕭/鍊師詩序
擁寒陸龜䝉/幽居賦梳曉杜牧阿/房宫賦匣鏡浩虚舟陶/母截髮賦嚬翠徐夤/勾踐
進西/施賦脩蛾陳山甫漢武重/見李夫人賦指蘭髙適陪竇侍御/南亭宴詩序託笑
宋之問/秋蓮賦喜滿孫樵迎/春奏經過李商隱祭/楊郎中文入同柳宗元祭/太常崔少
卿/文朝夕李元卿厨/院新池記響環虞世南文徳/皇后哀䇿文可人司空圖/詩品御
蘭李善上文/選注表煦我孫樵祭髙/諫議文斜窓顧雲題武賓客/嵩山舊隱詩序當
綺陸龜䝉/微凉賦彩檻王勃廣州寳莊/嚴寺舍利塔碑下雲王勃七/夕賦錦裀李/商
[001-18a]
隱上河/東公啟斜領周繇夢舞/鍾馗賦金瑣王勃九成/宫頌序香風陸贄月/臨鏡河
賦/可謂韓愈進/學解何其王勣逰北/山賦序情源王勃上明/貟外啟浩無
陸贄優䘏畿/内百姓詔情田薛廷珪授徐彦樞/禮部員外郎制敞無歐陽詹曲/江池記
天穿韓偓紅/芭蕉賦男歡盧照鄰/悲今日願親謝觀呉/坂馬賦必盡李徳裕/平泉草
木/記列瑶王勃七/夕賦本自李商隱上/河東公啟孕蘭駱賔王上瑕/丘韋明府啟素
推沈既濟/任氏傳雕簾王勃梓州郪縣/兠率寺浮圖碑挑錦司空圖/春愁賦寳樹呉/筠
思還/淳賦浣紗皮日休/桃花賦精靈王勣遊/北山賦愛羅樊晦燕/巢賦冶態陸/龜
䝉郁李/花賦潄玉呉筠洗/心賦纒錦駱賔王謝學/士示詩啟絃管駱賔王/揚州看
[001-18b]
競渡/序夭紹蔣防湘妃/泣竹賦琴棋韋夏卿毘/陵東山記嫮容蘇源眀小/洞庭五太
守燕/藉曼睩吕向美/人賦嬌如陸龜䝉/採藥賦佩以温庭筠上學/士舍人啟妍
若李商隱祭/楊郎中文題於顧雲上戸部/鄭貟外啟綺襦温庭筠上/宰相啟彈雲
顔真卿南岳/魏夫人傳碧繶温庭筠/錦鞋賦繞霞王勃七/夕賦金鋪王勃九/成宫頌
抽簪陳鴻長/恨歌傳錦席富嘉謩/麗色賦引臂蔣防霍/小玉傳窮百楊炯晦/日藥園
詩/序記兹宋之問春夜令狐正/字田子過敝廬序大慾白行簡/李娃傳宿心陳子/昂别
中岳真/人序飾嫫李嶠謝撰文/降勅褒揚表竊窺李嶠謝賜/臘脂表寄婦柳宗/元呉
郡陸夫/人志空尋陸龜䝉/採藥賦淫言杜牧李府/君墓志忍赧孫樵逐/痁鬼文雌
[001-19a]
伏杜甫祭外/祖祖母文顧容浩虚舟舒/姑泉賦布裙杜甫祭外/祖祖母文去也李/商
隱祭小姪/女寄寄文朝虀韓愈送/窮文醜而顧雲上陸/侍御啟髙下王勃上/明貟外
啟/妍媸王勃上皇/甫常伯啟林何太宗青/苔賦水何楊烱青/苔賦暖風江/采
蘋樓/東賦瑶草黄滔陳皇后/因賦復寵賦蘭欲宋之問春夜令狐正/字田子過敝廬序鸚
能蕭穎士/白鷳賦聊因則天后/臣範序庶幾徐鉉木/蘭賦猶隔張仲素/玉鈎賦彷
彿宋之問宴唐/卿山亭序授僕王勃夏日諸/公見訪詩序不解李商隱為某/先輩上集賢
相公/啟博我柳宗元答貢/士沈起書空持温庭筠上學/士舍人啟心靈王勃/秋日
遊蓮/池序夢想康僚漢武帝重/見李夫人賦覽綺太宗感/舊賦錦石駱賔王/冒而尋
[001-19b]
菊/序指簪羅隱上李永/寧相公啟纎羅賈餗蜘/蛛賦洛水陳山甫武帝/重見李夫人
賦/猶賦駱賔王揚州/看競渡序楚襄康僚武帝重/見李夫人賦思齊顧雲上/翰林劉
學士/啟用開駱賔王秋日餞/尹大往京詩序競落駱賔王冒/雨尋菊序刻乎李商/隱上
河東/公啟貯之李商隱别令/狐拾遺書淫文白居易和/答詩序誠非韓偓香/奩集序
盡態杜牧阿/房宫賦此為陸龜䝉和顔萱過/張處士故居詩序文非温庭筠上/紇干相公
啟/學乏李商隱為同州/張評事謝辟啟斷章李商隱元/結文集序取譏韋縠才/調集序
散藻李商隱為某先輩/獻集賢相公啟尚慙温庭筠上/蔣侍郎啟常持温庭筠/謝賚集
賢墨/啟移東陸贄論裴延/齡奸蠧書時閲顧雲謝徐/學士啟抽黄柳宗元/乞巧文
[001-20a]
有歡李華/相里如見劉禹錫融大/師新塔記乃為李白送陳郎/將歸衡陽序麄得
韓偓香/奩集序鬱余徐魁閒/遊賦式以李商隱獻/鉅鹿公啟命女白敏中息/夫人不言
賦/增諸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花有駱賔王蕩/子從軍賦春度常衮浮/萍賦月
末王勣逰/北山賦輪消駱賔王傷祝阿/王明府詩序芬芳李商隱為滎陽/公謝勅設狀
不待錢珝為兩省/官謝内宴表荏苒温庭筠謝紇/干相公啟聊因顧雲上殿/院韋侍御
啟/窺陳韓愈進/學解極耽李百藥/賛道賦不三令狐楚白楊/神新廟碑凡八
白居易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記爛若柳宗元送幸南容/歸使聮句詩序章章孫樵寓/居對
端如陸贄論前所答/奏未施行狀句句孫樵與王/霖秀才書非錦李商隱賀/慶雲表
[001-20b]
惟鴛盧肇觀雙/柘枝舞賦撮而李翺韋氏/月録序情可王勃夏日諸/公見訪詩序倩
徐韓偓香/奩集序用極李商隱獻相/國京兆公啟為逸李商隱謝河/東公和詩啟别成
沈亞之鑿/山引瀑記疑者韓偓與/崔羣書鼓扇孫棨北/里志序班揚李商隱為/李貽孫上
李相/公啟識者柳宗元送從弟/謀歸江陵序摹擬柳宗元讀毛/頴傳後題莊列白/居
易禽史/詩序爭致黄滔漢宫人/誦洞簫賦賦終傳喬彞幽/蘭賦或譏李嶠為/水旱災
異陳/情表真謂陸龜䝉書/帶草賦
香屑集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香屑集 : 淫文豔韻,誠非丈夫所為. 盡態極妍,此為才子之最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001#1a
標註東萊博議. 巻1-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09
標註東萊博議. 巻2-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0
標註東萊博議. 巻3-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1
標註東萊博議. 巻4-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2
標註東萊博議. 巻5-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3
標註東来博議. 巻6-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4
--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1 -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498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2-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499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3-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0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4-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1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5-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2
東莱博議 : 評註. 巻6-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3
- -
東萊博議 : 校訂標註. 上 -[呂祖謙 撰],堀捨二郎, 深井鑑一郎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4
東萊博議 : 校訂標註. 中-[呂祖謙 撰],堀捨二郎, 深井鑑一郎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5
東萊博議 : 校訂標註. 下-[呂祖謙 撰],堀捨二郎, 深井鑑一郎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6
- -
新刊詳増補註東莱先生左氏博議25卷. [1] -宋呂租謙撰,藤原有貞寫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53367
新刊詳増補註東莱先生左氏博議25卷. [2] -宋呂租謙撰,藤原有貞寫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53368
--
근사록 [近思錄] 주희;여조겸(송)공집;엽채(송)집해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C_000&keywords=%E8%BF%91%E6%80%9D&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근사속록 [近思續錄]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C2^22_000&keywords=%20%E8%BF%91%E6%80%9D%E7%BA%8C%E9%8C%84
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 ( 정선동래선생좌씨박의구해 )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A7B^12A_000&keywords=%20%E5%B7%A6%E6%B0%8F%E5%8D%9A%E8%AD%B0
KR3a0042 近思錄-宋-朱熹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3a0042/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d0226/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東萊博議. 巻之1-4 / 呂祖謙 撰 ; 黃之 校 ; 伊藤長胤 標點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o12/ro12_00004/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9816
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 ( 정선동래선생좌씨박의구해 )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O.0000.0000-20090714.AS_BC_145
左氏博議-KR1e0041 左氏博議-宋-呂祖謙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1e0041/
左氏博議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B7%A6%E6%B0%8F%E5%8D%9A%E8%AD%B0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同治退補齋本)1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79816
진서산독서기을집상대학연의 [眞西山讀書記乙集上大學衍義 n12]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30143_000&keywords=%20%E5%A4%A7%E5%AD%B8%E8%A1%8D%E7%BE%A9
デコトラギャル奈美2~爆走!夜露死苦編
デコトラ・ギャル 奈美(ソフトデザイン版)
ダンプガール★絵莉香, 着衣で楽しむ超乳おっぱい
카가 미야비(加賀雅, Miyabi Kaga)
카가 유카코(加賀ゆか子, Yukako Kaga)
카가미 레이코(鏡麗子, Reiko Kagami)
카가미 료(加々美涼, Ryo Kagami)
카가미 사쿠라코(鏡桜子, Sakurako Kagami)
카가미 세리나(加賀美セリナ, Serina Kagami)
카가미 슈나(加賀美シュナ, Shuna Kagami)
카가미 시호(鏡志穂, Shiho Kagami)
카가미 유이(加々美ゆい, Yui Kagami)
카가미 유키(加賀美由貴, Yuki Kagami)
카가미 쿄코(鏡京子, Kyoko Kagami)
카가와 루리카(香川ルリカ, Rurika Kagawa)
카가와 미키(香川美紀, Miki Kagawa)
카가와 쇼(香川翔, Shou Kagawa)
카가와 아야미(香川あやみ, Ayami Kagawa)
카가와 유나(加賀谷優菜, Yuuna Kagawa)
카가와 유노(香川ゆの, Yuno Kagawa)
카가와 유키코(加川幸子, Yukiko Kagawa)
카고 노리코(加護範子, Noriko Kago)
카고 아미(加護亜美, Ami Kago)
카고 안나(加護あんな, Anna Kago)
카고 에리카(加護えりか, Erika Kagura)
카구라 나기사(神楽渚, Nagisa Kagura)
카구라 메구미(神楽恵, Megumi Kagura)
카구라 메이(神楽メイ, Mei Kagura)
카구라 미요(神楽みよ, Miyo Kagura)
카구라 미키(神楽美希, Miki Kagura)
카구라 사토미(神楽里美, Satomi Kagura)
카구라 아이리(神楽あいり, Airi Kagura)
카나데 료(奏りょう, Ryo Kanade)
카나데 라라(奏らら, Rara Kanade)
카나데 리안(奏りあん, Rian Kanade)
카나데 유키(かなでゆき, Yuki Kanade)
카나메(かなめ, Kaname)
카나메 료(要涼, Ryou Kaname)
카나메 료(香奈芽涼, Ryou Kaname)
카나메 리오나(要里緒菜, Riona Kaname)
카나메 마시로(要ましろ, Mashiro Kaname)
카나메 토모요(要智世, Tomoyo Kaname)
카나모리 히토에(金森仁枝, Hitoe Kanamori)
카나미 료(香波りょう, Ryo Kanami)
카나미 메이리(かなみ芽梨, Meiri Kanami)
카나사키 유메(叶咲ゆめ, Yume Kanasaki)
카나세 나츠루(奏瀬なつる, Natsuru Kanase)
카나에 루카(佳苗るか, Ruka Kanae)
카나이 마나(奏井まな, Mana Kanai)
카나이 마호(金井真帆, Maho Kanai)
카나이 유카(金井由佳, Yuka Kanai)
출처: http://oasiscast.tistory.com/2856 [Oasis Cast]
http://oasiscast.tistory.com/2856
梵文梵音教學(一):悉曇天城梵文的歷史演變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梵文梵音教學(一):悉曇天城梵文的歷史演變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_33.html
悉曇字母表便覧・梵字悉曇字母并釈義 一行禅師字母表 (いちぎょうぜんじじもひょう)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idl&bib=200013366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html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https://www.ashtangayoga.info/sanskrit/pronunciation/
梵文梵音教學(一):悉曇天城梵文的歷史演變
梵文梵音教學(二):佛陀使用的文字與梵文訛傳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暗度陳倉錯千百年的悉曇梵字
梵文梵音教學(五):使用梵文的好處與相較印地語的發音差別|
https://www.ashtangayoga.info/sanskrit/pronunciation/
DAVID, Jacques-Louis
The Death of Marat
1793
Oil on canvas, 162 x 128 cm
Musées Royaux des Beaux-Arts, Brussels
https://www.wga.hu/frames-e.html?/html/d/david_j/index.html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with_the_Head_of_Goliath
Beheading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
http://www.wga.hu/frames-e.html?/html/c/caravagg/index.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ssidor#mediaviewer/File:Messidor.jpg
http://en.wikipedia.org/wiki/Vent%C3%B4se#mediaviewer/File:Ventose.jpg
http://en.wikipedia.org/wiki/Vend%C3%A9miaire#mediaviewer/File:Vendemiaire.jpg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umai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imai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v%C3%B4se
http://en.wikipedia.org/wiki/Pluvi%C3%B4se
http://en.wikipedia.org/wiki/Vent%C3%B4se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rminal_%28French_Republican_Calendar%29
http://en.wikipedia.org/wiki/Flor%C3%A9al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airial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ssidor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rmidor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uctidor
http://en.wikipedia.org/wiki/Vend%C3%A9miai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nch_Republican_Calendar
Labels:
石川安貞注: ( 陸贄 ) 陸宣公全集,
明治漢學,
陳奐 : 詩毛氏傳疏,
幕末 (1800-1868) 之陽明學,
說文解字,
簡朝亮 : 尚書集注述疏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近思錄 (근사록 ) , 近思續錄 (근사속록 )
近思錄 (근사록 ) , 近思續錄 (근사속록 )
近思錄 (근사록 ) , 近思續錄 (근사속록 )
近思錄 (근사록 ) , 近思續錄 (근사속록 )
근사록 [近思錄] 주희;여조겸(송)공집;엽채(송)집해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C_000&keywords=%E8%BF%91%E6%80%9D&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근사속록 [近思續錄]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C2^22_000&keywords=%20%E8%BF%91%E6%80%9D%E7%BA%8C%E9%8C%84
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 ( 정선동래선생좌씨박의구해 )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A7B^12A_000&keywords=%20%E5%B7%A6%E6%B0%8F%E5%8D%9A%E8%AD%B0
KR3a0042 近思錄-宋-朱熹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3a0042/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d0226/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東萊博議. 巻之1-4 / 呂祖謙 撰 ; 黃之 校 ; 伊藤長胤 標點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o12/ro12_00004/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9816
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 ( 정선동래선생좌씨박의구해 )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O.0000.0000-20090714.AS_BC_145
左氏博議-KR1e0041 左氏博議-宋-呂祖謙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1e0041/
左氏博議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B7%A6%E6%B0%8F%E5%8D%9A%E8%AD%B0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同治退補齋本)1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79816
진서산독서기을집상대학연의 [眞西山讀書記乙集上大學衍義 n12]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30143_000&keywords=%20%E5%A4%A7%E5%AD%B8%E8%A1%8D%E7%BE%A9
近思錄 (근사록 ) , 近思續錄 (근사속록 )
近思錄 (근사록 ) , 近思續錄 (근사속록 )
근사록 [近思錄] 주희;여조겸(송)공집;엽채(송)집해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C_000&keywords=%E8%BF%91%E6%80%9D&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근사속록 [近思續錄]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C2^22_000&keywords=%20%E8%BF%91%E6%80%9D%E7%BA%8C%E9%8C%84
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 ( 정선동래선생좌씨박의구해 )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A7B^12A_000&keywords=%20%E5%B7%A6%E6%B0%8F%E5%8D%9A%E8%AD%B0
KR3a0042 近思錄-宋-朱熹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3a0042/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d0226/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東萊博議. 巻之1-4 / 呂祖謙 撰 ; 黃之 校 ; 伊藤長胤 標點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o12/ro12_00004/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9816
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 ( 정선동래선생좌씨박의구해 )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O.0000.0000-20090714.AS_BC_145
左氏博議-KR1e0041 左氏博議-宋-呂祖謙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1e0041/
左氏博議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B7%A6%E6%B0%8F%E5%8D%9A%E8%AD%B0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同治退補齋本)1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79816
진서산독서기을집상대학연의 [眞西山讀書記乙集上大學衍義 n12]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30143_000&keywords=%20%E5%A4%A7%E5%AD%B8%E8%A1%8D%E7%BE%A9
Labels:
石川安貞注: ( 陸贄 ) 陸宣公全集,
明治漢學,
康有為 -- 春秋董氏學,
陳鵬釋譯:唯識四論,
說文解字,
錢穆,
簡朝亮 : 尚書集注述疏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同文彙考序
同文彙考序
同文彙考
上之八年甲辰
命槐院提擧裒集各年詔咨表奏及使臣別單譯官手本活印分置政府以下各該衙門一件
內入修舊典也周之內史掌王之冊命誥詔外史掌書外令及四方之志皆藏其副以待勘校後世此職歸於尙書中書我國承文院亦其遺意也凡事大交隣文字承受與分屬皆由是院其貳本三年一印藏於掌故著在經國大典其後浸以惰弛胥吏傳寫遂不復印訛誤散佚難於考徵
聖上所以有是
命也
命下越四年編始完原編之目二十五別編之目十四補編之目五附編之目十四事以類附年以序次巨細無漏詳簡有法繼而增者視此爲準其爲掌故也不亦甚備而可久乎夫詞命之關於兩國交際大矣況於强弱大小之間哉自我
列聖朝修其玉帛卑其辭禮寔出於畏天樂天之
盛德溟外小醜何隣之有而亦復待以等敵薄來厚往卽夫草創潤色之辭而
聖人之時義天地之大度可以仰見一二若其文體之同異儀物之增損邊情禁條之緩急弛張溯以上下歷歷可按其視諸司謄錄不啻重矣而印行之法中廢不擧有司之過也
聖明在宥董正百度自儀文憲章曁乎簿書之末一切揆之以義齊之以法俾之各得當然之則而靡有滲漏舛譌之患至於監
先修舊尤所兢兢致意是編之
命豈亶取便考據圖傳久遠而止哉槐院之設大典之作皆在
國初前乎是編者不知爲幾十百編而片簡隻字今無存焉豈屢經兵燹莫之典守耶抑世運遷嬗文有顯晦或有好古慕華之士收拾斷爛之餘藏弆而有待歟噫
丁未仲秋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行判中樞府事臣李福源奉
敎謹序
-
同文彙考凡例
一 編是書所以資考据資考据莫如以類編故分爲二十五條而諸條各以小目比附每編毋令他事相錯如編封典則 建儲也 嗣位也 冊妃也 追崇也一從序次聯錄敍建儲則毋論我國咨奏禮部奏咨詔勅誥命我國謝恩等節一統鱗付本事究竟後始記他事餘皆倣此使彙分中不失編年之義逐條中各有會統之要一如史家之紀事本末
一 一事當屬兩條者隨其彼此輕重詳錄於此單抄於彼而註以互見使主客有別彼此無漏
一 表奏狀單啓咨及頭辭結語之一依已例者曆書日月食交易漂民等諸咨之循例擧行者旣無別語皆襲前套故只於各條初見處如式詳錄自再見以下竝加節該註以自某至某見某文或只註以云云或註以式見某處俾詳簡得宜考閱從便
一 在古三節表箋文每歲撰進文各不同矣康熙乙酉始頒表箋各一本使以此逐年襲用故乙酉以前則年年盡錄乙酉以後則只錄最初一本而新皇帝卽位例又改頒故又輒錄其一本餘不疊載
一 申文呈文揭帖等可考者一體隨事入錄
一 歲幣方物數目亦不必隨處列錄故再見以下竝註以物目見上某行而物目若有蠲減使名又不相同則各於初見處如數開列而註其存減之數以詳之
一 兼付之使雖各隨事分類而總單物目不必疊見故如陳奏兼謝恩則陳奏總單中合錄謝恩物目而謝恩總單則但註以見陳奏若或謝恩兼陳奏則反是凡諸般兼行竝倣此例
一 凡係尊敬處輒間一字書之者卽編書之通例而此書乃是謄出彼此文蹟者則有難悉依本文高低亦不可隨意陞降故一依史記例雖有致敬處不敢區別竝爲連書
一 北京出來文書中 御諱字竝書以 某字而本國所進文書則書以 諱字
一 古今文字詳簡不同我國陳情別奏昉於康熙丁丑盛京抄錄移咨始於乾隆戊辰其外兩國咨之漸次增備者擧類此故昔之一事始末文字未滿十度者今過數十度則不必以今準古疑其闕漏而至於謄錄中或不無應有而無有者此則係是遺佚故竝書以闕文
一 事或有不載於槐院謄錄而出於通文館誌者雖其文未具式亦足採以徵後故錄其梗槪以補闕遺
一 彼我國文書竝書其封發月日而若或同日付送者則不書月日以省繁宂
一 崇德丙子以後順治甲申以前文字散佚今所搜集不過若干編故屬之別編
一 使行錄文書式詔勅錄迎勅儀節及使臣別單聞見錄譯官手本等文係是事大之支流故屬之補編
一 交隣事體輕於事大而書契往來尤爲頻繁故屬之附編
一 原編別編補編附編今旣分編入印來頭每式年添錄時當隨事各附於原條而原書旣定卷次有難追後添入勢將別作續編以係原書自今以後每當添印時另爲冊子書以原編續一續二如封典等各條一從原編第次入錄而張數漸多則分而作卷補編附編亦皆倣此
--
原編은 初編의 처음 三十七冊을 七十三卷으로 分卷하였는데, 다음에 原編의 二十五個의 分類項目, 그 卷次, 內容(괄호 속에 表示), 간단한 說明을 附記한다.
1. 封典 卷一 ~ 四 (建儲·嗣位·冊妃·追崇) 그 밖에 封爵·賜衣 등 주로 朝鮮側 事件
2. 哀禮 卷五 ~ 六 (告訃·請諡·賜祭·賜諡) 朝鮮側 喪故
3. 進賀 卷七 ~ 一五 (登極·尊號·尊諡·冊立) - 中國側
4. 陳慰 卷一六 (進香) 中國側 喪故에 대하여. 陳慰는 淸 宮中의 大火時에도.
5. 問安 卷一七 淸帝의 地方 巡視時 특히 朝鮮近境에 이르렀을 때.
6. 節使 卷一八 ~ 三二 (歲幣·方物) - 貢物總單 포함.
7. 陳奏 卷三三 ~ 三四 (辨誣·討逆) - 中國의 責問 또는 誤解에 대한 解明, 특히 中國史書에 朝鮮이 잘못 記述된 경우, 朝鮮內叛逆事件의 顚末 등
8. 表箋式 卷三五 漂啓文의 形式, 皇帝의 生日 問議 등.
9. 請求 卷三六 上貢 이외의 物資·書類 등의 要求.
10. 錫賚 卷三七 中國側이 給與한 各種 物品에 대하여.
11. 蠲弊 卷三八 ~ 四〇 歲幣의 減免, 儀式 節次의 簡略化, 朝鮮側 犯罪者의 減刑, 淸使의 私貿 中止 등.
12. 飭諭 卷四一 특수한 事件에 관한 것으로 昭顯世子의 歸還, 斥和諸臣의 縛送, 表咨文 또는 貢使가 格式에 未妥한 점 등에 대하여.
13. 曆書 卷四二 一六四四年 이후의 朝鮮의 請曆
14. 日月食 卷四三 ~ 四四 日月食에 관한 咨文 및 回咨
15. 交易 卷四五 ~ 四七 각 後市·開市·交易品 등
16. 疆界 卷四八 ~ 定界, 邊境의 屯所
17. 犯越 卷四九 ~ 六二 (我國人 卷四九 ~ 五九, 中國人 卷六〇 ~ 六二)
18. 犯禁 卷六三 ~ 六四 硝·銅·馬·地籍·地圖·人蔘 등의 密輸 禁止
19. 刷還 卷六五 (彼我人同入)
20. 漂民 卷六六 ~ 七三 (我國人 卷六六 ~ 六九, 中國人 卷七〇 ~ 七三)
21. 推徵 卷七四 ~ 七五 (彼我人同入) - 특히 使行員의 個人的 負責 및 紛失物 償還
22. 軍務 卷七十 淸의 出兵 要求, 특히 孝宗時 出兵 등
23. 賻恤 卷七七 (彼我人同入) 朝鮮의 王族·使行員 死亡時의 贈賻
24. 倭情 卷七八 日本과 漂流日人에 대한 朝鮮의 隨時報告
25. 雜令 卷七九 兩國의 通婚, 瀋陽改名, 大旱時 特赦
別編은 初編의 第三十八冊과 三十九冊의 二冊에 四卷으로 分卷되어 있으며 前言한 바와 같이 散佚이 甚하여 文書의 編數도 적으며, 分類項目도 十四項에 지나지 않는다. 卷別 項目을 列擧하면 다음과 같다.
卷一 封典·進賀·陳慰
卷二 節使·請求·錫賚·蠲弊
卷三 飭諭·交易·刷還
卷四 軍務·倭情·雜令
補編은 初編 第四十冊에서 四十四冊에 이르는 五冊에 각기 二卷 씩 十卷으로 分卷하여 앞에서 말한 五個의 項目을 收錄한 것이다.
使臣別單 (書狀官聞見事件 譯官手本) 卷一 ~ 六
使行錄 卷七
事大文書式 卷八
詔勅錄 卷九
迎勅儀節 卷十
附編 즉 交隣文書의 項目 分類는 대체로 原編에 準하여 十四個의 項目으로 나누었다. 初編의 第四十五冊에서 六十冊에 이르는 十六冊을 三十六卷으로 分卷하였는데 各項目의 卷次는 다음과 같다.
1. 陳賀 卷一
2. 陳慰 卷二
3. 告慶 卷三 ~ 四(關白事, 島主事)
4. 告訃 卷五 ~ 六(關白事, 島主事)
5. 告還 卷七
6. 通信 卷八 ~ 九
7. 進獻 卷一〇 ~ 二一
8. 請求 卷二二 ~ 二三 (我國事, 日本國事)
9. 約條 卷二四
10. 邊禁 卷二五
11. 爭難 卷二六
12. 替代 卷二七 ~ 二八 (裁判事, 館守事)
13. 漂民 卷二九 ~ 三五 (我國人, 日本國人)
14. 雜令 卷三六 (文書式附)
附編의 경우 上記한 內容區分에 따라서 卷次를 달리하고 있다. 原編의 「進賀」, 「漂民」의 項目에 대하여 附編에서는 「陳賀」·「漂民」(附編의 目次에서는 漂民이라고 하였으나, 附編續에서는 그 目次와 內容에 있어서 漂風이라고 하였음)으로 辨別하고 있는 것이 注目된다. 그리고 「文書式」은 對淸文書의 경우 原編에서 다루지 않고 補編에 收錄하였는데 대하여 對日文書에서 따로 補編의 形式을 마련하지 않은 것은 그 分量이 적은 때문이라고 생각된다.
初編 六十冊의 體裁에 比하여 續編 三十六冊의 體裁에는 特異한 점이 있다. 첫째로 새로운 項目이 設定되었다는 점이고, 둘째로 數次에 걸친 續刊을 添用한 것이기 때문에 編次가 複雜하다는 점, 그리고 셋째로 初編에는 別編이 있으나 續編에는 그것이 없다는 점이다. 別編은 仁祖 二十二年 以前의 文書의 編纂이기 때문에 續編에 없는 것은 當然한 일이다.
