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攻殻機動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攻殻機動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 復次云何雜染施設建立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 復次云何雜染施設建立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五


復次云何雜染施設建立。謂由三種雜染應
知何等為三。一煩惱雜染。二業雜染。三生
雜染。


煩惱雜染云何。嗢拕南曰。


「 自性若分別
 因位及與門
 上品顛倒攝
 差別諸過患」



當知煩惱雜染。由自性故。分別故。因故。位
故。門故。上品故。顛倒攝故。差別故。過患故。
解釋應知。


煩惱自性者。謂若法生時其相自然不寂靜
起。由彼起故。不寂靜行相續而轉。是名略
說煩惱自性。
[008-0313b]


煩惱分別者。或立一種。謂由煩惱雜染義
故。或分二種。謂見道所斷。修道所斷。或分
三種。謂欲繫色繫無色繫。或分四種。謂欲繫
記無記。色繫無記。無色繫無記。或分五種。
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



修道所斷。或分六種。謂貪恚慢無明見疑。或
分七種。謂七種隨眠。一欲貪隨眠。二瞋恚
隨眠。三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
六見隨眠。七疑隨眠。或分八種。謂貪恚
慢無明疑見及二種取。或分九種。謂九結。一
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
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或分十種。一


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
取。六貪。七恚。八慢。九無明。十疑。或分一百
二十八煩惱。謂即上十煩惱。由迷執十二種
諦建立。應知。


何等名為十二種諦。謂欲界苦諦集諦。色界
苦諦集諦。無色界苦諦集諦。欲界增上彼遍
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色界增上彼遍
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無色界增上彼
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此中於欲界
苦集諦。及於欲界增上滅道諦。具有十煩惱
迷執。於色界苦集諦。及於彼增上滅道諦。除
瞋有餘煩惱迷執。如於色界。於無色界亦
爾。於欲界對治修中。有六煩惱迷執。謂除
邪見見取戒禁取疑。於色界對治修中。有五
煩惱迷執。謂於上六中除瞋。如於色界對


治修中。於無色對治修中亦爾。如迷執。障
礙亦爾。薩迦耶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
[008-0313c]
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
故。等隨觀執五種取蘊。若分別不分別染污
慧為體。邊執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
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
執五取蘊為我性已等隨觀執為斷為常。


若分別若不分別染污慧為體。邪見者。謂
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
故。撥因撥果或撥作用。壞真實事。唯用
分別染污慧為體。見取者。謂由親近不善
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以薩迦耶
見邊執見邪見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
等法。比方他見等隨觀執為最為上勝妙
第一。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


戒禁取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
不如理作意故。即於彼見。彼見隨行。若戒
若禁。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等法。等隨
觀執為清淨。為解脫為出離。唯用分別染
污慧為體。貪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
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


於外及內可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染著為
體。恚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
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
非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憎恚為體。慢者謂
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
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高下勝劣。
若分別不分別。高舉為體。無明者。謂由親
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
由任運失念故。於所知事若分別不分別。
染污無知為體。疑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
[008-0314a]
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於所知事。唯
用分別異覺為體。


煩惱因者。謂六種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
緣故三由親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數
習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諸煩惱。
所依故者。謂由隨眠起諸煩惱。所緣故者。
謂順煩惱境界現前。親近故者。謂由隨學
不善丈夫。邪教故者。謂由聞非正法。數習
故者。謂由先殖數習力勢。作意故者。謂由
發起不如理作意故諸煩惱生。


煩惱位者。略有七種。一隨眠位。二纏位。三
分別起位。四俱生位。五耎位。六中位。七上位。
由二緣故。煩惱隨眠之所隨眠。一由種子
隨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


煩惱門者。略由二門煩惱所惱謂由纏門及
隨眠門。纏門有五種。一由不寂靜住故。二
由障礙善故。三由發起惡趣惡行故。四由
攝受現法鄙賤故。五由能感生等苦故。云
何隨眠門所惱。謂與諸纏作所依故。及能
引發生等苦故。又由七門。一切煩惱於見
及修能為障礙應知。謂邪解了故。不解了
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執故。彼因依處



故彼怖所生故。任運現行故。


云何煩惱上品
相。謂猛利相。及尤重相。此相略有六種。一
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續故。四由事
故。五由起惡業故。六由究竟故。由犯故
者。謂由此煩惱纏故。毀犯一切所有學處。
由生故者。謂由此故。生於欲界苦惡趣中。
由相續故者。謂貪等行諸根成熟。少年盛壯
[008-0314b]
無涅槃法者。由事故者。謂緣尊重田。若
緣功德田。若緣不應行田而起。由起惡
業故者謂由此煩惱纏故。以增上適悅


心起身語業。由究竟故者。謂此自性上品
所攝。最初耎對治道之所斷故。


煩惱顛倒攝者。謂七顛倒。一想倒。二見倒。三
心倒。四於無常常倒。五於苦樂倒。六於不
淨淨倒。七於無我我倒。想倒者。謂於無常
苦。不淨無我中。起常樂淨我妄想分別。見倒
者。謂即於彼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樂建立
執著。心倒者。謂即於彼所執著中貪等煩


惱。當知煩惱略有三種。或有煩惱。是倒根
本。或有煩惱。是顛倒體。或有煩惱是倒等
流。倒根本者。謂無明。顛倒體者。謂薩迦耶
見。邊執見一分。見取戒禁取及貪。倒等流者。
謂邪見邊執見一分。恚慢及疑。此中薩迦耶
見。是無我我倒。邊執見一分。是無常常倒。見
取是不淨淨倒。戒禁取是於苦樂倒。貪通二
種。謂不淨淨倒。及於苦樂倒。


煩惱差別者。多種差別應知。謂結。縛。隨眠。
隨煩惱。纏。暴流。軛。取。繫。蓋。株杌。垢。常害。
箭。所有。根。惡行。漏。匱。燒。惱。有諍。火。熾然。
稠林。拘礙。如是等類煩惱差別當知。此中
能和合苦故。名為結。令於善行不隨所
欲故名為縛。一切世間增上種子之所隨
逐故名隨眠。倒染心故名隨煩惱。數起現



行故名為纏。深難渡故。順流漂故故名暴
流。邪行方便故名為軛。能取自身相續不
絕故名為取。難可解脫故名為繫。覆真
[008-0314c]
實義故名為蓋。壞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
染污故名為垢。常能為害故名為常害。不
靜相故遠所隨故。故名為箭。能攝依事
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為根。邪行自性
故名惡行。流動其心故名為漏。能令受用
無有厭足故名為匱。能令所欲常有匱乏
故名為燒。能引衰損故名為惱。能為鬪訟
諍競之因故名有諍。燒所積集諸善根薪



故名為火。如大熱病故名熾然。種種自身
大樹聚集故名稠林。能令眾生樂著種種妙
欲塵故。能障證得出世法故名為拘礙。諸
如是等煩惱差別。佛薄伽梵隨所增強。於
彼種種煩惱門中。建立差別。結者九結。謂愛
結等。廣說如前。縛者三縛。謂貪瞋癡。隨眠
者七種隨眠。謂欲貪隨眠等。廣說如前。隨煩
惱者。三隨煩惱。謂貪瞋癡。纏者八纏。謂無慚
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妬慳悋暴流者
四暴流。謂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
流。如暴流軛亦爾。取者四取。謂欲取。見


取。戒禁取。我語取。繫者四繫謂貪身繫。瞋身
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取身繫。蓋者五蓋。謂
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
蓋。株杌者三株杌。謂貪瞋癡。如株杌如是
垢常害箭。所有惡行亦爾。根者三不善根。謂
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漏者三漏。謂
欲漏有漏無明漏。匱者三匱。謂貪瞋癡。如
匱如是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亦爾拘礙者
有五拘礙。一顧戀其身。二顧戀諸欲。三樂
相雜住。四闕隨順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
[008-0315a]
足。


煩惱過患者。當知。諸煩惱有無量過患。
謂煩惱起時先惱亂其心。次於所緣發起
顛倒。令諸隨眠皆得堅固。令等流行相續
而轉。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現
法罪。生後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
憂苦。能引生等種種大苦。能令相續遠涅
槃樂。能令退失諸勝善法。能令資財衰損


散失。能令入眾不得無畏悚懼無威。能
令鄙惡名稱流布十方。常為智者之所訶
毀。令臨終時生大憂悔。令身壞已墮諸惡
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證得自勝義利。如是
等過無量無邊。


云何業雜染。嗢拕南曰。


「 自性若分別
 因位及與門
 增上品顛倒
 差別諸過患」



當知業雜染。由自性故。分別故。因故。位故。
門故。上品故。顛倒故。差別故。過患故。解釋
應知。業自性云何。謂若法生時。造作相起。
及由彼生故。身行語行於彼後時造作而
轉。是名業自性。


業分別云何。謂由二種相
應知。一由補特伽羅相差別故。二由法相
差別故。此復二種。即善不善十種業道。所謂
殺生離殺生。不與取離不與取。欲邪行離欲
邪行。妄語離妄語。離間語離離間語。麁惡語
離麁惡語。綺語離綺語。貪欲離貪欲。瞋恚離
瞋恚。邪見離邪見。


補特伽羅相差別建立者。
謂如經言。諸殺生者。乃至廣說。殺生者者。
此是總句。最極暴惡者。謂殺害心正現前故。
血塗其手者。謂為成殺身相變故。害極害執
[008-0315b]
者。謂斷彼命故。解支節故。計活命故。無有
羞恥者。謂自罪生故。無有哀愍者。謂引彼非
愛故。有出家外道名曰無繫。彼作是說。百
踰繕那內所有眾生。於彼律儀若不律儀。為
治彼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所。即彼外道
復作是說。樹等外物亦有生命。為治彼故。
說如是言真實眾生所。此即顯示真實福德
遠離對治。及顯示不實福德遠離對治。如是
所說諸句。顯示加行殺害乃至極下捃多蟻
等諸眾生所者。此句顯示無擇殺害。於殺
生事若未遠離者。此顯遇緣容可出離。謂
乃至未遠離。來名殺生者。又此諸句略義
者。謂為顯示殺生相貌。殺生作用。殺生因







緣。及與殺生事用差別。又略義者。謂為顯
示殺生如實。殺生差別。殺所殺生。名殺生
者。又此諸句顯能殺生補特伽羅相。非顯
殺生法相。


復次不與取者者。此是總句。於他所有者。謂
他所攝財穀等事。若在聚落者。謂即彼事於
聚落中。若積集若移轉。若閑靜處者。謂即彼
事於閑靜處。若生若集。或復移轉。即此名
為可盜物數者。謂所不與不捨不棄物。若
自執受者。謂執為己有。不與而取者。謂彼或
時資具闕少執為己有。不與而樂者。謂樂受
行偷盜事業。於所不與不捨不棄而生希望
者。謂劫盜他。欲為己有。若彼物主。非先
所與。如酬債法。是名不與。若彼物主。於彼
取者而不捨與。是名不捨。若彼物主。於
諸眾生不隨所欲受用而棄。是名不棄。自
[008-0315c]


為而取者。謂不與而取故。及不與而樂故。
饕餮而取者。謂所不與不捨不棄而希望
故。不清而取者。謂於所競物為他所勝不
清雪故。不淨而取者。謂雖勝他而為過失。
垢所染故。有罪而取者。謂能攝受現法後法
非愛果故。於不與取若未遠離者。如前
殺生相說。應知所餘業道亦爾。此中略義者。
謂由盜此故。成不與取。若於是處。如其差
別如實劫盜。由劫盜故。得此過失。是名
總義。又此中亦顯不與取者相非不與取法
相。當知餘亦爾。


復次欲邪行者者。此是總句。於諸父母等所
守護者。猶如父母於己處女。為適事他
故。勤加守護。時時觀察。不令與餘共為鄙
穢。若彼沒已。復為至親兄弟姊妹之所守
護。此若無者。復為餘親之所守護。此若無



者。恐損家族。便自守護。或彼舅姑。為自
兒故勤加守護。有治罰者。謂諸國王。若執
理者。以治罰法。而守護故。有障礙者。謂守
門者。所守護故。此中略顯未適他者三
種守護。一尊重至親眷屬自己之所守護。
二王執理家之所守護。三諸守門者之所
守護。他妻妾者。謂已適他。他所攝者。謂即
未適他。為三守護之所守護。若由凶詐者。
謂矯亂已。而行邪行。若由強力者。謂對父
母等。公然強逼。若由隱伏者。謂不對彼。竊
相欣欲而行欲行者。謂兩兩交會。即於此
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者。謂於非道非處


非時。自妻妾所。而為罪失。此中略義者。謂
[008-0316a]
略顯示若彼所行。若行差別。若欲邪行。應
知。


復次諸妄語者者。此是總句。若王者。謂王家。
若彼使者謂執理家。若別者謂長者居士。若
眾者謂彼聚集。若大集中者。謂四方人眾聚
集處。若已知者。謂隨前三所經語言。若已
見者。謂隨曾見所經語言。若由自因者。謂
或因怖畏。或因味著。如由自因。他因亦
爾。因怖畏者。謂由怖畏殺縛治罰黜責等
故。因味著者。謂為財穀珍寶等故。知而說
妄語者。謂覆想欲見而說語言。此中略義者。
謂依處故。異說故。因緣故。壞想故。而說妄
語應知。


復次離間語者者。此是總句。若為破壞者。謂
由破壞意樂故。聞彼語已向此宣說聞此
語已向彼宣說者。謂隨所聞順乖離語。破
壞和合者。謂能生起喜別離故。隨印別離者。
謂能乖違喜更生故。憙壞和合者。謂於已生
喜別離中心染污故。樂印別離者。謂於乖
違喜更生中心染污故。說能離間語者。謂或
不聞或他方便故。此中略義者。謂略顯示離



間意樂。離間未壞方便。離間已壞方便。離間
染污心。及他方便應知。


復次麁惡語者者。此是總句。此中尸羅支所
攝故。名語無擾動。文句美滑故。名悅耳。增
上欲解所發起故。非假偽故。非諂媚故名
為稱心。不增益故。應順時機引義利故。
名為可愛。趣涅槃宮故名先首。文句可味
故名美妙。善釋文句故名分明。顯然有趣
[008-0316b]
故名易可解了。攝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勞。
離愛味心之所發起故名無所依止。不過
度量故名非可厭逆。相續廣大故名無邊
無盡。又從無擾動語。乃至無邊無盡語。應
知略攝為三種語。一尸羅律儀所攝語。謂一



種。二等歡喜語。謂三種。三說法語。謂其所
餘。即此最後又有三種應知。一所趣圓滿
語謂初一。二文詞圓滿語謂次二。三方便圓
滿語謂其所餘。又於未來世可愛樂故名
可愛語。於過去世可愛樂故名可樂語。於
現在世事及領受可愛樂故。名可欣語及
可意語。應知即等歡喜語名無量眾生可愛
可樂可欣可意語。即說法語名三摩呬多語。
即尸羅支所攝語。名由無悔等漸次能引
三摩地語。此中毒螫語者。謂毀摩他言縱
瞋毒故。麁獷語者。謂惱亂他言發苦觸故。
所餘麁惡語。翻前白品應知。


復次諸綺語者者。此是總句。於邪舉罪時。
有五種。邪舉罪者言不應時故名非時語
者。言不實故名非實語者。言引無義故名
非義語者。言麁獷故名非法語者。言挾瞋恚
故名非靜語者。又於邪說法時。不正思審
而宣說故。名不思量語。為勝聽者而宣說
故名不靜語。非時而說前後義趣不相屬故


名雜亂語。不中理因而宣說故名非有教
語。引不相應為譬況故名非有喻語。顯穢
染故名非有法語。又於歌笑嬉戲等時。及
觀舞樂戲笑俳說等時。有引無義語。此中略
義者。謂顯如前說三時綺語。
[008-0316c]


復次諸貪欲者者。此是總句。由猛利貪者。謂
於他所有。由貪增上。欲為己有。起決定
執故。於財者。謂世俗財類。具者。謂所受用
資具。即此二種總名為物。凡彼所有定當屬
我者。此顯貪欲生起行相。此中略義者。當
知顯示貪欲自性貪欲所緣貪欲行相。


復次瞋恚心者者。此是總句。惡意分別者。謂
於他有情所。由瞋恚增上力。欲為損害起
決定執故。當殺者。謂欲傷害其身。當害者。
謂欲損惱其身。當為衰損者。謂欲令彼財
物損耗。彼當自獲種種憂惱者。謂欲令彼
自失財物。此中略義如前應知。


復次諸邪見者者。此是總句。起如是見者。此
顯自心忍可欲樂當所說義。立如是論者。
此顯授他當所說義。無有施與無有愛


養。無有祠祀者。謂由三種意樂非撥施
故。一財物意樂。二清淨意樂。三祀天意樂。
供養火天名為祠祀。又顯非撥戒修所生
善能治所治故。及顯非撥施所生善能治所
治故說如是言。無有妙行無有惡行。又
顯非撥此三種善能治所治所得果故。說
如是言。無有妙行惡行二業果及異熟。又
顯非撥流轉依處緣故。說如是言。無有
此世。無有他世。又顯非撥彼所託緣故。及
非撥彼種子緣故。說如是言。無母無父。
又顯非撥流轉士夫故。說如是言。無有
化生有情。又顯非撥流轉對治還滅故。說
如是言。世間無有真阿羅漢。乃至廣說。已
趣各別煩惱寂靜故名正至。於諸有情遠
[008-0317a]
離邪行行無倒行故名正行。因時名此世
間。果時名彼世間。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為
自然。通慧者。謂第六。已證者謂由見道。具
足者謂由修道。顯示者自所知故。為他說
故。我生已盡等。當知如餘處分別。此中略


