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樓集敘
《青樓集》者,紀南北諸伶之姓氏也。名以青樓者何?蓋取秦少遊之語也。記以諸伶者誰?吳淞夏君之集也。
夏君百和,文獻故家,起宋歷元,幾二百餘年,素富貴而苴富貴。方妙歲時,客有挾明雌亭侯之術,而謂之曰:君神清氣峻,飄飄然丹霄之鶴。
厥一紀,東南兵擾,君值其厄,資產蕩然,豫損之又損,其庶幾乎?伯和攬鏡,自嘆形色。
凡寓公貧士,鄰裏細民,輒周急贍乏。遍交士大夫之賢者,慕孔北海,座客常滿,尊酒不空,終日高會開宴,諸伶畢至,以故聞見博有,聲譽益彰。
無何,張氏據姑蘇,軍需征賦百出,昔之吝財豪戶,破家剝床,目不堪睹。伯和優遊衡茅,教子讀書,幅巾筇杖,逍遙乎林麓之間,泊如也。
追憶曩時諸伶姓氏而集焉。喜事者哂之,弗究經史而誌米鹽瑣事,質之於頑老子,曰:賢哂其易易,竟弗究其所以然者。
我聖元世皇禦極,肇興龍朔,混一文軌,樂典章,煥乎唐堯,若名臣方躅,具載信史。
茲記諸伶姓氏,一以見盛世芬華,元元同樂,再以見庸夫溺濁流之弊,遂有今日之大亂,厥誌淵矣哉。
史列《伶官》之傳,侍兒有集,義倡司書,稗官小說,君子取焉。伯和記其賤者末者,後猶匪企及,況其碩氏巨賢乎?
當察夫集外之意,不當求諸集中之名也。伯和拜手曰:先生知予哉!
至正丙午春頑老子張擇鳴善謹敘
- -
花間集
臣等謹案:《花間集》十卷,後蜀趙崇祚編。崇祚字弘基,事孟昶為衛尉少卿,而不詳其里貫。《十國春秋》亦不為立傳。
案:蜀有趙崇韜,為中書令廷隱之子。崇祚疑即其兄弟行也。詩餘體變濫觴於唐,而盛行於五代。
自宋以後,家數益繁,選錄益眾。而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唐末名家詞曲,俱賴以僅存。陳振孫謂所錄自溫庭筠而下十八人,凡五百首,今逸其二。
坊刻妄有增加,殊失其舊。此為明毛晉以家藏宋刻重刊之本,猶為精審。前有歐陽炯序,後有陸游跋。作於孟昶廣政三年,乃晉高祖之天福五年。
炯仕蜀官至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工於詩詞,其《漁父歌》尤為詞家所稱道云。
乾隆四十一年四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 -
花間集原序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
(雲謠:白雲謠。相傳穆天子與西王母宴飲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因首句為“白雲在天”,故名白雲謠。金母:即西王母。)
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 (穆天子)心醉。名高《白雪》, (古曲名。師曠所作。)聲聲而自合鸞歌;
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 (呂氏春秋古樂: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故稱音律為鳳律)楊柳大堤之句,樂府相傳;《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製。
莫不爭高門下,三千玳帽之簪;競富樽前,數十珊瑚之樹。則有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唐長安平康里,因在城北,也稱北里,是妓院所在地)何止言之不文,所謂秀而不實。
有唐已降,率土之濱, (語出詩經小雅北山)家家之香徑春風,寧尋越豔;處處之紅樓夜月,自鎖嫦娥。
在明皇朝,則有李太白之應制《清平樂》調四首,近代溫飛卿復有《金筌集》,邇來]作者,無媿前人。
今衛尉少卿字弘基, (花間集的作者趙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蹟不詳。編此集時任衛尉少卿)以拾翠洲邊,自得羽毛之異;織綃泉底,獨殊機杼之功。
廣會眾賓,時延佳論。因集近來詩客曲子詞五百首,分為十卷。以烱 (歐陽炯)粗預知音,辱請命題,仍為敘引。
昔郢人有歌《陽春》者,號為絕唱,乃命之為《花間集》。庶使西園 (三國魏鄴都的西園,魏文帝曹丕集文學侍從之臣游宴賞月的地方)英哲,
用資羽蓋之歡;南國嬋娟,休唱蓮舟之引。 (採蓮曲,樂府清商曲辭。)
廣政三年夏四月大蜀歐陽烱敘
ttps://zh.wikisource.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87-%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1.djvu
ttps://zh.wikisource.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88-%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2.djvu
ttps://zh.wikisource.org/wiki/Index: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2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94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64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98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92-%E9%BB%83%E6%98%87-%E5%94%90%E5%AE%8B%E8%AB%B8%E8%B3%A2%E7%B5%B6%E5%A6%99%E8%A9%9E%E9%81%B8-2-1.djvu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Bots/Work_requests/Archive_13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5%9B%9B%E9%83%A8%E5%8F%A2%E5%88%8A%E7%B6%93%E9%83%A8
ttp://zh.wikisource.nom.rs/wiki/Special:%E5%89%8D%E7%BC%80%E7%B4%A2%E5%BC%95/Index:Sibu_Congkan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史稱 北宋「積弱」,乃實行「議和外交」之結果。此說當否?試就北宋對遼 及西夏之政策作一評述。
史稱 北宋「積弱」,乃實行「議和外交」之結果。此說當否?試就北宋對遼 及西夏之政策作一評述。
試述北宋對遼及西夏之政策及其影響。
編者:沙宏
引言
宋太祖建國時,北方的遼勢力尤大,因五代時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與遼,使遼得以對中原有所威脅。而太祖的國策「強榦弱枝」,中央集權,地方空虛,使遼有機會屢?邊患。而北宋皇朝亦因循茍且,武力不振,終宋之世,皆受外患所困。
- -
一、 北宋對遼之政策
自五代時,後晉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後,契丹勢力日增。宋時契丹立契丹勢力日增。宋時契丹立遼國,對北宋之威脅極大。以下是北宋對遼之政策︰
1. 主守之政策
宋太祖奪取後周政權後,先向南方用兵,而在北邊,則只在瀛州、常州、易州、棣州等重要軍事據點配置重兵,從事防御。宋太祖還特地設置了一個「封梉庫」,儲積金帛,准備作為贖取燕雲的費用。遼如不允贖取,就將此用作攻取燕雲的兵費,可見其目的非以戰爭來取回失地。而遼因內亂,也無閒對北宋採取行動。
2. 主戰之政策
宋太宗即位後,繼續完成統一工作。太平興國四年,太宗滅北漢割據局面結束。於是乘勝移師河北伐遼。宋軍,獲少勝,但遼援軍至,宋軍大敗,太宗亦中矢傷而逃。史稱「高梁河之役」。太平興國五年,太宗再伐遼,宋軍在莫州與遼激戰,結果亦敗。太宗仍心不甘,欲想再興北伐。
雍熙三年,遼幼主聖宗立,母后簫氏當政,寵臣韓德讓握大權。太宗信邊將賀令圖之言,以為主少國危,最宜乘機進擊,以雪前恥,於是分兵三路,以曹彬等人領之,結果仍遭敗績。
《續資治通鑑長編》有云︰曹彬、劉廷讓相繼覆敗,士卒死者數萬人。
這是歧溝關之役,此役宋軍受重創,至此不再敢主動向遼啟戰。只好在河北平原與遼方相持。
3. 主和之政策
遼於歧溝關重創宋軍後,已看破宋國之虛弱。真宗時景德元年,遼軍南下,直抵澶州,大臣力主遷都避遼,惟寇準主張御駕親征,真宗從之。宋士氣大振,而遼死去主將對宋軍實力未敢輕視,只為求掠奪物資。
