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一齋 : 言志録講話 佐藤一齋著
一
〔 凡天地間事、古往今來、陰陽晝夜、日月代明、四時錯行、其數皆前定 〕。至於人富貴貧賎・死生壽殀・利害榮辱・聚散離合。莫非一定之數。殊未之前知耳。譬猶傀儡之戲關已具。
而觀者不知也。世人不悟其如此。以爲己之知力足恃。而終身役役東索西求。遂悴勞以斃。斯亦惑之甚。文化癸酉五月念六日録。
二
太上師天。其次師人。其次師經。
三
凡作事。須要有事天之心。不要有示人之念。
四
天道以漸運。人事以漸變。必至之勢。不能卻之使遠。又不能促之使速。
五
憤一字。是進學機關。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方是憤。
六
學莫要於立志。而立志亦非強之。只從本心所好而已。
七
盡性分之本然。務職分之當然。如此而已矣。
八
修辭立其誠。立誠修其辭。其理一也。
九
栽者培之。雨露固生生也。傾者覆之。霜雪亦生生矣。
一〇
靜觀造化之跡。皆行其所無事。
一一
人精神盡在乎面。不免逐物妄動。須収斂精神棲諸背。方能忘其身而身眞爲吾有。
一二
吾方將處事。必先於心下。自下數鍼。然後從事。
一三
有心求名固非。有心避名亦非。
一四
慮事欲周詳。處事欲易簡。
一五
大徳不踰閑。小徳出入可也。以此待人。儘好。
一六
自責嚴者。責人亦嚴。恕人寛者。自恕亦寛。皆不免於一偏。君子則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一七
少年時。當着老成工夫。老成時。當存少年志氣。
一八
容物美徳也。然亦有明暗。
一九
心之所形。尤在於言與色。察言而觀色。賢不肖。人不能★。
二〇
愛惡念頭最累藻鑑。
二一
得意時候。最當着退歩工夫。一時一事亦皆有亢龍。
二二
培植草木。以觀元氣機緘之妙。何事非學。
二三
着眼高。則見理不岐。
二四
當托孤之任者。★孤主年長。則當早還權於君。以自退避。乃能君臣兩全。伊尹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是阿衡實踐之言。萬世大臣之龜鑑也。
二五
人須守地道。地道在敬。順承乎天而已。
二六
性同而質異。質異教之所由設也。性同教之所由立也。
二七
人君以社稷爲重。而人倫殊重於社稷。社稷可棄。人倫不可棄。
二八
喪己斯喪人。喪人斯喪物。
二九
士貴於獨立自信矣。依熱附炎之念。不可起。
三〇
有本然之眞己。有躯殻之假己。須要自認得。
三一
雲烟聚於不得已。風雨洩於不得已。雷霆震於不得已。斯可以觀至誠之作用。
三二
動於不可已之勢。則動而不括。履於不可枉之途。則履而不危。
三三
聖人如強健無病人。賢人如攝生愼病人。常人如虚羸多病人。
三四
急迫敗事。寧耐成事。
三五
聖人安死。賢人分死。常人畏死。
三六
賢者臨歿。見理當然。以爲分。恥畏死而希安死。故神氣不亂。又有遺訓。足以聳聽。而其不及聖人。亦在於此。聖人平生言動。無一非訓。而臨歿未必爲遺訓。視死生。眞如晝夜。無所着念。
三七
尭舜文王。其所遺典謨訓誥。皆可以爲萬世法。何遺命如之。至於成王顧命。曾子善言。賢人分上自當如此已。因疑。孔子泰山之歌。後人假托爲之。檀弓★信。多此類。欲尊聖人而却爲之累。
三八
方讀經時。須把我所遭人情事變做注脚。臨處事時。則須倒把聖賢言語做注脚。庶乎事理融會。見得學問不離日用意思。
三九
一部歴史。皆傳形迹。而情實或不傳。讀史者。須要就形迹。以計出情實。
四〇
古往歴史。是現世界。今來世界。是活歴史。
四一
博聞強記。聰明横也。精義入神。聰明竪也。
四二
