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家文読本-沈徳潜 撰,五十川佐武郎 編-沈徳潜 撰[他] (中川明善堂, 1885)
唐宋八家文読本 : 清本翻刻-沈徳潜 撰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580
*唐宋八家文読本 : 纂評音註. 巻1-沈徳潜 撰,岡千仭 校,斎藤竹堂 評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607
唐宋八大家文読本 : 標註. 巻1-3-沈徳潜 撰,榧木寛則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430
続唐宋八家文読本. 1-村瀬石庵 編,柴田清堅 校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196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 巻之1-岡三慶 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732
*唐宋八家文読本-沈徳潜 撰,五十川佐武郎 編-沈徳潜 撰[他] (中川明善堂, 1885)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596
--
近思錄 근사록, 近思錄釋疑,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近思錄 근사록, 近思錄釋疑,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註解千字文
增廣賢文(廣東話) 完整篇
朱子治家格言(粵語讀誦)
近思錄 근사록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C_000&keywords=%E8%BF%91%E6%80%9D%E9%8C%84&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近思錄釋疑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30018_000&keywords=%E8%BF%91%E6%80%9D%E9%8C%84&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6_000&keywords=%E8%BF%91%E6%80%9D%E9%8C%84&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近思録集解便蒙詳解-久保天随 著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950177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10757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100卷目2卷續集11卷別集10卷-『國立國會圖書館漢籍目録』547頁左
題簽「朱子文集」 版心「朱子大全」
正徳元年平安寿文堂刊本後印
装丁 : 綫装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10757
주자어류-朱子語類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30137_000&keywords=%E6%9C%B1%E5%AD%90%E8%AA%9E%E9%A1%9E&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趙錫年 :趙氏族譜
趙錫年 :趙氏族譜
趙錫年 :趙氏族譜
《趙氏族譜》,趙錫年總編輯,民國26年,石印本,線裝二冊。原本四卷,現存卷一、卷二,版心下題「香港趙揚名閣石印局存版」。
譜載商王裔孫趙錫年立志修譜,歷經18年後,因經營石印生意之便,終於達成出版族譜心願。
本譜附宋朝帝后畫像及三江鄉全圖,特別以彩色石印,印刷精美而資料珍貴。
散居廣東新會三江鄉的趙氏,係宋太宗四子、商王趙元份之後裔。
趙錫年 :趙氏族譜
http://www.2jiapu.com/album/13093.html
--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出版者不詳], 民國26年[1937]記事.(香港 : 趙陽名閣石印局存版). 2冊 : 插圖, 世系表, 肖像.
始祖 : (唐) 僖祖趙眺,字元明,號麗天.
遠祖 : (宋太祖) 趙匡胤.
入廣始祖 : (宋元之際) 趙必迎.
散居地 : 廣東省新會縣; 浙江省東陽縣, 永康縣; 及全國等地.
卷端題 : 三江趙氏族譜.
趙錫年 :趙氏族譜
《趙氏族譜》,趙錫年總編輯,民國26年,石印本,線裝二冊。原本四卷,現存卷一、卷二,版心下題「香港趙揚名閣石印局存版」。
譜載商王裔孫趙錫年立志修譜,歷經18年後,因經營石印生意之便,終於達成出版族譜心願。
本譜附宋朝帝后畫像及三江鄉全圖,特別以彩色石印,印刷精美而資料珍貴。
散居廣東新會三江鄉的趙氏,係宋太宗四子、商王趙元份之後裔。
趙錫年 :趙氏族譜
http://www.2jiapu.com/album/13093.html
--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出版者不詳], 民國26年[1937]記事.(香港 : 趙陽名閣石印局存版). 2冊 : 插圖, 世系表, 肖像.
始祖 : (唐) 僖祖趙眺,字元明,號麗天.
遠祖 : (宋太祖) 趙匡胤.
入廣始祖 : (宋元之際) 趙必迎.
散居地 : 廣東省新會縣; 浙江省東陽縣, 永康縣; 及全國等地.
卷端題 : 三江趙氏族譜.
Labels:
王龍溪,
石川安貞注: ( 陸贄 ) 陸宣公全集,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明治漢學,
法舫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
康有為 -- 春秋董氏學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青樓集敘
青樓集敘
《青樓集》者,紀南北諸伶之姓氏也。名以青樓者何?蓋取秦少遊之語也。記以諸伶者誰?吳淞夏君之集也。
夏君百和,文獻故家,起宋歷元,幾二百餘年,素富貴而苴富貴。方妙歲時,客有挾明雌亭侯之術,而謂之曰:君神清氣峻,飄飄然丹霄之鶴。
厥一紀,東南兵擾,君值其厄,資產蕩然,豫損之又損,其庶幾乎?伯和攬鏡,自嘆形色。
凡寓公貧士,鄰裏細民,輒周急贍乏。遍交士大夫之賢者,慕孔北海,座客常滿,尊酒不空,終日高會開宴,諸伶畢至,以故聞見博有,聲譽益彰。
無何,張氏據姑蘇,軍需征賦百出,昔之吝財豪戶,破家剝床,目不堪睹。伯和優遊衡茅,教子讀書,幅巾筇杖,逍遙乎林麓之間,泊如也。
追憶曩時諸伶姓氏而集焉。喜事者哂之,弗究經史而誌米鹽瑣事,質之於頑老子,曰:賢哂其易易,竟弗究其所以然者。
我聖元世皇禦極,肇興龍朔,混一文軌,樂典章,煥乎唐堯,若名臣方躅,具載信史。
茲記諸伶姓氏,一以見盛世芬華,元元同樂,再以見庸夫溺濁流之弊,遂有今日之大亂,厥誌淵矣哉。
史列《伶官》之傳,侍兒有集,義倡司書,稗官小說,君子取焉。伯和記其賤者末者,後猶匪企及,況其碩氏巨賢乎?
當察夫集外之意,不當求諸集中之名也。伯和拜手曰:先生知予哉!
至正丙午春頑老子張擇鳴善謹敘
- -
花間集
臣等謹案:《花間集》十卷,後蜀趙崇祚編。崇祚字弘基,事孟昶為衛尉少卿,而不詳其里貫。《十國春秋》亦不為立傳。
案:蜀有趙崇韜,為中書令廷隱之子。崇祚疑即其兄弟行也。詩餘體變濫觴於唐,而盛行於五代。
自宋以後,家數益繁,選錄益眾。而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唐末名家詞曲,俱賴以僅存。陳振孫謂所錄自溫庭筠而下十八人,凡五百首,今逸其二。
坊刻妄有增加,殊失其舊。此為明毛晉以家藏宋刻重刊之本,猶為精審。前有歐陽炯序,後有陸游跋。作於孟昶廣政三年,乃晉高祖之天福五年。
炯仕蜀官至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工於詩詞,其《漁父歌》尤為詞家所稱道云。
乾隆四十一年四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 -
花間集原序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
(雲謠:白雲謠。相傳穆天子與西王母宴飲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因首句為“白雲在天”,故名白雲謠。金母:即西王母。)
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 (穆天子)心醉。名高《白雪》, (古曲名。師曠所作。)聲聲而自合鸞歌;
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 (呂氏春秋古樂: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故稱音律為鳳律)楊柳大堤之句,樂府相傳;《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製。
莫不爭高門下,三千玳帽之簪;競富樽前,數十珊瑚之樹。則有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唐長安平康里,因在城北,也稱北里,是妓院所在地)何止言之不文,所謂秀而不實。
有唐已降,率土之濱, (語出詩經小雅北山)家家之香徑春風,寧尋越豔;處處之紅樓夜月,自鎖嫦娥。
在明皇朝,則有李太白之應制《清平樂》調四首,近代溫飛卿復有《金筌集》,邇來]作者,無媿前人。
今衛尉少卿字弘基, (花間集的作者趙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蹟不詳。編此集時任衛尉少卿)以拾翠洲邊,自得羽毛之異;織綃泉底,獨殊機杼之功。
廣會眾賓,時延佳論。因集近來詩客曲子詞五百首,分為十卷。以烱 (歐陽炯)粗預知音,辱請命題,仍為敘引。
昔郢人有歌《陽春》者,號為絕唱,乃命之為《花間集》。庶使西園 (三國魏鄴都的西園,魏文帝曹丕集文學侍從之臣游宴賞月的地方)英哲,
用資羽蓋之歡;南國嬋娟,休唱蓮舟之引。 (採蓮曲,樂府清商曲辭。)
廣政三年夏四月大蜀歐陽烱敘
ttps://zh.wikisource.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87-%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1.djvu
ttps://zh.wikisource.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88-%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2.djvu
ttps://zh.wikisource.org/wiki/Index: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2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94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64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98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92-%E9%BB%83%E6%98%87-%E5%94%90%E5%AE%8B%E8%AB%B8%E8%B3%A2%E7%B5%B6%E5%A6%99%E8%A9%9E%E9%81%B8-2-1.djvu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Bots/Work_requests/Archive_13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5%9B%9B%E9%83%A8%E5%8F%A2%E5%88%8A%E7%B6%93%E9%83%A8
ttp://zh.wikisource.nom.rs/wiki/Special:%E5%89%8D%E7%BC%80%E7%B4%A2%E5%BC%95/Index:Sibu_Congkan
《青樓集》者,紀南北諸伶之姓氏也。名以青樓者何?蓋取秦少遊之語也。記以諸伶者誰?吳淞夏君之集也。
夏君百和,文獻故家,起宋歷元,幾二百餘年,素富貴而苴富貴。方妙歲時,客有挾明雌亭侯之術,而謂之曰:君神清氣峻,飄飄然丹霄之鶴。
厥一紀,東南兵擾,君值其厄,資產蕩然,豫損之又損,其庶幾乎?伯和攬鏡,自嘆形色。
凡寓公貧士,鄰裏細民,輒周急贍乏。遍交士大夫之賢者,慕孔北海,座客常滿,尊酒不空,終日高會開宴,諸伶畢至,以故聞見博有,聲譽益彰。
無何,張氏據姑蘇,軍需征賦百出,昔之吝財豪戶,破家剝床,目不堪睹。伯和優遊衡茅,教子讀書,幅巾筇杖,逍遙乎林麓之間,泊如也。
追憶曩時諸伶姓氏而集焉。喜事者哂之,弗究經史而誌米鹽瑣事,質之於頑老子,曰:賢哂其易易,竟弗究其所以然者。
我聖元世皇禦極,肇興龍朔,混一文軌,樂典章,煥乎唐堯,若名臣方躅,具載信史。
茲記諸伶姓氏,一以見盛世芬華,元元同樂,再以見庸夫溺濁流之弊,遂有今日之大亂,厥誌淵矣哉。
史列《伶官》之傳,侍兒有集,義倡司書,稗官小說,君子取焉。伯和記其賤者末者,後猶匪企及,況其碩氏巨賢乎?
當察夫集外之意,不當求諸集中之名也。伯和拜手曰:先生知予哉!
至正丙午春頑老子張擇鳴善謹敘
- -
花間集
臣等謹案:《花間集》十卷,後蜀趙崇祚編。崇祚字弘基,事孟昶為衛尉少卿,而不詳其里貫。《十國春秋》亦不為立傳。
案:蜀有趙崇韜,為中書令廷隱之子。崇祚疑即其兄弟行也。詩餘體變濫觴於唐,而盛行於五代。
自宋以後,家數益繁,選錄益眾。而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唐末名家詞曲,俱賴以僅存。陳振孫謂所錄自溫庭筠而下十八人,凡五百首,今逸其二。
坊刻妄有增加,殊失其舊。此為明毛晉以家藏宋刻重刊之本,猶為精審。前有歐陽炯序,後有陸游跋。作於孟昶廣政三年,乃晉高祖之天福五年。
炯仕蜀官至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工於詩詞,其《漁父歌》尤為詞家所稱道云。
乾隆四十一年四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 -
花間集原序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
(雲謠:白雲謠。相傳穆天子與西王母宴飲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因首句為“白雲在天”,故名白雲謠。金母:即西王母。)
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 (穆天子)心醉。名高《白雪》, (古曲名。師曠所作。)聲聲而自合鸞歌;
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 (呂氏春秋古樂: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故稱音律為鳳律)楊柳大堤之句,樂府相傳;《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製。
莫不爭高門下,三千玳帽之簪;競富樽前,數十珊瑚之樹。則有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唐長安平康里,因在城北,也稱北里,是妓院所在地)何止言之不文,所謂秀而不實。
有唐已降,率土之濱, (語出詩經小雅北山)家家之香徑春風,寧尋越豔;處處之紅樓夜月,自鎖嫦娥。
在明皇朝,則有李太白之應制《清平樂》調四首,近代溫飛卿復有《金筌集》,邇來]作者,無媿前人。
今衛尉少卿字弘基, (花間集的作者趙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蹟不詳。編此集時任衛尉少卿)以拾翠洲邊,自得羽毛之異;織綃泉底,獨殊機杼之功。
廣會眾賓,時延佳論。因集近來詩客曲子詞五百首,分為十卷。以烱 (歐陽炯)粗預知音,辱請命題,仍為敘引。
昔郢人有歌《陽春》者,號為絕唱,乃命之為《花間集》。庶使西園 (三國魏鄴都的西園,魏文帝曹丕集文學侍從之臣游宴賞月的地方)英哲,
用資羽蓋之歡;南國嬋娟,休唱蓮舟之引。 (採蓮曲,樂府清商曲辭。)
廣政三年夏四月大蜀歐陽烱敘
ttps://zh.wikisource.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87-%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1.djvu
ttps://zh.wikisource.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88-%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2.djvu
ttps://zh.wikisource.org/wiki/Index: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2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94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64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98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92-%E9%BB%83%E6%98%87-%E5%94%90%E5%AE%8B%E8%AB%B8%E8%B3%A2%E7%B5%B6%E5%A6%99%E8%A9%9E%E9%81%B8-2-1.djvu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Bots/Work_requests/Archive_13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5%9B%9B%E9%83%A8%E5%8F%A2%E5%88%8A%E7%B6%93%E9%83%A8
ttp://zh.wikisource.nom.rs/wiki/Special:%E5%89%8D%E7%BC%80%E7%B4%A2%E5%BC%95/Index:Sibu_Congkan
Labels:
五區公投,
心經,
文章軌範,
王心齋--泰州學派,
王龍溪,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순종실록 3권, 순종 2년 12월 4일 양력 1번째기사 1909년 대한 융희(隆熙) 3년
일진회장 이용구가 일한 합방 성명서를 발표하다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zb_10212004_001
四日。 一進會長李容九, 稱以百萬會員聯名, 日、韓合邦聲明書, 發表於中外。 其文曰:
嗟! 我檀君四千年神聖歷史를 保有고 我太祖五百年創恢洪基에 奠居 二千萬國民同胞여! 國家는 獨立고 人民은 自由로 競爭舞臺에 翺翔 祖國精神이 二千萬腦裏에 充滿것은 固認바라。 若此等精神을 脫落야 他의 羇絆에 安고 人의 奴隷되기를 要야 阿附依賴만에 甘心自嗜은 紅奴黑蠻의 種旅이라도 猶恥라。
然이나 衡國勢變時機에 善能치못야 反히 沈淪의 毒을 吸受고 滅亡의 禍를 自招 末路에 陷야도 瞢然히 覺省치못은 譬컨 祖國精神은 腦裏에 充滿얏지만 已無及矣의 抱恨에 至지라。 今日의 狀態 此杞憂를 不可不抱 時라, 思라!
二千萬國民의 目前岌嶪 現狀은 果然如何가? 欲生不得生欲死不得死지라, 旣히 奴隷犧牲의 悲境에 墜落 今日에 坐야 過去를 推고 將來를 思면엇지 前途가 茫蒼고 晨光이 熹迷 感이 無리요? 此可謂天非不恤이나 惟人自取라。 甲午年에 日本은 日、淸戰役을 起야 巨億의 戰費를 消고 累萬의 戰士를 喪야 淸國의 羇絆을 脫却케고 我韓獨立을 確有지라。
그러 政治를 濁亂고 好誼를 排擊야 此萬世基礎를 能守치못은 我韓國人의 自取라。
竟히 日、露戰爭의 因果를 媒介야 日本의 損害 甲午에 十倍나되얏스나 我로여금 露人虎口의 一塊肉됨을 免케고 東洋全局의 平和를 維持에 努力지라。
이러 此善隣主義에 樂從치안코 反히 朝秦暮楚의 弊를 生야 遂히 外交權을 他에 讓與고 保護條約을 成立함에 至도 亦我韓人의 自招라。
日、韓의 關係가 已히 密接에 感情을 融和고 工藝를 師受며 文明의 模範을 寸取尺進것이어늘 反히 海牙問題를 生야 一大政變을 喚起고 七條約을 繼續成立도 亦我韓人의 自招라。 時勢一變以來殖産을 是懋生活을 是紓敎育을 是展知識을 是達케지 三年間에 張一事振一業지도못고 內 權利를 競爭고 外 暴匪가 猖獗야 人民의 生活은 朝夕을 不慮야 漸漸極度에 陷케도 亦我韓人의 自取라。 伊藤太師의 人民을 懷綏고 東宮을 輔導고 我韓을 爲여 殫勞을 難忘지라 然而海外哈爾賓變怪가 生을 因야 日本全國의 輿情이 沸騰야 對韓政策의 根本的解決을 主唱고 或
은 如何 危險을 喚起지 不知에 至케도 亦我韓人의 自取라。
自來我韓은 專制政治로 人民의 權利를 束縛고 不敢自由 民族인 故로 其自取 責任은 擔任얏다여도 可나, 過去를 推고 將來를 思면 安危存亡을 決코 民族의 責任에 歸다고 謂치못지라。 殷鑑不遠이라 越車旣覆을 戒것은 五百年宗社 邱墟에 歸고 二千萬의 生命은 孑遺가 無히 慘境에 陷지라。 今日이 何日인고? 外交一款을 旣히 讓與 結果로 財政이 我에 在가? 軍機가 我에 在가? 通信이 我에 在가? 法章이 我에 在가? 所謂條約은 一死物에 歸고 國氣民命은 駸駸然一死地에 自落얏니 今日에 昨日이 復來치안코 明日에 今日이 更無도다。
然則昨日에 不知今日니 今日에 不得不備明日이라。
嗟! 我二千萬國民腦裏에 充滿한 祖國精神을 奮야 大聲疾呼야 方今日本輿論의 主唱 根本的解決問題에 對야 防瀾息波야 我皇帝陛下와 大日本國天皇陛下의 天聽의 上徹 一團精誠으로 哀訴야 我皇室의 萬世尊崇基礎를 鞏固케고 我人民으로 一等待遇의 福利를 享有케고 政府와 社會로 益益發展케기로 主唱야 一大政治機關을 成立이 卽我韓의 保護라。
欲死不得死 我二千萬國民은 奴隷의 侮蔑을 脫고 犧牲의 困苦를 免케야 同等伍列에 立야 一新回甦야 前步를 試進고 實力을 養成면 前途의 快樂을 享有고 他日의 活路를 得것은 確然明瞭지라。
嗚呼라! 今日萬死一生의 路를 訴求것은 檀君四千歲의 歷史와 太祖五百年의 洪基인 宗廟社稷을 永奠고 神聖 民族을 安堵케 一片公心에셔 出이니 若其時機를 利用치아니면 天神이 必殛리라! 唯! 我二千萬國民에게 誓告야 此旨를 聲明홈。
- - -
仍呈上疏。 其文曰:
伏以臣等聞之, 人窮則反本。 故憂悲愁苦, 未嘗有不呼父母, 疾痛慘怛, 未嘗有不號天。 今陛下我二千萬同胞之父母, 而我三千里疆土之天也。
是以敢以所號天者, 號之於陛下, 以所呼父母者, 呼之於陛下, 臣等之分。 唯願陛下至仁至慈, 垂聖聽于不忠之言。 臣等之苦衷, 實有苦於死之苦何者?
欲死而不能死; 欲生而不能生也。 此不唯在臣等而獨然, 我二千萬同胞, 實欲死而不能死; 欲生而不能生矣。
蓋今以我大韓國, 擬之病人, 命脈之絶, 旣已久矣。 臣等之呼號, 徒抱死尸而慟哭也。 人謂之未死, 徒見死尸之猶尙生耳。
今我大韓國形勢, 豈得無似此乎? 外交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旨與隣邦議也; 財政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志與下臣謀也; 軍機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威, 用諸寇盜也; 法憲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仁, 加諸匹夫也。 百官有司, 分職掌政, 其登賢擇良者誰也哉?
陛下爲二千萬同胞臣民, 請淵鑑之, 臣等代二千萬同胞臣民, 請盡陳苦衷。 夫國民者, 與國生與國死, 固其所也。
然屢遭危急存亡之秋, 未曾一聞皇詔, 的確宣國民以死守。 陛下何不早使臣等與國死乎? 陛下之至仁, 豈忍見二千萬同胞胥共溘死靡有孑遺乎?
朝旣劓之, 夕又刖之, 將非具五刑之後, 則不許卽死也。 譬如蚯蚓, 苦于蟻屯, 宛轉熱沙之上, 其願一踏殺也久矣。
在昔西土之民, 哀訴其君曰: ‘與我自由, 否則與我死, 臣等豈敢求自由? 唯請死生, 唯陛下之命。 已陛下旣不忍賜死。’ 豈亦不忍賜生乎?
二千萬同胞臣民, 可謂臲卼困極矣。
《書》曰: ‘擇在帝心。’ 又曰: ‘念玆在玆。’ 唯陛下, 決擇之。 《易》曰: ‘困于石據于蒺藜, 入于其室, 不見其妻凶。’
甲午以降, 臣等熟察我國運, 每泣此爻象, 母乃天道之窮困至極乎? 何人事之不相周旋矣?
當彼日、淸交兵之秋也, 苟我之中正, 不惑乎宜執北向之禮, 與日本絶矣。 我若以之滅夷乎, 世界誰無亡國破家? 執禮死于正命, 足矣。
太祖高皇帝之訓曰: ‘北不失禮, 南不失信, 終紿祖訓, 其死也不亦榮乎?"
我旣一夕, 忽爾裂五百年禮服, 飄飄乎自眩于獨立之嘉號, 雖欲不困於石, 其可得哉?
其一聽日本旣昌言獨立也, 我陸無一寨兵, 海無一艦卒, 此豈國之可名焉哉?
宜一意聽於日本, 更始一新, 期于獨立之實行, 而事不出此, 郤疑以日本二三其德。 日本天皇陛下之寬仁大度, 不我聲討,
而兄第撫我而我, 不唯每事自失信, 寶蔑棄太祖高皇帝之聖訓, 獨恃其外交之詭變。 雖欲不據于蒺藜, 其可得哉?
故致國母之變, 山河含憤, 抑亦誰之故也乎? 或不國其國而播遷俄館于租界, 或宣言中立, 而喜外交之巧妙,
故日、俄約和先定, 我所服屬, 而我之見剝外交權, 抑亦誰之故也乎?
然廷臣未悟, 屢出詭計, 徼倖危機于萬一, 終以致海牙事件, 桃發禪位, 委政之不得已, 皆莫非失禮喪信自招之寇也。
孔子曰: "非所困而困焉, 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 身必危。 旣辱且危, 危期將至, 安其可得見耶?’
嗚呼嗚呼! 臣等至今奉斯死尸, 安乎適歸哉? 蓋亦反其本而已矣。 曰禮曰信, 反我祖訓而已矣。
誠如是, 則外間輿論沸騰, 日、韓合邦新造一大帝國之議, 庶幾使二千萬同胞, 始知死處, 新得其生焉。
臣等請陳說其由。 夫檀、箕邈矣, 且不尙論, 已考之於兩國史蹟, 其人族之不可分二家也舊矣。
及日本兵與唐兵, 戰我白馬江, 敗績百濟, 終以亡。 韓、日遂各守其封疆, 然使聘相通, 農商相徙。
高麗導元兵, 侵日本, 屠其邊民也, 邊民怒稱復讎, 私艤兵船, 侵掠支那沿海, 我亦莫不歲蒙其餘毒。
於是乎始有倭寇, 然使我實扇斥倭之風, 在壬辰之役後。 若夫至于近代日本天皇陛下, 以其天縱, 膺開國之運, 楊萬世一系之祖, 德丕二千五百年,
建國之鴻業, 其信其義, 如山如斗。 我之不沒于淸, 始豈非天皇之德乎? 我之不入于俄, 亦豈非天皇之仁乎?
而我尙未戢斥倭之氣, 每報恩以怨, 徒事排日, 翻然而思之, 豈不禽獸之心乎? 幸今我輿論之傾注合邦, 可見民彝之漸覺唾天也。
且夫往古漢、唐, 逐我君置其郡縣也, 山東流民亡入我者, 非有關繫於本土, 開督府置軍屯, 山海萬里, 運轉不貲。 前積遠程之怨; 後受黷武之譏。
故武帝歌汾河; 太宗祭魏徵之碑。 當是時, 我半島祕來降去叛之策, 可以自保全已今也。
不然。 日本人之歸我土, 每歲以萬計, 皆有關係其本土, 而與我民人, 利害相通之端日繁矣。 加旃政治經濟運用, 皆收其手。
以此同居異治之勢, 駸至六七年後, 則將漸建新日本于我韓土我韓民, 何力善頡頏之? 以至陵遲數十年後, 彼主而我奴, 負者韓而騎者日矣。
陛下雖獨南面稱大韓國大皇帝, 無親出政, 則何手善援自陷之韓奴, 置之日人對坐之地哉? 例之歐 米人之亡人之國, 非歐 米人之亡之, 而其國人之自亡也。
而怨咨曰: ‘毋逝我梁, 毋發我笱, 公法有威矣。’ 幸而我之與日本, 本出同族, 未生枳橘之迥異, 今迨相䦧之未甚廓然撤其疆域,
痛剗除兩隣之樊籬, 俾兩民自由, 遊一政敎下, 均享同居同治之福利, 則誰辦此兄此弟焉? 矧以日本天皇陛下之至仁。
其化育我二千萬同胞, 善令爲同等之民也必矣。 然則欲生而弗能生者, 於是乎新得生; 欲死而弗能死者, 於是乎知死處矣。
反祖本而更始, 禮義誠信之俗, 蟬蛻保護, 劣等國民之名, 實一超而上新大帝國世界一等民族之列。 可謂曇華始開, 景星鳳凰相見也。
此非臣等二千萬同胞敢後陛下而先己利澤, 又非爲輕君爲重民之意。 夫大韓之不能爲大韓者, 由不珍其家珍。 故以雲浮幻現, 虛假而無一實也。
今自省反其本, 唯合禮與信, 以專注之於一方而已。 矧今日本皇室者, 剖判以來, 一胤無姓, 實萬國之所無匹。
維我皇室, 幸蒙殊遇, 得與日本皇室, 俱存亡, 則五百年必絶之祀郤續, 燄于萬世, 與日本, 天壤無窮矣。 此以必至之菑孼, 轉得無上景福者, 非耶?
故臣等言念結成合邦者, 所以擧檀、箕四千有載不磨之大典, 起羅、麗三千里疆不易之盤岱者。 若夫嬌于協約之浮文, 日自擠不測之深淵, 臣等弗取也。
綢繆須迨未雨, 逡巡所以噬臍, 唯陛下爲二千萬民命, 請速決行大事。
至其鬱興新國, 楷定東亞局勢, 利斷金于一天, 和蘭臭于萬邦之盛德大業, 則陛下與大日本國天皇陛下, 一其聖謨之所致, 臣等何敢贊于鴻圖?
臣等代二千萬民衆, 敢陳苦衷, 唯仰祝云, 宗社躋萬世不易之基, 願起于此, 唯伏祝云, 民人享一等同列之福, 願止於此。
臣容九等, 無任頞手翹足之赤誠。 臣李容九等, 誠惶誠恐昧死昧死叩頭泣血, 謹上聞。
- -
繼進長書于內閣。 其文曰:
謹上議于內閣總理大臣李完用閣下。 李容九等, 謹按我大韓國之位置, 由大日本帝國之扶護, 以保其安全, 若無復容杞憂。
然推之旣往, 考之將來, 我大韓國前途, 脩路悠遼, 轉有不禁殷憂。
挽近宇內大勢一變, 國際競爭, 增劇尤甚。 勝之者興; 敗之者亡。 此天演之理, 必至之勢。
印度、緬甸、瓜哇、比律賓之所以亡滅, 安南、暹羅之所以傾覆, 支那之所以衰頹, 未嘗有不是之由也。
如蔑有甲午之役, 大日本帝國之義, 克救我急; 甲辰之役, 大日本帝國之勇, 克排我亂, 則我大韓國宗廟社稷, 亦何以得有今日焉?
我大韓國之有今日, 一靡不由大日本帝國之扶護。 故韓、日協約, 擧我外交、軍事、司法三大權, 委任諸大日本帝國, 此亦所以保全我社稷, 扶持其宗本也。
然我如恃斯, 協約以謂可保無事太平於萬世者, 是知有今日, 而不知有明日者。 已寧知宇內大勢, 日動月移, 瞹時不息。
若一朝東亞之平和, 破列國之均勢, 壞以至顚, 頓我大韓國之位置, 則君臣流亡, 社稷爲墟之憂, 殷鑑不遠也。
近在緬甸、在安南、在瓜哇、在比律賓, 此李容九等之所以夙夜殷憂, 罔知攸措也。
李容九等, 上觀之天時, 下察之人事, 切之於我大韓國之前途, 保全我社稷民人, 可永遠之道, 唯在實行日、韓合邦而已矣。
如有別策者, 詭變之計, 非所以應於時務, 中於天道也, 請嘗試論之。 李容九等, 愼察大日本帝國對我之眞意, 曰甲午, 曰甲辰, 未曾貳其德, 方針一定, 終始無渝。
曰: ‘保全我韓國社稷民人也’; 曰: ‘擔保東亞大局之平和也’, 顒若其孚; 盎然其仁。
迺見日本天皇陛下, 禮我皇帝陛下及皇太子殿下之優渥恩愛, 瑩澈可以見矣。 然則我大韓國, 先在今日, 自我提言之。
君臣上下, 一德不疑, 以倚賴大日本國天皇陛下, 組成合邦, 日、韓一家, 俾我皇室, 永享萬世尊榮, 俾我人民, 共躋一等班列, 而我之信誓, 亦有如皦日矣。
大日本國天皇陛下之推誠, 若彼於我社稷乎, 必有天壤無窮之榮; 於我民人乎, 必有同化日昇之寵。 兩翼振身, 兩輪扶輿, 何憂乎邦權之或不振?
東亞局勢之致不可擔保哉? 夫我之與日本, 地理上相一致也; 人種上相一致也; 歷史上相一致也; 宗敎上相一致也; 文學上相一致也; 風俗上相一致也;
經濟上相一致也; 政治上相一致也。 分之弱木可撓; 合之儼然一大雄邦。 況乎日本, 旣先超入世界一等國列也。
在昔德乙聯邦分裂爲法郞西所蹂藉, 德乙聯邦統合, 稱霸歐洲大陸。
今者日、韓合邦者, 新以保全我社稷民人, 以深固東方安寧之根蔕, 擔保亞細亞局面之平和, 順應宇內之大勢也。
我大韓國之位置旣定, 大日本國之誠信, 旣感孚我二千萬民衆, 而世界列國之認容日、韓關繫, 決無挾議其間。 勳策振古無前, 鴻業唯此時爲然。
謹代表二千萬民衆, 上議閣下, 閣下請代表百僚, 執奏之天陛。 閣下亦首班臺門, 秉持鈞衡, 其於邦家安危之決也, 必同感李容九等之血衷矣。
李容九等, 無任芹誠之至。
又進願書于統監子爵曾禰荒助, 中外人心, 奮激聳動。
【원본】 4책 3권 39장 B면
【국편영인본】 3책 543면
【분류】 외교-일본(日本) / 인물(人物) / 외교-독일[德] / 외교-청(淸)
韓國文集叢刊 한국문집총간-朝鮮後期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
韓國學綜合DB-韓國歷代文集叢書 한국역대문집총서
http://db.mkstudy.com/zh-tw/
明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清實錄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8:1938048126:10:/raid/ihp_ebook2/hanji/ttsweb.ini:::@SPAWN
朝鮮王朝-高宗實錄-純宗實錄-1863-1910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308002_001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zb_10212004_001
日韓合邦問題ニ關スル件
https://ja.wikisource.org/wiki/%E6%97%A5%E9%9F%93%E5%90%88%E9%82%A6%E5%95%8F%E9%A1%8C%E3%83%8B%E9%97%9C%E3%82%B9%E3%83%AB%E4%BB%B6
순종실록 3권, 순종 2년 12월 4일 양력 1번째기사 1909년 대한 융희(隆熙) 3년
일진회장 이용구가 일한 합방 성명서를 발표하다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zb_10212004_001
四日。 一進會長李容九, 稱以百萬會員聯名, 日、韓合邦聲明書, 發表於中外。 其文曰:
嗟! 我檀君四千年神聖歷史를 保有고 我太祖五百年創恢洪基에 奠居 二千萬國民同胞여! 國家는 獨立고 人民은 自由로 競爭舞臺에 翺翔 祖國精神이 二千萬腦裏에 充滿것은 固認바라。 若此等精神을 脫落야 他의 羇絆에 安고 人의 奴隷되기를 要야 阿附依賴만에 甘心自嗜은 紅奴黑蠻의 種旅이라도 猶恥라。
然이나 衡國勢變時機에 善能치못야 反히 沈淪의 毒을 吸受고 滅亡의 禍를 自招 末路에 陷야도 瞢然히 覺省치못은 譬컨 祖國精神은 腦裏에 充滿얏지만 已無及矣의 抱恨에 至지라。 今日의 狀態 此杞憂를 不可不抱 時라, 思라!
二千萬國民의 目前岌嶪 現狀은 果然如何가? 欲生不得生欲死不得死지라, 旣히 奴隷犧牲의 悲境에 墜落 今日에 坐야 過去를 推고 將來를 思면엇지 前途가 茫蒼고 晨光이 熹迷 感이 無리요? 此可謂天非不恤이나 惟人自取라。 甲午年에 日本은 日、淸戰役을 起야 巨億의 戰費를 消고 累萬의 戰士를 喪야 淸國의 羇絆을 脫却케고 我韓獨立을 確有지라。
그러 政治를 濁亂고 好誼를 排擊야 此萬世基礎를 能守치못은 我韓國人의 自取라。
竟히 日、露戰爭의 因果를 媒介야 日本의 損害 甲午에 十倍나되얏스나 我로여금 露人虎口의 一塊肉됨을 免케고 東洋全局의 平和를 維持에 努力지라。
이러 此善隣主義에 樂從치안코 反히 朝秦暮楚의 弊를 生야 遂히 外交權을 他에 讓與고 保護條約을 成立함에 至도 亦我韓人의 自招라。
日、韓의 關係가 已히 密接에 感情을 融和고 工藝를 師受며 文明의 模範을 寸取尺進것이어늘 反히 海牙問題를 生야 一大政變을 喚起고 七條約을 繼續成立도 亦我韓人의 自招라。 時勢一變以來殖産을 是懋生活을 是紓敎育을 是展知識을 是達케지 三年間에 張一事振一業지도못고 內 權利를 競爭고 外 暴匪가 猖獗야 人民의 生活은 朝夕을 不慮야 漸漸極度에 陷케도 亦我韓人의 自取라。 伊藤太師의 人民을 懷綏고 東宮을 輔導고 我韓을 爲여 殫勞을 難忘지라 然而海外哈爾賓變怪가 生을 因야 日本全國의 輿情이 沸騰야 對韓政策의 根本的解決을 主唱고 或
은 如何 危險을 喚起지 不知에 至케도 亦我韓人의 自取라。
自來我韓은 專制政治로 人民의 權利를 束縛고 不敢自由 民族인 故로 其自取 責任은 擔任얏다여도 可나, 過去를 推고 將來를 思면 安危存亡을 決코 民族의 責任에 歸다고 謂치못지라。 殷鑑不遠이라 越車旣覆을 戒것은 五百年宗社 邱墟에 歸고 二千萬의 生命은 孑遺가 無히 慘境에 陷지라。 今日이 何日인고? 外交一款을 旣히 讓與 結果로 財政이 我에 在가? 軍機가 我에 在가? 通信이 我에 在가? 法章이 我에 在가? 所謂條約은 一死物에 歸고 國氣民命은 駸駸然一死地에 自落얏니 今日에 昨日이 復來치안코 明日에 今日이 更無도다。
然則昨日에 不知今日니 今日에 不得不備明日이라。
嗟! 我二千萬國民腦裏에 充滿한 祖國精神을 奮야 大聲疾呼야 方今日本輿論의 主唱 根本的解決問題에 對야 防瀾息波야 我皇帝陛下와 大日本國天皇陛下의 天聽의 上徹 一團精誠으로 哀訴야 我皇室의 萬世尊崇基礎를 鞏固케고 我人民으로 一等待遇의 福利를 享有케고 政府와 社會로 益益發展케기로 主唱야 一大政治機關을 成立이 卽我韓의 保護라。
欲死不得死 我二千萬國民은 奴隷의 侮蔑을 脫고 犧牲의 困苦를 免케야 同等伍列에 立야 一新回甦야 前步를 試進고 實力을 養成면 前途의 快樂을 享有고 他日의 活路를 得것은 確然明瞭지라。
嗚呼라! 今日萬死一生의 路를 訴求것은 檀君四千歲의 歷史와 太祖五百年의 洪基인 宗廟社稷을 永奠고 神聖 民族을 安堵케 一片公心에셔 出이니 若其時機를 利用치아니면 天神이 必殛리라! 唯! 我二千萬國民에게 誓告야 此旨를 聲明홈。
- - -
仍呈上疏。 其文曰:
伏以臣等聞之, 人窮則反本。 故憂悲愁苦, 未嘗有不呼父母, 疾痛慘怛, 未嘗有不號天。 今陛下我二千萬同胞之父母, 而我三千里疆土之天也。
是以敢以所號天者, 號之於陛下, 以所呼父母者, 呼之於陛下, 臣等之分。 唯願陛下至仁至慈, 垂聖聽于不忠之言。 臣等之苦衷, 實有苦於死之苦何者?
欲死而不能死; 欲生而不能生也。 此不唯在臣等而獨然, 我二千萬同胞, 實欲死而不能死; 欲生而不能生矣。
蓋今以我大韓國, 擬之病人, 命脈之絶, 旣已久矣。 臣等之呼號, 徒抱死尸而慟哭也。 人謂之未死, 徒見死尸之猶尙生耳。
今我大韓國形勢, 豈得無似此乎? 外交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旨與隣邦議也; 財政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志與下臣謀也; 軍機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威, 用諸寇盜也; 法憲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仁, 加諸匹夫也。 百官有司, 分職掌政, 其登賢擇良者誰也哉?
陛下爲二千萬同胞臣民, 請淵鑑之, 臣等代二千萬同胞臣民, 請盡陳苦衷。 夫國民者, 與國生與國死, 固其所也。
然屢遭危急存亡之秋, 未曾一聞皇詔, 的確宣國民以死守。 陛下何不早使臣等與國死乎? 陛下之至仁, 豈忍見二千萬同胞胥共溘死靡有孑遺乎?
朝旣劓之, 夕又刖之, 將非具五刑之後, 則不許卽死也。 譬如蚯蚓, 苦于蟻屯, 宛轉熱沙之上, 其願一踏殺也久矣。
在昔西土之民, 哀訴其君曰: ‘與我自由, 否則與我死, 臣等豈敢求自由? 唯請死生, 唯陛下之命。 已陛下旣不忍賜死。’ 豈亦不忍賜生乎?
二千萬同胞臣民, 可謂臲卼困極矣。
《書》曰: ‘擇在帝心。’ 又曰: ‘念玆在玆。’ 唯陛下, 決擇之。 《易》曰: ‘困于石據于蒺藜, 入于其室, 不見其妻凶。’
甲午以降, 臣等熟察我國運, 每泣此爻象, 母乃天道之窮困至極乎? 何人事之不相周旋矣?
當彼日、淸交兵之秋也, 苟我之中正, 不惑乎宜執北向之禮, 與日本絶矣。 我若以之滅夷乎, 世界誰無亡國破家? 執禮死于正命, 足矣。
太祖高皇帝之訓曰: ‘北不失禮, 南不失信, 終紿祖訓, 其死也不亦榮乎?"
我旣一夕, 忽爾裂五百年禮服, 飄飄乎自眩于獨立之嘉號, 雖欲不困於石, 其可得哉?
其一聽日本旣昌言獨立也, 我陸無一寨兵, 海無一艦卒, 此豈國之可名焉哉?
宜一意聽於日本, 更始一新, 期于獨立之實行, 而事不出此, 郤疑以日本二三其德。 日本天皇陛下之寬仁大度, 不我聲討,
而兄第撫我而我, 不唯每事自失信, 寶蔑棄太祖高皇帝之聖訓, 獨恃其外交之詭變。 雖欲不據于蒺藜, 其可得哉?
故致國母之變, 山河含憤, 抑亦誰之故也乎? 或不國其國而播遷俄館于租界, 或宣言中立, 而喜外交之巧妙,
故日、俄約和先定, 我所服屬, 而我之見剝外交權, 抑亦誰之故也乎?
然廷臣未悟, 屢出詭計, 徼倖危機于萬一, 終以致海牙事件, 桃發禪位, 委政之不得已, 皆莫非失禮喪信自招之寇也。
孔子曰: "非所困而困焉, 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 身必危。 旣辱且危, 危期將至, 安其可得見耶?’
嗚呼嗚呼! 臣等至今奉斯死尸, 安乎適歸哉? 蓋亦反其本而已矣。 曰禮曰信, 反我祖訓而已矣。
誠如是, 則外間輿論沸騰, 日、韓合邦新造一大帝國之議, 庶幾使二千萬同胞, 始知死處, 新得其生焉。
臣等請陳說其由。 夫檀、箕邈矣, 且不尙論, 已考之於兩國史蹟, 其人族之不可分二家也舊矣。
及日本兵與唐兵, 戰我白馬江, 敗績百濟, 終以亡。 韓、日遂各守其封疆, 然使聘相通, 農商相徙。
高麗導元兵, 侵日本, 屠其邊民也, 邊民怒稱復讎, 私艤兵船, 侵掠支那沿海, 我亦莫不歲蒙其餘毒。
於是乎始有倭寇, 然使我實扇斥倭之風, 在壬辰之役後。 若夫至于近代日本天皇陛下, 以其天縱, 膺開國之運, 楊萬世一系之祖, 德丕二千五百年,
建國之鴻業, 其信其義, 如山如斗。 我之不沒于淸, 始豈非天皇之德乎? 我之不入于俄, 亦豈非天皇之仁乎?
而我尙未戢斥倭之氣, 每報恩以怨, 徒事排日, 翻然而思之, 豈不禽獸之心乎? 幸今我輿論之傾注合邦, 可見民彝之漸覺唾天也。
且夫往古漢、唐, 逐我君置其郡縣也, 山東流民亡入我者, 非有關繫於本土, 開督府置軍屯, 山海萬里, 運轉不貲。 前積遠程之怨; 後受黷武之譏。
故武帝歌汾河; 太宗祭魏徵之碑。 當是時, 我半島祕來降去叛之策, 可以自保全已今也。
不然。 日本人之歸我土, 每歲以萬計, 皆有關係其本土, 而與我民人, 利害相通之端日繁矣。 加旃政治經濟運用, 皆收其手。
以此同居異治之勢, 駸至六七年後, 則將漸建新日本于我韓土我韓民, 何力善頡頏之? 以至陵遲數十年後, 彼主而我奴, 負者韓而騎者日矣。
陛下雖獨南面稱大韓國大皇帝, 無親出政, 則何手善援自陷之韓奴, 置之日人對坐之地哉? 例之歐 米人之亡人之國, 非歐 米人之亡之, 而其國人之自亡也。
而怨咨曰: ‘毋逝我梁, 毋發我笱, 公法有威矣。’ 幸而我之與日本, 本出同族, 未生枳橘之迥異, 今迨相䦧之未甚廓然撤其疆域,
痛剗除兩隣之樊籬, 俾兩民自由, 遊一政敎下, 均享同居同治之福利, 則誰辦此兄此弟焉? 矧以日本天皇陛下之至仁。
其化育我二千萬同胞, 善令爲同等之民也必矣。 然則欲生而弗能生者, 於是乎新得生; 欲死而弗能死者, 於是乎知死處矣。
反祖本而更始, 禮義誠信之俗, 蟬蛻保護, 劣等國民之名, 實一超而上新大帝國世界一等民族之列。 可謂曇華始開, 景星鳳凰相見也。
此非臣等二千萬同胞敢後陛下而先己利澤, 又非爲輕君爲重民之意。 夫大韓之不能爲大韓者, 由不珍其家珍。 故以雲浮幻現, 虛假而無一實也。
今自省反其本, 唯合禮與信, 以專注之於一方而已。 矧今日本皇室者, 剖判以來, 一胤無姓, 實萬國之所無匹。
維我皇室, 幸蒙殊遇, 得與日本皇室, 俱存亡, 則五百年必絶之祀郤續, 燄于萬世, 與日本, 天壤無窮矣。 此以必至之菑孼, 轉得無上景福者, 非耶?
故臣等言念結成合邦者, 所以擧檀、箕四千有載不磨之大典, 起羅、麗三千里疆不易之盤岱者。 若夫嬌于協約之浮文, 日自擠不測之深淵, 臣等弗取也。
綢繆須迨未雨, 逡巡所以噬臍, 唯陛下爲二千萬民命, 請速決行大事。
至其鬱興新國, 楷定東亞局勢, 利斷金于一天, 和蘭臭于萬邦之盛德大業, 則陛下與大日本國天皇陛下, 一其聖謨之所致, 臣等何敢贊于鴻圖?
臣等代二千萬民衆, 敢陳苦衷, 唯仰祝云, 宗社躋萬世不易之基, 願起于此, 唯伏祝云, 民人享一等同列之福, 願止於此。
臣容九等, 無任頞手翹足之赤誠。 臣李容九等, 誠惶誠恐昧死昧死叩頭泣血, 謹上聞。
- -
繼進長書于內閣。 其文曰:
謹上議于內閣總理大臣李完用閣下。 李容九等, 謹按我大韓國之位置, 由大日本帝國之扶護, 以保其安全, 若無復容杞憂。
然推之旣往, 考之將來, 我大韓國前途, 脩路悠遼, 轉有不禁殷憂。
挽近宇內大勢一變, 國際競爭, 增劇尤甚。 勝之者興; 敗之者亡。 此天演之理, 必至之勢。
印度、緬甸、瓜哇、比律賓之所以亡滅, 安南、暹羅之所以傾覆, 支那之所以衰頹, 未嘗有不是之由也。
如蔑有甲午之役, 大日本帝國之義, 克救我急; 甲辰之役, 大日本帝國之勇, 克排我亂, 則我大韓國宗廟社稷, 亦何以得有今日焉?
我大韓國之有今日, 一靡不由大日本帝國之扶護。 故韓、日協約, 擧我外交、軍事、司法三大權, 委任諸大日本帝國, 此亦所以保全我社稷, 扶持其宗本也。
然我如恃斯, 協約以謂可保無事太平於萬世者, 是知有今日, 而不知有明日者。 已寧知宇內大勢, 日動月移, 瞹時不息。
若一朝東亞之平和, 破列國之均勢, 壞以至顚, 頓我大韓國之位置, 則君臣流亡, 社稷爲墟之憂, 殷鑑不遠也。
近在緬甸、在安南、在瓜哇、在比律賓, 此李容九等之所以夙夜殷憂, 罔知攸措也。
李容九等, 上觀之天時, 下察之人事, 切之於我大韓國之前途, 保全我社稷民人, 可永遠之道, 唯在實行日、韓合邦而已矣。
如有別策者, 詭變之計, 非所以應於時務, 中於天道也, 請嘗試論之。 李容九等, 愼察大日本帝國對我之眞意, 曰甲午, 曰甲辰, 未曾貳其德, 方針一定, 終始無渝。
曰: ‘保全我韓國社稷民人也’; 曰: ‘擔保東亞大局之平和也’, 顒若其孚; 盎然其仁。
迺見日本天皇陛下, 禮我皇帝陛下及皇太子殿下之優渥恩愛, 瑩澈可以見矣。 然則我大韓國, 先在今日, 自我提言之。
君臣上下, 一德不疑, 以倚賴大日本國天皇陛下, 組成合邦, 日、韓一家, 俾我皇室, 永享萬世尊榮, 俾我人民, 共躋一等班列, 而我之信誓, 亦有如皦日矣。
大日本國天皇陛下之推誠, 若彼於我社稷乎, 必有天壤無窮之榮; 於我民人乎, 必有同化日昇之寵。 兩翼振身, 兩輪扶輿, 何憂乎邦權之或不振?
