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頂 2012-07-06 汪精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p9xqTpdbh0
城樓百尺倚空蒼, 雁背正低翔。
滿地蕭蕭落葉, 黃花留住斜陽。
闌干拍遍, 心頭塊磊, 眼底風光。
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Dictionary of Cantonese Slang 廣東話俗語字典
Dictionary of Cantonese Slang 廣東話俗語字典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kcantonesedict/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
林語堂《 當代漢英詞典 》電子版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indict/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kcantonesedict/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
林語堂《 當代漢英詞典 》電子版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indict/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欽定書經圖說
欽定書經圖說
本書為 清 光緒二十九年 ( 1903 ) ,孫家鼐、張百熙、榮慶、 陸潤庠、 張亨嘉等 奉慈禧太后懿旨編纂,「 期於淺近明白,庶使婦孺皆知 」,為儒家經典著作《 尚書 》全文所配繪的插圖,延聘江南畫師 詹秀林、詹步魁等繪圖,交京師大學堂編書局,光緒三十一年 ( 1905 ) 成書刊行,派講官輪班進講。
全書十六冊,共五十卷,有版圖五百七十幅,書中避諱字有:玄、胤、丘、弘。其繪圖精細,紙白墨濃,封箋題「 欽定書經圖書 」冊次、卷次。
「 以圖為綱領,先列圖目,每圖之後,首列經文,次及解說 」,「 解說務在簡明,使人易曉 」,經文中較難者,則以前人解釋用雙行夾注的方法在每條經文之下,方便後來學堂講授之用,圖中一些禮儀場景 參考了儒家經典的記載;
地理圖 則據清儒胡渭《 禹貢錐指 》;而人物衣冠以及器用,則依據晉代 顧愷之《 劉向列女傳圖 》、宋代聶崇義《 三禮圖 》及明代張居正《 帝鑑圖說 》。圖繪工致,版印精能,而樓台界畫,人物勾勒,窮態極妍,猶見北宋遺規。
石版印刷 是晚清傳入中國的一種 平版印刷技術,分單色 和彩色兩種。用藥墨 將原稿寫在特製的紙上,覆於石面,揭去藥紙,塗上油墨,然後用 沾有油墨的石版來印書。
印刷成本低、 速度快、 效果好,十九世紀末 到二十世紀初,是石印 最輝煌的時期。《 欽定書經圖說 》是清代內府編撰書籍中少有的石印本,爲内府所印精品之一,具有收藏、欣賞價值。
本書為 清 光緒三十一年 官刊本石印精寫本。
http://ebook.teldap.tw/ebook_series.jsp?id=22
本書為 清 光緒二十九年 ( 1903 ) ,孫家鼐、張百熙、榮慶、 陸潤庠、 張亨嘉等 奉慈禧太后懿旨編纂,「 期於淺近明白,庶使婦孺皆知 」,為儒家經典著作《 尚書 》全文所配繪的插圖,延聘江南畫師 詹秀林、詹步魁等繪圖,交京師大學堂編書局,光緒三十一年 ( 1905 ) 成書刊行,派講官輪班進講。
全書十六冊,共五十卷,有版圖五百七十幅,書中避諱字有:玄、胤、丘、弘。其繪圖精細,紙白墨濃,封箋題「 欽定書經圖書 」冊次、卷次。
「 以圖為綱領,先列圖目,每圖之後,首列經文,次及解說 」,「 解說務在簡明,使人易曉 」,經文中較難者,則以前人解釋用雙行夾注的方法在每條經文之下,方便後來學堂講授之用,圖中一些禮儀場景 參考了儒家經典的記載;
地理圖 則據清儒胡渭《 禹貢錐指 》;而人物衣冠以及器用,則依據晉代 顧愷之《 劉向列女傳圖 》、宋代聶崇義《 三禮圖 》及明代張居正《 帝鑑圖說 》。圖繪工致,版印精能,而樓台界畫,人物勾勒,窮態極妍,猶見北宋遺規。
石版印刷 是晚清傳入中國的一種 平版印刷技術,分單色 和彩色兩種。用藥墨 將原稿寫在特製的紙上,覆於石面,揭去藥紙,塗上油墨,然後用 沾有油墨的石版來印書。
印刷成本低、 速度快、 效果好,十九世紀末 到二十世紀初,是石印 最輝煌的時期。《 欽定書經圖說 》是清代內府編撰書籍中少有的石印本,爲内府所印精品之一,具有收藏、欣賞價值。
本書為 清 光緒三十一年 官刊本石印精寫本。
http://ebook.teldap.tw/ebook_series.jsp?id=22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幽遊白書秘密大公開
幽遊白書秘密大公開
﹡本書是以 集英社出版 富堅義博著的 " 幽遊白書 " ( 第 1 集 ~ 第 13 集 ), 以及 單行本中 未收錄的 日本 " 跳躍 " (JUMP) 少年週刊 所載之漫畫為資料
Q5. 在跟隨 幻海修練之前, 幽助 的打鬥技巧如何?
Q18. 名列 靈界罪犯黑名單之中的 魔界盜賊 飛影, 到底有那些前科?
Q13. 桑原是在什麼情況下學會使用靈劍?
Q27. 據說妖狐藏馬在和 南野秀一 合而為一之前,曾被厲害的追捕者追殺, 是真的嗎?
Q31. 小閻王 老是含著奶嘴, 他到底幾歲了?
source:
http://c444483.myweb.hinet.net/yuyusecret.htm
幽遊白書 102 妖狐的變化,隱藏的殺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y6OkuQFfgQ
﹡本書是以 集英社出版 富堅義博著的 " 幽遊白書 " ( 第 1 集 ~ 第 13 集 ), 以及 單行本中 未收錄的 日本 " 跳躍 " (JUMP) 少年週刊 所載之漫畫為資料
Q5. 在跟隨 幻海修練之前, 幽助 的打鬥技巧如何?
Q18. 名列 靈界罪犯黑名單之中的 魔界盜賊 飛影, 到底有那些前科?
Q13. 桑原是在什麼情況下學會使用靈劍?
Q27. 據說妖狐藏馬在和 南野秀一 合而為一之前,曾被厲害的追捕者追殺, 是真的嗎?
Q31. 小閻王 老是含著奶嘴, 他到底幾歲了?
