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kq heroine Karen Mizuki heart queen
http://www.dailymotion.com/video/x407hy_jakq-heroine-karen-mizuki-heart-que_fun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魯迅, 而已集, 略談香港
魯迅, 而已集, 略談香港
本年一月間我曾去過一回香港,因為跌傷的腳還未全好,不能到街上去閑走,演說一了,匆匆便歸,印象淡薄得很,也早已忘卻了香港了。今天看見《語絲》一三七期上辰江先生的通信,忽又記得起來,想說幾句話來湊熱鬧。
我去講演的時候,主持其事的人大約很受了許多困難,但我都不大清楚。單知道先是頗遭幹涉,中途又有反對者派人索取入場券,收藏起來,使別人不能去聽;後來又不許將講稿登報,經交涉的結果,是削去和改竄了許多。
然而我的講演,真是「老生常談」,而且還是七八年前的「常談」。
從廣州往香港時,在船上還親自遇見一樁笑話。有一個船員,不知怎地,是知道我的名字的,他給我十分擔心。他以為我的赴港,說不定會遭謀害;我遙遙地跑到廣東來教書,而無端橫死,他——廣東人之一——也覺得抱歉。於是他忙了一路,替我計畫,禁止上陸時如何脫身,到埠捕拿時如何避免。到埠後,既不禁止,也不捕拿,而他還不放心,臨別時再三叮囑,說倘有危險,可以避到什麼地方去。
我雖然覺得可笑,但我從真心裏十分感謝他的好心,記得他的認真的臉相。
三天之後,平安地出了香港了,不過因為攻擊國粹,得罪了若幹人。現在回想起來,像我們似的人,大危險是大概沒有的。不過香港總是一個畏途。這用小事情便可以證明。即如今天的香港《循環日報》上,有這樣兩條瑣事:
k陳國被控竊去蕪湖街一百五十七號地下布褲一條,昨由史司判笞十二藤雲。
k昨晚夜深,石塘嘴有兩西裝男子,……遇一英警上前執行搜身。該西裝男子用英語對之。該英警不理會,且警以bbb。於是雙方纏上警署。……
第一條我們一目了然,知道中國人還在那裏被抽藤條。
「司」當是「藩司」「臬司」之「司」,是官名;史者,姓也,英國人的。港報上所謂「政府」,「警司」之類,往往是指英國的而言,不看慣的很容易誤解,不如上海稱為「捕房」之分明。
第二條是「搜身」的糾葛,在香港屢見不鮮。但三個方圍不知道是甚麼。何以要避忌?恐怕不是好的事情。這bbb似乎是因為西裝和英語而得的;英警嫌惡這兩件:這是主人的言語和服裝。顏之推以為學鮮卑語,彈琵琶便可以生存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在香港時遇見一位某君,是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他自述曾因受屈,向英官申辯,英官無話可說了,但他還是輸。那最末是得到嚴厲的訓斥,道:「總之是你錯的:因為我說你錯!」
帶著書籍的人也困難,因為一不小心,會被指為「危險文件」的。這「危險」的界說,我不知其詳。總之一有嫌疑,便麻煩了。人先關起來,書去譯成英文,譯好之後,這才審判。而這「譯成英文」的事先就可怕。我記得蒙古人「入主中夏」時,裁判就用翻譯。一個和尚去告狀追債,而債戶商同通事,將他的狀子改成自願焚身了。官說道好;於是這和尚便被推入烈火中。
我去講演的時候也偶然提起元朝,聽說頗為「X司」所不悅,他們是的確在研究中國的經史的。
但講講元朝,不但為「政府 」的「 X司 」所不悅,且亦為有些「同胞」所不歡。我早知道不穩當,總要受些報應的。果然,我因為謹避「學者」,搬出中山大學之後,那邊的《工商報》上登出來了,說是因為「清黨」,已經逃走。後來,則在《循環日報》上,以講文學為名,提起我的事,說我原是「《晨報副刊》特約撰述員」,現在則「到了漢口」。我知道這種宣傳有點危險,意在說我先是研究系的好友,現是共產黨的同道,雖不至於「槍終路寢」,益處大概總不會有的,晦氣點還可以因此被關起來。便寫了一封信去更正:
「在六月十日十一日兩天的《循環世界》裏,看見徐丹甫先生的一篇《北京文藝界之分門別戶》。各人各有他的眼光,心思,手段。他耍他的,我不想來多嘴。但其中有關於我的三點,我自己比較的清楚些,可以請為更正,即: 「一,我從來沒有做過《晨報副刊》的『特約撰述員』。
「二,陳大悲被攻擊後,我並未停止投稿。
「三,我現仍在廣州,並沒有『到了漢口』。」
從發信之日到今天,算來恰恰一個月,不見登出來。「總之你是這樣的:因為我說你是這樣」罷。幸而還有內地的《語絲》;否則,「十二藤」,「bbb」,那裏去訴苦!
我現在還有時記起那一位船上的廣東朋友,雖然神經過敏,但怕未必是無病呻吟。他經驗多。
若夫「香江」(案:蓋香港之雅稱)之於國粹,則確是正在大振興而特振興。如六月二十五日《循環日報》「昨日下午督憲府茶會」條下,就說:
「(上略)賴濟熙太史即席演說,略謂大學堂漢文專科異常重要,中國舊道德與乎國粹所關,皆不容緩視,若不貫徹進行,深為可惜,(中略)周壽臣爵士亦演說漢文之宜見重於當世,及漢文科學之重要,關系國家與個人之榮辱等語,後督憲以華語演說,略謂華人若不通漢文為第一可惜,若以華人而中英文皆通達,此後中英感情必更融洽,故大學漢文一科,非常重要,未可以等閑視之雲雲。(下略)」
我又記得還在報上見過一篇「金制軍」的關於國粹的演說,用的是廣東話,看起來頗費力;又以為這「金制軍」是前清遺老,遺老的議論是千篇一律的,便不去理會它了。現在看了辰江先生的通信,才知道這「金制軍」原來就是「港督」金文泰,大英國人也。大驚失色,趕緊跳起來去翻舊報。
運氣,在六月二十八日這張《循環日報》上尋到了。因為這是中國國粹不可不振興的鐵證,也是將來「中國國學振興史」的貴重史料,所以毫不刪節,並請廣東朋友校正誤字(但末尾的四句集《文選》句,因為不能懸揣「金制軍」究竟如何說法,所以不敢妄改),剪貼於下,加以略註,希《語絲》記者以國學前途為重,予以排印,至紉公誼:
k六月二十四號督轅茶會金制軍演說詞列位先生,提高中文學業,周爵紳,賴太史,今日已經發揮盡致,毋庸我詳細再講咯,我對於呢件事,覺得有三種不能不辦嘅原因,而家想同列位談談,(第一)
系中國人要顧全自己祖國學問呀,香港地方,華人居民,最佔多數,香港大學學生,華人子弟,亦系至多,如果在呢間大學,徒然側重外國科學文字,對於中國歷代相傳嘅大道宏經,反轉當作等閑,視為無足輕重嘅學業,豈唔系一件大憾事嗎,所以為香港中國居民打算,為大學中國學生打算,呢一科實在不能不辦,
(第二)系中國人應該整理國故呀,中國事物文章,原本有極可寶貴嘅價值,不過因為文字過於艱深,所以除嘵書香家子弟,同埋天分極高嘅人以外,能夠領略其中奧義嘅,實在很少,為呢個原故,近年中國學者,對於(整理國故)嘅聲調已經越唱越高,香港地方,同中國大陸相離,僅僅隔一衣帶水,如果今日所提倡嘅中國學科,能夠設立完全,將來集合一班大學問嘅人,將向來所有困難,一一加以整理,為後生學者,開條輕便嘅路途,豈唔系極安慰嘅事咩,所以為中國發揚國光計,呢一科更不能不辦,
(第三)就系令中國道德學問,普及世界呀,中國通商以來,華人學習語言文字,成通材嘅,雖然項背相望,但系外國人精通漢學,同埋中國人精通外國科學,能夠用中國言語文字翻譯介紹各國高深學術嘅,仍然系好少,呢的豈系因外國人,同中國外洋留學生,唔願學華國文章,不過因中國文字語言,未曾用科學方法整理完備,令到呢兩班人,抱一類(可望而不可即)之嘆,如果港大(華文學系)得到成立健全,就從前所有困難,都可以由呢處逐漸解免,個時中外求學之士,一定多列門墻,爭自濯磨,中外感情,自然更加濃浹,唔噲有乜野隔膜咯,
所以為中國學問及世界打算,呢一科亦不能不辦,列位先生,我記得十幾年前有一班中國外洋留學生,因為想研精中國學問,也曾出過一份(漢風雜誌),個份雜誌,書面題辭,有四句集文選句,十分動人嘅,我願借嚟貢獻過列位,而且望列位實行個四句題辭嘅意思,對於(香港大學文科,華文系)贊襄盡力,務底於成,個四句題辭話,(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靈,大漢之發天聲,)
略註:
這裏的括弧,間亦以代曲鉤之用。爵紳蓋有爵的紳士,不知其詳。呢=這。而家=而今。嘅=的。系=是。
唔=無,不。嘵=了。同埋=和。咩=呢。=呵。唔噲有乜野=不會有什麼。嚟=來。過=給。話=說。
註畢不免又要發感慨了。《漢風雜誌》我沒有拜讀過;
但我記得一點舊事。前清光緒末年,我在日本東京留學,親自看見的。那時的留學生中,很有一部分抱著革命的思想,而所謂革命者,其實是種族革命,要將土地從異族的手裏取得,歸還舊主人。除實行的之外,有些人是辦報,有些人是鈔舊書。所鈔的大抵是中國所沒有的禁書,所講的大概是明末清初的情形,可以使青年猛省的。久之印成了一本書,因為是《湖北學生界》〔19〕的特刊,所以名曰《漢聲》,那封面上就題著四句古語: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靈,振大漢之天聲!
這是明明白白,叫我們想想漢族繁榮時代,和現狀比較一下,看是如何,——必須「光復舊物」。說得露骨些,就是「排滿」;推而廣之,就是「排外」。不料二十年後,竟變成在香港大學保存國粹,而使「中外感情,自然更加濃浹」的標語了。我實在想不到這四句「集《文選》句」,竟也會被外國人所引用。
這樣的感慨,在現今的中國,發起來是可以發不完的。還不如講點有趣的事做收梢,算是「余興」。從予先生在《一般》雜誌(目錄上說是獨逸)上批評我的小說道:「作者的筆鋒……並且頗多詼諧的意味,所以有許多小說,人家看了,只覺得發松可笑。換言之,即因為此故,至少是使讀者減卻了不少對人生的認識。」〔20〕悲夫,這「只覺得」也!但我也確有這種的毛病,什麼事都不能正正經經。便是感慨,也不肯一直發到底。只是我也自有我的苦衷。因為整年的發感慨,倘是假的,豈非無聊?倘真,則我早已感憤而死了,那裏還有議論。我想,活著而想稱「烈士」,究竟是不容易的。
我以為有趣,想要介紹的也不過是一個廣告。港報上頗多特別的廣告,而這一個最奇。我第一天看《循環日報》,便在第一版上看見的了,此後每天必見,〔21〕我每見必要想一想,而直到今天終於想不通是怎麼一回事:
香港城余蕙賣文
人和旅店余蕙屏聯榜幅發售
香港對聯香港七律
香港七絕青山七律
荻海對聯荻海七絕
花地七絕花地七律
日本七絕聖經五絕
英皇七絕英太子詩
戲子七絕廣昌對聯
三金六十員
五金五十員
七金四十員
屏條加倍
人和旅店主人謹啟
小店在香港上環海傍門牌一百一十八號
七月十一日,於廣州東堤。
※ ※ ※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三日《語絲》周刊第一四四期。
〔2〕作者于一九二七年二月十八日赴香港講演,二十日回廣州。
文中說的“一月”應為二月。
〔3〕辰江的通信 載《語絲》第一三七期(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題為《談皇仁書院》。他曾親听過作者在香港的講演,在信的末段說:“前月魯迅先生由廈大到中大,有某團体請他到青年會演說。……兩天的演詞都是些對于舊文學一种革新的說話,原是很普通的(請魯迅先生原恕我這樣說法)。但香港政府听聞他到來演說,便連忙請某團体的人去問話,問為什么請魯迅先生來演講,有什么用意。”
〔4〕作者在香港青年會共講演兩次,一次在二月十八日晚,講題為《無聲的中國》;一次在二月十九日,講題為《老調子已經唱完》。
兩篇講稿后來分別收在《三閒集》和《集外集拾遺》中。
〔5〕《循環日報》 香港出版的中文報紙,一八七四年一月由王韜創辦,約于一九四七年停刊。它辟有《循環世界》等副刊。
〔6〕“藩司”“臬司” 明清兩代稱掌管一省財政民政的布政使為藩司,俗稱藩台。稱掌管一省獄訟的按察使為臬司,俗稱臬台。
〔7〕顏之推(531—?) 字介,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北齊文學家。他關于學鮮卑語、彈琵琶的話,見所著《顏氏家訓·教子》:“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按顏之推是記述北齊“一士大夫”的話,并且表示反對,不是他自己的意見。魯迅后來在《〈扑空〉正誤》(收入《准風月談》)一文中作過說明。
〔8〕和尚被焚的故事,見宋代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八:建炎二年十二月,“自金人入中原,凡官漢地者,皆置通事,高下輕重,舞文納賄,人甚苦之。有僧訟富民,逋其錢數万緡,而通事受賄,詭言天久不雨,此僧欲焚身動天。燕京留守尼楚哈許之。僧呼號,不能自明,竟以焚死。”又宋代洪皓《松漠紀聞》有金國“銀珠哥大王”一則,記燕京一個富僧收債的事,內容与此相似。通事,當時對口譯人員的稱呼。
〔9〕“學者” 指顧頡剛等。据《魯迅日記》: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作者自中山大學移居白云路白云樓二十六號二樓。
〔10〕《工商報》 即《工商日報》,香港報紙,創刊于一九二五年七月。
〔11〕“清党” 一九二四年一月,孫中山在中國共產党的幫助下,在廣州召開國民党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确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改組國民党,承認共產党員以個人資格參加該党,形成了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但到一九二七年春季北伐軍進展至長江下游,蔣介石反動派公開叛變革命,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并公布所謂“清党”決議案,大肆殺戮共產党員和國民党內許多真正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左派分子。國民党反動派稱之為“清党運動”。
〔12〕《晨報副刊》 。魯迅經常為《晨報副刊》寫稿,但并非“特約撰述員”。
〔13〕“到了漢口”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以前,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党反革命派,還沒有正式決定“分共”,公開与南京蔣介石反革命派合流,當時的武漢還是國共合作的革命政府的所在地。
〔14〕“槍終路寢” 即被槍殺于路上的意思,由成語“壽終正寢”改變而來。
〔15〕陳大悲 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當時的話劇工作者。一九二三年八月,《晨報副刊》連續刊載他翻譯的英國高爾斯華綏的劇本《忠友》;九月十七日陳西瀅在《晨報副刊》發表《高斯倭綏之幸運与厄運——讀陳大悲先生所譯的〈忠友〉》一文,指責他譯文中的錯誤。
徐丹甫在《北京文藝界之分門別戶》中說魯迅因此事停止了向《晨報副刊》投稿,意思是說魯迅反對《晨報副刊》發表陳西瀅的文字。
〔16〕制軍 清代對地方最高長官總督的尊稱。
〔17〕至紉公誼 過去公函中習用的客套語。意思是十分感佩(對方)熱心公事的厚意。紉,感佩。
〔18〕《漢風雜志》 時甡編輯,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二月創刊于日本東京。第一號封面印有集南朝梁蕭統《文選》句:
“攄怀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靈,振大漢之天聲。”前二句見該書卷一班固《西都賦》,后二句見卷五十六班固《封燕然山銘》。
〔19〕《湖北學生界》 清末留學日本的湖北學生主辦的一种月刊,一九○三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一月創刊于東京,第四期起改名《漢聲》。同年閏五月另編“閏月增刊”一冊,名為《舊學》,扉頁背面也印有上述《文選》句。
〔20〕從予 即樊仲云,浙江嵊縣人,當時是商務印書館的編輯,抗日戰爭時期墮落為漢奸。這里所引的文字見于他在《一般》雜志第三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發表的評論《彷徨》的短文。《一般》,是上海立達學會主辦的一种月刊,一九二六年九月創刊,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停刊,開明書店發行。
〔21〕這個廣告連續登載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五日至二十日香港《循環日報》。
魯迅, 而已集, 略談香港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8%80%8C%E5%B7%B2%E9%9B%86
本年一月間我曾去過一回香港,因為跌傷的腳還未全好,不能到街上去閑走,演說一了,匆匆便歸,印象淡薄得很,也早已忘卻了香港了。今天看見《語絲》一三七期上辰江先生的通信,忽又記得起來,想說幾句話來湊熱鬧。
我去講演的時候,主持其事的人大約很受了許多困難,但我都不大清楚。單知道先是頗遭幹涉,中途又有反對者派人索取入場券,收藏起來,使別人不能去聽;後來又不許將講稿登報,經交涉的結果,是削去和改竄了許多。
然而我的講演,真是「老生常談」,而且還是七八年前的「常談」。
從廣州往香港時,在船上還親自遇見一樁笑話。有一個船員,不知怎地,是知道我的名字的,他給我十分擔心。他以為我的赴港,說不定會遭謀害;我遙遙地跑到廣東來教書,而無端橫死,他——廣東人之一——也覺得抱歉。於是他忙了一路,替我計畫,禁止上陸時如何脫身,到埠捕拿時如何避免。到埠後,既不禁止,也不捕拿,而他還不放心,臨別時再三叮囑,說倘有危險,可以避到什麼地方去。
我雖然覺得可笑,但我從真心裏十分感謝他的好心,記得他的認真的臉相。
三天之後,平安地出了香港了,不過因為攻擊國粹,得罪了若幹人。現在回想起來,像我們似的人,大危險是大概沒有的。不過香港總是一個畏途。這用小事情便可以證明。即如今天的香港《循環日報》上,有這樣兩條瑣事:
k陳國被控竊去蕪湖街一百五十七號地下布褲一條,昨由史司判笞十二藤雲。
k昨晚夜深,石塘嘴有兩西裝男子,……遇一英警上前執行搜身。該西裝男子用英語對之。該英警不理會,且警以bbb。於是雙方纏上警署。……
第一條我們一目了然,知道中國人還在那裏被抽藤條。
「司」當是「藩司」「臬司」之「司」,是官名;史者,姓也,英國人的。港報上所謂「政府」,「警司」之類,往往是指英國的而言,不看慣的很容易誤解,不如上海稱為「捕房」之分明。
第二條是「搜身」的糾葛,在香港屢見不鮮。但三個方圍不知道是甚麼。何以要避忌?恐怕不是好的事情。這bbb似乎是因為西裝和英語而得的;英警嫌惡這兩件:這是主人的言語和服裝。顏之推以為學鮮卑語,彈琵琶便可以生存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在香港時遇見一位某君,是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他自述曾因受屈,向英官申辯,英官無話可說了,但他還是輸。那最末是得到嚴厲的訓斥,道:「總之是你錯的:因為我說你錯!」
帶著書籍的人也困難,因為一不小心,會被指為「危險文件」的。這「危險」的界說,我不知其詳。總之一有嫌疑,便麻煩了。人先關起來,書去譯成英文,譯好之後,這才審判。而這「譯成英文」的事先就可怕。我記得蒙古人「入主中夏」時,裁判就用翻譯。一個和尚去告狀追債,而債戶商同通事,將他的狀子改成自願焚身了。官說道好;於是這和尚便被推入烈火中。
我去講演的時候也偶然提起元朝,聽說頗為「X司」所不悅,他們是的確在研究中國的經史的。
但講講元朝,不但為「政府 」的「 X司 」所不悅,且亦為有些「同胞」所不歡。我早知道不穩當,總要受些報應的。果然,我因為謹避「學者」,搬出中山大學之後,那邊的《工商報》上登出來了,說是因為「清黨」,已經逃走。後來,則在《循環日報》上,以講文學為名,提起我的事,說我原是「《晨報副刊》特約撰述員」,現在則「到了漢口」。我知道這種宣傳有點危險,意在說我先是研究系的好友,現是共產黨的同道,雖不至於「槍終路寢」,益處大概總不會有的,晦氣點還可以因此被關起來。便寫了一封信去更正:
「在六月十日十一日兩天的《循環世界》裏,看見徐丹甫先生的一篇《北京文藝界之分門別戶》。各人各有他的眼光,心思,手段。他耍他的,我不想來多嘴。但其中有關於我的三點,我自己比較的清楚些,可以請為更正,即: 「一,我從來沒有做過《晨報副刊》的『特約撰述員』。
「二,陳大悲被攻擊後,我並未停止投稿。
「三,我現仍在廣州,並沒有『到了漢口』。」
從發信之日到今天,算來恰恰一個月,不見登出來。「總之你是這樣的:因為我說你是這樣」罷。幸而還有內地的《語絲》;否則,「十二藤」,「bbb」,那裏去訴苦!