同文彙考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levelId=sa_049
韓國文集叢刊 한국문집총간-朝鮮後期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
韓國學綜合DB-韓國歷代文集叢書 한국역대문집총서
http://db.mkstudy.com/zh-tw/
明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清實錄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8:1938048126:10:/raid/ihp_ebook2/hanji/ttsweb.ini:::@SPAWN
朝鮮王朝-高宗實錄-純宗實錄-1863-1910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308002_001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zb_10212004_001
日韓合邦問題ニ關スル件
https://ja.wikisource.org/wiki/%E6%97%A5%E9%9F%93%E5%90%88%E9%82%A6%E5%95%8F%E9%A1%8C%E3%83%8B%E9%97%9C%E3%82%B9%E3%83%AB%E4%BB%B6
同文彙考
上之八年甲辰
命槐院提擧裒集各年詔咨表奏及使臣別單譯官手本活印分置政府以下各該衙門一件
內入修舊典也周之內史掌王之冊命誥詔外史掌書外令及四方之志皆藏其副以待勘校後世此職歸於尙書中書我國承文院亦其遺意也凡事大交隣文字承受與分屬皆由是院其貳本三年一印藏於掌故著在經國大典其後浸以惰弛胥吏傳寫遂不復印訛誤散佚難於考徵
聖上所以有是
命也
命下越四年編始完原編之目二十五別編之目十四補編之目五附編之目十四事以類附年以序次巨細無漏詳簡有法繼而增者視此爲準其爲掌故也不亦甚備而可久乎夫詞命之關於兩國交際大矣況於强弱大小之間哉自我
列聖朝修其玉帛卑其辭禮寔出於畏天樂天之
盛德溟外小醜何隣之有而亦復待以等敵薄來厚往卽夫草創潤色之辭而
聖人之時義天地之大度可以仰見一二若其文體之同異儀物之增損邊情禁條之緩急弛張溯以上下歷歷可按其視諸司謄錄不啻重矣而印行之法中廢不擧有司之過也
聖明在宥董正百度自儀文憲章曁乎簿書之末一切揆之以義齊之以法俾之各得當然之則而靡有滲漏舛譌之患至於監
先修舊尤所兢兢致意是編之
命豈亶取便考據圖傳久遠而止哉槐院之設大典之作皆在
國初前乎是編者不知爲幾十百編而片簡隻字今無存焉豈屢經兵燹莫之典守耶抑世運遷嬗文有顯晦或有好古慕華之士收拾斷爛之餘藏弆而有待歟噫
丁未仲秋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行判中樞府事臣李福源奉
敎謹序
-
同文彙考凡例
一 編是書所以資考据資考据莫如以類編故分爲二十五條而諸條各以小目比附每編毋令他事相錯如編封典則 建儲也 嗣位也 冊妃也 追崇也一從序次聯錄敍建儲則毋論我國咨奏禮部奏咨詔勅誥命我國謝恩等節一統鱗付本事究竟後始記他事餘皆倣此使彙分中不失編年之義逐條中各有會統之要一如史家之紀事本末
一 一事當屬兩條者隨其彼此輕重詳錄於此單抄於彼而註以互見使主客有別彼此無漏
一 表奏狀單啓咨及頭辭結語之一依已例者曆書日月食交易漂民等諸咨之循例擧行者旣無別語皆襲前套故只於各條初見處如式詳錄自再見以下竝加節該註以自某至某見某文或只註以云云或註以式見某處俾詳簡得宜考閱從便
一 在古三節表箋文每歲撰進文各不同矣康熙乙酉始頒表箋各一本使以此逐年襲用故乙酉以前則年年盡錄乙酉以後則只錄最初一本而新皇帝卽位例又改頒故又輒錄其一本餘不疊載
一 申文呈文揭帖等可考者一體隨事入錄
一 歲幣方物數目亦不必隨處列錄故再見以下竝註以物目見上某行而物目若有蠲減使名又不相同則各於初見處如數開列而註其存減之數以詳之
一 兼付之使雖各隨事分類而總單物目不必疊見故如陳奏兼謝恩則陳奏總單中合錄謝恩物目而謝恩總單則但註以見陳奏若或謝恩兼陳奏則反是凡諸般兼行竝倣此例
一 凡係尊敬處輒間一字書之者卽編書之通例而此書乃是謄出彼此文蹟者則有難悉依本文高低亦不可隨意陞降故一依史記例雖有致敬處不敢區別竝爲連書
一 北京出來文書中 御諱字竝書以 某字而本國所進文書則書以 諱字
一 古今文字詳簡不同我國陳情別奏昉於康熙丁丑盛京抄錄移咨始於乾隆戊辰其外兩國咨之漸次增備者擧類此故昔之一事始末文字未滿十度者今過數十度則不必以今準古疑其闕漏而至於謄錄中或不無應有而無有者此則係是遺佚故竝書以闕文
一 事或有不載於槐院謄錄而出於通文館誌者雖其文未具式亦足採以徵後故錄其梗槪以補闕遺
一 彼我國文書竝書其封發月日而若或同日付送者則不書月日以省繁宂
一 崇德丙子以後順治甲申以前文字散佚今所搜集不過若干編故屬之別編
一 使行錄文書式詔勅錄迎勅儀節及使臣別單聞見錄譯官手本等文係是事大之支流故屬之補編
一 交隣事體輕於事大而書契往來尤爲頻繁故屬之附編
一 原編別編補編附編今旣分編入印來頭每式年添錄時當隨事各附於原條而原書旣定卷次有難追後添入勢將別作續編以係原書自今以後每當添印時另爲冊子書以原編續一續二如封典等各條一從原編第次入錄而張數漸多則分而作卷補編附編亦皆倣此
--
原編은 初編의 처음 三十七冊을 七十三卷으로 分卷하였는데, 다음에 原編의 二十五個의 分類項目, 그 卷次, 內容(괄호 속에 表示), 간단한 說明을 附記한다.
1. 封典 卷一 ~ 四 (建儲·嗣位·冊妃·追崇) 그 밖에 封爵·賜衣 등 주로 朝鮮側 事件
2. 哀禮 卷五 ~ 六 (告訃·請諡·賜祭·賜諡) 朝鮮側 喪故
3. 進賀 卷七 ~ 一五 (登極·尊號·尊諡·冊立) - 中國側
4. 陳慰 卷一六 (進香) 中國側 喪故에 대하여. 陳慰는 淸 宮中의 大火時에도.
5. 問安 卷一七 淸帝의 地方 巡視時 특히 朝鮮近境에 이르렀을 때.
6. 節使 卷一八 ~ 三二 (歲幣·方物) - 貢物總單 포함.
7. 陳奏 卷三三 ~ 三四 (辨誣·討逆) - 中國의 責問 또는 誤解에 대한 解明, 특히 中國史書에 朝鮮이 잘못 記述된 경우, 朝鮮內叛逆事件의 顚末 등
8. 表箋式 卷三五 漂啓文의 形式, 皇帝의 生日 問議 등.
9. 請求 卷三六 上貢 이외의 物資·書類 등의 要求.
10. 錫賚 卷三七 中國側이 給與한 各種 物品에 대하여.
11. 蠲弊 卷三八 ~ 四〇 歲幣의 減免, 儀式 節次의 簡略化, 朝鮮側 犯罪者의 減刑, 淸使의 私貿 中止 등.
12. 飭諭 卷四一 특수한 事件에 관한 것으로 昭顯世子의 歸還, 斥和諸臣의 縛送, 表咨文 또는 貢使가 格式에 未妥한 점 등에 대하여.
13. 曆書 卷四二 一六四四年 이후의 朝鮮의 請曆
14. 日月食 卷四三 ~ 四四 日月食에 관한 咨文 및 回咨
15. 交易 卷四五 ~ 四七 각 後市·開市·交易品 등
16. 疆界 卷四八 ~ 定界, 邊境의 屯所
17. 犯越 卷四九 ~ 六二 (我國人 卷四九 ~ 五九, 中國人 卷六〇 ~ 六二)
18. 犯禁 卷六三 ~ 六四 硝·銅·馬·地籍·地圖·人蔘 등의 密輸 禁止
19. 刷還 卷六五 (彼我人同入)
20. 漂民 卷六六 ~ 七三 (我國人 卷六六 ~ 六九, 中國人 卷七〇 ~ 七三)
21. 推徵 卷七四 ~ 七五 (彼我人同入) - 특히 使行員의 個人的 負責 및 紛失物 償還
22. 軍務 卷七十 淸의 出兵 要求, 특히 孝宗時 出兵 등
23. 賻恤 卷七七 (彼我人同入) 朝鮮의 王族·使行員 死亡時의 贈賻
24. 倭情 卷七八 日本과 漂流日人에 대한 朝鮮의 隨時報告
25. 雜令 卷七九 兩國의 通婚, 瀋陽改名, 大旱時 特赦
別編은 初編의 第三十八冊과 三十九冊의 二冊에 四卷으로 分卷되어 있으며 前言한 바와 같이 散佚이 甚하여 文書의 編數도 적으며, 分類項目도 十四項에 지나지 않는다. 卷別 項目을 列擧하면 다음과 같다.
卷一 封典·進賀·陳慰
卷二 節使·請求·錫賚·蠲弊
卷三 飭諭·交易·刷還
卷四 軍務·倭情·雜令
補編은 初編 第四十冊에서 四十四冊에 이르는 五冊에 각기 二卷 씩 十卷으로 分卷하여 앞에서 말한 五個의 項目을 收錄한 것이다.
使臣別單 (書狀官聞見事件 譯官手本) 卷一 ~ 六
使行錄 卷七
事大文書式 卷八
詔勅錄 卷九
迎勅儀節 卷十
附編 즉 交隣文書의 項目 分類는 대체로 原編에 準하여 十四個의 項目으로 나누었다. 初編의 第四十五冊에서 六十冊에 이르는 十六冊을 三十六卷으로 分卷하였는데 各項目의 卷次는 다음과 같다.
1. 陳賀 卷一
2. 陳慰 卷二
3. 告慶 卷三 ~ 四(關白事, 島主事)
4. 告訃 卷五 ~ 六(關白事, 島主事)
5. 告還 卷七
6. 通信 卷八 ~ 九
7. 進獻 卷一〇 ~ 二一
8. 請求 卷二二 ~ 二三 (我國事, 日本國事)
9. 約條 卷二四
10. 邊禁 卷二五
11. 爭難 卷二六
12. 替代 卷二七 ~ 二八 (裁判事, 館守事)
13. 漂民 卷二九 ~ 三五 (我國人, 日本國人)
14. 雜令 卷三六 (文書式附)
附編의 경우 上記한 內容區分에 따라서 卷次를 달리하고 있다. 原編의 「進賀」, 「漂民」의 項目에 대하여 附編에서는 「陳賀」·「漂民」(附編의 目次에서는 漂民이라고 하였으나, 附編續에서는 그 目次와 內容에 있어서 漂風이라고 하였음)으로 辨別하고 있는 것이 注目된다. 그리고 「文書式」은 對淸文書의 경우 原編에서 다루지 않고 補編에 收錄하였는데 대하여 對日文書에서 따로 補編의 形式을 마련하지 않은 것은 그 分量이 적은 때문이라고 생각된다.
初編 六十冊의 體裁에 比하여 續編 三十六冊의 體裁에는 特異한 점이 있다. 첫째로 새로운 項目이 設定되었다는 점이고, 둘째로 數次에 걸친 續刊을 添用한 것이기 때문에 編次가 複雜하다는 점, 그리고 셋째로 初編에는 別編이 있으나 續編에는 그것이 없다는 점이다. 別編은 仁祖 二十二年 以前의 文書의 編纂이기 때문에 續編에 없는 것은 當然한 일이다.
同文彙考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levelId=sa_049
韓國文集叢刊 한국문집총간-朝鮮後期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
韓國學綜合DB-韓國歷代文集叢書 한국역대문집총서
http://db.mkstudy.com/zh-tw/
明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清實錄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8:1938048126:10:/raid/ihp_ebook2/hanji/ttsweb.ini:::@SPAWN
朝鮮王朝-高宗實錄-純宗實錄-1863-1910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308002_001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zb_10212004_001
日韓合邦問題ニ關スル件
https://ja.wikisource.org/wiki/%E6%97%A5%E9%9F%93%E5%90%88%E9%82%A6%E5%95%8F%E9%A1%8C%E3%83%8B%E9%97%9C%E3%82%B9%E3%83%AB%E4%BB%B6
Labels:
王陽明,
石川安貞注: ( 陸贄 ) 陸宣公全集,
明治漢學,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秋水軒尺牘,
康有為 -- 春秋董氏學,
陳鵬釋譯:唯識四論,
說文解字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承政院日記
承政院日記
《承政院日記》是朝鮮王朝最大的機密記錄,也是在史料價值方面與《朝鮮王朝實錄》、《日省錄》、《備邊司登錄》一樣是可以向世界宣揚我國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資料。
並且因為編撰《朝鮮王朝實錄》時將其作為基本資料使用,理所當然地被認作是比《朝鮮王朝實錄》更有價值的資料。
《承政院日記》只留存有一本原本,被指定為國寶第303號(1999年4月)。
作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一手史料,其價值得到認同,於2002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記錄遺產。
承政院是朝鮮定宗時期設立的機關,是處理所有國家機密的國王秘書室。
《承政院日記》是自1623年3月(仁祖元年)到1894年6月(高宗31年)共272年間由承政院,及其後歷次更名的承政院、宮內部、秘書監、奎章閣的這一機構編制,記錄了截止到1910年處理國情的內容。
《承政院日記》以日記的形式每個月寫出一冊,以此為原則,後期隨著內容的增加,也有每個月出兩冊以上的情況。其記錄內容廣泛涉及國政各個方面的史實,包括啟稟、傳旨、請牌、請推、呈辭、上疏、宣諭、傳教等內容。
此書記錄方式以月為標準,記錄了月間經營狀況、內殿動向,然後標記承政院的管理以及當職者和出勤實態,最後記錄承政院的業務現狀、王以及內殿問安、承政院的人事關係等。
自朝鮮建國初期開始整理,朝鮮前期的部分在壬辰倭亂等戰亂時期失傳,現在傳世的只有3243冊,是研究韓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外交、文化、軍事等所有學科的必需資料。
《承政院日記》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年代文獻,共3243冊,24,250萬字。
其史料價值,比中國25史(3386冊,約4000萬字)和韓國的《朝鮮王朝實錄》(888冊,5400萬字)還大。
如果說《朝鮮王朝實錄》為國王死後史官們編撰的二手資料,《承政院日記》則是真實記錄當時的政治、經濟、國防、社會、文化等的歷史記錄,是朝鮮時代第一手史料。高宗31年甲午戰爭以後日記內容受到日本統治者的干涉。記錄的很多內容成為研究近代史的第一手基本史料。
自17世紀到20世紀初的《承政院日記》具有考察300年間國學變遷過程的價值。
記錄了288年間每天的天氣資訊。特別是《朝鮮王朝實錄》的日期只標記了60甲子,換算成現今使用的陽曆的過程較為繁瑣,《承政院日記》則同時標記了60甲子和授時歷歷法的日期,是歷史基礎資料。另外,還對以儒教為傳統的社會內部滋生的,對天主教的接納是如何在災民中間普及、政權對此的對應等進行了分析。
為了保存首爾大學奎章閣裡收藏的《承政院日記》,未公開其原本。
影印本《承政院日記》(國史編撰委員會 1961∼1977刊行)和精神文化研究院自哲宗2年(1851年)到純宗隆熙4年(1910年)的日記手寫本已公佈於互聯網上。
日後,國史編撰委員會將實現影印本數位化,將部分內容傳到網上。
http://chn.cha.go.kr/chinese/html/sub3/sub4.jsp
朝鮮承政院日記: http://sjw.history.go.kr/main/main.jsp
朝鮮王朝實錄: http://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jsp
朝鮮王陵展示館: http://royaltombs.cha.go.kr/index.html
朝鮮備邊司謄錄: http://kjg.snu.ac.kr/sub_index.jsp?ID=VBS
朝鮮總督府官報網: http://gb.nl.go.kr/
남 명 학古文獻系統: http://nmh.gsnu.ac.kr/
韓國電子史料館: http://archive.history.go.kr/
韓國服飾研究: http://erp.kbsart.co.kr/artsearch/
韓國服飾研究: http://www.lifeinkorea.com/culture/clothes/clothesj.cfm
韓國高麗大學海外韓國國學資料服務: http://kostma.korea.ac.kr/
韓國古典綜合數據庫: http://db.itkc.or.kr/itkcdb/mainIndexIframe.jsp
韓國古籍綜合目錄系統: http://www.nl.go.kr/korcis/
韓國古文書資料網站: http://archive.kostma.net/#
韓國國家記錄遺產: http://www.memorykorea.go.kr/
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 http://www.gogung.go.kr/index.do#none
韓國國立國樂院: http://www.gugak.go.kr/site/main/index001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http://www.museum.go.kr/site/main/index001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電子圖書館: http://www.dlibrary.go.kr/JavaClient/jsp/wonmun/index.html
韓國國史編寫委員會: http://www.history.go.kr/
韓國國學振興院: http://www.koreastudy.or.kr/
韓國歷代人物中央情報系統: http://people.aks.ac.kr/index.aks
韓國歷史情報統合系統: http://www.koreanhistory.or.kr/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字典: http://encykorea.aks.ac.kr/
韓國儒教網: http://ugyo.net/
韓國史基礎數據庫: http://db.history.go.kr/
韓國史知識匯集: http://terms.naver.com/list.nhn?cid=2941&categoryId=2941
韓國文化廳: http://www.cha.go.kr/cha/idx/Index.do?mn=NS_01
韓國文集叢刊人物年表: http://www.krpia.co.kr/pcontent/?svcid=KR&proid=287
韓國鄉土文化電子大典: http://www.grandculture.net/
韓國學英文術語用例詞典網站: http://www.aks.ac.kr/glossary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http://www.aks.ac.kr/home/index.do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 http://jsg.aks.ac.kr/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數據庫: http://yoksa.aks.ac.kr/main.jsp
韓國學資料門戶網站: http://www.kostma.net/
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數據庫: http://e-kyujanggak.snu.ac.kr/main.jsp
奎章閣儀軌全: http://uigwe.museum.go.kr/home
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 http://kyujanggak.snu.ac.kr/
香港城市大學韓國學數據庫索引: http://db.mkstudy.com/zh-cn/
訓民正音原版: http://hangeul.naver.com/unhaebonViewer.nhn
韓國本-史部
http://dh.aks.ac.kr/jsg/index.php/(%EC%A0%84%EC%B2%B4)%EC%9E%A5%EC%84%9C%EA%B0%81_%EB%B3%B8%EB%8F%84%EC%84%9C_%ED%95%9C%EA%B5%AD%EB%B3%B8_%E5%8F%B2%E9%83%A8_%EC%9B%90%EB%AC%B8%EC%9E%90%EB%A3%8C_%EC%97%B4%EB%9E%8C
《承政院日記》是朝鮮王朝最大的機密記錄,也是在史料價值方面與《朝鮮王朝實錄》、《日省錄》、《備邊司登錄》一樣是可以向世界宣揚我國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資料。
並且因為編撰《朝鮮王朝實錄》時將其作為基本資料使用,理所當然地被認作是比《朝鮮王朝實錄》更有價值的資料。
《承政院日記》只留存有一本原本,被指定為國寶第303號(1999年4月)。
作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一手史料,其價值得到認同,於2002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記錄遺產。
承政院是朝鮮定宗時期設立的機關,是處理所有國家機密的國王秘書室。
《承政院日記》是自1623年3月(仁祖元年)到1894年6月(高宗31年)共272年間由承政院,及其後歷次更名的承政院、宮內部、秘書監、奎章閣的這一機構編制,記錄了截止到1910年處理國情的內容。
《承政院日記》以日記的形式每個月寫出一冊,以此為原則,後期隨著內容的增加,也有每個月出兩冊以上的情況。其記錄內容廣泛涉及國政各個方面的史實,包括啟稟、傳旨、請牌、請推、呈辭、上疏、宣諭、傳教等內容。
此書記錄方式以月為標準,記錄了月間經營狀況、內殿動向,然後標記承政院的管理以及當職者和出勤實態,最後記錄承政院的業務現狀、王以及內殿問安、承政院的人事關係等。
自朝鮮建國初期開始整理,朝鮮前期的部分在壬辰倭亂等戰亂時期失傳,現在傳世的只有3243冊,是研究韓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外交、文化、軍事等所有學科的必需資料。
《承政院日記》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年代文獻,共3243冊,24,250萬字。
其史料價值,比中國25史(3386冊,約4000萬字)和韓國的《朝鮮王朝實錄》(888冊,5400萬字)還大。
如果說《朝鮮王朝實錄》為國王死後史官們編撰的二手資料,《承政院日記》則是真實記錄當時的政治、經濟、國防、社會、文化等的歷史記錄,是朝鮮時代第一手史料。高宗31年甲午戰爭以後日記內容受到日本統治者的干涉。記錄的很多內容成為研究近代史的第一手基本史料。
自17世紀到20世紀初的《承政院日記》具有考察300年間國學變遷過程的價值。
記錄了288年間每天的天氣資訊。特別是《朝鮮王朝實錄》的日期只標記了60甲子,換算成現今使用的陽曆的過程較為繁瑣,《承政院日記》則同時標記了60甲子和授時歷歷法的日期,是歷史基礎資料。另外,還對以儒教為傳統的社會內部滋生的,對天主教的接納是如何在災民中間普及、政權對此的對應等進行了分析。
為了保存首爾大學奎章閣裡收藏的《承政院日記》,未公開其原本。
影印本《承政院日記》(國史編撰委員會 1961∼1977刊行)和精神文化研究院自哲宗2年(1851年)到純宗隆熙4年(1910年)的日記手寫本已公佈於互聯網上。
日後,國史編撰委員會將實現影印本數位化,將部分內容傳到網上。
http://chn.cha.go.kr/chinese/html/sub3/sub4.jsp
朝鮮承政院日記: http://sjw.history.go.kr/main/main.jsp
朝鮮王朝實錄: http://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jsp
朝鮮王陵展示館: http://royaltombs.cha.go.kr/index.html
朝鮮備邊司謄錄: http://kjg.snu.ac.kr/sub_index.jsp?ID=VBS
朝鮮總督府官報網: http://gb.nl.go.kr/
남 명 학古文獻系統: http://nmh.gsnu.ac.kr/
韓國電子史料館: http://archive.history.go.kr/
韓國服飾研究: http://erp.kbsart.co.kr/artsearch/
韓國服飾研究: http://www.lifeinkorea.com/culture/clothes/clothesj.cfm
韓國高麗大學海外韓國國學資料服務: http://kostma.korea.ac.kr/
韓國古典綜合數據庫: http://db.itkc.or.kr/itkcdb/mainIndexIframe.jsp
韓國古籍綜合目錄系統: http://www.nl.go.kr/korcis/
韓國古文書資料網站: http://archive.kostma.net/#
韓國國家記錄遺產: http://www.memorykorea.go.kr/
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 http://www.gogung.go.kr/index.do#none
韓國國立國樂院: http://www.gugak.go.kr/site/main/index001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http://www.museum.go.kr/site/main/index001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電子圖書館: http://www.dlibrary.go.kr/JavaClient/jsp/wonmun/index.html
韓國國史編寫委員會: http://www.history.go.kr/
韓國國學振興院: http://www.koreastudy.or.kr/
韓國歷代人物中央情報系統: http://people.aks.ac.kr/index.aks
韓國歷史情報統合系統: http://www.koreanhistory.or.kr/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字典: http://encykorea.aks.ac.kr/
韓國儒教網: http://ugyo.net/
韓國史基礎數據庫: http://db.history.go.kr/
韓國史知識匯集: http://terms.naver.com/list.nhn?cid=2941&categoryId=2941
韓國文化廳: http://www.cha.go.kr/cha/idx/Index.do?mn=NS_01
韓國文集叢刊人物年表: http://www.krpia.co.kr/pcontent/?svcid=KR&proid=287
韓國鄉土文化電子大典: http://www.grandculture.net/
韓國學英文術語用例詞典網站: http://www.aks.ac.kr/glossary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http://www.aks.ac.kr/home/index.do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 http://jsg.aks.ac.kr/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數據庫: http://yoksa.aks.ac.kr/main.jsp
韓國學資料門戶網站: http://www.kostma.net/
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數據庫: http://e-kyujanggak.snu.ac.kr/main.jsp
奎章閣儀軌全: http://uigwe.museum.go.kr/home
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 http://kyujanggak.snu.ac.kr/
香港城市大學韓國學數據庫索引: http://db.mkstudy.com/zh-cn/
訓民正音原版: http://hangeul.naver.com/unhaebonViewer.nhn
韓國本-史部
http://dh.aks.ac.kr/jsg/index.php/(%EC%A0%84%EC%B2%B4)%EC%9E%A5%EC%84%9C%EA%B0%81_%EB%B3%B8%EB%8F%84%EC%84%9C_%ED%95%9C%EA%B5%AD%EB%B3%B8_%E5%8F%B2%E9%83%A8_%EC%9B%90%EB%AC%B8%EC%9E%90%EB%A3%8C_%EC%97%B4%EB%9E%8C
Labels:
文章軌範,
吳汝鈞,
明治漢學,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康有為 -- 春秋董氏學,
說文解字,
簡朝亮 : 尚書集注述疏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經略複國要編(一、提要)
經略複國要編(一、提要)
經略複國要編(一、提要)
《經略複國要編》提要
富陽繆鳳林
《經略複國要編》十四卷,附二卷,明宋應昌編撰。
應昌,字思文,別號桐崗。其先會稽郡人,後徙仁和。生嘉靖十五年丙申十月,嘉靖四十四乙丑第二甲進士,卒萬曆三十四年丙午二月,年七十一。
未為經略前,官至大理寺卿,事蹟詳黃汝亨所撰行狀《寓林集》卷十七。
萬曆二十年五月,日本寇朝鮮,陷王京,朝鮮王李昖(音岩)奔義州求救。
七月,副總兵祖承訓率師與倭戰於平壤,敗績,中朝震動!
八月,以應昌為兵部右侍郞,經略備倭軍務。
二十一年小二月,應昌還朝,改顧養謙經略。
是編即紀其在經略任內及事後疏奏、文移、檄牘、函劄,旁及各部題奏、朝鮮謝諮排次載之。
題曰《複國要編》者,以殫力(竭盡全力)彌年(整年)朝鮮已失土地,舉尺寸還之故主(卷十二,與李臨淮侯書)。
所謂複累朝恭,順之屬國也(卷七,敘恢復平壤、開城戰功疏)。
首列神宗敕諭及華夷沿港圖序、沿海四鎮、朝鮮圖及圖說,圖與圖說,即二十二年三月進呈底稿(卷十三,恭進海圖倭物疏)。序則述任事之終始與繪圖為說之本末也。
次附朝鮮乞援疏及部垣台諫條議疏略,略可考見朝鮮危急及廷臣論議之狀。
次正文十四卷,所載疏奏移檄等題目,下附記月日。
卷一至卷七,自二十年九月訖(音砌,完了,終結)二十一年三月,每卷一月。
卷八至卷十二,自二十一年四月至閏十一月。除卷十為一月外,餘皆二月。
卷十三,自十二月至二十二年三月。
卷十四,自四月至十月,則辭職,交代及當辭職前與辭職後奏疏也。
末附兵部、禮部等章疏及日使小西飛稟帖(日使名藤原如安,為小西行長侍。史冒小西氏為飛彈守。此雲小西飛彈守,”彈“或作”馬單“)。
禮部最後一本,議秀吉封爵奉旨,平秀吉准封日本國王。據談遷《國榷》及《明史》,乃萬曆二十三年正月事。
《國榷》又載二月辛亥,封平秀吉為日本國王詔。而是編無之,則其成書之時,猶未及見是詔,蓋亦在是年春矣!
豐臣秀吉以不世出之梟雄,起人奴而主大國,猶未厭其所望。
萬曆十八年(日本後陽成帝天正十八年),已平定全國,因朝鮮使者贈書于朝鮮王言,”將一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風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朝鮮人安邦後,隱奉野史別傳壬辰錄)
翌年,命九鬼嘉隆造大艦船千艘,頒朝鮮地圖,分八軍以向八道。以加藤清正、小西行長將第一、第二軍,迭(輪流)為先鋒。別置水軍,水、陸凡十五萬人。
時朝鮮承平久,兵不習戰,李昖又湎(音免,沉迷)酒弛備,猝島夷發難,望風皆潰。自二十年五月出兵,至七月,八道幾盡沒,旦暮且渡鴨綠江(《明史-朝鮮傳》)。明以朝鮮為國藩籬,在所必爭,以應昌為巡撫山東時,已謂倭奴情形已著春泛,可虞有先見,明因命為經略。
此後應昌之謀議、中倭之爭戰及當時內外情形,皆可於是編考知,且多足補中日史乘所未備。如應昌進兵之時日,《明紀》、《明史紀事本末》及《明史》等都無可考行狀,及錢世楨《征東實記》亦載焉不詳。
據是編,則應昌以九月二十六日受敕,首途一面佈置各地防務,一面調將檄兵,搜集芻(音雛,喂牛馬的草)糧、軍火、器械。十月,終至山海關。十一月,進駐遼陽,以倭奴畏寒,欲於十一月中旬發兵,而大將李如松尚羈寧廈,屢失事機。
不得已,于十二月初三先發吳惟忠,初四又發錢世楨,主問所,領兵渡江。
初八,如松至軍,大兵遂於十六日東進,二十五日誓師渡江,二十九日至朝鮮。二十一年新正初四,至安定館。六日,抵平壤矣!
