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章軌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章軌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月11日 星期六

芥子園畫傳,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芥子園畫傳,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議藝份子第三十一期1《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黃一修摘要《芥子園畫傳》作為清朝印刷與畫譜重要的代表之作,其影響力主要在於其為中國技法大成。


其畫譜性質,不僅可作為中國畫技法初學者的入門,也引起許多畫家的臨摹模仿,更使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成為中國地區著名的繪畫教材。



《芥子園畫傳》同時也以相當完善的印刷技術以及編輯,為後世盛讚,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然而,《芥子園畫傳》並非畫譜的先例,在前的尚有《顧氏畫譜》、《十竹齋畫譜》等。



本文試圖釐清畫譜性質的流傳以及演變,歸納出《芥子園畫傳》在當中有何承先啟後的作用。


--

前言《芥子園畫傳》作為中國畫技初學者的入門,可以學習用筆、寫形、構圖等基本技法。學習《芥子園畫傳》後,對於中國畫技技法就能夠大致掌握。1



《芥子園畫傳》初期編彙時間大概落在清朝初年。明清時期因商業發達與版畫成熟等因素使得《芥子園畫傳》流傳時間延續相當長久。



由清初初版至嘉慶年間,《芥子園畫傳》始終都有人重新編輯,版本、內容也不斷更新,除了在原版本增錄新的畫譜之外,也時常加入不同的畫法、畫冊。



《芥子園畫傳》出版的兩百多年來所刊刻的版本眾多,所引起的社會關注還有名聲自然隨之成長。



最初由王概兄弟製作的《芥子園畫傳》,在清朝初印後造成廣大的迴響,由原先的第一集,先後更接續出版二、三集,每集收錄不同主題的中國畫技巧。



到了清光緒年間巢勳(1852-1917)重新刊刻巢勳臨本,是現今較為常見的版本。



除了在原先三集中增加時賢名家的〈增廣名家畫譜〉,2還多增加第四集的內容。不過本質上早已脫離原先三集的脈絡,品質上更不能混為一談。



巢勳臨本於第一集山水譜中,增收了楊伯潤(1837-1911)、任伯年(1840-1895)、胡鐵梅(1848-1899)、巢勳等「海上畫派」的第一代名家。



第二、三集中則有〈摹仿諸家花卉翎毛譜〉,廣收任伯年、虛谷(1824-1896)、錢慧安(1833-1911)、吳昌碩(1844-1927)海上名家。



上述提到的這些畫家,都屬於為人所知的海上畫派的宗師,因而暗示了《芥子園畫傳》在翻刻傳播途中,更因為畫譜的流傳,間接塑造出流派的概念。3



反之,《芥子園畫傳》本身為教授畫稿技法說明的存在,在清朝當時就已造成轟動。後人反覆刊印的情形下,使得《芥子園畫傳》內容性質上除了原先的功能,也藉由畫家反覆臨摹,造就了廣告的宣傳效果。



《芥子園畫傳》綜合像是任伯年、虛谷、吳昌碩等至今名聲極大的藝術家,畫家們在派別中更是無可取代,其影響更是至今仍保有研究的價值。


不過,《芥子園畫傳》除了本身具有收藏、教學方法、技法等元素外,此一成熟畫傳的出現,也代表過去在畫譜製作、編排、甚至裝幀上已經有悠久的歷史。



《芥子園畫傳》在流行臨摹的清朝初期,其所具備的綜合性畫譜之傳承關係,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它在編輯還有刊刻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4


同時遵從在畫法教學上畫譜的線性發展。作為一本十足的繪畫教科書,所承襲的風格還有內容值得去探討中間畫譜演變的性質。



除了技術層面之外,《芥子園畫傳》是如何被編輯成綜合性的畫譜?



另外,《芥子園畫傳》在技術上雖多承襲《十竹齋畫譜》,然而兩者追求的差異之處又為何?本文將以《芥子園畫傳》作為畫譜的教學性的傳承為出發點,屏除作者與內容較為不相關的第四集人物畫譜,僅以前三集為中心。



試圖找尋當中除技術上,還有組織上與其他畫譜的差異性,以及承襲了哪些部分,最終使得《芥子園畫傳》成為畫法的大成。並且試圖釐清《芥子園畫傳》與《十竹齋畫譜》追求的特點差異。




唐詩七言画譜 / 黄鳳池 [編] ; 蔡冲寰 [画]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9%bb%84+%e9%b3%b3%e6%b1%a0



黄鳳池:八種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366


http://ebook.teldap.tw/ebook_detail.jsp?id=80


 八種畫譜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唐詩七言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梅竹蘭菊四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木本花鳥譜一卷 明 黃鳳池 畫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草本花詩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唐解元倣古今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画譜.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 新鐫七言唐詩画譜. 新鐫草本花詩譜. 新鐫木本花鳥譜.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 唐觧元倣古今畫譜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http://art.ncu.edu.tw/artConf/main/public/31/[1.1].%E8%8A%A5%E5%AD%90%E5%9C%92%E7%95%AB%E5%82%B3%E7%95%AB%E8%AD%9C%E6%80%A7%E8%B3%AA%E8%88%87%E6%AF%94%E8%BC%83.pdf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一冊

芥子園畫傳
https://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8A%A5%E5%AD%90%E5%9C%92&viewRestricted=0



芥子園画譜 : 国画. 六譜一人物譜,草木譜,昆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37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szlmt=30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E7%94%BB%E4%BC%9D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Wang%2C+Gai%2C+active+1677-1705%22

芥子園画伝考 / 石希聡 纂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20/index.html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25990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08/index.html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31/bunko31_e0508/bunko31_e0508_0001/bunko31_e0508_0001.html


詩画譜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747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2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810



--



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

大學衍義(1)●대학연의(1)

大學衍義(1)●대학연의(1)


범례

御製重刊大學衍義序

    전체
    서명/저자명
    기사제목
    원문/대역문
    번역문
    역주
    기타

御製重刊大學衍義序


朕이 惟古之君天下者가 興道致治(注1)

必有其要然後에 能使家齊國治而天下平焉하나니 惟大學一書가 乃古人修身治天下之要道라 宋儒眞德秀가 推衍其義하여 綱擧目張하여 本末具備하니 眞可爲後世人君之鑑戒也라
《大學衍義》 重刊에 즈음하여 쓴 御製 序文



朕의 생각에, 옛날 천하에 임금 된 이들은 道를 일으켜 治世를 이루는 데 있어 반드시 그 요체가 있은 뒤에야 집안이 가지런해지고 나라가 잘 다스려지고 천하가 평안해지게 할 수 있었다. 그런데 오직 《大學》이라는 책이 바로 옛사람들이 자신을 수양하고 천하를 다스렸던 중요한 방도였다. 宋나라의 유학자 眞德秀가 이 뜻을 推論하고 敷衍하여 綱이 제시되고 目이 나열되어서 本과 末이 모두 갖추어졌으니, 진실로 후세 임금의 鑑戒가 될 만하다.

恭惟我太祖高皇帝(注2)

가 首定家邦하사 落成宮殿(注3)

하시고 卽命儒臣하사 取大學衍義하여 書于墻壁하여 以代繪畫(注4)

러시니 曁我太宗文皇帝(注5)

가 遷都北京(注6)

하시니 朕이 以宗人으로 自顧沖昧호대 荷天地․祖宗垂祐하여 以皇兄武宗之命으로 入嗣大統(注7)

호니 雖不得目覩宮墻所書하나 而訓章이 具存하여 載諸寶冊하니 深思皇祖垂訓惓惓之意하여 罔敢怠忘호라

삼가 생각건대, 우리 太祖 高皇帝께서 먼저 나라를 안정시켜서 궁전을 낙성하고는 바로 儒臣에게 명을 내려 《大學衍義》를 궁전의 회랑 벽에 써서 그림을 대신하게 하셨는데, 그 뒤 우리 太宗 文皇帝 때에 北京으로 도읍을 옮기셨다. 짐은 종친으로서 스스로를 돌아볼 때 나이가 어리고 우매함에도 天地와 祖宗의 보살핌을 받아 皇兄인 武宗의 명으로 들어와서 大統을 이었다. 비록 궁전 회랑 벽에 써 있는 글을 직접 보지는 못하였지만 가르침이 담겨 있는 글이 모두 남아 寶冊에 실려 있으니, 皇祖(太祖 高皇帝)께서 간곡하게 훈계하신 뜻을 깊이 생각해볼 때 감히 게을리하거나 잊을 수가 없다.

比居藩邸에 面承皇考(注8)

之敎러니 稍長에 卽命出閣讀書(注9)

하시고 且命就講官하여 講解大學衍義하사 曰 此書가 於人에 深有裨益이니 汝遵予言하여 力爲進學하라 學不負人이라 在用功專與不專耳라하시니 朕이 拜稽受敎(注10)

러니 不幸皇天이 降割하여 親輿上賓(注11)

하시니 言猶在耳로되 追念何及이리오 近日內閣(注12)

輔臣이 請以是書進講할새 特於五月十三日에 始命經筵日講官하여 輪直講讀하여 以資朕學하노니

짐이 예전에 潛邸에 거처할 때 皇考의 가르침을 직접 받았는데, 조금 장성하자 곧바로 전각으로 나가 독서하라고 명하셨다. 그리고 講官에게 나아가서 《大學衍義》를 강해하도록 명하면서 말씀하시기를 “이 책은 사람에게 매우 도움이 되니 너는 내 말을 따라 힘써 학문에 정진하도록 하라. 학문은 사람을 저버리지 않으니, 공부를 전일하게 하느냐 마느냐에 달려 있다.”라고 하셨다. 짐은 절을 하고 머리를 조아리며 가르침을 받았는데 불행하게도 하늘이 재앙을 내려 皇考께서 돌아가셨으니, 아직도 그 말씀이 귓가에 맴돌지만 황고를 追念한들 어찌 미칠 수 있겠는가.근일에 內閣의 輔臣들이 이 책을 進講하자고 청하기에 특별히 5월 13일에 경연의 日講官에게 처음으로 명을 내려 돌아가며 숙직하면서 강독하게 함으로써 짐의 학문에 도움이 될 수 있도록 하였다.

夫眞氏之撰是書也가 首書帝王爲治之序하니 蓋統言之요 次則論堯․舜以下諸君之學하니 夫學則心志通明하여 事至物來에 無所不達이라 故務學이 爲君人之首事요

眞德秀가 이 책을 저술할 때 ‘역대 聖王이 治世를 이룩해갔던 단계[帝王爲治之序]’를 맨 먼저 기록하였는데, 이는 총괄적으로 말한 것이다. 다음으로는 堯임금과 舜임금 이하 여러 임금들의 학문을 논하였는데, 학문을 하면 마음이 환하게 밝아져서 사물을 접할 때 통달하지 않는 것이 없게 된다. 그러므로 학문에 힘쓰는 것은 임금 된 이가 제일 먼저 해야 할 일인 것이다.

至論格物致知之要엔 先明道術하여 本之天理人倫하니 理明則人慾이 滅하고 倫序則綱常이 正하여 而異端之差와 王覇之異를 有不足辨矣요 次辨人材는 欲以聖賢之觀人과 帝王之知人으로 爲法하니 則君子小人之不同道와 忠直邪媚之不同科가 較然可知요 次審治體는 以昭禮樂刑政之序하고 察民情은 以明撫虐向背之機요

‘사물의 원리를 깊이 연구하여 知性의 힘을 극대화하는 핵심적인 방법들[格物致知之要]’을 논한 항목에서는 ‘道를 분명히 밝힘[明道術]’이라는 항목을 먼저 제시하고 그 근본을 天理와 人倫에 두었으니, 천리가 분명해지면 人慾이 없어지고 인륜이 질서 잡히면 綱常이 바르게 되어 이단의 오류, 王道와 霸道의 차이를 구분할 필요가 없게 된다.다음으로 ‘인재를 구별하는 방법들[辨人才]’을 논한 항목에서는 성현이 인재를 가려내는 방법과 역대 聖王이 인재를 알아보았던 사례들을 法으로 삼고자 하였으니, 이렇게 하면 군자와 소인은 道가 같지 않고 충직한 사람과 간사한 사람은 등급이 같지 않다는 것을 분명히 알 수 있다. 다음으로 ‘치국의 강령을 살핌[審治體]’을 논한 항목에서는 禮樂과 刑政의 순서를 밝혔고, ‘여론을 살피는 방법[察民情]’을 논한 항목에서는 백성들을 어루만지느냐 虐待하느냐에 따라 백성들이 지지하느냐 이반하느냐의 기미를 밝히고 있다.

誠意正心之要는 其論崇敬畏․戒逸欲이 爲詳하고 修身之要는 謹言行․正威儀가 爲主하고 而齊家之要는 則所謂重妃(배)匹․嚴內治․定國本․敎戚屬者가 無有不備焉하니

‘생각을 성실하게 하고 마음을 바르게 하는 요체[誠意正心之要]’를 논한 항목에서는 ‘공경함과 두려워함을 존숭함[崇敬畏]’과 ‘안일과 욕심을 경계함[戒逸欲]’을 논한 부분이 상세하고, ‘자신을 수양하는 요체[修身之要]’를 논한 항목에서는 ‘언행을 삼감[謹言行]’과 ‘위의를 바르게 함[正威儀]’을 위주로 하였다. 그리고 ‘집안을 가지런히 하는 요체[齊家之要]’를 논한 항목에서는 이른바 ‘배필을 중히 여김[重妃匹]’, ‘宮闈와 환관에 대한 단속을 엄히 함[嚴內治]’, ‘국본을 정함[定國本]’, ‘외척을 교화함[敎戚屬]’ 등이 갖추어지지 않은 것이 없다.

總而言之에 皆本於修身하니 格致誠正이 皆所以修其身也니 身修則敎成於家矣라 然其中謹言行․正威儀二語가 尤爲親切하니 蓋君身은 萬化之原이라 一言一動이 關繫匪輕하니 自廳政臨朝로 至於祭祀燕享之時에 不可毫髮忽慢이니 言行謹而威儀正이면 則四海가 從焉하며 臣民이 化焉하고 否則其所令이 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矣(注13)

니라 然言行을 不可以僞爲며 威儀를 不可以矯飾이라 要在意誠心正而身自修耳니라

총괄적으로 말하면 이 조목들은 모두 자신을 수양하는 것에 근본을 두고 있다.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이 모두 자신을 수양하는 방법이니, 자신이 수양되면 교화가 집안에서 이루어진다. 그러나 그중에서도 ‘언행을 삼감[謹言行]’, ‘위의를 바르게 함[正威儀]’이라는 두 마디 말이 더욱 직접적이고 절실한데, 임금의 몸은 모든 교화의 근원이기 때문이다. 말 한마디 행동 하나가 그 관계됨이 가볍지 않으니, 政事를 보고 朝會에 임하는 때로부터 祭祀를 지내고 燕享하는 때에 이르기까지 털끝만큼도 소홀히 하거나 태만해서는 안 된다. 언행이 삼가지고 위의가 바르게 되면 온 천하가 임금을 따르게 되고 臣民들이 교화되며, 그렇지 않으면 임금이 내리는 명령이 임금 자신이 좋아하는 것과 반대가 되어 백성들이 따르지 않게 된다. 그러나 언행을 거짓으로 행할 수는 없는 것이며 위의를 꾸며서 할 수는 없는 것이다. 요체는 생각이 성실해지고 마음이 바르게 되어 자신이 저절로 수양되느냐에 달려 있다.


嗚呼라 眞西山이 撰述此書하여 其所以望於後之君天下者가 不旣深哉아 其不及治國平天下者는 擧而措之가 率是道耳니라 朕德不逮라 覽是書에 惕然于懷하노니 自惟下作生民之主하고 上承昊天明命하여 苟不留心大學이면 則無以盡君道之所當爲者니 非但愧居君師之位라 豈不有負於天이며 有負於祖宗哉리오

아, 西山 眞德秀가 이 책을 저술하여 후세의 천하에 임금 된 이들에게 바란 것이 참으로 깊지 않은가. 治國과 平天下에 관한 항목까지 언급하지 않은 것은, 나라와 천하에 시행할 때 이상의 도리를 따르면 되기 때문이다.짐은 덕이 부족하기에 이 책을 볼 때마다 마음에 두려움이 생긴다. 스스로 생각해볼 때 아래로는 백성들의 주인이 되고 위로는 하늘의 밝은 명을 받들고서 진실로 《대학》에 마음을 두지 않는다면 임금이 당연히 행해야 할 도리를 다할 수 없게 되니, 임금의 지위에 있는 것이 부끄러운 정도에서 그칠 문제가 아니다. 어찌 하늘을 저버리는 일이 되지 않겠으며, 祖宗을 저버리는 일이 되지 않겠는가.

讀是書에 則知前代治亂之由가 皆本於學與不學耳니 學則聖賢之道와 爲治本末之序가 如指諸掌하여 修齊之功과 治平之效가 未有不得焉이요 如不學이면 則慾盛理微하여 凡百有害于身于家于國于天下者를 罔知戒止하여 危亡之勢가 未有能逃之者矣니라

이 책을 읽어보면 前代의 治世와 亂世의 원인이 모두 학문을 하였느냐 하지 않았느냐에 근본을 두고 있을 뿐임을 알게 된다. 학문을 하면 성현의 도와 치세를 이룩하는 본말의 순서가 마치 손바닥 위에 올려놓고 보는 것처럼 분명하여 자신을 수양하고 집안을 가지런히 하는 공효와 나라를 잘 다스리고 천하를 평안하게 하는 결과가 얻어지지 않은 적이 없었으며, 학문을 하지 않으면 人慾은 커지고 天理는 희미해져서 자신과 집안과 나라와 천하에 해가 되는 온갖 것들에 대해 경계하고 금지할 줄 모르게 됨으로써 危亡의 형세를 피할 수 있는 자가 없었다.

噫라 是道也는 乃堯․舜․禹․湯․文․武之道라 非孔子之私言이며 亦非德秀之臆說也라 朕이 覽是書에 見刻寫가 未精일새 特命司禮監(注14)

하여 重刊以遺來世하노니 書刻이 可觀이면 庶使讀之者로 不至於厭斁(역)焉이니 刊成에 用序諸首하여 以申朕勉强向學之意云하노라 嘉靖六年六月朔旦에 序하노라(注15)

아, 이 道는 바로 堯임금․舜임금․禹王․湯王․文王․武王의 도이지 孔子의 개인적인 말이 아니며 眞德秀의 臆說도 아니다. 짐은 이 책을 볼 때 板刻과 글씨가 精하지 않음을 보았기 때문에 특별히 司禮監에 명하여 이 책을 重刊하여 후세에 남겨 주노라. 글씨와 판각이 볼만하면 아마도 이 책을 읽는 자들이 싫증을 낼 정도까지 이르지는 않을 것이다. 간행이 이루어짐에 첫머리에 서문을 써서 向學을 권면하는 짐의 뜻을 밝히는 바이다.

嘉靖 6년(1527) 6월 초하루에 서문을 쓴다.


--



역주
    역주1 興道致治 : 《孟子》 〈盡心 上〉에 “선비는 곤궁해도 大義를 잃지 않고 영달해도 道理에서 벗어나지 않는다. 곤궁해도 大義를 잃지 않기 때문에 선비가 자신을 지킬 수 있고 영달해도 道理에서 벗어나지 않기 때문에 백성들이 실망하지 않는다.[士窮不失義 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 故士得己焉 達不離道 故民不失望焉]”라는 내용이 보인다. 朱熹는 《孟子集註》에서 “‘자신을 지킨다’는 것은 자신의 지조를 잃지 않는다는 말이다. ‘백성들이 실망하지 않는다’는 것은 사람들이 평소에 그가 道를 일으켜 治世를 이루기를 바랐는데 이제 과연 그 소망대로 되었다는 말이다.[得己 言不失己也 民不失望 言人素望其興道致治 而今果如所望也]”라고 하였는데, ‘興道致治’는 여기에서 유래하였다.

   역주2 太祖高皇帝 : 1328~1398(재위 1368~1398). 明나라의 초대 황제 洪武帝 朱元璋이다. ‘太祖’는 묘호이며 ‘高皇帝’는 시호이다.

    역주3 落成宮殿 : 1368년(洪武1) 9월 초하루에 太廟가 완성되었다. 그리고 9월 30일에 새로 內三殿이 완성되자, 이름을 각각 奉天殿, 華蓋殿, 謹身殿으로 명명하고 좌우의 누각을 文樓와 武樓로 명명하였다. 三殿의 뒤에 궁궐을 지었는데, 앞에 있는 궁을 乾淸宮이라 하고 뒤에 있는 궁을 坤寧宮이라 하였다. 이어 6宮을 차례로 나란히 세웠는데, 건축 양식이 꾸밈없이 매우 소박하였다. 《明史紀事本末 卷14 開國規模》

    역주4 取大……繪畫 : 明나라 太祖는 궁궐이 완성되자 博士 熊鼎類에게 명하여 옛사람들의 행실이나 事蹟 가운데 鑑戒가 될 만한 것들을 벽에 쓰라 명하고, 또 侍臣에게 명하여 궁전 양쪽 회랑 벽에 《大學衍義》를 쓰라고 명하였다. 그리고 말하기를 “전대의 궁실에 보면 그림을 많이 그려놓았는데 나는 이를 써서 朝夕으로 관람하고자 한다. 이것이 어찌 단청하는 것보다 낫지 않겠는가.[前代宮室 多施繪畫 予用此備朝夕觀覽 豈不愈於丹靑乎]”라고 하였다 한다. 《明史紀事本末 卷14 開國規模》

    역주5 太宗文皇帝 : 1360~1424(재위 1402~1424). 明나라 3대 황제 永樂帝 朱棣이다. ‘太宗’은 묘호이며 ‘文皇帝’는 시호로, 묘호는 후에 成祖로 개칭되었다. 太宗은 1402년(建文4)에 조카인 2대 황제 建文帝(惠帝)를 내몰고 제위에 올랐다. 儒學과 朱子學 관련 도서들을 편찬하였는데, 특히 《永樂大典》의 편찬은 기념비적인 업적이다.

    역주6 遷都北京 : 太宗 永樂帝는 南京에서 北京으로 천도하여 宮城인 紫禁城을 세우는 등 수도를 재건했다. 북경의 새 궁전은 1420년(永樂18)에 완공되었으며 1421년(永樂19) 새해 첫날 북경이 정식으로 명나라의 수도가 되었다.

    역주7 朕以……大統 : ‘朕’은 明나라 11대 황제 嘉靖帝 朱厚熜(1507~1566, 재위 1521~1566)을 가리킨다. 묘호는 世宗이다. 憲宗의 손자이며 興獻王 朱祐杬(원)의 아들이다. ‘宗人’은 종친이라는 뜻이다. 세종이 즉위 전에 당시 황제였던 武宗의 사촌동생이었기 때문에 자신을 종친이라고 한 것이고, 16세의 나이로 즉위하였기 때문에 沖昧라고 한 것이다. 武宗은 명나라 10대 황제 朱厚照이다. 武宗은 묘호이며, 시호는 毅帝, 연호는 正德이다. 자식이 없었으므로 제위는 1521년에 사촌인 世宗이 계승했다.

    역주8 皇考 : 世宗의 생부인 興獻王 朱祐杬을 가리킨다. 세종이 즉위한 뒤 흥헌왕의 존칭 문제를 의논할 때 신하들이 禮敎에 의거하여 孝宗을 皇考로 하고 본래의 생부는 숙부가 되어야 한다고 하였으나 세종은 부모를 바꿀 수 없다고 하여 흥헌왕의 존호를 興獻帝라 하고 皇考로 높였다.

    역주9 出閣讀書 : 황태자가 8세 이상이 되면 殿閣을 정하여 그곳으로 나가서 翰林 등을 侍讀官과 侍講官으로 삼아 經史의 글을 배우는 의식을 말한다. 《翰林記 卷10 東宮出閣講書》

    역주10 拜稽受敎 : ‘拜稽’는 ‘再拜稽首’의 준말로, 무릎을 꿇고 拜禮를 행할 때 절을 두 번 한 뒤에 다시 머리를 땅에 대고 조아려 고도의 존경을 표하는 것이다. 일반적으로 신하가 임금과 禮를 행할 때에는 모두 계단을 내려가 再拜稽首한다. 군신 사이가 아닌데도 稽首하는 것은 지극한 공경을 표할 때 하는 것으로, 禮를 성대하게 한 것이다. 《禮經釋例 卷1 周官九拜解》

    역주11 親輿上賓 : ‘親輿’는 어버이의 板輿라는 뜻이다. ‘上賓’은 上帝의 손님이 되었다는 뜻으로, 여기에서는 아버지가 돌아가신 것을 말한다.

    역주12 內閣 : 明․淸代의 중앙 관서로, 처음에는 황제의 顧問을 맡다가 나중에는 국가 기밀 사무에 참여하는 등 권위가 강화되었다. 최고책임자를 首輔라고 하였는데, 황제를 도와 정책을 세우고 公事의 문서를 살피며 詔令을 작성하는 등 재상의 직책에 해당하는 임무를 맡았다.

    역주13 其所……從矣 : 《대학》 傳9章에 “堯임금과 舜임금이 仁으로 천하를 통솔하자 백성들이 따라서 仁해졌고, 桀王과 紂王이 暴惡으로 천하를 통솔하자 백성들이 따라서 포악해졌다. 임금이 명하는 것이 임금 자신이 좋아하는 것과 반대가 되면 백성들은 따르지 않는 법이다.[堯舜帥天下以仁 而民從之 桀紂帥天下以暴 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 而民不從]”라는 내용이 보인다.

