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六朝麗指 - 孫徳謙 excerpted. 駢體文字以六朝為極則,作斯體者,當取法於此

六朝麗指 - 孫徳謙 excerpted. 駢體文字以六朝為極則,作斯體者,當取法於此

六朝麗指 - 孫徳謙 excerpted. 駢體文字以六朝為極則,作斯體者,當取法於此


駢體文字以六朝為極則,作斯體者,當取法於此.


夫駢偶之文,六代尚矣。其琢辭新鍊,造字精奇,意通於比興,氣行乎逸宕。得畫理者,山川寫其幽;練世情者,風雲狀其幻。


凡晉宋以來,顏謝騰聲,任沈齊譽,醴陵擅藻豔之美,蘭成盡開闔之能,名家響臻,於斯為盛。嘗謂作駢文者,必取裁於此,亦猶詩學三唐,詞宗兩宋,乃為善耳。


六朝之文,在齊梁時繁縟極矣;晉、宋之間,往往神韻蕭疏,饒有逸趣。故論駢文,當以晉宋為一格。


簡文又云:「比見京師文體,懦鈍殊常,競學浮疏,爭為闡緩。」如其言,似頗不以當時文體為然。


但吾嘗取其語以讀六朝文,轉覺六朝文字,其所長實在此。何也?六朝駢文,絕不矜才使氣,無有不疏宕得神,舒緩中節,似失之懦鈍者。


不知陽剛、陰柔,古今自有兩種文體,若泥簡文之說,而即以擯黜六朝,則非也。


漢文雄傑,故多大篇。論者每以齊梁小文,鄙之為才氣薄弱,其說似矣。......唐代駢文,無不壯麗,其源出於徐、庾兩家。徐、庾文體,亦極藻豔調暢,然皆有遒逸之致,非僅如唐文之能為博肆也


長沙王益吾先生於學無所不通,......其於駢體,《十家四六文鈔》而外,又選《駢文類纂》若干卷。此書包該古今,首有例言,語極精妙。


其持論大旨,則在不分駢散,而以才氣為歸。夫駢文而歸重才氣,此固可使古文家不復輕鄙,無所藉口矣。


惟既言駢文,則當上規六朝,而六朝文之可貴,蓋以氣韻勝,不必主才氣立說也。


六朝駢文即氣之陰柔者也。嘗試譬之:人固有英才偉略,傑然具經世志者,文之雄健似之;若高人逸士,蕭灑出塵,耿介拔俗,自有孤芳自賞之概,


以言文辭,六朝之氣體閒逸,則庶幾焉。《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斯豈道為然哉?六朝文體,蓋得乎陰柔之妙矣。



余嘗以六朝駢文譬諸山林之士,超逸不羣,別有一種神峰標映、貞靜幽閒之致。其品格孤高,塵氛不染,古今亦何易得?

是故作斯體者,當於氣韻求之,若取才氣橫溢,則非六朝真訣也。夫駢文而不宗六朝,擬之禪理,要為下乘。使果知六朝之妙,試讀彼時諸名家文,有不以氣韻見長者乎?



若讀六朝文,則皆宜用緩,何也?六朝之文,其氣舒緩,吾即從而緩讀之,乃能合其音節。如使急讀,將上下文連接而下,有不知其文氣已轉者;

并有讀至篇終,似覺收束不住,此下又疑有闕脫者。實則祇在讀時須舒緩,而不出以急迫,則其文自成結構。

由於讀之,貴得其道也。......故欲學六朝文,尤在善讀,亦辨之於緩急而已。


六朝駢文,既須緩讀,則不宜重讀明甚。讀散文者,固當振吾之氣;駢文而用重讀,通篇節奏不能合律矣。故讀六朝諸家文,大體祇從輕讀可耳。


昭明〈答湘東王求文集詩苑書〉:「夫文典則累野,麗則傷浮。能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嘗欲為之,但恨未遒耳。」

