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阿賴耶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阿賴耶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月4日 星期六

賦學指南卷一 :論押韻

賦學指南卷一 :論押韻


賦學指南卷一 :論押韻


《賦學指南》卷一【清·余丙照】


論押韻

作賦先貴煉韻。凡賦題所限之韻,字字不可率易押過。易押之字,須力避平熟,務出新意,庶不至千手雷同。難押之字,人皆束手者,爭奇角勝正在於此。


但不得過於鑿空,反欠大雅。押官韻最宜著意,務要押得四平八穩。凡虛字、俗字、陳腐字、怪誕字,總以典切不浮者押之,要知試官注意全在此處。


所限之字,大約依次押去,押在每段之末為正。或意有所便,亦不必過拘。押官韻外,所用散韻,須擇新麗流活之字押之,切不可押生澀字及陳腐字,尤不可湊韻硬押。


凡字不典不顯,非限官韻,即可不必押。通衢坦道,任人往來,何必自尋荊棘乎?遇險韻,正須善押,要有舒展自如之致。不以仄徑窘步,方可出色。


用韻宜變換,如連押實字,連押虛字,或連押同音者,皆賦家大忌也,須相間而用之。


官韻中兩字同在一韻,有押作一段者,有仍押兩段者,如唐時王起《白玉管賦》,“神、人”二字並押;


自居易《賦賦》,“詩、之”二字分押。大約限韻多者則同韻可並,少者則各自為段也。近來花樣,有兩字同在一韻者,總以仍押兩段為是。


韻中有字同義同者,如寅字在四支,又在十一真,涯字在四支,又在九佳,又在六麻,意義雖同,若限官韻,即宜遵在先者押之。


韻中有字同義異者,如逢字,一東二冬兼收,馮字,一東十蒸兼收,意義迥別,豈可假借?須細辨之,不得混押。初學作賦,先求韻穩,句之工巧次之。


蓋押韻既穩,句雖平常,亦不棘目;韻一不穩,雖有佳句,卒難合拍。故詳論押韻,特選數條,以為入門之路。


--


押虛字  因韻法  出色韻  押人名地名

 押虛字

押虛字最難穩愜,而又最易出色。若系官限,注意即在此處。或順押或倒押,或活押或實押,總要俱有來歷,出於自然,不得勉強湊合。

唐肇垚《王猛捫虱賦》:

歎或撫髀,豈是因人者也;暸如指掌,尚須俟我乎而。

蔣詩《去害馬賦》:

應竹竿而吸鼻,其在斯乎;搓綿絮以纏頭,伊胡為者。(上順押法)

顧元熙《吳季子掛劍賦》:

任爾化龍飛去,此別何如;憐余控馬孤還,懷歸豈不。

韋肇《瓢賦》:

安貧而飲,顏生何愧於賢哉;不食而懸,孔父常嗟夫吾豈。(上倒押法)

馮嘉穀《項羽垓下聞楚歌賦》:

恨不從示玦三番,而今已矣;誰禦此埋兵十面,其奈之何。

唐肇垚《王質觀棋賦》:

落子丁丁,伐木之聲宛若;拈棋得得,積薪之勢何如。(上活押法)

熊大音《聚頭扇賦》:

有時同玉佩之投,贈吾良友;有時並詩囊之載,典自小奚。

伍長華《貫月查賦》:

看飛天鏡,便淩萬頃茫然;譜奏霓裳,恰聽一聲欵乃。(上實押法)

因韻法

天下好賦皆自韻出,而因韻一法,最為便學。蓋遇一典故,順押不得者用倒押,整押不得者用拆押,總要意靈筆活,就韻生情,然亦不可為韻所拘,要有舒卷自如之致。

朱襄《擊缽催詩賦》:

巧借捶琴之妙,不暇停揮;定聞拍案之奇,有人叫絕。

唐肇垚《周瑜縱火燒曹兵賦》:

壯士盡波中突出,刃駭排山;將軍真天上飛來,勢驚壓卵。(上順押)

孫克佐《吐白鳳賦》:

譬生蓮於舌上,寐豈非真;疑贈錦於燈闌,夢原不惡。(粗字生色)

朱士彥《秋末晚菘賦》:

檢點三冬之蓄,漫侈薺甘;間尋貳膳之珍,寧資瓜苦。(上倒押)

汪學金《文陣賦》:

扶輪大雅,指揮登將將之台;借箸中權,結構布堂堂之陣。

余丙照《易水送荊卿賦》:

拔劍斫地,居然蓋世英雄;噓氣成虹,儼似無雙國土。(上整押)

華湛恩《聖言如水火賦》:

旨以淡而彌濃,經原可醉;味自無而之有,言豈名卮。

華庭桂《黃牡丹賦》:

競誇天下無雙,魏應居後;誰占人間第一,姚合稱王。(上拆押)

出色韻

押韻工穩,足為通篇生色,若干支、數目、顏色、方向、卦名等字,乃韻中之尤出色者,果能善於引用,工於對仗,押得極工極穩,實為有目共賞。

平恕《五丁開山賦》:

詎鎖支祁之怪,漫遣庚辰;將通伯翳之邦,斜連子午。

又:

真形搜五嶽之圖,風雲遁甲;鑄錯萃六州之鐵,雷電飛丁。(押支幹字)

周朝國《竹外一枝賦》:

開遍百花頭上,南國無雙;栽當千戶封中,東風第一。

陸長庚《夢筆生花賦》:

豈夜入題詩之路,徑本三三;倘朝思授管之人,仙疑七七。(押數目字)

韓潮《潯陽琵琶賦》:

嗟老大之無成,鬢將點白;歎浮生之若夢,眼孰垂青。

吳錫麒《春水綠波賦》:

船真天上,捫星斗而皆青;人在鏡中,染鬚眉而盡綠。(押顏色字)

陶亮采《池塘生春草賦》:

逗出無邊綠意,春去春來;牽將一片紅情,江南江北。

徐軾《東坡赤壁後遊賦》:

兩番惆悵之情,猿呼左右;一片空明之影,鶴夢西來。(押方向字)

譚天成《西王母獻益地圖賦》:

厚德載物,終有慶取象乎坤;自上不下,道大光是名為益。

徐松《律中仲呂賦》:

合乎夷則之宮,已盛於已;生自無射之母,相見乎離。(押卦名)

押人名、地名

押人名、地名,最易起眼,要必先有其人、其地來歷,可以詮題者敘之於上,然後以人名、地名押之,方能工穩,令人豁目,不可憑空硬押。

高登鼇《馮諼彈鋏賦》:

是誰肝膽,冀餐飯于王孫;綽有鬚眉,笑衣冠于優孟。

屈家蘅《蝴蝶賦》:

覺也蘧蘧,疑是夢回莊叟;飛兮冉冉,豈真魂返韓憑。

李維筠《仙胎魚賦》:

遊還策策,他年騎待琴高;樂最洋洋,此處知惟莊叟。

楊昌光《碧筒杯賦》:

何妨野飲花間,句賡蘇子;不是流觴水曲,勝紀羲之。(押人名)

鮑桂星《李愬雪夜人蔡州賦》:

五十載對狼醜族,盡掃江淮;三百年汗馬勳名,必推唐鄧。

馮嘉穀《吹簫乞食賦》:

彈鋏歸來,意難忘夫荊楚;枕戈待旦,心有望于勾吳。

李如筠《雪夜入蔡州賦》:

拜裴公于道左,請勒燕然;置元濟于檻車,遂收淮蔡。

王元梅《霜鐘賦》:

落天外之宏聲,人驚遠塞;振曉來之清響,市洽新豐。(押地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aa71d0102yfmf.html



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古文辭類纂-序

古文辭類纂-序


古文辭類纂-序


鼐少聞古文法於伯父姜塢先生及同鄉劉耕南先生,少究其義,未之深學也。其後游宦數十年,益不得暇,獨以幼所聞者,置之胸臆而已。乾隆四十年,以疾請歸,伯父前卒,不得見矣。劉先生年八十,猶善談說,見則必論古文。後又二年,余來揚州,少年或從問古文法。



  夫文無所謂古今也,惟其當而已。得其當,則六經至於今日,其為道也一。知其所以當,則於古雖遠,而於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釋;不知其所以當,而敝棄於時,則存一家之言,以資來者,容有俟焉。



  於是以所聞習者,編次論說為《古文辭類纂》。其類十三,曰: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志類、雜記類、箴銘類、頌贊類、辭賦類、哀祭類。一類內而為用不同者,別之為上下編云。



  論辯類者,蓋原於古之諸子,各類所學著書詔後世。孔孟之道與文,至矣。自老、莊以降,道有是非,文有工拙。今悉以子家不錄,錄自賈生始。蓋退之著論,取於六經、孟子;子厚取於韓非、賈生;明允雜以蘇、張之流;子瞻兼及於《莊子》。學之至善者,神合焉;善而不至者,貌存焉。惜乎!子厚之才,可以為其至,而不及至者,年為之也。



  序跋類者,昔前聖作《易》,孔子為作《系辭》、《說卦》、《文言》、《序卦》、《雜卦》之傳,以推論本原,廣大其義。《詩》、《書》皆有《序》,而《儀禮》篇後有《記》,皆儒者所為。其余諸子,或自序其意,或弟子作之,《莊子·天下》篇、《荀子》末篇,皆是也。余撰次古文辭,不載史傳,以不可勝錄也。惟載太史公、歐陽永叔表志敘論數首,序之最工者也。向、歆奏校書各有序,世不盡傳,傳者或偽,今存子政《戰國策序》一篇,着其概。其後目錄之序,子固獨優已。



  奏議類者,蓋唐、虞、三代聖賢陳說其君之辭,《尚書》具之矣。周衰,列國臣子為國謀者,誼忠而辭美,皆本謨誥之遺,學者多涌之。其載《春秋》內外傳者不錄,錄自戰國以下。漢以來有表、奏、疏、議、上書、封事之異名,其實一類。惟對策雖亦臣下告君之辭,而其體少別,故置之下編。兩蘇應制舉時所進時務策,又以附對策之後。



  書說類者,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奭》之篇。春秋之世,列國士大夫或面相告語,或為書相遺,其義一也。戰國說士,說其時主,當委質為臣,則入之奏議;其已去國,或說異國之君,則入此編。



  贈序類者,老子曰:“君子贈人以言。”顏淵、子路之相違,則以言相贈處。梁王觴諸侯於范台,魯君擇言而進,所以致敬愛、陳忠告之誼也。唐初贈人,始以序名,作者亦眾。至於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絕前後作者。蘇明允之考名序,故蘇氏諱序,或曰引,或曰說。今悉依其體,編之於此。



  詔令類者,原於《尚書》之《誓誥》。周之衰也,文誥猶存。昭王制,肅強侯,所以悅人心而勝於三軍之眾,猶有賴焉。秦最無道,而辭則偉。漢至文、景,意與辭俱美矣,後世無以逮之。光武以降,人主雖有善意,而辭氣何其衰薄也!檄令皆諭下之辭,韓退之《鱷魚文》,檄令類也,故悉附之。



  傳狀類者,雖原於史氏,而義不同。劉先生云:“古之為達官名人傳者,史官職之。文士作傳,凡為圬者、種樹之流而已。其人既稍顯,即不當為之傳,為之行狀,上史氏而已。”余謂先生之言是也。雖然,古之國史立傳,不甚拘品位,所紀事猶詳。又實錄書人臣卒,必撮序其平生賢否。今實錄不紀臣下之事,史館凡仕非賜諡及死事者,不得為傳。乾隆四十年,定一品官乃賜諡。然則史之傳者,亦無幾矣。余錄古傳狀之文,並紀茲義,使後之文士得擇之。昌黎《毛穎傳》,嬉戲之文,其體傳也,故亦附焉。



  碑志類者,其體本於詩。歌頌功德,其用施於金石。周之時有石鼓刻文,秦刻石於巡狩所經過,漢人作碑文又加以序,序之體,蓋秦刻琅邪具之矣。茅順甫譏韓文公碑序異史遷,此非知言。金石之文,自與史家異體。如文公作文,豈必以效司馬氏為工耶?志者,識也。或立石墓上,或埋之壙中,古人皆曰志。為之銘者,所以識之之辭也。然恐人觀之不詳,故又為序。世或以石立墓上曰碑曰表,埋乃曰志,及分志銘二之,獨呼前序曰志者,皆失其義。蓋自歐陽公不能辨矣。墓志文,錄者猶多,今別為下編。



  雜記類者,亦碑文之屬。碑主於稱頌功德,記則所紀大小事殊,取義各異,故有作序與銘詩全用碑文體者,又有為紀事而不以刻石者。柳子厚紀事小文,或謂之序,然實記之類也。



  箴銘類者,三代以來有其體矣,聖賢所以自戒警之義,其辭尤質而意尤深。若張子作《西銘》,豈獨其理之美耶,其文固未易幾也。



  頌贊類者,亦《詩》頌之流,而不必施之金石者也。



  辭賦類者,風雅之變體也。楚人最工為之,蓋非獨屈子而已。余嘗謂《漁父》,及楚人以弋說襄王、宋玉對王問遺行,皆設辭無事實,皆辭賦類耳。太史公、劉子政不辨,而以事載之,蓋非是。辭賦固當有韻,然古人亦有無韻者。以義在托諷,亦謂之賦耳。漢世校書有《辭賦略》,其所列者甚當。昭明太子《文選》,分體碎雜,其立名多可笑者。後之編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余今編辭賦,一以漢《略》為法。古文不取六朝人,惡意靡也。獨辭賦則晉宋人猶有古人韻格存焉。惟齊梁以下,則辭益俳而氣益卑,故不錄耳。



  哀祭類者,詩有頌,風有《黃鳥》、《二子乘舟》,皆其原也。楚人之辭至工,後世惟退之、介甫而已。



  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於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於退之,盡變古人之形貌,雖有摹擬,不可得而尋其跡也。其他雖工於學古而跡不能忘,揚子雲、柳子厚於斯蓋尤甚焉,以其形貌之過於似古人也。而遽擯之,謂不足與於文章之事,則過矣。然遂謂非學者之一病,則不可也。



乾隆四十四年秋七月桐城姚鼐纂集序目。


馮李驊、陸浩:左繡-讀左卮言

左繡


춘추경전집해 v1[春秋經傳集解 v1]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fcsd=&cf=a&cd=aa16&gb=1&aa10up=kh2_je_a_vsu_A7B%5E2C_000&aa10no=&gnd1=&gnd2=&keywords=&rowcount=10




標註東萊博議. 巻1-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09


標註東萊博議. 巻2-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0


標註東萊博議. 巻3-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1


標註東萊博議. 巻4-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2


標註東萊博議. 巻5-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3


標註東来博議. 巻6-呂祖謙 著, 瞿世瑛 校, 阪谷素 評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714
--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1 -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498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2-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499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3-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0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4-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1


東萊博議 : 評註. 巻5-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2


東莱博議 : 評註. 巻6-呂祖謙 著,阪谷朗廬 評註・訓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3
- -


東萊博議 : 校訂標註. 上 -[呂祖謙 撰],堀捨二郎, 深井鑑一郎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4


東萊博議 : 校訂標註. 中-[呂祖謙 撰],堀捨二郎, 深井鑑一郎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5


東萊博議 : 校訂標註. 下-[呂祖謙 撰],堀捨二郎, 深井鑑一郎 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9506


- -

新刊詳増補註東莱先生左氏博議25卷. [1] -宋呂租謙撰,藤原有貞寫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53367



新刊詳増補註東莱先生左氏博議25卷. [2] -宋呂租謙撰,藤原有貞寫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53368

--
    근사록 [近思錄]    주희;여조겸(송)공집;엽채(송)집해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C_000&keywords=%E8%BF%91%E6%80%9D&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근사속록 [近思續錄]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C2^22_000&keywords=%20%E8%BF%91%E6%80%9D%E7%BA%8C%E9%8C%84




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 ( 정선동래선생좌씨박의구해 )
http://yoksa.aks.ac.kr/jsp/aa/BookList.jsp?aa10no=kh2_je_a_vsu_A7B^12A_000&keywords=%20%E5%B7%A6%E6%B0%8F%E5%8D%9A%E8%AD%B0



KR3a0042 近思錄-宋-朱熹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3a0042/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d0226/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東萊博議. 巻之1-4 / 呂祖謙 撰 ; 黃之 校 ; 伊藤長胤 標點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o12/ro12_00004/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9816


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 ( 정선동래선생좌씨박의구해 )
http://kostma.korea.ac.kr/dir/list?uci=RIKS+CRMA+KSM-WO.0000.0000-20090714.AS_BC_145


左氏博議-KR1e0041 左氏博議-宋-呂祖謙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1e0041/


左氏博議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B7%A6%E6%B0%8F%E5%8D%9A%E8%AD%B0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



左氏蒙求-文本整理
https://bikue.tumblr.com/post/79970023389/%E5%B7%A6%E6%B0%8F%E8%92%99%E6%B1%82%E6%96%87%E6%9C%AC%E6%95%B4%E7%90%86


左氏傳蒙求 2卷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38300


左伝蒙求 : 標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3824


--


左傳句解

大字春秋左傳句解
http://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4758752/reader


春秋左伝詳節句解校本 : 音点. 1−8之巻 -朱周翰 (魯斎) 注,野村煥 (藤陰) 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692


春秋左伝詳節句解校本 : 音点. 9−16之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693


春秋左伝詳節句解校本 : 音点. 17−26之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694


春秋左伝詳節句解校本 : 音点. 27−35之巻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5695



歴代古文鈔 : 評註. 左伝鈔 巻1-竹添進一郎 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5986


春秋左伝詳節句解校本-朱周翰 (魯斎) 注,野村煥 (藤陰) 点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6%98%A5%E7%A7%8B%E5%B7%A6%E4%BC%9D%E8%A9%B3%E7%AF%80%E5%8F%A5%E8%A7%A3%E6%A0%A1%E6%9C%AC&viewRestricted=0


古文辞類纂 : 評定箋註,姚鼐 (姫伝) 撰,竹添進一郎 鈔録,竹添利鎌 点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4909



春秋綱目左傳句解全書 : 8卷韓菼重訂.