source:
http://c444483.myweb.hinet.net/yuyusecret.htm
幽遊白書 102 妖狐的變化,隱藏的殺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y6OkuQFfgQ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悟真篇序
悟真篇序
嗟夫,人身難得,光陰易遷。罔測短脩,安逃業報。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終,若臨期一念有差,墮三塗惡趣,則動經塵劫,無有出期。當此之時,雖悔何及。
故老釋 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釋氏 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期猶滯於幻形。
其次《 周易 》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辭,《 魯語 》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仲尼極臻乎性命之奧也。
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於詳者何也,蓋欲序正人倫,施仁義禮樂之教,故於無為之道未嘗顯言,但以命術寓諸易象,以性法混諸微言耳。至於莊子推窮物累逍遙之性,孟子善養浩然之氣,皆切幾之。
迨夫,漢魏伯陽引易道陰陽交姤之體,作《 參同契 》,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國師於語錄首序老莊言,以顯至道之本末。如此,豈非教雖分三,道乃歸一。奈何後世黃緇之流,各自專門,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沒邪歧,不能混一而同歸矣。
且今人以道門尚於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兩端:有易遇而難成者,有難遇而易成者。如鍊五芽之氣,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納清吐濁,念經持咒,噀水叱符,叩齒集神,休妻絕粒,存神閉息運眉間之思,補腦還精習房中之術,以至服鍊金石草木之類,皆易遇而難成者。
已上諸法,於修身之道率皆滅裂,故施功雖多而求效莫驗。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以辟病,免其非橫。一旦不行,則前功漸棄。此乃遷延歲月,必難成功。欲望一得永得,還嬰返老,變化飛昇,不亦難乎。深可痛傷。
蓋近世修行之徒,妄有執著,不悟妙法之真,卻怨神仙謾語。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煉金丹而得,恐泄天機,遂託數事為名。其中間惟閉息一法,如能忘機絕慮,即與二乘坐禪頗同。
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屬陰,宅舍難固,不免長用遷徙之法,既未得金汞還返之道,又豈能迴陽換骨,白日而升天哉。
夫煉金液還丹者,則難遇而易成。要須洞曉陰陽,深達造化,方能追二氣於黃道,會三性於元宮,攢簇五行,合和四象,龍吟虎嘯,夫唱婦隨,玉鼎湯煎,金爐火熾,始得玄珠成象,太一歸真,都來片餉工夫,永保無窮逸樂。至若防危慮險,慎於運用抽添,養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
自然復陽生之氣,剝陰殺之形,節氣既周,脫胎神化,名題仙籍,位號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今之學者有取鉛汞為二氣,指臟腑為五行,分心腎為坎離,以肝肺為龍虎,用神氣為子母,執津液為鉛汞,不識浮沉,寧分主客。
何異認他財為己物,呼別姓於親兒。又豈知金木相剋之幽微,陰陽互用之要妙。是皆日月失道,鉛汞異爐,欲望結成還丹,不亦遠乎。
僕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致刑法、書筭、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
惟金丹一法,閱盡群經及諸家歌詩契論,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朱砂,白金黑錫,坎男離女,能成金液還丹,終不言真鉛真汞是何物也,不說火候法度、溫養指歸。加以後世迷徒恣其臆說,將先聖典教妄行箋註,乖訛萬狀,不唯素亂仙經,抑亦惑誤後學。
僕以至人未遇,口訣難逢,遂至寢食不安,精神疲頓,雖詢求遍於海嶽,請益盡於賢愚,皆莫能通曉真宗,開照心腑。
後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其言甚簡,其要不繁,可謂指流知源,語一悟百,霧開日瑩,塵盡鑑明,校之仙經,若合符契。因念世之學仙者十有八九,而達真要者未聞一二。
僕既遇真筌,安敢隱默,罄所得成律詩九九八十一首,號曰《 悟真篇 》。內七言四韻 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數。絕句六十四首,按《 周易 》諸卦。
五言一首,以象太一。續添《 西江月 》一十二首,以周歲律。其如鼎器尊卑、藥物斤兩、火候進退、主客後先、存亡有無、吉凶晦吝,悉備其中矣。
及乎篇集既成之後,又覺其中惟談養命固形之術,而於本源真覺之性有所未究,遂翫佛書及《 傳燈錄 》,至於祖師有擊竹而悟者,乃形於歌頌詩曲雜言三十二首,今附之卷末,庶幾達本明性之道盡於此矣。
所期同志覽之,則見末而悟本,捨妄以從真。
時皇宋熙寧乙卯 歲旦天台 張伯端平叔序。
紫陽真人悟真篇三註
http://www.ctcwri.idv.tw/CTCWRI-MTS/CMT01%E6%B4%9E%E7%9C%9F%E9%83%A8/CMT0103%E7%8E%89%E8%A8%A3%E9%A1%9E/CH0103XX/CH010358%E7%B4%AB%E9%99%BD%E7%9C%9F%E4%BA%BA%E6%82%9F%E7%9C%9F%E7%AF%87%E4%B8%89%E8%A8%BB/CH010358%E7%B4%AB%E9%99%BD%E7%9C%9F%E4%BA%BA%E6%82%9F%E7%9C%9F%E7%AF%87%E4%B8%89%E8%A8%BB.htm
嗟夫,人身難得,光陰易遷。罔測短脩,安逃業報。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終,若臨期一念有差,墮三塗惡趣,則動經塵劫,無有出期。當此之時,雖悔何及。
故老釋 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釋氏 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期猶滯於幻形。
其次《 周易 》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辭,《 魯語 》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仲尼極臻乎性命之奧也。
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於詳者何也,蓋欲序正人倫,施仁義禮樂之教,故於無為之道未嘗顯言,但以命術寓諸易象,以性法混諸微言耳。至於莊子推窮物累逍遙之性,孟子善養浩然之氣,皆切幾之。
迨夫,漢魏伯陽引易道陰陽交姤之體,作《 參同契 》,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國師於語錄首序老莊言,以顯至道之本末。如此,豈非教雖分三,道乃歸一。奈何後世黃緇之流,各自專門,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沒邪歧,不能混一而同歸矣。
且今人以道門尚於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兩端:有易遇而難成者,有難遇而易成者。如鍊五芽之氣,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納清吐濁,念經持咒,噀水叱符,叩齒集神,休妻絕粒,存神閉息運眉間之思,補腦還精習房中之術,以至服鍊金石草木之類,皆易遇而難成者。
已上諸法,於修身之道率皆滅裂,故施功雖多而求效莫驗。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以辟病,免其非橫。一旦不行,則前功漸棄。此乃遷延歲月,必難成功。欲望一得永得,還嬰返老,變化飛昇,不亦難乎。深可痛傷。
蓋近世修行之徒,妄有執著,不悟妙法之真,卻怨神仙謾語。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煉金丹而得,恐泄天機,遂託數事為名。其中間惟閉息一法,如能忘機絕慮,即與二乘坐禪頗同。
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屬陰,宅舍難固,不免長用遷徙之法,既未得金汞還返之道,又豈能迴陽換骨,白日而升天哉。
夫煉金液還丹者,則難遇而易成。要須洞曉陰陽,深達造化,方能追二氣於黃道,會三性於元宮,攢簇五行,合和四象,龍吟虎嘯,夫唱婦隨,玉鼎湯煎,金爐火熾,始得玄珠成象,太一歸真,都來片餉工夫,永保無窮逸樂。至若防危慮險,慎於運用抽添,養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
自然復陽生之氣,剝陰殺之形,節氣既周,脫胎神化,名題仙籍,位號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今之學者有取鉛汞為二氣,指臟腑為五行,分心腎為坎離,以肝肺為龍虎,用神氣為子母,執津液為鉛汞,不識浮沉,寧分主客。
何異認他財為己物,呼別姓於親兒。又豈知金木相剋之幽微,陰陽互用之要妙。是皆日月失道,鉛汞異爐,欲望結成還丹,不亦遠乎。
僕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致刑法、書筭、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
惟金丹一法,閱盡群經及諸家歌詩契論,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朱砂,白金黑錫,坎男離女,能成金液還丹,終不言真鉛真汞是何物也,不說火候法度、溫養指歸。加以後世迷徒恣其臆說,將先聖典教妄行箋註,乖訛萬狀,不唯素亂仙經,抑亦惑誤後學。