宋降將王忠又力主和議。真宗及朝臣亦恐遼。故雙方定盟為兄弟國,宋每年輸遼納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給遼。史稱「澶淵之盟」。此役遼軍日益腐朽,沒有大規模南下。
仁宗慶曆二年,遼又使簫英、劉六符等向宋求關南之地。宋為免戰爭,遣富弼往遼交涉,許曾歲幣銀十萬?。
神宗熙寧七年,遼宋又爭議地界,最終遼讓步捨棄黃嵬山 而以天地為界。宋亦增幣輸了。
此段期間宋遼因定盟而減少領土糾紛。此後四五十年間,雙方各自忙於內政,無力以兵戎相見,維持了和平穩定之局面。
4. 宋聯金滅遼
遼於興宗和道宗時,國勢漸弱。居住在長白山及鴨綠水一帶之女真,本為遼所控制,及遼天祚帝立,政治益不可為。於是女真族乘時崛起,其酋長完顏阿骨打於宋徽宗政和五年稱帝,國號曰金,為金太祖。金屢戰於遼皆得勝。
宋聞金兵攻遼,每戰必勝,蔡京、童貫皆慫恿徽宗聯金攻遼。宣和二年,宋金定盟,七年,遼亡。北宋雖無力抗遼,但始終都借金軍,把遼國消滅。遼亡,取而代之的是金。
- -
二、 北宋對西夏之政策
夏為黨項族所建,其祖拓跋思恭於唐討黃巢有功,賜姓李鎮夏州,節度使。曆五代至宋,為北宋之西邊大敵,以下是北宋對西夏之政策︰
1.羈縻之政策
宋初李彝興以助宋抵御北漢有功,於乾德五年死。宋且追封為夏王,其子克睿繼立,累加檢校太尉。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其國主李繼捧立,於七年率族人入朝留居京師,並獻五州之地。
太宗以為已消除這一割據勢力。但繼捧弟繼遷卻出奔於外,並結了遼國為外援。遼以貴族女與之,並冊封繼遷為夏國王,不久復叛,繼捧亦叛。
於是繼捧被擒繼遷敗死,其子德明立,又受遼封為大夏國王,宋封之為西平王。至使西陲有幾年的安定。而西夏於此時亦集中實力向西發展,但西夏仍有野心。可見這政策並未見效。
2. 堅守與經濟封鎖政策
夏的元昊立,是一個野心勃勃之人。其時,河西地區已全入西夏領土。西夏之軍力雄厚。宋與夏大戰,皆遭慘敗。元昊稱帝,宋削其賜姓及官爵。慶曆元年,又派韓琦討夏,竟全軍盡沒,死者萬餘人。於是宋改變策略,韓琦、范仲淹,用清野固守政策,作持久戰,使西夏不能得寸進尺。宋亦以大軍堅守西陲。
當夏對宋侵略時,宋行封鎖夏的經濟政策。從淳化四年開始,宋禁止把青白鹽輸入關陝地區銷售。元昊向宋啟戰時, 宋關閉椎場,禁止互市。
如此夏雖曆次打敗宋軍,但宋軍數目龐大,夏所得的勝利果實和過去依照和約所得的相比,實在得不償失。久戰又人財俱乏,於是向宋乞和,除消帝號。宋封元昊為夏國王,仍得銀絹輸入。
此後,夏主諒祚,皆有對宋作戰。宋夏雙方各有勝負。及至宋室南渡,宋夏之間因有金人的阻隔,而不再有和戰的關係。
- -
三、 北宋對遼夏政策之影響
北宋自開國以來,屢與遼夏發生衝突,以下是北宋對遼及西夏政策之影響︰
1. 宋國庫空虛
遼夏的壓迫愈甚,則宋室為要養兵、籌餉,派役以抗敵,自然日趨貧弱。壓迫的結困,單就歲幣,宋室為博得和平,每年送給遼、夏的款項,一項而論,其數目便已很大。《廿二史札記、歲幣》云:
宋真宗與遼聖宗澶淵之盟,定幣之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仁宗時,遼興宗以求地為兵端,再與定定盟,加歲幣銀絹各十萬兩匹。夏主元昊既納款,賜歲幣銀絹茶彩共二十五萬五千。
2. 宋實行變法
宋為了解決邊患,必而改變國策。增強宋軍質素,並且改善財政問題,以減少民眾負擔。宋仁宗時,范仲淹倡議變法。范仲淹,曾處理對西夏戰事,知道宋軍的積弱及質素的問題。
故此時力提倡變法以改善國策流弊。而在神宗年間,大臣王安石亦提出熙寧變法,以改善軍、政、財等問題。可惜,兩次變法皆因守舊大臣反對而告終。王安石又為轉移反對派的視線向西夏用兵,亦遭失敗,反招非議。至使新政完全被罷。
3. 宋國較和平
真宗時,宋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後,雙方保持了三、四十年的和平。雖然遼於仁宗及神宗時對領有所要求,但這只是為了索取銀絹而已。實際上遼於定盟後,國勢亦走下坡,根本沒有能力再犯宋境。兩次的要求,皆是利用北宋之恐懼心理,以得經濟上的利益。故此真宗以後的數十年,遼宗雙方皆大平無事。
夏於元昊在位時,對北宋進行戰爭。由於韓琦的堅守,士卒的用命,西夏仍未能西入而中原,而交戰雙方皆損失鉅大。夏民開始厭戰,而其經濟又依靠宋國,故此雙方定盟。雖後來宋夏仍有戰爭,但夏國日衰,始終沒有踏足中原,故使中原地區太平無事。
4. 促進西北經濟
元昊時,西夏與宋定約。宋開保安軍,高平寨椎場,互相貿易。過去,因西夏對宋用兵,宋對夏人在貿易方面,始終採取嚴格的閉關政策。稍有細故,即宣報絕市,使雙方商人都受損失。雙方人民的需要,都感不便。如宋夏的鹽市,西夏常用池鹽與宋方邊民交易殼麥,此乃兩方的需要。
和約訂立後,促進了黨項、漢、回鶻、吐蕃等各民族的經濟,甚至文化都得以交流,也簡接使到民族融和。
- -
北宋的覆亡
宋為求得回五代時石晉賂遼的土地。與遼進行多次戰爭,皆遭敗績,而最終仍議和納幣,平息糾紛,但宋仍心有不甘。宋徽宗時,金國崛起。遼國衰弱,蔡京慫恿徽宗與金聯盟攻遼,以取故地。
宣和七年,金人滅遼。金因在宋遼戰爭中,洞悉宋軍力弱,未能攻克燕京,反遭挫敗,故藉此背盟。還發兵南下,攻陷宋都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及後宮,北宋覆亡。宋室乃由北遷南。
- -
小結
北宋自太祖行「強榦弱枝」政策,致使國家邊防軍力薄弱,遼、西夏乘時侵宋。宋未能應付此兩國之威脅,致使宋、遼、夏三國時戰時和。
雖然遼宋於澶淵定盟後,和平三、四十年,但後來北宋竟聯金滅遼,使到可作緩衝的遼國也失去。在強金的勢力下,北宋始終難逃覆亡命運。
Reference :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 傅樂成
《中國通史》 周谷城
《中國通史》 復旦大學出版社
《國史大綱》 錢穆
《國史舊聞》 陳登
《國史提綱》 錢穆
《宋史》 黎傑
《中國通史集論》 錢穆、傅樂成、李劍農等
《中國通史講議》 淅江人民出版社
--
趙翼 : 廿二史劄記, 卷二十六 宋史
歲幣
宋真宗 與遼聖宗澶淵之盟,定歲幣之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仁宗時,遼興宗以求地為兵端,再與定盟,加歲幣銀絹各十萬兩匹。
夏主元昊既納款,賜歲幣銀絹茶彩共二十五萬五千。
南渡後,高宗與金熙宗和議成,歲幣銀絹二十五萬兩匹。 孝宗再與金世宗議和,改為銀絹二十萬兩匹。
開禧用兵既敗,甯宗再與金章宗議和,增為銀絹三十萬兩匹。 至金哀宗時,宋停其歲幣。
後數年金亡,元太宗曾遣王來征歲幣銀絹二十萬兩匹,宋不與。
- -
按宋之于金,歲幣外,每金使至又有饋贈,大使金二百兩,銀二千兩,副使半之,幣帛稱是。此例廟堂之上亦知之。故路伯達使宋回,上所得金銀以助邊費。(見金史路伯達傳)
梁肅 使宋回,以所得禮物多,至推排物力時,自增六十貫。( 金史梁肅傳)
金使至夏國者,夏國饋贈,視詔書幾道為多寡。完顏綱 為賜夏主生辰使,章宗特命齎三詔以厚之。(金史完顏綱傳)
金史路伯達傳贊曰 : “ 受歲幣,禮也;使者至燕享,亦禮也,納其賄可乎?乃習以為常,莫有知其非者。出則雲酬勞效,歸則雲增物力,上下惟利是視,此何理耶?”
- -
2.[ 議和外交 ]
趙翼 : 廿二史劄記, 卷二十六 宋史
和議
義理之說 與時勢之論 往往不能相符,則有不可全執義理者,蓋義理必參之以時勢,乃為真義理也。
宋遭金人之害,擄二帝,陷中原,為臣子者 固當日夜以復仇雪恥為念,此義理之說也。然以屢敗積弱之餘,當百戰方張之寇,風鶴方驚,盜賊滿野,金兵南下,航海猶懼其追,幸而飽掠北歸,不復南牧,諸將得以剿撫寇賊,措設軍府,江淮以南,粗可自立。
而欲乘此偏安甫定之時,即長驅北指,使強敵畏威,還土疆而歸帝后,雖三尺童子,知其不能也。
故秦檜未登用之先,有識者固早已計及於和。
洪皓以樂天畏天語悟室,猶第使臣在金國之言也。
紹興五年,將遣使至金,通問二帝,胡寅言:“ 國家 與金世仇,無通使之理。”
張浚謂: “使事兵家機權,日後終歸於和,未可據絕。” 是浚未嘗不有意於和也。
陳與義云: “ 和議成,豈不賢於用兵?不成則用兵必不免。” 是與義亦未嘗不有意於和也。
高宗謂趙鼎曰 : “ 今梓宮、太后、淵聖皆在彼,若不與和,則無可還之理。” 此正高宗利害切己,量度時勢,有不得不出於此者。厥後半壁粗安,母后得返,不可謂非和之效也。
- -
自胡銓一疏,以屈己求和為大辱,其議論既愷切動人,其文字又憤激作氣。天下之談義理者,遂群相附和,萬口一詞,牢不可破矣!然試令銓身任國事,能必成恢復之功乎?不能也!
即專任韓、岳諸人,能必成恢復之功乎?亦未必能也!故知身在局外者,易為空言;身在局中者,難措實事。秦檜謂 : “ 諸君爭取大名以去,如檜但欲了國家事耳。” 斯言也!正不能以人而廢言也。其後隆興又議恢復矣!
呂本中言: “大抵獻言之人,與朝廷利害絕不相關。言不酬,事不濟,則脫身去耳!朝廷之事,誰任其咎?”
湯思退亦云: “ 此皆利害不切於己,大言誤國,以邀美名,宗社大計,豈同戲劇?” 斯二人者,雖亦踵檜之故智,然不可謂非切中時勢之言也!
