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 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 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 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七


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欲界
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愛云
何。謂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色界行染污
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無色愛云何。謂
無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無色界行染污
希求。由此能生無色界苦果。欲取云何。謂
於諸欲所有欲貪。見取云何。謂除薩迦耶
見。於所餘見所有欲貪。戒禁取云何。謂於
邪願所起戒禁所有欲貪。我語取云何。謂
於薩迦耶見所有欲貪。初唯能生欲界苦
果。餘三通生三界苦果。欲有云何。謂欲界
前時有。業有。死有。中有。生有。及那落迦
傍生餓鬼人天有。總說名欲有。此復由先所
作諸行煩惱攝受之所熏發。色有云何。謂
除那落迦傍生餓鬼人有。所餘是色有應知。
[010-0323c]
無色有云何。謂復除中有。所餘是無色有
應知。問依何義故建立七有。所謂那落迦
傍生餓鬼人天有。業有中有。答依三種所作
故。一能引有。謂一。二趣有有。謂一。三受用
果有。謂五。生云何。謂於胎卵二生。初託生
時。等生云何。謂即於彼身分圓滿。仍未出
時。趣云何。謂從彼出。起云何。謂出已增長。
出現云何。謂於濕化二生。身分頓起。蘊得云
何。謂即於彼諸生位中。五取蘊轉。界得云
何。謂即彼諸蘊因緣所攝性。處得云何。謂即
彼諸蘊餘緣所攝性。諸蘊生起云何。謂即彼
諸蘊日日飲食之所資長命根。出現云何。謂
即彼諸蘊餘壽力故。得相續住。此生支略義
者。謂若生自性。若生處位。若所生。若因緣所
攝。若任持所引。若俱生依持。是名略義。


衰云何。謂依止劣故。令彼掉動。老云何。謂
髮色衰變。攝云何。謂皮膚緩皺。熟云何。謂火
力衰減。無復勢力受用欲塵。氣力損壞云
何。謂性多疾病故。無有勢力能作事業。
黑黶間身云何。謂黯黑出現損其容色。身脊
傴曲喘息奔急云何。謂行步威儀。身形所顯。
由此發起極重喘嗽。形貌僂前云何。謂坐
威儀位。身首低曲。憑據杖策云何。謂住威
儀位。依杖力而住。昏昧云何。謂臥威儀位。
數重睡眠。羸劣云何。謂即於此位無力速
覺。損減云何。謂念慧衰退。衰退云何。謂念慧
劣故。至於善法不能現行。諸根耄熟云何。
謂身體尫羸。功用破壞云何。謂彼於境不復
明利。諸行朽故云何。謂彼於後將欲終時。
[010-0324a]
其形腐敗云何。謂壽量將盡。身形臨壞。於
諸事業。無復功能。此老略義者。謂依止變
壞鬚髮變壞。充悅變壞。火力變壞。無病變
壞。色相變壞。威儀變壞。無色諸根變壞。有色
諸根變壞。時分已過。壽量將盡。略義應知。
彼彼有情云何。謂那落迦等。有情種類云何。
謂即彼一切。終云何。謂諸有情離解支節而
死。盡云何。謂諸有情由解支節而死。壞云
何。謂識離身。沒云何。謂諸色根滅。捨壽云
何。謂氣將盡位。捨煖云何。謂不動位棄捨
諸蘊。命根謝滅云何。謂時死。死云何。謂遇
橫緣非時而死。時運盡云何。謂初死未久
位。又死魔業名時運盡。此死略義者。謂若死
若死法。若死差別。若死後位。是名略義。如
是名為緣起差別應知。