僕以至人未遇,口訣難逢,遂至寢食不安,精神疲頓,雖詢求遍於海嶽,請益盡於賢愚,皆莫能通曉真宗,開照心腑。
後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其言甚簡,其要不繁,可謂指流知源,語一悟百,霧開日瑩,塵盡鑑明,校之仙經,若合符契。因念世之學仙者十有八九,而達真要者未聞一二。
僕既遇真筌,安敢隱默,罄所得成律詩九九八十一首,號曰《 悟真篇 》。內七言四韻 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數。絕句六十四首,按《 周易 》諸卦。
五言一首,以象太一。續添《 西江月 》一十二首,以周歲律。其如鼎器尊卑、藥物斤兩、火候進退、主客後先、存亡有無、吉凶晦吝,悉備其中矣。
及乎篇集既成之後,又覺其中惟談養命固形之術,而於本源真覺之性有所未究,遂翫佛書及《 傳燈錄 》,至於祖師有擊竹而悟者,乃形於歌頌詩曲雜言三十二首,今附之卷末,庶幾達本明性之道盡於此矣。
所期同志覽之,則見末而悟本,捨妄以從真。
時皇宋熙寧乙卯 歲旦天台 張伯端平叔序。
紫陽真人悟真篇三註
http://www.ctcwri.idv.tw/CTCWRI-MTS/CMT01%E6%B4%9E%E7%9C%9F%E9%83%A8/CMT0103%E7%8E%89%E8%A8%A3%E9%A1%9E/CH0103XX/CH010358%E7%B4%AB%E9%99%BD%E7%9C%9F%E4%BA%BA%E6%82%9F%E7%9C%9F%E7%AF%87%E4%B8%89%E8%A8%BB/CH010358%E7%B4%AB%E9%99%BD%E7%9C%9F%E4%BA%BA%E6%82%9F%E7%9C%9F%E7%AF%87%E4%B8%89%E8%A8%BB.htm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粤語概説書 / 研究書
3.0 粤語概説書 / 研究書
3.1 粤語概説書
01 《 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 》王力 著、香港萬海語言出版社、1983年。
02 《 廣州話・普通話對比趣談 》、曾子凡 編著、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
03 《 粤語区人学習普通話趣談 》中山大学中文系編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4年。
04 《 香港方言與普通話 》李新魁 著、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
05 《 香港人學説普通話 》曾子凡 編著、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
06 《 粤港口頭禅趣解 》、饒原生 著、嶺南美術出版社、1992年。
07 《 普通話教學新探討 》王培光 著、廣角鏡出版社、1992年。
08 《 粤語鈎沈 》、楊子静 編、広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09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Lo Wood Wai /
Tam Fee Y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6。
- - -
3.2 粤語研究書
01 《 廣州話口語詞的研究 》喬硯農 著、華僑語文出版社、1966年。
02 《 香港粤語語法的研究 》張洪年 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2年。
03 《 廣州話方言研究 》高華年 著、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0年。
04 “ Utterance Particles in Cantonese Conversation ” Kang Kwong Luke,
Amsterdam/Philadelphia, 1990.
05 《 普通話廣州話的比較与学習 》欧陽覚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06 《 廣州話研究与教学 》鄭定欧主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
07 《 廣東的方言 》、李新魁 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08 “ 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 Stephen Matthews and
Virginia Yip , ROUTLEDGE , 1994 。
09 《 廣州方言研究 》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麥耘・陳定方 著、広東人民出版社、
1995年。
10 “ Modern Cantonese Phonology ”《 摩登廣州話語音學 》Robert S.Bauer /
Paul K. Benedict, MOUTON DE GRUYTER ,1997,Berlin.
広東語学習参考書目録
http://www.cc.kyoto-su.ac.jp/~chiuman/cantonesetext.html
3.1 粤語概説書
01 《 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 》王力 著、香港萬海語言出版社、1983年。
02 《 廣州話・普通話對比趣談 》、曾子凡 編著、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
03 《 粤語区人学習普通話趣談 》中山大学中文系編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4年。
04 《 香港方言與普通話 》李新魁 著、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
05 《 香港人學説普通話 》曾子凡 編著、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
06 《 粤港口頭禅趣解 》、饒原生 著、嶺南美術出版社、1992年。
07 《 普通話教學新探討 》王培光 著、廣角鏡出版社、1992年。
08 《 粤語鈎沈 》、楊子静 編、広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09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Lo Wood Wai /
Tam Fee Y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6。
- - -
3.2 粤語研究書
01 《 廣州話口語詞的研究 》喬硯農 著、華僑語文出版社、1966年。
02 《 香港粤語語法的研究 》張洪年 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2年。
03 《 廣州話方言研究 》高華年 著、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0年。
04 “ Utterance Particles in Cantonese Conversation ” Kang Kwong Luke,
Amsterdam/Philadelphia, 1990.
05 《 普通話廣州話的比較与学習 》欧陽覚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06 《 廣州話研究与教学 》鄭定欧主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
07 《 廣東的方言 》、李新魁 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08 “ 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 Stephen Matthews and
Virginia Yip , ROUTLEDGE , 1994 。
09 《 廣州方言研究 》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麥耘・陳定方 著、広東人民出版社、
1995年。
10 “ Modern Cantonese Phonology ”《 摩登廣州話語音學 》Robert S.Bauer /
Paul K. Benedict, MOUTON DE GRUYTER ,1997,Berlin.
広東語学習参考書目録
http://www.cc.kyoto-su.ac.jp/~chiuman/cantonesetext.html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卻入身。
1. 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卻入身。
何似更能修大藥,頓超無漏作真人。
2. 投胎奪舍及移居,舊住名爲四果徒。
若會降龍並伏虎,真金起屋幾時枯?
3. 鑒形閉息思神法,初學艱難後坦途。
倏忽縱能遊萬國,奈何屋舊卻移居。
4. 釋氏教人修極樂,只緣極樂是金方。
大都色相惟茲實,餘二非著漫度量。
5. 俗語常言合至道,宜向其中細尋討。
能於日用顛倒求,大地塵沙盡成寶。
正統道藏電子文字資料庫 -- 洞真部 玉訣類 ( CH0103)
http://www.ctcwri.idv.tw/CTCWRI-MTS/CMT01%E6%B4%9E%E7%9C%9F%E9%83%A8/CMT0103%E7%8E%89%E8%A8%A3%E9%A1%9E/CH0103XX/CH010358%E7%B4%AB%E9%99%BD%E7%9C%9F%E4%BA%BA%E6%82%9F%E7%9C%9F%E7%AF%87%E4%B8%89%E8%A8%BB/CH010358%E7%B4%AB%E9%99%BD%E7%9C%9F%E4%BA%BA%E6%82%9F%E7%9C%9F%E7%AF%87%E4%B8%89%E8%A8%BB.htm
何似更能修大藥,頓超無漏作真人。
2. 投胎奪舍及移居,舊住名爲四果徒。
若會降龍並伏虎,真金起屋幾時枯?
