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詹憲慈 : 廣州語本字

詹憲慈 : 廣州語本字


《廣州語本字》係本詞書,作者係晚清舉人詹憲慈;本書輯錄1405個廣州話詞語同埋佢哋嘅出處。初稿喺民國十三年( 1924年)完成,但到1995年先至付印成書。

同清初屈大均(屈翁山)《 廣東新語》,民初孔仲南《 廣東俗語考》,都係1949年之前廣東文人研究廣州話嘅文獻[1]。

目錄


詹憲慈喺《廣州語本字》嘅自序咁講:


『 廣州之人廣州話,莫以為難之。而寫之於紙,則遲疑不能遽下筆矣。蓋廣州語往往口所道,而筆不能寫?其本字未易一一知也。憲慈端居多暇,淵淵以思。思吾人其達意而有所語,一語必有一義,因義求字,庶幾本字可得。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封底語:

《廣州語本字》四十二卷,詹憲慈撰。本書為考證廣州話口語權威之作。作者矜句飾字,每立一說,必根據訓詁、字書、韻書之屬,條理精密,洵為研治廣州語本字之楷模。

詹憲慈,廣東番禺人,生平專精小學音韻。光緒癸卯恩科舉人。粵督粵督陶模派赴日本留學宏文師范學校,回國後任番禺縣立師范學堂校長。民國七年至十六年任交通部秘書。晚年回粵,歷任廣東高等師范與省立女子師范等校敎席。抗戰軍興,避地粵北,卒於樂昌砰石。

再引王亭之先生的推介語:

廣府話有音就有字,不過有些字甚為古老,寫出來已無人識讀,所以就給「約定俗成」的俗字代替。

清末民初時,廣州有一位舉人公詹憲慈,用畢生之力完成一本《廣州語本字》,在四書五經以及史書中找出「有音就有字」的本字出來。這本書直到近年才能出版,還多虧其侄孫詹德隆主持中文大學出版社之力,可謂書運坎坷。

不過這本書實在是一本好書,雖然有些字可以存疑,但絕大部分「本字」的確是給他找出來了,由是我們就知道許多廣府音,其實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州音,這些中州音如今讀起來,完全跟唐宋時的中州音不同。

例如「鈔」字,如今我們只知「鈔票」,誰知道在古代還有一個本義,形容笑起來面皮打摺,此見於漢代揚雄的《釋名》,即是取「歛撮」之意。所以「面皮鈔」即是面多皺紋,如今我們說「鈔皮」,往往寫成「縐皮」,實在大誤。

由此聯想到「鈔票」,可能因為要摺起來用,有「歛撮」的形狀,所以才叫做鈔票。

這「鈔」字如果依《唐韻》,讀為「抄」,是陰平聲,但廣府話則保存著陽平聲的「巢」音,這古音如何可以給無知者去「正」。


- - - -

《廣州語本字》

詹憲慈撰。全書共42卷,1405條。本書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已完稿,但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95年才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書前有作者於民國十三年(1 924年 )的自序。本書用作者手稿直接影印出版,並且根據內文編制目錄,以便翻閱。除每條順次編號外,還給每字加注國際音標。注音盡量依據作者原意處理。


本書目的在於考證廣州話口語本字,所以注音一律以口語音( 以別於讀書音 )為根據。廣州音拼寫方案大體依照黃錫淩《粵音韻彙》( 重排本 )所用的國際音標。

本書是考證廣州話口語詞的權威之作。作者有感於記錄廣州話往往難以下筆,便以字的意義去求本字。作者在為楊鐵夫《 鐵城土語語原攷》一書作序時指出,廣州話詞語有很多不知本字,主要原因有三種:第一是 "  多以音變而失其本字 ",如 " 飲勝 "  應為 " 飲罄 ";

第二是  "古已聲誤而今猶沿用之",如 "冇"  應作"  無";

第三是"因葉音而忘其本字",如量詞"舊"應作"具"。

作者每一論說,必根據訓詁及字書、韻書,例如《爾雅》、《釋名》、《廣雅》等字書爬梳古義,條理精密。此書是研究廣州話本字的楷模。

此外,由於書成於20世紀初,當中保留了不少當時通行的廣州詞語,資料實屬珍貴。如當初稱作"初不律",最後稱作"尾孻",剛才稱為"才遲"等。這些詞現在已用其他詞代替。


http://cantonese.hku.hk/traditional/gzybzb5.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