義者。謂顯示謗因謗果。誹謗功用謗真實
事。功用者。謂殖種功用。任持功用。來往功
用。感生業功用。又有略義差別。謂顯示誹
謗若因若果。若流轉緣。若流轉士夫。及顯
誹謗彼對治還滅。又誹謗流轉者。應知謗
因不謗自相。謗還滅者。應知謗彼功德。
不謗補特伽羅。


復次白品一切翻前應知。所有差別我今當
說。謂翻欲邪行中。諸梵行者者。此是總句。
當知此由三種清淨而得清淨。一時分清
淨。二他信清淨。三正行清淨。盡壽行故。久
遠行故者。此顯時分清淨。諍處雪故名清。
無違越故名淨。此二總顯他信清淨。此中
或有清而非淨。應作四句。初句者。謂實毀
犯於諍得勝。第二句者。謂實不犯於諍墮


負。第三句者。謂實不犯於諍得勝。第四句
者。謂實毀犯於諍墮負。不以愛染身觸母
邑故。名遠離生臭。不行兩兩交會鄙事
故。名遠離婬欲。不以餘手觸等方便而出
不淨故。名非鄙愛願受持梵行故。名遠
離猥法。如是名為正行清淨具足。當知略
義即在此中。又翻妄語中。可信者。謂可委
故。可委者。謂可寄託故。應可建立者。謂
於彼彼違諍事中應可建立為正證故。無
[008-0317b]
有虛誑者。於委寄中不虛誑故。不欺誷
故。此中略義者。謂顯三種攝受。一欲解攝
受。二保任攝受。三作用攝受。


復次法相差別建立者。謂即殺生離殺生等。
云何殺生。謂於他眾生起殺欲樂。起染污
心。若即於彼起殺方便。及即於彼殺究竟
中所有身業。云何不與取。謂於他攝物。起
盜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盜方便。及
即於彼盜究竟中所有身業。云何欲邪行。謂
於所不應行非道非處非時。起習近欲樂。
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欲邪行方便。及
於欲邪行究竟中所有身業。云何妄語。謂
於他有情起覆想說欲樂。起染污心。若即
於彼起偽證方便。及於偽證究竟中所有
語業。云何離間語。謂於他有情起破壞欲


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破壞方便。及於
破壞究竟中所有語業。云何麁惡語。謂於他
有情。起麁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
麁語方便。及於麁語究竟中所有語業。云何
綺語。謂起綺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
起不相應語方便。及於不相應語究竟中所
有語業。云何貪欲。謂於他所有。起己有欲
樂起染污心。若於他所有。起己有欲樂決
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業。云何瞋恚。
謂於他起害欲樂。起染污心。若於他起害
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業。云
何邪見。謂起誹謗欲樂。起染污心。若於起


誹謗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
業。云何離殺生。謂於殺生。起過患欲解。起
[008-0317c]
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
究竟中所有身業。如離殺生。如是離不與
取。乃至離邪見。應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
於不與取起過患欲解。乃至於邪見起過
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
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意業。如是十種。略
為三種。所謂身業語業意業。即此三種廣開
十種應知。


業因云何。應知有十二種相。一
貪二瞋。三癡四自。五他六隨他轉。七所愛味
八怖畏。九為損害十戲樂。十一法想十二邪
見。


業位云何。應知略說有五種相。謂耎位
中位上位生位習氣位。由耎不善業故。生
傍生中。由中不善業故。生餓鬼中。由上不
善業故。生那落迦中。由耎善業故。生人
中。由中善業故。生欲界天中。由上善業
故。生色無色界。何等名為耎位不善業耶。
謂以耎品貪瞋癡為因緣故。何等名為中
位不善業耶。謂以中品貪瞋癡為因緣故。
何等名為上位不善業耶。謂以上品貪瞋癡
為因緣故。若諸善業。隨其所應。以無貪無
瞋無癡為因緣。應知。何等生位業。謂已生
未滅。現在前業。何等習氣位業。謂已生已
滅。不現前業。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008-0318a]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香屑集巻六 : 紅豆生南國,餘隂照北鄰