問何因緣故。無明等諸有支。作如是次第
說。答諸愚癡者。要先愚於所應知事。次即於
彼發起邪行。由邪行故。令心顛倒。心顛倒
故。結生相續。生相續故。諸根圓滿。根圓滿
故。二受用境。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由希
求故。於方覓時。煩惱滋長。煩惱滋長故。發
起後有愛非愛業。由所起業滋長力故。於
五趣生死中苦果生。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
謂內身變異所引老死苦。及境界變異所引
憂歎苦。熱惱之苦。是故世尊。如是次第說十
二支。復有次第差別。謂依二種緣。建立緣
起次第。一內身緣。二受用境界緣。內身緣。前
六支所攝。受用境界緣。後六支所攝。先於內
身起我執等愚。由此不了諸業所引苦果
[010-0324b]
異熟故。發起諸業。既發起已。即隨彼業。多
起尋思。由業與識為助伴故。能感當來三
種苦果。謂根初起所攝苦果。根圓滿所攝苦
果。受用境界所攝苦果。即名色為先。觸為
最後。又於現法中。依觸緣受。發起於愛。由
受用境界緣。廣起追求。或由事業門。或由
利養門。或由戒禁門。或由解脫門。發起欲
求內身求。邪解脫求。如是求時。令先所起
煩惱及業所引五趣生死果生。既得生已。老
死隨逐。復有次第差別。謂由三種有情聚。一
樂出世清淨。二樂世間清淨。三樂著境界。由
初聚故。滅諸緣起。增白淨品。由第二有情
聚故。不如實知諸諦道理。若住正念。或
作福業。或作有漏修所引不動業。若不住
正念。便發非福業。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
悔歡喜所引心。相續住。彼又如前於下中上
生處次第。能感當來三種苦果。謂名色為
先。觸為最後。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現受用
境所生受。於現法中如前次第。起後六支。
謂受為先。老死為後。


問何因緣故。逆次第
中。老死為先。說諸緣起。答依止宣說諦道
理故。以生及老死能顯苦諦。如世尊言。新
名色滅為上首法。


問何故不言諸無明滅為上首耶。答依心
解脫者。而施設故。由彼於現法中。種子苦。
及當來苦果。不生而滅。故說名色為先。受
為最後。得究竟滅。又於現法中。受諸受
時。愛及隨眠。永拔不起。說名為滅。由彼滅
故。以彼為先。餘支亦滅。如是等類。宣說緣
[010-0324c]
起次第應知。


問何故緣起說為緣起。答由
煩惱繫縛往諸趣中數數生起故。名緣起。
此依字釋名。復次依託眾緣。速謝滅已。續
和合生。故名緣起。此依剎那義釋。復次眾
緣過去而不捨離。依自相續而得生起故。
名緣起。如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
餘。依此義故。釋名應知。復次數數謝滅。
復相續起故。名緣起。此依數壞數滅義釋。
復次於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起故。名
緣起。如世尊言。我已覺悟。正起宣說。即由
此名展轉傳說。故名緣起。


問無明望行為
幾種緣。答望諸色行。為增上緣。望無色行。
為三緣。謂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如是
餘支為緣多少。應如此知。謂有色支望有
色支為一增上緣。望無色支為二緣。謂所
緣緣。及增上緣。若無色支望有色支唯為
一緣。望無色支為三緣。謂等無間緣。所緣
緣。增上緣。問何故諸支相望無因緣耶。答
因緣者。自體種子緣所顯故。問若諸支相望
無因緣者。何故說言依因果體性建立緣
起耶。答依增上緣所攝。引發因。牽引因。生
起因故。說名為因。問幾支是引因所攝。答
從無明乃至受。問幾支是生因所攝。答從
愛乃至有。問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耶。答
於現法後法中。識等乃至受。於生老死位。
所攝諸支。


問若說無明以不如理作意為
因。何因緣故。於緣起教中。不先說耶。答彼
唯是不斷因故。非雜染因故。所以者何。非
不愚者起此作意。依雜染因說緣起教。無
[010-0325a]
明自性是染污。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
故彼不能染污無明。然由無明力所染污。
又生雜染業煩惱力之所熏發業之初因。謂
初緣起。是故不說不如理作意。問何故不
說自體。為自體緣耶。答由彼自體若不
得餘緣。於自體雜染不能增長。亦不損
減。是故不說。問何因緣故。福行不動行。由
正簡擇功力而起。仍說用無明為緣耶。答
由不了達世俗苦因為緣。起非福行。由
不了達勝義苦因為緣。生福及不動行。是
故亦說彼以無明為緣。問如經中說諸業
以貪瞋癡為緣。何故此中唯說癡為緣耶。
答此中通說福非福不動業緣。貪瞋癡緣唯
生非福業故。問身業語業。思所發起。是則
行亦緣行。何故但說無明緣行。答依發起
一切行緣而說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緣而
說故。問識亦以名色為緣。何故此中但說
行為緣耶。答行為識雜染緣。能引能生後
有果故。非如名色但為所依所緣生起緣
故。問名色亦由大種所造。及由觸生。何故
但說識為緣耶。答識能為彼新生因故。彼
既生已。或正生時。大種及觸。唯能與彼為
建立因。


