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湜 : 韓愈神道碑
韓氏出晉穆侯。晉滅武穆之韓,而邑穆侯孫萬於韓,遂以為氏。後世稱王。漢之興,故韓襄王孫信有功,複封韓王,條葉遂著。後居南陽,又隸延州之武陽。拓跋後魏之帝,其臣有韓茂者,以武功顯,為尚書令,實為安定桓王。次子均襲爵,官至金部尚書,亦能以功名終。尚書曾孫叡素,為唐桂州長史,善化行於江嶺之間,於先生為王父,生贈尚書左仆射諱仲卿。仆射生先生。
先生諱愈,字退之。乳抱而孤,熊熊然角,嫂鄭氏異而恩鞠之。七歲屬文,意語天出。長悅古學,業孔子、孟子,而侈其文。秀人偉生,多從之遊,俗遂化服,炳炳烈烈,為唐之章。
貞元十四年,用進士從軍宰相董晉平汴州之亂,又佐除州、青、淄,通漕江淮。入官於四門,先生實師之。擢為禦史。
十九年,關中旱饑,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息。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請寬民徭而免田租之弊。專政者惡之,行為連州陽山令,陽山民至今多以先生氏洎字呼其子孫。累除國子博士,不麗邪寵,懼而中請分司東都避之。除尚書都官郎中,分司判祠部。中官號功德使,司京城觀寺,尚書斂手就職。
先生按《 六典 》,盡索之以歸,誅其無良,時其出入,禁嘩眾以正浮屠。授河南令。魏、鄆、幽、鎮各為留邸,貯潛卒以橐罪士,官無敢問者。先生將摘其禁,以壯朝廷,斷民署吏,候旦發,留守尹以聞,皆大恐,令遽相禁。
有使還為言,憲宗悅曰:「 韓愈助我者。 」是後鄆邸果謀反東都,將屠留守以應淮、蔡。華州刺史奏華陰令柳澗贓,詔貶澗官。先生守尚書職方郎中,奏疏言:「 華近在國城門外,刺史奏縣令罪,不參驗,坐郡。 」禦史考實,奏事如州,宰相不為堅白本意,先生竟責出省。複比部郎中修史,主柄者不喜,不卒展用。再遷中書舍人,廷議蔡叛可誅,與眾意違,改右庶子。
十二年七月,詔禦史中丞司彰義君討元濟。出關趨汴,說都統宏,宏悅用命,遂至郾城。勢審其賊虛實,請節度使裴度曰:「 某領精兵千人取元濟。 」度不聽察。居數日,李自文城果行,無人,擒賊以獻,遂平蔡方,三軍之士為先生恨。複謂度曰:「 今藉聲勢,王承宗可以辭取,不煩兵矣。 」得柏耆,先生受詞,使耆執筆書之,持以入鎮,承宗恐懼,割德、棣以降,遣子入侍。還拜弄部侍郎。
憲宗盛儀衛迎佛骨,士女縱觀傾城,先生大懼,遂移典校上章極諫,貶潮州刺史。大官謫為州縣,薄不治務,先生臨之,若以資遷。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鮮魚稻蟹,不暴民物。掠賣之口,計庸免之,未相直,輒與錢贖。及不還,著之赦令。轉刺袁州,治袁州如潮。征拜國子祭酒,其屬一奏用儒生,日集講說生徒,官之以藝學淺深為顧,侍品豪曹遊益不留。
既除兵部侍郎,方鎮反,太原兵以輕利誘回紇,召先生禍福,譬引虎齧臃血,直今所患,非兵不足,遽疏陳得失。王廷湊屠衣冠,圍牛元翼,人情望之若大蚖虺,先生奉詔入賊,淵然無事行者。既至,召眾賊帥前,抗聲數責,致天子命,詞辯而銳,悉其機情,賊眾懼伏。賊帥曰:「 惟公指。 」公乃約之出元翼,歸士大夫之喪。功可意而複,穆公大喜,且欲相之。
遷吏部侍郎。會京兆尹以不治聞,遂以遷拜,敕曰:「 朕屈韓愈公為尹,宜令無參禦史,不得為故常。兼禦史大夫用優之。 」禁軍老奸,宿惡不攝,盡縛送獄,京理恪然。禦史中丞有寵,旦夕且相,先生不詣,固為恥矣。
械囚送府,令取尹狀決之,先生脫囚械縱去。禦史悉奏,宰相乘之,兩改其官。複為吏部侍郎,銓不鎖,入吏,選父七十、母六十、身七十,悉與三利取才,財勢路絕。病滿三月免。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裏第,年五十七。嗣天子不禦朝,贈禮部尚書。寶曆元年三月癸酉,葬河南某縣。
先叔父雲卿,當肅宗、代宗朝,獨為文章官。兄會,亦顯名,官至起居舍人。會妻之亡,先生以期衰服服焉,用報之。朝有大獄大疑,文武會同,莫先發言,先生援《 經 》引決,考合《 傳 》《 記 》,侃侃正色,伏其所詞。執女政而出,又曰:「 其賢善耳。 」必心躍色揚,鉤而遊之,內外惸弱悉撫之,一親以仁,使男有官,女有從,而不啻於己生。
交於人,已而我負,終不計,死則庀其家,均食剖資。與人故,雖微弱,待之如賢戚。人詬笑之,愈篤。未嚐一食不對客,閨人或晝見其麵,退相指語,以為異事。實嗜才技,毫細無所略,然而天下之進士而後者望風戁畏,以為瑞人神士,朗出天外,不可梯接,非有奇卓,望門不敢造。