香屑集巻六 : 紅豆生南國,餘隂照北鄰

香屑集巻六 : 紅豆生南國,餘隂照北鄰

香屑集巻六
             中允黄之雋撰
  豔情六十首/


紅豆生南國
餘隂照北鄰
栁堤遥認馬
芳樹欲留人

爛漫三春媚
温暾四氣勻
緑苔行屐稳
來徃躡遺塵


 紅豆王維/相思餘隂杜甫上/韋左相栁堤元稹/遣春芳樹趙嘏旅/次商山爛漫
 孫魴題/梅嶺泉温暾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緑苔司空圖/借居來徃張喬懐/舊逰
[006-1b]
楊栁伴啼鴉緑忩人似花夢餘蟾隠映釵轉鳳欹斜夜
影寄紅燭朝光借綺霞既傾南國貌金谷不能誇
 楊栁李賀/答贈緑忩韋荘菩/薩蠻夢餘黄㴞寄獻梓/潼山侯侍御釵轉韓琮/公子
 行/夜影錢起賦得/巢燕送客朝光元稹感/石榴既傾白居易和微/之夢逰春金
 谷李白宴陶/家亭子
一㸃忩前燭雙眸光照人笑時花近眼住處月為隣乍
使香閨静從将玉樹親莫嫌春夜短慵起不知晨
 一㸃白居易司/馬㕔獨宿雙眸崔宗之贈/李十二白笑時杜甫/即事住處李洞/寄清
[006-2a]
 演/乍使陶翰栁陌/聼早鶯從将韓愈春雪/間早梅莫嫌徐鉉離/歌詞慵起
 吴融和韓/侍郎無題
雙燕入盧家嬌鶯語更誇玉封千挺藕金翦一枝花地
錦排蒼雁春盤擘紫蝦隔簾妆掩映眉月引輕紗
 雙燕劉方平/新春嬌鶯王起/賦花玉封陸龜䝉京口/與友生話别金翦公乗/億賦
 得秋菊/有佳色地錦李商隠和孫朴/韋蟾孔雀咏春盤唐彦謙夏/日訪友隔簾賈/至
 侍宴/曲眉月禇亮咏/花燭
春朝紫陌遊綠栁半垂溝妙曲逢盧女名香贈莫愁翠
[006-2b]
鈿金壓臉花錯玉搔頭信美雖南國求之不可求
 春朝張友正錦/帶佩呉鉤緑栁沈佺期三日獨坐/驩州思憶舊逰妙曲張子容/除夜樂
 城逢孟/浩然名香韓翃寄贈虢/州張参軍翠鈿温庭筠/菩薩蠻花錯常理古/别離
 信美宋之問使過㐮/陽登鳳林寺求之杜荀鶴贈/聶尊師
擁頭珠翠重非妾髻鬟髙照席瓊枝秀弹筝玊指勞深
情託瑶瑟急語向檀槽持謝隣家子還因夢寐遭
 擁頭薛能/戯題非妾陸龜䝉/古態照席李商隠送千牛/李将軍赴闕弹筝項/斯
 欲/别深情賈至長/門怨急語李賀/感春持謝王維西/施咏還因元稹奉/和浙西
[006-3a]
 大夫李徳裕/述夢四十韻
慢臉笑盈盈丹青畫不成秋堂絲管動春服綺羅輕暗
度南樓月還隨北里笙一尊花下酒傳得美人情
 慢臉李後主/菩薩蠻丹青吴融綿/竹山秋堂權徳輿奉和聖製九/月十八日賜百寮追
 賞/春服崔亘/春怨暗度杜甫舟中夜雪有/懐盧十四侍御弟還随宋之問/詠鐘一
 尊趙嘏汾/上宴别傳得王灣觀/搊筝
春女顔如玉妝濃酒漸醺留歡殊自愜傾國衆皆聞茗
愛傳花飲香分宿火薫風流心上物羅帶石榴裙
[006-3b]
 春女劉希夷/春女行妝濃鄭谷水/林檎花留歡劉長卿題冤句/宋少卿㕔留别傾國
 皇甫冉同李/蘓州傷美人茗愛釋皎然李侍/御萼宅飲茶香分唐彦謙逰/南明山風流
 温庭筠/菩薩蠻羅帶鄭愔采/蓮曲
嬝嬝腰疑折春風擺緑楊裙翻繡鸂鶒曲度紫鴛鴦不
與花為偶徒思玉在傍巧知人意裏蘓合是靈香
 嬝嬝張祜/舞春風釋皎然戯/呈薛彛裙翻白居易題周皓/大夫新亭子曲度
 李白代/别情人不與韋應物/對雜花徒思韋荘和鄭拾遺/秋日感事百韻巧知楊巨/源與
 李秀才同賦/泛酒花詩蘓合韋渠牟/歩虚詞
[006-4a]
分明氷玉容莫使外人逢綵索颺輕吹羅裙結短封屧
廊行欲徧錦帳夢應重笑擬春無力春來起漸慵
 分明白居易夢/裴相公莫使李白湖邉/采蓮婦綵索吴融寒食/洛陽道羅裙
 李賀/惱公屧廊戴叔倫逰/少林寺錦帳李咸用/夜吟笑擬鄭谷水/林檎花春來
 崔道融/銅雀妓
常矜絶代色最在美人家芳草迷三島珍蔬折五茄妆
新猶倚鏡鬟薄不勝花水引春心蕩時時出浣紗
 常矜武平一/妾薄命最在苪挺章/江南弄芳草温庭筠病中/書懐呈友人珍蔬栁/宗
[006-4b]
 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懐感時書事妝新唐彦謙/薔薇花鬟薄謝偃踏/歌詞水引
 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濵時時王維/雜詩
隣女恃其姿花宫未嫁時鬢輕全作影魂蕩欲相隨宿
露低蓮臉春風動栁絲水精簾不隔㣲月有佳期
 隣女司空圖效陳/拾遺子昻花宫白居易龍花/寺主家小尼鬢輕温庭筠太/子西池
 魂蕩牛嶠女/冠子宿露元稹感/石榴春風耿湋贈/苖貟外水精楊巨源/和汴州
 令狐相/公白菊㣲月李頎送東/陽王太守
入夜花如雪前臨風月䑓鈿蟬新翅重金鳳小簾開鳥
[006-5a]
宿池邉樹鼯跳竹裏苔何當携手去偷采白蓮逥
 入夜許渾泛舟尋鬰林寺/道𤣥上人遇雨而返前臨李洞早春友/人訪别南歸鈿蝉唐/彦
 謙漢/代金鳳牛嶠菩/薩蠻鳥宿賈島題李/凝幽居鼯跳喻鳬逰/雲際寺何當
 李嶠贈/杜幽素偷采白居易/池上
飛花滿四憐絃管牡丹晨懸圃珠為樹香車玉作輪却
成雙翅蝶願得一心人背日分明見紅妆帶臉春
 飛花王勃贈/李十四弦管釋齊已/新燕懸圃韓偓/漫作香車陳嘉言上/元夜效小
 庾/體却成元稹/生春願得權徳輿/古意背日朱灣送陳偃賦/得白鳥翔翠微紅妝
[006-5b]
 徐夤和僕射二/十四丈牡丹
千金好暗逰珠箔曲瓊鉤豔色奪人目今晨梳我頭瑤
琴多楚調畫扇出秦樓鸎蝶如相引㸔花興未休
 千金杜牧/揚州珠箔劉禹錫/三閣詞艶色宋之問/浣紗篇今晨杜甫晦日/尋崔戢李
 封/瑶琴權徳輿送崔端公/赴度支江陵院畫扇梁鍠崔駙馬宅/詠畵山水扇鸎蝶
 李商隠南潭上亭/讌集以疾後至看花張喬送鄭谷先/軰赴汝州辟命
明眸利於月美色豔於蓮栁葉來眉上花叢在眼前定
應形夢寐故欲伴神仙有意留連我無媒竊自憐
[006-6a]
 明眸韋荘/閨怨美色薛能/牡丹栁葉陳子良新/成安樂宫花叢元稹寄/胡靈之定
 應令狐楚南宫夜/直宿寄李給事故欲儲光羲和徐侍郎/中書省玩白雲有意白居/易草
 詞畢遇芍/藥初開無媒温庭筠感舊陳情/獻淮南李僕射
彷彿夢中來新妆映摽梅凝腰倚風軟笑眼對花開竹
暗湘妃廟簫聞弄玉臺定應雲雨内昨夜伴春逥
 彷彿唐暄還渭/南感舊新妝鄭世翼/㸔新婚凝腰温庭筠/觀舞妓笑眼顧非/熊酬
 陳標/評事竹暗許渾懐江/南同志簫聞宗楚客安樂公主/新宅侍宴應制定應黄/㴞
 貽李/山人昨夜張九齡立春日/晨起對積雪
[006-6b]
玉管簫聲合金爐煙靄㣲素娥嘗藥去少女櫂舟歸羞
日遮羅䄂凌霞曵綺衣春風真有意煙草蝶雙飛
 玉管韓翃宴/呉王宅金爐張碧/幽思素娥朱華海上/生明月少女李白丹/陽湖
 羞日魚𤣥機/贈隣女凌霞張文恭/七夕春風令狐楚/宫中樂煙草于武陵/友人南
 逰不回/有寄
妝成桃李春遲日㸔花頻粉重低飛蝶絲斜誤著人縈
歌憐畵扇流盼整羅巾金谷如相並風流石季倫
 妝成孟浩然宴崔明/府宅夜觀妓遲日韋應物荅史/館張學士粉重吴融/微雨絲
[006-7a]
 斜元稹/蜘蛛縈歌李商隠齊/梁晴雲流盼李愿觀/翟玉妓金谷李徳裕/憶新藤風
 流儲光羲秋/庭貽馬九
蘭迎天女佩栁斷舞兒腰嘉㑹宜長日頻來向此宵倚
樓臨緑水隔竹見紅蕉口動櫻桃破新吹弄玉簫
 蘭迎崔湜奉和幸韋/嗣立山荘應制栁斷李賀/感春嘉㑹蘓頲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髙
 應/制頻來張喬隠巖陪/鄭少師夜坐倚樓顔胄/適思隔竹朱慶餘杭州/盧録事山亭口
 動白居易/楊栁枝新吹李百藥/少年行
紈綺拜牀前風流合管絃更憐三五夕可惜十千錢小
[006-7b]
膽空房怯深情麗曲傳羞從面色起阿母在傍邉
 紈綺温庭筠感舊陳情/獻淮南李僕射風流姚合曲江/㸔蓮花更憐方干/新月可
 惜鮑溶范真傳侍御/累有寄因奉酬小膽常理古/别離深情權徳輿酬裴/端公八月十
 五日夜對/月見懐羞從王維扶/南曲阿母白居易玉真張觀/主下小女冠阿容
璨璨真仙子春來見物華一團香絮枕兩靣繡裙花色
授應難奪腰輕莫自斜綺羅纎手製臂釧透紅紗
 璨璨楊衡登紫霄/峯贈黄仙師春來薛能和楊中/丞早春即事一團白居易/能無媿兩
 靣劉禹錫和/㣲之深春色授周繇嘲/叚成式腰輕李商隠/謔栁綺羅宋之問/剪綵
[006-8a]
 臂釧牛嶠女/冠子
菡蓞紅塗粉琉璃薄帯塵玊簫惟送酒瓊樹亦迷人妝
壊頻臨鏡羅輕詎著身嬌多情脈脈今夜可憐春
 菡萏白居易/想東逰琉璃元稹酬樂天/寄蘄州簟玉簫錢起宴崔駙/馬玉山别業瓊
 樹温庭筠/觀舞妓妝壊劉禹錫和/微之深春羅輕孟浩然宴崔明/府宅夜觀妓嬌多
 後唐莊宗/陽䑓夢今夜陳嘉言上元/夜效小庾體
重碧拈春酒玉盤金屈巵理釵低舞鬢照鏡弄蛾眉隔
坐應相見開簾不敢窺花房紅鳥嘴傳語報佳期
[006-8b]
 重碧杜甫宴戎州/楊使君南樓玊盤岑参過梁州/奉贈張尚書理釵温庭筠/獵騎詞照
 鏡司馬札/蠶女隔坐李賀河/陽歌開簾陸龜䝉/立春日花房白居易/感春傳
 語趙嘏昔/昔鹽
開簾弹玉筝共作月中聲斷續迴風度温柔入耳輕歡
娱分北里装束學西京坐乆銷銀燭繁絃曲未成
 開簾常建髙樓/夜弹筝共作耿湋蘆/花動斷續韋應物司空/主簿琴席温柔
 管雄甫戞/玉有餘聲歡娱李嶠/笙装束劉禹錫歴/陽書事乆坐布爕思/鄉作繁
 絃楊思道/詠琴
[006-9a]
黄昏入狹斜相見莫愁家翠羽雙鬟妾銀蝉半臂花欲
将瓊樹比誰定牡丹誇皎皎非鸞扇蘭燈照九華
 黄昏王昌齡/烏棲曲相見劉復春/遊曲翠羽韓翃贈/張建銀蝉韓琮公/子行
 欲將李端旅/舍對雪誰定吴融追詠/棠梨花皎皎李商隠/念逺蘭燈謝偃/踏歌
 詞/
團團明月靣紅燭乍迎秋紈䄂呈瑶瑟珠簾上玊鉤映
環窺灔灔慿檻思悠悠若奉西園夜那吟北渚愁
 團團李羣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紅燭張仲素/宫中樂紈䄂楊巨源和汴/州令狐相公
[006-9b]
 白/菊珠簾令狐楚/宫中樂映環劉禹錫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鎮改月偶書所懐慿檻劉/闢
 登樓/望月若奉陳政贈竇蔡/二記室入蜀那吟錢起江/行無題
綠沼春光後紅樓月上時翦羅成彩字揚𬒮折瓊枝竹
靄疑相近花源暗有期階前逄阿姊不是故遲遲
 綠沼趙嘏昔/昔鹽紅樓李中廣陵/寒食夜翦羅吴融/箇人揚𬒮劉復/逰仙竹
 靄周繇題東林/寺虎踣泉花源韓翃寄武/陵李少府階前李商隠/驕兒詩不是司/空
 圖僧舍/貽友
雲波横洞房誰醉在花傍鏡拂鉛華&KR1401羅薫袴褶香匡
[006-10a]
牀鋪錯繡山枕隠濃妝西日慿輕照窺他宋玉牆
 雲波劉眘虚/江南曲誰醉賈島/下第鏡拂李商隠/杏花羅薫李賀追賦/畫江潭苑
 匡牀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山枕温庭筠/菩薩蠻西日白居易玩/半開花
 窺他霍總闗/山月
日髙春睡足燕語踏簾鉤眠罷梳雲髻妝成上竹樓試
吟青玉案徐動碧牙籌舊事参差夢歌聲似帶羞
 日髙李廓長安/少年行燕語李賀賈公/閭貴壻曲眠罷劉方平/新春妆成楊/巨
 源胡/姬詞試吟杜甫又/示宗武徐動白居易/想東逰舊事杜牧别/沈處士歌聲盧/綸
[006-10b]
 倫開府席上賦得/詠美人名觧愁
紫陌頻來日花宜挿鬢紅連乾馳寳馬夭裊帶金蟲翠
歛王孫草香傳少女風雙蛾留且住相與媚房櫳
 紫陌張喬将/歸江淮花宜温庭筠/海榴連乾吴融寒食/洛陽道夭裊李賀/惱公
 翠歛羅隠杜處/士新居香傳李嶠/萱雙蛾白居易醉中/戯贈鄭使君相與太/宗
 賦/簾
網户交如綺輕紅約翠紗艷花勾引落白日等閒斜坐
望忩中蝶爭棲栁上鴉陽臺千萬里宋玉次西家
[006-11a]
 網户張仲素/宫中樂輕紅李羣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艷花常理妾/薄命白日
 韋荘/舊居坐望徐延夀/折楊栁争棲劉復春/逰曲陽臺皇甫冉同李/蘓州傷美人宋
 玉王維/雜詩
朱門暗接連彷彿逐神仙風帶舒還捲燈花拂更燃緑
珠當座舞盧女隔簾傳翠羽流蘓帳玉釵横枕邉
 朱門温庭筠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僕射彷彿盧士玫中秋/夜聼歌聨句風帶謝/偃
 踏歌/詞燈花張謂揚州雨中/張十七宅觀妓緑珠權徳輿/八音詩盧女梁鍠戲/贈歌者
 翠羽王維扶南/曲歌詞玉釵牛嶠更/漏子
[006-11b]
窈窕出蘭房嬌羞倚畫堂細風吹寳袂輕歩宛霓裳宻
帳珍珠絡香車翠鈿装繡腰長命綺無數紫鴛鴦
 窈窕王績/詠妓嬌羞權徳輿/相思曲細風謝偃踏/歌詞輕歩張祜華清/宫和杜舍
 人/宻帳李商隠效徐/陵體贈更衣香車韋荘和鄭拾/遺秋日感事繡腰張説節/義太子
 楊妃/挽歌無數徐延夀/南州行
巧解逄人笑琴棋亦自能畵樓終日閉瑶席幾回升繡
段装簷額玉釵垂枕稜歡娱方在此耿耿背斜燈
 巧解皇甫冉和王給/事禁省梨花詠琴棋韋荘梁/氏水齋畫樓李商隠/清夜怨瑶席
[006-12a]
 王季友/玉壺氷繡段杜甫陪栢中/丞觀宴将士玉釵韓偓/三憶歡娱盧殷/七夕耿耿
 白居易禁/中秋宿
春水麴塵波春風白紵歌還應伴西子誰為覓湘娥簾
捲鶯聲急忩虚蟾影過夢尋何處去金屋冶情多
 春水白居易春/江閒歩春風李益/春行還應羅隠姑蘓/貞娘墓誰為梁鍠/觀王
 美人海/圖障子簾捲吴象之/陽春歌忩虚李咸用/待旦夢尋釋齊已渚/宫莫問詩金
 屋張諤岐王席/上詠美人
綺筵陪一笑憐取眼前人日照羅衣色花連繡户春羽
[006-12b]
觴傾緑蟻鱠縷落紅鱗何必桃源裏歸來話亦新
 綺筵劉禹錫送㐮陽熊判/官孺登府罷歸鍾陵憐取崔鶯鶯/告絶詞日照于濆古/宴曲
 花連王昌齡/朝來曲羽觴李百藥和許侍/郎逰昆明池鱠縷白居易題周/皓大夫新亭
 子/何必祖詠清明宴司/勲劉郎中别業歸來裴説見/王貞白
春溜滿新池潛因倒影窺每逢芳草處還遇艷陽時香
出鴛鴦熱鬟低翡翠垂晩心應戀水何以浣相思
 春溜弓嗣初晦/日重宴潛因元稹代/九九每逢于鄴客/中覧鏡還遇張九/齡蘓
 侍郎紫薇庭/賦得芍藥香出李賀黄/頭郎鬟低白居易/楊栁枝晩心楊巨源/春日有
[006-13a]
 贈/何以權徳輿酬蔡十/二博士見寄
女浣紗相伴溪仍住若耶祗應隨玉樹未肯下金車南
陌春将晩西陵路稍斜鳳媒羞自託脈脈惜年華
 女浣白居易和㣲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溪仍賈島送鑒/周上人祗應劉禹錫/和西州
 李尚/書未肯曹鄴/恃寵南陌孟浩然晩春/卧病寄張八西陵皇甫冉徐州/送丘侍御之
 越/鳳媒駱賔王/櫂歌行脈脈楊巨源春晩東/歸留贈李功曹
閒簷雙燕歸惜在謝家稀簟委班姬扇忩摇玉女扉隂
隂花院月窄窄楚宫衣懶拂鴛鴦枕鴛鴦逐浪飛
[006-13b]
 閒簷武元衡/歸燕惜在耿湋宿李永宅/憶江南舊逰簟委韋荘和薛先/輩見寄初秋
 之作同/舊韻忩摇宋之問奉和/幸大薦福寺隂隂白居易和/順之琴者窄窄李商/隠效
 長/吉懶拂温庭筠/南歌子鴛鴦李嘉祐春/日淇上作
風流洵有餘列帳錦屏舒雲薄衣初捲日髙頭未梳茶
爐依緑笋香露濕紅蕖照水嬌婀娜由來畵不如
 風流儲光羲貽/崔太祝列帳張説扈從幸韋/嗣立山荘應制雲薄李嶠/羅日髙
 白居易常樂/里閒居偶題茶爐劉禹鍚浙西李大夫述夢并/浙東元相公酬和斐然繼聲香露
 武元衡題/九華觀照水唐彦謙九/日逰中溪由來竇牟天/津曉望
[006-14a]
羞澀佯牽伴扶行一侍兒新苔侵履濕殘月下忩遲爛
漫惟愁曉纒綿㑹有時愛花持燭㸔清夜幸同嬉
 羞澀韓偓/無題扶行白居易自/題小草亭新苔韋應物郡/中對雨殘月韋荘/和友
 人/爛漫郭利貞/上元纒綿李白相/逢行愛花姚合及第/後書事清夜李/嶠
 月/
曲徑通幽處狺狺欲吠厖桃花迷舊路楊栁映春江墮
珥情初洽愁絃意不降能來為伴否欹枕對銀釭
 曲徑常建題破/山寺後院狺狺無名氏紀/逰東觀山桃花劉長卿送姚/八歸江南楊
[006-14b]
 栁崔國輔題/豫章舘堕珥温庭筠/和周繇愁絃萬齊融送陳/七還廣陵能來白/居
 易贈東鄰/王十三欹枕成彦雄/夜夜曲
娉婷十五六兩鬢正藏鴉斜倚紗忩月嬌歌玊樹花翠
屏更隠現紅粉莫咨嗟㑹與秦樓鳳吹簫弄紫霞
 娉婷白居易和㣲/之夢逰春兩鬢陸龜蒙/偶作斜倚李羣玉/感興嬌歌劉/復
 春逰/曲翠屏常衮早秋望/華清宫樹紅粉元稹贈/柔之㑹與李商隠送/千牛李将
 軍赴/闕吹簫李嶠馬武/騎挽歌
投梭惜夜遲落日捲羅帷婀娜金閨樹䦨珊玉局棋杏
[006-15a]
花如有意春草自應知笑向卿卿道髙低枕得宜
 投梭王周采/桑女落日王維晩/春閨思婀娜張説代書答/姜七崔九䦨珊温/庭
 筠詠/寒宵杏花張祜思/歸樂春草岑参稠桑驛喜逢/嚴河南中丞便别笑向施肩/吾笑
 卿卿/詞髙低白居易/晏起
瓊樹乍相鮮曈曈艷綺年陂陀梳碧鳳灼爍耀金蟬比
雪還勝雪非煙豈是煙仍憐轉嬌眼半日醉花邉
 瓊樹李頻入/朝遇雪曈曈符子珪/芳樹陂陀李賀/惱公灼爍魏徴奉和/正日臨朝
 應/詔比雪釋齊已/水鶴非煙釋貫休和韋相/公見示閒卧仍憐梁鍠觀王/美人海圖
[006-15b]
 障/子半日黄損公/子行
春風楊栁陌紅粉綺羅人映月迴雕扇鋪花作錦䄄王
昌是東舍宋玉在西隣好保千金體雙蛾枕上顰
 春風盧仝送卲兵/曹歸江南紅粉劉憲折/楊栁映月張文恭/七夕鋪花馬/異
 暮春醉中寄/李干秀才王昌王維/雜詩宋玉劉駞駞挽/顔令賔好保崔璐覧/皮先輩
 盛製因作十韻/以寄用伸欵仰雙蛾馮延已/菩薩蠻
風亞珊瑚朶春生荳䓻枝邀人裁半䄂勸爾畵長眉有
樹皆相倚無花不作期夢狂翻惜夜斜月到罘罳
[006-16a]
 風亞元稹紅/芍藥春生韓翃送客/逰江南邀人李賀謝秀才有妾/縞練改從於人
 勸爾于濆織/素謡有樹項斯暮上/瞿唐峽無花白居易偶/作寄朗之夢狂韓/偓
 無/題斜月温庭筠/詠寒宵
有美嬋娟子應無白璧瑕金絃揮趙瑟香飯進胡麻漏
永燈花暗更深月影斜何由身倚玉情願作蒹葭
 有美武元衡晨興/寄贈竇使君應無賈島寄令/狐相公金絃陳子昻于長/史山池三日
 曲水/宴香飯王維奉和聖製幸/玉真公主山荘漏永羅隠大梁/見喬詡更深謝/偃
 踏歌/詞何由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情願李羣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
[006-16b]
栁絮伴鞦韆春風正可憐無心花裏鳥來訪月中仙舞
轉迴紅䄂書幽截碧牋繡忩携手約約我一來眠
 栁絮栁中庸寒/食戲贈春風蒋冽/古意無心韓愈贈/同逰來訪施肩吾/及第後
 夜訪月/仙子舞轉温庭筠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李僕射書幽路徳延/小児詩繡忩韓/偓
 春悶/偶成約我賈島過雍/秀才居
結伴戯芳春香衫軟著身學顰齊栁嫩索句寫梅真已
醖看花酒應迷拾翠人風流與才思與爾轉相親
 結伴崔知賢上元/夜效小庾體香衫杜牧/書情學顰許敬宗奉和登/陜州城樓應制索
[006-17a]
 句唐彦謙/逢韓喜已醖劉威/早春應迷鄭谷省試春草/碧色詩偶賦風流殷遙/送杜
 士瞻楚/州覲省與爾方干逢孫輅因/得李頻消息
雙眉燈下掃踈牖燭籠紗月色苔堦淨香風粉壁遮翠
攢千片葉影入一枝花坐乆羅衣皺東方欲曉霞
 雙眉權徳輿/玉䑓體疎牖元稹感/石榴月色魚𤣥機感/懐寄人香風孫逖/詠樓
 前海/石榴翠攅公乗億賦得/秋菊有佳色影入方干路支/使小池坐乆劉禹錫/歴陽書
 事/東方陸暢雲安公主下/降奉詔作催妝詩
相思天半樓三五玉蟾秋遮語迴輕扇憐香占彩毬倘
[006-17b]
随明月去試上大堤逰歸路羞人問遲回送阿侯
 相思姚鵠寄雍/陶先輩三五方干中/秋月遮語温庭筠/女冠子憐香杜牧/後池
 泛舟送王/十秀才倘隨韓偓思/歸樂試上楊巨源/㐮陽樂歸路姚合/下第遲回
 李商隠/擬意
螢光度碧空蘭燼墜微紅繡户流宵月羅衣飄暮風翠
屏金屈曲花髻玉瓏璁别有歡娯處徘徊午夜中
 螢光元稹㑹/真詩蘭燼徐鉉禁/中新月繡户趙嘏昔/昔鹽羅衣王縉古/離别
 翠屏韋荘菩/薩蠻花髻温庭筠/握柘詞别有李白長/信宫徘徊羊士諤/和竇吏
[006-18a]
 部雪中/寓直
問雲徴楚女更浣越溪紗返照開巫峽靚妝尋若耶風
髙還促燕日薄不蔫花路識溝邉栁依微隠徑斜
 問雲温庭筠題/翠微寺更浣劉方平/新春返照杜甫/返照靚妆宋之問/浣紗篇
 風髙吴融秋日/渚宫即事日薄李商隠壬/申七夕路識栁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禹錫
 述舊/言懐依微宋鼎酬故/人還山
侍婢奏箜篌真珠絡臂鞲鎖香金屈膝騎馬玉搔頭卓
氏仍多酒盧家更上樓綺羅逥錦陌還使緑楊羞
[006-18b]
 侍婢李端王/敬伯歌真珠杜甫/即事鎖香李商隠魏侯第東/北樓堂郢叔言别騎馬
 温庭筠過/華清宫卓氏張泌/碧户盧家楊巨源/㐮陽樂綺羅栁中庸春/思贈人還
 使徐夤釣/絲竹
皓彩中宵合䦨干北斗斜燒蘭纔作燭映綺共如霞妙
管含秦鳳妍詞屬舜華紅裙明月夜盈缺幾蝦蟇
 皓彩釋貫休夜/對雪作䦨干楊炯/早行燒蘭李商隠/槿花映綺鄭軌觀/兄弟同
 夜成/婚妙管許敬宗奉和聖/製登三䑓言志妍詞羊士諤/玩槿花紅裙白居易/小曲新
 詞/盈缺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懐
[006-19a]
西城邀綽約美景百花時倚瑟紅鉛濕飛觴白日欹爐
煙凝麝氣牕葉挂蟲絲侵夜鸞開鏡柔鬟背額垂
 西城鄭畋題緱山/王子晉廟美景錢起贈東/隣鄭少府倚瑟温庭筠/金虎䑓飛觴
 姚合題鳳翔/西郭新亭爐烟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逰忩葉張九齡/郡内閒
 齋/侵夜李商隠/陳後宫柔鬟元稹恨/妝成
小鬟紅粉薄蝉鬢挿山榴墜珥時流盼彎蛾不識愁朝
朝臨寳鏡日日上髙樓過客多相指将行又駐留
 小鬟李賀追賦/畵江潭苑蟬鬢徐夤依温飛卿華/清宫二十二韻墜珥李羣玉/長沙九
[006-19b]
 日登東/樓觀舞彎蛾温庭筠/江南曲朝朝魏氏/贈外日日趙徴明/思歸過客姚/鵠
 和秘監從翁/河亭晩望将行李中姑/蘓懐古
月午籬南道依稀履跡斜定非籠外鳥猶有鏡中花故
事諳金谷春風滿若耶仙來紅燭下飛燼汚鉛華
 月午儲嗣宗/村月依稀李商隠/喜雪定非温庭筠感舊陳情/獻淮南李僕射猶
 有皇甫冉徐州送/丘侍御之越故事吴融/箇人春風綦母潛若耶/溪逢孔九仙來
 王良士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飛燼李賀追賦/畵江潭苑
 香屑集巻六


あいか瞬  ,    相川みなみ  ,相崎琴音      ,愛咲ゆかり     ,愛咲れいら  ,相沢智沙     ,愛染恭子     ,相田すみれ     ,あいだもも
あいだゆあ     ,愛田るか     ,相原真由子     ,蒼井そら     ,葵みのり ,青木琴美     ,青木詩央里,青木のあ  
青木ゆかり,青木りん.     ,青木玲     ,青沼ちあさ     ,青葉ゆうな,青山菜々      ,赤坂麗      ,紅音ほたる   
秋菜楓,秋野圭子


《香艷叢書》 清 張廷華

    目錄,     香艷叢書一集,     卷一

     《鴛鴦牒》,     《美人譜》,     《花底拾遺》,  《補花底拾遺》,     《十眉謠》,   《閒情十二憮》
     《黛史》,     《小星志》,     《胭脂紀事》,     《十美詞紀》,  卷二    《悅容編》,   《香天談藪》, 《婦人集》,   卷三 《婦人集補》,    《艷體連珠》, 《侍兒小名錄拾遺》,
   《補侍兒小名錄》,    《續補侍兒小名錄》,     《妒律》,     卷四    《三婦評《牡丹亭》雜記》, 《龜台琬琰》,《潮嘉風月記》,