問如經中說。六界為緣得入母胎。何故此
中唯說識界。答若有識界。決定於母胎中。
精血大種。腹穴無闕故。又識界勝故。又依
一切生一切有生時而說故。問六處亦以飲
食為緣。何故此中但說名色為緣耶。答此
中說名色是彼生因故。彼既生已。亦以飲
[010-0325b]
食為任持因。問觸以三和為緣。何故此
中但說六處為緣。答若有六處。定有餘二
無闕故。又六處勝故。由六處攝二種故。問
若自所逼迫。若他所逼迫。若時候變異。若
先業所引。皆得生受。何故此中但顯觸為
彼緣。答觸是彼近因故。由觸所引故。餘緣
所生受。亦從觸生故。必不離觸。是故偏說。
問經中亦說無明為緣生愛。順愛境界。亦
得為緣。何故此中但說受為緣耶。答以受
力故。於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離。由
愚癡力。但於諸受起盡等相。不如實知。由
此不能制御其心。問由隨眠未斷。順彼
諸法。取皆得生。何故此中但說愛為取緣。
答由希望生故。於追求時。能發隨眠。及能
引彼隨順法故。問前已說無明為緣發起
業有。何故今者說取緣有。答由取力故。即
令彼業於彼彼生處能引識名色等果。問
生亦以精血等為緣。何故此中唯說有緣
生耶。答由有有故。定有餘緣無闕。又有
勝故。唯說彼為緣。問亦由遠行。不避不平
等。他所逼迫為緣。老死可得。何故此中但
說生緣老死耶。答雖由彼諸緣。必以生
為根本故。縱闕彼緣。但生為緣。定有老
死故。


問此十二支幾是煩惱道。幾是業道。幾是苦
道。答三是煩惱道。二是業道。餘是苦道。問幾
唯是因。幾唯是果。幾通因果。答初一唯因。
後一唯果。餘通因果。又即於此問。更作餘
答。三唯是因。二唯是果。當知所餘亦因亦
[010-0325c]
果。問幾是獨相。幾是雜相。答三是獨相。行等
是雜相。問何故行有是雜相。答由二種說
故。謂能引愛非愛果故。及能生趣差別故。
問何故識與名色六處一分有雜相。答由
三種說故。謂依雜染時故。依潤時故。依
轉時故。問何故識乃至受與老死有雜相。
答由二種說故。謂別顯苦相故。及顯引生
差別故。復次於緣起中。云何數往義。謂生
已不住義。云何和合義。謂諸緣聚集義。云何
起義。謂諸緣和合之所引攝新新生義。云何
緣起。云何緣生。謂諸行生起法性是名緣
起。即彼生已說名緣生。問幾支苦諦攝及現
法為苦。答二。謂生及老死。問幾支苦諦攝。
當來為苦。答識乃至受種子性。問幾支集諦
攝。答所餘支。問無明與行為作俱有緣。為
作無間滅緣。為作久遠滅緣。答當知具作
三緣。謂由無知。於隨順諸行法中。為俱有
覆障緣。為彼彼事。發起諸行。又由惡見放
逸俱行無知。為無間滅生起緣。發起諸行。
又由無知。為久遠滅引發緣故。建立順彼
當生相續。問云何應知諸行望識為三種
緣。答由能熏發彼種子故。為俱有緣。次後
由彼勢力轉故。為無間滅生起緣。由彼當
來果得生故。為久遠滅引發緣。如行望識。
如是識望名色。名色望六處。六處望觸。觸
望受亦爾。


問云何應知受望愛為三種緣。答當知由
彼起樂著故。為俱有緣。從此無間由彼勢
力。起追求等作用轉故。為無間滅生起緣。
[010-0326a]
建立當來。難可解脫彼相續故。為久遠滅
引發緣。問云何愛望取為三種緣。答由欲
貪俱行。於隨順取法中欲樂安立故。為俱
有緣。由無間滅勢力轉故。為生起緣。建立
當來。難可解脫彼相續故。為久遠滅引發
緣。問云何取望有為三種緣。答由與彼俱
令業能招諸趣果故。為俱有緣。又由彼
力。於此生處能引識等故。為無間滅生起
緣。又能引發彼界功能故。為久遠滅引發
緣。問云何有望生為三種緣。答熏發彼種
子故。為俱有緣。由彼勢力無間隨轉故。為
生起緣。雖久遠滅。而果轉故。為引發緣。如
有望生。當知生望老死。為緣亦爾。復次建
立有支有二種。一就勝分建立。謂取所攝
受業。如前已說。二全分建立。謂業及識。乃
至受所有種子。取所攝受。建立為有應知。
問是諸有支。唯有次第與行為緣。乃至老
死更有餘業用耶。答即此業用及於各別
所行境中。如其所應。所有業用當知。是名
第二業用。