東亞局勢之致不可擔保哉? 夫我之與日本, 地理上相一致也; 人種上相一致也; 歷史上相一致也; 宗敎上相一致也; 文學上相一致也; 風俗上相一致也;
經濟上相一致也; 政治上相一致也。 分之弱木可撓; 合之儼然一大雄邦。 況乎日本, 旣先超入世界一等國列也。
在昔德乙聯邦分裂爲法郞西所蹂藉, 德乙聯邦統合, 稱霸歐洲大陸。
今者日、韓合邦者, 新以保全我社稷民人, 以深固東方安寧之根蔕, 擔保亞細亞局面之平和, 順應宇內之大勢也。
我大韓國之位置旣定, 大日本國之誠信, 旣感孚我二千萬民衆, 而世界列國之認容日、韓關繫, 決無挾議其間。 勳策振古無前, 鴻業唯此時爲然。
謹代表二千萬民衆, 上議閣下, 閣下請代表百僚, 執奏之天陛。 閣下亦首班臺門, 秉持鈞衡, 其於邦家安危之決也, 必同感李容九等之血衷矣。
李容九等, 無任芹誠之至。
又進願書于統監子爵曾禰荒助, 中外人心, 奮激聳動。
【원본】 4책 3권 39장 B면
【국편영인본】 3책 543면
【분류】 외교-일본(日本) / 인물(人物) / 외교-독일[德] / 외교-청(淸)
韓國文集叢刊 한국문집총간-朝鮮後期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
韓國學綜合DB-韓國歷代文集叢書 한국역대문집총서
http://db.mkstudy.com/zh-tw/
明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清實錄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8:1938048126:10:/raid/ihp_ebook2/hanji/ttsweb.ini:::@SPAWN
朝鮮王朝-高宗實錄-純宗實錄-1863-1910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308002_001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zb_10212004_001
日韓合邦問題ニ關スル件
https://ja.wikisource.org/wiki/%E6%97%A5%E9%9F%93%E5%90%88%E9%82%A6%E5%95%8F%E9%A1%8C%E3%83%8B%E9%97%9C%E3%82%B9%E3%83%AB%E4%BB%B6
Labels:
王龍溪,
石川安貞注: ( 陸贄 ) 陸宣公全集,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吳汝鈞,
法舫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
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帝鑑圖說-張居正
帝鑑圖說-張居正
作者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為明朝著名的政治人物,擔任首輔(等同宰相)長達十年,全力推行政治改革,對於明朝的內政、外交都有很大的影響,
同時也擔任皇帝老師。
《帝鑑圖說》是張居正和朝廷的講讀官員專為皇帝教育編纂的教材,對象是剛即位的小皇帝朱翊鈞,也就是明神宗。
張居正為了引發小皇帝的學習興趣,並且提高學習成效,採用以圖片搭配短篇故事的方式,將歷代帝王分為「聖哲芳規」和「狂愚覆轍」兩大類,
「聖哲芳規」一類有任賢圖治的唐堯帝、戒酒防微的夏禹、面斥佞臣的唐太宗等等,這些帝王終能振興國家,流芳百世;
而「狂愚覆轍」一類則有坑儒焚書的秦始皇、列肆後宮的漢靈帝、寵幸番將的唐玄宗等等,這些錯誤的行為乃是國家滅亡,眾叛親離的主要原因。
這本教材用這些相對的例子,來引導即位時年僅十歲的明神宗瞭解國君勵精圖治、愛護人民、修身自守的重要,也能作為人處事的參考與典範。
本書為明萬曆元年(1573)純忠堂刊本,共四冊,前三冊為「聖哲芳規」類,末一冊為「狂愚覆轍」類。
線上瀏覽全書: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di_jian_tu_shuo01.html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book/di_jian_tu_shuo/106972_001_01.jpg
帝鑑圖說
--
毛詩品物圖考
作者日本漢學家岡元鳳,生卒年不詳。本書專門解釋《詩經》中的動物與植物,包含六類:草部、木部、鳥部、獸部、蟲部、魚部,
圖像有二百餘幅,實物工筆繪畫,用筆精細,描摹真切。
書中屢見「享保中來漢種」字樣,似屬日本中御門天皇享保(1716-1735)年間或稍後追記之語;書後附浪速木孔《跋》語,
謂撰於日本光格天皇「天明甲辰」年,相當於我乾隆四十九年(1784),則全書寫定推定在這年或此前。
作者自稱編纂目的在於「以便幼學」,而全書也具有中日經學文化交流上的客觀價值。
本書的價值,主要在參考眾多版本的基礎上對《詩經》名物做出了新的考辨,「追索五方,親詳名物」,在細審各種文獻、圖籍,比照同異,
揭示出包括前人注釋的缺誤,提出新說。其次,有意把考辨成果用圖像表現出來,使閱讀者「開卷了然」,
又能收到「綜見見聞聞之類,極形形色色之奇」的效果,增加本書形象性和觀賞性。本書為日本天明四年(1784)四書坊刊本,共三冊。
線上瀏覽全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mao_shih_pin_wu_tu_kao01.html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di_jian_tu_shuo01.html
--上篇〈聖哲芳規〉
任賢圖治
諫鼓謗木
孝德升聞
揭器求言
下車泣罪
戒酒防微
解網施仁
桑林禱雨
德滅祥桑
夢齎良弼
澤及枯骨
丹書受戒
感諫勤政
入關約法
任用三傑
過魯祀聖
卻千里馬
止輦受言
納諫賜金
不用利口
露台惜費
遣辛謝相
屈尊勞將
蒲輪征賢
明辨詐書
褒獎守令
詔儒講經
葺檻旌直
賓禮故人
拒關賜布
夜分講經
賞強項令
臨雍拜老
愛惜郎官
君臣魚水
夢裘示儉
留衲戒奢
弘文開館
上書粘壁
納箴賜帛
縱鵲毀巢
敬賢懷鷂
覽圖緊杖
主明臣直
縱囚歸獄
望陵毀觀
撤殿營居
面斥佞臣
剪須和藥
遇物教儲
遣歸方士
焚錦銷金
委任賢相
兄弟友愛
詔試縣令
聽諫散鳥
啖餅惜福
燒梨聯句
不受貢獻
遣使賑恤
延英忘倦
淮蔡成功
論字知諫
屏書政要
焚香讀疏
敬受母教
解裘賜將
碎七寶器
受言書屏
戒主衣翠
竟日觀書
引衣容直
改容聽講
受無逸圖
不喜珠飾
納諫遣女
天章召見
夜止燒羊
後苑觀麥
軫念流民
燭送詞臣
下篇〈狂愚覆轍〉
游畋失位
脯林酒池
革囊射天
妲己害政
八駿巡遊
戲舉烽火
遣使求仙
焚書坑儒
大營宮室
女巫出入
五侯擅權
市里微行
寵昵飛燕
嬖佞戮賢
十侍亂政
西邸鬻爵
列肆後宮
芳林營建
羊車游宴
笑祖儉德
金蓮布地
捨身佛寺
縱酒妄殺
華林縱逸
玉樹新聲
剪綵為花
游幸江都
斜封除官
觀燈市里
寵幸番將
斂財侈費
便殿擊球
寵幸伶人
上清道會
應奉花石
任用六賊
作者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為明朝著名的政治人物,擔任首輔(等同宰相)長達十年,全力推行政治改革,對於明朝的內政、外交都有很大的影響,
同時也擔任皇帝老師。
《帝鑑圖說》是張居正和朝廷的講讀官員專為皇帝教育編纂的教材,對象是剛即位的小皇帝朱翊鈞,也就是明神宗。
張居正為了引發小皇帝的學習興趣,並且提高學習成效,採用以圖片搭配短篇故事的方式,將歷代帝王分為「聖哲芳規」和「狂愚覆轍」兩大類,
「聖哲芳規」一類有任賢圖治的唐堯帝、戒酒防微的夏禹、面斥佞臣的唐太宗等等,這些帝王終能振興國家,流芳百世;
而「狂愚覆轍」一類則有坑儒焚書的秦始皇、列肆後宮的漢靈帝、寵幸番將的唐玄宗等等,這些錯誤的行為乃是國家滅亡,眾叛親離的主要原因。
這本教材用這些相對的例子,來引導即位時年僅十歲的明神宗瞭解國君勵精圖治、愛護人民、修身自守的重要,也能作為人處事的參考與典範。
本書為明萬曆元年(1573)純忠堂刊本,共四冊,前三冊為「聖哲芳規」類,末一冊為「狂愚覆轍」類。
線上瀏覽全書: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di_jian_tu_shuo01.html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book/di_jian_tu_shuo/106972_001_01.jpg
帝鑑圖說
--
毛詩品物圖考
作者日本漢學家岡元鳳,生卒年不詳。本書專門解釋《詩經》中的動物與植物,包含六類:草部、木部、鳥部、獸部、蟲部、魚部,
圖像有二百餘幅,實物工筆繪畫,用筆精細,描摹真切。
書中屢見「享保中來漢種」字樣,似屬日本中御門天皇享保(1716-1735)年間或稍後追記之語;書後附浪速木孔《跋》語,
謂撰於日本光格天皇「天明甲辰」年,相當於我乾隆四十九年(1784),則全書寫定推定在這年或此前。
作者自稱編纂目的在於「以便幼學」,而全書也具有中日經學文化交流上的客觀價值。
本書的價值,主要在參考眾多版本的基礎上對《詩經》名物做出了新的考辨,「追索五方,親詳名物」,在細審各種文獻、圖籍,比照同異,
揭示出包括前人注釋的缺誤,提出新說。其次,有意把考辨成果用圖像表現出來,使閱讀者「開卷了然」,
又能收到「綜見見聞聞之類,極形形色色之奇」的效果,增加本書形象性和觀賞性。本書為日本天明四年(1784)四書坊刊本,共三冊。
線上瀏覽全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mao_shih_pin_wu_tu_kao01.html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di_jian_tu_shuo01.html
--上篇〈聖哲芳規〉
任賢圖治
諫鼓謗木
孝德升聞
揭器求言
下車泣罪
戒酒防微
解網施仁
桑林禱雨
德滅祥桑
夢齎良弼
澤及枯骨
丹書受戒
感諫勤政
入關約法
任用三傑
過魯祀聖
卻千里馬
止輦受言
納諫賜金
不用利口
露台惜費
遣辛謝相
屈尊勞將
蒲輪征賢
明辨詐書
褒獎守令
詔儒講經
葺檻旌直
賓禮故人
拒關賜布
夜分講經
賞強項令
臨雍拜老
愛惜郎官
君臣魚水
夢裘示儉
留衲戒奢
弘文開館
上書粘壁
納箴賜帛
縱鵲毀巢
敬賢懷鷂
覽圖緊杖
主明臣直
縱囚歸獄
望陵毀觀
撤殿營居
面斥佞臣
剪須和藥
遇物教儲
遣歸方士
焚錦銷金
委任賢相
兄弟友愛
詔試縣令
聽諫散鳥
啖餅惜福
燒梨聯句
不受貢獻
遣使賑恤
延英忘倦
淮蔡成功
論字知諫
屏書政要
焚香讀疏
敬受母教
解裘賜將
碎七寶器
受言書屏
戒主衣翠
竟日觀書
引衣容直
改容聽講
受無逸圖
不喜珠飾
納諫遣女
天章召見
夜止燒羊
後苑觀麥
軫念流民
燭送詞臣
下篇〈狂愚覆轍〉
游畋失位
脯林酒池
革囊射天
妲己害政
八駿巡遊
戲舉烽火
遣使求仙
焚書坑儒
大營宮室
女巫出入
五侯擅權
市里微行
寵昵飛燕
嬖佞戮賢
十侍亂政
西邸鬻爵
列肆後宮
芳林營建
羊車游宴
笑祖儉德
金蓮布地
捨身佛寺
縱酒妄殺
華林縱逸
玉樹新聲
剪綵為花
游幸江都
斜封除官
觀燈市里
寵幸番將
斂財侈費
便殿擊球
寵幸伶人
上清道會
應奉花石
任用六賊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小中華10-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補闕正誤-十四年(1688)
小中華10-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補闕正誤-十四年(1688)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補闕正誤/十四年(1688) 卷十九/六月/14日
○乙卯/吏曺判書朴世采上辭職疏, 附陳冊子, 論時務十二條。 【大條小目見上。】
其一, 論奮大志。 略曰, 匹夫之治身, 猶必立志而後, 乃底于成, 況人主可不奮大志而能有所爲乎? 其目有二。
一曰, 審王道, 王道者, 本乎人情出乎禮義, 若履大路而行, 無所回曲, 則惟堯、舜、禹、湯、文、武之君, 爲能合其道, 必得天理之正, 必極人倫之至者。 孟子所謂: "以德行仁。" 董子所謂: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是也。 五覇先詐力而後仁義, 然後天下貿貿然, 輾轉反側於曲徑之中, 數千百年, 無以王道自立者。 今當以必復先王之治爲期。
二曰, 明大義, 君臣之義, 父子之親, 根於秉彝, 不容自已。 其有讎怨而不能報, 羞恥而不能雪, 則是誠三綱五常之本, 尤非臣子所可晏然者。 賈誼所謂: "足反居上, 首顧居下。" 《戴記》所謂: "君父之讎, 不與共戴天。" 朱子所謂: "有萬世必報之讎。" 是也。 今當惕然追思仁孝兩朝所値之時, 痛心發憤, 要以盡其內修外攘之實。 不然, 是且重悖於春秋之義, 三綱五常之本矣, 可不懼哉? 蓋王道者, 帝王之常法, 大義者, 當世之急務, 奮志成事, 舍此而無他義可適。 其三, 論正內治。 略曰, 家人之道, 猶利女貞。 況人主欲修己者, 又將刑內御邦, 以臨四方, 可不致謹於此乎? 其目有二, 一曰嚴宮闈, 蓋宮闈之義, 女正位乎內, 男正位乎外, 內言不出, 外言不入, 是其大體也。 爲人君者, 能於燕閑幽獨之際, 常自儼然肅然, 嚴恭寅畏, 無少懈怠, 澟澟若承宗廟臨群臣之時, 則身之正也。 及其后妃, 端莊靜肅, 有《關雎》之德, 後宮謹愼祗懼, 有《小星》之美。 苞苴請謁之習, 無徑而可進, 異端左道之患, 無間而可作, 宮省隱密之地, 洞然無一毫私邪之萌, 見家之正也。 今當以此爲準, 克盡濟家之道, 語云: "源淸而流潔。" 如是而政事不修。 邦域不治者, 未之有矣。 其小目, 曰罷內司, 曰戒宦寺, 曰敎戚屬。 罷內司者, 人主以一國爲家, 一國之內, 無非己分之所有, 供奉頒賜, 皆從此出, 則不宜又於其中, 割裂以自私, 如今內司之設也。 蓋聞其法, 始於麗末, 我太祖開國, 嘗議釐革, 而未及遂成。 後代莫大之弊, 雖或制爲常典, 使其文書, 關由吏曺, 而終亦無補, 今當大加商量, 亟罷內司, 苟以爲難, 更令朝廷議定本司諸官, 如司饔、尙衣之制, 不得典以私暬之人, 以昭國家公正之理可矣。 戒宦侍者, 近習之
患, 自古而有, 蓋其跡秘情狎, 外無壯嚴之憚, 內有諛侫之娛, 浸漬日久, 不覺其自墮於術中, 漢、唐季世, 歷歷可驗。 今當敎之以正, 涖之以嚴, 止令朝夕, 備灑掃之末, 不敢通貨賂交外人, 以紊朝政, 而畢竟此輩, 亦有保身遠罪之益矣。 眞德秀因仇士良勿使天子讀書親儒臣之語, 以爲人主修德講學, 則天下安。 昆蟲草木, 亦皆得所, 況左右之臣, 其有不得所者, 實爲至言。 敎戚屬者, 歷代以來, 驕恣之禍, 昭載史冊, 鑑戒兩備, 此非如女寵宦寺之出於下流, 本無學識者, 往往多以公卿薦紳, 戚連王室而得之, 然猶不知自臧之道, 鮮獲安全, 最爲可戒。 今當自人主, 常加警飭, 其於爵賞賜予之際, 姻婭族黨之類, 不必輒示其假借優厚, 以招物議, 蓋纔如此, 便非宮府一體公平正大之致, 所益者小, 所損者大, 終當爲治平之累矣。 二曰。 崇節儉者, 必原於人主之德而可以通行, 草上風偃, 其理則然, 苟爲反是, 雖令之而不從, 禁之而不止矣。 當今奢侈之弊, 爲第一巨患, 一饌之珍, 必曰內品, 一服之靡, 必曰內法, 爭多鬪巧, 轉相慕效, 服飾輿馬, 宮室燕飮, 日新月盛, 棄穀於不食, 捐財於無用, 雖欲不致夫天怒民怨, 凶荒憂虞, 終至於危亡之域, 其可得乎? 今當自上, 以大禹菲飮食、卑宮室爲心, 坤殿, 以馬后身服大練爲度, 下令宮中, 痛革舊習, 節損百用, 衣取修潔, 食取充養, 視金玉如甆瓦, 視錦繡如布帛, 使其始於宮掖, 達于小民, 則其化之行, 必速置郵矣。 其四, 論立規模, 略曰, 人主欲爲國家, 烏可不有一定之規模, 以救其偏而趨於中乎? 其目有三。
一曰, 尙忠,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 用文爲治, 典章名物, 粲然具備, 足稱小中華之號, 而經歷變故, 世降俗弊, 行於家者, 旣未淳厚, 措諸國者, 亦多苟簡, 類爲掩遮欺謾之科, 雖喪其所賦天理之眞, 而不自覺察, 風敎不競, 奸僞百出。 今當大矯其弊, 凡於制度云爲之間, 必思有以渾然誠確之心, 白直行事, 內不欺己, 外不欺人, 一以忠信篤厚, 久而不變, 使下之人, 觀感從化, 則終當有所正矣。 二曰, 主嚴濟寬, 蓋嚴寬者, 比如天道, 春生秋殺, 此誠聖人之至訓, 春秋之中道, 可以傳諸萬世者也。 然文治之弊, 自古歸於仁弱, 列國之魯, 後代之趙宋, 其槪可見。 至於今日, 或相什百, 氣像委靡, 紀綱壞敗,
文不能行法, 武不能制兵, 考其歸趣, 是將一務不措, 終身役於强暴而已。 今當一以嚴正爲主, 庶幾使衰習頓變, 人心順服, 制定風行, 水火罔避, 然後天下之事可爲也。 大抵忠固三代損益之首, 而前漢得之, 治世爲最。 至於寬猛之分, 王者固當以不忍人之政爲先, 然而後賢有作, 因時制義, 如諸葛亮之治蜀, 朱子之爲郡, 尤其卓然者, 皆用此道, 實《周禮》所謂: "刑亂國用重典之類, 非如申韓之刻薄殘民也。" 其五, 論振紀綱。 略曰, 夫人治一事, 必知摠會提挈之道, 然後自外諸務, 可得以理。 況人主欲爲國家, 可不先振紀綱乎? 其目有四。 一曰, 公賞罰。 賞罰, 人主御世之大柄, 在上者, 有公平正大之心, 照臨群下, 分別淑慝, 使賢而有功者, 盡得其賞, 不肖而有罪者, 盡得其罰, 則是將一國之人, 觀感勸勉, 曉然知善之當爲。 惡之當去, 固亦不待刑賞, 而民俗自變也。 今當斷自聖心, 明其賢否, 加以賞罰, 而大警勑之, 使大小臣僚, 惕然悚戒, 各擧其職, 不敢爲苟容因循之計, 則其庶幾矣。 二曰, 辨賢邪。 賢邪者, 國家治亂之所分也。 李珥之言曰: "君子愛君, 社稷爲心, 生民爲念, 義在守職, 則君命有所不從, 在盡言, 則天威有所不避, 小人愛爵祿, 權在君上則媚君上, 在權倖則附權倖, 在外戚則結外戚。" 其言痛切, 可爲賢邪之龜鑑, 爲人君者, 固宜擧直措枉。 進賢退不肖, 以示其賞罰之正, 而又必於賢臣而親之, 小人而遠之, 克盡其道, 如諸葛亮之言, 無有毫釐之相雜, 然後可謂能辨賢邪矣。 三曰, 破朋黨。 朋黨者, 只在公私之辨, 聖人於周比和同之間, 致意甚勤, 歷代禍亂, 多從此出, 但我國黨論, 根深蒂固, 異於他時, 本皆同出士流, 而及至分背, 往往由邪正而爲逆順。 當其變作, 固當黜彼而陟此, 誅彼而賞此, 如今事平日久之後, 又當就中定制, 明辨而通用之, 俾得增益遷改, 亟反其本者, 要爲必然之理, 旣非程子 熙ㆍ豊同事之道, 又與范純仁 元祐調停之論不同, 尤恐有符於《洪範》皇極之義矣。 其小目, 曰褒揚二賢, 曰收嶺南, 曰嚴敎戒。 褒揚二賢者, 世有賢德, 士不能明知, 則是非混淆, 趨向頗僻矣。 如文成公 李珥明體適用之道, 文簡公 成渾知要守約之學, 眞東方鉅儒, 乃繼五賢而作, 然不幸爲一邊人之所非, 特以黨習世傳, 而衆咻遂不可醫, 因此朝廷
, 雖已從享文廟, 衆論亦未大同, 今當使湖嶺諸道, 印送文集年譜等書于各邑鄕校, 更爲別諭邑宰, 時與士子講肄, 俾有所興起, 天理本明, 人心自公, 烏有終不得其是非之衷乎? 收嶺南者, 嶺南古稱人才府庫, 賢儒輩出, 誠以習俗蔽痼, 人物蕪絶, 卒無拔出明揚於淸朝, 如張顯光、鄭經世、鄭蘊者, 今踰四紀, 是固論議乖激之致, 亦由朝家抛棄而然, 遂使頃年權奸之時, 不免一番出來, 助成虐焰, 可謂一路之大恥也。 今當共處以明辨通用之術, 其果不被所累而有才行者, 特加拔擢, 其過小而才行大者, 亦次第調遷, 苟能降心相從, 則自此公聽竝觀, 同寅協恭, 將無往而不可矣。 嚴敎戒者, 自古《盤庚》之遷都, 周公、畢公之變俗, 皆由是道, 正爲人心不齊, 衆怒難犯, 如非以大公至正之道, 敎諭丁寧, 陳戒懃懇, 使其深疑積怨, 渙然開釋則不能。 今當自上慨然以革弊爲心, 使儒臣作一大誥, 頒示中外, 亦必推極本原, 以爲兩邊俱是王臣, 而但因黨論相激, 人心轉乖, 雖由此害國家、忘君父, 而猶且不顧, 決非臣子道理, 必須痛改前見, 洗心滌腸, 一以打破朋黨, 同德建中爲心事, 如宋 仁宗時, 詔天官戒朋黨者, 則庶或得其力矣。 四曰, 抑僥律。 僥倖者, 本指不當得而得者, 不惟無德而據高位, 匪才而叨美爵爲然, 至其入仕, 專在於銓官之手, 或以親戚姻婭, 或以厚交私恩, 皆是也。 知治體者, 莫不深戒。 今當嚴飭兩銓, 其係干囑者。 一切勿用, 或有所失, 臺閣輒加規劾。 凡其除拜, 出於公薦, 及己居官, 有善政者, 更加擇擬, 則僥倖之徒, 靡所售矣。 其六, 求賢才。 略曰, 夫經營一家, 必擇工師, 況人主欲爲國家, 可不求賢才以致之乎? 其目有二。 一曰, 論薦三代以降, 建學養士, 賓興登庸之道遂廢, 一有願治之主, 必皆禮士搜才, 以成其志, 而賢臣各以所學陳說, 蕫仲舒以茂才孝廉爲言。 程子又有禮命近侍, 賢儒悉心推訪之說。 司馬光有十科擧士法。 雖所主略異, 而大義寔同, 此則今已遵倣遺法, 略成事目, 經稟聖旨, 須布中外, 然必更加十分愼擇, 方可有效矣。 二曰, 通用, 隋 唐設科之後, 任官專主此路, 而明君誼辟, 未嘗深拘, 多以不次用人, 今旣論薦賢才, 必當商議通用之道, 可以盡其才。 程子之意, 必欲設延英院, 使之應詔論政, 觀其才識器能, 然後使賢就位、能就職, 此於
求賢之道, 歷試之術, 可謂兩得, 而至於我朝文正公 趙光祖, 又爲薦擧科, 以爲通用之階梯, 今當商議, 就其近便者行之, 庶幾寡過矣。
其八, 論制治法。 略曰, 夫醫者治病, 必先審其証, 然後檢方試藥, 況人主欲爲國家者, 烏可不思善其政令制度, 以就之哉? 其目有六。
一曰, 勤聽政, 自古人主, 未有不勤政而能成治道者, 惟我祖宗朝, 旣有經筵三講矣。 又有夜對、不時卽對、常參、朝參, 承旨持公事入侍, 監司、守令及列邑進貢者引見, 宰臣出使後陳啓等節, 其所以施諸政事, 發諸號令者, 靡不致勤, 而百官萬民窮鄕僻邑之亦皆得以上達, 此世宗、成宗之治, 所以度越前古者也。 近日之制, 開講旣罕, 而備局引見, 一月只成三度, 常參以下諸制, 雖或間行, 又無實事。 將此規模, 悠悠泛泛, 苟度時日, 終無爲國之理矣。 今當自上斷以聖心, 建修舊制, 一日之間, 非擧食設寢之時, 則未嘗在內, 以專聽政, 兼與臣僚, 講究治法, 則自能馴致於庶績咸熙之效, 是實治法之大者矣。 二曰, 復政府故制, 竊聞祖宗朝, 六曺分掌諸職, 裁處庶務, 又必摠括署決于政府, 方始上聞, 雖係兵民之大者, 聖旨亦下政府, 未嘗直付本曺, 可見其體統尊而事理得, 足成一世之治矣。 中間遞起遞廢, 至明廟朝, 適値乙卯倭變, 權設備邊司, 以應急需, 厥後南北之難繼作, 仍而不革, 前後幾百餘年, 禮樂文章, 政事論議, 皆從此出, 名義甚乖, 終將無以尊體統而得事理, 今當議復故制, 先改備邊司爲中書堂, 而使大臣日坐其中, 署決所上諸務, 三公旣各分掌六部, 而至其大事, 又皆通議, 以至稟處, 始爲得體矣。 三曰, 選任三公、六卿、三司長官、八道監司, 蓋選任三公以下者, 歷代官制, 互有得失, 我朝分設諸職, 約而能該, 苟以先王之制較之, 無大差謬矣。 今雖世道交喪, 人才渺然, 惟當就中, 採衆望、審長材, 詢前效, 使之各得其職, 委任責成, 及其不勝而後, 更得能者而易之, 庶可扶衰補弊, 治亂持危, 卒能修政事、崇德業, 以成不世之功矣。 其小目? 礨 自辟僚屬, 夫治事之官, 雖有智力, 勢不能自周, 必得賢才爲之僚屬, 然後百事修擧, 周命伯冏, 已有愼簡乃僚之語, 至唐 陸贄, 又請臺省屬僚, 委長官選擇, 蓋非素與交親, 備詳本末, 難以審知其才, 今當使六卿及八道監司, 各以所知賢能自辟, 俾得
同事而成務也。 四曰, 擇長吏。 治民之術, 不一其端, 然求其至重至切者, 莫如擇長吏。 長吏苟賢, 則稅斂當輕; 力役當均, 訟獄當平, 敎化當行, 雖或有變, 饑饉不能殺, 兵戎不能害。 不賢則反是。 漢 宣帝拜刺史、守牧, 輒親問曰: "退而考察所行。" 又曰: "吏數易則民不安。" 其有治理效, 輒以璽書, 勉勵增秩, 眞知治道之要矣。 今當以此必先, 別敎銓部, 極加掄選, 俾無失人之患, 而又能見問考察如此, 民豈有不治者乎? 其小目, 曰績成徵用, 曰內外交差。 績成徵用者, 夫中才以下, 在乎激勸成就, 人雖善治而終未登庸, 則自非學問忠實之士, 難以盡心, 今當極選長吏之治行高第及其平日兼有行誼學識者, 入爲九卿、諸曹大夫, 或可超擢, 以示奬異, 蓋黃覇徵爲丞相, 卓茂爲褒德侯, 況於此等職乎? 內外交差者, 人於仕塗, 莫不重內而輕外, 非係蔭官武人, 自無居京顯敭之利者, 未嘗辭此而之彼, 以故列邑成豢養之場, 遠民有塗炭之勢, 剝割雖急, 而朝廷罔聞, 萬姓嗷嗷, 無所告訴, 今當依唐制, 使臺省諸人, 出入常均, 庶幾民瘼得以上徹, 王澤得以下究, 助成一代之聖治矣。 五曰, 久任超遷。 自古爲治, 惟務得人, 旣得其人, 心須久任, 虞朝九官, 終身不易, 如漢 文、景之世, 爲吏者長子孫, 及我皇朝, 宣宗、孝宗, 皆用此法, 天下晏然, 後世稱頌。 惟超遷之法, 出自羅欽順, 以謂: "久任於前者, 超遷於後, 超遷於前者, 久任於後。" 蓋自始仕至于老大, 約三四十年。 若非以朝除暮遷, 徧歷華要爲貴。 如今日之習者, 內則自學士而進, 外則自牧守而進, 要亦可以容七八官閥, 各以其所長涖職, 或四五年, 或六七年, 終必至於卿相, 則公私兩便, 無所甚恨, 今當依此。 一以得人久任爲主, 繼之以超遷之法, 則其又庶幾於治道矣。 六曰黜陟。 黜陟者, 實虞ㆍ周考績之大法, 第今歷世已久, 人情詐僞, 國法解弛, 廢置誅賞之法, 狃爲虛文, 其所以治日常少, 亂日常多者, 職由於此。 諸葛亮之治蜀, 威之以法, 法行則知恩; 限之以爵, 爵加則知榮。 盡忠言時者, 雖讎必賞; 犯法怠慢者, 雖親必罰。 服罪輸情者, 雖重必釋。 游辭巧飾者, 雖輕必戮, 此誠救時之良模也。 今當大加警飭, 明敎中外, 使主黜陟之人, 一從實績, 無容私僞。 如其不然, 必以誅罰隨之, 可免因循之
患。 其小目曰。 別遣御史, 亦黜陟之一法, 歷代行之, 利病相參, 州邑畏戢, 刺擧得宜則利, 風聞不實, 後者未必勝前則病, 惟當極擇其人而參商其言, 俾絶流弊則幸矣。
其九, 論述祖典。 略曰, 夫家有十金之産, 必能世守而不失, 方稱無忝, 況人主欲爲國家者, 烏可不監于先王成憲, 以有通變而盡能守之責乎? 其目曰, 設經濟司。 我國《大典》, 成於成宗, 金科玉條, 固已詳密, 而行之二百年, 疵弊日生, 中經兵亂, 或廢或變, 無有準的。 今當依李珥說, 別設一司, 以大臣領之, 選卿宰以下通經學習世務者, 爲堂上, 通訓以下, 爲僚屬, 俾依《大典》本文, 詳加斟酌, 其可行者, 謹而守之; 其不可行者, 別爲變通; 其可追補者, 亦爲添入, 是所謂經濟之義也。 其小目, 參用《經濟六典》, 曰《修正續錄》。 曰採先正章疏。 曰革舊弊。 曰頒新制, 參用《經濟六典》者, 商量補綴, 以成全書, 正爲祖宗朝良法美意, 盡在於此。 且計當時, 去高麗未遠, 物理人情, 或有沿襲參證之端, 纂定《大典》時, 多未登載故也。 《修正續錄》者, 《大典》之後。 又有《續錄》、《後續錄》, 皆已通行, 而各司所用列聖手敎, 亦多不同。 蓋緣一時事情互異, 以致如此, 官吏臨事, 莫適所從, 殊非細故, 頃聞聖上, 用近臣言, 別定一官, 釐整手敎, 而事久未竣, 今當竝此二書, 同加修正, 以入新制也。 採先正章疏者, 自宣祖以來, 名儒碩輔, 憂深思遠, 悶更張之靡及, 圖懲毖之將善, 各上章牘, 勤懃懇懇, 繕兵救民之意, 次第具列, 及至癸亥反正, 內經虐政, 外當鉅敵, 一時諸臣, 亦爲輸忠發謀, 審症施藥, 無不中窾, 揆之今日, 雖其言或用或否, 其弊或存或亡, 要當參考採取, 以完其制, 革舊弊者, 法弊民瘼, 固難以疏擧, 如宣、仁朝諸臣章奏所論, 十未行其二三, 如右所陳矣。 頃歲更化之初, 亦嘗詢問弊瘼於各道郡邑, 終以與時議掣肘, 莫能變通, 今以其最甚者言, 如創設衙門, 日新月盛, 外則屯田募民, 內則積金通貨, 必以大臣而摠領之, 諸將以管轄之, 訓鍊、御營、守禦、摠戎、禁衛、管理之屬作, 而兵部失其職, 宣惠、常平、賑恤之屬作, 而戶部失其職, 以至位尊勢重, 臺諫不敢論, 執政不敢決, 而柴場、鹽盆、漁箭之屬, 猶不在中, 此則公而害國矣。 如國俗奴婢之法, 中朝所無, 而上自諸宮家士大夫, 下至市井, 凡欲自異於庶民者, 莫不以此爲重。 必欲多買而世役之, 至於庄業, 又各設置, 或乃富連阡陌, 權制守宰, 使官不得收稅, 吏不得發奸, 國禁莫行,
經入日縮, 而立案、願堂、挾戶之屬, 猶不在中, 此則私而害國矣。 至於經賦煩苛而良賤多投於入作, 身役倍重, 而軍保幾麗於逃故; 耕稅仍舊而曠土盡入於陳廢; 官吏作奸而糴穀每罣於逋欠; 釋敎尙存而丁壯擧歸於遊惰; 巫風益熾而貨財徒費於妖誕; 其他所以蠧國而害民者, 頭目名色, 不一而足。 然則國何以不貧, 民何以得活? 亦可謂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 今當大爲經理, 於其公私兩弊, 多者損之, 分者合之; 過者裁之, 非者削之, 俾各有限制, 庶幾上遵祖宗之制, 下絶臣民之罪, 其大如是則其細可得而制也。 頒新制者, 人存政擧, 人亡政熄, 其理誠然, 亦不可以無人而廢法。 今旣釐革弊政, 以述祖典, 則所當定著爲一書, 名曰《續大典》, 以垂永世, 使後率章之君, 克憲之臣, 有所持循, 以至國治於上, 民安於下, 久而不壞, 方爲大正矣。 大抵此事, 欲備《大典》之未盡者。 如皇朝《修正會典》之類可見, 則只欲法祖宗之遺意, 採臣僚之宏議, 俾革昔時之弊而新一代之制也。 必能如此, 然後可以變通治法而有成矣。 其論修軍政, 略曰, 夫禽鳥至微, 猶能綢繆牖戶, 以盡防患之道, 況欲制敵者, 烏可不大修軍政, 以爲禦侮之具耶? 其目有四, 曰內政。 先王之時, 立司馬之官, 藏兵於農, 以御萬國。 管仲始爲內政之法, 所謂軌盡連鄕者, 亦出於沿襲時王之制, 而分爲三軍, 帥以高國, 春蒐秋獮, 實有專治軍旅之意, 而要以速得意於諸侯, 是正王伯醇疪之分也。 然桓公所敵, 不過爲兄弟之隣國, 今日所敵者, 卽夷狄之讎人, 其理固殊, 而强弱衆寡之形, 脅持管束之勢, 自難以常度處之。 聖人所謂: "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者。" 宜亦捨是而無他策。 今當勿師其法而取其意, 凡於訓鍊、備禦等事, 一切行之, 以隱默愼重之道, 俾不煩於耳目, 斯爲時義之大者。 二曰, 定軍制。 周室比閭伍兩之義, 尙矣。 唐興, 始爲府兵, 號稱善法, 自開元以後, 其制漸變, 重以藩鎭煽亂, 因成長征之卒, 兵農遂分, 天下塗炭, 誠以府兵之弊, 歸於弱, 弱則難戰; 長征之弊, 歸於驕, 驕則難養, 禍亂初平之時, 國勢壯盛, 雖用民伍, 不足以備禦。 兵戎旣作之後, 敵兵銳急, 非素鍊習精勇之士, 莫可應卒, 其勢〔兩〕 不可廢, 今當更爲經制, 以體古者用賦出兵之意, 而別思精抄善養之計, 以趨時宜, 方合變通之義矣。 其小目曰復
五衛, 曰精選親兵。 復五衛者, 昔高麗 太祖, 實逮事唐, 襲其兵制而爲六衛, 上下相維, 體統相屬, 一時稱安。 肅宗以後, 値女眞之亂, 此制亦變, 及至我朝, 又立五衛, 以爲鎭管之法, 士族良民, 卒皆隷屬, 行之旣久, 寢以頹廢, 幾不至有兵革, 島夷入寇, 八路陷覆, 幸賴天朝出兵救之, 大亂隨平, 於是更置束伍, 無論私賤雜類, 以爲鄕兵, 而五衛仍廢, 只以綿布上納。 今當還復舊制, 使士族良民, 編於行伍, 庶幾有仗義效忠之心, 無獸驚鳥散之患矣。 精選親兵者, 兵貴精, 不在多。 今所謂訓鍊都監, 始於柳成龍。 所謂禦營軍, 創於李貴。 蓋經歷屢亂, 爲隨時立制之擧, 厥後丁卯、丙子之亂, 竟得其力, 此乃親兵之效也。 嘗竊聞孝廟, 擬以漢朝南北軍之制, 其義誠然矣。 但禦營軍, 自食其保, 而訓鍊之兵, 必待大農頒給, 國用多乏。 今當精選訓鍊, 約爲三四千, 爲輦下親兵, 且合禁衛廳於禦營, 使之通融上番, 要不下三四千, 而別隊衛廳以下諸色, 亦將一二千, 如是則食道不增, 兵力自强, 雖遇大敵, 不爲無兵可戰矣。 三曰選將材。 攻伐之世, 將才自可立見, 而平常無事之時, 非偉識奇鑑, 其勢固難。 古之論此者, 以爲或就軍伍中搜羅, 或命大臣近臣, 各擧文武官明兵法、有威果者, 有智略之人, 不必試以弓馬, 求之如是, 豈無其效? 又必待其人品旣分, 功庸旣著, 然後擢置藩閫, 大將之任, 靡所不可。 今當使隊伍之人, 議擇其能勝其將任者, 使之治兵, 更觀實效, 次次升庸, 且令諸臣, 推薦保明, 如有異等者, 別加超擢, 方能聳動軍情, 得其死力矣。 其小目, 曰講兵法。 爲將之道, 行師之要, 臨陳之法, 具在《傳》 《記》, 至於隨機應敵, 奇正變化, 則非心悟神解, 不待文字而曉然者, 莫宜相及如此之人, 世不易出。 今當使爲將領者, 悉取兵家七書及《八陣圖說》, 誦說玩味, 苟有窒礙, 相與講解, 終日如在行陣對敵, 則其能收功於異日者, 不啻深絶矣。 四曰, 明訓鍊。 先王之世, 大司馬以四時振旅, 苃舍治兵, 皆有法度, 兵知將意, 將知兵情, 臨機應變, 不待告戒, 而自然心志運於中, 手足應於外, 粤自孝廟以來, 治戎鍊卒, 惟日不給, 兩局之徒號稱精銳, 足爲一國之强兵, 然歲月已久, 敎法或弛, 今當使依《紀效新書》例, 參以古法, 不懈敎閱, 又必申以仁義
節制之義, 庶幾以撻秦、楚之堅利矣。 其小目, 曰繕器械, 曰峙糧資, 曰備戰馬。 與敵爭衡者, 不必審量南北之勢, 兵技之長短, 舍其所短, 取其所長, 如今火砲利於北, 弧矢利於南, 各有其宜, 丙、丁亂後, 國家所以致意於此, 不啻鄭重, 及其各設軍門, 更務專治, 以爲修繕之計, 今當就舊藏兵器中, 益加添造精鍊堅利, 使合實用, 更試求諸技之可以制勝者, 以臻其效也。 峙糧資者, 雖自壬、丁天兵壓境之日, 餽餉之殷, 一出境內鮮待他求, 而顧於近來凶荒, 靡歲不然。 公私赤立, 無以救塡壑之民, 又安能于橐于囊, 以作爰方啓行之資乎? 今當預爲商度, 一取諸上司各衙門贏餘不急之需, 聚于別倉, 以爲軍興之用, 且於兩西管餉, 申明蓄積以備之, 則不患於無食也。 備戰馬者, 與北敵爭衡, 非可以步兵格鬪, 必得戰馬然後, 便於馳射。 國中産馬, 固難與漠北竝盛, 第自耽羅以下諸島所蓄養, 會而計之, 其數不下數萬, 雖驛路贏餘, 想必甚多。 今當使武士善騎射者, 親往自擇戰馬, 別定規束, 略如李珥所論, 則不但武臣各得戰馬, 亦可轉無用而爲有用矣。 其十二條, 論專守禦。 略曰, 夫進與角力, 必須退爲不可勝, 然後可以無患, 況欲制敵者, 烏可不專治守禦之策。 而終有所爲哉? 其目有三, 一曰脩山城。 以東方言之, 山城最爲所長, 如安市之却唐兵, 鴒原之禦契丹, 龜城之拒蒙古, 可按而知矣。 至如壬辰、丁卯之訌, 幸州、龍骨之取勝, 尤爲其明驗矣。 但我國人性㤼弱畏懼, 而州縣所治, 多在平地。 凡遇大亂, 輒奔走求生, 若非預爲形勢, 設置山城, 爲其依歸之所, 使知離此則死, 不離此則生, 雖有高城深池, 擧將委而去之。 今當一依柳成龍所言, 擇其要害可守處, 仍作邑治, 使之臨亂入保, 在在如此, 則不患敵兵之憑淩矣。 其小目曰, 據險淸野。 修築山城, 旣已入保, 使淸其野, 無一人民穀物, 可以鹵掠, 敵在城外, 進無所憑, 退無所還, 必將不能持久, 況如北虜, 每以秋高氷合而至, 其於耕作收穫, 終無所妨, 今當以平時則下城田作, 臨急則入城保守, 其於禦敵之術, 可謂挈要矣。 二曰置行營。 不欲有爲則已, 苟欲奮發大義, 勘定禍亂, 以成不世之奇功, 固非按舊循常, 命將出師之擧, 所可振作而聳動, 必須人主, 躬自巡邊, 責勵諸將, 如漢 光武之還宮六日, 旋卽出征, 宋 眞宗之決
策親征然後, 方能使民有親上死長之義, 士卒有敵愾捍王之志。 今當置一行營於平壤或安州, 有事則自上出巡, 以行賞罰、議戰守, 無事則選命大臣, 居守其地, 總加節制, 仍以便宜行事, 斯爲得宜。 三曰沿邊設大鎭。 我國北接遼東、女眞, 西南接靑、齊、蘇、杭、日本, 可謂三面受敵矣。 然海路自隋 唐, 不復開拓, 乃以元 世祖之威, 困不得志於日本壬辰之亂。 神宗皇帝, 萬里山師, 率從燕薊而來, 必有其所矣。 陸則遼東, 自闕西以後, 有三江之阻。 女眞自關北以後, 有三嶺之險, 要亦非無可守之道, 必因其形制, 復爲關防, 又必任以忠勇之人, 庶幾居常有保障之謹, 遇變有守禦之實, 惟當於西北二邊及海西湖西沿海諸處, 議合郡邑可幷者, 各爲大鎭, 建設衙門, 專治軍務, 先爲不可敗之形, 然後大功有所恃矣。 其小目, 曰募土兵, 曰設屯田, 曰開諸島, 曰習水戰, 曰備戰艦。 徵兵守邊, 古所不免, 然其所守禦, 非可專責於遣戍留屯之士矣。 必廣募土兵, 厚其生利, 俾審地形習兵技, 內無畏慴之心, 外有服制之具, 然後能得其力。 今當命西北方伯, 召募民兵, 團結隊伍, 陰行部勒, 時且畋獵, 以爲緩急之用, 其勝於徵兵遠矣。 設屯田者, 用兵之法, 見糧爲重, 雖以諸葛亮之忠謀, 出師北伐, 以餽餉屢絶, 不能成大業, 其他可知也。 我國二邊, 自有海運, 固無中國轉輸之勞, 然兵不可坐食, 民不可獨耕, 今當略依朱子說, 參以歷代所行議, 就邊上曠土, 使以訓鍊之暇, 量力耕種, 擇人主管, 以濟其法, 開諸島者, 東國環海爲疆, 島峙甚多, 大而設爲州府, 小亦隷於牧場, 然其中有土地膏沃, 風氣和暢者, 若預加措置, 使民入居, 必以耕作爲主, 而兼通魚鹽之利, 其當北敵之至, 不但沿海一帶士女, 得有所歸, 舟船糧餉, 自有所補。 今當選遣臣僚, 詳察諸島及長山、安邊、邊山之屬, 得其形便, 建將領設鎭堡, 蓋又因勢利導之一法也。 習水戰者, 壬、丁之變, 倭旣傾國入寇, 如入無人之境, 惟於海路, 因李舜臣一戰, 遂不敢揚帆北上, 以之龍灣命令, 得通於湖南, 而倡義諸將, 久保江都, 自是爲設統制營, 以領舟師。 然且船朽卒怨, 徒擁虛簿, 雖有春秋水操, 亦甚滅裂, 今當悉依舟師之法, 亟加鍊習, 使於風濤至險之際, 進退出沒, 能盡其妙, 則早晩緩急, 可以有用矣。 備戰艦者, 國家儲養船