未嚐宿貸,有餘財,每曰:「 吾明日解衣質食,今存者已多矣。 」遺命喪葬,無不如禮。俗習夷狄,盡寫浮圖,日以七數之,及拘陰陽,所謂吉凶,一無汙我。夫人高平郡君,狐前進士昶,謹以承命。湜既以銘先生墓矣,又悉敘其係葉德詔於碑,以圖永久,而揭以詞:
韓因朔封,自武之穆。厥全趙孤,天下陰福。子孫宜昌,宣惠遂王。秦絕韓祀,蟣虱有子。繼王陽翟,繼王安定。三王其爵,韓氏何盛。桂胃係雅,三祖官下。秘書發祥,追錫仆射。徑孰道荒,物喪其明。誰懇其治,先生之生。先生之武,襲蹈聖矩。
基於其身,克後其所。居歸丘軻,危解禍羅。具兮素兮,有何多。靡引而忘,天吝其施。垂升乃頹,群心孔哀。厥聲赫赫,滿華遍貊。年千世百,新在竹帛。我銘在碑,展我哀思。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皇甫湜 : 昌黎韓先生墓誌銘
皇甫湜 : 昌黎韓先生墓誌銘
韓文公墓誌銘( 並序 )
長慶四年八月,昌黎韓先生既以疾免吏部侍郎,書諭湜曰:「 死能令我躬所以不隨世磨滅者惟子,以為囑。 」其年十二月丙子,遂薨。明年正月,其孤昶,使奉功緒之錄,繼訃以至。三月癸酉,葬河南河陽,乃器而敘銘其墓,其詳將揭之於神道碑雲。
先生諱愈,字退之,後魏安桓王茂六代孫。祖朝散大夫桂州長史諱叡素,父秘書郎贈尚書左僕射諱仲卿。先生七歲好學,言出成文。及冠,恣為書以傳聖人之道,人始未信。既發不掩,聲震業光,眾方驚爆,而萃排之。乘危將顛,不懈益張,卒大信於天下。
先生之作,無圓無方,至是歸工。抉經之心,執聖之權,尚友作者,跋邪抵異,以扶孔氏,存皇之極。知與罪,非我計。茹古涵今,無有端涯,渾渾灝灝,不可闚校。及其酣放,豪曲快字,淩紙怪發,鯨鏗春麗,驚耀天下。然而栗密窈眇,章妥句適,精能之至,入神出天。嗚呼極矣,後人無以加之矣,姬氏以來,一人而已矣!
始先生以進士三十有一仕曆官。其為禦史、尚書郎、中書舍人,前後三貶,皆以疏陳治事,廷議不隨為罪。常惋佛老氏法潰聖人之堤,乃唱而築之,及為刑部侍郎,遂章言憲宗迎佛骨非是,任為身恥,震怒天顏,先生處之安然,就貶八千裏海上。
嗚呼!古所謂「 非苟知之,亦允蹈之 」者耶?吳元濟反,吏兵久屯無功,國涸將疑,眾懼洶洶,先生以右庶子兼禦史中丞行軍司馬,宰相軍出潼關,請先乘遽至汴,感說都統,師乘遂和,卒擒元濟。王庭湊反,圍牛元翼於深,救兵十萬,望不敢前,詔擇庭臣往諭,眾栗縮,先生勇行。
元稹言於上曰:「 韓愈可惜。 」穆宗悔,馳詔無徑入,先生曰:「 止君之仁,死臣之義。 」遂至賊營,麾其眾責之,賊恇汗伏地,乃出元翼。《 春秋 》美臧孫辰告糴於齊,以為急病,校其難易,孰為宜褒?嗚呼先生,真古所謂大臣者耶!還拜京兆尹,斂禁軍,貼旱糴,齾幸臣之鋩。再為吏部侍郎。薨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
先生與人洞朗軒辟,不施戟級。族姻友舊不自立者,必待我然後衣食嫁娶喪葬。平居雖寢食,未嚐去書,怠以為枕,餐以飴口,講評孜孜,以磨諸生。恐不完美,遊以詼笑嘯歌,使皆醉義忘歸。嗚呼!可謂樂易君子,鉅人長者矣。夫人高平郡君範陽盧氏,孤前進士昶,婿左拾遺李漢、集賢校理樊宗懿,次女許嫁陳氏,三女未笄。銘曰:
惟天有道,在我先生。萬頸胥延,坐廟坐行。令望絕邪,痌此四方。惟聖有文,乖微歲千。先生起之,焯役於前。廣義滂仁,耿照充天。有如先生,而合亙年。按我章書,經紀大環。唫不時施,昌極後昆。噫嘻永歸,奈知之悲。
韓文公墓誌銘( 並序 )
長慶四年八月,昌黎韓先生既以疾免吏部侍郎,書諭湜曰:「 死能令我躬所以不隨世磨滅者惟子,以為囑。 」其年十二月丙子,遂薨。明年正月,其孤昶,使奉功緒之錄,繼訃以至。三月癸酉,葬河南河陽,乃器而敘銘其墓,其詳將揭之於神道碑雲。
先生諱愈,字退之,後魏安桓王茂六代孫。祖朝散大夫桂州長史諱叡素,父秘書郎贈尚書左僕射諱仲卿。先生七歲好學,言出成文。及冠,恣為書以傳聖人之道,人始未信。既發不掩,聲震業光,眾方驚爆,而萃排之。乘危將顛,不懈益張,卒大信於天下。
先生之作,無圓無方,至是歸工。抉經之心,執聖之權,尚友作者,跋邪抵異,以扶孔氏,存皇之極。知與罪,非我計。茹古涵今,無有端涯,渾渾灝灝,不可闚校。及其酣放,豪曲快字,淩紙怪發,鯨鏗春麗,驚耀天下。然而栗密窈眇,章妥句適,精能之至,入神出天。嗚呼極矣,後人無以加之矣,姬氏以來,一人而已矣!