3. 鑒形閉息思神法,初學艱難後坦途。
倏忽縱能遊萬國,奈何屋舊卻移居。
4. 釋氏教人修極樂,只緣極樂是金方。
大都色相惟茲實,餘二非著漫度量。
5. 俗語常言合至道,宜向其中細尋討。
能於日用顛倒求,大地塵沙盡成寶。
正統道藏電子文字資料庫 -- 洞真部 玉訣類 ( CH0103)
http://www.ctcwri.idv.tw/CTCWRI-MTS/CMT01%E6%B4%9E%E7%9C%9F%E9%83%A8/CMT0103%E7%8E%89%E8%A8%A3%E9%A1%9E/CH0103XX/CH010358%E7%B4%AB%E9%99%BD%E7%9C%9F%E4%BA%BA%E6%82%9F%E7%9C%9F%E7%AF%87%E4%B8%89%E8%A8%BB/CH010358%E7%B4%AB%E9%99%BD%E7%9C%9F%E4%BA%BA%E6%82%9F%E7%9C%9F%E7%AF%87%E4%B8%89%E8%A8%BB.htm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悟真篇 : 上卷
悟真篇 : 上卷
1 .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
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貪利祿求榮顯,不顧形容暗瘁枯。
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2. 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知。
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屍。
妻財抛下非君有,罪業將行難自期。
大藥不求爭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癡。
3. 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
二物會時性情合,五行全處龍虎蟠。
本因戊己爲媒娉,遂使夫妻鎮合歡。
只候功成朝北闕,九霞光裏駕翔鸞。
4. 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
自知顛倒由離坎,誰識浮沈定主賓?
金鼎欲留朱裏汞,玉池先下水中銀。
神功運火非終旦,現出深潭日一輪。
5. 虎躍龍騰風浪粗,中央正位産玄珠。
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豈有殊?
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樞。
須知大隱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靜孤?
6. 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抛。
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
井蛙應謂無龍窟,籬扊爭知有鳳巢?
丹熟自然金滿屋,何須尋草學燒茅。
7. 要知産藥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
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後不堪嘗。
送歸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廝配當。
藥重一斤須二八,調停火候托陰陽。
8. 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衆草更非真。
陰陽得類方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
潭底日紅陰怪滅,山頭月白藥苗新。
時人要識真鉛汞,不是凡砂及水銀。
9. 陽裏陰精質不剛,獨修一物轉羸 。
勞形按影皆非道,服氣餐霞總是狂。
舉世漫求鉛汞伏,何時得見龍虎降?
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元是藥王。
10. 好把真鉛著意尋,莫教容易度光陰。
但將地魄擒朱汞,自有天魂制水金。
可謂道高龍虎伏,堪言德重鬼神親。
已知壽永齊天地,煩惱無由更上心。
11. 黃芽白雪不難尋,達者須憑德行深。
四象五行全丈土,三元八卦豈離壬。
煉成靈質人難識,銷盡陰魔鬼莫侵。
欲向人間留秘訣,未逢一個是知音。
12. 草木陰陽亦兩齊,若還缺一不芳菲。
初開綠葉陽先倡,次發紅花陰後隨。
常道即斯爲日用,真源反此有誰知?
報言學道諸君子,不識陰陽莫亂爲。
13. 不識玄中顛倒顛,爭知火裏好栽蓮。
牽將白虎歸家養,産個明珠是月圓。
謾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
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
14. 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
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
戊己自居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
嬰兒是一含真 ,十月胎圓入聖基。
15. 不識真鉛正祖宗,萬般作用枉施功。
休妻謾遣陰陽隔,絕粒徒教腸胃空。
草木金銀皆滓質,雲霞日月屬朦朧。
更饒吐納並存想,總與金丹事不同。
16. 萬卷仙經語總同,金丹只此是根宗。
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向乾家交感宮。
莫怪天機都漏泄,都緣學者自迷蒙。
若人了得詩中意,立見三清太上翁。
1 .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
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貪利祿求榮顯,不顧形容暗瘁枯。
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2. 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知。
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屍。
妻財抛下非君有,罪業將行難自期。
大藥不求爭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癡。
3. 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
二物會時性情合,五行全處龍虎蟠。
本因戊己爲媒娉,遂使夫妻鎮合歡。
只候功成朝北闕,九霞光裏駕翔鸞。
4. 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
自知顛倒由離坎,誰識浮沈定主賓?
金鼎欲留朱裏汞,玉池先下水中銀。
神功運火非終旦,現出深潭日一輪。
5. 虎躍龍騰風浪粗,中央正位産玄珠。
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豈有殊?
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樞。
須知大隱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靜孤?
6. 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抛。
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
井蛙應謂無龍窟,籬扊爭知有鳳巢?
丹熟自然金滿屋,何須尋草學燒茅。
7. 要知産藥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
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後不堪嘗。
送歸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廝配當。
藥重一斤須二八,調停火候托陰陽。
8. 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衆草更非真。
陰陽得類方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
潭底日紅陰怪滅,山頭月白藥苗新。
時人要識真鉛汞,不是凡砂及水銀。
9. 陽裏陰精質不剛,獨修一物轉羸 。
勞形按影皆非道,服氣餐霞總是狂。
舉世漫求鉛汞伏,何時得見龍虎降?
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元是藥王。
10. 好把真鉛著意尋,莫教容易度光陰。
但將地魄擒朱汞,自有天魂制水金。
可謂道高龍虎伏,堪言德重鬼神親。
已知壽永齊天地,煩惱無由更上心。
11. 黃芽白雪不難尋,達者須憑德行深。
四象五行全丈土,三元八卦豈離壬。
煉成靈質人難識,銷盡陰魔鬼莫侵。
欲向人間留秘訣,未逢一個是知音。
12. 草木陰陽亦兩齊,若還缺一不芳菲。
初開綠葉陽先倡,次發紅花陰後隨。
常道即斯爲日用,真源反此有誰知?