source :
趙翼 : 廿二史劄記 :卷二十六 宋史
http://m.guoxuez.com/shixue/nianershizhaji/8554.html
http://form1to3historyandculture.blogspot.hk/2015/02/blog-post_38.html
souce :
史稱 北宋之「積弱」,乃實行「 議和外交 」之結果。此說當否?試就北宋對遼及西夏之政策作一評述。
http://reocities.com/Tokyo/bay/7057/
http://m.guoxuez.com/shixue/nianershizhaji/8554.html
試述北宋對遼及西夏之政策及其影響。
編者:沙宏
引言
宋太祖建國時,北方的遼勢力尤大,因五代時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與遼,使遼得以對中原有所威脅。而太祖的國策「強榦弱枝」,中央集權,地方空虛,使遼有機會屢?邊患。而北宋皇朝亦因循茍且,武力不振,終宋之世,皆受外患所困。
- -
一、 北宋對遼之政策
自五代時,後晉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後,契丹勢力日增。宋時契丹立契丹勢力日增。宋時契丹立遼國,對北宋之威脅極大。以下是北宋對遼之政策︰
1. 主守之政策
宋太祖奪取後周政權後,先向南方用兵,而在北邊,則只在瀛州、常州、易州、棣州等重要軍事據點配置重兵,從事防御。宋太祖還特地設置了一個「封梉庫」,儲積金帛,准備作為贖取燕雲的費用。遼如不允贖取,就將此用作攻取燕雲的兵費,可見其目的非以戰爭來取回失地。而遼因內亂,也無閒對北宋採取行動。
2. 主戰之政策
宋太宗即位後,繼續完成統一工作。太平興國四年,太宗滅北漢割據局面結束。於是乘勝移師河北伐遼。宋軍,獲少勝,但遼援軍至,宋軍大敗,太宗亦中矢傷而逃。史稱「高梁河之役」。太平興國五年,太宗再伐遼,宋軍在莫州與遼激戰,結果亦敗。太宗仍心不甘,欲想再興北伐。
雍熙三年,遼幼主聖宗立,母后簫氏當政,寵臣韓德讓握大權。太宗信邊將賀令圖之言,以為主少國危,最宜乘機進擊,以雪前恥,於是分兵三路,以曹彬等人領之,結果仍遭敗績。
《續資治通鑑長編》有云︰曹彬、劉廷讓相繼覆敗,士卒死者數萬人。
這是歧溝關之役,此役宋軍受重創,至此不再敢主動向遼啟戰。只好在河北平原與遼方相持。
3. 主和之政策
遼於歧溝關重創宋軍後,已看破宋國之虛弱。真宗時景德元年,遼軍南下,直抵澶州,大臣力主遷都避遼,惟寇準主張御駕親征,真宗從之。宋士氣大振,而遼死去主將對宋軍實力未敢輕視,只為求掠奪物資。
宋降將王忠又力主和議。真宗及朝臣亦恐遼。故雙方定盟為兄弟國,宋每年輸遼納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給遼。史稱「澶淵之盟」。此役遼軍日益腐朽,沒有大規模南下。
仁宗慶曆二年,遼又使簫英、劉六符等向宋求關南之地。宋為免戰爭,遣富弼往遼交涉,許曾歲幣銀十萬?。
神宗熙寧七年,遼宋又爭議地界,最終遼讓步捨棄黃嵬山 而以天地為界。宋亦增幣輸了。
此段期間宋遼因定盟而減少領土糾紛。此後四五十年間,雙方各自忙於內政,無力以兵戎相見,維持了和平穩定之局面。
4. 宋聯金滅遼
遼於興宗和道宗時,國勢漸弱。居住在長白山及鴨綠水一帶之女真,本為遼所控制,及遼天祚帝立,政治益不可為。於是女真族乘時崛起,其酋長完顏阿骨打於宋徽宗政和五年稱帝,國號曰金,為金太祖。金屢戰於遼皆得勝。
宋聞金兵攻遼,每戰必勝,蔡京、童貫皆慫恿徽宗聯金攻遼。宣和二年,宋金定盟,七年,遼亡。北宋雖無力抗遼,但始終都借金軍,把遼國消滅。遼亡,取而代之的是金。
- -
二、 北宋對西夏之政策
夏為黨項族所建,其祖拓跋思恭於唐討黃巢有功,賜姓李鎮夏州,節度使。曆五代至宋,為北宋之西邊大敵,以下是北宋對西夏之政策︰
1.羈縻之政策
宋初李彝興以助宋抵御北漢有功,於乾德五年死。宋且追封為夏王,其子克睿繼立,累加檢校太尉。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其國主李繼捧立,於七年率族人入朝留居京師,並獻五州之地。
太宗以為已消除這一割據勢力。但繼捧弟繼遷卻出奔於外,並結了遼國為外援。遼以貴族女與之,並冊封繼遷為夏國王,不久復叛,繼捧亦叛。
於是繼捧被擒繼遷敗死,其子德明立,又受遼封為大夏國王,宋封之為西平王。至使西陲有幾年的安定。而西夏於此時亦集中實力向西發展,但西夏仍有野心。可見這政策並未見效。
2. 堅守與經濟封鎖政策
夏的元昊立,是一個野心勃勃之人。其時,河西地區已全入西夏領土。西夏之軍力雄厚。宋與夏大戰,皆遭慘敗。元昊稱帝,宋削其賜姓及官爵。慶曆元年,又派韓琦討夏,竟全軍盡沒,死者萬餘人。於是宋改變策略,韓琦、范仲淹,用清野固守政策,作持久戰,使西夏不能得寸進尺。宋亦以大軍堅守西陲。
當夏對宋侵略時,宋行封鎖夏的經濟政策。從淳化四年開始,宋禁止把青白鹽輸入關陝地區銷售。元昊向宋啟戰時, 宋關閉椎場,禁止互市。
如此夏雖曆次打敗宋軍,但宋軍數目龐大,夏所得的勝利果實和過去依照和約所得的相比,實在得不償失。久戰又人財俱乏,於是向宋乞和,除消帝號。宋封元昊為夏國王,仍得銀絹輸入。
此後,夏主諒祚,皆有對宋作戰。宋夏雙方各有勝負。及至宋室南渡,宋夏之間因有金人的阻隔,而不再有和戰的關係。
- -
三、 北宋對遼夏政策之影響
北宋自開國以來,屢與遼夏發生衝突,以下是北宋對遼及西夏政策之影響︰
1. 宋國庫空虛
遼夏的壓迫愈甚,則宋室為要養兵、籌餉,派役以抗敵,自然日趨貧弱。壓迫的結困,單就歲幣,宋室為博得和平,每年送給遼、夏的款項,一項而論,其數目便已很大。《廿二史札記、歲幣》云:
宋真宗與遼聖宗澶淵之盟,定幣之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仁宗時,遼興宗以求地為兵端,再與定定盟,加歲幣銀絹各十萬兩匹。夏主元昊既納款,賜歲幣銀絹茶彩共二十五萬五千。
2. 宋實行變法
宋為了解決邊患,必而改變國策。增強宋軍質素,並且改善財政問題,以減少民眾負擔。宋仁宗時,范仲淹倡議變法。范仲淹,曾處理對西夏戰事,知道宋軍的積弱及質素的問題。
故此時力提倡變法以改善國策流弊。而在神宗年間,大臣王安石亦提出熙寧變法,以改善軍、政、財等問題。可惜,兩次變法皆因守舊大臣反對而告終。王安石又為轉移反對派的視線向西夏用兵,亦遭失敗,反招非議。至使新政完全被罷。
3. 宋國較和平
真宗時,宋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後,雙方保持了三、四十年的和平。雖然遼於仁宗及神宗時對領有所要求,但這只是為了索取銀絹而已。實際上遼於定盟後,國勢亦走下坡,根本沒有能力再犯宋境。兩次的要求,皆是利用北宋之恐懼心理,以得經濟上的利益。故此真宗以後的數十年,遼宗雙方皆大平無事。
夏於元昊在位時,對北宋進行戰爭。由於韓琦的堅守,士卒的用命,西夏仍未能西入而中原,而交戰雙方皆損失鉅大。夏民開始厭戰,而其經濟又依靠宋國,故此雙方定盟。雖後來宋夏仍有戰爭,但夏國日衰,始終沒有踏足中原,故使中原地區太平無事。
4. 促進西北經濟
元昊時,西夏與宋定約。宋開保安軍,高平寨椎場,互相貿易。過去,因西夏對宋用兵,宋對夏人在貿易方面,始終採取嚴格的閉關政策。稍有細故,即宣報絕市,使雙方商人都受損失。雙方人民的需要,都感不便。如宋夏的鹽市,西夏常用池鹽與宋方邊民交易殼麥,此乃兩方的需要。
和約訂立後,促進了黨項、漢、回鶻、吐蕃等各民族的經濟,甚至文化都得以交流,也簡接使到民族融和。
- -
北宋的覆亡
宋為求得回五代時石晉賂遼的土地。與遼進行多次戰爭,皆遭敗績,而最終仍議和納幣,平息糾紛,但宋仍心有不甘。宋徽宗時,金國崛起。遼國衰弱,蔡京慫恿徽宗與金聯盟攻遼,以取故地。
宣和七年,金人滅遼。金因在宋遼戰爭中,洞悉宋軍力弱,未能攻克燕京,反遭挫敗,故藉此背盟。還發兵南下,攻陷宋都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及後宮,北宋覆亡。宋室乃由北遷南。
- -
小結
北宋自太祖行「強榦弱枝」政策,致使國家邊防軍力薄弱,遼、西夏乘時侵宋。宋未能應付此兩國之威脅,致使宋、遼、夏三國時戰時和。
雖然遼宋於澶淵定盟後,和平三、四十年,但後來北宋竟聯金滅遼,使到可作緩衝的遼國也失去。在強金的勢力下,北宋始終難逃覆亡命運。
Reference :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 傅樂成
《中國通史》 周谷城
《中國通史》 復旦大學出版社
《國史大綱》 錢穆
《國史舊聞》 陳登
《國史提綱》 錢穆
《宋史》 黎傑
《中國通史集論》 錢穆、傅樂成、李劍農等
《中國通史講議》 淅江人民出版社
--
趙翼 : 廿二史劄記, 卷二十六 宋史
歲幣
宋真宗 與遼聖宗澶淵之盟,定歲幣之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仁宗時,遼興宗以求地為兵端,再與定盟,加歲幣銀絹各十萬兩匹。
夏主元昊既納款,賜歲幣銀絹茶彩共二十五萬五千。
南渡後,高宗與金熙宗和議成,歲幣銀絹二十五萬兩匹。 孝宗再與金世宗議和,改為銀絹二十萬兩匹。
開禧用兵既敗,甯宗再與金章宗議和,增為銀絹三十萬兩匹。 至金哀宗時,宋停其歲幣。
後數年金亡,元太宗曾遣王來征歲幣銀絹二十萬兩匹,宋不與。
- -
按宋之于金,歲幣外,每金使至又有饋贈,大使金二百兩,銀二千兩,副使半之,幣帛稱是。此例廟堂之上亦知之。故路伯達使宋回,上所得金銀以助邊費。(見金史路伯達傳)
梁肅 使宋回,以所得禮物多,至推排物力時,自增六十貫。( 金史梁肅傳)
金使至夏國者,夏國饋贈,視詔書幾道為多寡。完顏綱 為賜夏主生辰使,章宗特命齎三詔以厚之。(金史完顏綱傳)
金史路伯達傳贊曰 : “ 受歲幣,禮也;使者至燕享,亦禮也,納其賄可乎?乃習以為常,莫有知其非者。出則雲酬勞效,歸則雲增物力,上下惟利是視,此何理耶?”
- -
2.[ 議和外交 ]
趙翼 : 廿二史劄記, 卷二十六 宋史
和議
義理之說 與時勢之論 往往不能相符,則有不可全執義理者,蓋義理必參之以時勢,乃為真義理也。
宋遭金人之害,擄二帝,陷中原,為臣子者 固當日夜以復仇雪恥為念,此義理之說也。然以屢敗積弱之餘,當百戰方張之寇,風鶴方驚,盜賊滿野,金兵南下,航海猶懼其追,幸而飽掠北歸,不復南牧,諸將得以剿撫寇賊,措設軍府,江淮以南,粗可自立。
而欲乘此偏安甫定之時,即長驅北指,使強敵畏威,還土疆而歸帝后,雖三尺童子,知其不能也。
故秦檜未登用之先,有識者固早已計及於和。
洪皓以樂天畏天語悟室,猶第使臣在金國之言也。
紹興五年,將遣使至金,通問二帝,胡寅言:“ 國家 與金世仇,無通使之理。”
張浚謂: “使事兵家機權,日後終歸於和,未可據絕。” 是浚未嘗不有意於和也。
陳與義云: “ 和議成,豈不賢於用兵?不成則用兵必不免。” 是與義亦未嘗不有意於和也。
高宗謂趙鼎曰 : “ 今梓宮、太后、淵聖皆在彼,若不與和,則無可還之理。” 此正高宗利害切己,量度時勢,有不得不出於此者。厥後半壁粗安,母后得返,不可謂非和之效也。
- -
自胡銓一疏,以屈己求和為大辱,其議論既愷切動人,其文字又憤激作氣。天下之談義理者,遂群相附和,萬口一詞,牢不可破矣!然試令銓身任國事,能必成恢復之功乎?不能也!
即專任韓、岳諸人,能必成恢復之功乎?亦未必能也!故知身在局外者,易為空言;身在局中者,難措實事。秦檜謂 : “ 諸君爭取大名以去,如檜但欲了國家事耳。” 斯言也!正不能以人而廢言也。其後隆興又議恢復矣!
呂本中言: “大抵獻言之人,與朝廷利害絕不相關。言不酬,事不濟,則脫身去耳!朝廷之事,誰任其咎?”
