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玉漏機輪 (옥루기륜 ), 日星定時儀 (일성정시의)

玉漏機輪 (옥루기륜 ), 日星定時儀 (일성정시의)


日星定時儀 (일성정시의), 玉漏機輪 (옥루기륜 )


玉漏機輪 (옥루기륜 ), 日星定時儀 (일성정시의)


세종실록 80권, 세종 20년 1월 7일 壬辰 3번째기사 1438년 명 정통(正統) 3년
흠경각이 완성되어 김돈에게 기문을 짓게 하다


○欽敬閣成。 大護軍蔣英實經營之, 其規模制度之妙, 皆出睿裁, 閣在景福宮燕寢之傍。 上命右承旨金墩, 作記曰:



若稽帝王發政成務, 必先於明曆授時, 而授時之要, 在於觀天察候, 此璣衡儀表所由設也。 然考驗之方, 極精至密, 非一器一象所能取正。



 我主上殿下命攸司制諸儀象, 若大小簡儀、渾儀、渾象、仰釜日晷、日星定時、圭表、禁漏等器, 皆極精巧, 夐越前規, 猶慮制度未精,



且諸器皆設於後苑, 難以時時占察, 乃於千秋殿西庭, 建一間小閣, 糊紙爲山, 高七尺許, 置於其中。




 內設玉漏機輪, 以水激之。



用金爲日, 大如彈丸。 五雲繞之, 行於山腰之上, 一日一周, 晝現山外, 夜沒山中, 斜勢準天行, 去極遠近出入之分, 各隨節氣與天日合。



 日下有玉女四人, 手執金鐸, 乘雲而立於四方。 寅卯辰初正, 在東者每振之; 巳午未初正, 在南者振之, 西北皆然。



 下有四神, 各立其傍, 皆面山。 寅時至則靑龍北向, 卯時至則東向, 辰時至則南向, 巳時至則還復西向而朱雀復東向, 以次向方如前。 他倣此。



山之南麓有高臺。 司辰一人具絳公服, 背山而立。 有武士三人, 皆具甲冑, 一執鍾槌, 西向立於東; 一執鼓桴, 東向立於西近北;



 一執鉦鞭, 亦東向立於西近南。 每時至則司辰回顧鍾人, 鍾人亦回視司辰, 乃擊鍾。 每更, 鼓人擊鼓; 每點, 鉦人擊鉦, 其相顧亦如之。



更點鉦鼓之數, 竝如常法。 又其下平地之上, 十二神各伏其位, 十二神之後, 各有穴常閉。



子時至則鼠後之穴自開, 有玉女執時牌出而鼠起於前, 子時盡則玉女還入, 其穴還自閉鼠還伏; 丑時至則牛後之穴自開, 玉女亦出, 牛亦起, 十二時皆然。



 午位之前又有臺, 臺上置欹器, 器北有官人執金甁以注之, 用漏之餘水, 源源不絶, 虛則欹, 中則正, 滿則覆, 皆如古訓。



又山之東則作春三月之景, 南則夏三月之景, 秋冬亦然。 依《豳風》之圖, 刻木爲人物鳥獸草木之形, 按其節候而布之, 《七月》一篇之事, 無不備具。



 閣名曰欽敬, 取《堯典》欽若昊天敬授民時之(之)義也。



夫自唐、虞, 測候之器, 代各有制, 唐、宋以來, 其法寖備。 若唐之黃道遊儀、水運渾天, 宋之浮漏表影、渾天儀象, 以至元朝仰儀簡儀, 皆號精妙,



 然大率各成一制, 未得兼考, 而運用之機, 多借人爲。



 今則天日之度、晷漏之刻與夫四神十二神鼓人鍾人司辰玉女凡百機關, 以次俱作, 不由人力, 自擊自行, 若神使然, 觀者駭愕, 莫測其由,



而上與天行不差毫釐, 制作之規, 可謂妙矣, 而又用漏之餘水作欹器, 以觀天道盈虛之理; 山之四方, 陳《豳風》, 以見民生稼穡之艱。



 此則又前代所無之美意也。 于以常接于左右, 每警於宸慮, 亦寓夫憂勤宵旰之節, 豈但成湯沐浴之盤、武王戶牖之銘而已哉!