材於諸島, 而官吏所耗已多, 加以庸工凡夫, 徒循舊制, 莫能如李舜臣之別創龜船, 以決奇勝。 今當就沿海諸邑, 有戰船處, 酌量添造, 務令堅緻便利, 又訪諳於海役者, 使之運智出奇, 毋拘一格善矣云云。 【批旨見上。】 疏凡累萬餘言, 而綱目俱擧, 本末該備, 且方留意於春秋大義, 故尤復眷眷於戰守備禦之策矣。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補闕正誤/十四年(1688) 卷十九/六月/14日
○乙卯/吏曺判書朴世采上辭職疏, 附陳冊子, 論時務十二條。 【大條小目見上。】
其一, 論奮大志。 略曰, 匹夫之治身, 猶必立志而後, 乃底于成, 況人主可不奮大志而能有所爲乎? 其目有二。
一曰, 審王道, 王道者, 本乎人情出乎禮義, 若履大路而行, 無所回曲, 則惟堯、舜、禹、湯、文、武之君, 爲能合其道, 必得天理之正, 必極人倫之至者。 孟子所謂: "以德行仁。" 董子所謂: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是也。 五覇先詐力而後仁義, 然後天下貿貿然, 輾轉反側於曲徑之中, 數千百年, 無以王道自立者。 今當以必復先王之治爲期。
二曰, 明大義, 君臣之義, 父子之親, 根於秉彝, 不容自已。 其有讎怨而不能報, 羞恥而不能雪, 則是誠三綱五常之本, 尤非臣子所可晏然者。 賈誼所謂: "足反居上, 首顧居下。" 《戴記》所謂: "君父之讎, 不與共戴天。" 朱子所謂: "有萬世必報之讎。" 是也。 今當惕然追思仁孝兩朝所値之時, 痛心發憤, 要以盡其內修外攘之實。 不然, 是且重悖於春秋之義, 三綱五常之本矣, 可不懼哉? 蓋王道者, 帝王之常法, 大義者, 當世之急務, 奮志成事, 舍此而無他義可適。 其三, 論正內治。 略曰, 家人之道, 猶利女貞。 況人主欲修己者, 又將刑內御邦, 以臨四方, 可不致謹於此乎? 其目有二, 一曰嚴宮闈, 蓋宮闈之義, 女正位乎內, 男正位乎外, 內言不出, 外言不入, 是其大體也。 爲人君者, 能於燕閑幽獨之際, 常自儼然肅然, 嚴恭寅畏, 無少懈怠, 澟澟若承宗廟臨群臣之時, 則身之正也。 及其后妃, 端莊靜肅, 有《關雎》之德, 後宮謹愼祗懼, 有《小星》之美。 苞苴請謁之習, 無徑而可進, 異端左道之患, 無間而可作, 宮省隱密之地, 洞然無一毫私邪之萌, 見家之正也。 今當以此爲準, 克盡濟家之道, 語云: "源淸而流潔。" 如是而政事不修。 邦域不治者, 未之有矣。 其小目, 曰罷內司, 曰戒宦寺, 曰敎戚屬。 罷內司者, 人主以一國爲家, 一國之內, 無非己分之所有, 供奉頒賜, 皆從此出, 則不宜又於其中, 割裂以自私, 如今內司之設也。 蓋聞其法, 始於麗末, 我太祖開國, 嘗議釐革, 而未及遂成。 後代莫大之弊, 雖或制爲常典, 使其文書, 關由吏曺, 而終亦無補, 今當大加商量, 亟罷內司, 苟以爲難, 更令朝廷議定本司諸官, 如司饔、尙衣之制, 不得典以私暬之人, 以昭國家公正之理可矣。 戒宦侍者, 近習之
患, 自古而有, 蓋其跡秘情狎, 外無壯嚴之憚, 內有諛侫之娛, 浸漬日久, 不覺其自墮於術中, 漢、唐季世, 歷歷可驗。 今當敎之以正, 涖之以嚴, 止令朝夕, 備灑掃之末, 不敢通貨賂交外人, 以紊朝政, 而畢竟此輩, 亦有保身遠罪之益矣。 眞德秀因仇士良勿使天子讀書親儒臣之語, 以爲人主修德講學, 則天下安。 昆蟲草木, 亦皆得所, 況左右之臣, 其有不得所者, 實爲至言。 敎戚屬者, 歷代以來, 驕恣之禍, 昭載史冊, 鑑戒兩備, 此非如女寵宦寺之出於下流, 本無學識者, 往往多以公卿薦紳, 戚連王室而得之, 然猶不知自臧之道, 鮮獲安全, 最爲可戒。 今當自人主, 常加警飭, 其於爵賞賜予之際, 姻婭族黨之類, 不必輒示其假借優厚, 以招物議, 蓋纔如此, 便非宮府一體公平正大之致, 所益者小, 所損者大, 終當爲治平之累矣。 二曰。 崇節儉者, 必原於人主之德而可以通行, 草上風偃, 其理則然, 苟爲反是, 雖令之而不從, 禁之而不止矣。 當今奢侈之弊, 爲第一巨患, 一饌之珍, 必曰內品, 一服之靡, 必曰內法, 爭多鬪巧, 轉相慕效, 服飾輿馬, 宮室燕飮, 日新月盛, 棄穀於不食, 捐財於無用, 雖欲不致夫天怒民怨, 凶荒憂虞, 終至於危亡之域, 其可得乎? 今當自上, 以大禹菲飮食、卑宮室爲心, 坤殿, 以馬后身服大練爲度, 下令宮中, 痛革舊習, 節損百用, 衣取修潔, 食取充養, 視金玉如甆瓦, 視錦繡如布帛, 使其始於宮掖, 達于小民, 則其化之行, 必速置郵矣。 其四, 論立規模, 略曰, 人主欲爲國家, 烏可不有一定之規模, 以救其偏而趨於中乎? 其目有三。
一曰, 尙忠,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 用文爲治, 典章名物, 粲然具備, 足稱小中華之號, 而經歷變故, 世降俗弊, 行於家者, 旣未淳厚, 措諸國者, 亦多苟簡, 類爲掩遮欺謾之科, 雖喪其所賦天理之眞, 而不自覺察, 風敎不競, 奸僞百出。 今當大矯其弊, 凡於制度云爲之間, 必思有以渾然誠確之心, 白直行事, 內不欺己, 外不欺人, 一以忠信篤厚, 久而不變, 使下之人, 觀感從化, 則終當有所正矣。 二曰, 主嚴濟寬, 蓋嚴寬者, 比如天道, 春生秋殺, 此誠聖人之至訓, 春秋之中道, 可以傳諸萬世者也。 然文治之弊, 自古歸於仁弱, 列國之魯, 後代之趙宋, 其槪可見。 至於今日, 或相什百, 氣像委靡, 紀綱壞敗,
文不能行法, 武不能制兵, 考其歸趣, 是將一務不措, 終身役於强暴而已。 今當一以嚴正爲主, 庶幾使衰習頓變, 人心順服, 制定風行, 水火罔避, 然後天下之事可爲也。 大抵忠固三代損益之首, 而前漢得之, 治世爲最。 至於寬猛之分, 王者固當以不忍人之政爲先, 然而後賢有作, 因時制義, 如諸葛亮之治蜀, 朱子之爲郡, 尤其卓然者, 皆用此道, 實《周禮》所謂: "刑亂國用重典之類, 非如申韓之刻薄殘民也。" 其五, 論振紀綱。 略曰, 夫人治一事, 必知摠會提挈之道, 然後自外諸務, 可得以理。 況人主欲爲國家, 可不先振紀綱乎? 其目有四。 一曰, 公賞罰。 賞罰, 人主御世之大柄, 在上者, 有公平正大之心, 照臨群下, 分別淑慝, 使賢而有功者, 盡得其賞, 不肖而有罪者, 盡得其罰, 則是將一國之人, 觀感勸勉, 曉然知善之當爲。 惡之當去, 固亦不待刑賞, 而民俗自變也。 今當斷自聖心, 明其賢否, 加以賞罰, 而大警勑之, 使大小臣僚, 惕然悚戒, 各擧其職, 不敢爲苟容因循之計, 則其庶幾矣。 二曰, 辨賢邪。 賢邪者, 國家治亂之所分也。 李珥之言曰: "君子愛君, 社稷爲心, 生民爲念, 義在守職, 則君命有所不從, 在盡言, 則天威有所不避, 小人愛爵祿, 權在君上則媚君上, 在權倖則附權倖, 在外戚則結外戚。" 其言痛切, 可爲賢邪之龜鑑, 爲人君者, 固宜擧直措枉。 進賢退不肖, 以示其賞罰之正, 而又必於賢臣而親之, 小人而遠之, 克盡其道, 如諸葛亮之言, 無有毫釐之相雜, 然後可謂能辨賢邪矣。 三曰, 破朋黨。 朋黨者, 只在公私之辨, 聖人於周比和同之間, 致意甚勤, 歷代禍亂, 多從此出, 但我國黨論, 根深蒂固, 異於他時, 本皆同出士流, 而及至分背, 往往由邪正而爲逆順。 當其變作, 固當黜彼而陟此, 誅彼而賞此, 如今事平日久之後, 又當就中定制, 明辨而通用之, 俾得增益遷改, 亟反其本者, 要爲必然之理, 旣非程子 熙ㆍ豊同事之道, 又與范純仁 元祐調停之論不同, 尤恐有符於《洪範》皇極之義矣。 其小目, 曰褒揚二賢, 曰收嶺南, 曰嚴敎戒。 褒揚二賢者, 世有賢德, 士不能明知, 則是非混淆, 趨向頗僻矣。 如文成公 李珥明體適用之道, 文簡公 成渾知要守約之學, 眞東方鉅儒, 乃繼五賢而作, 然不幸爲一邊人之所非, 特以黨習世傳, 而衆咻遂不可醫, 因此朝廷
, 雖已從享文廟, 衆論亦未大同, 今當使湖嶺諸道, 印送文集年譜等書于各邑鄕校, 更爲別諭邑宰, 時與士子講肄, 俾有所興起, 天理本明, 人心自公, 烏有終不得其是非之衷乎? 收嶺南者, 嶺南古稱人才府庫, 賢儒輩出, 誠以習俗蔽痼, 人物蕪絶, 卒無拔出明揚於淸朝, 如張顯光、鄭經世、鄭蘊者, 今踰四紀, 是固論議乖激之致, 亦由朝家抛棄而然, 遂使頃年權奸之時, 不免一番出來, 助成虐焰, 可謂一路之大恥也。 今當共處以明辨通用之術, 其果不被所累而有才行者, 特加拔擢, 其過小而才行大者, 亦次第調遷, 苟能降心相從, 則自此公聽竝觀, 同寅協恭, 將無往而不可矣。 嚴敎戒者, 自古《盤庚》之遷都, 周公、畢公之變俗, 皆由是道, 正爲人心不齊, 衆怒難犯, 如非以大公至正之道, 敎諭丁寧, 陳戒懃懇, 使其深疑積怨, 渙然開釋則不能。 今當自上慨然以革弊爲心, 使儒臣作一大誥, 頒示中外, 亦必推極本原, 以爲兩邊俱是王臣, 而但因黨論相激, 人心轉乖, 雖由此害國家、忘君父, 而猶且不顧, 決非臣子道理, 必須痛改前見, 洗心滌腸, 一以打破朋黨, 同德建中爲心事, 如宋 仁宗時, 詔天官戒朋黨者, 則庶或得其力矣。 四曰, 抑僥律。 僥倖者, 本指不當得而得者, 不惟無德而據高位, 匪才而叨美爵爲然, 至其入仕, 專在於銓官之手, 或以親戚姻婭, 或以厚交私恩, 皆是也。 知治體者, 莫不深戒。 今當嚴飭兩銓, 其係干囑者。 一切勿用, 或有所失, 臺閣輒加規劾。 凡其除拜, 出於公薦, 及己居官, 有善政者, 更加擇擬, 則僥倖之徒, 靡所售矣。 其六, 求賢才。 略曰, 夫經營一家, 必擇工師, 況人主欲爲國家, 可不求賢才以致之乎? 其目有二。 一曰, 論薦三代以降, 建學養士, 賓興登庸之道遂廢, 一有願治之主, 必皆禮士搜才, 以成其志, 而賢臣各以所學陳說, 蕫仲舒以茂才孝廉爲言。 程子又有禮命近侍, 賢儒悉心推訪之說。 司馬光有十科擧士法。 雖所主略異, 而大義寔同, 此則今已遵倣遺法, 略成事目, 經稟聖旨, 須布中外, 然必更加十分愼擇, 方可有效矣。 二曰, 通用, 隋 唐設科之後, 任官專主此路, 而明君誼辟, 未嘗深拘, 多以不次用人, 今旣論薦賢才, 必當商議通用之道, 可以盡其才。 程子之意, 必欲設延英院, 使之應詔論政, 觀其才識器能, 然後使賢就位、能就職, 此於
求賢之道, 歷試之術, 可謂兩得, 而至於我朝文正公 趙光祖, 又爲薦擧科, 以爲通用之階梯, 今當商議, 就其近便者行之, 庶幾寡過矣。
其八, 論制治法。 略曰, 夫醫者治病, 必先審其証, 然後檢方試藥, 況人主欲爲國家者, 烏可不思善其政令制度, 以就之哉? 其目有六。
一曰, 勤聽政, 自古人主, 未有不勤政而能成治道者, 惟我祖宗朝, 旣有經筵三講矣。 又有夜對、不時卽對、常參、朝參, 承旨持公事入侍, 監司、守令及列邑進貢者引見, 宰臣出使後陳啓等節, 其所以施諸政事, 發諸號令者, 靡不致勤, 而百官萬民窮鄕僻邑之亦皆得以上達, 此世宗、成宗之治, 所以度越前古者也。 近日之制, 開講旣罕, 而備局引見, 一月只成三度, 常參以下諸制, 雖或間行, 又無實事。 將此規模, 悠悠泛泛, 苟度時日, 終無爲國之理矣。 今當自上斷以聖心, 建修舊制, 一日之間, 非擧食設寢之時, 則未嘗在內, 以專聽政, 兼與臣僚, 講究治法, 則自能馴致於庶績咸熙之效, 是實治法之大者矣。 二曰, 復政府故制, 竊聞祖宗朝, 六曺分掌諸職, 裁處庶務, 又必摠括署決于政府, 方始上聞, 雖係兵民之大者, 聖旨亦下政府, 未嘗直付本曺, 可見其體統尊而事理得, 足成一世之治矣。 中間遞起遞廢, 至明廟朝, 適値乙卯倭變, 權設備邊司, 以應急需, 厥後南北之難繼作, 仍而不革, 前後幾百餘年, 禮樂文章, 政事論議, 皆從此出, 名義甚乖, 終將無以尊體統而得事理, 今當議復故制, 先改備邊司爲中書堂, 而使大臣日坐其中, 署決所上諸務, 三公旣各分掌六部, 而至其大事, 又皆通議, 以至稟處, 始爲得體矣。 三曰, 選任三公、六卿、三司長官、八道監司, 蓋選任三公以下者, 歷代官制, 互有得失, 我朝分設諸職, 約而能該, 苟以先王之制較之, 無大差謬矣。 今雖世道交喪, 人才渺然, 惟當就中, 採衆望、審長材, 詢前效, 使之各得其職, 委任責成, 及其不勝而後, 更得能者而易之, 庶可扶衰補弊, 治亂持危, 卒能修政事、崇德業, 以成不世之功矣。 其小目? 礨 自辟僚屬, 夫治事之官, 雖有智力, 勢不能自周, 必得賢才爲之僚屬, 然後百事修擧, 周命伯冏, 已有愼簡乃僚之語, 至唐 陸贄, 又請臺省屬僚, 委長官選擇, 蓋非素與交親, 備詳本末, 難以審知其才, 今當使六卿及八道監司, 各以所知賢能自辟, 俾得
同事而成務也。 四曰, 擇長吏。 治民之術, 不一其端, 然求其至重至切者, 莫如擇長吏。 長吏苟賢, 則稅斂當輕; 力役當均, 訟獄當平, 敎化當行, 雖或有變, 饑饉不能殺, 兵戎不能害。 不賢則反是。 漢 宣帝拜刺史、守牧, 輒親問曰: "退而考察所行。" 又曰: "吏數易則民不安。" 其有治理效, 輒以璽書, 勉勵增秩, 眞知治道之要矣。 今當以此必先, 別敎銓部, 極加掄選, 俾無失人之患, 而又能見問考察如此, 民豈有不治者乎? 其小目, 曰績成徵用, 曰內外交差。 績成徵用者, 夫中才以下, 在乎激勸成就, 人雖善治而終未登庸, 則自非學問忠實之士, 難以盡心, 今當極選長吏之治行高第及其平日兼有行誼學識者, 入爲九卿、諸曹大夫, 或可超擢, 以示奬異, 蓋黃覇徵爲丞相, 卓茂爲褒德侯, 況於此等職乎? 內外交差者, 人於仕塗, 莫不重內而輕外, 非係蔭官武人, 自無居京顯敭之利者, 未嘗辭此而之彼, 以故列邑成豢養之場, 遠民有塗炭之勢, 剝割雖急, 而朝廷罔聞, 萬姓嗷嗷, 無所告訴, 今當依唐制, 使臺省諸人, 出入常均, 庶幾民瘼得以上徹, 王澤得以下究, 助成一代之聖治矣。 五曰, 久任超遷。 自古爲治, 惟務得人, 旣得其人, 心須久任, 虞朝九官, 終身不易, 如漢 文、景之世, 爲吏者長子孫, 及我皇朝, 宣宗、孝宗, 皆用此法, 天下晏然, 後世稱頌。 惟超遷之法, 出自羅欽順, 以謂: "久任於前者, 超遷於後, 超遷於前者, 久任於後。" 蓋自始仕至于老大, 約三四十年。 若非以朝除暮遷, 徧歷華要爲貴。 如今日之習者, 內則自學士而進, 外則自牧守而進, 要亦可以容七八官閥, 各以其所長涖職, 或四五年, 或六七年, 終必至於卿相, 則公私兩便, 無所甚恨, 今當依此。 一以得人久任爲主, 繼之以超遷之法, 則其又庶幾於治道矣。 六曰黜陟。 黜陟者, 實虞ㆍ周考績之大法, 第今歷世已久, 人情詐僞, 國法解弛, 廢置誅賞之法, 狃爲虛文, 其所以治日常少, 亂日常多者, 職由於此。 諸葛亮之治蜀, 威之以法, 法行則知恩; 限之以爵, 爵加則知榮。 盡忠言時者, 雖讎必賞; 犯法怠慢者, 雖親必罰。 服罪輸情者, 雖重必釋。 游辭巧飾者, 雖輕必戮, 此誠救時之良模也。 今當大加警飭, 明敎中外, 使主黜陟之人, 一從實績, 無容私僞。 如其不然, 必以誅罰隨之, 可免因循之
患。 其小目曰。 別遣御史, 亦黜陟之一法, 歷代行之, 利病相參, 州邑畏戢, 刺擧得宜則利, 風聞不實, 後者未必勝前則病, 惟當極擇其人而參商其言, 俾絶流弊則幸矣。
其九, 論述祖典。 略曰, 夫家有十金之産, 必能世守而不失, 方稱無忝, 況人主欲爲國家者, 烏可不監于先王成憲, 以有通變而盡能守之責乎? 其目曰, 設經濟司。 我國《大典》, 成於成宗, 金科玉條, 固已詳密, 而行之二百年, 疵弊日生, 中經兵亂, 或廢或變, 無有準的。 今當依李珥說, 別設一司, 以大臣領之, 選卿宰以下通經學習世務者, 爲堂上, 通訓以下, 爲僚屬, 俾依《大典》本文, 詳加斟酌, 其可行者, 謹而守之; 其不可行者, 別爲變通; 其可追補者, 亦爲添入, 是所謂經濟之義也。 其小目, 參用《經濟六典》, 曰《修正續錄》。 曰採先正章疏。 曰革舊弊。 曰頒新制, 參用《經濟六典》者, 商量補綴, 以成全書, 正爲祖宗朝良法美意, 盡在於此。 且計當時, 去高麗未遠, 物理人情, 或有沿襲參證之端, 纂定《大典》時, 多未登載故也。 《修正續錄》者, 《大典》之後。 又有《續錄》、《後續錄》, 皆已通行, 而各司所用列聖手敎, 亦多不同。 蓋緣一時事情互異, 以致如此, 官吏臨事, 莫適所從, 殊非細故, 頃聞聖上, 用近臣言, 別定一官, 釐整手敎, 而事久未竣, 今當竝此二書, 同加修正, 以入新制也。 採先正章疏者, 自宣祖以來, 名儒碩輔, 憂深思遠, 悶更張之靡及, 圖懲毖之將善, 各上章牘, 勤懃懇懇, 繕兵救民之意, 次第具列, 及至癸亥反正, 內經虐政, 外當鉅敵, 一時諸臣, 亦爲輸忠發謀, 審症施藥, 無不中窾, 揆之今日, 雖其言或用或否, 其弊或存或亡, 要當參考採取, 以完其制, 革舊弊者, 法弊民瘼, 固難以疏擧, 如宣、仁朝諸臣章奏所論, 十未行其二三, 如右所陳矣。 頃歲更化之初, 亦嘗詢問弊瘼於各道郡邑, 終以與時議掣肘, 莫能變通, 今以其最甚者言, 如創設衙門, 日新月盛, 外則屯田募民, 內則積金通貨, 必以大臣而摠領之, 諸將以管轄之, 訓鍊、御營、守禦、摠戎、禁衛、管理之屬作, 而兵部失其職, 宣惠、常平、賑恤之屬作, 而戶部失其職, 以至位尊勢重, 臺諫不敢論, 執政不敢決, 而柴場、鹽盆、漁箭之屬, 猶不在中, 此則公而害國矣。 如國俗奴婢之法, 中朝所無, 而上自諸宮家士大夫, 下至市井, 凡欲自異於庶民者, 莫不以此爲重。 必欲多買而世役之, 至於庄業, 又各設置, 或乃富連阡陌, 權制守宰, 使官不得收稅, 吏不得發奸, 國禁莫行,
經入日縮, 而立案、願堂、挾戶之屬, 猶不在中, 此則私而害國矣。 至於經賦煩苛而良賤多投於入作, 身役倍重, 而軍保幾麗於逃故; 耕稅仍舊而曠土盡入於陳廢; 官吏作奸而糴穀每罣於逋欠; 釋敎尙存而丁壯擧歸於遊惰; 巫風益熾而貨財徒費於妖誕; 其他所以蠧國而害民者, 頭目名色, 不一而足。 然則國何以不貧, 民何以得活? 亦可謂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 今當大爲經理, 於其公私兩弊, 多者損之, 分者合之; 過者裁之, 非者削之, 俾各有限制, 庶幾上遵祖宗之制, 下絶臣民之罪, 其大如是則其細可得而制也。 頒新制者, 人存政擧, 人亡政熄, 其理誠然, 亦不可以無人而廢法。 今旣釐革弊政, 以述祖典, 則所當定著爲一書, 名曰《續大典》, 以垂永世, 使後率章之君, 克憲之臣, 有所持循, 以至國治於上, 民安於下, 久而不壞, 方爲大正矣。 大抵此事, 欲備《大典》之未盡者。 如皇朝《修正會典》之類可見, 則只欲法祖宗之遺意, 採臣僚之宏議, 俾革昔時之弊而新一代之制也。 必能如此, 然後可以變通治法而有成矣。 其論修軍政, 略曰, 夫禽鳥至微, 猶能綢繆牖戶, 以盡防患之道, 況欲制敵者, 烏可不大修軍政, 以爲禦侮之具耶? 其目有四, 曰內政。 先王之時, 立司馬之官, 藏兵於農, 以御萬國。 管仲始爲內政之法, 所謂軌盡連鄕者, 亦出於沿襲時王之制, 而分爲三軍, 帥以高國, 春蒐秋獮, 實有專治軍旅之意, 而要以速得意於諸侯, 是正王伯醇疪之分也。 然桓公所敵, 不過爲兄弟之隣國, 今日所敵者, 卽夷狄之讎人, 其理固殊, 而强弱衆寡之形, 脅持管束之勢, 自難以常度處之。 聖人所謂: "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者。" 宜亦捨是而無他策。 今當勿師其法而取其意, 凡於訓鍊、備禦等事, 一切行之, 以隱默愼重之道, 俾不煩於耳目, 斯爲時義之大者。 二曰, 定軍制。 周室比閭伍兩之義, 尙矣。 唐興, 始爲府兵, 號稱善法, 自開元以後, 其制漸變, 重以藩鎭煽亂, 因成長征之卒, 兵農遂分, 天下塗炭, 誠以府兵之弊, 歸於弱, 弱則難戰; 長征之弊, 歸於驕, 驕則難養, 禍亂初平之時, 國勢壯盛, 雖用民伍, 不足以備禦。 兵戎旣作之後, 敵兵銳急, 非素鍊習精勇之士, 莫可應卒, 其勢〔兩〕 不可廢, 今當更爲經制, 以體古者用賦出兵之意, 而別思精抄善養之計, 以趨時宜, 方合變通之義矣。 其小目曰復
五衛, 曰精選親兵。 復五衛者, 昔高麗 太祖, 實逮事唐, 襲其兵制而爲六衛, 上下相維, 體統相屬, 一時稱安。 肅宗以後, 値女眞之亂, 此制亦變, 及至我朝, 又立五衛, 以爲鎭管之法, 士族良民, 卒皆隷屬, 行之旣久, 寢以頹廢, 幾不至有兵革, 島夷入寇, 八路陷覆, 幸賴天朝出兵救之, 大亂隨平, 於是更置束伍, 無論私賤雜類, 以爲鄕兵, 而五衛仍廢, 只以綿布上納。 今當還復舊制, 使士族良民, 編於行伍, 庶幾有仗義效忠之心, 無獸驚鳥散之患矣。 精選親兵者, 兵貴精, 不在多。 今所謂訓鍊都監, 始於柳成龍。 所謂禦營軍, 創於李貴。 蓋經歷屢亂, 爲隨時立制之擧, 厥後丁卯、丙子之亂, 竟得其力, 此乃親兵之效也。 嘗竊聞孝廟, 擬以漢朝南北軍之制, 其義誠然矣。 但禦營軍, 自食其保, 而訓鍊之兵, 必待大農頒給, 國用多乏。 今當精選訓鍊, 約爲三四千, 爲輦下親兵, 且合禁衛廳於禦營, 使之通融上番, 要不下三四千, 而別隊衛廳以下諸色, 亦將一二千, 如是則食道不增, 兵力自强, 雖遇大敵, 不爲無兵可戰矣。 三曰選將材。 攻伐之世, 將才自可立見, 而平常無事之時, 非偉識奇鑑, 其勢固難。 古之論此者, 以爲或就軍伍中搜羅, 或命大臣近臣, 各擧文武官明兵法、有威果者, 有智略之人, 不必試以弓馬, 求之如是, 豈無其效? 又必待其人品旣分, 功庸旣著, 然後擢置藩閫, 大將之任, 靡所不可。 今當使隊伍之人, 議擇其能勝其將任者, 使之治兵, 更觀實效, 次次升庸, 且令諸臣, 推薦保明, 如有異等者, 別加超擢, 方能聳動軍情, 得其死力矣。 其小目, 曰講兵法。 爲將之道, 行師之要, 臨陳之法, 具在《傳》 《記》, 至於隨機應敵, 奇正變化, 則非心悟神解, 不待文字而曉然者, 莫宜相及如此之人, 世不易出。 今當使爲將領者, 悉取兵家七書及《八陣圖說》, 誦說玩味, 苟有窒礙, 相與講解, 終日如在行陣對敵, 則其能收功於異日者, 不啻深絶矣。 四曰, 明訓鍊。 先王之世, 大司馬以四時振旅, 苃舍治兵, 皆有法度, 兵知將意, 將知兵情, 臨機應變, 不待告戒, 而自然心志運於中, 手足應於外, 粤自孝廟以來, 治戎鍊卒, 惟日不給, 兩局之徒號稱精銳, 足爲一國之强兵, 然歲月已久, 敎法或弛, 今當使依《紀效新書》例, 參以古法, 不懈敎閱, 又必申以仁義
節制之義, 庶幾以撻秦、楚之堅利矣。 其小目, 曰繕器械, 曰峙糧資, 曰備戰馬。 與敵爭衡者, 不必審量南北之勢, 兵技之長短, 舍其所短, 取其所長, 如今火砲利於北, 弧矢利於南, 各有其宜, 丙、丁亂後, 國家所以致意於此, 不啻鄭重, 及其各設軍門, 更務專治, 以爲修繕之計, 今當就舊藏兵器中, 益加添造精鍊堅利, 使合實用, 更試求諸技之可以制勝者, 以臻其效也。 峙糧資者, 雖自壬、丁天兵壓境之日, 餽餉之殷, 一出境內鮮待他求, 而顧於近來凶荒, 靡歲不然。 公私赤立, 無以救塡壑之民, 又安能于橐于囊, 以作爰方啓行之資乎? 今當預爲商度, 一取諸上司各衙門贏餘不急之需, 聚于別倉, 以爲軍興之用, 且於兩西管餉, 申明蓄積以備之, 則不患於無食也。 備戰馬者, 與北敵爭衡, 非可以步兵格鬪, 必得戰馬然後, 便於馳射。 國中産馬, 固難與漠北竝盛, 第自耽羅以下諸島所蓄養, 會而計之, 其數不下數萬, 雖驛路贏餘, 想必甚多。 今當使武士善騎射者, 親往自擇戰馬, 別定規束, 略如李珥所論, 則不但武臣各得戰馬, 亦可轉無用而爲有用矣。 其十二條, 論專守禦。 略曰, 夫進與角力, 必須退爲不可勝, 然後可以無患, 況欲制敵者, 烏可不專治守禦之策。 而終有所爲哉? 其目有三, 一曰脩山城。 以東方言之, 山城最爲所長, 如安市之却唐兵, 鴒原之禦契丹, 龜城之拒蒙古, 可按而知矣。 至如壬辰、丁卯之訌, 幸州、龍骨之取勝, 尤爲其明驗矣。 但我國人性㤼弱畏懼, 而州縣所治, 多在平地。 凡遇大亂, 輒奔走求生, 若非預爲形勢, 設置山城, 爲其依歸之所, 使知離此則死, 不離此則生, 雖有高城深池, 擧將委而去之。 今當一依柳成龍所言, 擇其要害可守處, 仍作邑治, 使之臨亂入保, 在在如此, 則不患敵兵之憑淩矣。 其小目曰, 據險淸野。 修築山城, 旣已入保, 使淸其野, 無一人民穀物, 可以鹵掠, 敵在城外, 進無所憑, 退無所還, 必將不能持久, 況如北虜, 每以秋高氷合而至, 其於耕作收穫, 終無所妨, 今當以平時則下城田作, 臨急則入城保守, 其於禦敵之術, 可謂挈要矣。 二曰置行營。 不欲有爲則已, 苟欲奮發大義, 勘定禍亂, 以成不世之奇功, 固非按舊循常, 命將出師之擧, 所可振作而聳動, 必須人主, 躬自巡邊, 責勵諸將, 如漢 光武之還宮六日, 旋卽出征, 宋 眞宗之決
策親征然後, 方能使民有親上死長之義, 士卒有敵愾捍王之志。 今當置一行營於平壤或安州, 有事則自上出巡, 以行賞罰、議戰守, 無事則選命大臣, 居守其地, 總加節制, 仍以便宜行事, 斯爲得宜。 三曰沿邊設大鎭。 我國北接遼東、女眞, 西南接靑、齊、蘇、杭、日本, 可謂三面受敵矣。 然海路自隋 唐, 不復開拓, 乃以元 世祖之威, 困不得志於日本壬辰之亂。 神宗皇帝, 萬里山師, 率從燕薊而來, 必有其所矣。 陸則遼東, 自闕西以後, 有三江之阻。 女眞自關北以後, 有三嶺之險, 要亦非無可守之道, 必因其形制, 復爲關防, 又必任以忠勇之人, 庶幾居常有保障之謹, 遇變有守禦之實, 惟當於西北二邊及海西湖西沿海諸處, 議合郡邑可幷者, 各爲大鎭, 建設衙門, 專治軍務, 先爲不可敗之形, 然後大功有所恃矣。 其小目, 曰募土兵, 曰設屯田, 曰開諸島, 曰習水戰, 曰備戰艦。 徵兵守邊, 古所不免, 然其所守禦, 非可專責於遣戍留屯之士矣。 必廣募土兵, 厚其生利, 俾審地形習兵技, 內無畏慴之心, 外有服制之具, 然後能得其力。 今當命西北方伯, 召募民兵, 團結隊伍, 陰行部勒, 時且畋獵, 以爲緩急之用, 其勝於徵兵遠矣。 設屯田者, 用兵之法, 見糧爲重, 雖以諸葛亮之忠謀, 出師北伐, 以餽餉屢絶, 不能成大業, 其他可知也。 我國二邊, 自有海運, 固無中國轉輸之勞, 然兵不可坐食, 民不可獨耕, 今當略依朱子說, 參以歷代所行議, 就邊上曠土, 使以訓鍊之暇, 量力耕種, 擇人主管, 以濟其法, 開諸島者, 東國環海爲疆, 島峙甚多, 大而設爲州府, 小亦隷於牧場, 然其中有土地膏沃, 風氣和暢者, 若預加措置, 使民入居, 必以耕作爲主, 而兼通魚鹽之利, 其當北敵之至, 不但沿海一帶士女, 得有所歸, 舟船糧餉, 自有所補。 今當選遣臣僚, 詳察諸島及長山、安邊、邊山之屬, 得其形便, 建將領設鎭堡, 蓋又因勢利導之一法也。 習水戰者, 壬、丁之變, 倭旣傾國入寇, 如入無人之境, 惟於海路, 因李舜臣一戰, 遂不敢揚帆北上, 以之龍灣命令, 得通於湖南, 而倡義諸將, 久保江都, 自是爲設統制營, 以領舟師。 然且船朽卒怨, 徒擁虛簿, 雖有春秋水操, 亦甚滅裂, 今當悉依舟師之法, 亟加鍊習, 使於風濤至險之際, 進退出沒, 能盡其妙, 則早晩緩急, 可以有用矣。 備戰艦者, 國家儲養船
材於諸島, 而官吏所耗已多, 加以庸工凡夫, 徒循舊制, 莫能如李舜臣之別創龜船, 以決奇勝。 今當就沿海諸邑, 有戰船處, 酌量添造, 務令堅緻便利, 又訪諳於海役者, 使之運智出奇, 毋拘一格善矣云云。 【批旨見上。】 疏凡累萬餘言, 而綱目俱擧, 本末該備, 且方留意於春秋大義, 故尤復眷眷於戰守備禦之策矣。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Labels:
王龍溪,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秋水軒尺牘,
陳鵬釋譯:唯識四論,
彭定康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香屑集巻十六 : 恣情窺窈窕, 調笑學娉婷
香屑集巻十六 : 恣情窺窈窕, 調笑學娉婷
宛宛百花亨, 遮風展小屏.
恣情窺窈窕, 調笑學娉婷.
久喜房廊接, 無時枕席寧.
兩心宜一體, 比翼復連形.
浮炷依羅幌, 飄香入繡扃.
曹娘嬌態盡, 眉斂遠山青.
中允黄之雋撰
又無題上下平三十首/
翡翠錦屏中柔情已暗通暫須廻步履時許出簾櫳酒
影搖新月衣香逐上風憐時魚得水飄似鶴翻空無復
雙金報何當一笑同臉濃花自發春入杏梢紅
翡翠李白長/干行柔情元稹會/真詩暫須韓愈和侯/協律咏笋時許吳大/江擣
[016-1b]
衣/酒影岑參梁州龍岡/寺北庭泛舟衣香權徳輿/玉臺體憐時㢮肩吾/雜古詞飄
似白居易/白羽扇無復劉禹錫西州李尚書/逺示二篇因以繼和何當羅隱秋/居有寄臉
濃張祜題蘇/小小墓春入王周早/春西園
欲妝臨鏡慵佳趣為誰濃尚記帷中密還如天上逢帶
翻金孔雀褥隱繡芙蓉暗網籠歌扇芳筵叠酒鍾歡娛
當共保辛苦尚相從雲雨陽臺路巫山十二峰
欲妝杜荀鶴/春宫怨佳趣岑參自潘陵/尖還少室尚記蘇頲和姚令公/懷古人之作
還如張説侍宴蘘/荷亭應制帶翻皇甫松/抛毬樂褥隱杜甫李/監宅暗網劉/禹
[016-2a]
錫樂天五月/長齋戲之芳筵姚合和門下李/相餞西蜀相公歡娯孟浩然襄/陽公宅飲辛
苦李賀昌谷讀/書示巴童雲雨孫逖送/魏騎曹巫山李端巫/山高
好月當三五青蛾豔一雙不如相視笑更覺片心降香
濕勝含露情長抵導江蓮舟同宿浦瓊户正當窻翡翠
巢珠網琉璃冰酒缸到君幽臥處洞府有仙厖
好月溫庭筠寒食/節日寄楚望青蛾柳中庸春/思贈人不如徐鉉棋賭賦/詩輸劉起居
奐/更覺杜甫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香濕楊巨源與李秀才/同賦泛酒花詩情長
吳融/戲作蓮舟錢起送李栖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瓊户無名氏紀/遊東觀山翡翠孫/逖
[016-2b]
和崔司馬登/稱心山寺琉璃李商隱蠅蝶雞/麝鸞鳯等成篇到君劉長卿集梁/耿開元寺所
居/院洞府耿湋送葉尊/師歸處州
八字如相許雙杯未可辭石橋春暖後羅幌月明時困
立攀花久貪吟放盞遲如何抛錦帳已得並蛾眉猶豫
應難抱嬌嬈不自持楚腰知便寵無語枕頻欹
八字吳融送/䇿上人雙杯耿湋晩春青/門林亭宴集石橋羅隱題𤣥同/先生草堂羅
幌沈祖仙/秋閨困立白居易寒食/日過棗糰店貪吟韓偓寒食日/雨中看薔薇如何
鄭谷送從叔員/外赴華州辟已得長孫佐輔/關山月猶豫皮日休新秋/言懷寄魯望嬌
[016-3a]
饒劉駕/效古楚腰李商隱效徐/陵體贈更衣無語李後主/喜遷鶯
畫出看還欠方憐畫手稀肥膚如玉潔新髩學鴉飛失
喜先臨鏡時羞欲掩扉廻燈入綺帳滅燭解羅衣見説
風流極深嫌氣力微鴛鴦不獨宿兩兩自依依
畫出李咸用/紅薇方憐張祜題山/水障子肥膚徐仲雅/耕夫謠新髩杜牧/閨情
失喜宋之問/牛女時羞楊巨源/艷女詞廻燈李端妾/薄命滅燭李白/寄逺見
説李商隱/贈柳深嫌王諲/閨情鴛鴦杜甫/佳人兩兩吳融/蛺蝶
搖曳紫霞裾雙鬟人不如重筵開瑇瑁纖手折芙蕖猶
[016-3b]
結同心苣還生比目魚酒飛鸚鵡重錦逐鳯凰舒漸到
依依處翻嫌脈脈疎願為形與影月度北窻虛
搖曵柳泌玉/清行雙鬟李嘉祐/古興重筵竇庠東都嘉量亭/獻留守韓僕射纖
手顧非熊/采蓮詞猶結牛嶠菩/薩蠻還生陳陶/續古酒飛李羣玉廣江/驛餞筵留别
錦逐李嶠/帷漸到黎逢小苑春/望宮池柳色翻嫌李商隱/槿花願為崔液/擬古
神女宛/轉歌月度庫狄履溫夏晩/初霽南省寓直
傍砌看紅藥栽花比緑珠詩裁明月扇香近博山鑪蝴
蝶晴還舞鴛鴦宿不孤若教親玉樹宛似入蓬壺五馬
[016-4a]
來何晩千金買亦無那堪樓上望槅子碧油糊
傍砌韓愈和席八/䕫十二韻栽花蘇拯金/谷園詩裁武元衡中秋/夜聴歌聯句香
近溫庭筠病中/書懷呈友人蝴蝶錢起過山人所/居因寄諸遺補鴛鴦白居易南/塘瞑興
若教李羣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宛似孟浩然與王昌/齡宴道士房五馬張謂/寄崔
澧/州千金王建賞/牡丹那堪李中得故/人消息槅子元稹夢/遊春
幾日還攜手何人手好攜祗應隨暮雨却怕有春泥雕
鏤心偏許愔淫思乍迷詩猶少綺美畫得不端倪洞戸
連珠網高樓倚玉梯寧敎鸚鵡啞故向緑窻啼
[016-4b]
幾日許渾洛中遊/眺寄同志何人杜牧不飲/贈官妓祗應李羣玉桂州/經佳人故居
却怕唐彦謙/春雨雕鏤令狐楚和寄/竇七中丞愔淫張祜烏/夜啼詩猶釋/尚
顔寄華/陰司空畵得李商隱和孫朴/韋蟾孔雀詠洞户溫庭筠/洞户高樓盧綸/奉陪
侍中登/白樓寧敎司空圖/感時故向聶夷中/烏夜啼
坐捲流黄簟手提金縷鞋願為蝴蝶夢偷得鳯凰釵拂
匣收珠佩攜琴就玉堦兩情深夜月千度入春懷不惜
羅衣濕方欣綺席諧獨憐脂粉氣半被落花埋
坐捲丁仙芝長寧/公主舊山池手提李後主/菩薩蠻願為呂羣題/寺壁偷得于/鵠
[016-5a]
古/詞拂匣徐鉉離/歌辭攜琴齊瀚長/門怨兩情牛嶠應/天長千度皇甫/松抛
毬/樂不惜趙嘏昔/昔鹽方欣元稹痁臥聞幕中/諸公徵樂會飲獨憐宋之問/傷曹娘
半被盧綸/春詞
借問妝成未佯羞不出來洞房閒窈窕香步獨徘徊懶
整鴛鴦被輕斟瑪瑙杯繡屏金作屋鸞鏡玉為臺水弄
湘娥佩鹽牽謝女才隔花聞一笑竹裏夜窻開
借問陸暢雲安公主下/降奉詔作催妝詩佯羞李白越/女詞洞房元稹春/六十韻香
步溫庭筠/咏春幡懶整李羲府/堂堂詞輕斟李商隱小/園獨酌繡屏韓偓/無題鸞
[016-5b]
鏡楊容華/新妝詩水弄李賀黄/頭郎鹽牽李紳登禹/廟廻降雪隔花陳羽公/子行
竹裏張&KR1324宿江/叟島居
燕語雕梁晩龍盤畫燭新屏開金孔雀梳陷鈿麒麟粉
蕋粘妝簏紅綿拭鏡塵豔廻秦女目態比洛川神月好
頻移座花飛復戀人春風誰識面雲雨是前身
燕語王涯閨/人贈逺龍盤李嶠/燭屏開杜甫李/監宅梳陷白居易題/周皓大夫
新亭/子粉蕋張說傷妓/人董氏紅綿韓偓/無題豔廻竇常花/發上林態比孟/浩
然和張二自穰/縣還途中遇雪月好吳融/花村花飛武后宮人/離别難春風任翻/長安
[016-6a]
冬夜/書事雲雨崔塗巫/山廟
容華本南國髣髴列仙羣月裏誰無姊花時此見君坐
來驚艷色飛去替行雲輕箑煩相向幽香省共聞亞身
摧蠟燭轉面脱羅裙未入鴛鴦被金爐任意熏
容華劉禹錫歴/陽書事髣髴李紳華山/慶雲見月裏李商隱子直/晉昌李花花
時盧綸春日遵善/寺東院曉望坐來趙存約鳥/散餘花落飛去鄭谷水/林擒花輕箑
杜甫/雨幽香孟貫懷/果上人亞身張祜陪范宣/城北樓夜宴轉面李端妾/薄命未
入李羣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金爐趙謙光答户部員/外賀遂涉戲贈
[016-6b]
簾外欲黄昏蒼苔見履痕秦姬收寳匣荆艷促芳樽倚
瑟仍廻頸慿欄幾蕩魂天桃唯是笑穠李亦何言綺閣
雲霞滿高堂珠翠繁不知琴月夜春曲懶新翻
簾外薛奇童/楚宮詞蒼苔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秦姬鮑溶/風筝荆艷上/官
儀酬薛舍人萬/年宮寓直懷友倚瑟劉禹錫和郴州楊/侍郎玩紫薇花慿欄羅隱靈/山寺
天桃李商隱/即日穠李羊士諤南/池荷花綺閣袁恕已/咏屏風高堂王維/寓言
不知盧綸送朝/邑張明府春曲釋皎然擬/長安春詞
不惟樓上思還似鏡中看柳帶垂堪結梅心動已闌巻
[016-7a]
簾聞鳥近迷路出花難繡履嬌行緩春衫瘦著寛霞牀
珠斗帳金井玉鉤欄日暮情何已朱絃初罷彈
不惟柳公綽和武/相錦樓玩月還似虞世南/咏舞柳帶趙冬曦奉和聖/製樂遊園宴
梅心元稹/遣興卷簾張祜夏日梅溪/館寄龎舍人迷路宋之問春日宴/宋主簿山亭
繡履白居易/楊柳枝春衫李商隱擬/沈下賢霞床韋梁牟/步虛詞金井羅隱/臺城
日暮王勃上已浮江/宴韻得阯字朱絃盧仝/月蝕
月上隨人意人忙月自閑倦書饒婭姹妍唱極妖&KR0570髩
動懸蟬翼釵承墮馬鬟金釭凝燄滅錦帳押春還影占
[016-7b]
徘徊處情生造化間碧空蟾魄度鴛枕映屏山
月上崔道融/月夕人忙于鄴秋夜/達蕭關倦書路徳延/小兒詩妍唱柳宗/元酬
韶州裴曹/長使君髩動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遊釵承張昌宗太/平公主山
亭侍/宴金釭李羣玉/感興錦帳呉融關東獻/兵部劉員外影占李商隠賦/得月照冰
池/情生張說九日進/茱萸山詩碧空莫宣卿百官乘/月早朝聽殘漏鴛枕溫庭/筠南
歌/子
春黛雙蛾嫩桃紅兩頰鮮卷簾花影裏拜月畫堂前翠
幙張如霧紗窻薄似煙便邀連榻坐暫借一牀眠粉項
[016-8a]
高叢髩羅衫半脱肩自矜年最少只是逞嬋娟
春黛白居易/贈同座桃紅路徳延/小兒詩卷簾姚鵠奉和秘監從翁/夏日陜州河亭晩望
拜月吉中孚妻張/氏拜新月翠幙劉駕上/巳日紗窻張仲素/宮中樂便邀元/稹
黄明/府詩暫借顧况酬揚州白/塔寺永上人粉項張祜陪范宣/城北樓夜宴羅衫薛/能
柘枝/詞自矜崔顥王/家少婦只是李商隱/秋月
眉勢倩人描衣香滿路飄頃來多謔浪無以破妖嬈好
夢經年説餘薫幾日銷掌中猶可重花裏暗相招玉趾
廻嬌步羅裙緩細腰慣從鴛被暖接枕話通宵
[016-8b]
眉勢段成式光/風亭夜宴衣香劉長卿/少年行頃來裴度送劉/二十八無以溫/憲
杏/花好夢陸龜蒙奉和襲美/新秋言懷次韻餘薫李徳裕和韋侍御陪/相公遊開義六韻
掌中朱灣咏雙/陸骰子花裏溫庭筠/南歌子玉趾牛嶠女/冠子羅裙袁暉/七月
閨/情慣從河北士人/寄内詩接枕嚴維贈别劉長/卿時赴河南
蟾閣西施宿兼容燕子巢含丹希蝘蜓向月看蠨蛸烏
几重重縳紅榴個個抄豔繁唯共笑技癢欲誰&KR0946翡翠
香煙合鴛鴦玉佩敲酒濃花一樹爭忍折來抛
蟾閣皮日休/練瀆兼容李商隱/自喜含丹張說端午三/殿侍宴應制向月長/孫
[016-9a]
佐輔山/行書事烏几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奉呈湖南親友紅榴元&KR1027/江邊豔繁顧/非
熊斜谷郵亭/玩海棠花技癢陸龜蒙奉和襲美/新秋言懷次韻翡翠王維遊/化感寺鴛
鴦杜牧送牛相/出鎮襄州酒濃許渾/春醉爭忍司空圖村/西杏花
僻性慵朝起華堂日漸高霧輕紅躑躅風落紫櫻桃想
像鋪芳褥廻旋墮玉搔淺觴寧及醉團扇不辭勞但遣
催絃索那堪把剪刀秋思彈一遍餘煖在檀槽
僻性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百韻華堂杜牧/鸚鵡霧輕張祜/舞風落李徳/裕憶
村中老/人春酒想像李商隱/鏡檻廻旋劉禹錫浙西李大夫述夢/拜浙東元相公酬和斐然
[016-9b]
繼/聲淺觴暢當偶宴西/蜀摩訶池團扇劉方平/長信宮但遣權器贈潘/丞聯句那
堪李白子夜/四時歌秋思白居易冬日/早起閑咏餘煖李後主書/琵琶背
環珮響如何桐花識鳯過綘唇含白玉紅粉豔青蛾湛
湛琴前酒盈盈燭下歌廻裾飄霧雨展帳動煙波月去
簷三尺香焚篆一窠枕低裀席軟留著醉嫦娥
環珮溫庭筠巫/山神女廟桐花楊巨源聖/壽無疆詞綘唇劉希夷/采桑紅粉孟/浩
然同張明府/碧溪贈答湛湛鮑溶春/日言懷盈盈張諤岐王席/上咏美人廻裾劉/禹
