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革命分子耶穌: 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革命分子耶穌: 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Zealot: 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of Nazareth


內容簡介


反抗帝國,反抗權貴,耶穌是搞革命的猶太農民


本書重返歷史現場,還原耶穌的真實面貌,重新詮釋基督教的起源與精神


「 當我愈瞭解耶穌的 真實生平,愈瞭解他身處的動盪世界,以及他對羅馬暴政的反抗,我愈被他吸引。耶穌以猶太農民 與革命分子之姿,挑戰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的形貌,在我心中反而比教會塑造的超然絕塵形象更為真實。」──本書作者



本書試圖考察歷史上耶穌的真實面貌,也就是被基督教神化「之前」的耶穌。藉由羅馬帝國的文獻以及各種歷史考證,佐以聖經的描述,作者顛覆了傳統對於耶穌的許多詮釋。


根據作者考證,耶穌出生在貧窮的小鎮拿撒勒,家族多半從事木工與建築工,屬於底層階級,地位只比乞丐、奴隸高一點。他沒受過多少教育,目不識丁,可能是私生子。在拿撒勒,木工根本沒有工作可做,身為木匠的耶穌必須到城市工作。


年輕的耶穌從農村來到城市,他目睹巨大的城鄉差距。富有的城市公共設施周全、交通四通八達,而拿撒勒連一條道路都沒有。他也感受到巨富與赤貧。白天他為富有的猶太貴族蓋豪宅,晚上自己住的卻是破落的小屋。


農村的人不是跑到城市為富人做牛做馬,就是在農村辛苦耕種,供應糧食給城市的人。而住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大祭司,卻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勾結富商和官吏,壓迫底層猶太人,對他們課徵重稅,兼併他們的土地,使窮人陷入徹底的絕望,強盜與叛亂活動四起。


在迦南地區成為革命溫床的同時,有個名叫施洗者約翰的人在約旦河邊,一邊洗除人們的罪惡,一邊宣揚革命的理念。許多對羅馬帝國不滿的群眾慕名前來,耶穌也是其中之一。他接受約翰的教導,並在約翰死後成為他的繼承者。


耶穌回到家鄉,準備傳播上帝國度的到來與末日將近的訊息。他的鄰人不歡迎他,擔憂耶穌的激進主張會讓他們不得安寧。他的家人勸他當個安分的木工,但耶穌拒絕了。


耶穌批評權貴,挑戰既得利益者。他像個社運分子,衝進了象徵權力的堡壘:耶路撒冷聖殿。他堵住聖殿入口、打翻桌椅、趕走攤販,大肆批評時政。


耶穌宣稱在不久的未來,猶太人將擁有屬於自己的國度,既有的秩序將會反轉,富人與有權力的人將會變成窮人與無權力的人。他明知自己的言行將難逃一死,還是四處宣揚理念,直到羅馬人逮捕他,以煽動叛亂的罪名處死他。


耶穌死後,反抗羅馬的行動並未消減,一個革命家被處死,就有另一個革命家興起。加上羅馬派來的總督都是一些無能之輩,只忙著鞏固權力,不僅不理會民眾的不滿,還以殘酷的血腥鎮壓試圖嚇阻,最後民怨累積到極限,終於爆發全面性的革命。


西元六十六年的這場猶太革命十分慘烈,在耶路撒冷,羅馬軍隊殘暴地姦殺擄掠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幼,不論貧富,不論效忠羅馬或反抗羅馬,逢人便殺,甚至阻斷水源與糧源,讓人們活活餓死。


屠殺造成猶太人巨大的陰影,導致後世追隨者在宣揚耶穌事蹟時,因為害怕羅馬統治者報復,刻意降低耶穌的政治性與革命色彩,只強調神性與和平的一面。耶穌從此由帶領革命的猶太民族主義者,變成宣揚和平而不關心世俗的精神領袖。


透過本書,不僅可以瞭解耶穌的另一面,也理解一個國家 如何導致人民的反抗。而這樣的歷史至今在世界各地仍不斷上演著。


source :


