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

華夷變態 -- 林 春斎

華夷變態 -- 林 春斎

《 華夷變態 》 是日本江戶時代儒學學者林春勝( 號鵞峰,又稱林鵞峰 )、林信篤( 號鳳岡,又稱林鳳岡 )於 1732年 彙編的書[1],意指 中國變成蠻夷[2]。

是中日貿易的口述史料“唐船風說書”( 日本人所寫於中國的所見所聞 )之一,其序文中說「 崇禎登天 」之後,

" 大抵元氏雖入帝中國,天下猶未剃髮,今則四海之內,皆是胡服,中華文物蕩然無餘,先王法服,今盡為戲子軍玩笑之具……陷虜,唐魯才保南隅,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

林 鵞峰(はやし がほう、元和4年 5月29日( 1618年 7月21日) - 延宝8年 5月5日( 1680年 6月1日))は、江戸時代前期の儒者。林羅山の三男。名は又三郎・春勝・恕。字は子和・之道。号は春斎・鵞峰・向陽軒など。

華夷変態 -- 林 春斎, ( 1618-1680 ) ハヤシ, シュンサイ hayashi, shunsai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i08/ri08_02559/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林紓 : 韓柳文研究法

韓柳文研究法 林紓著
( 馮麗芳打字、林伯謙校訂 )

〈 韓柳文研究法序 〉

今之治古文者稀矣! 畏廬先生最推為老宿, 其傳譯稗官雜說徧天下, 顧其所自為者, 則矜慎斂遏, 一根諸性情, 劬學不倦。其於 《 史 》 《 漢 》 及 唐宋大家文 、, 誦之數十年, 說其義, 玩其辭, 醰醰乎其有味也。

往與余同客京師, 一見相傾倒, 別三年再晤, 陵谷遷變矣, 而先生之箸書談文如故。 一日, 出所謂 《 韓柳文研究法 》 見示, 且屬識數言。 世之小夫有一得, 輒祕以自矜, 而先生獨舉其平生辛苦以獲有者, 傾囷竭廩, 唯恐其言之不盡, 後生得此, 其知所津逮矣。

雖然,此先生之所自得也, 人不能以先生之得為己之得, 則仍誦讀如先生焉, 久之而悠然有會, 乃取先生之言證之, 或反疑其不必言; 然而不言, 則必不能久誦讀如先生決矣。

故先生言之也, 人之得不得於先生何與? 乃必傾囷竭廩, 唯恐其言之不盡, 嗚乎! 同類之相感相成, 其殆根於性情, 亦有弗能自已者乎!

桐城 馬其昶序

〈 韓文研究法 〉

韓氏之文, 不佞讀之二十有五年。 初誦李漢之言, 謂公之于文,「 摧陷廓清之功 , 比於武事, 可謂雄偉不常者矣。」心疑其說之過。 既而泛濫於雜家, 不惟於義法有所未嫻, 而且韓文之所不屑者, 則煩絮而道之; 韓文之所致意者, 則簡略而過之。

有時故作興會, 而韓之布陣不如是也; 有時謬為拗曲, 而韓之結構不如是也。 實則韓氏之能, 能詳人之所略, 又略人之所詳。常人恆設之籬樊, 學韓則障礙為之空; 常人流滑之口吻, 學韓則結習為之除。 漢所謂「 摧陷廓清 」者,或在是也。

蘇明允稱韓文能抑絕蔽掩, 不使自露, 不佞久乃覺之。 蔽掩, 昌黎之長技也。不善學者, 往往因蔽而晦, 累掩而澀。 此弊不惟樊宗師, 即皇甫持正亦恆蹈之。 所難者, 能於蔽掩中有淵然之光,蒼然之色, 所以成為昌黎耳。

雖然,明允能識昌黎為蔽掩, 而明允之文固非蔽掩者也。 吾思昌黎下筆之先, 必唾棄無數不應言與言之似是而非者, 則神志已空定如山嶽, 然後隨其所出, 移步換形, 只在此山之中, 而幽窈曲折, 使入者迷惘; 而按之實理, 又在在具有主腦, 用正眼藏, 施其神通以怖人, 人又安從識者。

淮海文字, 亦饒有風概, 顧終不能成為大家。其論韓文, 謂能鉤莊、列, 挾蘇、 張, 摭遷、固, 獵屈、宋, 折之以孔氏。其論去李漢遠矣。 韓文之摭遷、固, 容或有之, 至鉤莊、列, 挾蘇、張, 可決其必無。

昌黎學術極正, 闢老矣, 胡至乎鉤莊、列? 且方以正道匡俗, 又焉肯拾蘇、張之餘唾? 淮海見其離奇變化 , 謬指為莊、列, 縱橫引伸, 謬指為蘇、張。 詎知昌黎信道篤, 讀書多, 析理精, 行之以海涵地負之才, 施之以英華穠郁之色, 運之以神樞鬼藏之祕; 淮海目為所眩, 妄引諸人以實之, 又烏知昌黎哉?


