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三家注
三家注序
史 記 集 解 序 裴 駰 〔 一 〕
班 固 有 言 曰 : 〔 二 〕 「 司 馬 遷 〔 三 〕 據 左 氏 、 國 語 , 〔 四 〕 采 世 本 、 戰 國 策 , 〔 五 〕 述 楚 漢 春 秋 , 〔 六 〕 接 其 後 事 , 訖 于 天 漢 。 〔 七 〕 其 言 秦 漢 詳 矣 。 至 於 采 經 摭 傳 , 〔 八 〕 分 散 數 家 之 事 , 甚 多 疏 略 , 或 有 抵 捂 。 〔 九 〕 亦 其 所 涉 獵 者 廣 博 , 貫 穿 經 傳 , 馳 騁 古 今 上 下 數 千 載 閒 , 斯 已 勤 矣 。 〔 一 0 〕
又 其 是 非 頗 謬 於 聖 人 , 〔 一 一 〕 論 大 道 則 先 黃 老 而 後 六 經 , 〔 一 二 〕 序 游 俠 則 退 處 士 而 進 姦 雄 , 〔 一 三 〕 述 貨 殖 〔 一 四 〕 則 崇 勢 利 〔 一 五 〕 而 羞 貧 賤 : 此 其 所 蔽 也 。 〔 一 六 〕 然 自 劉 向 、 楊 雄 博 極 群 書 , 皆 稱 遷 有 良 史 之 才 , 服 其 善 序 事 理 , 辯 而 不 華 , 質 而 不 俚 , 〔 一 七 〕 其 文 直 , 其 事 核 , 不 虛 美 , 不 隱 惡 , 故 謂 之 實 錄 。 」
駰 以 為 固 之 所 言 , 世 稱 其 當 。 〔 一 八 〕 雖 時 有 紕 繆 , 〔 一 九 〕 實 勒 成 一 家 , 〔 二 0 〕 總 其 大 較 , 〔 二 一 〕 信 命 世 之 宏 才 也 。 〔 二 二 〕
考 較 此 書 , 文 句 不 同 , 有 多 有 少 , 莫 辯 其 實 , 而 世 之 惑 者 , 定 彼 從 此 , 是 非 相 貿 , 真 偽 舛 雜 。 〔 一 〕 故 中 散 大 夫 東 莞 徐 廣 研 核 眾 本 , 為 作 音 義 , 〔 二 〕 具 列 異 同 , 兼 述 訓 解 , 〔 三 〕 麤 有 所 發 明 , 而 殊 恨 省 略 。 〔 四 〕
聊 以 愚 管 , 〔 五 〕 增 演 徐 氏 。 〔 六 〕 采 經 傳 百 家 并 先 儒 之 說 , 〔 七 〕 豫 是 有 益 , 悉 皆 抄 內 。 〔 八 〕 刪 其 游 辭 , 取 其 要 實 〔 九 〕 , 或 義 在 可 疑 , 則 數 家 兼 列 。 〔 一 0 〕 漢 書 音 義 稱 「 臣 瓚 」 者 , 莫 知 氏 姓 , 〔 一 一 〕 今 直 云 「 瓚 曰 」 。 又 都 無 姓 名 者 , 但 云 「 漢 書 音 義 」 。 〔 一 二 〕
時 見 微 意 , 有 所 裨 補 。 〔 一 三 〕 譬 嘒 星 之 繼 朝 陽 , 〔 一 四 〕 飛 塵 之 集 華 嶽 。 〔 一 五 〕 以 徐 為 本 , 〔 一 六 〕 號 曰 集 解 。 未 詳 則 闕 , 弗 敢 臆 說 。 〔 一 〕 人 心 不 同 , 〔 一 八 〕 聞 見 異 辭 , 〔 一 九 〕 班 氏 所 謂 「 疏 略 抵 捂 」 者 , 依 違 不 悉 辯 也 。 〔 二 0 〕
愧 非 胥 臣 之 多 聞 〔 二 一 〕 , 子 產 之 博 物 , 〔 二 二 〕 妄 言 末 學 , 蕪 穢 舊 史 , 豈 足 以 關 諸 畜 德 , 庶 賢 無 所 用 心 而 已 。 〔 二 三 〕
http://www.chinapage.com/big5/history/shr09.htm
http://archive.org/details/06054495.cn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陳雲:我叫香港人誠實面對自己,在真理之中來解放自己,實現自己。
陳雲:我叫香港人誠實面對自己,在真理之中來解放自己,實現自己。
今日得閒,解釋我的政治實踐。我叫香港人誠實面對自己,在真理之中來解放自己,實現自己。
這個道理,啟發自捷克的文人總統 哈維爾( Václav Havel 1936-2011)的活在真理中( living in truth ),更來自華夏儒家的《 中庸 》心學。