生物皆畏死。人其靈也。當從畏死之中揀出不畏死之理吾思。我身天物也。死生之權在天。當順受之。我之生也。自然而生。生時未嘗知喜矣。則我之死也。應亦自然而死。死時未嘗知悲也。天生之。而天死之。一聽乎天而已。吾何畏焉。
吾性即天也。躯殻則藏天之室也。精氣之爲物也。天寓於此室。遊魂之爲變也。天離於此室。死之後。即生之前。生之前。即死之後。
而吾性之所以爲性者。恆在於死生之外。吾何畏焉。夫晝夜一理。幽明一理。原始反終。知死生之説。何其易簡。而明白也。吾人當以此理自省焉。
四三
畏死者生後之情也。有躯殻而後有是情。不畏死者生前之性也。離躯殻而始見是性。人須自得不畏死之理於畏死之中。庶乎復性焉。
四四
孔門諸子。或誾誾如。或行行如。或侃侃如。氣象何等剛直明快。今之學者。終歳爲故紙陳編所驅役。神氣奄奄不奮。養成一種衰颯氣象。與孔門諸子霄壤。
四五
取信於人。難也。人不信於口。而信於躬。不信於躬。而信於心。是以難。
四六
臨時之信。累功於平日。平日之信。收效於臨時。
四七
信孚於上下。天下無甚難處事。
四八
意之誠否。須於夢寐中事驗之。
四九
不起妄念是敬。妄念不起是誠。
五〇
敬能截斷妄念。昔人云。故勝百邪。百邪之來。必有妄念爲之先導。
五一
一箇敬。生許多聰明。周公曰。汝其敬。識百辟享。亦識其有不享。
五二
人不可無明快灑落處。若徒爾畏縮★★。只是死敬。濟得甚事。
五三
胸臆虚明。神光四發。
五四
爲學標榜門戸。只是人欲之私。
五五
天下之體。以交易而立。天下之務。以變易而行。
五六
吾觀古今人主。志存文治者。必創業。不忘武備者。能守成。
五七
遇難處之事。不得妄動。須候幾至而應之。
五八
處事雖有理。而一點便已。挾在其内。則於理即做一點障碍。理亦不暢。
五九
教人者。要須責其志。聒聒騰口。無益也。
六〇
昏睡發囈語。足見心之不存。
六一
心猶火。着物爲體。不着於善。則着於不善。故游藝之訓。不特導諸善。而又所以防不善也。博奕之賢乎已。亦以此。
六二
人心惟危。則尭舜之心即桀紂矣。道心惟微。則桀紂之心即尭舜矣。
六三
吉凶。以理言之。君子常吉。小人常凶。以氣言之。有流行。有對待。如盛衰迭至。是流行也。憂樂相★是對待也。
六四
乾以易知。良知也。坤以簡能。良能也。乾坤統於太極。知能一也。
六五
雅樂感召之妙。至於百獸率舞。庶尹允諧。蓋使聽者不覺手舞足踏。何曾思睡。如鄭衞淫哇。亦使人手舞足踏。故足以亂雅樂耳。乃知。魏文侯。聽古樂。唯恐臥者。恐已非先王之雅操。
六六
忍字。未拔去病根。所謂克伐怨欲不行者也。張公藝書百忍字。恐俗見。
六七
心上有刃忍。忍字非好字面。但借做喫緊寧耐。可也。要亦非道之至者。
六八
多一物。斯多一事。多一事。斯多一累。
六九
因民義以激之。因民欲以趨之。則民忘其生而致其死。是可以一戰。
七〇
漸必成事。惠必懷人。如歴代姦雄。有竊其秘者。一時亦能遂志。可畏之至。
七一
匿情似愼密。柔媚似恭順。剛愎似自信。故君子惡似而非者。
七二
惻隱之心偏。民或有溺愛殞身者。羞惡之心偏。民或有自經溝涜者。辭讓之心偏。民或有奔亡風狂者。是非之心偏。民或有兄弟鬩牆父子相訟者。凡情之偏。雖四端遂陷不善。故學以致中和。歸於無過不及。謂之復性之學。
七三
孟子。以急先務急親賢。爲尭舜之仁智。試檢二典。竝皆前半截是急先務。後半截是急親賢。
七四
讀書法。當師孟子三言。曰。以意逆志。曰。不盡信書。曰。知人論世。
七五
君子有徳之稱。有其徳則有其位。視徳之高下爲位之崇卑。及叔世。有無其徳而居其位者。則君子亦遂有專就在位而稱之者。今之君子盍知冐虚名之爲恥。
七六
人須自省察。天何故生出我身。使我果供何用。我既天物。必有天役。天役弗供。天咎必至。省察到此。則知我身之不可苟生。
七七