    역주14 司禮監 : 明代에 설치된 관서로, 환관의 24衙門 가운데 으뜸이었다. 提督․掌印․秉筆․隨堂 등의 직함을 가진 환관들을 두었다. 提督은 皇城 안에서의 의례나 형률 등을 관장하고, 掌印은 내외의 章奏 등을 처리하였으며 秉筆은 章奏 문서를 처리하였다. 英宗 때의 환관 王振이 권력을 專斷한 이후에는 조정에서의 실권이 首輔를 능가하였다. 《中國歷代官制詞典 司禮監》

    역주15 嘉靖六年六月朔旦에 序하노라 : 저본에는 ‘에’와 ‘하노라’가 없으나, 문맥을 살펴 보충하였다.

    역주16 旦 : 저본에는 ‘朝’로 되어 있으나, 朝鮮의 避諱이므로 바로잡았다. 이하도 동일하다.



--




    01
    論語集註●논어집주

    2011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2
    孟子集註●맹자집주

    2011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3
    大學章句●대학장구

    2010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4
    中庸章句●중용장구

    2010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5
    大學衍義(1)●대학연의(1)

    2016 | 역자 : 辛承云 외 역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6
    詩經集傳(上)●시경집전(상)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07
    詩經集傳(下)●시경집전(하)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08
    書經集傳(上)●서경집전(상)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09
    書經集傳(下)●서경집전(하)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10
    周易傳義(上)●주역전의(상)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11
    周易傳義(下)●주역전의(하)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12
    春秋左氏傳(1)●춘추좌씨전(1)

    2010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3
    春秋左氏傳(2)●춘추좌씨전(2)

    2011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14
    春秋左氏傳(3)●춘추좌씨전(3)

    2012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15
    春秋左氏傳(4)●춘추좌씨전(4)

    2012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16
    春秋左氏傳(5)●춘추좌씨전(5)

    2013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17
    春秋左氏傳(6)●춘추좌씨전(6)

    2013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18
    春秋左氏傳(7)●춘추좌씨전(7)

    2013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19
    春秋左氏傳(8)●춘추좌씨전(8)

    2013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20
    禮記集說大全(1)●예기집설대전(1)

    2010 | 역자 : 辛承云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1
    論語注疏(1)●논어주소(1)

    2014 | 역자 : 鄭太鉉, 李聖敏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2
    論語注疏(2)●논어주소(2)

    2016 | 역자 : 鄭太鉉, 李聖敏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3
    論語注疏(3)●논어주소(3)

    2016 | 역자 : 鄭太鉉, 李聖敏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4
    周易正義●주역정의(1)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申相厚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5
    尙書正義●상서정의(1)

    2015 | 역자 : 金東柱 | 원문 , 현토

    26
    禮記正義●예기정의

    2016 | 역자 : 李光虎, 田炳秀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1
    國語(1)●국어(1)

    2015 | 역자 : 許鎬九, 李海權, 李忠九, 金在烈 | 원문 , 현토

    02
    國語(2)●국어(2)

    2017 | 역자 : 許鎬九, 李海權 | 원문 , 현토

    03
    東萊博議(1)●동래박의(1)

    2016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4
    資治通鑑綱目(1)●자치통감강목(1)

    2015 | 역자 : 辛承云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5
    資治通鑑綱目(2)●자치통감강목(2)

    2017 | 역자 : 辛承云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6
    資治通鑑綱目(3)●자치통감강목(3)

    2017 | 역자 : 辛承云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7
    資治通鑑綱目(4)●자치통감강목(4)

    2017 | 역자 : 辛承云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8
    資治通鑑綱目(5)●자치통감강목(5)

    2017 | 역자 : 辛承云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9
    資治通鑑綱目(6)●자치통감강목(6)

    2018 | 역자 : 성백효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0
    戰國策(1)●전국책(1)

    2015 | 역자 : 林東錫 | 원문 , 현토

    11
    戰國策(2)●전국책(2)

    2017 | 역자 : 林東錫 | 원문 , 현토

    12
    貞觀政要集論(1)●정관정요집론(1)

    2016 | 역자 : 李忠九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3
    貞觀政要集論(2)●정관정요집론(2)

    2018 | 역자 : 이충구 외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4
    貞觀政要集論(3)●정관정요집론(3)

    2018 | 역자 : 이충구 외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5
    貞觀政要集論(4)●정관정요집론(4)

    2018 | 역자 : 이충구 외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6
    通鑑節要(1)●통감절요(1)

    2011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17
    通鑑節要(2)●통감절요(2)

    2012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18
    通鑑節要(3)●통감절요(3)

    2013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19
    通鑑節要(4)●통감절요(4)

    2013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20
    通鑑節要(5)●통감절요(5)

    2013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21
    通鑑節要(6)●통감절요(6)

    2013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22
    通鑑節要(7)●통감절요(7)

    2014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23
    通鑑節要(8)●통감절요(8)

    2014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24
    通鑑節要(9)●통감절요(9)

    2014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01
    老子道德經注●노자도덕경주

    2018 | 역자 : 金是天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2
    說苑(1)●설원(1)

    2018 | 역자 : 허호구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3
    說苑(2)●설원(2)

    2018 | 역자 : 허호구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4
    揚子法言(1)●양자법언(1)

    2018 | 역자 : 박승주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5
    莊子(1)●장자(1)

    2010 | 역자 : 安炳周, 田好根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6
    莊子(2)●장자(2)

    2011 | 역자 : 安炳周, 田好根 | 원문 , 현토

    07
    莊子(3)●장자(3)

    2012 | 역자 : 安炳周, 田好根 | 원문 , 현토

    08
    莊子(4)●장자(4)

    2012 | 역자 : 安炳周, 田好根 | 원문 , 현토

    09
    六韜直解●육도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鍾德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0
    三略直解●삼략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鍾德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1
    吳子直解●오자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蘭洙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2
    孫武子直解●손무자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蘭洙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3
    司馬法直解●사마법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蘭洙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4
    孫子髓●손자수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蘭洙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5
    尉繚子直解●울료자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鍾德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6
    李衛公問對直解●이위공문대직해

    2015 | 역자 : 成百曉, 李蘭洙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7
    近思錄集解(1)●근사록집해(1)

    2012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18
    近思錄集解(2)●근사록집해(2)

    2013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19
    近思錄集解(3)●근사록집해(3)

    2013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20
    小學集註●소학집주

    2012 | 역자 : DB관리자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1
    心經附註●심경부주

    2011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22
    顔氏家訓(1)●안씨가훈(1)

    2015 | 역자 : 鄭在書, 盧暻熙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3
    顔氏家訓(2)●안씨가훈(2)

    2018 | 역자 : 정재서, 노경희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1
    古文眞寶前集●고문진보전집

    2010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2
    古文眞寶後集●고문진보후집

    2012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현토

    03
    唐宋八大家文抄 歐陽脩(1)●당송팔대가문초 구양수(1)

    2015 | 역자 : 李相夏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4
    唐宋八大家文抄 歐陽脩(2)●당송팔대가문초 구양수(2)

    2016 | 역자 : 李相夏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5
    唐宋八大家文抄 歐陽脩(3)●당송팔대가문초 구양수(3)

    2017 | 역자 : 李相夏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6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洵(1)●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순(1)

    2018 | 역자 : 이장우, 노장시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07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軾(1)●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식(1)

    2012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08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軾(2)●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식(2)

    2017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09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軾(3)●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식(3)

    2017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10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軾(4)●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식(4)

    2017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11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軾(5)●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식(5)

    2017 | 역자 : 成百曉 | 원문 , 현토

    12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轍(1)●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철(1)

    2011 | 역자 : 金東柱 | 원문 , 현토

    13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轍(2)●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철(2)

    2016 | 역자 : 金東柱 | 원문 , 현토

    14
    唐宋八大家文抄 蘇轍(3)●당송팔대가문초 소철(3)

    2016 | 역자 : 金東柱 | 원문 , 현토

    15
    唐宋八大家文抄 王安石(1)●당송팔대가문초 왕안석(1)

    2016 | 역자 : 신용호, 허호구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16
    唐宋八大家文抄 王安石(2)●당송팔대가문초 왕안석(2)

    2016 | 역자 : 신용호, 허호구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7
    唐宋八大家文抄 柳宗元(1)●당송팔대가문초 유종원(1)

    2015 | 역자 : 宋基采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8
    唐宋八大家文抄 柳宗元(2)●당송팔대가문초 유종원(2)

    2017 | 역자 : 宋基采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19
    唐宋八大家文抄 曾鞏(1)●당송팔대가문초 증공(1)

    2018 | 역자 : 송기채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0
    唐宋八大家文抄 韓愈(1)●당송팔대가문초 한유(1)

    2013 | 역자 : 鄭太鉉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21
    唐詩三百首(1)●당시삼백수(1)

    2010 | 역자 : 宋載卲,崔京烈,李澈熙,姜志喜,金玲竹,崔煐玉 | 원문 , 영상

    22
    唐詩三百首(2)●당시삼백수(2)

    2011 | 역자 : 宋載卲,崔京烈,李澈熙,姜志喜,金玲竹,崔煐玉 | 원문 , 영상

    23
    唐詩三百首(3)●당시삼백수(3)

    2012 | 역자 : 宋載卲,崔京烈,李澈熙,姜志喜,金玲竹,崔煐玉 | 원문 , 영상

    24
    荀子集解(1)●순자집해(1)

    2016 | 역자 : 宋基采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其他

    01
    註解千字文●주해천자문

    2011 | 역자 : 李忠九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2
    四字小學●사자소학

    2010 | 역자 : 咸賢贊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03
    啓蒙篇●계몽편

    2010 | 역자 : 咸賢贊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04
    童蒙先習●동몽선습

    2012 | 역자 : 田好根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05
    擊蒙要訣●격몽요결

    2012 | 역자 : 咸賢贊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06
    明心寶鑑●명심보감

    2011 | 역자 : 李明洙 | 원문 , 현토 , 영상

    07
    推句●추구

    2010 | 역자 : 咸賢贊 | 원문 , 현토 , 삽화 , 영상

    08
    東洋古典解題集●동양고전해제집

    2015 | 역자 : 편집부 | 원문 , 삽화



大學衍義(1)●대학연의(1)범례,御製重刊大學衍義序
http://db.cyberseodang.or.kr/front/sabuList/BookMain.do?mId=m01&sMode=M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デコトラ・ギャル美菜,主演:優希まこと


ヤンキー医師(Dr.)


三代目は女子高生 ,葵つかさ (出演), 藤原健一 (監督)



デコトラ・ギャル 奈美(ハードデザイン版),吉沢明歩

https://www.yesasia.com/global/deco-truck-gal-nami-iv-dvd-english-subtitled-hong-kong-version/1034499739-0-0-0-ja/info.html


ダンプ★ガール 涼子, 春菜はな (出演)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同治退補齋本)1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79816



    진서산독서기을집상대학연의 [眞西山讀書記乙集上大學衍義 n12]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30143_000&keywords=%20%E5%A4%A7%E5%AD%B8%E8%A1%8D%E7%BE%A9


 진서산독서기을집상대학연의 [眞西山讀書記乙集上大學衍義 n12]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30143_000&keywords=%E5%A4%A7%E5%AD%B8%E8%A1%8D%E7%BE%A9&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デコトラギャル奈美2~爆走!夜露死苦編

デコトラ・ギャル 奈美(ソフトデザイン版)

ダンプガール★絵莉香, 着衣で楽しむ超乳おっぱい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서전대전 [書傳大全] 채침(송)집전;호광(명)등봉칙편집 純祖20(1820)

서전대전 [書傳大全]     채침(송)집전;호광(명)등봉칙편집    純祖20(1820)




(도상주해)천자문 v1[(圖像註解)千字文 v1
http://yoksa.aks.ac.kr/jsp/aa/Directory.jsp?fcs=f&cf=a&gb=1



(도상주해)천자문 v1[(圖像註解)千字文 v1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aa10up=kh2_je_a_vsu_A10D^37_000&aa10no=kh2_je_a_vsu_A10D^37_001&keywords=%20%E5%8D%83%E5%AD%97%E6%96%87



    서전대전 [書傳大全]     채침(송)집전;호광(명)등봉칙편집    純祖20(1820)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mode=&page=1&fcs=f&fcsd=&cf=a&cd=aa13&gb=1&aa10up=&keywords=&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聖學十圖(全)2nd_Ed
https://ia800400.us.archive.org/zipview.php?zip=/4/items/2ndEd_201605/%E8%81%96%E5%AD%B8%E5%8D%81%E5%9C%96(%E5%85%A8)2nd_Ed_jp2.zip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香屑集自序8: 夫陪歡北渚幸無折齒之慙

香屑集自序8: 夫陪歡北渚幸無折齒之慙



香屑集自序8: 夫陪歡北渚幸無折齒之慙



夫陪歡


北渚幸無折齒之慙動影南櫺多值斂眉之日五情空


熱翻笑鵲河兩心似火親當獸炭悵縁情而莫極難立


[001-7a]


節以自持倘未忘情曾因善賦洛川迴雪許予以煙霄


鸞鳯之交衛國報瓊富我以琳瑯圭璧之寳則重將越


調劣近於謳歌不媿秦臺將迴於咳唾更佇丹青之玩


無忘歡好之時明眸皓腕拂長袖而善留雪膚花顔擁


寒爐而必出梳曉鬟也匣鏡重窺嚬翠黛兮脩蛾再覩


指蘭𦶜而可掇託芙蓉以為媒喜滿其家經過款狎入


同其室朝夕窺臨響環珮於層城可人如玉御蘭芬於


絶代煦我如春斜窓印月當綺疏而薦香彩檻臨風下


[001-7b]


雲幬而暱枕錦裀象榻斜領全開金瑣銀鋪香風乍度


可謂勤矣何其樂哉


--


新調李嶠謝賜/臘脂表蘭圃李商/隱祭
 呂商/州文似隔舒元輿/牡丹賦瓊臺王勃乾元/殿頌序仙凡顧雲謝徐學/士存問啟
 見偶吕温藥師如/來繡像贊序姑姊元結説楚/何惑王賦與真陳子昂薛大/夫上亭宴序
 還恱陳子良祭司/馬相如丈始詣王勃秋夜/山亭宴序遥疑王棨曲/江池賦同逰
 長孫正隱上元夜/效小庾詩體序顧我獨孤及送徐/侍郎還京序不邀陸贄收河/中後請罷
 兵/狀望之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詩序尚殷武三思賀老/人星見表微言符/載
 梵閣寺常準/上人精院記花豔張鷟滄州實性/寺什迦像碑美態李嶠賀梁王/處見御書雜
 文/表雲靡黄滔漢宫人/誦洞簫賦賦初疑顧雲謝徐學/士存問啟攬明張鷟滄/州實性


[001-15a]


 寺什迦/像碑遂致李商隱為安平/公兖州謝上表墜纎李百藥/笙賦金燈陸龜/䝉書
 帶草/賦鳯脛王勃守/嵗序玉樹皇甫松/大隱賦魚鱗王勃秋夜/山亭宴序捧金
 李湜江州/冲陽觀碑輕攢盧肇觀雙/柘枝舞賦抗瓊王勃九成/宫頌序全沉黄滔/送君
 南浦/賦形影李邕嵩/岳寺碑彼我孫樵祭髙/諌議文價重皇甫松大/隠賦序心
 同楊炯登秘書/省閣詩序丹鸎王勃上已/浮江宴序必雄劉禹錫/傷往賦東鰈上/官
 儀勸封/禪表誓山江采蘋/樓東賦言無張説為髙力/士祭父文情皆陸贄授/李叔明
 右僕/射制極千楊炯晦日/藥園詩序蕩百符載長沙/東池記曉鐘皇甫放/非烟傳晨
 光陸贄論替換/李楚琳狀粉黛皮日休/酒箴序頺髩謝偃觀/舞賦膏沐温庭/筠上



[001-15b]


 宰相/啟圓璫王勃乾/元殿頌是非王勃畢公宅/别道王宴序心口駱賔王初/秋干竇六
 郎宅/宴序與珠皇甫松/大隱賦將金楊伯成大智/禪伯碑隂記流光權徳輿杜/城郊居記
 不覺李商隱祭/吕商州文斂袵皇甫松/大隱賦如防陸龜䝉/採藥賦暗聞康僚/漢武
 重見李/夫人賦頓華謝偃觀/舞賦願把李商隱謝河/東公和詩啟伴瓊崔融代/宰相上
 尊號/表窺形髙郢沙州/獨鳥賦留臥宋之問為太平公/主設齋嘆佛文心照楊/炯
 晦日藥/園詩序欲學温庭筠上鹽/鐵侍郎啟以妖徐夤勾踐/進西施賦且嘆歐陽/詹泉
 州二公/亭記是耶劉禹錫/何卜賦盛矣李商隱為某先輩/獻集賢相公啟天長楊/炯
 庭菊/賦良㑹王勃與貟/四等宴序山髙王勃上明/貟外啟長亭李商隱為/滎陽公謝



[001-16a]


 借飛龍/馬狀泛素李白送陳郎/將歸衡陽序翦瑶王勃採/蓮賦路隔陸龜䝉/苔賦
 已極白行簡望夫/化為石賦天銷張鷟滄州實性/寺什迦像碑誰憐王棨離/人怨長
 夜/賦仙娥王勃梓州郪縣/兠率寺浮圖碑玉趾王棨神女不/過灌壇賦織婦崔融/嵩山
 啟母/廟碑花顔黄滔館/娃宫賦曉開顧雲上翰林/劉學士啟望蹇符載/愁賦暝出
 蘇頲勤學/犯夜判想佳王勃七/夕賦謂翔崔融賀千/葉瑞蓮表近入駱賔王/贈李八
 騎曹/序信梁陸贄鴻/漸賦能摇宋之問送皇/甫使君序長烟杜牧望/故園賦尚
 悄張隨莊周夢/為蝴蝶賦餘馥劉禹錫/傷往賦亦倀張𤣥晏謝集/賢相公啟觀媚
 歐陽詹泉州/二公亭記瑶房王勃青/苔賦問凉駱賔王冒/雨尋菊序芳樹宋之/問秋



[001-16b]


 蓮/賦山中王勃送蕭三/還齊州序王孫盧照鄰宴鳯泉/石翁神祠詩序堂後陸龜/䝉幽
 居/賦公子駱賔王答/員半千書織回吕温藥師如/來繡像賛序目斷許堯佐章/臺柳傳
 首歩柳宗元/謫龍説形單韓愈祭十/二郎文含情黄滔館/娃宫賦同消盧照/鄰益
 州至真觀/主黎君碑握手司空圖/詩品自有無名氏于/姪承襲判踠長敬括蜘/蛛賦
 著手司空圖/詩品掩離駱賔王餞宋少/府之豐城序將刀顧况送朱/拾遺序何
 時王棨離人/怨長夜賦已無黄滔陳皇/后復寵賦詎肯羅隱謝刑部/蕭郎中啟復認
 康僚漢武重/見李夫人賦膏鉛吕温藥師如/來繡佛賛序奪首張莒櫻/桃樹賦衾被季/湜
 江州冲/陽觀碑却氷許敬宗/麥秋賦何相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序瀛海楊炯/登秘



[001-17a]


 書省閣/詩序非夢李商隱為汝南/公賀元日表金墉王勃九成/宫頌序青郊常/衮
 中書門下/賀雪表紫陌羅隱上禮部/鄭貟外啟逮花李徳裕畫桐/花鳯扇賦竟月
 李商隱祭/呂商州文陪歡王勃採/蓮賦幸無韓偓香/奩集序動影王勃上明/員外啟
 多值白敏中息夫/人不言賦五情李商隱祭小/姪女寄寄文翻笑黄滔狎/鷗賦兩
 心黄滔送君/南浦賦親當王維宴韋司/户南亭序悵縁劉禹錫/傷徃賦難立白/行
 簡望夫化/為石賦倘未白居易商山/路有感詩序曾因顧雲上陸/侍御啟洛川駱/賔
 王揚州看/競渡序許予崔融報三原/李少府書衛國李嶠賀/瑞桃表富我柳宗/元答
 貢士沈/起書重將羅隱上令/狐相公啟劣近温庭筠上/蔣侍郎啟不媿温庭筠/上宰相



[001-17b]
 

啟/將迴温庭筠上鹽/鐵侍郎啟更佇皇甫瓊詞標/文苑科䇿無忘張説酬/崔光禄
 冬日述懷/贈答序明眸白行簡/李娃傳拂長李百藥/笙賦雪膚許渾贈蕭/鍊師詩序
 擁寒陸龜䝉/幽居賦梳曉杜牧阿/房宫賦匣鏡浩虚舟陶/母截髮賦嚬翠徐夤/勾踐
 進西/施賦脩蛾陳山甫漢武重/見李夫人賦指蘭髙適陪竇侍御/南亭宴詩序託笑
 宋之問/秋蓮賦喜滿孫樵迎/春奏經過李商隱祭/楊郎中文入同柳宗元祭/太常崔少
 卿/文朝夕李元卿厨/院新池記響環虞世南文徳/皇后哀䇿文可人司空圖/詩品御
 蘭李善上文/選注表煦我孫樵祭髙/諫議文斜窓顧雲題武賓客/嵩山舊隱詩序當
 綺陸龜䝉/微凉賦彩檻王勃廣州寳莊/嚴寺舍利塔碑下雲王勃七/夕賦錦裀李/商



[001-18a]


 隱上河/東公啟斜領周繇夢舞/鍾馗賦金瑣王勃九成/宫頌序香風陸贄月/臨鏡河
 賦/可謂韓愈進/學解何其王勣逰北/山賦序情源王勃上明/貟外啟浩無
 陸贄優䘏畿/内百姓詔情田薛廷珪授徐彦樞/禮部員外郎制敞無歐陽詹曲/江池記
 天穿韓偓紅/芭蕉賦男歡盧照鄰/悲今日願親謝觀呉/坂馬賦必盡李徳裕/平泉草
 木/記列瑶王勃七/夕賦本自李商隱上/河東公啟孕蘭駱賔王上瑕/丘韋明府啟素
 推沈既濟/任氏傳雕簾王勃梓州郪縣/兠率寺浮圖碑挑錦司空圖/春愁賦寳樹呉/筠
 思還/淳賦浣紗皮日休/桃花賦精靈王勣遊/北山賦愛羅樊晦燕/巢賦冶態陸/龜
 䝉郁李/花賦潄玉呉筠洗/心賦纒錦駱賔王謝學/士示詩啟絃管駱賔王/揚州看


[001-18b]


 競渡/序夭紹蔣防湘妃/泣竹賦琴棋韋夏卿毘/陵東山記嫮容蘇源眀小/洞庭五太
 守燕/藉曼睩吕向美/人賦嬌如陸龜䝉/採藥賦佩以温庭筠上學/士舍人啟妍
 若李商隱祭/楊郎中文題於顧雲上戸部/鄭貟外啟綺襦温庭筠上/宰相啟彈雲
 顔真卿南岳/魏夫人傳碧繶温庭筠/錦鞋賦繞霞王勃七/夕賦金鋪王勃九/成宫頌
 抽簪陳鴻長/恨歌傳錦席富嘉謩/麗色賦引臂蔣防霍/小玉傳窮百楊炯晦/日藥園
 詩/序記兹宋之問春夜令狐正/字田子過敝廬序大慾白行簡/李娃傳宿心陳子/昂别
 中岳真/人序飾嫫李嶠謝撰文/降勅褒揚表竊窺李嶠謝賜/臘脂表寄婦柳宗/元呉
 郡陸夫/人志空尋陸龜䝉/採藥賦淫言杜牧李府/君墓志忍赧孫樵逐/痁鬼文雌


[001-19a]


 伏杜甫祭外/祖祖母文顧容浩虚舟舒/姑泉賦布裙杜甫祭外/祖祖母文去也李/商
 隱祭小姪/女寄寄文朝虀韓愈送/窮文醜而顧雲上陸/侍御啟髙下王勃上/明貟外
 啟/妍媸王勃上皇/甫常伯啟林何太宗青/苔賦水何楊烱青/苔賦暖風江/采
 蘋樓/東賦瑶草黄滔陳皇后/因賦復寵賦蘭欲宋之問春夜令狐正/字田子過敝廬序鸚
 能蕭穎士/白鷳賦聊因則天后/臣範序庶幾徐鉉木/蘭賦猶隔張仲素/玉鈎賦彷
 彿宋之問宴唐/卿山亭序授僕王勃夏日諸/公見訪詩序不解李商隱為某/先輩上集賢
 相公/啟博我柳宗元答貢/士沈起書空持温庭筠上學/士舍人啟心靈王勃/秋日
 遊蓮/池序夢想康僚漢武帝重/見李夫人賦覽綺太宗感/舊賦錦石駱賔王/冒而尋


[001-19b]