湯思退亦云: “ 此皆利害不切於己,大言誤國,以邀美名,宗社大計,豈同戲劇?” 斯二人者,雖亦踵檜之故智,然不可謂非切中時勢之言也!
source :
趙翼 : 廿二史劄記 :卷二十六 宋史
http://m.guoxuez.com/shixue/nianershizhaji/8554.html
http://form1to3historyandculture.blogspot.hk/2015/02/blog-post_38.html
souce :
史稱 北宋之「積弱」,乃實行「 議和外交 」之結果。此說當否?試就北宋對遼及西夏之政策作一評述。
http://reocities.com/Tokyo/bay/7057/
http://m.guoxuez.com/shixue/nianershizhaji/8554.html
Labels:
大乘百法明門論,
五區公投,
石川安貞注: ( 陸贄 ) 陸宣公全集,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康有為 -- 春秋董氏學,
陳鵬釋譯:唯識四論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史稱北宋之積弱,乃實行「 強榦弱枝 」 政策之結果。此說當否?試就有關史實,作一評述。
史稱 北宋之積弱,乃實行「 強榦弱枝 」 政策之結果。此說當否?試就有關史實,作一評述。
宋史篇
北宋開國君主趙匡胤鑑於唐末五代地方權力過重,中央與之失去平衡的弊病,與及藩鎮割據的情況,於是實行強榦弱枝政策。強榦弱枝即將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權力又集中於皇帝。無可否認,這政策將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武人擅政的積弊革除,但因矯枉過正,終導致北宋長期貧弱。現據史實論述如下:
首先,強榦弱枝的最重要措施,就是設法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兵權。北宋立國初年,宋太祖即取消殿前都點檢和副都點檢,另設馬步殿前三個都指揮使,即所謂「三帥」來分統禁軍,削弱了禁軍統領的軍權;又次一級的軍官則用一些資望較淺,容易駕馭的人充任,且時常更調,目的在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此外,還實行「更戍法」,分遣禁軍戍守邊境,軍隊的駐屯地又時常更換,統兵將帥則長駐防地,不隨士兵行動,說是練習勤,平均勞逸,實則使「將不得專其兵,兵不至於驕惰」,將領無從擁兵自重。
另外,兵制中分禁兵、廂兵、鄉兵。禁兵是中央的衛兵,用來保衛皇室、京都及鎮戍地方;但宋的禁兵專取軍民中強壯者充當,訓練較嚴,裝備較好,糧賜優厚,人數最多。相反地方上的廂兵只是老弱殘兵,缺乏訓練。這些兵種,只有直接控制在中央的禁兵最強,且一半駐京師,一半守各地,所謂「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
但這種內重外輕、內外相制的軍事安排,卻造成北宋的積弱。因宋初即處於不利形勢,北方強遼、西夏壓境,北方燕雲十六州未收復,如今強榦弱枝,地方力量,與中央失平衡。這種「守內虛外」部署,首先造成了邊防上防禦力量的弱點。且過分集中軍權,實行兵將分離,養兵雖多,卻指揮不靈,造成戰鬥力弱,統兵的將帥沒有作戰的指揮權,不但必須按皇帝制定的陣圖作戰,而且受皇帝派去監軍的內臣許多行動上的限制。
故此在與遼、夏、金的交戰中,宋軍屢戰屢敗,北宋對遼戰爭中,81戰僅1勝;仁宗時全力對付西夏,也只得暫時歲賜求和。北宋外患為歷朝之最嚴重,終因靖康之難而亡,這與北宋行強榦弱枝政策有關。
這兵制也給宋政府帶來沉重財政負擔。開國時兵數僅16萬,其後兵數漸多,質素反差,到仁宗慶曆年間,兵數達到125萬9千。龐大的軍隊成為財政上最大的開支,養兵費佔全國歲入的六分之五,令財政枯竭。加上軍事上不敵外族,往往又以議和方式了事,結果,連年不絕的歲輸也令北宋財政負擔更加沉重。
強榦弱枝政策在行政方面可從政權的集中見到。對中央官僚的權柄,大加限制,削弱相權,設樞密院掌軍事,三司使掌財政,宰相只負責一般行政事務。宋政府還提高了給事中、諫議大夫等台諫官的地位,不再作為宰相轄下的屬官;真宗時又設立諫院,脫離宰相而獨立,權勢地位與宰相相等,可以任意彈劾執政大臣,而不一定要有實據,即使奏彈不當也不加懲罰,這樣通過相權的分割削弱而使權力總攬於皇帝手裏。
而且,為了加強皇權,防止大臣權勢過重,官員長期在職專權,於是實施官職分離,所謂「官與職殊,名與實分」官制中有官、職、差遣之分;官是官級,只拿俸祿;職是資格,即甚麼閣的大學士之類;差遣才是實職,正式執行權力的職務,因此做官不一定有實際工作,只有差遣才是實際職務。
分割削弱相權,官職分離造成吏治的敗壞。宋太祖為了加強皇權,多置機構,加設副職,官職分離,互相牽制等辦法,削弱了軍政大臣獨立掌握的權力,事無大小都要皇帝裁決。官僚機構龐大而運轉不靈,尤其差遣之設及日後科舉膨脹,造成冗官的問題。真宗時全國官吏不過萬餘人,至英宗時,竟增至2萬4千多人,而宗室吏員,也有1萬5千人,冗官冗吏導致財政日益枯竭,國用不足。
且諫官權大,輕易彈人,大臣間猜疑傾軋,宋代人才輩出,而大多不能重用,即使偶有能人賢者在任,也因議論多,互相牽制,空有良謀善策而無法施行,范仲淹便是一明顯例子。本官不管本職,本職不干本事,用人必疑,猜防過重,始用即罷,官員難有發揮,政治自然難有起色。此外,官場亦形成苟且因循,坐待升遷,貪污腐化,賄賂公行之風;這種官僚內政的腐敗不振,實乃強榦弱枝政策下的惡果。
宋朝在地方行政上,也貫徹「弱枝」的原則,把地方權力集於中央。首先,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用文臣知州事,州官人選,概用文人,「列郡用京官權知,三年一換」,不得連任,並設「通判」以分其權。通判名義上,是知州的副手,實際上權力很大,知州的命令要他聯署才生效,通判更可直接向皇帝報告,使地方長官不能專權。各路又設帥、漕、倉、憲四個監司,負責兵工民事、地方財政、倉務救恤和提點刑獄。四司同為中央派往地方監察地方政事者。
至於地方上的財政,規定各路州縣收來的租賦,除必須開支外,一律由轉運使轉運京師。另外,地方稅收由中央派京官到各地監收。地方上的司法權也受削弱,如死刑的案件,要經中央刑部審核才能處決。又常派京官至各地視察,有時還派人到一些地區專管司法之事。總之,慕求地方上軍、政、財、法都受中央控制、監察。
可惜,這矯枉過正的政策,令地方上的行政始終不上軌道,地方上欠缺財政從事建設,遇有民變或外族入侵時則更不能抵抗,地方財政費用無以支付,只得徵取於民,助長了地方官吏的貪污和搾取,強榦弱枝,終導致地方各方面的不足和腐敗。南宋時的朱熹說過「本朝鑑於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正好說明地方上的貧弱。
強榦弱枝政策,沒錯能消除了唐末五代以來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的弊端,可是北宋沒有適時作出的調整,由於矯枉過正,致使無論中央或地方的一切權力都收於中央,集於皇帝,對整個國家來說是另一種危機,不單弄致外患為禍,也導致民變發生。北宋長期積弱,最終滅亡,實與強榦弱枝政策有密切關係。
宋史篇
Q1. 試述澶淵之盟訂立之背景,並述此盟約對真宗晚年政治及經濟之影響。
Q2. 試述北宋對遼及西夏之政策及其影響。
Q3. 南宋偏安一隅,於強敵窺伺下,何以竟能延祚百年,試加以分析。
source :
沙宏 : 試述澶淵之盟訂立之背景,並述此盟約對真宗晚年政治及經濟之影響。
http://reocities.com/Tokyo/bay/7057/
怎樣學歷史 ── 嚴耕望的治史三書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7538276640
細說宋朝 -- 澶淵之盟
http://www.saohua.com/shuku/xishuosongchao/ldf27.htm
細說宋朝 -- 澶淵之盟
http://wx.cclawnet.com/chinastory/05《细说宋朝》/index.htm
宋史篇
北宋開國君主趙匡胤鑑於唐末五代地方權力過重,中央與之失去平衡的弊病,與及藩鎮割據的情況,於是實行強榦弱枝政策。強榦弱枝即將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權力又集中於皇帝。無可否認,這政策將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武人擅政的積弊革除,但因矯枉過正,終導致北宋長期貧弱。現據史實論述如下:
首先,強榦弱枝的最重要措施,就是設法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兵權。北宋立國初年,宋太祖即取消殿前都點檢和副都點檢,另設馬步殿前三個都指揮使,即所謂「三帥」來分統禁軍,削弱了禁軍統領的軍權;又次一級的軍官則用一些資望較淺,容易駕馭的人充任,且時常更調,目的在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此外,還實行「更戍法」,分遣禁軍戍守邊境,軍隊的駐屯地又時常更換,統兵將帥則長駐防地,不隨士兵行動,說是練習勤,平均勞逸,實則使「將不得專其兵,兵不至於驕惰」,將領無從擁兵自重。
另外,兵制中分禁兵、廂兵、鄉兵。禁兵是中央的衛兵,用來保衛皇室、京都及鎮戍地方;但宋的禁兵專取軍民中強壯者充當,訓練較嚴,裝備較好,糧賜優厚,人數最多。相反地方上的廂兵只是老弱殘兵,缺乏訓練。這些兵種,只有直接控制在中央的禁兵最強,且一半駐京師,一半守各地,所謂「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
但這種內重外輕、內外相制的軍事安排,卻造成北宋的積弱。因宋初即處於不利形勢,北方強遼、西夏壓境,北方燕雲十六州未收復,如今強榦弱枝,地方力量,與中央失平衡。這種「守內虛外」部署,首先造成了邊防上防禦力量的弱點。且過分集中軍權,實行兵將分離,養兵雖多,卻指揮不靈,造成戰鬥力弱,統兵的將帥沒有作戰的指揮權,不但必須按皇帝制定的陣圖作戰,而且受皇帝派去監軍的內臣許多行動上的限制。
故此在與遼、夏、金的交戰中,宋軍屢戰屢敗,北宋對遼戰爭中,81戰僅1勝;仁宗時全力對付西夏,也只得暫時歲賜求和。北宋外患為歷朝之最嚴重,終因靖康之難而亡,這與北宋行強榦弱枝政策有關。