春秋世系圖

讀左卮言、《十二公時事圖說》、《春秋三變說》、《列國盛衰說》、《周十四王說

杜預《經傳集解》,林堯叟《左傳解》



第1輯 第7 蕉窓文草 巻3(林述斎) 第16至26 慊堂全集 巻12至28(松崎慊堂)


 第32至43 篆隷万象名義 巻3之2,巻4-6(空海) 目次解題 第44至48 紫芝園漫筆巻1-10(太宰春台)


第49,50 夏小正校注(増島蘭園) 第51至55 読左筆記(増島蘭園)


第56至59 〔ドウ〕庵非詩話(古賀〔ドウ〕庵) 第60 伝経廬文鈔(海保漁村)



第2輯 第1至9 定本韓非子纂聞 巻1至16(蒲阪松皐) 第10 履軒古韻(中井履軒)


第11至14 崇程 巻1-4(古賀〔ドウ〕庵) 第15 崇孟(藪孤山)


第16至21 万庵集(万庵) 第22至36 論語会箋 巻1至17(竹添進一郎)


第37 定本韓非子纂聞 巻10(蒲阪松皐) 第38 東遊負剣録


第39,40 天民遺言(並河天民) 第41至43 論語徴廃疾(片山兼山)


 第44 諧韻瑚〓(中井履軒) 第45 定本韓非子纂聞 巻19至20(蒲阪松皐)


 第46 毛詩輯疏 巻1,2(安井息軒) 第47至49 読朱筆記(海保漁村)


 第50至53 楽我室遺稿(朝川善庵) 第54至59 毛詩輯疏 巻3至7(安井息軒)


 第60 論語会箋 巻18至20(竹添進一郎) 第61至64 毛詩輯疏 巻8至12(安井息軒)


歴代古文鈔 : 評註. 左伝鈔 巻1


孟子論文. 巻之1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54289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近思錄 근사록, 近思錄釋疑,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近思錄 근사록, 近思錄釋疑,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近思錄 근사록, 近思錄釋疑,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註解千字文


增廣賢文(廣東話) 完整篇


朱子治家格言(粵語讀誦)



近思錄 근사록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C_000&keywords=%E8%BF%91%E6%80%9D%E9%8C%84&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近思錄釋疑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30018_000&keywords=%E8%BF%91%E6%80%9D%E9%8C%84&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續近思錄 속근사록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C2%5E236_000&keywords=%E8%BF%91%E6%80%9D%E9%8C%84&rowcount=10&listsort=%EC%84%9C%EB%AA%85



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

群書治要序-魏徵

群書治要序-魏徵

群書治要序-魏徵



竊惟載籍之興,其來尚矣。左史右史,記事記言,皆所以昭德塞違,勸善懲惡。故作而可紀,薰風揚乎百代;動而不法,炯戒垂乎千祀。



是以歷觀前聖,撫運膺期,莫不懍乎禦朽,自強不息,朝乾夕惕,義在茲乎。



近古皇王,時有撰述,並皆包括天地,牢籠群有,競采浮豔之詞,爭馳迂誕之說,騁末學之傳聞,飾雕蟲之小技,流蕩忘反,殊途同致。



雖辯周萬物,愈失司契之源,術總百端,彌乖得一之旨。皇上以天縱之多才,運生知之睿思,性與道合,動妙幾神。



元德潛通,化前王之所未化;損已利物,行列聖所不能行。瀚海龍庭之野,並為郡國;扶桑若木之域,咸襲纓冤。



天地成平,外內禔福,猶且為而不恃,雖休勿休,俯協堯舜,式遵稽古。不察貌乎止水,將取鑒乎哲人。



以為六籍紛綸,百家蹖駁。窮理盡性,則勞而少功;周覽汎觀,則博而寡要。



故爰命臣等,採摭群書,翦截浮放,光昭訓典,聖思所存,務乎政術,綴敘大略,咸發神衷,雅致鉤深,規摹宏遠,網羅政體,事非一日。



若乃欽明之后,屈已以救時,無道之君,樂身以亡國,或臨難而知懼,在危而獲安,或得志而驕居,業成以致敗者,莫不備其得失,以著為君之難。



其委質策名,立功樹惠,貞心直道,亡軀殉國,身殞百年之中,聲馳千載之後,或大奸巨猾,轉日回天,社鼠城狐,反白作黑,忠良由其放逐,



邦國因以危亡者,咸亦述其終始,以顯為臣不易。其立德立言,作訓垂範,為綱為紀,經天緯地,金聲玉振,騰實飛英,雅論徽猷,嘉言美事,



可以宏獎名教,崇太平之基者,固亦片善不遺,將以丕顯皇極。至於母儀嬪則,懿后良妃,參徽猷於十亂,著深誡於辭輦,或傾城哲婦,



亡國豔妻,候晨雞以先鳴,待舉烽而後笑者,時有所存,以備勸戒。爰自六經,訖乎諸子,上始古帝,下盡晉年,凡為五表,合五十卷。



本求治要,故以治要為名。但皇覽遍略,隨方類聚,名目互顯,首尾淆亂,文義斷絕,尋究為難。



今之所撰,異乎先作,總立新名,各全舊體,欲令見本知末,原始要終,並棄彼春華,采茲秋實。一書之內,牙角無遺;一事之中,羽毛咸盡。



用之當今,足以殷鑒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引而申之,觸類而長。蓋亦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庶宏茲九德,簡而易從;觀彼百王,不疾而速。



崇巍巍之盛業,開蕩蕩之王道。可久可大之功,並天地之貞觀;日用日新之德,將金鏡以長懸矣。其目錄次第,編之如左。



--

御製貞觀政要序



 朕惟三代而後治功莫盛於 唐而唐三百年間尢莫若貞 觀之盛誠以太宗克已勵精 圗治扵其上而群臣如魏徴 軰感其知遇之隆相與獻可

 替否以輔治扵下君明臣良




唐の呉兢撰、元の戈直注。唐の太宗が群臣とかわした政治上の論議を、君道以下40門に分けて10巻に編したもので、



治政の要を知るための書として重んじられた。「貞観」は太宗の年号(627-49)。



本書は、〔慶長5(1600)年〕に徳川家康が京都円光寺開山閑室元佶(1548-1606)に命じて木活字で刊行させた古活字版で、



伏見版と呼ばれているもののひとつ。


羣書治要(一)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97235.cn/page/n2


皇明政要(一)by (明)婁性撰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81583.cn/page/n2



貞觀政要·卷一by (唐)吳兢
https://archive.org/details/06075846.cn



唐) 呉兢 撰[他] (忠田吉兵衞 活字印, 元和9 [1623])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06798



貞觀政要 10卷 -(唐) 呉兢 撰[他] (慶長5 [1600])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951?tocOpened=1



貞觀政要集論(1)●정관정요집론(1)
http://db.cyberseodang.or.kr/front/sabuList/BookMain.do?mId=m01&sMode=M



註解千字文●주해천자문 ,御製重刊大學衍義序
http://db.cyberseodang.or.kr/front/sabuList/BookMain.do?mId=m01&sMode=M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聖學十圖7: 仁說圖

聖學十圖7: 仁說圖


聖學十圖7: 仁說圖


제7 인설도 /《인설(仁設)》



朱子曰。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爲心。未發之前。四德具焉。而惟仁則包乎四者。是以。涵育渾全。無所不統。所謂生之性愛之理。



仁之體也。已發之際。四端著焉。而惟惻隱則貫乎四端。是以。周流貫徹。無所不通。所謂性之情愛之發。仁之用也。專言則未發是體。已發是用。



偏言則仁是體。惻隱是用。公者。所以體仁。猶言克己復禮爲仁也。蓋公則仁。仁則愛。孝悌其用也。而恕。其施也。知覺。乃知之事。




又曰。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統。其運行焉。則爲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爲心。



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焉。則爲愛恭宜別之情。而惻隱之心。無所不貫。蓋仁之爲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卽物而在情之未發。



而此體已具。情之旣發。而其用不窮。誠能體而存之。則衆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門之敎。所以必使學者汲汲於求仁也。



其言有曰。克己復禮爲仁。言能克去己私。復乎天理。則此心之體無不在。而此心之用。無不行也。又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則亦所以存此心也。



又曰。事親孝。事兄悌。及物恕。則亦所以行此心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則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則溫然愛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貫四端者也。



或曰。若子之言。程子所謂愛情仁性。不可以愛名仁者非歟。曰。不然。程子之所謂。以愛之發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論。以愛之理而名仁者也。



蓋所謂情性者。雖其分域之不同。然其脈絡之通。各有攸屬者。則曷嘗離絶而不相管哉。吾方病夫學者誦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遂至於判然離愛而言仁。



故特論此。以發明其遺意。子以爲異乎程子之說。不亦誤哉。曰。程氏之徒。有以萬物與我爲一爲仁之體者。



亦有以心有知覺釋仁之名者。皆非歟。曰。謂物我爲一者。可以見仁之無不愛。而非仁之所以爲體之眞也。謂心有知覺者。可以見仁之包乎智矣。



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實也。觀孔子答子貢博施濟衆之問。與程子所謂覺不可以訓仁。則可見矣。子安得以此而論仁哉。




○右仁說。朱子所述。幷自作圖。發明仁道。無復餘蘊。大學傳曰。爲人君。止於仁。今欲求古昔帝王傳心體仁之妙。盍於此盡意焉。



退溪先生文集(퇴계선생문집) / 李滉(이황)





《성학십도》를 펴내며

《성합십도(聖學十圖)》를 올리는 차(箚)와 도(圖)


제1 태극도 /《태극도설(太極圖說)》

제2 서명도 /《서명(西銘)》

제3 소학도 /《소학제사(小學題辭)》

제4 대학도 /《대학경문(大學經文)》

제5 백록동규도 /《동규후서(洞規後敍)》

제6 심통성정도 /《심통성정도설(心統性情圖說)》

제7 인설도 /《인설(仁設)》

제8 심학도 /《심학도설(心學圖說)》

제9 경재잠도 /《경재잠(敬齋箴)》

제10 숙흥야매잠도 /《숙흥야매잠(夙興夜寐箴)》

논문이퇴계의 《성학십도》연구

원문《聖學十圖》


進聖學十圖箚 幷圖 [退溪集]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4779917




《성합십도(聖學十圖)》를 올리는 차(箚)와 도(圖)

進聖學十圖箚 幷圖 [退溪集]

第一太極圖
第二西銘圖
第三小學圖
第四大學圖
第五白鹿洞規圖
第六心統性情圖
第七仁說圖
第八心學圖
第九敬齋箴圖
第十夙興夜寐箴圖

--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栗谷先生全書卷之十九by李珥
https://www.facebook.com/knewsonline/photos/a.1451911545071730/2167419610187583/?type=3


別集第一至四輯

    退溪先生文集目錄二卷 退溪先生文集四十九卷 續集八卷 朝鮮


----


朝鮮群書大系 : [正]24輯続24輯続々24輯別集7輯


全79冊の中 第1輯 三国史記, 第3輯 大東野乗第2 (巻6-10) , 第10輯 大東野乗第8 (巻39-44) , 続第24輯 新朝鮮及新満洲, 別集第7輯 欽定満洲源流考の5冊欠


第2輯 朝鮮美術大観 第3輯 大東野乗第1 巻1-2 慵齋叢話(成俔撰), 巻3 筆苑雑記(徐居正撰),秋江冷話(南孝温撰 抄入),師友名行録(南孝温撰),諛聞瑣録(曹伸撰),丙辰丁巳録(任輔臣撰),巻4 稗官雑記(魚叔櫂撰),



巻5 五山説林草藁(車天輅撰),海東楽府(沈光世) 第5輯 大東野乗第3 巻11 己卯録続集別集,巻12 乙巳伝聞録,巻13 竜泉談寂記(金安老撰),遺閑雑録(沈守慶撰),巻14-15 石潭日記 2巻(李珥撰) 第6輯 大東野乗第4 巻16-17 己丑録(黄赫撰),




巻18 己丑録続,巻19-21 海東雑録 第7輯 大東野乗第5 巻22-23 海東雑録,巻24 癸甲日録(禹性伝著),巻25 癸未記事,時政非(鄭撒家蔵),象村雑録(申欽撰),巻26-32未完 乱中雑録 第9輯 大東野乗第7 巻32続-34 乱中雑録 続雑録(趙慶男撰),巻35-38 再造藩邦志(申霊)


第11輯 大東野乗第9 巻45-49 凝川日録 第12輯 大東野乗第10 巻50 凝川日録,光海初喪録 巻51 長貧居士胡撰(尹耆献著),寄齋雑記(朴東亮著),寄齋史草 上(朴東亮著),巻52 寄齋史草 下(朴東亮著)、巻53-54 東閣雑記(李廷馨撰),畸翁漫筆(鄭弘溟著),



巻55 雲巌雑録(柳成竜著),聞韻漫録(尹国馨撰) 第13輯 八域誌(一名総貨),東国郡県沿革表,四郡志(柳得恭撰),京都雑志 2巻(柳得恭撰)、北漢誌(聖能),東京雑記 第14輯 大東野乗第11 巻56 松窩雑説(李曁撰),松渓漫録(権応仁撰),



巻57 月汀漫筆(尹根寿著),梧陰雑説(尹斗寿著),清江瑣語(李済臣撰),巻58 丁戊録(黄有誉撰),逸史記聞,青白日記 書丁戊間事(青白堂著),延平日記 壬戊(李貴著 黙齋日記中の一部 申翊聖撰とあるも誤),巻59 癸亥靖社録,巻60-61 黙齋日記([李貴]著 安邦俊撰) 第15輯 渤海考(柳得恭撰),北与要撰(金魯奎著 呉在英校),北塞記略(洪良浩撰 耳渓外集の内),高麗古都徴 7巻(韓在濂撰)


第16輯 大東野乗第12 巻62 黙齋日記(安邦俊撰),巻63-67 混定編録([安邦俊著]尹宣挙撰) 第17輯 中京誌 11巻(金履載補編),江華府誌 2巻(金魯鎮撰) 第18輯 大東野乗第13 巻68-70 混定編録([安邦俊著]尹宣挙撰),巻71 柳川箚記(韓俊謙撰),竹窓閑話(李徳洞著),松都記異(李徳洞撰),紫海筆談(金時譲撰),



巻72 荷潭破寂録(金時譲撰),[フウ]渓記聞(金時譲撰) 第19輯 破閑集 3巻(李仁老撰),補閑集 3巻(崔滋撰),益齋集(李齋賢著),疋言覚非 3巻(丁若[ヨウ]著),東人詩話 2巻(徐居正著) 第20輯 海東繹史第1 第1-29巻(韓致[イン]述) 第21輯 海東繹史第2 第30-51巻 第22輯 海東繹史第3 第52-70巻 第23輯 海東繹史続 15巻(韓鎮書輯) 第24輯 竜飛御天歌 10巻(権[テイ]等撰)


続第1輯 紀年児覧 7巻(李万運編) 続第2輯 文献撮録 10巻(鄭元容抄蔵) 続第3輯 東国通鑑上 巻1-18 続第4輯 東国通鑑中 巻19-38 続第5輯 東国通鑑下 巻39-56(徐居正等奉命修) 続第6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1 巻1-13(李[ギョウ]等奉命撰) 続第7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2 巻14-27 続第8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3 巻28-38 続第9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4 巻39-47 続第10輯 新増東国興地勝覧第3 巻48-55


続第11輯 燃藜室記述第1 巻1-6(李肯翊著) 続第12輯 燃藜室記述第2 巻7-12 続第13輯 燃藜室記述第3 巻13-18 続第14輯 燃藜室記述第4 巻19-25 続第15輯 燃藜室記述第5 巻26-33 続第16輯 燃藜室記述第6 続巻1-7 続17輯 通文館志



 11巻(金慶門編) 続第18輯 大典会通 6巻首1巻(趙斗淳等奉命撰) 続第19輯 燃藜室記述別集第1 巻1-6 続第20輯 燃藜室記述別集第2 巻7-12 続第21輯 燃藜室記述別集第3 巻13-19 続第22輯 東国李相国集上 巻1-24 続第23輯 東国李相国集下 巻25-41,後集巻1-12


続々第1輯 懲比録 16巻(柳成竜撰 附:録後雑記) 続々第2輯 海東名臣録 9巻 続々第3輯 海行[ソウ]載1 続々第4輯 海行[ソウ]載2 続々第5輯 海行[ソウ]載3 続々第6輯 海行[ソウ]載4 続々第7輯 稼齋燕行録(金昌業撰) 続々第8輯 東文選第1 巻1-25(徐居正等奉命選) 続々第9輯 東文選第2 巻26-45 続々第10輯 東文選第3 巻46-65 続々第11輯 東文選第4 巻66-89 続々第12輯 東文選第5 巻90-107



 続々第13輯 東文選第6 巻108-121 続々第14輯 東文選第7 巻122-130 続々第15輯 東史綱目第1 首,巻1-4(安鼎福纂) 続々第16輯 東史綱目第2 巻5-8 続々第17輯 東史綱目第3 巻9-13 続々第18輯 東史綱目第4 巻14-17,附上下 続々第19輯 星湖[サイ]説類選上 巻1-5(李[ヨク]撰 安鼎福編) 続々第20輯 星湖[サイ]説類選下 巻6-10


続々第21輯 芝峰類説上 巻1-10(李[サイ]光著 続々第22輯 芝峰類説下 巻11-20 続々第23輯 東累録 4巻(尹廷[キ]輯) 続々第24輯 三隠集 陶隠先生詩・文集 5巻(李崇仁著 下李良編),冶隠先生言行拾遺 3巻,牧隠詩藁 巻23-24(李穡撰),圃隠先生集 4巻続録3巻(鄭夢周撰)



別集第1輯 退渓集1 首,巻1-9(李滉著) 別集第2輯 退渓集2 巻10-23 別集第3輯 退渓集3 巻24-38 別集第4輯 退渓集4 巻39-49,続集1-8 別集第5輯 三峯集 14巻(鄭道伝著 成石[リン]撰 権近批) 別集第6輯 重訂南漢志 13巻(洪敬謨編)




--

 朝鮮群書大系


朝鮮古書刊行會 編   明治四十二至大正五年 京城 77册
東洋文庫 VII-5-1001

第一輯

    三國史記 附錄 解題 高麗 金富軾 奉宣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第一・四至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輯

    大東野乘

第二輯

    朝鮮美術大觀 朝鮮古書刊行會 編

第十三輯

    八域誌 朝鮮 李重煥
    東國郡縣沿革表 朝鮮 英祖 命編
    四郡志 朝鮮 柳得恭
    京都雜志二卷 朝鮮 柳得恭
    北漢誌 朝鮮 聖能
    東京雜記三卷 朝鮮 閔周冕 編 朝鮮 南至熏 補 朝鮮 成原默 補

第十五輯

    渤海考 朝鮮 英祖 命編
    北輿要選二卷 朝鮮 金魯奎
    北塞記略 朝鮮 洪良浩
    高麗古都徵七卷 朝鮮 韓在濂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四十卷 宋 徐兢

第十七輯

    中京誌十一卷 朝鮮哲宗朝 續修
    江華府志二卷 朝鮮 金魯鎭 重修

第十九輯

    破閑集三卷 坿解題 高麗 李仁老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補閑集三卷 坿解題 高麗 崔滋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益齋集 坿年譜 坿墓誌銘 坿解題 高麗 李齊賢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雅言覺非三卷 坿解題 朝鮮 丁若鏞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東人詩話二卷 坿解題 朝鮮 徐居正 撰 日本 淺見倫太郎 解題

第二十至二十三輯

    海東繹史七十卷 續十五卷 朝鮮 韓致奫 朝鮮 韓鎭書 續

第二十四輯

    龍飛御天歌十卷 坿解題 朝鮮 世宗 命編 日本 河合弘民 解題

續第一輯

    紀年兒覽七卷 朝鮮 李萬運 編 朝鮮 李德懋 訂

續第二輯

    文獻撮要十卷 朝鮮 鄭元容

續第三至五輯

    東國通鑑五十六卷 外紀 朝鮮 徐居正 等奉命撰

續第六至十輯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五十五卷 朝鮮 中宗 命增修 朝鮮 光海君 命改正