香艷叢書二集,,    卷一.32     《三風十愆記》,33     《艷囮二則》,34     《筆夢敘》,35     附《顧仲恭討錢岱檄》36     卷二 , 37     《絳雲樓俊遇》,38     《金姬小傳》,39     《金姬傳別記》,40     《滇黔土司婚禮記》,41     《衍琵琶行》,42     《西湖小史》
43     卷三, 44     《十國宮詞》,45     《十國宮詞》,46


 卷四,47     《啟禎宮詞》,48     《海鷗小譜》,49     《邵飛飛傳》,50     《婦學》,51     《婦人鞋襪考》,52     《纏足談》,53     《百花彈詞》,54     《今列女傳》
55     《李師師外傳》,56     《紅樓百美詩》〖並入香艷叢書十四集卷二,此篇章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之一〗
57     《百花扇序》,58     《閒餘筆話》

59     香艷叢書三集

60     卷一
61     《敝帚齋餘談節錄》,62     《影梅庵憶語》,63     《王氏複仇記》,64     《紅樓葉戲譜》,65     《釵小志》,66     《妝台記》,67     《髻鬟品》
68     卷二
69     《漢雜事秘辛》,70     《大業拾遺記》,71     《元氏掖庭記》,72     《焚椒錄》,73     《美人判》,74     《清閒供》75     卷三76     《看花述異記》,77     《新婦譜》,78     《新婦譜補》,79     《新婦譜補》,80     《古艷樂府》,
81     卷四
82     《比紅兒詩注》,83     《某中丞夫人》,84     《妖婦齊王氏傳》,85     《老狐談歷代麗人記》,86     《宮詞》,87     《天啟宮詞》,88     《啟禎宮詞》

89     香艷叢書四集,
90     卷一
91     《趙後遺事》,92     《金縷裙記》,93     《冥音錄》,94     《三夢記》,95     《名香譜》,96     《清尊錄》,97     《蜀錦譜》,98     《春夢錄》,99     《牡丹榮辱志》
100     《芍藥譜》,101     《花經》,102     《花九錫》,


103     卷二,104     《瑤台片玉》甲種上編,105     《瑤台片玉》甲種中編,106     卷三,107     《瑤台片玉》甲種下編,108     《閨律》,109     《續艷體連珠》,110     《勝朝彤史拾遺記》上,

111     卷四 112     《勝朝彤史拾遺記》下


113     香艷叢書五集
114     卷一 115     《玉台書史》,116     卷二,117     《北里志》,118     《教坊記》,119     《青樓集》,120     《麗情集》,121     《荻樓雜抄》,122     《琵琶錄》
123     《魏王花木志》,124     《桂海花木志》,125     《楚辭芳草譜》


126     卷三,,127     《瑤台片玉乙種》,128     《王翠翹傳》,129     《擬合德諫飛燕書》,130     《金小品傳》,131     《徐郎小傳》,132     《頓子真小傳》
133     《妓虎傳》,134     《香本紀》,135     《楊娥傳》,136     《黔苗竹枝詞》,137     《黑美人別傳》,138     《某中丞》,139     《女盜俠傳》,140     《女俠翠雲娘傳》
141     《記某生為人唆訟事》,142     《記慄主殺賊事》,143     《女俠荊兒記》失名,144     卷四,145     《餘墨偶談節錄》,


146     香艷叢書六集
147     卷一148     《黑心符》,149     《漢宮春色》,150     《竹夫人傳》,151     《湯媼傳》,152     《周櫟園奇緣記》,153     《彩雲曲有序》,154     《苗妓詩》,155     《十國宮詞》

156     卷二,,157     《梵門綺語錄》一,158     《琴譜序》,159     《代少年謝狎妓書》,160     《小腳文》,161     《冷廬雜識節錄》,162     《韻蘭序並引》,

163     卷三,164     《迷樓記》,165     《劉無雙傳》,166     《步非煙傳》,167     《譚節婦祠堂記》,168     《月夜彈琴記》,169     《醋說》,

170     《戲擬青年上政 府請馳禁早》,171     《自由女請禁婚嫁陋俗稟稿》,172     《婦女贊成禁止娶妾律之大》,173     《擬王之臣與其友絕交書》,174     《代某校書謝某狎客饋送局》
175     《懺船娘張潤金疏》,,176     《冶游自懺文》,,77     《游戲策問一則》,178     《冶游賦》,179     《閨中十二曲》


180     卷四,181     《盤珠詞》,182     《鬘華室詩選》,183     香艷叢書七集,184     卷一,185     《梵門綺語錄》二,186     《恨塚銘》,187     《七夕夜游記》,188     《俞三姑傳》
189     卷二,190     《過墟志感》,191     《文海披沙摘錄》,192     《述懷小序》,193     《河東君傳》,194     《懼內供狀》,195     《靈應傳》,196     《神山引曲》,197     《宋詞媛朱淑真事略》
198     《張靈崔瑩合傳》,,199     《菊譜》一,,200     《菊譜》二,201     卷四,202     《小螺庵病榻憶語》,203     附《越畹女史小傳》,204     《夢游錄》,205     《歌者葉記》

206     香艷叢書八集,207     卷一,208     《香蓮品藻》,209     《金園雜纂》,210     《貫月查》,211     《採蓮船》,212     《響屟譜》,213     卷二,214     《馮燕傳》
215     《女官傳》,216     《書葉氏女事》,217     《貞婦屠印姑傳》,218     《虎丘吊真娘墓文》,219     《玉鉤斜哀隋宮人文》,220     《玉梅後詞》,221     《雙頭牡丹燈記》

222     《玫瑰花女魅》,223     《織女》,224     《蘇四郎傳》,225     《廬山二女》,226     《洞簫記》,227     《五石瓠節錄》,228     《洛陽牡丹記》,229     卷三
230     《王嬌傳》,231     《記某生為人雪冤事》,,232     《菽園贅談節錄》,233     卷四,234     《香咳集選存》一,235     香艷叢書九集,236     卷一,237     《五代花月》
238     《喬複生王再來二姬合傳》,239     《心蠡母傳》,240     《十八娘傳》,241     《真真曲》,242     《至正妓人行》,243     《圓圓傳》,244     《溫柔鄉記》,245     《金漳蘭譜》,246     《王氏蘭譜》

247     卷 二,248     《斷袖篇》,249     《鬱輪袍傳》,250     《杜秋傳》,251     《妙女傳》,252     《烈女李三行》,253     《蘇小小考》,254     《甲癸議》,255     《悼亡詞》,256     《夏閨晚景瑣說》

257     卷 三,258     《伏苓仙傳奇》,259     卷四,260     《香咳集選存》二,261     香艷叢書十集,262     卷 一,263     《玉台畫史》,
264     卷二,265     《古鏡記》,266     《太恨生傳》,267     《春人賦》,268     《廣東火劫記》,269     《姍姍傳》,270     《虞美人傳》,271     《黃竹子傳》,272     《春娘傳》
273     《金華神記》,274     《貞烈婢黃翠花傳》,275     《花仙傳》,276     《薄命曲》,277     《猗覺寮雜記》,278     《徐娘自述詩記》,


279     卷三, 280     《物妖志》,281     卷四,282     《梅譜》,283     《梅品》,284     《洛陽牡丹記》郢江?周氏,285     《陳州牡丹記》,286     《天彭牡丹譜》,287     《海棠譜》
288     香艷叢書十一集 ,289     卷一,290     《梵門綺語錄》三,291     《靈物志》,292     《花鳥春秋》,293     《一歲芳華》,294     《太曼生傳》,295     《黃九煙和楚女詩》,296     《千春一恨集唐詩六十首》
297     卷二,298     《武宗外記》,299     《明制女官考》,300     《閨墨萃珍》,301     《婚啟》,302     卷三,303     《遼陽海神傳》,304     《巫娥志》,305     《志許生奇遇》
306     《志舒生遇異》,307     《集美人名詩》,308     《姽嫿封》,309     卷四,310     《玄妙洞天記》,311     《西湖游幸記》,312     《西湖六橋桃評》,313     《續髻鬟品》,314     《瓊花集》


315     香艷叢書十二集,316     卷一,317     《淞濱瑣話》卷一、二,318     卷二,319     《湘煙小錄》,320     卷三,321     《竹西花事小錄》,322     《燕台花事錄》
323     《喟庵叢錄》,324     卷四,325     《課婢約》,326     《婦德四箴》,327     《桂枝香》,328     《夢粱香》,329     《金釧記》,330     《俠女希光傳》,331     《百花園夢記》
332     香艷叢書十三集,333     卷一,334     《淞濱瑣話》卷三、四 ,335     卷二,336     《冬青館古宮詞》,337     卷三,338     《板橋雜記》,339     《珠江名花小傳》
340     《金粟閨詞百首》,341     卷四,342     《梅喜緣》,343     《沈警遇神女記》,344     《娟娟傳》,


345     香艷叢書十四集,,346     卷一,347     《淞濱瑣話》卷五、六,348     卷二,349     《石頭記評贊》〖原書此處只錄序、題詞,總評、分評在十九集卷三〗
350     《石頭記評花》〖原書十九集卷四重複〗,351     《讀紅樓夢雜記》,352     《紅樓夢竹枝詞》,353     《紅樓夢題詞》
354     《紅樓夢賦》〖原書附錄:《紅樓夢問答》《紅樓夢存疑》《大觀園圖說》《石頭記論贊》,總評、分評分為二錄,加上《紅樓百美詩》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

355     卷三,356     《秦淮畫舫錄》,357     卷四,358     《秦淮畫舫錄》,359     香艷叢書十五集,360     卷 一,361     《淞濱瑣話》卷七、八,362     卷二
363     《帝城花樣》,,364     《花燭閒談》,365     《南澗行》,366     卷三,367     《十洲春語》,,368     卷四,369     《十二月花神議》,370     《林下詩談》,371     《清溪惆悵集》,

372     香艷叢書十六集,373     卷 一,374     《淞濱瑣話》卷九、一○,375     卷二,376     《閩川閨秀詩話》,377     卷三,378     《對山餘墨》,379     《銀瓶征》,380     《吳絳雪年譜》
381     卷四,382     《明宮詞》,383     《十美詩》,384     《節錄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385     《菊譜》,386     香艷叢書十七集,387     卷一,388     《淞濱瑣話》卷十一、十二


389     卷二,,390     《綠珠傳》,,391     《陳張貴妃傳》,392     《碧線傳》,393     《秋遷會記》,394     《張老傳》,395     《瑤台片玉甲種補錄》,396     卷三,397     《吳門畫舫錄》
398     《吳門畫舫續錄》,399     卷四,400     《粉墨叢談》,401     香艷叢書十八集,402     卷一,403     《續板橋雜記》,404     《畫舫余談》


405     卷二,,406     《白門新柳記》,,407     《白門新柳補記》,408     《白門衰柳附記》,409     《懷芳記》,410     卷三,411     《青塚志》
412     卷四,413     《青塚志》,414     香艷叢書十九集,415     卷一,,416     《花國劇談》,
417     卷二,418     《雪鴻小記》,419     《珠江梅柳記》,420     《泛湖偶記》,421     《珠江奇遇記》,422     《沈秀英傳》,423     《南宋宮閨雜詠》
424     卷三,425     《石頭記評贊》〖並人十四集卷二〗,426     卷四,,427     《石頭記評花》〖並人十四集卷二〗,428     香艷叢書二十集

429     卷一,430     《笠翁偶集摘錄》,431     《寄園寄所寄摘錄》,432     卷二,433     《海陬冶游錄》,434     《海陬冶游附錄》,435     卷三,436     《海陬冶游附錄》
437     卷四,438     《海陬冶游餘錄》,439     《紀唐六如軼事》,440     《西泠閨詠後序》,441     《六憶詞》,442     《春閨雜詠》,443     《秀華續詠》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87249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8837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www.guoxue123.cn/jijijibu/0201/09xycs/034.htm


香屑集-清-黃之雋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


黃之雋 :香屑集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5%A8%E8%A6%BD


香屑集巻一 : 中允黄之雋撰
https://github.com/kr-shadow/KR4/blob/master/KR4f0047%20%E9%A6%99%E5%B1%91%E9%9B%86-%E6%B8%85-%E9%BB%83%E4%B9%8B%E9%9B%8B.txt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香屑集巻五 : 門掩杏花叢,簫聲秘不通

香屑集巻五 : 門掩杏花叢,簫聲秘不通

香屑集巻五 : 門掩杏花叢,簫聲秘不通

             中允黄之雋撰
  春十首/

門掩杏花叢
簫聲秘不通
有時裁尺素
無計惜殘紅

暄入瑶房裏
春生綺户中
畵明金冉冉
何處一屏風


 門掩李賀/惱公簫聲章孝標𤣥/都觀栽桃有時權徳輿/相思曲無計李中/落花暄
 入楊炯和鄭讐/校内省眺矚春生元稹/生春畫明温庭筠/偶題何處韓偓草/書屏風
[005-1b]