這兵制也給宋政府帶來沉重財政負擔。開國時兵數僅16萬,其後兵數漸多,質素反差,到仁宗慶曆年間,兵數達到125萬9千。龐大的軍隊成為財政上最大的開支,養兵費佔全國歲入的六分之五,令財政枯竭。加上軍事上不敵外族,往往又以議和方式了事,結果,連年不絕的歲輸也令北宋財政負擔更加沉重。
強榦弱枝政策在行政方面可從政權的集中見到。對中央官僚的權柄,大加限制,削弱相權,設樞密院掌軍事,三司使掌財政,宰相只負責一般行政事務。宋政府還提高了給事中、諫議大夫等台諫官的地位,不再作為宰相轄下的屬官;真宗時又設立諫院,脫離宰相而獨立,權勢地位與宰相相等,可以任意彈劾執政大臣,而不一定要有實據,即使奏彈不當也不加懲罰,這樣通過相權的分割削弱而使權力總攬於皇帝手裏。
而且,為了加強皇權,防止大臣權勢過重,官員長期在職專權,於是實施官職分離,所謂「官與職殊,名與實分」官制中有官、職、差遣之分;官是官級,只拿俸祿;職是資格,即甚麼閣的大學士之類;差遣才是實職,正式執行權力的職務,因此做官不一定有實際工作,只有差遣才是實際職務。
分割削弱相權,官職分離造成吏治的敗壞。宋太祖為了加強皇權,多置機構,加設副職,官職分離,互相牽制等辦法,削弱了軍政大臣獨立掌握的權力,事無大小都要皇帝裁決。官僚機構龐大而運轉不靈,尤其差遣之設及日後科舉膨脹,造成冗官的問題。真宗時全國官吏不過萬餘人,至英宗時,竟增至2萬4千多人,而宗室吏員,也有1萬5千人,冗官冗吏導致財政日益枯竭,國用不足。
且諫官權大,輕易彈人,大臣間猜疑傾軋,宋代人才輩出,而大多不能重用,即使偶有能人賢者在任,也因議論多,互相牽制,空有良謀善策而無法施行,范仲淹便是一明顯例子。本官不管本職,本職不干本事,用人必疑,猜防過重,始用即罷,官員難有發揮,政治自然難有起色。此外,官場亦形成苟且因循,坐待升遷,貪污腐化,賄賂公行之風;這種官僚內政的腐敗不振,實乃強榦弱枝政策下的惡果。
宋朝在地方行政上,也貫徹「弱枝」的原則,把地方權力集於中央。首先,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用文臣知州事,州官人選,概用文人,「列郡用京官權知,三年一換」,不得連任,並設「通判」以分其權。通判名義上,是知州的副手,實際上權力很大,知州的命令要他聯署才生效,通判更可直接向皇帝報告,使地方長官不能專權。各路又設帥、漕、倉、憲四個監司,負責兵工民事、地方財政、倉務救恤和提點刑獄。四司同為中央派往地方監察地方政事者。
至於地方上的財政,規定各路州縣收來的租賦,除必須開支外,一律由轉運使轉運京師。另外,地方稅收由中央派京官到各地監收。地方上的司法權也受削弱,如死刑的案件,要經中央刑部審核才能處決。又常派京官至各地視察,有時還派人到一些地區專管司法之事。總之,慕求地方上軍、政、財、法都受中央控制、監察。
可惜,這矯枉過正的政策,令地方上的行政始終不上軌道,地方上欠缺財政從事建設,遇有民變或外族入侵時則更不能抵抗,地方財政費用無以支付,只得徵取於民,助長了地方官吏的貪污和搾取,強榦弱枝,終導致地方各方面的不足和腐敗。南宋時的朱熹說過「本朝鑑於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正好說明地方上的貧弱。
強榦弱枝政策,沒錯能消除了唐末五代以來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的弊端,可是北宋沒有適時作出的調整,由於矯枉過正,致使無論中央或地方的一切權力都收於中央,集於皇帝,對整個國家來說是另一種危機,不單弄致外患為禍,也導致民變發生。北宋長期積弱,最終滅亡,實與強榦弱枝政策有密切關係。
宋史篇
Q1. 試述澶淵之盟訂立之背景,並述此盟約對真宗晚年政治及經濟之影響。
Q2. 試述北宋對遼及西夏之政策及其影響。
Q3. 南宋偏安一隅,於強敵窺伺下,何以竟能延祚百年,試加以分析。
source :
沙宏 : 試述澶淵之盟訂立之背景,並述此盟約對真宗晚年政治及經濟之影響。
http://reocities.com/Tokyo/bay/7057/
怎樣學歷史 ── 嚴耕望的治史三書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7538276640
細說宋朝 -- 澶淵之盟
http://www.saohua.com/shuku/xishuosongchao/ldf27.htm
細說宋朝 -- 澶淵之盟
http://wx.cclawnet.com/chinastory/05《细说宋朝》/index.htm
Labels:
五區公投,
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
明治漢學,
法舫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
瑜伽師地論,
簡朝亮 : 尚書集注述疏,
p2p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皇明經世文編序
皇明經世文編序
方岳貢序
文章莫尚乎經濟矣.
明興, 高皇帝提三尺劍攬羣策,以定天下. 聖子神孫,翼翼繩繩,三百年來, 名臣輩出, 如嶽如河如鸞如龍.
所以謀謨於總章之上, 諷議於簡策之下者,固已麟炳, 往古灼乎來茲矣, 亦各挺世而彰, 際時而建.
故贊君德則商霖, 周袞之功弼盛猷則調燭陳符之事, 語財賦,則管商桑孔不足言其能.
論掌故則鄭玄王肅不足侈其學.山川險易則裴楷賈躭之曉練, 天文星律則洛下一行之精明.邊備則營平代國不能勝其訏謨.河漕則王景韋堅無以驕其治辨.
此其人皆奮迹本朝, 不求異代, 而又世有明哲之后,時逄不諱之朝, 故直言極諫不絕於公車草野,瞽謀常參其末議學士家不知近事,往往是往古,而非當今.
然而傳曰: 法後王. 則以昭代之人文,經昭代之國事, 豈有不足者耶.
令皇帝勤思大業宵旦, 未遑仰二祖之風猷, 闡列宗之光烈, 將以對揚厥美,旁求俊, 又而先朝股肱胥輔之臣, 折衝禦侮之士 或有欽其績而不覩其文,覩其文而不識其用者,
則後起之徒母乃闇汶惑昧不克當於天子之意, 主日聖, 而臣日愚卿大夫之辱也,
貢待罪守郡十有一年, 政拙心長勞輕過重, 猶幸此鄉多文雅之彥, 若徐文學孚遠,陳進士子龍,宋孝廉徵璧,皆負韜世之才懷救時之術,
相與網羅往哲搜抉巨文,取其關於軍國,濟於時用者,上自洪武,迄于今皇帝,改元輯為 經世一編, 文從其人,人從其代,覽其規畫,足以益才智聽,
其敷奏足以壯忠懷,考其始終足,以識時變非,徒侈一代之鴻章,亦將以為明時之獻納云爾.
襄西方岳貢禹修父題
source :
皇明經世文編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hmjswp/003.htm
皇明經世文編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46931&page=2
- -
張國維序
雲間陳臥子仝徐闇公宋尚木所集經世編成. 郡守以其書示余.余讀而歎曰:猗與旨哉.
我國家治安三百年,列聖之所疇咨,諸臣之所竭思,大約可見于茲矣.夫士大夫之學術知今而不知古,其蔽也凡陋.
知古而不知今,其蔽也迂疏.必欲兼之則知古易而知今難者.
前代之事業有成史, 諸儒之所論, 列類聚羣分, 各有典要, 學者加歲月之功固巳舉其流畧矣.
- -
至于本朝之所以麟炳往古,焯乎來茲者,雖典制多陳, 而謨謀未著,金匱石室之所藏,既不能無掛漏于上,文苑家乘之所緝,又不能無散軼于下,
則雖深心掌故之家,窮年搜討未究萬一.
今三君俱以通達淹茂之才,懷濟世安邦之畧, 採遺文于二百七十年之間, 襄盛事于數月之內,
而 郡守又能于政事之暇,兼統條貫,以揚厲厥事故功,相得而速成.後之君子其欲覽觀于斯者,豈非有不勞之獲哉.
嗟乎.是數十百人者皆 國家之名公鉅卿, 得志于時者之所為也.不然則其時之不及為, 而徒其言之存也.不然則其人之不足錄而其言之不可廢者也.
- -
本朝二祖以來賢聖繼作,山嶽降靈英人傑士, 比肩相望,昌言偉論不絕于時.然求其說行于君,而功見于世,如三楊之於宣宗,于忠肅之於景帝,
李文達之於英宗,劉忠宣之於孝宗,永嘉之於世宗,江陵之於神宗,寥寥寡儔,不可槩見.
故得君行道,古人以為難,而其他議出而爭起, 策行而謗生者,不可勝計.及其事定之日,則是非得失,朗然皆見數傳之後,猶可獲其言之利焉.
- --
愚嘗觀西漢之隆,宣帝練羣臣核名實,而丞相高平侯數上封事,皆稱上旨.然其所以為能者.不過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
如賢臣賈誼,鼂錯,董仲舒所言奏請施行之而已.
今皇帝神聖,非漢宣中庸之主,能較其萬一, 而十四朝之鴻文偉畧有不止于賈董諸人者.
假使公卿之中有一人為高平侯,則夷狄安足禦而盜賊安足平哉.余待罪江南未閑軍旅,然於異度之士,廉勤之長,未嘗不盡心焉.
既嘉三君有當世之志而又多 太守能博盡英才之意,以布之天下而即以卜諸賢異日之所樹也.於是乎言.
東陽張國維題
---
任濬序
讀雲間諸名公皇明經世編有言,方今聖明,天縱丙夜觀書支日通章,其於天下古今之故可知矣.
一切尋嘗獻替如奏,十日鈞天.又聞蟋蟀之鳴,其誰能聽之矣.
古人謂明主可以理奪, 大要在聞所未聞.夫事堯舜之主,而欲令聞所未聞,吾見其難矣.
唐文皇每與群臣言,其臣皆恍惚墨食,如試子鎖棘.聽有司發策正不知出何典籍也.
惟魏徵展盡底蘊,時見更端超予.
此非徵之才具獨優, 蓋見文皇之好學,而黽勉從事者也.况乎事堯舜之主,而不思所以黽勉于效忠之路也.
夫欲黽勉于效忠之路,如臥子所輯經世編,其不可不讀也. 魏相非條上本朝故事,而欲以傾筐倒篚久事綜核之.
漢宣吾知其淺瑕不難見也.忠孝之性,雖不可以假人,然而聞見空疏,徒知自勉,不可強也.
豆目不足以研變,莧腸不足以貯理, 于是乎略不能以措治道,不可以格君, 敷奏則隔靴, 詰責則透裘,此非不才不忠之過,而不學之過也.
- -
故臥子之經世編,所以廣為臣者效忠之路也.非神聖之主,其臣莫及, 必不能令群下自知不足,而盡相勉于好學,
而非有識大之賢者,亦不能薈訏謨于繁蕪,而要其歸于明良之揆,
令二百七十年之偉人,呼其名于_上,
儼然廷立而議為願忠者,謀斷之先資而耴法耴裁,皆于是乎有當也,是則臥子之力也夫.
北海任濬書
- -
任濬_皇明經世文編序
source :
皇明經世文編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hmjswp/003.htm
皇明經世文編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46931&page=2
方岳貢序
文章莫尚乎經濟矣.
明興, 高皇帝提三尺劍攬羣策,以定天下. 聖子神孫,翼翼繩繩,三百年來, 名臣輩出, 如嶽如河如鸞如龍.
