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論近人說易, 張惠言為顓門, 焦循為通學, 學者當先觀二家之書

論近人說易, 張惠言為顓門, 焦循為通學, 學者當先觀二家之書

 from :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易經

論近人說易, 張惠言為顓門,  焦循為通學,  學者當先觀二家之書


近儒說易,惟焦循張惠言最善,其成書稍後,四庫未收,故提要亦未及稱許,實皆學易者所宜急治。


焦氏說易,獨辟畦町,以虞氏之旁通,兼荀氏之升降,意在采漢儒之長而去其短。


易通釋 六通四辟皆有據依,  易圖略 複演之為圖,而於孟氏之卦氣,京氏之納甲,鄭氏之爻辰,皆駮正之,以示後學。


易章句 簡明切當,亦與虞氏為近。學者先玩章句,再考之通釋, 圖略,則於易有從入之徑,無望洋之歎矣。


張氏著 周易虞氏義,復有 虞氏消息,  虞氏易禮, 易事, 易言, 易候,篤守家法,用功至深,漢學顓門,存此一線。


治顓門者,當治張氏之書,以窺漢易之旨。


若欲先明義理,當觀王注, 而折衷於程傳,亦不失為易之正傳。

wikisource : 皮錫瑞 : 經學通論 -- 易經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7%B6%93%E5%AD%B8%E9%80%9A%E8%AB%96/%E6%98%93%E7%B6%93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王陽明靖亂錄

王陽明靖亂錄


第一卷        

  詩曰:

  綿綿聖學已千年,兩字良知是口傳。
        欲識渾淪無斧鑿,須知規矩出方圓。
        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
        握手臨岐更何語,慇懃莫愧別離筵。


  這首詩,乃是國朝一位有名的道學先生別門生之作。那位道學先生,姓王,雙名守仁,字伯安;學者稱為 陽明先生;乃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人也。


  如今且說「 道學 」二字,道乃道理,學乃學問。有道理,便有學問。不能者,待學而能;不知者,待問而知。問總是學,學總是道,故謂之道學。


  且如鴻濛之世,茹毛飲血,不識不知,此時尚無道理可言,安有學問之名?自伏羲始畫八卦,製文字,洩天地之精微,括人事之變化,於是學問漸興。


  據古書所載,黃帝學於太真,顓帝學於錄圖,帝嚳學於赤松子,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湯學於伊尹,文王學於時子思,武王學於尚父,成王學於周公。這幾箇有名的帝王,天縱聰明,何所不知?何所不能?只為道理無窮,不敢自是,所以必須資人講解。此乃道學淵源之一派也。


  自周室東遷,教化漸衰,處士橫議。天生孔聖人出來,刪述《 六經 》,表章五教,上接文武周公之脈,下開百千萬世之緒。此乃帝王以後第一代講學之祖。


  漢儒因此立為經師。《 易經 》有田何、丁寬、孟喜、梁丘賀等,《 書經 》有伏勝、孔安國、劉向、歐陽高等,《詩經》有申培、毛公、王吉、匡衡等,《 禮經 》有大戴、小戴、後蒼、高堂生等,《 春秋 》有公羊氏、穀梁氏、董仲舒、睦弘等。各執專經、聚徒講解。當時明經行修者,薦舉為官,所以人務實學,風俗敦厚。


  及唐以詩賦取士,理學遂癈。惟有昌黎伯韓愈,獨發明道術,為一代之大儒。


  至宋太祖崇儒重道,後來真儒輩出,為濂洛關閩之傳。濂以周茂叔為首,洛以二程為首,關以張橫渠為首,閩以朱晦庵為首,於是理學大著。


  許衡、呉澄當胡元腥世,猶繼其脈,迄於皇明。薛瑄、羅倫、章懋、蔡清之徒,皆以正誼明道、清操勁節相尚,生為名臣,沒載祀典。然,功名事業總不及陽明先生之盛。

  即如講學一途,從來依經傍註。惟有先生揭「 良知 」二字為宗,直扶千聖千賢心印,開後人多少進修之路。只看他一生行事,橫來豎去,從心所欲,勘亂解紛,無不底績;都從良知揮霍出來。


真箇是卷舒不違乎時,文武惟其所用。這纔是有用的學問!這纔是真儒!所以國朝道學公論必以陽明先為第一。有詩為證:


    世間講學盡皮膚,虛譽雖隆實用無。
                養就良知滿天地,陽明纔是仲尼徒!


王陽明靖亂錄
http://www.open-lit.com/bookindex.php?gbid=431

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三卷 日本弘毅館刊本
http://shanben.ioc.u-tokyo.ac.jp/main_p?nu=B2013200&order=rn_no&no=00223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轉] : 心經 : 香港母語版

[轉] : 心經 : 香港母語版

QUOTE:

心經香港語版


無限慈悲佛祖响佢非官能體驗嘅深度完全智慧修行嘅時候,探索人類嘅形態同埋官感等一共五種元素,佢現見到其實呢啲元素都喺冇獨立個別嘅存在性嘅。


嗱,徒第,形態喺虛空,虛空亦即喺形態,形態同虛空冇分別,虛空同形態亦冇分別,形態本身就喺虛空,虛空本身即喺形態。感受、觸覺、 想像,同埋知覺 ( 其餘嘅四種官感 ) 都 ( 同形態 ) 喺一樣。所有現實世界嘅自然法則都冇實體性質,冇所謂產生,冇所謂消失,冇所謂污染,冇所謂純淨,冇所謂缺漏,冇所謂完美。

所以,徒第,响空虛入面冇形態,冇感受,冇觸覺,冇想像,冇知覺,冇眼,冇耳,冇鼻,冇脷,冇身體,冇思想,冇形像,冇聲,冇氣味,冇味道,冇對物體嘅接觸;冇眼嘅視覺等等一直到冇思想嘅知覺,冇愚昧無知,亦冇愚昧無知嘅消失,直到冇衰老同死亡,亦冇衰老同死亡嘅消失。


冇痛苦,冇痛苦嘅源頭,冇痛苦嘅消失,冇令痛苦消失嘅途徑。冇知到,冇得到,亦冇唔喺得到。所以,冇所謂 " 得到 "  你最大嘅生存智慧。


依照完全智慧修行,冇任何意識神緒嘅蒙敝,冇殘餘意識神緒嘅蒙敝,就冇所謂恐懼,就可以越過唔真實嘅幻想,直到最終完全醒覺解脫。


所有响三個唔同時間存在嘅所有真實智慧智者過渡嘅時候,都喺依照最真確嘅最終完全智慧。


所以已經過渡嘅智者嘅智慧頌詞,最終嘅頌詞,冇嘢可以相比嘅過渡頌詞,可以安撫所有痛苦,喺最真實而且絕冇虛假嘅。


有一首真實智慧嘅冥想頌詞喺咁講嘅:過渡,過渡,過渡到另一邊岸,大家一齊過渡到另一邊岸。


真實智慧就喺咁,講完。


ENDQUOTE

source:

心經: 香港母語版
http://www.inmediahk.net/heart-sutra

心經: 香港母語版
http://www.freehongkong.net/%E5%BF%83%E7%B6%93-%E9%A6%99%E6%B8%AF%E6%AF%8D%E8%AA%9E%E7%8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