腰身如栁枝
羅袂罥楊絲
園宻花藏易
牆髙蝶過遲

東風狂不惜
南月影頓移
多少香閨意
非郎誰得知


 腰身韓愈辭/唱歌羅袂李嶠清明日/龍門逰泛園宻吴融/出遲牆髙温庭/筠春
 日/東風司空圖村/西杏花南月蒋冽夜/飛鵲多少牛嶠感/恩多非郎杜/牧
 舊/逰
酒助歡娱洽餘歡殊未窮嬌眠錦衾裏髙枕畫屏中綺
幙殘燈歛金爐細炷通良宵驚曙早海日上忩紅
 酒助杜審言泛舟/送鄭卿入京餘歡張説東/都酺宴嬌眠崔萱/古意髙枕許渾/憶長
[005-2a]
 洲/綺幙元稹/月金爐李賀/惱公良宵盧綸七/夕詩海日釋齊已逰/三覺山
晴明强展眉鶯囀栁如絲香閣更衣處春風啜茗時剪
花驚嵗早翻枕夢人遲羞被夭桃笑遊蜂似有期
 晴明元稹/晴日鶯囀温庭筠太/子西池香閣盧殷妾/换馬春風杜甫重/過何氏
 剪花孟浩然人日登/南陽驛門亭子翻枕張祜夏日梅溪/館寄龎舍人羞被岑参/長門
 怨/逰蜂方干題友/人山花
春情不可状盡在牡丹房燕入窺羅幙花飛落繡牀沉
香薫小像明鏡照新妝為送佳人喜蛛絲罥鬢長
[005-2b]
 春情李羣玉/感春盡在韓琮/牡丹燕入張若虚代/答閨夢還花飛權徳輿/相思曲
 沉香李賀/答贈明鏡温庭筠/菩薩蠻為送元稹/蜘蛛蛛絲杜甫/遣悶
髪冷一梳風釵頭綴玉蟲靚妝愁日暮妍笑發春叢楊
栁縈橋緑桃花落臉紅迴眸雖欲語鸚鵡在簾櫳
 髪冷曹松/晨起釵頭韓愈詠/燈花靚妝李叔卿/芳樹妍笑許敬宗奉/和登陜州
 城樓/應制楊栁温庭筠/握柘詞桃花陳子良新/成安樂宫迴眸白居易玉真/張觀主下小
 女冠/阿容鸚鵡竇鞏少/婦詞
年光三月裏垂栁拂妝䑓帳喜香煙煖忩驚曙色催巻
[005-3a]
簾雙燕入寫照百花開娣姪徒纎指霞衣整頓裁
 年光王維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制垂栁歐陽瑾/折楊栁帳喜錢起春/宵寓直忩
 驚庾敬休春/雪映早梅巻簾崔湜同李/員外春閨寫照席豫奉和敇/賜公主鏡娣姪
 李商隠和鄭愚贈/汝陽王孫家筝妓霞衣韋渠牟/歩虚詞
髪重疑盤霧簪花舉復低玉鉤搴翠幙珠履踏金堤栁
弱風長在蘭深徑轉迷惜春春已晩新月鳳樓西
 髪重李賀/惱公簮花謝偃踏/歌詞玉鉤温庭筠/菩薩蠻珠履許景先/陽春怨栁
 弱吴融/途中蘭深劉泊安徳/山池宴集惜春司空圖退/居漫題新月白居易/三月三
[005-3b]
 日祓禊/洛濱
尋春與送春荆艷作東鄰籬上花當屋溪邉水照人暗
香蘭露滴爽味茗芽新願假仙鸞翼俱飛向玉輪
 尋春張喬曲/江春荆艷劉綺荘共/佳人守嵗籬上温庭筠/燒歌溪邉岑参/陪使
 君早春東/郊逰眺暗香武元衡甫搆/西亭偶題爽味賈島黄子陂/上韓吏部願假
 朱晝喜陳懿/老示新製俱飛陳子昻送梁/李二明府
暗入心情懶無聊鬬草稀雨殘紅芍藥風艷紫薔薇昨
夜鴛鴦宿今朝蟢子飛徘徊不忍去欲去又依依
[005-4a]
 暗入元稹/生春無聊杜牧為/人題贈雨殘李徳裕憶村/中老人春酒風艷張祜/舞
 昨夜錢起/竹嶼今朝權徳輿/玉䑓體徘徊方干陳秀才/庭際木蘭欲去韋荘/女冠
 子/
  夏十首/
水榭花繁處風簾不礙凉汗妝蓮委露衣潤麝消香莫
惜黄金縷都傾白玉漿雙雙新燕子時得近雕梁
 水榭司空圖/偶題風簾楊凝秋夜/聼擣衣汗妆元稹夢/逰春衣潤白居/易酬
 鄭侍御多雨/春空過詩莫惜鄭谷/江梅都傾韋渠牟/歩虗詞雙雙杜甫春日/梓州登樓
[005-4b]
 時得曹鄴長/城下
粉汗紅綿撲氛氲香氣多巻簾凉暗度乗月夜相過掩
笑須欹扇含羞未觧羅散香蘄簟滑肢體自婆娑
 粉汗白居易和㣲/之夢遊春氛氲宋之問/河陽巻簾司空曙/立秋日乗月張/説
 温泉馮劉二/監客舍觀妓掩笑張謂揚州雨中/張十七宅觀妓含羞沈佺期/牛女散香
 許渾夏日戯題/郭别駕東堂肢體姚合逰/陽河岸
向人嬌婀娜蓮萼捧重䑓葉動羅帷颺花連錦帳開蟲
絲交影細螢燄觸簾迴坐感紅綃薄香衫袖窄裁
[005-5a]
 向人元稹紅/芍藥蓮萼劉禹錫白大尹寄示/新葺水齋十四韻葉動許敬宗/奉和秋
 日即事/應制花連獨孤寔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蟲絲朱慶餘和劉補/闕秋園寓興螢
 燄許渾秋夕宴/李侍御宅坐感李正封/詠露香衫白居易/柘枝詞
已動蒲葵扇㣲風在緑條新晴㸔蛺蝶驟雨閙芭蕉茗
椀纎纎捧花紋細細挑翻嫌枕席上香汗濕鮫綃
 已動白居易蚤/夏逰宴㣲風章孝標風/不鳴條新晴蕭至忠陪幸長/寜公主林亭
 驟雨鄭谷蜀中寓/止夏日自貽茗椀孟郊㑹/合聨句花紋徐夤銀結/條冠子翻嫌
 王維逰李山人/所居因題屋壁香汗顧非熊子/夜夏歌
[005-5b]
欄杆枕芰荷金幌半垂羅清晝開簾坐㣲凉待扇過玊
牕通日氣珍簟接煙波莫怪消炎熱天将奈爾何
 欄杆包何和孟䖍/州閒齋即事金幌孟浩然崔明/府宅夜觀妓清晝權徳輿二/月二十七
 日社兼春分有/懐簡所思者㣲凉炚湋夏夜/西亭即事玉忩薛竒童/楚宫詞珍簟李/商
 隠街西/池館莫怪王維夏日/過青龍寺天将韓偓/信筆
畫來偏覺好羅薄透凝脂栁暗鶯啼處荷喧雨到時汗
餘衫更馥景宴枕猶欹胸雪宜新浴香風不敢吹
 畫來䆁貫休上馮使/君渡水僧障子羅薄白居易/楊栁枝栁暗牛嶠女/冠子荷喧
[005-6a]
 温庭筠盧氏/池上遇雨汗餘劉禹錫/擣衣曲景宴崔子向渚山/春暮聨句胸雪和/凝
 麥秀/兩岐香風盧綸天/長乆詞
白與粉花連朱欄映轉鮮海榴開似火錦石小如錢螢
影踈簾外雲形繡户前沾黏經汗席須待月光眠
 白與潘炎清如/玉壺氷朱欄裴次元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爐烟海榴温庭筠/海榴
 錦石杜甫秋日䕫府詠懐/奉寄鄭監李賔客螢影武元衡長安秋/夜懐陳京昆季雲形
 許渾奉和盧大/夫新立假山沾黏元稹紀懐贈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須待岑参漢/川山行
 呈成/少尹
[005-6b]
直向牀前浴簾幃一任重但驚飛熠燿相憶採芙蓉素
腕慙新藕愁眉淡逺峰明朝綺忩下髪亂緑鬆鬆
 直向皮日休吴中/苦雨寄魯望簾幃殷堯藩/乆雨但驚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
 相憶杜荀鶴/春宫怨素腕鄭槩状/江南愁眉李商隠/垂栁明朝徐鉉贈/浙西妓
 亞/仙髪亂元稹㑹/真詩
暑氣簷前過煙蘿更幾層花光晴漾漾蟲翅曉薨薨衫
薄偏憎日釵斜只鏤氷扇因秋棄置乍可在炎蒸
 暑氣韓偓登/樓有題煙蘿韋荘宿/山家花光許渾春望/思舊逰蟲翅劉禹/錫牛
[005-7a]
 相公見示新什謹依/夲韻次用以抒下情衫薄陳子良新/成安樂宫釵斜李商隠/楚宫扇
 因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乍可賈島/夏夜
曾經纎手裏紈扇思何長細葛含風軟單衣染焙香嫩
茶重攪緑㣲汗欲銷黄猶恐何郎熱頻迴一夕腸
 曾經吉中孚妻張氏拾得/韋氏花鈿以詩寄贈紈扇崔萱/古意細葛杜甫端午/日賜衣
 單衣武元衡津梁/寺採新茶嫩茶李郢春日/題山家㣲汗梁鍠美/人春卧猶恐
 許渾夏日戲題/郭别駕束堂頻迴楊巨源上/劉侍中
  秋十首/
[005-7b]
風流随故事乞巧望星河别有穿針處其如月色何坐
中燈泛酒卧後幕生波牛女年年渡灣環此地多
 風流李端贈/李龜年乞巧施肩吾/乞巧詞别有權徳輿/七夕其如韓愈酬/馬侍郎
 寄/酒坐中耿湋宿韋/貟外宅卧後李商隠/鏡檻牛女杜甫/天河灣環元稹/滎陽
 鄭公以稹寓居嚴茅有/池塘之勝寄詩因獻
燭引銀河轉追凉在北軒疎簾留月魄微路入花源委
墜金釭燼葳㽔玉露繁取琴弹一遍芳意過湘沅
 燭引獨孤寔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追凉李吉甫夏夜/北園即事疎簾李商隠/街西池
[005-8a]
 館/㣲路儲光羲/昭聖觀委墜温庭筠/詠寒宵葳㽔曹著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園花發
 取琴韓偓/南亭芳意羊士諤南/池荷花
雨冷新秋簟荷香入水亭瑞蓮開二朶銀漢㑹雙星蠟
淚垂蘭燼蛾眉怨錦屏朦朧殘夢裏羅幌見飛螢
 雨冷元稹/閒荷香周瑀送潘/三入京瑞蓮徐夤銀結/條冠子銀漢杜甫/奉酬
 薛十二丈/判官見贈蠟淚李賀/惱公蛾眉趙嘏昔/昔鹽朦朧令狐楚閨/人贈逺羅
 幌沈佺期/長門怨
凉風移蟋蟀輕露濕紅紗花路西施石天河織女家井
[005-8b]
邉銀釧落燈下寳釵斜夜夜猶相送金盤五色瓜
 凉風周朴宿劉/温書齋輕露謝偃踏/歌詞花路綦毋潛送/賈恒明府天河韋/渠
 牟歩/虚詞井邉裴諴南/歌子詞燈下劉禹錫和/微之深春夜夜鮑溶/秋懐金盤王/維
 送孫/秀才
秋帳燈華翠羅衣胡粉香盈盈天上艷薄薄睡時妝到
處花為雨髙樓月似霜玉壺增夜刻為我憶檀郎
 秋帳駱賔王/掉歌行羅衣徐延夀/南州行盈盈李羣玉/感興薄薄韓偓/春閨到
 處錢起送贇法/師徃上都髙樓王維奉和楊駙/馬秋夜即事玉壺鮑溶/白露為我
[005-9a]
 沈亞之發石/頭城寄侯郎
向夕燈稍進餘香侍女收彩雲飄玉砌初月上銀鉤夜
影㸔仍薄秋波横欲流畫堂簾幙外嬌倚鈿箜篌
 向夕劉長卿/寒釭餘香司空曙晩秋西省/寄上李韓二舍人彩雲趙存約鳥/散餘花落
 初月許敬宗奉和聖製/登三䑓言志應制夜影白行簡貢院樓/北新栽小松秋波李/後
 主菩/薩蠻畫堂劉禹錫同樂天/和微之深春嬌倚韓翃漢/宫曲
閒却采蓮船金風度綺錢約眉憐翠羽舉手整花鈿日
照紗忩裏霜濃繡帳前異香人不覺一笑獨奢妍
[005-9b]
 閒却錢起江/行無題金風許敬宗奉和秋/日即目應制約眉李商隠和孫/朴韋蟾孔雀
 詠/舉手常非月詠/談容娘日照韋應物/擬古詩霜濃裴次元賦得/亞父碎玉斗異
 香司空圖月/下留丹竈一笑薛能/牡丹
洞户斜開扇晴忩畫夾衣紅樓三十級金雁一雙飛對
月光宜並偎風力尚微濕花低桂影遥惹五香歸
 洞户白居易府西池/北新葺水齋晴忩杜牧/閨情紅樓李商隠和孫朴/韋蟾孔雀詠
 金雁温庭筠/菩薩蠻對月錢衆仲/玉壺氷偎風吴融/燕雛濕花錢起月/下洗藥遥
 惹楊巨源/艷女詞
[005-10a]
噤㾕㣲寒早檀妝慢裹頭鳥窺臨檻鏡花入曝衣樓隔
牖風驚竹搴簾月上鉤紫蘭秋露濕向我手心流
 噤㾕牛僧孺李蘓州遺太/湖石竒状絶倫因題檀妆張祜陪范宜/城北樓夜宴鳥窺司/空
 圖偶/題花入李賀/七夕隔牖王維冬晩對雪/憶胡居士家搴簾武元衡酬/嚴維秋夜
 見/寄紫蘭楊巨源贈/侯侍御向我劉义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風露動相思梧桐碧玉枝旋書紅葉落閒捻紫簫吹忩
裏憐燈暗泉邉待月欹一宵猶幾許寜覺曉鐘遲
 風露韓偓/早歸梧桐令狐楚/逺别離旋書司空圖/秋景閒捻杜牧杜/秋娘詩忩
[005-10b]
 裏李百藥詠螢/火示情人泉邉釋齊已謝人/惠紫栗拄杖一宵曹松/除夜寜覺錢/起
 秋夕與梁/鍠文宴
  冬十首/
馥馥香猶在臙脂拂紫綿最宜紅燭下拈向翠眉邉好
月曾同歩寒宵幾獨眠熨來身熱定容得許多憐
 馥馥鄭孺華賦得/生芻一束臙脂李賀謝秀才有妾/縞練改從于人最宜劉禹/錫抛
 毬樂/詞拈向吉中孚妻張氏/拾得韋氏花鈿好月孟貫懐/果上人寒宵李徳裕/憶葛藤
 木禪/牀熨來呉融/箇人容得常非月詠/談容娘
[005-11a]
携手謝娘歸香迎歩履飛自憐迴雪影强拂㸔花衣麝
炷騰清燎龍梭静夜機侍兒催畫燭相見也依依
 携手韓翃送李舍人携/家歸江東覲省香迎儲光羲/夜觀妓自憐李義府/堂堂詞强
 拂項斯落第後/寄江南親友麝炷唐彦謙/玫瑰龍梭張文恭/七夕侍兒白居/易題
 周皓大夫/新亭子相見岑参題平陽郡/汾橋邉栁樹
委作金爐燄多情識異香帶盤紅鼹鼠帔暈紫㯽榔綺
叚鋪繁褥鮫綃熨下裳玊杯寒意少簷外月如霜
 委作元稹感/石榴多情栁中庸幽/院早春帶盤張祐少/年樂帔暈白居/易江
[005-11b]
 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逰綺叚吴融綿/竹山鮫綃李商隠𤣥/微先生玉杯張/諤
 岐王席上/詠美人簷外耿湋宿韋/貟外宅
共賦瑶䑓雪終難状此心玉花珍簟上瓊樹粉墻隂繡
閣香燈㓕紅爐夜火深畵樓初夢斷寂寂不成吟
 共賦盧綸酬暢博/士當感懐終難韓偓寄京/城親友玊花徐彦伯/芳樹瓊樹
 楊巨源春日奉/獻聖夀無疆詞繡閣韋荘清/平樂紅爐許渾早發中岩/寺别契直上人畫
 樓温庭筠/握柘詞寂寂錢起江/行雜詩
素手抽針冷添香暖氣來風前千片雪忩外一株梅却
[005-12a]
畧青鸞鏡全分白玉䑓中門不曾出閉了又重開
 素手李白子夜/四時歌添香崔偹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風前劉威傷/春感懐忩
 外楊炯梅/花落却畧温庭筠/和周繇全分薛存誠謁見/日将至雙闕中門張潮/長干
 行/閉了施肩吾不/見來詞
詠絮知難敵何人意不降雨聲籠錦帳雪影拂瓊忩帶
火遺金斗抛杯瀉玉缸牖光窺寂寞飛鷺白雙雙
 詠絮張泌/碧户何人賈島寄/栁舍人雨聲韓偓寒食日沙/縣雨中㸔薔薇雪影徐/夤
 白/鴿帶火李商隠擬/沈下賢抛杯栁中庸春/思贈人牖光韓愈和崔/舍人詠月飛
[005-12b]
 鷺姚鵠野寺/寓居即事
艷雪凌空散瑶池似不遥兩行籠裏燭一搦掌中腰香
炭金爐煖筝絃玉指調燈花何太喜紅迸錦䄄焦
 艷雪韋應物/樂燕行瑶池張喬青/鳥泉兩行白居易/和春深一搦李百藥/少年行香炭
 孟浩然寒夜/張明府宅宴筝絃元稹寄呉/士矩端公燈花杜甫獨/酌成詩紅迸釋齊已/謝炭
寒宵幾刻長未曉已成妝始辨梅花裏初來燭影傍光
中疑有燄宻處也尋香小面琵琶婢稱嗟響畵堂
 寒宵耿湋宿韋/貟外宅未曉丁仙芝/江南曲始辨栁道倫賦得/春風扇㣲和初來
[005-13a]
 薛能/戯題光中盧綸題韋員/外東齋花樹宻處李義府/堂堂詞小靣白居易宿/杜曲花下
 稱嗟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謝李侍中寄蒲桃
玉堦殘雪在况乃露華凝熾炭烘蹲獸張屏㸔畫蠅香
銷連理帶䄂軟異文綾重錦裁為飾飄然自不勝
 玉堦吴融/春寒况乃杜甫江/邉星月熾炭劉禹錫歴/陽書事張屏盧綸早/春逰樊
 川野/居香銷施肩吾/起夜來䄂軟白居易和微/之夢逰春重錦羊士諤齋/中有獸皮
 䄄偶/成詠飄然杜牧㐮陽/雪夜感懐
獸炎餘炭在閒坐但焚香席煖飛鸚鵡裘鮮照鷫鸘錦
[005-13b]
筵紅蠟燭綵服紫羅嚢莫惜熏爐夜臙脂落靚妝
 獸炎元稹酬叚丞與諸棊/流㑹宿敝居見贈閒坐王維春日/上方即事席煖羅隠/投浙
 東王/大夫裘鮮楊巨源上/劉侍中錦筵皇甫松/摘得新綵服劉禹錫酬鄭/州權舍人
 莫惜温庭筠/牡丹臙脂唐彦謙/紅葉
  女詠十首/
秦地吹簫女簫鳴鳳下空霧簾深杳悄珠綴引&KR0008朧衣
桁侵池翠盤花捲燭紅夜來雙月滿蕭史在樓中
 秦地韓愈梁國惠/康公主挽歌簫鳴李白宫中/行樂詞霧簾陸龜䝉江南/秋懐寄華陽
[005-14a]
 山/人珠綴柴宿初日/照華清宫衣桁歐陽玭/幽軒盤花太宗/守嵗夜來崔曙/奉試
 明堂/火珠蕭史元稹㑹/真詩
飄渺巫山女知為何處雲香銷翠羽帳花㸃石榴裙羅
綺留春色簾櫳引霽氛襄王夢行雨消息幾時聞
 飄渺白居易夜聞筝中/弹瀟湘送神曲知為劉長卿/湘妃廟香銷虞世南/怨歌行花
 㸃李元紘/相思怨羅綺許渾陪少師李相國崔/賔客宴狄僕射池亭簾櫳孫逖宴/越府陳
 法曹/西亭襄王孟浩然湖中旅泊/寄閻九司户防消息孟貫懐/友人
金釧越溪女西施寜乆微若從巫峽過好取洛川歸處
[005-14b]
處花相引雙雙燕並飛浣紗春水急看影試新衣
 金釧徐延夀/南州行西施王維西/施詠若從岑参送周子/落第逰荆南好取李/義
 府堂/堂詞處處白居易城東閒行因/題尉遲司業水閣雙雙楊巨源/艷女詞浣紗崔/道
 融西/施灘看影姚合/逰春
宋玉東象女珠簾玳瑁鉤靣花無隔笑月扇未遮羞秀
色燃紅黛新妝下翠樓又疑神女過擬畫碧雲收
 宋玉梁鍠觀王美/人海圖障子珠簾温庭筠/江南曲靣花李百藥/寄楊公月扇李/商
 隠擬/意秀色張説温泉馮劉/二監客舍觀妓新妝徐堅櫂/歌行又疑唐彦謙/紫薇花
[005-15a]
 擬畵司空圖/秋景
壚邉酒家女相見倍依依溽暑銷珍簟輕隂隔翠幃波
㾗空映襪花氣近薫衣嫩畏人㸔損凝腰素一圍
 壚邉王建邯/鄲主人相見李敬方太和/公主還宫溽暑皇甫冉同裴少/府安居寺對雨
 輕隂温庭筠/牡丹波㾗李商隠/木蘭花氣陳子良/逰俠篇嫩畏姚合和/王郎中
 召㸔/牡丹凝腰杜牧為/人題贈
采蓮溪上女花發夜來風競把琉璃盞偷穿玳瑁櫳竹
隂初月薄香徑小船通為惜鴛鴦鳥徘徊蓮葉東
[005-15b]
 采蓮顧况/溪上花發錢起賦得叢蘭曙後/色送梁侍御入京競把韋渠牟/歩虚詞偷
 穿元稹/春竹隂魚𤣥機暮春/有感寄友人香徑許渾憶/長洲為惜儲光羲/江南曲
 徘徊耿湋上/巳日
忩下抛梭女妆成獨見時向風摇羽扇對鏡弄花枝叢
鬢隨釵歛纎衫整髻遲為君安首飾少有外人知
 忩下于濆辛/苦吟妝成劉希夷/春女行向風劉禹錫/玩白菊對鏡劉駕賈/客詞
 叢鬢元稹恨/妆成纎衫杜牧/舊逰為君張九齡答陳/拾遺贈竹簮少有杜甫/宿昔
鞦韆細腰女鸞鳳影翩翩雜珮含風響輕𥚑映體鮮邀
[005-16a]
人傅香粉為我舞金鈿轉盼如波眼情教細語傳
 鞦韆白居易/和春深鸞鳳栁泌玉/清行雜珮鄭世翼/㸔新婚輕𥚑權徳輿/端午日
 有衣服綵結之/貺以詩還答邀人王維西/施詠為我劉禹錫酬樂/天醉後狂吟轉盼
 温庭筠/南歌子情教常非月詠/談容娘
十五小家女鸞閨念掌珍理琴開寳匣抱瑟坐花茵兩
股方安髻雙鬟将及人萬金酬一顧髙價動殊鄰
 十五李嘉祐/古興鸞閨徐彦伯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理琴孟浩然/寒夜抱
 瑟李愿觀/翟玉妓兩股李商隠/李夫人雙鬟王維别/弟妹萬金鮑溶范真/傳侍御累
[005-16b]
 有寄/因酬髙價李白贈崔司/户文昆季
窈窕雙鬟女相逢幾許難自堪金屋貯聊取玉琴弹擡
鏡仍嫌重垂簾却避寒嬌多不肯别猶得暫時㸔
 窈窕白居易/續古詩相逢劉長川/寳劍篇自堪皇甫冉見諸/姬學玉䑓體聊取常/建
 宿五度溪仙/人得道處擡鏡韓偓/半睡垂簾韋應物趨府候/曉呈兩縣僚友嬌多劉/復
 雜/曲猶得元稹/牡丹
 