續第十一至十六輯・第十九至二十一輯

    燃藜室記述三十三卷 續七卷 別集十九卷 朝鮮 李肯翊

續第十七輯

    通文館志十一卷 朝鮮 金指南 等撰 朝鮮哲宗朝 重修

續第二十二・二十三輯

    東國李相國全集四十一卷 後集十二卷 坿年譜 高麗 李奎報 撰 高麗 李涵 編附

續々第一輯

    懲毖錄十六卷 坿雜記 朝鮮 柳成龍

續々第二輯

    海東名臣錄九卷

續々第三至六輯

    海行摠載

續々第七輯

    老稼齋燕行日記九卷 朝鮮 金昌業

續々第八至十四輯

    東文選一百三十卷 坿目錄三卷 朝鮮 成宗 命編

續々第十五至十八輯

    東史綱目卷首、十七卷 附三卷 朝鮮 安鼎福

續々第十九・二〇

    星湖僿說類選十卷 朝鮮 安鼎福 編

續々第二十一・二十二輯

    芝峰類說二十卷 朝鮮 李晬光

續々第二十三輯

    東寰錄四卷 朝鮮 尹延琦

續々第二十四輯

    三隱集

別集第一至四輯

    退溪先生文集目錄二卷 退溪先生文集四十九卷 續集八卷 朝鮮 李滉

別集第五輯

    三峯集十四卷 朝鮮 鄭道傳 撰 朝鮮 成石璘 編 朝鮮 權近 批

別集第六輯

    重訂南漢志十三卷 朝鮮 洪敬謨 編

別集第七輯

    欽定滿洲源流考二十卷 淸乾隆中 奉勅撰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915521


--


《성학십도》를 펴내며

《성합십도(聖學十圖)》를 올리는 차(箚)와 도(圖)


제1 태극도 /《태극도설(太極圖說)》

제2 서명도 /《서명(西銘)》

제3 소학도 /《소학제사(小學題辭)》

제4 대학도 /《대학경문(大學經文)》

제5 백록동규도 /《동규후서(洞規後敍)》

제6 심통성정도 /《심통성정도설(心統性情圖說)》

제7 인설도 /《인설(仁設)》

제8 심학도 /《심학도설(心學圖說)》

제9 경재잠도 /《경재잠(敬齋箴)》

제10 숙흥야매잠도 /《숙흥야매잠(夙興夜寐箴)》

논문이퇴계의 《성학십도》연구

원문《聖學十圖》


進聖學十圖箚 幷圖 [退溪集]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4779917



퇴계선생문집(退溪先生文集)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C.1600.0000-20090714.AS_BC_445&bookNum=&pageNum=


퇴계선생문집(退溪先生文集)-10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327/


퇴계선생문집(退溪先生文集)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327/he16_02327_0006/he16_02327_0006_p0011.jpg


聖學十圖1 성학십도
https://archive.org/details/2ndEd_201605/page/n7



全唐詩12函900卷目録12卷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334



東儒學案


論道之統體
http://nmh.gsnu.ac.kr/search/printView.jsp?&tableName=MCG_NAM&RECID=1102592&volume_title=%E5%8D%97%E5%86%A5%E5%85%88%E7%94%9F%E5%AD%B8%E8%A8%98%E9%A1%9E%E7%B7%A8%E4%B8%8A&style_title=%5B%E5%AD%B8%E8%A8%98%5D&style_id=GAI1_ZZZA_NMS001_AV001_01


東儒學案上編三-陶山學案-[陶山學案]-    ○贊成李退溪先生滉
http://nmh.gnu.kr/search/printView.jsp?tableName=MCG_GI&searchType=ganada&RECID=283392&volume_title=%E6%9D%B1%E5%84%92%E5%AD%B8%E6%A1%88%E4%B8%8A%E7%B7%A8%E4%B8%89+%E5%BA%B7%E5%B7%9E%E6%B2%B3%E8%AC%99%E9%8E%AD%E7%BA%82&style_title=%E9%99%B6%E5%B1%B1%E5%AD%B8%E6%A1%88&style_id=GAI3_ZZZM_DYH101_AV003_01


四部叢刊集部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5%9B%9B%E9%83%A8%E5%8F%A2%E5%88%8A%E9%9B%86%E9%83%A8



四部叢刊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Sibu_Congkan



大明會典, 續通典, 大清會典圖, 清通典



大明會典(三十九)
by (明)申時行等修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88062.cn/page/n2



欽定大清會典圖(三十)
by (清)崑岡等修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88238.cn/page/n12



欽定續通典·卷一~卷三
by (清)嵇璜; (清)曹仁虎
https://archive.org/details/06068219.cn/page/n28


通典
http://www.chinaknowledge.de/Literature/Science/tongdian.html#xutongdian


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


唐宋千家聯珠詩格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明成皇后-大行皇后誌文御製行錄

明成皇后-大行皇后誌文御製行錄


明成皇后-大行皇后誌文御製行錄


大行皇后誌文御製行錄曰:



大行皇后姓閔氏, 世籍驪興, 肇祖曰稱道, 仕高麗爲尙衣奉御。 三世而有曰令謨, 官集賢殿大學士上柱國大師, 諡文景。



 四世而曰宗儒, 官重大匡贊成事, 諡忠順。 文景、忠順, 麗史有傳入。 本朝曰審言, 開城副留守, 曰沖源, 逸執義。



 三世而至齊仁。 號立巖左贊成, 又四世而至光勳觀察使, 贈領議政。 曰維重號屯村誕我仁顯聖母, 封驪陽府院君, 贈領議政, 諡文貞。



 柱石王國, 楷範士林, 追腏孝宗廟庭。 曰鎭厚號趾齋, 左參贊, 諡忠文。 沈機弘猷, 爲國蓋臣。 從享景宗廟庭, 寔后五世祖也。



高祖翼洙, 逸掌令, 贈吏曹判書, 諡文忠。 講道林樊, 爲儒之宗。 學者稱夙夜齋先生。 曾祖百奮, 行大司成, 贈左贊成。 剛果敢言, 直而不撓。



 祖耆顯。 號二松, 吏曹參判, 贈領議政。 孝友淸儉, 聞望當世。 考致祿號棲霞, 僉正, 贈驪城府院君領議政, 諡純簡。 學識淹博, 淵源有自。



 元配海寧府夫人吳氏, 逸贊善贈吏曹判書文元公 熙常女。 繼配韓昌府夫人李氏, 贈吏曹判書圭年女, 吏曹判書贈領議政忠貞公號蒼谷 顯英之後也。



 韓昌, 以辛亥九月二十五日丁丑子時, 誕后于驪州近東面蟾樂里私第。 是夜紅光照耀, 異香滿室。



后性端莊齊遬、聰明仁愛, 自幼動止有常, 未嘗有劇言笑。 見童媛折花挑蟲爲戲, 止之曰: ‘長養喙息, 與汝同耳’, 其仁物之心, 夙異於凡。



 受學于純簡公, 讀數三過, 輒成誦。 難其奧旨, 辦對條鬯, 又强記識, 雖尋常事物, 一經耳目, 悉無遺。



 喜閱書, 歷代治亂得失, 若視諸掌。 國家典故及列聖朝嘉言、善行或史乘與寶鑑所未載者, 后能言之。



 此, 其家庭見聞有素有, 非他家所能及。 至正位坤極, 所助者深, 平日所學之力也。 九歲喪純簡公, 哭泣持制, 如成人。



 襲斂時, 家人念后沖齡勸少避, 后正色曰: ‘何欲奪人至情乎?’ 及襄禮時, 至事畢哭盡哀, 然後乃退。



 及其喪府夫人也, 愼終凡具, 皆自內取辦, 哀毁踰度。 后兄升鎬之喪, 悲悼如不自勝。 后之孝友, 蓋根於天也。



 歲乙丑, 后於安國洞私第, 夢仁顯聖母錫玉圭一, 敎曰: ‘汝當坐吾座。 錫爾祚胤, 永綏我邦國萬億年無疆之福。’



府夫人夢, 亦如之, 聖母敎曰: ‘善敎此兒, 吾爲宗國厚望也。’ 家廟前有松偃蓋, 是歲古根抽枝, 玉梅再榮。



 后私第卽仁顯聖母私第也。 有堂曰‘感古,’昔我英祖瞻拜于是, 而御筆揭扁聖母嘗


御之所也。 德門毓慶, 符瑞炳靈, 詒厥孫謨者, 有如此矣。 丙寅膺德選, 其在別館, 以《小學》、《孝經》、《女訓》等書, 至夜分不釋卷。



 好學亦天性也。



三月二十日己卯, 冊爲王妃, 越翌日, 行嘉禮。 后入宮, 事我神貞聖母, 至誠洞屬, 志物克備。 鉅細必稟, 先意將順。 聖母常曰: ‘孝哉, 坤殿也。’ 聖母春秋彌隆, 晨昏之外, 密候起居, 供奉之節, 必得適宜。 庚寅患候時, 后宵衣不離側, 以手按摩所患部位。 聖母念其勞瘁, 命歸休, 猶不退處。 燕寢湯劑水刺, 非后勸進, 則不爲進御。 以故不敢晷刻違也。 一日, 聖母執手, 敎曰: ‘吾耋且病憊矣。 一念惟是民國, 外事有主上在, 內事托付坤殿, 吾復何憾?’ 及鉅創, 終事必恔, 饋奠必敬。 凡百應用, 務極精潔。 遇有所嘗嗜好, 必薦于孝慕殿。 祔廟時, 紬帳, 后手親裁。 每對老宮人, 輒泫然曰: ‘掁觸悲感。’ 后, 於聖母, 終身慕之矣。 廟、宮、陵、園、諸山川祭器有缺, 享需未裕, 悉出內帑, 補葺增置。 忌辰, 必盛服達曙, 私忌亦然。 每歲仲春, 親蠶北苑, 以供齊明。 苑果初熟, 先薦嘗之, 此后之追先重本也。 撫懷戚聯, 疏近咸得其懽。 或有干恩, 誡之曰: ‘常裁抑之。 猶慮其驕侈, 況假之羽乎? 非所以愛之, 反所以害之。’ 此后之尙敦睦也。 癸酉, 后夢‘天開於子, 五雲玲瓏。 有書自天而降曰「太平萬歲」, 后拜而受。’ 越明年, 皇太子誕焉。 后, 於皇太子, 恩愛雖勤, 其義方之敎, 嚴若師道。 自甫能言語, 授之以書, 及齒學而日開書筵。 后每問所講文義, 以日用常行之事, 設爲譬喩, 曉明其意。 必使理會分晳, 時復尋溫討論, 務要知之詳而記得牢。 今日溫文成就, 后之力也。 撫子女御宮中, 雍睦關睢之化, 藹若春和。 及有所生, 恩斯備至。 每有四方水旱災異, 后憂形于色, 務加優侐。 溽暑祁寒, 賙恤都下窮蔀, 歲以爲常。 貧不能辦婚喪者, 厚賜予。 丙子, 歲大侵, 蠲減租稅, 經費窘跲, 捐金穀以補缺。 衛卒之艱苦, 出兵之暴露, 別令犒饋。 勞問使者相續, 士皆感淚, 人各爲用。 屢經鬱攸, 每截禁掖隷, 毋得近火撲滅, 愛玩珍奇, 一無所問。 眞殿、南殿銀器閪失, 卽自內鑄進, 勿令究問。 慮有無辜橫罹。 御下, 寬而嚴, 恩威交濟, 宮中感化, 相戒毋岡‘此后深仁厚澤之浹冾于人也。’ 家世講義理,


后自幼沖, 厥有所受, 辨淑慝明是非, 如斬釘截鐵, 叡智天縱, 知幾如神。 自遭艱會, 尤有所密勿贊助。



 朕有愆和, 必待朝而坐, 朕有虞戒, 則籌劃而紓之。 至於交涉之際, 勸朕以綏遠, 使价之自各國還者, 言異國人皆感服云。



 后嘗有勖朕以言, 比年所歷, 皆后所嘗爲言者, 而事事皆驗, 若合符契。 后之達識遠慮料事於未來者, 卓越古今, 非人之所可及。



壬午軍變, 后雍容處權, 不隕厥問。 及還御, 或言亂卒當鋤治,



后曰: ‘由予否德, 且有關氣數, 此豈若輩所爲也?’ 《易》曰: ‘含弘光大, 德合無疆。’ 后德以之矣。



甲申, 賊臣玉均、泳孝、英植、泳敎作亂, 詐言有變, 殿宮播遷, 國勢危在呼吸。



先是, 后洞諭孝賊賊, 折其陰謀, 及其猖獗, 諸賊自相疑沮, 各自逃命, 亂尋平。 方后避于城東, 奉衛慈聖, 庇護東宮, 蒼皇扈從者, 一不散去。



后平日恤下以恩, 臨難有勇夫矣。 甲午外兵入闕, 朕勸后與東宮避于乾淸宮, 俄而還御于咸和堂, 曰: ‘一宮之內, 去將安之? 毋寧在此以鎭群情耳。



 且今失太阿之柄矣, 旣不能斷諸賊之首, 不如姑且包容以緩其凶鋒矣。’ 諸賊乃變革憲章制度, 大小享祀, 亦皆裁省。



 后太息曰: ‘是豈可損益者耶? 諸賊獲罪神天, 貫已盈矣。’ 眞殿祭品, 壹遵舊章。 后飭掖隷, 勿令諸賊知之。



后嘗語及用人, 每申複不已曰: ‘國家治亂安危, 惟在於用人之得失與否。 知其賢乎, 則當專任而勿貳, 知其不賢乎則宜亟去之。



 夫大奸若忠, 堯、舜所以知人之難。 而至於疑其奸而姑且任用, 則此所以釀成禍患也。’



朕未嘗不以后言爲確論, 而不克勇斷亟斬弘集、吉濬、羲淵、秉夏四賊, 遂使潛招外兵, 陰嗾訓隊, 至有乙未天下萬古所未有之大變。



嗚呼! 朕負后矣。 后於朕懇拳一念。 雖於寒暄節嗇之方, 惟慮有闕失慥慥然如不及, 而朕不能保后躬於宮禁之內。 嗚呼! 朕負后矣。



 悲今追曩, 悔恨曷已? 后崩于景福宮之坤寧閤, 八月二十日戊子卯時也。 春秋四十有五。



 其日曉, 朕曁后, 彷徨于坤寧閤之北小軒, 方兇逆攔入, 闕中騷動, 后慨然勉朕曰: ‘願毋忘宗祀之重。’ 雖於危棘之際, 眷眷宗祀者如此。



 已而不復見后, 惟此一語, 遂作千古永訣。 慟矣! 今番複褶諸具帷帳等屬, 自內備用, 不煩度支, 所以體后疇昔念國計省民力之至意也。



 弘、夏兩賊, 旣斯得正罪, 吉、淵兩賊, 竝逋亡, 迄未就獲。



 東宮枕戈之恩儘可哀憫矣。 群臣考古諡法, 照臨四方曰‘明’, 禮樂明具曰‘成’, 冊諡曰明成。 陵號曰洪陵, 殿號曰景孝。



 卜兆于楊州 天藏山下艮坐之原, 將以光武元年丁酉十月二十八日甲申辰時而葬焉。 石儀之設, 雖姑不用, 虛右之制, 朕志有在矣。



 梓宮上字, 東宮敬寫, 下玄宮銘旌, 朕所親書。 庶可以伸孝思而寓悼懷焉。 后屢膺顯冊。



癸酉, 廷臣上尊號曰‘孝慈’, 戊子、庚寅、壬辰, 皇太子加上尊號曰‘元聖’, 曰‘正化’, 曰‘合天’。 丁酉, 大小臣民, 以國家違獨立之基, 行自主之權, 而自大明以後, 天下禮樂, 盡在東方, 宜嗣帝統。 搢紳、士庶、軍伍、市井, 一辭同聲, 章數十至, 朕揖讓者屢, 無以辭, 乃於九月癸卯, 告祭于天地, 卽皇帝位, 定有天下之號曰‘大韓’, 以是年爲光武元年, 改題太社太稷, 以金寶金冊, 命后爲皇后, 王太子爲皇太子, 王太子妃爲皇太子妃。 夫以后功德之盛, 所以左右朕以治。 朕有今日, 而后未之及見, 噫矣! 誕四男一女, 皇太子, 序居第二。 聘左贊成贈領議政忠文公 閔台鎬女爲妃。 一男元子, 三男太君, 四男大君, 一女公主, 皆早夭。 墡 完和君, 未娶而夭。 堈 義和君, 娶今郡守金思濬女。 二翁主竝夭。 嗚呼! 后御中壼而贊至理, 凡三十載, 不克處順而履常, 乃反艱難之險阻之, 未及中身而崩殂。 是豈天乎? 其輔佐相成而內治仁明, 可垂爲謨訓於萬世者, 固非一二可旣, 多難至慟之中, 槪不得記省。 然又有東宮所製行錄, 該而備焉, 可徵百世。 朕何言哉? 嗚呼! 使后而克享永年, 陰功柔化之有光宗國而可書之策者, 又何限? 此, 朕所以疑於天理而不能無憾焉者矣。 嗚呼! 哀哉!

- -


睿製行錄曰:


慟哭慟哭。 人孰無父母, 父母孰不愛其子, 而至慈之情, 宜無如聖母之於小子矣; 至慟之哀, 宜無如小子之於聖母矣。



 小子旣壯, 而猶撫之若乳孩。 飢飽寒煖, 意有所欲, 聖母必先知之, 有疾恙, 則進御寢睡, 爲之減損。 小子苟非劇痛, 則强飮啖, 夜或假寐, 欲以少釋惟憂之念。 而密候兩殿起居, 則綺疏燈光靑熒, 玉音猶琅然矣。 小子之遘痘也, 聖母夜必露禱于天, 乃克平順, 小子嘗苦脥中痰核, 雖非剌痛, 及妨咀嚼, 聖母常慮久或腫發, 敎塗以不語涎, 令硬者以輭, 遂如平昔, 而聖母未及見焉。 小子纔齠齔時, 與小宮娃嬉于庭, 聖母敎曰: ‘汝樂此乎? 又有樂於此者矣。’ 輒敎以字書口誦而手模。 及自齒學, 書筵所講, 聖母每令尋繹文義, 引近事反覆爲譬, 務令易曉。 到得心悅時, 方及下段以故知無不精。 又以國家典故、列聖朝政敎謨訓, 亹亹誨之, 至今丁寧若辟咡承聆。 而修齊治平之要, 不外乎是。 蓋淪肌浹髓, 切於體行, 尤有力於尋數而得之者矣。 聖母孝思根天, 凡於奉先, 靡不用極。 外祖父純簡公墓所緬奉也, 術者言‘某地佳而有冡當移者’, 則聖母曰: ‘爲其親, 達于上下, 豈有欲利己而害人耶?’ 占吉于保寧, 程里逾遠, 費甚鉅而不之較, 悉出內帑取辦, 公物及民力, 一不與焉。 局內民戶之撤移, 紼路所經田稼之毁損及片石簣土, 必諧價優給, 字恤民生之聖念, 無微不燭矣。 聖母嘗敎小子曰: ‘有國者, 以有民也。 無民, 國何以爲國? 故曰「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其或上不恤, 民至於困窮而不能聊生, 則民非吾有也, 雖謂之無民可也。 宗祀之托在爾, 爾其念玆在玆, 惟以民事爲心。’ 小子方幼時, 未喩其意, 而猶不忘辭敎。 今愈覺慈訓之可以爲萬世龜鑑矣。 聖母之功之德, 如天地無能名, 顯冊揄揚, 鴻徽屢進, 豐豫飾喜, 自有我家彝典。 小子累牘申懇, 至率廷僚勤請, 每以民方困瘁, 不宜有是擧而靳許。 謙挹之盛德, 欽仰攢頌, 而今則爲小子終天無窮之恨矣。 養老, 古禮也。 小子嘗自內屢懇, 蓋以率壽域之人, 用祈兩聖人無疆之壽。 癸巳, 遵英祖已行之例, 設內外宴, 戴白黃耉傴僂舞蹈, 齊獻千萬歲壽。 預是宴者, 今皆涵泳於仁天雨露, 而惟我皇后陛下不可得以復覿, 慟矣! 壬午六月亂卒作變, 蒼皇中翟駕失行在旣月, 而疑危猶未靖, 莫敢有言之者。 奉常正徐相祖上疏言‘潛御陋地。’ 於是


奉迎于忠州長厚院忠文公 閔泳緯第, 八月一日還御。 甲申, 賊臣泳孝、玉均、英植、泳敎輩, 詐言有變, 車駕播遷, 危機不測。



小子奉神貞后曁我聖母, 避于東城外, 聖母敎小子曰: ‘吾固疑此輩有詐。 但殺此輩, 自可無事。’ 已而賊果平。



甲午, 群凶變更朝廷, 祖宗成憲, 無復存焉, 至大小享祀, 亦皆裁省。 聖母流涕, 曰: ‘因時損益者, 要適於時也。



非故易之求異於前, 今一切易之, 豈盡可行者耶? 且祭祀, 所以事天地祖宗也。 凶徒惡已盈矣。 慟矣慟矣。’



乙未八月二十日之變, 天下萬古之所未有也。 噫! 彼弘集實首群凶, 吉濬、秉夏、羲淵綢繆和應, 凶謀陰密, 形跡頗露。



 聖母急欲避之, 秉夏遮路, 奏請無避。 外兵攔入, 秉夏奏此, 欲戢我亂軍耳。 噫! 四賊, 同一心腸, 而秉夏, 尤極凶極慘矣。



外兵來衛之僞詔, 二十二日自書勒頒之詔, 皆四賊所爲也。 四賊之罪, 雖殪殄其類, 無使遺育, 豈足以少洩小子窮天極地之至慟至恨哉?