錫歴陽/書事展帳李商隱春/深脱衣月去李洞秋宿梓/州牛頭寺香焚唐球/贈行
[016-10a]
如上/人枕低白居易新/秋曉興留著李白宮中/行樂詞
當壚知妾慣近浦是兒家仙路迎三鳥春風綻百花欄
圍紅藥盛梯倚緑桑斜銀鑰開香閤雲窻網碧紗繡衫
金腰褭展幛玉鴉义别後期君處長來白鼻騧
當壚楊巨源/胡姬詞近浦丁仙芝/江南曲仙路張說侍宴蘘/荷亭應制春風武/元
衡長安/春望欄圍許渾長興里夏/日南鄰避暑梯倚鄭谷張/谷田舍銀鑰鄭䖍/閨情
雲窻李嶠甘露殿/侍宴應制繡衫溫庭筠/握柘詞展障李商隱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
酒口占/寄上别後趙嘏洛中逢/盧郢石歸覲長來姚合白/鼻騧
[016-10b]
綵女搴羅幙仙姬出畫堂手持雙荳蔻被捲兩鴛鴦見
欲迷交甫教他喚阮郎五更樓下月一夜夢中香落絮
縈衫袖飄花遶洞房春風傳我意特地引紅妝
綵女常建/古意仙姬崔液踏/歌詞手持韓偓/無題被捲郭震子/夜冬歌見欲
唐彦謙/紫薇花教他劉長卿過白鶴觀/尋岑秀才不遇五更張祜題杭/州靈隱寺一夜
錢起江/行無題落絮崔湜折/楊柳飄花駱賔王/秋螢春風李白望漢陽/柳色寄王宰
特地杜甫陪栢中/丞觀宴將士
花間笑語聲少女正輕盈碧海魂應斷金閨畫豈成氛
[016-11a]
氳蘭麝馥委鬱綺羅情終日窻中見通宵膝上横錦衾
重自煖紅燭剪還明無賴夭桃面歡慿醉盡呈
花間王維班/媫妤少女姚鵠風/不鳴條碧海李逺/咏雁金閨楊系小苑/春望宫池
柳/色氛氲白居易和微/之夢遊春委鬱高適銅/雀妓終日皇甫冉/遠山通宵
釋虚中聽軒/轅先生琴錦衾孟浩然/寒夜紅燭裴夷直席上/别張主簿無賴李/商
隱嘲/桃歡慿劉禹錫歴/陽書事
宛宛百花亨遮風展小屏恣情窺窈窕調笑學娉婷久
喜房廊接無時枕席寧兩心宜一體比翼復連形浮炷
[016-11b]
依羅幌飄香入繡扃曹娘嬌態盡眉斂遠山青
宛宛儲光羲秋齊曲/江俯見南山遮風楊衡春/日偶題恣情周繇嘲/叚成式調笑
元稹飲致/用神麴酒久喜裴夷直發交州日/留題解鍊師房無時高適留上/李右相兩
心薛能贈/苗端公比翼長孫佐輔/關山月浮炷李嶠/燭飄香徐夤/蜀葵曹娘
宋之問/河陽眉斂白居易和微/之夢遊春
屏掩芙蓉帳高樓挂玉繩漫眠人不喚獨臥妾何曾翠
匣開寒鏡紗窻背曉燈花情羞脈脈春夢困騰騰髣髴
曾相識纖毫欲自矜酥融香透肉蘇合㸃難勝
[016-12a]
屏掩溫庭筠過/華清宫高樓元稹紀懷贈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漫眠元結漫/酬賈沔
州/獨臥鄭䖍/閨情翠匣張仲素/宫中樂紗窻白居易/閨怨詞花情李商隱/向晩
春夢韓偓/三憶髣髴張喬贈/仰大師纖毫杜甫寄劉峽/州伯華使君酥融閻選/謁金
門/蘇合王建同于汝/錫賞白牡丹
萱草信忘憂梨花莫問愁從容非有約嬌小不禁羞弱
體鴛鴦薦新妝翡翠樓何因肯垂手終自屢廻頭捲箔
香先入遺釵醉不收只應春惜别為爾便淹留
萱草陸龜蒙/庭前梨花趙嘏/春釀從容李建勲夏日酬/祥松二公見訪嬌小權/徳
[016-12b]
輿玉/臺體弱體李華長/門怨新妝顔舒鳯/樓怨何因元稹贈/雙文終自皇/甫
冉漁子溝寄趙/員外裴補闕捲箔徐鉉依韻和令/公大王薔薇詩遺釵徐夤依温/飛卿華清
宮/韻只應溫庭筠/苦楝花為爾秦系早秋宿/崔業居處
長干斜路北玉樹有餘陰繡户香風暖綺窻明月深和
簪抛鳯髻欹枕覆鴛衾芳意堪相贈春懷不自任花心
愁欲斷嬌喘細疑沈但賞歡無極銷魂況在今
長干丁仙芝/江南曲玉樹劉禹錫令狐相公示蕙/蘭二艸之什命同作繡户李白/宮中
行樂/詞綺窻許渾寄郴/州李相公和簪杜牧為/人題贈欹枕溫庭筠/南歌子芳意
[016-13a]
歐陽詹小苑春/望宮池柳色春懷盧仝卓/女怨花心王維紅/牡丹嬌喘李商/隱獨
居有/懷但覺元稹/春銷魂錢起别/張起居
盧姬逞十三家住鳯城南妒蝶長成伴飛鸞不假驂弄
珠驚漢燕摘葉餧春蠶宛在機中織難忘燈下談金盆
浴未了玉貌對應慙小院無人夜期君正興酣
盧姬溫庭筠/和周繇家住錢起題/南陂妒蝶吳融/即席飛鸞韓愈送桂/州嚴大夫
弄珠李賀/惱公摘葉宋之問/江南曲宛在崔融/擬古難忘賈島寄/魏少府金盆
張諤三日/岐王宅玉貌李端鮮于少/府宅看花小院唐彦謙/小院期君張祜/題陸
[016-13b]
敦禮山居/伏牛潭
捲上水晶簾櫻桃拂短簷采花香泛泛過酒玉纖纖揄
袂將離坐休棋各枕奩暗梁聞語燕疎葉漏庭蟾翠珮
輕猶觸金爐煖更添弄琴宜在夜零露已濡霑
捲上司空圖/偶書櫻桃溫庭筠/偶題采花杜甫/九日過酒白居易奉/和汴州令
狐令/公揄袂段成式小小/寫真聯句休棋李洞贈王/鳯二山人暗梁徐彥伯/春閨
疎葉陸龜蒙秋日/遣懷寄道侶翠珮張祜/筝金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到鎮書懷弄
琴宋之問答/李司户夔零露賈島/玩月
[016-14a]
一覩傾城貌高情自不凡纖身霞出海同坐月過杉弱
幹紅妝倚新篁紫綺緘髻鬟垂欲解履舄近相攙遶砌
梅堪折侵階草懶芟願陪歡樂事慎勿信邪讒
一覩趙象寄/步非煙高情陳翊寄邵/校書楚萇纖身元稹痁臥聞幕中/諸公徵樂會飲戲
呈/同坐陸龜蒙和襲美江/南書情二十韻弱榦孫逖和崔使/君咏後庭梅新篁韋/莊
李氏小/池亭髻鬟孟浩然美/人分香履舄劉禹錫和令狐/相公到鎮書懷遶砌袁/暉
正月/閨情侵階皮日休江南/書情二十韻願陪韋嗣立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慎
勿姚合新/昌里
[016-14b]
古意二十二首/
娉婷紅粉妝步履出廻廊羞殺登牆女惱殺踏青娘
娉婷張柬之/出塞步履李嘉祐同皇甫侍御/題薦福寺一公房羞殺徐夤和/僕射二
十四丈/牡丹惱殺白居易酬鄭侍御/多雨春空過詩
賣眼擲春心理鬢廻花面疑人含笑情門邊兩相見
賣眼李白越/女詞理鬢李端春/遊樂疑人李百藥/火鳯詞門邊盧仝小/婦吟
十指纖若筍輕盈玉腕圓何當攜手去枕上正纒綿
十脂白居易和微之詩/新樓北園偶集輕盈權德輿/玉臺體何當李嶠寫懷/贈杜豳素
[016-15a]
枕上釋齊已病/起見庭蓮
金梭忽停弄織錦心草草眼色暗相勾為郎容貌好
金梭陳陶/續古織錦李白/閨情眼色李後主/菩薩蠻為郎曹鄴望/不來
閒時相顧笑暫向花間語雖親不䙝狎不如從嫁與
閒時儲光羲田/家雜興暫向韋應物/相逢行雖親韓愈南/山詩不如温庭/筠南
歌/子
妾有雙玉環狀與琅花偶不辭嫁與郎願得入郎手
妾有盧仝自君/之出矣狀與陸龜蒙入/林屋洞不辭曹鄴/築城願得張祜/團扇
[016-15b]
行/
東西一水隔飛下雌鴛鴦試取鴛鴦看如何不斷腸
東西權徳輿/七夕飛下李賀塘/上行試取李逺咏/鴛鴦如何吳融賦/得欲曉
看妝/面
每笑東家子看人似有情十五即相識與妾同時生
每笑霍總關/山月看人李山/甫燕十五白居易/長相思與妾于鵠/古詞
春醉戴花眠抱枕無言語水晶簾不隔定得郎相許
春醉杜光庭/山居抱枕白居易/畫臥水晶楊巨源和汴州/令狐相公白菊定得
[016-16a]
温庭筠/江南曲
遣郎鋪簟席待郎熏繡衾好教郎作伴為郎歌玉簪
遣郎王建新/嫁娘詞待郎溫庭筠/更漏子好敎白居易玩/半開花為郎韋莊/雜體
聯/錦
紅粉當三五黛蛾陳二八不知狂與羞縱歡羅艷黠
紅粉柳中庸春/思贈人黛蛾温庭筠感舊陳情/獻淮南李僕射不知李白玩/月金陵
城/西縱歡韓愈春雪/獻裴尚書
笑脱繡衣裳逺屏燈半滅玲瓏合歡袴解帶翻成結
[016-16b]
笑脱鮑溶秋暮山中/懷李端公益逺屏韓偓/五更玲瓏元稹夢/遊春解帶韋/應
物對/殘燈
朝朝臨粉鏡畫眉猶未了願君知我心畫作同心鳥
朝朝魏氏/贈外畫眉崔國輔/魏宮詞願君牛嶠感/恩多畫作蔣冽/古意
燈火光初合陰蟲鳴夜堦不知雙翠鳯併在一金釵
燈火白居易夜從法/王寺下歸嶽寺陰蟲孟浩然奉先張明府/休沐還鄉海亭宴集不知
錢起秋夜寄/張韋二主簿併在陸龜蒙人/日代客子
眉剪春山翠臉横秋水溢西施且一笑南威莫能匹
[016-17a]
眉剪牛嶠菩/薩蠻臉横吳融/箇人西施韋應物廣陵/遇孟九雲卿南威聶夷/中公
子/行
昨夜裙帶解風送一螢來黄昏掩閨後羞顔未嘗開
昨夜權德輿/玉臺體風送李嶠秋山望/月酬李騎曹黄昏戴叔倫/新别離羞顔李/白
長干/行
捲上水晶簾相望如瓊玉當年歡樂幷朝眠還暮浴
捲上司空圖/偶書相望武元衡安邑里中/秋懷寄高員外當年權徳輿/古意朝
眠皮日休/練瀆
[016-17b]
傳杯明月光銀罌雲母漿笑向檀郎唾滿喉甘露香
傳杯沈佺期送/韋商州弼銀罌白居易池上清/晨候皇甫郎中笑向李後主/一斛珠滿
喉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謝李侍中寄蒲桃
欲下丹青筆臨池畫春水兩兩間鴛鴦鴛鴦會雙死
欲下薛媛寫/真寄夫臨池陳陶有/所思兩兩牛嶠憶/江南鴛鴦孟郊烈/女操
郎為七上香二物相因縁妾如臺上鏡團圓郎眼前
郎為施肩吾/古曲二物韋應物/贈李儋妾如辛𢎞智/賦詩團圓張祜團/扇行
小婢偷紅紙書成相思字朝來新上頭知郎舊時意
[016-18a]
小婢王建閑/居即事書成任氏書/桐葉朝來李何/觀妓知郎丁仙芝/江南曲
何處聽吹簫東鄰女新嫁留連夜臥遲不怕郎君罵
何處岑參崔駙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東鄰司馬扎/蠶女留連白居易山/中問月
不怕盧仝馬/蘭請客
無題絶句十一首/
鏡好鸞空舞書成雁不傳遙將一㸃淚奉墜緑衣前
鏡好李商隱/效長吉書成宋之問渡吳/江别王長史遙將李白/寄逺奉墜李賀/洛陽
城外别/皇甫湜
[016-18b]
窻横緑綺琴翻作白頭吟剜却心頭肉教郎見赤心
窻横韋莊和薛先&KR1200見寄初/秋寓懹之作三用韻翻作虞世南/怨歌行剜却聶夷/中咏
田/家教郎張祜蘇/小小歌
别來羅帶緩腰支一把玉春生曉鏡中嬌鬟為誰緑
别來陸龜蒙/贈逺腰支李羣玉/贈回雪春生元稹/生春嬌鬟劉商銅/雀妓
水上鴛鴦浴岸上蝴蝶飛妾心正斷絶郎從何處歸
水上韋莊菩/薩蠻岸上李賀追/和柳惲妾心郭震子/夜春歌郎從李益山/鷓鴣詞
採桑春陌上提籠忘採葉羅敷有底好顔色何如妾
[016-19a]
採桑顧况春/遊曲提籠張仲素/春閨思羅敷施肩吾/感遇詞顏色王昌齡/采蓮曲
奇花不敢妖忘却舊時嬌祗恐風吹折唯愁日炙焦
奇花李咸用覽/文僧巻忘却趙嘏昔/昔鹽祗恐李羣玉/贈回雪唯愁王建/題所
賃宅牡/丹花
郎心在何處對面如千里妾身未分明男兒且如此
郎心張祜㧞/蒲歌對面薛能行/路難妾身杜甫新/婚别男兒杜荀鶴/寄李溥
自掃一牀閒雙扉常自關赧郎明月夜别宅寵妖&KR0570
自掃賈島宿慈恩/寺郁公房雙扉姚合/藥堂赧郎李白秋/浦歌别宅元稹/臺中
[016-19b]
鞫獄憶開/元觀舊事
郎車不暫停郎船安兩漿欲别牽郎衣腕搖金釧響
郎車曹鄴長/相思郎船李商隱效/江南曲欲别孟郊古/别離腕搖徐賢/妃賦
得北方/有佳人
家楚壻於秦經山復歴水笑人不踰閾立在月明裏
家楚賈島送/沈鶴經山李頎臨别送/張諲入蜀笑人張南容/静女歌立在聶/夷
中起/夜來
暮雨濕煙凝消魂别未曽杭州蘇小小寒夢徹西陵
[016-20a]
暮雨韋莊/漁塘消魂釋皎然雪夜/送海上人杭州白居易/和春深寒夢周賀/贈朱
慶餘/校書
情詩六言十八首/
鴛鴦一處兩處風月相和寂寥妾擬將身嫁與我郎何
處情饒
鴛鴦皮日休胥/口即事風月劉長卿蛇浦橋/下重送嚴維妾擬韋莊思/帝鄉我
郎杜牧代/人寄遠
池北池南草緑山南山北雪晴花間一杯促膝羅襪繡
[016-20b]
被逢迎
池北王建宮/中三臺山南戴叔倫/調笑令花間韓翃送陳明/府赴淮南羅襪韓/偓
六/言
寳髻偏宜宮樣春光暗入花鈿既逢解珮遊女誰復商
量管絃
寳髻明皇好/時光春光權徳輿和常州/李員外春日既逢李徳裕/鴛鴦篇誰復
王建調/笑令
芳草落花無限和風喜氣相隨羅幙繡帷鴛被世間唯
[016-21a]
有君知
芳草丘丹憶/長安和風謝良甫/憶長安羅幙韋莊歸/國謠世間白居易/一字至
七字/詩
正是落花時節又聽黄鳥綿蠻記取釵横鬢亂蛾眉猶
自彎彎
正是韋莊清/平樂又聽李中客/中春思記取白居易/如夢令蛾眉竇𢎞餘/廣謫仙
怨/
半寒半暖正好明日後日花開宿翠殘紅窈窕聽歌弄
[016-21b]
影徘徊
半寒韓偓/六言明日韋應物/三臺宿翠溫庭筠/女冠子聽歌張說舞/馬詞
金燼暗桃殘燭移尊更就芳筵廻面共人閒語去年春
似今年
金燼韋莊謁/金門移尊權徳輿和常州/李員外春日廻面温庭筠/思帝鄉去年
白居易臨都/驛答夢得
樓上新妝待夜簾垂斜月悠悠夜後邀陪明月還應先
照西樓
[016-22a]
樓上魚𤣥機/寓言簾垂李中/所思夜後元稹/賦茶還應韓偓/六言
芙蓉月下魚戲更值凌波洛妃且願相留款洽載蓮艇
子撑歸
芙蓉魚𤣥機/寓言更值李徳裕/鴛鴦篇且願張籍/賦花載蓮皮日休胥/口即事
絶代佳人難得春樓處子傾城含情咫尺千里落日微
風送行
絶代韋莊荷/葉杯春樓韓偓/六言含情魚𤣥機隔漢/江寄子安落日韓翃/送陳
明府赴/淮南
[016-22b]
至近至逺東西東望西望路迷玉勒金鞍何處晴川落
日初低
至近李冶/八至東望韋應物/調笑令玉勒韋莊清/平樂晴川劉長卿苕/溪酬梁耿
别後/見寄
美人病來遮面揉損聯娟澹眉花落家僮未掃掃即郎
去歸遲
美人王建房/中調笑揉損韓偓/六言花落王維田/園樂掃即韋莊清/平樂
門掩殘花寂寂心隨挂鹿搖搖紅袖不乾誰會空餘淚
[016-23a]
滴廻潮
門掩李中/所思心隨陸龜蒙和/胥口即事紅袖韓偓/六言空餘劉長卿蛇/浦橋下重
送嚴/維
花裏暫時相見閨中獨坐含情桃源洞口來否月色今
宵最明
花裏溫庭筠/更漏子閨中魚𤣥機/寓言桃源韓偓/六言月色嚴維答/劉長卿
緑倒紅飄欲盡花開葉落堪悲蟬鬢美人愁絶妝成不
畫蛾眉
[016-23b]
緑倒陸龜蒙和/胥口即事花開李中對酒/招陳昭用蟬鬢溫庭筠/更漏子妝成韋/莊
清平/樂
江南江北愁望千里萬里月明黄葉一離一别津頭日
日人行
江南魚𤣥機隔漢/江寄子安千里戴叔倫/轉應詞黄葉劉長卿蛇浦橋/下重送嚴維
津頭皇甫冉小江/懷靈一上人
惆悵空教夢見相思無處通書若向陽臺薦枕何殊西
子同車
[016-24a]
惆悵韓偓/六言相思張繼奉寄/皇甫補闕若向王勃/雜曲何殊王起/賦花
江上年年春早樹頭花落花開良圖有分終在憶夢天
明未廻
江上皇甫冉小江/懹靈一上人樹頭王建江/南三臺良圖李中對酒/招陳昭用憶夢
劉禹錫酬令狐/相公六言見寄
[016-24b]
香屑集巻十六
あいか瞬 , 相川みなみ ,相崎琴音 ,愛咲ゆかり ,愛咲れいら ,相沢智沙 ,愛染恭子 ,相田すみれ ,あいだもも
あいだゆあ ,愛田るか ,相原真由子 ,蒼井そら ,葵みのり ,青木琴美 ,青木詩央里,青木のあ
青木ゆかり,青木りん. ,青木玲 ,青沼ちあさ ,青葉ゆうな,青山菜々 ,赤坂麗 ,紅音ほたる
秋菜楓,秋野圭子
秋元ともみ ,秋吉里香 ,朝岡実嶺 ,朝河蘭 ,麻倉かほり ,浅倉舞 ,,亜佐倉みんと ,安里祐加
あさの友里,朝比奈順子 ,朝比奈ゆい ,朝吹ケイト ,浅間るい ,浅見まお ,浅見美那
麻宮淳子 ,麻美ゆま ,朝水里緒,飛鳥いずみ ,飛鳥裕子 ,東清美 ,麻生早苗
麻生まりも ,麻生澪 ,安倍なつき ,天衣みつ ,天海麗,彩名杏子 ,綾乃梓 ,鮎川あみ
鮎川真理 ,有賀美穂 ,有川真生 ,有吉奈生子 ,安藤綾 ,安藤有里 ,杏堂なつ
《香艷叢書》 清 張廷華
目錄, 香艷叢書一集, 卷一
《鴛鴦牒》, 《美人譜》, 《花底拾遺》, 《補花底拾遺》, 《十眉謠》, 《閒情十二憮》
《黛史》, 《小星志》, 《胭脂紀事》, 《十美詞紀》, 卷二 《悅容編》, 《香天談藪》, 《婦人集》, 卷三 《婦人集補》, 《艷體連珠》, 《侍兒小名錄拾遺》,
《補侍兒小名錄》, 《續補侍兒小名錄》, 《妒律》, 卷四 《三婦評《牡丹亭》雜記》, 《龜台琬琰》,《潮嘉風月記》,
香艷叢書二集,, 卷一.32 《三風十愆記》,33 《艷囮二則》,34 《筆夢敘》,35 附《顧仲恭討錢岱檄》36 卷二 , 37 《絳雲樓俊遇》,38 《金姬小傳》,39 《金姬傳別記》,40 《滇黔土司婚禮記》,41 《衍琵琶行》,42 《西湖小史》
43 卷三, 44 《十國宮詞》,45 《十國宮詞》,46
卷四,47 《啟禎宮詞》,48 《海鷗小譜》,49 《邵飛飛傳》,50 《婦學》,51 《婦人鞋襪考》,52 《纏足談》,53 《百花彈詞》,54 《今列女傳》
55 《李師師外傳》,56 《紅樓百美詩》〖並入香艷叢書十四集卷二,此篇章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之一〗
57 《百花扇序》,58 《閒餘筆話》
59 香艷叢書三集
60 卷一
61 《敝帚齋餘談節錄》,62 《影梅庵憶語》,63 《王氏複仇記》,64 《紅樓葉戲譜》,65 《釵小志》,66 《妝台記》,67 《髻鬟品》
68 卷二
69 《漢雜事秘辛》,70 《大業拾遺記》,71 《元氏掖庭記》,72 《焚椒錄》,73 《美人判》,74 《清閒供》75 卷三76 《看花述異記》,77 《新婦譜》,78 《新婦譜補》,79 《新婦譜補》,80 《古艷樂府》,
81 卷四
82 《比紅兒詩注》,83 《某中丞夫人》,84 《妖婦齊王氏傳》,85 《老狐談歷代麗人記》,86 《宮詞》,87 《天啟宮詞》,88 《啟禎宮詞》
89 香艷叢書四集,
90 卷一
91 《趙後遺事》,92 《金縷裙記》,93 《冥音錄》,94 《三夢記》,95 《名香譜》,96 《清尊錄》,97 《蜀錦譜》,98 《春夢錄》,99 《牡丹榮辱志》
100 《芍藥譜》,101 《花經》,102 《花九錫》,
103 卷二,104 《瑤台片玉》甲種上編,105 《瑤台片玉》甲種中編,106 卷三,107 《瑤台片玉》甲種下編,108 《閨律》,109 《續艷體連珠》,110 《勝朝彤史拾遺記》上,
111 卷四 112 《勝朝彤史拾遺記》下
113 香艷叢書五集
114 卷一 115 《玉台書史》,116 卷二,117 《北里志》,118 《教坊記》,119 《青樓集》,120 《麗情集》,121 《荻樓雜抄》,122 《琵琶錄》
123 《魏王花木志》,124 《桂海花木志》,125 《楚辭芳草譜》
126 卷三,,127 《瑤台片玉乙種》,128 《王翠翹傳》,129 《擬合德諫飛燕書》,130 《金小品傳》,131 《徐郎小傳》,132 《頓子真小傳》
133 《妓虎傳》,134 《香本紀》,135 《楊娥傳》,136 《黔苗竹枝詞》,137 《黑美人別傳》,138 《某中丞》,139 《女盜俠傳》,140 《女俠翠雲娘傳》
141 《記某生為人唆訟事》,142 《記慄主殺賊事》,143 《女俠荊兒記》失名,144 卷四,145 《餘墨偶談節錄》,
146 香艷叢書六集
147 卷一148 《黑心符》,149 《漢宮春色》,150 《竹夫人傳》,151 《湯媼傳》,152 《周櫟園奇緣記》,153 《彩雲曲有序》,154 《苗妓詩》,155 《十國宮詞》
156 卷二,,157 《梵門綺語錄》一,158 《琴譜序》,159 《代少年謝狎妓書》,160 《小腳文》,161 《冷廬雜識節錄》,162 《韻蘭序並引》,
163 卷三,164 《迷樓記》,165 《劉無雙傳》,166 《步非煙傳》,167 《譚節婦祠堂記》,168 《月夜彈琴記》,169 《醋說》,
170 《戲擬青年上政 府請馳禁早》,171 《自由女請禁婚嫁陋俗稟稿》,172 《婦女贊成禁止娶妾律之大》,173 《擬王之臣與其友絕交書》,174 《代某校書謝某狎客饋送局》
175 《懺船娘張潤金疏》,,176 《冶游自懺文》,,77 《游戲策問一則》,178 《冶游賦》,179 《閨中十二曲》
180 卷四,181 《盤珠詞》,182 《鬘華室詩選》,183 香艷叢書七集,184 卷一,185 《梵門綺語錄》二,186 《恨塚銘》,187 《七夕夜游記》,188 《俞三姑傳》
189 卷二,190 《過墟志感》,191 《文海披沙摘錄》,192 《述懷小序》,193 《河東君傳》,194 《懼內供狀》,195 《靈應傳》,196 《神山引曲》,197 《宋詞媛朱淑真事略》
198 《張靈崔瑩合傳》,,199 《菊譜》一,,200 《菊譜》二,201 卷四,202 《小螺庵病榻憶語》,203 附《越畹女史小傳》,204 《夢游錄》,205 《歌者葉記》
206 香艷叢書八集,207 卷一,208 《香蓮品藻》,209 《金園雜纂》,210 《貫月查》,211 《採蓮船》,212 《響屟譜》,213 卷二,214 《馮燕傳》
215 《女官傳》,216 《書葉氏女事》,217 《貞婦屠印姑傳》,218 《虎丘吊真娘墓文》,219 《玉鉤斜哀隋宮人文》,220 《玉梅後詞》,221 《雙頭牡丹燈記》
222 《玫瑰花女魅》,223 《織女》,224 《蘇四郎傳》,225 《廬山二女》,226 《洞簫記》,227 《五石瓠節錄》,228 《洛陽牡丹記》,229 卷三
230 《王嬌傳》,231 《記某生為人雪冤事》,,232 《菽園贅談節錄》,233 卷四,234 《香咳集選存》一,235 香艷叢書九集,236 卷一,237 《五代花月》
238 《喬複生王再來二姬合傳》,239 《心蠡母傳》,240 《十八娘傳》,241 《真真曲》,242 《至正妓人行》,243 《圓圓傳》,244 《溫柔鄉記》,245 《金漳蘭譜》,246 《王氏蘭譜》
247 卷 二,248 《斷袖篇》,249 《鬱輪袍傳》,250 《杜秋傳》,251 《妙女傳》,252 《烈女李三行》,253 《蘇小小考》,254 《甲癸議》,255 《悼亡詞》,256 《夏閨晚景瑣說》
257 卷 三,258 《伏苓仙傳奇》,259 卷四,260 《香咳集選存》二,261 香艷叢書十集,262 卷 一,263 《玉台畫史》,
264 卷二,265 《古鏡記》,266 《太恨生傳》,267 《春人賦》,268 《廣東火劫記》,269 《姍姍傳》,270 《虞美人傳》,271 《黃竹子傳》,272 《春娘傳》
273 《金華神記》,274 《貞烈婢黃翠花傳》,275 《花仙傳》,276 《薄命曲》,277 《猗覺寮雜記》,278 《徐娘自述詩記》,
279 卷三, 280 《物妖志》,281 卷四,282 《梅譜》,283 《梅品》,284 《洛陽牡丹記》郢江?周氏,285 《陳州牡丹記》,286 《天彭牡丹譜》,287 《海棠譜》
288 香艷叢書十一集 ,289 卷一,290 《梵門綺語錄》三,291 《靈物志》,292 《花鳥春秋》,293 《一歲芳華》,294 《太曼生傳》,295 《黃九煙和楚女詩》,296 《千春一恨集唐詩六十首》
297 卷二,298 《武宗外記》,299 《明制女官考》,300 《閨墨萃珍》,301 《婚啟》,302 卷三,303 《遼陽海神傳》,304 《巫娥志》,305 《志許生奇遇》
306 《志舒生遇異》,307 《集美人名詩》,308 《姽嫿封》,309 卷四,310 《玄妙洞天記》,311 《西湖游幸記》,312 《西湖六橋桃評》,313 《續髻鬟品》,314 《瓊花集》
315 香艷叢書十二集,316 卷一,317 《淞濱瑣話》卷一、二,318 卷二,319 《湘煙小錄》,320 卷三,321 《竹西花事小錄》,322 《燕台花事錄》
323 《喟庵叢錄》,324 卷四,325 《課婢約》,326 《婦德四箴》,327 《桂枝香》,328 《夢粱香》,329 《金釧記》,330 《俠女希光傳》,331 《百花園夢記》
332 香艷叢書十三集,333 卷一,334 《淞濱瑣話》卷三、四 ,335 卷二,336 《冬青館古宮詞》,337 卷三,338 《板橋雜記》,339 《珠江名花小傳》
340 《金粟閨詞百首》,341 卷四,342 《梅喜緣》,343 《沈警遇神女記》,344 《娟娟傳》,
345 香艷叢書十四集,,346 卷一,347 《淞濱瑣話》卷五、六,348 卷二,349 《石頭記評贊》〖原書此處只錄序、題詞,總評、分評在十九集卷三〗
350 《石頭記評花》〖原書十九集卷四重複〗,351 《讀紅樓夢雜記》,352 《紅樓夢竹枝詞》,353 《紅樓夢題詞》
354 《紅樓夢賦》〖原書附錄:《紅樓夢問答》《紅樓夢存疑》《大觀園圖說》《石頭記論贊》,總評、分評分為二錄,加上《紅樓百美詩》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
355 卷三,356 《秦淮畫舫錄》,357 卷四,358 《秦淮畫舫錄》,359 香艷叢書十五集,360 卷 一,361 《淞濱瑣話》卷七、八,362 卷二
363 《帝城花樣》,,364 《花燭閒談》,365 《南澗行》,366 卷三,367 《十洲春語》,,368 卷四,369 《十二月花神議》,370 《林下詩談》,371 《清溪惆悵集》,
372 香艷叢書十六集,373 卷 一,374 《淞濱瑣話》卷九、一○,375 卷二,376 《閩川閨秀詩話》,377 卷三,378 《對山餘墨》,379 《銀瓶征》,380 《吳絳雪年譜》
381 卷四,382 《明宮詞》,383 《十美詩》,384 《節錄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385 《菊譜》,386 香艷叢書十七集,387 卷一,388 《淞濱瑣話》卷十一、十二
389 卷二,,390 《綠珠傳》,,391 《陳張貴妃傳》,392 《碧線傳》,393 《秋遷會記》,394 《張老傳》,395 《瑤台片玉甲種補錄》,396 卷三,397 《吳門畫舫錄》
398 《吳門畫舫續錄》,399 卷四,400 《粉墨叢談》,401 香艷叢書十八集,402 卷一,403 《續板橋雜記》,404 《畫舫余談》
405 卷二,,406 《白門新柳記》,,407 《白門新柳補記》,408 《白門衰柳附記》,409 《懷芳記》,410 卷三,411 《青塚志》
412 卷四,413 《青塚志》,414 香艷叢書十九集,415 卷一,,416 《花國劇談》,
417 卷二,418 《雪鴻小記》,419 《珠江梅柳記》,420 《泛湖偶記》,421 《珠江奇遇記》,422 《沈秀英傳》,423 《南宋宮閨雜詠》
424 卷三,425 《石頭記評贊》〖並人十四集卷二〗,426 卷四,,427 《石頭記評花》〖並人十四集卷二〗,428 香艷叢書二十集
429 卷一,430 《笠翁偶集摘錄》,431 《寄園寄所寄摘錄》,432 卷二,433 《海陬冶游錄》,434 《海陬冶游附錄》,435 卷三,436 《海陬冶游附錄》
437 卷四,438 《海陬冶游餘錄》,439 《紀唐六如軼事》,440 《西泠閨詠後序》,441 《六憶詞》,442 《春閨雜詠》,443 《秀華續詠》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87249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8837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www.guoxue123.cn/jijijibu/0201/09xycs/034.htm
香屑集-清-黃之雋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
黃之雋 :香屑集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5%A8%E8%A6%BD
香屑集巻一 : 中允黄之雋撰
https://github.com/kr-shadow/KR4/blob/master/KR4f0047%20%E9%A6%99%E5%B1%91%E9%9B%86-%E6%B8%85-%E9%BB%83%E4%B9%8B%E9%9B%8B.txt
御定全唐詩錄-清-徐倬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61/
御定全唐詩錄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BE%A1%E5%AE%9A%E5%85%A8%E5%94%90%E8%A9%A9%E9%8C%84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R4h0140 御定全唐詩-清-聖祖玄燁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40/
御定全唐詩 (四庫全書本)/卷491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BE%A1%E5%AE%9A%E5%85%A8%E5%94%90%E8%A9%A9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D%B7491
KR4h0148 御選唐宋詩醇-清-高宗弘曆
KR4h0157 宋詩鈔-清-吳之振
KR4i0062 宋詩紀事-清-厲鶚
KR4h0025 西崑詶唱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025/
西崑酬唱集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A5%BF%E5%B4%91%E9%85%AC%E5%94%B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KR4c0098 韓內韓別集-唐-韓偓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c0098/001
宛宛百花亨, 遮風展小屏.
恣情窺窈窕, 調笑學娉婷.
久喜房廊接, 無時枕席寧.
兩心宜一體, 比翼復連形.
浮炷依羅幌, 飄香入繡扃.
曹娘嬌態盡, 眉斂遠山青.
中允黄之雋撰
又無題上下平三十首/
翡翠錦屏中柔情已暗通暫須廻步履時許出簾櫳酒
影搖新月衣香逐上風憐時魚得水飄似鶴翻空無復
雙金報何當一笑同臉濃花自發春入杏梢紅
翡翠李白長/干行柔情元稹會/真詩暫須韓愈和侯/協律咏笋時許吳大/江擣
[016-1b]
衣/酒影岑參梁州龍岡/寺北庭泛舟衣香權徳輿/玉臺體憐時㢮肩吾/雜古詞飄
似白居易/白羽扇無復劉禹錫西州李尚書/逺示二篇因以繼和何當羅隱秋/居有寄臉
濃張祜題蘇/小小墓春入王周早/春西園
欲妝臨鏡慵佳趣為誰濃尚記帷中密還如天上逢帶
翻金孔雀褥隱繡芙蓉暗網籠歌扇芳筵叠酒鍾歡娛
當共保辛苦尚相從雲雨陽臺路巫山十二峰
欲妝杜荀鶴/春宫怨佳趣岑參自潘陵/尖還少室尚記蘇頲和姚令公/懷古人之作
還如張説侍宴蘘/荷亭應制帶翻皇甫松/抛毬樂褥隱杜甫李/監宅暗網劉/禹
[016-2a]
錫樂天五月/長齋戲之芳筵姚合和門下李/相餞西蜀相公歡娯孟浩然襄/陽公宅飲辛
苦李賀昌谷讀/書示巴童雲雨孫逖送/魏騎曹巫山李端巫/山高
好月當三五青蛾豔一雙不如相視笑更覺片心降香
濕勝含露情長抵導江蓮舟同宿浦瓊户正當窻翡翠
巢珠網琉璃冰酒缸到君幽臥處洞府有仙厖
好月溫庭筠寒食/節日寄楚望青蛾柳中庸春/思贈人不如徐鉉棋賭賦/詩輸劉起居
奐/更覺杜甫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香濕楊巨源與李秀才/同賦泛酒花詩情長
吳融/戲作蓮舟錢起送李栖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瓊户無名氏紀/遊東觀山翡翠孫/逖
[016-2b]
和崔司馬登/稱心山寺琉璃李商隱蠅蝶雞/麝鸞鳯等成篇到君劉長卿集梁/耿開元寺所
居/院洞府耿湋送葉尊/師歸處州
八字如相許雙杯未可辭石橋春暖後羅幌月明時困
立攀花久貪吟放盞遲如何抛錦帳已得並蛾眉猶豫
應難抱嬌嬈不自持楚腰知便寵無語枕頻欹
八字吳融送/䇿上人雙杯耿湋晩春青/門林亭宴集石橋羅隱題𤣥同/先生草堂羅
幌沈祖仙/秋閨困立白居易寒食/日過棗糰店貪吟韓偓寒食日/雨中看薔薇如何
鄭谷送從叔員/外赴華州辟已得長孫佐輔/關山月猶豫皮日休新秋/言懷寄魯望嬌
[016-3a]
饒劉駕/效古楚腰李商隱效徐/陵體贈更衣無語李後主/喜遷鶯
畫出看還欠方憐畫手稀肥膚如玉潔新髩學鴉飛失
喜先臨鏡時羞欲掩扉廻燈入綺帳滅燭解羅衣見説
風流極深嫌氣力微鴛鴦不獨宿兩兩自依依
畫出李咸用/紅薇方憐張祜題山/水障子肥膚徐仲雅/耕夫謠新髩杜牧/閨情
失喜宋之問/牛女時羞楊巨源/艷女詞廻燈李端妾/薄命滅燭李白/寄逺見
説李商隱/贈柳深嫌王諲/閨情鴛鴦杜甫/佳人兩兩吳融/蛺蝶
搖曳紫霞裾雙鬟人不如重筵開瑇瑁纖手折芙蕖猶
[016-3b]
結同心苣還生比目魚酒飛鸚鵡重錦逐鳯凰舒漸到
依依處翻嫌脈脈疎願為形與影月度北窻虛
搖曵柳泌玉/清行雙鬟李嘉祐/古興重筵竇庠東都嘉量亭/獻留守韓僕射纖
手顧非熊/采蓮詞猶結牛嶠菩/薩蠻還生陳陶/續古酒飛李羣玉廣江/驛餞筵留别
錦逐李嶠/帷漸到黎逢小苑春/望宮池柳色翻嫌李商隱/槿花願為崔液/擬古
神女宛/轉歌月度庫狄履溫夏晩/初霽南省寓直
傍砌看紅藥栽花比緑珠詩裁明月扇香近博山鑪蝴
蝶晴還舞鴛鴦宿不孤若教親玉樹宛似入蓬壺五馬
[016-4a]
來何晩千金買亦無那堪樓上望槅子碧油糊
傍砌韓愈和席八/䕫十二韻栽花蘇拯金/谷園詩裁武元衡中秋/夜聴歌聯句香
近溫庭筠病中/書懷呈友人蝴蝶錢起過山人所/居因寄諸遺補鴛鴦白居易南/塘瞑興
若教李羣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宛似孟浩然與王昌/齡宴道士房五馬張謂/寄崔
澧/州千金王建賞/牡丹那堪李中得故/人消息槅子元稹夢/遊春
幾日還攜手何人手好攜祗應隨暮雨却怕有春泥雕
鏤心偏許愔淫思乍迷詩猶少綺美畫得不端倪洞戸
連珠網高樓倚玉梯寧敎鸚鵡啞故向緑窻啼
[016-4b]
幾日許渾洛中遊/眺寄同志何人杜牧不飲/贈官妓祗應李羣玉桂州/經佳人故居
却怕唐彦謙/春雨雕鏤令狐楚和寄/竇七中丞愔淫張祜烏/夜啼詩猶釋/尚
顔寄華/陰司空畵得李商隱和孫朴/韋蟾孔雀詠洞户溫庭筠/洞户高樓盧綸/奉陪
侍中登/白樓寧敎司空圖/感時故向聶夷中/烏夜啼
坐捲流黄簟手提金縷鞋願為蝴蝶夢偷得鳯凰釵拂
匣收珠佩攜琴就玉堦兩情深夜月千度入春懷不惜
羅衣濕方欣綺席諧獨憐脂粉氣半被落花埋
坐捲丁仙芝長寧/公主舊山池手提李後主/菩薩蠻願為呂羣題/寺壁偷得于/鵠
[016-5a]
古/詞拂匣徐鉉離/歌辭攜琴齊瀚長/門怨兩情牛嶠應/天長千度皇甫/松抛
毬/樂不惜趙嘏昔/昔鹽方欣元稹痁臥聞幕中/諸公徵樂會飲獨憐宋之問/傷曹娘
半被盧綸/春詞
借問妝成未佯羞不出來洞房閒窈窕香步獨徘徊懶
整鴛鴦被輕斟瑪瑙杯繡屏金作屋鸞鏡玉為臺水弄
湘娥佩鹽牽謝女才隔花聞一笑竹裏夜窻開
借問陸暢雲安公主下/降奉詔作催妝詩佯羞李白越/女詞洞房元稹春/六十韻香
步溫庭筠/咏春幡懶整李羲府/堂堂詞輕斟李商隱小/園獨酌繡屏韓偓/無題鸞
[016-5b]
鏡楊容華/新妝詩水弄李賀黄/頭郎鹽牽李紳登禹/廟廻降雪隔花陳羽公/子行
竹裏張&KR1324宿江/叟島居
燕語雕梁晩龍盤畫燭新屏開金孔雀梳陷鈿麒麟粉
蕋粘妝簏紅綿拭鏡塵豔廻秦女目態比洛川神月好
頻移座花飛復戀人春風誰識面雲雨是前身
燕語王涯閨/人贈逺龍盤李嶠/燭屏開杜甫李/監宅梳陷白居易題/周皓大夫
新亭/子粉蕋張說傷妓/人董氏紅綿韓偓/無題豔廻竇常花/發上林態比孟/浩
然和張二自穰/縣還途中遇雪月好吳融/花村花飛武后宮人/離别難春風任翻/長安
[016-6a]
冬夜/書事雲雨崔塗巫/山廟
容華本南國髣髴列仙羣月裏誰無姊花時此見君坐
來驚艷色飛去替行雲輕箑煩相向幽香省共聞亞身
摧蠟燭轉面脱羅裙未入鴛鴦被金爐任意熏
容華劉禹錫歴/陽書事髣髴李紳華山/慶雲見月裏李商隱子直/晉昌李花花
時盧綸春日遵善/寺東院曉望坐來趙存約鳥/散餘花落飛去鄭谷水/林擒花輕箑
杜甫/雨幽香孟貫懷/果上人亞身張祜陪范宣/城北樓夜宴轉面李端妾/薄命未
入李羣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金爐趙謙光答户部員/外賀遂涉戲贈
[016-6b]
簾外欲黄昏蒼苔見履痕秦姬收寳匣荆艷促芳樽倚
瑟仍廻頸慿欄幾蕩魂天桃唯是笑穠李亦何言綺閣
雲霞滿高堂珠翠繁不知琴月夜春曲懶新翻
簾外薛奇童/楚宮詞蒼苔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秦姬鮑溶/風筝荆艷上/官
儀酬薛舍人萬/年宮寓直懷友倚瑟劉禹錫和郴州楊/侍郎玩紫薇花慿欄羅隱靈/山寺
天桃李商隱/即日穠李羊士諤南/池荷花綺閣袁恕已/咏屏風高堂王維/寓言
不知盧綸送朝/邑張明府春曲釋皎然擬/長安春詞
不惟樓上思還似鏡中看柳帶垂堪結梅心動已闌巻
[016-7a]
簾聞鳥近迷路出花難繡履嬌行緩春衫瘦著寛霞牀
珠斗帳金井玉鉤欄日暮情何已朱絃初罷彈
不惟柳公綽和武/相錦樓玩月還似虞世南/咏舞柳帶趙冬曦奉和聖/製樂遊園宴
梅心元稹/遣興卷簾張祜夏日梅溪/館寄龎舍人迷路宋之問春日宴/宋主簿山亭
繡履白居易/楊柳枝春衫李商隱擬/沈下賢霞床韋梁牟/步虛詞金井羅隱/臺城
日暮王勃上已浮江/宴韻得阯字朱絃盧仝/月蝕
月上隨人意人忙月自閑倦書饒婭姹妍唱極妖&KR0570髩
動懸蟬翼釵承墮馬鬟金釭凝燄滅錦帳押春還影占
[016-7b]
徘徊處情生造化間碧空蟾魄度鴛枕映屏山
月上崔道融/月夕人忙于鄴秋夜/達蕭關倦書路徳延/小兒詩妍唱柳宗/元酬
韶州裴曹/長使君髩動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遊釵承張昌宗太/平公主山
亭侍/宴金釭李羣玉/感興錦帳呉融關東獻/兵部劉員外影占李商隠賦/得月照冰
池/情生張說九日進/茱萸山詩碧空莫宣卿百官乘/月早朝聽殘漏鴛枕溫庭/筠南
歌/子
春黛雙蛾嫩桃紅兩頰鮮卷簾花影裏拜月畫堂前翠
幙張如霧紗窻薄似煙便邀連榻坐暫借一牀眠粉項
[016-8a]
高叢髩羅衫半脱肩自矜年最少只是逞嬋娟
春黛白居易/贈同座桃紅路徳延/小兒詩卷簾姚鵠奉和秘監從翁/夏日陜州河亭晩望
拜月吉中孚妻張/氏拜新月翠幙劉駕上/巳日紗窻張仲素/宮中樂便邀元/稹
黄明/府詩暫借顧况酬揚州白/塔寺永上人粉項張祜陪范宣/城北樓夜宴羅衫薛/能
柘枝/詞自矜崔顥王/家少婦只是李商隱/秋月
眉勢倩人描衣香滿路飄頃來多謔浪無以破妖嬈好
夢經年説餘薫幾日銷掌中猶可重花裏暗相招玉趾
廻嬌步羅裙緩細腰慣從鴛被暖接枕話通宵
[016-8b]
眉勢段成式光/風亭夜宴衣香劉長卿/少年行頃來裴度送劉/二十八無以溫/憲
杏/花好夢陸龜蒙奉和襲美/新秋言懷次韻餘薫李徳裕和韋侍御陪/相公遊開義六韻
掌中朱灣咏雙/陸骰子花裏溫庭筠/南歌子玉趾牛嶠女/冠子羅裙袁暉/七月
閨/情慣從河北士人/寄内詩接枕嚴維贈别劉長/卿時赴河南
蟾閣西施宿兼容燕子巢含丹希蝘蜓向月看蠨蛸烏
几重重縳紅榴個個抄豔繁唯共笑技癢欲誰&KR0946翡翠
香煙合鴛鴦玉佩敲酒濃花一樹爭忍折來抛
蟾閣皮日休/練瀆兼容李商隱/自喜含丹張說端午三/殿侍宴應制向月長/孫
[016-9a]
佐輔山/行書事烏几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奉呈湖南親友紅榴元&KR1027/江邊豔繁顧/非
熊斜谷郵亭/玩海棠花技癢陸龜蒙奉和襲美/新秋言懷次韻翡翠王維遊/化感寺鴛
鴦杜牧送牛相/出鎮襄州酒濃許渾/春醉爭忍司空圖村/西杏花
僻性慵朝起華堂日漸高霧輕紅躑躅風落紫櫻桃想
像鋪芳褥廻旋墮玉搔淺觴寧及醉團扇不辭勞但遣
催絃索那堪把剪刀秋思彈一遍餘煖在檀槽
僻性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百韻華堂杜牧/鸚鵡霧輕張祜/舞風落李徳/裕憶
村中老/人春酒想像李商隱/鏡檻廻旋劉禹錫浙西李大夫述夢/拜浙東元相公酬和斐然