始先生以進士三十有一仕曆官。其為禦史、尚書郎、中書舍人,前後三貶,皆以疏陳治事,廷議不隨為罪。常惋佛老氏法潰聖人之堤,乃唱而築之,及為刑部侍郎,遂章言憲宗迎佛骨非是,任為身恥,震怒天顏,先生處之安然,就貶八千裏海上。
嗚呼!古所謂「 非苟知之,亦允蹈之 」者耶?吳元濟反,吏兵久屯無功,國涸將疑,眾懼洶洶,先生以右庶子兼禦史中丞行軍司馬,宰相軍出潼關,請先乘遽至汴,感說都統,師乘遂和,卒擒元濟。王庭湊反,圍牛元翼於深,救兵十萬,望不敢前,詔擇庭臣往諭,眾栗縮,先生勇行。
元稹言於上曰:「 韓愈可惜。 」穆宗悔,馳詔無徑入,先生曰:「 止君之仁,死臣之義。 」遂至賊營,麾其眾責之,賊恇汗伏地,乃出元翼。《 春秋 》美臧孫辰告糴於齊,以為急病,校其難易,孰為宜褒?嗚呼先生,真古所謂大臣者耶!還拜京兆尹,斂禁軍,貼旱糴,齾幸臣之鋩。再為吏部侍郎。薨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
先生與人洞朗軒辟,不施戟級。族姻友舊不自立者,必待我然後衣食嫁娶喪葬。平居雖寢食,未嚐去書,怠以為枕,餐以飴口,講評孜孜,以磨諸生。恐不完美,遊以詼笑嘯歌,使皆醉義忘歸。嗚呼!可謂樂易君子,鉅人長者矣。夫人高平郡君範陽盧氏,孤前進士昶,婿左拾遺李漢、集賢校理樊宗懿,次女許嫁陳氏,三女未笄。銘曰:
惟天有道,在我先生。萬頸胥延,坐廟坐行。令望絕邪,痌此四方。惟聖有文,乖微歲千。先生起之,焯役於前。廣義滂仁,耿照充天。有如先生,而合亙年。按我章書,經紀大環。唫不時施,昌極後昆。噫嘻永歸,奈知之悲。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唐宋八大家古文 -- 沈德潛選編 ; 宋晶如注釋
唐宋八大家古文 -- 沈德潛選編 ; 宋晶如注釋
唐宋八大家古文 -- 沈德潛選編 ; 宋晶如注釋
唐宋八家文読本 増評: 沈徳潜撰,頼山陽評 , 16冊(巻1−30),甲府:温故堂,明19.2
唐宋八家文読本[第1冊]巻1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4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2冊]巻2,3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5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3冊]巻4,5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6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4冊]巻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7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5冊]巻7,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8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6冊]巻9,1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9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7冊]巻11,1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0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8冊]巻13,14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1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9冊]巻15,1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2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0冊]巻17,1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3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1冊]巻19,2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4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2冊]巻21,2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5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3冊]巻23,24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6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4冊]巻25,2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7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5冊]巻27,2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8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6冊]巻29,3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9
see also :
唐宋八家文讀本--巻1-30 : 沈徳潛 評點, 頼山陽 増評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i13/i13_01056/
唐宋八大家古文 -- 沈德潛選編 ; 宋晶如注釋
唐宋八家文読本 増評: 沈徳潜撰,頼山陽評 , 16冊(巻1−30),甲府:温故堂,明19.2
唐宋八家文読本[第1冊]巻1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4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2冊]巻2,3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5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3冊]巻4,5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6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4冊]巻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7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5冊]巻7,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8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6冊]巻9,1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