 香屑集巻五
    
あいか瞬  ,    相川みなみ  ,相崎琴音      ,愛咲ゆかり     ,愛咲れいら  ,相沢智沙     ,愛染恭子     ,相田すみれ     ,あいだもも
あいだゆあ     ,愛田るか     ,相原真由子     ,蒼井そら     ,葵みのり ,青木琴美     ,青木詩央里,青木のあ    
青木ゆかり,青木りん.     ,青木玲     ,青沼ちあさ     ,青葉ゆうな,青山菜々      ,赤坂麗      ,紅音ほたる     
秋菜楓,秋野圭子


香屑集-清-黃之雋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


黃之雋 :香屑集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5%A8%E8%A6%BD


香屑集巻一 : 中允黄之雋撰
https://github.com/kr-shadow/KR4/blob/master/KR4f0047%20%E9%A6%99%E5%B1%91%E9%9B%86-%E6%B8%85-%E9%BB%83%E4%B9%8B%E9%9B%8B.txt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汪中 : 大淸故翰林院檢討程君墓表(並序)

汪中 : 大淸故翰林院檢討程君墓表(並序)


1. 大淸故翰林院檢討程君墓表(並序)


  君諱元基儀征人由舉人官元和訓導成進士改庶起士入翰林授檢討憂歸一歲卒儀征商稅三曰河餉常鎭通道主之曰梁頭知縣主之皆征於舟曰落地稅課司主之征于市征於市者不征于舟征於舟者不征於市旣久乃交征之以厚其入三稅歲額實不及萬主者擾之民力以困而淮南鹽運江西湖廣者歲百三十萬引至則荊湖魚米竹木紙布之饒率附其舟以下苦儀徵稅重乃東輸之鎭江舟不時至則鹽屯而曰耗百貨不至則民生瘠君旣家居與鹽筴諸商議使每歲代輸其稅旣鹽綱無所滯而民食其利則皆許諾將告於當事者而君遽卒君嘗集其鄉人以修學宮又與其鄉人為救火具甚周故沒而人哀之國初以來品官居鄉恒為民患其後上之人痛以法繩之其勢始戢雖然鄉士大夫習知其地之利病又通於官府之事而齷齪自封一委諸不習之吏以示守法民事所以滋不舉也古者封國分以故家世族使之鎭撫其土而與為存亾若君者其猶幾此哉始君在元和亦能其官君之葬有某之文以銘其幽故其族系年壽子女皆不具而掲其大者以為之表系曰


  猗嗟程君勇於為人如於其身百世有聞尚保茲墳宜爾子孫

- -

2.  大淸故貢生汪君墓誌銘(並序)


  國初以來學士陋有明之習濳心大業通於六藝者數家故於儒學為盛迨乾隆初紀老師略盡而處士江愼修崛起於婺源休甯戴東原繼之經籍之道複明始此兩人自奮于末流常為鄉俗所怪又孤介少所合而地僻陋無從得書是時歙西溪汪君獨禮而致諸其家飲食供具惟所欲又斥千金置書益招好學之士日夜誦習講貫其中久者十數年近者七八年四五年業成散去其後江君沒大興朱學士來視學遂盡取其書上於朝又使配食于朱子戴君游京師當世推為儒宗後數歲天子修四庫之書征領局事是時天下之士益彬彬然向於學矣葢自二人始也抑左右而成之者君信有力焉而君不幸死矣然君亦以是自力於學所著文二百餘篇鹹淸暢有法著楚詞音義三卷又治毛詩義編未成以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七明年某月葬於縣之某原君諱梧鳳字在湘曾祖某祖某父某其先與中同出唐越國公後子四輝灼炘照灼好學世其家銘曰


  有噦其鳴天下文明其道大光西溪潏潏實為丹穴我銘載之表君幽域

- -

3.  大淸故國子監生顧君墓誌銘(並序)


  君名春生世為江都人祖某父某君淵靜好書羸秀多病而善交人中與君游時年十有四故中之友惟君與朱篔最久乾隆三十六年春中在府城會其子周歲中與篔往造焉當其時君父母巳傳家事皆強健善飯君有一子二女內足於財辟所居樹竹木置書策琴瑟與四方之士相樂而是日天氣淸晬列坐多異材耉德及暮而賓主皆醉飽盡其意中退與篔歎其不復此也及中客當塗閑一歲再至則君方居父喪而子女皆夭病益深毛髮時畏寒灑淅淒然慮其不久及今而過之則君之喪巳在殯立孫財二歲衰而呱呱不能具拜禮而君之母累然撫諸哀次嗚呼以君一人之身不數歲而死生榮落若是其難知也況其在百年哉人孰無死惟君死而生人之事至是而泯然皆盡尤可悲也中以平生之誼將為之銘以致其哀而狀不可得友人宜興儲潤書以為言乃草此以付其家而其生之年與葬之日月與其地及它不審者則俟異日詳焉銘曰


  昔康以碩維子之樂而予是托倏陵以夷維予之悲而子不知蕭蕭墓草子宮所考萬世是保

- -

4.  袁玉符妻劉氏墓誌銘(並序)


  袁玉符旣喪其妻以狀請銘於中曰吾婦太學生某某其祖也處士某某其父也婦以乾隆三十六年某月沒得年三十有某歲歸袁氏者十有某年上孝其姑尊中宜其夫下慈其子姓內敏而外柔能力以儉始歸生數子不育恐吾父母老而不克抱孫遂請于姑而飾侍者以為簉洎與妾並舉子二子皆疾婦日夜撫抱其妾子加篤今吾子襃長矣而婦遽歿嗚呼其可哀也吾將以某月日葬某兆敢請銘中也聞諸公父文伯之母曰好外男死之好內女死之孝行衰故其言易私玉符執父之喪哀過而至於瘠痛其父之嗜肉而誓諸終身不以食玉符篤于父子之恩其不牽於私愛以誣其妻必矣是其言可信於法宜銘銘曰


  升堂煢煢姑老而若或侍也入室營營兒寒而若或視也夫子之羸家事無與治也我銘以章之哀同穴志也

- -
 
5. 大淸故奉直大夫掌江西道監察禦史江君墓誌銘(並序)


  君諱德量字量殊江都人曾祖澄祖世棟並不仕父恂拔貢生終徽州府知府以才略稱于時君生有異稟徽州故好金石之文多所搜輯君幼即世其學徽州顧而曰吾有此子即此物之在江氏得更多數十年矣君始壯以進士高第授編修踰六年為順天鄉試同考官以父憂歸服闋遷江西道監察禦史轉掌道禦史君性渾融與人交不見圭角久近無所忤然素履簡靖未嘗求請於人不妄取予公餘鍵戸以文籍自娛以是負淸望庶官中一監順天試久之丁母憂解官君臨事敏絶人有所諮立口立斷洞見始終後雖百變莫能外越幼從徽州在官熟知吏治居朝多識舊聞博通掌故而深湛謹密未始以才氣加人旣以久資當出為道府益究心世務刑獄河渠漕運災振損益古今之宜分端講習以備施用久於其道者咸拱手謝不及乾隆五十有八年君將補官北行感疾十月辛醜歿年四十有二嗚呼以君器識干涉淸塗而天年夙隕嘉猷猛志湮鬱無傳門戸遽衰妻孥漂泊有識者所為悼生才之難而為世用惜也君取張氏道州知州元和某女子會女二長適徐某次字吳


  謹案是篇先君臨終前一夕作初鹽政某禮致先君校勘文宗閣四庫書旣畢複延往杭州校勘文瀾閣四庫書先君於乾隆五十九年十月游杭州寓梁氏葛嶺園十一月十九日二鼓撰此志未及終篇閣筆就臥疾作自謂中髒亟呼僕買石菖蒲不可得至二十日子時棄養此篇遂為絶筆勿勿十七年孤露餘生屏營若失每一展讀刺心泣血哀何可言嘉慶十五年十月孤喜孫泣識



汪中, 自序
http://wenxian.fanren8.com/02/10/123/2.htm


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你真的了解宋朝嗎?—— 宋朝38個冷知識

你真的了解宋朝嗎?—— 宋朝38個冷知識

你真的了解宋朝嗎?—— 宋朝38個冷知識


1. 宋朝有中國歷史上唯一封王的宦官,童貫。據說童公公相較於其他公公有非常明顯的特點,他有鬍子,創造了中華醫學史上的奇蹟。(補充一下,據宋史記載,童貫「頤下生須十數」,雖然鬍子不多,但是聊以自慰吧。)


2.宋真宗在歷代皇帝中存在感比較低,但是有首詩可謂婦孺皆知。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勵學篇》 宋真宗


3.宋代的教育真正是從娃娃抓起,神童一個接一個的出現。晏殊14歲(虛歲)中進士,不過這也不算什麼,與他同期的福建福清人蔡伯俙4歲(虛歲)為進士,秒殺一眾神童。只不過長大後品行不良,歷史上沒什麼名聲。(補充:蔡伯俙考的是童子科,不同於普通的進士科,被宋真宗賜進士出身))


4.說到進士,在宋代以前,就算考試成績好,未來也不一定前途光明。宋太宗刻意提拔進士,於是未來將近一千年的時光中,中進士成為讀書人的夢想 。


5.據某些野史記載宋高宗趙構與女人在做羞羞事情的時候,金人追殺至,嚇得陽痿,喪失了生育能力。


6.根據宋朝法律,妻告夫要判處3年徒刑,李清照改嫁後就因為告改嫁的丈夫有幸監獄9日游(不是3年因為有人營救)。


7.李清照與秦檜的老婆王氏是表姐妹。


8.宋徽宗時期「六賊」之一梁師成自稱是蘇軾的私生子,許多書中都有記載,是不是真的很難說。不過梁師成相當照顧蘇軾家族的人,蘇軾的詩文也因梁師成得以流傳(蘇軾死後被編入元祐黨籍,詩文不得流傳)。另外,童貫也聲稱是韓琦的私生子。(囧)


9.宋朝人民夜生活豐富,是第一個不執行宵禁(晚上不許亂出門)的朝代。


10.北宋東京汴梁,一到農曆六月份,街道兩旁皆有冷飲攤,冷飲攤上撐著青布大傘,傘底下擺着紅木桌椅,等著顧客買冷飲吃。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涼水荔枝膏」名目。《夢粱錄》記載,南宋首都杭州也有賣冷飲的。

- -

11.宋恭帝最後被強逼到西藏做和尚,成為一代高僧。明初流傳宋恭帝是元順帝的生父,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偽造的,但也算是幫老趙家報仇了。


12.我們經常聽的「反清復明」,在元末存在「反元復宋」,元末劉福通稱韓林兒為宋徽宗八世孫,建國號大宋,很長時間內朱重八名義上也是給他打工。


13.宋仁宗是皇帝中脾氣最好的一個(沒有之一),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他趕緊吐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相關的記載不絕於史書。


14.自從范仲淹死後得到謚號「文正」,之後宋朝官員以謚號「文正」為人臣的最高榮譽。


15.每次看到宋代官制總是一個頭兩個大。元豐改制以前,一般官吏多有三個頭銜,即官、職和差遣。例如真宗朝寇準曾為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判吏部東銓。郎中是官,直學士是職,判吏部東銓是差遣,才是實際職責。


16.號稱「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的沈括曾經參與針對蘇軾的挖坑行動(烏台詩案),差點讓蘇大學士撲街(沈括屬於新黨)。之後又因為在永樂城戰役中慘敗,負主管責任,被貶官,政治生涯完結。不過對於後人來說,這次貶官實在是貶的好,之後創作出了《夢溪筆談》。


17.還是關於沈括的軼聞。沈括的第二任老婆張氏是個母老虎,經常一言不合就毆打沈括,甚至有時將鬍子連肉一起扯下來,還驅逐了原配之子(這還是封建男權社會?)。更為奇葩的是,張氏死後,沈括居然鬱鬱寡歡,一度想跳江自殺。這種重度受虐患者可能是沒得治了…


18.在宋代有着非常嚴重的地域歧視,北方人歧視南方人,尤其歧視福建人。寇準就極力反對南人做狀元,也曾經打壓晏殊,理由是「「南方下國人,不宜冠多士」。到神宗朝,司馬光直接說「閩人狡險,楚人輕易」,以此為據反對王安石當政。(今日地域黑的前輩)


19.宋仁宗去世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就連訃告送到遼國時,竟「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史載其「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20.宋仁宗因為無子,將侄子趙宗實(後來的宋英宗)接到宮中撫養,曹皇后也將自己的外甥女高滔滔(後來的高皇后)接到宮中。兩者年齡相仿,宮中上下都習慣將宗實稱為官家兒,而把滔滔稱為皇后女。之後,仁宗與曹皇后作主將高滔滔嫁給趙宗實為妻,宮中稱此事為「天子娶兒媳,皇后嫁閨女」,一時傳為佳話。

- -


21.元朝西藏藏傳僧人楊璉真迦盜掘南宋六陵,見宋理宗屍身保存完好,將屍體倒掛在樹上三天,結果流出水銀,又以理宗頭蓋骨奉給帝師八思巴為飲器,是為骷髏碗。明太祖得知此事,「嘆息久之」,派人找回理宗的頭顱,重新安置。(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


22.纏足起於北宋,最終成為迫害女性的封建象徵之一。


23.宋哲宗之孟皇后一生極具傳奇色彩,3次被立、2次被廢、2次垂簾聽政。其生涯的波動與當時的政治鬥爭有着親密的聯繫,靖康之恥後,孟皇后竭力保障南宋的半壁江山安穩過度。


24.《宋史》奸臣稱號獲得者之一章惇曾經以「端王(宋徽宗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宋史》作者嘆息的寫到「使二人(章惇,趙良嗣)之計行,宋不立徽宗,不納張覺,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宋史.本紀二十二》)


25.《宋史》奸臣這一榮譽稱號獲得者的另外一人賈似道被譽為「蟋蟀宰相」,被認為是南宋滅亡的推手之一。然而,賈似道是名將孟珙推薦的接班人,另外忽必烈對賈似道也讚賞有加。之所以名聲這麼臭,一部分是私德不好,一部分是王朝覆滅原因的替罪羊。(個人意見,請輕噴)


26.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產生於北宋,這個想必諸位都清楚。最初的交子只在四川地區商人間流行。之後被規定為政府官方貨幣,在宋代一朝中,紙幣通貨膨脹的情況經常出現。


27.北宋尹洙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宋朝重文輕武之風可見一斑。


29.金兵攻下汴梁之後,擄走徽欽二帝,同時立太宰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不過張邦昌是個慫人,登上帝位完全是被逼無奈。金兵退兵後,張邦昌將帝位還給趙構。他最終的結局是被下詔賜死,而其實趙構並不想殺他。


30.宋光宗被逼退位之後,與他一同失勢的李鳳娘一反常態,對光宗不再像以前一樣咄咄相逼,反而有同病相憐之心。她惟恐觸動光宗脆弱的神經,常以杯中之物來寬解光宗心中的鬱結,還反覆叮囑內侍、宮女,不要在光宗面前提起「太上皇」和「內禪」等敏感字眼。擺脫了權力的魔咒,愛情才姍姍回歸。

- -


31.宋朝出過四任太上皇——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其中高宗、孝宗和光宗屬於太上皇帽子戲法,宋高宗還是中國歷史上唯四的超過80歲的皇帝(另三位:梁武帝,武則天,清高宗)。


32.宋朝皇帝的名字即位前是很尋常的,即位後為了避免常用字成為避諱子會改名,比如趙匡胤即位後,弟弟改為了趙光義和趙光美,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為趙炅,弟弟改名為趙廷美。


33.趙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理論上自秦以後唯一一個存在時間超過300年的朝代(960—1279)。