革命分子耶穌: 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260912321742


大鵬金翅鳥, 鳳翼天翔

大鵬金翅鳥, 鳳翼天翔


大鵬金翅鳥,梵文音譯「迦樓羅」,又名「美翼」(Suparna),源於印度。佛教在印度興起後,將許多婆羅門教的神納入佛的護法神隊,迦樓羅也被引進爲天龍八部之一,是佛國世界中形體最大、性情凶猛的肉食飛禽。


據佛經記載,金翅鳥兩翅展開廣達336萬里,和《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相合,護持在佛祖釋迦牟尼左右。迦樓羅也是觀世音化身,出現在圓通寶殿;在密宗體系是佛的坐騎;在中國結合大鵬,在白族則結合金雞;泰國國徽、印度尼西亞國徽、蒙古首都市徽也是全鳥形象。


金翅鳥起初主要以食龍爲生,另外還吃金、銀、琉璃等「七寶」,後來也食五界一切眾生。金翅鳥的殺生,不是惡行,而是大慈悲行,其壽終時十分痛苦,會聳翅向下奮飛,穿過大海直達風輪層,大風又將它吹回,往返七次,最後回到須彌山。死時以前所食的龍毒齊發,使全身燃燒至灰飛煙滅,只剩純青琉璃,不壞心,如鳳凰涅盤重生。


據《華嚴經》:(金翅鳥王)安住無礙虛空之中,以清淨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



http://www.cafepress.com/hkdemocracy.1295776066


https://www.facebook.com/politicmood?fref=photo

孟子字義疏證

孟子字義疏證


丙申余少讀論語,端木氏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讀易,乃知畜性與天道在是。周道衰,舜、禹、湯、文、武、周公致治之法,煥乎有文章者,棄為陳跡。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使人於千百世治亂之故,制度禮樂因革之宜,如持權衡以御輕重,如規矩準繩之於方圜平直。


言似高遠,而不得不言。自孔子言之,實言前聖所未言;微孔子,孰從而聞之?故曰「不可得而聞」。是後私智穿鑿者,亦警於亂世,或以其道全身而遠禍,或以其道能誘人心有治無亂;而謬在大本,舉一廢百;意非不善,其言衹足以賊道,孟子於是不能已於與辯。當是時,群共稱孟子好辯矣。


孟子之書,有曰「我知言」,曰「遊於聖人之鬥者難為言」。蓋言之謬,非終於言也,將轉移人心;心受其蔽,必害於事,害於政。彼目之曰小人之害天下後世也,顯而共見;目之曰賢智君子之害天下後世也。相率趨之以為美言。其人人心深,禍斯民也大,而終莫之或寤。辯惡可已哉!


孟子辯楊、墨;後人習聞楊、墨、老、莊、佛之言,且以其言汩亂孟子之言,是又後乎孟子者之不可已也。苟吾不能知之亦已矣,吾知之而不言,是不忠也,是對古聖人賢人而自負其學,對天下後世之仁人而自遠於仁也。吾用是懼,述孟子字義疏證三卷。


韓退之氏曰:「道於楊、墨、老、莊、佛之學而欲之聖人之道,猶航斷港絕潢以望至於海也。故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嗚乎,不可易矣!休寧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829857


晚清文選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15550


曾胡治兵語錄 清 蔡鍔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46487


http://ctext.org/wiki.pl?if=gb&browse=260

http://ctext.org/searchbooks.pl?if=gb&author=%E5%AD%AB%E6%98%9F%E8%A1%8D

金瓶梅詞話萬歷本

金瓶梅詞話萬歷本


詞曰:

2 「丈夫只手把吳鉤,欲斬萬人頭。如何鐵石打成心性,卻為花柔。請看項籍並劉季,一似使人愁;只因撞著虞姬戚氏,豪傑都休。」


3 此一只詞兒,單說著情色二字,乃一體一用。故色絢於目,情感於心,情色相生,心目相視。亙古及今,仁人君子,弗合忘之。晉人云:「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如磁石吸鐵,隔礙潛通。無情之物尚爾,何況為人終日在情色中做活計一節。須而丈夫,只手把吳鉤。吳鉤,乃古劍也。古有「干將」、「莫邪」、「太阿」、「吳鉤」、「魚腸」、「躅鏤」之名,言丈夫心腸如鐵石,氣概貫虹霓,不免屈志於女人。