正月初八,平壤之捷,《明史》及倭史多歸功如松。
觀此編三、四、五諸卷,則戰前之預備、臨戰之方略,皆出於應昌之計,慮當時石星(兵部尚書)計無所出,欲倚沈惟敬以成和議,不悅。
應昌之主戰,廷臣亦多尚客氣,而事掣肘,各處應調之兵,半以老弱充數,總計不足四萬。而如松意義甚盛,尤須隱忍下之,又恐倭人乘虛入犯山東沿海,其處境之困難至矣!
二十七日,碧蹄館之戰,如松以輕敵至敗。
觀二十一日與如松書,言”前者平壤倭奴雖眾,猶屬一枝,攻之宜急。今各路者總歸王京,其勢大合,且去愛州道路千里,其為當慎,視前尤甚!必須俟我芻糧、軍火、器械並集充裕,然後進剿,方策萬全!"
又二十五日與如松書,二十七日檄如松(皆見卷五),二月初三檄如松及與如松書(時如松敗讀未至),皆勸如松緩進。初三與石星書言“李提督每每嗔人說倭盛,止見彼易與為敵”(皆見卷六),則如松之敗,固在應昌意料中矣!
日史稱此戰大破明軍,斬首一萬,追北至臨津,擠明兵于江,江水為之不流(日本外史,卷十六)。吏科給事中楊廷蘭一本亦言“碧蹄一戰,士馬物故者過半”,雖可證是編陣亡官兵二百六十四員名,陣傷官兵四十九員名(敘恢得平壤、開城戰功疏)之偽,
然觀卷五,二十五日報石星書言“我兵過朝鮮者僅三萬六千餘,傷、斃平壤者又近千餘”。
卷七,辦楊給事論疏言“所調兵為事完之日,一一臣當發還,原冊可稽,見在兵馬可驗”,後雖加入劉鋌川兵五千,至撤兵時,除撤回李如松等所領兵外,應昌猶議留二萬。則此役傷亡之數要,亦不能過大矣!
又如行長欲和日使言,出惟敬彌縫,且言行長以封王為王於明,觀是編附載兵部等衙門與藤原如安問答及如安稟帖,將本國一應人員姓名開報,則行長主持和議,及為秀吉乞封,實有決心。
蓋行長與清正不睦,意秀吉必以受封為榮,而己得藉此固寵,故與惟敬勾結。至後日,秀吉裂冠毀冕,則非行長所及料矣!
惟王京之退,實以當時日兵大疫,糧食不給,三奉行與行長等懷歸之故。釜山之撤,則彈正小弼強諫秀吉與肥後內亂使然。
應昌以前者為許和之效,後者為防守之績,與當日情事不符!又德川家康輩智勇謀慮遠非行長等所及,而應昌惟知有行長、清正。
卷十一,初八報石星等書言“日本舊主不侫,原未有聞”,似不知日本除關白外尚有國王,則其於日事固亦未甚了了耳!
應昌為經略時,年已五十七,萬曆二十一年召還後,翌年三月歸隱孤山,絕口不談東事。本書卷十四,十月二十一日辭免恩蔭疏言“在稽留峰下冷泉亭側,率妻子而躬耕南畝,抱弱孫而徜徉北牖(音友,窗戶)”,參以行狀及妻顧淑人墓誌(《寓林》卷十),應昌晚年生活歷歷可考。
《國榷》二十二年九月後,于應昌即無記載。二十五年之役,朝廷論議,亦無人提及應昌,應昌是時已若物外人矣!
應昌死後,朝廷無恤典,顧淑人墓誌稱“守一為母乞銘”,在應昌歿後十七年。時應昌猶未葬,蓋守一念其父功,終必不泯,故留以有待,然應昌之功,終不得白。
今《寓林集》無應昌碑傳志銘,《明史》亦無應昌傳。《國榷》於退職公卿卒,時例書卒年,及事略于應昌亦失載。惟杭城孩兒巷西有經略華夷石坊,傳系表應昌之裡者,今其跡尚在耳!
其書,則萬曆末王在晉之《海防纂要》曾錄其華夷沿海圖序(《海防纂要》卷三,作華夷沿海經略序)及奏疏數篇(見卷四,皆節錄),題曰“平倭複國編”,不著卷數。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史部別史類著錄曰“宋應昌《朝鮮複國經略要編》六卷”,蓋誤冊數為卷數,明志雜史類因之省去“要編”二字,皆與今名微異。
乾隆時,列為禁書,見軍機處奏准全毀書目(蓋書名“複國”,為滿人所諱言,其內容實與建夷無關也),四庫館臣遂亦未敢著錄。
惟于論侫,繼國《兩浙兵制》,時力斥應昌之罪與此書之失!曰此書(《兩浙兵制》)中倭警始末,載朝鮮國王奏二十一年九月、十月、十一月倭賊仍于慶州機張縣、蔚山郡麗陽縣、梁山郡等處肆意攻掠,而經略宋應昌為倭奏請封貢。乃即在此數月內,則倭之請貢非實可知。
又載充龍港船商,許豫偵知倭賊,初敗於平壤,即食盡矢窮,思逃無路,乃以封貢議和,是墮其計。又稱倭賊素詐,議和後新造大艘十餘隻,將欲為亂,恐和非實,與李昖所奏情事相符,乃應昌力主和議,反斥李昖妄奏。是二十四年日本之叛,應昌罪無可辭!
此書(《兩浙兵制》)實可以曲證史事,而應昌所著《經略複國要編》于李昖之奏、許豫之偵、遼東巡按之訐(音結,揭發隱私)概不錄入,則自張其功而匿其短也!此書(《兩浙兵制》)又可以勘(校正)其謬矣(《四庫》總目子部兵家類存目)!
按應昌自始主戰,與封事始終不涉行狀,辨之甚悉。以是編考之,二十一年正月初五,報三相公(王錫爵、趙志皋、張位本)、石本兵(石星)、許兵科書曾言:“惟敬之謀,斷不可從”(卷五)。
碧蹄敗,猶議增兵益餉進取王京,徒以如松稱病、將士思歸、石星一意和議,始附眾論,然猶力持撤兵必在三事遵行之後。
及倭退釜山,嚴令諸將追擊。至送還王子、陪臣,倭移西生浦,尚竭力歸畫留兵防守。
其八月二十九日,講明封貢疏,申明始末,講貢之說,並陳計處倭情之機(卷十)。亦惟以封貢為一時權宜之策。
九月中,檄宋大斌、檄劉黃裳、檄分守道等皆計畫留守,事報王錫爵、石星書,則論防兵之不可少。其諭示朝鮮王臣設險守國,攘外安內之政,尤言之再三(皆見卷十一)。
十月二十九日報石星書言許儀後既有密書雲“關白名雖求貢,其實欲明年窺犯中國,欲各海隅急行提防”等語,胡不可信“今日姑與封號,不過為一時羈縻之計,中國沿海之防何可一日玩弛”云云,較許豫之偵,言之尤為透徹,倭之請貢非實,應昌固已知之。
提要所雲奏請封貢、力主和議、斥李昖妄奏,皆非事實。
十二月初八慎留撤酌經榷一疏,以留守為經、封貢為榷,言:“朝鮮為薊、遼、保、東喫緊屏翰,全羅、慶尚系朝鮮一國喫緊門戶,今日禦倭之計,惟守朝鮮為至要。守朝鮮之全羅、慶尚,則尤要也!
今之留兵,必不可撤于餘倭未去之時、朝鮮未備之初。遽(急、速)爾撤之,萬一倭眾渝盟,乘虛入犯朝鮮一國,決難居守!
待彼複據中國,難免無事,則四鎮沿海徵調兵餉,恐不止一萬六千已也(卷十三)!”
翌日,即上疏乞賜罷免,恭報交代。自後顧養謙一意主和,力主撤兵。卒有二十五年之役,是日本之叛!
正坐不用應昌之說,而曰“罪無可辭”,撰提要者,固未嘗細讀是書也(至不錄許豫之偵、遼東巡按之訐等,蓋應昌之書體例使然)!
應昌東征時,袁黃、劉黃裳二贊畫參與密務,後袁黃以條陳征倭之不利,與應昌分歧,劉黃裳則始終其事。
《千頃堂書目》載“劉黃裳東征雜記”,惜今未見其書。
《千頃堂書目》又有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五卷(第四卷紀倭犯朝鮮事),毛瑞征《萬曆三大征考》五卷(三、四兩卷言關白事),蕭應宮《朝鮮征倭紀略》一卷,沈思賢《經略複國情節》二卷,王士琦《封貢紀略》一卷,
及楊伯珂《東征客問》、熊尚文《倭功始末》與不知撰人之《東事紀實》、《東封始末》、《關白據倭始末》等。
書中惟《兩朝平攘錄》---四庫雜史類存目著錄,北平圖書館尚有其書。《三大征考》,日本亦有傳本。余皆存亡莫蔔。
是書諸家亦罕見著錄,惟本館與北海圖書館藏有萬曆刊本。壬癸之際,日本駐寧領事館托人來館傳錄。
今特付影印,並附錄黃汝亨所撰行狀與顧淑人墓誌銘於後,以廣其傳雲。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李光濤
《經略復國要編》、《懲毖錄》、《兩朝平攘錄》、《萬曆三大征考》、《征韓偉略》
懲毖錄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Z.0000.0000-20090714.AS_BC_168&bookNum=&pageNum=
經略複國要編(一、提要)
《經略複國要編》提要
富陽繆鳳林
《經略複國要編》十四卷,附二卷,明宋應昌編撰。
應昌,字思文,別號桐崗。其先會稽郡人,後徙仁和。生嘉靖十五年丙申十月,嘉靖四十四乙丑第二甲進士,卒萬曆三十四年丙午二月,年七十一。
未為經略前,官至大理寺卿,事蹟詳黃汝亨所撰行狀《寓林集》卷十七。
萬曆二十年五月,日本寇朝鮮,陷王京,朝鮮王李昖(音岩)奔義州求救。
七月,副總兵祖承訓率師與倭戰於平壤,敗績,中朝震動!
八月,以應昌為兵部右侍郞,經略備倭軍務。
二十一年小二月,應昌還朝,改顧養謙經略。
是編即紀其在經略任內及事後疏奏、文移、檄牘、函劄,旁及各部題奏、朝鮮謝諮排次載之。
題曰《複國要編》者,以殫力(竭盡全力)彌年(整年)朝鮮已失土地,舉尺寸還之故主(卷十二,與李臨淮侯書)。
所謂複累朝恭,順之屬國也(卷七,敘恢復平壤、開城戰功疏)。
首列神宗敕諭及華夷沿港圖序、沿海四鎮、朝鮮圖及圖說,圖與圖說,即二十二年三月進呈底稿(卷十三,恭進海圖倭物疏)。序則述任事之終始與繪圖為說之本末也。
次附朝鮮乞援疏及部垣台諫條議疏略,略可考見朝鮮危急及廷臣論議之狀。
次正文十四卷,所載疏奏移檄等題目,下附記月日。
卷一至卷七,自二十年九月訖(音砌,完了,終結)二十一年三月,每卷一月。
卷八至卷十二,自二十一年四月至閏十一月。除卷十為一月外,餘皆二月。
卷十三,自十二月至二十二年三月。
卷十四,自四月至十月,則辭職,交代及當辭職前與辭職後奏疏也。
末附兵部、禮部等章疏及日使小西飛稟帖(日使名藤原如安,為小西行長侍。史冒小西氏為飛彈守。此雲小西飛彈守,”彈“或作”馬單“)。
禮部最後一本,議秀吉封爵奉旨,平秀吉准封日本國王。據談遷《國榷》及《明史》,乃萬曆二十三年正月事。
《國榷》又載二月辛亥,封平秀吉為日本國王詔。而是編無之,則其成書之時,猶未及見是詔,蓋亦在是年春矣!
豐臣秀吉以不世出之梟雄,起人奴而主大國,猶未厭其所望。
萬曆十八年(日本後陽成帝天正十八年),已平定全國,因朝鮮使者贈書于朝鮮王言,”將一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風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朝鮮人安邦後,隱奉野史別傳壬辰錄)
翌年,命九鬼嘉隆造大艦船千艘,頒朝鮮地圖,分八軍以向八道。以加藤清正、小西行長將第一、第二軍,迭(輪流)為先鋒。別置水軍,水、陸凡十五萬人。
時朝鮮承平久,兵不習戰,李昖又湎(音免,沉迷)酒弛備,猝島夷發難,望風皆潰。自二十年五月出兵,至七月,八道幾盡沒,旦暮且渡鴨綠江(《明史-朝鮮傳》)。明以朝鮮為國藩籬,在所必爭,以應昌為巡撫山東時,已謂倭奴情形已著春泛,可虞有先見,明因命為經略。
此後應昌之謀議、中倭之爭戰及當時內外情形,皆可於是編考知,且多足補中日史乘所未備。如應昌進兵之時日,《明紀》、《明史紀事本末》及《明史》等都無可考行狀,及錢世楨《征東實記》亦載焉不詳。
據是編,則應昌以九月二十六日受敕,首途一面佈置各地防務,一面調將檄兵,搜集芻(音雛,喂牛馬的草)糧、軍火、器械。十月,終至山海關。十一月,進駐遼陽,以倭奴畏寒,欲於十一月中旬發兵,而大將李如松尚羈寧廈,屢失事機。
不得已,于十二月初三先發吳惟忠,初四又發錢世楨,主問所,領兵渡江。
初八,如松至軍,大兵遂於十六日東進,二十五日誓師渡江,二十九日至朝鮮。二十一年新正初四,至安定館。六日,抵平壤矣!
正月初八,平壤之捷,《明史》及倭史多歸功如松。
觀此編三、四、五諸卷,則戰前之預備、臨戰之方略,皆出於應昌之計,慮當時石星(兵部尚書)計無所出,欲倚沈惟敬以成和議,不悅。
應昌之主戰,廷臣亦多尚客氣,而事掣肘,各處應調之兵,半以老弱充數,總計不足四萬。而如松意義甚盛,尤須隱忍下之,又恐倭人乘虛入犯山東沿海,其處境之困難至矣!
二十七日,碧蹄館之戰,如松以輕敵至敗。
觀二十一日與如松書,言”前者平壤倭奴雖眾,猶屬一枝,攻之宜急。今各路者總歸王京,其勢大合,且去愛州道路千里,其為當慎,視前尤甚!必須俟我芻糧、軍火、器械並集充裕,然後進剿,方策萬全!"
又二十五日與如松書,二十七日檄如松(皆見卷五),二月初三檄如松及與如松書(時如松敗讀未至),皆勸如松緩進。初三與石星書言“李提督每每嗔人說倭盛,止見彼易與為敵”(皆見卷六),則如松之敗,固在應昌意料中矣!
日史稱此戰大破明軍,斬首一萬,追北至臨津,擠明兵于江,江水為之不流(日本外史,卷十六)。吏科給事中楊廷蘭一本亦言“碧蹄一戰,士馬物故者過半”,雖可證是編陣亡官兵二百六十四員名,陣傷官兵四十九員名(敘恢得平壤、開城戰功疏)之偽,
然觀卷五,二十五日報石星書言“我兵過朝鮮者僅三萬六千餘,傷、斃平壤者又近千餘”。
卷七,辦楊給事論疏言“所調兵為事完之日,一一臣當發還,原冊可稽,見在兵馬可驗”,後雖加入劉鋌川兵五千,至撤兵時,除撤回李如松等所領兵外,應昌猶議留二萬。則此役傷亡之數要,亦不能過大矣!
又如行長欲和日使言,出惟敬彌縫,且言行長以封王為王於明,觀是編附載兵部等衙門與藤原如安問答及如安稟帖,將本國一應人員姓名開報,則行長主持和議,及為秀吉乞封,實有決心。
蓋行長與清正不睦,意秀吉必以受封為榮,而己得藉此固寵,故與惟敬勾結。至後日,秀吉裂冠毀冕,則非行長所及料矣!
惟王京之退,實以當時日兵大疫,糧食不給,三奉行與行長等懷歸之故。釜山之撤,則彈正小弼強諫秀吉與肥後內亂使然。
應昌以前者為許和之效,後者為防守之績,與當日情事不符!又德川家康輩智勇謀慮遠非行長等所及,而應昌惟知有行長、清正。
卷十一,初八報石星等書言“日本舊主不侫,原未有聞”,似不知日本除關白外尚有國王,則其於日事固亦未甚了了耳!
應昌為經略時,年已五十七,萬曆二十一年召還後,翌年三月歸隱孤山,絕口不談東事。本書卷十四,十月二十一日辭免恩蔭疏言“在稽留峰下冷泉亭側,率妻子而躬耕南畝,抱弱孫而徜徉北牖(音友,窗戶)”,參以行狀及妻顧淑人墓誌(《寓林》卷十),應昌晚年生活歷歷可考。
《國榷》二十二年九月後,于應昌即無記載。二十五年之役,朝廷論議,亦無人提及應昌,應昌是時已若物外人矣!
應昌死後,朝廷無恤典,顧淑人墓誌稱“守一為母乞銘”,在應昌歿後十七年。時應昌猶未葬,蓋守一念其父功,終必不泯,故留以有待,然應昌之功,終不得白。
今《寓林集》無應昌碑傳志銘,《明史》亦無應昌傳。《國榷》於退職公卿卒,時例書卒年,及事略于應昌亦失載。惟杭城孩兒巷西有經略華夷石坊,傳系表應昌之裡者,今其跡尚在耳!
其書,則萬曆末王在晉之《海防纂要》曾錄其華夷沿海圖序(《海防纂要》卷三,作華夷沿海經略序)及奏疏數篇(見卷四,皆節錄),題曰“平倭複國編”,不著卷數。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史部別史類著錄曰“宋應昌《朝鮮複國經略要編》六卷”,蓋誤冊數為卷數,明志雜史類因之省去“要編”二字,皆與今名微異。
乾隆時,列為禁書,見軍機處奏准全毀書目(蓋書名“複國”,為滿人所諱言,其內容實與建夷無關也),四庫館臣遂亦未敢著錄。
惟于論侫,繼國《兩浙兵制》,時力斥應昌之罪與此書之失!曰此書(《兩浙兵制》)中倭警始末,載朝鮮國王奏二十一年九月、十月、十一月倭賊仍于慶州機張縣、蔚山郡麗陽縣、梁山郡等處肆意攻掠,而經略宋應昌為倭奏請封貢。乃即在此數月內,則倭之請貢非實可知。
又載充龍港船商,許豫偵知倭賊,初敗於平壤,即食盡矢窮,思逃無路,乃以封貢議和,是墮其計。又稱倭賊素詐,議和後新造大艘十餘隻,將欲為亂,恐和非實,與李昖所奏情事相符,乃應昌力主和議,反斥李昖妄奏。是二十四年日本之叛,應昌罪無可辭!
此書(《兩浙兵制》)實可以曲證史事,而應昌所著《經略複國要編》于李昖之奏、許豫之偵、遼東巡按之訐(音結,揭發隱私)概不錄入,則自張其功而匿其短也!此書(《兩浙兵制》)又可以勘(校正)其謬矣(《四庫》總目子部兵家類存目)!
按應昌自始主戰,與封事始終不涉行狀,辨之甚悉。以是編考之,二十一年正月初五,報三相公(王錫爵、趙志皋、張位本)、石本兵(石星)、許兵科書曾言:“惟敬之謀,斷不可從”(卷五)。
碧蹄敗,猶議增兵益餉進取王京,徒以如松稱病、將士思歸、石星一意和議,始附眾論,然猶力持撤兵必在三事遵行之後。
及倭退釜山,嚴令諸將追擊。至送還王子、陪臣,倭移西生浦,尚竭力歸畫留兵防守。
其八月二十九日,講明封貢疏,申明始末,講貢之說,並陳計處倭情之機(卷十)。亦惟以封貢為一時權宜之策。
九月中,檄宋大斌、檄劉黃裳、檄分守道等皆計畫留守,事報王錫爵、石星書,則論防兵之不可少。其諭示朝鮮王臣設險守國,攘外安內之政,尤言之再三(皆見卷十一)。
十月二十九日報石星書言許儀後既有密書雲“關白名雖求貢,其實欲明年窺犯中國,欲各海隅急行提防”等語,胡不可信“今日姑與封號,不過為一時羈縻之計,中國沿海之防何可一日玩弛”云云,較許豫之偵,言之尤為透徹,倭之請貢非實,應昌固已知之。
提要所雲奏請封貢、力主和議、斥李昖妄奏,皆非事實。
十二月初八慎留撤酌經榷一疏,以留守為經、封貢為榷,言:“朝鮮為薊、遼、保、東喫緊屏翰,全羅、慶尚系朝鮮一國喫緊門戶,今日禦倭之計,惟守朝鮮為至要。守朝鮮之全羅、慶尚,則尤要也!
今之留兵,必不可撤于餘倭未去之時、朝鮮未備之初。遽(急、速)爾撤之,萬一倭眾渝盟,乘虛入犯朝鮮一國,決難居守!
待彼複據中國,難免無事,則四鎮沿海徵調兵餉,恐不止一萬六千已也(卷十三)!”
翌日,即上疏乞賜罷免,恭報交代。自後顧養謙一意主和,力主撤兵。卒有二十五年之役,是日本之叛!
正坐不用應昌之說,而曰“罪無可辭”,撰提要者,固未嘗細讀是書也(至不錄許豫之偵、遼東巡按之訐等,蓋應昌之書體例使然)!
應昌東征時,袁黃、劉黃裳二贊畫參與密務,後袁黃以條陳征倭之不利,與應昌分歧,劉黃裳則始終其事。
《千頃堂書目》載“劉黃裳東征雜記”,惜今未見其書。
《千頃堂書目》又有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五卷(第四卷紀倭犯朝鮮事),毛瑞征《萬曆三大征考》五卷(三、四兩卷言關白事),蕭應宮《朝鮮征倭紀略》一卷,沈思賢《經略複國情節》二卷,王士琦《封貢紀略》一卷,
及楊伯珂《東征客問》、熊尚文《倭功始末》與不知撰人之《東事紀實》、《東封始末》、《關白據倭始末》等。
書中惟《兩朝平攘錄》---四庫雜史類存目著錄,北平圖書館尚有其書。《三大征考》,日本亦有傳本。余皆存亡莫蔔。
是書諸家亦罕見著錄,惟本館與北海圖書館藏有萬曆刊本。壬癸之際,日本駐寧領事館托人來館傳錄。
今特付影印,並附錄黃汝亨所撰行狀與顧淑人墓誌銘於後,以廣其傳雲。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李光濤
《經略復國要編》、《懲毖錄》、《兩朝平攘錄》、《萬曆三大征考》、《征韓偉略》
懲毖錄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Z.0000.0000-20090714.AS_BC_168&bookNum=&pageNum=
Labels:
王陽明,
石川安貞注: ( 陸贄 ) 陸宣公全集,
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
明治漢學,
秋水軒尺牘,
說文解字,
簡朝亮 : 尚書集注述疏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小中華18-朝鮮王朝實錄/純祖實錄/二十七年(1827)
小中華18-朝鮮王朝實錄/純祖實錄/二十七年(1827)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純祖實錄/二十七年(1827) 卷二十八至二十九/卷二十九 四月至十二月
○院達:“義理晦塞,世變層生,至於睦台錫事而極矣。我朝之於皇朝,蒙被渥澤,與天無極。義則君臣,恩猶父子,故凡係皇朝事,備盡尊敬,無敢指斥。
而彼台錫者,肆然筆之章奏,誣逼毅宗皇帝,求過於無過之地。敢言其所不敢言,遣辭狂悖,用意陰慘,此不但我朝之賊臣,實是皇朝之罪人。
此而不嚴加重辟,則義理日益晦蒙,人心日益陷溺,而小中華一域,無復讀《春秋》者。
且其龍淵山虎等句語,絶悖無嚴,此豈人臣所敢道哉?
終篇旨意,極其閃忽,要不出挾雜之計,已施之律,不足以懲其罪。請島配罪人睦台錫,亟令王府拿鞫嚴問,決正典刑。”
答曰:“勿煩。”
【太白山史庫本】 29책 29권 2장 B면
【影印本】 48책 282면
【分類】 *사법-행형(行刑)
則義理日益晦蒙, 人心日益陷溺, 而小中華一域, 無復讀《春秋》者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704001_010
本朝, 海外尙文之小中華也。 三韓之際, 羅、麗之間, 猶未免夷俗之陋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308002_001
詎意極西方陰沴之氣, 闖入小中華禮義之邦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0112022_001
風氣相近, 聲敎攸漸, 衣冠悉遵華制, 文字不用番梵, 或稱小中華, 或稱君子之國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312021_002
惟我殿下, 臨御二十有餘年, 明理講義, 以繼述我列聖朝志事, 以賁飾我小中華文物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209001_001
東國稱小中華,而三韓以前,大樸之尙爾,儀文多草創,至今未遑於應行之典禮而然乎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105022_002
刑政再恢於湖海, 庶幾民志之交孚。 不意小中華尙禮義之邦, 乃有極悖亂、至凶慘之變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4014_001
文華彬彬,禮儀濟濟,令人起敬。素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2014_006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純祖實錄/二十七年(1827) 卷二十八至二十九/卷二十九 四月至十二月
○院達:“義理晦塞,世變層生,至於睦台錫事而極矣。我朝之於皇朝,蒙被渥澤,與天無極。義則君臣,恩猶父子,故凡係皇朝事,備盡尊敬,無敢指斥。
而彼台錫者,肆然筆之章奏,誣逼毅宗皇帝,求過於無過之地。敢言其所不敢言,遣辭狂悖,用意陰慘,此不但我朝之賊臣,實是皇朝之罪人。
此而不嚴加重辟,則義理日益晦蒙,人心日益陷溺,而小中華一域,無復讀《春秋》者。
且其龍淵山虎等句語,絶悖無嚴,此豈人臣所敢道哉?
終篇旨意,極其閃忽,要不出挾雜之計,已施之律,不足以懲其罪。請島配罪人睦台錫,亟令王府拿鞫嚴問,決正典刑。”
答曰:“勿煩。”
【太白山史庫本】 29책 29권 2장 B면
【影印本】 48책 282면
【分類】 *사법-행형(行刑)
則義理日益晦蒙, 人心日益陷溺, 而小中華一域, 無復讀《春秋》者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704001_010
本朝, 海外尙文之小中華也。 三韓之際, 羅、麗之間, 猶未免夷俗之陋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308002_001
詎意極西方陰沴之氣, 闖入小中華禮義之邦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0112022_001
風氣相近, 聲敎攸漸, 衣冠悉遵華制, 文字不用番梵, 或稱小中華, 或稱君子之國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312021_002
惟我殿下, 臨御二十有餘年, 明理講義, 以繼述我列聖朝志事, 以賁飾我小中華文物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209001_001
東國稱小中華,而三韓以前,大樸之尙爾,儀文多草創,至今未遑於應行之典禮而然乎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105022_002
刑政再恢於湖海, 庶幾民志之交孚。 不意小中華尙禮義之邦, 乃有極悖亂、至凶慘之變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4014_001
文華彬彬,禮儀濟濟,令人起敬。素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2014_006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Labels:
石川安貞注: ( 陸贄 ) 陸宣公全集,
法舫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
秋水軒尺牘,
彭定康,
說文解字,
簡朝亮 : 尚書集注述疏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小中華8: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三十二年(1706)
小中華8: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三十二年(1706)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三十二年(1706) 卷四十三至四十四/卷四十四
○輔德崔啓翁上疏曰:
竊惟春宮,年未弱冠,血氣方當欲定未定之時。或少失其養,日月逾邁,後悔無及,勸講之官,所宜遴選。
誠能就諸僚中,博通經義者,使之久任,則有補豈少哉?至若贊善、進善、諮議之設,亦非偶然,而官不備員。
若悉心推訪,豈無其人?伏惟聖明留念焉。
且樂也者,隨時俗之美惡,著政令之得失,而今國朝之樂,急促啁哳,殊欠和平。
況聞數十年來,俗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
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恬不知恥,則哀我東人,亦已化爲胡矣。
甚至於向者進宴時,內宴外習儀之日,所謂都監二提調,私諭舞處容者,乃行淫褻之戲,觀者駭目。
若非其時一提調呵禁,則威儀肅敬之地,終不免爲褻慢之場,此豈聖世所宜有也?
答曰:“上款所陳,予當留意,而疏末指斥吏判之說,太不近理,決知其孟浪也。”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三十二年(1706) 卷四十三至四十四/卷四十四
○輔德崔啓翁上疏曰:
竊惟春宮,年未弱冠,血氣方當欲定未定之時。或少失其養,日月逾邁,後悔無及,勸講之官,所宜遴選。
誠能就諸僚中,博通經義者,使之久任,則有補豈少哉?至若贊善、進善、諮議之設,亦非偶然,而官不備員。
若悉心推訪,豈無其人?伏惟聖明留念焉。
且樂也者,隨時俗之美惡,著政令之得失,而今國朝之樂,急促啁哳,殊欠和平。
況聞數十年來,俗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
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恬不知恥,則哀我東人,亦已化爲胡矣。
甚至於向者進宴時,內宴外習儀之日,所謂都監二提調,私諭舞處容者,乃行淫褻之戲,觀者駭目。
若非其時一提調呵禁,則威儀肅敬之地,終不免爲褻慢之場,此豈聖世所宜有也?