我現在還有時記起那一位船上的廣東朋友,雖然神經過敏,但怕未必是無病呻吟。他經驗多。
若夫「香江」(案:蓋香港之雅稱)之於國粹,則確是正在大振興而特振興。如六月二十五日《循環日報》「昨日下午督憲府茶會」條下,就說:
「(上略)賴濟熙太史即席演說,略謂大學堂漢文專科異常重要,中國舊道德與乎國粹所關,皆不容緩視,若不貫徹進行,深為可惜,(中略)周壽臣爵士亦演說漢文之宜見重於當世,及漢文科學之重要,關系國家與個人之榮辱等語,後督憲以華語演說,略謂華人若不通漢文為第一可惜,若以華人而中英文皆通達,此後中英感情必更融洽,故大學漢文一科,非常重要,未可以等閑視之雲雲。(下略)」
我又記得還在報上見過一篇「金制軍」的關於國粹的演說,用的是廣東話,看起來頗費力;又以為這「金制軍」是前清遺老,遺老的議論是千篇一律的,便不去理會它了。現在看了辰江先生的通信,才知道這「金制軍」原來就是「港督」金文泰,大英國人也。大驚失色,趕緊跳起來去翻舊報。
運氣,在六月二十八日這張《循環日報》上尋到了。因為這是中國國粹不可不振興的鐵證,也是將來「中國國學振興史」的貴重史料,所以毫不刪節,並請廣東朋友校正誤字(但末尾的四句集《文選》句,因為不能懸揣「金制軍」究竟如何說法,所以不敢妄改),剪貼於下,加以略註,希《語絲》記者以國學前途為重,予以排印,至紉公誼:
k六月二十四號督轅茶會金制軍演說詞列位先生,提高中文學業,周爵紳,賴太史,今日已經發揮盡致,毋庸我詳細再講咯,我對於呢件事,覺得有三種不能不辦嘅原因,而家想同列位談談,(第一)
系中國人要顧全自己祖國學問呀,香港地方,華人居民,最佔多數,香港大學學生,華人子弟,亦系至多,如果在呢間大學,徒然側重外國科學文字,對於中國歷代相傳嘅大道宏經,反轉當作等閑,視為無足輕重嘅學業,豈唔系一件大憾事嗎,所以為香港中國居民打算,為大學中國學生打算,呢一科實在不能不辦,
(第二)系中國人應該整理國故呀,中國事物文章,原本有極可寶貴嘅價值,不過因為文字過於艱深,所以除嘵書香家子弟,同埋天分極高嘅人以外,能夠領略其中奧義嘅,實在很少,為呢個原故,近年中國學者,對於(整理國故)嘅聲調已經越唱越高,香港地方,同中國大陸相離,僅僅隔一衣帶水,如果今日所提倡嘅中國學科,能夠設立完全,將來集合一班大學問嘅人,將向來所有困難,一一加以整理,為後生學者,開條輕便嘅路途,豈唔系極安慰嘅事咩,所以為中國發揚國光計,呢一科更不能不辦,
(第三)就系令中國道德學問,普及世界呀,中國通商以來,華人學習語言文字,成通材嘅,雖然項背相望,但系外國人精通漢學,同埋中國人精通外國科學,能夠用中國言語文字翻譯介紹各國高深學術嘅,仍然系好少,呢的豈系因外國人,同中國外洋留學生,唔願學華國文章,不過因中國文字語言,未曾用科學方法整理完備,令到呢兩班人,抱一類(可望而不可即)之嘆,如果港大(華文學系)得到成立健全,就從前所有困難,都可以由呢處逐漸解免,個時中外求學之士,一定多列門墻,爭自濯磨,中外感情,自然更加濃浹,唔噲有乜野隔膜咯,
所以為中國學問及世界打算,呢一科亦不能不辦,列位先生,我記得十幾年前有一班中國外洋留學生,因為想研精中國學問,也曾出過一份(漢風雜誌),個份雜誌,書面題辭,有四句集文選句,十分動人嘅,我願借嚟貢獻過列位,而且望列位實行個四句題辭嘅意思,對於(香港大學文科,華文系)贊襄盡力,務底於成,個四句題辭話,(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靈,大漢之發天聲,)
略註:
這裏的括弧,間亦以代曲鉤之用。爵紳蓋有爵的紳士,不知其詳。呢=這。而家=而今。嘅=的。系=是。
唔=無,不。嘵=了。同埋=和。咩=呢。=呵。唔噲有乜野=不會有什麼。嚟=來。過=給。話=說。
註畢不免又要發感慨了。《漢風雜誌》我沒有拜讀過;
但我記得一點舊事。前清光緒末年,我在日本東京留學,親自看見的。那時的留學生中,很有一部分抱著革命的思想,而所謂革命者,其實是種族革命,要將土地從異族的手裏取得,歸還舊主人。除實行的之外,有些人是辦報,有些人是鈔舊書。所鈔的大抵是中國所沒有的禁書,所講的大概是明末清初的情形,可以使青年猛省的。久之印成了一本書,因為是《湖北學生界》〔19〕的特刊,所以名曰《漢聲》,那封面上就題著四句古語: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靈,振大漢之天聲!
這是明明白白,叫我們想想漢族繁榮時代,和現狀比較一下,看是如何,——必須「光復舊物」。說得露骨些,就是「排滿」;推而廣之,就是「排外」。不料二十年後,竟變成在香港大學保存國粹,而使「中外感情,自然更加濃浹」的標語了。我實在想不到這四句「集《文選》句」,竟也會被外國人所引用。
這樣的感慨,在現今的中國,發起來是可以發不完的。還不如講點有趣的事做收梢,算是「余興」。從予先生在《一般》雜誌(目錄上說是獨逸)上批評我的小說道:「作者的筆鋒……並且頗多詼諧的意味,所以有許多小說,人家看了,只覺得發松可笑。換言之,即因為此故,至少是使讀者減卻了不少對人生的認識。」〔20〕悲夫,這「只覺得」也!但我也確有這種的毛病,什麼事都不能正正經經。便是感慨,也不肯一直發到底。只是我也自有我的苦衷。因為整年的發感慨,倘是假的,豈非無聊?倘真,則我早已感憤而死了,那裏還有議論。我想,活著而想稱「烈士」,究竟是不容易的。
我以為有趣,想要介紹的也不過是一個廣告。港報上頗多特別的廣告,而這一個最奇。我第一天看《循環日報》,便在第一版上看見的了,此後每天必見,〔21〕我每見必要想一想,而直到今天終於想不通是怎麼一回事:
香港城余蕙賣文
人和旅店余蕙屏聯榜幅發售
香港對聯香港七律
香港七絕青山七律
荻海對聯荻海七絕
花地七絕花地七律
日本七絕聖經五絕
英皇七絕英太子詩
戲子七絕廣昌對聯
三金六十員
五金五十員
七金四十員
屏條加倍
人和旅店主人謹啟
小店在香港上環海傍門牌一百一十八號
七月十一日,於廣州東堤。
※ ※ ※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三日《語絲》周刊第一四四期。
〔2〕作者于一九二七年二月十八日赴香港講演,二十日回廣州。
文中說的“一月”應為二月。
〔3〕辰江的通信 載《語絲》第一三七期(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題為《談皇仁書院》。他曾親听過作者在香港的講演,在信的末段說:“前月魯迅先生由廈大到中大,有某團体請他到青年會演說。……兩天的演詞都是些對于舊文學一种革新的說話,原是很普通的(請魯迅先生原恕我這樣說法)。但香港政府听聞他到來演說,便連忙請某團体的人去問話,問為什么請魯迅先生來演講,有什么用意。”
〔4〕作者在香港青年會共講演兩次,一次在二月十八日晚,講題為《無聲的中國》;一次在二月十九日,講題為《老調子已經唱完》。
兩篇講稿后來分別收在《三閒集》和《集外集拾遺》中。
〔5〕《循環日報》 香港出版的中文報紙,一八七四年一月由王韜創辦,約于一九四七年停刊。它辟有《循環世界》等副刊。
〔6〕“藩司”“臬司” 明清兩代稱掌管一省財政民政的布政使為藩司,俗稱藩台。稱掌管一省獄訟的按察使為臬司,俗稱臬台。
〔7〕顏之推(531—?) 字介,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北齊文學家。他關于學鮮卑語、彈琵琶的話,見所著《顏氏家訓·教子》:“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按顏之推是記述北齊“一士大夫”的話,并且表示反對,不是他自己的意見。魯迅后來在《〈扑空〉正誤》(收入《准風月談》)一文中作過說明。
〔8〕和尚被焚的故事,見宋代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八:建炎二年十二月,“自金人入中原,凡官漢地者,皆置通事,高下輕重,舞文納賄,人甚苦之。有僧訟富民,逋其錢數万緡,而通事受賄,詭言天久不雨,此僧欲焚身動天。燕京留守尼楚哈許之。僧呼號,不能自明,竟以焚死。”又宋代洪皓《松漠紀聞》有金國“銀珠哥大王”一則,記燕京一個富僧收債的事,內容与此相似。通事,當時對口譯人員的稱呼。
〔9〕“學者” 指顧頡剛等。据《魯迅日記》: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作者自中山大學移居白云路白云樓二十六號二樓。
〔10〕《工商報》 即《工商日報》,香港報紙,創刊于一九二五年七月。
〔11〕“清党” 一九二四年一月,孫中山在中國共產党的幫助下,在廣州召開國民党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确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改組國民党,承認共產党員以個人資格參加該党,形成了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但到一九二七年春季北伐軍進展至長江下游,蔣介石反動派公開叛變革命,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并公布所謂“清党”決議案,大肆殺戮共產党員和國民党內許多真正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左派分子。國民党反動派稱之為“清党運動”。
〔12〕《晨報副刊》 。魯迅經常為《晨報副刊》寫稿,但并非“特約撰述員”。
〔13〕“到了漢口”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以前,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党反革命派,還沒有正式決定“分共”,公開与南京蔣介石反革命派合流,當時的武漢還是國共合作的革命政府的所在地。
〔14〕“槍終路寢” 即被槍殺于路上的意思,由成語“壽終正寢”改變而來。
〔15〕陳大悲 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當時的話劇工作者。一九二三年八月,《晨報副刊》連續刊載他翻譯的英國高爾斯華綏的劇本《忠友》;九月十七日陳西瀅在《晨報副刊》發表《高斯倭綏之幸運与厄運——讀陳大悲先生所譯的〈忠友〉》一文,指責他譯文中的錯誤。
徐丹甫在《北京文藝界之分門別戶》中說魯迅因此事停止了向《晨報副刊》投稿,意思是說魯迅反對《晨報副刊》發表陳西瀅的文字。
〔16〕制軍 清代對地方最高長官總督的尊稱。
〔17〕至紉公誼 過去公函中習用的客套語。意思是十分感佩(對方)熱心公事的厚意。紉,感佩。
〔18〕《漢風雜志》 時甡編輯,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二月創刊于日本東京。第一號封面印有集南朝梁蕭統《文選》句:
“攄怀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靈,振大漢之天聲。”前二句見該書卷一班固《西都賦》,后二句見卷五十六班固《封燕然山銘》。
〔19〕《湖北學生界》 清末留學日本的湖北學生主辦的一种月刊,一九○三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一月創刊于東京,第四期起改名《漢聲》。同年閏五月另編“閏月增刊”一冊,名為《舊學》,扉頁背面也印有上述《文選》句。
〔20〕從予 即樊仲云,浙江嵊縣人,當時是商務印書館的編輯,抗日戰爭時期墮落為漢奸。這里所引的文字見于他在《一般》雜志第三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發表的評論《彷徨》的短文。《一般》,是上海立達學會主辦的一种月刊,一九二六年九月創刊,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停刊,開明書店發行。
〔21〕這個廣告連續登載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五日至二十日香港《循環日報》。
魯迅, 而已集, 略談香港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8%80%8C%E5%B7%B2%E9%9B%86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陳雲 : 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
陳雲 : 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
香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中期,報紙雜誌的中文,台灣文人都讚賞的。台灣出版家詹宏志在一篇評論 「 香港書展」的文章裡說 (我看「 香港書展」《明報》,二〇〇九年 七月二十二日),他以前小學國文老師叫他們讀《 讀者文摘》,因為文字清通,多看有助作文。後來他學會一種「讀者文摘體」,考試、作文比賽無往不利,投稿參加《國語日報 》徵文比賽取得冠軍。
他長大之後發現,「 讀者文摘體 」來自香港,是個奇怪的文字,沒有來歷,像烏托邦的文字,不是台式的中文,不是大陸的中文,也不是香港那種「 三及第」的混雜中文(混合古文、白話和粵語)。
直到八十年代,他對文字有了感覺,聽到散文家思果的演講,才意識到這是一群居住在香港的文字菁英( 林太乙、思果等一流的散文家),在一個奇怪的地方(香港),創造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文字──不要有粗話、不要有俗話、不要有地方性,要使得這種中文到處可通,「 裡面的白話文是沒有土地的白話文,獨特的飄在空中的語言,這個語言也影響過兩岸三地,它是一群菁英在香港的手工業工廠裏製造出來的,一流的散文家,但現在中文版的《讀者文摘》沒有這個力量。」
香港的公文,因為金文泰總督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提倡的 古文教育,遵循王朝風格,區隔香港的文風 和思潮,不受到大陸的民國共 和革命影響。這是來過香港的 大陸人 或台灣人都感受到的,例如「 非請勿進 」的告示,大陸作家阿城 就以為他回到清朝去了。然而香港通行的白話文 為何能夠保存一種清通而不染土氣的風格呢?下面是我的推論:
1.當時香港南下難民眾多,報紙雜誌的編輯、作者 和讀者,來自大江南北,報紙雜誌的銷路 更遠至南洋和美加的僑社,不期然會趨向一種大家可以妥協和理解的通用中文白話。小說的單行本可以有土話,但報紙雜誌是綜合刊物,必須照顧眾多讀者的語文習慣,總不能南腔北調擠在一起。
2.南來香港的文人,以江南和廣東、福建一帶居多,來自京、津之地的少,江浙、閩粵的本地語言與白話文有所距離,故此作家寫作的時候,反而會根據明清的白話傳統,而不會直接採用五四時期的 北京白話風格。這就是詹宏志所講的,香港的白話文,「 是個奇怪的文字,沒有來歷,像烏托邦的文字」。它的來歷不是當時的、本地的,而是歷史的、華夏的,它來自白話文學的歷史基礎。
這才是真正的「 書面語 」,根據書本的語言。再者,香港本土的「 三及第 」文字,已經滿足了香港本土市場需要,南來文人只能另闢蹊徑,寫另一種白話體。
3.白話的創新載體是小說,然而當時香港讀者以城市工人為主,接受能力不高,市場的小說是通俗的武俠小說與愛情小說,照顧男女的讀者需要,大城市寫實的程度不高。武俠小說要用明清的淺白文言,愛情小說要用五四時代甚至晚清的言情小說語言,故此也無法支援香港白話的創新。然而,南北混同之下,也創造了一種帶有古風的香港白話文出來。
這種華夏社會大家都看得懂、大家都不會覺得厚此薄彼的香港白話文,我稱之為通用中文,common Chinese,是香港的獨特文體。我在本欄用的,也是這種文體。
陳雲 : 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
http://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015217322.html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http://www.nknu.edu.tw/~jingxue/download/international2/21.pdf
香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中期,報紙雜誌的中文,台灣文人都讚賞的。台灣出版家詹宏志在一篇評論 「 香港書展」的文章裡說 (我看「 香港書展」《明報》,二〇〇九年 七月二十二日),他以前小學國文老師叫他們讀《 讀者文摘》,因為文字清通,多看有助作文。後來他學會一種「讀者文摘體」,考試、作文比賽無往不利,投稿參加《國語日報 》徵文比賽取得冠軍。
他長大之後發現,「 讀者文摘體 」來自香港,是個奇怪的文字,沒有來歷,像烏托邦的文字,不是台式的中文,不是大陸的中文,也不是香港那種「 三及第」的混雜中文(混合古文、白話和粵語)。
直到八十年代,他對文字有了感覺,聽到散文家思果的演講,才意識到這是一群居住在香港的文字菁英( 林太乙、思果等一流的散文家),在一個奇怪的地方(香港),創造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文字──不要有粗話、不要有俗話、不要有地方性,要使得這種中文到處可通,「 裡面的白話文是沒有土地的白話文,獨特的飄在空中的語言,這個語言也影響過兩岸三地,它是一群菁英在香港的手工業工廠裏製造出來的,一流的散文家,但現在中文版的《讀者文摘》沒有這個力量。」
香港的公文,因為金文泰總督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提倡的 古文教育,遵循王朝風格,區隔香港的文風 和思潮,不受到大陸的民國共 和革命影響。這是來過香港的 大陸人 或台灣人都感受到的,例如「 非請勿進 」的告示,大陸作家阿城 就以為他回到清朝去了。然而香港通行的白話文 為何能夠保存一種清通而不染土氣的風格呢?下面是我的推論:
1.當時香港南下難民眾多,報紙雜誌的編輯、作者 和讀者,來自大江南北,報紙雜誌的銷路 更遠至南洋和美加的僑社,不期然會趨向一種大家可以妥協和理解的通用中文白話。小說的單行本可以有土話,但報紙雜誌是綜合刊物,必須照顧眾多讀者的語文習慣,總不能南腔北調擠在一起。
2.南來香港的文人,以江南和廣東、福建一帶居多,來自京、津之地的少,江浙、閩粵的本地語言與白話文有所距離,故此作家寫作的時候,反而會根據明清的白話傳統,而不會直接採用五四時期的 北京白話風格。這就是詹宏志所講的,香港的白話文,「 是個奇怪的文字,沒有來歷,像烏托邦的文字」。它的來歷不是當時的、本地的,而是歷史的、華夏的,它來自白話文學的歷史基礎。
這才是真正的「 書面語 」,根據書本的語言。再者,香港本土的「 三及第 」文字,已經滿足了香港本土市場需要,南來文人只能另闢蹊徑,寫另一種白話體。
3.白話的創新載體是小說,然而當時香港讀者以城市工人為主,接受能力不高,市場的小說是通俗的武俠小說與愛情小說,照顧男女的讀者需要,大城市寫實的程度不高。武俠小說要用明清的淺白文言,愛情小說要用五四時代甚至晚清的言情小說語言,故此也無法支援香港白話的創新。然而,南北混同之下,也創造了一種帶有古風的香港白話文出來。
這種華夏社會大家都看得懂、大家都不會覺得厚此薄彼的香港白話文,我稱之為通用中文,common Chinese,是香港的獨特文體。我在本欄用的,也是這種文體。
陳雲 : 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
http://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015217322.html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http://www.nknu.edu.tw/~jingxue/download/international2/21.pdf
Labels:
秋水軒尺牘,
康有為 -- 春秋董氏學,
陳奐 : 詩毛氏傳疏,
幕末 (1800-1868) 之陽明學,
說文解字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1926年,金文泰總督為提倡漢學,更設立官立漢文中學,以內地中學課程為根本,取其有用之學科,取長補短,學生可以升讀本地大學,也可以返內地讀
大學。 (注5 ) 當年的學制是高小三年、中學四年、師範二年的。 ( 注6)
至於課程方面,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也頗具代表性,有兩個特點,一是科目分配大抵依照內地學制;二是中、英文並重。 這樣的學校在當時也並不多見。
1927年,教育司在該校的演詞明確表示,該校的辦學宗旨是:
1. 於注重中國文字中仍兼顧實用英文,從而造就良好青年以便應世;
2. 訓練優良的中文教師以供中文學校之用;
3. 培養適當學子,使能升讀港大,專研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及哲學等科。
事實證明,漢文中學辦校的目的──提高本港學生的中文程度,使學生可以升讀港大──獲得相當大的成功。 1951年,為紀念提倡中文教育的總督金文泰
爵士,漢文中學改名為 金文泰中學,成為本港一所非常著名的中文中學。 ( 王齊樂, 1996,p.267-268)
雖然如此,當時 漢文中學的課程仍有其保守的地方,就是保留了「 經學」,這和內地是不同的。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在教育方面,改用新的方法和
內容,民國六年所定的中小學課程已經廢除「 讀經」一科。
香港政府中學 卻仍堅持開設「經學」一科,和聘用滿清遺老「岑光樾」 (注7)為教習,可見當時香港政府當局,對新成立的國民政府,還是有猜疑 和顧忌的。 ( 王齊樂, 1996,p.243-266)
而當時英文書院的 漢文課程,則從中學第四班開始設立,課程內容包括《 國民教科讀本》第三至十冊、《鑒史節要》卷七、《普通信劄》、《婦孺釋詞》、《論語》
(上論)、古文、時務論說( 從報章選講)、《孟子》、《東萊博議》、《鑒史提綱》。( 方美賢,1947;陳必祥,1987,p. 330)從課程內容來看,只有在讀第一班時,
才多些文言文;其餘各班所授科目都是白話讀本或實用科目。 修畢第一班後,就可以升讀大學。
(三) 中文時期:受內地及時代影響,推行新教育時代(1931 – 1970年)
這時期的學制課程受內地1922年新學制影響,中文科的稱謂也與國內一致,「漢文」漸被「中文」取代。
1.三十年代的中學中文課程
由於受到中國推行新學制的影響,1929年,香港中文課程委員會制定公佈了《 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限令本港所有公私立中文學校,都須依照規定實施。
此課程標準的內容如下:(王齊樂, 1996,p.302-303)
初級中學課程(三年)國文科
經學:第一年,《論語》(上、下論)、《左傳》(隱公至閔公)。
第二年,《大學》、《左傳》(僖公至文公)、《詩經》。
第三年,《中庸》、《左傳》(宣公至成公)、《詩經》。
讀本:中華書局《 新中讀本》第一至三冊、商務印書館《共和中學國文評注》第一至三冊,及《現代初中國文讀本》第一至六冊,任由教員採用;又《史記》、《國策》、《 唐宋八家文》、《 諸子文粹》及各家詩賦駢文,任教員選授 。
- - -
高級中學課程( 三年)國文科
經學:第一年,《 禮記》(曲禮)、《左傳》(襄公)、《書經》(虞書至商書)。
第二年,《 禮記》(王制)、《左傳》(昭公)、《書經》(周書)。
第三年,《禮記》(大傳、學記、經解、坊記、表記、冠義、鄉飲、酒義等)、
《左傳》(定公、哀公)。
讀本:第一年,中華書局《高中讀本》第一冊、商務印書館《共和中學讀本》第
四冊,《現代高中讀本》第一、二冊,任由教員採用;選授各書目,與初中相同。 第二、三年,所授讀本,任由教員採擇呈核;選授各書目,亦與
初中相同。
. . .