題起當時西楚霸王,姓項名籍,單名羽字。因秦始皇無道,南修五嶺,北築長城,東填大海,西建阿房,並吞六國,坑儒焚典,因與漢王劉邦,單名季字,時二人起兵,席卷三秦,滅了秦國,指鴻溝為界,平分天下。因用範增之謀,連敗漢王七十二陣。只因寵著一個婦人,名叫虞姬,有傾城之色,載於軍中,朝夕不離。


一旦被韓信所敗,夜走陰陵。為追兵所逼,霸王敗向江東取救,因舍虞姬不得,又聞四面皆楚歌。事發,嘆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畢,淚下數行,虞姬曰:


4 「大王莫非以賤妾之故,有費軍中大事?」霸王曰:「不然。吾與汝不忍相舍故耳!況汝這般容色,劉邦乃酒色之君,必見汝而納之。」虞姬泣曰:「妾寧以義死,不以苟生!」遂請王之寶劍,自刎而死。霸王因大慟,尋以自剄。史官有詩嘆曰:


5 「拔山力盡霸圖隳,  倚劍空歌不逝騅;


6 明月滿營天似水,  那堪回首別虞姬。」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23031

臨川集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178324


嘉祐集卷一·幾策一首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04686


陔餘叢考
http://ctext.org/searchbooks.pl?if=gb&author=%E8%B6%99%E7%BF%BC


http://ctext.org/wiki.pl?if=gb&browse=100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 卷二十一·序三 -- 送高閑上人序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 卷二十一·序三 -- 送高閑上人序


送高閑上人序 贊寧《高僧傳》云:閑,烏程人,克精書字。宣宗嘗召入,對御草聖,遂賜紫衣,後歸湖州開元寺終焉。閑嘗好以川白書真草,為世楷法。


茍可以寓其巧智,使機應於心,不挫於氣,則神完而守固,雖外物至,不膠於心。堯舜禹湯治天下,養叔治射,史記:養由基善射,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庖丁治牛,《莊子》養生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於此乎。師曠治音聲,曠字子野,晉平公時人。扁鵲治病,扁鵲即秦越人,晉昭公時人。僚之於丸,《莊子》: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


秋之於弈,《孟子》: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伯倫之於酒,劉伶字伯倫,晉人。樂之終身不厭,奚暇外慕?夫外慕徙業者,徙或作從,非是。皆不造其堂,不嚌其者也。嚌音劑。,側吏切。


往時張旭善草書,旭,蘇州吳郡人。時或作者,善或作喜,非是。不治他伎。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喜怒,《文苑》作:「喜焉草書,怒焉草書。」不平,監本作「平生」,皆非是。或無焉字。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


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或無猶字,非是。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今閑之於草書,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跡,未見其能旭也。為旭有道,利害必明,無遺錙銖;情炎于中,情,或作精。利欲斗進;有得有喪,勃然不釋,然後一決於書,而後旭可幾也。或無後字。


今閑師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膠。諸本並作膠,杭、歐、謝本作繆,莫侯切,猶綢繆也,《莊子》「內者不可繆而捉」,義蓋同此。今按:膠者,黏著之物,而其力之潰敗不黏為解。


今以下文「頹墮潰敗」之語反之,當定作「膠」。是其為心,必泊然無所起;其於世,必淡然無所嗜。二「所」下,方從杭本皆有「於」字,非是。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敗,或作散。則其於書得無象之然乎?