其法天順時欽敬之意, 至矣盡矣, 而愛民重農仁厚之德, 當與周家竝美而傳於無窮矣。 閣旣成, 命臣書其事, 謹述梗槪, 拜手稽首以獻。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da_12001007_003


http://blueedu.dothome.co.kr/xe/astro/8324



No.29 밤의 시간을 알려주는 조선시대의 시계, 자격루
http://children.president.go.kr/mobile/our_space/heritage.php?srh%5Bcategory%5D=01&srh%5Bpage%5D=19&srh%5Bview_mode%5D=detail&srh%5Bseq%5D=70


http://arim.pe.kr/liguard_bbs/view.php?code=li_ancient&page=1&number=325&keyfield=cata&key=%C1%B6%BC%B1%C0%FC%B1%E2


장영실의 자격루(2004, 6월모평)
http://takentext.tistory.com/42

--




明成皇后-大行皇后誌文御製行錄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za_13411022_002




--




세종실록 77권, 세종 19년 4월 15일 甲戌 3번째기사 1437년 명 정통(正統) 2년
주야 측후기인 일성정시의가 이룩되다



○初, 上命作晝夜測候之器, 名曰日星定時儀, 至是告成, 凡四件, 一置內庭, 飾以雲龍; 餘三件, 但有趺以受輪柄, 植柱而捧定極環。 一賜書雲觀, 以爲占候之用; 二分賜咸吉、平安兩道節制使營, 以爲軍中警守之備。 又命承旨金墩製序、銘曰:


儀象尙矣。 自堯、舜至漢、唐, 莫不重之, 其文備見於經史。 然去古旣遠, 其法不詳。



恭惟我殿下以聖神冠古之資, 萬機之暇, 留神於天文法象之理, 凡古所謂渾儀、渾象、圭表、簡儀與夫自擊漏、小簡儀、仰釜ㆍ天平ㆍ懸珠日晷等器, 制作無遺, 其欽若昊天、開物成務之意至矣。 然日周有百刻, 而晝夜居半, 晝則測晷知時, 器已備矣, 至於夜則《周禮》有以星分夜之文, 《元史》有以星定之之語, 而不言所以測用之術。




 於是命作晝夜時刻之器, 名曰日星定時儀。



其制用銅爲之, 先作輪勢準赤道有柄。 輪經二尺、厚四分、廣三寸, 中有十字距, 廣一寸五分, 厚如輪。 十字之中有軸, 長五分半、經二寸。 北面剡掘, 中心存一釐以爲厚。 中爲圜穴如芥。 軸以貫界衡, 穴以候星也。 下有蟠龍, 含輪柄, 柄厚一寸八分, 入龍口一尺一寸, 出外三寸六分。 龍下有臺, 廣二尺、長三尺二寸, 有渠有池, 所以取平也。 輪之上面, 置三環, 曰周天度分環, 曰日晷百刻環, 曰星晷百刻環。 其周天度分環居外運轉, 外有兩耳, 經二尺、厚三分、廣八分。



日晷百刻環居中不轉, 經一尺八寸四分, 廣厚與外環同。 星晷百刻環居內運轉, 內有兩耳, 經一尺六寸八分, 廣厚與中外環同, 有耳, 所以運也。 三環之上, 有界衡, 長二尺一寸、廣三寸、厚五分。 兩頭中虛, 長二寸二分、廣一寸八分, 所以不蔽三環之畫也。 腰中左右, 各有一龍, 長一尺, 共捧定極環。 環有二。 外環內環之間, 勾陳大星見; 內環之內, 天樞星見, 所以正南北赤道也。 外環經三寸三分、廣三分, 內環經一寸四分半、廣四釐, 厚皆二分, 些少相接如十字。