我可以準確預測事情,撥動香港各方 圍繞本土政治本土文化而轉動,而不是圍繞境外政權( 中國或 美國 )來轉動,改變香港政治系統的 轉動中心,做到西洋觀念的革命 —— revolution( 改變轉動系統的中心 ),也由於發揚儒家的誠明之理,做到「 至誠如神 」。
以下的《 禮記 • 中庸 》三章,是我二十歲時的修煉基本。
第二十一章 :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語譯:由至誠而自然明白善道,這叫做天性。由明白善道而至於誠,這叫做 人為的教化。誠則無不明白,無不明白道理也就做到誠了。
第二十二章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語譯: 唯有至誠的聖人,才能盡自己的本性。能盡自己的本性,就能盡知他人的本性;能盡知他人的本性,就能盡知萬物的本性;
能盡知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間萬物的化育;能贊助天地間萬物的化育,就可以與天地並立為三了。
第二十四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 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語譯: 誠到極點,可以預知未來的事情;國家將要興盛的時候,定有吉祥的徵兆;國家將要滅亡時,定有凶禍的徵兆;顯現在蓍草龜甲的掛象上,表現在人的動作儀態之間。
禍福將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至誠的人就像神明一樣。
革命,revolution( 由動詞 revolve 轉動而來),是改變轉動系統的中心。
民主革命,不是換政權,而是將政治的轉動中心由王室( 或軍閥集團 )變成族群或國族!
各位現在知道了嗎?我為何要鼓吹族群政治 來推動香港民主。很多反對我的左膠,根本不理解西洋學問。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1577814877225
今日得閒,解釋我的政治實踐。我叫香港人誠實面對自己,在真理之中來解放自己,實現自己。
這個道理,啟發自捷克的文人總統 哈維爾( Václav Havel 1936-2011)的活在真理中( living in truth ),更來自華夏儒家的《 中庸 》心學。
我可以準確預測事情,撥動香港各方 圍繞本土政治本土文化而轉動,而不是圍繞境外政權( 中國或 美國 )來轉動,改變香港政治系統的 轉動中心,做到西洋觀念的革命 —— revolution( 改變轉動系統的中心 ),也由於發揚儒家的誠明之理,做到「 至誠如神 」。
以下的《 禮記 • 中庸 》三章,是我二十歲時的修煉基本。
第二十一章 :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語譯:由至誠而自然明白善道,這叫做天性。由明白善道而至於誠,這叫做 人為的教化。誠則無不明白,無不明白道理也就做到誠了。
第二十二章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語譯: 唯有至誠的聖人,才能盡自己的本性。能盡自己的本性,就能盡知他人的本性;能盡知他人的本性,就能盡知萬物的本性;
能盡知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間萬物的化育;能贊助天地間萬物的化育,就可以與天地並立為三了。
第二十四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 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語譯: 誠到極點,可以預知未來的事情;國家將要興盛的時候,定有吉祥的徵兆;國家將要滅亡時,定有凶禍的徵兆;顯現在蓍草龜甲的掛象上,表現在人的動作儀態之間。
禍福將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至誠的人就像神明一樣。
革命,revolution( 由動詞 revolve 轉動而來),是改變轉動系統的中心。
民主革命,不是換政權,而是將政治的轉動中心由王室( 或軍閥集團 )變成族群或國族!