報言學道諸君子,不識陰陽莫亂爲。
13. 不識玄中顛倒顛,爭知火裏好栽蓮。
牽將白虎歸家養,産個明珠是月圓。
謾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
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
14. 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
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
戊己自居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
嬰兒是一含真 ,十月胎圓入聖基。
15. 不識真鉛正祖宗,萬般作用枉施功。
休妻謾遣陰陽隔,絕粒徒教腸胃空。
草木金銀皆滓質,雲霞日月屬朦朧。
更饒吐納並存想,總與金丹事不同。
16. 萬卷仙經語總同,金丹只此是根宗。
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向乾家交感宮。
莫怪天機都漏泄,都緣學者自迷蒙。
若人了得詩中意,立見三清太上翁。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致良知
致良知
致良知,為明代大儒王陽明 ( 守仁 ) 之重要主張。陽明於三十七歲時 因忤宦官劉瑾而被貶於龍場。於千萬艱難之際,困心衡慮,日夜端居靜默,以求靜一。
因常自思,若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一晚,中夜大悟:至道本具於吾心,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不覺呼躍而起,自是始倡良知之學。
陽明解大學的致知為 致良知。致良知之致字有二義,一為恢復,一為推致擴充。良知乃知是知非之知,人人固有,非由聞見而得。但人常為私欲所蒙蔽,使良知不能呈現。
然良知雖隱,並非不存在,而常會乍現,對自己不合理之行為加以責備,使人自感到不安與愧疚。人若於此時正視其良知,不再順從物欲,則良知便會如如呈現,此所謂恢復其良知。
良知於呈現時,必會帶起道德實踐之行為,而及於物。如見父時,若良知呈現,便一定要去孝他,而有孝的行為,故見父而孝時,便是推致良知於父,而成就孝行。
而良知呈現時,其要求實踐之範圍無限,天地萬物 皆在良知感格範圍之內,因仁者必求親親仁民而愛物,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故必須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中,希望一切皆得其正,皆得其所,這是推致擴充良知之義。且必推致其良知於事事物物,使一切皆得其所,方是良知本體之完全呈現,故推致其良知,亦即是恢復其良知,推致與恢復,其義一也。
致良知 - 中華百科全書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philosophy.asp?id=2315
王學三變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971&forepage=1
致良知,為明代大儒王陽明 ( 守仁 ) 之重要主張。陽明於三十七歲時 因忤宦官劉瑾而被貶於龍場。於千萬艱難之際,困心衡慮,日夜端居靜默,以求靜一。
因常自思,若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一晚,中夜大悟:至道本具於吾心,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不覺呼躍而起,自是始倡良知之學。
陽明解大學的致知為 致良知。致良知之致字有二義,一為恢復,一為推致擴充。良知乃知是知非之知,人人固有,非由聞見而得。但人常為私欲所蒙蔽,使良知不能呈現。
然良知雖隱,並非不存在,而常會乍現,對自己不合理之行為加以責備,使人自感到不安與愧疚。人若於此時正視其良知,不再順從物欲,則良知便會如如呈現,此所謂恢復其良知。
良知於呈現時,必會帶起道德實踐之行為,而及於物。如見父時,若良知呈現,便一定要去孝他,而有孝的行為,故見父而孝時,便是推致良知於父,而成就孝行。
而良知呈現時,其要求實踐之範圍無限,天地萬物 皆在良知感格範圍之內,因仁者必求親親仁民而愛物,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故必須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中,希望一切皆得其正,皆得其所,這是推致擴充良知之義。且必推致其良知於事事物物,使一切皆得其所,方是良知本體之完全呈現,故推致其良知,亦即是恢復其良知,推致與恢復,其義一也。
致良知 - 中華百科全書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philosophy.asp?id=2315
王學三變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971&forepage=1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文成王陽明先生守仁 from 明儒學案
先生之學,始氾濫於詞章,繼而遍讀 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 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自此以後,盡去枝葉,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有未發之中,始能有發而中節之和,視, 聽, 言, 動,大率以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
江右以後,專提「 致良知 」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慮,出之自有天則。
蓋良知 即是未發之中,此知之前更無未發;良知 即是中節之和。 此知之後, 更無已發。
此知自能收斂,不須更主於收斂;此知自能發散,不須更期於發散。收斂者,感之體,靜而動也;發散者,寂之用,動而靜也。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無有二也。
居越以後,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更無假借湊泊,如赤日當空, 而萬象畢照。
是學成之後又有此三變也。先生憫宋儒之後, 學者以知識為知,謂「人心之所有者不過明覺,而理為天地萬物之所公共,故必窮盡天地萬物之理,然後吾心之明覺, 與之渾合而無間 」。說是無內外,其實全靠外來聞見, 以填補其靈明者也。
先生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故於致知格物之訓,不得不言「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
夫以知識為知,則輕浮而不實,故必以力行為功夫。良知感應神速,無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 知行合一 」。此其立言之大旨,不出於是,而或者以釋氏本心之說,頗近於心學,不知儒釋界限只一理字。
釋氏於天地萬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復講,而止守此明覺;世儒則不恃此明覺,而求理於天地萬物之間,所為絕異。然其歸理於天地萬物,歸明覺於吾心,則一也。
向外尋理,終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總使合得,本體上已費轉手,故沿門乞火, 與合眼見闇,相去不遠。
先生點出心之所以為心,不在明覺而在天理,金鏡已墜而複收,遂使儒釋疆界渺若山河,此有目者所共睹也。試以孔、孟之言證之。致吾良知於事物,事物皆得其理,非所謂人能弘道乎?
若在事物,則是道能弘人矣。告子之外義,豈滅義而不顧乎?亦於事物之間求其義而合之,正如世儒之所謂窮理也。孟子胡以不許之,而四端必歸之心哉!
嗟乎,糠秕眯目,四方易位,而後先生可疑也。隆慶初,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中 ( 1584 ) ,詔從祀孔廟,稱「 先儒王子 」。
先生之學,始氾濫於詞章,繼而遍讀 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 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自此以後,盡去枝葉,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有未發之中,始能有發而中節之和,視, 聽, 言, 動,大率以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
江右以後,專提「 致良知 」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慮,出之自有天則。
蓋良知 即是未發之中,此知之前更無未發;良知 即是中節之和。 此知之後, 更無已發。
此知自能收斂,不須更主於收斂;此知自能發散,不須更期於發散。收斂者,感之體,靜而動也;發散者,寂之用,動而靜也。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無有二也。
居越以後,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更無假借湊泊,如赤日當空, 而萬象畢照。
是學成之後又有此三變也。先生憫宋儒之後, 學者以知識為知,謂「人心之所有者不過明覺,而理為天地萬物之所公共,故必窮盡天地萬物之理,然後吾心之明覺, 與之渾合而無間 」。說是無內外,其實全靠外來聞見, 以填補其靈明者也。
先生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故於致知格物之訓,不得不言「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
夫以知識為知,則輕浮而不實,故必以力行為功夫。良知感應神速,無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 知行合一 」。此其立言之大旨,不出於是,而或者以釋氏本心之說,頗近於心學,不知儒釋界限只一理字。
釋氏於天地萬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復講,而止守此明覺;世儒則不恃此明覺,而求理於天地萬物之間,所為絕異。然其歸理於天地萬物,歸明覺於吾心,則一也。
向外尋理,終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總使合得,本體上已費轉手,故沿門乞火, 與合眼見闇,相去不遠。
先生點出心之所以為心,不在明覺而在天理,金鏡已墜而複收,遂使儒釋疆界渺若山河,此有目者所共睹也。試以孔、孟之言證之。致吾良知於事物,事物皆得其理,非所謂人能弘道乎?
若在事物,則是道能弘人矣。告子之外義,豈滅義而不顧乎?亦於事物之間求其義而合之,正如世儒之所謂窮理也。孟子胡以不許之,而四端必歸之心哉!