source :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http://www.nknu.edu.tw/~jingxue/download/international2/21.pdf
陳雲 : 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
http://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015217322.html
1926年,金文泰總督為提倡漢學,更設立官立漢文中學,以內地中學課程為根本,取其有用之學科,取長補短,學生可以升讀本地大學,也可以返內地讀
大學。 (注5 ) 當年的學制是高小三年、中學四年、師範二年的。 ( 注6)
至於課程方面,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也頗具代表性,有兩個特點,一是科目分配大抵依照內地學制;二是中、英文並重。 這樣的學校在當時也並不多見。
1927年,教育司在該校的演詞明確表示,該校的辦學宗旨是:
1. 於注重中國文字中仍兼顧實用英文,從而造就良好青年以便應世;
2. 訓練優良的中文教師以供中文學校之用;
3. 培養適當學子,使能升讀港大,專研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及哲學等科。
事實證明,漢文中學辦校的目的──提高本港學生的中文程度,使學生可以升讀港大──獲得相當大的成功。 1951年,為紀念提倡中文教育的總督金文泰
爵士,漢文中學改名為 金文泰中學,成為本港一所非常著名的中文中學。 ( 王齊樂, 1996,p.267-268)
雖然如此,當時 漢文中學的課程仍有其保守的地方,就是保留了「 經學」,這和內地是不同的。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在教育方面,改用新的方法和
內容,民國六年所定的中小學課程已經廢除「 讀經」一科。
香港政府中學 卻仍堅持開設「經學」一科,和聘用滿清遺老「岑光樾」 (注7)為教習,可見當時香港政府當局,對新成立的國民政府,還是有猜疑 和顧忌的。 ( 王齊樂, 1996,p.243-266)
而當時英文書院的 漢文課程,則從中學第四班開始設立,課程內容包括《 國民教科讀本》第三至十冊、《鑒史節要》卷七、《普通信劄》、《婦孺釋詞》、《論語》
(上論)、古文、時務論說( 從報章選講)、《孟子》、《東萊博議》、《鑒史提綱》。( 方美賢,1947;陳必祥,1987,p. 330)從課程內容來看,只有在讀第一班時,
才多些文言文;其餘各班所授科目都是白話讀本或實用科目。 修畢第一班後,就可以升讀大學。
(三) 中文時期:受內地及時代影響,推行新教育時代(1931 – 1970年)
這時期的學制課程受內地1922年新學制影響,中文科的稱謂也與國內一致,「漢文」漸被「中文」取代。
1.三十年代的中學中文課程
由於受到中國推行新學制的影響,1929年,香港中文課程委員會制定公佈了《 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限令本港所有公私立中文學校,都須依照規定實施。
此課程標準的內容如下:(王齊樂, 1996,p.302-303)
初級中學課程(三年)國文科
經學:第一年,《論語》(上、下論)、《左傳》(隱公至閔公)。
第二年,《大學》、《左傳》(僖公至文公)、《詩經》。
第三年,《中庸》、《左傳》(宣公至成公)、《詩經》。
讀本:中華書局《 新中讀本》第一至三冊、商務印書館《共和中學國文評注》第一至三冊,及《現代初中國文讀本》第一至六冊,任由教員採用;又《史記》、《國策》、《 唐宋八家文》、《 諸子文粹》及各家詩賦駢文,任教員選授 。
- - -
高級中學課程( 三年)國文科
經學:第一年,《 禮記》(曲禮)、《左傳》(襄公)、《書經》(虞書至商書)。
第二年,《 禮記》(王制)、《左傳》(昭公)、《書經》(周書)。
第三年,《禮記》(大傳、學記、經解、坊記、表記、冠義、鄉飲、酒義等)、
《左傳》(定公、哀公)。
讀本:第一年,中華書局《高中讀本》第一冊、商務印書館《共和中學讀本》第
四冊,《現代高中讀本》第一、二冊,任由教員採用;選授各書目,與初中相同。 第二、三年,所授讀本,任由教員採擇呈核;選授各書目,亦與
初中相同。
. . .
source :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http://www.nknu.edu.tw/~jingxue/download/international2/21.pdf
陳雲 : 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
http://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015217322.html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陳雲:復漢邦,興中國 —— 從《香港城邦論》寫到《香港遺民論》
陳雲:復漢邦,興中國 —— 從《香港城邦論》寫到《香港遺民論》
(刊於《明報》星期日副刊,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三日。本文是刊登之後的增益本。)
以華夏為國,以香港為家。去年出《香港城邦論》,今年出《香港遺民論》,明年寫《中華邦聯論》。不得不寫,是因為國破家亡。你當香港是個國際金融交易場,是個金錢showroom,是個水貨之城,當中國是國際大租界,攻城略地大家做買賣,得錢之後捲逃美國,你一切不上心,在中國在香港作異鄉之客,我是不激動的,清朝覆亡之後,中國無一日不是如此。但中國人、香港人那種處於被人瘋狂剝削與掠奪之中的無奈與苦痛,我是感受得到的,必須做一點事,逆轉沉淪,起死回生。
可笑的中國
中國的大問題,是中國仍未是中國,既未曾以憲政分權,建立法統,更未有文化立國,建立道統。中國有國家體制(黨政軍合一的黨國體制),但無國格,更無國魂。開放改革之前,中國是脫離蘇維埃的共黨殖民統治機器,所謂黨國體制。上月講過,共產中國的建國理念,是共產黨的軍團意志(regimental spirit),來自紅軍革命時期的平等、儉樸與團結,然而這是普世的軍團精神與革命黨意志,是普世價值,並無華夏本土的文化特質。中共建國初期,承諾給平民的是庸俗的生活幸福感——來自暴力掠奪的物質佔有:打土豪,分田地,以及衝鋒式的產業衝動——抓革命,促生產。物質佔有與產業衝動,就是共產中國的建國目標。這令到中國成為可笑的國家,衝動、狂妄、幼稚。
共產中國承諾給人民的是毫無精神內涵的物質富庶。到了開放改革和走資時期,中國不再輸出革命,幹部的紅軍精神被持續執政的權力和物質支配慾拖垮了,平民無力參與政治,民間社會也沒有道德實踐的空間,於是瘋狂追逐物質。這就是今日的中國,大有大偷,小有小偷,一個等待崩潰的盜賊之國。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非是以文化建國的,故此它無國魂,不能國格獨立,只能東張西望,尋找盟友或勾結者,以前是輸出革命,追求國際主義或世界社會主義,現在是輸出工業品和資本,追求全球化交易、全球資本主義。共黨不以國族建國,故此中國墮落到今日,成了無家無國的利益掠奪者及被掠奪者的集合體。共黨統治六十年,無法發展出一套現代的國家核心價值,全國信守。中共健在,中國是美國霸主的砧上肉;中共滅亡,中國是美國霸主的階下囚。
中國救亡,始於香港
中國要救亡,要兩路並進,兩條腿走路:憲政立國與文化立國。兩者可分,然而總是扭結一起,分不開的:中國不能憲政立國,就是因為中國未曾文化立國。憲政講求命運共同體之建立,全民信守核心的國民道德與國家精神,以此化成憲法,而此現代國家式的道德與精神,必須是多元一體的,國民個體的人格獨立的,故此須要權力分隔——以三權分立及地方自治來運行。權力分立及地方自治而又彼此團結,須要的是源自歷史傳承的國族文化。
憲政立國與文化立國,兩條路的起點,都在九七之後的香港。香港在九七之後,憑中央與地方的立約——香港《基本法》,成為共產中國憲政的起步點。比起中國,有了《基本法》的香港,在實施雙普選之後,更像一個國家。只要將香港的普世價值變成結合華夏文化的本土價值,香港發展出自己一套全民信守的道德信念,以及發展出一套政府守持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香港就是一個國家,而中國卻什麼都不是!自由民主的英國,培養香港成為自治城邦,是順應二戰之後的國際趨勢,也是英國的國家榮譽;但中共被逼依照《基本法》扶立一個雙普選之後的香港,卻是闖出大禍!這是令中共憂心忡忡的事,也是中共千方百計要阻撓香港雙普選的根本原因——防止香港建國。香港建國並非由於龍獅旗,而是由於雙普選以及香港核心價值的靈魂尋找(soul searching)與自我肯定(self assertion)。這是實實在在進行着的建國運動。
中共目前的解套方法,是阻撓雙普選,並向香港輸出資本和人口,操縱本土經濟及議會選舉,在香港行使惡性的殖民統治,在香港掀起劣質的族群鬥爭。然而歷史進程是阻擋不了的:中共的阻撓與干擾,恰恰就促進了香港的建國運動,而且將它推向非理性的、無可逆轉的叛離方向去。馬克思的辯證法,共產黨現在幾乎無人識得。
The Unfinished “Hong Kong Project”
香港城邦論是以城邦的過渡狀態,調和香港人建國運動的衝創意志(尼采的Willen zur Macht),導正民粹,使香港城邦成為華夏建國的先聲。故此,香港城邦論是與中華邦聯論並立的,香港啟動雙普選的時候,華夏四地(中國本土、台灣、香港與澳門),要準備結成邦聯,啟動點是兩岸和談,中華民國的國體歸還予大陸,所謂大政奉還中華民國。
中華邦聯的構想來自周朝的天下觀念,是救治秦始皇統一六國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秦制)的弊端,也是用現代邦聯體制來統領滿蒙帝國(清朝)留下的幅員廣大而民情繁雜的領土。
香港過去由英國代理文化主體,英殖民政府以英帝國的貴族榮譽原則(honour principle)統治香港,此地的價值觀來自王朝中國的遺民文化,也來自英國領主的現代價值,兩者由英殖民政府隱密調和。殖民地統治香港一百七十年,有其建樹,更有其缺陷。英國撤出之後,缺陷顯現,香港潰散:
一、理性方面,是工具理性重於價值理性。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大於自由主義(liberalism),香港只有寄生於霸主的資產階級,並無自由意志的資產階級執政黨。有鑑於此,香港主流社會必須從無根的、短線的利益考慮,回到根本的道德價值考慮,並將普世價值結合華夏遺民思想,增益為香港本土價值。
二、信念方面,是文化本位缺失,利益本位不存。國際金融城市成為大陸官僚資本及國際財閥的掠奪場,香港人利益無有着落。香港主流社會必須反省國際城市的本土利益立場,締造香港人的主場。
《香港城邦論》是劃定香港城邦與華夏立國的格局,《香港遺民論》是討論香港族群文化與本土利益,是完成未了的香港計劃,是用華夏的遺民文化,統攝英國留下的現代價值,建立準華夏的現代城邦(a proto-Chinese modern city-state),是給中國一個示範,還歷史一個奇蹟。
http://www.facebook.com/notes/wan-chin/%E9%99%B3%E9%9B%B2%E5%BE%A9%E6%BC%A2%E9%82%A6%E8%88%88%E4%B8%AD%E5%9C%8B%E5%BE%9E%E9%A6%99%E6%B8%AF%E5%9F%8E%E9%82%A6%E8%AB%96%E5%AF%AB%E5%88%B0%E9%A6%99%E6%B8%AF%E9%81%BA%E6%B0%91%E8%AB%96/532368766787077
(刊於《明報》星期日副刊,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三日。本文是刊登之後的增益本。)
以華夏為國,以香港為家。去年出《香港城邦論》,今年出《香港遺民論》,明年寫《中華邦聯論》。不得不寫,是因為國破家亡。你當香港是個國際金融交易場,是個金錢showroom,是個水貨之城,當中國是國際大租界,攻城略地大家做買賣,得錢之後捲逃美國,你一切不上心,在中國在香港作異鄉之客,我是不激動的,清朝覆亡之後,中國無一日不是如此。但中國人、香港人那種處於被人瘋狂剝削與掠奪之中的無奈與苦痛,我是感受得到的,必須做一點事,逆轉沉淪,起死回生。
可笑的中國
中國的大問題,是中國仍未是中國,既未曾以憲政分權,建立法統,更未有文化立國,建立道統。中國有國家體制(黨政軍合一的黨國體制),但無國格,更無國魂。開放改革之前,中國是脫離蘇維埃的共黨殖民統治機器,所謂黨國體制。上月講過,共產中國的建國理念,是共產黨的軍團意志(regimental spirit),來自紅軍革命時期的平等、儉樸與團結,然而這是普世的軍團精神與革命黨意志,是普世價值,並無華夏本土的文化特質。中共建國初期,承諾給平民的是庸俗的生活幸福感——來自暴力掠奪的物質佔有:打土豪,分田地,以及衝鋒式的產業衝動——抓革命,促生產。物質佔有與產業衝動,就是共產中國的建國目標。這令到中國成為可笑的國家,衝動、狂妄、幼稚。
共產中國承諾給人民的是毫無精神內涵的物質富庶。到了開放改革和走資時期,中國不再輸出革命,幹部的紅軍精神被持續執政的權力和物質支配慾拖垮了,平民無力參與政治,民間社會也沒有道德實踐的空間,於是瘋狂追逐物質。這就是今日的中國,大有大偷,小有小偷,一個等待崩潰的盜賊之國。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非是以文化建國的,故此它無國魂,不能國格獨立,只能東張西望,尋找盟友或勾結者,以前是輸出革命,追求國際主義或世界社會主義,現在是輸出工業品和資本,追求全球化交易、全球資本主義。共黨不以國族建國,故此中國墮落到今日,成了無家無國的利益掠奪者及被掠奪者的集合體。共黨統治六十年,無法發展出一套現代的國家核心價值,全國信守。中共健在,中國是美國霸主的砧上肉;中共滅亡,中國是美國霸主的階下囚。
中國救亡,始於香港
中國要救亡,要兩路並進,兩條腿走路:憲政立國與文化立國。兩者可分,然而總是扭結一起,分不開的:中國不能憲政立國,就是因為中國未曾文化立國。憲政講求命運共同體之建立,全民信守核心的國民道德與國家精神,以此化成憲法,而此現代國家式的道德與精神,必須是多元一體的,國民個體的人格獨立的,故此須要權力分隔——以三權分立及地方自治來運行。權力分立及地方自治而又彼此團結,須要的是源自歷史傳承的國族文化。
憲政立國與文化立國,兩條路的起點,都在九七之後的香港。香港在九七之後,憑中央與地方的立約——香港《基本法》,成為共產中國憲政的起步點。比起中國,有了《基本法》的香港,在實施雙普選之後,更像一個國家。只要將香港的普世價值變成結合華夏文化的本土價值,香港發展出自己一套全民信守的道德信念,以及發展出一套政府守持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香港就是一個國家,而中國卻什麼都不是!自由民主的英國,培養香港成為自治城邦,是順應二戰之後的國際趨勢,也是英國的國家榮譽;但中共被逼依照《基本法》扶立一個雙普選之後的香港,卻是闖出大禍!這是令中共憂心忡忡的事,也是中共千方百計要阻撓香港雙普選的根本原因——防止香港建國。香港建國並非由於龍獅旗,而是由於雙普選以及香港核心價值的靈魂尋找(soul searching)與自我肯定(self assertion)。這是實實在在進行着的建國運動。
中共目前的解套方法,是阻撓雙普選,並向香港輸出資本和人口,操縱本土經濟及議會選舉,在香港行使惡性的殖民統治,在香港掀起劣質的族群鬥爭。然而歷史進程是阻擋不了的:中共的阻撓與干擾,恰恰就促進了香港的建國運動,而且將它推向非理性的、無可逆轉的叛離方向去。馬克思的辯證法,共產黨現在幾乎無人識得。
The Unfinished “Hong Kong Project”