 界衡兩端虛處內外, 各有小穴, 定極外環兩邊亦有小穴, 以細繩通貫六穴而結於界衡之兩端, 所以上候日星, 而下考時刻者也。 周天環, 刻周天度, 每度作四分, 日晷環, 刻百刻, 每刻作六分, 星晷環亦刻如日晷, 但子正過晨前子正, 如周天, 過一度爲異耳。 用周天環之術, 先下水漏, 得冬至晨前子正, 以界衡候北極第二星所在, 以誌輪邊, 仍以周天初度之初當之, 然年久則天歲必差, 以《授時曆》考之, 十六年有奇, 退一分, 六十六年有奇, 退一度, 至是須更候以定之。 北極第二星, 近北辰而最赤明, 衆所易見, 故以之測候耳。 日晷環用, 如簡儀。 用星晷環之術。



初年冬至初日晨前夜半子正爲始, 當周天初度之初。 一日一度, 二日二度, 三日三度, 至三百六十四日乃三百六十四度, 次年冬至初日字正三百六十五度, 一日空度三分, 二日一度三分, 至三百六十四日乃三百六十三度三分, 又次年冬至初日三百六十四度三分, 一日空度二分, 二日一度二分, 至三百六十四日乃三百六十三度二分, 又次年冬至初日三百六十四度二分, 一日空度一分, 二日一度一分, 至三百六十五日乃三百六十四度一分, 是謂一盡, 盡則復初。 夫人事動靜之機, 實關於日星之運行, 而日星之運行, 昭著於儀象之中。



古之聖人, 必以爲治道之首務, 堯之曆象、舜之在璇璣是已。 我殿下制作之美意, 直與堯、舜同一揆, 吾東方千古以來未有之盛事也。 嗚呼至哉! 是宜銘之, 昭示來世, 臣墩敢拜手稽首而獻銘。 其辭曰:



堯欽曆象, 舜在璣衡。 歷代相傳, 制造彌精。 曰儀曰象, 不一其名。 俯察仰觀, 以授民事。 去古旣遠, 制度廢墜。 簡策雖存, 孰知其意? 聖神應期, 祖述二帝。 表漏儀象, 悉復古制。 時有百刻, 晝夜分軌。 測日之用, 器無不庀。 欲兼候夜, 命作新儀。 厥名伊何? 日星定時。 其用如何? 窺星配晷。 厥質惟銅, 制作無比。 先設圓輪, 有距交施。 南北低昻, 擬赤道規。 龍蟠于臺, 口含輪柄。 有渠連池, 惟水至正。 輪上三環, 自相依附。 外曰周天, 度分布列。 內有二環, 日星分路。 星環之刻, 過如天度。



 內外則運, 中獨膠固。 衡橫于面, 軸貫其心。 鑿軸爲穴, 如芥如針。 虛衡之端, 度刻班班。 雙龍挾軸, 擎定極環。 環有表裏, 星見兩間。 其星伊何? 勾陳、天樞。 南北以定, 卯酉相須。 其候如何? 用線以察。 直跨環上, 下貫衝末。 測日用二, 推星用一。 帝座赤明, 近于北極。 用線而窺, 可知辰刻。 先下水漏, 子正是視。 誌標輪環, 天周所起。 每夜過周, 度分終始。 器簡而精, 用周而密。 幾經先哲, 玆制惟缺。 我后先天, 斯儀肇造。 畀厥羲、和, 萬歲攸寶。



自其制用銅爲之, 止盡則復初, 乃上親製也。 示承旨金墩、直提學金鑌曰: "予非敢爲文, 但欲卿等就此刪潤撰銘若序, 以圖不朽爾。" 上之鋪敍定時制度, 簡易詳悉, 昭若指掌, 故墩等不能贊易隻字, 而只補其首尾, 仍贊銘云。 其小簡儀則藝文館大提學鄭招爲銘幷序, 曰:



唐堯馭世, 首命羲、和, 以正日晷。 由玆以降, 代各有器, 至元而備。 今上十六年秋, 命李蕆、鄭招、鄭麟趾等, 作小樣簡儀, 雖由古制, 實出新規。 趺以精銅, 緣以水渠, 以定準平, 子午斯位。 赤道一環, 面分周天度分, 東西運轉, 以測七政、中外官入宿度分。 百刻環在赤道環內, 面分十二時百刻, 晝以知日晷, 夜以定中星。 四游環持窺衡, 東西運轉, 南北低昻, 以待窺測。



 乃樹以柱, 以貫三環。 斜倚之, 則四游準北極, 赤道準天腹。 直竪之, 則四維爲立運, 百刻爲陰緯。 工作甫訖, 群下請刻銘示後, 王命臣招, 臣拜獻銘。 銘曰:



天道無爲, 器且尙簡。 古之簡儀, 架柱棧棧。 今玆器也, 近可提携。 其入用也, 同於簡儀, 蓋簡之又簡之者也。




其小日星定時儀曰:



前造日星定時儀太重, 不便於軍行, 故更造小定時儀, 其制與前儀大同小異, 去定極環, 蓋欲輕便也。 先以漏水, 得初年冬至晨前夜半, 候北極第二星所在, 以誌輪邊, 其晝最長。 向北更畫三畫, 以漸而短, 其間皆距四分度之一。



 初年冬至初日晨前夜半, 以周天環之初度, 當輪邊之長畫, 次年當次畫, 又次年又當次畫, 又次年當最短之畫, 每年一移, 至第五年, 還復於初。 冬至初日, 以星晷環之晨前子正, 當周天環之初度。 一日字正當一度, 二日二度, 三日三度, 每歲皆然, 無有餘分, 此小異於前儀也。 日晷之用, 與前儀同。




其簡儀臺則承旨金墩作記曰:



宣德七年壬子秋七月日, 上御經筵, 論曆象之理, 乃謂藝文館提學臣鄭麟趾曰: "我東方邈在海外, 凡所施爲, 一遵華制, 獨觀天之器有闕。 卿旣提調曆算矣, 與大提學鄭招講究古典, 創制儀表, 以備測驗, 然其要在乎定北極出地高下耳, 可先制簡儀以進。"



 於是臣鄭招、臣鄭麟趾掌稽古制, 中樞院使臣李蕆掌督工役, 先製木樣, 以定北極出地三十八度, 少與《元史》所測合符, 遂鑄銅爲儀。 將成, 命戶曹判書臣安純, 乃於後苑慶會樓之北, 築石爲臺, 高三十一尺、長四十七尺、廣三十二尺, 繚以石欄, 顚置簡儀, 敷正方案於其南。 臺之西植銅表高五倍八尺之臬, 斲靑石爲圭, 圭面刻丈尺寸分, 用影符取日中之影, 推得二氣盈縮之端。 表西建小閣, 置渾儀渾象, 儀東象西。



 渾儀之制, 歷代不同。 今依《吳氏書纂》所載, 漆木爲儀。 渾象之制, 漆布爲體, 圓如彈丸, 圍十尺八寸六分, 縱橫畫周天度分, 赤道居中, 黃道出入赤道內外, 各二十四度弱, 徧布列舍中外官星, 一日一周而過一度。 用繩綴日, 絡於黃道, 每日却行一度, 與天行合。 其激水機運之巧, 藏隱不見。 此五件者, 古史詳之矣。