吾既有資善之心。父兄師友之言。唯恐聞之不多。至於讀書。亦得不多乎。聖賢所云多聞多見。意正如此。
七八
權能輕重物。而不能自定其輕重。度能長短物。而不能自度其長短。心則能是非物。而又自知其是非。是所以爲至靈歟。
七九
爲學。故讀書。
八〇
間思雜慮。紛紛擾擾。由外物溷之也。常使志氣如劍。驅除一切外誘。不敢襲近肚裏。自覺淨潔快豁。
八一
今人率口説多忙。視其所爲。整頓實事。十一二。料理閑事。十八九。又認閑事。以爲實事。宜其多忙。有志者。勿誤踏此★。
八二
緊立此志以求之。雖搬薪運水。亦是學所在。況讀書窮理乎。志之弗立。終日從事讀書。亦唯是閑事耳。故爲學。莫尚於立志。
八三
能容人者。而後可以責人。人亦受其責。不能容人者。不能責人。人亦不受其責。
八四
富貴譬則春夏也。使人心蕩。貧賎譬則秋冬也。使人心肅。故人。於富貴則溺其志。於貧賎則堅其志。
八五
大臣之職。統大綱而已。日間瑣事。遵依舊套可也。但發人難發之口。處人難處之事。年間率不過數次。勿須紛更勞擾。
八六
家翁今年齡八十有六。側多人時。神氣自能壯實。少人時。神氣頓衰脱。余思。子孫男女。同體一氣。其所頼以安者固也。不但此。老人氣乏。得人氣以助之。
蓋一氣體調和。如服温補藥味一般。此其所以愛多人。而不愛少人。因悟。王制八十非人不煖。蓋謂以人氣煖之。非膚嫗之謂。癸酉臘月小寒節後五日録。
八七
酒穀氣之精也。微飮可以養生矣。過飮至於狂★。是因藥發病也。如人★・附子・巴豆・大黄之類。多服之必致瞑眩。飮酒發狂亦猶此。
八八
酒之用有二。鬼神有氣無形。故以氣之精者聚之。老人氣衰。故亦以氣之精者養之。若少壯氣盛之人。祇足以致病已。
八九
古今爲姦惡之小人。皆才過人。若商辛。最是非常才子。雖有微箕比干諸賢且親。不能格其心。又不能易其位。終以斃其身。而殄其世。是才之可畏也。
九〇
使人懽欣鼓舞。暢發於外者。樂也。使人整肅收斂。固守於内者。禮也。使人寓懽欣鼓舞之意於整肅收斂之中者。禮樂合一之妙也。
九一
古者方相氏爲儺。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隷而殴之。郷人群然出觀。蓋制禮者有深意焉。伏陰愆陽。結爲疫氣。欲驅除之。莫苦資乎人純陽之氣也。
方相作氣率先。百隷從之。状若怪物然。闔郷老少。雜★聚觀。且駭且咲。於是陽氣四發。疫氣自能消散。乃至闔郷人心。亦因以懽然和暢。無復邪慝之伏鬱於内矣。蓋其近於戲處。是其妙用所在歟。
九二
治安日久。樂事漸多。勢然也。勢之所趨。即天也。如士女聚懽飮讌歌舞。在在有之固不可得而禁止。而乃強禁之。則人氣抑鬱。無所發洩。必伏爲邪慝。藏爲凶姦。或結爲疾★毒瘡。其害殊甚。爲政者。但當斟酌人情。爲之操縱。置之於禁不禁之間。使其不至於過甚。是亦赴時之政。爲然。
九三
人心不可無歡樂發揚處。故王者出世。必作樂以教之。使人心有所寄。樂不至淫。和不至流。風移俗易。斯無邪慝矣。當今所傳雅俗樂部。雖竝無移風易俗之用。而士君子爲之。亦無不可。
至如坊間詞曲。多是淫哇巴渝。有損無益。但舍此。則都鄙男女。無所可寄以歡樂發揚。勢亦不可★停之。譬諸病。發揚表也。抑鬱裏也。撃表則入裏。不可救也。不若姑緩其表。以防内攻。此爲政者之所宜知。
九四
古樂不能不亡。樂其始於何世。果前乎聖人歟。若有待於聖人而後作。則其人既亡。而其所作安能獨保久遠。聖人徳之精英。發而爲樂。乃被之管絃。諧之簫磬。使聽者如親炙之。則樂之感召。以其徳之寓於此也。今去聖既遠。傳之者非其人。其漸致差繆。遂以亡。亦理勢之必然。韶之傳於齊。孔子深契於心。
然恐已非當時之全。但其遺音尚足以感人。而今亦遂亡矣。凡天地間事物。生者皆死。金鐵亦滅。況乎寓於物者。能保久遠乎。故曰。古樂不能不亡。但至於元聲太和。存於天地人心者。則前乎聖人。後乎聖人。未嘗有始終焉。是亦不可不知。