34.王安石這個人性格有點偏執乖張,和人一言不和就會吵起來,經常堅持己見。爭論到面紅耳赤時,還經常冷不丁冒出一句「公不讀書」,類似於今天我們吵架時候有人罵了一句「你這小學生的智商」。但王荊公的私德是無可厚非的,司馬光雖然和他政見不同,但是私底下還是很好的朋友。


35.宋朝是一個文官集團的勢力可以說是達到巔峰的朝代,巔峰到司馬光曾經上書勸誡宋仁宗要多管管政事,不要把事全放權給大臣們。


36.宋朝紋身是很多文人也追捧的時尚,紋身起源於軍隊,很多兵士的紋身主要是為了炫耀軍隊的氣勢,紋身傳入民間後成為名人身上的個性彰顯,當時還出現了紋身俱樂部,酒家老闆會邀請紋身界紅人,將他們身上精美的刺青作為店面裝飾的一部分,宋朝紋身師水平極高,很多周邊國家的人都會到中國紋身~~


37.整個南宋時期,中國一直沒有定都,臨安府的級別不過是「行在」(陪都)。


38.南宋之所以一直偏安, 並非完全因為統治者不願收復故土,而是因為民間反對的聲音太大。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間之所以反對是因為擔心收復故土後, 宋廷會增加江南地區的稅收,來扶植已被女真人嚴重破壞的收復區。


soruce :


你真的了解宋朝嗎?——宋朝冷知識
http://history.bayvoice.net/b5/tcfy/2015/07/22/101797.htm你真的了解宋朝嗎?-宋朝冷知識.html



解密:岳飛死後的宋朝靠什麼又存在了139年?
http://history.bayvoice.net/b5/tcfy/2015/07/24/102166.htm解密:岳飛死後的宋朝靠什麼又存在了139年?.html


宋朝的證券交易所
http://history.bayvoice.net/b5/allabouthistory/2013/08/03/137960.htm宋朝的證券交易所.html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歷代名臣奏議-明-楊士奇

歷代名臣奏議-明-楊士奇

Kanseki Repository 漢籍リポジトリ 四庫全書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六


 厯代名臣奏議     詔令奏議類二奏議之/屬


  提要

    臣/等謹案厯代名臣奏議三百五十巻明永
    樂十四年楊士竒黄淮等奉勅編自商周迄
    金元分六十四門名目既繁區分徃徃失當

    又如文王周公太公孔子管仲晏嬰鮑叔慶
    鄭宫之竒師曠麥邱邑人諸言皆一時答問


[000-1b]
    之語悉目之為奏議則尚書颺言何一不可
    採入亦殊踳駁失倫然自漢以後收羅大備
    凡歴代典制沿革之由政治得失之故實可
    與通鑑三通互相考證當時書成刋印僅數

    百本頒諸學宫而藏版禁中世頗稀有天崇
    間太倉張溥號稱淹洽而自言生長三十年
    未嘗一見其書最後乃得太原藏本為刪節
    重刻巻目均依其舊所不同者此本有慎刑


[000-2a]
    一門張本無之張本有漕運此本無之葢溥
    意為改移至唐宋以後之文盡遭割裂幾於
    續鳬㫁鶴失其本來矣此本為永樂時頒行
    原書猶稱完善固亦古今奏議之淵海也乾
    隆四十四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 費 墀



歷代名臣奏議-明-楊士奇
http://www.kanripo.org/text/KR2f0039/000#1a


- -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名臣奏議巻一
           明 楊士竒等 撰
  君徳

周武王踐阼三日召師尚父而問焉曰黄帝顓帝之道
存乎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齋矣齋三日王端冕師尚
父亦端冕奉書而入王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

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

[001-1b]

凶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王
聞書之言惕若恐懼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對曰
有之哀公曰何為其不博也孔子對曰為其有二乗哀
公曰有二乗則何為不博也孔子對曰為行惡道也哀
公懼焉有間曰若是乎君子之惡惡道之甚也孔子對

曰惡惡道不能甚則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
甚則百姓之親之也亦不能甚詩云未見君子憂心惙

source :



歴代名臣奏議巻一 : 明 楊士竒等 撰
http://www.kanripo.org/text/KR2f0039/001#1a


Kanseki Repository 漢籍リポジトリ 四庫全書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premodern Chinese texts

Kyoto, Japan https://www.kanripo.org


http://blog.kanripo.org/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陳亮 : 中興五論序

陳亮 : 中興五論序


     臣聞治國有大體謀敵有大畧立大體而後綱紀正定大畧而後機變行此不易之道也仰惟陛下以睿聖神武之資充碩大光明之學留神政事勵志恢複罔敢自暇自逸而大欲未遂大業未濟意者大體之未立而大畧之未定歟臣嘗為陛下有憂於此矣嘗欲輸肝膽效情愫上書於北闕之下又念世俗道薄獻言之人動必有覬心雖不然跡或近似相師成風誰能不疑既已疑矣


安能察其言而明其心此臣之所大懼而卒以自沮也今年春隨試禮部僥幸一中庶幾俯伏殿陛畢寫區區之忠以徹天聽有司以為不肖竟從黜落不得進望清光以遂昔願索手東歸杜門求志因以為功名之在人猶在已也懷愚負計而不以禆上之萬一是忿世也有君如此而忠言之不進是匿情也已無他心而防人之疑是自信不篤也故書其中興論一千八百餘言大體大畧於斯見矣並論開誠執要勵臣正體之道合五篇上干天聽惟陛下寛其萬死不以為草茅之言而留神財幸是天下社稷之福也於臣何有

- -



 陳亮 :    中興論


     臣竊惟海內塗炭四十餘載矣赤子嗸嗸無告不可以不拯國家慿陵之恥不可以不雪陵寢不可以不還輿地不可以不複此三尺童子之所共知曩獨畏其強耳韓信有言能反其道其強易弱況今敵主庸懦政令日弛舍邊地鞍馬之長而從事中州浮靡之習君臣之間日趨怠惰自古外裔之強未有四五十年而無變者稽之天時揆之人事當不逺矣


不於此時早為之圖縱有他變何以乘之萬一敵人懲創更立令主不然豪傑並起業歸他姓則南北之患方始又況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謝生長於北



豈知有我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為我自生髪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為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複失之河北諸鎮終唐之世以奉敵為忠義狃於其習而時被其恩力與上國為敵而不自知其為過過此以往而不能恢複則中原之民烏知我之為誰縱有倍力功未必半以俚俗諭之父祖質產於人子孫不能繼贖更數十年時事一變皆自陳於官認為故產吾安得言質而複取之則今日之事可得而更緩乎


陛下以神武之資憂勤側席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固己不惑於群議矣然猶患人心之不同天時之未順賢者私憂而奸者竊笑是何也不思所以反其道故也


誠反其道則政化行政化行則人心同人心同則天時順天不逺人人不自反耳今宜清中書之務以立大計重六卿之權以總大綱任賢使能以清官曹尊老慈幼以厚風俗減進士以列選能之科革任子以崇薦舉之實多置台諫以肅朝綱精擇監司以清郡邑簡法重令以澄其源崇禮立制以齊其習立綱目以節浮費示先務以斥虛文嚴政條以核名實懲吏奸以明賞罰時簡外郡之卒以充禁旅之數調度總司之贏以佐軍旅之儲擇守令以滋戶口戶口繁則財自阜揀將佐以立軍政軍政明而兵自強置大帥以總邊陲委之專而邊陲之利自興


任文武以分邊郡付之久而邊郡之守自固右武事以振國家之勢來敢言以作天下之氣精間諜以得敵人之情據形勢以動中原之心不出數月紀綱自定比及兩稔內外自實人心自同天時自順有所不往一往而民自歸何者耳同聽而心同服有所不動一動而敵自鬬何者形同趨而勢同利中興之功可蹻足而須也


夫攻守之道必有竒變形之而敵必從衝之而敵莫救禁之而敵不敢動乖之而敵不知所如往故我常專而敵常分敵有窮而我常無窮也夫竒變之道雖本乎人謀而常因乎地形一縱一橫或長或短緩急之相形盈虛之相傾此人謀之所措而竒變之所寓也


今東西彌亙綿數千里如長蛇之橫道地形適等無所參錯攻守之道無他可變今朝廷鑒守江之弊大城兩淮慮非不深也能保吾城之卒守乎


故不若為術以乖其所之至論進取之道必先東舉齊西舉秦則大江之南長淮以北固吾腹中物齊秦誠天下之兩臂也誇敵人以為天設之險而固守之乎故必有批亢搗虛形格勢禁之道竊嘗觀天下之大勢矣襄漢者敵人之所緩今日之所當有事也


控引京洛側睨淮蔡包括荊楚襟帶吳蜀沃野千里可耕可守地形四通可左可右今誠命一重臣德望素著謀謨明審者鎮撫荊襄輯和軍民開布大信不爭小利謹擇守宰省刑薄斂進城要險大建屯田荊楚竒才劍客自昔稱雄徐行召募以實軍籍民俗剽悍聽於農隙時講武藝襄陽既為重鎮而均隨信陽及先一切用藝祖委任邊將之法給以州兵而更使自募與以州賦而縱其自用使之養士足以得死力用間足以得敵情兵雖少而眾建其助官雖輕而重假其權列城相援比鄰相和養銳以伺觸機而發


一旦敵人玩故習常來犯江淮則荊襄之師率諸軍進討襲有唐鄧諸州見兵於潁蔡之間示必截其後因命諸州轉城進築如三受降城法依吳軍故城為蔡州使唐鄧相距各二百里並桐栢山以為固揚兵搗壘増陂深塹招集土豪千家一堡興雜耕之利為乆駐之基敵來則嬰城固守出竒制變敵去則列城相應首尾如一精間諜明斥堠諸軍進屯光黃安隨襄郢之間前為諸州之援後依屯田之利朝廷徙都建業築行宮於武昌大駕時一巡幸敵知吾意在京洛則京洛陳許汝鄭之備當日増而東西之勢分矣東西之勢分則齊秦之間可乘矣四川之師親率大軍以持鳯翔之敵別命驍將出祁山以截隴右偏將繇子午以窺長安金房開逹之師入武闗以鎮三輔則秦地可謀矣


命山東之歸正者往說豪傑陰為內應舟師繇海道以搗其脊彼方支吾奔走而大軍兩道並進以揕其胸則齊地可謀矣吾雖示形於唐鄧上蔡而不再謀進坐為東西形援勢如猨臂彼將愈疑吾之有意京洛特-加龍省持重以示不進則京洛之備愈專而吾必得志於齊秦矣撫定齊秦則京洛將安往哉此所謂批亢搗虛形格勢禁之道也就使吾未為東西之舉彼必不敢離京洛而輕犯江淮亦可謂乖其所之也又使其合力以壓唐蔡則淮西之師起而禁其東金房開逹之師起而禁其西變化形敵多方牽制而權始在我矣


然荊襄之師必得純意於國家而無貪功生事之心者而後付之平居無事則欲開布誠信以攻敵心


一旦進取則欲見便擇利而止以禁敵勢東西之師有功則欲制馭諸將持重不進以分敵形此非陸抗羊祜之徒孰能為之夫伐國大事也昔人以為譬拔小兒之齒必以漸搖撼之一拔得齒必且損兒


今欲竭東南之力成大舉之勢臣恐進取未必得志得地未必能守邂逅不如意則吾之根本撼矣


此豈謀國萬全之道臣故曰攻守之間必有竒變臣諛人也何足以明天下之大計姑疏愚慮之崖略曰中興論唯陛下財幸


source :


陳亮 : 龍川集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162952


葉適 : 水心先生文集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84757


趙雨樂:論南宋事功派的軍事防禦思想 ─ 以陳亮,葉適為研究對象
http://ir.lib.ntnu.edu.tw/retrieve/74406/ntnulib_ja_B0301_047_105.pdf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chenglap : 荷蘭獨立:八十年戰爭 ( Eighty Years' War )

chenglap : 荷蘭獨立:八十年戰爭 ( Eighty Years' War )


chenglap


用歷史的角度看, 香港目前發生的事情, 大概等於 八十年戰爭 前期的尼德蘭


荷蘭獨立:八十年戰爭


臺灣的歷史中, 曾經有一段「西屬福爾摩沙」的時期, 在歷史或課本上總是被輕輕帶過, 就是荷蘭人趕走了西班牙人, 完. 很少人留意到, 西班牙對臺灣控制的喪失, 這件事是荷蘭獨立戰爭的副作用.


當荷蘭人佔據臺灣時, 荷蘭人自己也是被西班牙人鎮獨立壓中. 當年的荷蘭, 應該說是「聯合省」, 被西班牙人合當時的法律統治, 西班牙為了防止反抗, 不斷在經濟上壓迫荷蘭. 例如處處封鎖壓制荷蘭的貿易, 造成了荷蘭的經濟不景, 工廠倒閉, 失業, 目的都是使荷蘭無法反抗.


這種經濟壓迫 ( 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干涉), 反而引致了荷圔人的反抗心理增加, 新教的思想開始萌芽並迅速壯大, 往往行為激烈, 經常和天主教徒產生衝突. 而西班牙對這件事的態度是加強控制和壓迫, 加派軍隊去到荷蘭, 並設立異教裁判所.


面對這種民眾衝突, 當年荷蘭的特權階級, 也就是貴族, 也還是無法擺脫封建的觀念, 一心向西班牙國王乞憐, 宣示服從, 效忠國王. 要求廢除異教裁判所, 緩和鎮壓, 但是被西班牙國王就這樣打發了, 理由就是那個「你拿甚麼對抗我的無敵軍隊? 」


當年的西班牙帝國聲勢最盛時期, 當年的西班牙帝國統治了西西里, 尼德蘭, 那不勒斯, 美洲和非洲殖民地. 是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並意圖將歐洲統一在天主教之下. 相對來說尼德蘭是甚麼? 就幾個省, 還要被駐軍, 憑甚麼反抗? 腓力二世對著這群人的態度自然是「誰理你們」.


交涉沒有成果, 只是被回一句我拳頭大你能怎樣, 你們早晚完蛋不用想了之類, 保皇黨宣誓效忠被熱臉貼冷屁股, 在這種「 似乎完全沒反抗可能性」的情況下, 尼德蘭的民眾終於忍無可忍無序的暴動.



- - - -


當年的尼德蘭民眾, 深知自己在正規武力上, 跟西班牙相比是完全沒有可比性, 便決定用非傳統的戰鬥方式, 就是成立「乞丐」.


尼德蘭了解到用傳統的方式, 傳統的作戰, 荷蘭對西班牙完全沒有任何抵抗力. ( 都駐軍了你還想怎樣?) 便透過騷擾, 偷襲然後散去, 讓民眾和賊分不出來, 種種只要傷害到西班牙, 不管你做甚麼的方式去開始對西班牙施壓.


西班牙一開始的態度, 就是認為這種鬼行為, 跟軍隊根本不能比較. 但慢慢地被證明有效, 其中萊頓保衛戰, 西班牙用強大兵力攻擊萊頓, 一萬五千軍隊對一萬一千市民, 萊頓也只能死守不投降. 解放萊頓的是一支更強的軍隊? 不是, 是「海上乞丐」, 巧妙的用水淹的方式解圍.


去到這種節骨眼, 偉出要統合荷蘭驅逐西班牙人. 但荷蘭的貴族和天主教徒, 還是很保守的, 想要跟西班牙妥協, 然後又再出現大量的暴動. 這時候荷蘭才正式宣告要獨立, 自稱荷蘭共和國.


而西班牙加強了鎮壓, 荷蘭頂不住, 最後決定把心一橫, 也不計較甚麼前嫌或者觀感, 把所有能拉成盟友的外國都拉進來. 包括法國, 英國, 最終慢慢的把西班牙拖入了泥沼, 特別是尼德蘭雖然本土遠比西班牙弱, 便決將「乞丐」放大到全世界, 在亞洲, 美洲等殖民地, 到處用代理的方式進行騷擾和戰爭, 擾亂西班牙的經濟.


比起在荷蘭本土的大戰, 這些海外的戰爭, 往往就只是企業對企業的大小, 是荷蘭可以擊敗西班牙的水準, 臺灣之戰, 是其中一部份.


臺灣也參與過這個八十年戰爭大歷史的一部份, 只是臺灣對此幾乎是沒有理解也完全遺忘, 覺得完全事不關已而已. 而沒有理解到, 他竟然是一場在全球戰場開打的獨立戰爭.


- - -


在 1642 年的戰爭中, 荷蘭人憑幾百人在淡水上陸, 最後就將西班牙人從臺灣完全驅逐出去, 在這種遠離國土的戰爭中, 荷蘭就有辦法完全壓著西班牙來打. 而這些雖然是邊緣, 卻會影響到西班牙的力量.

無法正面跟西班牙對抗, 就不在戰場上會戰, 但不等於不進行戰爭, 只要在任何對方削弱對方, 也是在執行戰爭. 如果把這幾百人投入在荷蘭本土, 能對西班牙軍隊構成甚麼威脅?


可是在臺灣, 卻可以完全切掉西班牙一個據點.


尼德蘭的獨立戰爭這麼久, 其實從沒有拿出過甚麼像樣的戰略或軍隊, 全憑非傳統的方式, 利用國際矛盾, 利用海外有時的優勢, 在自己能贏的地方打贏對方, 削弱對方力量, 最終終結了對方的頂峰, 並贏取了自己的時代.


把思想限制在之前時代的做法, 荷蘭就不會勝利. 八十年戰爭揭示了, 戰爭並不一定如傳統想像一樣, 是人多欺人少, 定點圍攻, 有軍隊打贏沒軍隊, 如果用這種做法, 西班牙真的是可以無懸念的完全輾壓荷蘭.