《詩品》論袁宏云:「彥伯〈詠史〉,雖文體未遒,而鮮明緊健,去凡俗遠矣。」論謝朓云:「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論任昉云:「晚節愛好既篤,又亦遒變。」此一「遒」字,六朝人評詩文皆取裁於此。



遒之為言健也,勁也,文而不能遒鍊,必失之弱。為駢體者,即取其說,以玩索當時之文,庶不敢病其卑靡矣。


江文通〈建平王聘隱逸教〉:「周惠之富,猶有漁潭之士;漢教之隆,亦見棲山之夫。」謝朓〈辭隨王子隆箋〉:「潢污之水,願朝宗而每竭;駑蹇之乘,希沃若而中疲。」

姑舉此兩篇,並不諧協,此足徵古人為文,本不拘拘於音律也。



故余論駢文,平仄欲其諧,對切欲其工。苟有志乎古,所貴取法六朝也,在通篇氣局耳。往嘗作一篇成,取六朝文涵泳之,觀能否合其神韻,有不善者,則應時改定。

彼貌為高古,但求形似者,吾無取也。



作駢文而全用排偶,文氣易致窒塞,即對句之中,亦當少加虛字,使之動宕。


六朝文如傅季友〈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俾忠貞之烈,不泯於身後;大賚所及,永秩於後人。」


任彥昇〈宣德皇后令〉:「客游梁朝,則聲華籍甚;薦名宰府,則延譽自高。」丘希範〈永嘉郡教〉:「才異相如,而四壁徒立;高慚仲蔚,而三徑沒人。」

或用「於」字,或用「則」字,或用「而」字,其句法乃栩栩欲活。


至庾子山〈謝滕王集序啟〉:「譬其毫翰,則風雨爭飛;論其文采,則魚龍百變。」更覺躍然紙上矣。然使去此虛字,將「譬其」、「論其」易為藻麗之字,則必平板,而不能如此
流利矣。

於是知文章貴有虛字旋轉其閒(間),不可落入滯相也。



夫文而用駢體,人徒知華麗為貴,不知六朝之妙,全在一篇之內,能用虛字使之流通。不讀宋武帝〈與臧燾敕〉乎?


其文云:「頃學尚廢弛,後進頹業,衡門之內,清風輟響。良由戎車屢警,禮樂中息,浮夫近志,情與事染。豈可不敷崇墳籍,敦厲風尚?


此境人士,子姪如林,明發搜訪,想聞令軌。然荊玉含寶,要俟開瑩;幽蘭懷馨,事資扇發。獨習寡悟,義著周典。今經師不遠,而赴業無聞,非惟志學者鮮,或是勸誘未至耶?想復弘之。」


中所有「良由」、「豈可」、「不與」、「非惟」、「或是」等字,即是血脈貫注之處。倘後人為之,純用對偶,而無虛字流通於其間,無怪人之鄙薄駢文也。

且六朝匪特全篇時用虛字,雖造成聯語,亦必用虛字,乃見句法流動耳。



文章之分駢散,余最所不信,何則?駢體之中,使無散行,則其氣不能疏逸,而敘事亦不清晰。



臣裕言:近振旅河湄,揚旍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長,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伐木通逕,淹引時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故洛水浮橋。山川無改,城闕為墟

,宮廟隳頓,鍾簴空列,觀宇之餘,鞠為禾黍,廛里蕭條,鷄犬罕音,感舊永懷,痛心在目。


以其月十五日,奉謁五陵。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軍悽感,瞻拜之日,憤慨交集。

行河南太守毛脩之等,既開翦荊棘,繕修毀垣,職司既備,蕃衛如舊。伏惟聖懷,遠慕兼慰,不勝下情。謹遣傳詔殿中中郎臣某奉表以聞。


此篇竟同散文,幾無偶句,但究不得不以駢文視之,蓋所貴乎駢文者,當玩味其氣息。故六朝時雖以駢偶見長,於此等文,尤宜取法。

彼以駢、散畫為兩途者,盍將季友輩所撰一讀之?若以斯文入之散文中,其有以異乎?