9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7冊]巻11,1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0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8冊]巻13,14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1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9冊]巻15,1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2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0冊]巻17,1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3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1冊]巻19,2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4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2冊]巻21,2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5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3冊]巻23,24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6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4冊]巻25,2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7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5冊]巻27,2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8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6冊]巻29,3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9
see also :
唐宋八家文讀本--巻1-30 : 沈徳潛 評點, 頼山陽 増評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i13/i13_01056/
文章筆法辨析 : 羅君籌著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文章筆法辨析 : 羅君籌著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文章筆法辨析 : 羅君籌著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36綱
林紓 -- 韓柳文研究法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1.pdf
〈 韓柳文研究法序 〉. 今之治古文者稀矣!畏廬先生最推為老宿,其傳譯稗官雜說徧天下,顧其所. 自為者,則矜慎斂 ...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3.pdf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2.pdf
文章筆法辨析 : 羅君籌著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36綱
林紓 -- 韓柳文研究法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1.pdf
〈 韓柳文研究法序 〉. 今之治古文者稀矣!畏廬先生最推為老宿,其傳譯稗官雜說徧天下,顧其所. 自為者,則矜慎斂 ...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3.pdf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2.pdf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第1冊]巻之1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第1冊]巻之1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32
唐宋八大家古文 : 香港中學中國文學名著選讀簡介 -- 教學建議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3687/09.pdf
「 唐宋八大家 」是指唐、宋時期八位傑出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
鞏、王安石,這個稱號最先由明代中葉古文家茅坤(1515 – 1601)提出,但茅坤這個提法是有淵源的。
明代初年的 朱右曾經選輯韓、柳、歐陽、曾、王、三蘇等八人的文章,編成《 八先生文集 》,把他們稱為「 八先生 」,可惜此書影響不大,沒有流傳下來。
茅坤編纂《 唐宋八大家文鈔 》,正式使用「 唐宋八大家 」的名稱,由於這書流傳甚廣,影響極大,因此「 唐宋八大家 」的稱號得以確定,並一直流行至今。
後人對這個稱號並不是一致贊成的,例如袁枚就認為「明代門戶之習,始於國事,而終於詩文。故於詩則分唐、宋,分盛、中、晚;於古文又分為八,皆好事者之為也,不可以為定稱也。」(《 小倉山房續文集‧書茅氏八家文選 》)。
但是「 八家 」代表唐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已成定論,不易推翻。茅坤的選本雖然在當時「 家弦戶誦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但是對一般人來說,這一百四十四卷的選本,卷帙浩繁,很難遍讀。
沈德潛的《唐宋八大家古文》只有三十卷,對初學者來說,篇幅較為適中。他在書的序文說,編選此書的目的是「俾讀者視為入門軌涂,志發軔也。」可見這個選本是為了方便初學唐宋古文的人而編寫的。他更希望「初學者熟讀深思,有得於心,由此以覽茅氏、儲氏1所葺,並窺八家全文,更有曠然心目間者。」
本書特色
全書三十卷。卷一至卷六為韓愈文,卷七至卷九為柳宗元文,卷十至卷十四為歐陽修文,卷十五至十七為蘇洵文,卷十
八至二十四為蘇軾文,卷二十五至二十六為蘇轍文,卷二十七至卷二十八為曾鞏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為王安石文。
唐代作家中,韓愈入選的文章最多,共六卷;宋代作家中,蘇軾入選的文章最多,共七卷。入選文章最少的作家是宋代的蘇轍、曾鞏和王安石,每人只有兩卷。
選篇的多寡,顯然是根據八大家的成就和歷史地位而定,這點充分反映了編者過人的識見。入選文章,大多為舊時家塾子弟所誦習的名篇。
沈德潛對文章所作眉批、旁批和總評,考辨有關史事或分析文章的筆法結構,除了表達一己之見外,並引用前人評語,頗具參考價值。
近人 宋晶如的注釋,雖然不夠細緻詳盡,但對讀者理解文章內容,極有幫助。此書對八家的各體古文,都有選輯,例如韓愈的論說、雜著、書簡、書序、贈序、題記、表狀、傳記、碑誌、祭文等各種體裁的古文代表作,都根據性質排列在一起。