香港城邦論是以城邦的過渡狀態,調和香港人建國運動的衝創意志(尼采的Willen zur Macht),導正民粹,使香港城邦成為華夏建國的先聲。故此,香港城邦論是與中華邦聯論並立的,香港啟動雙普選的時候,華夏四地(中國本土、台灣、香港與澳門),要準備結成邦聯,啟動點是兩岸和談,中華民國的國體歸還予大陸,所謂大政奉還中華民國。
中華邦聯的構想來自周朝的天下觀念,是救治秦始皇統一六國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秦制)的弊端,也是用現代邦聯體制來統領滿蒙帝國(清朝)留下的幅員廣大而民情繁雜的領土。
香港過去由英國代理文化主體,英殖民政府以英帝國的貴族榮譽原則(honour principle)統治香港,此地的價值觀來自王朝中國的遺民文化,也來自英國領主的現代價值,兩者由英殖民政府隱密調和。殖民地統治香港一百七十年,有其建樹,更有其缺陷。英國撤出之後,缺陷顯現,香港潰散:
一、理性方面,是工具理性重於價值理性。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大於自由主義(liberalism),香港只有寄生於霸主的資產階級,並無自由意志的資產階級執政黨。有鑑於此,香港主流社會必須從無根的、短線的利益考慮,回到根本的道德價值考慮,並將普世價值結合華夏遺民思想,增益為香港本土價值。
二、信念方面,是文化本位缺失,利益本位不存。國際金融城市成為大陸官僚資本及國際財閥的掠奪場,香港人利益無有着落。香港主流社會必須反省國際城市的本土利益立場,締造香港人的主場。
《香港城邦論》是劃定香港城邦與華夏立國的格局,《香港遺民論》是討論香港族群文化與本土利益,是完成未了的香港計劃,是用華夏的遺民文化,統攝英國留下的現代價值,建立準華夏的現代城邦(a proto-Chinese modern city-state),是給中國一個示範,還歷史一個奇蹟。
http://www.facebook.com/notes/wan-chin/%E9%99%B3%E9%9B%B2%E5%BE%A9%E6%BC%A2%E9%82%A6%E8%88%88%E4%B8%AD%E5%9C%8B%E5%BE%9E%E9%A6%99%E6%B8%AF%E5%9F%8E%E9%82%A6%E8%AB%96%E5%AF%AB%E5%88%B0%E9%A6%99%E6%B8%AF%E9%81%BA%E6%B0%91%E8%AB%96/532368766787077
陳雲:香港是天下、中國是國家
陳雲:香港是天下、中國是國家
陳雲:
我的 香港是天下、中國是國家 的觀念,在2003年形成。今日才用在政治實踐之上。此篇舊文,可表心跡。
觀念很早形成。我今晚看自己的書發現的。這篇文章的修訂本,在《 五星級香港 》,花千樹出版,2005。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2015458692225
陳雲﹕天下大于國家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0/10/n391077.htm
陳雲﹕天下大于國家
作者﹕陳雲
【大紀元10月10日】香港回歸六年,民間怀舊,政府不怀舊。民間為了自由,在七月一日大游行,井然有序,喜气洋洋,有天下太平之感;政府為了鉗制自由,以國家安全為名,殺气騰騰,弄得天下大亂。香港電視台最近播出李小龍逝世三十周年的特輯,而政府總是拒絕為李小龍建造紀念館。這個自言充滿信心,仿佛掌握香港發展方向的新政府,打起一面紅旗,將總督府改名為 “ 禮賓府 ”,設計了一個代表新香港、狀如發瘟雞的飛龍標志,發了五色雜陳的十圓鈔票,還差點要將動植物公園( 俗稱 “ 兵頭花園 ” )的喬治五世銅像移走,擺在猴子籠邊,說要換上孫中山的塑像。
要這樣的政府紀念李小龍,緬怀殖民地的七十年代,當然無可能。七十年代,香港工業初興,擴展空間龐大,小本經營蓬勃,謀生門路丰富,社會新舊并存,華洋雜處,國共并立,殖民政府在六七年暴動之后惊魂甫定,謹慎前進,步步為營。李小龍的年代,是香港現代化過程中最剛健的時期。
天下与國家
李小龍是美籍華人,學武博取各家,革新詠春拳,融合北派的腿擊法,兼取跆拳道和泰拳,以現代力學、運動醫學和營養學輔助練功,用英文傳播中國功夫和道家哲學,收門徒不分國界,在香港出生,在美國鍛煉,复在香港揚名世界,死后歸葬美國。在武者的胸怀里,有國家,更有天下,李小龍的唐人血統是國家,而武術家的世界就是其天下。在那個年代的電影,依然稱中國為唐山,中國人為唐人,開的是唐餐館,住在唐人街。一個“唐”字,就見天下之寬,沒有兩岸与國共之分,也沒有港英、美國与南洋諸國之分。唐人之名,就是中國人在香港的遺民的寫照。
回歸之前的香港人處境,頗似明末清初的遺民,明末遺民是從一個“無道”的明朝,過渡到一個“ 有道 ” 的滿清异族政權;回歸之后的香港人處境,仿似四九年中共建政之后的大陸人,概嘆共產党不如國民党,國民党不如大清。這种思念异族的有道政權的概嘆,不是不“愛國”,反而正合中國儒家的“王道”。香港人現在爭取自由人權,反對二十三條,是服膺天下公義,也是捍衛中國道統。
明末遺民顧炎武的《日知錄》,辨別了“國家”与“天下”:國家是政權建立的領域,保衛國家的責任在君臣貴族;天下則是信奉共同文化价值的社群,保衛天下,人人有責。顧炎武說:“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与有責焉耳矣。” 即使滿清入主中原,他依然認為,“ 保天下” 為先,“保國” 在其次;國家安全不是天經地義,“ 天下安全 ”才是天經地義。七月一日,五十万香港人上街示威,是因為捍衛自由的天下,比捍衛無道的國家更為重要。
反霸道,保天下
古代的明君賢士,都以“平天下”為目標,“治國”只是手段。平天下是“道”,治國只是“術”。用今日的情況來比擬,國家是主權國家,而天下則是民間社會,或稱市民社會、公民社會,是有共同文化价值的社群,可以跨越國界和种族。將來若普世都有民主人權,人類智力与德性進化,天下就是世界性的公民社會。
以平天下為志的政治,謂之王道,例如周武王的“王天下”。以掃蕩群雄,江山一統為志的政治,謂之霸道,例如秦始皇的霸六國。《論語堯曰》講述周武王的王道,說武王恢复被滅亡的國家,封賞黃帝、堯、舜、禹及殷商的后代,又提拔隱逸的賢人,于是天下歸心,所謂:“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秦始皇的做法相反,他滅了六國之后,毀其宗廟,誅其后裔,并焚燒史書,禁止傳授六國的國史。
所謂王道,就是樹立自己的文明,但是包容前朝,亦包容异己,有了歷史和异己做坐標,就知道自己是否有進步,人民也可自由選擇是否跟隨自己,万一自己走錯了路,人民也有個退處,不會釀成大錯。所謂霸道,就是以自己的文明為宗,貶抑前朝,滅絕异己,不容別人比較,說三道四。歐洲的現代化之路,也有一個王道,一個霸道,一個包容的現代化,一個專制的現代化。香港傳承的,是英美的包容的現代化( 即是自由主義);中國大陸傳承的,是蘇聯的專制的現代化。
在英國的統治下,香港華人的風俗文化不改,民間自由結社,促成了今日丰厚的公民社會。專制的現代化(即是法西斯主義),是有國家而無天下。中共破四舊、搞文革,用党組織來取代民間社會,以致今日大陸除了一個軍隊、警察和特務控制的國家之外,無宗教、無鄉族、無工會、無行會。中共愛以秦始皇自比,就因為大家同屬霸道。
香港自成一個天下正如溫家寶總理在香港留言,香港是同時屬于中國人、香港人的,也是面向國際社會的。香港雖小,但香港自成一個天下,以前英國也當香港是天下來統治,不是當國家來統治的,如此才有香港的自由与開放。如此才有香港的自由与開放。一九六七年親共工會以愛國之名起義,香港市民領教了 “國家” 的滋味,自此知道天下的寶貴。
殖民政府吸收教訓,乘住工業起飛之勢,銳意建立社會秩序,但不干預民間結社,于是奠定今日香港的公民社會基礎。然而,正是這個公民社會,這個多元化和自立自主的天下,令新香港政府領導層里面的土共,看不過眼,要用國家安全法例來禁制。《書經》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是國家的根本,國家殺气騰騰,要取締自由公民社會,結果就是天下大亂,國將不國。
李小龍在電影中打日本人和洋人,然而日本人和洋人都喜歡看他的電影。他不是以國家之名來打人的,只是為了伸張正義,為小市民出頭。他的拳腳,打出了個人主義,打出個性自由,得到天下人的歡心。自此功夫去了荷里活,進入電腦网絡(如電影Matrix),那里的天下比香港大得多。香港回歸之后,國家君臨了天下,三山五岳、五湖四海都不見了。即使香港有李小龍這般人物,也容不下了。
──原載《民主中國》( http://www.dajiyuan.com)
陳雲:
我的 香港是天下、中國是國家 的觀念,在2003年形成。今日才用在政治實踐之上。此篇舊文,可表心跡。
觀念很早形成。我今晚看自己的書發現的。這篇文章的修訂本,在《 五星級香港 》,花千樹出版,2005。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2015458692225
陳雲﹕天下大于國家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0/10/n391077.htm
陳雲﹕天下大于國家
作者﹕陳雲
【大紀元10月10日】香港回歸六年,民間怀舊,政府不怀舊。民間為了自由,在七月一日大游行,井然有序,喜气洋洋,有天下太平之感;政府為了鉗制自由,以國家安全為名,殺气騰騰,弄得天下大亂。香港電視台最近播出李小龍逝世三十周年的特輯,而政府總是拒絕為李小龍建造紀念館。這個自言充滿信心,仿佛掌握香港發展方向的新政府,打起一面紅旗,將總督府改名為 “ 禮賓府 ”,設計了一個代表新香港、狀如發瘟雞的飛龍標志,發了五色雜陳的十圓鈔票,還差點要將動植物公園( 俗稱 “ 兵頭花園 ” )的喬治五世銅像移走,擺在猴子籠邊,說要換上孫中山的塑像。
要這樣的政府紀念李小龍,緬怀殖民地的七十年代,當然無可能。七十年代,香港工業初興,擴展空間龐大,小本經營蓬勃,謀生門路丰富,社會新舊并存,華洋雜處,國共并立,殖民政府在六七年暴動之后惊魂甫定,謹慎前進,步步為營。李小龍的年代,是香港現代化過程中最剛健的時期。
天下与國家
李小龍是美籍華人,學武博取各家,革新詠春拳,融合北派的腿擊法,兼取跆拳道和泰拳,以現代力學、運動醫學和營養學輔助練功,用英文傳播中國功夫和道家哲學,收門徒不分國界,在香港出生,在美國鍛煉,复在香港揚名世界,死后歸葬美國。在武者的胸怀里,有國家,更有天下,李小龍的唐人血統是國家,而武術家的世界就是其天下。在那個年代的電影,依然稱中國為唐山,中國人為唐人,開的是唐餐館,住在唐人街。一個“唐”字,就見天下之寬,沒有兩岸与國共之分,也沒有港英、美國与南洋諸國之分。唐人之名,就是中國人在香港的遺民的寫照。
回歸之前的香港人處境,頗似明末清初的遺民,明末遺民是從一個“無道”的明朝,過渡到一個“ 有道 ” 的滿清异族政權;回歸之后的香港人處境,仿似四九年中共建政之后的大陸人,概嘆共產党不如國民党,國民党不如大清。這种思念异族的有道政權的概嘆,不是不“愛國”,反而正合中國儒家的“王道”。香港人現在爭取自由人權,反對二十三條,是服膺天下公義,也是捍衛中國道統。
明末遺民顧炎武的《日知錄》,辨別了“國家”与“天下”:國家是政權建立的領域,保衛國家的責任在君臣貴族;天下則是信奉共同文化价值的社群,保衛天下,人人有責。顧炎武說:“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与有責焉耳矣。” 即使滿清入主中原,他依然認為,“ 保天下” 為先,“保國” 在其次;國家安全不是天經地義,“ 天下安全 ”才是天經地義。七月一日,五十万香港人上街示威,是因為捍衛自由的天下,比捍衛無道的國家更為重要。
反霸道,保天下
古代的明君賢士,都以“平天下”為目標,“治國”只是手段。平天下是“道”,治國只是“術”。用今日的情況來比擬,國家是主權國家,而天下則是民間社會,或稱市民社會、公民社會,是有共同文化价值的社群,可以跨越國界和种族。將來若普世都有民主人權,人類智力与德性進化,天下就是世界性的公民社會。
以平天下為志的政治,謂之王道,例如周武王的“王天下”。以掃蕩群雄,江山一統為志的政治,謂之霸道,例如秦始皇的霸六國。《論語堯曰》講述周武王的王道,說武王恢复被滅亡的國家,封賞黃帝、堯、舜、禹及殷商的后代,又提拔隱逸的賢人,于是天下歸心,所謂:“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秦始皇的做法相反,他滅了六國之后,毀其宗廟,誅其后裔,并焚燒史書,禁止傳授六國的國史。
所謂王道,就是樹立自己的文明,但是包容前朝,亦包容异己,有了歷史和异己做坐標,就知道自己是否有進步,人民也可自由選擇是否跟隨自己,万一自己走錯了路,人民也有個退處,不會釀成大錯。所謂霸道,就是以自己的文明為宗,貶抑前朝,滅絕异己,不容別人比較,說三道四。歐洲的現代化之路,也有一個王道,一個霸道,一個包容的現代化,一個專制的現代化。香港傳承的,是英美的包容的現代化( 即是自由主義);中國大陸傳承的,是蘇聯的專制的現代化。
在英國的統治下,香港華人的風俗文化不改,民間自由結社,促成了今日丰厚的公民社會。專制的現代化(即是法西斯主義),是有國家而無天下。中共破四舊、搞文革,用党組織來取代民間社會,以致今日大陸除了一個軍隊、警察和特務控制的國家之外,無宗教、無鄉族、無工會、無行會。中共愛以秦始皇自比,就因為大家同屬霸道。
香港自成一個天下正如溫家寶總理在香港留言,香港是同時屬于中國人、香港人的,也是面向國際社會的。香港雖小,但香港自成一個天下,以前英國也當香港是天下來統治,不是當國家來統治的,如此才有香港的自由与開放。如此才有香港的自由与開放。一九六七年親共工會以愛國之名起義,香港市民領教了 “國家” 的滋味,自此知道天下的寶貴。
殖民政府吸收教訓,乘住工業起飛之勢,銳意建立社會秩序,但不干預民間結社,于是奠定今日香港的公民社會基礎。然而,正是這個公民社會,這個多元化和自立自主的天下,令新香港政府領導層里面的土共,看不過眼,要用國家安全法例來禁制。《書經》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是國家的根本,國家殺气騰騰,要取締自由公民社會,結果就是天下大亂,國將不國。
李小龍在電影中打日本人和洋人,然而日本人和洋人都喜歡看他的電影。他不是以國家之名來打人的,只是為了伸張正義,為小市民出頭。他的拳腳,打出了個人主義,打出個性自由,得到天下人的歡心。自此功夫去了荷里活,進入電腦网絡(如電影Matrix),那里的天下比香港大得多。香港回歸之后,國家君臨了天下,三山五岳、五湖四海都不見了。即使香港有李小龍這般人物,也容不下了。
──原載《民主中國》( http://www.dajiyuan.com)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膠登時報 Polymer 第三期 Issue 3 出左喇!
膠登時報 Polymer 第三期 Issue 3 出左喇!
今期內容:
-社論: 無綫電視月事來潮?
-評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論中共安全委員會
-專訪香港獨立巴打
-香港為什麼之如何誕生?
-立法會每月焦點
膠朋滿座 ( 膠登會員來稿 ):
-科幻劇可分「 大品」與「小品」- 談香港科幻劇種的可行性
-Kevin Deng 漫畫
-香港人的思想盲點
-港人身患的政治病
-梁班子大樹將倒
-別再浪費時間
-柒哥漫畫
膠瞻遠矚 ( 國際版):
-古埃及歷史系列:阿肯那頓的激進宗教改革
-吃了甚麼?
網上閱讀第三期膠登時報:
網頁版: http://goo.gl/LgiAHd
issuu 平台版: http://issuu.com/galdenpolymer/docs/polymer_3_s
今期內容:
-社論: 無綫電視月事來潮?
-評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論中共安全委員會
-專訪香港獨立巴打
-香港為什麼之如何誕生?
-立法會每月焦點
膠朋滿座 ( 膠登會員來稿 ):
-科幻劇可分「 大品」與「小品」- 談香港科幻劇種的可行性
-Kevin Deng 漫畫
-香港人的思想盲點
-港人身患的政治病
-梁班子大樹將倒
-別再浪費時間
-柒哥漫畫
膠瞻遠矚 ( 國際版):
-古埃及歷史系列:阿肯那頓的激進宗教改革
-吃了甚麼?