九五
邦有道。則君與大臣讓權。權在於徳。不在於力。邦無道。則君與大臣爭權。權在於力。不在於徳。權在於徳。則權不離於上。權在於力。則權遂歸於下。故爲政。唯以徳禮之爲尚。
九六
擧目百物。皆有來處。躯殻出於父母亦來處也。至於心則來處何在。余曰。躯殻是地氣之精英。由父母而聚之。心則天也。躯殻成而天寓焉。天寓而知覺生。天離而知覺泯。心之來處乃太虚是已。
九七
或疑。成王・周公征三監。非重社稷輕人倫乎。余謂不然。三叔助武庚以叛。是則叛於文・武矣。爲成王・周公者。不爲文・武討其罪。而故縱之。以黨其惡乎。即仍是重人倫矣。
九八
諺云。禍自下起。余謂。是亡國之言也。不可使人主誤信之。凡禍皆自上而起。雖其出於下者。而亦必有所致。成湯之誥曰。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爲人主者。當監此言。
九九
征止十一則井田也。經界不慢則井田也。深耕易耨則井田也。百姓親睦則井田也。何必拘拘乎。方里九區。然後爲井田哉。
一〇〇
天下事物。有理勢不得不然者。學人或輒斥人事。目以無用。殊不知。天下無無用之物。則亦無無用之事。其斥以爲無用者。安知其不爲大有用者乎。若輒一概以無用目之。則天之生萬物。一何無用之多也。
有不中材之草木。有不可食之禽獸蟲魚。天果有何用而生之。殆非情量所及。易曰。賁其須。須亦將何用。
一〇一
凡年間人事萬端。算來十中七無用。但人處平世。心無所寄。則間居爲不善亦不少。今連貴賎男女。率爲無用纏綿驅役。以渉日。則念及不善者或少矣。此亦其用處。蓋治安世界。不得不然亦理勢也。
一〇二
欲知性之善。須先究爲惡之所由。人之爲惡。果何爲也。非爲耳目鼻口四肢乎。有耳目而後溺於聲色。有鼻口而後耽於臭味。有四肢而後縱於安逸。皆惡之所由起也。設令躯殻去耳目鼻口。打做一塊血肉。則此人果何所爲惡邪。又令性脱於躯殻。則此性果有爲惡之想否。盍試一思之。
一〇三
性稟諸天。躯殻受諸地。天純粹無形。無形則通。乃一於善而已。地駁雜有形。有形則滯。故兼善惡。地本能承乎天。以成功者。如起風雨以生萬物是也。又有時乎風雨壞物。則兼善惡矣。其所謂惡者。亦非眞有惡。由有過不及而然。性之善。與躯殻之兼善惡。亦如此。
一〇四
性雖善。而無躯殻不能行其善。躯殻之設。本趨心之使役。以爲善者也。但其有形者滯。則既承乎心以爲善。又由有過不及而流於惡。孟子云。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可見。躯殻亦本無不善。
一〇五
人不能無欲。欲能爲惡。天既賦人以性之善者。而又必溷之以欲之惡者。天何不使人初無欲。欲果何用也。余謂。欲者人身之生氣膏脂精液之所蒸也。有此而生。無此而死。人身欲氣四暢。
由九竅毛孔而漏出。因使躯殻熾其願。所以流於惡也。凡生物不能無欲。唯聖人用其欲於善處耳。孟子曰。可欲之謂善。孔子曰。從心所欲。舜曰俾予從欲以治。皆就善處言之。
一〇六
草木之有生氣而日暢茂。是其欲也。從其枝葉之所長。則欲漏。故伐其枝葉。則生氣反於根。而幹乃大。如人亦從躯殻之欲則欲漏。欲漏則神耗。不能靈也。故窒欲於外則生氣畜於内。而心乃靈。身亦健矣。
一〇七
欲爲世間第一等人物。其志不小矣。余則以爲猶小也。世間生民雖衆。而數有限。茲事恐非難濟。如前古已死之人。則幾萬倍於今。其中。聖人賢人英雄豪傑。不可勝數。我今日未死。則似稍出頭人。而明日即死。輒忽入於古人★中。
於是。以我所爲校諸古人。無足比數者。是則可愧矣。故有志者。要當以古今第一等人物自期焉。
一〇八
畜厚而發遠。誠之動物。自愼獨始。獨處能愼。雖於接物時不太着意。而人自改容起敬。獨處不能愼。雖於接物時着意恪謹。而人亦不敢改容起敬。誠之畜不畜其感應之速。已如此。