大抵現時坊間流行的八家文選本所收錄的文章,差不多都可以在此書找到。
唯一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沒有收錄柳宗元的寓言小品如《 三戒 》、《 蝜蝂傳 》、《 羆說 》,歐陽修的《 醉翁亭記 》、《 祭石曼卿文 》,蘇軾的《 記承天寺夜遊 》等膾炙人口的文章。至於歐陽修的《 秋聲賦 》和 蘇軾的《 前赤壁賦 》等不可多得的佳作,限於此書只收古文的體例,沈氏唯有割愛。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32
唐宋八大家古文 : 香港中學中國文學名著選讀簡介 -- 教學建議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3687/09.pdf
「 唐宋八大家 」是指唐、宋時期八位傑出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
鞏、王安石,這個稱號最先由明代中葉古文家茅坤(1515 – 1601)提出,但茅坤這個提法是有淵源的。
明代初年的 朱右曾經選輯韓、柳、歐陽、曾、王、三蘇等八人的文章,編成《 八先生文集 》,把他們稱為「 八先生 」,可惜此書影響不大,沒有流傳下來。
茅坤編纂《 唐宋八大家文鈔 》,正式使用「 唐宋八大家 」的名稱,由於這書流傳甚廣,影響極大,因此「 唐宋八大家 」的稱號得以確定,並一直流行至今。
後人對這個稱號並不是一致贊成的,例如袁枚就認為「明代門戶之習,始於國事,而終於詩文。故於詩則分唐、宋,分盛、中、晚;於古文又分為八,皆好事者之為也,不可以為定稱也。」(《 小倉山房續文集‧書茅氏八家文選 》)。
但是「 八家 」代表唐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已成定論,不易推翻。茅坤的選本雖然在當時「 家弦戶誦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但是對一般人來說,這一百四十四卷的選本,卷帙浩繁,很難遍讀。
沈德潛的《唐宋八大家古文》只有三十卷,對初學者來說,篇幅較為適中。他在書的序文說,編選此書的目的是「俾讀者視為入門軌涂,志發軔也。」可見這個選本是為了方便初學唐宋古文的人而編寫的。他更希望「初學者熟讀深思,有得於心,由此以覽茅氏、儲氏1所葺,並窺八家全文,更有曠然心目間者。」
本書特色
全書三十卷。卷一至卷六為韓愈文,卷七至卷九為柳宗元文,卷十至卷十四為歐陽修文,卷十五至十七為蘇洵文,卷十
八至二十四為蘇軾文,卷二十五至二十六為蘇轍文,卷二十七至卷二十八為曾鞏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為王安石文。
唐代作家中,韓愈入選的文章最多,共六卷;宋代作家中,蘇軾入選的文章最多,共七卷。入選文章最少的作家是宋代的蘇轍、曾鞏和王安石,每人只有兩卷。
選篇的多寡,顯然是根據八大家的成就和歷史地位而定,這點充分反映了編者過人的識見。入選文章,大多為舊時家塾子弟所誦習的名篇。
沈德潛對文章所作眉批、旁批和總評,考辨有關史事或分析文章的筆法結構,除了表達一己之見外,並引用前人評語,頗具參考價值。
近人 宋晶如的注釋,雖然不夠細緻詳盡,但對讀者理解文章內容,極有幫助。此書對八家的各體古文,都有選輯,例如韓愈的論說、雜著、書簡、書序、贈序、題記、表狀、傳記、碑誌、祭文等各種體裁的古文代表作,都根據性質排列在一起。
大抵現時坊間流行的八家文選本所收錄的文章,差不多都可以在此書找到。
唯一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沒有收錄柳宗元的寓言小品如《 三戒 》、《 蝜蝂傳 》、《 羆說 》,歐陽修的《 醉翁亭記 》、《 祭石曼卿文 》,蘇軾的《 記承天寺夜遊 》等膾炙人口的文章。至於歐陽修的《 秋聲賦 》和 蘇軾的《 前赤壁賦 》等不可多得的佳作,限於此書只收古文的體例,沈氏唯有割愛。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林紓 -- 韓柳文研究法
林紓 -- 韓柳文研究法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1.pdf
〈 韓柳文研究法序 〉. 今之治古文者稀矣!畏廬先生最推為老宿,其傳譯稗官雜說徧天下,顧其所. 自為者,則矜慎斂 ...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3.pdf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2.pdf
文章軌範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1.pdf
〈 韓柳文研究法序 〉. 今之治古文者稀矣!畏廬先生最推為老宿,其傳譯稗官雜說徧天下,顧其所. 自為者,則矜慎斂 ...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3.pdf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2.pdf
文章軌範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王陽明 : 王文成全書
王陽明 : 王文成全書
http://www.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EF%BC%88%E6%98%8E%EF%BC%89%E7%8E%8B%E5%AE%88%E4%BB%81%22&page=1
王陽明: 王陽明全集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cclassic/songming/wangshouren1.txt
王陽明 : 大學問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cclassic/songming/wangshouren3.txt
王陽明 : 傳習錄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cclassic/songming/wangshouren2.txt
http://www.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EF%BC%88%E6%98%8E%EF%BC%89%E7%8E%8B%E5%AE%88%E4%BB%81%22&page=1
王陽明: 王陽明全集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cclassic/songming/wangshouren1.txt
王陽明 : 大學問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cclassic/songming/wangshouren3.txt
王陽明 : 傳習錄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cclassic/songming/wangshouren2.txt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清代散文之特色2 : 講求技法、重視美文
清代散文之特色2 : 講求技法、重視美文
see also : 論文偶記 / 劉大櫆著. 初月樓古文緒論 / 吳德旋著. 春覺齋論文, 林紓著 / 范先淵校點, 香港 : 商務印書館, 1963.