慶會樓之南, 建閣三楹而置漏器, 名曰報漏閣。 東楹之間, 設坐二層, 三神在上。 司時者撞鍾, 司更者擊鼓, 司點者扣鉦。



十二神在下, 各執辰牌, 不假人爲, 隨時自報。 千秋殿西建小閣, 名曰欽敬閣。



糊紙爲山, 高七尺許, 置於閣中, 內設機輪, 用玉漏水擊之, 五雲繞日而出沒, 玉女隨時而振鐸。 司辰武士, 自相顧視, 四辰、十二辰轉向起伏。



山之四面, 陳《豳風》四時之景, 所以念生民衣食之艱也。 置欹器以承漏水之餘, 所以察天道盈虛之理也。



 簡儀雖簡於渾儀, 難於轉用, 作小簡儀二件, 蓋儀雖極簡, 而用同於簡儀者也。 一置千秋殿西, 一賜書雲觀。



 愚夫愚婦昧於時刻, 作仰釜日晷二件, 內畫時神, 蓋欲愚者俯視知時也。 一置惠政橋(半)〔泮〕 , 一置宗廟南街。



 晝之測候, 旣已備矣, 至於夜則無所考驗, 作晝夜知時之器, 名曰日星定時儀。 爲四件, 一置萬春殿東, 一賜書雲觀, 二分賜東西兩界元帥營。



 日星定時儀重, 不便於軍行, 作小定時儀, 其制大同小異。 此六件者, 各有序銘盡之矣。



 又作懸珠日晷, 方趺長六寸三分, 竪柱趺北, 鑿池趺南, 畫十字於趺北, 懸錘於柱頭, 與十字相當, 則不必水準, 自然平正。



 畫百刻於小輪, 輪經三寸二分, 有柄斜貫於柱。 輪心有竅, 貫一細線, 上繫柱端, 下繫趺南, 線影所在, 便知時刻。



 雲陰之日, 難於知時, 作行漏, 體小制簡。 播水壺、受水壺各一, 注以渴烏遞水, 用子午卯酉時。



小定時儀、懸珠行漏, 各爲幾件, 分賜兩界, 餘在書雲觀。 馬上不可不知時, 作天平日晷, 其制與懸珠日晷大同。



 唯鑿池南北, 竪柱趺心, 貫繩柱頭, 擧以指南爲異耳。 欲驗天知時者, 必用定南針, 然未免人爲, 作定南日晷, 蓋雖不用定南針, 而南北自定者也。



 趺長一尺二寸五分, 兩頭廣四寸、長二寸, 腰廣一寸、長八寸五分。 中有圓池, 經二寸六分。 有水渠通于兩頭, 環于柱旁。



北柱長一尺一寸, 南柱長五寸九分。 北柱一寸一分下、南柱三寸八分下, 各有軸以受四游環, 環東西運轉。



 刻半周天, 度作四分, 自北十六度至一百六十七度, 中虛如雙環樣, 餘爲全環, 內刻一畫於中心。 底有方孔, 橫設直距, 距中六寸七分, 虛以持窺衡。



 衡上貫雙環, 下臨全環, 低昻南北。 平設地平環, 與南柱頭齊, 以準夏至日出入時刻。 橫設半環於地平之下, 內分晝刻, 以當方孔。



趺北畫十字, 懸錘於北軸端, 與十字相當, 亦所以取平也。 用窺衡當每日太陽去極度分, 透入日影正圓, 卽據方孔, 俯視半環之刻, 則自然定南知時矣。



 器凡十五, 以銅造者一十。 歷數年而功告成, 實戊午春也。 有司請記始末, 昭示將來, 於是以臣與其議, 命臣記其事。




 臣竊惟授時之要, 本乎測天, 而測天之要, 在乎儀表。 是故堯命羲、和, 曆象日月星辰; 舜在璣衡, 以齊七政, 誠以敬天勤民爲不可緩也。



 漢、唐以降, 代各有器, 或得或失, 未易遽數, 唯元之郭守敬所制簡儀、仰儀、圭表等器, 可謂精巧矣。



 唯吾東方制作未聞, 天開景運, 文敎方興, 恭惟我殿下以聖神之資、欽敬之心, 萬機之暇, 念曆象之未精而使之考定, 慮測驗之未備而使之制器,



 雖堯、舜之用心, 何以加此? 其制器也, 非獨一二, 至於若干, 以備參考, 其規模也, 非惟師古, 悉裁聖心, 皆極精妙。 雖元之郭守敬, 亦無以施其巧矣。




於戲! 旣校授時之曆, 又制觀天之器, 上以奉天時, 下以勤民事, 我殿下開物成務之至仁、務農重本之至意, 實吾東方未有之盛事, 而將與高臺竝傳於無期矣。



其制器尺式, 昔人於法度之器, 必用周尺, 而校定尺式, 自古爲難。 子朱子取司馬文正公家石刻本尺法, 載之《家禮》, 以爲後法,



 然《家禮》板本, 行於世者不一, 而周尺長短, 皆不同, 亦難爲據。 判中樞院事許稠於洪武癸酉年間丁父憂, 求得陳友諒子陳理家廟神主式, 假作尺本,



 又於議郞姜天霔家, 得紙本周尺, 乃其父判三司姜碩弟有元院使金剛所藏象牙尺所傳本也。



面書云: "神主尺定式。" 以今官尺, 去二寸五分, 用七寸五分, 卽與《家禮》 附註潘時擧所云周尺當今省尺七寸五分弱之語同。



 二本相校不差, 始定造主之制上之。 自是凡大夫士家廟神主與夫道路里數射場步法, 皆據以爲定式。



近又判司譯院事趙忠佐赴京買得新造神主來, 復以此尺校之, 十分相合, 則此尺亦當今中國所用也。 故今所制儀象表漏等器, 竝用此尺制定云。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da_11904015_003




--


明成皇后-大行皇后誌文御製行錄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za_13411022_002



    1집 梅泉野錄
    국역 梅泉野錄
    2집 騎驢隨筆
    3집 海鶴遺書
    국역 海鶴遺書
    4집 韋庵文稿
    5집 大韓季年史 上
    5집 大韓季年史 下
    6집 從政年表 陰晴史