答曰:“上款所陳,予當留意,而疏末指斥吏判之說,太不近理,決知其孟浪也。”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Labels:
心經,
王心齋--泰州學派,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康有為 -- 春秋董氏學,
說文解字,
錢穆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 復次業門云何。此略有二種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 復次業門云何。此略有二種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六
復次業門云何。此略有二種。一與果門。二損
益門。與果門者。有五種應知。一與異熟果。
二與等流果。三與增上果。四與現法果。五與
他增上果。與異熟果者。謂於殺生親近修習
多修習故。於那洛迦中受異熟果。如於殺
生。如是於餘不善業道亦爾。是名與異熟
果。與等流果者。謂若從彼出來生此間。人
同分中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
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增
猛利貪。增猛利瞋。增猛利癡。是名與等流
果。與增上果者。謂由親近修習多修習諸不
善業增上力故。所感外分光澤尠少。果不
充實果多朽敗。果多變改。果多零落。果不
甘美。果不恒常。果不充足。果不便宜。空無
果實。當知善業與此相違。與現法果者。有
二因緣。善不善業與現法果。一由欲解故。
二由事故。應知欲解復有八種。一有顧欲
解。二無顧欲解。三損惱欲解。四慈悲欲解。五
憎害欲解。六淨信欲解。七棄恩欲解。八知恩
欲解。有顧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
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顧戀其身。顧戀財物。
顧戀諸有。造不善業。無顧欲解。所造善業
[009-0318b]
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顧
其身。不顧財物。不顧諸有。造作善業。損
惱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
於他有情補特伽羅。以增上品損惱欲解。
造不善業。慈悲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
者。謂如有一於他有情補特伽羅。以增上
品慈悲欲解造作善業。憎害欲解。造不善
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及
隨一種尊重處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
不善業。淨信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
謂如有一於佛法僧等。以增上品淨信欲
解。造作善業。棄恩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
果者。謂如有一於父母所。及隨一種恩造
之處。以增上品背恩欲解。欺誑欲解。酷暴欲
解。造不善業。知恩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
果者。謂如有一於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
欲解。報恩欲解。所作善業。由事故者。若不
善業。於五無間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現法
果者。五無間業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
羅漢。四破僧。五於如來所惡心出血。無間
業同分者。謂如有一於阿羅漢尼及於母
所。行穢染行。打最後有菩薩。或於天廟衢
路市肆。立殺羊法。流行不絕。或於寄託得
極委重親友同心耆舊等所。損害欺誑。或於
有苦貧窮困乏無依無怙。為作歸依施無
畏已。後返加害。或復逼惱。或劫奪僧門。
或破壞靈廟。如是等業名無間同分。若諸
善業。由事重故。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
母無正信。勸進開化安置建立於具信中。
[009-0318c]
如無正信於具信中。如是犯戒於具戒
中。慳悋於具捨中。惡慧於具慧中亦爾。如
母父亦爾。或於起慈定者供養承事。如
於起慈定者。如是於起無諍定。滅盡定。
預流果。阿羅漢果。供養承事亦爾。又親於
佛所供養承事。如於佛所如是於學無學
僧所亦爾。若即於此尊重事中。與上相違。
由損害因緣。起不善業。受現法果。與他增
上果者。謂亦由受現法果業。猶如如來所
住國邑必無疾疫災橫等起。佛神力故。無量
眾生無疾無疫。無有災橫。得安樂住。如
佛世尊。如是。轉輪聖王及住慈定菩薩亦
爾。若諸菩薩以大悲心。觀察一切貧窮困苦
業天所惱眾生。施以飲食財穀庫藏。皆令充
足。由此因緣。彼諸眾生得安樂住。如是等
類是他增上所生現法受業應知。損益門者。
謂於諸有情。依十不善業道。建立八損害
門。何等為八。一損害眾生。二損害財物。三
損害妻妾。四虛偽友證損害。五損害助伴。
六顯說過失損害。七引發放逸損害。八引發
怖畏損害。與此相違。依十善業道。建立八
利益門應知。
業增上云何。謂猛利極重業。
當知此業由六種相。一加行故。二串習故。
三自性故。四事故。五所治一類故。六所治損
害故。加行故者。謂如有一由極猛利貪瞋
癡纏。及極猛利無貪無瞋無癡加行。發起諸
業。串習故者。謂如有一於長夜中。親近修
習若多修習不善善業。自性故者。謂於綺
語。麁惡語為大重罪。於麁惡語。離間語為
[009-0319a]
大重罪。於離間語。妄語為大重罪。於欲邪
行。不與取為大重罪。於不與取。殺生為大
重罪。於貪欲瞋恚為大重罪。於瞋恚邪見
為大重罪。又於施性戒性無罪為勝。於
戒性修性無罪為勝。於聞性思性無罪為
勝。如是等。事故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及
隨一種尊重處事。為損為益名重事業。所
治一類故者。謂如有一一向受行諸不善
業。乃至壽盡無一時善。所治損害故者。謂如
有一斷所對治諸不善業。令諸善業離欲清
淨。
業顛倒云何。此有三種應知。一作用
顛倒。二執受顛倒。三憙樂顛倒。作用顛倒
者。謂如有一於餘眾生思欲殺害。誤害
餘者。當知此中雖有殺生。無殺生罪。然
有殺生種類殺生相似同分罪生。若不誤殺
其餘眾生。然於非情加刀杖已謂我殺
生。當知此中無有殺生。無殺生罪。然有
殺生種類殺生相似同分罪生。如殺生業道。
如是不與取等一切業道。隨其所應作用顛
倒應知。執受顛倒者。謂如有一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無施無愛乃至廣說。一切邪
見。彼作是執。畢竟無有能殺所殺若不與
取乃至綺語。亦無施與受齋修福受學尸羅。
由此因緣。無罪無福。又如有一起如是
見立如是論。若有眾生。憎梵憎天。憎婆
羅門。若彼憎惡唯應殺害。殺彼因緣唯福
無罪。又於彼所起不與取乃至綺語唯獲
福德。無有非福。憙樂顛倒者。謂如有一不
善業道現前行時如遊戲法極為憙樂。
[009-0319b]
業差別云何。謂有作業有不作業。有增長
業有不增長業。有故思業有不故思業。
如是定異熟業不定異熟業。異熟已熟業。異
熟未熟業。善業不善業無記業。律儀所攝業。
不律儀所攝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施
性業戒性業修性業。福業非福業不動業。順
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順現
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過去業未來業
現在業。欲繫業色繫業無色繫業。學業無學
業。非學非無學業。見所斷業修所斷業無斷
業。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
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曲業。穢業。
濁業。清淨業。寂靜業。作業者。謂若思業。若
思已所起身業語業。不作業者。謂若不思業。
若不思已不起身業語業。增長業者。謂除
十種業。何等為十。一夢所作業。二無知所作
業。三無故思所作業。四不利不數所作業。五
狂亂所作業。六失念所作業。七非樂欲所作
業。八自性無記業。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
業。除此十種。所餘諸業名為增長。不增長
業者。謂即所說十種業。故思業者。謂故思已
若作業若增長業。不故思業者。謂非故思所
作業。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
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異
熟已熟業者。謂已與果業。異熟未熟業者。謂
未與果業。善業者。謂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
業。不善業者。謂貪瞋癡為因緣業。無記業
者。謂非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亦非貪瞋
癡為因緣業。律儀所攝業者。謂或別解脫
[009-0319c]
律儀所攝業。或靜慮等至果斷律儀所攝業。
或無漏律儀所攝業。不律儀所攝業者。謂十
二種不律儀類所攝諸業。何等十二不律儀
類。一屠羊。二販鷄。三販猪。四捕鳥。五罝
兔。六盜賊七魁膾。八守獄九讒刺。十斷獄
十一縛象。十二呪龍。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業者。謂除三種律儀業及不律儀類業。所餘
一切善不善無記業施性業者。謂若因緣。若
等起。若依處。若自性。彼因緣者。謂以無貪
無瞋無癡為因緣。彼等起者。謂無貪無瞋無
癡俱行能捨所施物。能起身語業思。彼依
處者。謂以所施物及受者為依處。彼自性
者。謂思所起能捨所施物身業語業。如施性
業。如是戒性業修性業。隨其所應應知。此
中戒性業因緣等起如前。自性者。謂律儀所
攝身語業等。依處者。謂有情非有情數物。修
性因緣者。謂三摩地因緣。即無貪無瞋無癡。
等起者。謂彼俱行引發定思。自性者謂三摩
地。依處者謂十方無苦無樂等有情界。又具
施戒修者。所有相貌應知。一切如餘處說。
福業者。謂感善趣異熟。及順五趣受善業。
非福業者。謂感惡趣異熟。及順五趣受
不善業。不動業者。謂感色無色界異熟。及
順色無色界受善業。順樂受業者。謂福業及
順三靜慮受不動業。順苦受業者。謂非福
業。順不苦不樂受業者。謂能感一切處阿賴
耶識異熟業。及第四靜慮以上不動業。順現
法受業者。謂能感現法果業。順生受業者。
謂能感無間生果業。順後受業者。謂能感
[009-0320a]
彼後生果業。過去業者。謂住習氣位。或已
與果。或未與果業。未來業者。謂未生未滅業。
現在業者。謂已造已思未謝滅業。欲繫業者。
謂能感欲界異熟。墮欲界業。色繫業者。謂
能感色界異熟。墮色界業。無色繫業者。謂
能感無色界異熟。墮無色界業。學業者。謂
若異生若非異生。學相續中所有善業。無學
業者。謂無學相續中所有善業。非學非無學
業者。謂除前二。餘相續中所有善不善無記
業。見所斷業者。謂受惡趣不善等業。修所
斷業者。謂受善趣善不善無記業。無斷業
者。謂世出世諸無漏業。黑黑異熟業者。謂非
福業。白白異熟業者。謂不動業。黑白黑白異
熟業者。謂福業有不善業為惡對故。由
約未斷非福業時所有福業而建立故。非
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出世間諸
無漏業。是前三業斷對治故。曲業者。謂諸外
道善不善業。穢業者。謂即曲業亦名穢業。又
有穢業。謂此法異生於聖教中。顛倒見者。
住自見取者。邪決定者。猶預覺者所有善不
善業。濁業者。謂即曲業穢業。亦名濁業。又
有濁業。謂此法異生於聖教中。不決定者。
猶預覺者。所有善不善業。又有差別。唯於
外道法中。有此三業。由邪解行義故名曲。
由此為依。能障所起諸功德義故名穢。能
障通達真如義故。名濁應知。清淨業者。謂
此法異生於聖教中。正決定者。不猶預覺者。
所有善業。寂靜業者。謂住此法非異生者。
一切聖者所有學無學業。
[009-0320b]
業過患云何。當知略說有七過患。謂殺生
者。殺生為因。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
俱害。生現法罪。生後法罪。生現法後法罪。
受彼所生身心憂苦。云何能為自害。謂為害
生發起方便。由此因緣。便自被害。若被繫
縛。若遭退失。若被訶毀。然彼不能損害於
他。云何能為他害。謂即由此所起方便。能
損害他。由此因緣。不自被害乃至訶毀。
云何能為俱害。謂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損
害他。由此因緣。復被他害。若被繫縛乃至
訶毀。云何生現法罪。謂如能為自害。云何
生後法罪。謂如能為他害。云何生現法後
法罪。謂如能為俱害。云何受彼所生身心
憂苦。謂為害生發起方便。而不能成六種
過失。又不能辦隨欲殺事。彼由所欲不會
因緣。便受所生身心憂苦。又有十種過患。
依犯尸羅。如經廣說應知。又有四種不善
業道。及飲諸酒以為第五。依犯事善男學
處。佛薄伽梵說多過患。應知。廣說如闡地
迦經。
云何生雜染。謂由四種相應知。一由
差別故。二由艱辛故。三由不定故。四由
流轉故。
生差別者。當知復有五種。一界差
別。二趣差別。三處所差別。四勝生差別。五自
身世間差別。界差別者。謂欲界及色無色界
生差別。趣差別者。謂於五趣四生差別。處
所差別者。謂欲界中有三十六處生差別。色
界中有十八處生差別。無色界中有四處生
差別。如是總有五十八生。勝生差別者。謂
欲界人中。有三勝生。一黑勝生生。謂如有
[009-0320c]
一生旃荼羅家。若卜羯娑家。若造車家。若
竹作家。若生所餘下賤貧窮乏少財物飲食
等家。如是名為人中薄福德者二白勝生
生。謂如有一生剎帝利大富貴家。若婆羅
門大富貴家。若諸長者大富貴家。若生所餘
豪貴大富多諸財穀庫藏等家。如是名為
人中勝福德者。三非黑非白勝生生。謂如有
一非前二種生處中家者。又欲界天中。亦
有三種勝生。一非天生。二依地分生。三依
虛空宮殿生。又色界中有三種勝生。一者異
生無想天生。二者有想天生。三者淨居天生。
又無色界中有三勝生。一無量想天生。二無
所有想天生。三非想非非想天生。自身世間
差別者。謂於十方無量世界中。有無量有情
無量生差別應知。
生艱辛者。如薄伽梵說。汝等長時馳騁生
死。身血流注過四大海。所以者何。汝等長夜
或生象馬駝驢。牛羊雞鹿等眾同分中。汝等
於彼。多被斫截身諸支分。令汝身血極多
流注。如於象等眾同分中。人中亦爾。又復
汝等於長夜中。喪失無量父母兄弟姊妹親
屬。又復喪失種種財寶諸資生具。令汝洟淚
極多流注。如前血量。如血洟淚。如是當知。
所飲母乳其量亦爾。如是等類生艱辛苦。無
量差別應知。
生不定者。如薄伽梵說。假使
取於大地所有一切草木根莖枝葉等。截為
細籌。如四指量。計算汝等長夜展轉所經
父母。如是眾生曾為我母。我亦長夜曾為
彼母。如是眾生曾為我父。我亦長夜曾為
[009-0321a]
彼父。如是算計。四指量籌速可窮盡。而我
不說汝等長夜所經父母其量邊際。又復說
言。汝等有情。自所觀察。長夜展轉。成就第
一極重憂苦。今得究竟。汝等當知。我亦曾
受如是大苦。如苦樂亦爾。又復說言。我觀
大地。無少處所可得汝等長夜於此處所
未曾經受無量生死。又復說言。我觀世間
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不為汝等若母
若父。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若餘尊
重。若等尊重。又如說言。若一補特伽羅於
一劫中所受身骨。假使有人。為其積集不
爛壞者。其聚量高王舍城側廣博脇山。
云何
生流轉。謂自身所有緣起。當知此即說為流
轉。云何緣起。嗢拕南曰。
「 體門義差別
次第難釋詞
緣性分別緣
攝諸經為後」
云何緣起體。若略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
謂從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中際生
已若趣流轉。若趣清淨究竟。云何從前際
中際生。中際生已復趣流轉。謂如有一不
了前際無明所攝。無明為緣。於福非福及
與不動身語意業。若作若增長。由此隨業
識。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能為後有相續識
因。此識將生果時。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
以為助伴。從彼前際既捨命已。於現在世
自體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識為緣。相續
果識。前後次第而生。乃至羯羅藍等位差別
而轉於母胎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
衰老漸漸增長。爾時感生受業名已與異
[009-0321b]
熟果。又此異熟識。即依名色而轉。由必依
託六依轉故。是故經言。名色緣識。俱有依
根曰色。等無間滅依根曰名。隨其所應為
六識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終。諸識流轉。
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種。若根處所。若彼能
生大種曰色。所餘曰名。由識執受。諸根墮
相續法。方得流轉。故此二種依止於識。相
續不斷。由此道理。於現在世。識緣名色。名
色緣識。猶如束蘆。乃至命終。相依而轉。如
是名為從前際中際諸行緣起生。中際生
已流轉不絕。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流轉
次第。若卵生濕生者。除處母胎。餘如前說
若於有色有情聚中。謂欲色界受化生者。
諸根決定圓滿而生。與前差別。若於無色
界。以名為依。及色種子為依。識得生起。以
識為依名及色種子轉。從此種子。色雖斷
絕。後更得生。與前差別。又由福業生欲界
人天。由非福業生諸惡趣。由不動業生色
無色界。
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趣清淨究竟。云何從
中際後際諸行緣起生。謂中際已生補特伽
羅。受二種先業果。謂受內異熟果。及境界
所生受增上果。此補特伽羅或聞非正法
故。或先串習故。於二果愚。由愚內異熟
果故。於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由迷後有。
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於諸行若作若增
長。由此新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
即於現法中。說無明為緣故行生。行為緣
故識生。此識於現法中名為因識。能攝受
[009-0321c]
後生果識故。又總依一切識。說名六識身。
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此名色種子。是後有六處種子之所隨逐。此六處種子是後有觸種子之所隨逐。此種子觸
是後有受種子之所隨逐。如是總名於中
際中後有引因。應知由此能引識。乃至受
一期身。故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又由
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緣境界受愛。
由此愛故。或發欲求。或發有求。或執欲
取。或執見戒及我語取。由此愛取和合資
潤。令前引因轉名為有。即是後有生因所
攝。從此無間命既終已。隨先引因。所引識
等。受最為後。此諸行生或漸或頓。如是於
現法中。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愛。愛為緣故
取。取為緣故有。有為緣故生。生為緣故。老
病死等諸苦差別。或於生處次第現前。或復
種子隨逐。應知如是於中際中。無明緣行
等。受緣愛等。為因緣故。後際諸行生。
復有先集資糧。於現法中從他聞音。及
於二果諸行。若於彼因彼滅。彼趣滅行。如
理作意。由此如理作意為緣。正見得生。從
此次第得學無學清淨智見。由此智見。無明
及愛。永斷無餘。由此斷故。於彼所緣。不
如實知。無明觸所生受。亦復永斷。由此斷
故。永離無明。於現法中。證慧解脫。若於無
明觸所生受相應心中所有貪愛。即於此心
得離繫故。貪愛永滅。於現法中。證心解脫。
設彼無明不永斷者。依於識等受最為後。
所有諸行。後際應生。由無明滅故。更不復
[009-0322a]
起。得無生法。是故說言無明滅故行滅。次第
乃至。異熟生觸滅故異熟生受滅。於現法
中。無明滅故無明觸滅。無明觸滅故無明觸
所生受滅。無明觸所生受滅故愛滅。愛滅故
如前得無生法。由此故說取等惱最為後
諸行永滅。如是於現法中。諸行不轉。由不
轉故。於現法中。於有餘依界。證得現法涅
槃。彼於爾時唯餘清淨識緣名色。名色緣
識。乃至有識身在。恒受離繫受。非有繫受。
此有識身乃至先業所引壽量。恒相續住。若
壽量盡。便捨識所持身。此命根後所有命根。
無餘永滅更不重熟。又復此識與一切受。
任運滅故。所餘因緣先已滅故。不復相續。永
滅無餘。是名無餘依涅槃界究竟寂靜處。亦
名趣求涅槃者。於世尊所。梵行已立。究竟
涅槃。如是已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
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又於中際。若
流轉若清淨。是名緣起體性。
緣起門云何。謂依八門緣起流轉。一內識生
門。二外稼成熟門。三有情世間死生門。四器
世間成壞門。五食任持門。六自所作業增上
勢力受用隨業所得愛非愛果門。七威勢門。
八清淨門。
緣起義云何。謂離有情義。是緣
起義。於離有情。復無常義。是緣起義。於無
常。復暫住義。是緣起義。於暫住。復依他義。
是緣起義。於依他。離作用義。是緣起義。於
離作用復因果相續不斷義。是緣起義於
因果相續不斷。復因果相似轉義。是緣起義。
於因果相似轉。復自業所作義。是緣起義。問
[009-0322b]
為顯何義。建立緣起耶。答為顯因緣所攝
染污清淨義故。
緣起差別云何。謂於前際
無知等。如經廣說。於前際無知云何。謂於
過去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過去為
曾有耶。為曾無耶。曾何體性。曾何種類。所
有無知。於後際無知云何。謂於未來諸行。
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未來為當有耶為
當無耶。當何體性。當何種類。所有無知。於
前後際無知云何。謂於內起不如理猶豫。
謂何等是我。我為何等。今此有情。從何所
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所有無知。於內無
知云何。謂於各別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
之為我。所有無知。於外無知云何。謂於外
非有情數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為我所。
所有無知。於內外無知云何。謂於他相續
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怨親中所有無知。於
業無知云何。謂於諸業。起不如理分別。謂
有作者。所有無知。於異熟無知云何。謂於
異熟果所攝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有受
者。所有無知。於業異熟無知云何。謂於業
及果。起不如理分別。所有無知。於佛無知
云何。謂於佛菩提。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
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於
法無知云何。謂於正法善說性。或不思惟。
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
所有無知。於僧無知云何。謂於僧正行。或
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
由毀謗。所有無知。於苦無知云何。謂於苦
是苦性。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
[009-0322c]
由疑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如於苦。當
知於集滅道無知亦爾。於因無知云何。謂
起不如理分別。或計無因。或計自在世性士
夫中間等不平等因。所有無知。如於因無知。
於從因所生諸行亦爾。又彼無罪故名善。
有罪故名不善。有利益故名應修習。無利
益故名不應修習。黑故名有罪。白故名無
罪。雜故名有分。於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
云何。謂增上慢者。於所證中。顛倒思惟。所
有無知。如是略說十九種無知。
復有七種無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轉愚。
四最勝愚。五真實愚。六染淨愚。七增上慢愚。
前十九無知。今七無知。相攝云何。謂初三無
知攝初一。次三無知攝第二。次三無知攝
第三。次三無知攝第四。次四無知攝第五。
次二無知攝第六。後一無知攝第七。
復有五種愚。一義愚。二見愚。三放逸愚。四
真實義愚。五增上慢愚。前十九愚。今五種愚。
相攝云何。謂見愚。攝前六及於因所生法
無知。放逸愚。攝於業異熟俱無知。真實義
愚。攝於佛等乃至道諦無知。增上慢愚攝
最後無知。當知義愚通攝一切。復次。無知。
無見。無有現觀。黑闇。愚癡。及無明闇。如是
六種無明差別。隨前所說七無知事。次第應
知。於後二無知事。總合為一。起此最後無
明黑闇。復有差別。謂聞思修所成三慧所治
差別。如其次第。說前三種。即此所治軟中
上品差別。說後三種。如是所治差別故。自
性差別故。建立六種差別應知。身行云何。
[009-0323a]
謂身業。若欲界若色界。在下名福非福。在
上名不動。語行云何。謂語業。餘如前應知。
意行云何。謂意業。若在欲界。名福非福。在
上二界。唯名不動。眼識云何。謂於當來依
止眼根。了別色境識。所有福非福不動行
所熏發種子識。及彼種子所生果識。如眼
識如是。乃至意識。應知亦爾。由所依及境
界所起了別差別應知。此於欲界具足
六種。色界唯四。無色界唯一。受蘊云何。謂一
切領納種類。想蘊云何。謂一切了像種類。行
蘊云何。謂一切心所造作意業種類。識蘊云
何謂一切了別種類。如是諸蘊。皆通三界。
四大種云何。謂地水火風界。此皆通二界。四
大種所造色云何。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
欲界具十及法處所攝假色。色界有八及法
處所攝色。然非一切。此亦二種。謂識種子
所攝受種子名色。及於彼所生果名色。
眼處云何。謂眼識所依淨色。由此於色已見
現見當見。如眼處如是。乃至意處。隨其所
應。盡當知。於一切處。應說三時業用差別。
此亦二種。謂名色種子所攝受種子六處。及
彼所生果六處。五在欲色界。第六通三界。
眼觸云何。謂三和所生。能取境界淨妙等義。
如是餘觸各隨別境說相應知。此復二種。
謂六處種子所攝受種子觸。及彼所生果觸。
欲界具六。色界四。無色界一。
樂受云何。謂順樂諸根境界為緣所生。適
悅受。受所攝。
苦受云何。謂順苦二為緣所生。非適悅受。
[009-0323b]
受所攝。
不苦不樂受云何。謂順不苦不樂二為緣所
生。非適悅非不適悅受。受所攝。欲界三。色
界二。第四靜慮以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唯
有第三不苦不樂。此亦二種。謂觸種子所攝
受種子受。及彼所生果受。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6n0001/
1829瑜伽師地論略纂(16卷) 1830成唯識論述記(20卷) 1831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
1832成唯識論了義燈(13卷) 1833成唯識論演祕(14卷) 1834二十唯識論述記(2卷)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 : Wei Tat tr. :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http://www.dhalbi.org/dhalbi/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12134003.pdf
--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校勘記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8251.html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善珠, 成唯識論述記‧賴耶篇
http://www.buddhistmantra.hk/course/
Sogen : 印度佛教思想諸體系
Mookerjee : 佛教的萬有流轉哲學
The Buddhist Philosphy Of Universal Flux, Satkari Mookerjee
https://www.wisdomlib.org/buddhism/book/the-buddhist-philosophy-of-universal-flux
http://www.dhammikaweb.com/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For Authentic Literature on Buddhism