各位現在知道了嗎?我為何要鼓吹族群政治 來推動香港民主。很多反對我的左膠,根本不理解西洋學問。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1577814877225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論春秋素王, 不必說是孔子素王。 春秋為後王立法, 即云為漢制法, 亦無不可。
論春秋素王, 不必說是孔子素王。 春秋為後王立法, 即云為漢制法, 亦無不可。
公羊有春秋素王之義,董, 何皆明言之。 而後世疑之者,因誤以素王屬孔子。
杜預左傳集解序曰 : 說者以仲尼自衛反魯,修春秋,立素王, 邱明為素臣。 子路欲使門人為臣,孔子以為欺天。 而云仲尼素王,邱明素臣,又非通論也。
正義曰 : 麟是帝王之瑞,故有素王之說。言孔子自以身為素王,故作春秋立素王之法。 邱明自以身為素臣,故為素王作左氏之傳。漢魏諸儒,皆為此說。
董仲舒封策云 :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繫以萬事,見素王之文焉。 賈逵春秋序云 : 孔子覽史記,就是非之說,立素王之法。
鄭玄六蓺論云 : 孔子既西狩獲麟,自號素王,為後世受命之君,制明王之法。 盧欽公羊序云 : 孔子自因魯史記而修春秋,制素王之道,是先儒皆言孔子立素王也。
孔子家語稱齊太史子餘歎美孔子,言天其素王之乎? 素,空也。 言無位而空王之也。 彼子餘美孔子之深,原上天之意,故為此言耳,非是孔子自號為素王。
先儒蓋因此而謬,遂言春秋立素王之法,左邱明述仲尼之道,故複以為素臣,其言邱明為素臣,未知誰所說也。
錫瑞案:據杜孔之說,則春秋素王,非獨公羊家言之,左氏家之賈逵亦言之。 至杜預始疑非通論,杜所疑者是仲尼素王,以為孔子自王。 此本說者之誤,若但云春秋素王,便無語弊。
孔疏所引云 : 素王之文,素王之法,素王之道,皆不得謂非通論。 試以孔疏解素為空解之,何不可通? 杜預序云 : 會成王義,垂法將來。 其與素王立法之說,有以異乎? 無以異乎?
惟六蓺論之自號素王,頗有可疑,鄭君語質,不加別白,不必以辭害意。 孔子作春秋以討亂賊,必不自蹈僭妄,此固不待辨者。釋文於左傳序素王字云 : 王, 於況反。下王魯素王同。 然則素王之王,古讀為王天下之王,並不解為王號之王。孔子非自稱素王,即此可證。
若邱明自稱素臣,尤為無理。 邱明尊孔子,稱弟子可矣,何必稱臣示敬? 孔疏亦不知其說所自出。 蓋左傳家竊取公羊素王之說,張大邱明以配孔子,乃造為此言耳。
漢人又多言春秋為漢制法,公羊疏引春秋說云 : 伏羲作八卦,丘合而演其文,瀆而出其神,作春秋以改亂制。
又云 : 邱水精治法為赤制功。 又云 : 黑龍生為赤必告之象,使知命。 又云 : 經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赤受命,倉失權,周滅火起,薪采得麟。 以此數文言之,春秋為漢制明矣。
據此則春秋為漢制法,說出緯書。何氏解詁於哀十四年云 : 木絕火王,制作道備,血書端門,明引春秋緯演孔圖。史晨, 韓勑諸碑,亦多引之。東平王蒼曰 : 孔子曰 :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為漢制法。
王充論衡曰 : 夫五經亦漢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義皆出其中。 董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於律,無乖異者。 然則春秋漢之經,孔子制作垂遺於漢。
孔了曰 :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文王之文,傳在孔子。 孔子為漢制文,傳在漢也。仲任發明春秋義甚暢,而史公董子書,未有春秋為漢制法之說,故後人不信。
歐陽修譏漢儒為狹陋云 : 孔子作春秋,豈區區為漢而已哉? 不知春秋為後王立法,雖不專為漢,而漢繼周後,即謂為漢制法,有何不可? 且在漢言漢,推崇當代,不得不然。
即如歐陽修生於宋,宋尊孔教,即謂春秋為宋制法,亦無不可。今人生於大清,大清尊孔教,即謂春秋為清制法,亦無不可,歐陽所見,何拘閡之甚乎?