問無明唯與行為緣。亦與餘支為緣耶。答
無明乃至亦與老死為緣。前言唯與行為
緣者。但說近緣義。如是所餘盡應當知。復
次後支非前支緣。何以故。如為斷後支故。
勤作功用斷於前支。由前斷故後亦隨斷。
非為斷前故勤作功用斷於後支。是故當
知。唯此為彼緣。問云何說言此有故彼有。
答由未斷緣。餘得生義故。問云何此生故彼
生。答由無常緣。餘得生義故。問何故說言
[010-0326b]
有生故有老死。要由生緣而有老死。如是
乃至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無
實作用緣餘得生義故。問何故說言有生
故有老死。非離生緣而有老死。如是乃至
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自相續
緣。即自相續餘得生義故。問若法無明為
緣。彼法是行耶。設是行者。彼無明為緣耶。
答應作四句。或有行非無明為緣。謂無漏
及無覆無記身語意行。或無明為緣而非是
行。謂除行所攝有支。所餘有支。或有亦無
明為緣亦是行。謂福非福不動身語意行。除
如是相是第四句。問若行為緣彼亦識耶。
設是識者行為緣耶。答應作四句。或行為
緣非識。謂除識所餘有支。或識非行為緣。
謂無漏識及無覆無記識。除異熟生。或亦識
亦行為緣。謂後有種子識及果識。除如是
相。是第四句。由此道理。乃至觸緣受。隨其
所應。四句應知。問若受為緣皆是愛耶。設
是愛者皆受為緣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是
愛非受為緣。謂希求勝解脫。及依善愛而
捨餘愛。或受為緣而非是愛。謂除無明觸
所生受為緣。所餘有支法生。或有受為緣
亦是愛。謂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染污愛生。
除如是相是第四句。問若愛為緣皆是取
耶。設是取者皆愛為緣耶。答當知此中是
順後句。謂所有取皆愛為緣。或愛為緣而
非是取。謂除取所餘有支。及緣善愛勤精
進等諸善法生。問若取為緣皆是有耶。設是
有者皆取為緣耶。答亦應作順後句。謂所
[010-0326c]
有有皆取為緣。或取為緣而非是有。謂除
有所餘有支。問若有為緣皆是生耶。設是生
者皆有為緣耶。答諸所有生皆有為緣。或
有為緣而非是生。謂除生所餘老死最後
有支。問若生為緣皆老死耶。設是老死皆生
為緣耶。答所有老死皆生為緣。或生為緣
而非老死。所謂疾病。怨憎合會。親愛別離。
所求不遂。及彼所起愁歎憂苦。種種熱惱。
問是諸有支幾與道支所攝正見為勝障礙。
答無明及彼所起意行。若有一分能為勝障。
如於正見。如是於正思惟。及正精進亦爾。
若正語正業正命。以身行語行。及有一分。
為勝障礙。若正命正定。以餘有支。為勝障
礙應知。問是諸有支幾唯雜染品。幾通雜
染清淨品。答四唯雜染品。餘通雜染清淨品。
問云何生支通二品耶。答若生惡趣及有難
處。唯是雜染品。若生人天諸無難處。此通
染淨品。當知餘支。隨其所應。皆通二品。問
何等無明不有故行不有。何等無明滅故行
滅耶。答有三種發起纏。隨眠。無明。由此無
明滅故。彼無明滅。由彼滅故。行亦隨滅。