 菊/序指簪羅隱上李永/寧相公啟纎羅賈餗蜘/蛛賦洛水陳山甫武帝/重見李夫人
 賦/猶賦駱賔王揚州/看競渡序楚襄康僚武帝重/見李夫人賦思齊顧雲上/翰林劉
 學士/啟用開駱賔王秋日餞/尹大往京詩序競落駱賔王冒/雨尋菊序刻乎李商/隱上
 河東/公啟貯之李商隱别令/狐拾遺書淫文白居易和/答詩序誠非韓偓香/奩集序
 盡態杜牧阿/房宫賦此為陸龜䝉和顔萱過/張處士故居詩序文非温庭筠上/紇干相公
 啟/學乏李商隱為同州/張評事謝辟啟斷章李商隱元/結文集序取譏韋縠才/調集序
 散藻李商隱為某先輩/獻集賢相公啟尚慙温庭筠上/蔣侍郎啟常持温庭筠/謝賚集
 賢墨/啟移東陸贄論裴延/齡奸蠧書時閲顧雲謝徐/學士啟抽黄柳宗元/乞巧文



[001-20a]
 有歡李華/相里如見劉禹錫融大/師新塔記乃為李白送陳郎/將歸衡陽序麄得
 韓偓香/奩集序鬱余徐魁閒/遊賦式以李商隱獻/鉅鹿公啟命女白敏中息/夫人不言
 賦/增諸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花有駱賔王蕩/子從軍賦春度常衮浮/萍賦月
 末王勣逰/北山賦輪消駱賔王傷祝阿/王明府詩序芬芳李商隱為滎陽/公謝勅設狀
 不待錢珝為兩省/官謝内宴表荏苒温庭筠謝紇/干相公啟聊因顧雲上殿/院韋侍御
 啟/窺陳韓愈進/學解極耽李百藥/賛道賦不三令狐楚白楊/神新廟碑凡八
 白居易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記爛若柳宗元送幸南容/歸使聮句詩序章章孫樵寓/居對
 端如陸贄論前所答/奏未施行狀句句孫樵與王/霖秀才書非錦李商隱賀/慶雲表



[001-20b]


 惟鴛盧肇觀雙/柘枝舞賦撮而李翺韋氏/月録序情可王勃夏日諸/公見訪詩序倩
 徐韓偓香/奩集序用極李商隱獻相/國京兆公啟為逸李商隱謝河/東公和詩啟别成
 沈亞之鑿/山引瀑記疑者韓偓與/崔羣書鼓扇孫棨北/里志序班揚李商隱為/李貽孫上
 李相/公啟識者柳宗元送從弟/謀歸江陵序摹擬柳宗元讀毛/頴傳後題莊列白/居
 易禽史/詩序爭致黄滔漢宫人/誦洞簫賦賦終傳喬彞幽/蘭賦或譏李嶠為/水旱災
 異陳/情表真謂陸龜䝉書/帶草賦
 



香屑集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香屑集 : 淫文豔韻,誠非丈夫所為. 盡態極妍,此為才子之最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001#1a




標註東萊博議. 巻1-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09


標註東萊博議. 巻2-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0


標註東萊博議. 巻3-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1


標註東萊博議. 巻4-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2


標註東萊博議. 巻5-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3


標註東来博議. 巻6-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4
--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1 -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498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2-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499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3-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0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4-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1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5-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2


東莱博議 : 評註. 巻6-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3
- -


東萊博議 : 校訂標註. 上 -[呂祖謙 撰],堀捨二郎, 深井鑑一郎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4


東萊博議 : 校訂標註. 中-[呂祖謙 撰],堀捨二郎, 深井鑑一郎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5


東萊博議 : 校訂標註. 下-[呂祖謙 撰],堀捨二郎, 深井鑑一郎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6


- -

新刊詳増補註東莱先生左氏博議25卷. [1] -宋呂租謙撰,藤原有貞寫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53367



新刊詳増補註東莱先生左氏博議25卷. [2] -宋呂租謙撰,藤原有貞寫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53368

--
    근사록 [近思錄]    주희;여조겸(송)공집;엽채(송)집해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C_000&keywords=%E8%BF%91%E6%80%9D&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근사속록 [近思續錄]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C2^22_000&keywords=%20%E8%BF%91%E6%80%9D%E7%BA%8C%E9%8C%84




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 ( 정선동래선생좌씨박의구해 )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A7B^12A_000&keywords=%20%E5%B7%A6%E6%B0%8F%E5%8D%9A%E8%AD%B0



KR3a0042 近思錄-宋-朱熹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3a0042/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d0226/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東萊博議. 巻之1-4 / 呂祖謙 撰 ; 黃之 校 ; 伊藤長胤 標點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o12/ro12_00004/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9816


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 ( 정선동래선생좌씨박의구해 )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O.0000.0000-20090714.AS_BC_145


左氏博議-KR1e0041 左氏博議-宋-呂祖謙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1e0041/


左氏博議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B7%A6%E6%B0%8F%E5%8D%9A%E8%AD%B0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同治退補齋本)1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en&res=79816


    진서산독서기을집상대학연의 [眞西山讀書記乙集上大學衍義 n12]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30143_000&keywords=%20%E5%A4%A7%E5%AD%B8%E8%A1%8D%E7%BE%A9



デコトラギャル奈美2~爆走!夜露死苦編

デコトラ・ギャル 奈美(ソフトデザイン版)

ダンプガール★絵莉香, 着衣で楽しむ超乳おっぱい


카가 미야비(加賀雅, Miyabi Kaga)

카가 유카코(加賀ゆか子, Yukako Kaga)

카가미 레이코(鏡麗子, Reiko Kagami)

카가미 료(加々美涼, Ryo Kagami)

카가미 사쿠라코(鏡桜子, Sakurako Kagami)

카가미 세리나(加賀美セリナ, Serina Kagami)

카가미 슈나(加賀美シュナ, Shuna Kagami)

카가미 시호(鏡志穂, Shiho Kagami)

카가미 유이(加々美ゆい, Yui Kagami)

카가미 유키(加賀美由貴, Yuki Kagami)

카가미 쿄코(鏡京子, Kyoko Kagami)

카가와 루리카(香川ルリカ, Rurika Kagawa)

카가와 미키(香川美紀, Miki Kagawa)

카가와 쇼(香川翔, Shou Kagawa)

카가와 아야미(香川あやみ, Ayami Kagawa)

카가와 유나(加賀谷優菜, Yuuna Kagawa)

카가와 유노(香川ゆの, Yuno Kagawa)

카가와 유키코(加川幸子, Yukiko Kagawa)

카고 노리코(加護範子, Noriko Kago)

카고 아미(加護亜美, Ami Kago)

카고 안나(加護あんな, Anna Kago)

카고 에리카(加護えりか, Erika Kagura)

카구라 나기사(神楽渚, Nagisa Kagura)

카구라 메구미(神楽恵, Megumi Kagura)

카구라 메이(神楽メイ, Mei Kagura)

카구라 미요(神楽みよ, Miyo Kagura)

카구라 미키(神楽美希, Miki Kagura)

카구라 사토미(神楽里美, Satomi Kagura)

카구라 아이리(神楽あいり, Airi Kagura)

카나데 료(奏りょう, Ryo Kanade)

카나데 라라(奏らら, Rara Kanade)

카나데 리안(奏りあん, Rian Kanade)

카나데 유키(かなでゆき, Yuki Kanade)

카나메(かなめ, Kaname)

카나메 료(要涼, Ryou Kaname)

카나메 료(香奈芽涼, Ryou Kaname)

카나메 리오나(要里緒菜, Riona Kaname)

카나메 마시로(要ましろ, Mashiro Kaname)

카나메 토모요(要智世, Tomoyo Kaname)

카나모리 히토에(金森仁枝, Hitoe Kanamori)

카나미 료(香波りょう, Ryo Kanami)

카나미 메이리(かなみ芽梨, Meiri Kanami)

카나사키 유메(叶咲ゆめ, Yume Kanasaki)

카나세 나츠루(奏瀬なつる, Natsuru Kanase)

카나에 루카(佳苗るか, Ruka Kanae)

카나이 마나(奏井まな, Mana Kanai)

카나이 마호(金井真帆, Maho Kanai)

카나이 유카(金井由佳, Yuka Kanai)


출처: http://oasiscast.tistory.com/2856 [Oasis Cast]


http://oasiscast.tistory.com/2856


梵文梵音教學(一):悉曇天城梵文的歷史演變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梵文梵音教學(一):悉曇天城梵文的歷史演變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_33.html


悉曇字母表便覧・梵字悉曇字母并釈義 一行禅師字母表 (いちぎょうぜんじじもひょう)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idl&bib=200013366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html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https://www.ashtangayoga.info/sanskrit/pronunciation/



梵文梵音教學(一):悉曇天城梵文的歷史演變

梵文梵音教學(二):佛陀使用的文字與梵文訛傳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暗度陳倉錯千百年的悉曇梵字


梵文梵音教學(五):使用梵文的好處與相較印地語的發音差別|



https://www.ashtangayoga.info/sanskrit/pronunciation/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html


佛學與瑜伽(三):利用免費App來學習瑜伽運動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8/05/app.html


佛學與瑜伽的重大關聯(二):瑜伽與佛法相依相輔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11/blog-post.html


佛學與瑜伽的重大關聯(一):認識瑜伽與禪定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10/blog-post_27.html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朱子語類 주자어류 英祖47 (1771)

朱子語類 주자어류 英祖47 (1771)


주자어류 v1[朱子語類 v1]
주희(송)구술;여정덕(송)유편;유희춘(조선)봉명교

英祖47(1771), 형태서지:
140卷50冊:四周雙邊,半郭25.2×18.7m,10行22字,上三葉花紋魚尾;35x23.2m
인기: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C2^167_000&keywords=%20%E6%9C%B1%E5%AD%90

- -


주자어류 [朱子語類 n50]     朱子語類 n50
형태서지:
線裝, 140卷 50冊: 四周雙邊, 半郭 25.2 × 18.6cm, 有界, 半葉 13行 22字, 註雙行, 黑口, 內向混入花紋魚尾; 35.3 × 22.6cm
인기:
印 : 李王家圖書之章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30137_000&keywords=%20%E6%9C%B1%E5%AD%90



          
[000-3a]
朱子語類原序


晦庵朱先生所與門人問答門人退而私竊記之先


生没其書始出記錄之語未必盡得師𫝊之本㫖而


更相傳寫又多失其本真甚或輒自刪改雜亂訛舛


幾不可讀李君道傳貫之自蜀來仕于朝博求先生


之遺書與之游者亦樂為之搜訪多得記錄者之初


本其後出守儀真持庾節於池陽又與潘時舉葉賀


孫諸嘗從游於先生之門者互相讎校重複者削之


[000-3b]


訛謬者正之有别錄者有不必錄者隨其所得為卷


帙次第凡三十有三家繼此有得者又將以附于後


時以備散失廣其𫝊耳先生之著書多矣教人求道



入德之方備矣師生函丈間往復詰難其辨愈詳其



義愈精讀之竦然如侍燕閒承謦欬也厯千載而如



㑹一堂合衆聞而悉歸一已是書之傳豈小補哉貫



之既以鋟諸木以榦與聞次輯而俾述其意云嘉定



乙亥十月朔旦門人黄榦謹書


KR3a0047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3a0047/


--


明成皇后國葬都監儀軌 명성황후국장도감의궤



명성황후국장도감의궤(明成皇后國葬都監儀軌)
http://www.gogung.go.kr/ancientBooksView.do?bbsSeq=5796&bizDiv=1



明成皇后國葬都監儀軌 명성황후국장도감의궤
http://kyujanggak.snu.ac.kr/center/inspection/ins_viewDetail.jsp?setid=64544&pos=134&total_df=561&uci=&c1=&c2=&c3=&sType=&sWord=



1895 乙未事変-「明成皇后弑害事件」
https://wtfm.exblog.jp/3804233/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경국대전주해[經國大典註解]

경국대전주해[經國大典註解]


經國大典註解序 註 001


古今載籍之行世者, 必有註䟽, 發明羽翼, 然後讀者, 不迷其宗旨, 而無所疑難。 至若條章令式之書, 於句讀文義之釋, 尤致詳焉, 所以資其誦習, 而便於奉行也。 歷代法書, 皆有講明之說, 如大明律䟽議·辨疑·解頤, 卽其一也。



 惟我國家, 自太祖·太宗以降, 作述典章, 曰元典·續典·續集 註 002而各有謄錄, 俾官吏得以沿得以沿其門類, 而泝其源本, 不眩於施用, 其慮遠矣。 第篇帙浩穰, 卒難考閱, 且不免有牴牾混雜之患, 議者病焉。 逮至世祖大王, 思欲變而通之, 爰取元典等諸書, 刪繁就簡, 取捨悉當。 名曰經國大典, 註 003 至今遵行。



然其遣辭措意, 惟務簡奧, 不顧人所難解。 夫旣不通於其文, 則其 註 004瞀於用法, 無足怪矣。 庚戌春, 有言其須加註釋, 乃便於行者, 命設局於禮曹。 使通禮院左通禮臣安瑋∙奉常寺正臣閔荃, 通抄大典內, 文字之過約, 推行之最礙者, 若干條各係註其下。



 而質訂 註 005於判書臣士龍∙參判臣沈通源∙參議臣李夢弼, 以脫初稿。 復就政府, 是正去就, 於領議政臣沈連源∙左議政臣尙震∙右議政臣尹漑, 稡爲一卷。



 於是疑者釋而眩者明, 庶幾袪 註 006前日難解之惑矣。 遂繕寫粧潢 註 007以進


賜號經國大典註解。 仍命臣士龍序之。 臣竊惟, 自古有天下國家者, 恪守舊 註 008章, 而修其弊缺, 要以納民於軌物也。



 我朝盛典, 作於創業之初, 而述於守成之世, 作之於前, 似無待於必述, 而不得不述之於後, 則大典之書, 雖不待於註解, 而註解之作, 其 註 009勢不容已也。 其作而述, 述 註 010而解, 實因時損益之宜, 而參互發揮之意, 寓於其間, 何可少哉。



自是厥後, 當官者, 因解而曉其文, 因文而達其意, 措之政事之際, 發諸號令之間, 莫不隨應曲當, 則斯不負註解之意也。


嘉 註 011靖三十四年正月日 註 012 崇政大夫 行兵曹判書 兼知經筵事 弘文館大提學 藝文館大提學 知春秋館 成均館事 臣 鄭士龍 謹序。

--


     大典會通 吏典 京官職 正一品衙門 議政府


議政府原 總百官·平庶政·理陰陽·經邦國。堂下官, 竝用文官。 舍人有缺, 以檢詳不計仕數陞差。 補 都相, 原任議政兼。 堂上, 無定數啓差, 吏·戶·禮·兵·刑曹判書·三營大將·摠戎使·四都留守·大提學·扈衛大將·左·右捕將例兼。 四員稱有司堂上, 八員兼差八道句管堂上。 原任將臣, 以堂上啓下。 ○ 時任大臣子, 堂上許遞, 例兼則否。


○ 堤堰司續 句管修飭各道堤堰水利。 ○ 都提調三員, 正一品, 時任三公兼。 提調二員, 從二品以上, 備局堂上中兼差。 郞廳一員, 從六品, 備邊司郞廳兼。補 提調一員, 本府有司堂上兼。 郞廳, 公事官兼。 當宁乙丑, 移錄。


領議政左·右議政各一員正一品。, 左·右贊成各一員從一品。, 左·右參贊各一員正二品。, 舍人二員正四品。, 檢詳一員正五品。, 公事官十一員從六品。 原係備邊司郞廳。 補移置。 ○ 文二員, 以侍從啓差。 武九員, 參上五員, 參外四員。 參外, 則仕滿二十朔, 陞六品。, 司錄一員正八品。 原 二員。 增 一員權減。。


--



備邊司續總領中外軍國機務。○ 明宗朝刱設。 ○ 都提調, 時·原任議政兼。 提調, 無定數, 啓差吏·戶·禮·兵·刑曹判書·兩局大將·兩都留守·大提學例兼, 四員稱有司堂上有副提調, 則例兼。, 八員兼差八道句管堂上。 增 禁衛大將·守禦使·摠戎使例兼。 ○ 時任大臣子, 提調許遞, 例兼則否。


補 今屬議政府。


都提調, 正一品。 提調, 從二品以上。 副提調一員, 正三品。 郞廳十二員, 從六品, 文四員, 一員兵曹武備司郞官例兼, 三員, 以侍從啓差。 武八員, 或以參外兼, 參外, 則仕滿十五朔, 陞六品。。



吏典 | 이전

    이조 속아문 | 吏曹 屬衙門
    내명부 | 內命婦
    외명부 | 外命婦
    경관직 | 京官職
    봉조하 | 奉朝賀
    내시부 | 內侍府
    잡직 | 雜職
    외관직 | 外官職
    토관직 | 土官職
    경아전 | 京衙前
    취재 | 取才
    천거 | 薦擧
    제과 | 諸科
    제수 | 除授
    한품서용 | 限品敘用
    고신 | 告身
    서경 | 署經
    정안 | 政案
    해유 | 解由
    포폄 | 褒貶
    고과 | 考課
    녹패 | 祿牌
    차정 | 差定
    체아 | 遞兒
    노인직 | 老人職
    추증 | 追贈
    증시 | 贈諡
    급가 | 給假
    개명 | 改名
    상피 | 相避
    향리 | 鄕吏
    잡령 | 雜令

- -


戶典 | 호전

    호조 속아문 | 戶曹 屬衙門
    경비 | 經費
    호적 | 戶籍
    양전 | 量田
    적전 | 籍田
    녹과 | 祿科
    제전 | 諸田
    전댁 | 田宅
    급조가지 | 給造家地
    무농 | 務農
    잠실 | 蠶室
    창고 | 倉庫
    회계 | 會計
    지공 | 支供
    해유 | 解由
    병선재량 | 兵船載粮
    어염 | 魚鹽
    외관공급 | 外官供給
    수세 | 收稅
    조전 | 漕轉
    세공 | 稅貢
    잡세 | 雜稅
    국폐 | 國幣
    장권 | 奬勸
    비황 | 備荒
    매매한 | 買賣限
    징채 | 徵債
    진헌 | 進獻
    요부 | 徭賦
    잡령 | 雜令

- -


禮典 | 예전

    [예조 속아문] | [禮曹 屬衙門]
    제과 | 諸科
    의장 | 儀章
    생도 | 生徒
    오복 | 五服
    의주 | 儀註
    연향 | 宴享
    조의 | 朝儀
    사대 | 事大
    대사객 | 待使客
    제례 | 祭禮
    봉심 | 奉審
    치제 | 致祭
    진폐 | 陳弊
    봉사 | 奉祀
    급가 | 給假
    입후 | 立後
    혼가 | 婚嫁
    상장 | 喪葬
    취재 | 取才
    새보 | 璽寶
    용인 | 用印
    의첩 | 依牒
    장문서 | 藏文書
    장권 | 獎勸
    반빙 | 頒氷
    혜휼 | 惠恤
    아속악 | 雅俗樂
    선상 | 選上
    도승 | 度僧
    사사 | 寺社
    참알 | 參謁
    경외관영송 | 京外官迎送
    경외관상견 | 京外官相見
    경외관회좌 | 京外官會坐
    청대 | 請臺
    잡령 | 雜令
    용문자식 | 用文字式


- -



兵典 | 병전

    병조 속아문 | 兵曹 屬衙門
    경관직 | 京官職
    잡직 | 雜職
    외관직 | 外官職
    토관직 | 土官職
    경아전 | 京衙前
    반당 | 伴倘
    외아전 | 外衙前
    군관 | 軍官
    역마 | 驛馬
    초료 | 草料
    시취 | 試取
    번차도목 | 番次都目
    군사급사 | 軍士給仕
    제도병선 | 諸道兵船
    무과 | 武科
    고신 | 告身
    포폄 | 褒貶
    입직 | 入直
    척간 | 擲奸
    행순 | 行巡
    계성기 | 啓省記
    문개폐 | 門開閉
    시위 | 侍衛
    첩고 | 疊鼓
    첩종 | 疊鐘
    부신 | 符信
    교열 | 敎閱
    속위 | 屬衛
    명부 | 名簿
    번상 | 番上
    유방 | 留防
    급보 | 給保
    성적 | 成籍
    군사환속 | 軍士還屬
    복호 | 復戶
    면역 | 免役
    급가 | 給假
    구휼 | 救恤
    성보 | 城堡
    구휼 | 救恤
    군기 | 軍器
    병선 | 兵船
    봉수 | 烽燧
    구목 | 廐牧
    적추 | 積芻
    호선 | 護船
    영송 | 迎送
    노인 | 路引
    역로 | 驛路
    개화 | 改火
    금화 | 禁火
    잡류 | 雜類
    용형 | 用刑
    잡령 | 雜令


- -


刑典 | 형전

    형조 속아문 | 刑曹 屬衙門
    용률 | 用律
    결옥일한 | 決獄日限
    수금 | 囚禁
    추단 | 推斷
    금형일 | 禁刑日
    남형 | 濫刑
    위조 | 僞造
    휼수 | 恤囚
    도망 | 逃亡
    재백정단취 | 才白丁團聚
    포도 | 捕盜
    장도 | 贓盜
    원악향리 | 元惡鄕吏
    은전대용 | 銀錢代用
    죄범준계 | 罪犯準計
    고존장 | 告尊長
    금제 | 禁制
    소원 | 訴冤
    정송 | 停訟
    천첩 | 賤妾
    천처첩자녀 | 賤妻妾子女
    공천 | 公賤
    사천 | 私賤
    천취비산 | 賤娶婢産
    궐내각차비 | 闕內各差備
    근수 | 跟隨
    제사차비노·근수노정액 | 諸司差備奴·跟隨奴定額
    외노비 | 外奴婢
    살옥 | 殺獄
    검험 | 檢驗
    간범 | 姦犯
    사령 | 赦令
    속량 | 贖良
    보충대 | 補充隊
    청리 | 聽理
    문기  | 文記
    잡령 | 雜令


- -


工典 | 공전

    공조 속아문 | 工曹 屬衙門
    교로 | 橋路
    영선 | 營繕
    도량형 | 度量衡
    원우 | 院宇
    주차 | 舟車
    재식 | 栽植
    철장 | 鐵場
    시장 | 柴場
    보물 | 寶物
    경역리 | 京役吏
    잡령 | 雜令
    공장 | 工匠
    경공장 | 京工匠
    외공장 | 外工匠


경국대전[經國大典]
http://db.history.go.kr/law/


경국대전[經國大典]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a_1


속대전[續大典]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a_2

대전통편[大典通編]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a_3



대전회통[大典會通]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a_4


대전속록[大典續錄]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10


대전후속록[大典後續錄]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20



경국대전주해[經國大典註解]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30



각사수교[各司受敎]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40


수교집록[受敎輯錄]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50



전록통고[典錄通考]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60


신보수교집록[新補受敎輯錄]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70


전률통보[典律通補]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100



樂譜 / 龍飛御天歌 / 龍飛御天歌序
    樂譜 / 龍飛御天歌 / 龍飛御天歌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da_300


    樂譜 / 龍飛御天歌 / 龍飛御天歌序
    樂譜 / 龍飛御天歌 / 龍飛御天歌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da_300160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da_300160


朝鮮王朝實錄
http://chn.cha.go.kr/chinese/html/sub3/sub2.jsp



http://chn.cha.go.kr/chinese/html/sub3/sub4.jsp


朝鮮王朝實錄
http://chn.cha.go.kr/chinese/html/sub3/sub2.jsp



http://chn.cha.go.kr/chinese/html/sub3/sub4.jsp



朝鮮承政院日記: http://sjw.history.go.kr/main/main.jsp

朝鮮王朝實錄: http://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jsp

朝鮮王陵展示館: http://royaltombs.cha.go.kr/index.html

朝鮮備邊司謄錄: http://kjg.snu.ac.kr/sub_index.jsp?ID=VBS

朝鮮總督府官報網: http://gb.nl.go.kr/

남 명 학古文獻系統: http://nmh.gsnu.ac.kr/

韓國電子史料館: http://archive.history.go.kr/

韓國服飾研究: http://erp.kbsart.co.kr/artsearch/

韓國服飾研究: http://www.lifeinkorea.com/culture/clothes/clothesj.cfm

韓國高麗大學海外韓國國學資料服務: http://kostma.korea.ac.kr/

韓國古典綜合數據庫: http://db.itkc.or.kr/itkcdb/mainIndexIframe.jsp

韓國古籍綜合目錄系統: http://www.nl.go.kr/korcis/

韓國古文書資料網站: http://archive.kostma.net/#

韓國國家記錄遺產: http://www.memorykorea.go.kr/

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 http://www.gogung.go.kr/index.do#none

韓國國立國樂院: http://www.gugak.go.kr/site/main/index001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http://www.museum.go.kr/site/main/index001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電子圖書館: http://www.dlibrary.go.kr/JavaClient/jsp/wonmun/index.html

韓國國史編寫委員會: http://www.history.go.kr/

韓國國學振興院: http://www.koreastudy.or.kr/

韓國歷代人物中央情報系統: http://people.aks.ac.kr/index.aks

韓國歷史情報統合系統: http://www.koreanhistory.or.kr/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字典: http://encykorea.aks.ac.kr/

韓國儒教網: http://ugyo.net/

韓國史基礎數據庫: http://db.history.go.kr/

韓國史知識匯集: http://terms.naver.com/list.nhn?cid=2941&categoryId=2941

韓國文化廳: http://www.cha.go.kr/cha/idx/Index.do?mn=NS_01

韓國文集叢刊人物年表: http://www.krpia.co.kr/pcontent/?svcid=KR&proid=287

韓國鄉土文化電子大典: http://www.grandculture.net/

韓國學英文術語用例詞典網站: http://www.aks.ac.kr/glossary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http://www.aks.ac.kr/home/index.do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 http://jsg.aks.ac.kr/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數據庫: http://yoksa.aks.ac.kr/main.jsp

韓國學資料門戶網站: http://www.kostma.net/

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數據庫: http://e-kyujanggak.snu.ac.kr/main.jsp

奎章閣儀軌全: http://uigwe.museum.go.kr/home

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 http://kyujanggak.snu.ac.kr/

香港城市大學韓國學數據庫索引: http://db.mkstudy.com/zh-cn/

訓民正音原版: http://hangeul.naver.com/unhaebonViewer.nhn



藏書閣 韓國本 解題 『史部』
http://dh.aks.ac.kr/jsg/index.php/(%EC%A0%84%EC%B2%B4)%EC%9E%A5%EC%84%9C%EA%B0%81_%EB%B3%B8%EB%8F%84%EC%84%9C_%ED%95%9C%EA%B5%AD%EB%B3%B8_%E5%8F%B2%E9%83%A8_%EC%9B%90%EB%AC%B8%EC%9E%90%EB%A3%8C_%EC%97%B4%EB%9E%8C




    경국대전
    6권 4책 / 1460년 (세조 6)
    속대전
    6권 4책 / 1746년 (영조 2)
    대전통편
    6권 5책 / 1785년 (정조 9)
    대전회통
    6권 5책 / 1865년 (고종 2)
    대전속록
    6권 1책 / 1492년 (성종 23)
    대전후속록
    6권 1책 / 1543년 9월경
    경국대전주해
    1권(21장) / 1554년 (명종 9)
    각사수교
    1책 / 1546년 (명종 1)
    수교집록
    6권 2책 / 1698년 (숙종 24)
    전록통고
    14권 7책 / 1707년 (숙종 33)
    신보수교집록
    2권 2책 / 1694년 (숙종 20)~1737년 (영조 13)
    전률통보
    6책 5권 / 1786년 (정조 10)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3 parts)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3 parts)


순종실록 3권, 순종 2년 12월 4일 양력 1번째기사 1909년 대한 융희(隆熙) 3년

일진회장 이용구가 일한 합방 성명서를 발표하다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zb_10212004_001




四日。 一進會長李容九, 稱以百萬會員聯名, 日、韓合邦聲明書, 發表於中外。 其文曰:




嗟! 我檀君四千年神聖歷史를 保有고 我太祖五百年創恢洪基에 奠居 二千萬國民同胞여! 國家는 獨立고 人民은 自由로 競爭舞臺에 翺翔 祖國精神이 二千萬腦裏에 充滿것은 固認바라。 若此等精神을 脫落야 他의 羇絆에 安고 人의 奴隷되기를 要야 阿附依賴만에 甘心自嗜은 紅奴黑蠻의 種旅이라도 猶恥라。



 然이나 衡國勢變時機에 善能치못야 反히 沈淪의 毒을 吸受고 滅亡의 禍를 自招 末路에 陷야도 瞢然히 覺省치못은 譬컨 祖國精神은 腦裏에 充滿얏지만 已無及矣의 抱恨에 至지라。 今日의 狀態 此杞憂를 不可不抱 時라, 思라!