讀昌黎「 五原 」篇, 語至平易。 然而能必傳者, 有見道之能, 復能以文述其所能者也。 宋之道學家, 如程、朱至矣, 問有論道之文習誦於學者之口者耶? 亦以質過於文。 深於文者, 遂不目之以文, 但目之以道, 道可喻于心, 不能常宣之於口, 故無傳耳。

昌黎於〈 原道 〉一篇, 疏濬如導壅, 發明如燭闇, 理足於中 ,造語復衷之法律, 俾學者循其塗軌而進, 即可因文以見道。 黃山谷曰: 「 文章必謹布置。每見後學,多告以〈 原道 〉命意曲折。」後以此既求古人法度, 如老杜〈 贈韋見素 〉詩, 布置最得正體。

如官府甲第, 廳堂房室, 各有定處, 不可亂也。 須知文之不亂, 恃其有法, 如不亂也。 昌黎生平好弄神通, 獨于「 五原 」篇, 沈實樸老, 使學者有塗軌可尋。 故〈 原道 〉一篇, 反覆伸明, 必大暢其所蓄而後止。

〈 原性 〉具萬古之特見, 折衷於孟軻、荀卿、揚雄三子之論 , 獨標真蘊。 其警快處, 能使人首肯其說; 其援引處, 能使人堅信其說。 〈 原毁 〉則道人情之所以然, 曲曲皆中時俗之弊。

公當日不見直於貞元之朝, 時相為趙憬、賈耽、盧邁, 咸不以公為能, 意必以毁之者。 故婉轉敍述毁之所以生 , 與見毁者之所以被禍之故, 未嘗肆詈, 而惡薄之人情, 揭諸篇端, 一無所漏 。所贈序與書多不平語, 而此篇獨沈吟反覆, 心傷世道, 遂不期成為至文耳。〈 原人 〉括,〈 原鬼 〉正, 均足以牖學者之識力。

昌黎雜著,自「五原」 迄於諸篇, 體制皆類子書。 而不佞所最心折者,為〈 對禹問 〉, 為〈 說馬 〉, 為〈 獲麟解 〉, 為〈 進學解 〉, 為〈 諱辯 〉, 為〈 伯夷頌 〉。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皇甫湜 : 韓愈神道碑

皇甫湜 : 韓愈神道碑

韓氏出晉穆侯。晉滅武穆之韓,而邑穆侯孫萬於韓,遂以為氏。後世稱王。漢之興,故韓襄王孫信有功,複封韓王,條葉遂著。後居南陽,又隸延州之武陽。拓跋後魏之帝,其臣有韓茂者,以武功顯,為尚書令,實為安定桓王。次子均襲爵,官至金部尚書,亦能以功名終。尚書曾孫叡素,為唐桂州長史,善化行於江嶺之間,於先生為王父,生贈尚書左仆射諱仲卿。仆射生先生。

先生諱愈,字退之。乳抱而孤,熊熊然角,嫂鄭氏異而恩鞠之。七歲屬文,意語天出。長悅古學,業孔子、孟子,而侈其文。秀人偉生,多從之遊,俗遂化服,炳炳烈烈,為唐之章。

貞元十四年,用進士從軍宰相董晉平汴州之亂,又佐除州、青、淄,通漕江淮。入官於四門,先生實師之。擢為禦史。

十九年,關中旱饑,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息。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請寬民徭而免田租之弊。專政者惡之,行為連州陽山令,陽山民至今多以先生氏洎字呼其子孫。累除國子博士,不麗邪寵,懼而中請分司東都避之。除尚書都官郎中,分司判祠部。中官號功德使,司京城觀寺,尚書斂手就職。

先生按《 六典 》,盡索之以歸,誅其無良,時其出入,禁嘩眾以正浮屠。授河南令。魏、鄆、幽、鎮各為留邸,貯潛卒以橐罪士,官無敢問者。先生將摘其禁,以壯朝廷,斷民署吏,候旦發,留守尹以聞,皆大恐,令遽相禁。