漢尊讖緯,稱為內學。鄭康成何劭公生於其時,不能不從時尚,後人議何氏解詁,不應引演孔圖之文。
試觀左氏文十三年傳,其處者為劉氏。孔疏明云左氏不顯於世,先儒無以自申,劉氏從秦從魏,其源本出劉累,插注此辭,將以媚世。
明帝時賈逵上疏云 : 五經皆無證圖讖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竊謂前世藉此以求道通,故後引之以為證耳。
據孔疏足見漢時見氣,不引讖緯不足以尊經,而左氏家擅增傳文,公羊家但存其說於注,而未敢增傳,相提並論。何氏之罪,不比賈逵等猶可末減乎?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公羊有春秋素王之義,董, 何皆明言之。 而後世疑之者,因誤以素王屬孔子。
杜預左傳集解序曰 : 說者以仲尼自衛反魯,修春秋,立素王, 邱明為素臣。 子路欲使門人為臣,孔子以為欺天。 而云仲尼素王,邱明素臣,又非通論也。
正義曰 : 麟是帝王之瑞,故有素王之說。言孔子自以身為素王,故作春秋立素王之法。 邱明自以身為素臣,故為素王作左氏之傳。漢魏諸儒,皆為此說。
董仲舒封策云 :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繫以萬事,見素王之文焉。 賈逵春秋序云 : 孔子覽史記,就是非之說,立素王之法。
鄭玄六蓺論云 : 孔子既西狩獲麟,自號素王,為後世受命之君,制明王之法。 盧欽公羊序云 : 孔子自因魯史記而修春秋,制素王之道,是先儒皆言孔子立素王也。
孔子家語稱齊太史子餘歎美孔子,言天其素王之乎? 素,空也。 言無位而空王之也。 彼子餘美孔子之深,原上天之意,故為此言耳,非是孔子自號為素王。
先儒蓋因此而謬,遂言春秋立素王之法,左邱明述仲尼之道,故複以為素臣,其言邱明為素臣,未知誰所說也。
錫瑞案:據杜孔之說,則春秋素王,非獨公羊家言之,左氏家之賈逵亦言之。 至杜預始疑非通論,杜所疑者是仲尼素王,以為孔子自王。 此本說者之誤,若但云春秋素王,便無語弊。
孔疏所引云 : 素王之文,素王之法,素王之道,皆不得謂非通論。 試以孔疏解素為空解之,何不可通? 杜預序云 : 會成王義,垂法將來。 其與素王立法之說,有以異乎? 無以異乎?
惟六蓺論之自號素王,頗有可疑,鄭君語質,不加別白,不必以辭害意。 孔子作春秋以討亂賊,必不自蹈僭妄,此固不待辨者。釋文於左傳序素王字云 : 王, 於況反。下王魯素王同。 然則素王之王,古讀為王天下之王,並不解為王號之王。孔子非自稱素王,即此可證。
若邱明自稱素臣,尤為無理。 邱明尊孔子,稱弟子可矣,何必稱臣示敬? 孔疏亦不知其說所自出。 蓋左傳家竊取公羊素王之說,張大邱明以配孔子,乃造為此言耳。
漢人又多言春秋為漢制法,公羊疏引春秋說云 : 伏羲作八卦,丘合而演其文,瀆而出其神,作春秋以改亂制。
又云 : 邱水精治法為赤制功。 又云 : 黑龍生為赤必告之象,使知命。 又云 : 經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赤受命,倉失權,周滅火起,薪采得麟。 以此數文言之,春秋為漢制明矣。
據此則春秋為漢制法,說出緯書。何氏解詁於哀十四年云 : 木絕火王,制作道備,血書端門,明引春秋緯演孔圖。史晨, 韓勑諸碑,亦多引之。東平王蒼曰 : 孔子曰 :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為漢制法。
王充論衡曰 : 夫五經亦漢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義皆出其中。 董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於律,無乖異者。 然則春秋漢之經,孔子制作垂遺於漢。
孔了曰 :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文王之文,傳在孔子。 孔子為漢制文,傳在漢也。仲任發明春秋義甚暢,而史公董子書,未有春秋為漢制法之說,故後人不信。
歐陽修譏漢儒為狹陋云 : 孔子作春秋,豈區區為漢而已哉? 不知春秋為後王立法,雖不專為漢,而漢繼周後,即謂為漢制法,有何不可? 且在漢言漢,推崇當代,不得不然。
即如歐陽修生於宋,宋尊孔教,即謂春秋為宋制法,亦無不可。今人生於大清,大清尊孔教,即謂春秋為清制法,亦無不可,歐陽所見,何拘閡之甚乎?