[016-9b]
繼/聲淺觴暢當偶宴西/蜀摩訶池團扇劉方平/長信宮但遣權器贈潘/丞聯句那
堪李白子夜/四時歌秋思白居易冬日/早起閑咏餘煖李後主書/琵琶背
環珮響如何桐花識鳯過綘唇含白玉紅粉豔青蛾湛
湛琴前酒盈盈燭下歌廻裾飄霧雨展帳動煙波月去
簷三尺香焚篆一窠枕低裀席軟留著醉嫦娥
環珮溫庭筠巫/山神女廟桐花楊巨源聖/壽無疆詞綘唇劉希夷/采桑紅粉孟/浩
然同張明府/碧溪贈答湛湛鮑溶春/日言懷盈盈張諤岐王席/上咏美人廻裾劉/禹
錫歴陽/書事展帳李商隱春/深脱衣月去李洞秋宿梓/州牛頭寺香焚唐球/贈行
[016-10a]
如上/人枕低白居易新/秋曉興留著李白宮中/行樂詞
當壚知妾慣近浦是兒家仙路迎三鳥春風綻百花欄
圍紅藥盛梯倚緑桑斜銀鑰開香閤雲窻網碧紗繡衫
金腰褭展幛玉鴉义别後期君處長來白鼻騧
當壚楊巨源/胡姬詞近浦丁仙芝/江南曲仙路張說侍宴蘘/荷亭應制春風武/元
衡長安/春望欄圍許渾長興里夏/日南鄰避暑梯倚鄭谷張/谷田舍銀鑰鄭䖍/閨情
雲窻李嶠甘露殿/侍宴應制繡衫溫庭筠/握柘詞展障李商隱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
酒口占/寄上别後趙嘏洛中逢/盧郢石歸覲長來姚合白/鼻騧
[016-10b]
綵女搴羅幙仙姬出畫堂手持雙荳蔻被捲兩鴛鴦見
欲迷交甫教他喚阮郎五更樓下月一夜夢中香落絮
縈衫袖飄花遶洞房春風傳我意特地引紅妝
綵女常建/古意仙姬崔液踏/歌詞手持韓偓/無題被捲郭震子/夜冬歌見欲
唐彦謙/紫薇花教他劉長卿過白鶴觀/尋岑秀才不遇五更張祜題杭/州靈隱寺一夜
錢起江/行無題落絮崔湜折/楊柳飄花駱賔王/秋螢春風李白望漢陽/柳色寄王宰
特地杜甫陪栢中/丞觀宴將士
花間笑語聲少女正輕盈碧海魂應斷金閨畫豈成氛
[016-11a]
氳蘭麝馥委鬱綺羅情終日窻中見通宵膝上横錦衾
重自煖紅燭剪還明無賴夭桃面歡慿醉盡呈
花間王維班/媫妤少女姚鵠風/不鳴條碧海李逺/咏雁金閨楊系小苑/春望宫池
柳/色氛氲白居易和微/之夢遊春委鬱高適銅/雀妓終日皇甫冉/遠山通宵
釋虚中聽軒/轅先生琴錦衾孟浩然/寒夜紅燭裴夷直席上/别張主簿無賴李/商
隱嘲/桃歡慿劉禹錫歴/陽書事
宛宛百花亨遮風展小屏恣情窺窈窕調笑學娉婷久
喜房廊接無時枕席寧兩心宜一體比翼復連形浮炷
[016-11b]
依羅幌飄香入繡扃曹娘嬌態盡眉斂遠山青
宛宛儲光羲秋齊曲/江俯見南山遮風楊衡春/日偶題恣情周繇嘲/叚成式調笑
元稹飲致/用神麴酒久喜裴夷直發交州日/留題解鍊師房無時高適留上/李右相兩
心薛能贈/苗端公比翼長孫佐輔/關山月浮炷李嶠/燭飄香徐夤/蜀葵曹娘
宋之問/河陽眉斂白居易和微/之夢遊春
屏掩芙蓉帳高樓挂玉繩漫眠人不喚獨臥妾何曾翠
匣開寒鏡紗窻背曉燈花情羞脈脈春夢困騰騰髣髴
曾相識纖毫欲自矜酥融香透肉蘇合㸃難勝
[016-12a]
屏掩溫庭筠過/華清宫高樓元稹紀懷贈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漫眠元結漫/酬賈沔
州/獨臥鄭䖍/閨情翠匣張仲素/宫中樂紗窻白居易/閨怨詞花情李商隱/向晩
春夢韓偓/三憶髣髴張喬贈/仰大師纖毫杜甫寄劉峽/州伯華使君酥融閻選/謁金
門/蘇合王建同于汝/錫賞白牡丹
萱草信忘憂梨花莫問愁從容非有約嬌小不禁羞弱
體鴛鴦薦新妝翡翠樓何因肯垂手終自屢廻頭捲箔
香先入遺釵醉不收只應春惜别為爾便淹留
萱草陸龜蒙/庭前梨花趙嘏/春釀從容李建勲夏日酬/祥松二公見訪嬌小權/徳
[016-12b]
輿玉/臺體弱體李華長/門怨新妝顔舒鳯/樓怨何因元稹贈/雙文終自皇/甫
冉漁子溝寄趙/員外裴補闕捲箔徐鉉依韻和令/公大王薔薇詩遺釵徐夤依温/飛卿華清
宮/韻只應溫庭筠/苦楝花為爾秦系早秋宿/崔業居處
長干斜路北玉樹有餘陰繡户香風暖綺窻明月深和
簪抛鳯髻欹枕覆鴛衾芳意堪相贈春懷不自任花心
愁欲斷嬌喘細疑沈但賞歡無極銷魂況在今
長干丁仙芝/江南曲玉樹劉禹錫令狐相公示蕙/蘭二艸之什命同作繡户李白/宮中
行樂/詞綺窻許渾寄郴/州李相公和簪杜牧為/人題贈欹枕溫庭筠/南歌子芳意
[016-13a]
歐陽詹小苑春/望宮池柳色春懷盧仝卓/女怨花心王維紅/牡丹嬌喘李商/隱獨
居有/懷但覺元稹/春銷魂錢起别/張起居
盧姬逞十三家住鳯城南妒蝶長成伴飛鸞不假驂弄
珠驚漢燕摘葉餧春蠶宛在機中織難忘燈下談金盆
浴未了玉貌對應慙小院無人夜期君正興酣
盧姬溫庭筠/和周繇家住錢起題/南陂妒蝶吳融/即席飛鸞韓愈送桂/州嚴大夫
弄珠李賀/惱公摘葉宋之問/江南曲宛在崔融/擬古難忘賈島寄/魏少府金盆
張諤三日/岐王宅玉貌李端鮮于少/府宅看花小院唐彦謙/小院期君張祜/題陸
[016-13b]
敦禮山居/伏牛潭
捲上水晶簾櫻桃拂短簷采花香泛泛過酒玉纖纖揄
袂將離坐休棋各枕奩暗梁聞語燕疎葉漏庭蟾翠珮
輕猶觸金爐煖更添弄琴宜在夜零露已濡霑
捲上司空圖/偶書櫻桃溫庭筠/偶題采花杜甫/九日過酒白居易奉/和汴州令
狐令/公揄袂段成式小小/寫真聯句休棋李洞贈王/鳯二山人暗梁徐彥伯/春閨
疎葉陸龜蒙秋日/遣懷寄道侶翠珮張祜/筝金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到鎮書懷弄
琴宋之問答/李司户夔零露賈島/玩月
[016-14a]
一覩傾城貌高情自不凡纖身霞出海同坐月過杉弱
幹紅妝倚新篁紫綺緘髻鬟垂欲解履舄近相攙遶砌
梅堪折侵階草懶芟願陪歡樂事慎勿信邪讒
一覩趙象寄/步非煙高情陳翊寄邵/校書楚萇纖身元稹痁臥聞幕中/諸公徵樂會飲戲
呈/同坐陸龜蒙和襲美江/南書情二十韻弱榦孫逖和崔使/君咏後庭梅新篁韋/莊
李氏小/池亭髻鬟孟浩然美/人分香履舄劉禹錫和令狐/相公到鎮書懷遶砌袁/暉
正月/閨情侵階皮日休江南/書情二十韻願陪韋嗣立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慎
勿姚合新/昌里
[016-14b]
古意二十二首/
娉婷紅粉妝步履出廻廊羞殺登牆女惱殺踏青娘
娉婷張柬之/出塞步履李嘉祐同皇甫侍御/題薦福寺一公房羞殺徐夤和/僕射二
十四丈/牡丹惱殺白居易酬鄭侍御/多雨春空過詩
賣眼擲春心理鬢廻花面疑人含笑情門邊兩相見
賣眼李白越/女詞理鬢李端春/遊樂疑人李百藥/火鳯詞門邊盧仝小/婦吟
十指纖若筍輕盈玉腕圓何當攜手去枕上正纒綿
十脂白居易和微之詩/新樓北園偶集輕盈權德輿/玉臺體何當李嶠寫懷/贈杜豳素
[016-15a]
枕上釋齊已病/起見庭蓮
金梭忽停弄織錦心草草眼色暗相勾為郎容貌好
金梭陳陶/續古織錦李白/閨情眼色李後主/菩薩蠻為郎曹鄴望/不來
閒時相顧笑暫向花間語雖親不䙝狎不如從嫁與
閒時儲光羲田/家雜興暫向韋應物/相逢行雖親韓愈南/山詩不如温庭/筠南
歌/子
妾有雙玉環狀與琅花偶不辭嫁與郎願得入郎手
妾有盧仝自君/之出矣狀與陸龜蒙入/林屋洞不辭曹鄴/築城願得張祜/團扇
[016-15b]
行/
東西一水隔飛下雌鴛鴦試取鴛鴦看如何不斷腸
東西權徳輿/七夕飛下李賀塘/上行試取李逺咏/鴛鴦如何吳融賦/得欲曉
看妝/面
每笑東家子看人似有情十五即相識與妾同時生
每笑霍總關/山月看人李山/甫燕十五白居易/長相思與妾于鵠/古詞
春醉戴花眠抱枕無言語水晶簾不隔定得郎相許
春醉杜光庭/山居抱枕白居易/畫臥水晶楊巨源和汴州/令狐相公白菊定得
[016-16a]
温庭筠/江南曲
遣郎鋪簟席待郎熏繡衾好教郎作伴為郎歌玉簪
遣郎王建新/嫁娘詞待郎溫庭筠/更漏子好敎白居易玩/半開花為郎韋莊/雜體
聯/錦
紅粉當三五黛蛾陳二八不知狂與羞縱歡羅艷黠
紅粉柳中庸春/思贈人黛蛾温庭筠感舊陳情/獻淮南李僕射不知李白玩/月金陵
城/西縱歡韓愈春雪/獻裴尚書
笑脱繡衣裳逺屏燈半滅玲瓏合歡袴解帶翻成結
[016-16b]
笑脱鮑溶秋暮山中/懷李端公益逺屏韓偓/五更玲瓏元稹夢/遊春解帶韋/應
物對/殘燈
朝朝臨粉鏡畫眉猶未了願君知我心畫作同心鳥
朝朝魏氏/贈外畫眉崔國輔/魏宮詞願君牛嶠感/恩多畫作蔣冽/古意
燈火光初合陰蟲鳴夜堦不知雙翠鳯併在一金釵
燈火白居易夜從法/王寺下歸嶽寺陰蟲孟浩然奉先張明府/休沐還鄉海亭宴集不知
錢起秋夜寄/張韋二主簿併在陸龜蒙人/日代客子
眉剪春山翠臉横秋水溢西施且一笑南威莫能匹
[016-17a]
眉剪牛嶠菩/薩蠻臉横吳融/箇人西施韋應物廣陵/遇孟九雲卿南威聶夷/中公
子/行
昨夜裙帶解風送一螢來黄昏掩閨後羞顔未嘗開
昨夜權德輿/玉臺體風送李嶠秋山望/月酬李騎曹黄昏戴叔倫/新别離羞顔李/白
長干/行
捲上水晶簾相望如瓊玉當年歡樂幷朝眠還暮浴
捲上司空圖/偶書相望武元衡安邑里中/秋懷寄高員外當年權徳輿/古意朝
眠皮日休/練瀆
[016-17b]
傳杯明月光銀罌雲母漿笑向檀郎唾滿喉甘露香
傳杯沈佺期送/韋商州弼銀罌白居易池上清/晨候皇甫郎中笑向李後主/一斛珠滿
喉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謝李侍中寄蒲桃
欲下丹青筆臨池畫春水兩兩間鴛鴦鴛鴦會雙死
欲下薛媛寫/真寄夫臨池陳陶有/所思兩兩牛嶠憶/江南鴛鴦孟郊烈/女操
郎為七上香二物相因縁妾如臺上鏡團圓郎眼前
郎為施肩吾/古曲二物韋應物/贈李儋妾如辛𢎞智/賦詩團圓張祜團/扇行
小婢偷紅紙書成相思字朝來新上頭知郎舊時意
[016-18a]
小婢王建閑/居即事書成任氏書/桐葉朝來李何/觀妓知郎丁仙芝/江南曲
何處聽吹簫東鄰女新嫁留連夜臥遲不怕郎君罵
何處岑參崔駙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東鄰司馬扎/蠶女留連白居易山/中問月
不怕盧仝馬/蘭請客
無題絶句十一首/
鏡好鸞空舞書成雁不傳遙將一㸃淚奉墜緑衣前
鏡好李商隱/效長吉書成宋之問渡吳/江别王長史遙將李白/寄逺奉墜李賀/洛陽
城外别/皇甫湜
[016-18b]
窻横緑綺琴翻作白頭吟剜却心頭肉教郎見赤心
窻横韋莊和薛先&KR1200見寄初/秋寓懹之作三用韻翻作虞世南/怨歌行剜却聶夷/中咏
田/家教郎張祜蘇/小小歌
别來羅帶緩腰支一把玉春生曉鏡中嬌鬟為誰緑
别來陸龜蒙/贈逺腰支李羣玉/贈回雪春生元稹/生春嬌鬟劉商銅/雀妓
水上鴛鴦浴岸上蝴蝶飛妾心正斷絶郎從何處歸
水上韋莊菩/薩蠻岸上李賀追/和柳惲妾心郭震子/夜春歌郎從李益山/鷓鴣詞
採桑春陌上提籠忘採葉羅敷有底好顔色何如妾
[016-19a]
採桑顧况春/遊曲提籠張仲素/春閨思羅敷施肩吾/感遇詞顏色王昌齡/采蓮曲
奇花不敢妖忘却舊時嬌祗恐風吹折唯愁日炙焦
奇花李咸用覽/文僧巻忘却趙嘏昔/昔鹽祗恐李羣玉/贈回雪唯愁王建/題所
賃宅牡/丹花
郎心在何處對面如千里妾身未分明男兒且如此
郎心張祜㧞/蒲歌對面薛能行/路難妾身杜甫新/婚别男兒杜荀鶴/寄李溥
自掃一牀閒雙扉常自關赧郎明月夜别宅寵妖&KR0570
自掃賈島宿慈恩/寺郁公房雙扉姚合/藥堂赧郎李白秋/浦歌别宅元稹/臺中
[016-19b]
鞫獄憶開/元觀舊事
郎車不暫停郎船安兩漿欲别牽郎衣腕搖金釧響
郎車曹鄴長/相思郎船李商隱效/江南曲欲别孟郊古/别離腕搖徐賢/妃賦
得北方/有佳人
家楚壻於秦經山復歴水笑人不踰閾立在月明裏
家楚賈島送/沈鶴經山李頎臨别送/張諲入蜀笑人張南容/静女歌立在聶/夷
中起/夜來
暮雨濕煙凝消魂别未曽杭州蘇小小寒夢徹西陵
[016-20a]
暮雨韋莊/漁塘消魂釋皎然雪夜/送海上人杭州白居易/和春深寒夢周賀/贈朱
慶餘/校書
情詩六言十八首/
鴛鴦一處兩處風月相和寂寥妾擬將身嫁與我郎何
處情饒
鴛鴦皮日休胥/口即事風月劉長卿蛇浦橋/下重送嚴維妾擬韋莊思/帝鄉我
郎杜牧代/人寄遠
池北池南草緑山南山北雪晴花間一杯促膝羅襪繡
[016-20b]
被逢迎
池北王建宮/中三臺山南戴叔倫/調笑令花間韓翃送陳明/府赴淮南羅襪韓/偓
六/言
寳髻偏宜宮樣春光暗入花鈿既逢解珮遊女誰復商
量管絃
寳髻明皇好/時光春光權徳輿和常州/李員外春日既逢李徳裕/鴛鴦篇誰復
王建調/笑令
芳草落花無限和風喜氣相隨羅幙繡帷鴛被世間唯
[016-21a]
有君知
芳草丘丹憶/長安和風謝良甫/憶長安羅幙韋莊歸/國謠世間白居易/一字至
七字/詩
正是落花時節又聽黄鳥綿蠻記取釵横鬢亂蛾眉猶
自彎彎
正是韋莊清/平樂又聽李中客/中春思記取白居易/如夢令蛾眉竇𢎞餘/廣謫仙
怨/
半寒半暖正好明日後日花開宿翠殘紅窈窕聽歌弄
[016-21b]
影徘徊
半寒韓偓/六言明日韋應物/三臺宿翠溫庭筠/女冠子聽歌張說舞/馬詞
金燼暗桃殘燭移尊更就芳筵廻面共人閒語去年春
似今年
金燼韋莊謁/金門移尊權徳輿和常州/李員外春日廻面温庭筠/思帝鄉去年
白居易臨都/驛答夢得
樓上新妝待夜簾垂斜月悠悠夜後邀陪明月還應先
照西樓
[016-22a]
樓上魚𤣥機/寓言簾垂李中/所思夜後元稹/賦茶還應韓偓/六言
芙蓉月下魚戲更值凌波洛妃且願相留款洽載蓮艇
子撑歸
芙蓉魚𤣥機/寓言更值李徳裕/鴛鴦篇且願張籍/賦花載蓮皮日休胥/口即事
絶代佳人難得春樓處子傾城含情咫尺千里落日微
風送行
絶代韋莊荷/葉杯春樓韓偓/六言含情魚𤣥機隔漢/江寄子安落日韓翃/送陳
明府赴/淮南
[016-22b]
至近至逺東西東望西望路迷玉勒金鞍何處晴川落
日初低
至近李冶/八至東望韋應物/調笑令玉勒韋莊清/平樂晴川劉長卿苕/溪酬梁耿
别後/見寄
美人病來遮面揉損聯娟澹眉花落家僮未掃掃即郎
去歸遲
美人王建房/中調笑揉損韓偓/六言花落王維田/園樂掃即韋莊清/平樂
門掩殘花寂寂心隨挂鹿搖搖紅袖不乾誰會空餘淚
[016-23a]
滴廻潮
門掩李中/所思心隨陸龜蒙和/胥口即事紅袖韓偓/六言空餘劉長卿蛇/浦橋下重
送嚴/維
花裏暫時相見閨中獨坐含情桃源洞口來否月色今
宵最明
花裏溫庭筠/更漏子閨中魚𤣥機/寓言桃源韓偓/六言月色嚴維答/劉長卿
緑倒紅飄欲盡花開葉落堪悲蟬鬢美人愁絶妝成不
畫蛾眉
[016-23b]
緑倒陸龜蒙和/胥口即事花開李中對酒/招陳昭用蟬鬢溫庭筠/更漏子妝成韋/莊
清平/樂
江南江北愁望千里萬里月明黄葉一離一别津頭日
日人行
江南魚𤣥機隔漢/江寄子安千里戴叔倫/轉應詞黄葉劉長卿蛇浦橋/下重送嚴維
津頭皇甫冉小江/懷靈一上人
惆悵空教夢見相思無處通書若向陽臺薦枕何殊西
子同車
[016-24a]
惆悵韓偓/六言相思張繼奉寄/皇甫補闕若向王勃/雜曲何殊王起/賦花
江上年年春早樹頭花落花開良圖有分終在憶夢天
明未廻
江上皇甫冉小江/懹靈一上人樹頭王建江/南三臺良圖李中對酒/招陳昭用憶夢
劉禹錫酬令狐/相公六言見寄
[016-24b]
香屑集巻十六
あいか瞬 , 相川みなみ ,相崎琴音 ,愛咲ゆかり ,愛咲れいら ,相沢智沙 ,愛染恭子 ,相田すみれ ,あいだもも
あいだゆあ ,愛田るか ,相原真由子 ,蒼井そら ,葵みのり ,青木琴美 ,青木詩央里,青木のあ
青木ゆかり,青木りん. ,青木玲 ,青沼ちあさ ,青葉ゆうな,青山菜々 ,赤坂麗 ,紅音ほたる
秋菜楓,秋野圭子
秋元ともみ ,秋吉里香 ,朝岡実嶺 ,朝河蘭 ,麻倉かほり ,浅倉舞 ,,亜佐倉みんと ,安里祐加
あさの友里,朝比奈順子 ,朝比奈ゆい ,朝吹ケイト ,浅間るい ,浅見まお ,浅見美那
麻宮淳子 ,麻美ゆま ,朝水里緒,飛鳥いずみ ,飛鳥裕子 ,東清美 ,麻生早苗
麻生まりも ,麻生澪 ,安倍なつき ,天衣みつ ,天海麗,彩名杏子 ,綾乃梓 ,鮎川あみ
鮎川真理 ,有賀美穂 ,有川真生 ,有吉奈生子 ,安藤綾 ,安藤有里 ,杏堂なつ
《香艷叢書》 清 張廷華
目錄, 香艷叢書一集, 卷一
《鴛鴦牒》, 《美人譜》, 《花底拾遺》, 《補花底拾遺》, 《十眉謠》, 《閒情十二憮》
《黛史》, 《小星志》, 《胭脂紀事》, 《十美詞紀》, 卷二 《悅容編》, 《香天談藪》, 《婦人集》, 卷三 《婦人集補》, 《艷體連珠》, 《侍兒小名錄拾遺》,
《補侍兒小名錄》, 《續補侍兒小名錄》, 《妒律》, 卷四 《三婦評《牡丹亭》雜記》, 《龜台琬琰》,《潮嘉風月記》,
香艷叢書二集,, 卷一.32 《三風十愆記》,33 《艷囮二則》,34 《筆夢敘》,35 附《顧仲恭討錢岱檄》36 卷二 , 37 《絳雲樓俊遇》,38 《金姬小傳》,39 《金姬傳別記》,40 《滇黔土司婚禮記》,41 《衍琵琶行》,42 《西湖小史》
43 卷三, 44 《十國宮詞》,45 《十國宮詞》,46
卷四,47 《啟禎宮詞》,48 《海鷗小譜》,49 《邵飛飛傳》,50 《婦學》,51 《婦人鞋襪考》,52 《纏足談》,53 《百花彈詞》,54 《今列女傳》
55 《李師師外傳》,56 《紅樓百美詩》〖並入香艷叢書十四集卷二,此篇章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之一〗
57 《百花扇序》,58 《閒餘筆話》
59 香艷叢書三集
60 卷一
61 《敝帚齋餘談節錄》,62 《影梅庵憶語》,63 《王氏複仇記》,64 《紅樓葉戲譜》,65 《釵小志》,66 《妝台記》,67 《髻鬟品》
68 卷二
69 《漢雜事秘辛》,70 《大業拾遺記》,71 《元氏掖庭記》,72 《焚椒錄》,73 《美人判》,74 《清閒供》75 卷三76 《看花述異記》,77 《新婦譜》,78 《新婦譜補》,79 《新婦譜補》,80 《古艷樂府》,
81 卷四
82 《比紅兒詩注》,83 《某中丞夫人》,84 《妖婦齊王氏傳》,85 《老狐談歷代麗人記》,86 《宮詞》,87 《天啟宮詞》,88 《啟禎宮詞》
89 香艷叢書四集,
90 卷一
91 《趙後遺事》,92 《金縷裙記》,93 《冥音錄》,94 《三夢記》,95 《名香譜》,96 《清尊錄》,97 《蜀錦譜》,98 《春夢錄》,99 《牡丹榮辱志》
100 《芍藥譜》,101 《花經》,102 《花九錫》,
103 卷二,104 《瑤台片玉》甲種上編,105 《瑤台片玉》甲種中編,106 卷三,107 《瑤台片玉》甲種下編,108 《閨律》,109 《續艷體連珠》,110 《勝朝彤史拾遺記》上,
111 卷四 112 《勝朝彤史拾遺記》下
113 香艷叢書五集
114 卷一 115 《玉台書史》,116 卷二,117 《北里志》,118 《教坊記》,119 《青樓集》,120 《麗情集》,121 《荻樓雜抄》,122 《琵琶錄》
123 《魏王花木志》,124 《桂海花木志》,125 《楚辭芳草譜》
126 卷三,,127 《瑤台片玉乙種》,128 《王翠翹傳》,129 《擬合德諫飛燕書》,130 《金小品傳》,131 《徐郎小傳》,132 《頓子真小傳》
133 《妓虎傳》,134 《香本紀》,135 《楊娥傳》,136 《黔苗竹枝詞》,137 《黑美人別傳》,138 《某中丞》,139 《女盜俠傳》,140 《女俠翠雲娘傳》
141 《記某生為人唆訟事》,142 《記慄主殺賊事》,143 《女俠荊兒記》失名,144 卷四,145 《餘墨偶談節錄》,
146 香艷叢書六集
147 卷一148 《黑心符》,149 《漢宮春色》,150 《竹夫人傳》,151 《湯媼傳》,152 《周櫟園奇緣記》,153 《彩雲曲有序》,154 《苗妓詩》,155 《十國宮詞》
156 卷二,,157 《梵門綺語錄》一,158 《琴譜序》,159 《代少年謝狎妓書》,160 《小腳文》,161 《冷廬雜識節錄》,162 《韻蘭序並引》,
163 卷三,164 《迷樓記》,165 《劉無雙傳》,166 《步非煙傳》,167 《譚節婦祠堂記》,168 《月夜彈琴記》,169 《醋說》,
170 《戲擬青年上政 府請馳禁早》,171 《自由女請禁婚嫁陋俗稟稿》,172 《婦女贊成禁止娶妾律之大》,173 《擬王之臣與其友絕交書》,174 《代某校書謝某狎客饋送局》
175 《懺船娘張潤金疏》,,176 《冶游自懺文》,,77 《游戲策問一則》,178 《冶游賦》,179 《閨中十二曲》
180 卷四,181 《盤珠詞》,182 《鬘華室詩選》,183 香艷叢書七集,184 卷一,185 《梵門綺語錄》二,186 《恨塚銘》,187 《七夕夜游記》,188 《俞三姑傳》
189 卷二,190 《過墟志感》,191 《文海披沙摘錄》,192 《述懷小序》,193 《河東君傳》,194 《懼內供狀》,195 《靈應傳》,196 《神山引曲》,197 《宋詞媛朱淑真事略》
198 《張靈崔瑩合傳》,,199 《菊譜》一,,200 《菊譜》二,201 卷四,202 《小螺庵病榻憶語》,203 附《越畹女史小傳》,204 《夢游錄》,205 《歌者葉記》
206 香艷叢書八集,207 卷一,208 《香蓮品藻》,209 《金園雜纂》,210 《貫月查》,211 《採蓮船》,212 《響屟譜》,213 卷二,214 《馮燕傳》
215 《女官傳》,216 《書葉氏女事》,217 《貞婦屠印姑傳》,218 《虎丘吊真娘墓文》,219 《玉鉤斜哀隋宮人文》,220 《玉梅後詞》,221 《雙頭牡丹燈記》
222 《玫瑰花女魅》,223 《織女》,224 《蘇四郎傳》,225 《廬山二女》,226 《洞簫記》,227 《五石瓠節錄》,228 《洛陽牡丹記》,229 卷三
230 《王嬌傳》,231 《記某生為人雪冤事》,,232 《菽園贅談節錄》,233 卷四,234 《香咳集選存》一,235 香艷叢書九集,236 卷一,237 《五代花月》
238 《喬複生王再來二姬合傳》,239 《心蠡母傳》,240 《十八娘傳》,241 《真真曲》,242 《至正妓人行》,243 《圓圓傳》,244 《溫柔鄉記》,245 《金漳蘭譜》,246 《王氏蘭譜》
247 卷 二,248 《斷袖篇》,249 《鬱輪袍傳》,250 《杜秋傳》,251 《妙女傳》,252 《烈女李三行》,253 《蘇小小考》,254 《甲癸議》,255 《悼亡詞》,256 《夏閨晚景瑣說》
257 卷 三,258 《伏苓仙傳奇》,259 卷四,260 《香咳集選存》二,261 香艷叢書十集,262 卷 一,263 《玉台畫史》,
264 卷二,265 《古鏡記》,266 《太恨生傳》,267 《春人賦》,268 《廣東火劫記》,269 《姍姍傳》,270 《虞美人傳》,271 《黃竹子傳》,272 《春娘傳》
273 《金華神記》,274 《貞烈婢黃翠花傳》,275 《花仙傳》,276 《薄命曲》,277 《猗覺寮雜記》,278 《徐娘自述詩記》,
279 卷三, 280 《物妖志》,281 卷四,282 《梅譜》,283 《梅品》,284 《洛陽牡丹記》郢江?周氏,285 《陳州牡丹記》,286 《天彭牡丹譜》,287 《海棠譜》
288 香艷叢書十一集 ,289 卷一,290 《梵門綺語錄》三,291 《靈物志》,292 《花鳥春秋》,293 《一歲芳華》,294 《太曼生傳》,295 《黃九煙和楚女詩》,296 《千春一恨集唐詩六十首》
297 卷二,298 《武宗外記》,299 《明制女官考》,300 《閨墨萃珍》,301 《婚啟》,302 卷三,303 《遼陽海神傳》,304 《巫娥志》,305 《志許生奇遇》
306 《志舒生遇異》,307 《集美人名詩》,308 《姽嫿封》,309 卷四,310 《玄妙洞天記》,311 《西湖游幸記》,312 《西湖六橋桃評》,313 《續髻鬟品》,314 《瓊花集》
315 香艷叢書十二集,316 卷一,317 《淞濱瑣話》卷一、二,318 卷二,319 《湘煙小錄》,320 卷三,321 《竹西花事小錄》,322 《燕台花事錄》
323 《喟庵叢錄》,324 卷四,325 《課婢約》,326 《婦德四箴》,327 《桂枝香》,328 《夢粱香》,329 《金釧記》,330 《俠女希光傳》,331 《百花園夢記》
332 香艷叢書十三集,333 卷一,334 《淞濱瑣話》卷三、四 ,335 卷二,336 《冬青館古宮詞》,337 卷三,338 《板橋雜記》,339 《珠江名花小傳》
340 《金粟閨詞百首》,341 卷四,342 《梅喜緣》,343 《沈警遇神女記》,344 《娟娟傳》,
345 香艷叢書十四集,,346 卷一,347 《淞濱瑣話》卷五、六,348 卷二,349 《石頭記評贊》〖原書此處只錄序、題詞,總評、分評在十九集卷三〗
350 《石頭記評花》〖原書十九集卷四重複〗,351 《讀紅樓夢雜記》,352 《紅樓夢竹枝詞》,353 《紅樓夢題詞》
354 《紅樓夢賦》〖原書附錄:《紅樓夢問答》《紅樓夢存疑》《大觀園圖說》《石頭記論贊》,總評、分評分為二錄,加上《紅樓百美詩》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
355 卷三,356 《秦淮畫舫錄》,357 卷四,358 《秦淮畫舫錄》,359 香艷叢書十五集,360 卷 一,361 《淞濱瑣話》卷七、八,362 卷二
363 《帝城花樣》,,364 《花燭閒談》,365 《南澗行》,366 卷三,367 《十洲春語》,,368 卷四,369 《十二月花神議》,370 《林下詩談》,371 《清溪惆悵集》,
372 香艷叢書十六集,373 卷 一,374 《淞濱瑣話》卷九、一○,375 卷二,376 《閩川閨秀詩話》,377 卷三,378 《對山餘墨》,379 《銀瓶征》,380 《吳絳雪年譜》
381 卷四,382 《明宮詞》,383 《十美詩》,384 《節錄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385 《菊譜》,386 香艷叢書十七集,387 卷一,388 《淞濱瑣話》卷十一、十二
389 卷二,,390 《綠珠傳》,,391 《陳張貴妃傳》,392 《碧線傳》,393 《秋遷會記》,394 《張老傳》,395 《瑤台片玉甲種補錄》,396 卷三,397 《吳門畫舫錄》
398 《吳門畫舫續錄》,399 卷四,400 《粉墨叢談》,401 香艷叢書十八集,402 卷一,403 《續板橋雜記》,404 《畫舫余談》
405 卷二,,406 《白門新柳記》,,407 《白門新柳補記》,408 《白門衰柳附記》,409 《懷芳記》,410 卷三,411 《青塚志》
412 卷四,413 《青塚志》,414 香艷叢書十九集,415 卷一,,416 《花國劇談》,
417 卷二,418 《雪鴻小記》,419 《珠江梅柳記》,420 《泛湖偶記》,421 《珠江奇遇記》,422 《沈秀英傳》,423 《南宋宮閨雜詠》
424 卷三,425 《石頭記評贊》〖並人十四集卷二〗,426 卷四,,427 《石頭記評花》〖並人十四集卷二〗,428 香艷叢書二十集
429 卷一,430 《笠翁偶集摘錄》,431 《寄園寄所寄摘錄》,432 卷二,433 《海陬冶游錄》,434 《海陬冶游附錄》,435 卷三,436 《海陬冶游附錄》
437 卷四,438 《海陬冶游餘錄》,439 《紀唐六如軼事》,440 《西泠閨詠後序》,441 《六憶詞》,442 《春閨雜詠》,443 《秀華續詠》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87249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8837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www.guoxue123.cn/jijijibu/0201/09xycs/034.htm
香屑集-清-黃之雋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
黃之雋 :香屑集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5%A8%E8%A6%BD
香屑集巻一 : 中允黄之雋撰
https://github.com/kr-shadow/KR4/blob/master/KR4f0047%20%E9%A6%99%E5%B1%91%E9%9B%86-%E6%B8%85-%E9%BB%83%E4%B9%8B%E9%9B%8B.txt
御定全唐詩錄-清-徐倬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61/
御定全唐詩錄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BE%A1%E5%AE%9A%E5%85%A8%E5%94%90%E8%A9%A9%E9%8C%84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R4h0140 御定全唐詩-清-聖祖玄燁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40/
御定全唐詩 (四庫全書本)/卷491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BE%A1%E5%AE%9A%E5%85%A8%E5%94%90%E8%A9%A9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D%B7491
KR4h0148 御選唐宋詩醇-清-高宗弘曆
KR4h0157 宋詩鈔-清-吳之振
KR4i0062 宋詩紀事-清-厲鶚
KR4h0025 西崑詶唱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025/
西崑酬唱集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A5%BF%E5%B4%91%E9%85%AC%E5%94%B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KR4c0098 韓內韓別集-唐-韓偓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c0098/001
Labels:
大乘百法明門論,
王心齋--泰州學派,
王龍溪,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秋水軒尺牘,
幕末 (1800-1868) 之陽明學,
p2p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六朝文絜 59. 石帆銘:鮑照
六朝文絜 59. 石帆銘:鮑照
《卷十 石帆銘》 作者:鮑照
應風剖流,息石橫波,下潀地軸,上獵星羅。吐湘引漢,歙蠡吞沱,西曆岷、塚,北瀉淮河。
眇森宏藹,積廣連深,淪天測際,亙海窮陰。
雲旌未起,風柯不吟,崩濤山墜,郁浪雷沉。
在昔鴻荒,刊啟源陸。表裡民邦,經緯鳥服。瞻貞視悔,坎水巽木,乃剡乃鏟,既刳既斫。飛深浮遠,巢潭館穀。
涉川之利,謂易則難;臨淵之戒,曰危乃 安。泊潛輕濟,冥表勸言。穆戎遂留,昭禦不還。徒悲猿鶴,空駕滄煙。
君子彼想,祗心載惕。林簡松栝,水采龍鷁。覘氣涉潮,投祭沉璧;揆檢含 圖,命辰定曆。
二崤虎口,周王夙趨;九折羊腸,漢臣電驅。潛鱗浮翼,爭景乘虛。
衡石赬鰩,帝子察殂;青山斷河,後父沉軀。川吏掌津,敢告訪途。
- -
六朝文絜 60.
《卷十 飛白書勢銘》作者:鮑照
秋毫精勁,霜素凝鮮。沾此瑤波,染彼松煙。超工八法,盡奇六文。鳥企龍躍,珠解泉分。
輕如遊霧,重似崩雲。絕鋒劍摧,驚勢箭飛。差池燕起,振迅鴻 歸,臨危制節,中險騰機。
圭角星芒,明麗爛逸。絲縈發垂,平理端密。盈尺錦兩,片字金鎰。
故仙、芝煩弱,既匪足雙;蟲、虎瑣碎,又安能匹。君子品之, 是最神筆。
六朝文絜
http://www.saohua.com/shuku/gudian/liuchaowenxie/4.html
六朝文絜
http://wenxian.fanren8.com/08/02/4/1.htm
六朝文絜
http://www.daizhige.org/集藏/文总集/
六朝文絜
http://wenxian.fanren8.com/08/02/
文選(南朝梁)蕭統 (唐)李善注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zmwx/index.htm
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
2-全唐文-清-董誥
3-全遼文--陳述
4-六朝文絜-清-許梿
5-古文觀止-清-吳楚材
6-古文辭類纂-清-姚鼐
7-唐代墓誌彙編續集--
8-唐宋文醇-清-愛新覺羅弘曆
9-唐文拾遺續拾-清-陸心源
10-唐文續拾-清-陸心源
11-序跋集萃--
12-文章辨體匯選-明-賀複徴
13-文選-南朝梁-蕭統
14-文選昭明文選-南朝梁-蕭統
15-文選注-唐-李善
16-文選詳注-南朝梁-蕭統
17-新安文獻志-明-程敏政
18-明文衡-明-程敏政
19-明文霱-明-劉士鏻
20-晚明二十家小品--施蟄存
21-晚清文選--鄭振鐸
22-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23-清文精選--劉文武
24-皇明文征-明-何喬遠
25-經義模範-明-佚名
26-續碑傳選集--
27-遼文萃-清-王仁俊
28-香豔叢書-清-張廷華
29-駢體文鈔-清-李兆洛
復莊駢儷文榷(清)姚燮撰
駢雅訓籑(明)朱謀● 撰
理瀹駢文(清)吳師機撰, 棕亭駢體文鈔(清)金兆燕撰
有正味齋駢體文(清)吳錫麒撰
師伏堂駢文二種(清)皮錫瑞撰, 駢體文鈔(清)李兆洛輯
崇雅堂駢體文鈔 (清)胡敬撰, 國朝常州駢體文錄 屠寄輯
國朝駢體正宗 (清)曾燠輯, 國朝駢體正宗續編(清)張鳴珂輯
御定駢字類編(清)聖祖仁皇帝
御定駢字類編(清)吳士玉,(清)沈宗敬, 駢儷文(清)孔廣森撰
駢字分箋(清)程際盛撰
展碧山房駢體文選, 張文襄公駢文(清)張之洞撰
佩弦齋文存佩弦齋駢文存佩弦齋詩存(清)朱一新撰
駢文類苑「皇朝」(清)姚燮、張壽榮, 邃懷堂駢文牋註 袁翼、朱舲,文莫室駢文(清)王樹枬, 越縵堂駢體文(清)李慈銘、曽之撰
酌雅堂駢體文集 徐壽基
六官駢萃 張蔚春, 訓蒙駢句
六朝麗指 -孫徳謙
連珠-鈕琇 : 竹連珠 - 昭代叢書, 鈕琇 : 臨野堂詩文集29卷, 連珠-陳濟生 : 廣連珠- 昭代叢書, 連珠-王夫之 - 連珠二十八首- 姜齋文集
連珠-艷體連珠 清 吳江閨秀 葉小鸞瓊章 著,連珠-續艷體連珠 明-沈宜修 撰
文心雕龍
雄渾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時古對類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2350
《卷十 石帆銘》 作者:鮑照
應風剖流,息石橫波,下潀地軸,上獵星羅。吐湘引漢,歙蠡吞沱,西曆岷、塚,北瀉淮河。
眇森宏藹,積廣連深,淪天測際,亙海窮陰。
雲旌未起,風柯不吟,崩濤山墜,郁浪雷沉。
在昔鴻荒,刊啟源陸。表裡民邦,經緯鳥服。瞻貞視悔,坎水巽木,乃剡乃鏟,既刳既斫。飛深浮遠,巢潭館穀。
涉川之利,謂易則難;臨淵之戒,曰危乃 安。泊潛輕濟,冥表勸言。穆戎遂留,昭禦不還。徒悲猿鶴,空駕滄煙。
君子彼想,祗心載惕。林簡松栝,水采龍鷁。覘氣涉潮,投祭沉璧;揆檢含 圖,命辰定曆。
二崤虎口,周王夙趨;九折羊腸,漢臣電驅。潛鱗浮翼,爭景乘虛。
衡石赬鰩,帝子察殂;青山斷河,後父沉軀。川吏掌津,敢告訪途。
- -
六朝文絜 60.
《卷十 飛白書勢銘》作者:鮑照
秋毫精勁,霜素凝鮮。沾此瑤波,染彼松煙。超工八法,盡奇六文。鳥企龍躍,珠解泉分。
輕如遊霧,重似崩雲。絕鋒劍摧,驚勢箭飛。差池燕起,振迅鴻 歸,臨危制節,中險騰機。
圭角星芒,明麗爛逸。絲縈發垂,平理端密。盈尺錦兩,片字金鎰。
故仙、芝煩弱,既匪足雙;蟲、虎瑣碎,又安能匹。君子品之, 是最神筆。
六朝文絜
http://www.saohua.com/shuku/gudian/liuchaowenxie/4.html
六朝文絜
http://wenxian.fanren8.com/08/02/4/1.htm
六朝文絜
http://www.daizhige.org/集藏/文总集/
六朝文絜
http://wenxian.fanren8.com/08/02/
文選(南朝梁)蕭統 (唐)李善注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zmwx/index.htm
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
2-全唐文-清-董誥
3-全遼文--陳述
4-六朝文絜-清-許梿
5-古文觀止-清-吳楚材
6-古文辭類纂-清-姚鼐
7-唐代墓誌彙編續集--
8-唐宋文醇-清-愛新覺羅弘曆
9-唐文拾遺續拾-清-陸心源
10-唐文續拾-清-陸心源
11-序跋集萃--
12-文章辨體匯選-明-賀複徴
13-文選-南朝梁-蕭統
14-文選昭明文選-南朝梁-蕭統
15-文選注-唐-李善
16-文選詳注-南朝梁-蕭統
17-新安文獻志-明-程敏政
18-明文衡-明-程敏政
19-明文霱-明-劉士鏻
20-晚明二十家小品--施蟄存
21-晚清文選--鄭振鐸
22-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23-清文精選--劉文武
24-皇明文征-明-何喬遠
25-經義模範-明-佚名
26-續碑傳選集--
27-遼文萃-清-王仁俊
28-香豔叢書-清-張廷華
29-駢體文鈔-清-李兆洛
復莊駢儷文榷(清)姚燮撰
駢雅訓籑(明)朱謀● 撰
理瀹駢文(清)吳師機撰, 棕亭駢體文鈔(清)金兆燕撰
有正味齋駢體文(清)吳錫麒撰
師伏堂駢文二種(清)皮錫瑞撰, 駢體文鈔(清)李兆洛輯
崇雅堂駢體文鈔 (清)胡敬撰, 國朝常州駢體文錄 屠寄輯
國朝駢體正宗 (清)曾燠輯, 國朝駢體正宗續編(清)張鳴珂輯
御定駢字類編(清)聖祖仁皇帝
御定駢字類編(清)吳士玉,(清)沈宗敬, 駢儷文(清)孔廣森撰
駢字分箋(清)程際盛撰
展碧山房駢體文選, 張文襄公駢文(清)張之洞撰
佩弦齋文存佩弦齋駢文存佩弦齋詩存(清)朱一新撰
駢文類苑「皇朝」(清)姚燮、張壽榮, 邃懷堂駢文牋註 袁翼、朱舲,文莫室駢文(清)王樹枬, 越縵堂駢體文(清)李慈銘、曽之撰
酌雅堂駢體文集 徐壽基
六官駢萃 張蔚春, 訓蒙駢句
六朝麗指 -孫徳謙
連珠-鈕琇 : 竹連珠 - 昭代叢書, 鈕琇 : 臨野堂詩文集29卷, 連珠-陳濟生 : 廣連珠- 昭代叢書, 連珠-王夫之 - 連珠二十八首- 姜齋文集
連珠-艷體連珠 清 吳江閨秀 葉小鸞瓊章 著,連珠-續艷體連珠 明-沈宜修 撰
文心雕龍
雄渾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時古對類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2350
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香屑集巻八 : 拜月妝樓上,春風蕩妾魂
香屑集巻八 : 拜月妝樓上,春風蕩妾魂
香屑集巻八 :拜月妝樓上,春風蕩妾魂
中允黄之雋撰
拜月妝樓上,春風蕩妾魂.
緑窗籠水影,紅粉濕啼痕.
玉帳枕猶煖,金爐火尚温.
一燈愁裏夢,腸斷欲何言.