有使還為言,憲宗悅曰:「 韓愈助我者。 」是後鄆邸果謀反東都,將屠留守以應淮、蔡。華州刺史奏華陰令柳澗贓,詔貶澗官。先生守尚書職方郎中,奏疏言:「 華近在國城門外,刺史奏縣令罪,不參驗,坐郡。 」禦史考實,奏事如州,宰相不為堅白本意,先生竟責出省。複比部郎中修史,主柄者不喜,不卒展用。再遷中書舍人,廷議蔡叛可誅,與眾意違,改右庶子。

十二年七月,詔禦史中丞司彰義君討元濟。出關趨汴,說都統宏,宏悅用命,遂至郾城。勢審其賊虛實,請節度使裴度曰:「 某領精兵千人取元濟。 」度不聽察。居數日,李自文城果行,無人,擒賊以獻,遂平蔡方,三軍之士為先生恨。複謂度曰:「 今藉聲勢,王承宗可以辭取,不煩兵矣。 」得柏耆,先生受詞,使耆執筆書之,持以入鎮,承宗恐懼,割德、棣以降,遣子入侍。還拜弄部侍郎。

憲宗盛儀衛迎佛骨,士女縱觀傾城,先生大懼,遂移典校上章極諫,貶潮州刺史。大官謫為州縣,薄不治務,先生臨之,若以資遷。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鮮魚稻蟹,不暴民物。掠賣之口,計庸免之,未相直,輒與錢贖。及不還,著之赦令。轉刺袁州,治袁州如潮。征拜國子祭酒,其屬一奏用儒生,日集講說生徒,官之以藝學淺深為顧,侍品豪曹遊益不留。

既除兵部侍郎,方鎮反,太原兵以輕利誘回紇,召先生禍福,譬引虎齧臃血,直今所患,非兵不足,遽疏陳得失。王廷湊屠衣冠,圍牛元翼,人情望之若大蚖虺,先生奉詔入賊,淵然無事行者。既至,召眾賊帥前,抗聲數責,致天子命,詞辯而銳,悉其機情,賊眾懼伏。賊帥曰:「 惟公指。 」公乃約之出元翼,歸士大夫之喪。功可意而複,穆公大喜,且欲相之。

遷吏部侍郎。會京兆尹以不治聞,遂以遷拜,敕曰:「 朕屈韓愈公為尹,宜令無參禦史,不得為故常。兼禦史大夫用優之。 」禁軍老奸,宿惡不攝,盡縛送獄,京理恪然。禦史中丞有寵,旦夕且相,先生不詣,固為恥矣。

械囚送府,令取尹狀決之,先生脫囚械縱去。禦史悉奏,宰相乘之,兩改其官。複為吏部侍郎,銓不鎖,入吏,選父七十、母六十、身七十,悉與三利取才,財勢路絕。病滿三月免。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裏第,年五十七。嗣天子不禦朝,贈禮部尚書。寶曆元年三月癸酉,葬河南某縣。

先叔父雲卿,當肅宗、代宗朝,獨為文章官。兄會,亦顯名,官至起居舍人。會妻之亡,先生以期衰服服焉,用報之。朝有大獄大疑,文武會同,莫先發言,先生援《 經 》引決,考合《 傳 》《 記 》,侃侃正色,伏其所詞。執女政而出,又曰:「 其賢善耳。 」必心躍色揚,鉤而遊之,內外惸弱悉撫之,一親以仁,使男有官,女有從,而不啻於己生。

交於人,已而我負,終不計,死則庀其家,均食剖資。與人故,雖微弱,待之如賢戚。人詬笑之,愈篤。未嚐一食不對客,閨人或晝見其麵,退相指語,以為異事。實嗜才技,毫細無所略,然而天下之進士而後者望風戁畏,以為瑞人神士,朗出天外,不可梯接,非有奇卓,望門不敢造。

未嚐宿貸,有餘財,每曰:「 吾明日解衣質食,今存者已多矣。 」遺命喪葬,無不如禮。俗習夷狄,盡寫浮圖,日以七數之,及拘陰陽,所謂吉凶,一無汙我。夫人高平郡君,狐前進士昶,謹以承命。湜既以銘先生墓矣,又悉敘其係葉德詔於碑,以圖永久,而揭以詞:

韓因朔封,自武之穆。厥全趙孤,天下陰福。子孫宜昌,宣惠遂王。秦絕韓祀,蟣虱有子。繼王陽翟,繼王安定。三王其爵,韓氏何盛。桂胃係雅,三祖官下。秘書發祥,追錫仆射。徑孰道荒,物喪其明。誰懇其治,先生之生。先生之武,襲蹈聖矩。