 弘集、秉夏, 旣就戮刑律已正, 吉濬、羲淵, 脫漏天網矣。 小子寢苫枕戈, 凶賊未殲, 不敢戴天。



 凡我臣庶, 咸願從事, 苟有血氣之倫, 宜其同一義理矣。 惟我父皇陛下, 巍勳盛德, 媲隆三五, 克恢大業, 行自主之權。



百官、軍、民, 合辭仰請, 皇帝陛下, 揖讓未遑, 而群情莫遏, 遂卽皇帝位。 殯殿儀仗器物, 皆用黃色如制。



 而皇后陛下, 未及身親見之, 小子靡逮之慟, 尤切罔極矣。 父皇陛下, 親撰行錄, 至矣盡矣。 小子復何容贅焉?



而其於母后止慈之愛、小子之所至慟者, 有可以加詳焉者, 則不敢避申複。 又有耳目所逮者, 亦不敢遂已矣。 惟我聖母嘉言善行, 夫豈止是哉? 嗚呼, 慟矣! 嗚呼, 慟矣!



- -


"臣泳韶。 伏奉大行皇后誌文製述官之命。 臣何敢當是任? 惶恐戰慄, 無以爲辭。



又伏奉詔旨, 若曰: ‘行錄之仍作誌文, 厥有明陵辛巳, 弘陵丁丑已例。 今下行錄, 以誌文入用東宮至慟, 又綴拾所未盡載, 而尤致詳焉。



百世之下, 必有悲其志而嘆其孝者, 一體入刻於誌文之後, 亦令製述官詳載其事, 附記于下。’ 臣拜手稽首, 祗受而敬讀, 欽頌讚嘆, 繼以涕淚交頤。



 洪惟我皇帝陛下, 懇拳悲悼之聖念, 其欲極盡於終事者, 至於納隧之文, 昭如日星。 亦惟我皇太子殿下, 以根天之孝, 抱罔涯之慟,



慕冤激勵之意, 溢於文字之外。 嗚呼! 旣作之又述之, 渾渾噩噩典誥之文, 詞簡而實備, 如乾坤之無不包含矣。



臣依近日月密邇承事者、數十年徽德懿範之將垂竹帛而詔來許者, 耳目所逮, 亦可云萬一。 臣以是益嘆一字一句之無不襯切矣。 傳曰: ‘大德必得者’, 其必有是理, 故聖賢丁寧言之。 夫以我皇后陛下之仁之聖之功之德, 宜其天必祐之永錫難老, 使我環東億兆蒼生, 蒙其福澤於悠久。 而乃履習坎而歷艱危, 至有天下萬古所未聞所未有之至凶極變。



 夫所謂理, 於是乎不可復言矣。 理卽天也, 而天亦有時否晦。 一切世間修短災福, 不能主宰, 怪沴邪慝, 未必轟擊, 則天果不可諶矣。



 嗚呼! 慟矣。 自古凶賊, 何代無之, 而豈有如乙未諸賊之大逆大懟乎?



 乙未之變, 始於甲申, 而文恬武嬉, 苟且姑息, 未克同聲齊討, 殲殄無遺, 遂使梟獍豺狼之徒, 容處於朝廷之間, 綢繆盤結, 變更先王法度, 而釀成一大變。



 凡爲臣子者, 孰敢逃其罪乎? 兩賊雖已就戮, 未可曰‘夬伸王章, 一洩神人之憤矣。’



鯨鯢之漏網, 猶且喙息於覆載之間, 帀域臣民之欲噉其肉而歃其血者, 遐邇無別, 小大惟均。 而含恨隱忍, 共戴彼蒼, 以至於今日, 理旣滅矣, 義又將滅矣。



 《春秋》之義, 寢苫枕戈, 無時從事者, 謂國讎未復, 則國(網)〔綱〕 壞矣, 刑政廢矣。 雖謂之無國, 可矣。



 皇太子殿下, 嘗朝而對群臣, 垂淚而勉之, 曰: ‘國讎未報, 國其可爲國乎?’, 盈庭之臣, 無不涕泣慙汗, 無地措躬, 無敢仰對。



 一日而遍于區域, 街章走卒, 亦皆知無時從事之義, 而亦能言《春秋》之法。 臣必謂諸賊行將顯戮于社, 獻䤋于廟, 明正其罪, 伸大義於天下有日矣。



此國家大事也, 皇太子殿下不忍畢辭之餘意也。 惟我大行皇后陛下, 平日嘉謨美訓, 敦尙忠孝, 自近及遠, 浹人肌髓, 基本我宗祊萬世之業。



 而皇帝陛下, 勇智天縱, 勘定大難, 創立自主之權, 大小臣民, 咸願推尊位號。 皇后陛下, 誕膺寶號, 此天之所以報大德也。



 臣於是役, 旣不敢以不文辭文, 不敢以僭猥自沮而闕略焉。 臣偏荷恩渥, 至蒙賜親書‘一心事君’四字。



 龍光昭回, 仰瞻寓慕, 竟未有分寸之效。 嗚呼! 猗矣。 嗚呼! 慟矣。






明成皇后-大行皇后誌文御製行錄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za_13411022_002



    1집 梅泉野錄
    국역 梅泉野錄
    2집 騎驢隨筆
    3집 海鶴遺書
    국역 海鶴遺書
    4집 韋庵文稿
    5집 大韓季年史 上
    5집 大韓季年史 下
    6집 從政年表 陰晴史
    7집 閔忠正公遺稿
    8집 壬戌錄
    9집 修信使記錄
    10집 東學亂記錄 上
    10집 東學亂記錄 下
    11집 續陰晴史 上
    11집 續陰晴史 下
    12집 貞蕤集 附北學議
    15집 西征日記 陳中日記
    16집 邊例集要 上
    16집 邊例集要 下
    18집 心山遺稿
    19집 尹致昊日記 一
    윤치호일기 제1권(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1)
    19집 尹致昊日記 二
    1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1
    19집 尹致昊日記 三
    2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2
    19집 尹致昊日記 四
    3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3
    19집 尹致昊日記 五
    4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4
    19집 尹致昊日記 六
    5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5
    19집 尹致昊日記 七
    6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6
    19집 尹致昊日記 八
    7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7
    19집 尹致昊日記 九
    8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8
    19집 尹致昊日記 十
    9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9
    19집 尹致昊日記 十一
    10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10
    19집 尹致昊書翰集 (尹致昊日記 十二)
    20집 輿地圖書 上
    20집 輿地圖書 下
    21집 昭義新編
    22집 靑又日錄
    23집 韓溪遺稿 一
    23집 韓溪遺稿 二
    23집 韓溪遺稿 三
    23집 韓溪遺稿 四
    23집 韓溪遺稿 五
    23집 韓溪遺稿 六
    23집 韓溪遺稿 七
    23집 韓溪遺稿 八
    23집 韓溪遺稿 九
    24집 同文彙考 一
    국역 同文彙考 1
    24집 同文彙考 二
    국역 同文彙考 2
    24집 同文彙考 三
    24집 同文彙考 四
    국역 同文彙考 4
    25집 龍湖閒錄 一
    25집 龍湖閒錄 二
    25집 龍湖閒錄 三
    25집 龍湖閒錄 四
    26집 鳳棲日記, 鳳南日記 (附 晦山日記)
    27집 羅巖隨錄
    28집 데니文書
    29집 日新
    30집 關東倡義錄
    31집 響山日記
    32집 道東淵源錄 附ㆍ鞱庵集
    33집 東史約 上
    33집 東史約 下
    34집 朝鮮社會史資料 1 (南原)
    34집 朝鮮社會史資料 2 (公州) 上
    34집 朝鮮社會史資料 2 (公州) 下
    35집 竹溪日記
    36집 壬辰記錄 龍灣聞見錄
    37집 龍蛇雜錄
    38집 朝鮮時代史草Ⅰ
    39집 朝鮮時代史草 Ⅱ
    40집 溪巖日錄 上
    40집 溪巖日錄 下
    41집 默齋日記 上
    41집 默齋日記 下
    42집 導哉日記 戒逸軒日記 雜記
    43집 鄕兵日記 梅園日記
    43집 默齋日記 汝溫日記 果軒日記
    44집 觀瀾齋日記
    45집 愚谷日記 野言記略
    46집 日本所在韓國古文書
    47집 淸臺日記 上
    47집 淸臺日記 下
    48집 沈遠權日記 上
    48집 沈遠權日記 中
    48집 沈遠權日記 下
    49집 盧尙樞日記 1
    49집 盧尙樞日記 2
    49집 盧尙樞日記 3
    49집 盧尙樞日記 4
    51집 退修齋日記 上
    51집 退修齋日記 下
    52집 國史編纂委員會所藏古文書 一 (朝報 上)
    52집 國史編纂委員會所藏古文書 二 (朝報 下)
    53집 敬窩集略 上
    53집 敬窩集略 中
    53집 敬窩集略 下
    54집 敬窩漫錄
    55집 南遷日錄 上
    55집 南遷日錄 中
    55집 南遷日錄 下
    56집 順菴覆瓿稿 上
    56집 順菴覆瓿稿 下
    57집 海洲日錄
    58집 霞隱日錄
    59집 崔炳彩日記 1
    59집 崔炳彩日記 2

[레벨1리스트]




1집 梅泉野錄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sa&levelId=sa_001&types=o



2집 騎驢隨筆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sa&levelId=sa_002&types=o


3집 海鶴遺書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sa&levelId=sa_003&types=o


4집 韋庵文稿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sa&levelId=sa_004&types=o


5집 大韓季年史 上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sa&levelId=sa_005&types=o


5집 大韓季年史 下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sa&levelId=sa_006&types=o



壬辰記錄, 龍灣聞見錄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levelId=sa_070_0010


同文彙考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levelId=sa_049




韓國文集叢刊 한국문집총간-朝鮮後期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



韓國學綜合DB-韓國歷代文集叢書 한국역대문집총서
http://db.mkstudy.com/zh-tw/


明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清實錄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8:1938048126:10:/raid/ihp_ebook2/hanji/ttsweb.ini:::@SPAWN


朝鮮王朝-高宗實錄-純宗實錄-1863-1910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308002_001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zb_10212004_001


日韓合邦問題ニ關スル件
https://ja.wikisource.org/wiki/%E6%97%A5%E9%9F%93%E5%90%88%E9%82%A6%E5%95%8F%E9%A1%8C%E3%83%8B%E9%97%9C%E3%82%B9%E3%83%AB%E4%BB%B6


東文選序[서거정(徐居正)]
https://www.krpia.co.kr/viewer?plctId=PLCT00008012&tabNodeId=NODE07375961&nodeId=NODE07375962


東文選序[서거정(徐居正)]
https://www.krpia.co.kr/viewer?plctId=PLCT00008012&tabNodeId=NODE07375961


東文選序[서거정(徐居正)]
https://www.krpia.co.kr/product/main?plctId=PLCT00008012#none



銀臺條例
http://sjw.history.go.kr/id/SJW-M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경국대전주해[經國大典註解]

경국대전주해[經國大典註解]


經國大典註解序 註 001


古今載籍之行世者, 必有註䟽, 發明羽翼, 然後讀者, 不迷其宗旨, 而無所疑難。 至若條章令式之書, 於句讀文義之釋, 尤致詳焉, 所以資其誦習, 而便於奉行也。 歷代法書, 皆有講明之說, 如大明律䟽議·辨疑·解頤, 卽其一也。



 惟我國家, 自太祖·太宗以降, 作述典章, 曰元典·續典·續集 註 002而各有謄錄, 俾官吏得以沿得以沿其門類, 而泝其源本, 不眩於施用, 其慮遠矣。 第篇帙浩穰, 卒難考閱, 且不免有牴牾混雜之患, 議者病焉。 逮至世祖大王, 思欲變而通之, 爰取元典等諸書, 刪繁就簡, 取捨悉當。 名曰經國大典, 註 003 至今遵行。



然其遣辭措意, 惟務簡奧, 不顧人所難解。 夫旣不通於其文, 則其 註 004瞀於用法, 無足怪矣。 庚戌春, 有言其須加註釋, 乃便於行者, 命設局於禮曹。 使通禮院左通禮臣安瑋∙奉常寺正臣閔荃, 通抄大典內, 文字之過約, 推行之最礙者, 若干條各係註其下。



 而質訂 註 005於判書臣士龍∙參判臣沈通源∙參議臣李夢弼, 以脫初稿。 復就政府, 是正去就, 於領議政臣沈連源∙左議政臣尙震∙右議政臣尹漑, 稡爲一卷。



 於是疑者釋而眩者明, 庶幾袪 註 006前日難解之惑矣。 遂繕寫粧潢 註 007以進


賜號經國大典註解。 仍命臣士龍序之。 臣竊惟, 自古有天下國家者, 恪守舊 註 008章, 而修其弊缺, 要以納民於軌物也。



 我朝盛典, 作於創業之初, 而述於守成之世, 作之於前, 似無待於必述, 而不得不述之於後, 則大典之書, 雖不待於註解, 而註解之作, 其 註 009勢不容已也。 其作而述, 述 註 010而解, 實因時損益之宜, 而參互發揮之意, 寓於其間, 何可少哉。



自是厥後, 當官者, 因解而曉其文, 因文而達其意, 措之政事之際, 發諸號令之間, 莫不隨應曲當, 則斯不負註解之意也。


嘉 註 011靖三十四年正月日 註 012 崇政大夫 行兵曹判書 兼知經筵事 弘文館大提學 藝文館大提學 知春秋館 成均館事 臣 鄭士龍 謹序。

--


     大典會通 吏典 京官職 正一品衙門 議政府


議政府原 總百官·平庶政·理陰陽·經邦國。堂下官, 竝用文官。 舍人有缺, 以檢詳不計仕數陞差。 補 都相, 原任議政兼。 堂上, 無定數啓差, 吏·戶·禮·兵·刑曹判書·三營大將·摠戎使·四都留守·大提學·扈衛大將·左·右捕將例兼。 四員稱有司堂上, 八員兼差八道句管堂上。 原任將臣, 以堂上啓下。 ○ 時任大臣子, 堂上許遞, 例兼則否。


○ 堤堰司續 句管修飭各道堤堰水利。 ○ 都提調三員, 正一品, 時任三公兼。 提調二員, 從二品以上, 備局堂上中兼差。 郞廳一員, 從六品, 備邊司郞廳兼。補 提調一員, 本府有司堂上兼。 郞廳, 公事官兼。 當宁乙丑, 移錄。


領議政左·右議政各一員正一品。, 左·右贊成各一員從一品。, 左·右參贊各一員正二品。, 舍人二員正四品。, 檢詳一員正五品。, 公事官十一員從六品。 原係備邊司郞廳。 補移置。 ○ 文二員, 以侍從啓差。 武九員, 參上五員, 參外四員。 參外, 則仕滿二十朔, 陞六品。, 司錄一員正八品。 原 二員。 增 一員權減。。


--



備邊司續總領中外軍國機務。○ 明宗朝刱設。 ○ 都提調, 時·原任議政兼。 提調, 無定數, 啓差吏·戶·禮·兵·刑曹判書·兩局大將·兩都留守·大提學例兼, 四員稱有司堂上有副提調, 則例兼。, 八員兼差八道句管堂上。 增 禁衛大將·守禦使·摠戎使例兼。 ○ 時任大臣子, 提調許遞, 例兼則否。


補 今屬議政府。


都提調, 正一品。 提調, 從二品以上。 副提調一員, 正三品。 郞廳十二員, 從六品, 文四員, 一員兵曹武備司郞官例兼, 三員, 以侍從啓差。 武八員, 或以參外兼, 參外, 則仕滿十五朔, 陞六品。。



吏典 | 이전

    이조 속아문 | 吏曹 屬衙門
    내명부 | 內命婦
    외명부 | 外命婦
    경관직 | 京官職
    봉조하 | 奉朝賀
    내시부 | 內侍府
    잡직 | 雜職
    외관직 | 外官職
    토관직 | 土官職
    경아전 | 京衙前
    취재 | 取才
    천거 | 薦擧
    제과 | 諸科
    제수 | 除授
    한품서용 | 限品敘用
    고신 | 告身
    서경 | 署經
    정안 | 政案
    해유 | 解由
    포폄 | 褒貶
    고과 | 考課
    녹패 | 祿牌
    차정 | 差定
    체아 | 遞兒
    노인직 | 老人職
    추증 | 追贈
    증시 | 贈諡
    급가 | 給假
    개명 | 改名
    상피 | 相避
    향리 | 鄕吏
    잡령 | 雜令

- -


戶典 | 호전

    호조 속아문 | 戶曹 屬衙門
    경비 | 經費
    호적 | 戶籍
    양전 | 量田
    적전 | 籍田
    녹과 | 祿科
    제전 | 諸田
    전댁 | 田宅
    급조가지 | 給造家地
    무농 | 務農
    잠실 | 蠶室
    창고 | 倉庫
    회계 | 會計
    지공 | 支供
    해유 | 解由
    병선재량 | 兵船載粮
    어염 | 魚鹽
    외관공급 | 外官供給
    수세 | 收稅
    조전 | 漕轉
    세공 | 稅貢
    잡세 | 雜稅
    국폐 | 國幣
    장권 | 奬勸
    비황 | 備荒
    매매한 | 買賣限
    징채 | 徵債
    진헌 | 進獻
    요부 | 徭賦
    잡령 | 雜令