怨情十五首/
拜月妝樓上春風蕩妾魂緑窗籠水影紅粉濕啼痕玉
帳枕猶煖金爐火尚温一燈愁裏夢腸斷欲何言
拜月吉中孚妻張/氏拜新月春風釋皎然擬/長安春詞緑窗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
因話長/安舊遊紅粉岑参長/門怨玉帳崔萱/古意金爐王績/遊仙一燈項斯/長安
[008-1b]
書懷呈/知已腸斷韋莊雜/體聨錦
徘徊秖自知是妾斷腸時悵望回纎手留連歎色絲遊
邊曾結念别處鮮開眉織得雙棲鳯燈花局上吹
徘徊柳宗元南/磵中題是妾朱放銅/雀妓悵望杜牧/獨柳留連張説酬/崔光禄
冬日述/懷贈答遊邊許盡江/南行别處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織得陳/陶
續/古燈花李洞/對棋
疑是夢中歡啼妝曉不乾玉釵斜白燕銅鏡立青鸞就
枕渾無睡更衣又怕寒琴聲消别恨柔指發哀彈
[008-2a]
疑是元稹/酒醒啼妝韋莊/閨怨玉釵張祜呉/宫曲銅鏡李賀謝秀才/有妾縞練改
從於/人就枕李建勲/宿山房更衣韓偓/半睡琴聲王勃羇/遊餞别柔指韓愈/齪齪
金刀剪一聲樓上望卿卿已帶傷春病新添惜别情柳
旁慵獨坐園外好同行錦字行行苦迴腸自結成
金刀李羣玉池/塘晩景樓上牛嶠菩/薩蠻已帶呉融途/次淮口新添韓愈/杏園
送張徹侍/御歸使柳旁路徳延/小兒詩園外司空圖長/安贈王注錦字趙嘏昔/昔鹽織
錦竇/家妻迴腸杜牧/愁
流鸎暗處喧犬也吠何繁月色來侵幌春風與閉門臨
[008-2b]
明寒一陣伏枕淚雙痕賴有殘燈火含情無片言
流鸎陳通方金/谷園懷古犬也李羣玉/吾道月色李商隱寄太/原盧司空春風
秦系山中贈/張正則評事臨明毛文錫/醉花間伏枕杜甫/九日賴有吕羣題/寺壁含
情儲光羲/長安道
卓家人寂寞尚自在臨卭有意來相訪何時約再逢浪
傳烏鵲喜難附鯉魚封明月彈琴夜幽闗恨幾重
卓家耿湋送/蜀客還尚自張説被/使在蜀有意丁仙芝/江南曲何時李咸用/送曹税
浪傳杜甫得/弟消息難附韓琮秋晩信州推院親/友或責無書即事寄答明月李嶠/帷
[008-3a]
幽閨朱琳開/緘怨
避人勻迸淚誤落石榴裙破鏡徒相問餘香不忍聞别
來唯獨宿醉後復何云鶯語驚殘夢陽臺朝暮雲
避人杜牧為/人題贈誤落李賀/謡俗破鏡李羣玉/初月餘香李山甫/惜花别
來朱慶餘發鳯翔後/途中懷田少府醉後姚合㑹將作/崔監東園鶯語魚𤣥機/暮春有
感寄/友人陽臺李播見美人/聞琴不聴
孤眠嬾未能一㸃夜深燈半袖籠青鏡重簾挂紫繩單
衾自不煖春夢亦無憑倘寄相思字相思勞寢興
[008-3b]
孤眠白居易/寒閨夜一㸃釋齊已渚/宫莫問詩半袖唐彦謙/漢代重簾李商/隱楚
宫/單衾韋應物/冬夜春夢斐説春早寄/華下同人倘寄錢起送夏侯/審校書東歸
相思劉長卿送李/侍御之江東
遲遲入綺閣閣迥亘黄昏鏡朗燈分燄墻髙月有痕避
郎郎不見禮佛佛無言漏永沉沉静團圓因夢魂
遲遲豆盧榮賦得/春風扇㣲和閣迥司空圖上陌/梯寺懷舊僧鏡朗許渾逰果/畫二僧院
墻髙李商隱/杏花避郎温庭筠/江南曲禮佛姚合訪僧/法通不遇漏永呉融/西陵
夜/居團圓曹松鉛/山冩懷
[008-4a]
有别時留恨烟中挂一帆幾時消薄怒寧為發空函細
事當棊遣離心覺刃劖要傳書札去淚下不能緘
有别錢起别/張起居烟中陳翊寄邵/校書楚萇幾時李商隱/擬意寧為許渾/維舟
秦淮過温州/李給事宅細事司空圖/下方離心元稹送崔侍/御之嶺南要傳周/賀
送陸判/官防秋淚下李白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内
輕梭聊駐織小婦怨流黄鸞鏡無由照蛾眉自覺長終
慙異蝴蝶只是見鴛鴦獨自幽閨裏簾垂却入房
輕梭唐髙宗七/夕宴懸圃小婦張柬之/出塞鸞鏡趙嘏昔昔鹽/蟠龍隨鏡隱蛾眉
[008-4b]
李賀漢唐/姬飲酒歌終慙耿湋寒蜂/採菊蕊只是李商隱/柳枝獨自崔曙/古意簾
垂薛能/戯題
不知何處笛堪恨是春風草蔓&KR0008堦緑花飄香徑紅光
生玉臺上路入畫屏中徒引相思淚銀牀一半空
不知韋莊/舊居堪恨温庭筠敷水/小桃盛開草蔓楊烱和輔先入/昊天觀星占花
飄張祜呉/宫曲光生張説/咏鏡路入吕温道州/途中即事徒引鮑溶過薛/舎人舊隱
銀牀令狐楚閨/人贈逺
玉管朝朝弄羅帷日日啼月生方見樹石亂不成泥柳
[008-5a]
眼春相續花枝暮欲低昏昏還就枕巫峽夢終迷
玉管張祜穆/䕶砂羅帷趙嘏昔/昔鹽月生裴説塞/上曲石亂元稹/縁路柳
眼李後主/虞美人花枝劉復/春雨昏昏韓愈寄/皇甫湜巫峽李中/悼亡
莫似湘妃淚寧同卓氏琴獨行看影笑盡日倚欄吟爐
冷蜘蛛喜園空蛺蝶尋離魂將别夢只是舊時心
莫似盧仝感/秋别怨寧同許渾贈/蕭錬師獨行姚合閒/居遣懷盡日張喬回/鸞閣冩
望/爐冷沈祖仙/秋閨園空李商隱獨/居有懷離魂張謂送裴侍/御歸上都只
是徐鉉雜/歌詞
[008-5b]
半夜獨眠時燈挑皓腕肌肺腸無處説情分不曾移素
面凝香雪靈津嚥玉池自然堪下淚風月詎相思
半夜韓偓/半夜燈挑杜牧為/人題贈肺腸呉融和嚴諫/議蕭山廟情分湯悦/次韻
代梅/答素面韋莊/閨怨靈津戎昱送吉州/閻使君入道自然王勃/别人風月錢/起
山園/棲隱
無題上下平三十首/
捲帳却熏籠杯明蠟剪紅衣風飄靉靆花樹杳玲瓏月
影侵床上燈光落水中凝情都未語小閣睡娃童
[008-6a]
捲帳陳子良新/成安樂宫杯明鄭谷寄獻湖/州從叔貟外衣風劉禹錫和令/狐相公到鎮
書/懷花樹李逺遊故王/駙馬池亭月影元稹寄/胡靈之燈光李端夜宴虢/縣張明府宅
凝情白居易和微/之夢遊春小閣李賀/惱公
欲見傾城處捲簾花萬重解吟憐芍藥隱語笑芙蓉秪
合窗間臥翻疑夢裏逢問屏何曲曲珠網玉盤龍
欲見劉禹錫觀/柘枝舞捲簾岑参逰元/處士别業解吟羅隱倣/玉臺體隱語李/賀
惱/公秪合白居易馬墜/强出贈同座翻疑戴叔倫客夜/與故人偶集問屏杜牧/簾珠
網温庭筠/長安寺
[008-6b]
為底胡姬酒雄心此夜降蝶髙飛有伴鵲喜語成雙倚
檻花臨水吹燈月在窓不因媒結好誰共倒秋釭
為底張祜白/鼻騧雄心元稹泛/江玩月蝶髙温庭筠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鵲
喜崔子向渚山/春暮聨句倚檻許渾重逰/欎林寺吹燈呉融/戯作不因喬知/之棄
妾/篇誰共李質宿日/觀東房詩
欲問桃花宿春風知不知下樓閒待月倚石旋題詩留
念同心帶清歡敵手棋馨香與顔色處處是相思
欲問杜甫赤谷/西崦人家春風薛濤春/望詞下樓韓翃送/夏侯審倚石上官/昭容
[008-7a]
逰長寧公/主流杯池留念楊衡夷陵/郡内叙别清歡鄭谷/咏懐馨香白居易和/元九悼往
處處雍陶寒食夜池/上對月懷友
相思深夜後相見語依依索鏡收花鈿添香出繡幃月
分蛾黛破雲逐鳯簫飛十二峰前夢令人氣力微
相思賈島寄宋/州田中丞相見王維渭/川田家索鏡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
舊/逰添香魚𤣥機寄/題鍊師月分李賀/惱公雲逐張説道家四/首奉勅撰十二
呉融賦得欲/曉看妝面令人常建/古意
宿鳥驚眠罷髙窗照日初羅衣不忍著髩髪没情梳半
[008-7b]
月無雙影三年得一書金釵有幾隻欲寄復躊躇
宿鳥楊容華/新妝詩髙窗韋應物春/日郊居羅衣權徳輿/玉臺體髩髪張説/三月
閨/怨半月太宗/琵琶三年曹鄴相/思極金釵杜牧代呉興/妓寄薛軍事欲寄姚/合
酬楊尚書/喜人移居
莫戀卓家壚鄰姬亦姓胡直須臺上看不向府中趨拂
鏡羞温嶠嚬蛾舞緑珠纎腰軟無力未醉豈勞扶
莫戀張祜送/蜀客鄰姬羅隱倣/玉臺體直須韓愈/月臺不向丁仙芝餘/杭醉歌贈
呉山/人拂鏡李賀/惱公嚬蛾權徳輿/建除詩纎腰元稹寄呉/士矩端公未醉白/居
[008-8a]
易宿杜/曲花下
新月挂樓西樓中蕩子妻豈能將玉貌暫為遶蘭閨豔
色寧相妒愁眉又復低曉鶯工迸淚莫向五更啼
新月楊䕫題/甘露寺樓中楊凝/花枕豈能戎昱/咏史暫為崔融塞/上寄内豔色
韓愈木/芙蓉愁眉趙嘏昔/昔鹽曉鶯杜甫贈王二/十四侍御契莫向鄭谷/錦浦
地僻往還乖楊花玉糝街所思何處逺有願幾時諧油
額芙蓉帳塵衢錦繡鞋誰能挹香水流影入君懷
地僻元稹痁臥聞幕中/諸公徴樂㑹飲楊花李白春/感詩所思呉融夏/夜有寄有
[008-8b]
願錢起題吳/通微主人油額温庭筠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僕射塵衢盧綸/春詞誰
能楊衡病中赴/袁州次香館流影齊澣長/門怨
玉漏莫相催陽臺行雨迴初逢花上月幾泛竹間杯夜
醉晨方醒春眠曙不開枕痕霞黯淡知著臉邊來
玉漏蘇味道正/月十五夜陽臺白居易/長相思初逢張子容春/江花月夜幾泛權/徳
輿奉和鄜州劉大/夫麥秋出師遮敵夜醉許渾嵗暮自/廣江至新興春眠王維扶南/曲歌詞
枕痕韓偓/懶起知著元稹魚/中素
露洗百花新蜂來一徑春翠釵金作股絲幰玉為輪畫
[008-9a]
舸横青雀行厨煮白鱗峽雲尋不得羞問陌頭人
露洗權徳輿雜言和/常州李貟外蜂來許渾題宣州/元處士幽居翠釵温庭筠/菩薩蠻
絲幰韓偓/無題畫舸呉融赴闕次留/獻荆南成相公行厨白居易風雨中/尋李十一因題
船/上峽雲李商隱/離思羞問李賀/謡俗
誰家樓上笛一夜隔窗聞莫鎻茱萸匣休縫翡翠裙春
兼三月閠漏向二更分樓響將登怯偷香與客熏
誰家杜牧為/人題贈一夜權徳輿/感寓莫鎻李賀/惱公休縫温庭筠/南歌子春
兼喻坦之送友/人逰東川漏向賈島/夕思樓響李商隱/無題偷香李端妾/薄命
[008-9b]
碧樹環金谷花開石氏園摘蓮紅袖濕拾羽翠翹翻妙
吹應諧鳯清絃方奏鵾此時逢國色何必問桃源
碧樹柳宗元獻/𢎞農公花開張公乂金谷/園花發懷古摘蓮杜牧/書情拾羽劉/禹
錫武陵/書懐妙吹盧肇贈/李羣玉清絃孟浩然夜登/孔伯昭南樓此時白居易/山石榴
花/何必戴叔倫過/友人隱居
能畫毛延壽含毫欲狀難插釵嫌未正呵鏡可微寒剩
欲逢花折偏宜帶月看醉圓雙媚靨斜凭翠欄杆
能畫杜甫/能畫含毫張仲素寒/雲輕重色插釵王維扶南/曲歌詞呵鏡李商/隱曉
[008-10a]
起/剰欲司空圖/漫書偏宜姚康禮部試/早春殘雪醉圎元稹春/六十韻斜凭
韋莊秋/霽晩景
深户映花闗遮窗竹影閒曉奩妝秀靨春淚减朱顔獨
自盤金線無人整翠鬟只應巢燕惜翔集畫梁間
深户韓翃題薦福寺/衡岳鍊師房遮窗李嘉祐題裴/少卿東亭曉奩李賀/惱公春
淚許渾下第别/友人楊至之獨自于濆越/溪女無人李後主/阮郎歸只應司空/圖即
事/翔集劉禹錫奉和裴令/公新成緑野堂
妾意何聊賴春窗月伴眠可憐鸞鏡下羞到畫堂前錦
[008-10b]
字沾愁涙金釵當卜錢落花人獨立馬過隔墻鞭
妾意趙嘏昔/昔鹽春窗白居易玉真張觀/主下小女冠阿容可憐劉禹錫再/傷龎尹
羞到戎昱/古意錦字袁暉七/月閨情金釵劉采春/囉嗊曲落花翁宏/春殘馬過
司空圖/偶題
已念紗窗下花穠鳥復嬌緑池披菡蓞翠羽戱蘭苕席
上沉香枕雲中碧玉簫佳期不可駐永夜思迢迢
已念白居易西還壽/安路西歇馬花穠張説奉和聖製/寒食作應制緑池韓愈/送無
本師歸/范陽翠羽孟浩然晩春/臥病寄張八席上楊凝/花枕雲中鮑溶東/髙峯佳
[008-11a]
期王勃采/蓮曲永夜姚合過無/可僧院
反覆相思字流萍與繫匏夢梭抛促織拂匣動蠨蛸暗
水流花徑清光墜樹梢郎今到何處暮鳥已安巢
反覆韋應物效/何水部流萍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所思夢梭溫庭筠病/中書懷呈
友/人拂匣皮日休新秋/言懷寄魯望暗水杜甫夜宴/左氏莊清光朱慶餘和/劉補闕秋
園寓/興郎今孟郊古/别離暮鳥韓愈晩秋郾/城夜㑹聨句
望望情何極飛絲送伯勞落花行處徧明月坐來髙翡
翠交妝鏡麒麟落剪刀有時閒弄筆詞體近風騷
[008-11b]
望望董思恭/感懷飛絲李賀/感春落花元淳秦/中春望眀月顧在鎔宿/麻平驛
翡翠吳融/即席麒麟項斯/欲别有時韓偓/信筆詞體賈島喜李/餘自蜀至
曙月殘光歛春風香氣多風吹盤上燭月冩黛中蛾依
約腰如杵斜迴臉似波不須頻悵望曉去夕還過
曙月元稹恭王故/太妃挽歌春風袁暉二/月閨情風吹李賀銅/駝悲月冩許/敬
宗奉和七夕/宴懸圃應制依約温庭筠/江南曲斜迴白居易/呉宫詞不須司空圖/雜題
曉去朱慶餘/看濤
梅梁暖日斜映綺共如霞金閣裝新杏銀燈㸃舊紗晩
[008-12a]
妝留拜月醉色未侵花隱忍陽城笑西隣是宋家
梅梁褚亮咏/花燭映綺鄭軌觀兄弟/同夜成婚金閣宋之問奉和/立春日侍宴銀
燈李賀過/華清宫晩妝司空圖/偶書醉色楊巨源春晩東/歸留贈李功曹隱忍李/商
隱鏡/檻西隣權徳輿/玉臺體
日色屏初揭風流澹作妝常嫌髩蟬重先覺口脂香晝
足珊瑚枕春生玳瑁床熏爐䝉翠被棲息兩鴛鴦
日色張祜髙/閒上人風流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逰常嫌曹鄴代/班姬
先覺韋莊江/城子晝足權徳輿/玉臺體春生劉希夷/晩春熏爐牛嶠菩/薩蠻
[008-12b]
棲息王績/古意
楊柳玉樓晴尋花幾處行見人羞不語顧我笑相迎結
帶明心許横波擲目成願將花柳月持表合歡情
楊柳楊巨源聖/壽無疆詞尋花李白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遥見人屈同仙/烏江女顧
我蘇拯山/中道者結帶皇甫冉見諸/姬學玉臺體横波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願將
權徳輿/醉後持表李嶠/扇
麗藻終思我非闗筆硯靈雨多疑濯錦花煖似依屏冉
弱樓前柳空凉水上亭謝鯤吟未廢隣女映籬聴
[008-13a]
麗藻耿湋酬/張少尹非闗姚合覽盧/侍御詩卷雨多元稹/夜合花煖許渾/山鷄冉
弱温庭筠春日寄岳/州從事李貟外空凉韓愈和崔/舍人咏月謝鯤韓偓春/悶偶成隣
女白居易/偶吟
昔曾窺粉繪比豔美人憎珠箔籠寒月金臺照夜燈神
交花冉冉夢聴鼓登登隔水相思在中宵寢不能
昔曾于瓌和綿州于/中丞登越王樓比豔王建同子汝/錫賞白牡丹珠箔白居易/閨怨詞
金臺鄭䖍/閨情神交温庭筠/和周繇夢聴元稹紀懷贈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隔水
賈島送褚山/人歸日本中宵崔塗入/蜀赴舉
[008-13b]
春開翡翠樓露出玉簾鉤結帶懸梔子長裙曳石榴褰
衣復理髩歛笑又低頭暫向花間語看花怕引愁
春開韓翃漢/宫曲露出盧仝/新月結帶李商隱效徐/陵體贈更衣長裙白居/易想
東/逰褰衣温庭筠/咏曉歛笑盧綸賦得咏/美人名解愁暫向韋應物/相逢行看花
姚合答友/人招逰
香蟻且同斟葳㽔爛錦衾齊歌盧女曲暫醉卓家琴月
隱仙娥豔花藏宿鳥深有環尋不歇環是妾之心
香蟻韋莊和薛先輩初/秋寓懷即事之作葳㽔陳子昂/感遇詩齊歌王維扶南/曲歌詞
[008-14a]
暫醉盧綸送從/舅歸蜀月隱張祜南/宫歎花藏許棠春夜同厲/文學先輩㑹宿有
環元稹酬樂天赴/江州路上見寄環是盧仝自君/之出矣
枕席臨窗曉烟花寄酒酣汗光珠㸃㸃眉語柳毶毶數
急芙蓉帶愁安玳瑁簪粉廊曾試處終日使人慙
枕席崔湜婕/妤怨烟花張九齡故刑部李/尚書荆谷山集㑹汗光元稹㑹/真詩眉
語温庭筠/和周繇數急李商隱獨/居有懷愁安宋之問/江南曲粉廊鄭谷南/宫寓直
終日賈島寄/魏少府
呉娃狎共纎侍女動妝奩邂逅當投珮尋常不下簾羅
[008-14b]
綃垂薄霧燈燭掩寒蟾今夕知何夕風情事事兼
呉娃司空圖/偶書侍女韓偓懶/卸頭邂逅呉融/箇人尋常王建閒/居即事羅
綃元稹㑹/真詩燈燭劉禹錫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鎮書懷今夕韓愈咏/燈花風情
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令公
巫峽千山暗城昏日半銜蚌珠懸皎皛燭淚滴巉巖露
委花相妒亭香草不凡從容長約夜芳信發幽緘
巫峽杜甫喜觀即/到復題短篇城昏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令公蚌珠元稹飲/致用神
麴/酒燭淚劉禹錫和令狐/相公到鎮書懐露委温庭筠/洞户亭香張祜題道/光上人山
[008-15a]
院/從容薛能送馬戴/書記之太原芳信權徳輿酬陸四/十見貽之作
香屑集巻八
あいか瞬 , 相川みなみ ,相崎琴音 ,愛咲ゆかり ,愛咲れいら ,相沢智沙 ,愛染恭子 ,相田すみれ ,あいだもも
あいだゆあ ,愛田るか ,相原真由子 ,蒼井そら ,葵みのり ,青木琴美 ,青木詩央里,青木のあ
青木ゆかり,青木りん. ,青木玲 ,青沼ちあさ ,青葉ゆうな,青山菜々 ,赤坂麗 ,紅音ほたる
秋菜楓,秋野圭子
秋元ともみ ,秋吉里香 ,朝岡実嶺 ,朝河蘭 ,麻倉かほり ,浅倉舞 ,,亜佐倉みんと ,安里祐加
あさの友里,朝比奈順子 ,朝比奈ゆい ,朝吹ケイト ,浅間るい ,浅見まお ,浅見美那
麻宮淳子 ,麻美ゆま ,朝水里緒,飛鳥いずみ ,飛鳥裕子 ,東清美 ,麻生早苗
麻生まりも ,麻生澪 ,安倍なつき ,天衣みつ ,天海麗,彩名杏子 ,綾乃梓 ,鮎川あみ
鮎川真理 ,有賀美穂 ,有川真生 ,有吉奈生子 ,安藤綾 ,安藤有里 ,杏堂なつ
《香艷叢書》 清 張廷華
目錄, 香艷叢書一集, 卷一
《鴛鴦牒》, 《美人譜》, 《花底拾遺》, 《補花底拾遺》, 《十眉謠》, 《閒情十二憮》
《黛史》, 《小星志》, 《胭脂紀事》, 《十美詞紀》, 卷二 《悅容編》, 《香天談藪》, 《婦人集》, 卷三 《婦人集補》, 《艷體連珠》, 《侍兒小名錄拾遺》,
《補侍兒小名錄》, 《續補侍兒小名錄》, 《妒律》, 卷四 《三婦評《牡丹亭》雜記》, 《龜台琬琰》,《潮嘉風月記》,
香艷叢書二集,, 卷一.32 《三風十愆記》,33 《艷囮二則》,34 《筆夢敘》,35 附《顧仲恭討錢岱檄》36 卷二 , 37 《絳雲樓俊遇》,38 《金姬小傳》,39 《金姬傳別記》,40 《滇黔土司婚禮記》,41 《衍琵琶行》,42 《西湖小史》
43 卷三, 44 《十國宮詞》,45 《十國宮詞》,46
卷四,47 《啟禎宮詞》,48 《海鷗小譜》,49 《邵飛飛傳》,50 《婦學》,51 《婦人鞋襪考》,52 《纏足談》,53 《百花彈詞》,54 《今列女傳》
55 《李師師外傳》,56 《紅樓百美詩》〖並入香艷叢書十四集卷二,此篇章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之一〗
57 《百花扇序》,58 《閒餘筆話》
59 香艷叢書三集
60 卷一
61 《敝帚齋餘談節錄》,62 《影梅庵憶語》,63 《王氏複仇記》,64 《紅樓葉戲譜》,65 《釵小志》,66 《妝台記》,67 《髻鬟品》
68 卷二
69 《漢雜事秘辛》,70 《大業拾遺記》,71 《元氏掖庭記》,72 《焚椒錄》,73 《美人判》,74 《清閒供》75 卷三76 《看花述異記》,77 《新婦譜》,78 《新婦譜補》,79 《新婦譜補》,80 《古艷樂府》,
81 卷四
82 《比紅兒詩注》,83 《某中丞夫人》,84 《妖婦齊王氏傳》,85 《老狐談歷代麗人記》,86 《宮詞》,87 《天啟宮詞》,88 《啟禎宮詞》
89 香艷叢書四集,
90 卷一
91 《趙後遺事》,92 《金縷裙記》,93 《冥音錄》,94 《三夢記》,95 《名香譜》,96 《清尊錄》,97 《蜀錦譜》,98 《春夢錄》,99 《牡丹榮辱志》
100 《芍藥譜》,101 《花經》,102 《花九錫》,
103 卷二,104 《瑤台片玉》甲種上編,105 《瑤台片玉》甲種中編,106 卷三,107 《瑤台片玉》甲種下編,108 《閨律》,109 《續艷體連珠》,110 《勝朝彤史拾遺記》上,
111 卷四 112 《勝朝彤史拾遺記》下
113 香艷叢書五集
114 卷一 115 《玉台書史》,116 卷二,117 《北里志》,118 《教坊記》,119 《青樓集》,120 《麗情集》,121 《荻樓雜抄》,122 《琵琶錄》
123 《魏王花木志》,124 《桂海花木志》,125 《楚辭芳草譜》
126 卷三,,127 《瑤台片玉乙種》,128 《王翠翹傳》,129 《擬合德諫飛燕書》,130 《金小品傳》,131 《徐郎小傳》,132 《頓子真小傳》
133 《妓虎傳》,134 《香本紀》,135 《楊娥傳》,136 《黔苗竹枝詞》,137 《黑美人別傳》,138 《某中丞》,139 《女盜俠傳》,140 《女俠翠雲娘傳》
141 《記某生為人唆訟事》,142 《記慄主殺賊事》,143 《女俠荊兒記》失名,144 卷四,145 《餘墨偶談節錄》,
146 香艷叢書六集
147 卷一148 《黑心符》,149 《漢宮春色》,150 《竹夫人傳》,151 《湯媼傳》,152 《周櫟園奇緣記》,153 《彩雲曲有序》,154 《苗妓詩》,155 《十國宮詞》
156 卷二,,157 《梵門綺語錄》一,158 《琴譜序》,159 《代少年謝狎妓書》,160 《小腳文》,161 《冷廬雜識節錄》,162 《韻蘭序並引》,
163 卷三,164 《迷樓記》,165 《劉無雙傳》,166 《步非煙傳》,167 《譚節婦祠堂記》,168 《月夜彈琴記》,169 《醋說》,
170 《戲擬青年上政 府請馳禁早》,171 《自由女請禁婚嫁陋俗稟稿》,172 《婦女贊成禁止娶妾律之大》,173 《擬王之臣與其友絕交書》,174 《代某校書謝某狎客饋送局》
175 《懺船娘張潤金疏》,,176 《冶游自懺文》,,77 《游戲策問一則》,178 《冶游賦》,179 《閨中十二曲》
180 卷四,181 《盤珠詞》,182 《鬘華室詩選》,183 香艷叢書七集,184 卷一,185 《梵門綺語錄》二,186 《恨塚銘》,187 《七夕夜游記》,188 《俞三姑傳》
189 卷二,190 《過墟志感》,191 《文海披沙摘錄》,192 《述懷小序》,193 《河東君傳》,194 《懼內供狀》,195 《靈應傳》,196 《神山引曲》,197 《宋詞媛朱淑真事略》
198 《張靈崔瑩合傳》,,199 《菊譜》一,,200 《菊譜》二,201 卷四,202 《小螺庵病榻憶語》,203 附《越畹女史小傳》,204 《夢游錄》,205 《歌者葉記》
206 香艷叢書八集,207 卷一,208 《香蓮品藻》,209 《金園雜纂》,210 《貫月查》,211 《採蓮船》,212 《響屟譜》,213 卷二,214 《馮燕傳》
215 《女官傳》,216 《書葉氏女事》,217 《貞婦屠印姑傳》,218 《虎丘吊真娘墓文》,219 《玉鉤斜哀隋宮人文》,220 《玉梅後詞》,221 《雙頭牡丹燈記》
222 《玫瑰花女魅》,223 《織女》,224 《蘇四郎傳》,225 《廬山二女》,226 《洞簫記》,227 《五石瓠節錄》,228 《洛陽牡丹記》,229 卷三
230 《王嬌傳》,231 《記某生為人雪冤事》,,232 《菽園贅談節錄》,233 卷四,234 《香咳集選存》一,235 香艷叢書九集,236 卷一,237 《五代花月》
238 《喬複生王再來二姬合傳》,239 《心蠡母傳》,240 《十八娘傳》,241 《真真曲》,242 《至正妓人行》,243 《圓圓傳》,244 《溫柔鄉記》,245 《金漳蘭譜》,246 《王氏蘭譜》
247 卷 二,248 《斷袖篇》,249 《鬱輪袍傳》,250 《杜秋傳》,251 《妙女傳》,252 《烈女李三行》,253 《蘇小小考》,254 《甲癸議》,255 《悼亡詞》,256 《夏閨晚景瑣說》
257 卷 三,258 《伏苓仙傳奇》,259 卷四,260 《香咳集選存》二,261 香艷叢書十集,262 卷 一,263 《玉台畫史》,
264 卷二,265 《古鏡記》,266 《太恨生傳》,267 《春人賦》,268 《廣東火劫記》,269 《姍姍傳》,270 《虞美人傳》,271 《黃竹子傳》,272 《春娘傳》
273 《金華神記》,274 《貞烈婢黃翠花傳》,275 《花仙傳》,276 《薄命曲》,277 《猗覺寮雜記》,278 《徐娘自述詩記》,
279 卷三, 280 《物妖志》,281 卷四,282 《梅譜》,283 《梅品》,284 《洛陽牡丹記》郢江?周氏,285 《陳州牡丹記》,286 《天彭牡丹譜》,287 《海棠譜》
288 香艷叢書十一集 ,289 卷一,290 《梵門綺語錄》三,291 《靈物志》,292 《花鳥春秋》,293 《一歲芳華》,294 《太曼生傳》,295 《黃九煙和楚女詩》,296 《千春一恨集唐詩六十首》
297 卷二,298 《武宗外記》,299 《明制女官考》,300 《閨墨萃珍》,301 《婚啟》,302 卷三,303 《遼陽海神傳》,304 《巫娥志》,305 《志許生奇遇》
306 《志舒生遇異》,307 《集美人名詩》,308 《姽嫿封》,309 卷四,310 《玄妙洞天記》,311 《西湖游幸記》,312 《西湖六橋桃評》,313 《續髻鬟品》,314 《瓊花集》
315 香艷叢書十二集,316 卷一,317 《淞濱瑣話》卷一、二,318 卷二,319 《湘煙小錄》,320 卷三,321 《竹西花事小錄》,322 《燕台花事錄》
323 《喟庵叢錄》,324 卷四,325 《課婢約》,326 《婦德四箴》,327 《桂枝香》,328 《夢粱香》,329 《金釧記》,330 《俠女希光傳》,331 《百花園夢記》
332 香艷叢書十三集,333 卷一,334 《淞濱瑣話》卷三、四 ,335 卷二,336 《冬青館古宮詞》,337 卷三,338 《板橋雜記》,339 《珠江名花小傳》
340 《金粟閨詞百首》,341 卷四,342 《梅喜緣》,343 《沈警遇神女記》,344 《娟娟傳》,
345 香艷叢書十四集,,346 卷一,347 《淞濱瑣話》卷五、六,348 卷二,349 《石頭記評贊》〖原書此處只錄序、題詞,總評、分評在十九集卷三〗
350 《石頭記評花》〖原書十九集卷四重複〗,351 《讀紅樓夢雜記》,352 《紅樓夢竹枝詞》,353 《紅樓夢題詞》
354 《紅樓夢賦》〖原書附錄:《紅樓夢問答》《紅樓夢存疑》《大觀園圖說》《石頭記論贊》,總評、分評分為二錄,加上《紅樓百美詩》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
355 卷三,356 《秦淮畫舫錄》,357 卷四,358 《秦淮畫舫錄》,359 香艷叢書十五集,360 卷 一,361 《淞濱瑣話》卷七、八,362 卷二
363 《帝城花樣》,,364 《花燭閒談》,365 《南澗行》,366 卷三,367 《十洲春語》,,368 卷四,369 《十二月花神議》,370 《林下詩談》,371 《清溪惆悵集》,
372 香艷叢書十六集,373 卷 一,374 《淞濱瑣話》卷九、一○,375 卷二,376 《閩川閨秀詩話》,377 卷三,378 《對山餘墨》,379 《銀瓶征》,380 《吳絳雪年譜》
381 卷四,382 《明宮詞》,383 《十美詩》,384 《節錄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385 《菊譜》,386 香艷叢書十七集,387 卷一,388 《淞濱瑣話》卷十一、十二
389 卷二,,390 《綠珠傳》,,391 《陳張貴妃傳》,392 《碧線傳》,393 《秋遷會記》,394 《張老傳》,395 《瑤台片玉甲種補錄》,396 卷三,397 《吳門畫舫錄》
398 《吳門畫舫續錄》,399 卷四,400 《粉墨叢談》,401 香艷叢書十八集,402 卷一,403 《續板橋雜記》,404 《畫舫余談》
405 卷二,,406 《白門新柳記》,,407 《白門新柳補記》,408 《白門衰柳附記》,409 《懷芳記》,410 卷三,411 《青塚志》
412 卷四,413 《青塚志》,414 香艷叢書十九集,415 卷一,,416 《花國劇談》,
417 卷二,418 《雪鴻小記》,419 《珠江梅柳記》,420 《泛湖偶記》,421 《珠江奇遇記》,422 《沈秀英傳》,423 《南宋宮閨雜詠》
424 卷三,425 《石頭記評贊》〖並人十四集卷二〗,426 卷四,,427 《石頭記評花》〖並人十四集卷二〗,428 香艷叢書二十集
429 卷一,430 《笠翁偶集摘錄》,431 《寄園寄所寄摘錄》,432 卷二,433 《海陬冶游錄》,434 《海陬冶游附錄》,435 卷三,436 《海陬冶游附錄》
437 卷四,438 《海陬冶游餘錄》,439 《紀唐六如軼事》,440 《西泠閨詠後序》,441 《六憶詞》,442 《春閨雜詠》,443 《秀華續詠》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 -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87249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8837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www.guoxue123.cn/jijijibu/0201/09xycs/034.htm
香屑集-清-黃之雋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
黃之雋 :香屑集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5%A8%E8%A6%BD
香屑集巻一 : 中允黄之雋撰
https://github.com/kr-shadow/KR4/blob/master/KR4f0047%20%E9%A6%99%E5%B1%91%E9%9B%86-%E6%B8%85-%E9%BB%83%E4%B9%8B%E9%9B%8B.txt
香屑集巻八 :拜月妝樓上,春風蕩妾魂
中允黄之雋撰
拜月妝樓上,春風蕩妾魂.
緑窗籠水影,紅粉濕啼痕.
玉帳枕猶煖,金爐火尚温.
一燈愁裏夢,腸斷欲何言.
怨情十五首/
拜月妝樓上春風蕩妾魂緑窗籠水影紅粉濕啼痕玉
帳枕猶煖金爐火尚温一燈愁裏夢腸斷欲何言
拜月吉中孚妻張/氏拜新月春風釋皎然擬/長安春詞緑窗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
因話長/安舊遊紅粉岑参長/門怨玉帳崔萱/古意金爐王績/遊仙一燈項斯/長安
[008-1b]
書懷呈/知已腸斷韋莊雜/體聨錦
徘徊秖自知是妾斷腸時悵望回纎手留連歎色絲遊
邊曾結念别處鮮開眉織得雙棲鳯燈花局上吹
徘徊柳宗元南/磵中題是妾朱放銅/雀妓悵望杜牧/獨柳留連張説酬/崔光禄
冬日述/懷贈答遊邊許盡江/南行别處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織得陳/陶
續/古燈花李洞/對棋
疑是夢中歡啼妝曉不乾玉釵斜白燕銅鏡立青鸞就
枕渾無睡更衣又怕寒琴聲消别恨柔指發哀彈
[008-2a]
疑是元稹/酒醒啼妝韋莊/閨怨玉釵張祜呉/宫曲銅鏡李賀謝秀才/有妾縞練改
從於/人就枕李建勲/宿山房更衣韓偓/半睡琴聲王勃羇/遊餞别柔指韓愈/齪齪
金刀剪一聲樓上望卿卿已帶傷春病新添惜别情柳
旁慵獨坐園外好同行錦字行行苦迴腸自結成
金刀李羣玉池/塘晩景樓上牛嶠菩/薩蠻已帶呉融途/次淮口新添韓愈/杏園
送張徹侍/御歸使柳旁路徳延/小兒詩園外司空圖長/安贈王注錦字趙嘏昔/昔鹽織
錦竇/家妻迴腸杜牧/愁
流鸎暗處喧犬也吠何繁月色來侵幌春風與閉門臨
[008-2b]
明寒一陣伏枕淚雙痕賴有殘燈火含情無片言
流鸎陳通方金/谷園懷古犬也李羣玉/吾道月色李商隱寄太/原盧司空春風
秦系山中贈/張正則評事臨明毛文錫/醉花間伏枕杜甫/九日賴有吕羣題/寺壁含
情儲光羲/長安道
卓家人寂寞尚自在臨卭有意來相訪何時約再逢浪
傳烏鵲喜難附鯉魚封明月彈琴夜幽闗恨幾重
卓家耿湋送/蜀客還尚自張説被/使在蜀有意丁仙芝/江南曲何時李咸用/送曹税
浪傳杜甫得/弟消息難附韓琮秋晩信州推院親/友或責無書即事寄答明月李嶠/帷
[008-3a]
幽閨朱琳開/緘怨
避人勻迸淚誤落石榴裙破鏡徒相問餘香不忍聞别
來唯獨宿醉後復何云鶯語驚殘夢陽臺朝暮雲
避人杜牧為/人題贈誤落李賀/謡俗破鏡李羣玉/初月餘香李山甫/惜花别
來朱慶餘發鳯翔後/途中懷田少府醉後姚合㑹將作/崔監東園鶯語魚𤣥機/暮春有
感寄/友人陽臺李播見美人/聞琴不聴
孤眠嬾未能一㸃夜深燈半袖籠青鏡重簾挂紫繩單
衾自不煖春夢亦無憑倘寄相思字相思勞寢興
[008-3b]
孤眠白居易/寒閨夜一㸃釋齊已渚/宫莫問詩半袖唐彦謙/漢代重簾李商/隱楚
宫/單衾韋應物/冬夜春夢斐説春早寄/華下同人倘寄錢起送夏侯/審校書東歸
相思劉長卿送李/侍御之江東
遲遲入綺閣閣迥亘黄昏鏡朗燈分燄墻髙月有痕避
郎郎不見禮佛佛無言漏永沉沉静團圓因夢魂
遲遲豆盧榮賦得/春風扇㣲和閣迥司空圖上陌/梯寺懷舊僧鏡朗許渾逰果/畫二僧院
墻髙李商隱/杏花避郎温庭筠/江南曲禮佛姚合訪僧/法通不遇漏永呉融/西陵
夜/居團圓曹松鉛/山冩懷
[008-4a]
有别時留恨烟中挂一帆幾時消薄怒寧為發空函細
事當棊遣離心覺刃劖要傳書札去淚下不能緘
有别錢起别/張起居烟中陳翊寄邵/校書楚萇幾時李商隱/擬意寧為許渾/維舟
秦淮過温州/李給事宅細事司空圖/下方離心元稹送崔侍/御之嶺南要傳周/賀
送陸判/官防秋淚下李白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内
輕梭聊駐織小婦怨流黄鸞鏡無由照蛾眉自覺長終
慙異蝴蝶只是見鴛鴦獨自幽閨裏簾垂却入房
輕梭唐髙宗七/夕宴懸圃小婦張柬之/出塞鸞鏡趙嘏昔昔鹽/蟠龍隨鏡隱蛾眉
[008-4b]
李賀漢唐/姬飲酒歌終慙耿湋寒蜂/採菊蕊只是李商隱/柳枝獨自崔曙/古意簾
垂薛能/戯題
不知何處笛堪恨是春風草蔓&KR0008堦緑花飄香徑紅光
生玉臺上路入畫屏中徒引相思淚銀牀一半空
不知韋莊/舊居堪恨温庭筠敷水/小桃盛開草蔓楊烱和輔先入/昊天觀星占花
飄張祜呉/宫曲光生張説/咏鏡路入吕温道州/途中即事徒引鮑溶過薛/舎人舊隱
銀牀令狐楚閨/人贈逺
玉管朝朝弄羅帷日日啼月生方見樹石亂不成泥柳
[008-5a]
眼春相續花枝暮欲低昏昏還就枕巫峽夢終迷
玉管張祜穆/䕶砂羅帷趙嘏昔/昔鹽月生裴説塞/上曲石亂元稹/縁路柳
眼李後主/虞美人花枝劉復/春雨昏昏韓愈寄/皇甫湜巫峽李中/悼亡
莫似湘妃淚寧同卓氏琴獨行看影笑盡日倚欄吟爐
冷蜘蛛喜園空蛺蝶尋離魂將别夢只是舊時心
莫似盧仝感/秋别怨寧同許渾贈/蕭錬師獨行姚合閒/居遣懷盡日張喬回/鸞閣冩
望/爐冷沈祖仙/秋閨園空李商隱獨/居有懷離魂張謂送裴侍/御歸上都只
是徐鉉雜/歌詞
[008-5b]
半夜獨眠時燈挑皓腕肌肺腸無處説情分不曾移素
面凝香雪靈津嚥玉池自然堪下淚風月詎相思
半夜韓偓/半夜燈挑杜牧為/人題贈肺腸呉融和嚴諫/議蕭山廟情分湯悦/次韻
代梅/答素面韋莊/閨怨靈津戎昱送吉州/閻使君入道自然王勃/别人風月錢/起
山園/棲隱
無題上下平三十首/
捲帳却熏籠杯明蠟剪紅衣風飄靉靆花樹杳玲瓏月
影侵床上燈光落水中凝情都未語小閣睡娃童
[008-6a]
捲帳陳子良新/成安樂宫杯明鄭谷寄獻湖/州從叔貟外衣風劉禹錫和令/狐相公到鎮
書/懷花樹李逺遊故王/駙馬池亭月影元稹寄/胡靈之燈光李端夜宴虢/縣張明府宅
凝情白居易和微/之夢遊春小閣李賀/惱公
欲見傾城處捲簾花萬重解吟憐芍藥隱語笑芙蓉秪
合窗間臥翻疑夢裏逢問屏何曲曲珠網玉盤龍
欲見劉禹錫觀/柘枝舞捲簾岑参逰元/處士别業解吟羅隱倣/玉臺體隱語李/賀
惱/公秪合白居易馬墜/强出贈同座翻疑戴叔倫客夜/與故人偶集問屏杜牧/簾珠
網温庭筠/長安寺
[008-6b]
為底胡姬酒雄心此夜降蝶髙飛有伴鵲喜語成雙倚
檻花臨水吹燈月在窓不因媒結好誰共倒秋釭
為底張祜白/鼻騧雄心元稹泛/江玩月蝶髙温庭筠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鵲
喜崔子向渚山/春暮聨句倚檻許渾重逰/欎林寺吹燈呉融/戯作不因喬知/之棄
妾/篇誰共李質宿日/觀東房詩
欲問桃花宿春風知不知下樓閒待月倚石旋題詩留
念同心帶清歡敵手棋馨香與顔色處處是相思
欲問杜甫赤谷/西崦人家春風薛濤春/望詞下樓韓翃送/夏侯審倚石上官/昭容
[008-7a]
逰長寧公/主流杯池留念楊衡夷陵/郡内叙别清歡鄭谷/咏懐馨香白居易和/元九悼往
處處雍陶寒食夜池/上對月懷友
相思深夜後相見語依依索鏡收花鈿添香出繡幃月
分蛾黛破雲逐鳯簫飛十二峰前夢令人氣力微
相思賈島寄宋/州田中丞相見王維渭/川田家索鏡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
舊/逰添香魚𤣥機寄/題鍊師月分李賀/惱公雲逐張説道家四/首奉勅撰十二
呉融賦得欲/曉看妝面令人常建/古意
宿鳥驚眠罷髙窗照日初羅衣不忍著髩髪没情梳半
[008-7b]
月無雙影三年得一書金釵有幾隻欲寄復躊躇
宿鳥楊容華/新妝詩髙窗韋應物春/日郊居羅衣權徳輿/玉臺體髩髪張説/三月
閨/怨半月太宗/琵琶三年曹鄴相/思極金釵杜牧代呉興/妓寄薛軍事欲寄姚/合
酬楊尚書/喜人移居
莫戀卓家壚鄰姬亦姓胡直須臺上看不向府中趨拂
鏡羞温嶠嚬蛾舞緑珠纎腰軟無力未醉豈勞扶
莫戀張祜送/蜀客鄰姬羅隱倣/玉臺體直須韓愈/月臺不向丁仙芝餘/杭醉歌贈
呉山/人拂鏡李賀/惱公嚬蛾權徳輿/建除詩纎腰元稹寄呉/士矩端公未醉白/居
[008-8a]
易宿杜/曲花下
新月挂樓西樓中蕩子妻豈能將玉貌暫為遶蘭閨豔
色寧相妒愁眉又復低曉鶯工迸淚莫向五更啼
新月楊䕫題/甘露寺樓中楊凝/花枕豈能戎昱/咏史暫為崔融塞/上寄内豔色
韓愈木/芙蓉愁眉趙嘏昔/昔鹽曉鶯杜甫贈王二/十四侍御契莫向鄭谷/錦浦
地僻往還乖楊花玉糝街所思何處逺有願幾時諧油
額芙蓉帳塵衢錦繡鞋誰能挹香水流影入君懷
地僻元稹痁臥聞幕中/諸公徴樂㑹飲楊花李白春/感詩所思呉融夏/夜有寄有
[008-8b]
願錢起題吳/通微主人油額温庭筠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僕射塵衢盧綸/春詞誰
能楊衡病中赴/袁州次香館流影齊澣長/門怨
玉漏莫相催陽臺行雨迴初逢花上月幾泛竹間杯夜
醉晨方醒春眠曙不開枕痕霞黯淡知著臉邊來
玉漏蘇味道正/月十五夜陽臺白居易/長相思初逢張子容春/江花月夜幾泛權/徳
輿奉和鄜州劉大/夫麥秋出師遮敵夜醉許渾嵗暮自/廣江至新興春眠王維扶南/曲歌詞
枕痕韓偓/懶起知著元稹魚/中素
露洗百花新蜂來一徑春翠釵金作股絲幰玉為輪畫
[008-9a]
舸横青雀行厨煮白鱗峽雲尋不得羞問陌頭人
露洗權徳輿雜言和/常州李貟外蜂來許渾題宣州/元處士幽居翠釵温庭筠/菩薩蠻
絲幰韓偓/無題畫舸呉融赴闕次留/獻荆南成相公行厨白居易風雨中/尋李十一因題
船/上峽雲李商隱/離思羞問李賀/謡俗
誰家樓上笛一夜隔窗聞莫鎻茱萸匣休縫翡翠裙春
兼三月閠漏向二更分樓響將登怯偷香與客熏
誰家杜牧為/人題贈一夜權徳輿/感寓莫鎻李賀/惱公休縫温庭筠/南歌子春
兼喻坦之送友/人逰東川漏向賈島/夕思樓響李商隱/無題偷香李端妾/薄命
[008-9b]
碧樹環金谷花開石氏園摘蓮紅袖濕拾羽翠翹翻妙
吹應諧鳯清絃方奏鵾此時逢國色何必問桃源
碧樹柳宗元獻/𢎞農公花開張公乂金谷/園花發懷古摘蓮杜牧/書情拾羽劉/禹
錫武陵/書懐妙吹盧肇贈/李羣玉清絃孟浩然夜登/孔伯昭南樓此時白居易/山石榴
花/何必戴叔倫過/友人隱居
能畫毛延壽含毫欲狀難插釵嫌未正呵鏡可微寒剩
欲逢花折偏宜帶月看醉圓雙媚靨斜凭翠欄杆
能畫杜甫/能畫含毫張仲素寒/雲輕重色插釵王維扶南/曲歌詞呵鏡李商/隱曉
[008-10a]
起/剰欲司空圖/漫書偏宜姚康禮部試/早春殘雪醉圎元稹春/六十韻斜凭
韋莊秋/霽晩景
深户映花闗遮窗竹影閒曉奩妝秀靨春淚减朱顔獨
自盤金線無人整翠鬟只應巢燕惜翔集畫梁間
深户韓翃題薦福寺/衡岳鍊師房遮窗李嘉祐題裴/少卿東亭曉奩李賀/惱公春
淚許渾下第别/友人楊至之獨自于濆越/溪女無人李後主/阮郎歸只應司空/圖即
事/翔集劉禹錫奉和裴令/公新成緑野堂
妾意何聊賴春窗月伴眠可憐鸞鏡下羞到畫堂前錦
[008-10b]
字沾愁涙金釵當卜錢落花人獨立馬過隔墻鞭
妾意趙嘏昔/昔鹽春窗白居易玉真張觀/主下小女冠阿容可憐劉禹錫再/傷龎尹
羞到戎昱/古意錦字袁暉七/月閨情金釵劉采春/囉嗊曲落花翁宏/春殘馬過
司空圖/偶題
已念紗窗下花穠鳥復嬌緑池披菡蓞翠羽戱蘭苕席
上沉香枕雲中碧玉簫佳期不可駐永夜思迢迢
已念白居易西還壽/安路西歇馬花穠張説奉和聖製/寒食作應制緑池韓愈/送無
本師歸/范陽翠羽孟浩然晩春/臥病寄張八席上楊凝/花枕雲中鮑溶東/髙峯佳
[008-11a]
期王勃采/蓮曲永夜姚合過無/可僧院
反覆相思字流萍與繫匏夢梭抛促織拂匣動蠨蛸暗
水流花徑清光墜樹梢郎今到何處暮鳥已安巢
反覆韋應物效/何水部流萍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所思夢梭溫庭筠病/中書懷呈
友/人拂匣皮日休新秋/言懷寄魯望暗水杜甫夜宴/左氏莊清光朱慶餘和/劉補闕秋
園寓/興郎今孟郊古/别離暮鳥韓愈晩秋郾/城夜㑹聨句
望望情何極飛絲送伯勞落花行處徧明月坐來髙翡
翠交妝鏡麒麟落剪刀有時閒弄筆詞體近風騷
[008-11b]
望望董思恭/感懷飛絲李賀/感春落花元淳秦/中春望眀月顧在鎔宿/麻平驛
翡翠吳融/即席麒麟項斯/欲别有時韓偓/信筆詞體賈島喜李/餘自蜀至
曙月殘光歛春風香氣多風吹盤上燭月冩黛中蛾依
約腰如杵斜迴臉似波不須頻悵望曉去夕還過
曙月元稹恭王故/太妃挽歌春風袁暉二/月閨情風吹李賀銅/駝悲月冩許/敬
宗奉和七夕/宴懸圃應制依約温庭筠/江南曲斜迴白居易/呉宫詞不須司空圖/雜題
曉去朱慶餘/看濤
梅梁暖日斜映綺共如霞金閣裝新杏銀燈㸃舊紗晩
[008-12a]
妝留拜月醉色未侵花隱忍陽城笑西隣是宋家
梅梁褚亮咏/花燭映綺鄭軌觀兄弟/同夜成婚金閣宋之問奉和/立春日侍宴銀
燈李賀過/華清宫晩妝司空圖/偶書醉色楊巨源春晩東/歸留贈李功曹隱忍李/商
隱鏡/檻西隣權徳輿/玉臺體
日色屏初揭風流澹作妝常嫌髩蟬重先覺口脂香晝
足珊瑚枕春生玳瑁床熏爐䝉翠被棲息兩鴛鴦
日色張祜髙/閒上人風流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逰常嫌曹鄴代/班姬
先覺韋莊江/城子晝足權徳輿/玉臺體春生劉希夷/晩春熏爐牛嶠菩/薩蠻
[008-12b]
棲息王績/古意
楊柳玉樓晴尋花幾處行見人羞不語顧我笑相迎結
帶明心許横波擲目成願將花柳月持表合歡情
楊柳楊巨源聖/壽無疆詞尋花李白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遥見人屈同仙/烏江女顧
我蘇拯山/中道者結帶皇甫冉見諸/姬學玉臺體横波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願將
權徳輿/醉後持表李嶠/扇
麗藻終思我非闗筆硯靈雨多疑濯錦花煖似依屏冉
弱樓前柳空凉水上亭謝鯤吟未廢隣女映籬聴
[008-13a]
麗藻耿湋酬/張少尹非闗姚合覽盧/侍御詩卷雨多元稹/夜合花煖許渾/山鷄冉
弱温庭筠春日寄岳/州從事李貟外空凉韓愈和崔/舍人咏月謝鯤韓偓春/悶偶成隣
女白居易/偶吟
昔曾窺粉繪比豔美人憎珠箔籠寒月金臺照夜燈神
交花冉冉夢聴鼓登登隔水相思在中宵寢不能
昔曾于瓌和綿州于/中丞登越王樓比豔王建同子汝/錫賞白牡丹珠箔白居易/閨怨詞
金臺鄭䖍/閨情神交温庭筠/和周繇夢聴元稹紀懷贈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隔水
賈島送褚山/人歸日本中宵崔塗入/蜀赴舉
[008-13b]
春開翡翠樓露出玉簾鉤結帶懸梔子長裙曳石榴褰
衣復理髩歛笑又低頭暫向花間語看花怕引愁
春開韓翃漢/宫曲露出盧仝/新月結帶李商隱效徐/陵體贈更衣長裙白居/易想
東/逰褰衣温庭筠/咏曉歛笑盧綸賦得咏/美人名解愁暫向韋應物/相逢行看花
姚合答友/人招逰
香蟻且同斟葳㽔爛錦衾齊歌盧女曲暫醉卓家琴月
隱仙娥豔花藏宿鳥深有環尋不歇環是妾之心
香蟻韋莊和薛先輩初/秋寓懷即事之作葳㽔陳子昂/感遇詩齊歌王維扶南/曲歌詞
[008-14a]
暫醉盧綸送從/舅歸蜀月隱張祜南/宫歎花藏許棠春夜同厲/文學先輩㑹宿有
環元稹酬樂天赴/江州路上見寄環是盧仝自君/之出矣
枕席臨窗曉烟花寄酒酣汗光珠㸃㸃眉語柳毶毶數
急芙蓉帶愁安玳瑁簪粉廊曾試處終日使人慙
枕席崔湜婕/妤怨烟花張九齡故刑部李/尚書荆谷山集㑹汗光元稹㑹/真詩眉
語温庭筠/和周繇數急李商隱獨/居有懷愁安宋之問/江南曲粉廊鄭谷南/宫寓直
終日賈島寄/魏少府
呉娃狎共纎侍女動妝奩邂逅當投珮尋常不下簾羅
[008-14b]
綃垂薄霧燈燭掩寒蟾今夕知何夕風情事事兼
呉娃司空圖/偶書侍女韓偓懶/卸頭邂逅呉融/箇人尋常王建閒/居即事羅
綃元稹㑹/真詩燈燭劉禹錫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鎮書懷今夕韓愈咏/燈花風情
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令公
巫峽千山暗城昏日半銜蚌珠懸皎皛燭淚滴巉巖露
委花相妒亭香草不凡從容長約夜芳信發幽緘
巫峽杜甫喜觀即/到復題短篇城昏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令公蚌珠元稹飲/致用神
麴/酒燭淚劉禹錫和令狐/相公到鎮書懐露委温庭筠/洞户亭香張祜題道/光上人山
[008-15a]
院/從容薛能送馬戴/書記之太原芳信權徳輿酬陸四/十見貽之作
香屑集巻八
あいか瞬 , 相川みなみ ,相崎琴音 ,愛咲ゆかり ,愛咲れいら ,相沢智沙 ,愛染恭子 ,相田すみれ ,あいだもも
あいだゆあ ,愛田るか ,相原真由子 ,蒼井そら ,葵みのり ,青木琴美 ,青木詩央里,青木のあ
青木ゆかり,青木りん. ,青木玲 ,青沼ちあさ ,青葉ゆうな,青山菜々 ,赤坂麗 ,紅音ほたる
秋菜楓,秋野圭子
秋元ともみ ,秋吉里香 ,朝岡実嶺 ,朝河蘭 ,麻倉かほり ,浅倉舞 ,,亜佐倉みんと ,安里祐加
あさの友里,朝比奈順子 ,朝比奈ゆい ,朝吹ケイト ,浅間るい ,浅見まお ,浅見美那
麻宮淳子 ,麻美ゆま ,朝水里緒,飛鳥いずみ ,飛鳥裕子 ,東清美 ,麻生早苗
麻生まりも ,麻生澪 ,安倍なつき ,天衣みつ ,天海麗,彩名杏子 ,綾乃梓 ,鮎川あみ
鮎川真理 ,有賀美穂 ,有川真生 ,有吉奈生子 ,安藤綾 ,安藤有里 ,杏堂なつ
《香艷叢書》 清 張廷華
目錄, 香艷叢書一集, 卷一
《鴛鴦牒》, 《美人譜》, 《花底拾遺》, 《補花底拾遺》, 《十眉謠》, 《閒情十二憮》
《黛史》, 《小星志》, 《胭脂紀事》, 《十美詞紀》, 卷二 《悅容編》, 《香天談藪》, 《婦人集》, 卷三 《婦人集補》, 《艷體連珠》, 《侍兒小名錄拾遺》,
《補侍兒小名錄》, 《續補侍兒小名錄》, 《妒律》, 卷四 《三婦評《牡丹亭》雜記》, 《龜台琬琰》,《潮嘉風月記》,
香艷叢書二集,, 卷一.32 《三風十愆記》,33 《艷囮二則》,34 《筆夢敘》,35 附《顧仲恭討錢岱檄》36 卷二 , 37 《絳雲樓俊遇》,38 《金姬小傳》,39 《金姬傳別記》,40 《滇黔土司婚禮記》,41 《衍琵琶行》,42 《西湖小史》
43 卷三, 44 《十國宮詞》,45 《十國宮詞》,46
卷四,47 《啟禎宮詞》,48 《海鷗小譜》,49 《邵飛飛傳》,50 《婦學》,51 《婦人鞋襪考》,52 《纏足談》,53 《百花彈詞》,54 《今列女傳》
55 《李師師外傳》,56 《紅樓百美詩》〖並入香艷叢書十四集卷二,此篇章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之一〗
57 《百花扇序》,58 《閒餘筆話》
59 香艷叢書三集
60 卷一
61 《敝帚齋餘談節錄》,62 《影梅庵憶語》,63 《王氏複仇記》,64 《紅樓葉戲譜》,65 《釵小志》,66 《妝台記》,67 《髻鬟品》
68 卷二
69 《漢雜事秘辛》,70 《大業拾遺記》,71 《元氏掖庭記》,72 《焚椒錄》,73 《美人判》,74 《清閒供》75 卷三76 《看花述異記》,77 《新婦譜》,78 《新婦譜補》,79 《新婦譜補》,80 《古艷樂府》,
81 卷四
82 《比紅兒詩注》,83 《某中丞夫人》,84 《妖婦齊王氏傳》,85 《老狐談歷代麗人記》,86 《宮詞》,87 《天啟宮詞》,88 《啟禎宮詞》
89 香艷叢書四集,
90 卷一
91 《趙後遺事》,92 《金縷裙記》,93 《冥音錄》,94 《三夢記》,95 《名香譜》,96 《清尊錄》,97 《蜀錦譜》,98 《春夢錄》,99 《牡丹榮辱志》
100 《芍藥譜》,101 《花經》,102 《花九錫》,
103 卷二,104 《瑤台片玉》甲種上編,105 《瑤台片玉》甲種中編,106 卷三,107 《瑤台片玉》甲種下編,108 《閨律》,109 《續艷體連珠》,110 《勝朝彤史拾遺記》上,
111 卷四 112 《勝朝彤史拾遺記》下
113 香艷叢書五集
114 卷一 115 《玉台書史》,116 卷二,117 《北里志》,118 《教坊記》,119 《青樓集》,120 《麗情集》,121 《荻樓雜抄》,122 《琵琶錄》
123 《魏王花木志》,124 《桂海花木志》,125 《楚辭芳草譜》
126 卷三,,127 《瑤台片玉乙種》,128 《王翠翹傳》,129 《擬合德諫飛燕書》,130 《金小品傳》,131 《徐郎小傳》,132 《頓子真小傳》
133 《妓虎傳》,134 《香本紀》,135 《楊娥傳》,136 《黔苗竹枝詞》,137 《黑美人別傳》,138 《某中丞》,139 《女盜俠傳》,140 《女俠翠雲娘傳》
141 《記某生為人唆訟事》,142 《記慄主殺賊事》,143 《女俠荊兒記》失名,144 卷四,145 《餘墨偶談節錄》,
146 香艷叢書六集
147 卷一148 《黑心符》,149 《漢宮春色》,150 《竹夫人傳》,151 《湯媼傳》,152 《周櫟園奇緣記》,153 《彩雲曲有序》,154 《苗妓詩》,155 《十國宮詞》
156 卷二,,157 《梵門綺語錄》一,158 《琴譜序》,159 《代少年謝狎妓書》,160 《小腳文》,161 《冷廬雜識節錄》,162 《韻蘭序並引》,
163 卷三,164 《迷樓記》,165 《劉無雙傳》,166 《步非煙傳》,167 《譚節婦祠堂記》,168 《月夜彈琴記》,169 《醋說》,
170 《戲擬青年上政 府請馳禁早》,171 《自由女請禁婚嫁陋俗稟稿》,172 《婦女贊成禁止娶妾律之大》,173 《擬王之臣與其友絕交書》,174 《代某校書謝某狎客饋送局》
175 《懺船娘張潤金疏》,,176 《冶游自懺文》,,77 《游戲策問一則》,178 《冶游賦》,179 《閨中十二曲》
180 卷四,181 《盤珠詞》,182 《鬘華室詩選》,183 香艷叢書七集,184 卷一,185 《梵門綺語錄》二,186 《恨塚銘》,187 《七夕夜游記》,188 《俞三姑傳》
189 卷二,190 《過墟志感》,191 《文海披沙摘錄》,192 《述懷小序》,193 《河東君傳》,194 《懼內供狀》,195 《靈應傳》,196 《神山引曲》,197 《宋詞媛朱淑真事略》
198 《張靈崔瑩合傳》,,199 《菊譜》一,,200 《菊譜》二,201 卷四,202 《小螺庵病榻憶語》,203 附《越畹女史小傳》,204 《夢游錄》,205 《歌者葉記》
206 香艷叢書八集,207 卷一,208 《香蓮品藻》,209 《金園雜纂》,210 《貫月查》,211 《採蓮船》,212 《響屟譜》,213 卷二,214 《馮燕傳》
215 《女官傳》,216 《書葉氏女事》,217 《貞婦屠印姑傳》,218 《虎丘吊真娘墓文》,219 《玉鉤斜哀隋宮人文》,220 《玉梅後詞》,221 《雙頭牡丹燈記》
222 《玫瑰花女魅》,223 《織女》,224 《蘇四郎傳》,225 《廬山二女》,226 《洞簫記》,227 《五石瓠節錄》,228 《洛陽牡丹記》,229 卷三
230 《王嬌傳》,231 《記某生為人雪冤事》,,232 《菽園贅談節錄》,233 卷四,234 《香咳集選存》一,235 香艷叢書九集,236 卷一,237 《五代花月》
238 《喬複生王再來二姬合傳》,239 《心蠡母傳》,240 《十八娘傳》,241 《真真曲》,242 《至正妓人行》,243 《圓圓傳》,244 《溫柔鄉記》,245 《金漳蘭譜》,246 《王氏蘭譜》
247 卷 二,248 《斷袖篇》,249 《鬱輪袍傳》,250 《杜秋傳》,251 《妙女傳》,252 《烈女李三行》,253 《蘇小小考》,254 《甲癸議》,255 《悼亡詞》,256 《夏閨晚景瑣說》
257 卷 三,258 《伏苓仙傳奇》,259 卷四,260 《香咳集選存》二,261 香艷叢書十集,262 卷 一,263 《玉台畫史》,
264 卷二,265 《古鏡記》,266 《太恨生傳》,267 《春人賦》,268 《廣東火劫記》,269 《姍姍傳》,270 《虞美人傳》,271 《黃竹子傳》,272 《春娘傳》
273 《金華神記》,274 《貞烈婢黃翠花傳》,275 《花仙傳》,276 《薄命曲》,277 《猗覺寮雜記》,278 《徐娘自述詩記》,
279 卷三, 280 《物妖志》,281 卷四,282 《梅譜》,283 《梅品》,284 《洛陽牡丹記》郢江?周氏,285 《陳州牡丹記》,286 《天彭牡丹譜》,287 《海棠譜》
288 香艷叢書十一集 ,289 卷一,290 《梵門綺語錄》三,291 《靈物志》,292 《花鳥春秋》,293 《一歲芳華》,294 《太曼生傳》,295 《黃九煙和楚女詩》,296 《千春一恨集唐詩六十首》
297 卷二,298 《武宗外記》,299 《明制女官考》,300 《閨墨萃珍》,301 《婚啟》,302 卷三,303 《遼陽海神傳》,304 《巫娥志》,305 《志許生奇遇》
306 《志舒生遇異》,307 《集美人名詩》,308 《姽嫿封》,309 卷四,310 《玄妙洞天記》,311 《西湖游幸記》,312 《西湖六橋桃評》,313 《續髻鬟品》,314 《瓊花集》
315 香艷叢書十二集,316 卷一,317 《淞濱瑣話》卷一、二,318 卷二,319 《湘煙小錄》,320 卷三,321 《竹西花事小錄》,322 《燕台花事錄》
323 《喟庵叢錄》,324 卷四,325 《課婢約》,326 《婦德四箴》,327 《桂枝香》,328 《夢粱香》,329 《金釧記》,330 《俠女希光傳》,331 《百花園夢記》
332 香艷叢書十三集,333 卷一,334 《淞濱瑣話》卷三、四 ,335 卷二,336 《冬青館古宮詞》,337 卷三,338 《板橋雜記》,339 《珠江名花小傳》
340 《金粟閨詞百首》,341 卷四,342 《梅喜緣》,343 《沈警遇神女記》,344 《娟娟傳》,
345 香艷叢書十四集,,346 卷一,347 《淞濱瑣話》卷五、六,348 卷二,349 《石頭記評贊》〖原書此處只錄序、題詞,總評、分評在十九集卷三〗
350 《石頭記評花》〖原書十九集卷四重複〗,351 《讀紅樓夢雜記》,352 《紅樓夢竹枝詞》,353 《紅樓夢題詞》
354 《紅樓夢賦》〖原書附錄:《紅樓夢問答》《紅樓夢存疑》《大觀園圖說》《石頭記論贊》,總評、分評分為二錄,加上《紅樓百美詩》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
355 卷三,356 《秦淮畫舫錄》,357 卷四,358 《秦淮畫舫錄》,359 香艷叢書十五集,360 卷 一,361 《淞濱瑣話》卷七、八,362 卷二
363 《帝城花樣》,,364 《花燭閒談》,365 《南澗行》,366 卷三,367 《十洲春語》,,368 卷四,369 《十二月花神議》,370 《林下詩談》,371 《清溪惆悵集》,
372 香艷叢書十六集,373 卷 一,374 《淞濱瑣話》卷九、一○,375 卷二,376 《閩川閨秀詩話》,377 卷三,378 《對山餘墨》,379 《銀瓶征》,380 《吳絳雪年譜》
381 卷四,382 《明宮詞》,383 《十美詩》,384 《節錄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385 《菊譜》,386 香艷叢書十七集,387 卷一,388 《淞濱瑣話》卷十一、十二
389 卷二,,390 《綠珠傳》,,391 《陳張貴妃傳》,392 《碧線傳》,393 《秋遷會記》,394 《張老傳》,395 《瑤台片玉甲種補錄》,396 卷三,397 《吳門畫舫錄》
398 《吳門畫舫續錄》,399 卷四,400 《粉墨叢談》,401 香艷叢書十八集,402 卷一,403 《續板橋雜記》,404 《畫舫余談》
405 卷二,,406 《白門新柳記》,,407 《白門新柳補記》,408 《白門衰柳附記》,409 《懷芳記》,410 卷三,411 《青塚志》
412 卷四,413 《青塚志》,414 香艷叢書十九集,415 卷一,,416 《花國劇談》,
417 卷二,418 《雪鴻小記》,419 《珠江梅柳記》,420 《泛湖偶記》,421 《珠江奇遇記》,422 《沈秀英傳》,423 《南宋宮閨雜詠》
424 卷三,425 《石頭記評贊》〖並人十四集卷二〗,426 卷四,,427 《石頭記評花》〖並人十四集卷二〗,428 香艷叢書二十集
429 卷一,430 《笠翁偶集摘錄》,431 《寄園寄所寄摘錄》,432 卷二,433 《海陬冶游錄》,434 《海陬冶游附錄》,435 卷三,436 《海陬冶游附錄》
437 卷四,438 《海陬冶游餘錄》,439 《紀唐六如軼事》,440 《西泠閨詠後序》,441 《六憶詞》,442 《春閨雜詠》,443 《秀華續詠》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 -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87249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8837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www.guoxue123.cn/jijijibu/0201/09xycs/034.htm
香屑集-清-黃之雋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
黃之雋 :香屑集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5%A8%E8%A6%BD
香屑集巻一 : 中允黄之雋撰
https://github.com/kr-shadow/KR4/blob/master/KR4f0047%20%E9%A6%99%E5%B1%91%E9%9B%86-%E6%B8%85-%E9%BB%83%E4%B9%8B%E9%9B%8B.txt
Labels:
王龍溪,
吳汝鈞,
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
秋水軒尺牘,
康有為 -- 春秋董氏學,
幕末 (1800-1868) 之陽明學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香屑集巻七 : 女伴朝來説, 仙郎此夕過
香屑集巻七 : 女伴朝來説, 仙郎此夕過
女伴朝來説,仙郎此夕過.