二千萬國民의 目前岌嶪 現狀은 果然如何가? 欲生不得生欲死不得死지라, 旣히 奴隷犧牲의 悲境에 墜落 今日에 坐야 過去를 推고 將來를 思면엇지 前途가 茫蒼고 晨光이 熹迷 感이 無리요? 此可謂天非不恤이나 惟人自取라。 甲午年에 日本은 日、淸戰役을 起야 巨億의 戰費를 消고 累萬의 戰士를 喪야 淸國의 羇絆을 脫却케고 我韓獨立을 確有지라。



 그러 政治를 濁亂고 好誼를 排擊야 此萬世基礎를 能守치못은 我韓國人의 自取라。



竟히 日、露戰爭의 因果를 媒介야 日本의 損害 甲午에 十倍나되얏스나 我로여금 露人虎口의 一塊肉됨을 免케고 東洋全局의 平和를 維持에 努力지라。



 이러 此善隣主義에 樂從치안코 反히 朝秦暮楚의 弊를 生야 遂히 外交權을 他에 讓與고 保護條約을 成立함에 至도 亦我韓人의 自招라。



 日、韓의 關係가 已히 密接에 感情을 融和고 工藝를 師受며 文明의 模範을 寸取尺進것이어늘 反히 海牙問題를 生야 一大政變을 喚起고 七條約을 繼續成立도 亦我韓人의 自招라。 時勢一變以來殖産을 是懋生活을 是紓敎育을 是展知識을 是達케지 三年間에 張一事振一業지도못고 內 權利를 競爭고 外 暴匪가 猖獗야 人民의 生活은 朝夕을 不慮야 漸漸極度에 陷케도 亦我韓人의 自取라。 伊藤太師의 人民을 懷綏고 東宮을 輔導고 我韓을 爲여 殫勞을 難忘지라 然而海外哈爾賓變怪가 生을 因야 日本全國의 輿情이 沸騰야 對韓政策의 根本的解決을 主唱고 或



은 如何 危險을 喚起지 不知에 至케도 亦我韓人의 自取라。



 自來我韓은 專制政治로 人民의 權利를 束縛고 不敢自由 民族인 故로 其自取 責任은 擔任얏다여도 可나, 過去를 推고 將來를 思면 安危存亡을 決코 民族의 責任에 歸다고 謂치못지라。 殷鑑不遠이라 越車旣覆을 戒것은 五百年宗社 邱墟에 歸고 二千萬의 生命은 孑遺가 無히 慘境에 陷지라。 今日이 何日인고? 外交一款을 旣히 讓與 結果로 財政이 我에 在가? 軍機가 我에 在가? 通信이 我에 在가? 法章이 我에 在가? 所謂條約은 一死物에 歸고 國氣民命은 駸駸然一死地에 自落얏니 今日에 昨日이 復來치안코 明日에 今日이 更無도다。



然則昨日에 不知今日니 今日에 不得不備明日이라。



嗟! 我二千萬國民腦裏에 充滿한 祖國精神을 奮야 大聲疾呼야 方今日本輿論의 主唱 根本的解決問題에 對야 防瀾息波야 我皇帝陛下와 大日本國天皇陛下의 天聽의 上徹 一團精誠으로 哀訴야 我皇室의 萬世尊崇基礎를 鞏固케고 我人民으로 一等待遇의 福利를 享有케고 政府와 社會로 益益發展케기로 主唱야 一大政治機關을 成立이 卽我韓의 保護라。



欲死不得死 我二千萬國民은 奴隷의 侮蔑을 脫고 犧牲의 困苦를 免케야 同等伍列에 立야 一新回甦야 前步를 試進고 實力을 養成면 前途의 快樂을 享有고 他日의 活路를 得것은 確然明瞭지라。



 嗚呼라! 今日萬死一生의 路를 訴求것은 檀君四千歲의 歷史와 太祖五百年의 洪基인 宗廟社稷을 永奠고 神聖 民族을 安堵케 一片公心에셔 出이니 若其時機를 利用치아니면 天神이 必殛리라! 唯! 我二千萬國民에게 誓告야 此旨를 聲明홈。



- - -



仍呈上疏。 其文曰:




伏以臣等聞之, 人窮則反本。 故憂悲愁苦, 未嘗有不呼父母, 疾痛慘怛, 未嘗有不號天。 今陛下我二千萬同胞之父母, 而我三千里疆土之天也。



 是以敢以所號天者, 號之於陛下, 以所呼父母者, 呼之於陛下, 臣等之分。 唯願陛下至仁至慈, 垂聖聽于不忠之言。 臣等之苦衷, 實有苦於死之苦何者?



 欲死而不能死; 欲生而不能生也。 此不唯在臣等而獨然, 我二千萬同胞, 實欲死而不能死; 欲生而不能生矣。



 蓋今以我大韓國, 擬之病人, 命脈之絶, 旣已久矣。 臣等之呼號, 徒抱死尸而慟哭也。 人謂之未死, 徒見死尸之猶尙生耳。



今我大韓國形勢, 豈得無似此乎? 外交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旨與隣邦議也; 財政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志與下臣謀也; 軍機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威, 用諸寇盜也; 法憲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仁, 加諸匹夫也。 百官有司, 分職掌政, 其登賢擇良者誰也哉?



陛下爲二千萬同胞臣民, 請淵鑑之, 臣等代二千萬同胞臣民, 請盡陳苦衷。 夫國民者, 與國生與國死, 固其所也。



然屢遭危急存亡之秋, 未曾一聞皇詔, 的確宣國民以死守。 陛下何不早使臣等與國死乎? 陛下之至仁, 豈忍見二千萬同胞胥共溘死靡有孑遺乎?



朝旣劓之, 夕又刖之, 將非具五刑之後, 則不許卽死也。 譬如蚯蚓, 苦于蟻屯, 宛轉熱沙之上, 其願一踏殺也久矣。



在昔西土之民, 哀訴其君曰: ‘與我自由, 否則與我死, 臣等豈敢求自由? 唯請死生, 唯陛下之命。 已陛下旣不忍賜死。’ 豈亦不忍賜生乎?



二千萬同胞臣民, 可謂臲卼困極矣。



 《書》曰: ‘擇在帝心。’ 又曰: ‘念玆在玆。’ 唯陛下, 決擇之。 《易》曰: ‘困于石據于蒺藜, 入于其室, 不見其妻凶。’



甲午以降, 臣等熟察我國運, 每泣此爻象, 母乃天道之窮困至極乎? 何人事之不相周旋矣?



當彼日、淸交兵之秋也, 苟我之中正, 不惑乎宜執北向之禮, 與日本絶矣。 我若以之滅夷乎, 世界誰無亡國破家? 執禮死于正命, 足矣。



太祖高皇帝之訓曰: ‘北不失禮, 南不失信, 終紿祖訓, 其死也不亦榮乎?"



 我旣一夕, 忽爾裂五百年禮服, 飄飄乎自眩于獨立之嘉號, 雖欲不困於石, 其可得哉?



其一聽日本旣昌言獨立也, 我陸無一寨兵, 海無一艦卒, 此豈國之可名焉哉?



宜一意聽於日本, 更始一新, 期于獨立之實行, 而事不出此, 郤疑以日本二三其德。 日本天皇陛下之寬仁大度, 不我聲討,



而兄第撫我而我, 不唯每事自失信, 寶蔑棄太祖高皇帝之聖訓, 獨恃其外交之詭變。 雖欲不據于蒺藜, 其可得哉?



 故致國母之變, 山河含憤, 抑亦誰之故也乎? 或不國其國而播遷俄館于租界, 或宣言中立, 而喜外交之巧妙,



 故日、俄約和先定, 我所服屬, 而我之見剝外交權, 抑亦誰之故也乎?



然廷臣未悟, 屢出詭計, 徼倖危機于萬一, 終以致海牙事件, 桃發禪位, 委政之不得已, 皆莫非失禮喪信自招之寇也。



 孔子曰: "非所困而困焉, 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 身必危。 旣辱且危, 危期將至, 安其可得見耶?’



嗚呼嗚呼! 臣等至今奉斯死尸, 安乎適歸哉? 蓋亦反其本而已矣。 曰禮曰信, 反我祖訓而已矣。



誠如是, 則外間輿論沸騰, 日、韓合邦新造一大帝國之議, 庶幾使二千萬同胞, 始知死處, 新得其生焉。



 臣等請陳說其由。 夫檀、箕邈矣, 且不尙論, 已考之於兩國史蹟, 其人族之不可分二家也舊矣。



 及日本兵與唐兵, 戰我白馬江, 敗績百濟, 終以亡。 韓、日遂各守其封疆, 然使聘相通, 農商相徙。



高麗導元兵, 侵日本, 屠其邊民也, 邊民怒稱復讎, 私艤兵船, 侵掠支那沿海, 我亦莫不歲蒙其餘毒。



於是乎始有倭寇, 然使我實扇斥倭之風, 在壬辰之役後。 若夫至于近代日本天皇陛下, 以其天縱, 膺開國之運, 楊萬世一系之祖, 德丕二千五百年,



建國之鴻業, 其信其義, 如山如斗。 我之不沒于淸, 始豈非天皇之德乎? 我之不入于俄, 亦豈非天皇之仁乎?



 而我尙未戢斥倭之氣, 每報恩以怨, 徒事排日, 翻然而思之, 豈不禽獸之心乎? 幸今我輿論之傾注合邦, 可見民彝之漸覺唾天也。



且夫往古漢、唐, 逐我君置其郡縣也, 山東流民亡入我者, 非有關繫於本土, 開督府置軍屯, 山海萬里, 運轉不貲。 前積遠程之怨; 後受黷武之譏。



故武帝歌汾河; 太宗祭魏徵之碑。 當是時, 我半島祕來降去叛之策, 可以自保全已今也。



 不然。 日本人之歸我土, 每歲以萬計, 皆有關係其本土, 而與我民人, 利害相通之端日繁矣。 加旃政治經濟運用, 皆收其手。



以此同居異治之勢, 駸至六七年後, 則將漸建新日本于我韓土我韓民, 何力善頡頏之? 以至陵遲數十年後, 彼主而我奴, 負者韓而騎者日矣。



 陛下雖獨南面稱大韓國大皇帝, 無親出政, 則何手善援自陷之韓奴, 置之日人對坐之地哉? 例之歐 米人之亡人之國, 非歐 米人之亡之, 而其國人之自亡也。




 而怨咨曰: ‘毋逝我梁, 毋發我笱, 公法有威矣。’ 幸而我之與日本, 本出同族, 未生枳橘之迥異, 今迨相䦧之未甚廓然撤其疆域,



 痛剗除兩隣之樊籬, 俾兩民自由, 遊一政敎下, 均享同居同治之福利, 則誰辦此兄此弟焉? 矧以日本天皇陛下之至仁。



其化育我二千萬同胞, 善令爲同等之民也必矣。 然則欲生而弗能生者, 於是乎新得生; 欲死而弗能死者, 於是乎知死處矣。



反祖本而更始, 禮義誠信之俗, 蟬蛻保護, 劣等國民之名, 實一超而上新大帝國世界一等民族之列。 可謂曇華始開, 景星鳳凰相見也。



 此非臣等二千萬同胞敢後陛下而先己利澤, 又非爲輕君爲重民之意。 夫大韓之不能爲大韓者, 由不珍其家珍。 故以雲浮幻現, 虛假而無一實也。



今自省反其本, 唯合禮與信, 以專注之於一方而已。 矧今日本皇室者, 剖判以來, 一胤無姓, 實萬國之所無匹。



 維我皇室, 幸蒙殊遇, 得與日本皇室, 俱存亡, 則五百年必絶之祀郤續, 燄于萬世, 與日本, 天壤無窮矣。 此以必至之菑孼, 轉得無上景福者, 非耶?



 故臣等言念結成合邦者, 所以擧檀、箕四千有載不磨之大典, 起羅、麗三千里疆不易之盤岱者。 若夫嬌于協約之浮文, 日自擠不測之深淵, 臣等弗取也。



 綢繆須迨未雨, 逡巡所以噬臍, 唯陛下爲二千萬民命, 請速決行大事。



至其鬱興新國, 楷定東亞局勢, 利斷金于一天, 和蘭臭于萬邦之盛德大業, 則陛下與大日本國天皇陛下, 一其聖謨之所致, 臣等何敢贊于鴻圖?



臣等代二千萬民衆, 敢陳苦衷, 唯仰祝云, 宗社躋萬世不易之基, 願起于此, 唯伏祝云, 民人享一等同列之福, 願止於此。



 臣容九等, 無任頞手翹足之赤誠。 臣李容九等, 誠惶誠恐昧死昧死叩頭泣血, 謹上聞。



- -



繼進長書于內閣。 其文曰:




謹上議于內閣總理大臣李完用閣下。 李容九等, 謹按我大韓國之位置, 由大日本帝國之扶護, 以保其安全, 若無復容杞憂。



 然推之旣往, 考之將來, 我大韓國前途, 脩路悠遼, 轉有不禁殷憂。



 挽近宇內大勢一變, 國際競爭, 增劇尤甚。 勝之者興; 敗之者亡。 此天演之理, 必至之勢。



 印度、緬甸、瓜哇、比律賓之所以亡滅, 安南、暹羅之所以傾覆, 支那之所以衰頹, 未嘗有不是之由也。



 如蔑有甲午之役, 大日本帝國之義, 克救我急; 甲辰之役, 大日本帝國之勇, 克排我亂, 則我大韓國宗廟社稷, 亦何以得有今日焉?



 我大韓國之有今日, 一靡不由大日本帝國之扶護。 故韓、日協約, 擧我外交、軍事、司法三大權, 委任諸大日本帝國, 此亦所以保全我社稷, 扶持其宗本也。



 然我如恃斯, 協約以謂可保無事太平於萬世者, 是知有今日, 而不知有明日者。 已寧知宇內大勢, 日動月移, 瞹時不息。



若一朝東亞之平和, 破列國之均勢, 壞以至顚, 頓我大韓國之位置, 則君臣流亡, 社稷爲墟之憂, 殷鑑不遠也。



近在緬甸、在安南、在瓜哇、在比律賓, 此李容九等之所以夙夜殷憂, 罔知攸措也。



 李容九等, 上觀之天時, 下察之人事, 切之於我大韓國之前途, 保全我社稷民人, 可永遠之道, 唯在實行日、韓合邦而已矣。



 如有別策者, 詭變之計, 非所以應於時務, 中於天道也, 請嘗試論之。 李容九等, 愼察大日本帝國對我之眞意, 曰甲午, 曰甲辰, 未曾貳其德, 方針一定, 終始無渝。



 曰: ‘保全我韓國社稷民人也’; 曰: ‘擔保東亞大局之平和也’, 顒若其孚; 盎然其仁。



迺見日本天皇陛下, 禮我皇帝陛下及皇太子殿下之優渥恩愛, 瑩澈可以見矣。 然則我大韓國, 先在今日, 自我提言之。



君臣上下, 一德不疑, 以倚賴大日本國天皇陛下, 組成合邦, 日、韓一家, 俾我皇室, 永享萬世尊榮, 俾我人民, 共躋一等班列, 而我之信誓, 亦有如皦日矣。



 大日本國天皇陛下之推誠, 若彼於我社稷乎, 必有天壤無窮之榮; 於我民人乎, 必有同化日昇之寵。 兩翼振身, 兩輪扶輿, 何憂乎邦權之或不振?



 東亞局勢之致不可擔保哉? 夫我之與日本, 地理上相一致也; 人種上相一致也; 歷史上相一致也; 宗敎上相一致也; 文學上相一致也; 風俗上相一致也;



經濟上相一致也; 政治上相一致也。 分之弱木可撓; 合之儼然一大雄邦。 況乎日本, 旣先超入世界一等國列也。




在昔德乙聯邦分裂爲法郞西所蹂藉, 德乙聯邦統合, 稱霸歐洲大陸。



今者日、韓合邦者, 新以保全我社稷民人, 以深固東方安寧之根蔕, 擔保亞細亞局面之平和, 順應宇內之大勢也。



我大韓國之位置旣定, 大日本國之誠信, 旣感孚我二千萬民衆, 而世界列國之認容日、韓關繫, 決無挾議其間。 勳策振古無前, 鴻業唯此時爲然。



謹代表二千萬民衆, 上議閣下, 閣下請代表百僚, 執奏之天陛。 閣下亦首班臺門, 秉持鈞衡, 其於邦家安危之決也, 必同感李容九等之血衷矣。



李容九等, 無任芹誠之至。



又進願書于統監子爵曾禰荒助, 中外人心, 奮激聳動。



    【원본】 4책 3권 39장 B면
    【국편영인본】 3책 543면
    【분류】 외교-일본(日本) / 인물(人物) / 외교-독일[德] / 외교-청(淸)




韓國文集叢刊 한국문집총간-朝鮮後期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



韓國學綜合DB-韓國歷代文集叢書 한국역대문집총서
http://db.mkstudy.com/zh-tw/


明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清實錄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8:1938048126:10:/raid/ihp_ebook2/hanji/ttsweb.ini:::@SPAWN


朝鮮王朝-高宗實錄-純宗實錄-1863-1910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308002_001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zb_10212004_001


日韓合邦問題ニ關スル件
https://ja.wikisource.org/wiki/%E6%97%A5%E9%9F%93%E5%90%88%E9%82%A6%E5%95%8F%E9%A1%8C%E3%83%8B%E9%97%9C%E3%82%B9%E3%83%AB%E4%BB%B6




同文彙考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levelId=sa_049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承政院日記

承政院日記


《承政院日記》是朝鮮王朝最大的機密記錄,也是在史料價值方面與《朝鮮王朝實錄》、《日省錄》、《備邊司登錄》一樣是可以向世界宣揚我國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資料。



並且因為編撰《朝鮮王朝實錄》時將其作為基本資料使用,理所當然地被認作是比《朝鮮王朝實錄》更有價值的資料。



《承政院日記》只留存有一本原本,被指定為國寶第303號(1999年4月)。



作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一手史料,其價值得到認同,於2002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記錄遺產。



承政院是朝鮮定宗時期設立的機關,是處理所有國家機密的國王秘書室。



《承政院日記》是自1623年3月(仁祖元年)到1894年6月(高宗31年)共272年間由承政院,及其後歷次更名的承政院、宮內部、秘書監、奎章閣的這一機構編制,記錄了截止到1910年處理國情的內容。




    《承政院日記》以日記的形式每個月寫出一冊,以此為原則,後期隨著內容的增加,也有每個月出兩冊以上的情況。其記錄內容廣泛涉及國政各個方面的史實,包括啟稟、傳旨、請牌、請推、呈辭、上疏、宣諭、傳教等內容。



此書記錄方式以月為標準,記錄了月間經營狀況、內殿動向,然後標記承政院的管理以及當職者和出勤實態,最後記錄承政院的業務現狀、王以及內殿問安、承政院的人事關係等。



自朝鮮建國初期開始整理,朝鮮前期的部分在壬辰倭亂等戰亂時期失傳,現在傳世的只有3243冊,是研究韓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外交、文化、軍事等所有學科的必需資料。



《承政院日記》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年代文獻,共3243冊,24,250萬字。



其史料價值,比中國25史(3386冊,約4000萬字)和韓國的《朝鮮王朝實錄》(888冊,5400萬字)還大。



如果說《朝鮮王朝實錄》為國王死後史官們編撰的二手資料,《承政院日記》則是真實記錄當時的政治、經濟、國防、社會、文化等的歷史記錄,是朝鮮時代第一手史料。高宗31年甲午戰爭以後日記內容受到日本統治者的干涉。記錄的很多內容成為研究近代史的第一手基本史料。


自17世紀到20世紀初的《承政院日記》具有考察300年間國學變遷過程的價值。



記錄了288年間每天的天氣資訊。特別是《朝鮮王朝實錄》的日期只標記了60甲子,換算成現今使用的陽曆的過程較為繁瑣,《承政院日記》則同時標記了60甲子和授時歷歷法的日期,是歷史基礎資料。另外,還對以儒教為傳統的社會內部滋生的,對天主教的接納是如何在災民中間普及、政權對此的對應等進行了分析。



為了保存首爾大學奎章閣裡收藏的《承政院日記》,未公開其原本。



影印本《承政院日記》(國史編撰委員會 1961∼1977刊行)和精神文化研究院自哲宗2年(1851年)到純宗隆熙4年(1910年)的日記手寫本已公佈於互聯網上。



日後,國史編撰委員會將實現影印本數位化,將部分內容傳到網上。


http://chn.cha.go.kr/chinese/html/sub3/sub4.jsp



朝鮮承政院日記: http://sjw.history.go.kr/main/main.jsp

朝鮮王朝實錄: http://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jsp

朝鮮王陵展示館: http://royaltombs.cha.go.kr/index.html

朝鮮備邊司謄錄: http://kjg.snu.ac.kr/sub_index.jsp?ID=VBS

朝鮮總督府官報網: http://gb.nl.go.kr/

남 명 학古文獻系統: http://nmh.gsnu.ac.kr/

韓國電子史料館: http://archive.history.go.kr/

韓國服飾研究: http://erp.kbsart.co.kr/artsearch/

韓國服飾研究: http://www.lifeinkorea.com/culture/clothes/clothesj.cfm

韓國高麗大學海外韓國國學資料服務: http://kostma.korea.ac.kr/

韓國古典綜合數據庫: http://db.itkc.or.kr/itkcdb/mainIndexIframe.jsp

韓國古籍綜合目錄系統: http://www.nl.go.kr/korcis/

韓國古文書資料網站: http://archive.kostma.net/#

韓國國家記錄遺產: http://www.memorykorea.go.kr/

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 http://www.gogung.go.kr/index.do#none

韓國國立國樂院: http://www.gugak.go.kr/site/main/index001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http://www.museum.go.kr/site/main/index001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電子圖書館: http://www.dlibrary.go.kr/JavaClient/jsp/wonmun/index.html

韓國國史編寫委員會: http://www.history.go.kr/

韓國國學振興院: http://www.koreastudy.or.kr/

韓國歷代人物中央情報系統: http://people.aks.ac.kr/index.aks

韓國歷史情報統合系統: http://www.koreanhistory.or.kr/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字典: http://encykorea.aks.ac.kr/

韓國儒教網: http://ugyo.net/

韓國史基礎數據庫: http://db.history.go.kr/

韓國史知識匯集: http://terms.naver.com/list.nhn?cid=2941&categoryId=2941

韓國文化廳: http://www.cha.go.kr/cha/idx/Index.do?mn=NS_01

韓國文集叢刊人物年表: http://www.krpia.co.kr/pcontent/?svcid=KR&proid=287

韓國鄉土文化電子大典: http://www.grandculture.net/

韓國學英文術語用例詞典網站: http://www.aks.ac.kr/glossary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http://www.aks.ac.kr/home/index.do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 http://jsg.aks.ac.kr/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數據庫: http://yoksa.aks.ac.kr/main.jsp

韓國學資料門戶網站: http://www.kostma.net/

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數據庫: http://e-kyujanggak.snu.ac.kr/main.jsp

奎章閣儀軌全: http://uigwe.museum.go.kr/home

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 http://kyujanggak.snu.ac.kr/

香港城市大學韓國學數據庫索引: http://db.mkstudy.com/zh-cn/

訓民正音原版: http://hangeul.naver.com/unhaebonViewer.nhn



韓國本-史部
http://dh.aks.ac.kr/jsg/index.php/(%EC%A0%84%EC%B2%B4)%EC%9E%A5%EC%84%9C%EA%B0%81_%EB%B3%B8%EB%8F%84%EC%84%9C_%ED%95%9C%EA%B5%AD%EB%B3%B8_%E5%8F%B2%E9%83%A8_%EC%9B%90%EB%AC%B8%EC%9E%90%EB%A3%8C_%EC%97%B4%EB%9E%8C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經略複國要編(二、敕)

經略複國要編(二、敕)


《經略複國要編》(二、敕)


敕兵部右侍郎宋應昌


近因倭奴陷沒朝鮮,謀犯中國,疊據李昖之奏報並我邊吏之上聞,事屬不恭,罪在不赦!