漢尊讖緯,稱為內學。鄭康成何劭公生於其時,不能不從時尚,後人議何氏解詁,不應引演孔圖之文。
試觀左氏文十三年傳,其處者為劉氏。孔疏明云左氏不顯於世,先儒無以自申,劉氏從秦從魏,其源本出劉累,插注此辭,將以媚世。
明帝時賈逵上疏云 : 五經皆無證圖讖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竊謂前世藉此以求道通,故後引之以為證耳。
據孔疏足見漢時見氣,不引讖緯不足以尊經,而左氏家擅增傳文,公羊家但存其說於注,而未敢增傳,相提並論。何氏之罪,不比賈逵等猶可末減乎?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論異外內之義 與張三世相通, 當競爭之時, 尤當講明春秋之旨
論異外內之義 與張三世相通, 當競爭之時, 尤當講明春秋之旨
三科惟張三世之義,明見於公羊傳。 隱元年公子益師卒,何以不日,遠也, 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解詁曰 : 所見者謂昭定哀,己與父時事也。 所聞者謂文宣成襄,王父時事也。 所傳聞者謂隱桓莊閔僖,高祖曾祖時事也。所以三世者,禮為父母三年。 為祖父母期, 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
立愛自親始,故春秋據哀錄隱,上治祖禰,與董子書略同,皆以三世為孔子之三世。 據此足知春秋是孔子之書。
張三世之義,雖比存三統異外內為易解,然非灼知春秋是孔子作,必不信張三世之義。 而春秋書法詳略遠近,皆不得其解矣。
張三世有二說,顏安樂以為從襄二十一年之後,孔子生訖,即為所見之世。演孔圖云 : 文宣成襄,所聞之世也。顏氏分張二公而使兩屬,何劭公以為任意,二說小異, 而以三世為孔子三世則同。
異外內之義,與張三世相通。 隱元羊解詁曰 : 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麄觕,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而後治外。
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
錫瑞案 :春秋有攘夷之義,有不攘夷之義。 以攘夷為春秋義者,但見宣十一年,晉侯會狄於攢函。 解詁有殊夷狄之文。 成十五年,叔孫僑如等會吳於鍾離。 傳有曷為殊會吳外吳也之文。 不知宣成皆所聞世,治近升平,故殊夷狄。
若所見世,著治太平。 哀四年晉侯執戎曼子赤歸於楚。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夷狄進至於爵,與諸夏同,無外內之異矣。外內無異,是不必攘,遠近小大若一,且不忍攘。
聖人心同天地,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必無因其種族不同,而有歧視之意。
而升平世不能不外夷狄者,其時世界程度,尚未進於太平,夷狄亦未進化,引而內之,恐其侵擾。 故夫子稱齊桓管仲之功,有被髮左衽之懼,以其能攘夷狄,救中國,而特筆褒予之。
然則以春秋為攘夷,聖人非無此意,特是升平主義,而非太平主義。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撥亂之世,內其國而外諸夏,諸夏非可攘者,而亦必異外內。
故董子明言自近者始。王化自近及遠,由其國而諸夏而夷狄,以漸進於大同。 正如由修身而齊家而治國,以漸至平天下,進化有先後,書法有詳略,其理本極平常。
且春秋時夷狄,非真夷狄也。 吳,仲雍之後。 越,夏少康之後,楚,文王師鬻熊之後。 而姜戎是四兵裔胄,白狄鮮虞是姬姓。皆非異種異族,特以其先未與會盟,中國擯之比於戎狄。
故春秋有七等進退之義。公羊莊十三年傳曰 : 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
疏云 : 言荊不如言楚,言楚不如言潞氏甲氏,言潞氏不如言楚人,言楚人不如言介葛盧,言介葛盧不如言邾婁儀父,言邾婁儀父不如言楚子吳子。
春秋設此七等,以進退當時之諸侯。 韓文公曰 :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是中國夷狄之稱,初無一定。
宣十二年傳曰 : 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繁露竹林篇曰 : 春秋之常辭也,不予夷狄而與中國為禮。 至邲之戰,偏然反之。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 故移其辭以從其事,是進退無常。可見春秋立辭之變。