東坡《送參寥詩》云: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嘗屏。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頹然寄淡泊,誰與發豪猛。正謂此一段文意也。然吾聞浮屠人,善幻多技能。「善」,或從閣本作「喜」。今按「善幻」說已見第四卷《酬崔少府詩》。閑如通其術,則吾不能知矣。閑下或有師字。


方云:此篇用意皆本於《莊子》,所稱「宋元君畫圖,有一史後至,解衣礡[B18A]」,郭注云:「內足者神閑而意定。」又云:王彥法謂退之此數語,乃深得祖師向上休歇一路,其見處勝裴休遠甚。


今按:韓公本意,但謂人必有不平之心,鬱積之久而後發之,則其氣勇決,而伎必精。今高閑既無是心,則其為伎,宜其潰敗委靡,而不能奇,但恐其善幻多伎,則不可知耳。此自韓公所見,非如畫史祖師之說也。



http://24.media.tumblr.com/0ad83a68a44f0d703a1f8dcb8e7eb02c/tumblr_n21qds3Aq31rqrq7ho1_r2_500.gif

http://37.media.tumblr.com/9fd6677d3f8e9a607a8c330049097f84/tumblr_mq565i7dAE1s4u80lo1_500.gif


中港設統一IT 專業認可架構?睇下會計個班幾慘先啦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4/05/22/73156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該文于1978年 5月10日首次發表于中央黨校内部刊物《 理論動態》第60期上,次日,《光明日報》以特约評論員的署名全文發表于頭版。


該文全文 7000 餘字,主張 只能依靠社會實 踐檢驗真理;馬克思主義 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就是 理論與 實踐的統一;馬恩列斯毛諸位革命導師 都堅持用實踐 檢驗真理;任何理論 都要不斷接受實踐 的檢驗。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 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


“ 没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  理論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來源于實踐, 又能正確指導實踐,而理論 到底是不是正確地 指導了 實踐以及怎様才能正確地 指導實踐,一點也離不開 實踐的檢驗。不掌握 這個精神實質,那是 不可能真正 發揮理論 的作用的。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無待堂 : 大逆不道、狂妄之至,因而道統自立

無待堂 : 大逆不道、狂妄之至,因而道統自立。

. . .



無待堂 : 大逆不道、狂妄之至,因而道統自立。

. . .


要到豐臣秀吉病死,日軍才撒退。百忍成金的德村家康終於出頭,統一日本,建立江戶幕府,不久就開始鎖國排外。江戶時代的日本主義繼續上升,宇宙不再圍繞中國而轉。


山鹿素行的《中朝事實》視日本為中華,大陸中國為「外朝」,力陳日本人和知識界抱著中國大腿,不知自強:「愚生中華文明之土,未知其美,專嗜外朝之經典,嘐嘐慕其人物,何其放心乎?何其喪志乎?」


江戶時代無數漢學家,鑽研夫子之道,卻不認中國做「宗主」,因為他們之上,還有個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日本必須與中國分立,才有立足之地。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已經很清醒。


日本、越南,之後的韓國,都接受中原文明的滋養,但最後都走上自立之路。儒家的天下觀,在現代的標準是自我中心和文化歧視。在天朝眼中,周邊的叢爾小國乃是蠻夷。「蠻夷」在漢化之後,了解到華夷之辯,就會發現自己被在天朝體系之中的可憐位置。


越南一邊抗拒天朝,一邊建立自己的小中華體系:當勢力強大的時候,就迫柬埔寨和寮國這類國家向自己「朝貢」;日本漢化最深,所以反抗也最激烈。日本到了江戶時代,已有大量論述全盤否定大陸政權,以儒家華夷之辯的文化理論,斥大陸為蠻夷,證明日本繼承中華道統。



滿人入主中原,日本人不只有那一本《華夷變態》的小小一段:「今則四海之內,皆是胡服,中華文物蕩然無餘,先王法服,今盡為戲子軍玩笑之具……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


清軍入主中原,南明繼續抗清,更派人東渡日本,謂中國已陷於韃虜,欲向日本借兵「反攻大陸」。幕府當然是踩你都有味。


當時有個劇作家叫近松門左衛門,他創作了一部歌頌反清志士的劇,叫《國姓爺合戰》。此劇大受歡迎,在大坂巡迴公演了三年。因此,中原大陸被野蠻好戰的滿人入侵,舉國夷化的形象,已經深入民心。


source :


無待堂 : 大逆不道、狂妄之至,因而道統自立。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4/05/kingdom-under-the-he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