路旁看驟影,江上託微波.
寳屋粘花絮,金屏綴綺羅.
夜䦨接軟語,於妾欲如何.
香屑集巻七
中允黄之雋撰
歡情四十一首/
女伴朝來説仙郎此夕過路旁看驟影江上託微波寳
屋粘花絮金屏綴綺羅夜䦨接軟語於妾欲如何
女伴戎昱/古意仙郎嚴維同韓員/外宿雲門寺路旁霍總/驄馬江上張九齡/雜詩
寳屋李元紘/緑墀怨金屏徐彦伯/春閨夜䦨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於妾曹/鄴
[007-1b]
古/詞
釧響一邊聲開簾秋月明被花留便住出户笑相迎莫
厭樽前醉未忘燈下情鴛鴦七十二歡㑹此難并
釧響陳述歎美/人照鏡開簾司空曙病中/贈鄭十六兄被花白居易/閒出出户
李白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遥莫厭柳宗元法華/寺西亭夜飲未忘朱慶餘别李/侍御後亭夜
坐却/寄鴛鴦元稹出/門行歡㑹韋嗣立酬/崔光禄
桃源犬吠深仙客許相尋北户知猶逺西園望不禁歡
情聽鳥語嬌思入琴心惜别添壺酒霞杯皓腕斟
[007-2a]
桃源武元衡送/嚴侍御仙客錢起嵗暇/題茅茨北户白行簡貢院樓/北新栽小松
西園李商隱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歡情顧非熊酬陳標/評事喜及第嬌思盧/仝
卓女/怨惜别岑参送/楊子霞杯許渾贈/蕭錬師
香閤閒留宿閨中曙火殘夜深唯畏曉春嫩不禁寒尚
有重來約且申今日歡明明金鵲鏡照取寸心看
香閤朱慶餘重過/惟貞上人院閨中張説相州/冬日早衙夜深白居易宿/張雲舉院春
嫩杜牧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員外尚有周賀留辭杭/州姚合郎中且申權徳輿/廣陵詩明
明李白代美/人愁鏡照取岑参暮秋㑹嚴/京兆後㕔竹齋
[007-2b]
樓深複道通春氣又融融蝶散紅蘭外花燃錦帳中洞
房今夜月窗户幾層風風月情相羊金樽樂未終
樓深柴宿初日/照華清宫春氣周朴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蝶散朱慶餘和/劉補闕秋
圜寓興/之什花燃韓愈詠/燈花洞房王涯閨/人贈逺窗户張喬登慈/恩寺塔風
月李咸用謝友生/遺端溪硯瓦金樽祖詠宴/呉王宅
攜酒對情人女郎閨閣春仙眉瓊作葉歌扇月開輪鬭
豔何慚蜀如雲不讓秦年年畫梁燕棲託及芳晨
攜酒王勃山/扉夜坐女郎李愿觀/翟玉妓仙眉李商隱/鏡檻歌扇明皇春/中興慶
[007-3a]
宫酺/宴鬭豔孫魴主人司/空後亭牡丹如雲呉融和韓致/光侍郎無題年年劉長/卿九
日題蔡國/公主樓棲託錢可復/鶯出谷
微月初三夜停舟試一過未曾行雨去其奈贈珠何薄
薄施鉛粉雙雙並綺羅佳期難再得只恐嵗蹉跎
微月白居易六月/三日夜聞蟬停舟劉長卿送/韓司直未曾岑参詠郡齋/壁畫片雲
其奈元稹滎陽鄭/公寄詩因獻薄薄毛文錫巫/山一叚雲雙雙施肩吾/乞巧詞佳期
錢起春夜過/長孫繹别業只恐杜甫/蒹葭
黄鶯似傳語留客也殷勤楚國無如妾雲中亦有君翠
[007-3b]
屏遮燭影羅帳罷爐熏只畏今宵短簾櫳曉景分
黄鶯鮑溶范真傳侍/御有寄奉酬留客馬異暮春醉中/寄李干秀才楚國王維/雜詩
雲中李商隱/槿花翠屏白居易/人定羅帳温庭筠/南歌子只畏裴夷直/席上夜
别張/主簿簾櫳鄭谷水/林檎花
嬌小姿所愛留連幾盡歡玉消花滴滴珠灑雨珊珊弄
帳鸞綃映搴帷桂燭殘月明中婦覺妒極定睛看
嬌小常理妾/薄命留連釋貫休聞赤松/舒道士下世玉消孟郊/寒溪珠灑白/居
易題盧秘/書新栽竹弄帳路徳延/小兒詩搴帷李商隱/曉起月明李賀/惱公妒極
[007-4a]
呉融/春詞
異花天上墮仙桂月中栽複壁交青瑣幽屏㸃翠苔對
人傳玉腕含笑捧金杯醉後佳期在依稀夢雨來
異花張喬聞仰山禪/師往曹溪因贈仙桂許渾和賓客/相國咏雪複壁李商隱/楚宫
幽屏張秘/碧户對人王維/雜詩含笑張東之與國/賢良夜歌醉後温庭筠/牡丹
依稀杜牧代/人作
畫樓相望乆昨夜夢魂中繡被花堪摘羅帷晝未空眉
殘蛾翠淺膚潤玉肌豐粉汙痕猶在嬌饒粉自紅
[007-4b]
畫樓温庭筠/菩薩蠻昨夜李後主/憶江南繡被嚴維咏/孩子羅帷王勃臨/髙䑓
眉殘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逰膚潤元稹㑹/真詩粉汙吉中孚/妻張氏
拾得韋氏花/鈿以詩寄贈嬌饒李賀/惱公
斗酒少留歡同心揖蕙蘭雨餘憐日嫩燈燼惜更殘睡
髻休頻攏寒衣不要寛閒情兼黙語須作一生拚
斗酒錢起郭司/徒㕔夜宴同心楊巨源和吕舍人喜/楊貟外自北番回雨餘元稹/湘南
登臨/湘樓燈燼呉融和諸學士/秋夕禁直偶雪睡髻韓偓/信筆寒衣白居易/閨怨詞閒
情王勃春/日還郊須作牛嶠菩/薩蠻
[007-5a]
羅敷初總髻小玉更焚香春看玫瑰樹魂消玳瑁牀最
憐雙翡翠亦畫兩鴛鴦回首似調謔邀人解袷襠
羅敷李暇/怨詩小玉王維奉和楊駙馬/六郎秋夜即事春看李叔卿/芳樹魂消
權徳輿/玉臺體最憐元稹/生春亦畫韓偓/信筆回首宋齊丘陪遊/鳯皇臺獻詩邀人
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遊戯贈
慚愧酒家胡畫屏金鷓鴣向誰曾豔冶用爾作歡娯同
倚朱欄語應煩紅袖扶夜遥燈燄短玉簟失柔膚
慚愧王績過/酒家畫屏温庭筠/更漏子向誰羅隱蘇/小小墓用爾徐夤酒/胡子
[007-5b]
同倚杜牧題安州浮雲/寺樓寄張郎中應煩白居易/對酒吟夜遊李賀謝秀/才有妾縞
練改從/於人玉簟李商隱/房中曲
隔窓梳髪聲豔色本傾城纔學羞兼妒相逢喜復驚細
風吹帳冷迴燭向樓明手裏金鸚鵡傳盃見目成
隔窓于鵠山中/訪道者豔色孟浩然美/人分香纔學元稹代/九九相逢崔/峝
喜逢妻弟鄭/損因送入京細風邵士彦/秋閨迴燭朱慶餘雪夜與真/上人宿韓協律宅手
裏温庭筠/南歌子傳盃皇甫冉見諸/姬學玉臺體
情人見月過對月兩嫦娥處處逢珠翠盈盈挂綺羅百
[007-6a]
花慚美色一顧授横波履舄從相近滛風如禮何
情人雍陶和劉補/闕秋園寓興對月楊巨源/名姝詠處處顧况上元/夜憶長安盈盈
毛文錫巫/山一叚雲百花錢起石/蓮花一顧權徳輿/雜詩履舄白居易/對酒吟滛
風李華/詠史
寳鏡如明月花鬟如緑雲春生翡翠帳醉舞石榴裙詠
絮知難敵吹簫此復聞逢君開口笑香吐一燈分
寳鏡張説/詠鏡花鬟李端妾/薄命春生李元紘/相思怨醉舞羊士諤江/亭遊宴
詠絮張泌/碧户吹簫劉長卿過包/尊師山院逢君岑参尋陽七/郎中宅即事香吐
[007-6b]
裴説哭處/黙上人
相逢明月裏脈脈兩心齊繡帳鴛鴦睡銀壺狒狖啼半
羞還半喜雙去復雙棲見日吹紅燭紗窓曉望迷
相逢鮑溶/舊鏡脈脈權徳輿中書/夜直寄贈繡帳牛嶠菩/薩蠻銀壺李賀/送秦
光禄/北征半羞韋莊女/冠子雙去趙嘏昔昔鹽/空梁落燕泥見日殷堯藩/呉宫紗
窓令狐楚閨/人贈逺
深沉閉綺櫳秦女坐窓中翠幄連雲起瓊樓拂曙通蜻
蜓憐曉露蝴蝶弄和風笑輟春妝鏡花顔旖旎紅
[007-7a]
深沉薛存誠華/清宫望幸秦女陳子良新/成安樂宫翠幄劉禹錫三月三/日泛洛禊飲
瓊樓王維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蜻蜓元稹丙/申秋蝴蝶錢起仲春晩/尋覆釡山
笑輟孟郊/摇柳花顔白居/易箏
梅院重門掩春苔雙履痕幽簾宜永日翠幙自黄昏密
坐移紅毯留歡盡緑樽兩情含眷戀魚水見深恩
梅院孫逖和常州崔/使君詠後庭梅春苔劉長卿留題李/明府霅溪水堂幽簾羊士/諤永
寧里園/亭休沐翠幙李商隱/哀筝密坐白居易醉中/戯贈鄭使君留歡沈佺期/送陸侍
御餘慶/北使兩情韓偓薦福寺講/筵偶見又别魚水權德輿奉和于司/空新卜城南郊居
[007-7b]
晩院花留立看看蝴蝶飛衆香深黯黯暮雨細霏霏薦
寢低雲鬢含羞下繡幃緑窓銷暗燭還向月中歸
晩院白居易玉真觀/小女冠阿容看看李端送/竇兵曹衆香杜甫秋日/䕫府詠懷暮
雨呉融武牢/闗遇雨薦寢許敬宗奉和七/夕宴懸圃應制含羞温庭筠/女冠子緑窓
權徳輿雜言和李/貟外春日戯題還向長孫佐輔/闗山月
垂簾一室眠帳撒五銖錢低鬢蟬釵落藏衾鳯綺纒不
離髙枕上微笑畫屏前風月歡寧間卿卿騁少年
垂簾李嘉祐元日無衣冠入朝寄/皇甫拾遺冉從弟補闕紓帳撒梁鉉天門街/西觀榮王聘
[007-8a]
妃/低鬢牛嶠菩/薩蠻藏衾路徳延/小兒詩不離張喬題友/人林齋微笑權/徳
輿玉/臺體風月柳宗元酬/婁秀才卿卿李賀休/洗紅
不忍暫忘君巫山秀莫羣忽疑行暮雨應解作朝雲豔
粉宜斜燭金爐換夕薰愜心同笑語審聽亦難分
不忍曹松再到洪/州望西山巫山劉方平巫/山神女忽疑杜甫/花底應解李/山
甫惜/花豔粉李愿觀/翟玉妓金爐毛文錫/賛浦子愜心劉禹錫酬鄭州/權舎人見寄
審聽方干聽新/蟬寄張晝
含情意不任柔軟美人心應笑金臺上同依玉樹隂困
[007-8b]
融香汗滴睡熟小屏深鬢亂羞雲捲翹翹失鳯簪
含情魚𤣥機感/懷寄人柔軟劉禹錫令狐相公見/示新栽蕙蘭之什應笑盧溵/金燈
同依沈傳師和李徳裕/觀玉蕊花見懷困融張孜/雪詩睡熟李賀謝秀才/有妾縞練改
從於/人鬢亂陸龜䝉/寄逺翹翹李商隱/念逺
冉冉柳枝腰花枝正索饒細音遥翠珮纎影透龍綃喜
過還疑夢憐多轉自嬌臥遲燈㓕後羅薦暗魂消
冉冉李羣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花枝皇甫松/抛毬樂細音張祜華清宫/和杜舎人
纎影徐夤銀結/條冠子喜過姚合及第後/夜中書事憐多元稹贈/雙文臥遲
[007-9a]
白居易秋/雨夜眠羅薦呉融/春寒
華裀織鬭鯨錦帳兩邊横白日知丹抱通宵欵素誠低
鬟若無力欹枕不勝情報曙窓何早流鶯三數聲
華裀劉禹錫歴/陽書事錦帳王建新/嫁娘詞白日韓偓/淒淒通宵韓思彦/酬賀遂
亮/低鬟于濆古/宴曲欹枕呉融雨後/聞思歸樂報曙白居易閒居自/題戯招宿客
流鶯權徳輿雜言和李貟/外副使春日戯題
綽約小天仙紅妝二八年聞琴不肯聽贈綺一何妍毎
許連牀坐唯當共被眠繫君裙帶著五色繡團圓
[007-9b]
綽約白居易玉真張觀/主下小女冠阿容紅妝李白江/夏行聞琴李播見美/人聞琴不
聽/贈綺李端酬丘拱外甥/覽余舊文見寄毎許朱慶餘上/張水部唯當盧綸/送馬
尚書郎君侍/從歸覲太原繋君元稹桐/花落五色劉禹錫/抛毬樂
獨憐傾國貌為盡合歡杯新月迎宵挂叢花隔扇開香
飄歌袂動嬌逐語聲來相賀雕䦨側朝昏雲雨堆
獨憐趙嘏昔昔鹽/采桑秦氏女為盡沈佺期夀/陽王花燭新月韓愈/西山叢花鄭/世
翼看/新婚香飄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嬌逐王維扶南/曲歌詞相賀李嶠/燕
朝昏李洞/登樓
[007-10a]
月色明如晝秋堂復夜䦨瑶池何悄悄銀箭尚珊珊素
影紗窓霽清輝玉臂寒芙蓉褥已展半睡待郎看
月色崔道融擬樂府/子夜四時歌秋堂錢起郭司/徒㕔夜宴瑶池韋莊信州/月巖山
銀箭莫宣卿百官乘/月早朝聽殘漏素影鄭錫/望月清輝杜甫/月夜芙蓉呉融/箇人
半睡韓偓/半睡
雙雙金鷓鴣繡帳博山爐爛漫為雲雨嬋娟勝畫圖粉
痕疑檢玉香汗盡流珠暫引櫻桃破問郎看好無
雙雙温庭筠/菩薩蠻繡帳李益金/吾子爛漫杜甫太平/寺泉眼嬋娟白居/易東
[007-10b]
南行一/百韻粉痕馬戴府試觀開/元皇帝東封圖香汗顔粲呉宫/教美人戰暫引李/後
主一/斛珠問郎張祜㧞/蒲歌
道藴詩傳麗吟詩婢苦煩窓中聊取筆花裏獨留樽字
小書難冩房深影易昏檀郎好聮句三五定君婚
道藴許渾和賓客/相國咏雪吟詩元稹丙/申秋窓中李頻尋華/陽尊者花裏
韋應物期盧嵩枉書/稱日暮無馬不赴字小杜牧分司東/都上劉侍郎房深温庭筠/春初對
暮/而檀郎司空曙送史/申之峽州三五鮑溶/古意
風牖送花來逢花傾一杯専房猶見寵行樂不須猜眉
[007-11a]
㸃萱牙嫩笑疑桃臉開二三更後雨長得好詩催
風牖許敬宗奉和/慈恩寺應制逢花白居易訪/皇甫七専房皇甫冉同李/蘇州傷美人
行樂歐陽衮/田家眉㸃杜牧/朱坡笑疑賈至贈/薛瑶英二三李洞江峽/冦亂寄懷
吟/僧長得釋齊已/新燕
盈盈天下姝白雪凈肌膚密坐隨歡促親情覺語麤向
燈垂玉枕映燭解羅襦好作鴛鴦夢鴛鴦入畫圖
盈盈許渾/寓懐白雪李頎謁張/果先生密坐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親情
姚合從/軍樂向燈趙嘏昔/昔鹽映燭王維/雜詩好作李賀謝秀才有/妾縞練改從於
[007-11b]
人/鴛鴦呉融/即席
夙昔影中疑蜂雄蛺蝶雌却思同宿夜猶識合昏期楚
柳腰肢嚲宫花錦繡欹一宵相見事唯願兩人知
夙昔張説寄/許八蜂雄李商隱/柳枝却思周賀逢/播公猶識元稹感/小株夜
合/楚柳白居易酬郭侍御/多雨春空過詩宫花釋貫休壽/春節進一宵韓偓/半夜
唯願郭震二月/樂遊詩
十指剥春葱斜抽半袖紅畫堂初㸃燭錦瑟忽聞風月
魄侵簪冷妝華映箔通徘徊將就寢連影在香中
[007-12a]
十指白居/易筝斜抽張祜/五絃畫堂孟浩然崔明/府宅夜觀妓錦瑟鮑溶/風筝月
魄韓偓贈呉/顛尊師妝華王維扶南/曲歌詞裴&KR0966元稹張/舊蚊懤連影耿湋/寒蜂
採菊/蕊
單牀歡有餘窈窕鳯凰姝彷彿疑簫吹分明似畫圖水
紋浮枕簟酥顆㸃肌膚平昔誰相愛人前道得無
單牀楊巨源和盧諌議/朝回書情即事窈窕張東之與國/賢良夜歌彷彿李徳/裕清
明後憶/山中分明權德輿送/孔江州水紋韓愈/新亭酥顆白居易/阿崔平昔
鄭谷/荔枝人前李商隱/妓席
[007-12b]
枕席還相似肌膚安可云醉消羅綺豔香帶筦絃聞懶
結茱萸帶慵拖翡翠裙袴花紅石竹餘氣自氛氲
枕席杜甫自瀼西荆扉/且移居東屯茅屋肌膚元稹/蝱醉消李逺遊故王/駙馬池亭
香帶鄭谷水/林擒花懶結宋之問/江南曲慵拖毛文錫/賛浦子袴花白居易/和夢遊
春/詩餘氣張仲素夜聞/洛濵吹笙
瓊樓上半空含笑出簾櫳乍見疑迴面多嬌愛歛躬粟
鈿金夾膝花遶玉屏風化作鴛鴦鳥低昂錦帳中
瓊樓遜逖奉和御製/登鴛鴦樓應制含笑李白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乍見白/居
[007-13a]
易裴常侍以題薔/薇架十八韻見示多嬌元稹㑹/真詩粟鈿常理古/别離花遶鄭/遂
初别/離怨化作李徳輿/鴛鴛篇低昂李嶠/咏鶯
色麗思沉滛陽臺許伴尋蘭裙間珠履翠鈿束羅襟永
日常攜手通宵各話心苔衣香屐跡相送出花隂
色麗張祜/鸚鵡陽臺朱慶餘留别盧/𤣥休歸荆門蘭裙劉言史/苦婦詞翠鈿許/渾
贈蕭/錬師永日儲光羲獄中貽姚/張薛李鄭柳諸公通宵許棠冬夜與/友人㑹宿苔衣
陳翊過馬/侍中亭相送楊巨源春日與劉評/事過故證上人院
待月登樓夜樓深月到難層臺張舞鳯長袖轉迴鸞坐
[007-13b]
惜蘭膏燼稍知花簟寒夕迷鴛枕上莫厭百迴看
待月許棠宿同州/厲評事舊業樓深呉融/出遲層臺元稹春/六十韻長袖虞世/南咏
舞/坐惜韋蟾/上元稍知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夕迷楊衡咏/春色莫厭
李建勲春日/小園晨看
新月孕簾鉤天髙片影流呉姬停白紵趙媛發清謳轉
燭初移障當牕又映樓却須深酌酒笑語度更籌
新月錢起禁/闈玩雪天髙薛能一/葉落呉姬李羣玉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趙媛
許敬宗奉和/宴中山應制轉燭白居易/和春深當牕李商隱/牡丹却須李咸用/别所知
[007-14a]
笑語唐暄還渭/南感舊
别情十七首/
夢好更尋難當歡須且歡却嫌風景麗更抱别離酸燈
盡語不盡更䦨意未䦨同看一片月雙照涙痕乾
夢好李商隱/曉起當歡王建/惜歡却嫌李逺題/僧院更抱韋應物冬/至夜寄京
師諸/弟燈盡孟郊宿李秀/才小山池亭更䦨祖詠/七夕同看李羣玉中秋/廣江驛示韋
益/雙照杜甫/月夜
風景惜離晨留連意更新折花兼踏月帶雪復銜春北
[007-14b]
斗分征路西亭送别津儂家真個去一葦礙車輪
風景李嶠送駱/奉禮從軍留連韋應物將發/楚州訪李二折花温庭筠秘書/劉尚書挽歌
帶雪張喬終/南山北斗徐彦伯送特進/李嶠入都祔廟西亭張子容送孟/八浩然歸襄
陽/儂家王維酬黎居/士浙川作一葦元稹酬樂天早春/間遊西湖見寄
春風樓上望拖袖倚斜暉化蝶誠知幻為鴛此日飛寸
心言不盡雙燭送將歸待月東亭宿沉沉玉漏稀
春風令狐楚/春閨思拖袖杜牧為/人題贈化蝶蔣防至/人無夢為鴛梁陟送/孫舎人
歸湘/州寸心錢起逢/俠者雙燭儲光羲/夜觀妓待月楊巨源秋日題/陳宗儒圃亭悽
[007-15a]
然感/舊沉沉羊士諤和/武相早朝
相思倚竹隂看月復聽琴巫峽朝雲起秦樓夜思深絃
危中婦瑟香拂美人簪言笑何時接同為交頸禽
相思朱慶餘酬于/訢校書見貽看月盧綸陪中書李紓/舎人夜泛東池巫峽元稹/楚歌
秦樓張祜/簫絃危李商隱送千牛/李將軍赴闕香拂王表賦得/花發上林言笑
岑参懷葉縣闗操/姚曠韓涉李叔齊同為李端王/敬伯歌
莫恨紅裙破君能補綴不明朝散雲雨兹夕異衾裯起
見西樓月相思南渡頭催來兩槳送臉淚迸難收
[007-15b]
莫恨韋莊贈/姬人君能姚合咏/破屏風明朝宋之問答/李司戸䕫兹夕孟浩/然送
王昌齡/之嶺南起見錢起賦得浦口望/斜月送皇甫判官相思劉長卿重過宣/峯寺山房寄靈
一/催來呉融/箇人臉淚李益宿馮翊/夜雨贈主人
昨日别朱輪蛾眉向影顰恨容偏落淚嬌態欲沉春真
玉却非玉香塵豈是塵如何今夜夢獨有鏡中人
昨日劉禹錫謝宣州/崔相公賜馬蛾眉劉希夷代秦/女贈行人恨容温庭筠/咏嚬
嬌態呉融/即席真玉李咸用/荆山香塵釋貫休劉/相公見訪如何曹鄴送/進士李
殷下第/逰汾河獨有崔國輔/麗人曲
[007-16a]
我命同君命君心自我心無媒猶未達念汝一何深物
色連三月歸期抵萬金何時應㑹面温燠坐相侵
我命許棠寄/趙能卿君心韋莊對酒/贈友人無媒武元衡長/安春望念汝張/潮
長干/行物色王勃仲/春郊外歸期曹松送胡中/丞使日東何時方干贈許/牘山人
温燠薛能贈/歌人
不敢苦相留陽臺雨欲收話窮猶注睇日宴未梳頭衛
女紅妝薄燕姬翠黛愁兩邊俱拭淚書札寄無由
不敢盧綸倫開府席上賦/得咏美人名解愁陽臺趙冬曦奉/答燕公話窮温庭/筠咏
[007-16b]
寒/宵日宴劉禹錫/三閣詞衛女李嘉祜春/日洪上作燕姬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
納凉晩/際遇雨兩邊張文恭佳/人照鏡書札姚鵠寄雍/陶先輩
愁隨芳草新不語兩含顰方喜千年㑹長留一道春玉
窓抛翠管綵舫入花津倍結離情密流蘇帳裏人
愁隨魚𤣥機/寄國香不語温庭筠湘/宫人歌方喜元稹㑹/真詩長留白居/易武
丘寺/路玉窓李逺觀廉/女真葬綵舫權徳輿雜言和李/貟外春日戲題倍結楊/衡
送王秀才/往安南流蘇于濆/早發
無計留君住蘭窓掩鏡臺好吹楊柳曲擬作杏花媒語
[007-17a]
盡意不盡身迴心未迴更為他夜約綺帳待君開
無計岑参水亭送劉/顒使還歸節度蘭窓張泌/碧户好吹劉禹錫酬樂/天醉後狂吟擬
作李商隱柳/下暗記語盡李咸用送/從兄坤載身迴司空圖次韻和秀/上人遊南五臺
更為許棠春夜同厲/文學先輩㑹宿綺帳鄭震十月/樂遊詩
妾乆埀珠淚感郎情意深相思昏若夢尺素重於金徙
倚三層閣低徊一寸心遥知明月夜何處更同衾
妾乆趙嘏昔/昔鹽感郎李暇碧/玉歌相思錢起送時暹/避難適荆南尺素顧/况
遊子/吟徙倚李商隱/春遊低徊曹鄴/庭草遥知楊逵送鄒尊/師歸洞庭何處
[007-17b]
長孫佐輔杭州/秋日别故友
春草憶佳期西園寄夢思可憐踏青伴不記折花時獨
鶴歸何晩雙魚贈已遲錦長書鄭重讀罷涕交頥
春草劉長卿送荀八/過山隂舊縣西園温庭筠莊恪/太子挽歌詞可憐劉禹錫/荆州歌
不記劉駕/醒後獨鶴杜甫/野望雙魚張謂寄/崔澧州錦長李商隱/無題讀罷
盧綸酬暢博/士當感懷
來往别離心相思深不深霧垂鴉翅髪雨濕翠毛簪一
水秋難渡雙魚信勿沉昨來頻夢見花裏弄春禽
[007-18a]
來往張喬送友/人東歸相思王維贈/裴迪霧垂鄭畋題緱山/王子晉廟雨濕
李華/咏史一水李乂髙安/公主挽歌雙魚徐鉉送/黄秀才昨來王諲/閨情花裏楊/師
道春朝/閒步
話别無長夜相思又此春瑶姬不可見巫峽更何人運
石疑填海乗槎與問津遥情毎東注誰共爾為隣
話别項斯送殷/中丞遊邊相思魚𤣥機/寄國香瑶姬李羣玉/雲安巫峽昭宗/巫山
一段/雲運石元稹酬叚丞與諸棊/流㑹宿敝居見贈乘槎杜甫寄李/十二白遥情
孟浩然晩春/臥病寄張八誰共陳子昂合州/津口别舎弟
[007-18b]
竟日留歡樂經時憶酒肴不勝珍重意未欲等閒抛夏
葉開紅蕊凉花束紫梢送君南浦外雞亂響嘐嘐
竟日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闗中經時皮日休新秋/言懷寄魯望不勝白居易酬/盧秘書
未欲孟貫贈/隱者夏葉蕭嵩奉和聖製送張/説上集賢學士賜宴凉花陸龜䝉/和襲美
新秋言/懷次韻送君王勃/别人雞亂元稹/江邊
惜别酒頻添多時總莫嫌玉琴聲悄悄鈎月夜纎纎故
作單床寢休憑吉夢占如何共清景身願化為蟾
惜别杜甫東津送韋/諷攝閬州録事多時王建/貧居玉琴白居易/古意鈎月元/稹
[007-19a]
開元觀閒居酬/呉士矩侍御故作韋應物/答賓休憑陸龜䝉秋日/遣懷寄道侶如何
釋皎然山中月/夜寄無錫長官身願賈島/玩月
拭翠歛蛾眉薰爐悵望時夜来常有夢歸晩更生疑宿
霧䝉瓊樹朝霜潤紫梨庭閒花落後猶自憶佳期
拭翠任氏書/桐葉薰爐温庭筠/咏寒宵夜来岑参楊/固店歸晩王維早/春行
宿霧崔備奉酬/中書相公朝霜雍陶和劉補/闕秋園寓興庭閒李咸用/贈來鵬猶自
劉長卿過桃/花夫人廟
[007-19b]
香屑集巻七
あいか瞬 , 相川みなみ ,相崎琴音 ,愛咲ゆかり ,愛咲れいら ,相沢智沙 ,愛染恭子 ,相田すみれ ,あいだもも
あいだゆあ ,愛田るか ,相原真由子 ,蒼井そら ,葵みのり ,青木琴美 ,青木詩央里,青木のあ
青木ゆかり,青木りん. ,青木玲 ,青沼ちあさ ,青葉ゆうな,青山菜々 ,赤坂麗 ,紅音ほたる
秋菜楓,秋野圭子
秋元ともみ ,秋吉里香 ,朝岡実嶺 ,朝河蘭 ,麻倉かほり ,浅倉舞 ,,亜佐倉みんと ,安里祐加
あさの友里,朝比奈順子 ,朝比奈ゆい ,朝吹ケイト ,浅間るい ,浅見まお ,浅見美那
麻宮淳子 ,麻美ゆま ,朝水里緒,飛鳥いずみ ,飛鳥裕子 ,東清美 ,麻生早苗
麻生まりも ,麻生澪 ,安倍なつき ,天衣みつ ,天海麗,彩名杏子 ,綾乃梓 ,鮎川あみ
鮎川真理 ,有賀美穂 ,有川真生 ,有吉奈生子 ,安藤綾 ,安藤有里 ,杏堂なつ
《香艷叢書》 清 張廷華
目錄, 香艷叢書一集, 卷一
《鴛鴦牒》, 《美人譜》, 《花底拾遺》, 《補花底拾遺》, 《十眉謠》, 《閒情十二憮》
《黛史》, 《小星志》, 《胭脂紀事》, 《十美詞紀》, 卷二 《悅容編》, 《香天談藪》, 《婦人集》, 卷三 《婦人集補》, 《艷體連珠》, 《侍兒小名錄拾遺》,
《補侍兒小名錄》, 《續補侍兒小名錄》, 《妒律》, 卷四 《三婦評《牡丹亭》雜記》, 《龜台琬琰》,《潮嘉風月記》,
香艷叢書二集,, 卷一.32 《三風十愆記》,33 《艷囮二則》,34 《筆夢敘》,35 附《顧仲恭討錢岱檄》36 卷二 , 37 《絳雲樓俊遇》,38 《金姬小傳》,39 《金姬傳別記》,40 《滇黔土司婚禮記》,41 《衍琵琶行》,42 《西湖小史》
43 卷三, 44 《十國宮詞》,45 《十國宮詞》,46
卷四,47 《啟禎宮詞》,48 《海鷗小譜》,49 《邵飛飛傳》,50 《婦學》,51 《婦人鞋襪考》,52 《纏足談》,53 《百花彈詞》,54 《今列女傳》
55 《李師師外傳》,56 《紅樓百美詩》〖並入香艷叢書十四集卷二,此篇章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之一〗
57 《百花扇序》,58 《閒餘筆話》
59 香艷叢書三集
60 卷一
61 《敝帚齋餘談節錄》,62 《影梅庵憶語》,63 《王氏複仇記》,64 《紅樓葉戲譜》,65 《釵小志》,66 《妝台記》,67 《髻鬟品》
68 卷二
69 《漢雜事秘辛》,70 《大業拾遺記》,71 《元氏掖庭記》,72 《焚椒錄》,73 《美人判》,74 《清閒供》75 卷三76 《看花述異記》,77 《新婦譜》,78 《新婦譜補》,79 《新婦譜補》,80 《古艷樂府》,
81 卷四
82 《比紅兒詩注》,83 《某中丞夫人》,84 《妖婦齊王氏傳》,85 《老狐談歷代麗人記》,86 《宮詞》,87 《天啟宮詞》,88 《啟禎宮詞》
89 香艷叢書四集,
90 卷一
91 《趙後遺事》,92 《金縷裙記》,93 《冥音錄》,94 《三夢記》,95 《名香譜》,96 《清尊錄》,97 《蜀錦譜》,98 《春夢錄》,99 《牡丹榮辱志》
100 《芍藥譜》,101 《花經》,102 《花九錫》,
103 卷二,104 《瑤台片玉》甲種上編,105 《瑤台片玉》甲種中編,106 卷三,107 《瑤台片玉》甲種下編,108 《閨律》,109 《續艷體連珠》,110 《勝朝彤史拾遺記》上,
111 卷四 112 《勝朝彤史拾遺記》下
113 香艷叢書五集
114 卷一 115 《玉台書史》,116 卷二,117 《北里志》,118 《教坊記》,119 《青樓集》,120 《麗情集》,121 《荻樓雜抄》,122 《琵琶錄》
123 《魏王花木志》,124 《桂海花木志》,125 《楚辭芳草譜》
126 卷三,,127 《瑤台片玉乙種》,128 《王翠翹傳》,129 《擬合德諫飛燕書》,130 《金小品傳》,131 《徐郎小傳》,132 《頓子真小傳》
133 《妓虎傳》,134 《香本紀》,135 《楊娥傳》,136 《黔苗竹枝詞》,137 《黑美人別傳》,138 《某中丞》,139 《女盜俠傳》,140 《女俠翠雲娘傳》
141 《記某生為人唆訟事》,142 《記慄主殺賊事》,143 《女俠荊兒記》失名,144 卷四,145 《餘墨偶談節錄》,
146 香艷叢書六集
147 卷一148 《黑心符》,149 《漢宮春色》,150 《竹夫人傳》,151 《湯媼傳》,152 《周櫟園奇緣記》,153 《彩雲曲有序》,154 《苗妓詩》,155 《十國宮詞》
156 卷二,,157 《梵門綺語錄》一,158 《琴譜序》,159 《代少年謝狎妓書》,160 《小腳文》,161 《冷廬雜識節錄》,162 《韻蘭序並引》,
163 卷三,164 《迷樓記》,165 《劉無雙傳》,166 《步非煙傳》,167 《譚節婦祠堂記》,168 《月夜彈琴記》,169 《醋說》,
170 《戲擬青年上政 府請馳禁早》,171 《自由女請禁婚嫁陋俗稟稿》,172 《婦女贊成禁止娶妾律之大》,173 《擬王之臣與其友絕交書》,174 《代某校書謝某狎客饋送局》
175 《懺船娘張潤金疏》,,176 《冶游自懺文》,,77 《游戲策問一則》,178 《冶游賦》,179 《閨中十二曲》
180 卷四,181 《盤珠詞》,182 《鬘華室詩選》,183 香艷叢書七集,184 卷一,185 《梵門綺語錄》二,186 《恨塚銘》,187 《七夕夜游記》,188 《俞三姑傳》
189 卷二,190 《過墟志感》,191 《文海披沙摘錄》,192 《述懷小序》,193 《河東君傳》,194 《懼內供狀》,195 《靈應傳》,196 《神山引曲》,197 《宋詞媛朱淑真事略》
198 《張靈崔瑩合傳》,,199 《菊譜》一,,200 《菊譜》二,201 卷四,202 《小螺庵病榻憶語》,203 附《越畹女史小傳》,204 《夢游錄》,205 《歌者葉記》
206 香艷叢書八集,207 卷一,208 《香蓮品藻》,209 《金園雜纂》,210 《貫月查》,211 《採蓮船》,212 《響屟譜》,213 卷二,214 《馮燕傳》
215 《女官傳》,216 《書葉氏女事》,217 《貞婦屠印姑傳》,218 《虎丘吊真娘墓文》,219 《玉鉤斜哀隋宮人文》,220 《玉梅後詞》,221 《雙頭牡丹燈記》
222 《玫瑰花女魅》,223 《織女》,224 《蘇四郎傳》,225 《廬山二女》,226 《洞簫記》,227 《五石瓠節錄》,228 《洛陽牡丹記》,229 卷三
230 《王嬌傳》,231 《記某生為人雪冤事》,,232 《菽園贅談節錄》,233 卷四,234 《香咳集選存》一,235 香艷叢書九集,236 卷一,237 《五代花月》
238 《喬複生王再來二姬合傳》,239 《心蠡母傳》,240 《十八娘傳》,241 《真真曲》,242 《至正妓人行》,243 《圓圓傳》,244 《溫柔鄉記》,245 《金漳蘭譜》,246 《王氏蘭譜》
247 卷 二,248 《斷袖篇》,249 《鬱輪袍傳》,250 《杜秋傳》,251 《妙女傳》,252 《烈女李三行》,253 《蘇小小考》,254 《甲癸議》,255 《悼亡詞》,256 《夏閨晚景瑣說》
257 卷 三,258 《伏苓仙傳奇》,259 卷四,260 《香咳集選存》二,261 香艷叢書十集,262 卷 一,263 《玉台畫史》,
264 卷二,265 《古鏡記》,266 《太恨生傳》,267 《春人賦》,268 《廣東火劫記》,269 《姍姍傳》,270 《虞美人傳》,271 《黃竹子傳》,272 《春娘傳》
273 《金華神記》,274 《貞烈婢黃翠花傳》,275 《花仙傳》,276 《薄命曲》,277 《猗覺寮雜記》,278 《徐娘自述詩記》,
279 卷三, 280 《物妖志》,281 卷四,282 《梅譜》,283 《梅品》,284 《洛陽牡丹記》郢江?周氏,285 《陳州牡丹記》,286 《天彭牡丹譜》,287 《海棠譜》
288 香艷叢書十一集 ,289 卷一,290 《梵門綺語錄》三,291 《靈物志》,292 《花鳥春秋》,293 《一歲芳華》,294 《太曼生傳》,295 《黃九煙和楚女詩》,296 《千春一恨集唐詩六十首》
297 卷二,298 《武宗外記》,299 《明制女官考》,300 《閨墨萃珍》,301 《婚啟》,302 卷三,303 《遼陽海神傳》,304 《巫娥志》,305 《志許生奇遇》
306 《志舒生遇異》,307 《集美人名詩》,308 《姽嫿封》,309 卷四,310 《玄妙洞天記》,311 《西湖游幸記》,312 《西湖六橋桃評》,313 《續髻鬟品》,314 《瓊花集》
315 香艷叢書十二集,316 卷一,317 《淞濱瑣話》卷一、二,318 卷二,319 《湘煙小錄》,320 卷三,321 《竹西花事小錄》,322 《燕台花事錄》
323 《喟庵叢錄》,324 卷四,325 《課婢約》,326 《婦德四箴》,327 《桂枝香》,328 《夢粱香》,329 《金釧記》,330 《俠女希光傳》,331 《百花園夢記》
332 香艷叢書十三集,333 卷一,334 《淞濱瑣話》卷三、四 ,335 卷二,336 《冬青館古宮詞》,337 卷三,338 《板橋雜記》,339 《珠江名花小傳》
340 《金粟閨詞百首》,341 卷四,342 《梅喜緣》,343 《沈警遇神女記》,344 《娟娟傳》,
345 香艷叢書十四集,,346 卷一,347 《淞濱瑣話》卷五、六,348 卷二,349 《石頭記評贊》〖原書此處只錄序、題詞,總評、分評在十九集卷三〗
350 《石頭記評花》〖原書十九集卷四重複〗,351 《讀紅樓夢雜記》,352 《紅樓夢竹枝詞》,353 《紅樓夢題詞》
354 《紅樓夢賦》〖原書附錄:《紅樓夢問答》《紅樓夢存疑》《大觀園圖說》《石頭記論贊》,總評、分評分為二錄,加上《紅樓百美詩》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
355 卷三,356 《秦淮畫舫錄》,357 卷四,358 《秦淮畫舫錄》,359 香艷叢書十五集,360 卷 一,361 《淞濱瑣話》卷七、八,362 卷二
363 《帝城花樣》,,364 《花燭閒談》,365 《南澗行》,366 卷三,367 《十洲春語》,,368 卷四,369 《十二月花神議》,370 《林下詩談》,371 《清溪惆悵集》,
372 香艷叢書十六集,373 卷 一,374 《淞濱瑣話》卷九、一○,375 卷二,376 《閩川閨秀詩話》,377 卷三,378 《對山餘墨》,379 《銀瓶征》,380 《吳絳雪年譜》
381 卷四,382 《明宮詞》,383 《十美詩》,384 《節錄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385 《菊譜》,386 香艷叢書十七集,387 卷一,388 《淞濱瑣話》卷十一、十二
389 卷二,,390 《綠珠傳》,,391 《陳張貴妃傳》,392 《碧線傳》,393 《秋遷會記》,394 《張老傳》,395 《瑤台片玉甲種補錄》,396 卷三,397 《吳門畫舫錄》
398 《吳門畫舫續錄》,399 卷四,400 《粉墨叢談》,401 香艷叢書十八集,402 卷一,403 《續板橋雜記》,404 《畫舫余談》
405 卷二,,406 《白門新柳記》,,407 《白門新柳補記》,408 《白門衰柳附記》,409 《懷芳記》,410 卷三,411 《青塚志》
412 卷四,413 《青塚志》,414 香艷叢書十九集,415 卷一,,416 《花國劇談》,
417 卷二,418 《雪鴻小記》,419 《珠江梅柳記》,420 《泛湖偶記》,421 《珠江奇遇記》,422 《沈秀英傳》,423 《南宋宮閨雜詠》
424 卷三,425 《石頭記評贊》〖並人十四集卷二〗,426 卷四,,427 《石頭記評花》〖並人十四集卷二〗,428 香艷叢書二十集
429 卷一,430 《笠翁偶集摘錄》,431 《寄園寄所寄摘錄》,432 卷二,433 《海陬冶游錄》,434 《海陬冶游附錄》,435 卷三,436 《海陬冶游附錄》
437 卷四,438 《海陬冶游餘錄》,439 《紀唐六如軼事》,440 《西泠閨詠後序》,441 《六憶詞》,442 《春閨雜詠》,443 《秀華續詠》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87249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8837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www.guoxue123.cn/jijijibu/0201/09xycs/034.htm
香屑集-清-黃之雋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
黃之雋 :香屑集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5%A8%E8%A6%BD
香屑集巻一 : 中允黄之雋撰
https://github.com/kr-shadow/KR4/blob/master/KR4f0047%20%E9%A6%99%E5%B1%91%E9%9B%86-%E6%B8%85-%E9%BB%83%E4%B9%8B%E9%9B%8B.txt
女伴朝來説,仙郎此夕過.