文章筆法辨析 / 著者羅君籌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Quote :
(二)、講求技法、重視美文
清代散文作家注重實用,卻不忽視散文的文學特徵。有許多作者對自己的文章藝術要求很高,是十分重視研究散文的創作方法及其前人創作的經驗,並且高度的實踐運用。
因此有關於文章創作的專書、專著非常之多,其研究之精之細,遠遠超過前代。
如,黃宗羲的《 論文管見 》、魏標瑞的《 伯子論文 》、魏禧的《 日錄論文 》、陳維崧的《四六金針》、李紱的《 秋山論文 》、劉大櫆的《 論文偶記 》、章學誠的《 文史通義 》、林紓的《 春覺齋論文 》等,不下數十種,
各各顯現出清代散文的創作已達到高度自覺的時代,並且也是自己創作的最高原則,像黃宗羲提倡文章要有「風韻」,侯方域主張「 動色而陳 」,袁枚標舉「 自抒所得 」、「 非翻空不能見長 」,方苞要求文章要「 澄心無滓 」、寫人須有「 性姿風采 」,姚鼐講求「 神、理、氣、味、格、律、聲、色 」八大要素,這些都表現了清代散文家的藝術要求。
此外,在對於散文藝術的高度追求也注重實用為特徵的清代,往往都避免文章質木無文的產生,進而在作品中帶有強烈的文學色彩,即便是一些實用性很強的文章如序跋、墓誌、書牘等,
由於受到清代傳記散文的影響,有許多作品不再只是紀錄人物的生平,而是通過形象的刻劃,著重表現人物的精神。
如,方苞的《 陳御虛墓誌銘 》、全祖望的《 顧先生炎武神道表 》、彭績的《 袁隨園君墓誌銘 》等,都是我們值得注意的。
see also : 論文偶記 / 劉大櫆著. 初月樓古文緒論 / 吳德旋著. 春覺齋論文, 林紓著 / 范先淵校點, 香港 : 商務印書館, 1963.
文章筆法辨析 / 著者羅君籌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Quote :
(二)、講求技法、重視美文
清代散文作家注重實用,卻不忽視散文的文學特徵。有許多作者對自己的文章藝術要求很高,是十分重視研究散文的創作方法及其前人創作的經驗,並且高度的實踐運用。
因此有關於文章創作的專書、專著非常之多,其研究之精之細,遠遠超過前代。
如,黃宗羲的《 論文管見 》、魏標瑞的《 伯子論文 》、魏禧的《 日錄論文 》、陳維崧的《四六金針》、李紱的《 秋山論文 》、劉大櫆的《 論文偶記 》、章學誠的《 文史通義 》、林紓的《 春覺齋論文 》等,不下數十種,
各各顯現出清代散文的創作已達到高度自覺的時代,並且也是自己創作的最高原則,像黃宗羲提倡文章要有「風韻」,侯方域主張「 動色而陳 」,袁枚標舉「 自抒所得 」、「 非翻空不能見長 」,方苞要求文章要「 澄心無滓 」、寫人須有「 性姿風采 」,姚鼐講求「 神、理、氣、味、格、律、聲、色 」八大要素,這些都表現了清代散文家的藝術要求。
此外,在對於散文藝術的高度追求也注重實用為特徵的清代,往往都避免文章質木無文的產生,進而在作品中帶有強烈的文學色彩,即便是一些實用性很強的文章如序跋、墓誌、書牘等,
由於受到清代傳記散文的影響,有許多作品不再只是紀錄人物的生平,而是通過形象的刻劃,著重表現人物的精神。
如,方苞的《 陳御虛墓誌銘 》、全祖望的《 顧先生炎武神道表 》、彭績的《 袁隨園君墓誌銘 》等,都是我們值得注意的。
劉大櫆 : 論文偶記(excerpt)
劉大櫆 : 論文偶記(excerpt)
see also : 論文偶記 / 劉大櫆著. 初月樓古文緒論 / 吳德旋著. 春覺齋論文, 林紓著 / 范先淵校點, 香港 : 商務印書館, 1963.