理解到戰略上能削弱對方, 任何事情都是正確的, 這才是戰爭的態度.



chenglap : 荷蘭獨立:八十年戰爭
http://chenglap-blog.logdown.com/posts/205999-netherlands-independent-the-80-years-war


九龍帝國:香港 VS 中國 = 獨立前的荷蘭 VS 西班牙帝國
https://kowloonempire.wordpress.com/2014/08/03/九龍帝國:香港vs中國-=-獨立前的荷蘭vs西班牙帝國/


Eighty Years' W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Eighty_Years'_War


- - -

尼德蘭 ( 荷蘭) 獨立建國 八十年戰爭

Dutch Revolt

(ETW 荷蘭軍)


Netherlands (荷蘭) 獨立建國


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



尼德蘭這塊地理區域意為「低地」,指中世紀歐洲西北部位於萊茵河、默茲河、須耳德河下游以及北海沿岸的地區,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和法國北部的一小部分。


尼德蘭古代曾由羅馬統治,中世紀初期成為法蘭克王國和查理曼帝國的組成部分。


11—14世紀,尼德蘭分裂成許多封建領地,多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



14世紀至16世紀中期,通過中世紀的王朝婚姻關係和王位繼承,尼德蘭成為西班牙的一部分。


尼德蘭聯省共和國 ( 今尼德蘭王國的前身,也就是俗稱的 荷蘭) 脫離西班牙控制時,尼德蘭人民邀請了拿騷家族的奧倫治親王"沉默者"威廉一世,前來領導革命。


尼德蘭在荷獨份子「沉默者」威廉與其子孫的領導下,經過了80年的努力,終於獲得了獨立,因此至今尼德蘭王國的王儲就一定受封為奧倫治親王(如同英格蘭王國的王儲受封為威爾斯親王)。


奧倫治 ( Orange) 是位於法蘭西境內的封建領土,德意志黑森地區的拿騷伯爵家族在1182年透過繼承取得這片封土,於是這一個拿騷家族的分支便被稱為拿騷-奧倫治家族。


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



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是西班牙封建專制制度的壓迫和束縛。西班牙國庫收入的一半來自尼德蘭。


西班牙王腓力二世,通過拒付國債、提高西班牙羊毛出口稅、限制尼德蘭商人進入西班牙港口、禁止他們同西屬地貿易等辦法,扼制尼德蘭經濟,造成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西班牙專制的另一表現形式是教會迫害。


查理一世曾在尼德蘭設立宗教裁判所,頒布「血腥詔令」,殘酷迫害新教徒。腓力二世加強教會權力,命令尼德蘭總督阿爾瓦公爵,一切重大事務聽從教會首領格倫維爾的意見,並且拒絕從尼德蘭各地撤走西班牙軍隊。



面對西班牙的專制統治和宗教迫害,以宗教抗爭為先導的尼德蘭民眾的革命行動逐步高漲。喀爾文新教在尼德蘭的教徒迅速增多,武裝的喀爾文教徒不時和當局及教會發生衝突。


在群眾革命運動不斷高漲的壓力下,西班牙王腓力二世召回格倫維爾,答應撤走西班牙軍隊。但在1565年又秘密命阿爾瓦公爵制定了殘酷鎮壓尼德蘭革命勢力的計劃。


1566年,以奧蘭冶親王威廉(Prince Willem of Oranje 今稱沉默的威廉)為代表的尼德蘭貴族,向西班牙國王請願,表示忠於國王,要求廢除宗教裁判所,緩和鎮壓異端的政策,召開三級會議解決迫切問題,但毫無所獲。


1568年爆發延續80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八十年戰爭Eighty Years' War, or Dutch Revolt)。


- - -


八十年戰爭

Eighty Years' War


1566年8月,以制帽工人馬特為首的激進群眾掀起了「破壞聖像運動」。安特衛普、瓦朗西安爆發起義,大批工人、農民和中產階級的革命分子組織起名為「森林乞丐」和「海上乞丐」的游擊隊,神出鬼沒地襲擊西班牙軍隊。1568年,奧倫冶親王從國外組織一支僱傭軍進行了有限的戰役。


1572年4月,尼德蘭北方各省普遍發動起義,將西班牙軍隊驅逐出境,到1578年幾乎整個荷蘭和澤蘭都獲得了獨立。


最重要的幾次戰役是哈勒姆保衛戰(1572年12月—1573年7月)、阿爾克馬爾保衛戰(1573年)、萊頓保衛戰(1573年10月—1574年10月)以及阿姆斯特丹驅逐西班牙人的戰役(1578年)。


1576年9月4日,布魯塞爾舉行起義,西班牙在南方的統治也被推翻。


哈勒姆保衛戰,全城居民奮起自衛,同仇敵愾,給西軍造成重大傷亡,但終因彈盡糧絕而陷落。阿爾克馬爾保衛戰,使西軍付出沉重代價,最終棄城撤軍。


萊頓保衛戰,市民堅持數月之久,甚至在糧絕之時仍拒不投降,直到「海上乞丐」游擊隊水淹西軍,西班牙軍隊才倉皇逃竄。


1576年10月,全尼德蘭的三級會議在根特召開,11月8日北南雙方締結《根特和解協定》,要求聯合驅逐西班牙人,召開新的三級會議解決宗教問題,成立新政府。然而政權卻落入貴族之鴿派、天主教僧侶和中產階級保守派人士手中。


三級會議對西班牙採取妥協態度,使得尼德蘭各地爆發新的起義,反西鬥爭之火又熊熊燃燒起來。


1577年,南方革命的勝利果實落入奧倫治親王手裡,他仍堅持用妥協的辦法統一全國,依靠僱傭軍,反對以武裝群眾為基礎建立革命軍隊,造成許多新教徒、資本家、及專業技術工匠大批遷入北方。


1580年1月,荷蘭、澤蘭等10多個省的代表在烏得勒支締結「烏得勒支同盟」,宣佈要聯合行動,「要行動如一個省那樣」,並制定共同的軍事和外交政策。5月,奧倫治親王威廉也在盟約上簽字。


次年,格羅寧根等幾個省和地區也加入同盟。


1581年7月26日,烏得勒支同盟的三級會議正式通過《誓絕法案》,廢黜腓力二世,宣佈脫離西班牙獨立。新組成的國家稱「聯省共和國」,由於荷蘭省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最重要,故又稱「荷蘭共和國」。



從1581年起,西班牙軍隊對南方發動反撲。1585年3月攻陷布魯塞爾,而安特衛普保衛戰持續13個月後最終陷落,南方革命失敗。


1587年,荷蘭共和國和英、法結成同盟,共同抗擊西班牙,使荷蘭獨立戰爭進入一個新階段。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戰役是紐波特會戰(1600年)、西軍攻克奧斯坦德之戰(1601—1604年)、在上艾瑟爾和聚特芬等地,反擊西班牙統帥斯皮諾拉進軍之戰(1606年),以及荷蘭海軍獲勝的直布羅陀海戰(Battle of Gibraltar 1607年)。


長期的戰爭和多次失敗,特別是「無敵艦隊」的覆滅,使西班牙元氣大傷,極為虛弱,被迫於1606年同荷蘭共和國談判,並於1609年4月簽訂所謂《12年停戰協定》,事實上承認了荷蘭共和國的獨立。尼德蘭革命在北方完全勝利,南方仍然處於西班牙控制之下。


停戰期滿後,戰爭重新爆發,並成為「30年戰爭(1618—1648年)的一部分。1648年,荷西雙方在簽訂結束30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同時,也簽訂了《荷西和約》,西班牙終於正式承認聯省共和國獨立,承認尼德蘭南部歸屬荷蘭共和國。



荷蘭獨立戰爭的主力軍是城市平民和農民,思想旗幟是喀爾文新教。在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獨立戰爭中,荷蘭並沒有制定一個像樣的軍事戰略和軍事政策,它的最後勝利歸功於以下幾點:



1.荷蘭群眾發揮了無比的創造力和堅決的獨立建國抗敵精神。


2.當時的國際情勢複雜,但卻有利於荷蘭,特別是西班牙與歐洲大陸各國矛盾重重,衝突不斷,無形中給了荷蘭一個可以迴旋、能夠持久戰鬥的有利條件。


3.荷蘭獨立戰爭,就其所進行的大部分戰役而言,是一場要塞和城市攻守之戰。



- - -


荷蘭人民利用自己熟悉地形、天候的有利條件,因地制宜,全民(城)老少全力抗戰,創造了不少城市攻防戰術和措施,雖然不是每戰必勝,甚至是敗多勝少,但仍然為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石,其獨立戰爭對以後要塞攻防戰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荷蘭在17世紀中期,獨立成功之後迅速崛起。它的經貿及殖民政策發展有三大支柱,即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銀行和一支強大的商船隊。憑借這三大支柱,荷蘭成為東方貿易的霸主、歐洲金融的中心和世界性的「海上馬車伕」。


八十年戰爭發生於1568年-1648年,是荷蘭(即尼德蘭聯邦,荷蘭只是聯邦七省之一,不過多數以荷蘭稱呼之)清教徒反抗西班牙統治所展開。該戰爭也是荷蘭的獨立戰爭。與西班牙不同,荷蘭所屬尼德蘭本為鬆散聯邦,為了此戰爭,聯邦出現未有團結,而領導者為尼德蘭總督威廉。


經過多次海戰後,荷蘭與西班牙於1609年簽訂12年的停戰協定,不過,雙方在海上競爭仍未停止。1621年,停戰協定屆滿,兩國戰爭又起,直到1648年,尼德蘭聯邦共和國才真正脫離西班牙統治而正式獨立。


由於尼德蘭的獨立,是在奧倫治家族的領導下成功的,而且早在共和國時期,國家元首(護國主)便一直由奧倫治家族統治。而且,今日的尼德蘭王國國旗,也是蛻變自奧倫治家族的紋章。


奧倫治親王(Prince of Orange)領導低地國人民反抗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暴政,反抗軍所使用的旗幟是來自奧倫治親王紋章的橙、白、藍三色(Oranje Wit Blauw),這面旗又稱為「親王旗」(Prinsenvlag)。


「海上乞丐」游擊隊(Watergeusen)就是在這「親王旗」底下侵擾西班牙軍隊,最後革命成功。這面旗最早可見於描繪八十年戰爭的油畫上。


在共和國時期,荷蘭的國旗一直採用橘-白-藍(orange-white-blue)三色,直到近代(1630年後)才以橘色不易辨識而改以為紅色。


因為當時並無任何政治原因要把橙色改掉,所以很有可能是由於荷蘭在十七世紀航海事業日漸昌盛,而船上會掛上國旗以識別國籍,但橙色、白色和淺藍色色調都較淺,在海上較難辨認出來,因此有須要把顏色加深,變成紅、白、深藍的配搭。


另一個有可能的原因是由於橙色的染料是由天然的黃色及紅色染料合成,時間久了黃色成份先褪掉,只剩下紅色。


在1630年後,因為色彩不夠鮮豔,在戰場與海上不易辨認,以及部分人民對奧倫治家族的獨裁統治感到不滿;國旗顏色逐漸由紅色取代橙色,並將藍色加深。


1937年2月19日,威廉明娜女王(Queen Wilhelmina)頒布法令正式規定荷蘭國旗的顏色是朱紅色、白色、鈷藍色,沿用至今。



荷蘭的國家代表色則一直是橘色,所以世足賽中,荷蘭隊的主場隊服就是採用橘色的。


當荷蘭向海外擴張的同時,他們經常將自己國家的名詞移植到海外殖民地,而建立於臺灣台南一鲲身的奧倫治城其中一例。



奧倫治城的命名,便是為了紀念奧倫治親王威廉一世。後來奧倫治城擴建,並改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熱蘭遮城之名則源自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一省──西蘭省(Zeeland)。



- - -


荷蘭獨立史紀要:

· 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貴族屬地狀態。


· 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


· 1568年,爆發延續八十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


· 1581年,北部七省脫離西班牙,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其中以荷蘭省最為重要,故又稱荷蘭共和國。


· 1584年, 領導獨立革命的領袖威廉遭人暗殺。


· 1609年,與西班牙簽訂停戰協定。


· 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


· 17世紀,為海上殖民強國。


· 1795年,法國入侵阿姆斯特丹,與愛國者派結盟,成立新國會。聯省以 西元69年反抗羅馬統治的巴達維族為名,改名為巴達維亞共和國(Batavia Republic))。


· 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


· 1806年,拿破崙之弟稱王,荷蘭被封為王國。


· 1810年,荷蘭被併入法國。


· 1814年,脫離法國並獲得現今之比利時領土。


· 1815年,成立尼德蘭王國。


· 1839年,比利時脫離尼德蘭王國獨立。


· 1848年,成為君主立憲國。


· 1890年,盧森堡大公國脫離尼德蘭王國獨立。


· 1940年5月,遭德軍佔領,王室和內閣成員流亡英國,在倫敦成立流亡政府。


· 1945年,荷蘭脫離德國統治,重建尼德蘭王國,阿姆斯特丹重獲自由。


現在國名是Nerderland,不是Holland。


荷蘭只是尼德蘭的一部分:南、北荷蘭省;以前因為南、北荷蘭省是整個尼德蘭中發展度最高、經濟最富裕的地方,因此荷蘭這名稱被拿來代表整個王國。但是其他省份的人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因此尼德蘭人現在都以Nerderland來當做正式國名。



http://wtfm.exblog.jp/10400001/


Schiller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6780/6780-h/6780-h.htm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陽明学とは

陽明学とは
http://ww91.tiki.ne.jp/~matsu/youmeigaku.htm

陽明学とは

心の陶冶する、鍛えることの大切さを主張した教え。万物一体の考え方を理解し、心の中の葛藤をなくし、不動心を確立する教え。


人間性を高める手段

知識や情報を増やすことよりも、心の歪みをなくすことや我欲を減らす努力が、心の中に生じるさまざまな葛藤をなくし、本来、心に備わっている無限のパワーを回復して人間性を高める唯一の手段であることを、陽明は悟ったのである。

陽明学の基本思想

心即理 > とは陽明学の花であり、基本的な考え方をいう。
知行合一 > とはその花の匂いであり、その働き、具体的な作用      
致良知 > はその果実であり、体と用をあわせ持った陽明学の神髄である。

心即理( 心こそ万事万物の原理 )

心というものは、その姿は空っぽ(虚)なので何もありませんのが、霊妙な働きを持っていて、万事万物の理がすべてそこに備わっています。心は、あらゆるものがそこから出てくる源泉なのです。ですから、心の外に理があるはずがなく、心の外に事があるはずもないのです。(『伝習録』上巻)

陽明の知行合一 ( 知識と行動はもともと一つである )

どんなに尊いといわれている教えであっても、学ぶ側の心が納得できなければ、身体がついていけないものであり、知識をどんなに詰め込んでみても、心を無視しては人間性を育む事はできない。

致良知( 良知<真の己>を発揮せよ )

「私」と「私でないもの」とのギャップを解消し、心の葛藤をなくして、不動心を確立するためにすることである。良知を致すこと、誠を尽くすこととは、決して自分に嘘をつかないこと」嘘をつくと、どうして良くないのか。嘘をつくと、本音と建前の分離が始まる。

外の世界と内なる心の世界の不一致が生じる。言葉と心は一体でトータルであることが、本当の人間のあり方である。嘘をつくということは、言葉と心に、さらには言葉と行動に分離をもたらす。人間に裏表があると、やがて無力感にとらわれ、生きる喜びが味わえなくなってしまうのである。

殺身成仁

正義の主張のためには、利害だけではなく、生死ををも越えるべきだとして「殺身成仁」を説いた。「身を殺して仁を成す」という意味の言葉は、もともとは孔子の言葉である。

陽明は、「 誠 」や「 仁 」( 友愛、道義、正義 )が、生死の問題よりも優先すると説いた。「 殺身成仁 」的境地とは、言い換えれば、死への恐怖を克服し、「 不動心 」を確立した境地のことである。「 万物一体の仁 」の境地のことである。

心の健康

「山中の賊を破るは易く、心中の賊を破るは難し」陽明は、人々は日々、心の掃除や洗濯に努めなければ、いつのまにか心は輝きを失い、曇ってしまったり、病気になってしまう、と心の問題を解いたのである。心の浄化が、自然環境や人間社会の浄化につながっていく。

仁・義・礼・智

人間なら惻隠の心(仁)、すなわち他人の不幸をあわれみいたむ同情心。羞悪の心(義)、すなわち悪を恥じ、憎む正義感。恭敬の心(礼)、すなわち長者をつつしみ敬う尊敬心。是非の心(智)、すなわち善悪を見分ける判断力。

抜本塞源

陽明は、社会問題は心の問題であることに、気づき、心のパワーに気づき、さらに心の奥底にある「良知」の存在に気づいたのである。そこで、陽明は、悪を根本から取り除かねばならないという「抜本塞源の論」を主張して、痛烈に社会を批判した。

四句教
善無く悪無きは心の体、
善有り悪有るは意の動、
善を知り悪を知るはこれ良知、
善を為し悪を去るはこれ格物

四句教の教え
心の本体と言うものは善悪を超越したものである。善と悪が生じるのは人間の意志が動くからである。善悪を識別する良心的作用は良知である。善を行ない悪を退けること、天理を存して人欲を去ることが格物である。

四句教区別を設けない考え方ものごとに関して対立する二つのものに分ける考え方では、次第に人間は世界から孤立化していく。人と人の間にも疎外感が充満していく。ますます愛に飢える人々が増えることになる。心は、常に何かとの一体感や誰かとの共感をもとめているというように


陽明学の創始者王陽明の生涯と知行合一
http://ww91.tiki.ne.jp/~matsu/ouyoumei.htm

日本陽明学派の系譜
http://ww91.tiki.ne.jp/~matsu/youmeigakukeifu.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