網上閱讀第三期膠登時報:
網頁版: http://goo.gl/LgiAHd
issuu 平台版: http://issuu.com/galdenpolymer/docs/polymer_3_s
皇明經世文編 皇明典故紀聞,皇明経世文編. [序目],姓氏爵里,巻之1-225 / 陳子竜 [ほか]選輯 コウミン ケイセイ ブンヘン : komin keisei bunhen
皇明經世文編 皇明典故紀聞,皇明経世文編. [序目],姓氏爵里,巻之1-225 / 陳子竜 [ほか]選輯
コウミン ケイセイ ブンヘン : komin keisei bunhen
Ming
火龍神器陣法 炎徼紀聞 烈皇小識 煮粥條議 熊龍峰小說四種 燕對錄 物理小識 玉笥集 玉堂薈記 玉堂叢語 王舍人詩集 王常宗集 王文成全書 琴聲十六法 瑤石山人稿 瓶花齋雜錄 男子雙名記 白石山房逸稿 白蘇齋類集 白雲稿 白雲集 白雲樵唱集 白谷集 百川書志 皇明紀略 皇明經世文編 皇明典故紀聞 石田詩選 石隱園藏稿 石洞集 碧山樂府 禮部志稿 空同集 竹澗集 篁墩文集 簡端錄 紀效新書 綠牡丹 練兵實紀 繼世紀聞
Qing
瀋館錄 瀋故 灸法秘傳 無事為福齋隨筆 焦氏易詁 煙嶼樓筆記 照世杯 熙朝新語 燕蘭小譜 燕子春秋 燕樂考原 牧齋初學集 牧齋有學集 玉紀 玉臺新詠 王學質疑 現成話 理瀹駢文 琉球國志略 甌北詩話 甲申傳信錄 畫筌 畫筌析覽 疫疹一得 瘍醫大全 瘳忘編 白雨齋詞話 白雪遺音 皇朝經世文編 皇朝經世文續編 皺水軒詞筌 皺水軒詞筌 知聖篇 石匱書後集 石柱記箋釋 石洲詩話 研經言 硯山齋雜記 神灸經綸 神農本草經讀
Republican period
晚晴簃詩匯 晴花暖玉詞 清史稿 無盦詞 然脂餘韻 熊氏真傳少林大易筋經 燈猜叢話 犬窩謎話 王仲奇醫案 竹泉生女科集要 遯園醫案 醫學經驗錄·醫案 青紅幫演義 西太后艷史演義 魯樓醫案 兒科萃精 兒科要略 新民說 時疫解惑論 止園醫話 歷史通俗演義-元史 歷史通俗演義-兩晉 歷史通俗演義-前漢 歷史通俗演義-南北史 歷史通俗演義-唐史 歷史通俗演義-宋史 歷史通俗演義-後漢 歷史通俗演義-明史 歷史通俗演義-民國 歷史通俗演義-清史 歷史通俗演義-五代史
吳晗 : 影印明經世文編序
吳晗
中華書局把清代列為禁書、流傳很少的明經世文編影印行世,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清乾隆時多次頒布禁燬書目,主要目的是要掩飾清代先世和明朝的關係,說成建州部族從來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沒有受過明朝冊封等等,替祖先臉上抹金。明經世文編恰好收入清朝皇帝最不願意為人所知的一些歷史文獻,例如王瓊王晉溪本兵敷奏為計處夷情以靖地方事。說出建州左?一些首領「做賊」的行逕;張學顏張心齋奏疏撫遼疏和申飾邊臣撫夷疏,說出建州領袖王台、王杲對明朝的不同態度;楊道賓楊宗伯奏疏海建二夷踰期違貢疏和海建夷貢補至南北部落未明遵例奏請乞賜詰問以折狂謀事,說明建州和海西兩部對明朝的朝貢制度、時間、人數和奴兒哈赤兵力情況;熊廷弼熊經略集敬陳戰守大略疏、上葉相公書、答友人書,更具體說出李成梁如何計殺奴兒哈赤祖父叫塲和他失,又封奴兒哈赤為龍虎將軍,奴兒哈赤遠交近攻,日益強大的原委;姚希孟姚宮詹文集建夷授官始末,更是原原本本闡述了建州和明朝的關係。這些真實的寶貴的史實,觸怒了清朝統治者,明經世文編因之被列為禁書。現在這部書影印行世了,這一段被埋沒的史實又重見天日了,值得我們高興。
但是,這部書的史料價值決不止於此,還有它更大的意義。
明經世文編是一部從歷史實際出發,總結明朝兩百幾十年統治經驗,企圖從中得出教訓,用以改變當前現實、經世實用的書。這部書的編輯、出版,對當時的文風、學風是一個嚴重的挑戰,對稍後的黃宗羲、顧炎武等人講求經世實用之學,也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書的編輯時間在明崇禎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二月開始,十一月便編成,時間極為短促。
在這年之前,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建州奴兒哈赤稱帝,國號後金,建元天命。四十七年(公元一六一九)明朝派楊鎬四路出兵,攻打後金,三路全軍覆沒。天啟二年(公元一六二二)山東白蓮教徒起義,崇禎元年(公元一六二八)陝北農民起義,三年(公元一六三○)後金軍入關包圍北京,八年(公元一六三五)李自成、張獻忠會合,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張獻忠攻安慶,李自成入四川。在這年之後,崇禎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李自成農民軍攻下北京,明朝政權便宣告結束了。
這部書編輯的時候,正是明朝內部階級鬥爭極為激烈的時代,對建州的民族矛盾極為尖銳的時代。黃澍序文所說:「南寇北奴,日益滋大。」正說明了明朝統治階級所面臨的情況。
統治階級中的知識分子,文人也罷,儒生也罷,對現實情況的反映如何,明經世文編幾篇序文作了回答。黃澍序說:「乃文人柔弱,既已論卑氣塌,無當上旨,凡而呫哦誦記,自章句而外無聞焉。」指出文人伊伊啞啞,除了章句之學以外,什麼也不懂。陳子龍序說:「俗儒是古而非今,擷華而舍實。夫保殘守缺,則訓詁之文充棟不厭,尋聲設色,則雕繪之作永日以思。至於時王所尚,世務所急,是非得失之際,未之用心,苟能訪求其書者蓋寡,宜天下才智日以絀,故曰士無實學。」儒生是古非今,講形式不求實質,訓詁、詞藻,成天揣摩,至於當前現實問題,世務所急,卻從不用心,連是非得失也搞不清楚,結論是士無實學。至於作了官的士大夫呢,徐孚遠序說:「今天下士大夫無不搜討緗素,琢磨文筆,而於本朝故實,罕所措心,以故掞藻則有餘,而應務則不足。語云:高論百王,不如憲章當代。」同樣是只講詞藻,不了解過去,也不了解現實。許譽卿序更慨嘆地說:「予惟學士大夫平生窮經,一旦逢年,名利嬰情,入則問舍求田,出則養交持祿,其於經濟一途蔑如也。國家卒有緩急,安所恃哉!」他們沒有作官以前,讀的是經書,和現實無關;中了科舉以後,在家搞房子買田地,做官搞好關係作巧宦,對於現實問題的解決,毫不關心:國家有事,怎麼能依靠這種人呢!總之,一句話,儒生、士大夫中大部分人對現實問題不關心,更談不上研究。
這就是明朝末年的文風、學風!空疏,不學:在文學方面,公安、竟陵是代表;在哲學思想方面,王學末流空談性命的一羣人是代表。
明經世文編的編輯是當時一部分較有遠見的知識分子,為了反對這種有害的文風、學風,要求通過歷史實際的學習,總結前人經驗,來解決當前的問題的努力。
這部書的編輯也是有所繼承的,前此,有陳九德的明名臣經濟錄,分為十目,取奏疏事蹟上有關治道的分別編列,時間從明初到正德末年止;有陳其傃的明經濟文輯,分十七目;有萬表的明經濟文錄等等。明經世文編繼承了這個傳統,規模更大。後於此。清朝人編的經世文編,那就更多了。
編輯採用主編負責、集體選輯的方法。
主編的主要人物是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三人:都是江蘇松江人。
陳子龍(公元一六○八--一六四七)字臥子,擅長制藝(八股)文字,詩賦古文駢文也寫得很好,年輕時就很出名,崇禎三年舉人,十年中進士。官紹興推官,升兵科給事中。清兵南下,子龍和太湖義兵相結,事敗被俘,投水自殺。
徐孚遠(公元一五九九--一六六五)字闇公,崇禎十五年舉人。清兵破松江,孚遠從魯監國漂泊海島,後來到台灣依鄭成功,死在那裏。
宋徵璧原名存楠,字尚木,天啟七年舉人,後改名徵璧,崇禎十六年進士。明亡,和弟徵輿都投降了清朝。
明朝末,東南各地知識分子紛紛組織文社,講求制藝,議論朝政,聲勢最大的是蘇州以張溥、張采為首的復社。松江則有幾社的組織。幾社取義於絕學有再興之幾,和知幾其神的意義。幾社的主要成員同時也參加了復社。初創時有所謂幾社六子:徐孚遠、陳子龍、夏允彝、杜麐徵、彭賓、李雯。宋徵璧是後來參加的。初創於崇禎二年(公元一六二九),以文會友,搞得很熱鬧。後來便和書坊合作,選刻時文,由徐孚遠主持編選,從崇禎五年到十四年,刻了幾社會義五集,會義很受要參加考試士子們的歡迎,參加幾社的人也越來越多,超過百人了。在選刻時文的基礎上,陳子龍等編輯了明經世文編。
據宋徵璧所撰凡例,編輯分擔任務,徐孚遠、陳子龍十居其七,宋徵璧十居其二,此外李雯、彭賓、何剛等都曾參加商酌。以此,文編各卷都列有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三人姓名,其餘一人則李雯、宋存標等輪流列名。綜計全書,列名選輯的二十四人,列名參閱的一百四十二人。選輯的都是松江人,是負實際工作的;參閱的則是分散在各地的人,參加文集的搜集或校選工作的。
選文的原則,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明治亂:「此書非名教所裨,即治亂攸關,若乃其言足存,不以人廢,分宜(嚴嵩)老奸,秩宗之文,採其數篇。近者熊芝崗(廷弼)剛悻自用,已經伏法,然籌策東隅,多有英論,無諱之朝,可以昭揭。」
二,存異同:「異同辯難,將以彼我未通,遂成河漢,就其所陳,各成一說。如大禮之議,張、桂與新都並存;河套之役,襄愍與東涯各異。一哈密也,或主閉關,或主授爵;一倭奴也,或主封貢,或主征討。又若軍伍之虛,邊墻之修廢,膠萊海運之通塞,得失雖殊,都有可採,不妨兩存,以俟揀擇。」
三,詳軍事:「國家外夷之患,北虜為急,兩粵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羗又次之,如北摧勁虜則詳於王威寧,南伐麓川則詳於王靖遠,兩廣寇亂則詳於韓襄毅,剿滅土達、綏戢荊襄則詳於項襄毅,處置寧藩則詳於王文成,河套恢復則詳於曾襄愍,倭奴抄掠則詳於胡少保、戚總戎、唐荊川,順義封貢則詳於王鑑川,平播則詳於李襄毅,水藺地界則詳於郭青螺,西征則詳於梅客生,東征則詳於宋桐崗,若經略奴酋則詳於熊芝崗,撫賞插部則詳於王霽宇,水西本末則詳於朱恆岳。
全書包括範圍,大體上有時政、禮儀、宗廟、職官、國史、兵餉、馬政、邊防、邊情、邊墻、軍務、海防、火器、貢市、番舶、災荒、農事、治河、水利、海運、漕運、財政、鹽法、刑法、錢法、鈔法、稅課、役法、科舉、宗室、彈劾、諫諍等各個方面。
材料的搜集,除了松江本地的藏書家以外,還通過文社的關係,吳、越、閩、浙、齊、魯、燕、趙各地的儒生、士大夫,都?策?力,訪求徵集,所得文集在千種以上。其中有些是文集作者子孫所收藏的,例如朱紈的甓餘集、錢薇的承啟堂集、徐階的徐文貞公集、王忬的王司馬奏疏、陸樹聲的陸宗伯文集、徐陟的徐司寇奏疏、宋懋澄的九籥集等都是。儘管如此,有些著名人物的文集,已經散佚,還是得不到。凡例說:「如韓襄毅(雍)、徐武功(有貞)皆本吳產,襄毅疏草、武功文集,訪其後人,竟未可得。瑯玡纓簪累葉,代有文人,而思質(王忬)司馬之集,已失其半。靈寶四許,鼎盛一時,問宦其地者,云諸集皆已散佚,訪求之難,大概可見。」明朝人選錄明朝人的文章,當時已經這樣困難,現在隔了三百二十多年,文編所收的文集,其中有些已經沒有傳本,只是通過文編的選錄而保存下來,意義就更重大了。
文編的史料價值,是很高的。例如宋濂渤泥入貢記、商輅贈行人劉偕立使西南夷(滿剌加)序,涉及到明代和南洋諸島的友好往來;吳桂芳議阻澳夷進貢疏、龐尚鵬題為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事,說明了澳門被蒲都麗家( 葡萄牙 )所佔領,和澳門的情況;徐學聚報取回呂宋囚商疏,說出當時呂宋慘殺華僑萬餘人的慘狀;姚夔捷音手疏記成化三年明朝和朝鮮合攻建州殺李滿住之役;余子俊添設將官事記建州三?遷居蘇子河,明朝殺董山事;宋懋澄東征紀略記楊鎬攻建州,三路覆軍情況;毛伯溫廣時議以防虜患疏,記修建北京外城;楊榮固安提記記永定河水患;桂萼論開濬河道疏講北京河道情況,楊鼎通惠河舊道事宜疏則更具體說明:「元時水在宮墻外,船得進入城內海子灣泊。今水從皇城中金水河流出,難循故道行船。」什剎海在元明兩代的不同情況;周忱與戶部諸公書,指出蘇松戶口流亡的嚴重性,並以太倉為例,批評了當時的敝政;耿裕災異疏說光是光祿寺的廚役,原額就有六千三百八十四名,後來又添了一千五百名,一個小衙門的人員如此龐大,其他衙門也就可想而知了:類此紀載,都對研究當時史事有極大的幫助。
當然,由於編選時間過於短促,缺點是難免的。例如選文重複,楊溥楊文定奏疏預備倉奏和楊文貞集論荒政文字完全相同;夏言夏文愍公集勘報皇莊疏和查勘功臣田土疏也和林俊林貞肅公集傳奉敕諭查勘畿內田地疏文字大半相同;梁儲請罷中官鹽引等疏和蔣冕乞取回劉允及停止張玉不差題本,實際上是同樣的;又如桂萼的田夷圖序和魏煥的經略總考的前三段,也是相同的。其次是斷限不嚴,如王禕送胡仲淵參謀序是元至正十五年寫的,金幼孜序灤京百詠集是給元人楊允孚著作寫的序,都和明朝無關,就體例說,是不應該收入的。第三是有所顧忌,如鳳陽巡撫李三才請停礦稅疏,措詞激烈,在當時政治上是有作用的;但文編竟不收此文,而收入措詞和緩的停止廬州開礦疏,顯然是去取不當。
此外,有關萬曆三大案--梃擊、紅丸、移宮,明人議論極多。有關東林黨的正面、反面文章也很多,文編也完全不收,看來也是有政治顧慮的。至於明末農民起義的史料,文編沒有收入,那是容易理解的,因為編選文編時,農民起義正在發展中,有關農民起義的章奏都還沒有收入文集,文編又何從編選呢!