http://www.bps.lk/index.php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六
復次業門云何。此略有二種。一與果門。二損
益門。與果門者。有五種應知。一與異熟果。
二與等流果。三與增上果。四與現法果。五與
他增上果。與異熟果者。謂於殺生親近修習
多修習故。於那洛迦中受異熟果。如於殺
生。如是於餘不善業道亦爾。是名與異熟
果。與等流果者。謂若從彼出來生此間。人
同分中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
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增
猛利貪。增猛利瞋。增猛利癡。是名與等流
果。與增上果者。謂由親近修習多修習諸不
善業增上力故。所感外分光澤尠少。果不
充實果多朽敗。果多變改。果多零落。果不
甘美。果不恒常。果不充足。果不便宜。空無
果實。當知善業與此相違。與現法果者。有
二因緣。善不善業與現法果。一由欲解故。
二由事故。應知欲解復有八種。一有顧欲
解。二無顧欲解。三損惱欲解。四慈悲欲解。五
憎害欲解。六淨信欲解。七棄恩欲解。八知恩
欲解。有顧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
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顧戀其身。顧戀財物。
顧戀諸有。造不善業。無顧欲解。所造善業
[009-0318b]
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顧
其身。不顧財物。不顧諸有。造作善業。損
惱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
於他有情補特伽羅。以增上品損惱欲解。
造不善業。慈悲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
者。謂如有一於他有情補特伽羅。以增上
品慈悲欲解造作善業。憎害欲解。造不善
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及
隨一種尊重處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
不善業。淨信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
謂如有一於佛法僧等。以增上品淨信欲
解。造作善業。棄恩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
果者。謂如有一於父母所。及隨一種恩造
之處。以增上品背恩欲解。欺誑欲解。酷暴欲
解。造不善業。知恩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
果者。謂如有一於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
欲解。報恩欲解。所作善業。由事故者。若不
善業。於五無間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現法
果者。五無間業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
羅漢。四破僧。五於如來所惡心出血。無間
業同分者。謂如有一於阿羅漢尼及於母
所。行穢染行。打最後有菩薩。或於天廟衢
路市肆。立殺羊法。流行不絕。或於寄託得
極委重親友同心耆舊等所。損害欺誑。或於
有苦貧窮困乏無依無怙。為作歸依施無
畏已。後返加害。或復逼惱。或劫奪僧門。
或破壞靈廟。如是等業名無間同分。若諸
善業。由事重故。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
母無正信。勸進開化安置建立於具信中。
[009-0318c]
如無正信於具信中。如是犯戒於具戒
中。慳悋於具捨中。惡慧於具慧中亦爾。如
母父亦爾。或於起慈定者供養承事。如
於起慈定者。如是於起無諍定。滅盡定。
預流果。阿羅漢果。供養承事亦爾。又親於
佛所供養承事。如於佛所如是於學無學
僧所亦爾。若即於此尊重事中。與上相違。
由損害因緣。起不善業。受現法果。與他增
上果者。謂亦由受現法果業。猶如如來所
住國邑必無疾疫災橫等起。佛神力故。無量
眾生無疾無疫。無有災橫。得安樂住。如
佛世尊。如是。轉輪聖王及住慈定菩薩亦
爾。若諸菩薩以大悲心。觀察一切貧窮困苦
業天所惱眾生。施以飲食財穀庫藏。皆令充
足。由此因緣。彼諸眾生得安樂住。如是等
類是他增上所生現法受業應知。損益門者。
謂於諸有情。依十不善業道。建立八損害
門。何等為八。一損害眾生。二損害財物。三
損害妻妾。四虛偽友證損害。五損害助伴。
六顯說過失損害。七引發放逸損害。八引發
怖畏損害。與此相違。依十善業道。建立八
利益門應知。
業增上云何。謂猛利極重業。
當知此業由六種相。一加行故。二串習故。
三自性故。四事故。五所治一類故。六所治損
害故。加行故者。謂如有一由極猛利貪瞋
癡纏。及極猛利無貪無瞋無癡加行。發起諸
業。串習故者。謂如有一於長夜中。親近修
習若多修習不善善業。自性故者。謂於綺
語。麁惡語為大重罪。於麁惡語。離間語為
[009-0319a]
大重罪。於離間語。妄語為大重罪。於欲邪
行。不與取為大重罪。於不與取。殺生為大
重罪。於貪欲瞋恚為大重罪。於瞋恚邪見
為大重罪。又於施性戒性無罪為勝。於
戒性修性無罪為勝。於聞性思性無罪為
勝。如是等。事故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及
隨一種尊重處事。為損為益名重事業。所
治一類故者。謂如有一一向受行諸不善
業。乃至壽盡無一時善。所治損害故者。謂如
有一斷所對治諸不善業。令諸善業離欲清
淨。
業顛倒云何。此有三種應知。一作用
顛倒。二執受顛倒。三憙樂顛倒。作用顛倒
者。謂如有一於餘眾生思欲殺害。誤害
餘者。當知此中雖有殺生。無殺生罪。然
有殺生種類殺生相似同分罪生。若不誤殺
其餘眾生。然於非情加刀杖已謂我殺
生。當知此中無有殺生。無殺生罪。然有
殺生種類殺生相似同分罪生。如殺生業道。
如是不與取等一切業道。隨其所應作用顛
倒應知。執受顛倒者。謂如有一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無施無愛乃至廣說。一切邪
見。彼作是執。畢竟無有能殺所殺若不與
取乃至綺語。亦無施與受齋修福受學尸羅。
由此因緣。無罪無福。又如有一起如是
見立如是論。若有眾生。憎梵憎天。憎婆
羅門。若彼憎惡唯應殺害。殺彼因緣唯福
無罪。又於彼所起不與取乃至綺語唯獲
福德。無有非福。憙樂顛倒者。謂如有一不
善業道現前行時如遊戲法極為憙樂。
[009-0319b]
業差別云何。謂有作業有不作業。有增長
業有不增長業。有故思業有不故思業。
如是定異熟業不定異熟業。異熟已熟業。異
熟未熟業。善業不善業無記業。律儀所攝業。
不律儀所攝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施
性業戒性業修性業。福業非福業不動業。順
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順現
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過去業未來業
現在業。欲繫業色繫業無色繫業。學業無學
業。非學非無學業。見所斷業修所斷業無斷
業。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
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曲業。穢業。
濁業。清淨業。寂靜業。作業者。謂若思業。若
思已所起身業語業。不作業者。謂若不思業。
若不思已不起身業語業。增長業者。謂除
十種業。何等為十。一夢所作業。二無知所作
業。三無故思所作業。四不利不數所作業。五
狂亂所作業。六失念所作業。七非樂欲所作
業。八自性無記業。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
業。除此十種。所餘諸業名為增長。不增長
業者。謂即所說十種業。故思業者。謂故思已
若作業若增長業。不故思業者。謂非故思所
作業。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
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異
熟已熟業者。謂已與果業。異熟未熟業者。謂
未與果業。善業者。謂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
業。不善業者。謂貪瞋癡為因緣業。無記業
者。謂非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亦非貪瞋
癡為因緣業。律儀所攝業者。謂或別解脫
[009-0319c]
律儀所攝業。或靜慮等至果斷律儀所攝業。
或無漏律儀所攝業。不律儀所攝業者。謂十
二種不律儀類所攝諸業。何等十二不律儀
類。一屠羊。二販鷄。三販猪。四捕鳥。五罝
兔。六盜賊七魁膾。八守獄九讒刺。十斷獄
十一縛象。十二呪龍。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業者。謂除三種律儀業及不律儀類業。所餘
一切善不善無記業施性業者。謂若因緣。若
等起。若依處。若自性。彼因緣者。謂以無貪
無瞋無癡為因緣。彼等起者。謂無貪無瞋無
癡俱行能捨所施物。能起身語業思。彼依
處者。謂以所施物及受者為依處。彼自性
者。謂思所起能捨所施物身業語業。如施性
業。如是戒性業修性業。隨其所應應知。此
中戒性業因緣等起如前。自性者。謂律儀所
攝身語業等。依處者。謂有情非有情數物。修
性因緣者。謂三摩地因緣。即無貪無瞋無癡。
等起者。謂彼俱行引發定思。自性者謂三摩
地。依處者謂十方無苦無樂等有情界。又具
施戒修者。所有相貌應知。一切如餘處說。
福業者。謂感善趣異熟。及順五趣受善業。
非福業者。謂感惡趣異熟。及順五趣受
不善業。不動業者。謂感色無色界異熟。及
順色無色界受善業。順樂受業者。謂福業及
順三靜慮受不動業。順苦受業者。謂非福
業。順不苦不樂受業者。謂能感一切處阿賴
耶識異熟業。及第四靜慮以上不動業。順現
法受業者。謂能感現法果業。順生受業者。
謂能感無間生果業。順後受業者。謂能感
[009-0320a]
彼後生果業。過去業者。謂住習氣位。或已
與果。或未與果業。未來業者。謂未生未滅業。
現在業者。謂已造已思未謝滅業。欲繫業者。
謂能感欲界異熟。墮欲界業。色繫業者。謂
能感色界異熟。墮色界業。無色繫業者。謂
能感無色界異熟。墮無色界業。學業者。謂
若異生若非異生。學相續中所有善業。無學
業者。謂無學相續中所有善業。非學非無學
業者。謂除前二。餘相續中所有善不善無記
業。見所斷業者。謂受惡趣不善等業。修所
斷業者。謂受善趣善不善無記業。無斷業
者。謂世出世諸無漏業。黑黑異熟業者。謂非
福業。白白異熟業者。謂不動業。黑白黑白異
熟業者。謂福業有不善業為惡對故。由
約未斷非福業時所有福業而建立故。非
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出世間諸
無漏業。是前三業斷對治故。曲業者。謂諸外
道善不善業。穢業者。謂即曲業亦名穢業。又
有穢業。謂此法異生於聖教中。顛倒見者。
住自見取者。邪決定者。猶預覺者所有善不
善業。濁業者。謂即曲業穢業。亦名濁業。又
有濁業。謂此法異生於聖教中。不決定者。
猶預覺者。所有善不善業。又有差別。唯於
外道法中。有此三業。由邪解行義故名曲。
由此為依。能障所起諸功德義故名穢。能
障通達真如義故。名濁應知。清淨業者。謂
此法異生於聖教中。正決定者。不猶預覺者。
所有善業。寂靜業者。謂住此法非異生者。
一切聖者所有學無學業。
[009-0320b]
業過患云何。當知略說有七過患。謂殺生
者。殺生為因。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
俱害。生現法罪。生後法罪。生現法後法罪。
受彼所生身心憂苦。云何能為自害。謂為害
生發起方便。由此因緣。便自被害。若被繫
縛。若遭退失。若被訶毀。然彼不能損害於
他。云何能為他害。謂即由此所起方便。能
損害他。由此因緣。不自被害乃至訶毀。
云何能為俱害。謂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損
害他。由此因緣。復被他害。若被繫縛乃至
訶毀。云何生現法罪。謂如能為自害。云何
生後法罪。謂如能為他害。云何生現法後
法罪。謂如能為俱害。云何受彼所生身心
憂苦。謂為害生發起方便。而不能成六種
過失。又不能辦隨欲殺事。彼由所欲不會
因緣。便受所生身心憂苦。又有十種過患。
依犯尸羅。如經廣說應知。又有四種不善
業道。及飲諸酒以為第五。依犯事善男學
處。佛薄伽梵說多過患。應知。廣說如闡地
迦經。
云何生雜染。謂由四種相應知。一由
差別故。二由艱辛故。三由不定故。四由
流轉故。
生差別者。當知復有五種。一界差
別。二趣差別。三處所差別。四勝生差別。五自
身世間差別。界差別者。謂欲界及色無色界
生差別。趣差別者。謂於五趣四生差別。處
所差別者。謂欲界中有三十六處生差別。色
界中有十八處生差別。無色界中有四處生
差別。如是總有五十八生。勝生差別者。謂
欲界人中。有三勝生。一黑勝生生。謂如有
[009-0320c]
一生旃荼羅家。若卜羯娑家。若造車家。若
竹作家。若生所餘下賤貧窮乏少財物飲食
等家。如是名為人中薄福德者二白勝生
生。謂如有一生剎帝利大富貴家。若婆羅
門大富貴家。若諸長者大富貴家。若生所餘
豪貴大富多諸財穀庫藏等家。如是名為
人中勝福德者。三非黑非白勝生生。謂如有
一非前二種生處中家者。又欲界天中。亦
有三種勝生。一非天生。二依地分生。三依
虛空宮殿生。又色界中有三種勝生。一者異
生無想天生。二者有想天生。三者淨居天生。
又無色界中有三勝生。一無量想天生。二無
所有想天生。三非想非非想天生。自身世間
差別者。謂於十方無量世界中。有無量有情
無量生差別應知。
生艱辛者。如薄伽梵說。汝等長時馳騁生
死。身血流注過四大海。所以者何。汝等長夜
或生象馬駝驢。牛羊雞鹿等眾同分中。汝等
於彼。多被斫截身諸支分。令汝身血極多
流注。如於象等眾同分中。人中亦爾。又復
汝等於長夜中。喪失無量父母兄弟姊妹親
屬。又復喪失種種財寶諸資生具。令汝洟淚
極多流注。如前血量。如血洟淚。如是當知。
所飲母乳其量亦爾。如是等類生艱辛苦。無
量差別應知。
生不定者。如薄伽梵說。假使
取於大地所有一切草木根莖枝葉等。截為
細籌。如四指量。計算汝等長夜展轉所經
父母。如是眾生曾為我母。我亦長夜曾為
彼母。如是眾生曾為我父。我亦長夜曾為
[009-0321a]
彼父。如是算計。四指量籌速可窮盡。而我
不說汝等長夜所經父母其量邊際。又復說
言。汝等有情。自所觀察。長夜展轉。成就第
一極重憂苦。今得究竟。汝等當知。我亦曾
受如是大苦。如苦樂亦爾。又復說言。我觀
大地。無少處所可得汝等長夜於此處所
未曾經受無量生死。又復說言。我觀世間
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不為汝等若母
若父。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若餘尊
重。若等尊重。又如說言。若一補特伽羅於
一劫中所受身骨。假使有人。為其積集不
爛壞者。其聚量高王舍城側廣博脇山。
云何
生流轉。謂自身所有緣起。當知此即說為流
轉。云何緣起。嗢拕南曰。
「 體門義差別
次第難釋詞
緣性分別緣
攝諸經為後」
云何緣起體。若略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
謂從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中際生
已若趣流轉。若趣清淨究竟。云何從前際
中際生。中際生已復趣流轉。謂如有一不
了前際無明所攝。無明為緣。於福非福及
與不動身語意業。若作若增長。由此隨業
識。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能為後有相續識
因。此識將生果時。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
以為助伴。從彼前際既捨命已。於現在世
自體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識為緣。相續
果識。前後次第而生。乃至羯羅藍等位差別
而轉於母胎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
衰老漸漸增長。爾時感生受業名已與異
[009-0321b]
熟果。又此異熟識。即依名色而轉。由必依
託六依轉故。是故經言。名色緣識。俱有依
根曰色。等無間滅依根曰名。隨其所應為
六識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終。諸識流轉。
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種。若根處所。若彼能
生大種曰色。所餘曰名。由識執受。諸根墮
相續法。方得流轉。故此二種依止於識。相
續不斷。由此道理。於現在世。識緣名色。名
色緣識。猶如束蘆。乃至命終。相依而轉。如
是名為從前際中際諸行緣起生。中際生
已流轉不絕。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流轉
次第。若卵生濕生者。除處母胎。餘如前說
若於有色有情聚中。謂欲色界受化生者。
諸根決定圓滿而生。與前差別。若於無色
界。以名為依。及色種子為依。識得生起。以
識為依名及色種子轉。從此種子。色雖斷
絕。後更得生。與前差別。又由福業生欲界
人天。由非福業生諸惡趣。由不動業生色
無色界。
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趣清淨究竟。云何從
中際後際諸行緣起生。謂中際已生補特伽
羅。受二種先業果。謂受內異熟果。及境界
所生受增上果。此補特伽羅或聞非正法
故。或先串習故。於二果愚。由愚內異熟
果故。於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由迷後有。
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於諸行若作若增
長。由此新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
即於現法中。說無明為緣故行生。行為緣
故識生。此識於現法中名為因識。能攝受
[009-0321c]
後生果識故。又總依一切識。說名六識身。
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此名色種子。是後有六處種子之所隨逐。此六處種子是後有觸種子之所隨逐。此種子觸
是後有受種子之所隨逐。如是總名於中
際中後有引因。應知由此能引識。乃至受
一期身。故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又由
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緣境界受愛。
由此愛故。或發欲求。或發有求。或執欲
取。或執見戒及我語取。由此愛取和合資
潤。令前引因轉名為有。即是後有生因所
攝。從此無間命既終已。隨先引因。所引識
等。受最為後。此諸行生或漸或頓。如是於
現法中。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愛。愛為緣故
取。取為緣故有。有為緣故生。生為緣故。老
病死等諸苦差別。或於生處次第現前。或復
種子隨逐。應知如是於中際中。無明緣行
等。受緣愛等。為因緣故。後際諸行生。
復有先集資糧。於現法中從他聞音。及
於二果諸行。若於彼因彼滅。彼趣滅行。如
理作意。由此如理作意為緣。正見得生。從
此次第得學無學清淨智見。由此智見。無明
及愛。永斷無餘。由此斷故。於彼所緣。不
如實知。無明觸所生受。亦復永斷。由此斷
故。永離無明。於現法中。證慧解脫。若於無
明觸所生受相應心中所有貪愛。即於此心
得離繫故。貪愛永滅。於現法中。證心解脫。
設彼無明不永斷者。依於識等受最為後。
所有諸行。後際應生。由無明滅故。更不復
[009-0322a]
起。得無生法。是故說言無明滅故行滅。次第
乃至。異熟生觸滅故異熟生受滅。於現法
中。無明滅故無明觸滅。無明觸滅故無明觸
所生受滅。無明觸所生受滅故愛滅。愛滅故
如前得無生法。由此故說取等惱最為後
諸行永滅。如是於現法中。諸行不轉。由不
轉故。於現法中。於有餘依界。證得現法涅
槃。彼於爾時唯餘清淨識緣名色。名色緣
識。乃至有識身在。恒受離繫受。非有繫受。
此有識身乃至先業所引壽量。恒相續住。若
壽量盡。便捨識所持身。此命根後所有命根。
無餘永滅更不重熟。又復此識與一切受。
任運滅故。所餘因緣先已滅故。不復相續。永
滅無餘。是名無餘依涅槃界究竟寂靜處。亦
名趣求涅槃者。於世尊所。梵行已立。究竟
涅槃。如是已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
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又於中際。若
流轉若清淨。是名緣起體性。
緣起門云何。謂依八門緣起流轉。一內識生
門。二外稼成熟門。三有情世間死生門。四器
世間成壞門。五食任持門。六自所作業增上
勢力受用隨業所得愛非愛果門。七威勢門。
八清淨門。
緣起義云何。謂離有情義。是緣
起義。於離有情。復無常義。是緣起義。於無
常。復暫住義。是緣起義。於暫住。復依他義。
是緣起義。於依他。離作用義。是緣起義。於
離作用復因果相續不斷義。是緣起義於
因果相續不斷。復因果相似轉義。是緣起義。
於因果相似轉。復自業所作義。是緣起義。問
[009-0322b]
為顯何義。建立緣起耶。答為顯因緣所攝
染污清淨義故。
緣起差別云何。謂於前際
無知等。如經廣說。於前際無知云何。謂於
過去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過去為
曾有耶。為曾無耶。曾何體性。曾何種類。所
有無知。於後際無知云何。謂於未來諸行。
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未來為當有耶為
當無耶。當何體性。當何種類。所有無知。於
前後際無知云何。謂於內起不如理猶豫。
謂何等是我。我為何等。今此有情。從何所
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所有無知。於內無
知云何。謂於各別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
之為我。所有無知。於外無知云何。謂於外
非有情數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為我所。
所有無知。於內外無知云何。謂於他相續
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怨親中所有無知。於
業無知云何。謂於諸業。起不如理分別。謂
有作者。所有無知。於異熟無知云何。謂於
異熟果所攝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有受
者。所有無知。於業異熟無知云何。謂於業
及果。起不如理分別。所有無知。於佛無知
云何。謂於佛菩提。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
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於
法無知云何。謂於正法善說性。或不思惟。
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
所有無知。於僧無知云何。謂於僧正行。或
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
由毀謗。所有無知。於苦無知云何。謂於苦
是苦性。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
[009-0322c]
由疑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如於苦。當
知於集滅道無知亦爾。於因無知云何。謂
起不如理分別。或計無因。或計自在世性士
夫中間等不平等因。所有無知。如於因無知。
於從因所生諸行亦爾。又彼無罪故名善。
有罪故名不善。有利益故名應修習。無利
益故名不應修習。黑故名有罪。白故名無
罪。雜故名有分。於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
云何。謂增上慢者。於所證中。顛倒思惟。所
有無知。如是略說十九種無知。
復有七種無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轉愚。
四最勝愚。五真實愚。六染淨愚。七增上慢愚。
前十九無知。今七無知。相攝云何。謂初三無
知攝初一。次三無知攝第二。次三無知攝
第三。次三無知攝第四。次四無知攝第五。
次二無知攝第六。後一無知攝第七。
復有五種愚。一義愚。二見愚。三放逸愚。四
真實義愚。五增上慢愚。前十九愚。今五種愚。
相攝云何。謂見愚。攝前六及於因所生法
無知。放逸愚。攝於業異熟俱無知。真實義
愚。攝於佛等乃至道諦無知。增上慢愚攝
最後無知。當知義愚通攝一切。復次。無知。
無見。無有現觀。黑闇。愚癡。及無明闇。如是
六種無明差別。隨前所說七無知事。次第應
知。於後二無知事。總合為一。起此最後無
明黑闇。復有差別。謂聞思修所成三慧所治
差別。如其次第。說前三種。即此所治軟中
上品差別。說後三種。如是所治差別故。自
性差別故。建立六種差別應知。身行云何。
[009-0323a]
謂身業。若欲界若色界。在下名福非福。在
上名不動。語行云何。謂語業。餘如前應知。
意行云何。謂意業。若在欲界。名福非福。在
上二界。唯名不動。眼識云何。謂於當來依
止眼根。了別色境識。所有福非福不動行
所熏發種子識。及彼種子所生果識。如眼
識如是。乃至意識。應知亦爾。由所依及境
界所起了別差別應知。此於欲界具足
六種。色界唯四。無色界唯一。受蘊云何。謂一
切領納種類。想蘊云何。謂一切了像種類。行
蘊云何。謂一切心所造作意業種類。識蘊云
何謂一切了別種類。如是諸蘊。皆通三界。
四大種云何。謂地水火風界。此皆通二界。四
大種所造色云何。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
欲界具十及法處所攝假色。色界有八及法
處所攝色。然非一切。此亦二種。謂識種子
所攝受種子名色。及於彼所生果名色。
眼處云何。謂眼識所依淨色。由此於色已見
現見當見。如眼處如是。乃至意處。隨其所
應。盡當知。於一切處。應說三時業用差別。
此亦二種。謂名色種子所攝受種子六處。及
彼所生果六處。五在欲色界。第六通三界。
眼觸云何。謂三和所生。能取境界淨妙等義。
如是餘觸各隨別境說相應知。此復二種。
謂六處種子所攝受種子觸。及彼所生果觸。
欲界具六。色界四。無色界一。
樂受云何。謂順樂諸根境界為緣所生。適
悅受。受所攝。
苦受云何。謂順苦二為緣所生。非適悅受。
[009-0323b]
受所攝。
不苦不樂受云何。謂順不苦不樂二為緣所
生。非適悅非不適悅受。受所攝。欲界三。色
界二。第四靜慮以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唯
有第三不苦不樂。此亦二種。謂觸種子所攝
受種子受。及彼所生果受。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6n0001/
1829瑜伽師地論略纂(16卷) 1830成唯識論述記(20卷) 1831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
1832成唯識論了義燈(13卷) 1833成唯識論演祕(14卷) 1834二十唯識論述記(2卷)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 : Wei Tat tr. :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http://www.dhalbi.org/dhalbi/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12134003.pdf
--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校勘記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8251.html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善珠, 成唯識論述記‧賴耶篇
http://www.buddhistmantra.hk/course/
Sogen : 印度佛教思想諸體系
Mookerjee : 佛教的萬有流轉哲學
The Buddhist Philosphy Of Universal Flux, Satkari Mookerjee
https://www.wisdomlib.org/buddhism/book/the-buddhist-philosophy-of-universal-flux
http://www.dhammikaweb.com/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For Authentic Literature on Buddhism
http://www.bps.lk/index.php
Labels: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明治漢學,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梁方仲 : 明代糧長制度,
陳鵬釋譯:唯識四論,
說文解字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李洞 :兩臉酒醺紅杏妬,半胸酥嫩白雲饒
李洞 :兩臉酒醺紅杏妬,半胸酥嫩白雲饒
贈龎鍊師女人/
家住涪江漢語嬌,一聲歌戞玉樓簫.
睡融春日柔金縷,妝發秋霞戰翠翹.
兩臉酒醺紅杏妬,半胸酥嫩白雲饒.
若能攜手隨仙令,皎皎銀河渡鵲橋.
