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論異外內之義 與張三世相通, 當競爭之時, 尤當講明春秋之旨

論異外內之義 與張三世相通, 當競爭之時, 尤當講明春秋之旨


三科惟張三世之義,明見於公羊傳。 隱元年公子益師卒,何以不日,遠也, 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解詁曰 : 所見者謂昭定哀,己與父時事也。 所聞者謂文宣成襄,王父時事也。 所傳聞者謂隱桓莊閔僖,高祖曾祖時事也。所以三世者,禮為父母三年。 為祖父母期,  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


立愛自親始,故春秋據哀錄隱,上治祖禰,與董子書略同,皆以三世為孔子之三世。 據此足知春秋是孔子之書。


張三世之義,雖比存三統異外內為易解,然非灼知春秋是孔子作,必不信張三世之義。 而春秋書法詳略遠近,皆不得其解矣。


張三世有二說,顏安樂以為從襄二十一年之後,孔子生訖,即為所見之世。演孔圖云 : 文宣成襄,所聞之世也。顏氏分張二公而使兩屬,何劭公以為任意,二說小異,  而以三世為孔子三世則同。


異外內之義,與張三世相通。 隱元羊解詁曰 : 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麄觕,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而後治外。

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


錫瑞案 :春秋有攘夷之義,有不攘夷之義。 以攘夷為春秋義者,但見宣十一年,晉侯會狄於攢函。 解詁有殊夷狄之文。 成十五年,叔孫僑如等會吳於鍾離。 傳有曷為殊會吳外吳也之文。 不知宣成皆所聞世,治近升平,故殊夷狄。


若所見世,著治太平。 哀四年晉侯執戎曼子赤歸於楚。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夷狄進至於爵,與諸夏同,無外內之異矣。外內無異,是不必攘,遠近小大若一,且不忍攘。


聖人心同天地,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必無因其種族不同,而有歧視之意。


而升平世不能不外夷狄者,其時世界程度,尚未進於太平,夷狄亦未進化,引而內之,恐其侵擾。 故夫子稱齊桓管仲之功,有被髮左衽之懼,以其能攘夷狄,救中國,而特筆褒予之。


然則以春秋為攘夷,聖人非無此意,特是升平主義,而非太平主義。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撥亂之世,內其國而外諸夏,諸夏非可攘者,而亦必異外內。


故董子明言自近者始。王化自近及遠,由其國而諸夏而夷狄,以漸進於大同。 正如由修身而齊家而治國,以漸至平天下,進化有先後,書法有詳略,其理本極平常。


且春秋時夷狄,非真夷狄也。 吳,仲雍之後。 越,夏少康之後,楚,文王師鬻熊之後。 而姜戎是四兵裔胄,白狄鮮虞是姬姓。皆非異種異族,特以其先未與會盟,中國擯之比於戎狄。


故春秋有七等進退之義。公羊莊十三年傳曰 : 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


疏云 : 言荊不如言楚,言楚不如言潞氏甲氏,言潞氏不如言楚人,言楚人不如言介葛盧,言介葛盧不如言邾婁儀父,言邾婁儀父不如言楚子吳子。


春秋設此七等,以進退當時之諸侯。 韓文公曰 :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是中國夷狄之稱,初無一定。


宣十二年傳曰 : 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繁露竹林篇曰 : 春秋之常辭也,不予夷狄而與中國為禮。 至邲之戰,偏然反之。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 故移其辭以從其事,是進退無常。可見春秋立辭之變。


定四年傳曰 : 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 吳入楚。 傳曰 : 吳何以不稱子。反夷狄,是進退甚速,可見春秋立義之精,皆以今之所謂文明野蠻,為褒貶予奪之義。


後人不明此旨,徒嚴種族之辨,於是同異競爭之禍烈矣。蓋託於春秋義,而實與春秋義不甚合也。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http://netzphilosophie.org/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ttp://cosplaygirl.tumblr.com/post/46049863206/sweet-sailor-jupiter-cosplay-by-kawaielli-on

匿名 提到...

http://lalegion-pictures.com/media/ebooks/Sammlung%20Philosoph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