- -


禮典 | 예전

    [예조 속아문] | [禮曹 屬衙門]
    제과 | 諸科
    의장 | 儀章
    생도 | 生徒
    오복 | 五服
    의주 | 儀註
    연향 | 宴享
    조의 | 朝儀
    사대 | 事大
    대사객 | 待使客
    제례 | 祭禮
    봉심 | 奉審
    치제 | 致祭
    진폐 | 陳弊
    봉사 | 奉祀
    급가 | 給假
    입후 | 立後
    혼가 | 婚嫁
    상장 | 喪葬
    취재 | 取才
    새보 | 璽寶
    용인 | 用印
    의첩 | 依牒
    장문서 | 藏文書
    장권 | 獎勸
    반빙 | 頒氷
    혜휼 | 惠恤
    아속악 | 雅俗樂
    선상 | 選上
    도승 | 度僧
    사사 | 寺社
    참알 | 參謁
    경외관영송 | 京外官迎送
    경외관상견 | 京外官相見
    경외관회좌 | 京外官會坐
    청대 | 請臺
    잡령 | 雜令
    용문자식 | 用文字式


- -



兵典 | 병전

    병조 속아문 | 兵曹 屬衙門
    경관직 | 京官職
    잡직 | 雜職
    외관직 | 外官職
    토관직 | 土官職
    경아전 | 京衙前
    반당 | 伴倘
    외아전 | 外衙前
    군관 | 軍官
    역마 | 驛馬
    초료 | 草料
    시취 | 試取
    번차도목 | 番次都目
    군사급사 | 軍士給仕
    제도병선 | 諸道兵船
    무과 | 武科
    고신 | 告身
    포폄 | 褒貶
    입직 | 入直
    척간 | 擲奸
    행순 | 行巡
    계성기 | 啓省記
    문개폐 | 門開閉
    시위 | 侍衛
    첩고 | 疊鼓
    첩종 | 疊鐘
    부신 | 符信
    교열 | 敎閱
    속위 | 屬衛
    명부 | 名簿
    번상 | 番上
    유방 | 留防
    급보 | 給保
    성적 | 成籍
    군사환속 | 軍士還屬
    복호 | 復戶
    면역 | 免役
    급가 | 給假
    구휼 | 救恤
    성보 | 城堡
    구휼 | 救恤
    군기 | 軍器
    병선 | 兵船
    봉수 | 烽燧
    구목 | 廐牧
    적추 | 積芻
    호선 | 護船
    영송 | 迎送
    노인 | 路引
    역로 | 驛路
    개화 | 改火
    금화 | 禁火
    잡류 | 雜類
    용형 | 用刑
    잡령 | 雜令


- -


刑典 | 형전

    형조 속아문 | 刑曹 屬衙門
    용률 | 用律
    결옥일한 | 決獄日限
    수금 | 囚禁
    추단 | 推斷
    금형일 | 禁刑日
    남형 | 濫刑
    위조 | 僞造
    휼수 | 恤囚
    도망 | 逃亡
    재백정단취 | 才白丁團聚
    포도 | 捕盜
    장도 | 贓盜
    원악향리 | 元惡鄕吏
    은전대용 | 銀錢代用
    죄범준계 | 罪犯準計
    고존장 | 告尊長
    금제 | 禁制
    소원 | 訴冤
    정송 | 停訟
    천첩 | 賤妾
    천처첩자녀 | 賤妻妾子女
    공천 | 公賤
    사천 | 私賤
    천취비산 | 賤娶婢産
    궐내각차비 | 闕內各差備
    근수 | 跟隨
    제사차비노·근수노정액 | 諸司差備奴·跟隨奴定額
    외노비 | 外奴婢
    살옥 | 殺獄
    검험 | 檢驗
    간범 | 姦犯
    사령 | 赦令
    속량 | 贖良
    보충대 | 補充隊
    청리 | 聽理
    문기  | 文記
    잡령 | 雜令


- -


工典 | 공전

    공조 속아문 | 工曹 屬衙門
    교로 | 橋路
    영선 | 營繕
    도량형 | 度量衡
    원우 | 院宇
    주차 | 舟車
    재식 | 栽植
    철장 | 鐵場
    시장 | 柴場
    보물 | 寶物
    경역리 | 京役吏
    잡령 | 雜令
    공장 | 工匠
    경공장 | 京工匠
    외공장 | 外工匠


경국대전[經國大典]
http://db.history.go.kr/law/


경국대전[經國大典]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a_1


속대전[續大典]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a_2

대전통편[大典通編]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a_3



대전회통[大典會通]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a_4


대전속록[大典續錄]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10


대전후속록[大典後續錄]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20



경국대전주해[經國大典註解]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30



각사수교[各司受敎]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40


수교집록[受敎輯錄]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50



전록통고[典錄通考]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60


신보수교집록[新補受敎輯錄]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070


전률통보[典律通補]
http://db.history.go.kr/law/item/level.do?levelId=jlawb_100



樂譜 / 龍飛御天歌 / 龍飛御天歌序
    樂譜 / 龍飛御天歌 / 龍飛御天歌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da_300


    樂譜 / 龍飛御天歌 / 龍飛御天歌序
    樂譜 / 龍飛御天歌 / 龍飛御天歌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da_300160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da_300160


朝鮮王朝實錄
http://chn.cha.go.kr/chinese/html/sub3/sub2.jsp



http://chn.cha.go.kr/chinese/html/sub3/sub4.jsp


朝鮮王朝實錄
http://chn.cha.go.kr/chinese/html/sub3/sub2.jsp



http://chn.cha.go.kr/chinese/html/sub3/sub4.jsp



朝鮮承政院日記: http://sjw.history.go.kr/main/main.jsp

朝鮮王朝實錄: http://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jsp

朝鮮王陵展示館: http://royaltombs.cha.go.kr/index.html

朝鮮備邊司謄錄: http://kjg.snu.ac.kr/sub_index.jsp?ID=VBS

朝鮮總督府官報網: http://gb.nl.go.kr/

남 명 학古文獻系統: http://nmh.gsnu.ac.kr/

韓國電子史料館: http://archive.history.go.kr/

韓國服飾研究: http://erp.kbsart.co.kr/artsearch/

韓國服飾研究: http://www.lifeinkorea.com/culture/clothes/clothesj.cfm

韓國高麗大學海外韓國國學資料服務: http://kostma.korea.ac.kr/

韓國古典綜合數據庫: http://db.itkc.or.kr/itkcdb/mainIndexIframe.jsp

韓國古籍綜合目錄系統: http://www.nl.go.kr/korcis/

韓國古文書資料網站: http://archive.kostma.net/#

韓國國家記錄遺產: http://www.memorykorea.go.kr/

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 http://www.gogung.go.kr/index.do#none

韓國國立國樂院: http://www.gugak.go.kr/site/main/index001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http://www.museum.go.kr/site/main/index001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電子圖書館: http://www.dlibrary.go.kr/JavaClient/jsp/wonmun/index.html

韓國國史編寫委員會: http://www.history.go.kr/

韓國國學振興院: http://www.koreastudy.or.kr/

韓國歷代人物中央情報系統: http://people.aks.ac.kr/index.aks

韓國歷史情報統合系統: http://www.koreanhistory.or.kr/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字典: http://encykorea.aks.ac.kr/

韓國儒教網: http://ugyo.net/

韓國史基礎數據庫: http://db.history.go.kr/

韓國史知識匯集: http://terms.naver.com/list.nhn?cid=2941&categoryId=2941

韓國文化廳: http://www.cha.go.kr/cha/idx/Index.do?mn=NS_01

韓國文集叢刊人物年表: http://www.krpia.co.kr/pcontent/?svcid=KR&proid=287

韓國鄉土文化電子大典: http://www.grandculture.net/

韓國學英文術語用例詞典網站: http://www.aks.ac.kr/glossary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http://www.aks.ac.kr/home/index.do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 http://jsg.aks.ac.kr/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數據庫: http://yoksa.aks.ac.kr/main.jsp

韓國學資料門戶網站: http://www.kostma.net/

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數據庫: http://e-kyujanggak.snu.ac.kr/main.jsp

奎章閣儀軌全: http://uigwe.museum.go.kr/home

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 http://kyujanggak.snu.ac.kr/

香港城市大學韓國學數據庫索引: http://db.mkstudy.com/zh-cn/

訓民正音原版: http://hangeul.naver.com/unhaebonViewer.nhn



藏書閣 韓國本 解題 『史部』
http://dh.aks.ac.kr/jsg/index.php/(%EC%A0%84%EC%B2%B4)%EC%9E%A5%EC%84%9C%EA%B0%81_%EB%B3%B8%EB%8F%84%EC%84%9C_%ED%95%9C%EA%B5%AD%EB%B3%B8_%E5%8F%B2%E9%83%A8_%EC%9B%90%EB%AC%B8%EC%9E%90%EB%A3%8C_%EC%97%B4%EB%9E%8C




    경국대전
    6권 4책 / 1460년 (세조 6)
    속대전
    6권 4책 / 1746년 (영조 2)
    대전통편
    6권 5책 / 1785년 (정조 9)
    대전회통
    6권 5책 / 1865년 (고종 2)
    대전속록
    6권 1책 / 1492년 (성종 23)
    대전후속록
    6권 1책 / 1543년 9월경
    경국대전주해
    1권(21장) / 1554년 (명종 9)
    각사수교
    1책 / 1546년 (명종 1)
    수교집록
    6권 2책 / 1698년 (숙종 24)
    전록통고
    14권 7책 / 1707년 (숙종 33)
    신보수교집록
    2권 2책 / 1694년 (숙종 20)~1737년 (영조 13)
    전률통보
    6책 5권 / 1786년 (정조 10)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3 parts)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3 parts)


순종실록 3권, 순종 2년 12월 4일 양력 1번째기사 1909년 대한 융희(隆熙) 3년

일진회장 이용구가 일한 합방 성명서를 발표하다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zb_10212004_001




四日。 一進會長李容九, 稱以百萬會員聯名, 日、韓合邦聲明書, 發表於中外。 其文曰:




嗟! 我檀君四千年神聖歷史를 保有고 我太祖五百年創恢洪基에 奠居 二千萬國民同胞여! 國家는 獨立고 人民은 自由로 競爭舞臺에 翺翔 祖國精神이 二千萬腦裏에 充滿것은 固認바라。 若此等精神을 脫落야 他의 羇絆에 安고 人의 奴隷되기를 要야 阿附依賴만에 甘心自嗜은 紅奴黑蠻의 種旅이라도 猶恥라。



 然이나 衡國勢變時機에 善能치못야 反히 沈淪의 毒을 吸受고 滅亡의 禍를 自招 末路에 陷야도 瞢然히 覺省치못은 譬컨 祖國精神은 腦裏에 充滿얏지만 已無及矣의 抱恨에 至지라。 今日의 狀態 此杞憂를 不可不抱 時라, 思라!



二千萬國民의 目前岌嶪 現狀은 果然如何가? 欲生不得生欲死不得死지라, 旣히 奴隷犧牲의 悲境에 墜落 今日에 坐야 過去를 推고 將來를 思면엇지 前途가 茫蒼고 晨光이 熹迷 感이 無리요? 此可謂天非不恤이나 惟人自取라。 甲午年에 日本은 日、淸戰役을 起야 巨億의 戰費를 消고 累萬의 戰士를 喪야 淸國의 羇絆을 脫却케고 我韓獨立을 確有지라。



 그러 政治를 濁亂고 好誼를 排擊야 此萬世基礎를 能守치못은 我韓國人의 自取라。



竟히 日、露戰爭의 因果를 媒介야 日本의 損害 甲午에 十倍나되얏스나 我로여금 露人虎口의 一塊肉됨을 免케고 東洋全局의 平和를 維持에 努力지라。



 이러 此善隣主義에 樂從치안코 反히 朝秦暮楚의 弊를 生야 遂히 外交權을 他에 讓與고 保護條約을 成立함에 至도 亦我韓人의 自招라。



 日、韓의 關係가 已히 密接에 感情을 融和고 工藝를 師受며 文明의 模範을 寸取尺進것이어늘 反히 海牙問題를 生야 一大政變을 喚起고 七條約을 繼續成立도 亦我韓人의 自招라。 時勢一變以來殖産을 是懋生活을 是紓敎育을 是展知識을 是達케지 三年間에 張一事振一業지도못고 內 權利를 競爭고 外 暴匪가 猖獗야 人民의 生活은 朝夕을 不慮야 漸漸極度에 陷케도 亦我韓人의 自取라。 伊藤太師의 人民을 懷綏고 東宮을 輔導고 我韓을 爲여 殫勞을 難忘지라 然而海外哈爾賓變怪가 生을 因야 日本全國의 輿情이 沸騰야 對韓政策의 根本的解決을 主唱고 或



은 如何 危險을 喚起지 不知에 至케도 亦我韓人의 自取라。



 自來我韓은 專制政治로 人民의 權利를 束縛고 不敢自由 民族인 故로 其自取 責任은 擔任얏다여도 可나, 過去를 推고 將來를 思면 安危存亡을 決코 民族의 責任에 歸다고 謂치못지라。 殷鑑不遠이라 越車旣覆을 戒것은 五百年宗社 邱墟에 歸고 二千萬의 生命은 孑遺가 無히 慘境에 陷지라。 今日이 何日인고? 外交一款을 旣히 讓與 結果로 財政이 我에 在가? 軍機가 我에 在가? 通信이 我에 在가? 法章이 我에 在가? 所謂條約은 一死物에 歸고 國氣民命은 駸駸然一死地에 自落얏니 今日에 昨日이 復來치안코 明日에 今日이 更無도다。



然則昨日에 不知今日니 今日에 不得不備明日이라。



嗟! 我二千萬國民腦裏에 充滿한 祖國精神을 奮야 大聲疾呼야 方今日本輿論의 主唱 根本的解決問題에 對야 防瀾息波야 我皇帝陛下와 大日本國天皇陛下의 天聽의 上徹 一團精誠으로 哀訴야 我皇室의 萬世尊崇基礎를 鞏固케고 我人民으로 一等待遇의 福利를 享有케고 政府와 社會로 益益發展케기로 主唱야 一大政治機關을 成立이 卽我韓의 保護라。



欲死不得死 我二千萬國民은 奴隷의 侮蔑을 脫고 犧牲의 困苦를 免케야 同等伍列에 立야 一新回甦야 前步를 試進고 實力을 養成면 前途의 快樂을 享有고 他日의 活路를 得것은 確然明瞭지라。



 嗚呼라! 今日萬死一生의 路를 訴求것은 檀君四千歲의 歷史와 太祖五百年의 洪基인 宗廟社稷을 永奠고 神聖 民族을 安堵케 一片公心에셔 出이니 若其時機를 利用치아니면 天神이 必殛리라! 唯! 我二千萬國民에게 誓告야 此旨를 聲明홈。



- - -



仍呈上疏。 其文曰:




伏以臣等聞之, 人窮則反本。 故憂悲愁苦, 未嘗有不呼父母, 疾痛慘怛, 未嘗有不號天。 今陛下我二千萬同胞之父母, 而我三千里疆土之天也。



 是以敢以所號天者, 號之於陛下, 以所呼父母者, 呼之於陛下, 臣等之分。 唯願陛下至仁至慈, 垂聖聽于不忠之言。 臣等之苦衷, 實有苦於死之苦何者?



 欲死而不能死; 欲生而不能生也。 此不唯在臣等而獨然, 我二千萬同胞, 實欲死而不能死; 欲生而不能生矣。



 蓋今以我大韓國, 擬之病人, 命脈之絶, 旣已久矣。 臣等之呼號, 徒抱死尸而慟哭也。 人謂之未死, 徒見死尸之猶尙生耳。



今我大韓國形勢, 豈得無似此乎? 外交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旨與隣邦議也; 財政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志與下臣謀也; 軍機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威, 用諸寇盜也; 法憲何在哉?




 無可以陛下之仁, 加諸匹夫也。 百官有司, 分職掌政, 其登賢擇良者誰也哉?



陛下爲二千萬同胞臣民, 請淵鑑之, 臣等代二千萬同胞臣民, 請盡陳苦衷。 夫國民者, 與國生與國死, 固其所也。



然屢遭危急存亡之秋, 未曾一聞皇詔, 的確宣國民以死守。 陛下何不早使臣等與國死乎? 陛下之至仁, 豈忍見二千萬同胞胥共溘死靡有孑遺乎?



朝旣劓之, 夕又刖之, 將非具五刑之後, 則不許卽死也。 譬如蚯蚓, 苦于蟻屯, 宛轉熱沙之上, 其願一踏殺也久矣。



在昔西土之民, 哀訴其君曰: ‘與我自由, 否則與我死, 臣等豈敢求自由? 唯請死生, 唯陛下之命。 已陛下旣不忍賜死。’ 豈亦不忍賜生乎?



二千萬同胞臣民, 可謂臲卼困極矣。



 《書》曰: ‘擇在帝心。’ 又曰: ‘念玆在玆。’ 唯陛下, 決擇之。 《易》曰: ‘困于石據于蒺藜, 入于其室, 不見其妻凶。’



甲午以降, 臣等熟察我國運, 每泣此爻象, 母乃天道之窮困至極乎? 何人事之不相周旋矣?



當彼日、淸交兵之秋也, 苟我之中正, 不惑乎宜執北向之禮, 與日本絶矣。 我若以之滅夷乎, 世界誰無亡國破家? 執禮死于正命, 足矣。



太祖高皇帝之訓曰: ‘北不失禮, 南不失信, 終紿祖訓, 其死也不亦榮乎?"



 我旣一夕, 忽爾裂五百年禮服, 飄飄乎自眩于獨立之嘉號, 雖欲不困於石, 其可得哉?



其一聽日本旣昌言獨立也, 我陸無一寨兵, 海無一艦卒, 此豈國之可名焉哉?



宜一意聽於日本, 更始一新, 期于獨立之實行, 而事不出此, 郤疑以日本二三其德。 日本天皇陛下之寬仁大度, 不我聲討,



而兄第撫我而我, 不唯每事自失信, 寶蔑棄太祖高皇帝之聖訓, 獨恃其外交之詭變。 雖欲不據于蒺藜, 其可得哉?



 故致國母之變, 山河含憤, 抑亦誰之故也乎? 或不國其國而播遷俄館于租界, 或宣言中立, 而喜外交之巧妙,



 故日、俄約和先定, 我所服屬, 而我之見剝外交權, 抑亦誰之故也乎?



然廷臣未悟, 屢出詭計, 徼倖危機于萬一, 終以致海牙事件, 桃發禪位, 委政之不得已, 皆莫非失禮喪信自招之寇也。



 孔子曰: "非所困而困焉, 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 身必危。 旣辱且危, 危期將至, 安其可得見耶?’



嗚呼嗚呼! 臣等至今奉斯死尸, 安乎適歸哉? 蓋亦反其本而已矣。 曰禮曰信, 反我祖訓而已矣。



誠如是, 則外間輿論沸騰, 日、韓合邦新造一大帝國之議, 庶幾使二千萬同胞, 始知死處, 新得其生焉。



 臣等請陳說其由。 夫檀、箕邈矣, 且不尙論, 已考之於兩國史蹟, 其人族之不可分二家也舊矣。



 及日本兵與唐兵, 戰我白馬江, 敗績百濟, 終以亡。 韓、日遂各守其封疆, 然使聘相通, 農商相徙。



高麗導元兵, 侵日本, 屠其邊民也, 邊民怒稱復讎, 私艤兵船, 侵掠支那沿海, 我亦莫不歲蒙其餘毒。



於是乎始有倭寇, 然使我實扇斥倭之風, 在壬辰之役後。 若夫至于近代日本天皇陛下, 以其天縱, 膺開國之運, 楊萬世一系之祖, 德丕二千五百年,



建國之鴻業, 其信其義, 如山如斗。 我之不沒于淸, 始豈非天皇之德乎? 我之不入于俄, 亦豈非天皇之仁乎?