雖曾申飭督撫鎮道,並添設練兵、閱兵,諸臣猶恐禦虜防倭難於兼濟,畫地分守,罔知同心。



今特命爾前去薊、遼、保定、山東等處,經略防海禦倭軍務,爾宜查照該部,題准事理,防守要害,修()()(),()造戰船,多儲火炮,鼓舞士氣,審察倭情。



一應戰守撫剿,悉聽隨宜處置;兵馬錢糧,隨宜調度;司道將領,隨宜委遣。應與總督官計議者,從長計議而行,勿執成心,期利國事。



鎮撫以下,悉聽節制。文職知府以下,武職參將以下,有怠玩畏避應拿問者,逕自拿問,應參治者,從重參治。務求將勇兵強,戰勝守固!



倭奴敢為西犯,大軍先挫其鋒,如其畏威遁歸,亦當嚴兵慎守,務以一倭不入為功!從前防禦事情,有處置未妥者,悉聽爾計畫方略,以圖善後。



敕內開載未盡事宜,悉許便宜區處。應奏請者,奏請定奪。事寧之日,具奏回部,各鎮文武將吏及管糧官分別舉劾。



爾為重臣,受茲特簡,宜竭忠殫慮,耀武宣威,使蠢茲小丑伏斧鑽於天朝!



蕞(音最,小)爾朝鮮,荷帲幪(音屏蒙,蓋衣)于上國,膚(偉大)功克樹,露布(傳遞軍情的旗子)蚤(同早)聞,斯稱朕委任之意,爾其欽承之,故敕!




萬曆二十年九月二十六日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李光濤

《經略復國要編》、《懲毖錄》、《兩朝平攘錄》、《萬曆三大征考》、《征韓偉略》



懲毖錄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Z.0000.0000-20090714.AS_BC_168&bookNum=&pageNum=



연행록(燕行錄)
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grpId=&itemId=BT&gubun=book&depth=6&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BT_1413A_0010_010_0020&upSeoji=ITKC_BT_1409A&viewSync=OT



연행록(燕行錄) -정유년(1597, 선조 30) 2월
http://db.itkc.or.kr/dir/pop/mokcha?dataId=ITKC_BT_1413A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東國文獻備考-동국문헌비고-Tongguk munhon pigo

東國文獻備考-동국문헌비고-Tongguk munhon pigo


東國文獻備考-동국문헌비고-Tongguk munhon pigo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munhon+pigo



Tongguk munhon pigo : kwon 1, 6-18, 23-35, 39-51, 56-95, 98-100 (of 100)
by 880-01 Hong, Pong-han, 1713-1778; 880-09 Kim, Chi-in, 1716-1790; 880-10 Sungjongjon (Korea); Asami Colle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UY; Korean Rare Book Colle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UY
https://archive.org/details/tonggukmunhonpig018800rich





東國文獻備考-동국문헌비고-Tongguk munhon pigo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munhon+pigo



東國文獻備考-동국문헌비고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880-05+Hongmungwan+%28Korea%29%22



增補文獻備考 증보문헌비고, Chungbo munhon pigo

Chungbo munhon pigo, 東國文獻備考-동국문헌비고
https://archive.org/details/chungbomunhonpig018800



增訂文獻備考二百四十六卷 寫本


我東掌故之書。命憲則有大典。輿地則有勝覽。禮樂則有五禮儀,樂學軌範。然皆各爲一書。苟求其會通集成。



如杜氏通典,馬氏通考之類。則槩乎未聞。昔我英考在宥。修明憲章。初因輿地便覽撰次。



幷及於象緯禮樂兵刑田賦財用戶口市糴選擧學校職官諸考。總名之曰文獻備考。而上下數千載之墜文缺禮。網羅殆盡。遂爲一部鉅典。



然開局日月。未滿半載。承命諸臣。又皆分任編摩。其體裁之或相牴牾。事實之或有疎誤。亦其勢宜然也。



予思欲重加訂正。以繼述志事。會聞蔭官李萬運。頗嫺東國典故。遂擧而畀之。䂓模則一遵原書。叙述則博考羣籍。勘證其訛謬。補苴其闕略。



又以原書出後。典章彙類附入。閱十餘歲。編始粗完。



首象緯考。次物異考。次輿地考。次宮室考。次禮考。次王系考。次藝文考。

次氏族考。次諡號考。次朝聘考。次樂考。次兵考。次刑考。次田賦考。次財用考。次戶口考。



次市糴考。次選擧考。次學校考。次職官考。



總門目之增於舊者八十六。編卷之增於舊者一百四十六。

李朝各種文獻風俗關係資料撮要① 이조 각종문헌 풍속관계 자료촬요①

표제지

自序竝凡例, 目次,


經國大典, 大典續錄, 大典後續錄, 大典注解, 續大典,  大典通編,  大典會通


秋官志, 受敎輯錄, 新補受敎輯錄, 國朝五禮儀, 國朝續五禮儀, 國朝續五禮儀補


增補文獻備考,攷事撮要, 攷事新書, 燃藜室記述,  燃藜室記述, 別集


--

李朝各種文獻風俗關係資料撮要② 이조 각종문헌 풍속관계 자료촬요②

표제지

增新 東國與地勝覽 ,松京誌 , 平壤誌ㆍ續誌ㆍ後續誌 ,臨瀛誌, 咸興誌,  北關記事, 北關誌, 北塞記略, 龍灣誌


耽羅志, 東京雜記, 京都雜記,  洌陽歲時記, 東國歲時記, 慵齋叢話, 芝蜂類設, 靑莊館全書, 見睫錄


星湖僿說類選,  林下筆記

--

李朝各種文獻風俗關係資料撮要③ 이조 각종문헌 풍속관계 자료촬요③


표제지
林下筆記(계속)
五洲衍文長箋散稿
秋江冷話
靑坡劇談
筆苑雜記
謏聞瑣錄
陰崖日記
龍泉談寂記
稗官雜記
海東野言
遺閑雜錄
寄齋雜記
寄齋史草
東閣雜記
竹窓閑話
甲辰漫錄
松窩雜記
月汀漫筆
逸史記聞
於于野談
潛谷先生筆談
默好稿
五山說林草藁
谿谷漫筆
海東雜錄
溪陰漫筆
畸翁漫筆
聞韶漫錄
獨坐聞見日記
淸江先生鯸鯖瑣語
象村雜錄
兒戱原覽
雲樵漫錄
罷睡錄
芝陽漫錄
郊居瑣編
晝永編
溪西野談
海東雜錄
紀聞叢話
松鷄漫錄
奇觀錄
松泉筆談
鵝洲雜錄
梅山雜識
昭代秘言
稗史
野乘
昭代粹言
丙子錄
亂離日記
涪溪記聞 下
石潭日記
尾巖日記草
光海朝日記
孚齎日記
凝川日錄

--


李朝各種文獻風俗關係資料撮要④ 이조 각종문헌 풍속관계 자료촬요④


표제지
龍飛御天歌
牧民心書
雅言覺非
別洞集
陽村集
三峰集
梅月堂集
靑坡集
訥齋集
保閑齋集
四佳詩集
山堂集
訥齎集
佔畢齋集
虛白堂集
松齋先生文集
慕齋集
聾巖先生文集
思齋集
容齋集
灌圃先生詩集
武陵雜稿
湖陰雜稿
蘇齋先生文集
拙翁集
退溪先生文集
蓬萊集
蒼石集
芝峯類說
晴沙集
白沙集
秋浦先生集
四留齋集
鵝溪遺稿
息菴集
栗谷全書
象村集
芝川集
沙溪先生全集
溪巖集
東溟集
石洲集
市南集
愚川集
澤堂集
谿谷集
浦渚集
龍洲遺稿
紫巖集
東岳集
六谷遺稿
芝峯集
寒水齋集
雪峯集
晩洲遺集
尤菴集
淸溪集
秋潭集
晦隱集
魯西遺稿
西溪集
滄溪集
三淵集
芝湖集
柳下集
南溪集
崧岳集
和隱集
壽谷集
明齋先生遺稿
東溪集
甁窩集
竹泉集
定齋集
藥泉集
陶谷集
花溪集
海左集
雷淵集
閒靜堂集
旅庵集
石北集
錦石集
臺山集
樊巖集
順菴先生文集
屛溪集
寒圃齋集
知非軒詩稿
耳溪集
燕巖集
西河先生集
老稼齋集
學圃軒集
與猶堂全集
定齋先生文集
櫟菴遺稿
阮堂先生文集
金陵集
恩誦堂集
柏後集
星湖先生文集
蓉岡集
邵亭文稿
梅山集
立齋集
旅軒先生集
農巖集
省齋集
舫山集
誠菴集
雲養集
淵齋集
雲岡雅言
尤雅堂稿
荷亭集
東文選
咸從世稿
羅州鄭氏文集
嘉林四稿
陜川李氏世稿
발행사항




桂苑筆耕集(桂苑筆耕集)
http://db.mkstudy.com/zh-tw/mksdb/e/korean-literary-collection/book/reader/8197/?sideTab=toc&contentTab=text&articleId=894501



KR4c0100 桂苑筆耕集-唐-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c0100/000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李光濤 : 朝鮮壬辰倭禍研究

李光濤 : 朝鮮壬辰倭禍研究


李光濤(1897~1984) 懷寧縣(今安慶城區)人。著名的明清史研究家。


父母早亡,少年時,以賣燒餅油條維持生計。


常借在"鳳鳴書院"門前賣燒餅油條之便,在教室門口偷聽先生講課,晚間回家刻苦自學。


民國2 年(1913 年),李光濤通過自學獲得一定文化知識,被胡玉美醬園聘為管帳,兩年後解聘。


其後,迫于生計,李光濤到九華山削發為僧。因博聞強記,得到住持賞識,遂指導其學習鑽研明清歷史,並推薦其至北京歷史語言研究所從事整理明清檔案工作。李光濤在工作中盡職盡責,深得傅斯年的喜愛。



民國24 年,在傅斯年的鼓勵下,為《明清史料乙編》增寫補例,完成後頗得編委贊賞。



此後,依次完成明清史料丙、丁、己、庚、辛、壬、癸等編"補例"的編輯,並開始從事明清史料研究,陸續發表價值頗高的《論建州與流寇相應亡明》、《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引起史學界的重視。



民國35 年春,李光濤奉命去台灣接收歷史檔案,遂在台灣繼續研究明清史,由助理研究員提升為副研究員、研究員。



1984 年底因車禍遇難。李光濤除參與《明清史料編》10 編的編輯工作外,還著有《明清史論集》、《明清檔案存真》等。引


(一)專書


《明季流寇始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51,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萬歷二十三年封日本國王豐臣秀吉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53,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中韓民族與文化》,(台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8)。


《多爾袞徵女朝鮮史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57,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明清史論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朝鮮「壬辰倭禍」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61,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


《記明季朝鮮之「丁卯虜禍」與「丙子虜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甲種單刊之25,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


《熊廷弼與遼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68,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


《記乾隆年平定安南之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6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


《明清檔案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二)纂輯


《明清檔案存真選輯(初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38,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


《明清史輯(甲編-壬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料叢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1967)。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料叢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明清檔案存真選輯(第二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38-2,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3)。


《明清史料癸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料叢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


《明清檔案存真選輯(第三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38-3,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


(三)論文


〈內閣大庫殘餘檔案內洪承疇奏銷冊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935),頁121-132。


〈清人入關前求?之始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1947),頁275-328。


〈清太宗求?始末提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125-128。


〈清入關前之真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129-171。



〈記奴兒哈赤之倡亂及薩爾滸之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173-191。




〈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193-236。



〈記清太宗皇太極三字稱號之由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237-239。



〈記崇禎四年南海島大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241-250。



〈清太宗與三國演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251-272。



〈洪承疇背明始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7(1948),頁227-301。



〈論崇禎二年「己巳虜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8(1948),頁449-484。

〈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1948),頁367-488。

〈朝鮮壬辰倭禍中之平壤戰役與南海戰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本院成立二十周年專號》20上冊(1948),頁275-298。

〈朝鮮壬辰倭禍與李如松之東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1950),頁267-295。

〈記朝鮮宣廟中興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1950),頁297-302。

〈明清檔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所長紀念特刊》(1951),頁21-25。

〈清史稿順治朝疆臣表訂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4(1953),頁135-137。

〈張獻忠史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5(1954),頁21-30。

〈多爾袞入關始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5(1954),頁31-57。

〈多爾袞擁立幼帝始末〉,《中央研究院院刊》1(1954),頁41-52。

〈明季朝鮮「倭禍」與「中原奸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6(1955),頁315-334。

〈內閣大庫殘餘檔案論叢之一:瀋陽舊檔〉,《中央研究院院刊》2下冊(1955),頁61-81。

〈內閣大庫殘餘檔案論叢之二:朝鮮國表文之研究〉,《中央研究院院刊》2下冊(1955),頁83-142。

〈李氏朝鮮年表〉,《中央研究院院刊》2下冊(1955),頁143-156。

〈朝鮮實錄中之「事大文書」〉,《中央研究院院刊》2下冊(1955),頁157-192。

〈記朝鮮國「此紙無字」的表文〉,《中央研究院院刊》3(1956),頁207-213。

〈記李如松留於東國朝鮮之後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胡適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28上冊(1956),頁219-228。

〈箕子朝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趙元任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29下冊(1957),頁439-444。

〈記清代的暹羅國表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十周年紀念專號》30下冊(1959),頁511-556。

〈記朝鮮實錄中之中韓民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1(1960),頁61-122。

〈記朝鮮實錄中之大報壇〉,《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4種,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頁165-188。

〈記朝鮮實錄中之「皇明全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1961),頁19-45。

〈朝鮮實錄中所見之中韓文化關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3(1962),頁109-231。

〈「老滿文史料」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故院長胡適先生紀念論文集》34上冊(1962),頁323-332。

〈論洪承疇「流賊敗逐」題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5(1964),頁155-197。

〈記日本朝貢大明史事兼論朝鮮「壬辰倭禍」及所謂「東封之役」〉,《香港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香港:香港大學,1964)。

〈跋明季的東征紀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紀念董作賓、董同龢兩先生論文集》36上冊(1965),頁289-296。

〈再記箕子朝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上冊(1967),頁159-166。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上冊(1967),頁167-183。

〈明季驛卒與流賊〉,《清華學報-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下冊)》(1967),頁807-829。

〈跋「毛大將軍海上情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8(1968),頁247-250。

〈跋乾隆三十一年給暹羅國王?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上冊(1969),頁223-235。

〈朝鮮「壬辰倭禍」釀釁史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上冊(1969),頁721-762。

〈明人援韓與楊鎬蔚山之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4(1969),頁545-566。

〈明清檔案與清代開國史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王世傑先生八十歲論文集》42,2(1970),頁221-230。

〈明人援韓與稷山大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3 , 1 ( 1971 ),頁 1-14 。

〈跋汪楫的「崇禎長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3 , 3 ( 1971 ),頁 433-444 。

丁應泰與楊鎬-朝鮮壬辰倭禍論叢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3 , 1 ( 1982 ),頁 129-166 。


明經世文編,分類目
https://article-store.blogspot.com/



徐泓:明史研究入門要籍
https://article-store.blogspot.com/2016/08/20150910.html


山根幸夫、于志嘉:明代經世文分類目錄


不滅の李舜臣 第3章 壬辰倭乱


明清私塾
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hl=ja&nomobile=true#!forum/mingching_history



明清私塾
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hl=ja&nomobile=true#!topic/mingching_history/d4GTC915JIE


李光濤:壬辰倭禍


李光濤 :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 5 vols.
https://www.itsfun.com.tw/%E6%9D%8E%E5%85%89%E6%BF%A4/wiki-0693105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李光濤

《朝鮮史料叢編》,北大朝鮮文化研究所、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

(內含《經略復國要編》(中)、《懲毖錄》(朝)、《兩朝平攘錄》(中)、《萬曆三大征考》(中)、《征韓偉略》(日)五部史料)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青樓集敘

青樓集敘


《青樓集》者,紀南北諸伶之姓氏也。名以青樓者何?蓋取秦少遊之語也。記以諸伶者誰?吳淞夏君之集也。



夏君百和,文獻故家,起宋歷元,幾二百餘年,素富貴而苴富貴。方妙歲時,客有挾明雌亭侯之術,而謂之曰:君神清氣峻,飄飄然丹霄之鶴。



厥一紀,東南兵擾,君值其厄,資產蕩然,豫損之又損,其庶幾乎?伯和攬鏡,自嘆形色。



凡寓公貧士,鄰裏細民,輒周急贍乏。遍交士大夫之賢者,慕孔北海,座客常滿,尊酒不空,終日高會開宴,諸伶畢至,以故聞見博有,聲譽益彰。



無何,張氏據姑蘇,軍需征賦百出,昔之吝財豪戶,破家剝床,目不堪睹。伯和優遊衡茅,教子讀書,幅巾筇杖,逍遙乎林麓之間,泊如也。



追憶曩時諸伶姓氏而集焉。喜事者哂之,弗究經史而誌米鹽瑣事,質之於頑老子,曰:賢哂其易易,竟弗究其所以然者。



我聖元世皇禦極,肇興龍朔,混一文軌,樂典章,煥乎唐堯,若名臣方躅,具載信史。



茲記諸伶姓氏,一以見盛世芬華,元元同樂,再以見庸夫溺濁流之弊,遂有今日之大亂,厥誌淵矣哉。



史列《伶官》之傳,侍兒有集,義倡司書,稗官小說,君子取焉。伯和記其賤者末者,後猶匪企及,況其碩氏巨賢乎?



當察夫集外之意,不當求諸集中之名也。伯和拜手曰:先生知予哉!


至正丙午春頑老子張擇鳴善謹敘


- -


花間集


臣等謹案:《花間集》十卷,後蜀趙崇祚編。崇祚字弘基,事孟昶為衛尉少卿,而不詳其里貫。《十國春秋》亦不為立傳。



案:蜀有趙崇韜,為中書令廷隱之子。崇祚疑即其兄弟行也。詩餘體變濫觴於唐,而盛行於五代。



自宋以後,家數益繁,選錄益眾。而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唐末名家詞曲,俱賴以僅存。陳振孫謂所錄自溫庭筠而下十八人,凡五百首,今逸其二。



坊刻妄有增加,殊失其舊。此為明毛晉以家藏宋刻重刊之本,猶為精審。前有歐陽炯序,後有陸游跋。作於孟昶廣政三年,乃晉高祖之天福五年。



炯仕蜀官至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工於詩詞,其《漁父歌》尤為詞家所稱道云。



乾隆四十一年四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 -


花間集原序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


 (雲謠:白雲謠。相傳穆天子與西王母宴飲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因首句為“白雲在天”,故名白雲謠。金母:即西王母。)



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 (穆天子)心醉。名高《白雪》, (古曲名。師曠所作。)聲聲而自合鸞歌;



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 (呂氏春秋古樂: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故稱音律為鳳律)楊柳大堤之句,樂府相傳;《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製。



莫不爭高門下,三千玳帽之簪;競富樽前,數十珊瑚之樹。則有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唐長安平康里,因在城北,也稱北里,是妓院所在地)何止言之不文,所謂秀而不實。



有唐已降,率土之濱, (語出詩經小雅北山)家家之香徑春風,寧尋越豔;處處之紅樓夜月,自鎖嫦娥。



在明皇朝,則有李太白之應制《清平樂》調四首,近代溫飛卿復有《金筌集》,邇來]作者,無媿前人。



今衛尉少卿字弘基, (花間集的作者趙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蹟不詳。編此集時任衛尉少卿)以拾翠洲邊,自得羽毛之異;織綃泉底,獨殊機杼之功。



廣會眾賓,時延佳論。因集近來詩客曲子詞五百首,分為十卷。以烱 (歐陽炯)粗預知音,辱請命題,仍為敘引。



昔郢人有歌《陽春》者,號為絕唱,乃命之為《花間集》。庶使西園 (三國魏鄴都的西園,魏文帝曹丕集文學侍從之臣游宴賞月的地方)英哲,



用資羽蓋之歡;南國嬋娟,休唱蓮舟之引。 (採蓮曲,樂府清商曲辭。)



廣政三年夏四月大蜀歐陽烱敘



ttps://zh.wikisource.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87-%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1.djvu


ttps://zh.wikisource.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88-%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2.djvu

ttps://zh.wikisource.org/wiki/Index: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2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94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64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98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92-%E9%BB%83%E6%98%87-%E5%94%90%E5%AE%8B%E8%AB%B8%E8%B3%A2%E7%B5%B6%E5%A6%99%E8%A9%9E%E9%81%B8-2-1.djvu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Bots/Work_requests/Archive_13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5%9B%9B%E9%83%A8%E5%8F%A2%E5%88%8A%E7%B6%93%E9%83%A8

ttp://zh.wikisource.nom.rs/wiki/Special:%E5%89%8D%E7%BC%80%E7%B4%A2%E5%BC%95/Index:Sibu_Congkan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聖學輯要 二 : 修己第二上 上篇四章。中篇五章。下篇四章。凡十三章。 [이이(李珥)]

聖學輯要 二 : 修己第二上 上篇四章。中篇五章。下篇四章。凡十三章。 [이이(李珥)]


聖學輯要 二 : 修己第二上 上篇四章。中篇五章。下篇四章。凡十三章。 [이이(李珥)]



修己第二上 上篇四章。中篇五章。下篇四章。凡十三章。 [이이(李珥)]


臣按。大學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是故。帝王之學。莫先於修己。


--


摠論修己章第一


立志章第二



臣按。修己工夫。有知有行。知以明善。行以誠身。今取合知行而言者。著于首。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中庸



朱子曰。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於天之正理。道。由也。溫。猶燖溫之溫。 火熟物曰燖 謂故學之矣。復時習之也。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道問學。所以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 致廣大 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極高明 涵泳乎其所已知。 溫故 敦篤乎其所已能。 敦厚 此皆存心之屬也。析理則不使有毫釐之差。 盡精微 處事則不使有過不及之謬。 道中庸 理義則日知其所未知。 知新 節文則日謹其所未謹。 崇禮 此皆致知之屬也。蓋非存心。無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 東陽許氏曰。大。言上五節。小。言下五節。首。言尊德性道問學一句。尾。言下四句。 聖賢所示入德之方。莫詳於此。學者宜盡心焉。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論語



朱子曰。約。要也。畔。背 音佩 也。君子學欲其博。故於文無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動必以禮。如此則可以不背於道矣。 勉齋黃氏曰。博。謂泛而取之。以極其廣。約。謂反而束之。以極其要。 ○程子曰。博學於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於汗漫。博學矣。又能守禮而由於規矩。則可以不畔道矣。



臣按。修己之功。不出於居敬窮理力行三者。於此章。略發其端。其詳在下。


---


立志章第二



臣按。學莫先於立志。未有志不立而能成功者。故修己條目。以立志爲先。



子曰。志於道。 論語



朱子曰。志者。心之所之之謂。道則人倫日用之閒。所當行者是也。知此而心必之焉。則所適者正。而無他岐之惑矣。○眞氏曰。志者。進德之基。聖賢發軔乎此。無遠不達。無堅不入。善惡二途。惟道與利而已。志乎道則理義爲之主。而物欲不能移。志乎利則物欲爲之主。而理義不能入。堯,桀,舜,蹠之所由以異。可不謹乎。○北溪陳氏曰。志於道。是心全向於道。若有作輟退轉底意思。便不得謂之志。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孟子。下同。