御定全唐詩巻七百二十三
--
李洞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諸王孫也慕賈島為詩鑄其像事
之如神時人但誚其僻澀而不能貴其竒峭唯吳融稱
之昭宗時不第遊蜀卒詩三巻
御定全唐詩巻七百二十三
李洞
贈曹郎中崇賢所居一作上崇/賢曹郎中
閑坊宅枕穿宫水聽水分衾蓋蜀繒一作盡/蜀僧藥杵聲中
擣殘夢茶鐺影裏煮孤燈刑曹樹䕃千年井華嶽樓開
萬仞氷詩句變風官漸𦂳夜濤舂斷海邉藤
贈昭應沈少府
[723-1b]
行宫接縣判雲泉袍色雖青骨且仙鄠杜憶過梨栗墅
瀟湘曽棹雪霜天華山僧别留茶鼎渭水人来鎻釣船
東送西迎終幾考新詩覓得兩三聨
上司空員外
禪心髙卧似疎慵詩客經過不厭重藤杖幾擕量磧雪
玉鞭曽把數嵩峰夜眠古巷一作/巻當城月秋值清曹入
省鐘禹鑿故山歸未得河聲暗一作/䀨老兩三松
叙舊遊寄栖白
[723-2a]
老着重袍坐石房竺經休講白眉長省衝鼉沒投江島
曽看魚飛倚海檣曉炙凍盂原日氣夜挑蓮椀禁燈光
吟詩五嶺㝷無可倐忽如今四十霜
哭栖白供奉
聞説孤窗坐化時白莎蘿雨滴空池吟詩堂裏秋闗影
禮佛燈前夜照碑賀雪巳成金殿夢看濤終負石橋一/作
樓/期逢山對月還惆悵爭得無言似祖師
贈入内供奉僧
[723-2b]
内殿談經惬帝懷沃州歸隱計全乖數條雀尾来南海
一道蟬聲噪御街石枕紋含山裏葉銅缾口塞井中柴
因逢夏日西明講不覺宫人㧞鳯釵
感恩書事寄上集義司徒相公
積雪峯西遇奬稱半家寒骨起溝塍鎮時賢相囘人鏡
報徳慈親㸃佛燈授鉞巳聞諸國靜坐籌重見大河澄
功居第一圖煙閣依舊終南滿杜陵
贈永崇李將軍充襄陽制置使
[723-3a]
拜官門外發輝光宿衛隂符注幾行行處近天龍尾滑
獵時陪帝馬鬃香九城王氣生旗隊萬里寒風入箭瘡
從此浩然聲價歇武中還有李襄陽
寄淮海惠澤上人
海濤㾗滿舊征衣長憶初程宿翠㣲竹裏橋鳴知馬過
塔中燈露見鴻飛眉毫一作/毛别後應盈尺嵒木居来定
幾圍他日願師容一榻煎茶埽地學忘機
春日隱居官舎感懷
[723-3b]
風吹燒燼雜汀沙還似青溪舊寄家入户竹生牀下葉
隔窗蓮謝鏡中花苔房毳客論三學雪嶺巢禽看兩衙
銷得人間無限事江亭月白誦南華
春日即事寄一二知巳
浴馬池西一帶泉開門景物似樊川朱衣暎水人歸縣
白羽遺泥鶴上天索米夜燒風折木無車一作驢/一作輿春養
雪藏鞭縉紳處士知章句忍使孤窗枕淚眠
廢寺閑居寄懷一二罷舉一本無/此二字知巳一作省/歸郎
[723-4a]
病居廢廟冷吟煙無力爭飛類病蟬槐省老郎䝉主棄
月陂一作/波孤客望誰憐税房兼得調猿石租地仍分浴
鶴泉處世堪驚又堪媿一坡山色不論錢
題尼大德院
雲鬟早嵗斷金刀戒律曽持五百條臺上燈紅蓮葉宻
眉間毫白黛㾗銷繡成佛國銀為地畫出王城雪覆橋
清淨髙樓松檜寺世雄翻媿自低腰
懷張喬張霞
[723-4b]
西風吹雨葉還飄憶我同袍隔海濤江塔照山青入佛
邉城履雪白連鵰身離世界歸天竺影挂虚空度石橋
應念無成獨流轉嬾磨銅片鬢毛焦
贈徐山人
徐生何代降坤維曽伴園公採紫芝瓦礫變黄憂世換
髭鬚放白怕人疑山房古竹麄於樹海島靈童壽等龜
知歎有唐三百載光隂未抵一先棊
寄南嶽僧
[723-5a]
新秋日後曬書天白日當松影却圓五字句求方寸佛
一條街擘兩行蟬不曽著事於機内長合教山在眼前
花落儔公房外石調猿弄虎歎無縁
華山
碧山長凍地長秋日夕泉源䀨華州萬户烟侵闗令宅
四時雲任使君樓風驅雷電臨河震鶴引神仙出月遊
峰頂髙眠靈藥熟自無霜雪上人頭
和曹監春晴見寄
[723-5b]
竺廟鄰鐘震曉鴉春隂蓋石似仙家蘭臺架列排書目
顧渚香浮瀹茗花膠溜石松粘鶴氅泉離氷井熨僧牙
功成名著扁舟去愁覩前題罩碧紗
贈三惠大師
楓猿嶠角别多時三教兼修内學師藥樹影中頻綴偈
蓮峰朶下幾窺棊遊歸筍長齊童子病起巢成露鶴兒
詔落五天開夏&KR0688兩街人競禮長眉
送醉畫王處士
[723-6a]
幾年乗興住南吳狂醉蘭舟夜落湖别後鶴毛描轉細
近来牛角飲還麄同餐夏果山何處共釣秋濤石在無
闗下相逢怪予老篇章役思繞寰區
聞杜鵑
萬古瀟湘波上雲化為流血杜鵑身長疑啄破青山色
秪恐啼穿白日一作/月輪花落𤣥宗廻一作/歸蜀道雨収一/作
飛/工部宿江津聲一作/一聲猶得到一作/恐聒君耳不見千秋
一作/家一一作/愁甑塵
[723-6b]
賦得送軒轅先生歸羅浮山
舊山歸隱浪揺青緑鬢山童一帙經詩一作/符帖布帆猿
鳥看藥煎金鼎鬼神聽洞深頭上聆仙語一作覺/&KR0657過&KR0657一/作
樓/靜鼻中聞海腥此處先生應不住吾君南望漫勞形
送包處士
秋一作/愁思枕月卧瀟湘寄宿慈恩竹一作/寺裏房性急却
一作/還於棊上慢身閑未免藥中忙休抛手網驚龍睡曽
挂頭巾拂鳥行聞説石門君舊隱寒峰濺瀑壞書堂
[723-7a]
贈龎鍊師女人/
家住涪江漢語嬌一聲歌戞玉樓簫睡融春日柔金縷
妝發秋霞戰翠翹兩臉酒醺紅杏妬半胸酥嫩白雲饒
若能攜手隨仙令皎皎銀河渡鵲橋
送友罷舉赴邉職
出剡篇章入洛文無人細讀歎俱焚莫辭秉笏隨紅斾
便好擕家住白雲過水象浮蠻境見隔江一作/闗猿呌漢
州聞髙談濶畧陳從事盟誓邉庭壯我軍
[723-7b]
病猿
瘦纒金鎻惹朱樓一别巫山樹幾秋寒想蜀門清露滴
暖懷湘岸白雲流罷抛簷果沉僧井休抝崖氷濺客舟
啼過三聲應有淚一作/恨畫堂深不徹王侯
斃驢
蹇驢秋斃瘞荒田忍把敲吟舊竹鞭三尺焦桐一作/桐輕背
殘月一條藜杖卓一作藤/瘦斵寒煙通吳白浪寛圍國倚蜀
青山峭入天如畫海門搘肘望一作/看阿誰家一作/教賣釣
[723-8a]
魚船
宿葉公棊閣
帶風棊閣竹相敲局瑩無塵拂樹梢日到長天征未斷
鐘来嶽頂刧須抛挑燈雪客棲寒店供茗溪僧爇廢巢
因悟修身試貪教不須焚火向三茅
送郄先輩歸覲華隂
桂枝博得鳯棲枝歡覲家僮舞翠㣲僧向瀑泉聲裏賀
鳥穿仙掌指間飛休停硯筆吟荒廟永别燈籠赴鎻闈
[723-8b]
騷雅近来頽䘮甚送君傍覺有光輝
贈可上人
寺門和鶴倚香杉月吐秋光到思嚵將法傳来穿泱漭
持詩吟去入嵌巖糢糊書巻煙嵐滴狼籍衣裳瀑布緘
不斷清風牙底嚼無因内殿得名銜
東川髙僕射
油幢影裏拜清風十里貔貅一片雄二印鎻開霜滿地
四門闗定月當空泉浮山葉人家過詔惹罏香鳥道通
[723-9a]
新起畫樓攜客上絃歌筵内海榴紅
宿成都松溪院
松持節操溪澄性一炷煙嵐壓寺隅翡翠鳥飛人不見
琉璃缾貯水疑無夜聞子落真山雨曉汲波圓入畫圖
塵擁蜀城抽鎻後此中猶夢在江湖
弔曹監
宅上愁雲吹不㪚桂林詩骨葬雲根滿樓山色供鄰里
一洞松聲付子孫甘露施衣封淚㸃秘書取集印苔㾗
[723-9b]
吟魂醉魄歸何處御水嗚嗚夜遶門
贈長安畢郎中
髙門寒沼水連雲鷺識朱衣傍主人地肺半邉晴帶雪
天街一面靜無塵朝迴座客酬琴價衙退留僧寫鶴真
從此幾遷為計相蓬莱三刻奏東巡
寄東蜀幕中友
官亭池碧海榴殷遥想清才倚畫欄栁絮漲天籠地暖
角聲經雨透雲寒曉侵台座香煙濕夜草軍書蠟燭乾
[723-10a]
為話門人吟太苦風摧蘭秀一枝殘
曲江漁父
兒孫閒弄雪霜髯浪颭南山影入簷卧稳篷舟龜作枕
病来茅舎網為簾值春游子憐蓴滑通蜀行人説鱠甜
數尺寒絲一竿竹豈知浮世有猜嫌
和劉駕博士贈莊嚴律禪師
人言紫綬有光輝不二心觀似草衣塵刼自營還自壞
禪門無住亦無歸松根穴蟻通山逺塔頂巢禽見海㣲
[723-10b]
每話南遊偏起念五峰波上入&KR0657扉
智新上人話舊
蟋蟀燈前話舊遊師經幾夏我經秋金陵市合月光裏
甘露門開峰朶頭晴眺逺帆飛入海夜禪隂火吐當樓
相看未得東歸去滿壁寒濤瀉白鷗
和淮南太尉留題鳯州王氏別業
清秋看長鷺雛成説向湘僧亦動情節屋折將松上影
印龕移鎻月中聲野人陪賞増詩價太尉因居著谷名
[723-11a]
閑想此中遺勝事宿齋吟遶鳯池行
乙酉嵗自蜀隨計趂試不及
客卧涪江蘸月㕔知音喚起進趨生寒梅折後方離蜀
臘月圓前未到京風巻壞亭羸僕病雪糊危棧蹇驢行
文昌一試應闗分豈校褒斜兩日程
龍州韋郎中先夢六赤後因打葉子以詩上
紅蠟香煙撲畫楹梅花落盡庾樓清光輝圓魄銜山冷
彩鏤方牙着腕輕寳帖牽来獅子鎮金盆引出鳯凰傾
[723-11b]
㣲黄喜兆莊周夢六赤重新擲印成
和壽中丞傷猿
遺挂朱欄鎻半㝷清聲難買恨黄金懸崖接果今一作/身
何在淺井窺星影巳沉歸宅葉鋪曽睡石入朝燈照舊
啼林小山罷遶隨湘客髙樹休升對嶽禽天竺省憐傷
倍切親知寛一作/知覓和思難任相門恩重無由報竟託仙
郎日夜吟
上靈州令狐相公一作贈髙僕射自安/西赴闕一作贈功臣
[723-12a]
征蠻一作/南破虜漢功臣提劍歸来萬里身笑一作/閑倚凌
煙金柱看形容憔悴一作消瘦/又作惆悵老於真
寓言
三千宫女露蛾眉笑煮黄金日月遲麟鳯隔雲攀不及
空山惆悵夕陽時
客亭對月
游子離魂隴上花風飄浪巻遶天涯一年十二度圓月
十一囘圓不在家
[723-12b]
宿鄠郊贈羅處士
川靜星髙櫟一作/栗已枯南山落石水聲麤白雲釣客窗
中宿卧數嵩峰聼五湖
有寄一作/贈
愛酒耽棊田處士彈琴咏史賈先生御溝臨岸有雲石
不見鶴来何處行
送三藏歸西天國
十萬里程多少磧沙中一作/磧頭彈舌授䧏龍奘公彈舌念/梵語心經以
[723-13a]
授流沙/之龍五天到日應頭白月落長安半夜鐘
金陵懷古
古来無此戰爭功日日戈船巻海風一遇一作/度靈鼇開
睡眼六朝灰盡九江空
長安縣㕔
主人寂寞客迍邅愁絶一作/列終南滿案一作/眼前乞取中
庭藤五尺一作/丈為君髙斸扣一作/望青天
題晰上人賈島詩巻
[723-13b]
賈生詩巻惠休裝百葉蓮花萬里香供得半年吟不足
長須字字頂司倉
送僧清演歸山
毛褐斜肩背負經曉思吟入竇山青峰前野水横官道
踏着秋天三四星
贈僧
不羡王公與貴人唯將雲鶴自相親閒来石上觀流水
欲洗禪衣未有塵
[723-14a]
題學公院池蓮
竹引山泉玉甃池栽蓮莫一作却/一作休怪藕生絲如何不似
麻衣客坐對秋風待一枝
山居喜友人見訪
入雲晴斸茯苓還日暮逢迎木石間看待詩人無别物
半潭秋水一作/燒一房山
秋宿長安韋主簿㕔
水木清凉夜直㕔愁人樓上唱寒更坐勞同歩簾前月
[723-14b]
鼠動牀頭印鎻聲
冬憶友人
吟上山前數竹枝葉翻似雪落霏霏枕前明月誰動影
睡裏驚来不覺歸
懷圭峯影林泉
吾家舊物賈生傳入内遥分錫杖泉鶴去帝移宫女㪚
更堪嗚咽過樓前
贈青龍印禪師
[723-15a]
雨澀秋刀剃雪時菴前曽禮草堂師居人昨日相過説
鶴已生孫竹滿池
戲贈侯常侍
葛洪巻與江淹賦名動天邉傲石居兩蜀詞人多載後
同君諱却馬相如
繡嶺宫詞
春日遲遲春草緑一作春草萋/萋春水緑野棠開盡飄香玉繡嶺
宫前鶴髪翁猶唱開元太平曲
[723-15b]
中秋月一作廖/凝詩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半分孤光吞列宿四面絶㣲雲衆
木排疎影寒流疊細紋遥遥望丹桂心緒更紛紛
宿書僧一作/記院
夜水筆前澄時推外學能書成百箇字庭轉㡬遭燈寄
墨大壇吏分牋蜀國僧為題江寺塔牌挂入雲層
雪
迢迢来極塞連闕謂一作/渭風吹禪客呵金錫征人擘凍
[723-16a]
旗細填蟲穴滿重壓鶴巢欹有影晴飄野無聲夜落池
正緐秦甸暖漸厚楚宫飢凍挹分泉澀光凝二閣癡踏
遺蘭署跡聼起石門思用表豐年瑞無令埽玉墀
述懐二十韻獻覃懐相公
帝夢求良弼生申屬聖明青雲縣器業白日貫忠貞一/作
精/靄靄隨春動忻忻共物榮靜冝浮競息坐覺好風生
萬國聞應躍千門望盡傾瑞含楊栁色氣變管絃聲百
辟尋知度三階正有程魯儒規藴藉周誥美和平碧水
[723-16b]
遺幽抱朱絲寄逺情風流秦印綬儀表漢公卿忠讜期
登用囘邪自震驚雲開長劍倚路絶一峰横九野方無
事滄溟本不争國将身共計心與衆為城早晚中條下
紅塵一顧清南潭容伴鶴西笑忽遷鶯折樹恩難報懐
仁命甚輕二年猶困辱百口望經營未在英侯選空勞
短羽征知音初一作/祈相國從此免長鳴
嵗暮自廣江至新興徃復中題峡山寺
薄暮縁西峡停橈一訪僧鷺巢行卧栁猿飲倒埀藤水
[723-17a]
曲巖千疊雲深樹百層山風寒殿磬溪雨夜船燈灘漲
危槎沒泉衝怪石崩中臺一襟淚歳杪别良朋
冬日送凉州刺史
寵餞西門外雙旌出漢陵未辭金殿日巳夢雪山燈地
逺終峰盡天寒朔氣凝新年行已到舊典聽難勝吏掃
盤雕影人遮散馬乗移軍駝䭾角下塞掾河氷獵近崑
崙獸吟招磧石僧重輸右藏實方見左車能兵聚邉風
急城寛夜月澄連營煙火嶺望詔幾迴登
[723-17b]
過賈浪仙舊地
鶴外唐来有謫星長江東注冷滄溟境搜松雪仙人島
吟歇林泉主簿㕔片月巳能臨榜黒遥天何益抱墳青
年年誰不登髙第未勝騎驢入畫屛
句
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北夢𤨏言云洞三/榜裴贄第二榜䇿
夜簾前獻詩云云尋卒蜀/中贄無子人謂屈洞所致
御定全唐詩巻七百二十三
御定全唐詩巻七百二十三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40/723#1a
贈龎鍊師女人/
家住涪江漢語嬌,一聲歌戞玉樓簫.
睡融春日柔金縷,妝發秋霞戰翠翹.
兩臉酒醺紅杏妬,半胸酥嫩白雲饒.
若能攜手隨仙令,皎皎銀河渡鵲橋.
御定全唐詩巻七百二十三
--
李洞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諸王孫也慕賈島為詩鑄其像事
之如神時人但誚其僻澀而不能貴其竒峭唯吳融稱
之昭宗時不第遊蜀卒詩三巻
御定全唐詩巻七百二十三
李洞
贈曹郎中崇賢所居一作上崇/賢曹郎中
閑坊宅枕穿宫水聽水分衾蓋蜀繒一作盡/蜀僧藥杵聲中
擣殘夢茶鐺影裏煮孤燈刑曹樹䕃千年井華嶽樓開
萬仞氷詩句變風官漸𦂳夜濤舂斷海邉藤
贈昭應沈少府
[723-1b]
行宫接縣判雲泉袍色雖青骨且仙鄠杜憶過梨栗墅
瀟湘曽棹雪霜天華山僧别留茶鼎渭水人来鎻釣船
東送西迎終幾考新詩覓得兩三聨
上司空員外
禪心髙卧似疎慵詩客經過不厭重藤杖幾擕量磧雪
玉鞭曽把數嵩峰夜眠古巷一作/巻當城月秋值清曹入
省鐘禹鑿故山歸未得河聲暗一作/䀨老兩三松
叙舊遊寄栖白
[723-2a]
老着重袍坐石房竺經休講白眉長省衝鼉沒投江島
曽看魚飛倚海檣曉炙凍盂原日氣夜挑蓮椀禁燈光
吟詩五嶺㝷無可倐忽如今四十霜
哭栖白供奉
聞説孤窗坐化時白莎蘿雨滴空池吟詩堂裏秋闗影
禮佛燈前夜照碑賀雪巳成金殿夢看濤終負石橋一/作
樓/期逢山對月還惆悵爭得無言似祖師
贈入内供奉僧
[723-2b]
内殿談經惬帝懷沃州歸隱計全乖數條雀尾来南海
一道蟬聲噪御街石枕紋含山裏葉銅缾口塞井中柴
因逢夏日西明講不覺宫人㧞鳯釵
感恩書事寄上集義司徒相公
積雪峯西遇奬稱半家寒骨起溝塍鎮時賢相囘人鏡
報徳慈親㸃佛燈授鉞巳聞諸國靜坐籌重見大河澄
功居第一圖煙閣依舊終南滿杜陵
贈永崇李將軍充襄陽制置使
[723-3a]
拜官門外發輝光宿衛隂符注幾行行處近天龍尾滑
獵時陪帝馬鬃香九城王氣生旗隊萬里寒風入箭瘡
從此浩然聲價歇武中還有李襄陽
寄淮海惠澤上人
海濤㾗滿舊征衣長憶初程宿翠㣲竹裏橋鳴知馬過
塔中燈露見鴻飛眉毫一作/毛别後應盈尺嵒木居来定
幾圍他日願師容一榻煎茶埽地學忘機
春日隱居官舎感懷
[723-3b]
風吹燒燼雜汀沙還似青溪舊寄家入户竹生牀下葉
隔窗蓮謝鏡中花苔房毳客論三學雪嶺巢禽看兩衙
銷得人間無限事江亭月白誦南華
春日即事寄一二知巳
浴馬池西一帶泉開門景物似樊川朱衣暎水人歸縣
白羽遺泥鶴上天索米夜燒風折木無車一作驢/一作輿春養
雪藏鞭縉紳處士知章句忍使孤窗枕淚眠
廢寺閑居寄懷一二罷舉一本無/此二字知巳一作省/歸郎
[723-4a]
病居廢廟冷吟煙無力爭飛類病蟬槐省老郎䝉主棄
月陂一作/波孤客望誰憐税房兼得調猿石租地仍分浴
鶴泉處世堪驚又堪媿一坡山色不論錢
題尼大德院
雲鬟早嵗斷金刀戒律曽持五百條臺上燈紅蓮葉宻
眉間毫白黛㾗銷繡成佛國銀為地畫出王城雪覆橋
清淨髙樓松檜寺世雄翻媿自低腰
懷張喬張霞
[723-4b]
西風吹雨葉還飄憶我同袍隔海濤江塔照山青入佛
邉城履雪白連鵰身離世界歸天竺影挂虚空度石橋
應念無成獨流轉嬾磨銅片鬢毛焦
贈徐山人
徐生何代降坤維曽伴園公採紫芝瓦礫變黄憂世換
髭鬚放白怕人疑山房古竹麄於樹海島靈童壽等龜
知歎有唐三百載光隂未抵一先棊
寄南嶽僧
[723-5a]
新秋日後曬書天白日當松影却圓五字句求方寸佛
一條街擘兩行蟬不曽著事於機内長合教山在眼前
花落儔公房外石調猿弄虎歎無縁
華山
碧山長凍地長秋日夕泉源䀨華州萬户烟侵闗令宅
四時雲任使君樓風驅雷電臨河震鶴引神仙出月遊
峰頂髙眠靈藥熟自無霜雪上人頭
和曹監春晴見寄
[723-5b]
竺廟鄰鐘震曉鴉春隂蓋石似仙家蘭臺架列排書目
顧渚香浮瀹茗花膠溜石松粘鶴氅泉離氷井熨僧牙
功成名著扁舟去愁覩前題罩碧紗
贈三惠大師
楓猿嶠角别多時三教兼修内學師藥樹影中頻綴偈
蓮峰朶下幾窺棊遊歸筍長齊童子病起巢成露鶴兒
詔落五天開夏&KR0688兩街人競禮長眉
送醉畫王處士
[723-6a]
幾年乗興住南吳狂醉蘭舟夜落湖别後鶴毛描轉細
近来牛角飲還麄同餐夏果山何處共釣秋濤石在無
闗下相逢怪予老篇章役思繞寰區
聞杜鵑
萬古瀟湘波上雲化為流血杜鵑身長疑啄破青山色
秪恐啼穿白日一作/月輪花落𤣥宗廻一作/歸蜀道雨収一/作
飛/工部宿江津聲一作/一聲猶得到一作/恐聒君耳不見千秋
一作/家一一作/愁甑塵
[723-6b]
賦得送軒轅先生歸羅浮山
舊山歸隱浪揺青緑鬢山童一帙經詩一作/符帖布帆猿
鳥看藥煎金鼎鬼神聽洞深頭上聆仙語一作覺/&KR0657過&KR0657一/作
樓/靜鼻中聞海腥此處先生應不住吾君南望漫勞形
送包處士
秋一作/愁思枕月卧瀟湘寄宿慈恩竹一作/寺裏房性急却
一作/還於棊上慢身閑未免藥中忙休抛手網驚龍睡曽
挂頭巾拂鳥行聞説石門君舊隱寒峰濺瀑壞書堂
[723-7a]
贈龎鍊師女人/
家住涪江漢語嬌一聲歌戞玉樓簫睡融春日柔金縷
妝發秋霞戰翠翹兩臉酒醺紅杏妬半胸酥嫩白雲饒
若能攜手隨仙令皎皎銀河渡鵲橋
送友罷舉赴邉職
出剡篇章入洛文無人細讀歎俱焚莫辭秉笏隨紅斾
便好擕家住白雲過水象浮蠻境見隔江一作/闗猿呌漢
州聞髙談濶畧陳從事盟誓邉庭壯我軍
[723-7b]
病猿
瘦纒金鎻惹朱樓一别巫山樹幾秋寒想蜀門清露滴
暖懷湘岸白雲流罷抛簷果沉僧井休抝崖氷濺客舟
啼過三聲應有淚一作/恨畫堂深不徹王侯
斃驢
蹇驢秋斃瘞荒田忍把敲吟舊竹鞭三尺焦桐一作/桐輕背
殘月一條藜杖卓一作藤/瘦斵寒煙通吳白浪寛圍國倚蜀
青山峭入天如畫海門搘肘望一作/看阿誰家一作/教賣釣
[723-8a]
魚船
宿葉公棊閣
帶風棊閣竹相敲局瑩無塵拂樹梢日到長天征未斷
鐘来嶽頂刧須抛挑燈雪客棲寒店供茗溪僧爇廢巢
因悟修身試貪教不須焚火向三茅
送郄先輩歸覲華隂
桂枝博得鳯棲枝歡覲家僮舞翠㣲僧向瀑泉聲裏賀
鳥穿仙掌指間飛休停硯筆吟荒廟永别燈籠赴鎻闈
[723-8b]
騷雅近来頽䘮甚送君傍覺有光輝
贈可上人
寺門和鶴倚香杉月吐秋光到思嚵將法傳来穿泱漭
持詩吟去入嵌巖糢糊書巻煙嵐滴狼籍衣裳瀑布緘
不斷清風牙底嚼無因内殿得名銜
東川髙僕射
油幢影裏拜清風十里貔貅一片雄二印鎻開霜滿地
四門闗定月當空泉浮山葉人家過詔惹罏香鳥道通
[723-9a]
新起畫樓攜客上絃歌筵内海榴紅
宿成都松溪院
松持節操溪澄性一炷煙嵐壓寺隅翡翠鳥飛人不見
琉璃缾貯水疑無夜聞子落真山雨曉汲波圓入畫圖
塵擁蜀城抽鎻後此中猶夢在江湖
弔曹監
宅上愁雲吹不㪚桂林詩骨葬雲根滿樓山色供鄰里
一洞松聲付子孫甘露施衣封淚㸃秘書取集印苔㾗
[723-9b]
吟魂醉魄歸何處御水嗚嗚夜遶門
贈長安畢郎中
髙門寒沼水連雲鷺識朱衣傍主人地肺半邉晴帶雪
天街一面靜無塵朝迴座客酬琴價衙退留僧寫鶴真
從此幾遷為計相蓬莱三刻奏東巡
寄東蜀幕中友
官亭池碧海榴殷遥想清才倚畫欄栁絮漲天籠地暖
角聲經雨透雲寒曉侵台座香煙濕夜草軍書蠟燭乾
[723-10a]
為話門人吟太苦風摧蘭秀一枝殘
曲江漁父
兒孫閒弄雪霜髯浪颭南山影入簷卧稳篷舟龜作枕
病来茅舎網為簾值春游子憐蓴滑通蜀行人説鱠甜
數尺寒絲一竿竹豈知浮世有猜嫌
和劉駕博士贈莊嚴律禪師
人言紫綬有光輝不二心觀似草衣塵刼自營還自壞
禪門無住亦無歸松根穴蟻通山逺塔頂巢禽見海㣲
[723-10b]
每話南遊偏起念五峰波上入&KR0657扉
智新上人話舊
蟋蟀燈前話舊遊師經幾夏我經秋金陵市合月光裏
甘露門開峰朶頭晴眺逺帆飛入海夜禪隂火吐當樓
相看未得東歸去滿壁寒濤瀉白鷗
和淮南太尉留題鳯州王氏別業
清秋看長鷺雛成説向湘僧亦動情節屋折將松上影
印龕移鎻月中聲野人陪賞増詩價太尉因居著谷名
[723-11a]
閑想此中遺勝事宿齋吟遶鳯池行
乙酉嵗自蜀隨計趂試不及
客卧涪江蘸月㕔知音喚起進趨生寒梅折後方離蜀
臘月圓前未到京風巻壞亭羸僕病雪糊危棧蹇驢行
文昌一試應闗分豈校褒斜兩日程
龍州韋郎中先夢六赤後因打葉子以詩上
紅蠟香煙撲畫楹梅花落盡庾樓清光輝圓魄銜山冷
彩鏤方牙着腕輕寳帖牽来獅子鎮金盆引出鳯凰傾
[723-11b]
㣲黄喜兆莊周夢六赤重新擲印成
和壽中丞傷猿
遺挂朱欄鎻半㝷清聲難買恨黄金懸崖接果今一作/身
何在淺井窺星影巳沉歸宅葉鋪曽睡石入朝燈照舊
啼林小山罷遶隨湘客髙樹休升對嶽禽天竺省憐傷
倍切親知寛一作/知覓和思難任相門恩重無由報竟託仙
郎日夜吟
上靈州令狐相公一作贈髙僕射自安/西赴闕一作贈功臣
[723-12a]
征蠻一作/南破虜漢功臣提劍歸来萬里身笑一作/閑倚凌
煙金柱看形容憔悴一作消瘦/又作惆悵老於真
寓言
三千宫女露蛾眉笑煮黄金日月遲麟鳯隔雲攀不及
空山惆悵夕陽時
客亭對月
游子離魂隴上花風飄浪巻遶天涯一年十二度圓月
十一囘圓不在家
[723-12b]
宿鄠郊贈羅處士
川靜星髙櫟一作/栗已枯南山落石水聲麤白雲釣客窗
中宿卧數嵩峰聼五湖
有寄一作/贈
愛酒耽棊田處士彈琴咏史賈先生御溝臨岸有雲石
不見鶴来何處行
送三藏歸西天國
十萬里程多少磧沙中一作/磧頭彈舌授䧏龍奘公彈舌念/梵語心經以
[723-13a]
授流沙/之龍五天到日應頭白月落長安半夜鐘
金陵懷古
古来無此戰爭功日日戈船巻海風一遇一作/度靈鼇開
睡眼六朝灰盡九江空
長安縣㕔
主人寂寞客迍邅愁絶一作/列終南滿案一作/眼前乞取中
庭藤五尺一作/丈為君髙斸扣一作/望青天
題晰上人賈島詩巻
[723-13b]
賈生詩巻惠休裝百葉蓮花萬里香供得半年吟不足
長須字字頂司倉
送僧清演歸山
毛褐斜肩背負經曉思吟入竇山青峰前野水横官道
踏着秋天三四星
贈僧
不羡王公與貴人唯將雲鶴自相親閒来石上觀流水
欲洗禪衣未有塵
[723-14a]
題學公院池蓮
竹引山泉玉甃池栽蓮莫一作却/一作休怪藕生絲如何不似
麻衣客坐對秋風待一枝
山居喜友人見訪
入雲晴斸茯苓還日暮逢迎木石間看待詩人無别物
半潭秋水一作/燒一房山
秋宿長安韋主簿㕔
水木清凉夜直㕔愁人樓上唱寒更坐勞同歩簾前月
[723-14b]
鼠動牀頭印鎻聲
冬憶友人
吟上山前數竹枝葉翻似雪落霏霏枕前明月誰動影
睡裏驚来不覺歸
懷圭峯影林泉
吾家舊物賈生傳入内遥分錫杖泉鶴去帝移宫女㪚
更堪嗚咽過樓前
贈青龍印禪師
[723-15a]
雨澀秋刀剃雪時菴前曽禮草堂師居人昨日相過説
鶴已生孫竹滿池
戲贈侯常侍
葛洪巻與江淹賦名動天邉傲石居兩蜀詞人多載後
同君諱却馬相如
繡嶺宫詞
春日遲遲春草緑一作春草萋/萋春水緑野棠開盡飄香玉繡嶺
宫前鶴髪翁猶唱開元太平曲
[723-15b]
中秋月一作廖/凝詩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半分孤光吞列宿四面絶㣲雲衆
木排疎影寒流疊細紋遥遥望丹桂心緒更紛紛
宿書僧一作/記院
夜水筆前澄時推外學能書成百箇字庭轉㡬遭燈寄
墨大壇吏分牋蜀國僧為題江寺塔牌挂入雲層
雪
迢迢来極塞連闕謂一作/渭風吹禪客呵金錫征人擘凍
[723-16a]
旗細填蟲穴滿重壓鶴巢欹有影晴飄野無聲夜落池
正緐秦甸暖漸厚楚宫飢凍挹分泉澀光凝二閣癡踏
遺蘭署跡聼起石門思用表豐年瑞無令埽玉墀
述懐二十韻獻覃懐相公
帝夢求良弼生申屬聖明青雲縣器業白日貫忠貞一/作
精/靄靄隨春動忻忻共物榮靜冝浮競息坐覺好風生
萬國聞應躍千門望盡傾瑞含楊栁色氣變管絃聲百
辟尋知度三階正有程魯儒規藴藉周誥美和平碧水
[723-16b]
遺幽抱朱絲寄逺情風流秦印綬儀表漢公卿忠讜期
登用囘邪自震驚雲開長劍倚路絶一峰横九野方無
事滄溟本不争國将身共計心與衆為城早晚中條下
紅塵一顧清南潭容伴鶴西笑忽遷鶯折樹恩難報懐
仁命甚輕二年猶困辱百口望經營未在英侯選空勞
短羽征知音初一作/祈相國從此免長鳴
嵗暮自廣江至新興徃復中題峡山寺
薄暮縁西峡停橈一訪僧鷺巢行卧栁猿飲倒埀藤水
[723-17a]
曲巖千疊雲深樹百層山風寒殿磬溪雨夜船燈灘漲
危槎沒泉衝怪石崩中臺一襟淚歳杪别良朋
冬日送凉州刺史
寵餞西門外雙旌出漢陵未辭金殿日巳夢雪山燈地
逺終峰盡天寒朔氣凝新年行已到舊典聽難勝吏掃
盤雕影人遮散馬乗移軍駝䭾角下塞掾河氷獵近崑
崙獸吟招磧石僧重輸右藏實方見左車能兵聚邉風
急城寛夜月澄連營煙火嶺望詔幾迴登
[723-17b]
過賈浪仙舊地
鶴外唐来有謫星長江東注冷滄溟境搜松雪仙人島
吟歇林泉主簿㕔片月巳能臨榜黒遥天何益抱墳青
年年誰不登髙第未勝騎驢入畫屛
句
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北夢𤨏言云洞三/榜裴贄第二榜䇿
夜簾前獻詩云云尋卒蜀/中贄無子人謂屈洞所致
御定全唐詩巻七百二十三
御定全唐詩巻七百二十三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40/723#1a
Labels:
王陽明,
秋水軒尺牘,
康有為 -- 春秋董氏學,
陳鵬釋譯:唯識四論,
彭定康,
幕末 (1800-1868) 之陽明學,
說文解字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周濆: 日髙鄰女笑相逢, 慢束羅裙半露胸
周濆: 日髙鄰女笑相逢, 慢束羅裙半露胸
周濆: 日髙鄰女笑相逢, 慢束羅裙半露胸
御定全唐詩卷七百七十一
周濆詩四/首
重門曲
憔悴容華怯對春寂寥宫殿鎻閒門此身却羡宫中樹不失芳時雨露恩
山下水
背雲衝石出深山淺碧泠泠一帶寒不獨有聲流出此㑹歸滄海助波瀾
[771-7a]
逢鄰女
日髙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緑水 參差羞殺白芙蓉
廢宅