嗟乎,糠秕眯目,四方易位,而後先生可疑也。隆慶初,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中 ( 1584 ) ,詔從祀孔廟,稱「 先儒王子 」。
文成王陽明先生守仁 from 明儒學案
文成王陽明先生守仁 from 明儒學案
王守仁, 字伯安,學者稱為陽明先生,餘姚人也。父華,成化辛丑 ( 1471 ) 進士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書。先生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岑夫人夢神人送兒自雲中至,因命名為雲。五歲,不能言,有異僧過之, 曰:「可惜道破。」始改今名。
豪邁不羈。十五歲,縱觀塞外,經月始返。十八歲,過廣信,謁婁一齋,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登弘治己未 (1499 ) 進士第。 授刑部主事,改兵部。逆瑾矯旨逮南京科道官,先生抗疏救之,下詔獄,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丞。
瑾遣人跡而加害,先生托投水脫去,得至龍場。瑾誅,知廬陵縣 ( 1510 ) ,歷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陞南京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
時虔、閩不靖,兵部尚書 王瓊特舉先生, 以左僉都禦史 巡撫南、贛。未幾,遂平漳南、橫水、桶岡、大帽、浰頭諸寇。
己卯 (1519 ) 六月,奉敕勘處福建叛軍。至豐城而聞宸濠反,遂返吉安,起兵討之。宸濠方圍安慶,先生破南昌,濠返兵自救,遇之於樵舍,三戰俘濠。武宗率師親征,群小張忠、許泰欲縱濠鄱湖,待武宗接戰而後奏凱。
先生不聽,乘夜過玉山,集浙江三司,以濠付太監張永。張永者,為武宗親信,群小之所憚也。命兼江西巡撫。
又明年 ( 1523 ),陞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嘉靖壬午,丁塚宰憂。丁亥 ( 1527 ),原官兼左都禦史,起征思、田。思、田平,以歸師襲八寨、斷藤峽,破之。先生幼夢謁馬伏波廟,題詩於壁。至是,道出祠下,怳如夢中。時先生已病,疏請告。
至南安,門人周積侍疾,問遺言,先生曰:「 此心光明,亦複何言?」頃之而逝。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也 ( 1529 )。年五十七。
- - -
先生之學,始氾濫於詞章,繼而遍讀 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 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自此以後,盡去枝葉,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有未發之中,始能有發而中節之和,視, 聽, 言, 動,大率以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
江右以後,專提「 致良知 」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慮,出之自有天則。
蓋良知即是未發之中,此知之前更無未發;良知即是中節之和。 此知之後, 更無已發。此知自能收斂,不須更主於收斂;此知自能發散,不須更期於發散。收斂者,感之體,靜而動也;發散者,寂之用,動而靜也。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無有二也。
居越以後,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更無假借湊泊,如赤日當空, 而萬象畢照。
是學成之後又有此三變也。先生憫宋儒之後, 學者以知識為知,謂「人心之所有者不過明覺,而理為天地萬物之所公共,故必窮盡天地萬物之理,然後吾心之明覺, 與之渾合而無間 」。說是無內外,其實全靠外來聞見, 以填補其靈明者也。
先生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故於致知格物之訓,不得不言「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
夫以知識為知,則輕浮而不實,故必以力行為功夫。良知 感應神速,無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 知行合一 」。此其立言之大旨,不出於是,而或者以釋氏本心之說,頗近於心學,不知儒釋界限只一理字。
釋氏於天地萬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復講,而止守此明覺;世儒則不恃此明覺,而求理於天地萬物之間,所為絕異。然其歸理於天地萬物,歸明覺於吾心,則一也。
向外尋理,終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總使合得,本體上已費轉手,故沿門乞火, 與合眼見闇,相去不遠。
先生點出心之所以為心,不在明覺而在天理,金鏡已墜而複收,遂使儒釋疆界渺若山河,此有目者所共睹也。試以孔、孟之言證之。致吾良知於事物,事物皆得其理,非所謂人能弘道乎?
若在事物,則是道能弘人矣。告子之外義,豈滅義而不顧乎?亦於事物之間求其義而合之,正如世儒之所謂窮理也。孟子胡以不許之,而四端必歸之心哉!
嗟乎,糠秕眯目,四方易位,而後先生可疑也。隆慶初,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中 ( 1584 ) ,詔從祀孔廟,稱「 先儒王子 」。
王守仁, 字伯安,學者稱為陽明先生,餘姚人也。父華,成化辛丑 ( 1471 ) 進士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書。先生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岑夫人夢神人送兒自雲中至,因命名為雲。五歲,不能言,有異僧過之, 曰:「可惜道破。」始改今名。
豪邁不羈。十五歲,縱觀塞外,經月始返。十八歲,過廣信,謁婁一齋,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登弘治己未 (1499 ) 進士第。 授刑部主事,改兵部。逆瑾矯旨逮南京科道官,先生抗疏救之,下詔獄,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丞。
瑾遣人跡而加害,先生托投水脫去,得至龍場。瑾誅,知廬陵縣 ( 1510 ) ,歷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陞南京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
時虔、閩不靖,兵部尚書 王瓊特舉先生, 以左僉都禦史 巡撫南、贛。未幾,遂平漳南、橫水、桶岡、大帽、浰頭諸寇。
己卯 (1519 ) 六月,奉敕勘處福建叛軍。至豐城而聞宸濠反,遂返吉安,起兵討之。宸濠方圍安慶,先生破南昌,濠返兵自救,遇之於樵舍,三戰俘濠。武宗率師親征,群小張忠、許泰欲縱濠鄱湖,待武宗接戰而後奏凱。
先生不聽,乘夜過玉山,集浙江三司,以濠付太監張永。張永者,為武宗親信,群小之所憚也。命兼江西巡撫。
又明年 ( 1523 ),陞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嘉靖壬午,丁塚宰憂。丁亥 ( 1527 ),原官兼左都禦史,起征思、田。思、田平,以歸師襲八寨、斷藤峽,破之。先生幼夢謁馬伏波廟,題詩於壁。至是,道出祠下,怳如夢中。時先生已病,疏請告。
至南安,門人周積侍疾,問遺言,先生曰:「 此心光明,亦複何言?」頃之而逝。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也 ( 1529 )。年五十七。
- - -
先生之學,始氾濫於詞章,繼而遍讀 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 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自此以後,盡去枝葉,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有未發之中,始能有發而中節之和,視, 聽, 言, 動,大率以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
江右以後,專提「 致良知 」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慮,出之自有天則。
蓋良知即是未發之中,此知之前更無未發;良知即是中節之和。 此知之後, 更無已發。此知自能收斂,不須更主於收斂;此知自能發散,不須更期於發散。收斂者,感之體,靜而動也;發散者,寂之用,動而靜也。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無有二也。
居越以後,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更無假借湊泊,如赤日當空, 而萬象畢照。
是學成之後又有此三變也。先生憫宋儒之後, 學者以知識為知,謂「人心之所有者不過明覺,而理為天地萬物之所公共,故必窮盡天地萬物之理,然後吾心之明覺, 與之渾合而無間 」。說是無內外,其實全靠外來聞見, 以填補其靈明者也。
先生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故於致知格物之訓,不得不言「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
夫以知識為知,則輕浮而不實,故必以力行為功夫。良知 感應神速,無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 知行合一 」。此其立言之大旨,不出於是,而或者以釋氏本心之說,頗近於心學,不知儒釋界限只一理字。
釋氏於天地萬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復講,而止守此明覺;世儒則不恃此明覺,而求理於天地萬物之間,所為絕異。然其歸理於天地萬物,歸明覺於吾心,則一也。
向外尋理,終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總使合得,本體上已費轉手,故沿門乞火, 與合眼見闇,相去不遠。
先生點出心之所以為心,不在明覺而在天理,金鏡已墜而複收,遂使儒釋疆界渺若山河,此有目者所共睹也。試以孔、孟之言證之。致吾良知於事物,事物皆得其理,非所謂人能弘道乎?
若在事物,則是道能弘人矣。告子之外義,豈滅義而不顧乎?亦於事物之間求其義而合之,正如世儒之所謂窮理也。孟子胡以不許之,而四端必歸之心哉!