所以謀謨於總章之上, 諷議於簡策之下者,固已麟炳, 往古灼乎來茲矣, 亦各挺世而彰, 際時而建.
故贊君德則商霖, 周袞之功弼盛猷則調燭陳符之事, 語財賦,則管商桑孔不足言其能.
論掌故則鄭玄王肅不足侈其學.山川險易則裴楷賈躭之曉練, 天文星律則洛下一行之精明.邊備則營平代國不能勝其訏謨.河漕則王景韋堅無以驕其治辨.
此其人皆奮迹本朝, 不求異代, 而又世有明哲之后,時逄不諱之朝, 故直言極諫不絕於公車草野,瞽謀常參其末議學士家不知近事,往往是往古,而非當今.
然而傳曰: 法後王. 則以昭代之人文,經昭代之國事, 豈有不足者耶.
令皇帝勤思大業宵旦, 未遑仰二祖之風猷, 闡列宗之光烈, 將以對揚厥美,旁求俊, 又而先朝股肱胥輔之臣, 折衝禦侮之士 或有欽其績而不覩其文,覩其文而不識其用者,
則後起之徒母乃闇汶惑昧不克當於天子之意, 主日聖, 而臣日愚卿大夫之辱也,
貢待罪守郡十有一年, 政拙心長勞輕過重, 猶幸此鄉多文雅之彥, 若徐文學孚遠,陳進士子龍,宋孝廉徵璧,皆負韜世之才懷救時之術,
相與網羅往哲搜抉巨文,取其關於軍國,濟於時用者,上自洪武,迄于今皇帝,改元輯為 經世一編, 文從其人,人從其代,覽其規畫,足以益才智聽,
其敷奏足以壯忠懷,考其始終足,以識時變非,徒侈一代之鴻章,亦將以為明時之獻納云爾.
襄西方岳貢禹修父題
source :
皇明經世文編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hmjswp/003.htm
皇明經世文編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46931&page=2
- -
張國維序
雲間陳臥子仝徐闇公宋尚木所集經世編成. 郡守以其書示余.余讀而歎曰:猗與旨哉.
我國家治安三百年,列聖之所疇咨,諸臣之所竭思,大約可見于茲矣.夫士大夫之學術知今而不知古,其蔽也凡陋.
知古而不知今,其蔽也迂疏.必欲兼之則知古易而知今難者.
前代之事業有成史, 諸儒之所論, 列類聚羣分, 各有典要, 學者加歲月之功固巳舉其流畧矣.
- -
至于本朝之所以麟炳往古,焯乎來茲者,雖典制多陳, 而謨謀未著,金匱石室之所藏,既不能無掛漏于上,文苑家乘之所緝,又不能無散軼于下,
則雖深心掌故之家,窮年搜討未究萬一.
今三君俱以通達淹茂之才,懷濟世安邦之畧, 採遺文于二百七十年之間, 襄盛事于數月之內,
而 郡守又能于政事之暇,兼統條貫,以揚厲厥事故功,相得而速成.後之君子其欲覽觀于斯者,豈非有不勞之獲哉.
嗟乎.是數十百人者皆 國家之名公鉅卿, 得志于時者之所為也.不然則其時之不及為, 而徒其言之存也.不然則其人之不足錄而其言之不可廢者也.
- -
本朝二祖以來賢聖繼作,山嶽降靈英人傑士, 比肩相望,昌言偉論不絕于時.然求其說行于君,而功見于世,如三楊之於宣宗,于忠肅之於景帝,
李文達之於英宗,劉忠宣之於孝宗,永嘉之於世宗,江陵之於神宗,寥寥寡儔,不可槩見.
故得君行道,古人以為難,而其他議出而爭起, 策行而謗生者,不可勝計.及其事定之日,則是非得失,朗然皆見數傳之後,猶可獲其言之利焉.
- --
愚嘗觀西漢之隆,宣帝練羣臣核名實,而丞相高平侯數上封事,皆稱上旨.然其所以為能者.不過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
如賢臣賈誼,鼂錯,董仲舒所言奏請施行之而已.
今皇帝神聖,非漢宣中庸之主,能較其萬一, 而十四朝之鴻文偉畧有不止于賈董諸人者.
假使公卿之中有一人為高平侯,則夷狄安足禦而盜賊安足平哉.余待罪江南未閑軍旅,然於異度之士,廉勤之長,未嘗不盡心焉.
既嘉三君有當世之志而又多 太守能博盡英才之意,以布之天下而即以卜諸賢異日之所樹也.於是乎言.
東陽張國維題
---
任濬序
讀雲間諸名公皇明經世編有言,方今聖明,天縱丙夜觀書支日通章,其於天下古今之故可知矣.
一切尋嘗獻替如奏,十日鈞天.又聞蟋蟀之鳴,其誰能聽之矣.
古人謂明主可以理奪, 大要在聞所未聞.夫事堯舜之主,而欲令聞所未聞,吾見其難矣.
唐文皇每與群臣言,其臣皆恍惚墨食,如試子鎖棘.聽有司發策正不知出何典籍也.
惟魏徵展盡底蘊,時見更端超予.
此非徵之才具獨優, 蓋見文皇之好學,而黽勉從事者也.况乎事堯舜之主,而不思所以黽勉于效忠之路也.
夫欲黽勉于效忠之路,如臥子所輯經世編,其不可不讀也. 魏相非條上本朝故事,而欲以傾筐倒篚久事綜核之.
漢宣吾知其淺瑕不難見也.忠孝之性,雖不可以假人,然而聞見空疏,徒知自勉,不可強也.
豆目不足以研變,莧腸不足以貯理, 于是乎略不能以措治道,不可以格君, 敷奏則隔靴, 詰責則透裘,此非不才不忠之過,而不學之過也.
- -
故臥子之經世編,所以廣為臣者效忠之路也.非神聖之主,其臣莫及, 必不能令群下自知不足,而盡相勉于好學,
而非有識大之賢者,亦不能薈訏謨于繁蕪,而要其歸于明良之揆,
令二百七十年之偉人,呼其名于_上,
儼然廷立而議為願忠者,謀斷之先資而耴法耴裁,皆于是乎有當也,是則臥子之力也夫.
北海任濬書
- -
任濬_皇明經世文編序
source :
皇明經世文編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hmjswp/003.htm
皇明經世文編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46931&page=2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陸贄 : 其五請以稅茶錢置義倉以備水旱
陸贄 : 其五請以稅茶錢置義倉以備水旱
△其五請以稅茶錢置義倉以備水旱
陸贄 : 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
臣聞仁君在上,則海內無餒殍之人,豈必耕而餉之,爨而食之哉。蓋以慮得其宜,制得其道,致人於歉乏之外,設備於災沴之前,是以年雖大殺,眾不恇懼。夫水時為敗,堯湯被之矣,陰陽相寇,聖何禦哉!所貴堯湯之盛者,在於遭患。能濟耳。凡厥哲後,皆謹循之。
故《王制》 記虞夏殷周四代之法,乃云:「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周官》 司徒之屬亦云:「掌鄉裏之委積,以恤艱厄;縣鄙之委積,以待凶荒。」王制既衰,雜以權術。魏用平糴之法,漢置常平之倉,利兼公私,頗亦為便。隋氏立制,始創社倉,終於開皇,人不饑饉。貞觀初,戴胄建積穀備災之議,太宗悅焉,因命有司,詳立條制,所在貯粟,號為義倉。
豐則斂藏,儉則散給,曆高宗之代,五六十載,人賴其資。國步中艱,斯制亦弛。開元之際,漸複修崇。
是知儲積備災,聖王之急務也。《語》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此言君養人以成國,人戴君以成生,上下相成,事如一體。然則古稱九年六年之蓄者,蓋率土臣庶,通為之計耳,固非獨豐公庾,不及編。《記》所謂「雖有凶旱水溢,人無菜色」,良以此也。
後代失典籍備慮之旨,忘先王子愛之心,所蓄糧儲,唯計廩庾。犬彘厭人之食,而不知檢;溝壑委人之骨,而不能恤。
亂興於下,禍延於上,雖有公粟,豈得而食諸!故立國而不先養人,國固不立矣;養人而不先足食,人固不養矣;足食而不先備災,食固不足矣。為官而備者,人必不贍;為人而備者,官必不窮。是故論德昏明,在乎所務本末。務本則其末自遂,務末則其本兼亡,國本於人,安得不務。
頃以寇戎為梗,師旅亟興,惠恤之方,多所未暇,每遇陰陽愆候,年不順成,官司所儲祗給軍食。支計苟有所闕,猶須更取於人,人之凶荒,豈遑賑救。人小乏則求取息利,人大乏則賣鬻田廬。幸逢有年,才儻逋債,斂獲始畢,餱糧巳空,執契擔囊,行複貸假,重重計息,食每不充。倘遇薦饑,遂至顛沛,室家相棄,骨肉分離,乞為奴仆,猶莫之售,或行丐鄽,或縊死道途。
天災流行,四方代有,率計被其害者,每歲常不下一二十州。以陛下為人父母之心,若垂省憂,固足傷惻,幸有可救之道,焉可舍而不念哉?今賦役巳繁,人力巳竭,窮歲汲汲,永無贏餘,課之聚糧終不能致,將樹儲蓄根本,必藉官司助成。陛下誠能為人備災,過聽愚計,不害經費,可垂永圖。近者有司奏請稅茶,歲約得五十萬貫,元敕令貯戶部,用救百姓凶饑,今以蓄糧適副前旨。
望令轉運使總計諸道戶口多少,每年所得稅茶錢,使均融分配各令當道巡院主掌。每至穀麥熟時,即與觀察使計會,散就管內州縣和糴,便於當處置倉收納,每州令錄事參軍專知。仍定觀察判官一人與和糴巡院官同勾當,亦以義倉為名,除賑給百姓已外,一切不得貸便支用。如時當大稔,事至傷農,則優與價錢,廣其糴數,穀若稍貴,糴亦便停,所糴少多,與年上下,準平穀價,恒使得中。每遇災荒,即以賑給,小歉則隨事借貸,大饑則錄奏分頒,許從便宜,務使周濟,循環斂散,遂以為常。
如此,則蓄財息債者,不能耗吾人;聚穀幸災者,無以牟大利。富不至侈,貧不至饑,農不至傷,糴不至貴,一舉事而眾美具,可不務乎。俟人小休,漸勸私積,平糴之法斯在,社倉之制兼行,不出十年之中,必盈三歲之蓄,宏長不巳,升平可期。使一代黎人,永無餒乏,此堯湯所以見稱於千古也。願陛下遵之慕之,繼之齊之。苟能存誠,蔑有不至。
陸贄 : 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9D%87%E7%AF%80%E8%B3%A6%E7%A8%85%E6%81%A4%E7%99%BE%E5%A7%93%E5%85%AD%E6%A2%9D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權德輿 : 唐贈兵部尚書宣公陸贄翰苑集序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94%90%E8%B4%88%E5%85%B5%E9%83%A8%E5%B0%9A%E6%9B%B8%E5%AE%A3%E5%85%AC%E9%99%B8%E8%B4%84%E7%BF%B0%E8%8B%91%E9%9B%86%E5%BA%8F
陸贄 : 陸宣公奏議. 巻第1-12 ( 日本早稲田大学蔵書 )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i13/i13_00741/
陸贄 :葛氏評点陸宣公奏議. 巻1-4 / 陸贄 撰 ; 葛端調 評点 ; 桑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11/bunko11_d0326/
△其五請以稅茶錢置義倉以備水旱
陸贄 : 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
臣聞仁君在上,則海內無餒殍之人,豈必耕而餉之,爨而食之哉。蓋以慮得其宜,制得其道,致人於歉乏之外,設備於災沴之前,是以年雖大殺,眾不恇懼。夫水時為敗,堯湯被之矣,陰陽相寇,聖何禦哉!所貴堯湯之盛者,在於遭患。能濟耳。凡厥哲後,皆謹循之。
故《王制》 記虞夏殷周四代之法,乃云:「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周官》 司徒之屬亦云:「掌鄉裏之委積,以恤艱厄;縣鄙之委積,以待凶荒。」王制既衰,雜以權術。魏用平糴之法,漢置常平之倉,利兼公私,頗亦為便。隋氏立制,始創社倉,終於開皇,人不饑饉。貞觀初,戴胄建積穀備災之議,太宗悅焉,因命有司,詳立條制,所在貯粟,號為義倉。
豐則斂藏,儉則散給,曆高宗之代,五六十載,人賴其資。國步中艱,斯制亦弛。開元之際,漸複修崇。
是知儲積備災,聖王之急務也。《語》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此言君養人以成國,人戴君以成生,上下相成,事如一體。然則古稱九年六年之蓄者,蓋率土臣庶,通為之計耳,固非獨豐公庾,不及編。《記》所謂「雖有凶旱水溢,人無菜色」,良以此也。
後代失典籍備慮之旨,忘先王子愛之心,所蓄糧儲,唯計廩庾。犬彘厭人之食,而不知檢;溝壑委人之骨,而不能恤。
亂興於下,禍延於上,雖有公粟,豈得而食諸!故立國而不先養人,國固不立矣;養人而不先足食,人固不養矣;足食而不先備災,食固不足矣。為官而備者,人必不贍;為人而備者,官必不窮。是故論德昏明,在乎所務本末。務本則其末自遂,務末則其本兼亡,國本於人,安得不務。
頃以寇戎為梗,師旅亟興,惠恤之方,多所未暇,每遇陰陽愆候,年不順成,官司所儲祗給軍食。支計苟有所闕,猶須更取於人,人之凶荒,豈遑賑救。人小乏則求取息利,人大乏則賣鬻田廬。幸逢有年,才儻逋債,斂獲始畢,餱糧巳空,執契擔囊,行複貸假,重重計息,食每不充。倘遇薦饑,遂至顛沛,室家相棄,骨肉分離,乞為奴仆,猶莫之售,或行丐鄽,或縊死道途。
天災流行,四方代有,率計被其害者,每歲常不下一二十州。以陛下為人父母之心,若垂省憂,固足傷惻,幸有可救之道,焉可舍而不念哉?今賦役巳繁,人力巳竭,窮歲汲汲,永無贏餘,課之聚糧終不能致,將樹儲蓄根本,必藉官司助成。陛下誠能為人備災,過聽愚計,不害經費,可垂永圖。近者有司奏請稅茶,歲約得五十萬貫,元敕令貯戶部,用救百姓凶饑,今以蓄糧適副前旨。