牢落畫堂空鎻塵荒凉庭樹暗消春豪家莫笑此中事 曽見此中人笑人
--
歐陽炯
南歌子
[896-11a]
錦帳銀燈影紗窗玉漏聲迢迢永夜夢難成愁對小庭
秋色月空明
漁父
擺脫塵機上釣船免教榮辱有流年無繫絆沒愁煎須
信船中有散仙
風浩寒溪照膽明小君山上玉蟾生荷露墜翠煙輕撥
刺㳺魚幾箇驚
巫山一段雲
[896-11b]
絳闕登眞子飄飄御綵鸞碧虚風雨佩光寒斂袂下雲
端 月帳朝霞薄星冠玉蘂攢逺遊蓬㠀降人間特地
拜龍顔
春去秋來也愁心似醉醺去時邀約早囘輪及去又何
曽 歌扇花光㸃衣珠滴淚新恨身翻不作車塵萬里
得隨君
春光好
天初暖日初長好春光萬彚此時皆得意競芬芳 筍
[896-12a]
迸苔錢嫩綠花偎雪塢濃香誰把金絲裁翦却挂斜陽
花滴露栁搖煙豔陽天雨霽山櫻紅欲爛谷鶯遷 飲
處交飛玉斚遊時倒把金鞭風颭九衢榆葉動簇青錢
胷鋪雪臉分蓮理繁弦纖指飛翻金鳳語轉嬋娟 嘈
囋如敲玉佩清泠似滴香泉曲罷問郎名箇甚想夫憐
磧香散渚氷融暖空濛飛絮悠揚徧虚空惹輕風 栁
眼煙來㸃緑花心日與妝紅黄雀錦鸞相對舞近簾櫳
雞樹綠鳯池清滿神京玉兔宫前金榜出列仙名 疊
[896-12b]
雪羅袍接武團花駿馬嬌行開宴錦江遊爛漫栁煙輕
芳叢繡綠筵張兩心狂空遣横波傳意緒對笙簧 雖
似安仁擲果未聞韓夀分香流水桃花情不已待劉郎
垂繡幔掩雲屏思盈盈雙枕珊瑚無限情翠釵横 幾
見纖纖動處時聞款款嬌聲却出錦屏妝面了理秦筝
金轡響玉鞭長映垂楊堤上采花筵上醉滿衣香 無
處不攜弦管直應占斷春光年少王孫何處好競尋芳
蘋葉嫩杏花明畵船輕雙浴鴛鴦出緑汀櫂歌聲 春
[896-13a]
水無風無浪春來半雨半晴紅粉相隨南浦晚莫辭行
西江月一名白蘋香/一名歩虚詞
月映長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淺沙汀上白雲多雪散
幾叢蘆葦 扁舟倒影寒潭煙光逺罩輕波笛聲何處
響漁歌兩岸蘋香暗起
水上鴛鴦比翼巧將繡作羅衣鏡中重畵逺山睂春睡
起來無力 細雀穏簪雲髻含羞時想佳期臉邉紅豔
對花枝猶占鳯樓春色
[896-13b]
赤棗子
夜悄悄燭熒熒金爐香盡酒初醒春睡起來囘雪面含
羞不語倚雲屏
蓮臉薄栁睂長等閑無事莫思量每一見時明月夜損
人情思斷人腸
女冠子
薄妝桃臉滿面縱横花靨豔情多綬帶盤金縷輕帬透
碧羅 含羞睂作斂微語笑相和不㑹頻偷眼意如何
[896-14a]
秋宵秋月一朶荷花初發照前池搖曳熏香夜嬋娟對
鏡時 蘂中千㸃淚心裏萬條絲恰似輕盈女好風姿
更漏子
玉䦨干金甃井月照碧梧桐影獨自箇立多時露華濃
溼衣 一向凝情望待得不成模様雖叵耐又尋思争
生嗔得伊
三十六宫秋夜永露華㸃滴高梧丁丁玉漏咽銅壺明
月上金鋪 紅線毯博山爐香風暗觸流蘓羊車一去
[896-14b]
長青蕪鏡塵鸞綵孤
定風波
暖日閑窗映碧紗小池春水浸晴霞數樹海棠紅欲盡
争忍玉閨深掩過年華 獨凭繡牀方寸亂腸斷淚珠
穿破臉邊花鄰舎女郎相借問音信教人羞道未還家
木蘭花
兒家夫壻心容易身又不來書不寄閑庭獨立鳥關關
争忍抛奴深院裏 悶向緑紗窗下睡睡又不成愁已
[896-15a]
至今年却憶去年春同在木蘭花下醉
日照玉樓花似錦樓上醉和春色寢綠楊風送小鶯聲
殘夢不成離玉枕 堪愛晚來韶景甚寶柱秦筝方再
品青蛾紅臉笑來迎又向海棠花下飲
春早玉樓煙雨夜簾外櫻桃花半謝錦屏香冷繡衾寒
怊悵憶君無計舎 侵曉鵲聲來砌下鸞鏡殘妝紅粉
罷黛睂雙㸃不成描留待玉郎歸日畵
清平樂
[896-15b]
春來街砌春雨如絲細春地滿飄紅杏蔕春燕舞隨風
勢 春幡細縷春繒春閨一㸃春燈自是春心撩亂非
干春夢無憑
菩薩蠻
曉來中酒和春睡四支無力雲鬟墜斜臥臉波春玉郎
休惱人 日髙猶未起為戀鴛鴦被鸚鵡語金籠道兒
還是慵
紅爐煖閣佳人睡隔簾飛雪添寒氣小院奏笙歌香風
[896-16a]
簇綺羅 酒傾金醆滿蘭燭重開宴公子醉如泥天街
聞馬嘶
翠睂雙臉新妝薄幽閨斜巻青羅幙寒食百花時紅繁
香滿枝 雙雙梁燕語蜨舞相隨去腸斷正思君閑眠
冷繡茵
畵屏繡閣三秋雨香脣膩臉偎人語語罷欲天明嬌多
夢不成 曉街鐘鼔絶嗔道如今別特地氣長吁倚屏
彈淚珠
[896-16b]
浣溪沙
落絮殘鶯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惹窗映竹滿爐煙
獨掩畫屏愁不語斜欹瑤枕髻鬟偏此時心在阿誰
邊
天碧羅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宛風如舞透香肌
獨坐含嚬吹鳯竹園中緩歩折花枝有情無力泥人
時
相見休言有淚珠酒䦨重得叙歡娱鳯屏鴛枕宿金鋪
[896-17a]
蘭麝細香聞喘息綺羅纖縷見肌膚此時還恨薄情
無
三字令
春欲盡日遲遲牡丹時羅幌巻翠簾垂彩牋書紅粉淚
兩心知 人不在燕空歸負佳期香燼落枕圅欹月分
明花澹薄惹相思
南鄉子
嫩草如煙石榴花發海南天日暮江亭春影淥鴛鴦浴
[896-17b]
水逺山長㸔不足
畵舸停橈槿花籬外竹横橋水上遊人沙上女囘顧笑
指芭蕉林裏住
岸逺沙平日斜歸路晚霞明孔雀自憐金翠尾臨水認
得行人驚不起
洞口誰家木蘭船繫木蘭花紅袖女郎相引去遊南浦
笑倚春風相對語
二八花鈿胷前如雪臉如蓮耳墜金鬟穿瑟瑟霞衣窄
[896-18a]
笑倚江頭招逺客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
樹底纖纖擡素手
袖斂鮫綃采香深洞笑相邀藤杖枝頭蘆酒滴鋪葵席
豆蔲花間趖晚日
翡翠鵁鶄白蘋香裡小沙汀㠀上隂陰秋雨色蘆花撲
數隻漁船何處宿
獻衷心
[896-18b]
見好花顔色爭笑東風雙臉上晚妝同閉小樓深閤春
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滿衣
猶自染檀紅恨不如雙燕飛舞簾櫳春欲暮殘絮盡栁
條空
賀聖朝
憶昔花間初識面紅袖半遮妝臉輕轉石榴帬帶故將
纖纖玉指偷撚雙鳯金線 碧梧桐鎻深深院誰料得
兩情何日教繾綣羡春來雙燕飛到玉樓朝暮相見
[896-19a]
憶昔花間相見後只憑纖手暗抛紅豆人前不解巧傳
心事別來依舊孤負春晝 碧羅衣上蹙金繡覩對對
鴛鴦空裛淚痕透想韶顔非乆終是為伊只憑偷瘦
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
聲空有姑蘓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鳯樓春
鳯髻緑雪叢深掩房櫳錦書通夢中相見覺來慵匀面
[896-19b]
淚臉珠融因想玉郎何處去對淑景誰同 小樓中春
思無窮倚䦨凝望闇牽愁緒栁花飛趁東風斜日照簾
櫳羅幃香冷粉屏空海棠零落鶯語殘紅
歐陽彬蜀左丞/詞一首
生查子
竟日畵堂歡入夜重開宴剪燭蠟煙香促席花光顫
待得月華來滿院如鋪練門外簇驊騮直待更深散
御定全唐詩巻八百九十六
--
毛熙震蜀秘書監詞/二十九首
[895-9b]
定西番
蒼翠濃隂滿院鶯對語蝶交飛戲薔薇 斜日倚闌風
好餘香出繡衣未得玉郎消息幾時歸
何滿子
寂寞芳菲暗度歳華如箭堪驚緬想舊歡多少事轉添
春思難平曲檻絲垂金柳小窗弦斷銀筝 深院空聞
燕語滿園閑落花輕一片相思休不得忍教長日愁生
誰見夕陽孤夢覺來無限傷情
[895-10a]
無語殘妝淡薄含羞嚲袂輕盈㡬度香閨眠過曉綺窗
踈日微明雲母帳中偷惜水精枕上初驚 笑靨嫩疑
花拆愁睂翠歛山横相望只教添悵恨整鬟時見纖瓊
獨倚朱扉閒立誰知別有深情
女冠子二首/
碧桃紅杏遲日媚籠光影綵霞深香煖熏鶯語風清引
鶴音 翠鬟冠玉葉霓袖捧瑤琴應共吹簫侶暗相尋
修蛾慢臉不語檀心一㸃小山妝蟬鬢低含綠羅衣澹
[895-10b]
拂黄 閒來深院裏閒歩落花傍纖手輕輕整玉爐香
酒泉子
閑臥繡幃慵想萬般情寵錦檀偏翹股重翠雲欹 暮
天屏上春山碧映香煙霧隔蕙蘭心魂夢役歛蛾眉
鈿匣舞鸞隠映豔紅修碧月梳斜雲鬢膩粉香寒 曉
花微歛輕呵展嫋釵金燕輭日初升簾半巻對妝殘
浣溪沙
春暮黄鶯下砌前水精簾影露珠懸綺霞低映晚晴天
[895-11a]
弱栁萬條垂翠帶殘紅滿地碎香鈿蕙風飄蕩散輕
煙
花榭香紅煙景迷滿庭芳草綠萋萋金鋪閒掩繡簾低
紫燕一雙嬌語碎翠屏十二晚峰齊夢魂銷散醉空
閨
晚起紅房醉欲消綠鬟雲散嫋金翹雪香花語不勝嬌
好是向人柔弱處玉纖時急繡裙腰春心牽惹轉無
憀
[895-11b]
一隻横釵墜髻叢静眠珍簟起來慵繡羅紅嫰抹蘓胸
羞歛細蛾魂暗斷困迷無語思猶濃小屏香靄碧山
重
雲薄羅裙綬帶長滿身新裛瑞龍香翠鈿斜映豔梅妝
佯不覻人空婉約笑和嬌語太猖狂忍教牽恨暗形
相
碧玉冠輕嫋燕釵捧心無語歩香堦緩移弓底繡羅鞋
暗想歡娱何計好豈堪期約有時乖日高深院正忘
[895-12a]
懐
半醉凝情臥繡茵睡容無力卸羅裙玉籠鸚鵡厭聼聞
慵整落釵金翡翠象梳欹鬢月生雲錦屏綃幌麝煙
薰
後庭花或加玉/樹二字
鶯啼燕語芳菲節瑞庭花發昔時歡宴歌聲揭管絃清
越 自從陵谷追遊歇畵梁塵黦傷心一片如珪月閒
鎻宫闕
[895-12b]
輕盈舞伎含芳豔競妝新臉歩搖珠翠修蛾歛膩鬟雲
染 歌聲慢發開檀㸃繡衫斜掩時將纖手匀紅臉笑
拈金靨
越羅小袖新香蒨薄籠金釧倚䦨無語搖輕扇半遮匀
面 春殘日㬉鶯嬌嬾滿庭花片爭不教人長相見畫
堂深院
菩薩蠻
梨花滿院飄香雪高樓夜静風筝咽斜月照簾帷憶君
[895-13a]
和夢稀 小窗燈影背燕語驚愁態屏掩斷香飛行雲
山外歸
繡簾高軸臨塘㸔雨翻荷芰眞珠散殘暑晚初涼輕風
渡水香 無憀悲徃事争那牽情思光影暗相催等閒
秋又來
天含殘碧融春色五陵薄倖無消息盡日掩朱門離愁
暗斷魂 鶯啼芳樹㬉燕拂囘塘滿寂寞對屏山相思
醉夢間
[895-13b]
清平樂
春光欲暮寂寞閑庭户粉蜨䨇䨇穿檻舞簾巻晩天踈
雨 含愁獨倚閨幃玉爐烟斷香微正是銷魂時節東
風滿院花飛
更漏子
秋色清河影淡深户燭寒光暗綃幌碧錦衾紅博山香
炷融 更漏咽蛩鳴切滿院霜華如雪新月上薄雲收
映簾懸玉鈎
[895-14a]
煙月寒秋夜静漏轉金壺初永羅幕下繡屏空燈花結
碎紅 人悄悄愁無了思夢不成難曉長憶得與郎期
竊香私語時
南歌子一名望秦川/一名風蜨令
逺山愁黛碧横波慢臉明膩香紅玉茜羅輕深院晩堂
人静理銀筝 鬢動行雲影裙遮㸃屐聲嬌羞愛問曲
中名楊桞杏花時節幾多情
惹恨還添恨牽腸即斷腸凝情不語一枝芳獨映畵簾
[895-14b]
閑立繡衣香 暗想為雲女應憐傅粉郎晩來輕歩出
閨房髻慢釵横無力縱猖狂
木蘭花
掩朱扉鈎翠箔滿院鶯聲春寂寞匀粉淚恨檀郎一去
不歸花又落 對斜暉臨小閣前事豈堪重想着金帶
冷畵屏幽寶帳慵熏蘭麝薄
小重山
梁燕䨇飛畵閣前寂寥多少恨嬾孤眠曉來閑處想君
[895-15a]
憐紅羅帳金鴨冷沈煙 誰信損嬋娟倚屏啼玉筯溼
香鈿四支無力上鞦韆羣花謝愁對豔陽天
臨江仙
南齊天子寵嬋娟六宫羅綺三千潘妃嬌豔獨芳妍椒
房蘭洞雲雨降神仙 縱態迷歡心不足風流可惜當
年纖腰婉約歩金蓮妖君傾國猶自至今傳
幽閨欲曙聞鶯囀紅窗月影微明好風頻謝落花聲隔
幃殘燭猶照綺屏筝繡被錦茵眠玉煗炷香斜嫋煙
[895-15b]
輕淡蛾羞歛不勝情暗思閑夢何處逐雲行
--
余作探使以繚綾手帛子寄賀因而有詩 韓偓著
解寄繚綾小字封,探花筵上映春叢。
黛眉印在微微綠,檀口消來薄薄紅。
緶處直應心共緊,砑時兼恐汗先融。
帝台春盡還東去,卻繫裙腰伴雪胸。
KR4h0140 御定全唐詩-清-聖祖玄燁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40/
御定全唐詩 (四庫全書本)/卷491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BE%A1%E5%AE%9A%E5%85%A8%E5%94%90%E8%A9%A9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D%B7491
KR4h0148 御選唐宋詩醇-清-高宗弘曆
KR4h0157 宋詩鈔-清-吳之振
KR4i0062 宋詩紀事-清-厲鶚
KR4h0025 西崑詶唱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025/
西崑酬唱集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A5%BF%E5%B4%91%E9%85%AC%E5%94%B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周濆: 日髙鄰女笑相逢, 慢束羅裙半露胸
御定全唐詩卷七百七十一
周濆詩四/首
重門曲
憔悴容華怯對春寂寥宫殿鎻閒門此身却羡宫中樹不失芳時雨露恩
山下水
背雲衝石出深山淺碧泠泠一帶寒不獨有聲流出此㑹歸滄海助波瀾
[771-7a]
逢鄰女
日髙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緑水 參差羞殺白芙蓉
廢宅
牢落畫堂空鎻塵荒凉庭樹暗消春豪家莫笑此中事 曽見此中人笑人
--
歐陽炯
南歌子
[896-11a]
錦帳銀燈影紗窗玉漏聲迢迢永夜夢難成愁對小庭
秋色月空明
漁父
擺脫塵機上釣船免教榮辱有流年無繫絆沒愁煎須
信船中有散仙
風浩寒溪照膽明小君山上玉蟾生荷露墜翠煙輕撥
刺㳺魚幾箇驚
巫山一段雲
[896-11b]
絳闕登眞子飄飄御綵鸞碧虚風雨佩光寒斂袂下雲
端 月帳朝霞薄星冠玉蘂攢逺遊蓬㠀降人間特地
拜龍顔
春去秋來也愁心似醉醺去時邀約早囘輪及去又何
曽 歌扇花光㸃衣珠滴淚新恨身翻不作車塵萬里
得隨君
春光好
天初暖日初長好春光萬彚此時皆得意競芬芳 筍
[896-12a]
迸苔錢嫩綠花偎雪塢濃香誰把金絲裁翦却挂斜陽
花滴露栁搖煙豔陽天雨霽山櫻紅欲爛谷鶯遷 飲
處交飛玉斚遊時倒把金鞭風颭九衢榆葉動簇青錢
胷鋪雪臉分蓮理繁弦纖指飛翻金鳳語轉嬋娟 嘈
囋如敲玉佩清泠似滴香泉曲罷問郎名箇甚想夫憐
磧香散渚氷融暖空濛飛絮悠揚徧虚空惹輕風 栁
眼煙來㸃緑花心日與妝紅黄雀錦鸞相對舞近簾櫳
雞樹綠鳯池清滿神京玉兔宫前金榜出列仙名 疊
[896-12b]
雪羅袍接武團花駿馬嬌行開宴錦江遊爛漫栁煙輕
芳叢繡綠筵張兩心狂空遣横波傳意緒對笙簧 雖
似安仁擲果未聞韓夀分香流水桃花情不已待劉郎
垂繡幔掩雲屏思盈盈雙枕珊瑚無限情翠釵横 幾
見纖纖動處時聞款款嬌聲却出錦屏妝面了理秦筝
金轡響玉鞭長映垂楊堤上采花筵上醉滿衣香 無
處不攜弦管直應占斷春光年少王孫何處好競尋芳
蘋葉嫩杏花明畵船輕雙浴鴛鴦出緑汀櫂歌聲 春
[896-13a]
水無風無浪春來半雨半晴紅粉相隨南浦晚莫辭行
西江月一名白蘋香/一名歩虚詞
月映長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淺沙汀上白雲多雪散
幾叢蘆葦 扁舟倒影寒潭煙光逺罩輕波笛聲何處
響漁歌兩岸蘋香暗起
水上鴛鴦比翼巧將繡作羅衣鏡中重畵逺山睂春睡
起來無力 細雀穏簪雲髻含羞時想佳期臉邉紅豔
對花枝猶占鳯樓春色
[896-13b]
赤棗子
夜悄悄燭熒熒金爐香盡酒初醒春睡起來囘雪面含
羞不語倚雲屏
蓮臉薄栁睂長等閑無事莫思量每一見時明月夜損
人情思斷人腸
女冠子
薄妝桃臉滿面縱横花靨豔情多綬帶盤金縷輕帬透
碧羅 含羞睂作斂微語笑相和不㑹頻偷眼意如何
[896-14a]
秋宵秋月一朶荷花初發照前池搖曳熏香夜嬋娟對
鏡時 蘂中千㸃淚心裏萬條絲恰似輕盈女好風姿
更漏子
玉䦨干金甃井月照碧梧桐影獨自箇立多時露華濃
溼衣 一向凝情望待得不成模様雖叵耐又尋思争
生嗔得伊
三十六宫秋夜永露華㸃滴高梧丁丁玉漏咽銅壺明
月上金鋪 紅線毯博山爐香風暗觸流蘓羊車一去
[896-14b]
長青蕪鏡塵鸞綵孤
定風波
暖日閑窗映碧紗小池春水浸晴霞數樹海棠紅欲盡
争忍玉閨深掩過年華 獨凭繡牀方寸亂腸斷淚珠
穿破臉邊花鄰舎女郎相借問音信教人羞道未還家
木蘭花
兒家夫壻心容易身又不來書不寄閑庭獨立鳥關關
争忍抛奴深院裏 悶向緑紗窗下睡睡又不成愁已
[896-15a]
至今年却憶去年春同在木蘭花下醉
日照玉樓花似錦樓上醉和春色寢綠楊風送小鶯聲
殘夢不成離玉枕 堪愛晚來韶景甚寶柱秦筝方再
品青蛾紅臉笑來迎又向海棠花下飲
春早玉樓煙雨夜簾外櫻桃花半謝錦屏香冷繡衾寒
怊悵憶君無計舎 侵曉鵲聲來砌下鸞鏡殘妝紅粉
罷黛睂雙㸃不成描留待玉郎歸日畵
清平樂
[896-15b]
春來街砌春雨如絲細春地滿飄紅杏蔕春燕舞隨風
勢 春幡細縷春繒春閨一㸃春燈自是春心撩亂非
干春夢無憑
菩薩蠻
曉來中酒和春睡四支無力雲鬟墜斜臥臉波春玉郎
休惱人 日髙猶未起為戀鴛鴦被鸚鵡語金籠道兒
還是慵
紅爐煖閣佳人睡隔簾飛雪添寒氣小院奏笙歌香風
[896-16a]
簇綺羅 酒傾金醆滿蘭燭重開宴公子醉如泥天街
聞馬嘶
翠睂雙臉新妝薄幽閨斜巻青羅幙寒食百花時紅繁
香滿枝 雙雙梁燕語蜨舞相隨去腸斷正思君閑眠
冷繡茵
畵屏繡閣三秋雨香脣膩臉偎人語語罷欲天明嬌多
夢不成 曉街鐘鼔絶嗔道如今別特地氣長吁倚屏
彈淚珠
[896-16b]
浣溪沙
落絮殘鶯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惹窗映竹滿爐煙
獨掩畫屏愁不語斜欹瑤枕髻鬟偏此時心在阿誰
邊
天碧羅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宛風如舞透香肌
獨坐含嚬吹鳯竹園中緩歩折花枝有情無力泥人
時
相見休言有淚珠酒䦨重得叙歡娱鳯屏鴛枕宿金鋪
[896-17a]
蘭麝細香聞喘息綺羅纖縷見肌膚此時還恨薄情
無
三字令
春欲盡日遲遲牡丹時羅幌巻翠簾垂彩牋書紅粉淚
兩心知 人不在燕空歸負佳期香燼落枕圅欹月分
明花澹薄惹相思
南鄉子
嫩草如煙石榴花發海南天日暮江亭春影淥鴛鴦浴
[896-17b]
水逺山長㸔不足
畵舸停橈槿花籬外竹横橋水上遊人沙上女囘顧笑
指芭蕉林裏住
岸逺沙平日斜歸路晚霞明孔雀自憐金翠尾臨水認
得行人驚不起
洞口誰家木蘭船繫木蘭花紅袖女郎相引去遊南浦
笑倚春風相對語
二八花鈿胷前如雪臉如蓮耳墜金鬟穿瑟瑟霞衣窄
[896-18a]
笑倚江頭招逺客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
樹底纖纖擡素手
袖斂鮫綃采香深洞笑相邀藤杖枝頭蘆酒滴鋪葵席
豆蔲花間趖晚日
翡翠鵁鶄白蘋香裡小沙汀㠀上隂陰秋雨色蘆花撲
數隻漁船何處宿
獻衷心
[896-18b]
見好花顔色爭笑東風雙臉上晚妝同閉小樓深閤春
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滿衣
猶自染檀紅恨不如雙燕飛舞簾櫳春欲暮殘絮盡栁
條空
賀聖朝
憶昔花間初識面紅袖半遮妝臉輕轉石榴帬帶故將
纖纖玉指偷撚雙鳯金線 碧梧桐鎻深深院誰料得
兩情何日教繾綣羡春來雙燕飛到玉樓朝暮相見
[896-19a]
憶昔花間相見後只憑纖手暗抛紅豆人前不解巧傳
心事別來依舊孤負春晝 碧羅衣上蹙金繡覩對對
鴛鴦空裛淚痕透想韶顔非乆終是為伊只憑偷瘦
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
聲空有姑蘓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鳯樓春
鳯髻緑雪叢深掩房櫳錦書通夢中相見覺來慵匀面
[896-19b]
淚臉珠融因想玉郎何處去對淑景誰同 小樓中春
思無窮倚䦨凝望闇牽愁緒栁花飛趁東風斜日照簾
櫳羅幃香冷粉屏空海棠零落鶯語殘紅
歐陽彬蜀左丞/詞一首
生查子
竟日畵堂歡入夜重開宴剪燭蠟煙香促席花光顫
待得月華來滿院如鋪練門外簇驊騮直待更深散
御定全唐詩巻八百九十六
--
毛熙震蜀秘書監詞/二十九首
[895-9b]
定西番
蒼翠濃隂滿院鶯對語蝶交飛戲薔薇 斜日倚闌風
好餘香出繡衣未得玉郎消息幾時歸
何滿子
寂寞芳菲暗度歳華如箭堪驚緬想舊歡多少事轉添
春思難平曲檻絲垂金柳小窗弦斷銀筝 深院空聞
燕語滿園閑落花輕一片相思休不得忍教長日愁生
誰見夕陽孤夢覺來無限傷情
[895-10a]
無語殘妝淡薄含羞嚲袂輕盈㡬度香閨眠過曉綺窗
踈日微明雲母帳中偷惜水精枕上初驚 笑靨嫩疑
花拆愁睂翠歛山横相望只教添悵恨整鬟時見纖瓊
獨倚朱扉閒立誰知別有深情
女冠子二首/
碧桃紅杏遲日媚籠光影綵霞深香煖熏鶯語風清引
鶴音 翠鬟冠玉葉霓袖捧瑤琴應共吹簫侶暗相尋
修蛾慢臉不語檀心一㸃小山妝蟬鬢低含綠羅衣澹
[895-10b]
拂黄 閒來深院裏閒歩落花傍纖手輕輕整玉爐香
酒泉子
閑臥繡幃慵想萬般情寵錦檀偏翹股重翠雲欹 暮
天屏上春山碧映香煙霧隔蕙蘭心魂夢役歛蛾眉
鈿匣舞鸞隠映豔紅修碧月梳斜雲鬢膩粉香寒 曉
花微歛輕呵展嫋釵金燕輭日初升簾半巻對妝殘
浣溪沙
春暮黄鶯下砌前水精簾影露珠懸綺霞低映晚晴天
[895-11a]
弱栁萬條垂翠帶殘紅滿地碎香鈿蕙風飄蕩散輕
煙
花榭香紅煙景迷滿庭芳草綠萋萋金鋪閒掩繡簾低
紫燕一雙嬌語碎翠屏十二晚峰齊夢魂銷散醉空
閨
晚起紅房醉欲消綠鬟雲散嫋金翹雪香花語不勝嬌
好是向人柔弱處玉纖時急繡裙腰春心牽惹轉無
憀
[895-11b]
一隻横釵墜髻叢静眠珍簟起來慵繡羅紅嫰抹蘓胸
羞歛細蛾魂暗斷困迷無語思猶濃小屏香靄碧山
重
雲薄羅裙綬帶長滿身新裛瑞龍香翠鈿斜映豔梅妝
佯不覻人空婉約笑和嬌語太猖狂忍教牽恨暗形
相
碧玉冠輕嫋燕釵捧心無語歩香堦緩移弓底繡羅鞋
暗想歡娱何計好豈堪期約有時乖日高深院正忘
[895-12a]
懐
半醉凝情臥繡茵睡容無力卸羅裙玉籠鸚鵡厭聼聞
慵整落釵金翡翠象梳欹鬢月生雲錦屏綃幌麝煙
薰
後庭花或加玉/樹二字
鶯啼燕語芳菲節瑞庭花發昔時歡宴歌聲揭管絃清
越 自從陵谷追遊歇畵梁塵黦傷心一片如珪月閒
鎻宫闕
[895-12b]
輕盈舞伎含芳豔競妝新臉歩搖珠翠修蛾歛膩鬟雲
染 歌聲慢發開檀㸃繡衫斜掩時將纖手匀紅臉笑
拈金靨
越羅小袖新香蒨薄籠金釧倚䦨無語搖輕扇半遮匀
面 春殘日㬉鶯嬌嬾滿庭花片爭不教人長相見畫
堂深院
菩薩蠻
梨花滿院飄香雪高樓夜静風筝咽斜月照簾帷憶君
[895-13a]
和夢稀 小窗燈影背燕語驚愁態屏掩斷香飛行雲
山外歸
繡簾高軸臨塘㸔雨翻荷芰眞珠散殘暑晚初涼輕風
渡水香 無憀悲徃事争那牽情思光影暗相催等閒
秋又來
天含殘碧融春色五陵薄倖無消息盡日掩朱門離愁
暗斷魂 鶯啼芳樹㬉燕拂囘塘滿寂寞對屏山相思
醉夢間
[895-13b]
清平樂
春光欲暮寂寞閑庭户粉蜨䨇䨇穿檻舞簾巻晩天踈
雨 含愁獨倚閨幃玉爐烟斷香微正是銷魂時節東
風滿院花飛
更漏子
秋色清河影淡深户燭寒光暗綃幌碧錦衾紅博山香
炷融 更漏咽蛩鳴切滿院霜華如雪新月上薄雲收
映簾懸玉鈎
[895-14a]
煙月寒秋夜静漏轉金壺初永羅幕下繡屏空燈花結
碎紅 人悄悄愁無了思夢不成難曉長憶得與郎期
竊香私語時
南歌子一名望秦川/一名風蜨令
逺山愁黛碧横波慢臉明膩香紅玉茜羅輕深院晩堂
人静理銀筝 鬢動行雲影裙遮㸃屐聲嬌羞愛問曲
中名楊桞杏花時節幾多情
惹恨還添恨牽腸即斷腸凝情不語一枝芳獨映畵簾
[895-14b]
閑立繡衣香 暗想為雲女應憐傅粉郎晩來輕歩出
閨房髻慢釵横無力縱猖狂
木蘭花
掩朱扉鈎翠箔滿院鶯聲春寂寞匀粉淚恨檀郎一去
不歸花又落 對斜暉臨小閣前事豈堪重想着金帶
冷畵屏幽寶帳慵熏蘭麝薄
小重山
梁燕䨇飛畵閣前寂寥多少恨嬾孤眠曉來閑處想君
[895-15a]
憐紅羅帳金鴨冷沈煙 誰信損嬋娟倚屏啼玉筯溼
香鈿四支無力上鞦韆羣花謝愁對豔陽天
臨江仙
南齊天子寵嬋娟六宫羅綺三千潘妃嬌豔獨芳妍椒
房蘭洞雲雨降神仙 縱態迷歡心不足風流可惜當
年纖腰婉約歩金蓮妖君傾國猶自至今傳
幽閨欲曙聞鶯囀紅窗月影微明好風頻謝落花聲隔
幃殘燭猶照綺屏筝繡被錦茵眠玉煗炷香斜嫋煙
[895-15b]
輕淡蛾羞歛不勝情暗思閑夢何處逐雲行
--
余作探使以繚綾手帛子寄賀因而有詩 韓偓著
解寄繚綾小字封,探花筵上映春叢。
黛眉印在微微綠,檀口消來薄薄紅。
緶處直應心共緊,砑時兼恐汗先融。
帝台春盡還東去,卻繫裙腰伴雪胸。
KR4h0140 御定全唐詩-清-聖祖玄燁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40/
御定全唐詩 (四庫全書本)/卷491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BE%A1%E5%AE%9A%E5%85%A8%E5%94%90%E8%A9%A9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D%B7491
KR4h0148 御選唐宋詩醇-清-高宗弘曆
KR4h0157 宋詩鈔-清-吳之振
KR4i0062 宋詩紀事-清-厲鶚
KR4h0025 西崑詶唱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025/
西崑酬唱集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A5%BF%E5%B4%91%E9%85%AC%E5%94%B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Labels: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明治漢學,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阿賴耶識,
梁方仲 : 明代糧長制度,
幕末 (1800-1868) 之陽明學,
說文解字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唐宋千家聯珠詩格 5: 于済徳夫, 蔡正孫粹然 編[他] (和泉屋金右衛門等, 1900)
唐宋千家聯珠詩格 5: 于済徳夫, 蔡正孫粹然 編[他] (和泉屋金右衛門等, 1900)
夜坐: 鄭有極
江梅欺雪樹槎牙, 梅片飄零雪片斜.