    7집 閔忠正公遺稿
    8집 壬戌錄
    9집 修信使記錄
    10집 東學亂記錄 上
    10집 東學亂記錄 下
    11집 續陰晴史 上
    11집 續陰晴史 下
    12집 貞蕤集 附北學議
    15집 西征日記 陳中日記
    16집 邊例集要 上
    16집 邊例集要 下
    18집 心山遺稿
    19집 尹致昊日記 一
    윤치호일기 제1권(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1)
    19집 尹致昊日記 二
    1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1
    19집 尹致昊日記 三
    2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2
    19집 尹致昊日記 四
    3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3
    19집 尹致昊日記 五
    4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4
    19집 尹致昊日記 六
    5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5
    19집 尹致昊日記 七
    6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6
    19집 尹致昊日記 八
    7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7
    19집 尹致昊日記 九
    8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8
    19집 尹致昊日記 十
    9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9
    19집 尹致昊日記 十一
    10집 국역 윤치호 영문 일기10
    19집 尹致昊書翰集 (尹致昊日記 十二)
    20집 輿地圖書 上
    20집 輿地圖書 下
    21집 昭義新編
    22집 靑又日錄
    23집 韓溪遺稿 一
    23집 韓溪遺稿 二
    23집 韓溪遺稿 三
    23집 韓溪遺稿 四
    23집 韓溪遺稿 五
    23집 韓溪遺稿 六
    23집 韓溪遺稿 七
    23집 韓溪遺稿 八
    23집 韓溪遺稿 九
    24집 同文彙考 一
    국역 同文彙考 1
    24집 同文彙考 二
    국역 同文彙考 2
    24집 同文彙考 三
    24집 同文彙考 四
    국역 同文彙考 4
    25집 龍湖閒錄 一
    25집 龍湖閒錄 二
    25집 龍湖閒錄 三
    25집 龍湖閒錄 四
    26집 鳳棲日記, 鳳南日記 (附 晦山日記)
    27집 羅巖隨錄
    28집 데니文書
    29집 日新
    30집 關東倡義錄
    31집 響山日記
    32집 道東淵源錄 附ㆍ鞱庵集
    33집 東史約 上
    33집 東史約 下
    34집 朝鮮社會史資料 1 (南原)
    34집 朝鮮社會史資料 2 (公州) 上
    34집 朝鮮社會史資料 2 (公州) 下
    35집 竹溪日記
    36집 壬辰記錄 龍灣聞見錄
    37집 龍蛇雜錄
    38집 朝鮮時代史草Ⅰ
    39집 朝鮮時代史草 Ⅱ
    40집 溪巖日錄 上
    40집 溪巖日錄 下
    41집 默齋日記 上
    41집 默齋日記 下
    42집 導哉日記 戒逸軒日記 雜記
    43집 鄕兵日記 梅園日記
    43집 默齋日記 汝溫日記 果軒日記
    44집 觀瀾齋日記
    45집 愚谷日記 野言記略
    46집 日本所在韓國古文書
    47집 淸臺日記 上
    47집 淸臺日記 下
    48집 沈遠權日記 上
    48집 沈遠權日記 中
    48집 沈遠權日記 下
    49집 盧尙樞日記 1
    49집 盧尙樞日記 2
    49집 盧尙樞日記 3
    49집 盧尙樞日記 4
    51집 退修齋日記 上
    51집 退修齋日記 下
    52집 國史編纂委員會所藏古文書 一 (朝報 上)
    52집 國史編纂委員會所藏古文書 二 (朝報 下)
    53집 敬窩集略 上
    53집 敬窩集略 中
    53집 敬窩集略 下
    54집 敬窩漫錄
    55집 南遷日錄 上
    55집 南遷日錄 中
    55집 南遷日錄 下
    56집 順菴覆瓿稿 上
    56집 順菴覆瓿稿 下
    57집 海洲日錄
    58집 霞隱日錄
    59집 崔炳彩日記 1
    59집 崔炳彩日記 2