望令轉運使總計諸道戶口多少,每年所得稅茶錢,使均融分配各令當道巡院主掌。每至穀麥熟時,即與觀察使計會,散就管內州縣和糴,便於當處置倉收納,每州令錄事參軍專知。仍定觀察判官一人與和糴巡院官同勾當,亦以義倉為名,除賑給百姓已外,一切不得貸便支用。如時當大稔,事至傷農,則優與價錢,廣其糴數,穀若稍貴,糴亦便停,所糴少多,與年上下,準平穀價,恒使得中。每遇災荒,即以賑給,小歉則隨事借貸,大饑則錄奏分頒,許從便宜,務使周濟,循環斂散,遂以為常。
如此,則蓄財息債者,不能耗吾人;聚穀幸災者,無以牟大利。富不至侈,貧不至饑,農不至傷,糴不至貴,一舉事而眾美具,可不務乎。俟人小休,漸勸私積,平糴之法斯在,社倉之制兼行,不出十年之中,必盈三歲之蓄,宏長不巳,升平可期。使一代黎人,永無餒乏,此堯湯所以見稱於千古也。願陛下遵之慕之,繼之齊之。苟能存誠,蔑有不至。
陸贄 : 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9D%87%E7%AF%80%E8%B3%A6%E7%A8%85%E6%81%A4%E7%99%BE%E5%A7%93%E5%85%AD%E6%A2%9D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權德輿 : 唐贈兵部尚書宣公陸贄翰苑集序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94%90%E8%B4%88%E5%85%B5%E9%83%A8%E5%B0%9A%E6%9B%B8%E5%AE%A3%E5%85%AC%E9%99%B8%E8%B4%84%E7%BF%B0%E8%8B%91%E9%9B%86%E5%BA%8F
陸贄 : 陸宣公奏議. 巻第1-12 ( 日本早稲田大学蔵書 )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i13/i13_00741/
陸贄 :葛氏評点陸宣公奏議. 巻1-4 / 陸贄 撰 ; 葛端調 評点 ; 桑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11/bunko11_d0326/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劉細良訪問陶傑
劉細良訪問陶傑
來自免費月刊《讀書好》第77期 2014年2月, 可於各大書店及商場取閱
pdf
http://www.sendspace.com/file/hvyndw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8%AE%80%E6%9B%B8%E5%A5%BD/198395991799?ref=ts/
http://forum2.hkgolden.com/view.aspx?type=CA&message=4946380&highlight_id=0&page=1
- - -
‘Space Invaders’ Hits Hong Kong
http://blogs.wsj.com/scene/2014/02/21/space-invaders-hits-hong-kong/
PICTURES// INVASION OF HONG KONG
http://invaderblog.wordpress.com/2014/01/22/pictures-invasion-of-hong-kong/
來自免費月刊《讀書好》第77期 2014年2月, 可於各大書店及商場取閱
http://www.sendspace.com/file/hvyndw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8%AE%80%E6%9B%B8%E5%A5%BD/198395991799?ref=ts/
http://forum2.hkgolden.com/view.aspx?type=CA&message=4946380&highlight_id=0&page=1
- - -
‘Space Invaders’ Hits Hong Kong
http://blogs.wsj.com/scene/2014/02/21/space-invaders-hits-hong-kong/
PICTURES// INVASION OF HONG KONG
http://invaderblog.wordpress.com/2014/01/22/pictures-invasion-of-hong-kong/
Labels:
五區公投,
文章軌範,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明治漢學,
康有為 -- 春秋董氏學,
簡朝亮 : 尚書集注述疏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陸小鳳 mv -情與義
陸小鳳 mv -情與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7Y_Ggavpw0&feature=related
陸小鳳 1978 -- 情與義 值千金 CD full versi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rzAaswdDMM&feature=related
新胡椒噴霧資料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918204718253&set=a.79833563252.78031.10795878252&type=1&ref=nf
囍帖街 ( 心繫英國香港版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msPOMeqjEM
黃子華 --全港市民熱烈慶祝回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UqxW6_YUlU&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7Y_Ggavpw0&feature=related
陸小鳳 1978 -- 情與義 值千金 CD full versi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rzAaswdDMM&feature=related
新胡椒噴霧資料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918204718253&set=a.79833563252.78031.10795878252&type=1&ref=nf
囍帖街 ( 心繫英國香港版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msPOMeqjEM
黃子華 --全港市民熱烈慶祝回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UqxW6_YUlU&feature=related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劉基 : 郁離子 -- 楚人養狙
劉基 : 郁離子 -- 楚人養狙
楚有養狙 以為生者, 楚人謂之 狙公。旦日, 必部分眾狙於庭, 使老狙 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實, 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 則加鞭棰焉。群狙 皆畏苦之, 弗敢違也。
一日, 有小狙 謂眾狙曰: 『 山之果, 公所樹與? 』
曰: 『 否也, 天生也。』
曰: 『 非公不得而取與? 』
曰: 『 否也, 皆得而取也。』
曰: 『 然則 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 』
言未既, 眾狙皆寤。其夕, 相與伺狙公之寢, 破柵毀柙, 取其積, 相攜而入於林中, 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 :『 世有以術 使民而無道揆者, 其如狙公乎? 惟其昏而未覺也; 一旦有開之, 其術窮矣。』
楚有養狙 以為生者, 楚人謂之 狙公。旦日, 必部分眾狙於庭, 使老狙 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實, 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 則加鞭棰焉。群狙 皆畏苦之, 弗敢違也。
一日, 有小狙 謂眾狙曰: 『 山之果, 公所樹與? 』
曰: 『 否也, 天生也。』
曰: 『 非公不得而取與? 』
曰: 『 否也, 皆得而取也。』
曰: 『 然則 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 』
言未既, 眾狙皆寤。其夕, 相與伺狙公之寢, 破柵毀柙, 取其積, 相攜而入於林中, 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 :『 世有以術 使民而無道揆者, 其如狙公乎? 惟其昏而未覺也; 一旦有開之, 其術窮矣。』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歷史】文化大革命 被破壞名勝古蹟 部份名單
【歷史】文化大革命 被破壞名勝古蹟 部份名單
中國文化
破壞多過八國聯軍、慘過日本仔進城!!!
以下只是一小部份.....
http://forum2.hkgolden.com/view.aspx?type=CA&message=1984549&page=1&highlight_id=0
名勝古蹟被破壞
*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圓明園遺址再次遭到破壞,建築基址和山形水系僅存輪廓。
* 炎帝陵主殿及其附屬建築遭嚴重破壞,並刨挖陵墓內存物搶奪一空,最後全部夷為平地。[2]
* 倉頡廟多處石碑被毀,陵墓遭刨挖。[3]
* 山西舜帝陵被毀,墓冢掛上了大喇叭。
* 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大禹廟被拆毀,高大的大禹塑像被砸爛,頭顱齊頸部截斷,放在平板車上遊街示眾。
* 西藏大昭寺主奉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被搗毀面目。
* 曲阜孔廟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孔子墓被鏟平挖掘,其內孔子遺物與骨駭示眾後焚燬,「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大碑被毀。廟碑被毀,孔廟的泥胎塑像被毀。[4]最早進行的破壞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的200餘名師生組織,被摧毀的之前登記在冊的文物就有6618件,其中畫929幅,書籍2700餘本,石碑1000餘塊,墓葬2000餘。[54]
* 孔子的七十六代孫孔令貽的墳墓被掘開。
* 安徽和縣烏江畔項羽的霸王廟、虞姬廟和虞姬墓,香火延續兩千年至今日,「橫掃」之後,廟、墓皆被砸成一片廢墟。文革後去霸王廟的憑吊者,見到的只是半埋在二里半露在地上的石獅子。
* 在橫掃一切的風暴中,霍去病的霍陵也受到破壞。香燭、簽筒被打爛之外,霍去病的塑像也毀於一旦。
* 頤和園佛香閣、智慧海被砸,大佛被毀。
* 王陽明文廟和王文成公祠兩組建築(包括王陽明塑像)全被毀平。[6]
* 新任太原市委書記下令砸毀廟宇。隨即全市190處廟宇古跡除十幾處被保留外悉數被毀。山西省博物館館長聞訊趕到芳林寺,只撿回一包泥塑人頭。[7]
* 醫聖張仲景的塑像被搗毀,墓亭、石碑被砸爛,「張仲景紀念館」的展覽品也被洗劫一空。「醫聖祠」已不復存在。
* 河南南陽諸葛亮的「諸葛草廬」(又名武侯祠)的『千古人龍』、『漢昭烈皇帝三顧處』、『文韜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間塑造的十八尊琉璃羅漢全部搗毀,殿宇飾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龍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遭焚。
* 書聖王羲之的陵墓及佔地二十畝的金庭觀幾乎全部平毀,祗剩下右軍祠前幾株千年古柏。
* 文成公主當年親自主持塑造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安放覺拉寺)被搗毀。
* [red]合肥人代代保護、年年祭掃的「包青天」墓,也毀於一旦 . . . . . .