嗟乎,糠秕眯目,四方易位,而後先生可疑也。隆慶初,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中 ( 1584 ) ,詔從祀孔廟,稱「 先儒王子 」。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秦家懿( Julia Ching )-- 王陽明, 東大圖書公司, 1997
秦家懿( Julia Ching )-- 王陽明, 東大圖書公司, 1997
秦家懿 ( Julia Ching ) 的《 王陽明 》是一本了解 王陽明生平 和他的哲學的入門書。作者直溯 王陽明本人的對話 和著述,由淺入深,探討他的思想精髓:
王陽明 創立的體繫究竟是 “ 儒 ” 還是 “ 禪 ” ?王陽明其人是 “ 聖 ” 還是 “ 凡 ” ?對陽明之學該如何總體評價?書中分為八章,由淺入深層層推進:
前兩章簡述王陽明之前 宋明理學的概況 和陽明本人的生平;
從第三章起,述 “ 心即理 ” 的含義,第四章 “ 格物即誠意 ” 與陽明立說的獨立心境,
第五章進一步解釋 “ 致良知 ”,這是陽明思想的核心,總攝諸說,
第六章探討 “ 良知本體 ” 的深蘊,第七章 “ 無善無惡 ” 說,實為討論陽明學說 與道教 和佛教的關係,
第八章則是 作者本人對陽明思想的反思 和總結。
後面兩個論文性質的 “ 跋 ” 也頗為重要,涉及當今如何對 陽明之學做總的評價。
【作者簡介】
秦家懿 ( Julia Ching,1934-2001 ) 祖籍江蘇無錫,生於上海。
Julia Ching, CM (Chinese: 秦家懿; ) ( 1934 – October 26, 2001) was professor of religion, philosophy and East Asi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Born in Shanghai in 1934, Ching fled China as a refuge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fter completing high school in Hong Kong, Ching studied at the College of New Rochelle in New York and then served as an Ursuline nun for two decades, completing a master's degree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in Washington, DC, before obtaining a doctorate in Asian studies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in Canberra. She taught at Columbia and Yale before joining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faculty in 1978.
Ching rose to prominence as a world expert on the neo-Confucianism and religion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of 10th- through 17th-century China. She wrote or edited 15 books including her definitive studies of the leading Ming Confucian, Wang Yangming, and the leading Song Confucian, Zhu Xi. In 2000, she was named a member of the Order of Canada.
For her scholarly achievement, Ching was named incumbent of the R.C. and E.Y. Lee Chair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elected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and named to the Scholars' Council of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In 1994 she was named University Professor, the highest honour the university accords its faculty. Along with her colleague and husband, Professor Emeritus Willard Oxtoby of religion and South Asian studies, Ching was co-president and chief organizer of a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in Asian studies that brought over 1,000 scholars to U of T in 1990.
Formerly private about her personal life, Ching shared many of her fears and sentiments in a personal literary memoir, The Butterfly Healing: A Life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it she described her perceptions of being an Asian woman in male-dominated Western academia, of striving for spiritual discipline in the religious orders and of seeking healing and meaning in life as a three-time cancer survivor.
Ching's interests were not limited to technical scholarship. She participated in movements for world responsibility such as the Inter-Action Council, Science for Peace and the Canadian Pugwash.
She was also a busy commentator, frequently called on to interpret breaking news from China for the Canadian news media. In response to the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of 1989, she published Probing China's Soul, a book on protest and dissent in China.
http://muse.jhu.edu/login?auth=0&type=summary&url=/journals/journal_of_the_history_of_ideas/v062/62.4oxtoby.pdf
王陽明時以 “ 狂者 ” 自稱,陽明學的 泰州學派,更為反對派譏為“ 狂禪 ”或“ 野狐禪 ”。
“ 狂 ” 字 與陽明性格、學問,似有不解之緣,本章即以陽明的“ 狂者 ”性格為題,略述其生平 與其思想發展蛻變。
秦家懿 ( Julia Ching ) 的《 王陽明 》是一本了解 王陽明生平 和他的哲學的入門書。作者直溯 王陽明本人的對話 和著述,由淺入深,探討他的思想精髓:
王陽明 創立的體繫究竟是 “ 儒 ” 還是 “ 禪 ” ?王陽明其人是 “ 聖 ” 還是 “ 凡 ” ?對陽明之學該如何總體評價?書中分為八章,由淺入深層層推進:
前兩章簡述王陽明之前 宋明理學的概況 和陽明本人的生平;
從第三章起,述 “ 心即理 ” 的含義,第四章 “ 格物即誠意 ” 與陽明立說的獨立心境,
第五章進一步解釋 “ 致良知 ”,這是陽明思想的核心,總攝諸說,
第六章探討 “ 良知本體 ” 的深蘊,第七章 “ 無善無惡 ” 說,實為討論陽明學說 與道教 和佛教的關係,
第八章則是 作者本人對陽明思想的反思 和總結。
後面兩個論文性質的 “ 跋 ” 也頗為重要,涉及當今如何對 陽明之學做總的評價。
【作者簡介】
秦家懿 ( Julia Ching,1934-2001 ) 祖籍江蘇無錫,生於上海。
Julia Ching, CM (Chinese: 秦家懿; ) ( 1934 – October 26, 2001) was professor of religion, philosophy and East Asi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Born in Shanghai in 1934, Ching fled China as a refuge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fter completing high school in Hong Kong, Ching studied at the College of New Rochelle in New York and then served as an Ursuline nun for two decades, completing a master's degree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in Washington, DC, before obtaining a doctorate in Asian studies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in Canberra. She taught at Columbia and Yale before joining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faculty in 1978.
Ching rose to prominence as a world expert on the neo-Confucianism and religion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of 10th- through 17th-century China. She wrote or edited 15 books including her definitive studies of the leading Ming Confucian, Wang Yangming, and the leading Song Confucian, Zhu Xi. In 2000, she was named a member of the Order of Canada.
For her scholarly achievement, Ching was named incumbent of the R.C. and E.Y. Lee Chair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elected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and named to the Scholars' Council of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In 1994 she was named University Professor, the highest honour the university accords its faculty. Along with her colleague and husband, Professor Emeritus Willard Oxtoby of religion and South Asian studies, Ching was co-president and chief organizer of a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in Asian studies that brought over 1,000 scholars to U of T in 1990.
Formerly private about her personal life, Ching shared many of her fears and sentiments in a personal literary memoir, The Butterfly Healing: A Life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it she described her perceptions of being an Asian woman in male-dominated Western academia, of striving for spiritual discipline in the religious orders and of seeking healing and meaning in life as a three-time cancer survivor.
Ching's interests were not limited to technical scholarship. She participated in movements for world responsibility such as the Inter-Action Council, Science for Peace and the Canadian Pugwash.