路旁看驟影,江上託微波.
寳屋粘花絮,金屏綴綺羅.
夜䦨接軟語,於妾欲如何.
香屑集巻七
中允黄之雋撰
歡情四十一首/
女伴朝來説仙郎此夕過路旁看驟影江上託微波寳
屋粘花絮金屏綴綺羅夜䦨接軟語於妾欲如何
女伴戎昱/古意仙郎嚴維同韓員/外宿雲門寺路旁霍總/驄馬江上張九齡/雜詩
寳屋李元紘/緑墀怨金屏徐彦伯/春閨夜䦨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於妾曹/鄴
[007-1b]
古/詞
釧響一邊聲開簾秋月明被花留便住出户笑相迎莫
厭樽前醉未忘燈下情鴛鴦七十二歡㑹此難并
釧響陳述歎美/人照鏡開簾司空曙病中/贈鄭十六兄被花白居易/閒出出户
李白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遥莫厭柳宗元法華/寺西亭夜飲未忘朱慶餘别李/侍御後亭夜
坐却/寄鴛鴦元稹出/門行歡㑹韋嗣立酬/崔光禄
桃源犬吠深仙客許相尋北户知猶逺西園望不禁歡
情聽鳥語嬌思入琴心惜别添壺酒霞杯皓腕斟
[007-2a]
桃源武元衡送/嚴侍御仙客錢起嵗暇/題茅茨北户白行簡貢院樓/北新栽小松
西園李商隱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歡情顧非熊酬陳標/評事喜及第嬌思盧/仝
卓女/怨惜别岑参送/楊子霞杯許渾贈/蕭錬師
香閤閒留宿閨中曙火殘夜深唯畏曉春嫩不禁寒尚
有重來約且申今日歡明明金鵲鏡照取寸心看
香閤朱慶餘重過/惟貞上人院閨中張説相州/冬日早衙夜深白居易宿/張雲舉院春
嫩杜牧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員外尚有周賀留辭杭/州姚合郎中且申權徳輿/廣陵詩明
明李白代美/人愁鏡照取岑参暮秋㑹嚴/京兆後㕔竹齋
[007-2b]
樓深複道通春氣又融融蝶散紅蘭外花燃錦帳中洞
房今夜月窗户幾層風風月情相羊金樽樂未終
樓深柴宿初日/照華清宫春氣周朴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蝶散朱慶餘和/劉補闕秋
圜寓興/之什花燃韓愈詠/燈花洞房王涯閨/人贈逺窗户張喬登慈/恩寺塔風
月李咸用謝友生/遺端溪硯瓦金樽祖詠宴/呉王宅
攜酒對情人女郎閨閣春仙眉瓊作葉歌扇月開輪鬭
豔何慚蜀如雲不讓秦年年畫梁燕棲託及芳晨
攜酒王勃山/扉夜坐女郎李愿觀/翟玉妓仙眉李商隱/鏡檻歌扇明皇春/中興慶
[007-3a]
宫酺/宴鬭豔孫魴主人司/空後亭牡丹如雲呉融和韓致/光侍郎無題年年劉長/卿九
日題蔡國/公主樓棲託錢可復/鶯出谷
微月初三夜停舟試一過未曾行雨去其奈贈珠何薄
薄施鉛粉雙雙並綺羅佳期難再得只恐嵗蹉跎
微月白居易六月/三日夜聞蟬停舟劉長卿送/韓司直未曾岑参詠郡齋/壁畫片雲
其奈元稹滎陽鄭/公寄詩因獻薄薄毛文錫巫/山一叚雲雙雙施肩吾/乞巧詞佳期
錢起春夜過/長孫繹别業只恐杜甫/蒹葭
黄鶯似傳語留客也殷勤楚國無如妾雲中亦有君翠
[007-3b]
屏遮燭影羅帳罷爐熏只畏今宵短簾櫳曉景分
黄鶯鮑溶范真傳侍/御有寄奉酬留客馬異暮春醉中/寄李干秀才楚國王維/雜詩
雲中李商隱/槿花翠屏白居易/人定羅帳温庭筠/南歌子只畏裴夷直/席上夜
别張/主簿簾櫳鄭谷水/林檎花
嬌小姿所愛留連幾盡歡玉消花滴滴珠灑雨珊珊弄
帳鸞綃映搴帷桂燭殘月明中婦覺妒極定睛看
嬌小常理妾/薄命留連釋貫休聞赤松/舒道士下世玉消孟郊/寒溪珠灑白/居
易題盧秘/書新栽竹弄帳路徳延/小兒詩搴帷李商隱/曉起月明李賀/惱公妒極
[007-4a]
呉融/春詞
異花天上墮仙桂月中栽複壁交青瑣幽屏㸃翠苔對
人傳玉腕含笑捧金杯醉後佳期在依稀夢雨來
異花張喬聞仰山禪/師往曹溪因贈仙桂許渾和賓客/相國咏雪複壁李商隱/楚宫
幽屏張秘/碧户對人王維/雜詩含笑張東之與國/賢良夜歌醉後温庭筠/牡丹
依稀杜牧代/人作
畫樓相望乆昨夜夢魂中繡被花堪摘羅帷晝未空眉
殘蛾翠淺膚潤玉肌豐粉汙痕猶在嬌饒粉自紅
[007-4b]
畫樓温庭筠/菩薩蠻昨夜李後主/憶江南繡被嚴維咏/孩子羅帷王勃臨/髙䑓
眉殘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逰膚潤元稹㑹/真詩粉汙吉中孚/妻張氏
拾得韋氏花/鈿以詩寄贈嬌饒李賀/惱公
斗酒少留歡同心揖蕙蘭雨餘憐日嫩燈燼惜更殘睡
髻休頻攏寒衣不要寛閒情兼黙語須作一生拚
斗酒錢起郭司/徒㕔夜宴同心楊巨源和吕舍人喜/楊貟外自北番回雨餘元稹/湘南
登臨/湘樓燈燼呉融和諸學士/秋夕禁直偶雪睡髻韓偓/信筆寒衣白居易/閨怨詞閒
情王勃春/日還郊須作牛嶠菩/薩蠻
[007-5a]
羅敷初總髻小玉更焚香春看玫瑰樹魂消玳瑁牀最
憐雙翡翠亦畫兩鴛鴦回首似調謔邀人解袷襠
羅敷李暇/怨詩小玉王維奉和楊駙馬/六郎秋夜即事春看李叔卿/芳樹魂消
權徳輿/玉臺體最憐元稹/生春亦畫韓偓/信筆回首宋齊丘陪遊/鳯皇臺獻詩邀人
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遊戯贈
慚愧酒家胡畫屏金鷓鴣向誰曾豔冶用爾作歡娯同
倚朱欄語應煩紅袖扶夜遥燈燄短玉簟失柔膚
慚愧王績過/酒家畫屏温庭筠/更漏子向誰羅隱蘇/小小墓用爾徐夤酒/胡子
[007-5b]
同倚杜牧題安州浮雲/寺樓寄張郎中應煩白居易/對酒吟夜遊李賀謝秀/才有妾縞
練改從/於人玉簟李商隱/房中曲
隔窓梳髪聲豔色本傾城纔學羞兼妒相逢喜復驚細
風吹帳冷迴燭向樓明手裏金鸚鵡傳盃見目成
隔窓于鵠山中/訪道者豔色孟浩然美/人分香纔學元稹代/九九相逢崔/峝
喜逢妻弟鄭/損因送入京細風邵士彦/秋閨迴燭朱慶餘雪夜與真/上人宿韓協律宅手
裏温庭筠/南歌子傳盃皇甫冉見諸/姬學玉臺體
情人見月過對月兩嫦娥處處逢珠翠盈盈挂綺羅百
[007-6a]
花慚美色一顧授横波履舄從相近滛風如禮何
情人雍陶和劉補/闕秋園寓興對月楊巨源/名姝詠處處顧况上元/夜憶長安盈盈
毛文錫巫/山一叚雲百花錢起石/蓮花一顧權徳輿/雜詩履舄白居易/對酒吟滛
風李華/詠史
寳鏡如明月花鬟如緑雲春生翡翠帳醉舞石榴裙詠
絮知難敵吹簫此復聞逢君開口笑香吐一燈分
寳鏡張説/詠鏡花鬟李端妾/薄命春生李元紘/相思怨醉舞羊士諤江/亭遊宴
詠絮張泌/碧户吹簫劉長卿過包/尊師山院逢君岑参尋陽七/郎中宅即事香吐
[007-6b]
裴説哭處/黙上人
相逢明月裏脈脈兩心齊繡帳鴛鴦睡銀壺狒狖啼半
羞還半喜雙去復雙棲見日吹紅燭紗窓曉望迷
相逢鮑溶/舊鏡脈脈權徳輿中書/夜直寄贈繡帳牛嶠菩/薩蠻銀壺李賀/送秦
光禄/北征半羞韋莊女/冠子雙去趙嘏昔昔鹽/空梁落燕泥見日殷堯藩/呉宫紗
窓令狐楚閨/人贈逺
深沉閉綺櫳秦女坐窓中翠幄連雲起瓊樓拂曙通蜻
蜓憐曉露蝴蝶弄和風笑輟春妝鏡花顔旖旎紅
[007-7a]
深沉薛存誠華/清宫望幸秦女陳子良新/成安樂宫翠幄劉禹錫三月三/日泛洛禊飲
瓊樓王維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蜻蜓元稹丙/申秋蝴蝶錢起仲春晩/尋覆釡山
笑輟孟郊/摇柳花顔白居/易箏
梅院重門掩春苔雙履痕幽簾宜永日翠幙自黄昏密
坐移紅毯留歡盡緑樽兩情含眷戀魚水見深恩
梅院孫逖和常州崔/使君詠後庭梅春苔劉長卿留題李/明府霅溪水堂幽簾羊士/諤永
寧里園/亭休沐翠幙李商隱/哀筝密坐白居易醉中/戯贈鄭使君留歡沈佺期/送陸侍
御餘慶/北使兩情韓偓薦福寺講/筵偶見又别魚水權德輿奉和于司/空新卜城南郊居
[007-7b]
晩院花留立看看蝴蝶飛衆香深黯黯暮雨細霏霏薦
寢低雲鬢含羞下繡幃緑窓銷暗燭還向月中歸
晩院白居易玉真觀/小女冠阿容看看李端送/竇兵曹衆香杜甫秋日/䕫府詠懷暮
雨呉融武牢/闗遇雨薦寢許敬宗奉和七/夕宴懸圃應制含羞温庭筠/女冠子緑窓
權徳輿雜言和李/貟外春日戯題還向長孫佐輔/闗山月
垂簾一室眠帳撒五銖錢低鬢蟬釵落藏衾鳯綺纒不
離髙枕上微笑畫屏前風月歡寧間卿卿騁少年
垂簾李嘉祐元日無衣冠入朝寄/皇甫拾遺冉從弟補闕紓帳撒梁鉉天門街/西觀榮王聘
[007-8a]
妃/低鬢牛嶠菩/薩蠻藏衾路徳延/小兒詩不離張喬題友/人林齋微笑權/徳
輿玉/臺體風月柳宗元酬/婁秀才卿卿李賀休/洗紅
不忍暫忘君巫山秀莫羣忽疑行暮雨應解作朝雲豔
粉宜斜燭金爐換夕薰愜心同笑語審聽亦難分
不忍曹松再到洪/州望西山巫山劉方平巫/山神女忽疑杜甫/花底應解李/山
甫惜/花豔粉李愿觀/翟玉妓金爐毛文錫/賛浦子愜心劉禹錫酬鄭州/權舎人見寄
審聽方干聽新/蟬寄張晝
含情意不任柔軟美人心應笑金臺上同依玉樹隂困
[007-8b]
融香汗滴睡熟小屏深鬢亂羞雲捲翹翹失鳯簪
含情魚𤣥機感/懷寄人柔軟劉禹錫令狐相公見/示新栽蕙蘭之什應笑盧溵/金燈
同依沈傳師和李徳裕/觀玉蕊花見懷困融張孜/雪詩睡熟李賀謝秀才/有妾縞練改
從於/人鬢亂陸龜䝉/寄逺翹翹李商隱/念逺
冉冉柳枝腰花枝正索饒細音遥翠珮纎影透龍綃喜
過還疑夢憐多轉自嬌臥遲燈㓕後羅薦暗魂消
冉冉李羣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花枝皇甫松/抛毬樂細音張祜華清宫/和杜舎人
纎影徐夤銀結/條冠子喜過姚合及第後/夜中書事憐多元稹贈/雙文臥遲
[007-9a]
白居易秋/雨夜眠羅薦呉融/春寒
華裀織鬭鯨錦帳兩邊横白日知丹抱通宵欵素誠低
鬟若無力欹枕不勝情報曙窓何早流鶯三數聲
華裀劉禹錫歴/陽書事錦帳王建新/嫁娘詞白日韓偓/淒淒通宵韓思彦/酬賀遂
亮/低鬟于濆古/宴曲欹枕呉融雨後/聞思歸樂報曙白居易閒居自/題戯招宿客
流鶯權徳輿雜言和李貟/外副使春日戯題
綽約小天仙紅妝二八年聞琴不肯聽贈綺一何妍毎
許連牀坐唯當共被眠繫君裙帶著五色繡團圓
[007-9b]
綽約白居易玉真張觀/主下小女冠阿容紅妝李白江/夏行聞琴李播見美/人聞琴不
聽/贈綺李端酬丘拱外甥/覽余舊文見寄毎許朱慶餘上/張水部唯當盧綸/送馬
尚書郎君侍/從歸覲太原繋君元稹桐/花落五色劉禹錫/抛毬樂
獨憐傾國貌為盡合歡杯新月迎宵挂叢花隔扇開香
飄歌袂動嬌逐語聲來相賀雕䦨側朝昏雲雨堆
獨憐趙嘏昔昔鹽/采桑秦氏女為盡沈佺期夀/陽王花燭新月韓愈/西山叢花鄭/世
翼看/新婚香飄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嬌逐王維扶南/曲歌詞相賀李嶠/燕
朝昏李洞/登樓
[007-10a]
月色明如晝秋堂復夜䦨瑶池何悄悄銀箭尚珊珊素
影紗窓霽清輝玉臂寒芙蓉褥已展半睡待郎看
月色崔道融擬樂府/子夜四時歌秋堂錢起郭司/徒㕔夜宴瑶池韋莊信州/月巖山
銀箭莫宣卿百官乘/月早朝聽殘漏素影鄭錫/望月清輝杜甫/月夜芙蓉呉融/箇人
半睡韓偓/半睡
雙雙金鷓鴣繡帳博山爐爛漫為雲雨嬋娟勝畫圖粉
痕疑檢玉香汗盡流珠暫引櫻桃破問郎看好無
雙雙温庭筠/菩薩蠻繡帳李益金/吾子爛漫杜甫太平/寺泉眼嬋娟白居/易東
[007-10b]
南行一/百韻粉痕馬戴府試觀開/元皇帝東封圖香汗顔粲呉宫/教美人戰暫引李/後
主一/斛珠問郎張祜㧞/蒲歌
道藴詩傳麗吟詩婢苦煩窓中聊取筆花裏獨留樽字
小書難冩房深影易昏檀郎好聮句三五定君婚
道藴許渾和賓客/相國咏雪吟詩元稹丙/申秋窓中李頻尋華/陽尊者花裏
韋應物期盧嵩枉書/稱日暮無馬不赴字小杜牧分司東/都上劉侍郎房深温庭筠/春初對
暮/而檀郎司空曙送史/申之峽州三五鮑溶/古意
風牖送花來逢花傾一杯専房猶見寵行樂不須猜眉
[007-11a]
㸃萱牙嫩笑疑桃臉開二三更後雨長得好詩催
風牖許敬宗奉和/慈恩寺應制逢花白居易訪/皇甫七専房皇甫冉同李/蘇州傷美人
行樂歐陽衮/田家眉㸃杜牧/朱坡笑疑賈至贈/薛瑶英二三李洞江峽/冦亂寄懷
吟/僧長得釋齊已/新燕
盈盈天下姝白雪凈肌膚密坐隨歡促親情覺語麤向
燈垂玉枕映燭解羅襦好作鴛鴦夢鴛鴦入畫圖
盈盈許渾/寓懐白雪李頎謁張/果先生密坐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親情
姚合從/軍樂向燈趙嘏昔/昔鹽映燭王維/雜詩好作李賀謝秀才有/妾縞練改從於
[007-11b]
人/鴛鴦呉融/即席
夙昔影中疑蜂雄蛺蝶雌却思同宿夜猶識合昏期楚
柳腰肢嚲宫花錦繡欹一宵相見事唯願兩人知
夙昔張説寄/許八蜂雄李商隱/柳枝却思周賀逢/播公猶識元稹感/小株夜
合/楚柳白居易酬郭侍御/多雨春空過詩宫花釋貫休壽/春節進一宵韓偓/半夜
唯願郭震二月/樂遊詩
十指剥春葱斜抽半袖紅畫堂初㸃燭錦瑟忽聞風月
魄侵簪冷妝華映箔通徘徊將就寢連影在香中
[007-12a]
十指白居/易筝斜抽張祜/五絃畫堂孟浩然崔明/府宅夜觀妓錦瑟鮑溶/風筝月
魄韓偓贈呉/顛尊師妝華王維扶南/曲歌詞裴&KR0966元稹張/舊蚊懤連影耿湋/寒蜂
採菊/蕊
單牀歡有餘窈窕鳯凰姝彷彿疑簫吹分明似畫圖水
紋浮枕簟酥顆㸃肌膚平昔誰相愛人前道得無
單牀楊巨源和盧諌議/朝回書情即事窈窕張東之與國/賢良夜歌彷彿李徳/裕清
明後憶/山中分明權德輿送/孔江州水紋韓愈/新亭酥顆白居易/阿崔平昔
鄭谷/荔枝人前李商隱/妓席
[007-12b]
枕席還相似肌膚安可云醉消羅綺豔香帶筦絃聞懶
結茱萸帶慵拖翡翠裙袴花紅石竹餘氣自氛氲
枕席杜甫自瀼西荆扉/且移居東屯茅屋肌膚元稹/蝱醉消李逺遊故王/駙馬池亭
香帶鄭谷水/林擒花懶結宋之問/江南曲慵拖毛文錫/賛浦子袴花白居易/和夢遊
春/詩餘氣張仲素夜聞/洛濵吹笙
瓊樓上半空含笑出簾櫳乍見疑迴面多嬌愛歛躬粟
鈿金夾膝花遶玉屏風化作鴛鴦鳥低昂錦帳中
瓊樓遜逖奉和御製/登鴛鴦樓應制含笑李白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乍見白/居
[007-13a]
易裴常侍以題薔/薇架十八韻見示多嬌元稹㑹/真詩粟鈿常理古/别離花遶鄭/遂
初别/離怨化作李徳輿/鴛鴛篇低昂李嶠/咏鶯
色麗思沉滛陽臺許伴尋蘭裙間珠履翠鈿束羅襟永
日常攜手通宵各話心苔衣香屐跡相送出花隂
色麗張祜/鸚鵡陽臺朱慶餘留别盧/𤣥休歸荆門蘭裙劉言史/苦婦詞翠鈿許/渾
贈蕭/錬師永日儲光羲獄中貽姚/張薛李鄭柳諸公通宵許棠冬夜與/友人㑹宿苔衣
陳翊過馬/侍中亭相送楊巨源春日與劉評/事過故證上人院
待月登樓夜樓深月到難層臺張舞鳯長袖轉迴鸞坐
[007-13b]
惜蘭膏燼稍知花簟寒夕迷鴛枕上莫厭百迴看
待月許棠宿同州/厲評事舊業樓深呉融/出遲層臺元稹春/六十韻長袖虞世/南咏
舞/坐惜韋蟾/上元稍知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夕迷楊衡咏/春色莫厭
李建勲春日/小園晨看
新月孕簾鉤天髙片影流呉姬停白紵趙媛發清謳轉
燭初移障當牕又映樓却須深酌酒笑語度更籌
新月錢起禁/闈玩雪天髙薛能一/葉落呉姬李羣玉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趙媛
許敬宗奉和/宴中山應制轉燭白居易/和春深當牕李商隱/牡丹却須李咸用/别所知
[007-14a]
笑語唐暄還渭/南感舊
别情十七首/
夢好更尋難當歡須且歡却嫌風景麗更抱别離酸燈
盡語不盡更䦨意未䦨同看一片月雙照涙痕乾
夢好李商隱/曉起當歡王建/惜歡却嫌李逺題/僧院更抱韋應物冬/至夜寄京
師諸/弟燈盡孟郊宿李秀/才小山池亭更䦨祖詠/七夕同看李羣玉中秋/廣江驛示韋
益/雙照杜甫/月夜
風景惜離晨留連意更新折花兼踏月帶雪復銜春北
[007-14b]
斗分征路西亭送别津儂家真個去一葦礙車輪
風景李嶠送駱/奉禮從軍留連韋應物將發/楚州訪李二折花温庭筠秘書/劉尚書挽歌
帶雪張喬終/南山北斗徐彦伯送特進/李嶠入都祔廟西亭張子容送孟/八浩然歸襄
陽/儂家王維酬黎居/士浙川作一葦元稹酬樂天早春/間遊西湖見寄
春風樓上望拖袖倚斜暉化蝶誠知幻為鴛此日飛寸
心言不盡雙燭送將歸待月東亭宿沉沉玉漏稀
春風令狐楚/春閨思拖袖杜牧為/人題贈化蝶蔣防至/人無夢為鴛梁陟送/孫舎人
歸湘/州寸心錢起逢/俠者雙燭儲光羲/夜觀妓待月楊巨源秋日題/陳宗儒圃亭悽
[007-15a]
然感/舊沉沉羊士諤和/武相早朝
相思倚竹隂看月復聽琴巫峽朝雲起秦樓夜思深絃
危中婦瑟香拂美人簪言笑何時接同為交頸禽
相思朱慶餘酬于/訢校書見貽看月盧綸陪中書李紓/舎人夜泛東池巫峽元稹/楚歌
秦樓張祜/簫絃危李商隱送千牛/李將軍赴闕香拂王表賦得/花發上林言笑
岑参懷葉縣闗操/姚曠韓涉李叔齊同為李端王/敬伯歌
莫恨紅裙破君能補綴不明朝散雲雨兹夕異衾裯起
見西樓月相思南渡頭催來兩槳送臉淚迸難收
[007-15b]
莫恨韋莊贈/姬人君能姚合咏/破屏風明朝宋之問答/李司戸䕫兹夕孟浩/然送
王昌齡/之嶺南起見錢起賦得浦口望/斜月送皇甫判官相思劉長卿重過宣/峯寺山房寄靈
一/催來呉融/箇人臉淚李益宿馮翊/夜雨贈主人
昨日别朱輪蛾眉向影顰恨容偏落淚嬌態欲沉春真
玉却非玉香塵豈是塵如何今夜夢獨有鏡中人
昨日劉禹錫謝宣州/崔相公賜馬蛾眉劉希夷代秦/女贈行人恨容温庭筠/咏嚬
嬌態呉融/即席真玉李咸用/荆山香塵釋貫休劉/相公見訪如何曹鄴送/進士李
殷下第/逰汾河獨有崔國輔/麗人曲
[007-16a]
我命同君命君心自我心無媒猶未達念汝一何深物
色連三月歸期抵萬金何時應㑹面温燠坐相侵
我命許棠寄/趙能卿君心韋莊對酒/贈友人無媒武元衡長/安春望念汝張/潮
長干/行物色王勃仲/春郊外歸期曹松送胡中/丞使日東何時方干贈許/牘山人
温燠薛能贈/歌人
不敢苦相留陽臺雨欲收話窮猶注睇日宴未梳頭衛
女紅妝薄燕姬翠黛愁兩邊俱拭淚書札寄無由
不敢盧綸倫開府席上賦/得咏美人名解愁陽臺趙冬曦奉/答燕公話窮温庭/筠咏
[007-16b]
寒/宵日宴劉禹錫/三閣詞衛女李嘉祜春/日洪上作燕姬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
納凉晩/際遇雨兩邊張文恭佳/人照鏡書札姚鵠寄雍/陶先輩
愁隨芳草新不語兩含顰方喜千年㑹長留一道春玉
窓抛翠管綵舫入花津倍結離情密流蘇帳裏人
愁隨魚𤣥機/寄國香不語温庭筠湘/宫人歌方喜元稹㑹/真詩長留白居/易武
丘寺/路玉窓李逺觀廉/女真葬綵舫權徳輿雜言和李/貟外春日戲題倍結楊/衡
送王秀才/往安南流蘇于濆/早發
無計留君住蘭窓掩鏡臺好吹楊柳曲擬作杏花媒語
[007-17a]
盡意不盡身迴心未迴更為他夜約綺帳待君開
無計岑参水亭送劉/顒使還歸節度蘭窓張泌/碧户好吹劉禹錫酬樂/天醉後狂吟擬
作李商隱柳/下暗記語盡李咸用送/從兄坤載身迴司空圖次韻和秀/上人遊南五臺
更為許棠春夜同厲/文學先輩㑹宿綺帳鄭震十月/樂遊詩
妾乆埀珠淚感郎情意深相思昏若夢尺素重於金徙
倚三層閣低徊一寸心遥知明月夜何處更同衾
妾乆趙嘏昔/昔鹽感郎李暇碧/玉歌相思錢起送時暹/避難適荆南尺素顧/况
遊子/吟徙倚李商隱/春遊低徊曹鄴/庭草遥知楊逵送鄒尊/師歸洞庭何處
[007-17b]
長孫佐輔杭州/秋日别故友
春草憶佳期西園寄夢思可憐踏青伴不記折花時獨
鶴歸何晩雙魚贈已遲錦長書鄭重讀罷涕交頥
春草劉長卿送荀八/過山隂舊縣西園温庭筠莊恪/太子挽歌詞可憐劉禹錫/荆州歌
不記劉駕/醒後獨鶴杜甫/野望雙魚張謂寄/崔澧州錦長李商隱/無題讀罷
盧綸酬暢博/士當感懷
來往别離心相思深不深霧垂鴉翅髪雨濕翠毛簪一
水秋難渡雙魚信勿沉昨來頻夢見花裏弄春禽
[007-18a]
來往張喬送友/人東歸相思王維贈/裴迪霧垂鄭畋題緱山/王子晉廟雨濕
李華/咏史一水李乂髙安/公主挽歌雙魚徐鉉送/黄秀才昨來王諲/閨情花裏楊/師
道春朝/閒步
話别無長夜相思又此春瑶姬不可見巫峽更何人運
石疑填海乗槎與問津遥情毎東注誰共爾為隣
話别項斯送殷/中丞遊邊相思魚𤣥機/寄國香瑶姬李羣玉/雲安巫峽昭宗/巫山
一段/雲運石元稹酬叚丞與諸棊/流㑹宿敝居見贈乘槎杜甫寄李/十二白遥情
孟浩然晩春/臥病寄張八誰共陳子昂合州/津口别舎弟
[007-18b]
竟日留歡樂經時憶酒肴不勝珍重意未欲等閒抛夏
葉開紅蕊凉花束紫梢送君南浦外雞亂響嘐嘐
竟日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闗中經時皮日休新秋/言懷寄魯望不勝白居易酬/盧秘書
未欲孟貫贈/隱者夏葉蕭嵩奉和聖製送張/説上集賢學士賜宴凉花陸龜䝉/和襲美
新秋言/懷次韻送君王勃/别人雞亂元稹/江邊
惜别酒頻添多時總莫嫌玉琴聲悄悄鈎月夜纎纎故
作單床寢休憑吉夢占如何共清景身願化為蟾
惜别杜甫東津送韋/諷攝閬州録事多時王建/貧居玉琴白居易/古意鈎月元/稹
[007-19a]
開元觀閒居酬/呉士矩侍御故作韋應物/答賓休憑陸龜䝉秋日/遣懷寄道侶如何
釋皎然山中月/夜寄無錫長官身願賈島/玩月
拭翠歛蛾眉薰爐悵望時夜来常有夢歸晩更生疑宿
霧䝉瓊樹朝霜潤紫梨庭閒花落後猶自憶佳期
拭翠任氏書/桐葉薰爐温庭筠/咏寒宵夜来岑参楊/固店歸晩王維早/春行
宿霧崔備奉酬/中書相公朝霜雍陶和劉補/闕秋園寓興庭閒李咸用/贈來鵬猶自
劉長卿過桃/花夫人廟
[007-19b]
香屑集巻七
あいか瞬 , 相川みなみ ,相崎琴音 ,愛咲ゆかり ,愛咲れいら ,相沢智沙 ,愛染恭子 ,相田すみれ ,あいだもも
あいだゆあ ,愛田るか ,相原真由子 ,蒼井そら ,葵みのり ,青木琴美 ,青木詩央里,青木のあ
青木ゆかり,青木りん. ,青木玲 ,青沼ちあさ ,青葉ゆうな,青山菜々 ,赤坂麗 ,紅音ほたる
秋菜楓,秋野圭子
秋元ともみ ,秋吉里香 ,朝岡実嶺 ,朝河蘭 ,麻倉かほり ,浅倉舞 ,,亜佐倉みんと ,安里祐加
あさの友里,朝比奈順子 ,朝比奈ゆい ,朝吹ケイト ,浅間るい ,浅見まお ,浅見美那
麻宮淳子 ,麻美ゆま ,朝水里緒,飛鳥いずみ ,飛鳥裕子 ,東清美 ,麻生早苗
麻生まりも ,麻生澪 ,安倍なつき ,天衣みつ ,天海麗,彩名杏子 ,綾乃梓 ,鮎川あみ
鮎川真理 ,有賀美穂 ,有川真生 ,有吉奈生子 ,安藤綾 ,安藤有里 ,杏堂なつ
《香艷叢書》 清 張廷華
目錄, 香艷叢書一集, 卷一
《鴛鴦牒》, 《美人譜》, 《花底拾遺》, 《補花底拾遺》, 《十眉謠》, 《閒情十二憮》
《黛史》, 《小星志》, 《胭脂紀事》, 《十美詞紀》, 卷二 《悅容編》, 《香天談藪》, 《婦人集》, 卷三 《婦人集補》, 《艷體連珠》, 《侍兒小名錄拾遺》,
《補侍兒小名錄》, 《續補侍兒小名錄》, 《妒律》, 卷四 《三婦評《牡丹亭》雜記》, 《龜台琬琰》,《潮嘉風月記》,
香艷叢書二集,, 卷一.32 《三風十愆記》,33 《艷囮二則》,34 《筆夢敘》,35 附《顧仲恭討錢岱檄》36 卷二 , 37 《絳雲樓俊遇》,38 《金姬小傳》,39 《金姬傳別記》,40 《滇黔土司婚禮記》,41 《衍琵琶行》,42 《西湖小史》
43 卷三, 44 《十國宮詞》,45 《十國宮詞》,46
卷四,47 《啟禎宮詞》,48 《海鷗小譜》,49 《邵飛飛傳》,50 《婦學》,51 《婦人鞋襪考》,52 《纏足談》,53 《百花彈詞》,54 《今列女傳》
55 《李師師外傳》,56 《紅樓百美詩》〖並入香艷叢書十四集卷二,此篇章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之一〗
57 《百花扇序》,58 《閒餘筆話》
59 香艷叢書三集
60 卷一
61 《敝帚齋餘談節錄》,62 《影梅庵憶語》,63 《王氏複仇記》,64 《紅樓葉戲譜》,65 《釵小志》,66 《妝台記》,67 《髻鬟品》
68 卷二
69 《漢雜事秘辛》,70 《大業拾遺記》,71 《元氏掖庭記》,72 《焚椒錄》,73 《美人判》,74 《清閒供》75 卷三76 《看花述異記》,77 《新婦譜》,78 《新婦譜補》,79 《新婦譜補》,80 《古艷樂府》,
81 卷四
82 《比紅兒詩注》,83 《某中丞夫人》,84 《妖婦齊王氏傳》,85 《老狐談歷代麗人記》,86 《宮詞》,87 《天啟宮詞》,88 《啟禎宮詞》
89 香艷叢書四集,
90 卷一
91 《趙後遺事》,92 《金縷裙記》,93 《冥音錄》,94 《三夢記》,95 《名香譜》,96 《清尊錄》,97 《蜀錦譜》,98 《春夢錄》,99 《牡丹榮辱志》
100 《芍藥譜》,101 《花經》,102 《花九錫》,
103 卷二,104 《瑤台片玉》甲種上編,105 《瑤台片玉》甲種中編,106 卷三,107 《瑤台片玉》甲種下編,108 《閨律》,109 《續艷體連珠》,110 《勝朝彤史拾遺記》上,
111 卷四 112 《勝朝彤史拾遺記》下
113 香艷叢書五集
114 卷一 115 《玉台書史》,116 卷二,117 《北里志》,118 《教坊記》,119 《青樓集》,120 《麗情集》,121 《荻樓雜抄》,122 《琵琶錄》
123 《魏王花木志》,124 《桂海花木志》,125 《楚辭芳草譜》
126 卷三,,127 《瑤台片玉乙種》,128 《王翠翹傳》,129 《擬合德諫飛燕書》,130 《金小品傳》,131 《徐郎小傳》,132 《頓子真小傳》
133 《妓虎傳》,134 《香本紀》,135 《楊娥傳》,136 《黔苗竹枝詞》,137 《黑美人別傳》,138 《某中丞》,139 《女盜俠傳》,140 《女俠翠雲娘傳》
141 《記某生為人唆訟事》,142 《記慄主殺賊事》,143 《女俠荊兒記》失名,144 卷四,145 《餘墨偶談節錄》,
146 香艷叢書六集
147 卷一148 《黑心符》,149 《漢宮春色》,150 《竹夫人傳》,151 《湯媼傳》,152 《周櫟園奇緣記》,153 《彩雲曲有序》,154 《苗妓詩》,155 《十國宮詞》
156 卷二,,157 《梵門綺語錄》一,158 《琴譜序》,159 《代少年謝狎妓書》,160 《小腳文》,161 《冷廬雜識節錄》,162 《韻蘭序並引》,
163 卷三,164 《迷樓記》,165 《劉無雙傳》,166 《步非煙傳》,167 《譚節婦祠堂記》,168 《月夜彈琴記》,169 《醋說》,
170 《戲擬青年上政 府請馳禁早》,171 《自由女請禁婚嫁陋俗稟稿》,172 《婦女贊成禁止娶妾律之大》,173 《擬王之臣與其友絕交書》,174 《代某校書謝某狎客饋送局》
175 《懺船娘張潤金疏》,,176 《冶游自懺文》,,77 《游戲策問一則》,178 《冶游賦》,179 《閨中十二曲》
180 卷四,181 《盤珠詞》,182 《鬘華室詩選》,183 香艷叢書七集,184 卷一,185 《梵門綺語錄》二,186 《恨塚銘》,187 《七夕夜游記》,188 《俞三姑傳》
189 卷二,190 《過墟志感》,191 《文海披沙摘錄》,192 《述懷小序》,193 《河東君傳》,194 《懼內供狀》,195 《靈應傳》,196 《神山引曲》,197 《宋詞媛朱淑真事略》
198 《張靈崔瑩合傳》,,199 《菊譜》一,,200 《菊譜》二,201 卷四,202 《小螺庵病榻憶語》,203 附《越畹女史小傳》,204 《夢游錄》,205 《歌者葉記》
206 香艷叢書八集,207 卷一,208 《香蓮品藻》,209 《金園雜纂》,210 《貫月查》,211 《採蓮船》,212 《響屟譜》,213 卷二,214 《馮燕傳》
215 《女官傳》,216 《書葉氏女事》,217 《貞婦屠印姑傳》,218 《虎丘吊真娘墓文》,219 《玉鉤斜哀隋宮人文》,220 《玉梅後詞》,221 《雙頭牡丹燈記》
222 《玫瑰花女魅》,223 《織女》,224 《蘇四郎傳》,225 《廬山二女》,226 《洞簫記》,227 《五石瓠節錄》,228 《洛陽牡丹記》,229 卷三
230 《王嬌傳》,231 《記某生為人雪冤事》,,232 《菽園贅談節錄》,233 卷四,234 《香咳集選存》一,235 香艷叢書九集,236 卷一,237 《五代花月》
238 《喬複生王再來二姬合傳》,239 《心蠡母傳》,240 《十八娘傳》,241 《真真曲》,242 《至正妓人行》,243 《圓圓傳》,244 《溫柔鄉記》,245 《金漳蘭譜》,246 《王氏蘭譜》
247 卷 二,248 《斷袖篇》,249 《鬱輪袍傳》,250 《杜秋傳》,251 《妙女傳》,252 《烈女李三行》,253 《蘇小小考》,254 《甲癸議》,255 《悼亡詞》,256 《夏閨晚景瑣說》
257 卷 三,258 《伏苓仙傳奇》,259 卷四,260 《香咳集選存》二,261 香艷叢書十集,262 卷 一,263 《玉台畫史》,
264 卷二,265 《古鏡記》,266 《太恨生傳》,267 《春人賦》,268 《廣東火劫記》,269 《姍姍傳》,270 《虞美人傳》,271 《黃竹子傳》,272 《春娘傳》
273 《金華神記》,274 《貞烈婢黃翠花傳》,275 《花仙傳》,276 《薄命曲》,277 《猗覺寮雜記》,278 《徐娘自述詩記》,
279 卷三, 280 《物妖志》,281 卷四,282 《梅譜》,283 《梅品》,284 《洛陽牡丹記》郢江?周氏,285 《陳州牡丹記》,286 《天彭牡丹譜》,287 《海棠譜》
288 香艷叢書十一集 ,289 卷一,290 《梵門綺語錄》三,291 《靈物志》,292 《花鳥春秋》,293 《一歲芳華》,294 《太曼生傳》,295 《黃九煙和楚女詩》,296 《千春一恨集唐詩六十首》
297 卷二,298 《武宗外記》,299 《明制女官考》,300 《閨墨萃珍》,301 《婚啟》,302 卷三,303 《遼陽海神傳》,304 《巫娥志》,305 《志許生奇遇》
306 《志舒生遇異》,307 《集美人名詩》,308 《姽嫿封》,309 卷四,310 《玄妙洞天記》,311 《西湖游幸記》,312 《西湖六橋桃評》,313 《續髻鬟品》,314 《瓊花集》
315 香艷叢書十二集,316 卷一,317 《淞濱瑣話》卷一、二,318 卷二,319 《湘煙小錄》,320 卷三,321 《竹西花事小錄》,322 《燕台花事錄》
323 《喟庵叢錄》,324 卷四,325 《課婢約》,326 《婦德四箴》,327 《桂枝香》,328 《夢粱香》,329 《金釧記》,330 《俠女希光傳》,331 《百花園夢記》
332 香艷叢書十三集,333 卷一,334 《淞濱瑣話》卷三、四 ,335 卷二,336 《冬青館古宮詞》,337 卷三,338 《板橋雜記》,339 《珠江名花小傳》
340 《金粟閨詞百首》,341 卷四,342 《梅喜緣》,343 《沈警遇神女記》,344 《娟娟傳》,
345 香艷叢書十四集,,346 卷一,347 《淞濱瑣話》卷五、六,348 卷二,349 《石頭記評贊》〖原書此處只錄序、題詞,總評、分評在十九集卷三〗
350 《石頭記評花》〖原書十九集卷四重複〗,351 《讀紅樓夢雜記》,352 《紅樓夢竹枝詞》,353 《紅樓夢題詞》
354 《紅樓夢賦》〖原書附錄:《紅樓夢問答》《紅樓夢存疑》《大觀園圖說》《石頭記論贊》,總評、分評分為二錄,加上《紅樓百美詩》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
355 卷三,356 《秦淮畫舫錄》,357 卷四,358 《秦淮畫舫錄》,359 香艷叢書十五集,360 卷 一,361 《淞濱瑣話》卷七、八,362 卷二
363 《帝城花樣》,,364 《花燭閒談》,365 《南澗行》,366 卷三,367 《十洲春語》,,368 卷四,369 《十二月花神議》,370 《林下詩談》,371 《清溪惆悵集》,
372 香艷叢書十六集,373 卷 一,374 《淞濱瑣話》卷九、一○,375 卷二,376 《閩川閨秀詩話》,377 卷三,378 《對山餘墨》,379 《銀瓶征》,380 《吳絳雪年譜》
381 卷四,382 《明宮詞》,383 《十美詩》,384 《節錄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385 《菊譜》,386 香艷叢書十七集,387 卷一,388 《淞濱瑣話》卷十一、十二
389 卷二,,390 《綠珠傳》,,391 《陳張貴妃傳》,392 《碧線傳》,393 《秋遷會記》,394 《張老傳》,395 《瑤台片玉甲種補錄》,396 卷三,397 《吳門畫舫錄》
398 《吳門畫舫續錄》,399 卷四,400 《粉墨叢談》,401 香艷叢書十八集,402 卷一,403 《續板橋雜記》,404 《畫舫余談》
405 卷二,,406 《白門新柳記》,,407 《白門新柳補記》,408 《白門衰柳附記》,409 《懷芳記》,410 卷三,411 《青塚志》
412 卷四,413 《青塚志》,414 香艷叢書十九集,415 卷一,,416 《花國劇談》,
417 卷二,418 《雪鴻小記》,419 《珠江梅柳記》,420 《泛湖偶記》,421 《珠江奇遇記》,422 《沈秀英傳》,423 《南宋宮閨雜詠》
424 卷三,425 《石頭記評贊》〖並人十四集卷二〗,426 卷四,,427 《石頭記評花》〖並人十四集卷二〗,428 香艷叢書二十集
429 卷一,430 《笠翁偶集摘錄》,431 《寄園寄所寄摘錄》,432 卷二,433 《海陬冶游錄》,434 《海陬冶游附錄》,435 卷三,436 《海陬冶游附錄》
437 卷四,438 《海陬冶游餘錄》,439 《紀唐六如軼事》,440 《西泠閨詠後序》,441 《六憶詞》,442 《春閨雜詠》,443 《秀華續詠》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87249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8837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www.guoxue123.cn/jijijibu/0201/09xycs/034.htm
香屑集-清-黃之雋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
黃之雋 :香屑集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5%A8%E8%A6%BD
香屑集巻一 : 中允黄之雋撰
https://github.com/kr-shadow/KR4/blob/master/KR4f0047%20%E9%A6%99%E5%B1%91%E9%9B%86-%E6%B8%85-%E9%BB%83%E4%B9%8B%E9%9B%8B.txt
Labels:
王龍溪,
石川安貞注: ( 陸贄 ) 陸宣公全集,
梁方仲 : 明代糧長制度,
陳奐 : 詩毛氏傳疏,
彭定康,
瑜伽師地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