及閱《無邪堂答問》,有論六朝駢文,其言曰:「上抗下墜,潛氣內轉。」


於是六朝真訣,益能領悟矣。蓋余初讀六朝文,往往見其上下文氣似不相接,而又若作轉,不解其故,得此說乃恍然也。

試取劉柳之〈薦周續之表〉為證:「雖汾陽之舉,輟駕於時艱,明揚之旨,潛感於窮谷矣。」

上用「雖」字,而於「明揚」句上,並無「而」字為轉筆,一若此四語中,下二語仍接上二語而言,不知其氣已轉也。所謂「上抗下墜,潛氣內轉」者,即是如此,

每以他文類推,無不皆然。讀六朝文者,此種行文秘訣,安可略諸?



作駢文宜於排偶之中,以開合行之,四句平列,則不善矣。陸倕〈豫章王拜後敕教〉:「非有沛獻矜嚴,空紆青組;東平智思,徒舉赤帷。」

其意蓋謂:「非有沛獻矜嚴,而空紆青組;非有東平智思,而徒舉赤帷。」是此文於兩句中,有開合之法在也。


......宜乎與大塊而盈虛,隨中和而放任,豈能戚戚勞於憂畏,汲汲役於人間?齊謳趙女之娛,八珍九鼎之食,結駟連騎之榮,侈袂執圭之貴,樂既樂矣,憂亦隨之。


......又楚子觀周,受折於孫滿;霍侯驂乘,禍起於負芒。饕餮之徒,其流甚眾。唐堯四海之主,而有汾陽之心;子晉天下之儲,而有洛濱之志。


輕之若脫屣,視之若鴻毛,而況於他人乎?


自「齊謳」至此,不細為推尋,幾疑接上「豈能」兩句之後,不知其辭氣已轉也。......「唐堯」之上文為「饕餮之徒,其流甚眾」,意不聯貫,而於「唐」字上且無虛字,蓋其氣則又轉也。



故讀六朝人文,須識得潛氣內轉妙訣,乃能於承轉處迎刃而解,否則上下語氣,將不知其若何銜接矣。


沈休文〈梁武帝與謝朏敕〉嘗謂:「山林之志,上所宜弘,激貪勵薄,義等為政。」

或謂此四語夾敘夾議,即所謂斷字訣也。然則左氏之入解經語,其真訣實在此。若休文是敕,使於「實寄賢能,匡其寡闇」後便接「自居元首」云云,亦極調達。


今不然者,以此知文章之妙,不在急急上續,而在善斷也。且嘗謂四句於此處不用斷筆,氣弱而促矣。



〈梁武帝與謝朏敕〉 : 吾以菲德,屬當期運。鑒與吾賢,思隆治道。而明不遠燭,所蔽者多。實寄賢能,匡其寡暗。

嘗謂山林之志,上所宜宏;激貪勵薄,義等為政。自居元首,臨對百司。


六朝文中,有為後人不能學者,往往於此句之下,玩其文氣,不妨以入後數語,在此緊接中間,偏運以典雅之辭,一若去此,則文無精采,而其氣亦覺薄弱者


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墓教〉: 塗次舊沛,佇駕留城,靈廟荒頓,遺像陳昧,撫事懷人,永歎寔深。過大梁者,或佇想於夷門;游九京者,亦流連於隨會。