 而我尙未戢斥倭之氣, 每報恩以怨, 徒事排日, 翻然而思之, 豈不禽獸之心乎? 幸今我輿論之傾注合邦, 可見民彝之漸覺唾天也。



且夫往古漢、唐, 逐我君置其郡縣也, 山東流民亡入我者, 非有關繫於本土, 開督府置軍屯, 山海萬里, 運轉不貲。 前積遠程之怨; 後受黷武之譏。



故武帝歌汾河; 太宗祭魏徵之碑。 當是時, 我半島祕來降去叛之策, 可以自保全已今也。



 不然。 日本人之歸我土, 每歲以萬計, 皆有關係其本土, 而與我民人, 利害相通之端日繁矣。 加旃政治經濟運用, 皆收其手。



以此同居異治之勢, 駸至六七年後, 則將漸建新日本于我韓土我韓民, 何力善頡頏之? 以至陵遲數十年後, 彼主而我奴, 負者韓而騎者日矣。



 陛下雖獨南面稱大韓國大皇帝, 無親出政, 則何手善援自陷之韓奴, 置之日人對坐之地哉? 例之歐 米人之亡人之國, 非歐 米人之亡之, 而其國人之自亡也。




 而怨咨曰: ‘毋逝我梁, 毋發我笱, 公法有威矣。’ 幸而我之與日本, 本出同族, 未生枳橘之迥異, 今迨相䦧之未甚廓然撤其疆域,



 痛剗除兩隣之樊籬, 俾兩民自由, 遊一政敎下, 均享同居同治之福利, 則誰辦此兄此弟焉? 矧以日本天皇陛下之至仁。



其化育我二千萬同胞, 善令爲同等之民也必矣。 然則欲生而弗能生者, 於是乎新得生; 欲死而弗能死者, 於是乎知死處矣。



反祖本而更始, 禮義誠信之俗, 蟬蛻保護, 劣等國民之名, 實一超而上新大帝國世界一等民族之列。 可謂曇華始開, 景星鳳凰相見也。



 此非臣等二千萬同胞敢後陛下而先己利澤, 又非爲輕君爲重民之意。 夫大韓之不能爲大韓者, 由不珍其家珍。 故以雲浮幻現, 虛假而無一實也。



今自省反其本, 唯合禮與信, 以專注之於一方而已。 矧今日本皇室者, 剖判以來, 一胤無姓, 實萬國之所無匹。



 維我皇室, 幸蒙殊遇, 得與日本皇室, 俱存亡, 則五百年必絶之祀郤續, 燄于萬世, 與日本, 天壤無窮矣。 此以必至之菑孼, 轉得無上景福者, 非耶?



 故臣等言念結成合邦者, 所以擧檀、箕四千有載不磨之大典, 起羅、麗三千里疆不易之盤岱者。 若夫嬌于協約之浮文, 日自擠不測之深淵, 臣等弗取也。



 綢繆須迨未雨, 逡巡所以噬臍, 唯陛下爲二千萬民命, 請速決行大事。



至其鬱興新國, 楷定東亞局勢, 利斷金于一天, 和蘭臭于萬邦之盛德大業, 則陛下與大日本國天皇陛下, 一其聖謨之所致, 臣等何敢贊于鴻圖?



臣等代二千萬民衆, 敢陳苦衷, 唯仰祝云, 宗社躋萬世不易之基, 願起于此, 唯伏祝云, 民人享一等同列之福, 願止於此。



 臣容九等, 無任頞手翹足之赤誠。 臣李容九等, 誠惶誠恐昧死昧死叩頭泣血, 謹上聞。



- -



繼進長書于內閣。 其文曰:




謹上議于內閣總理大臣李完用閣下。 李容九等, 謹按我大韓國之位置, 由大日本帝國之扶護, 以保其安全, 若無復容杞憂。



 然推之旣往, 考之將來, 我大韓國前途, 脩路悠遼, 轉有不禁殷憂。



 挽近宇內大勢一變, 國際競爭, 增劇尤甚。 勝之者興; 敗之者亡。 此天演之理, 必至之勢。



 印度、緬甸、瓜哇、比律賓之所以亡滅, 安南、暹羅之所以傾覆, 支那之所以衰頹, 未嘗有不是之由也。



 如蔑有甲午之役, 大日本帝國之義, 克救我急; 甲辰之役, 大日本帝國之勇, 克排我亂, 則我大韓國宗廟社稷, 亦何以得有今日焉?



 我大韓國之有今日, 一靡不由大日本帝國之扶護。 故韓、日協約, 擧我外交、軍事、司法三大權, 委任諸大日本帝國, 此亦所以保全我社稷, 扶持其宗本也。



 然我如恃斯, 協約以謂可保無事太平於萬世者, 是知有今日, 而不知有明日者。 已寧知宇內大勢, 日動月移, 瞹時不息。



若一朝東亞之平和, 破列國之均勢, 壞以至顚, 頓我大韓國之位置, 則君臣流亡, 社稷爲墟之憂, 殷鑑不遠也。



近在緬甸、在安南、在瓜哇、在比律賓, 此李容九等之所以夙夜殷憂, 罔知攸措也。



 李容九等, 上觀之天時, 下察之人事, 切之於我大韓國之前途, 保全我社稷民人, 可永遠之道, 唯在實行日、韓合邦而已矣。



 如有別策者, 詭變之計, 非所以應於時務, 中於天道也, 請嘗試論之。 李容九等, 愼察大日本帝國對我之眞意, 曰甲午, 曰甲辰, 未曾貳其德, 方針一定, 終始無渝。



 曰: ‘保全我韓國社稷民人也’; 曰: ‘擔保東亞大局之平和也’, 顒若其孚; 盎然其仁。



迺見日本天皇陛下, 禮我皇帝陛下及皇太子殿下之優渥恩愛, 瑩澈可以見矣。 然則我大韓國, 先在今日, 自我提言之。



君臣上下, 一德不疑, 以倚賴大日本國天皇陛下, 組成合邦, 日、韓一家, 俾我皇室, 永享萬世尊榮, 俾我人民, 共躋一等班列, 而我之信誓, 亦有如皦日矣。



 大日本國天皇陛下之推誠, 若彼於我社稷乎, 必有天壤無窮之榮; 於我民人乎, 必有同化日昇之寵。 兩翼振身, 兩輪扶輿, 何憂乎邦權之或不振?



 東亞局勢之致不可擔保哉? 夫我之與日本, 地理上相一致也; 人種上相一致也; 歷史上相一致也; 宗敎上相一致也; 文學上相一致也; 風俗上相一致也;



經濟上相一致也; 政治上相一致也。 分之弱木可撓; 合之儼然一大雄邦。 況乎日本, 旣先超入世界一等國列也。




在昔德乙聯邦分裂爲法郞西所蹂藉, 德乙聯邦統合, 稱霸歐洲大陸。



今者日、韓合邦者, 新以保全我社稷民人, 以深固東方安寧之根蔕, 擔保亞細亞局面之平和, 順應宇內之大勢也。



我大韓國之位置旣定, 大日本國之誠信, 旣感孚我二千萬民衆, 而世界列國之認容日、韓關繫, 決無挾議其間。 勳策振古無前, 鴻業唯此時爲然。



謹代表二千萬民衆, 上議閣下, 閣下請代表百僚, 執奏之天陛。 閣下亦首班臺門, 秉持鈞衡, 其於邦家安危之決也, 必同感李容九等之血衷矣。



李容九等, 無任芹誠之至。



又進願書于統監子爵曾禰荒助, 中外人心, 奮激聳動。



    【원본】 4책 3권 39장 B면
    【국편영인본】 3책 543면
    【분류】 외교-일본(日本) / 인물(人物) / 외교-독일[德] / 외교-청(淸)




韓國文集叢刊 한국문집총간-朝鮮後期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



韓國學綜合DB-韓國歷代文集叢書 한국역대문집총서
http://db.mkstudy.com/zh-tw/


明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清實錄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8:1938048126:10:/raid/ihp_ebook2/hanji/ttsweb.ini:::@SPAWN


朝鮮王朝-高宗實錄-純宗實錄-1863-1910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308002_001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zb_10212004_001


日韓合邦問題ニ關スル件
https://ja.wikisource.org/wiki/%E6%97%A5%E9%9F%93%E5%90%88%E9%82%A6%E5%95%8F%E9%A1%8C%E3%83%8B%E9%97%9C%E3%82%B9%E3%83%AB%E4%BB%B6




同文彙考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levelId=sa_049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經略複國要編4(四、圖說)

經略複國要編4(四、圖說)


經略複國要編4(四、圖說)


華夷沿海圖說


旅順口

遼左、河東諸山,自金州衛旅順口發脈,而實始自山東登州府蓬萊諸山也。


海岱之脈,又自太行、王屋從西南向東北抵登州海中,跌斷起伏,鼉(音馱,龍)磯沙門,長山半洋,諸島相接,以至旅順復發。


故此地海運易行,無甚風波險惡,籍此各島故爾!


義州

朝鮮國王李昖、陪臣尹根壽等避亂逃此。


平壤

倭先鋒平行長據此屯聚倭眾,提督李如松統兵破城恢復,斬首千有餘級,焚薰死者數萬,行長夜遁王京。


咸鏡道

倭將清正等擄王子、陪臣屯此,臣遣策士說之,設兵疑之,倭懼,退走王京。



開城

倭將平三成等屯此,平壤破後,李如松乘勝追剿,斬首數百級。倭眾棄城走,避王京。


京畿道國王建都

倭總兵平秀嘉等屯此,平壤破後,合諸路倭眾約三十余萬據守,畏威乞哀請封,荷蒙恩允盡歸釜山。



江原道

倭奴進攻王京,退歸釜山,往來剽掠,殘破亦多。



忠清道

倭奴屯據王京,四外擄掠,該道亦被殘破。



慶尚道

倭奴往來屯據,殘破殆盡。



全羅道

去歲六月,臣預令李如松遣副總兵劉綎、李平胡等領兵分守要害,後倭將清正等複窺全羅,我兵與戰,倭遂敗歸釜山,不敢再犯。




全慶要害

全羅若光陽、求禮、雲峰、南原諸險有兵防守,則全羅不能入。慶尚若高靈、大丘、善山、慶州有兵防守,則慶尚不能犯。


如此,則朝鮮及我四鎮可保無事,此吃緊(重要的)要害也!


又該國山川自北而南,至濟州島止,全羅、慶尚在國極南,麗人呼為“二南”。是以熊川、釜山等處系全慶最大海口,倭人每歲常犯此也。


又倭舟不能越全羅地嘴,直達東、保、薊、遼西海,全賴此各島錯峙海中,礁石甚多,而海道迂回,帆難馳騁。


即如去歲至今,止在釜山、金海等處屯紮,而不敢逾越以達西海者,職此故也!




西生浦


倭將平行長等自王京退後,潛伏此浦,伺候封事者八月餘矣。安靜不敢生事,狡夷至此,可謂恭順,


況今表文已至,冊封一事,望速宸(音陳,皇帝的決斷)斷!



釜山

釜山、熊川沿海一帶,海口最多,慶尚居民與倭通市結婚近百年矣。見有倭戶盤據該國,志書可考,故此地常有倭患,特未若前歲之甚耳!


全慶要害,不可不守,守之則安,失之則危中國,因之萬分吃緊要害也!



龍山倉

朝鮮歷年通國之糧俱 積聚於此,後被倭將盤據,三十萬眾賴此足食。臣設策遣副總兵查大受等潛入倭營縱火夜焚,倭計始窘,廼(同乃)一意乞降。



東海一面

該國東海一面,礁石甚多,並無寬闊海口,倭舟從來不犯。



懲毖錄(幷)錄後雜記



懲毖錄(幷)錄後雜記


인명: 유성룡(柳成龍)[1542~1607]저자



징비록(병)록후잡기 v1[懲毖錄(幷)錄後雜記 v1]
http://yoksa.aks.ac.kr/search/Search.jsp?fn=&search_word=&searchtype=0&mode=all&mType=0&searchText=&startdate=&enddate=&sobj=0&keywordtext=%E6%87%B2%E6%AF%96%E9%8C%84&sopt=




韓國民俗文學詞典
http://folkency.nfm.go.kr/cn/main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宣祖昭敬大王二十年丁亥九月日)


宣祖昭敬大王二十年丁亥九月日本關白平秀吉使


[주:大明神宗顯皇帝萬曆十五年丁亥]對馬小奠橘康廣來聘日本有天皇僭號紀元而不


預國事國事聽於關白源氏爲關白累百餘年而秀吉代之秀吉本賤隷人爲關白卒伍善戰積功爲大


將至假關白秀吉回軍戰捷仍纂關白位攻殺不附


已者用兵四克竝呑諸島提封六十六州鍊精兵百


萬日本之盛古未有也秀吉志滿意得遂欲侵犯中


國以前歲舟犯江浙終未得意謀先據朝鮮從陸進


兵遂使康廣來求通信書辭甚倨有天下遞朕一握




之語而我國邈然不知其故上以日本乃纂弑之


國不可接待其本使當以大義諭送諸臣以爲化外


之國不可責以禮當依例接待上從之但答書契


而不許送使前提督趙憲上疏曰今此日本之使有


[주:重峰上疏]何名義乎臣之臆料則不過如季平子之逐昭公而


行成於齊晉司馬昭之弑魏主而示威於吳蜀內掩


放弑之迹外索徵求之漸以爲興兵作賊之釁者也


是果愛我敬我而交使乎世有魯連胡銓其必抗義


極言以斥其人而側聽累日未聞有倡義告絶之謀


是可謂國有大臣乎項羽之强天下無敵而漢王一






數弑帝之惡則匹夫塞氣諸侯寡助新酋雖强未必


及於項羽十島雖偏不無忠義之士矣若聞國家聲


大義以黜請成之使則自有相感之理遠激于憬彼


之徒爲舊主報仇自有其人矣寧知駕海窺我之日


自不無逆亮之見殲乎又曰宋有臘冤時有小官言


今無策只有起劉元城陳了翁作相則冤不戰而自


平臣願亟召朴淳成渾等使進大務强幹固本則虜


之憑凌雖未可及止而猶有扶將危亂之謀矣疏入


朝廷譁然以爲妖妄上命焚其疏是歲三月倭


兵三十般忽自嶺南外洋直到興陽損竹島水使沈巖使鹿島萬戶李大源嘗敵而擁兵不救大源遂以


孤軍獨進死之是夜倭亦遁歸遂無形影野朝駭惑


先是南邊之民多爲官長所侵撓逃入日本至是倭


以康津叛民沙火同爲嚮導而來蓋欲嘗我之兵力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View.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20226_000&aa10no=kh2_je_a_vsu_20226_001&aa15no=001&aa20no=20226_001_0001&gnd1=&gnd2=&keywords=&rowcount=10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aa10up=kh2_je_a_vsu_20226_000&aa10no=kh2_je_a_vsu_20226_001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http://yoksa.aks.ac.kr/dataFiles/img/book2/2/JE_A_20226/JE_A_20226_001_000021.gif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http://yoksa.aks.ac.kr/dataFiles/img/book2/2/JE_A_20226/JE_A_20226_001_000022.gif


 亂中雜錄(난중잡록) 조경남(趙慶男)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8010&nodeId=NODE07373688


大東野乘대동야승,대동야승
http://folkency.nfm.go.kr/cn/topic/%E5%A4%A7%E4%B8%9C%E9%87%8E%E4%B9%98/6104



大東野乘대동야승


彙編了朝鮮時代的野史、雜文集共72卷72冊的叢書。


據推測是在肅宗末年到英祖、正祖期間編纂而成的。


首爾大學的奎章閣本手抄本,是迄今為止唯一流傳下來的作品。《大東野乘》共收錄了59 種雜文,風格迥異各具一格。


歷史性的事件經過一定的改編,記錄了從士大夫社會到民間的瑣碎日常,此外,由於增加了虛構的要素,不僅內容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而且雜文的敘事方式和敘事風格也並不單一,囊括了野史、逸話、詩話、笑話、漫錄、隨筆等形式的短篇作品。



其中主要的雜文集,按照編者的生活年代按時代排序依次為,15 世紀末16 世紀初編纂的朝鮮初期雜文集有徐居正(1420 年~1488 年)的《筆苑雜記》、金安老(1481 年~1537 年)的《龍泉談寂記》。16 世紀末到17 世紀初編纂的朝鮮中期雜文集有安璐(16 世紀後期)的《己卯錄補遺》和《逸史記聞》(編者不詳)。



朝鮮中期的雜文集反映出社會、經濟、政治方面的驟變,對於關於士禍獄事的記錄,或壬辰倭亂與丙子胡亂的記錄,皆為重要的史料。




    甲辰漫錄(갑진만록) 윤국형(尹國馨)
    遣閑雜錄(견한잡록) 심수경(沈守慶)
    癸甲日錄(계갑일록) 우성전(禹性傳)
    癸未記事(계미기사) 미상(未詳)
    癸亥靖社錄(계해정사록) 미상(未詳)
    光海朝日記(광해조일기) 미상(未詳)
    光海初喪錄(광해초상록) 미상(未詳)
    己卯錄別集(기묘록별집) 미상(未詳)
    己卯錄補遺(기묘록보유) 안로(安璐)
    己卯錄續集(기묘록속집) 미상(未詳)
    畸翁漫筆(기옹만필) 정홍명(鄭弘溟)
    寄齋史草(기재사초) 박동량(朴東亮)
    寄齋雜記(기재잡기) 박동량(朴東亮)
    己丑錄(기축록) 황혁(黃赫)
    己丑錄續(기축록 속) 미상(未詳)
    東閣雜記(동각잡기) 이정형(李廷馨)
    亂中雜錄(난중잡록) 조경남(趙慶男)
    歷代要覽(역대요람) 조경남(趙慶男)
    龍泉談寂記(용천담적기) 김안로(金安老)
    柳川箚記(유천차기) 한준겸(韓浚謙)
    黙齋日記(묵재일기) 안방준(安邦俊)
    聞韶漫錄(문소만록) 윤국형(尹國馨)
    丙辰丁巳錄(병진정사록) 임보신(任輔臣)
    涪溪記聞(부계기문) 김시양(金時讓)
    師友名行錄(사우명행록) 남효온(南孝溫)
    象村雜錄(상촌잡록) 신흠(申欽)
    石潭日記(석담일기) 이이(李珥)
    謏聞瑣錄(소문쇄록) 조신(曺伸)
    續雜錄(속잡록) 조경남(趙慶男)
    松溪漫錄(송계만록) 권응인(權應仁)
    松都記異(송도기이) 이덕형(李德泂)
    松窩雜說(송와잡설) 이기(李墍)
    時政非(시정비) 미상(未詳)
    延平日記(연평일기) 신익성(申翊聖)
    五山說林草藁(오산설림초고) 차천로(車天輅)
    梧陰雜說(오음잡설) 윤두수(尹斗壽)
    慵齋叢話(용재총화) 성현(成俔)
    雲巖雜錄(운암잡록) 유성룡(柳成龍)
    月汀漫筆(월정만필) 윤근수(尹根壽)
    乙巳傳聞錄(을사전문록) 이중열(李中悅)
    陰崖日記(음애일기) 이자(李耔)
    凝川日錄(응천일록) 미상(未詳)
    逸史記聞(일사기문) 미상(未詳)
    紫海筆談(자해필담) 김시양(金時讓)
    長貧居士胡撰(장빈거사호찬) 윤기헌(尹耆獻)
    再造藩邦志(재조번방지) 신경(申炅)
    丁戊錄(정무록) 황유첨(黃有詹)
    竹窓閑話(죽창한화) 이덕형(李德泂)
    淸江先生鯸鯖瑣語(청강선생후청쇄어) 이제신(李濟臣)
    靑白日記(청백일기) 신익성(申翊聖)
    靑坡劇談(청파극담) 이육(李陸)
    秋江冷話(추강냉화) 남효온(南孝溫)
    稗官雜記(패관잡기) 어숙권(魚叔權)
    筆苑雜記(필원잡기) 서거정(徐居正)
    荷潭破寂錄(하담파적록) 김시양(金時讓)
    海東樂府(해동악부) 심광세(沈光世)
    海東野言(해동야언) 허봉(許葑)
    海東雜錄(해동잡록) 권별(權鼈)
    混定編錄(혼정편록) 안방준(安邦俊)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石塘公燕行錄-權悏 ( 권협)