文編由松江書坊雕板印刷:當時書坊和儒生、士大夫的合作情況,雖然沒有紀載可以查考,但從十八世紀前期著作的儒林外史,還可以看到知識分子為書坊選文的情況,如第十三回蘧駪夫求賢問業:
( 蘧駪夫 )那日從街上走過,見一個新書店裏貼著一張整紅紙的報帖,上寫道:「本坊敦請處州馬純上先生精選三科鄉會墨程,凡有同門錄及硃卷賜顧者,幸認嘉興府大街文海樓書坊不誤。」
選文是有報酬的,第十四回馬二先生對差人說:「我的束脩其實只得一百兩銀子。」第十八回匡超人在文瀚樓選文,則只有二兩銀子。第二十八回諸葛佑請蕭金鉉選文,則是拿出二三百兩銀子,租了僧官的房子,叫了七八個刻字匠,邊選邊刻。隨著選文的人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陳子龍是新科進士,宋徵璧是舉人,徐孚遠是秀才,參加編輯的夏允彝也是新科進士,都是一時名士,編選這部書時又得到地方官方岳貢和當時名流陳繼儒的支持,比之馬二先生獨力選文,氣派規模都大得很多。不過,從儒林外史的紀載,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出版情況。
文編的主要編選人陳子龍因抗清被俘自殺,徐孚遠堅持抗清,投奔鄭成功,夏允彝在嘉定城破後,投水自殺,他的兒子夏完湻也以陳子龍案牽連被殺,何剛抗清犧牲。這些人都具有堅強的民族氣節,在平時關心政治,講求經世實用之學,到危難時堅決抵抗,不惜議牲自己的身家性命,表現了英雄氣概。另一些人如宋徵璧兄弟等人,則走了相反的道路,投降清朝,作了清朝的官。同是復社、幾社的人,在面臨嚴重考驗時,卻走的截然相反的道路。這一事實說明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分化和兩面性。由此看來,最近正在討論的明末地主階級對清軍入關的某些論點,是值得重新商討的。
一九六二年 三月二十日 於北京
http://ctext.org/wiki.pl?if=en
皇明經世文編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hmjswp/index.htm
皇明経世文編. [序目], 姓氏爵里, 巻之1-225 / 陳子竜 [ほか] 選輯
コウミン ケイセイ ブンヘン : komin keisei bunhen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20/he20_02956/
コウミン ケイセイ ブンヘン : komin keisei bunhen
Ming
火龍神器陣法 炎徼紀聞 烈皇小識 煮粥條議 熊龍峰小說四種 燕對錄 物理小識 玉笥集 玉堂薈記 玉堂叢語 王舍人詩集 王常宗集 王文成全書 琴聲十六法 瑤石山人稿 瓶花齋雜錄 男子雙名記 白石山房逸稿 白蘇齋類集 白雲稿 白雲集 白雲樵唱集 白谷集 百川書志 皇明紀略 皇明經世文編 皇明典故紀聞 石田詩選 石隱園藏稿 石洞集 碧山樂府 禮部志稿 空同集 竹澗集 篁墩文集 簡端錄 紀效新書 綠牡丹 練兵實紀 繼世紀聞
Qing
瀋館錄 瀋故 灸法秘傳 無事為福齋隨筆 焦氏易詁 煙嶼樓筆記 照世杯 熙朝新語 燕蘭小譜 燕子春秋 燕樂考原 牧齋初學集 牧齋有學集 玉紀 玉臺新詠 王學質疑 現成話 理瀹駢文 琉球國志略 甌北詩話 甲申傳信錄 畫筌 畫筌析覽 疫疹一得 瘍醫大全 瘳忘編 白雨齋詞話 白雪遺音 皇朝經世文編 皇朝經世文續編 皺水軒詞筌 皺水軒詞筌 知聖篇 石匱書後集 石柱記箋釋 石洲詩話 研經言 硯山齋雜記 神灸經綸 神農本草經讀
Republican period
晚晴簃詩匯 晴花暖玉詞 清史稿 無盦詞 然脂餘韻 熊氏真傳少林大易筋經 燈猜叢話 犬窩謎話 王仲奇醫案 竹泉生女科集要 遯園醫案 醫學經驗錄·醫案 青紅幫演義 西太后艷史演義 魯樓醫案 兒科萃精 兒科要略 新民說 時疫解惑論 止園醫話 歷史通俗演義-元史 歷史通俗演義-兩晉 歷史通俗演義-前漢 歷史通俗演義-南北史 歷史通俗演義-唐史 歷史通俗演義-宋史 歷史通俗演義-後漢 歷史通俗演義-明史 歷史通俗演義-民國 歷史通俗演義-清史 歷史通俗演義-五代史
吳晗 : 影印明經世文編序
吳晗
中華書局把清代列為禁書、流傳很少的明經世文編影印行世,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清乾隆時多次頒布禁燬書目,主要目的是要掩飾清代先世和明朝的關係,說成建州部族從來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沒有受過明朝冊封等等,替祖先臉上抹金。明經世文編恰好收入清朝皇帝最不願意為人所知的一些歷史文獻,例如王瓊王晉溪本兵敷奏為計處夷情以靖地方事。說出建州左?一些首領「做賊」的行逕;張學顏張心齋奏疏撫遼疏和申飾邊臣撫夷疏,說出建州領袖王台、王杲對明朝的不同態度;楊道賓楊宗伯奏疏海建二夷踰期違貢疏和海建夷貢補至南北部落未明遵例奏請乞賜詰問以折狂謀事,說明建州和海西兩部對明朝的朝貢制度、時間、人數和奴兒哈赤兵力情況;熊廷弼熊經略集敬陳戰守大略疏、上葉相公書、答友人書,更具體說出李成梁如何計殺奴兒哈赤祖父叫塲和他失,又封奴兒哈赤為龍虎將軍,奴兒哈赤遠交近攻,日益強大的原委;姚希孟姚宮詹文集建夷授官始末,更是原原本本闡述了建州和明朝的關係。這些真實的寶貴的史實,觸怒了清朝統治者,明經世文編因之被列為禁書。現在這部書影印行世了,這一段被埋沒的史實又重見天日了,值得我們高興。
但是,這部書的史料價值決不止於此,還有它更大的意義。
明經世文編是一部從歷史實際出發,總結明朝兩百幾十年統治經驗,企圖從中得出教訓,用以改變當前現實、經世實用的書。這部書的編輯、出版,對當時的文風、學風是一個嚴重的挑戰,對稍後的黃宗羲、顧炎武等人講求經世實用之學,也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書的編輯時間在明崇禎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二月開始,十一月便編成,時間極為短促。
在這年之前,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建州奴兒哈赤稱帝,國號後金,建元天命。四十七年(公元一六一九)明朝派楊鎬四路出兵,攻打後金,三路全軍覆沒。天啟二年(公元一六二二)山東白蓮教徒起義,崇禎元年(公元一六二八)陝北農民起義,三年(公元一六三○)後金軍入關包圍北京,八年(公元一六三五)李自成、張獻忠會合,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張獻忠攻安慶,李自成入四川。在這年之後,崇禎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李自成農民軍攻下北京,明朝政權便宣告結束了。
這部書編輯的時候,正是明朝內部階級鬥爭極為激烈的時代,對建州的民族矛盾極為尖銳的時代。黃澍序文所說:「南寇北奴,日益滋大。」正說明了明朝統治階級所面臨的情況。
統治階級中的知識分子,文人也罷,儒生也罷,對現實情況的反映如何,明經世文編幾篇序文作了回答。黃澍序說:「乃文人柔弱,既已論卑氣塌,無當上旨,凡而呫哦誦記,自章句而外無聞焉。」指出文人伊伊啞啞,除了章句之學以外,什麼也不懂。陳子龍序說:「俗儒是古而非今,擷華而舍實。夫保殘守缺,則訓詁之文充棟不厭,尋聲設色,則雕繪之作永日以思。至於時王所尚,世務所急,是非得失之際,未之用心,苟能訪求其書者蓋寡,宜天下才智日以絀,故曰士無實學。」儒生是古非今,講形式不求實質,訓詁、詞藻,成天揣摩,至於當前現實問題,世務所急,卻從不用心,連是非得失也搞不清楚,結論是士無實學。至於作了官的士大夫呢,徐孚遠序說:「今天下士大夫無不搜討緗素,琢磨文筆,而於本朝故實,罕所措心,以故掞藻則有餘,而應務則不足。語云:高論百王,不如憲章當代。」同樣是只講詞藻,不了解過去,也不了解現實。許譽卿序更慨嘆地說:「予惟學士大夫平生窮經,一旦逢年,名利嬰情,入則問舍求田,出則養交持祿,其於經濟一途蔑如也。國家卒有緩急,安所恃哉!」他們沒有作官以前,讀的是經書,和現實無關;中了科舉以後,在家搞房子買田地,做官搞好關係作巧宦,對於現實問題的解決,毫不關心:國家有事,怎麼能依靠這種人呢!總之,一句話,儒生、士大夫中大部分人對現實問題不關心,更談不上研究。
這就是明朝末年的文風、學風!空疏,不學:在文學方面,公安、竟陵是代表;在哲學思想方面,王學末流空談性命的一羣人是代表。
明經世文編的編輯是當時一部分較有遠見的知識分子,為了反對這種有害的文風、學風,要求通過歷史實際的學習,總結前人經驗,來解決當前的問題的努力。
這部書的編輯也是有所繼承的,前此,有陳九德的明名臣經濟錄,分為十目,取奏疏事蹟上有關治道的分別編列,時間從明初到正德末年止;有陳其傃的明經濟文輯,分十七目;有萬表的明經濟文錄等等。明經世文編繼承了這個傳統,規模更大。後於此。清朝人編的經世文編,那就更多了。
編輯採用主編負責、集體選輯的方法。
主編的主要人物是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三人:都是江蘇松江人。
陳子龍(公元一六○八--一六四七)字臥子,擅長制藝(八股)文字,詩賦古文駢文也寫得很好,年輕時就很出名,崇禎三年舉人,十年中進士。官紹興推官,升兵科給事中。清兵南下,子龍和太湖義兵相結,事敗被俘,投水自殺。
徐孚遠(公元一五九九--一六六五)字闇公,崇禎十五年舉人。清兵破松江,孚遠從魯監國漂泊海島,後來到台灣依鄭成功,死在那裏。
宋徵璧原名存楠,字尚木,天啟七年舉人,後改名徵璧,崇禎十六年進士。明亡,和弟徵輿都投降了清朝。
明朝末,東南各地知識分子紛紛組織文社,講求制藝,議論朝政,聲勢最大的是蘇州以張溥、張采為首的復社。松江則有幾社的組織。幾社取義於絕學有再興之幾,和知幾其神的意義。幾社的主要成員同時也參加了復社。初創時有所謂幾社六子:徐孚遠、陳子龍、夏允彝、杜麐徵、彭賓、李雯。宋徵璧是後來參加的。初創於崇禎二年(公元一六二九),以文會友,搞得很熱鬧。後來便和書坊合作,選刻時文,由徐孚遠主持編選,從崇禎五年到十四年,刻了幾社會義五集,會義很受要參加考試士子們的歡迎,參加幾社的人也越來越多,超過百人了。在選刻時文的基礎上,陳子龍等編輯了明經世文編。
據宋徵璧所撰凡例,編輯分擔任務,徐孚遠、陳子龍十居其七,宋徵璧十居其二,此外李雯、彭賓、何剛等都曾參加商酌。以此,文編各卷都列有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三人姓名,其餘一人則李雯、宋存標等輪流列名。綜計全書,列名選輯的二十四人,列名參閱的一百四十二人。選輯的都是松江人,是負實際工作的;參閱的則是分散在各地的人,參加文集的搜集或校選工作的。
選文的原則,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明治亂:「此書非名教所裨,即治亂攸關,若乃其言足存,不以人廢,分宜(嚴嵩)老奸,秩宗之文,採其數篇。近者熊芝崗(廷弼)剛悻自用,已經伏法,然籌策東隅,多有英論,無諱之朝,可以昭揭。」
二,存異同:「異同辯難,將以彼我未通,遂成河漢,就其所陳,各成一說。如大禮之議,張、桂與新都並存;河套之役,襄愍與東涯各異。一哈密也,或主閉關,或主授爵;一倭奴也,或主封貢,或主征討。又若軍伍之虛,邊墻之修廢,膠萊海運之通塞,得失雖殊,都有可採,不妨兩存,以俟揀擇。」
三,詳軍事:「國家外夷之患,北虜為急,兩粵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羗又次之,如北摧勁虜則詳於王威寧,南伐麓川則詳於王靖遠,兩廣寇亂則詳於韓襄毅,剿滅土達、綏戢荊襄則詳於項襄毅,處置寧藩則詳於王文成,河套恢復則詳於曾襄愍,倭奴抄掠則詳於胡少保、戚總戎、唐荊川,順義封貢則詳於王鑑川,平播則詳於李襄毅,水藺地界則詳於郭青螺,西征則詳於梅客生,東征則詳於宋桐崗,若經略奴酋則詳於熊芝崗,撫賞插部則詳於王霽宇,水西本末則詳於朱恆岳。
全書包括範圍,大體上有時政、禮儀、宗廟、職官、國史、兵餉、馬政、邊防、邊情、邊墻、軍務、海防、火器、貢市、番舶、災荒、農事、治河、水利、海運、漕運、財政、鹽法、刑法、錢法、鈔法、稅課、役法、科舉、宗室、彈劾、諫諍等各個方面。
材料的搜集,除了松江本地的藏書家以外,還通過文社的關係,吳、越、閩、浙、齊、魯、燕、趙各地的儒生、士大夫,都?策?力,訪求徵集,所得文集在千種以上。其中有些是文集作者子孫所收藏的,例如朱紈的甓餘集、錢薇的承啟堂集、徐階的徐文貞公集、王忬的王司馬奏疏、陸樹聲的陸宗伯文集、徐陟的徐司寇奏疏、宋懋澄的九籥集等都是。儘管如此,有些著名人物的文集,已經散佚,還是得不到。凡例說:「如韓襄毅(雍)、徐武功(有貞)皆本吳產,襄毅疏草、武功文集,訪其後人,竟未可得。瑯玡纓簪累葉,代有文人,而思質(王忬)司馬之集,已失其半。靈寶四許,鼎盛一時,問宦其地者,云諸集皆已散佚,訪求之難,大概可見。」明朝人選錄明朝人的文章,當時已經這樣困難,現在隔了三百二十多年,文編所收的文集,其中有些已經沒有傳本,只是通過文編的選錄而保存下來,意義就更重大了。
文編的史料價值,是很高的。例如宋濂渤泥入貢記、商輅贈行人劉偕立使西南夷(滿剌加)序,涉及到明代和南洋諸島的友好往來;吳桂芳議阻澳夷進貢疏、龐尚鵬題為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事,說明了澳門被蒲都麗家( 葡萄牙 )所佔領,和澳門的情況;徐學聚報取回呂宋囚商疏,說出當時呂宋慘殺華僑萬餘人的慘狀;姚夔捷音手疏記成化三年明朝和朝鮮合攻建州殺李滿住之役;余子俊添設將官事記建州三?遷居蘇子河,明朝殺董山事;宋懋澄東征紀略記楊鎬攻建州,三路覆軍情況;毛伯溫廣時議以防虜患疏,記修建北京外城;楊榮固安提記記永定河水患;桂萼論開濬河道疏講北京河道情況,楊鼎通惠河舊道事宜疏則更具體說明:「元時水在宮墻外,船得進入城內海子灣泊。今水從皇城中金水河流出,難循故道行船。」什剎海在元明兩代的不同情況;周忱與戶部諸公書,指出蘇松戶口流亡的嚴重性,並以太倉為例,批評了當時的敝政;耿裕災異疏說光是光祿寺的廚役,原額就有六千三百八十四名,後來又添了一千五百名,一個小衙門的人員如此龐大,其他衙門也就可想而知了:類此紀載,都對研究當時史事有極大的幫助。
當然,由於編選時間過於短促,缺點是難免的。例如選文重複,楊溥楊文定奏疏預備倉奏和楊文貞集論荒政文字完全相同;夏言夏文愍公集勘報皇莊疏和查勘功臣田土疏也和林俊林貞肅公集傳奉敕諭查勘畿內田地疏文字大半相同;梁儲請罷中官鹽引等疏和蔣冕乞取回劉允及停止張玉不差題本,實際上是同樣的;又如桂萼的田夷圖序和魏煥的經略總考的前三段,也是相同的。其次是斷限不嚴,如王禕送胡仲淵參謀序是元至正十五年寫的,金幼孜序灤京百詠集是給元人楊允孚著作寫的序,都和明朝無關,就體例說,是不應該收入的。第三是有所顧忌,如鳳陽巡撫李三才請停礦稅疏,措詞激烈,在當時政治上是有作用的;但文編竟不收此文,而收入措詞和緩的停止廬州開礦疏,顯然是去取不當。
此外,有關萬曆三大案--梃擊、紅丸、移宮,明人議論極多。有關東林黨的正面、反面文章也很多,文編也完全不收,看來也是有政治顧慮的。至於明末農民起義的史料,文編沒有收入,那是容易理解的,因為編選文編時,農民起義正在發展中,有關農民起義的章奏都還沒有收入文集,文編又何從編選呢!