擬之若人,亦足以云。可改構棟宇,脩飾丹青,蘋蘩行潦,以時致薦。抒懷古之情,存不刊之烈。


作為文字,有必增加一二語而後神完氣足者。


梁簡文帝〈與劉孝儀令〉:「自阮放之官,野王之職,棲遲門下,已踰五載。同僚已陟,後進多升,而怡然清靜,不以少多為念,確爾之志,亦何易得?」


文至此,亦可頓住矣,似不待煩言,而其氣已極酣足。乃復云:「西河觀寶,東江獨步,書籍所載,必不是過。」此即足句法也。

不然,「亦何易得」以下,正可直接下文「吾昔在漢南」云云,而必足此「西河觀寶」數語者,誠以苟不如此,則文氣不足也。


宋武帝〈孝建元年詔〉:「而頃事無巨細,悉歸令僕,非所以眾材成構,羣能濟業也。」

陳後主〈太建十四年詔〉:「而口柔之辭,儻聞於在位,腹誹之意,或隱於具僚。非所以宏理至公,緝熙帝載者也。」


兩文格律,如出一轍。使後人為之,「非所以」三字,必易為「將何以」矣。

邢子才〈請置學及修立明堂奏〉:「加以風雨稍侵,漸致虧墜,非所謂追隆堂構,儀刑萬國者也。」雖「所以」易為「所謂」,正同此氣格。


牛里仁〈請開獻書之路表〉:「非所以仰協聖情,流訓無窮者也」,亦然。昔人論書,有「無垂不縮」之說,今不曰「將何以」而曰「非所以」或「非所謂」者,是即縮之法也。


凡文章有貴勁氣直達者,然不明乎收縮之法,而但使一往奔放,則不能得抑揚頓挫之妙矣。

-

source :


六朝文絜
http://www.saohua.com/shuku/gudian/liuchaowenxie/4.html


六朝文絜
http://wenxian.fanren8.com/08/02/4/1.htm


六朝文絜
http://www.daizhige.org/集藏/文总集/


六朝文絜
http://wenxian.fanren8.com/08/02/


文選(南朝梁)蕭統 (唐)李善注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zmwx/index.htm


    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
    2-全唐文-清-董誥
    3-全遼文--陳述
    4-六朝文絜-清-許梿
    5-古文觀止-清-吳楚材

   6-古文辭類纂-清-姚鼐
    7-唐代墓誌彙編續集--
    8-唐宋文醇-清-愛新覺羅弘曆
    9-唐文拾遺續拾-清-陸心源
    10-唐文續拾-清-陸心源

    11-序跋集萃--
    12-文章辨體匯選-明-賀複徴
    13-文選-南朝梁-蕭統
    14-文選昭明文選-南朝梁-蕭統
    15-文選注-唐-李善

    16-文選詳注-南朝梁-蕭統
    17-新安文獻志-明-程敏政
    18-明文衡-明-程敏政
    19-明文霱-明-劉士鏻
    20-晚明二十家小品--施蟄存

    21-晚清文選--鄭振鐸
    22-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23-清文精選--劉文武
    24-皇明文征-明-何喬遠
    25-經義模範-明-佚名

    26-續碑傳選集--
    27-遼文萃-清-王仁俊
    28-香豔叢書-清-張廷華
    29-駢體文鈔-清-李兆洛


復莊駢儷文榷(清)姚燮撰

駢雅訓籑(明)朱謀● 撰

理瀹駢文(清)吳師機撰
棕亭駢體文鈔(清)金兆燕撰

有正味齋駢體文(清)吳錫麒撰

師伏堂駢文二種(清)皮錫瑞撰
駢體文鈔(清)李兆洛輯


崇雅堂駢體文鈔 (清)胡敬撰
國朝常州駢體文錄 屠寄輯

國朝駢體正宗 (清)曾燠輯
國朝駢體正宗續編(清)張鳴珂輯

御定駢字類編(清)聖祖仁皇帝

御定駢字類編(清)吳士玉,(清)沈宗敬
駢儷文(清)孔廣森撰

駢字分箋(清)程際盛撰

展碧山房駢體文選
張文襄公駢文(清)張之洞撰

佩弦齋文存佩弦齋駢文存佩弦齋詩存(清)朱一新撰


駢文類苑「皇朝」(清)姚燮、張壽榮
邃懷堂駢文牋註 袁翼、朱舲


文莫室駢文(清)王樹枬
越縵堂駢體文(清)李慈銘、曽之撰

酌雅堂駢體文集 徐壽基

六官駢萃 張蔚春

訓蒙駢句
六朝麗指 -孫徳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