朱子曰。道。言也。性者。人所稟於天以生之理也。渾然至善。未嘗有惡。人與堯舜。初無少異。但衆人。汩於私欲而失之。堯舜則無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爾。故孟子道性善而必稱堯舜以實之。欲其知仁義不假外求。聖人可學而至。而不懈於用力也。○又曰。凡人須以聖賢爲己任。世人多以聖賢爲高。而自視爲卑。故不肯進。抑不知稟性與常人一同。安得不以聖賢爲己任。



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



朱子曰。言人能有爲。則皆如舜也。○又曰。此敎人發憤。勇猛向前。日用之閒。不得存留一亳人欲之私。若於此有箇奮迅興起處。方有田地可下工夫。不然。卽是畫脂鏤氷。無眞實得力處也。○又曰。必自有的實平穩下工夫處。非是徒然晝思夜度。以己所爲。較舜所爲。而切切然惟恐不如舜也。譬如病人正當循序服藥。積漸將理。使氣體浸充。可及平人而後已。豈可責效於一丸一散一朝一夕之閒。而遽怪其不及平人哉。○又諭學者曰。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只如而今。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直須反復思量。究見病痛。勇猛奮躍。見得聖賢所說千言萬語。都無一事不是實語。方始立得此志。就此積累工夫。迤邐向上去。大有事在。諸君勉旃。不是小事。



右泛言立志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道。爲去聖繼絶學。爲萬世開大平。 橫渠文集



葉氏曰。天地以生生爲心。聖人參贊化育。使萬物各正其性命。此爲天地立心也。建明義理。扶植綱常。此爲生民立道也。繼絶學。謂纘述道統。開大平。如有王者起。必來取法。利澤垂於萬世。學者以此立志。則所任至大。所存至公。○程子曰。君道之大。在乎稽古正學。明善惡之歸。辨忠邪之分。曉然趣道之正。故在乎君志先定。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所謂定志者。一心誠意。擇善而固執之也。夫義理不先盡。則多聽而易惑。志意不先定。則守善而或移。惟在以聖賢之訓。爲必當從。先王之治。爲必可法。不爲後世駁雜之政所牽制。不爲流俗因循之論所遷惑。自知極於明。信道極於篤。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必期致世如三代之隆而後已也。 此言人君之立志。而亦切於學者。 右言立志之目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下同



朱子曰。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爲遠者。反而求之。則卽此而在矣。夫豈遠哉。○程子曰。爲仁由己。欲之則至。何遠之有。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朱子曰。苟。誠也。其心誠在於仁。則必無爲惡之事矣。



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朱子語



朱子曰。世俗之學。所以與聖賢不同者。亦不難見。聖賢。直是眞箇去做。說正心。直要心正。說誠意。直要意誠。修身齊家。皆非空言。今之學者。說正心。但將正心。吟詠一餉。說誠意。又將誠意。吟詠一餉。說修身。又將聖賢許多說修身處。諷誦而已。或掇拾言語。綴緝時文。如此爲學。却於自家身上。有何交涉。這裏須用著意理會。今之朋友。固有樂聞聖賢之學。而終不能去世俗之陋者。無他。只是志不立耳。學者大要立志。纔學便要做聖人。是也。○程子曰。世閒有三件事。可以奪造化之力。爲國而至於祈天永命。養形而至於長生。學而至於聖人。此三事。分明人力可以勝造化。自是人不爲耳。 右言立志之效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孟子下同



朱子曰。暴。猶害也。非猶。毀也。自害其身者。不知禮義之爲美而非毀之。雖與之言。必不見信也。自棄其身者。猶知仁義之爲美。但溺於怠惰。自謂必不能行。與之有爲。必不能勉也。○程子曰。人苟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者。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絶之以不爲。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此所謂下愚之不移也。○又曰。莫說道將第一等。讓與別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說。便是自棄。言學。便以道爲志。言人。便以聖爲志。○又曰。懈意一生。便是自暴自棄。○明道對神宗。極陳治道。神宗曰。此堯舜之事。朕何敢當。明道愀然曰。陛下此言。非宗社生民之福也。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朱子曰。仁者。本心全體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陷溺之危。人當常在其中。而不可須臾離者也。故曰安宅。義者。宜也。乃天理之當行。無人欲之邪曲。故曰正路。曠。空也。由。行也。此言道本固有。而人自絶之。是可哀也。此聖賢之深戒。學者所當猛省也。 右言立志之反



臣按。志者。氣之帥也。志一則氣無不動。學者終身讀書。不能有成。只是志不立耳。志之不立。其病有三。一曰不信。二曰不智。三曰不勇。所謂不信者。聖賢開示後學。明白諄切。苟因其言。循序漸進。則爲聖爲賢。理所必至。爲其事而無其功者。未之有也。彼不信者。以聖賢之言。爲誘人而設。只玩其文。不以身踐。是故。所諫者聖賢之書。而所蹈者世俗之行也。所謂不智者。人生氣稟。有萬不齊。而勉知勉行。則成功一也。踊躍築埋。孟子所嬉。而卒爲亞聖。暮歸喜獵。程子所習。而卒爲大賢。何必生知。然後乃可成德乎。彼不智者。自分資質之不美。安於退託。不進一步。殊不知進則爲聖爲賢。退則爲愚爲不肖。皆所自爲也。是故。所讀者。聖賢之書。而所守者。氣稟之拘也。所謂不勇者。人或稍知聖賢之不我欺。氣質之可變化。而只是恬常滯故。不能奮勵振發。昨日所爲。今日難革。今日所好。明日憚改。如是因循。進寸退尺。此不勇之所致。是故。所讀者。聖賢之書。而所安者。舊日之習也。人有此三病。故君子不世出。六籍爲空言。嗚呼。可勝歎哉。苟能深信聖賢之言。矯治不美之質。實下百千之功。終無退轉之時。則大路在前。直指聖域。何患不至乎。夫人以眇然一身。參天地而竝立。學問之功。至以位育爲能事。故匹夫而得其君。尙以一夫之不被澤爲己憂。況人主都君師之位。負敎養之責。爲四方之表準。其任之重。爲如何哉。一念之差。至於害政。一言之失。至於僨事。志乎道。遵乎道。由是而使一世爲唐爲虞。由我也。志於慾。趨於慾。由是而使一世爲叔爲季。亦由我也。志之所向。人主尤不可不愼也。薛文淸曰。吾心誠有志於學。天其遂吾願乎。又曰。學不進。率由於因循。伏惟殿下留念焉。



--


收斂章第三




臣按。敬者。聖學之始終也。故朱子曰。持敬是窮理之本。未知者。非敬無以知。程子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此言敬爲學之始也。朱子曰。已知者。非敬無以守。程子曰。敬義立而德不孤。至于聖人。亦止如是。此言敬爲學之終也。今取敬之爲學之始者。置于窮理之前。目之以收斂。以當小學之功。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論語



朱子曰。重。厚重。威。威嚴。固。堅固也。輕乎外者。必不能堅乎內。故不厚重則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也。○張子曰。義理之學。須深沈方有造。非淺易輕浮之可得也。



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 齋 遫。 禮記。下同。



陳氏曰。舒遲。閒雅之貌。齊。如夔夔齊慄之齊。遫者。謹而不放之謂。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



陳氏曰。重。不輕擧移也。恭。無慢弛也。端。無睇視也。止。不妄動也。靜。無或噦咳也。直。無或傾顧也。肅。似不息也。德。謂中立不倚。儼然有德之氣象。莊。矜持之貌也。○問。人之燕居。形體怠惰。心不慢可否。程子曰。安有箕踞而心不慢者。昔呂與叔。六月中來緱氏。閒居中。某嘗窺之。必見其儼然危坐。可謂敦篤矣。學者須恭敬。但不可拘迫。拘迫則難久。○廖晉卿請讀何書。朱子曰。公心放已久。可且收斂精神。玉藻九容處。仔細體認。待有意思。却好讀書。○又曰。言敬者。只說能存此心。自然中理。至於容貌辭氣。往往全不加功。設使眞能如此存得。亦與釋,老何異。又況心慮荒忽。未必眞能存得耶。○節孝徐公。初從安定胡先生學。自言初見先生。頭容少偏。安定忽厲聲云。頭容直。某因自思。不獨頭容直。心亦要直也。自此不敢有邪心。○朱子曰。李先生終日危坐。而神彩精明。略無隤墮之氣。古人云。終日無疾言遽色。他眞箇是如此。尋常人。去近處。必徐行。出遠處。行必稍急。先生。出近處也如此。出遠處。亦只如此。尋常人。叫人不至。則聲必厲。先生。叫之不至。聲不加於前也。又如坐處壁閒有字。須起頭一看。若先生則不然。方其坐時。固不看也。若是欲看。則必起就壁下視之。其不爲事物所勝。大率若此。 延平先生。固是涵養純熟致然。初學亦當以此爲法。 右言收斂其容止



○詩曰。愼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白圭之玷。尙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爲也。無易由言。無曰苟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大雅抑之篇



朱子曰。柔。安。嘉。善。玷。缺。易。輕。捫。持。逝。去也。言當謹其言語。蓋玉之玷缺。尙可磨鑢使平。言語一失。莫能救之。無人爲我執持其舌者。故言語由己。易致差失。常當執持。不可放去也。其戒深切矣。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弗○禮記



陳氏曰。綸。綬也。綍。引棺大索也。



臣按。此言王言雖微。其利害之效則甚大。不可不愼也。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愼乎。 易繫辭○亦孔子語



節齋蔡氏曰。言者。心之聲。行者。心之跡。言行乃感應之樞機也。善者。理也。不善則悖理矣。 君子言行善。則和氣應之。不善則乖氣應之。和之至則天地位。萬物育。乖之至則天地閉。賢人隱。故曰動天地也。 右言收斂其言語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 縱 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



應氏曰。敬之反爲敖。情之動爲欲。志滿則溢。樂極則反。



臣按。志滿。謂得少爲足。侈然自大也。



孟子曰。人有鷄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程子曰。心至重。鷄犬至輕。鷄犬放則知求之。心放則不知求。豈愛其至輕而忘其至重哉。弗思而已矣。○朱子曰。學問之事。固非一端。然其道則在於求其放心而已。蓋能如是則志氣淸明。義理昭著。而可以上達。不然則昏昧放逸。雖曰從事於學。而終不能有所發明矣。故程子曰。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欲人將已放之心約之。使反復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下學而上達也。此乃孟子開示切要之言。程子又發明之。曲盡其旨。學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又曰。學問之道。孟子斷然說在求放心。學者須先收拾這放心。不然。此心放了。博學也是閒。審問也是閒。如何而明辨。如何而篤行。蓋身如一屋子。心如一家主。有此家主。然後能灑埽門戶。整頓事務。若是無主。則此屋不過一荒屋爾。○又曰。所謂放心者。不是走作向別處去。瞬目閒便不見。纔覺得便又在面前。不是苦難收拾。且去提撕。便見得。若收斂。都在義理上安頓。無許多胡思亂想。則久久自於物欲上輕。於義理上重。 右言收斂其心



○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程氏遺書○伊川先生語



程子曰。根本須是先培壅。然後可立趨向。趨向旣正。所造淺深。則由勉與不勉也。 葉氏曰。涵養心德。根本深厚。然後立趨向而不差。又勉而不已。乃能深造。 ○又曰。學者須敬守此心。不可急迫。當栽培深厚。涵泳於其閒。然後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只是私己。終不足以達道。○朱子曰。涵養一節。疑古人直自小學中涵養成就。所以大學之道。只從格物做起。今人從前無此工夫。但見大學以格物爲先。便欲只以思慮知識求之。更不於操存處用力。縱使窺測得十分。亦無實地可據。大抵敬字。徹上徹下。格物致知。乃其閒節次進步處。○又曰。今人皆不肯於根本上理會。如敬字。只是將來說。更不做將去。根本不立。故其他零碎工夫。無湊泊處。明道,延平。皆敎人靜坐。看來須是靜坐。○又曰。心之爲物。至虛至靈。神妙不測。常爲一身之主。以提萬事之綱。而不可有頃刻之不存者也。一不自覺。而馳騖飛揚。以徇物欲於軀殼之外。則一身無主。萬事無綱。雖其俯仰顧眄之閒。蓋已不自覺其身之所在。而況能反復聖言。參考事物。以求義理至當之歸乎。誠能嚴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終日儼然。不爲物欲之所侵亂。則以之讀書。以之觀理。將無所往而不通。以之應事。以之接物。將無所處而不當矣。此居敬持志所以爲讀書之本也。○薛氏曰。靜中。無限妙理皆見。 右言居敬爲窮理之本。以起下章。○臣按。南塘陳柏所作夙興夜寐箴。甚切於學者受用。故謹錄于左。於收斂最有力。



箴曰。鷄鳴而寤。思慮漸馳。蓋於其閒。澹以整之。或省舊愆。或紬新得。次第條理。瞭然默識。 右言夙寤 本旣立矣。昧爽乃興。盥櫛衣冠。端坐斂形。提掇此心。皦如出日。嚴肅整齊。虛明靜一。 右言晨興 乃啓方冊。對越聖賢。夫子在坐。顏曾後先。聖師所言。親切敬聽。弟子問辨。反復參訂。 右言讀書 事至斯應。則驗于爲。明命赫然。常目在之。事應旣已。我則如故。方寸湛然。凝神息慮。 右言應事 動靜循環。惟心是監。靜存動察。勿貳勿參。讀書之餘。閒以游泳。發舒精神。休養情性。 右言日乾 日暮人倦。昏氣易乘。齋莊整齊。振拔精明。夜久斯寢。齊手斂足。不作思惟。心神歸宿。 右言夕惕 養以夜氣。貞則復元。念玆在玆。日夕乾乾。 右兼夙夜而言



臣按。收放心爲學問之基址。蓋古人自能食能言。便有敎。動罔或悖。思罔或逾。其所以養其良心。尊其德性者。無時無事而不然。故格物致知工夫。據此有所湊泊。今者。自少無此工夫。徑欲從事於窮理修身。則方寸昏擾。擧止踰違。其所用功。若存若亡。決無有成之理。故先正敎人靜坐。且以九容持身。此是學者最初用力處也。然所謂靜坐者。亦指無事時也。若應事接物。不可膠於靜坐也。況人主一身。萬機叢集。若待無事靜坐。然後爲學。則恐無其時。但不問動靜。此心未忘。持守不解。如許魯齋所謂雖在千萬人中。常知有己。則無事而虛寂。可養其體。有事而照察。可正其用。聖學根本。於斯立矣。聖賢之訓。昭然不誣。願留睿念焉。





--


窮理章第四



臣按。收斂之後。須窮理以致知。故窮理次之。程子曰。凡一物上有一理。須是窮致其理。窮理亦多端。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而別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否。皆窮理也。窮理工夫。大要如此。其詳如左。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下同。



朱子曰。四者皆學問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爲仁也。然從事於此。則心不外馳。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程子曰。近思者。以類而推。○蘇氏曰。博學而志不篤。則大而無成。泛問遠思。則勞而無功。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朱子曰。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凡學字便兼行字意思。如講明義理。學也。纔效其所爲。便有行意。○朱子答程允夫書曰。每與吾弟講論。覺得吾弟明敏。看文字不費力。見得道理容易分明。但少却玩味踐履工夫。故此道理。雖似分明。却與自家身心無干涉。所以滋味不長久。纔過了便休。反不如遲鈍之人。多費工夫。方看得出者。意思却久遠。此是本源上一大病。非一詞一義之失也。向在高沙。因吾弟說。如此講論。都無箇歸宿處。曾奉答云。講了便將來踐履。卽有歸宿。此語似有味。更告思之。



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中庸○亦孔子語



朱子曰。不明乎善。不能卽事窮理。無以眞知善之所在也。○遊氏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臣按。格物致知之說。經文不詳。先賢多所發明。而程子李氏朱子三先生之說。最爲明切。謹錄其略如左。



問。人有志於學。然知識蔽固。力量不至。則如之何。程子曰。只是致知。若智識明。則力量自進。○或問。忠信則可勉矣。而致知爲難。奈何。程子曰。誠敬固不可以不勉。然天下之理。不先知之。亦未有能勉以行之者也。故大學之序。先致知而後誠意。其等有不可躐者。苟無聖人之聰明睿知。而徒欲勉焉以踐其行事之跡。則亦安能如彼之動容周旋無不中禮也哉。惟其燭理之明。乃能不待勉强。而自樂循理爾。夫人之性。本無不善。循理而行。宜無難者。惟其知之不至。而但欲以力爲之。是以。苦其難。而不知其樂耳。知之而至。則循理爲樂。不循理爲不樂。何苦而不循理。以害吾樂耶。若曰知不善之不可爲。而猶或爲之。則亦未嘗眞知而已矣。○曰。格物者。必物物而格之耶。將止格一物。而萬理皆通耶。曰。一物格而萬理通。雖顏子亦未至此。惟今日而格一物焉。明日又格一物焉。積習旣多。然後脫然有貫通處耳。○又曰。自一身之中。以至萬物之理。理會得多。自然豁然有箇覺處。○又曰。窮理者。非謂必盡窮天下之理。又非謂止窮得一理便到。但積累多後。自當脫然有悟處。○又曰。於一事上窮盡。其他可以類推。若一事上窮不得。且別窮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難者。各隨人淺深。譬如千蹊萬徑。皆可以適國。但得一道而入。則可以推類而通其餘矣。蓋萬物各具一理。而萬理同出一原。此所以可推而無不通也。○又曰。物必有理。皆所當窮。若天地之所以高深。鬼神之所以幽顯。是也。若曰天。吾知其高而已矣。地。吾知其深而已矣。鬼神。吾知其幽且顯而已矣。則是已然之詞。又何理之可窮哉。○又曰。如欲爲孝。則當知所以爲孝之道。如何而爲奉養之宜。如何而爲溫凊之節。莫不窮究。然後能之。非獨守夫孝之一字而可得也。○或問。觀物察己者。豈因見物而反求諸己乎。曰。不必然也。物我一理。纔明彼卽曉此。此合內外之道也。曰。然則先求之四端。可乎。曰。求之情性。固切於身。然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又曰。致知之要。當知至善之所在。如父止於慈。子止於孝之類。若不務此。而徒欲汎然以觀萬物之理。則吾恐如大軍之遊騎出太遠而無所歸也。○又曰。格物。莫若察之於身。其得之尤切。 程子旣言非必盡窮天下之理。又曰。物必有理。皆所當窮。旣言一草一木不可不察。又曰。莫若察之於身。其得之尤切。此皆互相發明。各盡其旨。須融會貫通。可也。 ○延平李氏曰。爲學之初。且當常存此心。勿爲他事所勝。凡遇一事。卽當且就此事。反復推尋。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釋脫落。然後循序少進。而別窮一事。如此旣久。積累之多。胸

中自當有灑然處。非文字言語之所及也。○朱子曰。天道流行。造化發育。凡有聲色貌象。而盈於天地之閒者。皆物也。旣有是物。則其所以爲是物者。莫不各有當然之則。而自不容已。是皆得於天之所賦。而非人之所能爲也。今且以其至切而近者言之。則心之爲物。實主於身。其體則有仁義禮智之性。其用則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情。渾然在中。隨感而應。各有攸主。而不可亂也。次而及於身之所具。則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又次而及於身之所接。則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當然之則。而自不容已。所謂理也。外而至於人。則人之理。不異於己也。遠而至於物。則物之理。不異於人也。極其大。則天地之運。古今之變。不能外也。盡於小。則一塵之微。一息之頃。不能遺也。是乃上帝所降之衷。烝民所秉之彝。劉子所謂天地之中。夫子所謂性與天道。子思所謂天命之性。孟子所謂仁義之心。程子所謂天然自有之中。張子所謂萬物之一原。邵子所謂道之形體者。但其氣質有淸濁偏正之殊。物欲有淺深厚薄之異。是以。人之與物。賢之與愚。相與懸絶而不能同耳。以其理之同。故以一人之心而於天下萬物之理。無不能知。以其稟之異。故於其理。或有所不能窮也。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知有不盡。則其心之所發。必不能純於義理。而無雜乎物欲之私。此其所以意有不誠。心有不正。身有不修。而天下國家。不可得而治也。昔者。聖人蓋有憂之。是以。於其始敎。爲之小學而使之習於誠敬。則所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者。已無所不用其至矣。及其進乎大學。則又使之卽夫事物之中。因其所知之理。推而究之。以各到乎其極。則吾之知識。亦得以周遍精切而無不盡也。若其用力之方。則或考之事爲之著。或察之念慮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講論之際。使於身心性情之德。人倫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變。鳥獸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見其所當然而不容已。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必其表裏精粗。無所不盡。而又益推其類以通之。至於一日脫然而貫通焉。則於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義理精微之所極。而吾之聰明睿智。亦皆有以極其心之本體而無不盡矣。○又曰。道理無形影。唯因事物言語。乃可見得是非。理會極仔細。卽道理極精微。○又曰。今人有知不善之不當爲。及臨事。又爲之。只是知之未至。人知烏喙之殺人不可食。斷然終於不食。是眞知之也。知不善不可爲。而猶或爲之。是特未能眞知也。○問。無事時。見得是如此。臨事又做錯了。如何。曰。只是斷置不分明。所以格物。便要閒時理會。不是要臨時理會。閒時看得道理分曉。則事來時斷

置自易。



○孔子曰。吾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



朱子曰。視無所蔽。則明無不見。聽無所壅。則聰無不聞。色。見於面者。貌。擧身而言。思問則疑不蓄。思難則忿必懲。思義則得不苟。○問。人當隨事而思。若無事而思。則是妄想。朱子曰。若閒時不思。臨事而思。則已無及。事事須先理會。 萬事萬物。固皆理會。而察之於身尤切。故引夫子之言。表出之。



○義理有疑。則濯去舊見。以來新意。 橫渠文集



葉氏曰。心有所疑。而滯於舊見。則偏執固吝。新意何從而生。○張子曰。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實作。 實用功也。 旣實作。則須有疑。必有不行處。是疑也。○朱子曰。思索義理。到紛亂窒塞處。須是一切埽去。放敎胸中空蕩蕩地了。却擧起一看。便自覺得有下落處。向見李先生曾說來。今日方驗得非虛語也。○又曰。延平先生嘗言道理。須是日中 晝也 理會。夜裏却去靜處坐地思量。方始有得。某依此說去做。眞箇是不同。 心靜則理明



○致知在所養。養知。莫過於寡欲。 程氏外書○伊川先生語



葉氏曰。外無物欲之撓。則心境淸。內有涵養之素。則明睿生。○朱子曰。學者工夫。唯在居敬窮理。此二事互相發。能窮理則居敬工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窮理工夫日益密。○又曰。務講學者。多闕於踐履。專踐履者。又遂以講學爲無益。殊不知因踐履之實。以致講學之功。使所知益明。則所守日固。與彼區區口耳之閒者。不可同日而語矣。 右言窮理用功之方○窮格踐履。雖是兩項工夫。要須一時竝進。故已上主論窮格。而亦兼踐履之意。



○易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大畜卦之象辭



程子曰。天爲至大。而在山之中。所畜至大之象。君子觀象。以大其蘊畜。人之蘊畜。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聖賢之言與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以畜成其德。乃大畜之義也。



本心陷溺之久。義理浸灌未透。讀書窮理。常不閒斷。則物欲不能勝。而本心之義理。安且固矣。 朱子大全




朱子曰。天下之理。要妙精微。各有攸當。亘古亘今。不可私易。惟古之聖人。爲能盡之。而其所行所言。無不可爲天下後世不易之大法。其餘則順之者。爲君子而吉。背之者。爲小人而凶。吉之大者。則能保四海。而可以爲法。凶之甚者。則不能保其身。而可以爲戒。是其粲然之跡。必然之效。莫不具於經訓史冊之中。欲窮天下之理而不卽是而求之。則是正墻面而立爾。此窮理所以必在乎讀書也。○又曰。人之所以爲學者。以吾之心未若聖人之心故也。心未能若聖人之心。是以。燭理未明。無所準則。隨其所好。高者過。卑者不及。而不自知其爲過且不及也。必因先達之言。以求聖人之意。因聖人之意。以達天地之理。求之自淺以及深。至之自近以及遠。循循有序。而不可以欲速迫切之心求也。○又曰。讀書。其不好之者。固怠忽閒斷而無所成矣。其好之者。又不免乎貪多而務廣。往往未啓其端。而遽已欲探其終。未究乎此。而忽已志在乎彼。是以。雖復終日勤勞。不得休息。而意緖悤悤。常若有所奔趨迫逐。而無從容涵泳之樂。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厭。以異於彼之怠忽閒斷者哉。孔子所謂欲速則不達。孟子所謂進銳者退速。正謂此也。誠能鑑此而有以反之。則心潛於一。久而不移。而所讀之書。文意接連。血脈貫通。自然漸漬浹洽。心與理會。而善之爲勸者深。惡之爲戒者切矣。此循序致精。所以爲讀書之法也。○又曰。讀書未能有疑。此初學之通患。蓋緣平日貪多務得。不暇仔細慣得。忙迫涉獵。今當深以此事爲戒。洗滌淨盡。別立規模。將合看文字。擇其尤精而最急者。且看一書。一日隨力。且看一兩段。一段已曉。方換一段。一書皆畢。方換一書。先要虛心平氣。熟讀精思。令一字一句。皆有下落。諸家註解。一一通貫。然後可以較其是非。以求聖賢立言之本意。雖已得之。亦更反復玩味。令其義理淪肌浹髓。然後乃可言學耳。尹和靖門人贊其師曰。丕哉聖謨。六經之編。耳順心得。如誦己言。至此地位。始是讀書人耳。○又曰。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後。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程子曰。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 已上言讀書要須致精 ○龜山楊氏曰。讀書之法。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從容默會於幽閒靜一之中。超然自得於書言象意之表。蓋某所自爲者如此。○朱子曰。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 涵泳。是熟讀深玩之謂。 切己省察。讀一句書。須體察這一句我將來甚處用得。○問。平日讀書時。似亦有所見。旣釋書。則別是一般