夜半和風到窓紙, 不知是雪是梅花.
5・四句設問。前二句問答。後二句問答。首尾二句相貫。第四句貫頭両句。只今字。如今字。
聯珠詩格 5
四句設問格
堪会賀蘭山主 荊公
賀 蘭 山 上 幾 株 松 賀蘭山上 幾株の松
南 北 東 西 有 幾 峰 南北東西 幾峰有り
買 得 往 来 今 幾 日 買得て往き来ること 今幾日ぞ
尋 常 誰 與 坐 従 容 尋常 誰と與にか 坐して従容する
「増注」八尺を尋と言い、尋を倍することを常と言う。賀蘭渓は洛京地名。
問訊李山人 于黙齋
知 有 南 山 松 幾 株 知ぬ南山 松 幾株か有る
入 山 射 至 幾 於 菟 山に入り 射て幾於菟にか至る
撫 機 欲 発 又 何 日 機を撫して発せんと欲す 又何の日ぞ
将 誰 負 弩 効 前 駆 誰を将って弩を負て 前駆を効しむべき
「増注」於菟の音、烏徒。楚人虎を以って於菟と為す。
寄訊魏梅望 蒙齋
開 到 梅 花 第 幾 枝 開て梅花 第幾枝にか到る
小 樽 酒 熟 幾 何 時 小樽 酒熟すること 幾何く時ぞ
吟 杖 肯 過 山 齋 未 吟杖 肯て山齋を過ること未だし
近 有 新 吟 多 少 詩 近ごろ 新吟 多少の詩有りや
「増注」此の詩、梅野に生ずる時蒙齋寄訊。
前二句問答格
先天吟 康節
若 問 先 天 一 字 無 若し先天を問はば 一字無し
後 天 方 用 着 工 夫 後天は方に用て 工夫を着す
抜 山 蓋 世 称 才 力 山を抜き世を蓋すは 才力と称す
到 此 分 毫 強 得 無 此に到りては分毫も 強て得んや無や
「増注」下二句、言。山を抜き世を蓋すは即ち才且つ力と謂う可し。
答山中人 太白
問 余 何 意 棲 碧 山 余に問う 何の意ぞ碧山に棲と
笑 而 不 答 心 自 閑 笑 而 答えず 心 自ら閑なり
桃 下 流 水 杳 然 去 桃下流水 杳然として去る
別 有 天 地 非 人 閒 別に天地 人閒に非ざる有り
「増注」陶淵明が桃源記に武陵の人、流水に泝る忽ち桃花林の岸を挟むに逢う、林尽き
水源便ち一山を得る。楊誠齋云う此れ太白が詩体。
霊隠冷泉亭 盧野渉
問 山 何 以 名 霊 隠 山に問う何を以って霊隠と名ずく
山 曰 当 年 隠 許 由 山は曰く 当年 許由を隠す
千 古 冷 泉 流 不 歇 千古 冷泉 流て歇せず
客 來 洗 耳 莫 驚 鴎 客來て 耳を洗て 鴎を驚すこと莫れ
送呉定夫 趙章泉
問 君 此 去 復 何 生 君に問う 此去て復た何の生ぞ
為 道 還 家 歳 且 更 為に道う家に還らば 歳且つ更ならんと
四 海 九 州 参 未 遍 四海九州 参すること未だ遍らず
來 春 更 有 靖 州 行 來春 更に靖州の行有らん
「増注」見る可し湖海之志株を守り菟を待つ者の比に非ず。
後二句問答格
観書有感 朱文公
半 畝 方 塘 一 鑑 開 半畝の方塘 一鑑開
天 光 雲 影 共 徘 徊 天光 雲影 共に徘徊
問 渠 那 得 清 如 許 渠に問う那ぞ清 許くの如なることを得たる
為 有 源 頭 活 水 來 為に源頭の活水有りて來る
「増注」渠は呉人、彼を呼ぶ為に去る声、東坡が詩に活水仍に須て称す。
漁郎 劉後村
渓 上 漁 郎 占 断 春 渓上の漁郎 春を占断す
一 川 碧 浪 映 紅 雲 一川の碧浪 紅雲に映ず
問 渠 定 是 神 仙 否 渠に問う定て是れ 神仙なりや否や
櫓 去 如 飛 語 不 聞 櫓去ること飛が如く 語も聞かず
「増注」末句隠然と屈原漁父枻を鼓く之意あり。
清平調辞 李太白
一 枝 紅 艶 露 凝 香 一枝の紅艶 露 香を凝らす
雲 雨 巫 山 枉 断 腸 雲雨 巫山 枉て腸を断つ
借 問 漢 宮 誰 得 似 借問す漢宮 誰か似たることを得たる
可 憐 飛 燕 倚 新 粧 可憐の飛燕 新粧に倚ことを
「増注」楚王曽て高唐に遊ぶ夢に一婦人を見る曰く妾は巫山の女也王因之を幸す。
清明 杜牧
清 明 時 節 雨 紛 紛 清明の時節 雨 紛紛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路上の行人 魂を断んと欲す
借 問 酒 家 何 處 有 借問す酒家 何れの處にか有る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牧童 遥に指さす 杏花の村
「増注」即景真に逼り有声の画也。
後二句問答又格
連昌宮 昌黎
夾 道 疎 槐 出 老 根 道を夾む 疎槐 老根を出す
高 甍 巨 桷 壓 山 原 高甍 巨桷 山原を壓す
宮 前 遺 老 來 相 問 宮前の遺老 來て相問う
今 是 開 元 幾 葉 孫 今は是れ開元 幾く葉の孫ぞ
「増注」隠然と今を傷み古を懐う之意有り。開元は明皇の年号葉は世也。
孤山喚渡 潘湖隠
吟 傍 蘇 堤 欲 暮 天 吟じて蘇堤に傍へば 暮天ならんと欲す
孤 山 影 裏 喚 帰 船 孤山 影裏 帰船を喚ぶ
旁 人 問 我 詩 成 未 旁人 我に問う 詩成や未やと
思 在 断 橋 煙 柳 辺 思は断橋 煙柳の辺に在り
「増注」真に西湖の詩料成り西湖は断橋に有り。孤山は杭州西湖上に有り。
答隣叟 蒙齋
桃 李 故 園 春 寂 寂 桃李の故園 春 寂寂
家 山 旧 事 夢 依 依 家山の旧事 夢 依依
隣 翁 問 我 帰 來 未 隣翁 我に問う 帰來すること未やと
纔 有 茅 蘆 我 便 帰 纔に茅蘆有れば 我便帰らん
「増注」隣翁式微の問に因って旧巣の恋有り。会々当に吾志を遂い云うべき。
- - -
首尾二句相貫格
渡桑乾 賈島
客 舎 并 州 已 十 霜 客舎 并州 已に十霜
帰 心 日 夜 憶 咸 陽 帰心 日夜 咸陽を憶う
如 今 又 渡 桑 乾 水 如今 又 桑乾水を渡る
却 指 并 州 是 故 郷 却て并州を指す 是れ故郷と
「増注」冷齋夜話に言う賈島が詩に影略の句あり韓退之おれを喜ぶ此の詩是なり。
贈月篷 朱聖錫
月 掛 疎 篷 雪 未 乾 月 疎篷に掛けて雪 未だ乾かず
古 譚 深 映 碧 蘆 寒 古譚 深く碧蘆に映じて 寒
梅 花 開 向 群 芳 上 梅花 開いて群芳の上に向かう
正 好 推 篷 帯 月 看 正に好し篷を推して 月を帯て看に
「増注」景を状る句佳譚は深水也。
再会尹祈叔 張至龍
二 十 年 前 過 葛 川 二十年前 葛川を過ぎる
相 逢 一 笑 老 堪 怜 相い逢て一笑 老いて怜むに堪えたり
而 今 憶 著 当 時 事 而今 当時の事を憶著すれば
二 十 年 前 是 少 年 二十年前 是れ少年
「増注」葛川は揚州新城県の西に在り葛仙翁稚川此に於て丹を練る故に名。
送祁師 翁逢年
去 年 風 雨 盧 山 路 去年の風雨 盧山の路
君 送 我 行 泉 石 間 君 我が行を送る 泉石の間
今 日 君 行 我 還 送 今日 君行きて 我還た送る
依 前 風 雨 似 盧 山 前に依て 風雨 盧山に似たり
「増注」前日の事に即して今日の情を写す多少の意志。
第三句貫頭両句格
再到洛陽 康節
当 年 曽 是 青 春 客 当年 曽って是れ 青春の客
今 日 重 來 白 髪 翁 今日 重て來る 白髪の翁
今 日 当 年 成 一 世 今日 当年 一世を成す
幾 多 興 替 在 其 中 幾多の 興替が 其中に在り
「増注」一身の今昔を以って一世の興替と為す化を観る於を妙なる者に非ざる言うに能ず。
第四句貫頭両句格(第四句頭両句を貫く格)
夜坐 鄭有極
江 梅 欺 雪 樹 槎 牙 江梅 雪を欺き 樹 槎牙
梅 片 飄 零 雪 片 斜 梅片 飄零して 雪片は斜なり
夜 半 和 風 到 窓 紙 夜半 風に和して 窓紙に到る
不 知 是 雪 是 梅 花 知らず 是れ雪 是れ梅花
「増注」梅雪に就いて一時の情致を描写する。
梅辺酌月 蒙齋
娟 娟 霜 月 浸 窓 沙 娟娟たる 霜月 窓沙に浸す
一 樹 寒 梅 影 半 斜 一樹の寒梅 影半ば斜なり
今 夜 相 逢 須 劇 飲 今夜 相い逢て 須らく劇飲すべし
莫 教 負 月 負 梅 花 月に負け梅花に負かしむる莫れ
「増注」杜詩に劇飲天真を見る。
用只今字格(只今の字を用いる格)
蘇臺 李太白
旧 苑 荒 臺 楊 柳 新 旧苑の 荒臺 楊柳新なり
菱 歌 春 唱 不 勝 春 菱歌 春唱て 春に勝えず
只 今 唯 有 西 江 月 只今 唯だ西江の月あり
曽 照 呉 王 歌 舞 人 曽って 呉王 歌舞に人を照らす
「増注」姑蘇臺は呉県西三十里に在り闔閭山に因って臺を起こし高さ三百里を見る。
玉澗絶句 朱文公
独 抱 瑶 琴 過 玉 渓 独り瑶琴を抱いて 玉渓を過ぎる
琅 然 清 夜 月 明 時 琅然たる 清夜 月明の時
只 今 已 是 無 心 久 只今 已に是れ 無心なること久し
却 怕 山 前 荷 気 知 却って怕るれ 山前 荷気知らんことを
「増注」玉澗は楊州臨江軍に在り源は玉笥山より出て廻互迂曲三十六澗と号す。
答誠齋 文公
曽 誦 離 騒 夜 叩 船 曽って離騒を誦して 夜る船を叩く
江 湖 満 地 水 浮 天 江湖 満地 水 天に浮ぶ
只 今 擁 鼻 寒 窓 底 只今 鼻を擁す 寒窓の底
爛 却 沙 頭 月 一 船 爛却す 沙頭の 月一船
用如今字格(如今の字を用いる格)
悵別 杜牧之
自 恨 尋 芳 已 太 遅 自ら恨む芳を尋て 已に太だ遅きことを
昔 年 曽 見 未 開 時 昔年 曽つて見る 未開の時
如 今 風 擺 花 狼 藉 如今 風擺て 花 狼藉
緑 葉 成 陰 子 満 枝 緑葉 陰を成し 子 枝に満つ
「増注」杜牧之湖州に在り一子妹を見る愛而之を約するに十年後來るを以ってす、
至るに及ぶ則ち十四年矣約する所之妹已に嫁して子を生む因って此の詩を為す。
少年行 令狐楚
少 小 辺 頭 慣 放 狂 少小 辺頭 放狂して慣れる
驅 騎 番 馬 射 黄 羊 番馬に驅騎して黄羊を射る
如 今 年 老 無 筋 力 如今 年老いて 筋力無く
独 倚 営 門 数 雁 行 独り 営門に倚て 雁行を数う
「増注」隠然として老いを嘆ずるの意。
KR4h0148 御選唐宋詩醇-清-高宗弘曆
KR4h0157 宋詩鈔-清-吳之振
KR4i0062 宋詩紀事-清-厲鶚
KR4h0025 西崑詶唱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025/
西崑酬唱集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A5%BF%E5%B4%91%E9%85%AC%E5%94%B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夜坐: 鄭有極
江梅欺雪樹槎牙, 梅片飄零雪片斜.
夜半和風到窓紙, 不知是雪是梅花.
5・四句設問。前二句問答。後二句問答。首尾二句相貫。第四句貫頭両句。只今字。如今字。
聯珠詩格 5
四句設問格
堪会賀蘭山主 荊公
賀 蘭 山 上 幾 株 松 賀蘭山上 幾株の松
南 北 東 西 有 幾 峰 南北東西 幾峰有り
買 得 往 来 今 幾 日 買得て往き来ること 今幾日ぞ
尋 常 誰 與 坐 従 容 尋常 誰と與にか 坐して従容する
「増注」八尺を尋と言い、尋を倍することを常と言う。賀蘭渓は洛京地名。
問訊李山人 于黙齋
知 有 南 山 松 幾 株 知ぬ南山 松 幾株か有る
入 山 射 至 幾 於 菟 山に入り 射て幾於菟にか至る
撫 機 欲 発 又 何 日 機を撫して発せんと欲す 又何の日ぞ
将 誰 負 弩 効 前 駆 誰を将って弩を負て 前駆を効しむべき
「増注」於菟の音、烏徒。楚人虎を以って於菟と為す。
寄訊魏梅望 蒙齋
開 到 梅 花 第 幾 枝 開て梅花 第幾枝にか到る
小 樽 酒 熟 幾 何 時 小樽 酒熟すること 幾何く時ぞ
吟 杖 肯 過 山 齋 未 吟杖 肯て山齋を過ること未だし
近 有 新 吟 多 少 詩 近ごろ 新吟 多少の詩有りや
「増注」此の詩、梅野に生ずる時蒙齋寄訊。
前二句問答格
先天吟 康節
若 問 先 天 一 字 無 若し先天を問はば 一字無し
後 天 方 用 着 工 夫 後天は方に用て 工夫を着す
抜 山 蓋 世 称 才 力 山を抜き世を蓋すは 才力と称す
到 此 分 毫 強 得 無 此に到りては分毫も 強て得んや無や
「増注」下二句、言。山を抜き世を蓋すは即ち才且つ力と謂う可し。
答山中人 太白
問 余 何 意 棲 碧 山 余に問う 何の意ぞ碧山に棲と
笑 而 不 答 心 自 閑 笑 而 答えず 心 自ら閑なり
桃 下 流 水 杳 然 去 桃下流水 杳然として去る
別 有 天 地 非 人 閒 別に天地 人閒に非ざる有り
「増注」陶淵明が桃源記に武陵の人、流水に泝る忽ち桃花林の岸を挟むに逢う、林尽き
水源便ち一山を得る。楊誠齋云う此れ太白が詩体。
霊隠冷泉亭 盧野渉
問 山 何 以 名 霊 隠 山に問う何を以って霊隠と名ずく
山 曰 当 年 隠 許 由 山は曰く 当年 許由を隠す
千 古 冷 泉 流 不 歇 千古 冷泉 流て歇せず
客 來 洗 耳 莫 驚 鴎 客來て 耳を洗て 鴎を驚すこと莫れ
送呉定夫 趙章泉
問 君 此 去 復 何 生 君に問う 此去て復た何の生ぞ
為 道 還 家 歳 且 更 為に道う家に還らば 歳且つ更ならんと
四 海 九 州 参 未 遍 四海九州 参すること未だ遍らず
來 春 更 有 靖 州 行 來春 更に靖州の行有らん
「増注」見る可し湖海之志株を守り菟を待つ者の比に非ず。
後二句問答格
観書有感 朱文公
半 畝 方 塘 一 鑑 開 半畝の方塘 一鑑開
天 光 雲 影 共 徘 徊 天光 雲影 共に徘徊
問 渠 那 得 清 如 許 渠に問う那ぞ清 許くの如なることを得たる
為 有 源 頭 活 水 來 為に源頭の活水有りて來る
「増注」渠は呉人、彼を呼ぶ為に去る声、東坡が詩に活水仍に須て称す。
漁郎 劉後村
渓 上 漁 郎 占 断 春 渓上の漁郎 春を占断す
一 川 碧 浪 映 紅 雲 一川の碧浪 紅雲に映ず
問 渠 定 是 神 仙 否 渠に問う定て是れ 神仙なりや否や
櫓 去 如 飛 語 不 聞 櫓去ること飛が如く 語も聞かず
「増注」末句隠然と屈原漁父枻を鼓く之意あり。
清平調辞 李太白
一 枝 紅 艶 露 凝 香 一枝の紅艶 露 香を凝らす
雲 雨 巫 山 枉 断 腸 雲雨 巫山 枉て腸を断つ
借 問 漢 宮 誰 得 似 借問す漢宮 誰か似たることを得たる
可 憐 飛 燕 倚 新 粧 可憐の飛燕 新粧に倚ことを
「増注」楚王曽て高唐に遊ぶ夢に一婦人を見る曰く妾は巫山の女也王因之を幸す。
清明 杜牧
清 明 時 節 雨 紛 紛 清明の時節 雨 紛紛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路上の行人 魂を断んと欲す
借 問 酒 家 何 處 有 借問す酒家 何れの處にか有る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牧童 遥に指さす 杏花の村
「増注」即景真に逼り有声の画也。
後二句問答又格
連昌宮 昌黎
夾 道 疎 槐 出 老 根 道を夾む 疎槐 老根を出す
高 甍 巨 桷 壓 山 原 高甍 巨桷 山原を壓す
宮 前 遺 老 來 相 問 宮前の遺老 來て相問う
今 是 開 元 幾 葉 孫 今は是れ開元 幾く葉の孫ぞ
「増注」隠然と今を傷み古を懐う之意有り。開元は明皇の年号葉は世也。
孤山喚渡 潘湖隠
吟 傍 蘇 堤 欲 暮 天 吟じて蘇堤に傍へば 暮天ならんと欲す
孤 山 影 裏 喚 帰 船 孤山 影裏 帰船を喚ぶ
旁 人 問 我 詩 成 未 旁人 我に問う 詩成や未やと
思 在 断 橋 煙 柳 辺 思は断橋 煙柳の辺に在り
「増注」真に西湖の詩料成り西湖は断橋に有り。孤山は杭州西湖上に有り。
答隣叟 蒙齋
桃 李 故 園 春 寂 寂 桃李の故園 春 寂寂
家 山 旧 事 夢 依 依 家山の旧事 夢 依依
隣 翁 問 我 帰 來 未 隣翁 我に問う 帰來すること未やと
纔 有 茅 蘆 我 便 帰 纔に茅蘆有れば 我便帰らん
「増注」隣翁式微の問に因って旧巣の恋有り。会々当に吾志を遂い云うべき。
- - -
首尾二句相貫格
渡桑乾 賈島
客 舎 并 州 已 十 霜 客舎 并州 已に十霜
帰 心 日 夜 憶 咸 陽 帰心 日夜 咸陽を憶う
如 今 又 渡 桑 乾 水 如今 又 桑乾水を渡る
却 指 并 州 是 故 郷 却て并州を指す 是れ故郷と
「増注」冷齋夜話に言う賈島が詩に影略の句あり韓退之おれを喜ぶ此の詩是なり。
贈月篷 朱聖錫
月 掛 疎 篷 雪 未 乾 月 疎篷に掛けて雪 未だ乾かず
古 譚 深 映 碧 蘆 寒 古譚 深く碧蘆に映じて 寒
梅 花 開 向 群 芳 上 梅花 開いて群芳の上に向かう
正 好 推 篷 帯 月 看 正に好し篷を推して 月を帯て看に
「増注」景を状る句佳譚は深水也。
再会尹祈叔 張至龍
二 十 年 前 過 葛 川 二十年前 葛川を過ぎる
相 逢 一 笑 老 堪 怜 相い逢て一笑 老いて怜むに堪えたり
而 今 憶 著 当 時 事 而今 当時の事を憶著すれば
二 十 年 前 是 少 年 二十年前 是れ少年
「増注」葛川は揚州新城県の西に在り葛仙翁稚川此に於て丹を練る故に名。
送祁師 翁逢年
去 年 風 雨 盧 山 路 去年の風雨 盧山の路
君 送 我 行 泉 石 間 君 我が行を送る 泉石の間
今 日 君 行 我 還 送 今日 君行きて 我還た送る
依 前 風 雨 似 盧 山 前に依て 風雨 盧山に似たり
「増注」前日の事に即して今日の情を写す多少の意志。
第三句貫頭両句格
再到洛陽 康節
当 年 曽 是 青 春 客 当年 曽って是れ 青春の客
今 日 重 來 白 髪 翁 今日 重て來る 白髪の翁
今 日 当 年 成 一 世 今日 当年 一世を成す
幾 多 興 替 在 其 中 幾多の 興替が 其中に在り
「増注」一身の今昔を以って一世の興替と為す化を観る於を妙なる者に非ざる言うに能ず。
第四句貫頭両句格(第四句頭両句を貫く格)
夜坐 鄭有極
江 梅 欺 雪 樹 槎 牙 江梅 雪を欺き 樹 槎牙
梅 片 飄 零 雪 片 斜 梅片 飄零して 雪片は斜なり
夜 半 和 風 到 窓 紙 夜半 風に和して 窓紙に到る
不 知 是 雪 是 梅 花 知らず 是れ雪 是れ梅花
「増注」梅雪に就いて一時の情致を描写する。
梅辺酌月 蒙齋
娟 娟 霜 月 浸 窓 沙 娟娟たる 霜月 窓沙に浸す
一 樹 寒 梅 影 半 斜 一樹の寒梅 影半ば斜なり
今 夜 相 逢 須 劇 飲 今夜 相い逢て 須らく劇飲すべし
莫 教 負 月 負 梅 花 月に負け梅花に負かしむる莫れ
「増注」杜詩に劇飲天真を見る。
用只今字格(只今の字を用いる格)
蘇臺 李太白
旧 苑 荒 臺 楊 柳 新 旧苑の 荒臺 楊柳新なり
菱 歌 春 唱 不 勝 春 菱歌 春唱て 春に勝えず
只 今 唯 有 西 江 月 只今 唯だ西江の月あり
曽 照 呉 王 歌 舞 人 曽って 呉王 歌舞に人を照らす
「増注」姑蘇臺は呉県西三十里に在り闔閭山に因って臺を起こし高さ三百里を見る。
玉澗絶句 朱文公
独 抱 瑶 琴 過 玉 渓 独り瑶琴を抱いて 玉渓を過ぎる
琅 然 清 夜 月 明 時 琅然たる 清夜 月明の時
只 今 已 是 無 心 久 只今 已に是れ 無心なること久し
却 怕 山 前 荷 気 知 却って怕るれ 山前 荷気知らんことを
「増注」玉澗は楊州臨江軍に在り源は玉笥山より出て廻互迂曲三十六澗と号す。
答誠齋 文公
曽 誦 離 騒 夜 叩 船 曽って離騒を誦して 夜る船を叩く
江 湖 満 地 水 浮 天 江湖 満地 水 天に浮ぶ
只 今 擁 鼻 寒 窓 底 只今 鼻を擁す 寒窓の底
爛 却 沙 頭 月 一 船 爛却す 沙頭の 月一船
用如今字格(如今の字を用いる格)
悵別 杜牧之
自 恨 尋 芳 已 太 遅 自ら恨む芳を尋て 已に太だ遅きことを
昔 年 曽 見 未 開 時 昔年 曽つて見る 未開の時
如 今 風 擺 花 狼 藉 如今 風擺て 花 狼藉
緑 葉 成 陰 子 満 枝 緑葉 陰を成し 子 枝に満つ
「増注」杜牧之湖州に在り一子妹を見る愛而之を約するに十年後來るを以ってす、
至るに及ぶ則ち十四年矣約する所之妹已に嫁して子を生む因って此の詩を為す。
少年行 令狐楚
少 小 辺 頭 慣 放 狂 少小 辺頭 放狂して慣れる
驅 騎 番 馬 射 黄 羊 番馬に驅騎して黄羊を射る
如 今 年 老 無 筋 力 如今 年老いて 筋力無く
独 倚 営 門 数 雁 行 独り 営門に倚て 雁行を数う
「増注」隠然として老いを嘆ずるの意。
KR4h0148 御選唐宋詩醇-清-高宗弘曆
KR4h0157 宋詩鈔-清-吳之振
KR4i0062 宋詩紀事-清-厲鶚
KR4h0025 西崑詶唱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025/
西崑酬唱集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A5%BF%E5%B4%91%E9%85%AC%E5%94%B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Labels:
王心齋--泰州學派,
王陽明,
石川安貞注: ( 陸贄 ) 陸宣公全集,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陳奐 : 詩毛氏傳疏,
說文解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