文編由松江書坊雕板印刷:當時書坊和儒生、士大夫的合作情況,雖然沒有紀載可以查考,但從十八世紀前期著作的儒林外史,還可以看到知識分子為書坊選文的情況,如第十三回蘧駪夫求賢問業:
( 蘧駪夫 )那日從街上走過,見一個新書店裏貼著一張整紅紙的報帖,上寫道:「本坊敦請處州馬純上先生精選三科鄉會墨程,凡有同門錄及硃卷賜顧者,幸認嘉興府大街文海樓書坊不誤。」
選文是有報酬的,第十四回馬二先生對差人說:「我的束脩其實只得一百兩銀子。」第十八回匡超人在文瀚樓選文,則只有二兩銀子。第二十八回諸葛佑請蕭金鉉選文,則是拿出二三百兩銀子,租了僧官的房子,叫了七八個刻字匠,邊選邊刻。隨著選文的人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陳子龍是新科進士,宋徵璧是舉人,徐孚遠是秀才,參加編輯的夏允彝也是新科進士,都是一時名士,編選這部書時又得到地方官方岳貢和當時名流陳繼儒的支持,比之馬二先生獨力選文,氣派規模都大得很多。不過,從儒林外史的紀載,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出版情況。
文編的主要編選人陳子龍因抗清被俘自殺,徐孚遠堅持抗清,投奔鄭成功,夏允彝在嘉定城破後,投水自殺,他的兒子夏完湻也以陳子龍案牽連被殺,何剛抗清犧牲。這些人都具有堅強的民族氣節,在平時關心政治,講求經世實用之學,到危難時堅決抵抗,不惜議牲自己的身家性命,表現了英雄氣概。另一些人如宋徵璧兄弟等人,則走了相反的道路,投降清朝,作了清朝的官。同是復社、幾社的人,在面臨嚴重考驗時,卻走的截然相反的道路。這一事實說明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分化和兩面性。由此看來,最近正在討論的明末地主階級對清軍入關的某些論點,是值得重新商討的。
一九六二年 三月二十日 於北京
http://ctext.org/wiki.pl?if=en
皇明經世文編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hmjswp/index.htm
皇明経世文編. [序目], 姓氏爵里, 巻之1-225 / 陳子竜 [ほか] 選輯
コウミン ケイセイ ブンヘン : komin keisei bunhen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20/he20_02956/
劉蕡 : 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 作者:劉蕡 ( 唐)
劉蕡 : 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
作者:劉蕡 ( 唐)
問,朕聞古先哲王之理也,元默無為,端拱司契。陶心以居簡,凝日用於不宰。立本以厚下,推誠而建中。繇是天人通,陰陽和。俗躋仁壽,物無疵癘。噫!盛德之所臻,敻乎其莫可及已。三代令王,質文迭救,而巧偽滋熾,風流浸微。自漢魏已降,足徵益寡。朕顧昧理道,祇荷丕構。奉若謨訓,不敢荒寧。任賢惕厲,宵衣旰食。詎追三五之遐軌,庶紹祖宗之鴻緒。而心有所未達,行有所未孚。由中及外,闕政斯廣。是以人不率化,氣或堙厄。災旱竟歲,播植愆時。國廩罕蓄,乏九年之儲;吏道多端,微三載之績。京師諸夏之本也,將以觀理,而豪猾逾檢;大學明教化之源也。期於宣化,而生徒多惰業。列郡在乎頒條,而幹禁或未絕;百工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衰。俗隳風靡,積訛成蠹。其擇官濟理也,聽人以言,則枝葉難辨;禦下以法,則恥格不形。其阜則發號也。生之寡而食之眾,煩於令而鮮於理。思欲究此繆盭,致之治平。茲心浩然,若涉泉水。故前詔有司,博延群彥。佇啟宿懵,冀臻時雍。子大夫皆識達古今,誌在康濟。造庭待問,副朕虛懷。必當箴主之闕,辨政之疵。明綱條之所紊,稽庶富之所急。何術斯革於前弊,何澤斯惠於下土。何施而理古可近,何道而和氣可充。推之本源,著於條對。至若夷吾輕重之權,孰輔於理;嚴尤底定之策,孰葉於時。元凱之考課何先,叔子之克平何務。推此龜鑒,擇乎中庸。期在洽聞,朕將親覽。
對。褐衣小臣蕡,沐浴齋戒,伏於彤庭之下,謹頓首上言皇帝陛下。臣誠不佞,有匡國致君之術,無位而不得行;有犯顏敢諫之心,無路而不得達。但懷憤抑鬱,思有時而一發耳。常欲與庶人議於道,商旅謗於市,得通上聽,一悟主心。雖被妖言之罪,無所悔焉。況逢陛下以至德嗣興,以大明垂照,詢求過闕,諮訪謨猷,下制中外,舉能直言極諫者。臣既辱斯舉,專承大問,敢不悉意以言。至於上之所忌,時之所禁,權幸之所諱惡,有司之所予奪,臣愚不識。伏惟陛下少加優容,不使聖朝有讜直而受戮者,乃天下之幸也。非臣之所望也。謹昧死以對。
伏以聖策有思先古之理,念元默之化,將欲通天人以濟俗,和陰陽以煦物,見陛下慕道之深也。臣以為哲王之理,其則不遠,惟陛下致之之道何如耳。伏以聖策有祇荷丕構而不敢荒寧,奉若謨訓而罔有怠忽,見陛下憂勞之至也。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若夫追蹤三五,紹複祖宗,宜鑒前古之興亡,明當時之成敗。心有所未達,以下情蔽而不得上通;行有所未孚,以上澤壅而不能下達。欲俗之化也,在修己以先之,欲氣之和也,在遂性以道之。救災旱在致乎精誠,廣播植在視乎食力。國廩罕蓄,本乎冗食尚繁;吏道多端,本乎選用失當。豪猾逾檢,由中外之法殊;生徒惰業,由學校之官廢。列郡幹禁,由授任非人;百工淫巧,由制度不立。伏以聖策有擇官濟治之心,阜財發號之歎,見陛下教化之本也。且進人以行,則枝葉安有難辨乎;防下以禮,則恥格安有不形乎。念生寡而食眾,則可罷斥惰遊;念令煩而理鮮,要在察其行否,博延群彥,願陛下必納其言;造廷待問,則小臣其敢愛死。伏以聖策有求賢箴闕之言,審政辨疵之令,見陛下諮訪之心勤也。遂小臣屏奸豪之誌,則弊革於前;守陛下念康濟之言,則惠敷於下。邪正之道分,而治古可近。禮樂之方著,而和氣克充。至若夷吾之法,非皇王之權;嚴尤所陳,無最上之策。元凱之所先,不若唐堯考績;叔子之所務,不若虞舜舞幹。且俱非大德之中庸,未可為上聖之龜鑒。又何足為陛下道之哉!或有以係安危之機,兆存亡之變者。臣請披瀝肝膽,為陛下別白而重言之。
臣前所言哲王之理,其則不遠者,在陛下慎思之,力行之,始終不懈而已。臣謹按《春秋》,元者氣之始也,春者歲之始也。《春秋》以元加於歲,以春加於正,明王者當奉若天道,以謹其始也。又舉時以終歲,舉月以終時,《春秋》雖無事必書,首月以存時,明王者當奉若天道,以謹其終也。王者動作,始終必法於天者,以其運行不息也。陛下既能謹其始,又能謹其終,懋而修之,勤而行之,則可以執契而居簡,無為而不宰矣。廣立本之大業,崇建中之盛德矣。又安有三代循環之弊,而為巧偽滋熾之漸乎!臣故曰惟陛下致之之道何如耳。
臣前所謂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實以陛下誠憂勞之至也。臣聞不宜憂而憂者國必衰,宜憂而不憂者國必危。今陛下不以家國存亡之計,社稷安危之策,而降於清問,臣未知陛下以為布衣之臣,不足與定大計耶?或萬幾之勤,而聖慮有所未至也?不然,何宜憂者而不先憂乎!臣以為陛下之所慮者,宜先憂宮闈將變,社稷將危,天下將傾,海內將亂。此四者乃國家已然之兆,故臣謂聖慮宜先及之。夫帝業既艱難而成之,胡可容易而守之。昔太祖肇其基,高祖勤其績,太宗定其業,玄宗繼其明。至於陛下,二百有餘載矣。其間明聖相因,擾亂繼作,未有不委用賢士,親近正人,而能紹興徽烈者也。或一日不念,則顛覆大器,宗廟之恥,萬古為恨。
臣謹按《 春秋》,人君之道,在體元以居正。昔董仲舒為漢武帝言之略矣。其所未盡者,臣得為陛下備而陳之。夫繼故必書即位,所以正其始也;終必書所終之地,所以正其終也。故君者,所發必正言,所履必正道,所居必正位,所近必正人。臣又按《春秋》,閽寺弒吳子餘祭。書其名,《 春秋》譏其疏遠賢士,昵近刑人,有不君之道矣。伏惟陛下思祖宗開國之勤,念《 春秋》繼故之戒。將明法度之端,則發正言而履正道;將杜篡弒之漸,則居正位而近正人。遠刀鋸之殘,親骨鯁之直。輔臣得以專其任,庶寮得以守其官。柰何以褻近五六人,總天下之大政,外專陛下之命,內竊陛下之權,威攝朝廷,勢傾海內。群臣莫敢指其狀,天子不得制其心。禍稔蕭牆,奸生帷幄。臣恐曹節、侯覽,複生於今日矣。此宮闈之所以將變也。
臣謹按《 春秋》,魯定公元年春,王不書正月者。《春秋》以為先君不得正其終,則後君不得正其始,故曰定無正也。今忠賢無腹心之寄,閽寺專廢立之權.陷先帝不得正其終,致陛下不得正其始.況皇儲未建,郊祀未修,將相之職不歸,名分之宜不定.此社稷之所以將危也。
臣謹按《春秋》,王劄子殺召伯、毛伯。《春秋》之義,兩下相殺不書,而此書者,重其尊王命也。夫天之所授者在君,君之所操者在命。操其命而失之者,是不君也;侵其命而專之者,是不臣也。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將傾也。
臣謹按《春秋》,晉趙鞅以晉陽之兵叛入於晉。書其歸者,以其能逐君側之惡人,以安其君,故《春秋》善之。今威柄陵夷,藩臣跋扈。或有不達人臣之節,首亂者以安君為名;不究《春秋》之微,稱兵者以逐惡為義。則政刑不由乎天子,征伐必自於諸侯,此海內所以將亂也。故樊噲排闥而雪涕,袁盎當車以抗詞,京房發憤以殞身,竇武不顧而畢命。此陛下皆明知之耳。
臣謹按《春秋》,晉狐射姑殺陽處父。書襄公殺之者,以其君漏言也。襄公不能固陰重之機,處父所以及戕賊之禍,故《春秋》非之。夫上漏其情,則下不敢盡意;上泄其事,則下不敢盡言。故《傳》有造膝詭詞之文,《易》有失身害成之戒。今公卿大臣,非不欲為陛下言之,慮陛下必不能用之。陛下既忽之而不用,必泄其言,臣下既言之而不行,必嬰其禍。適足以鉗直臣之口,而重奸臣之威。是以欲盡其言,則有失身之懼;欲盡其意,則有害成之憂。故低徊鬱塞,以俟陛下感悟,然後盡其啟沃耳。陛下何不以聽朝之餘,明禦便殿,召當時賢相,與舊德老臣,訪持變安危之謀,求定傾救亂之術。塞陰邪之路,屏褻狎之臣,制侵陵迫脅之心,複門戶掃除之役,戒其所宜戒,憂其所宜憂。既不得理於前,當理於後,不得正其始,當正其終。則可以虔奉典謨,克丞丕構,終任賢之效,無旰食之憂矣。
臣前所謂若夫追蹤三五,紹複祖宗,宜鑒前古之興亡,明當時之成敗者。臣聞堯、舜之為君而天下大理者,以其能任九官、四嶽、十二牧,不失其舉,不二其業,不侵其職。居官惟其能,左右惟其賢。元凱在下,雖微而必舉;四凶在朝,雖強而必誅。考其安危,明其取捨。至秦之二代,漢之元、成,鹹願措國如唐、虞,致身如堯、舜。而終敗亡者,以其不見安危之機,不明取捨之道,不任大臣,不辨奸人,不親忠良,不遠讒佞。伏願陛下察唐、虞之所以興,而景行於前;鑒秦、之所以亡,而戒懼於後。陛下無謂廟堂無賢相,庶官無賢士。今綱紀未絕,典刑猶在,人誰不欲致身為王臣,致時為昇平?陛下何忽而不用之邪!又有居官非其能,左右非其賢,其惡如四凶,其詐如趙高,其奸如恭顯者,陛下又何憚而不去之邪!神器固有歸,天命固有分,祖宗固有靈,忠臣固有心。陛下其念之哉!昔秦之亡也,失於強暴;漢之亡也,失於微弱。強暴則賊臣畏死而害上,微弱則奸臣擅權而震主。臣伏見敬宗皇帝不虞亡秦之禍,不剪其萌。伏惟陛下深軫亡漢之憂,以杜其漸,則祖宗之鴻緒可紹,三五之遐軌可追矣。
臣前所謂陛下心有所未達,以下情塞而不得上通;行有所未孚,以上澤壅而不得下浹者。且百姓有塗炭之苦,陛下無由而知,則陛下有子惠之心,百姓無由而信。臣謹按《春秋》,書梁亡不書取者,梁自亡也。以其思慮昏而耳目塞,上出惡政,人為寇盜,皆不知其所以然,以其自取滅亡也。臣聞國君之所以尊者,重其社稷也;社稷之所以重者,存其百姓也。苟百姓之不存,則雖社稷不得固其重;苟社稷不重,則雖國君不得保其尊。故理天下者,不可不知百姓之情也。夫百姓者,陛下之赤子。陛下宜命慈仁者親之育之,如保傅焉,如乳哺焉,如師之教導焉。故人之於上也,敬之如神明,愛之如父母。今或不然,陛下親近貴幸,分曹建署,補除卒吏,召致賓客,因其貨賄,假其氣勢,大者統藩方,小者為牧守。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奸欺之罪。故人之於上也,畏之如豺狼,惡之如仇敵。今四海困窮,處處流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鰥寡孤獨者不得存,老幼疾病者不得養。加以國權兵柄,專在左右,貪臣聚斂以固寵,奸吏夤緣而弄法。冤痛之聲,上達於九天,下入於九泉,鬼神為之怨怒,陰陽為之愆錯。君門九重,而不得告訴,士人無所歸化,百姓無所歸命。官亂人貧,盜賊並起,土崩之勢,憂在旦夕。即不幸因之以師旅,繼之以凶荒,臣以謂陳勝、吳廣,不獨生於秦;赤眉、黃巾,不獨生於漢。臣所以為陛下發憤扼腕,痛心泣血也!如此則百姓有塗炭之苦,陛下何由而知之乎!有子惠之心,百姓安得而信之乎,致使陛下行有所未孚,心有所未達者,固其然也。臣聞昔漢元帝即位之初,更制七十餘事,其心甚誠,其稱甚美。然紀綱日紊,國祚日衰,奸凶日強,黎元日困者,以其不能擇賢明而任之,失其操柄也。自陛下禦宇,憂勤兆庶,屢降德音。四海之內,莫不抗首而長息,自喜複生於死亡之中也。伏願陛下慎終如始,以塞萬方之望。誠宜揭國權以歸其相,持兵柄以歸其將。去貪臣聚斂之政,除奸吏夤緣之害。惟忠賢是近,惟正直是用。內寵便辟,無所聽焉。選清慎之官,擇仁惠之長,毓之以利,煦之以和,教之以孝慈,導之以德義。去耳目之塞,通上下之情。俾萬國歡康,兆人蘇息,則心無所不達,而信無所不孚矣。
臣所言欲人之化也,在修已以先之者。臣聞德以修已,教以導人。修已也,則人不勸而自至;導人也。則人敦行而率從。是以君子欲政之必行也。故以身先之;欲人之從化也,故以道禦之。今陛下先之以身,而政未必行;禦之以道,而人未從化。豈不以立教之旨,未盡其方耶?夫立教之方,在乎君以明制之,臣以忠行之。君以知人為明,臣以匡時為忠。知人則任賢而去邪,匡時則固本而守法。賢不任則重賞不足以勸善,邪不去則嚴刑不足以禁非。本不固則人流,法不守則政散。而欲教之使必至,化之使必行,不可得也。陛下能斥姦邪不私其左右,舉賢正不遺其疏遠,則化洽於朝廷矣。愛人以敦本,分職而奉法,修其身以及其人,始於中而成於外,則化行於天下矣。
臣前所謂欲氣之和也。在遂性以導之者。當納人於仁壽也,夫欲人之仁壽也,在乎立制度,修教化。夫制度立則財用省,財用省則賦斂輕,賦斂輕則人富矣。教化修則爭競息,爭競息則刑罰清,刑罰清則人安矣。既富則仁義興焉,既安則壽考生焉。仁壽之心感於下,和平之氣應於上,故災害不作,休祥薦臻,四方底寧,萬物鹹遂矣。
臣前所言救災旱在致乎精誠者。臣謹按《春秋》,魯僖公一年之中,三書不雨者,以其人君有恤人之誌也。魯文公三年之中,一書不雨者,以其人君無恤人之心也。故僖致精誠而不害物,文無憫恤而變成災。陛下誠能有恤人之心,則無成災之變矣。
臣前所言廣播植在視乎食力者。臣謹按《春秋》,君人者必時視人之所勤,人勤於力則功築罕,人勤於財則貢賦少,人勤於食則百事廢。今財食與人力皆勤矣,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植不愆矣。
臣前所謂國廩罕蓄,本乎冗食尚繁者。臣謹按《春秋》,臧孫辰告糴於齊。《春秋》譏其國無九年之蓄,一年不登而百姓饑。臣願斥遊惰之徒以督其耕植,省不急之務以贍其黎元,則廩蓄不乏矣。
臣前所言吏道多端,本乎選用失當者。由國家取人不盡其材,任人不明其要故也。今陛下之用人也。求其聲而不求其實,故人之趨進也,務其末而不務其本。臣願核考課之實,定遷序之制則多端之吏道息矣。
臣前所言豪猾逾檢,由中外之法殊者。以其官禁不一也。臣謹按《春秋》,齊桓公盟諸侯不書日,而葵邱之盟特以日者。美其能宣天子之禁,率奉王官之法,故《春秋》備而書之。夫官者五帝、三王之所建也,法者高祖、太宗之所制也。法宜畫一,官宜正名。今又分外官、中官之員,立南司、北司之局。或犯禁於南,則亡命於北;或正刑於外,則破律於中。法出多門,人無所措。實由兵農勢異,而中外法殊也。臣聞古者因井田以制軍職,間農事以修武備。提封約卒乘之數,命將在公卿之列。故兵農一致,而文武同方,可以保乂邦家,式遏亂略。暨太宗皇帝肇建邦典,亦置府兵。台省軍衛,文武參掌。居閑歲則櫜弓力穡,將有事則釋耒荷戈。所以修複古制,不廢舊物。今則不然,夏官不知兵籍,止於奉朝請;大將不主兵事,止於養勳階。軍容合中官之政,戎律附內臣之職,首一戴武弁,嫉文職如仇讎;足一蹈軍門,視農夫如草芥。謀不足以剪除奸凶,而詐足以抑揚威福;勇不足以鎮衛社稷,而暴足以侵軼裏閭。羈絏藩臣,幹陵宰輔,隳裂王度,汨亂朝經。張武夫之威,上以制君父;假天子之命,下以馭英豪。有藏奸觀釁之心,無仗節死難之義。豈先王經文緯武之旨耶!臣願陛下貫文武之道,均兵農之功,正貴賤之名,一中外之法。還軍伍之職,修省署之官,近崇貞觀之規,遠複成周之制。自邦畿以刑於萬國,始天子而達於諸侯,則可以制豪猾之強,而無逾檢之患矣。
臣前所言生徒惰業,由學校之官廢者。蓋以國家貴其祿而賤其能,先其事而後其行。故庶官乏通經之學,諸生無修業之心矣。
臣前所言列郡幹禁,由授任非人者。臣以為刺史之任,理亂之根本係焉,朝廷之法制在焉。權可以抑豪猾,恩可以惠孤寡,強可以禦奸寇,政可以移風俗。其將校有曾經戰陣,及功臣子弟,各請隨宜酬賞,如無理人之術者,不當任此官,則絕幹禁之患矣。
臣前所言百工淫巧,由制度不立者。臣請以官位祿秩,制其器用車服,禁以金銀珠玉。錦繡雕鏤,不蓄於私室,則無蕩心之巧矣。
臣前所言辨枝葉者,在考言以詢行也;臣前所言形於恥格者,在道德而齊禮也;臣前所謂念生寡而食眾,可罷斥遊惰者,已備之於前矣。臣前所謂令煩而理鮮,要在察其行否者。臣聞號令者,乃理國之具也。君審而出之,臣奉而行之。或虧益止留,罪在不赦。今陛下令煩而理鮮,得非持之者為所蔽欺乎!