。不知病根安在。朱子曰。此乃不求之於身。而專求之於書。固應如此。凡吾身日用之閒。無非道。書則所以接湊此心耳。故必先求之於身。而後求之於書。則讀書方有味。○程子曰。凡看文字。如七年一世百年之類。 皆見論語 皆思其如何作爲。乃有益。○東萊呂氏曰。今人讀書。全不作有用看。且如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及一朝遇事。便與閭巷人無異。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 已上言讀書要作實用 右通言讀書之法



○朱子小學書。綱領甚好。最切於日用。雖至大學之成。亦不外是。 小學集說○陳淳氏語



果齋李氏曰。先生年五十八。編次小學。書成。以訓蒙士。使培其根。以達其支。內篇。曰立敎。曰明倫。曰敬身。曰稽古。外篇二。取古今嘉言以廣之。善行以實之。雖已進乎大學者。亦得以兼補之於後。修身大法。此略備焉。○朱子曰。古人於小學。存養已熟。根基已自深厚。到大學。只就上點化。出些精采。○或問。某自幼。旣失小學之序矣。請授大學。何如。朱子曰。授大學。也須先看小學書。只消旬月工夫。○魯齋許氏曰。小學之書。吾信之如神明。敬之如父母。 右言讀小學法



○初學入德之門。無如大學。 程氏遺書○伊川先生語



朱子曰。語,孟。隨事問答。難見要領。惟大學。是曾子述孔子說古人爲學之大方。而門人又傳述。以明其旨。前後相因。體統都具。玩味此書。知得古人爲學所向。却讀語,孟。便易入。後面工夫雖多。而大體已立矣。○又曰。讀大學。豈在看他言語。正欲驗之於心如何。如好好色惡惡臭。試驗之吾心。果能好善惡惡如此乎。閒居爲不善。是果有此乎。一有不至。則勇猛奮躍不已。必有長進。今不知如此。則書自書。我自我。何益之有。 陳氏曰。凡讀書之法。皆當如此。非但大學也。 ○又曰。大學一書。有正經。有章句。有或問。看來看去。不用或問。只看章句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經便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學。在我胸中。而正經亦不用矣。然不用某許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聖賢許多工夫。亦看聖賢底不出。



○論語之書。其辭近。其指遠。辭有盡。指無窮。有盡者可索於訓詁。無窮者當會之以神。 論語集註程子語



延平李氏曰。人之持身。當以孔子爲法。孔子相去千餘載。旣不可得而親之。所可見者。獨論語耳。論語所記。孔子言行也。每讀而味之。玩而繹之。推而行之。雖未至升堂入室。亦不失爲士君子矣。○程子曰。讀論語者。但將諸弟子問處。便作己問。將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若能於論,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 甚生。猶非常也。 ○又曰。如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昌黎文集



程子曰。顏子沒後。終得聖人之道者。曾子也。所傳者。子思孟子。皆其學也。○又曰。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箇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仲尼只說一箇志字。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爲。 程氏遺書○伊川先生語



朱子曰。論語之言。無所不包。而其所以示人者。莫非操存涵養之要。七篇之指。無所不究。而其所以示人者。類多體驗充擴之端。○程子曰。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爲本。論語孟子旣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與聖人所以至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見矣。○又曰。人只看得此二書。切己終身。儘多也。



○中庸。工夫密。規模大。 朱子大全



朱子曰。中者。不偏不倚。 未發之中 無過不及 已發之中 之名。庸。平常也。○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爲萬事。末復合爲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朱子曰。讀中庸者。毋跂於高。毋駭於奇。必沈潛乎句讀文義之閒。以會其歸。必戒愼恐懼乎不覩不聞之中。以踐其實。庶乎優遊厭飫。眞積力久。而於博厚高明悠久之域。忽不自知其至焉。 右言讀四書法○朱子曰。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大學。首尾通貫。都無所疑。然後可讀語,孟。又無所疑。然後可讀中庸。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論語。下同。



朱子曰。小子。弟子也。興。感發志意。觀。考見得失。羣。和而不流。怨。怨而不怒。○又曰。詩本性情。有邪有正。其爲言旣易知。而吟詠之閒。抑揚反復。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於此而得之。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朱子曰。人倫之道。詩無不備。二者。擧重而言。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朱子曰。其緖餘又足以資多識。學詩之法。此章盡之。讀是經者。所宜盡心也。


不學詩。無以言。



朱子曰。詩本人情。該物理。可以驗風俗之盛衰。見政治之得失。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故能言。○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 孔子語 須是未讀詩時。不達於政。不能專對。旣讀詩後。便達於政。能專對四方。始是讀詩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 亦孔子語 須是未讀詩時。如面墻。到讀了後。便不面墻。方是有驗。大抵讀書。只此便是法。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



朱子曰。禮以恭敬辭遜爲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可以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故學者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爲事物之所搖奪者。必於此而得之。○又曰。品節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永嘉周氏曰。經禮三百。威儀三千。皆出於性。非僞貌飾情也。天尊地卑。禮固立矣。類聚羣分。禮固行矣。人者位乎天地之閒。立乎萬物之上。尊卑分類。不設而彰。聖人循此。制爲冠婚喪祭朝聘鄕射之禮。以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義。其形而下者。見於飮食器服之用。其形而上者。極於無聲無臭之微。衆人勉之。賢人行之。聖人由之。故所以行其身與其家與其國與其天下者。禮治則治。禮亂則亂。禮存則存。禮亡則亡。秦氏焚滅典籍。三代禮文大壞漢興購書。禮記四十九篇。雜出諸儒傳記。不能悉得聖人之旨。考其文義。時有牴牾。然而其文繁。其義博。學者博而約之。亦可弗畔。蓋其說也。粗在應對進退之閒。而精在道德性命之要。始於童幼之習。而卒於聖人之歸。性達古道者。然後能知其言。能知其言。然後能得於禮。然則禮之所以爲禮。其則不遠矣。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惟樂不可以爲僞。 禮記



劉氏曰。志則端之初發者。 德在心。而性是德之本。故曰德者性之端。志是心之所之。故曰端之初發 聲容則華之旣見者。志動而形於詩。詩成而永歌其聲。永歌之不足。則不知手舞足蹈而動其容焉。三者皆本於心之感物而動。然後被之八音之器。以及干戚羽旄也。情之感於中者深。則文之著於外者明。如天地之氣盛於內。則化之及於物者。神妙不測也。故曰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也。由是觀之。則樂之爲樂。可以矯僞爲之乎。○朱子曰。樂有五聲十二律。更唱迭和。以爲歌舞八音之節。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查滓。學者所以至於義精仁熟。而自和順於道德者。必於此而得之。○又曰。古樂旣亡。不可復學。但講學踐履閒。可見其遺意耳。○臨川吳氏曰。禮經之僅存者。猶有今儀禮十七篇。樂經則亡矣。其經。疑多是聲音樂舞之節。少有辭句可讀誦記識。故秦火之後無傳。諸儒不過能言樂之義而已。○眞氏曰。自周衰。禮樂崩壞。然禮書猶有存者。制度文爲。尙可考尋。樂書則盡缺不存。後之爲禮者。旣不合先王之制。而樂尤甚焉。今世所用。大抵鄭,衛之音。雜以夷狄之聲而已。適足以蕩人心壞風俗。何能有補乎。然禮樂之制雖亡。而禮樂之理則在。莊敬者。禮之本也。和樂者。樂之本也。學者誠能以莊敬治其身。和樂養其心。則於禮樂之本。得之矣。亦足以立身而成德也。



○看書。須要見二帝三王之道。 程氏遺書○明道先生語



朱子曰。讀尙書。歷代世變難看。不若求聖人之心。如堯則考其所以治民。舜則考其所以事君。且如湯誓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熟讀。豈不見湯之心。○又曰。尙書。初讀甚難。似見與己不相干。後來熟讀。見堯舜禹湯文武之事皆是切己。○武夷蔡氏曰。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皆載此書。生於數千載之下。而欲講明於數千載之前。亦已難矣。然二帝三王之治。本於道。二帝三王之道。本於心。得其心則道與治。固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執中。堯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極。商湯周武相傳之心法也。曰德。曰仁。曰敬。曰誠。言雖殊。而理則一。無非所以明此心之妙也。後世人主。有志於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於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求心之要。舍是書。何以哉。



○子曰。夫易。何爲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易繫辭



朱子曰。開物成務。謂使人卜筮。以知吉凶而成事業。冒天下之道。謂卦爻旣設。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程子曰。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爲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閒。觀會通。以行其典禮。 朱子曰。會。以理之所聚而言。通。以事之所宜而言。衆理會處。便有許多難易窒礙。必於其中得其通處。乃可行耳。典禮者。典常之理。 則辭無所不備。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意。則在乎人焉。



知時識勢。學易之大方也。 程子易傳



葉氏曰。方。猶術也。時有盛衰。勢有强弱。學易者。當隨其時勢。惟變所適。惟道之從也。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孟子。下同。



朱子曰。王者之迹熄。謂平王東遷。而政敎號令。不及於天下也。詩亡。謂黍離降爲國風。而雅亡也。春秋。魯史記之名。孔子因而筆削之。始於魯隱公之元年。實平王之四十九年也。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朱子曰。春秋之時。五霸迭興。而桓,文爲盛。史。史官也。竊取者。謙辭也。公羊傳。作其辭則丘有罪焉爾。意亦如此。蓋言斷之在己。所謂筆則筆。削則削。游,夏不能贊一辭者也。○尹氏曰。言孔子作春秋。亦以史之文。載當時之事也。而其義則定天下之邪正。爲百王之大法。○程子曰。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爭奪息。導之而生養遂。敎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聖賢世出。隨時有作。順乎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各因時而立政。曁乎三王迭興。三重旣備。子丑寅之建正。忠質文之更尙。人道備矣。天運周矣。聖王旣不復作。有天下者。雖欲倣古之迹。亦私意妄爲而已。事之謬。秦至以建亥爲正。道之悖。漢專以智力持世。豈復知先王之道也。夫子當周之末。以聖王不復作也。順天應時之治。不復有也。於是。作春秋。爲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春秋大義數十。 葉氏曰。春秋大義。如尊君而卑臣。貴仁義而賤詐方。內中國而外夷狄之類。 其義雖大。炳如日星。乃易見也。惟其微辭隱義。時措從宜者。爲難知也。或抑或縱。或與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中。寬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也。後王知春秋之義。則雖德非禹湯。尙可以法三代之治。得其意而法其用。則三代可復也。 右言讀六經法○張子曰。六經須循環理會。義理儘無窮。待自家長得一格。則又見得別。



○讀史。須見治亂之機。賢人君子出處進退。便是格物。 程氏遺書○伊川先生語



程子曰。凡讀史。不徒要記事迹。須要識其治亂安危興廢存亡之理。且如讀高帝紀。便須識得漢家四百年終始治亂當如何。是亦學也。○又曰。某每讀史。到一半。便掩卷思量。料其成敗。然後却看有不合處。又更精思。其閒多有幸而成。不幸而敗。今人只見成者。便以爲是。敗者。便以爲非。不知成者煞有不是。敗者煞有是底。○東萊呂氏曰。大抵看史。見治則以爲治。見亂則以爲亂。見一事則止知一事。何取觀史。須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亂。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如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爲有益。○許氏曰。看史書。當先看其人之大節。然後看其細行。善則效之。惡則以爲戒焉。所以爲吾躬行之益。徒記其事而誦其書。非所謂學也。 右言讀史之法



臣按。讀書是窮理之一事。而讀書亦有次序。故謹採聖賢之說。編之如右。第於四書六經之外。亦有宋世眞儒周程張朱等書。性理之說。皆切於聖學。不可不細玩而深繹之也。竊思自有經傳以來。士子孰不讀書。然而眞儒罕作。人君孰不讀書。然而善治鮮興。其故何哉。讀書。只爲入耳出口之資。不能爲有用之具故也。廬陵羅大經有言曰。于今之士。非堯舜周孔。不談。非語孟庸學。不觀。言必稱周程張朱。學必曰致知格物。此自三代而後所未有也。可謂盛矣。然豪傑之士不出。禮義之俗不成。士風日陋於一日。人才歲衰於一歲。是可歎也。此言正是今日之病也。嗚呼。士子之讀書。將以求富貴利達。故其病固如此矣。若人君則崇高已極。富貴已至。所勉者窮理正心。所求者祈天永命。捨此。他無所望。猶有多搜博考。務以華外。不作切己之用者。豈非不思之甚乎。伏願殿下。深懲此弊。務精性理。實之以躬行。不使經傳爲空言。國家幸甚。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繫辭。下同。



朱子曰。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易者。陰陽之變。太極者。其理也。兩儀者。始爲一畫。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爲二畫。以分太少。八卦者。次爲三畫。而三才之象始備。此數言者。實聖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絲亳智力而成者。



一陰一陽之謂道



朱子曰。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陰陽是氣。不是道。所以爲陰陽者乃道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程子曰。生生之謂易。是天之所以爲道也。天只是以生爲道。繼此生理者。卽是善也。善。便有一箇元底意思。元者。善之長。萬物皆有春意。便是繼之者善也。成。却待萬物自成其性。須得。○朱子曰。道具於陰而行乎陽。繼。言其發也。善。謂化育之功。陽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謂物之所受。言物生則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陰之事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建安丘氏曰。此言性成之後。人稟陽之動者爲仁。稟陰之靜者爲知。惟其所稟之各異。是以。所見之各偏。仁者見仁而不見知。故謂其道止於仁。知者見知而不見仁。故謂其道止於知。至於百姓。日用飮食。囿於斯道之中。而不知有斯道焉。此君子之道所以鮮也。○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朱子曰。著者。明其所當然。察者。識其所以然也。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擧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朱子曰。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因其自然之化而裁制之。變之義也。○北溪陳氏曰。道非是外事物有箇虛空底。其實道不離乎物。離物則無所謂道。且如君臣有義。義底是道。君臣是器。父子有親。親底是道。父子是器。卽夫婦而夫婦在所別。卽長幼而長幼在所序。卽朋友而朋友在所信。



臣按。物必有理。皆須窮格。今所引夫子繫辭之說。爲理學之源本。次引經傳諸說。略明在物在身之理。以爲求端之資。若因其所已言。推廣其所未言。則致知之功。其庶幾乎。



○無極而太極 周子太極圖。下同。



朱子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彙之根柢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也。○又曰。太極者。只是在陰陽裏。今人說陰陽上面。別有一箇無形無影底是太極。非也。○勉齋黃氏曰。無極而太極。若曰無形而至形。無方而大方云爾。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朱子曰。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觀之。則沖漠無眹。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於其中矣。雖然。推之於前。而不見其始之合。引之於後。而不見其終之離也。故程子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臣按。動靜之機。非有以使之也。理氣亦非有先後之可言也。第以氣之動靜也。須是理爲根柢。故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若執此言。以爲太極獨立於陰陽之前。陰陽自無而有。則非所謂陰陽無始也。最宜活看而深玩也。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朱子曰。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者也。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也。火金。陰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或問。陽何以言變。陰何以言合。曰。陽動而陰隨之。故云變合。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朱子曰。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故又卽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渾然一體。莫非無極之妙。而無極之妙。亦未嘗不各具於一物之中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張南軒曰。五行生質。雖有不同。然太極之理。未嘗不存也。五行各一其性。則爲仁義禮智信之理。而五行各專其一。



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朱子曰。眞。以理言。無妄之謂也。精。以氣言。不二之名也。妙合者。太極二五本混融而無閒也。 理氣元不相離。豈有合哉。只是混融無閒。故曰妙合。亦可活看。 凝者。聚也。氣聚而成形也。蓋性爲之主。而陰陽五行。爲之經緯錯綜。又各以類凝聚而成形。陽而健者成男。則父之道也。陰而順者成女。則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氣化者也。氣聚成形。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變化無窮矣。自男女而觀之。則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極也。自萬物而觀之。則萬物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蓋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旣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朱子曰。此言衆人具動靜之理。而常失之於動也。蓋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極之道焉。然陰陽五行。氣質交運。而人之所稟。獨得其秀。故其心爲最靈。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謂天地之心。而人之極也。然形生於陰。神發於陽。五常之性。感物而動。而陽善陰惡。又以類分。五性之殊。散爲萬事。蓋二氣五行。化生萬物。其在人者。又如此也。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朱子曰。此言聖人全動靜之德。而常本之於靜也。蓋人稟陰陽五行之秀氣以生。而聖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處之也正。其發之也仁。其裁之也義。蓋一動一靜。莫不有以全夫太極之道。而無所虧焉。則欲動情勝。利害相攻者。於此乎定矣。然靜者。誠之復。而性之貞也。 動者。誠之通。天道之元亨也。靜者。誠之復。天道之利貞也。 苟非此心寂然無欲而靜。則亦何以酬酢事物之變。而一天下之動哉。故聖人中正仁義。動靜周流。而其動也必主乎靜。此其所以成位乎中。而天地日月。四時鬼神。有所不能違也。蓋必體立。而後用有以行。若程子論乾坤動靜而曰。不專一。則不能直遂。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亦此意爾。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朱子曰。聖人。太極之全體。一動一靜。無適而非中正仁義之極。蓋不假修爲而自然也。未至此而修之。君子之所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閒而已矣。敬則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則靜虛動直。而聖可學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朱子曰。陰陽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剛柔成質。地道之所以立也。仁義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隨事著見。故有三才之別。而於其中又各有體用之分焉。其實則一太極也。陽也剛也仁也。物之始也。陰也柔也義也。物之終也。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則反其終而知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閒。綱紀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聖人作易。其大意蓋不出此。故引之以證其說。○張子曰。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淸。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聚結。爲風雨。爲霜雪。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無非敎也。 葉氏曰。萬變不窮。皆道體之流行。故曰無非至敎。 ○又曰。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生人物之萬殊。其陰陽兩端。循環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



○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 朱子小學題辭



程子曰。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乾坤有此四德。 乾坤。天地之性情也。 ○朱子曰。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 義是宜之理。 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 禮是節文之理 ○又曰。性是理之在我者。仁則是箇溫和慈愛底道理。義則是箇斷制裁割底道理。禮則是箇恭敬撙節底道理。智則是箇分別是非底道理。四者具於人心。乃性之本體。○吳氏曰。亘萬世而不易。故曰常。統萬善而不遺。故曰綱。



臣按。太極在天曰道。 此道字。以天命流行之道。言率性之道。以人物當行之道言。 在人曰性。元亨利貞。道之流行者也。仁義禮智。性之所具者也。元於時爲春。在人爲仁。亨於時爲夏。在人爲禮。利於時爲秋。在人爲義。貞於時爲冬。在人爲智。 元亨利貞。以流行之用爲序。仁義禮智。以對待之體立名。



觀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氣之異者。粹駁之不齊。理之異者。偏全之或異。 朱子大全



朱子曰。方賦與萬物之初。天命流行。只是一般。故理同。二五之氣。有淸濁粹駁。故氣異。萬物已得之後。雖有淸濁純駁之不同。而同此二五之氣。故氣相近。以其昏明開塞之甚遠。故理絶不同。氣相近。如知寒煖。識飢飽。好生惡死。趨利避害。人與物都一般。理不同。如蜂蟻之君臣。只是他義上。有一點子明。虎狼之父子。只是他仁上。有一點子明。其他更推不去。○程子曰。天地陰陽之變。便如兩扇磨。升降盈虛剛柔。初未嘗停息。陽常盈。陰常虧。故便不齊。譬如磨旣行。齒都不齊。旣不齊。便生出萬變。故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 張子正蒙



朱子曰。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伸者爲神。反而歸者爲鬼。其實一物而已。良能。是說往來屈伸。乃理之自然。非有安排措置。二氣則陰陽。良能是其靈處。○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朱子曰。功用。只是論發見者。如寒來暑往。日往月來。春生夏長。皆是造化之妙。不可得而見。於其氣之往來屈伸者。足以見之。微鬼神。則造化無迹矣。 ○張子曰。物之初生。氣日至而滋息。物生旣盈。氣日反而遊散。至之謂神。以其伸也。反之謂鬼。以其歸也。○朱子曰。天地閒。如消底是鬼。息底是神。生底是神。死底是鬼。四時。春夏爲神。秋冬爲鬼。人之魂。卽神也。魄。卽鬼也。語爲神。默爲鬼。動爲神。靜爲鬼。呼爲神。吸爲鬼。 右通言天地人物之理。此以下。專言在人之理。



○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 禮記



張子曰。天地之德。謂人之德性如天地之性。人爲貴。是也。稟五行之氣以生。最靈於萬物。是其秀也。凡生卽伸也。要終卽歸也。一體兼此終始。此鬼神之會也。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氣。物生皆然。而人爲備焉。○朱子曰。敎化皆是人做。此所謂人者。天地之心也。○龍泉葉氏曰。天地之情性。非人則不能體而參之。天地之功用。非人則不能察而法之。天地之所以不息者。由人道而後見之。此人所以爲天地之心。 右言人貴於萬物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商書湯誥



蔡氏曰。皇。大。衷。中。若。順也。天之降命。而具仁義禮智信之理。無所偏倚。所謂衷也。人之稟命而得仁義禮智信之理。與心俱生。所謂性也。○劉康公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



臣按。以天言之。則謂之命。以人言之。則謂之性。其實一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下同。



朱子曰。天地以生物爲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爲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鄕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朱子曰。乍。猶忽也。怵惕。驚動貌。惻。傷之切也。隱。痛之深也。此卽所謂不忍人之心也。內。結。要。求。聲。名也。 名。謂以不救人得惡名也。 言乍見之時。便有此心。隨見而發。非由此三者而然也。○程子曰。滿腔子是惻隱之心。 朱子曰。腔子。猶言軀殼。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朱子曰。羞。恥己之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辭。解使去己也。讓。推以與人也。是。知其善而以爲是也。非。知其惡而以爲非也。人之所以爲心。不外乎是四者。故因論惻隱而悉數之。言人若無此。則不得謂之人。所以明其必有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朱子曰。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端。緖也。因其情之發。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猶有物在中而緖見於外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朱子曰。四體。四肢。人之所必有者也。自謂不能者。物欲蔽之耳。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朱子曰。擴。推廣之意。充。滿也。四端在我。隨處發見。知皆卽此推廣而充滿其本然之量。則其日新又新。將有不能自已者矣。能由此而遂充之。則四海雖遠。亦吾度內。無難保者。不能充之。則雖事之至近。而不能矣。此章所論。人之性情。心之體用。本然全具。而各有條理如此。學者於此。反求默識。而擴充之。則天之所以與我者。可以無不盡矣。○程子曰。四端不言信者。旣有誠心爲四端。則信在其中矣。 朱子曰。四端之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無專氣。而水火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故土於四行無不在。於四時則寄王焉。其理亦猶是也。 ○又曰。心。生道也。人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惻隱之心。人之生道也。雖桀蹠。不能無是以生。但戕賊之以滅天耳。始則不知愛物。俄而至於忍。安之以至於殺。充之以至於好殺。豈人理也哉。



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朱子曰。詩。大雅烝民之篇。烝。衆也。物。事也。則。法也。彝。常也。懿。美也。有物必有法。如有耳目則有聰明之德。有父子則有慈孝之心。是民所秉執之常性也。故人之情。無不好此懿德者。人性之善。可見。