石塘公燕行錄-權悏 ( 권협)


石塘公燕行錄-初十日[권협(權悏)]


石塘公燕行錄-權悏 ( 권협)


燕行錄(연행록) 권협(權悏)



初十日[권협(權悏)]


晴。前日初昏。 宣傳官權悟持咨奏來。早起査對訖。治任越江。日已午矣。夕投宿土城人家。



十一日[권협(權悏)]


晴。曉發。過湯站。午飯于湯河邊。夕投宿伯顏洞人家。是日。譯官金汝恭齎孫軍門呈咨事。有 旨追來。卽修祗受書狀送還。



十二日[권협(權悏)]


朝晴。午陰。曉發。過薛里站。到三官廟河。氷雪消下。水深不可渡。里人持丫尙船一隻。濟人受直。而適葉遊擊到此。所持卜物。一一看載以濟。



臣使李檣。告以陪臣告急前去。一刻爲急。願先濟以去。遊擊不許。遊擊過去後。臣始得濟。日已昃矣。



遊擊所賫之物。皆得於我國者也。車輛盈路。視之可駭。遊擊亦頗忌憚臣行。及至八渡河。遊擊又坐河邊。以丫尙看濟卜物。見臣之來。卽避匿店舍。



蓋羞恥之心。不覺自發也。臣從灘流水淺處涉過。催鞭前去。未至通遠堡五里許。止宿。是日。馬摠兵以備倭防守器械督措事。巡向沿邊。入宿堡裡云。





十三日[권협(權悏)]


晴。午雪。鷄鳴發行。過通遠堡。踰分水嶺。午飯于煽馬場。冒雪行去。踰高嶺。夕投宿甜水站人家。




十四日[권협(權悏)]


晴。鷄鳴發行。踰靑石嶺。午飯于三流河邊。夕到遼東。





十五日[권협(權悏)]


晴。留遼東。早朝。臣率一行。詣都司。見官大人劉孔胤。對茶訖。問曰。告急是甚麽事。



臣令表憲告曰。日前專差譯官禹治平,金得鎰等所呈咨內事是也。賊酋兇悖。不遵 天朝約束。 冊使纔旋。淸正踵至。帶兵船六十餘隻。裝載一萬餘衆。



分據機張,西生等處。又豐茂守帶兵船六十餘艘。續到竹島。其他別起賊船。逐日絡繹出來。小邦危亡之勢。迫在朝夕。



爲此星馳告急。望老爺憐見。作速打發。陪臣不帶車輛。只要騎坐馬匹。卽刻要行。大人曰。 天朝於備倭一事。不敢少緩。必將發兵防守。



但你國審知賊必發動。然後來告。亦未晩也。表憲答曰。伊賊旣瀰漫於我國邊上。聲言衝突。勢甚鴟張。



或稱打圍。撗行於咸安,昆陽等地。或進入於晉州,豆恥津等處。踏看迤西路途。其情叵測。若待發動深入。然後來告。則 天朝雖欲救援。必無及矣。



大人曰。你說是當。卽打發。臣卽辭退。少選。大人令鎭撫四人。送銀子四兩。書示所求物件于別紙。



使之換貿以納曰。你行雖急。必須納盡此數。然後可得前去。不然則去不得云云。



觀其意。以臣行急之故。要爲刁蹬之計。第以數目。極其煩多。雖傾盡一行盤纏。不足以充其數。臣不得已。就其所求中艱備三分之一。具單子。



且給鎭撫各人面皮若干。幷還所送銀子。欲令李檣偕鎭撫往納。備陳行忙無物賫來之情。且說憲牌不敢少遲。願速打發之意。則鎭撫等發怒。



將單子及憲牌投擲於地曰。你敢以憲牌哄我耶。所求之物。都不要納。但你飛去走去。任你所爲。卽上馬揚鞭而去。挽之不得。無可奈何。因致昏暮。



十六日[권협(權悏)]


陰。夜雪。留遼東。曉頭。令館夫往請鎭撫各人。則怒不肯來云。卽令表憲,李檣往見招來。更陳告急事重。願速打發。



鎭撫等曰。你若誠心急往。則何不依我所言。勒脅需索。比昨尤甚。臣以一日之留。旣極未安。而是日。



又將不得發。憂悶塞中。罔知所爲。卽令譯官。引鎭撫。就臣盤纏所停處。一一歷視。因說今行不討車輛。只要一行員役所騎馬而已。



則其無盤纏。推此可知云云。然後鎭撫等。始頗回心。至日黑後。將單子物件。帶同李檣往納。



石塘公燕行錄-初十日[권협(權悏)]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8024&nodeId=NODE07386419#none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李光濤

《經略復國要編》、《懲毖錄》、《兩朝平攘錄》、《萬曆三大征考》、《征韓偉略》



懲毖錄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Z.0000.0000-20090714.AS_BC_168&bookNum=&pageNum=



연행록 ( 燕行錄)
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grpId=&itemId=BT&gubun=book&depth=6&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BT_1413A_0010_010_0020&upSeoji=ITKC_BT_1409A&viewSync=OT



연행록 ( 燕行錄) -정유년(1597, 선조 30) 2월
http://db.itkc.or.kr/dir/pop/mokcha?dataId=ITKC_BT_1413A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唐土名妓伝, 唐土名勝図会

唐土名妓伝, 唐土名勝図会


唐土名勝図会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ru05/ru05_04025/index.html


唐土名勝図会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u05/ru05_00987/


唐土名妓伝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40078



唐土名妓伝 唐土名妓伝 (とうどめいぎでん)
http://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13911



国文学研究資料館の館蔵和古書画像のためのテストサイト
http://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帝鑑圖說 八駿巡遊5

帝鑑圖說 八駿巡遊5


帝鑑圖說 狂愚覆轍 八駿巡遊5



明實錄/神宗/卷三十六 萬曆三年三月/4日(P.837)


○癸卯 上御文華殿講讀


上覽帝鑑圖說至彊項令董宣事嘉歎久之顧謂輔臣張居正等曰彼公主也



尚不私庇一奴如此外戚家何可不守法今戚里間朕以 慈闈故多有委曲調停處渠寧詎知



○大學士張居正題日講官丁士羙等六員輪赴館記注起居以修撰王家屏徐顯卿張位于慎行沈懋孝編修沈一貫編修章奏



時位方給假在籍促令復任以修復史職議建自位也 上從之



○敘宣府外十三家增修邊垣功總督宣大方逢時廵撫宣府吳兌各賞銀二十兩紵絲二表裏總兵官雷龍懷隆兵備吳哲口北參將王汝梅許希孟各十五兩



參將守備旗牌把總等官原于天等各賞有差



帝鑑圖說


八駿巡遊 周穆王


周史紀:穆王臣造父善禦,得八駿馬。王使造父禦之西巡,樂而忘返。東方徐夷,乘間作亂,周乃中衰。



解:周史上記,穆王時,有個臣叫做造父,善能禦車駕馬。是時穆王得了八匹極善走的駿馬,使造父駕著,往西方去巡幸。



當時天下太平,穆王駕著那駿馬,任意遨遊,不思返國,把朝廷政事都廢了,民心離叛。東方有個徐夷,因此乘空造反,僭稱為徐偃王。



近徐的諸侯,多有往朝于徐者。周家的王業到此中衰。



評:夫穆王初年,亦是個英明之主。後來,只為用了造父,耽于遊幸,遂致政亂國衰。然則,人君之舉動,可不慎哉!




   1. 游畋失位 夏太康,   2.脯林酒池 夏桀王,    3.革囊射天 商武乙


   4.妲己害政 商紂王,    5.八駿巡遊 周穆王,    6.戲舉烽火 周幽王


   7.遣使求仙 秦始皇,    8.坑儒焚書 秦始皇,    9.大營宮室 秦始皇


   10.女巫出入 漢武帝,   11.五侯擅權 漢成帝,   12.市里微行 漢成帝


   13.寵昵飛燕 漢成帝,   14.嬖佞戮賢 漢哀帝,   15.十侍亂政 漢桓帝


   16.西邸鬻爵 漢靈帝,   17.列肆後宮 漢靈帝,    18.芳林營建 魏主叡


   19.羊車游宴 晉武帝,   20.笑祖儉德 宋武帝駿,  21.金蓮布地 齊主寶卷


   22.捨身佛寺 梁武帝,   23.縱酒妄殺 北齊主洋,  24.華林縱逸 北齊主緯


   25.玉樹新聲 陳後主,   26.剪綵為花 隋煬帝,    27.遊幸江都 隋煬帝


   28.斜封除官 唐中宗,   29.觀燈市里 唐中宗,  30. 寵幸番將 唐玄宗


   31.斂財侈費 唐玄宗,   32.便殿擊毬 唐敬宗,  33.  寵幸伶人 後唐莊宗


   34. 上清道會 宋徽宗,  35.應奉花石 宋徽宗,  36.  任用六賊 宋徽宗




帝鑑図説. 前 第1冊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288165


帝鑑図説. 前 第2冊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288166



帝鑑図説. 前 第3冊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288167



帝鑑図説. 前 第4冊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288168


--

帝鑑図説. 後 第1冊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288169


帝鑑図説. 後 第2冊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288170

--


帝鑑圖說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di_jian_tu_shuo04.html#features/196


帝鑑圖說
http://dahcr.ihp.sinica.edu.tw/ebook/di_jian_tu_shuo04.html#features/218

--

史/編年/明實錄/神宗/卷八 隆慶六年十二月/17日(P.290)  -帝鑑圖說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8^1938048126^803^^^60211001001500100017^N@@1900996369



明實錄/神宗/卷九 萬曆元年正月/12日(P.323) -帝鑑圖說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8^1938048126^803^^^60211001001500110009^P@@625826342


明實錄/神宗/卷十一 萬曆元年三月/4日(P.364)  --帝鑑圖說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8^1938048126^807^^^60211001001500130004^3@@1586396734


明實錄/神宗/卷三十六 萬曆三年三月/4日(P.837)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7^178335053^807^^^60211002001500380004^4@@1250906028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小中華16-朝鮮王朝實錄-純祖實錄-元年(1801)

小中華16-朝鮮王朝實錄-純祖實錄-元年(1801)


小中華16-朝鮮王朝實錄-純祖實錄-元年(1801)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純祖實錄/元年(1801) 卷二至三/卷三 五月至十二月/十二月/22日


○甲子/行討邪陳賀于仁政殿。

頒敎文:


若曰。惟我皇天列祖,默祐邦家,廼者元惡巨魁,遄伏典憲,祗告宗社陟降,誕諭卿士庶民,八域同慶之休,萬代彝倫之敍。



念箕封方數千里,而升平垂四百年。其民士、農、工、商,其文詩、書、禮、樂。



所誦法者,堯、舜、禹、湯、文、武、孔、孟、周、程之訓,所修明者,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倫。



蓋我列聖相承,二南之化興,而三物之敎作,亦賴群賢輩出,六經之旨闡,而千聖之心傳。



洪惟我先王二紀光臨,一念正學,崇儒重道,表章朱夫子全書,尊華攘夷,昭揭魯《春秋》大統。一國興孝,推躬行心得之餘,四海歸仁,有過化存神之妙。



詎意極西方陰沴之氣,闖入小中華禮義之邦?



敢欲滓穢太淸,所事者蛇神、牛鬼,幾至誑惑半世,其說則地獄、天堂,神父、敎主之稱,崇奉過於尸祝,十誠、七克之目,誕妄類於讖符。



喜生惡死人情也,而視刀鋸如袵席,追遠執本天理也,而以烝嘗爲弁髦,若敖之鬼不其餒,而中冓之言亦可醜也。



紏結錮族、廢孽、怨國、失志之輩,藉聲勢而植黨,援嘯聚市井駔儈、農夫、紅女之流,混名分而黷風敎。



或以數字謎語,各立標名,或以半幅邪圖,暗粧巢窟,或聚首講誦於深夜密室之內,或揚言煽動於白日大都之交。知百年爲戎,殆甚伊川之被髮,



苟一日有變,奚啻潢池之弄兵?承薰隨燕槎,而購來邪書,入洋堂而師事異類。若鍾之全家竝染,難弟難兄,哲身之一鄕皆迷,爾姻爾戚。



昌顯以禧賊餘孽,最稱護法沙門,樂敏以法從近班,甘爲傅令軍卒。背國恩而怙終舊習,恭、昌之中毒尤深,毁家廟而斁絶倫彝,忠‧然之稔惡先著。



痛矣忠藎之華冑,又有建、伯之悖孫。舍詩、禮而習妖言,甚至撫頂受號,援經傳而證左道,必欲引頸就刑。



家煥厚沐兩朝洪恩,濫躋二品峻秩,蟲雕篆刻薄技,終歸於詖淫,蜂目豺聲素性,莫掩其陰譎。指揮排布之實主,逆甥則薰,翻謄傳習之與同死友惟檗。



凡一代眞胡種子,皆其門徒,爲四方逋逃藪淵,隱若渠帥。最是濟恭,一國之聲討已久,再造之恩渥何如?



丹書載名,自有三大罪昭著,黃扉竊柄,素爲群不逞依歸。璁‧萼之餘論是崇,角立名義,冀‧溫之將心漸露,眼無國家。



遂乃斥邪說者,視若仇讎,附凶黨者,力加扶植。當廷臣討二凶之日,却步者誰逮?頃年覈三賊之辰,滅口乃巳。



瓜葛之結,近在門庭,衣鉢之傳,至及孽屬,陽言存昌等小竪,皷舌如簧,陰護家煥輩凶徒,挺身立幟。



雖山藪包荒之度,姑寬顯誅,而日月照臨之明,畢燭奸狀。時則所謂周文謨者,自托洋敎中來,幾年關通,塞北之呼吸直接,萬里咫尺,江南之從跡誰知?



邊門失鎖鑰之嚴,蜂蠆入袖,輦轂有羌胡之伏,蜮弩含沙。若潢若一羽翼於前,若沁若禧紹介於後。



完淑則天生妖女,爲居停主人,仁吉則身代邪魁,爲應募死士,於是以逆宗爲奇貨,以賊任爲外援。脫身囚山,家人之腸肚共貫,假息瀛海,賊邊之聲氣暗連。



敢曰華人之假稱,權凶之慝謀始綻,至比楚獄之多濫,奸壬之悖說又行。方沖年嗣服之初,奈彼猖獗?



自仙馭賓天之後,惟意跳踉。嗟!亂萌之有由,嚴乎十手所指,乃逆變之至此,澟若一髮之危。



至若嗣永,狼貙心腸,狐魅面目,都門甲子,久托符水之名,天津落暉,敢逃草莽之命。書出一片素帛,設爲三條凶謀。



忍於三百州名敎之鄕,開門納賊,招來九萬程洋海之舶,指日犯疆。指斥詬罵,則百倍逆鍾,交通往復,則一串賊沁。啓欽皷吻於萊府,恒儉攘臂於湖州。



散盡千金,邪黨之部署已定,如印一板,凶書之根窩可尋。此誠适、璉、麟、亮之所不敢萌,雲、海、夏、恭之所不敢道,爾亦林蔥蠢動中物,胡寧忍斯?



粤自檀、箕、羅、麗以來,未曾聞者。惟我慈聖,以先王之志爲志,以宗國之安爲安,炳幾折奸,偉媧皇補天之烈,發號出令,儼女堯臨朝之儀。



鈇鉞關和,明義理於天下後世,雨露霜雪,尊朝廷於大中至公。穆然念肘腋危機,渙乎發日星明旨。



乃於本年三月,命義禁府,開鞫按覈,持忠、尙然、仁吉、潢、有一等前已伏法,



䄄之妻若婦賜死,家煥‧哲身杖斃,文謨令軍門梟首示衆,



承薰、若鍾、昌顯、樂敏、建淳、伯淳、必恭、存昌、完淑及外此邪黨敎萬、宗敎、喜英、弼周、範禹等,邪女景福、福惠、雲惠、新愛等,



凡締結沈溺之諸賊,後先正法。越八月嗣永就捕,與恒儉、持憲、沁、千禧等,竝明正典刑,其訛惑諸道者,下送本地方正刑。



大臣、三司,以除惡祛本,齊聲力請,乃命濟恭追奪官爵。



天網不失,乾道孔昭。禹鼎懸而魑魅莫逃,軒車指而氣翳廓掃,妖腰亂領,次第殲夷,禍本凶窩,到底劈破。



雖彼婦、孺、輿儓之賤,人得以共誅,倘非天地祖宗之靈,國安有今日?予寡人嘗聞之,形體謂之天,主宰謂之帝,性情謂之乾,功用謂之神。



四時行而百物成,何嘗諄諄然命?三光明而六氣運,蓋亦昭昭之多。張子之父乾母坤,只言分殊理一,《戴記》之先河後海,所貴返本溯源。



惟上天無臭無聲,噫!彼賊是誣是矯。又況其道則至詭至淺,其跡則至憯至妖,談空說靈,掇拾釋氏之糟粕,粧神幻鬼,髣髴巫史之派流。



以至誑民惑世之書、滅倫敗常之變,在三代盛際,可但水火投諸,具一端秉彝,皆知狗彝不若。然且抵死沈溺,豈常理之可推?



試觀積年經營,固凶肚之別有是。蓋外托邪術,內懷異圖,始也假托神敎,潛釀滔天之禍,終焉讎視君父,公肆射日之謀,火燒草生之憂,夫豈一朝一夕?



河決魚爛之患,殆將不奪不饜。玆者薄施五用之章,益念一變之道,龍蛇咸化,昔寧考以人治人,鯨鯢駢誅,今小子惟辟止辟。爲民父母,詎無下車泣之心?