基於其身,克後其所。居歸丘軻,危解禍羅。具兮素兮,有何多。靡引而忘,天吝其施。垂升乃頹,群心孔哀。厥聲赫赫,滿華遍貊。年千世百,新在竹帛。我銘在碑,展我哀思。



皇甫湜 : 昌黎韓先生墓誌銘

皇甫湜 : 昌黎韓先生墓誌銘

韓文公墓誌銘( 並序 )

長慶四年八月,昌黎韓先生既以疾免吏部侍郎,書諭湜曰:「 死能令我躬所以不隨世磨滅者惟子,以為囑。 」其年十二月丙子,遂薨。明年正月,其孤昶,使奉功緒之錄,繼訃以至。三月癸酉,葬河南河陽,乃器而敘銘其墓,其詳將揭之於神道碑雲。

先生諱愈,字退之,後魏安桓王茂六代孫。祖朝散大夫桂州長史諱叡素,父秘書郎贈尚書左僕射諱仲卿。先生七歲好學,言出成文。及冠,恣為書以傳聖人之道,人始未信。既發不掩,聲震業光,眾方驚爆,而萃排之。乘危將顛,不懈益張,卒大信於天下。

先生之作,無圓無方,至是歸工。抉經之心,執聖之權,尚友作者,跋邪抵異,以扶孔氏,存皇之極。知與罪,非我計。茹古涵今,無有端涯,渾渾灝灝,不可闚校。及其酣放,豪曲快字,淩紙怪發,鯨鏗春麗,驚耀天下。然而栗密窈眇,章妥句適,精能之至,入神出天。嗚呼極矣,後人無以加之矣,姬氏以來,一人而已矣!

始先生以進士三十有一仕曆官。其為禦史、尚書郎、中書舍人,前後三貶,皆以疏陳治事,廷議不隨為罪。常惋佛老氏法潰聖人之堤,乃唱而築之,及為刑部侍郎,遂章言憲宗迎佛骨非是,任為身恥,震怒天顏,先生處之安然,就貶八千裏海上。

嗚呼!古所謂「 非苟知之,亦允蹈之 」者耶?吳元濟反,吏兵久屯無功,國涸將疑,眾懼洶洶,先生以右庶子兼禦史中丞行軍司馬,宰相軍出潼關,請先乘遽至汴,感說都統,師乘遂和,卒擒元濟。王庭湊反,圍牛元翼於深,救兵十萬,望不敢前,詔擇庭臣往諭,眾栗縮,先生勇行。

元稹言於上曰:「 韓愈可惜。 」穆宗悔,馳詔無徑入,先生曰:「 止君之仁,死臣之義。 」遂至賊營,麾其眾責之,賊恇汗伏地,乃出元翼。《 春秋 》美臧孫辰告糴於齊,以為急病,校其難易,孰為宜褒?嗚呼先生,真古所謂大臣者耶!還拜京兆尹,斂禁軍,貼旱糴,齾幸臣之鋩。再為吏部侍郎。薨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

先生與人洞朗軒辟,不施戟級。族姻友舊不自立者,必待我然後衣食嫁娶喪葬。平居雖寢食,未嚐去書,怠以為枕,餐以飴口,講評孜孜,以磨諸生。恐不完美,遊以詼笑嘯歌,使皆醉義忘歸。嗚呼!可謂樂易君子,鉅人長者矣。夫人高平郡君範陽盧氏,孤前進士昶,婿左拾遺李漢、集賢校理樊宗懿,次女許嫁陳氏,三女未笄。銘曰:

惟天有道,在我先生。萬頸胥延,坐廟坐行。令望絕邪,痌此四方。惟聖有文,乖微歲千。先生起之,焯役於前。廣義滂仁,耿照充天。有如先生,而合亙年。按我章書,經紀大環。唫不時施,昌極後昆。噫嘻永歸,奈知之悲。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唐宋八大家古文 -- 沈德潛選編 ; 宋晶如注釋