問何等行不有故識不有。何等行滅故識滅
耶。答諸行於自相續中。已作已滅。及未起
對治。又由意行有故。起身語行。由此有
故。彼有。彼無故彼緣識亦無。此若全滅。當
知識亦隨滅。問何等識不有故名色不有。
何等識滅故名色滅耶。答種子識不有故。果
識不有。此俱滅故。俱名色滅。如識望名色
道理。如是餘支乃至受。隨其所應。當知亦
[010-0327a]
爾。如無明緣行道理如是愛緣取。取緣有
道理。當知亦爾。如行緣識道理。如是有緣
生。當知亦爾。如識緣名色道理。生緣老
死。當知亦爾。問何等受不有故愛不有。何
等受滅故愛滅耶答如行緣識道理。當知
亦爾。問如前所說八緣起門。幾門是十二支
緣起所顯。幾門非耶。答三門是彼所顯。謂二
一分所顯。一全分所顯。餘門非。何等為二一
分所顯。謂內識生門。自業所作門。何等為一
全分所顯。謂有情世間轉門。問不如實知
緣起道理者。有幾種過患耶。答有五。謂起
我見。及能發起前際俱行見。如前際俱行
見。如是後際俱行見。前後際俱行見亦爾。又
於彼見猛利堅執。有取有怖。於現法中。
不般涅槃。是名第五過患。問如實知者有
幾種勝利耶。答翻前五過應知勝利亦有
五種。復次是十二支緣起。幾支是實有。謂九。
幾支非實有。謂餘。幾一事為自性。謂五。幾
非一事為自性。謂餘。幾是所知障因。謂一。
幾能生苦。謂五。幾苦胎藏。謂五。幾唯是苦。謂
二。幾說為因分。謂前六。無明乃至觸。及愛
取有三說為因分。幾說為果分。謂後二說
為果分。幾說為雜因果分。謂所餘支說為
雜分。所以者何。有二種受。名為雜分。一謂
後法以觸為緣因受。二謂現法與愛為緣
果受。此二雜說為觸緣受。復次幾支能生
愛非愛境界果。幾支能生自體果。謂前六支
能生前果。後三支能生後果。一支俱生二
果。復次幾支樂受俱行。謂除二所餘支。幾支
[010-0327b]
苦受俱行。謂即彼及所除中一。幾支不苦不
樂受俱行。謂如樂受道理應知。幾支不與
受俱行。謂所除中一。復次幾支壞苦攝。謂樂
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幾支苦苦攝。
謂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幾支行
苦攝。謂所有壞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或
有行苦所攝。非餘二苦。謂不苦不樂受俱行
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問於一切生處及三
摩鉢底中。皆有一切支現行可得耶。答不
可得。謂無想天中。及滅盡定。無想定中。有
色支可得。非無色支。若生無色界。無色支
可得。非有色支。問頗有依支得離支耶。
答有。謂依上地支。離下地支。此但一分非
全。唯暫時非究竟。問幾支染污。幾支不染
污。答三染。餘通二種。若不染污。善及無覆
無記別故。分為二種應知。問幾支欲界繫。
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問幾支色界繫。答一
切一分。問云何應知。彼有老耶。答彼諸行
有朽壞腐敗性故。如色界繫。當知無色界
繫亦爾。問幾支是學。答無。問幾支是無學。答
亦無。問幾支是非學非無學。答一切。問所
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學耶。答墮流轉故。
若學所有善有漏法。彼與流轉相違故。及
用明為緣故非支。問預流果當言幾支已
斷耶。答一切一分無全斷者。如預流果。如
是一來果亦爾。問不還果當言幾支已斷
耶。答欲界一切。色無色界不定。


問阿羅漢當
言幾支已斷耶。答三界一切。復次於彼彼
經中。由幾種言說道理說緣起耶。謂略說
[010-0327c]
由六種言說道理。一由順次第說。二由逆
次第說。三由一分支說。四由具分支說。五
由黑品說。六由白品說。問如世尊說緣起
甚深。此甚深義。云何應知。答由十種相。應
知緣起甚深義。謂依無常義。苦義。空義。無
我義說。依無常義者。謂從自種子生。亦
待他緣。又從他緣生。亦待自種子。又從自
種子及從他緣生。而種及緣於此生事。無
作無用。亦無運轉。又復此二因性功能。非
不是有。又諸有支。雖無始來其相成就。然
剎那剎那新新相轉。又緣起支雖剎那速滅。
然似停住運動相現。依苦義者。謂緣起支。
一味苦相而似三種相現。依空義者。謂緣
起支。雖離有情作者受者。然似不離。顯
現而說。依無我義者。謂緣起支。雖不自在
實無有我相。然似我相顯現。依勝義諦。諸
法自性雖不可說。而言諸法自性可說。問
應以幾智知緣起耶。答二。謂以法住智。
及真實智。云何以法住智。謂如佛施設開
示。無倒而知。云何以真實智。謂如學見跡
觀甚深義。問如世尊言。是諸緣起。非我所
作亦非餘作。所以者何。若佛出世。若不出
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云何法性。云何法
住。云何法界。答是諸緣起。無始時來。理成就
性是名法性。如成就性。以無顛倒文句安
立。是名法住。由此法住以彼法性為因。是
故說彼名為法界。問如經言。生若無者。無
處無位。生可是有。若一切種生非有者。生
緣老死。應不可得。何故此中說彼自性緣
[010-0328a]
自性耶。答依自種子果生說故。謂識乃至
受支。是生種子故。義說為生。由此有故。後
時即此果支。名有緣生。如是餘支。如經所
說。隨其所應。盡當知。