文章筆法辨析 / 著者羅君籌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QUOTE:
1. 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 之。曹子桓 (曹丕)、蘇子由 ( 蘇轍)論文, 以氣為主,是矣。然氣隨神轉,神渾 (暢盛)則 氣灝 (浩大), 神遠則氣逸,神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為氣之主。
至專以理為主,則未盡其妙。蓋人 不窮理讀書,則出詞鄙倍 (背 )空疏。人無經濟 ( 經世濟民的主張), 則言雖累牘,不適於用。
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 若行文自另是—事。譬如大匠操斤(斧頭), 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 ( ㄜˋ;白土;成風盡堊;指匠法專精 ) 手段,何處設施 (佈置安排)?然有土木材料, 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 指寫作技巧 ),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指寫作內容)也。
神者,文家之寶。文章最要氣盛,然無神以主之,則氣無所附,蕩乎不知其所歸也。神者氣之主,氣者神之用。 神只是氣之精處。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 ( 作文方法 )耳, 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則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於讀時微會之。李翰 ( 唐代文學家)云:「 文章如千軍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此語最形容得氣好。論氣不論勢,文法總不備。
文章最要節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渺(美妙)處。
2. 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然余謂論文而至於字句, 則文之能事盡矣。蓋音節者,神氣之跡也;字句者,音節之矩也。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 音節無可度 (測度),以字句度之。
3. 音節高則神氣必高,音節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為神氣之跡。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 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陰平( 國音聲調中的第一聲 、陽平(國音聲調的第二聲。)、 上聲 (國音聲調的第三聲 )、 去聲 ( 國音聲調中的第四聲)、 入聲 (聲調短促而急 )。
現國音中已無入聲, 入聲字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之中;例如屋、竹、玉、谷),則音節迥異, 故字句為音節之矩(法則﹑常規)。積字成句, 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4. 文貴奇,所謂「 珍愛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 有奇在筆者(筆法), 有奇在丘壑者 ( 意境深遠), 有奇在氣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為奇;氣奇則真奇矣;神奇則古來亦不多見。 次第 (次序)雖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 自是文家能事。
揚子《太玄》、 《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氣最難識,大約忽起忽落, 其來無端,其去無跡。
讀古人文,於起滅轉接之間,覺有不可測識處,便是奇氣。奇, 正與平相對。氣雖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謂奇。奇者,於一氣行走之中, 時時提起。太史公(司馬遷)《伯夷傳》可謂神奇。
5. 文貴簡。凡文,筆老 (筆法老練 ) 則簡, 意真則簡,辭切 ( 言辭準確切要 ) 則簡, 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 ( 含蓄深厚 ) 則簡, 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程子云:「 立言貴含蓄意思,勿使天德者眩, 知德者厭。」此語最有味。
6. 文貴變。《易》曰:「虎變文炳,豹變文蔚。」( 文炳、 文蔚皆指外表鮮明,比喻文采)又曰:「物相雜( 相 互雜錯」,故曰文。」故文者,變之謂也。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 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 ( 韓愈)能之。
7. 文法有平有奇,須是兼備,乃盡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開,實字多,虛字少。 典謨訓誥 ( 指《尚書》,典、謨、訓、誥, 皆《尚書》中的篇目。 ),何等簡奧,然文法自是未備。至孔子之時, 虛字詳備,作者神態畢出。《左氏》情韻並美,文采照耀。
至先秦戰國, 更加疏縱( 自由放縱 )。漢人斂之, 稍歸勁質,惟子長 ( 司馬遷)集 其大成。唐人宗漢,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縱,而失其厚茂, 氣味亦少 ( 稍) 薄矣。 文必虛字備而後神態出,何可節損?然校蔓軟弱,少古人厚重之氣,自是後 人文漸薄處。史遷句法似贅拙,而實古厚可愛。
8.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 ( 就物,憑藉著具 體的事物 ) 以明理,情不可以顯言也,故即事( 就事, 憑藉著具體的故事 ) 以寓情。即物以明理,《莊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記》之文也。
9. 凡行文多寡短長,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學者求神氣而得之於音節,求音節而得之於字句,則思過半矣。其要只在讀古人文字時, 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 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see also : 論文偶記 / 劉大櫆著. 初月樓古文緒論 / 吳德旋著. 春覺齋論文, 林紓著 / 范先淵校點, 香港 : 商務印書館, 1963.
文章筆法辨析 / 著者羅君籌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QUOTE:
1. 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 之。曹子桓 (曹丕)、蘇子由 ( 蘇轍)論文, 以氣為主,是矣。然氣隨神轉,神渾 (暢盛)則 氣灝 (浩大), 神遠則氣逸,神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為氣之主。
至專以理為主,則未盡其妙。蓋人 不窮理讀書,則出詞鄙倍 (背 )空疏。人無經濟 ( 經世濟民的主張), 則言雖累牘,不適於用。
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 若行文自另是—事。譬如大匠操斤(斧頭), 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 ( ㄜˋ;白土;成風盡堊;指匠法專精 ) 手段,何處設施 (佈置安排)?然有土木材料, 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 指寫作技巧 ),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指寫作內容)也。