唐宋八大家古文 -- 沈德潛選編 ; 宋晶如注釋

唐宋八大家古文 -- 沈德潛選編 ; 宋晶如注釋

唐宋八家文読本 増評: 沈徳潜撰,頼山陽評 , 16冊(巻1−30),甲府:温故堂,明19.2

唐宋八家文読本[第1冊]巻1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4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2冊]巻2,3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5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3冊]巻4,5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6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4冊]巻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7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5冊]巻7,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8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6冊]巻9,1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9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7冊]巻11,1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0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8冊]巻13,14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1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9冊]巻15,1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2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0冊]巻17,1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3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1冊]巻19,2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4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2冊]巻21,2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5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3冊]巻23,24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6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4冊]巻25,2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7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5冊]巻27,2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8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6冊]巻29,3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9

see also :
唐宋八家文讀本--巻1-30 : 沈徳潛 評點, 頼山陽 増評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i13/i13_01056/





文章筆法辨析 : 羅君籌著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文章筆法辨析 : 羅君籌著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文章筆法辨析 : 羅君籌著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36綱

林紓 -- 韓柳文研究法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1.pdf

〈 韓柳文研究法序 〉. 今之治古文者稀矣!畏廬先生最推為老宿,其傳譯稗官雜說徧天下,顧其所. 自為者,則矜慎斂 ...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3.pdf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2.pdf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第1冊]巻之1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第1冊]巻之1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32

唐宋八大家古文 : 香港中學中國文學名著選讀簡介 -- 教學建議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3687/09.pdf

「 唐宋八大家 」是指唐、宋時期八位傑出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
鞏、王安石,這個稱號最先由明代中葉古文家茅坤(1515 – 1601)提出,但茅坤這個提法是有淵源的。

明代初年的 朱右曾經選輯韓、柳、歐陽、曾、王、三蘇等八人的文章,編成《 八先生文集 》,把他們稱為「 八先生 」,可惜此書影響不大,沒有流傳下來。

茅坤編纂《 唐宋八大家文鈔 》,正式使用「 唐宋八大家 」的名稱,由於這書流傳甚廣,影響極大,因此「 唐宋八大家 」的稱號得以確定,並一直流行至今。

後人對這個稱號並不是一致贊成的,例如袁枚就認為「明代門戶之習,始於國事,而終於詩文。故於詩則分唐、宋,分盛、中、晚;於古文又分為八,皆好事者之為也,不可以為定稱也。」(《 小倉山房續文集‧書茅氏八家文選 》)。

但是「 八家 」代表唐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已成定論,不易推翻。茅坤的選本雖然在當時「 家弦戶誦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但是對一般人來說,這一百四十四卷的選本,卷帙浩繁,很難遍讀。

沈德潛的《唐宋八大家古文》只有三十卷,對初學者來說,篇幅較為適中。他在書的序文說,編選此書的目的是「俾讀者視為入門軌涂,志發軔也。」可見這個選本是為了方便初學唐宋古文的人而編寫的。他更希望「初學者熟讀深思,有得於心,由此以覽茅氏、儲氏1所葺,並窺八家全文,更有曠然心目間者。」

本書特色

全書三十卷。卷一至卷六為韓愈文,卷七至卷九為柳宗元文,卷十至卷十四為歐陽修文,卷十五至十七為蘇洵文,卷十
八至二十四為蘇軾文,卷二十五至二十六為蘇轍文,卷二十七至卷二十八為曾鞏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為王安石文。

唐代作家中,韓愈入選的文章最多,共六卷;宋代作家中,蘇軾入選的文章最多,共七卷。入選文章最少的作家是宋代的蘇轍、曾鞏和王安石,每人只有兩卷。

選篇的多寡,顯然是根據八大家的成就和歷史地位而定,這點充分反映了編者過人的識見。入選文章,大多為舊時家塾子弟所誦習的名篇。

沈德潛對文章所作眉批、旁批和總評,考辨有關史事或分析文章的筆法結構,除了表達一己之見外,並引用前人評語,頗具參考價值。

近人 宋晶如的注釋,雖然不夠細緻詳盡,但對讀者理解文章內容,極有幫助。此書對八家的各體古文,都有選輯,例如韓愈的論說、雜著、書簡、書序、贈序、題記、表狀、傳記、碑誌、祭文等各種體裁的古文代表作,都根據性質排列在一起。

大抵現時坊間流行的八家文選本所收錄的文章,差不多都可以在此書找到。

唯一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沒有收錄柳宗元的寓言小品如《 三戒 》、《 蝜蝂傳 》、《 羆說 》,歐陽修的《 醉翁亭記 》、《 祭石曼卿文 》,蘇軾的《 記承天寺夜遊 》等膾炙人口的文章。至於歐陽修的《 秋聲賦 》和 蘇軾的《 前赤壁賦 》等不可多得的佳作,限於此書只收古文的體例,沈氏唯有割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