問已說一切支非更互為緣。何故建立名
色與識互為緣耶。答識於現法中。用名色
為緣故。名色復於後法中。用識為緣故。所
以者何。以於母腹中。有相續時。說互為緣
故。由識為緣。於母腹中。諸精血色。名所攝
受。和合共成羯羅藍性。即此名色為緣。復
令彼識於此得住。問何故菩薩觀黑品時。
唯至識支。其意轉還。非至餘支耶。答由此
二支更互為緣故。如識緣名色。如是名色
亦緣識。是故觀心至識轉還。於餘支中。無
有如是轉還道理。於此一處。顯示更互為
緣道理。故名轉還。於還滅品中。名色非是
後有識還滅因。由此因緣復過觀察。問何
因緣故說緣起支非自作。非他作。非俱作。
亦非無因生耶。答生者非有故。緣無作用
故。緣力所生故。問於緣起中。何等是苦芽。
誰守養苦芽。何等為苦樹。答無明行緣所
引識乃至受是苦芽。受緣所引愛。乃至有是
守養苦芽。生與老死。當知是苦樹。問幾緣
起支當知如炷。答識乃至受。問幾支如膏。
答元明行。愛取有。問幾支如焰。答生老死
應知。問何因緣故。於緣起黑品教中。說名
增益。答一切有支純大苦聚為後果故。又諸
有支前前為緣。後後所隨故。問何因緣故。
於白品教中。說名損減。答由一切支前前
[010-0328b]
永斷後後減故。又是純大苦聚損減因故。
問幾緣起支名有因法。答謂前七。問幾緣起
支名有因苦。答餘五。問幾支滅是漏盡所顯。
答三。問幾支滅是緣盡所顯。答即此三是餘
支緣故。問幾支滅是受盡所顯。答一。謂由煩
惱已斷故。所依滅時。此一切受。皆永息滅
故。問何因緣故。依止緣起。建立七十七智
耶。答為顯有因雜染智故。又復為顯於自
相續自已所作雜染智故。又復為顯前際
諸支無始時故。又復為顯後際諸支容有
雜染還滅義故。又復為顯支所不攝諸有
漏慧遍知義故。於一一支。皆作七智。當知
總有七十七智。問何因緣故。於緣起中。建
立四十四智耶。答為顯於一一支依四聖
諦觀察道理。是故總有四十四智。復次若
生欲界。依欲界身。引發上地若眼若耳。由
此見聞下地自地所有色聲。又依此身。起
三界意及不繫意。而現在前。若生色無色界。
除其下地。一切現前。如在欲界。


復次此三種雜染。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
染。為欲斷故。修六種現觀。應知何等為
六。謂思現觀。信現觀。戒現觀。現觀智諦現
觀。現觀邊智諦現觀。究竟現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010-0328c]



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6n0001/


 1829瑜伽師地論略纂(16卷)     1830成唯識論述記(20卷)     1831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

1832成唯識論了義燈(13卷)     1833成唯識論演祕(14卷)     1834二十唯識論述記(2卷)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 : Wei Tat tr. :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http://www.dhalbi.org/dhalbi/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12134003.pdf


--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校勘記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8251.html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善珠, 成唯識論述記‧賴耶篇
http://www.buddhistmantra.hk/course/



Yamakami Sogen : 印度佛教思想諸體系


Mookerjee : 佛教的萬有流轉哲學

The Buddhist Philosphy Of Universal Flux, Satkari Mookerjee
https://www.wisdomlib.org/buddhism/book/the-buddhist-philosophy-of-universal-flux


http://www.dhammikaweb.com/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For Authentic Literature on Buddhism
http://www.bps.lk/index.php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