定四年傳曰 : 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 吳入楚。 傳曰 : 吳何以不稱子。反夷狄,是進退甚速,可見春秋立義之精,皆以今之所謂文明野蠻,為褒貶予奪之義。
後人不明此旨,徒嚴種族之辨,於是同異競爭之禍烈矣。蓋託於春秋義,而實與春秋義不甚合也。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http://netzphilosophie.org/
三科惟張三世之義,明見於公羊傳。 隱元年公子益師卒,何以不日,遠也, 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解詁曰 : 所見者謂昭定哀,己與父時事也。 所聞者謂文宣成襄,王父時事也。 所傳聞者謂隱桓莊閔僖,高祖曾祖時事也。所以三世者,禮為父母三年。 為祖父母期, 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
立愛自親始,故春秋據哀錄隱,上治祖禰,與董子書略同,皆以三世為孔子之三世。 據此足知春秋是孔子之書。
張三世之義,雖比存三統異外內為易解,然非灼知春秋是孔子作,必不信張三世之義。 而春秋書法詳略遠近,皆不得其解矣。
張三世有二說,顏安樂以為從襄二十一年之後,孔子生訖,即為所見之世。演孔圖云 : 文宣成襄,所聞之世也。顏氏分張二公而使兩屬,何劭公以為任意,二說小異, 而以三世為孔子三世則同。
異外內之義,與張三世相通。 隱元羊解詁曰 : 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麄觕,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而後治外。
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
錫瑞案 :春秋有攘夷之義,有不攘夷之義。 以攘夷為春秋義者,但見宣十一年,晉侯會狄於攢函。 解詁有殊夷狄之文。 成十五年,叔孫僑如等會吳於鍾離。 傳有曷為殊會吳外吳也之文。 不知宣成皆所聞世,治近升平,故殊夷狄。
若所見世,著治太平。 哀四年晉侯執戎曼子赤歸於楚。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夷狄進至於爵,與諸夏同,無外內之異矣。外內無異,是不必攘,遠近小大若一,且不忍攘。
聖人心同天地,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必無因其種族不同,而有歧視之意。
而升平世不能不外夷狄者,其時世界程度,尚未進於太平,夷狄亦未進化,引而內之,恐其侵擾。 故夫子稱齊桓管仲之功,有被髮左衽之懼,以其能攘夷狄,救中國,而特筆褒予之。
然則以春秋為攘夷,聖人非無此意,特是升平主義,而非太平主義。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撥亂之世,內其國而外諸夏,諸夏非可攘者,而亦必異外內。
故董子明言自近者始。王化自近及遠,由其國而諸夏而夷狄,以漸進於大同。 正如由修身而齊家而治國,以漸至平天下,進化有先後,書法有詳略,其理本極平常。
且春秋時夷狄,非真夷狄也。 吳,仲雍之後。 越,夏少康之後,楚,文王師鬻熊之後。 而姜戎是四兵裔胄,白狄鮮虞是姬姓。皆非異種異族,特以其先未與會盟,中國擯之比於戎狄。
故春秋有七等進退之義。公羊莊十三年傳曰 : 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
疏云 : 言荊不如言楚,言楚不如言潞氏甲氏,言潞氏不如言楚人,言楚人不如言介葛盧,言介葛盧不如言邾婁儀父,言邾婁儀父不如言楚子吳子。
春秋設此七等,以進退當時之諸侯。 韓文公曰 :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是中國夷狄之稱,初無一定。
宣十二年傳曰 : 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繁露竹林篇曰 : 春秋之常辭也,不予夷狄而與中國為禮。 至邲之戰,偏然反之。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 故移其辭以從其事,是進退無常。可見春秋立辭之變。
定四年傳曰 : 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 吳入楚。 傳曰 : 吳何以不稱子。反夷狄,是進退甚速,可見春秋立義之精,皆以今之所謂文明野蠻,為褒貶予奪之義。