哀我黔黎,庶知解網祝之意。人情屬懲創之會,世道有挽移之漸,咨爾有衆,靜聽敷心之音,率囿會極之治。



臣思忠而子思孝,出而講尊主庇民之方,女則織而男則耕,入而勉愛親敬長之節。



《禁茨》、《鳧鷖》之什,禮先蘋蘩,《關雎》、《麟趾》之詩,風行江漢。



芻、豢、菽、粟,章程乎㾾、洛、關、閩,俎豆冠裳,步武乎庠、序、學、校,毋失天卑之德,不離日用之常,顧一種好新之風,卽近世蠱俗之習。



動稱考證名物,必欲與先儒背馳,競效艶異傳奇,靡然是小品口氣,一轉而作索隱行怪,其弊漸滋,再轉而爲異端不經,其機可畏。



非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皆宜去之,此五倫之書、鄕禮之編所以作也。于以明天理而淑人志,于以闡聖學而尊王綱。



自本月二十二日昧爽以前,雜犯死罪以下,咸宥除之。雷雨作解之仁,與百姓更始,乾坤回泰之慶,曠千古初逢。



雖大德之曰生,眚災是赦,苟邪孽之不悛,劓殄無遺。於戲!燕謨不忘,象魏在彼。



一陽之消息纔至,天心驗《剝》‧《復》之機,萬年之基命維新,邦運增磐泰之勢。王言宜簡,豈欲播告之脩?海宇旣淸,更冀於變之美。



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大提學李晩秀製。



    【太白山史庫本】 3책 3권 64장 B면
    【影印本】 47책 419면
    【分類】 *왕실(王室) / *정론(政論) / *어문학(語文學) / *역사-고사(故事) / *신분(身分) / *윤리-강상(綱常) / *사상-서학(西學) / *사상-유학(儒學) / *사법(司法) / *가족-가족(家族)


詎意極西方陰沴之氣, 闖入小中華禮義之邦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0112022_001


風氣相近, 聲敎攸漸, 衣冠悉遵華制, 文字不用番梵, 或稱小中華, 或稱君子之國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312021_002


惟我殿下, 臨御二十有餘年, 明理講義, 以繼述我列聖朝志事, 以賁飾我小中華文物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209001_001


東國稱小中華,而三韓以前,大樸之尙爾,儀文多草創,至今未遑於應行之典禮而然乎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105022_002


刑政再恢於湖海, 庶幾民志之交孚。 不意小中華尙禮義之邦, 乃有極悖亂、至凶慘之變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4014_001


文華彬彬,禮儀濟濟,令人起敬。素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2014_006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小中華14-朝鮮王朝實錄-正祖實錄-二十二年(1798) 

小中華14-朝鮮王朝實錄-正祖實錄-二十二年(1798) 


小中華14-朝鮮王朝實錄-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正祖實錄/二十二年(1798) 卷四十八至五十/卷四十九 七月至十月/九月/1日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正祖實錄/二十二年(1798) 卷四十八至五十/卷四十九 七月至十月/九月/1日


二十二年 九月


○辛酉朔/四學儒生兪春柱等上疏曰:

“《春秋》一部,聖人所以尊王攘夷,爲萬世立人極耳。彼申若樞,抑獨何心,忍忘此義,口襲夷狄之風,手書夷狄之言,甘作《春秋》之罪人?人之無良,胡至此極?


惟我殿下,臨御二十有餘年,明理講義,以繼述我列聖朝志事,以賁飾我小中華文物。



其所以褒尙節義,扶植倫綱者,靡不用極,又此新刊《春秋》,重揭日星,固宜人心底定,世道歸正。



而一種怪鬼,換面迭出,至有至凶絶悖之說,登諸章奏,世間變怪,可謂無不有也。



蓋其全篇褻慢,遣辭奰戾,亂言之不足,至於悖經,悖經之不足,至於辱國,此豈洪水猛獸之災而已哉?至若封山之說,尤極荒悖,曾謂喬嶽,不如魯仲連乎?



又況近日邪學漸熾,窩窟愈固,實有嘯聚胥溺之患。若不快正典刑,益明義理,則將無以少戢凶徒永杜亂萌,伏乞亟揮乾斷,夬施當律,俾頹綱振而王法行。



則是亦《春秋》一治也。”
批曰:“申若樞,固不足責。不知畏而爲是,其恥在於朝廷。爾等退修學業。”


   

【太白山史庫本】 49책 49권 27장 A면
    【影印本】 47책 107면
    【分類】 *정론-정론(政論) / *교육-인문교육(人文敎育) / *사법(司法) / *사상-유학(儒學)

--


○掌令鄭最成上疏曰:


“臣於前獻納任長源之疏,始也惝怳而繼之以駭惋。其論人心俗習處,語沒倫脊,意無宗主,胡說亂叫,無一切實之言,



此或歸之於見識之不精,文字之未鍊,不必深責,而至於華城一事,噫嘻!此何言也?



拱護象設,創設關防,金湯永鞏,此誠聖人之微意,而豈直爲雉堞樓臺之勝哉?況沒不煩民,財無損下,彼旣亦能言之矣?



設有進言之臣,持疑於經始之初,則容或可也。又若工役不寢,土木方興,則當此歉歲,姑請



停止亦固也。而乃於完役三年之後,又無目下興作而追提言之,肆然歸之於張皇過禮之科,此果箴規乎?抑亦譏剌乎?



將言新邑之壯麗,而先說沿路之簫索。其意隱若以爲一自城役之肇創,蔀屋淍瘵日以益甚者然,語脈歸趣之所在,誠未可曉。



至於蒼梧會稽以下數句語,是豈臣子之所敢斥言者乎?大欠敬謹,合置重律,先施屛裔之典,斷不可已也。”




批曰:“鳳鳥不至,鳥卵猶惜,以言爲名,則務宜顧護。目下時政之可言而有能稱塞勤求之旨者,何限?而今以僚臺無隱之說,張皇論斥,未知爲可。



爾則從重推考。”


    【太白山史庫本】 49책 49권 27장 B면
    【影印本】 47책 107면
    【分類】 *정론(政論) / *사법(司法) / *군사-관방(關防)


--


○削掌令鄭最成職,中批任長源爲同副承旨。最成引避啓言:“仙寢旣卜,新邑載營,蓋因關防之形,而兼爲瞻慕之所也,不識大聖人微意者,初不敢輕易議到。



而今於城役已完,宮室告成之後,忽立異議曰:‘無已過乎?’又曰:‘經年而勞國。’其疏旣云,‘役不煩民’,則又謂之勞國何也?



論道路之弊,則過稱淒涼也蕭條也,語新邑之制,則極云宏麗也侈大也,上下語脈之不相接,其意豈不異哉?至若 ‘象耕鳥耘’下句語,大非敬謹,大爲妄發。



臣不敢形諸文字,而尤可痛惋者,敢引列聖仙寢而爲證。是豈今日臣子所敢言者乎?草草論劾,不惟不賜允從,誨責備加,至有重推之典,何敢仍冒於臺次乎?



請命遞斥。”批曰:“矯俗一何難哉?導之使言,不中旡咎,不諱勿責。從又



奬之賞之,尙患其依舊軟熟,無望生瞎如爾者,逐句紬繹,逐叚鉤賾,抉瑕成罪,覓瘢搆釁。乃有此等悖常之論,前恥未洗,新弊反甚,聞者解體,爲害非細。



爾亦不率敎中一人,寧不駭然?以諫爲官,許其言事,則豈可裁量取舍於敢言不敢之間,擇言而發乎?以今習氣,能有納言之疏?



竊幸今世,亦有徑情之士。爾所謂可罪,予則曰可賞,豈其賞之不厚,故致爾避疏之雜進乎。



若更不卽明示弦韋,無以定其趣向,爾則削職,司諫任長源,同副承旨除授。”
   

【太白山史庫本】 49책 49권 28장 A면
    【影印本】 47책 107면
    【分類】 *정론(政論) / *인사(人事) / *사법(司法) / *군사-관방(關防)



惟我殿下, 臨御二十有餘年, 明理講義, 以繼述我列聖朝志事, 以賁飾我小中華文物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209001_001



東國稱小中華,而三韓以前,大樸之尙爾,儀文多草創,至今未遑於應行之典禮而然乎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105022_002



刑政再恢於湖海, 庶幾民志之交孚。 不意小中華尙禮義之邦, 乃有極悖亂、至凶慘之變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4014_001



文華彬彬,禮儀濟濟,令人起敬。素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2014_006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小中華2@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實錄/十二年(1481)

小中華2@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實錄/十二年(1481)


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實錄/十二年(1481) 卷一百二十五至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十四 十月/17日(P.11-2)


○戊午/南原君梁誠之上言曰:


臣竊惟,自古天下國家之事勢已成,而或不能知,雖已知,而又不爲慮,此皆不可之大者也。


若先事,而預圖之,則何長治久安之難哉?今聞中國,將置衛於開州,臣反覆籌之,有大可慮者焉。


開州據鳳凰山爲城,山勢突兀,中有大川,三面絶險,一面才通人馬,眞所謂天作之地,一夫當關,萬夫莫敵者也。


唐太宗駐蹕以伐高麗,且(遼)〔遣〕遺孼,竊據以圖興復,古今見之者,孰不知有關於我國哉?


今北指山路瀋陽、鐵嶺、開元,以連野人,南指海道海盖、金復,以接登、萊,西指遼東、廣寧、錦州、瑞州,以通燕、薊,於彼則有維州之利,


於我則有漢中之勢,實東道衝要之地也。夏日則萬頃之險,猶足據也,


至冬日,則平如砥,而直如矢矣,雖兄弟父母之邦,不當如是相近也:平時平安之民逃賦役者,太半歸之,彼亦輕徭薄賦,招納之矣。


然邊民之盡入於隣境,一時之害也。


大國之置兵於境上,萬世之慮也:臣以古今天下之勢言之,九州之內,固中國帝王之所理也,四海之外,西域則葱嶺流沙幾三萬里,


北方則沙漠不毛,窮荒無際,東夷則扶桑日本,環海爲國,南蠻則占城眞臘,溪洞瘴厲,此自古不通乎中國者也,


西曰巴蜀、劒閣之路,秦始開之,南曰儋耳瓊崖之地,漢始郡之。東北關外曰,營州、遼東、西之地也,西北關右曰,凉州、河西五郡是也,此至後世,通乎中國者也。


惟我大東,居遼水之東、長白之南,三方負海,一隅連陸,幅員之廣,幾於萬里。自檀君與堯竝立,歷箕子、新羅,皆享千年,前朝王氏亦享五百。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凡三千九百年于玆矣。


- -



黃溍以爲仕國,黃儼亦曰天堂,元世祖使我以儀從舊俗,高皇帝許我以自爲聲敎。然使我自爲聲敎者,非徒言語不通,習俗亦異。


以元末紅軍二十萬人,闌入我疆,我以大兵擊斬殆盡,軍聲大振,聞于天下,且皇明定都金陵,而本國與北元連境,勢不得不如是也。


或以爲,‘中國之於東方,漢、隋、唐,窮兵而不能守,遼、金、元,接壤而不能逼。



臣謂,‘盜據平壤,其興廢無足道也。高句麗據馮氏餘資,其强莫加焉,隋煬百萬之師,大敗於薩水;


唐宗六師之征,無功於遼左,漢雖得之,未幾爲高句麗所據,唐雖平之,亦旋爲新羅所有。一彼一此,三韓世守之規,如古也。


此無他,漢、隋、唐皆都關中,與我各在天一方矣。


遼則隣國也,敵國也,蕭遜寧三十萬兵,匹馬無還,金則本我國平州之人,稱我爲父母之國,尹灌築九城之地,以先春嶺爲界,終金之世,


兵不相加。二國,皆西有夏國,南有大宋,與之讎敵,何暇馬首之每東乎?其後,耶律氏西走萬里,完顔氏南下而斃,元則雖稱婚姻之國,連兵幾數十年,


然華夏蠻貊,混爲一家,無彼疆我界之嫌,至其末年,天下大亂,還入於陰山之北矣。



臣更惟,爲國家者,不徒姑息於一時,當爲萬世之計;不徒僥倖於無事,當爲萬全之策。古人有以天下比金甌者,欲保之,而無所缺也,


又有以山河,比之金者,欲守焉,而不之失也。歷觀帝王,或都長安、洛陽,或都建康、臨安,或北都鄴下,或東都汴梁。自元氏入北之後,



燕都爲南北要關,北據居庸,而扼胡元之咽喉,前臨中原,則南面而制四海,我太宗文皇帝,定都于此,誠萬世帝王不遷之地也。



自燕都而西,南至雲南布政司,一百六十程,東南至南京,猶六十程,而東北至漢都,則僅三十日程,


況自開州至于鴨綠,才一日程,浸浸然近於門庭矣,雖謂之一榻之傍,亦可也。


今城開州,開州不已,則必城唐站,唐站不已,則無所不至矣。將請運糧,運糧不已,則必請牛具,牛具不已,則亦無所不至矣。


此正唇亡則齒寒,得隴則復望蜀,理勢之必然也。況我國所進東海之魚,足以資庖廚之充,豈特南蠻之枸醬竹杖乎?


弓矢布帛,亦軍國所需,豈特南中之金銀丹漆而已哉?在當今,則或無事,後五百年,則安知無窮兵黷武者乎?好大喜功者乎?


近日之事,雖因新路之請,兵部之奏,臣愚臆意,固非鄭同之故也。始之者鄭同,則終解之鄭同,亦可以辦之。


且後日一利一害,譯語當之。乞命韓氏 族親中,有位望者及通事之交通鄭同者,多齎土物,及時赴京,因鄭同以告韓氏,因韓氏以達御所,請停設衛。


我高皇帝明見萬里,以遼東之東百八十里,連山把截爲限,豈不知東八站地廣土沃,便於畜獵哉?


然捐數百里之地,以空其處者,以兩國封疆,不可相混,萬一奸細,彼此構釁,或假(達子)〔㺚子〕之名,或作倭人之形,潛行草竊,誠難測度。


今也朝貢使節,仍行舊路,若有聲息,益謹隄防,如是奏請,庶或可免,如未蒙允,其爲害,可勝言之哉?韓氏尙未能請,則韓氏之後,其何以爲之乎?


今日之勢,方病大腫。七年之病,若不求三年之艾,則是何異於處堂而不知禍?


積薪而不知害乎?義州據鴨綠之險,一國之門戶也,聞其城甚惡,優人倒身而上,餐婢戴床而下。若果如此,夫復何言乎?


昌洲、碧團、大小朔州諸城,無不皆然。今若築之,則流移者必多,若不修築,則襟抱虧疏,此誠國論之難斷者也。


然不築城,則是無義州也,無義州,則是無一道也,其可乎哉?


臣切以謂‘今八道人民,遊手遊食,逃租賦者,莫如僧人。’則使僧人築之,以此報國可也,別無勤勞,而無緣復戶者,司僕諸員,則使此人築之,以此報國,亦可也。以至番上正兵,當領水軍,


皆給口糧,使沿江一帶,幷築行城,亦令別置把截。


不寧惟是,道內貢賦人蔘鼠皮外,一切除之,入朝使臣正朝誕(晨)〔辰〕外,順帶而行,至於雙城之變,東寧之事,固所當慮,


則監司守令之無任者,不可遣也,率眷而行,又不可也。


其三島、大內之倭,所當招懷也;毛隣、建州之人,亦當撫綏也;自是以往,他日之事,臣不敢說之於口,亦不敢筆之於書也。


古人云:“使臣言不效,國家之福。”


臣亦豈以爲必有後世之憂乎?論其勢,不得不如此也。臣非不知廷議已定,使价臨發。然臣區區犬馬之誠,晝思夜度,不敢終默,謹昧死以聞。



--



御書,令政府、領敦寧以上、六曹堂上、臺諫議之。



鄭昌孫、沈澮、洪應、李克培、尹壕、姜希孟、李承召、李克增、柳輊、李德良、金永濡、卞宗仁、李瓊仝、金自貞、成俶議:“開州置鎭,於我國不利,臣等前日已陳之。


但詳今來兵部咨內,一則防禦建賊之窺伺,一則爲朝鮮使臣往來止宿。辭順理直,將何辭請停?



且云:‘視歲豊歉、賊情緊慢,置之,’則其置之與否,亦未可定知。況因婦寺奏達規免,亦非正大之論。



沿江築城事,國家曾已議定。但因年險,姑停之耳。其役僧人司僕諸員之事,皆未可施行。”


- -

許琮議:“開州置鎭,於我國有後日之慮,誠如誠之所言。但奏請使罷,爲辭甚難,因婦寺以奏者,於大體甚不可。義州行城之築,前已議定。


江邊邑城,則以其緊緩,漸次修築之事,臣前者巡審以啓,已蒙兪允,但因本道人力不敷,未卽就耳。役僧人以築者,僧本無生業,不可使私自齎糧,


散料則衆不能周。且司僕諸員,則數不滿千,而皆在距京未遠之處,不必役此,勢亦不可爲也。”

- -

李坡議:“開州置鎭,於我國使价往回,不無有益。然設鎭旣牢,據險置城,年代旣久,民庶漸繁,外侮不足患,則於我國,將有無窮之弊。


何者,平安道徭役之苦,比諸道十倍,而距開州不遠,沿江諸郡,若待氷合,則處處皆有可通之路,而無禁制之地,避苦就歇,人情之常,民之流移,


勢不得不爾也。且看詳兵部來咨大略,則非全爲我國設也。而前此至於謝恩,則中國必以置開州鎭,爲我國之利,臣恐小利,則有之矣,其於大慮何。


然業已如此,而使价已發,未可追也。


論者請罷置鎭事,於遠慮,似若有理,然其言曰:‘因鄭同、韓氏,以達于皇帝。’則甚非正大之論也。安有爲國,而私通婦寺,以副所望乎?


此斷不可也。平安義州及江邊城子低微處改築事,曾已擬議,累降傳旨,但人力不足,不能一時竝擧耳。何必更議?


僧人雖是遊手之徒,本非住着一處,刷而役之,其勢甚難。司僕諸員,其數本多,邇來減省,存者甚少。安可役於他處乎?此亦不可行也。”


- -


李陸、韓堰、崔永潾議:“中國築開州城,未知其果爲我國也。然初因我國請新路,而謂我國朝貢來往而設也。


旣曰爲我遽請停之,言有所不順,又因宦寺婦人,以濟其事,固非正大之論,不可出諸口者也。況開州之築,亦未可必乎。


其逃賦之民,避重就輕,潛入彼土,果如言者之言。沿邊築城,不可不爲也。然僧人本無土着,司僕諸員其數不多,以此築之,其計迂矣。


依前日擬議,待年豐,漸次築之爲便。”


- -


李封、姜子平、丘致崐、林秀卿、金學起、金錫元、郭垠、尹碩輔、鄭光世議:“以小事大,固不可廢,使命冠蓋,歲歲相望。


東八站數日之程,野人草竊之患,誠爲可慮,而請新路,則朝廷不許。只議置鎭於開州等處,似有小利於使命之往還,然於我國,大有可慮者。


夫開州距義州,不過百餘里,平安道受弊,非他道之比,而彼之蠲賦役以招撫者,亦無所不至,民之避勞就安,乃常情也,鴨綠氷合之時,


則民之流移,將何以禁?此國家不可不先爲之計也。然置鎭之事,請止似難。其曰賂鄭同,因韓氏達于天子,此非大臣之言、(止)〔正〕大之論也。



豈可因緣閹竪,以成其事乎?沿江築城,皆所當急。然平安之道,連年飢饉,難於驅役,姑待豐年,漸次築之可也。


潛從他境之禁,國家已有措置。當責官吏,一一遵行亦可矣。若驅遊手僧徒復戶諸員,以赴其役,則闊於事情,非所當爲。


正兵、水軍,在所當役,給糧之事,實所難繼,亦不可行。”




    【太白山史庫本】 20책 134권 11장 B면

    【影印本】 10책 265면

    【分類】 *군사-군정(軍政) / *군사-지방군(地方軍) / *군사-군역(軍役) / *군사-관방(關防) / *정론-정론(政論) / *외교-명(明) / *외교-야(野) / *외교-왜(倭) / *호구-이동(移動) / *사상-불교(佛敎) / *역사-고사(故事) / *역사-전사(前史) / *교통-육운(陸運) / *재정-역(役)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實錄/三年(1472) 卷十四至二十五/卷二十 七月/10日(P.4-1)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0307010_004



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實錄/三年(1472) 卷十四至二十五/卷二十 七月/10日(P.4-1)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0307007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