萬物皆備於我矣。



朱子曰。大則君臣父子。小則事物細微。其當然之理。無一不具於性分之內也。○又曰。性是太極渾然之體。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萬理。而綱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義禮智。孔子時。性善之理素明。雖不詳著其條。而說自具。至孟子時。異端蜂起。往往以性爲不善。孟子懼是理之不明。而思有以明之。苟但曰渾然全體。則恐其如無星之秤。無寸之尺。終不足以曉天下。於是。別而言之。界爲四破。而四端之說。於是而立。蓋四端之未發也。雖寂然不動。而其中自有條理。自有閒架。不是儱侗。都無一物。所以外邊纔感。中閒便應。四端之發。各有面貌之不同。渾然全體之中。粲然有條。若此則性之善。可知矣。○眞氏曰。人之爲人。所以與天地竝立而爲三者。蓋形有大小之殊。而理無大小之閒故也。理者何。仁義禮智。是也。自天道而言。則曰元亨利貞。其實一而已。人與天地。本一無二。而其所以異者。天地無心。而人有欲。天地於穆之命。終古常新。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貞。貞而又元。一通一復。循環而無閒。人之生也。皆全具此理。惟其有形體之累。不能無物欲之私。故當其惻隱之發。而有以撓之。則仁不能充矣。當其羞惡之發。而有以奪之。則義不能充矣。恭敬 辭讓。一作恭敬。 是非之發亦然。此孟子所以惓惓於充之一言也。蓋善端之發。其始甚微。亦猶陰陽之氣。兆於二至。初皆眇然而未著也。迨陽浸而長。至于正月。則天地之氣和。而物皆發達矣。陰浸而長。至于七月。則天地之氣肅。而物皆收斂矣。天地生成萬物之理。皆自微至著。無一歲不然者。人能體天地之心以爲心。因其善端之發。保養扶持。去其所以害之者。若火之然。因而噓之。若泉之達。因而導之。則一念之惻隱。而以澤百世。一念之羞惡。可以正萬民。堯舜之仁。湯武之義。所以與天地同其大者。以其能充之也。 右論本然之性○臣按。人之一心。萬理全具。堯舜之仁。湯武之義。孔孟之道。皆性分之所固有也。惟是氣稟拘於前。物欲汩於後。明者昏。正者邪。迷而爲衆人之蚩蚩。實與禽獸無異。而本具之理。則其明自如。其正自如。但爲所掩蔽。而終無息滅之理。誠能去其昏。絶其邪。則堯舜湯武孔孟之聖。非外假而成。譬如有人自家無限寶藏。埋諸幽暗之地而不自知焉。貧寒匈乞。流轉四方。若遇先覺。指示藏寶之處。篤信不疑。發其所埋。則無限寶藏。皆所自有者也。此理甚明。人自不覺。可哀也哉。若徒知此心之具理而已。不復力去其掩蔽。則是實不知藏寶之處。而謾說我有寶藏云爾。亦何益之有。願留睿念焉。



○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張子正蒙



朱子曰。天地之性。專指理而言。氣質之性。則以理雜氣而言。只是此性 本然之性 在氣質之中。故隨氣質而自爲一性。 氣質之性。 性譬之水。本皆淸也。以淨器盛之則淸。以汚器盛之則濁。澄治之。則本然之淸。未嘗不在。○葉氏曰。氣聚成形。性爲氣質所拘。有純駁偏正之異。所謂氣質之性也。人能以善道自反。則天地之性復全矣。故氣質之性。君子不以爲性。蓋不徇乎氣質之偏。必欲復其本然之善。○程子曰。性出於天。才出於氣。氣淸則才淸。氣濁則才濁。才則有善有不善。性則無不善。○又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 葉氏曰。論性之善。而不推其氣稟之不同。則何以有智愚。故曰不備。論氣稟之異。而不原其性之皆善。則是不達其本。故曰不明。性者。氣之理。氣者。性之質。元不相離。判而二之則亦非矣。 右論氣質之性○臣按。本然之性。氣質之性。非二性也。就氣質上。單指其理曰本然之性。合理與氣質而命之曰氣質之性。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禮記下同



劉氏曰。人生而靜者。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天命之性也。感於物而動。則性發而爲情也。○朱子曰。上知字是體。下知字是用。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程子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爲人。其本也眞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旣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懼愛惡欲。情旣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於中。正其心。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於邪僻。梏其性而亡之。○問。愛與欲何別。朱子曰。愛是汎愛那物。欲則有意於必得。



帝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虞書大禹謨○舜命禹之辭



朱子曰。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爲有人心道心之異者。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爲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爾。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二者雜於方寸之閒。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精則察夫二者之閒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於斯。無少閒斷。必使道心常爲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爲。自無過不及之差矣。○五峯胡氏曰。天理人欲。同行異情。 朱子曰。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底是人欲。正當於其分界處理會。○潛室陳氏曰。此語儘當玩味。如飮食男女之欲。堯舜與桀紂同。但中理中節。卽爲天理。無理無節。卽爲人欲。○問飮食之閒。孰爲天理。孰爲人欲。朱子曰。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勉齋黃氏曰。以堯舜之聖。處帝王之尊。而所以自治其心者如此。世之學者。不知此心之爲重。任情縱欲。驕逸放肆。念慮之頃。或升而天飛。或降而淵淪。或熱而焦火。或寒而凝氷。豈不深可憫哉。聖賢垂訓。炳然明白。學者盍深思而熟玩之哉。○西山眞氏曰。人心惟危以下十六字。乃堯舜禹傳授心法。萬世聖學之淵源。先儒訓釋雖衆。獨朱子之說。最爲精確。夫聲色臭味之欲。所謂人心也。仁義禮智之理。所謂道心也。人心之發。如銛鋒如悍馬。有未易制馭者。故曰危。道心之發。如火始然。如泉始達。有未易充廣者。故曰微。 義理精微難見。故謂之微。非以未易充廣而名也。但西山之說。亦通。可別爲一說。故取之。 惟平居。莊敬自持。察一念之所從起。知其爲聲色臭味而發。則用力克治。不使之滋長。知其爲仁義禮智而發。則一意持守。不使之變遷。夫如是則理義常存。而物欲退聽。以之酬酢萬變。無往而非中矣。 朱子晚年定論。不以人心爲人欲。蓋人心。只是生於形氣者。雖聖人亦有焉。人心爲主。不聽命於道心。然後乃爲人欲。眞氏之說。雖非正釋人心。而論天理人欲分曉。有益於學者。故竝取焉。



心。統性情者也。 橫渠語錄



朱子曰。統。是主宰。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用。心者。性情之主。卽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者也。以智言之。所以知是非之理則性也。所以知是非而是非之者。情也。具此理而覺其爲是非者。心也。此處分別。只在亳釐之閒。精以察之。乃可見耳。○又曰。心之全體。湛然虛明。萬理具足。其流行該貫乎動靜。以其未發而全體者言之。則性也。以其已發而妙用者言之。則情也。然只就渾淪一物之中。指其已發未發而爲言耳。非是性是一箇地頭。心是一箇地頭。情又是一箇地頭。如此懸隔也。○邵子曰。性者。道之形體也。心者。性之郛郭也。身者。心之區宇也。物者。身之舟車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下同。



朱子曰。幾希。少也。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爲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爲形。其不同者。獨人於其閒。得形氣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爲少異耳。雖曰少異。然人物之所以分。實在於此。衆人不知此而去之。則名雖爲人。而實無以異於禽獸。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戰兢惕慮。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正也。○又曰。人物之所同者。理也。 天地之性。人物一也。 所不同者。心也。 氣有偏正通塞。故心不同也。 人心虛靈。無所不明。禽獸便昏了。只有一兩路子明。如父子相愛。雌雄有別之類。人之虛靈。皆推得去。禽獸便更推不去。人若以私欲蔽了這箇虛靈。便是禽獸。人與禽獸。只爭這些子。所以謂幾希。○范氏 浚 心箴曰。茫茫堪輿。俯仰無垠。人於其閒。眇然有身。是身之微。太倉稊米。參爲三才。曰惟心爾。往古來今。孰無此心。心爲形役。乃獸乃禽。惟口耳目。手足動靜。投閒抵隙。爲厥心病。一心之微。衆欲攻之。其與存者。嗚呼幾希。君子存誠。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體從令。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朱子曰。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 天卽理也。此理。指性而言。 天大無外。而性稟其全。故人之本心。其體廓然。亦無限量。惟其梏於形氣之私。滯於聞見之小。有所蔽而不盡。人能卽事卽物。窮究其理。至於一日。會通貫徹而無所遺焉。則有以全其本然之體。故能極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必其能窮夫理而無不知者也。旣知其理。則其所從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學之序言之。知性則物格之謂。盡心則知至之謂也。 右通論心性情○臣按。理之在物在身者。皆所當窮。但在物者。博而泛。故略言之。在身者。要而切。故其論稍詳。非謂在身者可詳。而在物者可略也。近思而類推。無所不盡。則一物之細。一事之微。莫不洞明其理。況天地之大。鬼神之妙。有所不詳者乎。



臣竊謂。先儒心性情之說。詳備矣。然各有所主。而言或不一。故後人執言而迷旨者多矣。性發爲情。心發爲意云者。意各有在。非分心性爲二用。而後人遂以情意爲二岐。 性發爲情。非無心也。心發爲意。非無性也。只是心能盡性。性不能檢心。意能運情。情不能運意。故主情而言則屬乎性。主意而言則屬乎心。其實則性是心之未發者也。情意是心之已發者也。 四端專言理七情合理氣非有二情而後人遂以理氣爲互發。 四端。猶性之言本然之性也。七情。猶性之合理氣而言也。氣質之性。實是本性之在氣質者。非二性。故七情實包四端。非二情也。須是有二性。方能有二情。 情意二岐。理氣互發之說。不可以不辨。夫心之體是性。心之用是情。性情之外。更無他心。故朱子曰。心之動爲情。 朱子語止此。 情是感物初發底。意是緣情計較底。非情則意無所緣。故朱子曰。意緣有情而後用。故心之寂然不動者。謂之性。心之感而遂通者。謂之情。心之因所感而紬繹思量者。謂之意。心性果有二用。而情意果有二岐乎。 或問。意固是緣情計較矣。但人未與物接。而無所感時。亦有念慮之發。豈必緣情乎。答曰。此亦紬繹舊日所發之情也。當其時。雖未接物。實是思念舊日所感之物。則豈非所謂緣情者乎。 五性之外。無他性。七情之外。無他情。孟子於七情之中。剔出其善情。目爲四端。非七情之外。別有四端也。情之善惡。夫孰非發於性乎。其惡者。本非惡。只是掩於形氣。有過有不及而爲惡。故程子曰。善惡皆天理。朱子曰。因天理而有人欲。然則四端七情。果爲二情。而理氣果可互發乎。 程朱之說。乍看若甚可駭。然深思之。則可以無疑。人之喜怒哀樂。聖狂同有焉。其所以喜怒哀樂之理則性也。知其可喜怒哀樂者。心也。遇事而喜怒哀樂之者。情也。當喜而喜。當怒而怒者。情之善者也。不當喜而喜。不當怒而怒者。情之不善者也。情之善者。乘淸明之氣。循天理而直出。可見其爲仁義禮智之端。故目之以四端。情之不善者。雖亦本乎理。而已爲汚濁之氣所揜。反害夫理。不可見其爲仁義禮智之端。故不可謂之四端耳。非不本乎性而別有二本也。此所謂善惡皆天理。因天理而有人欲者也。雖然。遂以人欲爲天理。則是認賊爲子矣。譬如夏月之醢。變生蟲蛆。蟲蛆固因醢而生也。然遂以蟲蛆爲醢。則不可也。蟲蛆生於醢。而反害醢。人欲因乎天理。而反害天理。其理一也。 夫以心性爲二用。四端七情爲二情者。皆於理氣有所未透故也。凡情之發也。發之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非氣則不能發。非理則無所發。理氣混融。元不相離。若有離合。則動靜有端。陰

陽有始矣。理者。太極也。氣者。陰陽也。今曰太極與陰陽互動。則不成說話。太極陰陽不能互動。則謂理氣互發者。豈不謬哉。昔有問未發之前心性之別者。朱子曰。心有體用。未發是心之體。已發是心之用。如何指定說得。以此觀之。則心性之無二用。可知。心性無二用。則四端七情。豈二情乎。或問曰。朱子曰。情有善惡。性則全善。然則氣質之性。亦無有不善者乎。臣答曰。氣質之性。固有善惡之不同矣。但此所謂性。專指未發而言。人雖至惡者。未發之時。固無不善。纔發便有善惡。其惡者由於氣稟物欲之拘蔽。而非其性之本體也。故曰性則全善。或又問。人心道心。旣是二心。則四端七情。豈可不謂二情乎。臣答曰。此亦執言迷旨之類也。心。一也。豈有二乎。特以所主而發者。有二名耳。故朱子曰。危者。人欲之萌也。微者。天理之奧也。心則一也。以正不正而異其名耳。非以道爲一心。人爲一心也。觀此言。則心之非二。可知矣。○或以因天理有人欲之說。爲可疑。臣解之曰。天理人欲。初非二本。性中只有仁義禮智四者而已。人欲何嘗有所根脈於性中哉。惟其氣有淸濁。而修治汩亂之不同。故性發爲情也。有過有不及。仁之差也則愛流而爲貪。義之差也則斷流而爲忍。禮之差也則恭流而爲諂。智之差也則慧流而爲詐。推此可見其餘。本皆天理。而流爲人欲。故推原其本。則可知天性之善。檢察其末。則可遏人欲之流。朱子昭示學者。其亦切矣。○或問。心一也。而或曰情。或曰志。或曰意。曰念。曰慮。曰思。何其名目紛紜不一耶。臣答曰。情者。心有所感而動者也。纔動便是情。有不得自由者。平居。涵養省察之功至。則情之發。自然中理中節。若無治心之力。則多有不中者矣。志者。心有所之之謂。情旣發而定其趨向也。之善之惡。皆志也。意者。心有計較之謂也。情旣發而商量運用者也。故朱子曰。情如舟車。意如人使那舟車一般。念慮思三者。皆意之別名。而思較重。念慮較輕。意可以僞爲。情不可以僞爲。故有曰誠意。而無曰誠情。問曰。志與意。孰先孰後。答曰。志者。意之定者也。意者。志之未定者也。似乎志在意後。然或有志先立而意隨而思者。或有意先經營而志隨而定者。不可以一槪論也。情志意。皆是一心之用也。隨其所主而各立其名。非有許多別樣心也。問人心道心。是情是意。答曰。通情意而言也。發出底是情。商量底是意。四端。偏指道心。七情。人心道心之總稱者也。有問於臣者曰。理氣是一物。是二物。臣答曰。考諸前訓。則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理氣渾然無閒。元不相離。不可指爲二物。故程子曰。器亦道。道亦器。雖不相離

。而渾然之中。實不相雜。不可指爲一物。故朱子曰。理自理。氣自氣。不相挾雜。合二說而玩索。則理氣之妙。庶乎見之矣。論其大槪。則理無形而氣有形。故理通而氣局。 理通者。萬物天地同一理也。氣局者。天地萬物各一氣也。所謂理一分殊者。理本一矣。而由氣之不齊。故隨所寓而各爲一理。此所以分殊也。非理本不一也。 理無爲而氣有爲。故氣發而理乘。 陰陽動靜。而太極乘之。發者。氣也。乘其機者。理也。故人心有覺。道體無爲。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無形無爲。而爲有形有爲之主者。理也。有形有爲。而爲無形無爲之器者。氣也。此是窮理氣之大端也。○又問。理有體有用。當何分辨。臣答曰。中庸曰。君子之道。費而隱。朱子釋之曰。費。用之廣也。隱。體之微也。理之散在事物。其所當然者。在父爲慈。在子爲孝。在君爲義。在臣爲忠之類。所謂費也。用也。其所以然者。則至隱存焉。是其體也。理以在物而言。道以流行而言。其實一而已矣。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孟子。下同。



朱子曰。力。謂土地甲兵之力。假仁者。本無是心。而借其事以爲功者也。霸。若齊桓,晉文。是也。以德行仁。則自吾之得於心者推之。無適而非仁也。○程子曰。雖公天下事。若用私意爲之。便是私。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朱子曰。贍。足也。詩。大雅文王有聲之篇。王霸之心。誠僞不同。故人所以應之者。其不同亦如此。○眞氏曰。孔子以匹夫不得位。而七十子終身從之。是孰使之然哉。所謂心悅而誠服也。王者之服人。亦猶是也。○鄒氏曰。以力服人者。有意於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無意於服人。而人不能不服。從古以來。論王霸者多矣。未有若此章之深切而著明者也。



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伯。爲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 前漢書董仲舒傳



眞氏曰。孟子之後。能深闢五霸者。惟仲舒爲然。蓋仁人者。知正義而已。利之有無。不論也。知明道而已。功之成否。不計也。義。謂合宜之理。道。謂通行之路。其實一也。霸者則惟利是謀。而於義有不暇顧。惟功是計。而於道有不暇恤。此所以見黜於孔氏之門也。○程子言於神宗曰。得天理之正。極人倫之至者。堯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義之偏者。霸者之理也。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禮義。若履大路而行。無復回曲。霸者。崎嶇反側於曲逕之中。而卒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誠心而王則王矣。假之而霸則霸矣。二者其道不同。在審其初而已。易所謂差若毫釐。繆以千里者。其初不可不審也。惟陛下稽先聖之言。察人事之理。知堯舜之道備於己。反身而誠之。推之以及四海。則萬世幸甚。 右辨王霸之略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論語



范氏曰。攻。專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異端。非聖人之道。而別爲一端。如楊,墨是也。其率天下。至於無父無君。專治而欲精之。爲害甚矣。○朱子曰。不惟說不可專治。便略去理會他。也不得。若是自家學有定止。去看他病痛。却得。



○孟子曰。楊氏爲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孟子。下同。



朱子曰。楊朱但知愛身。而不復知有致身之義。故無君。墨翟愛無差等。而視其至親。無異衆人。故無父。無父無君。則人道滅絶。是亦禽獸而已。



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朱子曰。言苟有能爲此距楊墨之說者。則其所趨正矣。雖未必知道。是亦聖人之徒也。蓋邪說害正。人人得而攻之。不必聖賢。如春秋之法。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不必士師也。



○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爲謀。 史記



眞氏曰。老氏所該者衆。無爲無欲。近理之言。雖君子有取焉。養生之言。爲方士者尙焉。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此陰謀之言也。言兵者尙焉。其以事物爲粗迹。以空虛爲妙用。淸談者傚之。自其近理者言之。固在所可取。然皆吾聖人之所有也。下乎此。則一偏一曲之學。其弊有不勝言者。養生之說。則神仙方藥之所自出也。陰謀之術。則申商,韓非之所本也。淸談之禍。至王弼,何晏而極。皆以惑亂世主。斲喪生民。雖老莊之學。初未至此。然本原一差。其流必有甚焉。以是言之。曷若由堯舜周孔之道爲無弊哉。○人有語導氣者。問程子曰。君亦有術乎。曰。吾嘗夏葛而冬裘。飢食而渴飮。節嗜欲。定心氣。如斯而已矣。○問神仙之說有諸。曰。若說白日飛升之類則無。若言居山林閒。保形鍊氣。以延年益壽則有之。譬如一鑪火。置之風中則易過。置之密室則難過。有此理也。又問聖人能爲此等事否。曰。此是天地閒一賊。若非竊造化之機。安能延年。使聖人肯爲。周孔爲之矣。



○佛者。夷狄之一法。 昌黎文集



勿軒熊氏曰。自後漢時入中國。其初。不過論緣業以誘愚民而已。後來。却說心說性。雖聰明之士。亦爲之惑。學者不可不力察而明辨也。



佛氏之言。比之楊,墨。尤爲近理。其害尤甚。學者當如淫聲美色以遠之。不爾則駸駸然入於其中矣。 程氏遺書○明道先生語



朱子曰。楊,墨做得來淺。不能惑人。佛氏最有精微動人處。從他說。愈深愈害人。○程子曰。釋氏之說。若欲窮其說而去取之。則其說未能窮。固已化而爲佛矣。只且於迹上考之。其設敎如是。則其心果如何。固難爲取其心。不取其迹。有是心則有是迹。王通言心迹之判。便是亂說。故不若且於迹上斷定。不與聖人合。其言有合處。則吾道固已有。有不合者。固所不取。如是立定。却省易。 葉氏曰。此言雖爲初學立心未定者設。然孟子闢楊,墨亦不過考其迹而推其心。極之於無父無君。此實辨異端之要領也。 ○汪氏曰。程朱之時。儒學亦有流於禪者。今學者絶口於此。程朱之功爲多。



臣按。佛氏之說。有精有粗。粗者。不過以輪廻報應之說。廣張罪福。誘脅愚迷。使之奔走供奉而已。其精者則極論心性。而認理爲心。以心爲萬法之本。認心爲性。以性爲見聞作用。以寂滅爲宗。以天地萬物爲幻妄。以出世爲道。以秉彝人倫爲桎梏。其用功之要。則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頓悟之後。方加漸修。若上根之人。則或有頓悟頓修者。達磨於梁武帝時。入中國。始傳其道。所謂禪學者是也。至唐而大盛。其徒遍天下。揚眉瞬目。棒喝大笑。以相印證。大槪以無意爲得道。不論善惡。若以意思而得。則皆以爲妄見。必也任情直行。不用意思。然後乃以爲眞見。其未及乎此者。則必以一二句無意味話頭。 若狗子無佛性。庭前柏樹子之類。 作無限妙理看。遂生大疑。專心窮究。積功不已。靜定之極。略見心性影子於髣髴想象之際。則遂擬之以豁然大悟。猖狂自恣。謂之了事。宋初。其徒猶熾。自程朱廓淸之後。其勢始衰。于今所謂禪學者。殆至於絶矣。又有陸象山。與朱子竝世而生。揮斥致知之功。以爲支繁失眞。專用功於本心。此於涵養。不爲無助。但學者知行必須竝進。若不知道理。不辨是非。則所謂存心者。亦將何據。若只靜坐而萬理自明。則孔子何必曰博學於文。子思何必曰道問學乎。此不幾於禪學詖淫邪遁之說乎。象山旣沒。其學不絶。至今與朱子正學。竝立而相抗。一種厭勤勞樂簡便之徒。相與作爲幽深慌惚之說以附之。嗚呼。其亦斯道之不幸也歟。禪學雖足以惑人。其言非儒。其行滅倫。世閒稍知有秉彝者。固已疑阻。又經程朱之闢。宜乎其迹若埽矣。陸學則不然。言必稱孔孟。行必本孝弟。而其用心精微處。乃是禪學也。闢之之難。豈不十倍於佛氏乎。佛氏之害。如外寇之侵突。陸氏之害。如奸臣之誤國。此不可不知。故竝著焉。 右辨異端之害○臣按。事物之可窮者。不可殫錄。惟是王霸之略。異端之害。最不可不辨。故略述焉。他可類推矣。




臣竊謂。聖賢窮理之說。大要不出乎此章所引。苟因其言。實下工夫。循序漸進。則貫通之效。不期自臻矣。蓋萬事萬物。莫不有理。而人之一心。管攝萬理。是以。無不可窮之理也。但開蔽不一。明暗有時。於窮格之際。或有一思而便得者。或有精思而方悟者。或有苦思而未徹者。思慮有得。渙然自信。沛然說豫。灑然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則是眞有得也。若雖似有得。而信中有疑。危而不安。不至於氷消凍釋。則是强揣度耳。非眞得也。今遇事理會。及看聖賢之語。若心慮澄然。略綽一見。便會於心。無少可疑。則此一思便得者也。若更生疑慮。則反晦眞見。如明道嘗在倉中。見長廊柱默數之。疑以爲未定。屢數愈差。遂至令人敲柱數之。乃與初默數者合。正謂此也。如或思而未得。則專心致志。抵死血戰。至忘寢食。方有所悟。如延平先生云。一故神。兩故化。理會不得。終夜椅上坐思量。以身去裏面體認。方見得平穩。管仲曰。思之又思。鬼神將通。非鬼神之力。精神之極也。正謂此也。又或苦思之久。終未融釋。心慮窒塞紛亂。則須是一切埽去。使胸中空無一物。然後却擧起精思。猶未透得。則且置此事。別窮他事。窮來窮去。漸致心明。則前日之未透者。忽有自悟之時矣。朱子曰。此處旣理會不得。若專一守在這裏。却轉昏了。須著別窮一事。或可因此而明彼也。正謂此也。此三條。互相發明。是窮理要法。後事於斯。無少懈怠。澄以靜養。以培其本。資以問辨。以暢其趣。積功之久。一朝豁然貫通。至於物無不格。心無不盡。則我之知見。脗合聖賢。嗜欲之誘。功利之說。異端之害。擧不足以累吾靈臺。而大路坦然。行遠無疑。以至誠意正心。處大事。定大業。若決江河。莫之能禦矣。學而不造此域。則安用學爲。抑又惟念。人君之職。與匹夫不同。匹夫則必修己而待時。得君而行道。故學苟不足。則不敢徑出焉。人君則不然。已爲臣民之主。已荷敎養之責。若曰我今修己。不暇治人云。則天工廢矣。故修己治人之道。不可不一齊理會也。一日之閒。所接萬機。每遇一事。必求至當之理。去其非而行其是。親近儒臣。講明義理。容受諫諍。惟善是主。此皆人君窮理之事也。如或尋章摘句。採英掇華。付諸空言而已。不施修己治人之實功。則眼目雖高。議論雖精。終不見典學誠身之效。亦何益哉。慈溪黃氏曰。酌水者。必浚其源。浚其源。爲酌水計也。反舍其水而不酌。何義也。食實者。必漑其根。漑其根。爲食實地也。反棄其實而不食。何見也。正躬行者。必精性理。精性理。爲正躬行設也。反置躬行於不問。何爲耶。此言深切。伏惟殿下留念焉。





---


source :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栗谷先生全書卷之十九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율곡(栗谷) 이이(李珥)의 자료 집성(集成)과 정본화(定本化)
http://waks.aks.ac.kr/rsh/dir/rdir.aspx?rshID=AKS-2013-KFR-1230008&dirRsh=%E5%8D%B7%E4%B9%8B%E5%8D%81%E4%B9%9D$%E8%81%96%E5%AD%B8%E8%BC%AF%E8%A6%81%E3%80%90%E4%B8%80%E3%80%91:%EB%AC%B8%EC%B2%B4$%E8%81%96%E5%AD%B8%E8%BC%AF%E8%A6%81%E3%80%90%E4%B8%80%E3%80%91:




율곡(栗谷) 이이(李珥)의 자료 집성(集成)과 정본화(定本化)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