[레벨1리스트]




1집 梅泉野錄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sa&levelId=sa_001&types=o



2집 騎驢隨筆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sa&levelId=sa_002&types=o


3집 海鶴遺書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sa&levelId=sa_003&types=o


4집 韋庵文稿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sa&levelId=sa_004&types=o


5집 大韓季年史 上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sa&levelId=sa_005&types=o


5집 大韓季年史 下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itemId=sa&levelId=sa_006&types=o



壬辰記錄, 龍灣聞見錄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levelId=sa_070_0010


同文彙考
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levelId=sa_049




韓國文集叢刊 한국문집총간-朝鮮後期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



韓國學綜合DB-韓國歷代文集叢書 한국역대문집총서
http://db.mkstudy.com/zh-tw/


明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清實錄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8:1938048126:10:/raid/ihp_ebook2/hanji/ttsweb.ini:::@SPAWN


朝鮮王朝-高宗實錄-純宗實錄-1863-1910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308002_001



李容九:日韓合邦聲明書-190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zb_10212004_001


日韓合邦問題ニ關スル件
https://ja.wikisource.org/wiki/%E6%97%A5%E9%9F%93%E5%90%88%E9%82%A6%E5%95%8F%E9%A1%8C%E3%83%8B%E9%97%9C%E3%82%B9%E3%83%AB%E4%BB%B6


東文選序[서거정(徐居正)]
https://www.krpia.co.kr/viewer?plctId=PLCT00008012&tabNodeId=NODE07375961&nodeId=NODE07375962


東文選序[서거정(徐居正)]
https://www.krpia.co.kr/viewer?plctId=PLCT00008012&tabNodeId=NODE07375961


東文選序[서거정(徐居正)]
https://www.krpia.co.kr/product/main?plctId=PLCT00008012#none



銀臺條例
http://sjw.history.go.kr/id/SJ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