神者,文家之寶。文章最要氣盛,然無神以主之,則氣無所附,蕩乎不知其所歸也。神者氣之主,氣者神之用。 神只是氣之精處。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 ( 作文方法 )耳, 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則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於讀時微會之。李翰 ( 唐代文學家)云:「 文章如千軍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此語最形容得氣好。論氣不論勢,文法總不備。
文章最要節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渺(美妙)處。
2. 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然余謂論文而至於字句, 則文之能事盡矣。蓋音節者,神氣之跡也;字句者,音節之矩也。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 音節無可度 (測度),以字句度之。
3. 音節高則神氣必高,音節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為神氣之跡。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 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陰平( 國音聲調中的第一聲 、陽平(國音聲調的第二聲。)、 上聲 (國音聲調的第三聲 )、 去聲 ( 國音聲調中的第四聲)、 入聲 (聲調短促而急 )。
現國音中已無入聲, 入聲字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之中;例如屋、竹、玉、谷),則音節迥異, 故字句為音節之矩(法則﹑常規)。積字成句, 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4. 文貴奇,所謂「 珍愛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 有奇在筆者(筆法), 有奇在丘壑者 ( 意境深遠), 有奇在氣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為奇;氣奇則真奇矣;神奇則古來亦不多見。 次第 (次序)雖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 自是文家能事。
揚子《太玄》、 《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氣最難識,大約忽起忽落, 其來無端,其去無跡。
讀古人文,於起滅轉接之間,覺有不可測識處,便是奇氣。奇, 正與平相對。氣雖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謂奇。奇者,於一氣行走之中, 時時提起。太史公(司馬遷)《伯夷傳》可謂神奇。
5. 文貴簡。凡文,筆老 (筆法老練 ) 則簡, 意真則簡,辭切 ( 言辭準確切要 ) 則簡, 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 ( 含蓄深厚 ) 則簡, 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程子云:「 立言貴含蓄意思,勿使天德者眩, 知德者厭。」此語最有味。
6. 文貴變。《易》曰:「虎變文炳,豹變文蔚。」( 文炳、 文蔚皆指外表鮮明,比喻文采)又曰:「物相雜( 相 互雜錯」,故曰文。」故文者,變之謂也。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 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 ( 韓愈)能之。
7. 文法有平有奇,須是兼備,乃盡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開,實字多,虛字少。 典謨訓誥 ( 指《尚書》,典、謨、訓、誥, 皆《尚書》中的篇目。 ),何等簡奧,然文法自是未備。至孔子之時, 虛字詳備,作者神態畢出。《左氏》情韻並美,文采照耀。
至先秦戰國, 更加疏縱( 自由放縱 )。漢人斂之, 稍歸勁質,惟子長 ( 司馬遷)集 其大成。唐人宗漢,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縱,而失其厚茂, 氣味亦少 ( 稍) 薄矣。 文必虛字備而後神態出,何可節損?然校蔓軟弱,少古人厚重之氣,自是後 人文漸薄處。史遷句法似贅拙,而實古厚可愛。
8.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 ( 就物,憑藉著具 體的事物 ) 以明理,情不可以顯言也,故即事( 就事, 憑藉著具體的故事 ) 以寓情。即物以明理,《莊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記》之文也。
9. 凡行文多寡短長,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學者求神氣而得之於音節,求音節而得之於字句,則思過半矣。其要只在讀古人文字時, 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 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論文偶記 / 劉大櫆著. 初月樓古文緒論 / 吳德旋著. 春覺齋論文, 林紓著
論文偶記 / 劉大櫆著. 初月樓古文緒論 / 吳德旋著. 春覺齋論文, 林紓著 / 范先淵校點
香港 : 商務印書館, 1963.
文章筆法辨析 / 著者羅君籌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香港 : 商務印書館, 1963.
文章筆法辨析 / 著者羅君籌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王陽明 : 但衡今的《王陽明傳習錄札記》 ( 毛筆手抄本)
王陽明 : 但衡今的《 王陽明傳習錄札記 》 ( 毛筆手抄本)
王陽明文廟和 王文成公祠兩組建築包括王陽明的塑像,全部在文革被平毀無遺。
陽明先生
連日本人都視為神明既 明代勁人,俾死毛狗咁玩法 . . .
如果我係日本人 都睇唔起你班支那豬 . . .
美籍華人學者 陳榮捷列出中國和 日本的主要傳習錄注評共 32 種。
其中較重要的有但衡今的 《 王陽明傳習錄札記 》 ( 毛筆手抄本)。[1]陳榮捷認為, " 劉宗周而後, 能深入陽明妙諦, 而專從性理評論者, 只但氏一人. 研究傳習錄者, 非畢讀弗此書不可。"[2]
文革期間部分被毀文物清單
http://forum7.hkgolden.com/view.aspx?type=CA&message=3424410
王陽明文廟和 王文成公祠兩組建築包括王陽明的塑像,全部在文革被平毀無遺。
陽明先生
連日本人都視為神明既 明代勁人,俾死毛狗咁玩法 . . .
如果我係日本人 都睇唔起你班支那豬 . . .
美籍華人學者 陳榮捷列出中國和 日本的主要傳習錄注評共 32 種。
其中較重要的有但衡今的 《 王陽明傳習錄札記 》 ( 毛筆手抄本)。[1]陳榮捷認為, " 劉宗周而後, 能深入陽明妙諦, 而專從性理評論者, 只但氏一人. 研究傳習錄者, 非畢讀弗此書不可。"[2]
文革期間部分被毀文物清單
http://forum7.hkgolden.com/view.aspx?type=CA&message=3424410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古文關鍵 : 吕祖謙, 卷上
古文關鍵 : 吕祖謙, 卷上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6046920.cn
古文關鍵 : 吕祖謙, 卷下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6046921.cn
陳雲 : 捱一排啦,5年內必有暴動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6046920.cn
古文關鍵 : 吕祖謙, 卷下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6046921.cn
陳雲 : 捱一排啦,5年內必有暴動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