She was also a busy commentator, frequently called on to interpret breaking news from China for the Canadian news media. In response to the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of 1989, she published Probing China's Soul, a book on protest and dissent in China.
http://muse.jhu.edu/login?auth=0&type=summary&url=/journals/journal_of_the_history_of_ideas/v062/62.4oxtoby.pdf
王陽明時以 “ 狂者 ” 自稱,陽明學的 泰州學派,更為反對派譏為“ 狂禪 ”或“ 野狐禪 ”。
“ 狂 ” 字 與陽明性格、學問,似有不解之緣,本章即以陽明的“ 狂者 ”性格為題,略述其生平 與其思想發展蛻變。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東莱博議 : 校訂標註. 上 [呂祖謙 撰][他] 出版者 伊藤岩治郎
東莱博議 : 校訂標註. 上 [呂祖謙 撰][他] 出版者 伊藤岩治郎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9504
東莱博議 : 校訂標註. 中 [呂祖謙 撰][他] 出版者 伊藤岩治郎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9505
東莱博議 : 校訂標註. 下 [呂祖謙 撰][他] 出版者 伊藤岩治郎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950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9504
東莱博議 : 校訂標註. 中 [呂祖謙 撰][他] 出版者 伊藤岩治郎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9505
東莱博議 : 校訂標註. 下 [呂祖謙 撰][他] 出版者 伊藤岩治郎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9506
東莱博議. 巻之1-4 / 呂祖謙 撰 ; 黄之 校 ; 伊藤長胤 標点
東莱博議. 巻之1-4 / 呂祖謙 撰 ; 黄之 校 ; 伊藤長胤 標点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o12/ro12_00004/
春秋左氏伝校本. 第1-30 / 杜預 集解 ; 陸[徳明] 音義 ; 秦鼎 校本 ; 近藤元粋 増註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o12/ro12_00024/
国語定本 二一巻 / 呉・韋昭解 宋・宋庠補音 日本・秦鼎校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19/bunko19_f0031/
東萊博議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all.asp?id=2967&lpage=1&cpage=1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o12/ro12_00004/
春秋左氏伝校本. 第1-30 / 杜預 集解 ; 陸[徳明] 音義 ; 秦鼎 校本 ; 近藤元粋 増註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o12/ro12_00024/
国語定本 二一巻 / 呉・韋昭解 宋・宋庠補音 日本・秦鼎校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19/bunko19_f0031/
東萊博議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all.asp?id=2967&lpage=1&cpage=1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柳宗元 : 箕子碑 ( 古文觀止 )
柳宗元 : 箕子碑 ( 古文觀止 )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 正蒙難,二曰 法授聖,三曰 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實具茲道以立於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尤殷勤焉。
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聖人之言無所用。進死以併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為。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
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範,辱於囚奴。昏而無邪,隤而不息。故在《 易 》曰「 箕子之明夷 」,正蒙難也。
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為聖師,周人得以序彝倫而立大典。故在《 書 》曰「 以箕子歸作洪範 」,法授聖也。
及封朝鮮,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用廣殷祀,俾夷為華。化及民也。率是大道,藂於厥躬,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
於虖!當其周時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紂惡未稔而自斃,武庚念亂以圖存,國無其人,誰與興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則先生隱忍而為此,其有志於斯乎?
唐某年,作廟汲郡,歲時致祀。嘉先生獨列於《 易 》象,作是頌云。
---
陳雲 :儒家大義,扶正香港 —— 香港遺民 與箕子精神
. . .
柳宗元《 箕子碑 》,收入《 古文觀止 》,乃儒家之雄文,語譯如下:
「 在殷紂王當政的時候,道德顛倒,政治昏亂,上天震怒 不能引起他的警戒,聖人的話 也沒有什麼作用。
冒死去進諫,不怕捨棄生命,這確實可以稱得上仁人了( 按:這裡說的是比干 ),但對我們的宗族沒有好處,所以箕子不這樣做。
託身于新王朝 來保存殷商的宗族,這確實可以稱得上仁人了( 按:這裡比喻微子 ),但先要離開國家出走,所以箕子又不忍心那樣做。這兩種辦法,已經有人實行了。
因此,箕子保持了自己的明智,跟紂王周旋,隱藏起自己高明的謀略,甘願在囚犯奴隸中 受到屈辱。在黑暗的環境中 沒有奸邪的行為,跌倒了仍然不停止前進。
所以在《 易經 》中說:『 箕子不敢顯露自己的明智。 』這就是蒙受苦難而能堅持正道。
等到天命已經改變,百姓生活走上了正軌,箕子便拿出《 洪範 》大法,因此成為了聖君的老師。
周朝統治者( 周武王 )用了此法,制定出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準則,從而建立國家的典章制度。所以在《 尚書 》上說:『 由於箕子歸來了,才制定了《 洪範 》[4] 大法。』」
source:
陳雲:儒家大義,扶正香港——香港遺民與箕子精神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wan-chin/%E9%99%B3%E9%9B%B2%E5%84%92%E5%AE%B6%E5%A4%A7%E7%BE%A9%E6%89%B6%E6%AD%A3%E9%A6%99%E6%B8%AF%E9%A6%99%E6%B8%AF%E9%81%BA%E6%B0%91%E8%88%87%E7%AE%95%E5%AD%90%E7%B2%BE%E7%A5%9E/498731143484173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 正蒙難,二曰 法授聖,三曰 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實具茲道以立於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尤殷勤焉。
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聖人之言無所用。進死以併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為。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
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範,辱於囚奴。昏而無邪,隤而不息。故在《 易 》曰「 箕子之明夷 」,正蒙難也。
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為聖師,周人得以序彝倫而立大典。故在《 書 》曰「 以箕子歸作洪範 」,法授聖也。
及封朝鮮,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用廣殷祀,俾夷為華。化及民也。率是大道,藂於厥躬,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
於虖!當其周時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紂惡未稔而自斃,武庚念亂以圖存,國無其人,誰與興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則先生隱忍而為此,其有志於斯乎?
唐某年,作廟汲郡,歲時致祀。嘉先生獨列於《 易 》象,作是頌云。
---
陳雲 :儒家大義,扶正香港 —— 香港遺民 與箕子精神
. . .
柳宗元《 箕子碑 》,收入《 古文觀止 》,乃儒家之雄文,語譯如下:
「 在殷紂王當政的時候,道德顛倒,政治昏亂,上天震怒 不能引起他的警戒,聖人的話 也沒有什麼作用。
冒死去進諫,不怕捨棄生命,這確實可以稱得上仁人了( 按:這裡說的是比干 ),但對我們的宗族沒有好處,所以箕子不這樣做。
託身于新王朝 來保存殷商的宗族,這確實可以稱得上仁人了( 按:這裡比喻微子 ),但先要離開國家出走,所以箕子又不忍心那樣做。這兩種辦法,已經有人實行了。
因此,箕子保持了自己的明智,跟紂王周旋,隱藏起自己高明的謀略,甘願在囚犯奴隸中 受到屈辱。在黑暗的環境中 沒有奸邪的行為,跌倒了仍然不停止前進。
所以在《 易經 》中說:『 箕子不敢顯露自己的明智。 』這就是蒙受苦難而能堅持正道。
等到天命已經改變,百姓生活走上了正軌,箕子便拿出《 洪範 》大法,因此成為了聖君的老師。
周朝統治者( 周武王 )用了此法,制定出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準則,從而建立國家的典章制度。所以在《 尚書 》上說:『 由於箕子歸來了,才制定了《 洪範 》[4] 大法。』」
source:
陳雲:儒家大義,扶正香港——香港遺民與箕子精神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wan-chin/%E9%99%B3%E9%9B%B2%E5%84%92%E5%AE%B6%E5%A4%A7%E7%BE%A9%E6%89%B6%E6%AD%A3%E9%A6%99%E6%B8%AF%E9%A6%99%E6%B8%AF%E9%81%BA%E6%B0%91%E8%88%87%E7%AE%95%E5%AD%90%E7%B2%BE%E7%A5%9E/498731143484173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