臣前所言博延群彥,願陛下必納其言;造庭待問,則小臣豈敢愛死者。臣聞晁錯為漢畫削諸侯之策,非不知其禍之將至也。忠臣之心,壯夫之節,苟利社稷,死無悔焉。今臣非不知言發而禍應,計行而身戮,蓋所以痛社稷之危,哀生人之困,豈忍姑息時忌,竊陛下一命之寵哉!昔龍逢死而啟殷,比幹死而啟周,韓非死而啟漢,陳蕃死而啟魏。今臣之來也。有司或不敢薦臣之言,陛下又無以察臣之心,退必受戮於權臣之手,臣幸得從四子遊於地下,固臣之願也。所不知殺臣者,臣死之後,將孰為啟之哉!至於人主之闕,政教之疵,前日之弊,臣既言之矣。若乃流下土之惠,修近古之治,而致和平者,在陛下行之而已。然上之所陳者,實以臣親承聖問,敢不條對。雖臣之愚,以為未及教化之大端,皇王之要道。伏惟陛下事天地以教人敬,奉宗廟以教人孝,養高年以教人悌,育百姓以教人慈,調元氣以煦育,扇太和於仁壽,可以逍遙而無為,端拱而成化。至若念陶鈞之道,在擇宰相而任之,使權造化之柄;念保定之功,在擇將帥而任之,使修閫外之寄;念百度之求正,在擇庶官而任之,使專職業之守;念萬姓之愁痛,在擇長吏而任之,使明惠養之術。自然言足以為天下教,動足以為天下法,仁足以勸善,義足以禁非。又何必宵衣旰食,勞神惕慮,然後以致其理哉!謹對。
source :
劉蕡 : 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B0%8D%E8%B3%A2%E8%89%AF%E6%96%B9%E6%AD%A3%E7%9B%B4%E8%A8%80%E6%A5%B5%E8%AB%AB%E7%AD%96
全唐文 - 卷七百四十六 -- 劉蕡 : 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85%A8%E5%94%90%E6%96%87/%E5%8D%B70746
作者:劉蕡 ( 唐)
問,朕聞古先哲王之理也,元默無為,端拱司契。陶心以居簡,凝日用於不宰。立本以厚下,推誠而建中。繇是天人通,陰陽和。俗躋仁壽,物無疵癘。噫!盛德之所臻,敻乎其莫可及已。三代令王,質文迭救,而巧偽滋熾,風流浸微。自漢魏已降,足徵益寡。朕顧昧理道,祇荷丕構。奉若謨訓,不敢荒寧。任賢惕厲,宵衣旰食。詎追三五之遐軌,庶紹祖宗之鴻緒。而心有所未達,行有所未孚。由中及外,闕政斯廣。是以人不率化,氣或堙厄。災旱竟歲,播植愆時。國廩罕蓄,乏九年之儲;吏道多端,微三載之績。京師諸夏之本也,將以觀理,而豪猾逾檢;大學明教化之源也。期於宣化,而生徒多惰業。列郡在乎頒條,而幹禁或未絕;百工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衰。俗隳風靡,積訛成蠹。其擇官濟理也,聽人以言,則枝葉難辨;禦下以法,則恥格不形。其阜則發號也。生之寡而食之眾,煩於令而鮮於理。思欲究此繆盭,致之治平。茲心浩然,若涉泉水。故前詔有司,博延群彥。佇啟宿懵,冀臻時雍。子大夫皆識達古今,誌在康濟。造庭待問,副朕虛懷。必當箴主之闕,辨政之疵。明綱條之所紊,稽庶富之所急。何術斯革於前弊,何澤斯惠於下土。何施而理古可近,何道而和氣可充。推之本源,著於條對。至若夷吾輕重之權,孰輔於理;嚴尤底定之策,孰葉於時。元凱之考課何先,叔子之克平何務。推此龜鑒,擇乎中庸。期在洽聞,朕將親覽。
對。褐衣小臣蕡,沐浴齋戒,伏於彤庭之下,謹頓首上言皇帝陛下。臣誠不佞,有匡國致君之術,無位而不得行;有犯顏敢諫之心,無路而不得達。但懷憤抑鬱,思有時而一發耳。常欲與庶人議於道,商旅謗於市,得通上聽,一悟主心。雖被妖言之罪,無所悔焉。況逢陛下以至德嗣興,以大明垂照,詢求過闕,諮訪謨猷,下制中外,舉能直言極諫者。臣既辱斯舉,專承大問,敢不悉意以言。至於上之所忌,時之所禁,權幸之所諱惡,有司之所予奪,臣愚不識。伏惟陛下少加優容,不使聖朝有讜直而受戮者,乃天下之幸也。非臣之所望也。謹昧死以對。
伏以聖策有思先古之理,念元默之化,將欲通天人以濟俗,和陰陽以煦物,見陛下慕道之深也。臣以為哲王之理,其則不遠,惟陛下致之之道何如耳。伏以聖策有祇荷丕構而不敢荒寧,奉若謨訓而罔有怠忽,見陛下憂勞之至也。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若夫追蹤三五,紹複祖宗,宜鑒前古之興亡,明當時之成敗。心有所未達,以下情蔽而不得上通;行有所未孚,以上澤壅而不能下達。欲俗之化也,在修己以先之,欲氣之和也,在遂性以道之。救災旱在致乎精誠,廣播植在視乎食力。國廩罕蓄,本乎冗食尚繁;吏道多端,本乎選用失當。豪猾逾檢,由中外之法殊;生徒惰業,由學校之官廢。列郡幹禁,由授任非人;百工淫巧,由制度不立。伏以聖策有擇官濟治之心,阜財發號之歎,見陛下教化之本也。且進人以行,則枝葉安有難辨乎;防下以禮,則恥格安有不形乎。念生寡而食眾,則可罷斥惰遊;念令煩而理鮮,要在察其行否,博延群彥,願陛下必納其言;造廷待問,則小臣其敢愛死。伏以聖策有求賢箴闕之言,審政辨疵之令,見陛下諮訪之心勤也。遂小臣屏奸豪之誌,則弊革於前;守陛下念康濟之言,則惠敷於下。邪正之道分,而治古可近。禮樂之方著,而和氣克充。至若夷吾之法,非皇王之權;嚴尤所陳,無最上之策。元凱之所先,不若唐堯考績;叔子之所務,不若虞舜舞幹。且俱非大德之中庸,未可為上聖之龜鑒。又何足為陛下道之哉!或有以係安危之機,兆存亡之變者。臣請披瀝肝膽,為陛下別白而重言之。
臣前所言哲王之理,其則不遠者,在陛下慎思之,力行之,始終不懈而已。臣謹按《春秋》,元者氣之始也,春者歲之始也。《春秋》以元加於歲,以春加於正,明王者當奉若天道,以謹其始也。又舉時以終歲,舉月以終時,《春秋》雖無事必書,首月以存時,明王者當奉若天道,以謹其終也。王者動作,始終必法於天者,以其運行不息也。陛下既能謹其始,又能謹其終,懋而修之,勤而行之,則可以執契而居簡,無為而不宰矣。廣立本之大業,崇建中之盛德矣。又安有三代循環之弊,而為巧偽滋熾之漸乎!臣故曰惟陛下致之之道何如耳。
臣前所謂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實以陛下誠憂勞之至也。臣聞不宜憂而憂者國必衰,宜憂而不憂者國必危。今陛下不以家國存亡之計,社稷安危之策,而降於清問,臣未知陛下以為布衣之臣,不足與定大計耶?或萬幾之勤,而聖慮有所未至也?不然,何宜憂者而不先憂乎!臣以為陛下之所慮者,宜先憂宮闈將變,社稷將危,天下將傾,海內將亂。此四者乃國家已然之兆,故臣謂聖慮宜先及之。夫帝業既艱難而成之,胡可容易而守之。昔太祖肇其基,高祖勤其績,太宗定其業,玄宗繼其明。至於陛下,二百有餘載矣。其間明聖相因,擾亂繼作,未有不委用賢士,親近正人,而能紹興徽烈者也。或一日不念,則顛覆大器,宗廟之恥,萬古為恨。
臣謹按《 春秋》,人君之道,在體元以居正。昔董仲舒為漢武帝言之略矣。其所未盡者,臣得為陛下備而陳之。夫繼故必書即位,所以正其始也;終必書所終之地,所以正其終也。故君者,所發必正言,所履必正道,所居必正位,所近必正人。臣又按《春秋》,閽寺弒吳子餘祭。書其名,《 春秋》譏其疏遠賢士,昵近刑人,有不君之道矣。伏惟陛下思祖宗開國之勤,念《 春秋》繼故之戒。將明法度之端,則發正言而履正道;將杜篡弒之漸,則居正位而近正人。遠刀鋸之殘,親骨鯁之直。輔臣得以專其任,庶寮得以守其官。柰何以褻近五六人,總天下之大政,外專陛下之命,內竊陛下之權,威攝朝廷,勢傾海內。群臣莫敢指其狀,天子不得制其心。禍稔蕭牆,奸生帷幄。臣恐曹節、侯覽,複生於今日矣。此宮闈之所以將變也。
臣謹按《 春秋》,魯定公元年春,王不書正月者。《春秋》以為先君不得正其終,則後君不得正其始,故曰定無正也。今忠賢無腹心之寄,閽寺專廢立之權.陷先帝不得正其終,致陛下不得正其始.況皇儲未建,郊祀未修,將相之職不歸,名分之宜不定.此社稷之所以將危也。
臣謹按《春秋》,王劄子殺召伯、毛伯。《春秋》之義,兩下相殺不書,而此書者,重其尊王命也。夫天之所授者在君,君之所操者在命。操其命而失之者,是不君也;侵其命而專之者,是不臣也。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將傾也。
臣謹按《春秋》,晉趙鞅以晉陽之兵叛入於晉。書其歸者,以其能逐君側之惡人,以安其君,故《春秋》善之。今威柄陵夷,藩臣跋扈。或有不達人臣之節,首亂者以安君為名;不究《春秋》之微,稱兵者以逐惡為義。則政刑不由乎天子,征伐必自於諸侯,此海內所以將亂也。故樊噲排闥而雪涕,袁盎當車以抗詞,京房發憤以殞身,竇武不顧而畢命。此陛下皆明知之耳。
臣謹按《春秋》,晉狐射姑殺陽處父。書襄公殺之者,以其君漏言也。襄公不能固陰重之機,處父所以及戕賊之禍,故《春秋》非之。夫上漏其情,則下不敢盡意;上泄其事,則下不敢盡言。故《傳》有造膝詭詞之文,《易》有失身害成之戒。今公卿大臣,非不欲為陛下言之,慮陛下必不能用之。陛下既忽之而不用,必泄其言,臣下既言之而不行,必嬰其禍。適足以鉗直臣之口,而重奸臣之威。是以欲盡其言,則有失身之懼;欲盡其意,則有害成之憂。故低徊鬱塞,以俟陛下感悟,然後盡其啟沃耳。陛下何不以聽朝之餘,明禦便殿,召當時賢相,與舊德老臣,訪持變安危之謀,求定傾救亂之術。塞陰邪之路,屏褻狎之臣,制侵陵迫脅之心,複門戶掃除之役,戒其所宜戒,憂其所宜憂。既不得理於前,當理於後,不得正其始,當正其終。則可以虔奉典謨,克丞丕構,終任賢之效,無旰食之憂矣。
臣前所謂若夫追蹤三五,紹複祖宗,宜鑒前古之興亡,明當時之成敗者。臣聞堯、舜之為君而天下大理者,以其能任九官、四嶽、十二牧,不失其舉,不二其業,不侵其職。居官惟其能,左右惟其賢。元凱在下,雖微而必舉;四凶在朝,雖強而必誅。考其安危,明其取捨。至秦之二代,漢之元、成,鹹願措國如唐、虞,致身如堯、舜。而終敗亡者,以其不見安危之機,不明取捨之道,不任大臣,不辨奸人,不親忠良,不遠讒佞。伏願陛下察唐、虞之所以興,而景行於前;鑒秦、之所以亡,而戒懼於後。陛下無謂廟堂無賢相,庶官無賢士。今綱紀未絕,典刑猶在,人誰不欲致身為王臣,致時為昇平?陛下何忽而不用之邪!又有居官非其能,左右非其賢,其惡如四凶,其詐如趙高,其奸如恭顯者,陛下又何憚而不去之邪!神器固有歸,天命固有分,祖宗固有靈,忠臣固有心。陛下其念之哉!昔秦之亡也,失於強暴;漢之亡也,失於微弱。強暴則賊臣畏死而害上,微弱則奸臣擅權而震主。臣伏見敬宗皇帝不虞亡秦之禍,不剪其萌。伏惟陛下深軫亡漢之憂,以杜其漸,則祖宗之鴻緒可紹,三五之遐軌可追矣。
臣前所謂陛下心有所未達,以下情塞而不得上通;行有所未孚,以上澤壅而不得下浹者。且百姓有塗炭之苦,陛下無由而知,則陛下有子惠之心,百姓無由而信。臣謹按《春秋》,書梁亡不書取者,梁自亡也。以其思慮昏而耳目塞,上出惡政,人為寇盜,皆不知其所以然,以其自取滅亡也。臣聞國君之所以尊者,重其社稷也;社稷之所以重者,存其百姓也。苟百姓之不存,則雖社稷不得固其重;苟社稷不重,則雖國君不得保其尊。故理天下者,不可不知百姓之情也。夫百姓者,陛下之赤子。陛下宜命慈仁者親之育之,如保傅焉,如乳哺焉,如師之教導焉。故人之於上也,敬之如神明,愛之如父母。今或不然,陛下親近貴幸,分曹建署,補除卒吏,召致賓客,因其貨賄,假其氣勢,大者統藩方,小者為牧守。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奸欺之罪。故人之於上也,畏之如豺狼,惡之如仇敵。今四海困窮,處處流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鰥寡孤獨者不得存,老幼疾病者不得養。加以國權兵柄,專在左右,貪臣聚斂以固寵,奸吏夤緣而弄法。冤痛之聲,上達於九天,下入於九泉,鬼神為之怨怒,陰陽為之愆錯。君門九重,而不得告訴,士人無所歸化,百姓無所歸命。官亂人貧,盜賊並起,土崩之勢,憂在旦夕。即不幸因之以師旅,繼之以凶荒,臣以謂陳勝、吳廣,不獨生於秦;赤眉、黃巾,不獨生於漢。臣所以為陛下發憤扼腕,痛心泣血也!如此則百姓有塗炭之苦,陛下何由而知之乎!有子惠之心,百姓安得而信之乎,致使陛下行有所未孚,心有所未達者,固其然也。臣聞昔漢元帝即位之初,更制七十餘事,其心甚誠,其稱甚美。然紀綱日紊,國祚日衰,奸凶日強,黎元日困者,以其不能擇賢明而任之,失其操柄也。自陛下禦宇,憂勤兆庶,屢降德音。四海之內,莫不抗首而長息,自喜複生於死亡之中也。伏願陛下慎終如始,以塞萬方之望。誠宜揭國權以歸其相,持兵柄以歸其將。去貪臣聚斂之政,除奸吏夤緣之害。惟忠賢是近,惟正直是用。內寵便辟,無所聽焉。選清慎之官,擇仁惠之長,毓之以利,煦之以和,教之以孝慈,導之以德義。去耳目之塞,通上下之情。俾萬國歡康,兆人蘇息,則心無所不達,而信無所不孚矣。
臣所言欲人之化也,在修已以先之者。臣聞德以修已,教以導人。修已也,則人不勸而自至;導人也。則人敦行而率從。是以君子欲政之必行也。故以身先之;欲人之從化也,故以道禦之。今陛下先之以身,而政未必行;禦之以道,而人未從化。豈不以立教之旨,未盡其方耶?夫立教之方,在乎君以明制之,臣以忠行之。君以知人為明,臣以匡時為忠。知人則任賢而去邪,匡時則固本而守法。賢不任則重賞不足以勸善,邪不去則嚴刑不足以禁非。本不固則人流,法不守則政散。而欲教之使必至,化之使必行,不可得也。陛下能斥姦邪不私其左右,舉賢正不遺其疏遠,則化洽於朝廷矣。愛人以敦本,分職而奉法,修其身以及其人,始於中而成於外,則化行於天下矣。
臣前所謂欲氣之和也。在遂性以導之者。當納人於仁壽也,夫欲人之仁壽也,在乎立制度,修教化。夫制度立則財用省,財用省則賦斂輕,賦斂輕則人富矣。教化修則爭競息,爭競息則刑罰清,刑罰清則人安矣。既富則仁義興焉,既安則壽考生焉。仁壽之心感於下,和平之氣應於上,故災害不作,休祥薦臻,四方底寧,萬物鹹遂矣。
臣前所言救災旱在致乎精誠者。臣謹按《春秋》,魯僖公一年之中,三書不雨者,以其人君有恤人之誌也。魯文公三年之中,一書不雨者,以其人君無恤人之心也。故僖致精誠而不害物,文無憫恤而變成災。陛下誠能有恤人之心,則無成災之變矣。
臣前所言廣播植在視乎食力者。臣謹按《春秋》,君人者必時視人之所勤,人勤於力則功築罕,人勤於財則貢賦少,人勤於食則百事廢。今財食與人力皆勤矣,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植不愆矣。
臣前所謂國廩罕蓄,本乎冗食尚繁者。臣謹按《春秋》,臧孫辰告糴於齊。《春秋》譏其國無九年之蓄,一年不登而百姓饑。臣願斥遊惰之徒以督其耕植,省不急之務以贍其黎元,則廩蓄不乏矣。
臣前所言吏道多端,本乎選用失當者。由國家取人不盡其材,任人不明其要故也。今陛下之用人也。求其聲而不求其實,故人之趨進也,務其末而不務其本。臣願核考課之實,定遷序之制則多端之吏道息矣。
臣前所言豪猾逾檢,由中外之法殊者。以其官禁不一也。臣謹按《春秋》,齊桓公盟諸侯不書日,而葵邱之盟特以日者。美其能宣天子之禁,率奉王官之法,故《春秋》備而書之。夫官者五帝、三王之所建也,法者高祖、太宗之所制也。法宜畫一,官宜正名。今又分外官、中官之員,立南司、北司之局。或犯禁於南,則亡命於北;或正刑於外,則破律於中。法出多門,人無所措。實由兵農勢異,而中外法殊也。臣聞古者因井田以制軍職,間農事以修武備。提封約卒乘之數,命將在公卿之列。故兵農一致,而文武同方,可以保乂邦家,式遏亂略。暨太宗皇帝肇建邦典,亦置府兵。台省軍衛,文武參掌。居閑歲則櫜弓力穡,將有事則釋耒荷戈。所以修複古制,不廢舊物。今則不然,夏官不知兵籍,止於奉朝請;大將不主兵事,止於養勳階。軍容合中官之政,戎律附內臣之職,首一戴武弁,嫉文職如仇讎;足一蹈軍門,視農夫如草芥。謀不足以剪除奸凶,而詐足以抑揚威福;勇不足以鎮衛社稷,而暴足以侵軼裏閭。羈絏藩臣,幹陵宰輔,隳裂王度,汨亂朝經。張武夫之威,上以制君父;假天子之命,下以馭英豪。有藏奸觀釁之心,無仗節死難之義。豈先王經文緯武之旨耶!臣願陛下貫文武之道,均兵農之功,正貴賤之名,一中外之法。還軍伍之職,修省署之官,近崇貞觀之規,遠複成周之制。自邦畿以刑於萬國,始天子而達於諸侯,則可以制豪猾之強,而無逾檢之患矣。
臣前所言生徒惰業,由學校之官廢者。蓋以國家貴其祿而賤其能,先其事而後其行。故庶官乏通經之學,諸生無修業之心矣。
臣前所言列郡幹禁,由授任非人者。臣以為刺史之任,理亂之根本係焉,朝廷之法制在焉。權可以抑豪猾,恩可以惠孤寡,強可以禦奸寇,政可以移風俗。其將校有曾經戰陣,及功臣子弟,各請隨宜酬賞,如無理人之術者,不當任此官,則絕幹禁之患矣。
臣前所言百工淫巧,由制度不立者。臣請以官位祿秩,制其器用車服,禁以金銀珠玉。錦繡雕鏤,不蓄於私室,則無蕩心之巧矣。
臣前所言辨枝葉者,在考言以詢行也;臣前所言形於恥格者,在道德而齊禮也;臣前所謂念生寡而食眾,可罷斥遊惰者,已備之於前矣。臣前所謂令煩而理鮮,要在察其行否者。臣聞號令者,乃理國之具也。君審而出之,臣奉而行之。或虧益止留,罪在不赦。今陛下令煩而理鮮,得非持之者為所蔽欺乎!
臣前所言博延群彥,願陛下必納其言;造庭待問,則小臣豈敢愛死者。臣聞晁錯為漢畫削諸侯之策,非不知其禍之將至也。忠臣之心,壯夫之節,苟利社稷,死無悔焉。今臣非不知言發而禍應,計行而身戮,蓋所以痛社稷之危,哀生人之困,豈忍姑息時忌,竊陛下一命之寵哉!昔龍逢死而啟殷,比幹死而啟周,韓非死而啟漢,陳蕃死而啟魏。今臣之來也。有司或不敢薦臣之言,陛下又無以察臣之心,退必受戮於權臣之手,臣幸得從四子遊於地下,固臣之願也。所不知殺臣者,臣死之後,將孰為啟之哉!至於人主之闕,政教之疵,前日之弊,臣既言之矣。若乃流下土之惠,修近古之治,而致和平者,在陛下行之而已。然上之所陳者,實以臣親承聖問,敢不條對。雖臣之愚,以為未及教化之大端,皇王之要道。伏惟陛下事天地以教人敬,奉宗廟以教人孝,養高年以教人悌,育百姓以教人慈,調元氣以煦育,扇太和於仁壽,可以逍遙而無為,端拱而成化。至若念陶鈞之道,在擇宰相而任之,使權造化之柄;念保定之功,在擇將帥而任之,使修閫外之寄;念百度之求正,在擇庶官而任之,使專職業之守;念萬姓之愁痛,在擇長吏而任之,使明惠養之術。自然言足以為天下教,動足以為天下法,仁足以勸善,義足以禁非。又何必宵衣旰食,勞神惕慮,然後以致其理哉!謹對。
source :
劉蕡 : 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B0%8D%E8%B3%A2%E8%89%AF%E6%96%B9%E6%AD%A3%E7%9B%B4%E8%A8%80%E6%A5%B5%E8%AB%AB%E7%AD%96
全唐文 - 卷七百四十六 -- 劉蕡 : 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85%A8%E5%94%90%E6%96%87/%E5%8D%B7074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