一〇九
世有小人。亦理也。小人可小知。不賢者識其小者。是亦天地間。不可無是人。或謂。尭舜之民。比屋可封則過甚。但唐虞之世。雖有小人。皦皞自得。各安其分而已。
一一〇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人君以國爲黨者也。苟不能然。下各自相黨。是必然之理也。故下有朋黨。君道之衰也。亂之兆也。
一一一
人情氣機。不可以一定求。誘之而勸。禁之而遏。順也。導之而反阻。抑之而益揚。逆也。是故。駕馭之道。當察其向背。審其輕重。因勢而利導之。應機而激勵之。使其不自覺其所以然。此之爲得。
一一二
枚乘曰。欲人無聞。莫若勿言。欲人無知。莫若勿爲。薛文靖以爲名言。余則以爲未也。凡事當問其心何如。心苟有物。己雖不言。人將聞之。人雖不聞。鬼神將★之。
一一三
水氣結爲魚鼈。魚鼈即水也。而魚鼈不自知其爲水。山氣結爲禽獸。爲草木。禽獸草木即山也。而禽獸草木不自知其爲山。地氣之精英結爲人。人即地也。而人不自知其爲地。
一一四
人與萬物。畢竟不能離地。人物皆地也。今試且游心六合外。以俯瞰世界。但見世界如一彈丸黒子。而人物不可見。於是思索。此中有川海。有山嶽。有禽獸草木。有人類。渾然成此一彈丸。着想到此。乃知人物爲地。
一一五
人所受之氣。其厚薄分數。大抵相若。如躯之大小。壽之脩短。力之強弱。心之智愚。無大相遠者。其間有一處受厚者。皆謂之非常。非常則姑置之。就如常人。躯與壽與力之分數。不可奈之何。獨至於心之智愚。可以學而變化之。
故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人一十之。已百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可以漸進於非常之域。蓋有此理矣。但常人多遊惰。不能然。豈亦天有算籌歟。
一一六
有名之父。其子不墜家聲者鮮矣。或謂。世人推尊其父。因及其子。爲子者長於豢養。且有所挾。遂養成傲惰之性。
故多不肖。固非無此理。而不獨此。父既非常人。寧不慮及豫爲之防。畢竟不能反之。蓋亦有數矣。試思之。就如草木。今年結實過多。則明年必歉。人家乘除之數。亦有然者。
一一七
人羅★患。祷鬼神。以禳之。苟以誠祷。或可以得驗。然猶惑也。凡天來之禍福。有數。不可趨避。又不能趨避。鬼神之力。縱能一時禳之。而有數之禍。竟不能免。天必以他禍博之。譬如頭目之疾。移諸腹背。何益之有。故君子順受其正。
一一八
雅樂祕訣。在聲音節奏之外。尋常伶工。固不及知。唯大師或可與語。故。孔子語之。聖人以天地萬物爲一體。故。其所作之樂。亦自與天地同流。春氣始至。萬物向榮。見諸翕如。暢茂條達。大和畢呈。
見諸純如。結實成形。條理明整。見諸皦如。剥落於外。胎孕於内。見諸繹如。蓋其妙有與四時合其序者。如是。唯夫子能知之。故語。以洩其祕。不然。大師既是大師矣。聲音節奏。彼所熟講。雖夫子。烏能倒誨之邪。
一一九
父母遺衣服器玩。爲子孫者。當愛護之以無忘追慕。決無脱手贈人之理。今喪家分贈遺物。漢土亦輓近有孝布孝帛。竝弊俗也。金世宗却宋遺物。亦有見。
一二〇
孔門之學。★在躬行。門人問目。皆擧己所當爲質之。非如後人執經叩問。故夫子之答之。亦人人異。大抵皆矯偏。救弊。裁長。補短。以歸諸正而已。
譬猶良醫對症處劑。症人人異。故劑亦人人異。懿子・武伯・子游・子夏。所問同而答各不同。亦可以想當時之學。
( 底本)中澤勝氏所藏、『言志録講話』(昭和五年京文社発行)の内、「言志録」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