河南盪陰縣中學生將岳飛等人的塑像、銅像,秦檜等「五奸黨」的鐵跪像,連同歷代傳下的碑刻「橫掃」殆盡。
* 江南最古老經典千年建築物杭州西湖靈隱寺,周恩來總理派遣一連隊士兵堆壘包、架機槍駐守防範紅衛兵破壞,仍不免有部份寺內石雕遭紅衛兵翻牆入寺敲毀。
* 杭州「革命」青年砸了岳廟,連岳飛的墳也刨了個底朝天。岳武穆被焚骨揚灰。
* 阿拉騰甘得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園被砸。
* 朱元璋巨大的皇陵石碑被拉倒;石人石馬被炸藥炸得缺胳膊少腿;皇城也拆得一乾二凈。
* 明神宗萬曆皇帝及后妃遺骸自北京定陵裡掘出,著龍袍骷髏吊掛於樹上曝屍,然後和皇后骨骸一同焚毀。
* 明思宗崇禎皇帝自縊的景山槐樹被鋸斷;現存為後再植新株。
* 海南島的天涯海角,明代名臣海瑞的墳被砸掉,一代清官的遺骨被挖出遊街示眾。
* 湖北江陵名相張居正的墓被紅衛兵砸毀、焚骨。
* 北京城內的袁崇煥墳被夷成平地。
* 黎平故里安葬的是明末名臣何騰蛟,他的祠堂中的佛像被掃了個一乾二凈,而且把黎平人最引以為榮的何騰蛟墓被挖。
* 吳承恩的故居在江蘇淮安縣河下鎮打銅巷。他的故居不大,三進院落,南為客廳,中為書齋,北為臥室。幾百年來曾有無數景仰者來此憑吊此故居和墓地。文革時《西遊記》成「封、資、修」(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裡的「封」,吳氏故居也「被毀為一片廢墟」。
中國文化
破壞多過八國聯軍、慘過日本仔進城!!!
以下只是一小部份.....
http://forum2.hkgolden.com/view.aspx?type=CA&message=1984549&page=1&highlight_id=0
名勝古蹟被破壞
*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圓明園遺址再次遭到破壞,建築基址和山形水系僅存輪廓。
* 炎帝陵主殿及其附屬建築遭嚴重破壞,並刨挖陵墓內存物搶奪一空,最後全部夷為平地。[2]
* 倉頡廟多處石碑被毀,陵墓遭刨挖。[3]
* 山西舜帝陵被毀,墓冢掛上了大喇叭。
* 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大禹廟被拆毀,高大的大禹塑像被砸爛,頭顱齊頸部截斷,放在平板車上遊街示眾。
* 西藏大昭寺主奉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被搗毀面目。
* 曲阜孔廟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孔子墓被鏟平挖掘,其內孔子遺物與骨駭示眾後焚燬,「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大碑被毀。廟碑被毀,孔廟的泥胎塑像被毀。[4]最早進行的破壞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的200餘名師生組織,被摧毀的之前登記在冊的文物就有6618件,其中畫929幅,書籍2700餘本,石碑1000餘塊,墓葬2000餘。[54]
* 孔子的七十六代孫孔令貽的墳墓被掘開。
* 安徽和縣烏江畔項羽的霸王廟、虞姬廟和虞姬墓,香火延續兩千年至今日,「橫掃」之後,廟、墓皆被砸成一片廢墟。文革後去霸王廟的憑吊者,見到的只是半埋在二里半露在地上的石獅子。
* 在橫掃一切的風暴中,霍去病的霍陵也受到破壞。香燭、簽筒被打爛之外,霍去病的塑像也毀於一旦。
* 頤和園佛香閣、智慧海被砸,大佛被毀。
* 王陽明文廟和王文成公祠兩組建築(包括王陽明塑像)全被毀平。[6]
* 新任太原市委書記下令砸毀廟宇。隨即全市190處廟宇古跡除十幾處被保留外悉數被毀。山西省博物館館長聞訊趕到芳林寺,只撿回一包泥塑人頭。[7]
* 醫聖張仲景的塑像被搗毀,墓亭、石碑被砸爛,「張仲景紀念館」的展覽品也被洗劫一空。「醫聖祠」已不復存在。
* 河南南陽諸葛亮的「諸葛草廬」(又名武侯祠)的『千古人龍』、『漢昭烈皇帝三顧處』、『文韜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間塑造的十八尊琉璃羅漢全部搗毀,殿宇飾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龍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遭焚。
* 書聖王羲之的陵墓及佔地二十畝的金庭觀幾乎全部平毀,祗剩下右軍祠前幾株千年古柏。
* 文成公主當年親自主持塑造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安放覺拉寺)被搗毀。
* [red]合肥人代代保護、年年祭掃的「包青天」墓,也毀於一旦 . . . . . .
河南盪陰縣中學生將岳飛等人的塑像、銅像,秦檜等「五奸黨」的鐵跪像,連同歷代傳下的碑刻「橫掃」殆盡。
* 江南最古老經典千年建築物杭州西湖靈隱寺,周恩來總理派遣一連隊士兵堆壘包、架機槍駐守防範紅衛兵破壞,仍不免有部份寺內石雕遭紅衛兵翻牆入寺敲毀。
* 杭州「革命」青年砸了岳廟,連岳飛的墳也刨了個底朝天。岳武穆被焚骨揚灰。
* 阿拉騰甘得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園被砸。
* 朱元璋巨大的皇陵石碑被拉倒;石人石馬被炸藥炸得缺胳膊少腿;皇城也拆得一乾二凈。
* 明神宗萬曆皇帝及后妃遺骸自北京定陵裡掘出,著龍袍骷髏吊掛於樹上曝屍,然後和皇后骨骸一同焚毀。
* 明思宗崇禎皇帝自縊的景山槐樹被鋸斷;現存為後再植新株。
* 海南島的天涯海角,明代名臣海瑞的墳被砸掉,一代清官的遺骨被挖出遊街示眾。
* 湖北江陵名相張居正的墓被紅衛兵砸毀、焚骨。
* 北京城內的袁崇煥墳被夷成平地。
* 黎平故里安葬的是明末名臣何騰蛟,他的祠堂中的佛像被掃了個一乾二凈,而且把黎平人最引以為榮的何騰蛟墓被挖。
* 吳承恩的故居在江蘇淮安縣河下鎮打銅巷。他的故居不大,三進院落,南為客廳,中為書齋,北為臥室。幾百年來曾有無數景仰者來此憑吊此故居和墓地。文革時《西遊記》成「封、資、修」(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裡的「封」,吳氏故居也「被毀為一片廢墟」。
《五區公投漫畫》原裝全版本
《五區公投漫畫》原裝全版本
http://cusonlo.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_25.html
Hong Kong Policy Address ,1996, Chris Patten
在我看來,香港一直在生活中實踐作家 傑克•倫敦 (Jack London )的 信條:
“寧化飛灰,不作浮塵。
“寧投熊熊烈火,光盡而滅;
“不伴寂寂朽木,默然同腐。
“寧為耀目流星,迸發萬丈光芒;
“不羨永恒星體,悠悠沉睡終古。”
97. 前路不管有何挑戰,都不會,我重複,都不會使這顆流星飛墜,光華從此消逝。我深願香港能奮然而起,征服未來,那時候,歷史也必為之動容,起立喝采。
http://www.legco.gov.hk/yr96-97/chinese/lc_sitg/hansard/961002hc.doc
Hong Kong, it seems to me, has always lived by the author, Jack LONDON's credo:
"I would 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
I would rather my spark should burn out in a brilliant blaze,
Than it should be stifled in dry rot.
I would rather be a superb meteor,
With every atom of me in magnificent glow,
Than a sleepy and permanent planet."
97. Whatever the challenges ahead, nothing, nothing should bring this meteor crashing to earth, nothing should snuff out its glow. I hope that Hong Kong will take tomorrow by storm. And when it does, history will stand and cheer.
http://www.legco.gov.hk/yr96-97/chinese/lc_sitg/hansard/961002hc.doc">http://www.legco.gov.hk/yr96-97/chinese/lc_sitg/hansard/961002hc.doc">http://www.legco.gov.hk/yr96-97/chinese/lc_sitg/hansard/961002hc.doc
http://cusonlo.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_25.html
Hong Kong Policy Address ,1996, Chris Patten
在我看來,香港一直在生活中實踐作家 傑克•倫敦 (Jack London )的 信條:
“寧化飛灰,不作浮塵。
“寧投熊熊烈火,光盡而滅;
“不伴寂寂朽木,默然同腐。
“寧為耀目流星,迸發萬丈光芒;
“不羨永恒星體,悠悠沉睡終古。”
97. 前路不管有何挑戰,都不會,我重複,都不會使這顆流星飛墜,光華從此消逝。我深願香港能奮然而起,征服未來,那時候,歷史也必為之動容,起立喝采。
http://www.legco.gov.hk/yr96-97/chinese/lc_sitg/hansard/961002hc.doc
Hong Kong, it seems to me, has always lived by the author, Jack LONDON's credo:
"I would 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
I would rather my spark should burn out in a brilliant blaze,
Than it should be stifled in dry rot.
I would rather be a superb meteor,
With every atom of me in magnificent glow,
Than a sleepy and permanent planet."
97. Whatever the challenges ahead, nothing, nothing should bring this meteor crashing to earth, nothing should snuff out its glow. I hope that Hong Kong will take tomorrow by storm. And when it does, history will stand and cheer.
http://www.legco.gov.hk/yr96-97/chinese/lc_sitg/hansard/961002hc.doc">http://www.legco.gov.hk/yr96-97/chinese/lc_sitg/hansard/961002hc.doc">http://www.legco.gov.hk/yr96-97/chinese/lc_sitg/hansard/961002hc.doc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