後人不明此旨,徒嚴種族之辨,於是同異競爭之禍烈矣。蓋託於春秋義,而實與春秋義不甚合也。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http://netzphilosophie.org/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春秋繁露研讀說明
春秋繁露研讀說明
清代以降,有關《 春秋繁露 》之注本,以清乾嘉學者 -- 凌曙之《 春秋繁露注 》和宣統年間 蘇輿之《春秋繁露義證》為最重要,. . .
春秋繁露研讀說明
http://yangy.chinese.nsysu.edu.tw/readmeeting/chunchiu/
春秋繁露 ( 已校對 )
http://www.chineseclassic.com/content/1273
清代以降,有關《 春秋繁露 》之注本,以清乾嘉學者 -- 凌曙之《 春秋繁露注 》和宣統年間 蘇輿之《春秋繁露義證》為最重要,. . .
春秋繁露研讀說明
http://yangy.chinese.nsysu.edu.tw/readmeeting/chunchiu/
春秋繁露 ( 已校對 )
http://www.chineseclassic.com/content/1273
論存三統, 明見董子書, 並不始於何休, 據其說, 足知古時二帝三王, 本無一定。
論存三統, 明見董子書, 並不始於何休, 據其說, 足知古時二帝三王, 本無一定。
何氏文諡例 : 春秋有五始, 三科九旨, 七等, 六輔, 二類之義。 三科九旨,尤為閎大。
文諡例,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 此一科三旨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
宋氏之注春秋說三科者,一曰 張三世,二曰 存三統,三曰 異外內,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絕。
何氏九旨在三科之內, 宋氏九旨在三科之外,其說亦無大異。 而三科之義,已見董子之書。 楚莊王篇曰 : 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 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
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見也。 襄成宣文,君子之所聞也。 僖閔莊桓隱,君子之所傳聞也。 所見六十一年,所聞八十五年,所傳聞九十六年。此 張三世之義。
王道篇曰 : 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言自近者始也。 此 異外內之義。
三代改制質文篇曰 : 春秋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 王魯尚黑,絀夏新周故宋。 又曰 : 春秋上絀夏,下存周,以春秋當新王。春秋當新王者奈何? 曰 王者之法,必正號絀王謂之帝,封其後以小國,使奉祀之。 下存二王之後以大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而朝。
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 所以昭五端,通三統也。 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農為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錄五這以小國。
下存禹之後於杞,存湯之於後宋,以方百里,爵號公,皆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先王客而朝。
春秋作新王之事,變周之制,當正黑統,而殷周為王者之後,絀夏改號禹,謂之帝禹。 錄其後以小國,故曰絀夏存周。 以春秋當新王,此存三統之義。
錫瑞案 :存三統尤為世所駭怪,不知此是古時通禮,並非春秋創舉。 以董子書推之,古王者興,當封前二代子孫以大國,為二王後,並當代之王為三王。
又推其前五代為五帝,封其後以小國,又推其前為九皇,封其後為附庸。 又其前則為民。 殷周以上皆然。
然則有繼周而王者,當封殷周為二王後,改號夏禹為帝。 春秋託王於魯。 為繼周者立法, 當封夏之後以小國,故曰絀夏。封周之後為二王後,故曰絀周。 此本推遷之次應然。
春秋存三統,實原於古制。逮漢以後,不更循此推遷之次。,人但習見周一代之製,遂以五帝三王為一定之號。 於是尚書大傳舜乃稱王,解者不得其說。
周禮先後鄭注引九皇六十四民。 疏家不能證明,蓋古義之湮晦久矣。 晉王接,宋蘇軾陳振孫,皆疑黜周王魯,公羊無明文,以何休為公羊罪人,不知存三統明見董子書,並不始於何休。
公羊傳雖無明文,董子與胡毋生同時,其著書在公羊初著竹帛之時,必是先師口傳大義。 據其書可知古時五帝三王,並無一定,猶親廟之祧遷,後世古制不行,人遂不得其說。
學者試取董書三代改制質文篇,深思而熟讀之,乃知春秋損益四代,立一王之法,其制度纖悉具備,誠非空言義理者所能解也。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何氏文諡例 : 春秋有五始, 三科九旨, 七等, 六輔, 二類之義。 三科九旨,尤為閎大。
文諡例,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 此一科三旨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
宋氏之注春秋說三科者,一曰 張三世,二曰 存三統,三曰 異外內,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絕。
何氏九旨在三科之內, 宋氏九旨在三科之外,其說亦無大異。 而三科之義,已見董子之書。 楚莊王篇曰 : 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 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
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見也。 襄成宣文,君子之所聞也。 僖閔莊桓隱,君子之所傳聞也。 所見六十一年,所聞八十五年,所傳聞九十六年。此 張三世之義。
王道篇曰 : 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言自近者始也。 此 異外內之義。
三代改制質文篇曰 : 春秋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 王魯尚黑,絀夏新周故宋。 又曰 : 春秋上絀夏,下存周,以春秋當新王。春秋當新王者奈何? 曰 王者之法,必正號絀王謂之帝,封其後以小國,使奉祀之。 下存二王之後以大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而朝。
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 所以昭五端,通三統也。 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農為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錄五這以小國。
下存禹之後於杞,存湯之於後宋,以方百里,爵號公,皆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先王客而朝。
春秋作新王之事,變周之制,當正黑統,而殷周為王者之後,絀夏改號禹,謂之帝禹。 錄其後以小國,故曰絀夏存周。 以春秋當新王,此存三統之義。
錫瑞案 :存三統尤為世所駭怪,不知此是古時通禮,並非春秋創舉。 以董子書推之,古王者興,當封前二代子孫以大國,為二王後,並當代之王為三王。
又推其前五代為五帝,封其後以小國,又推其前為九皇,封其後為附庸。 又其前則為民。 殷周以上皆然。
然則有繼周而王者,當封殷周為二王後,改號夏禹為帝。 春秋託王於魯。 為繼周者立法, 當封夏之後以小國,故曰絀夏。封周之後為二王後,故曰絀周。 此本推遷之次應然。
春秋存三統,實原於古制。逮漢以後,不更循此推遷之次。,人但習見周一代之製,遂以五帝三王為一定之號。 於是尚書大傳舜乃稱王,解者不得其說。
周禮先後鄭注引九皇六十四民。 疏家不能證明,蓋古義之湮晦久矣。 晉王接,宋蘇軾陳振孫,皆疑黜周王魯,公羊無明文,以何休為公羊罪人,不知存三統明見董子書,並不始於何休。
公羊傳雖無明文,董子與胡毋生同時,其著書在公羊初著竹帛之時,必是先師口傳大義。 據其書可知古時五帝三王,並無一定,猶親廟之祧遷,後世古制不行,人遂不得其說。
學者試取董書三代改制質文篇,深思而熟讀之,乃知春秋損益四代,立一王之法,其制度纖悉具備,誠非空言義理者所能解也。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春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A5%E7%A7%8B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