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澤瀉 ( 正純)--沢潟先生全集上巻--傳習錄參考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57471/327
木村拓哉 : Cantonese : 痴撚線
CM 木村拓哉 TamaHome「チラシ篇」30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GMwfk9Trhw&feature=player_embedded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處士王心齋先生艮--明儒學案
王心齋--泰州學派
處士王心齋先生艮--明儒學案
王艮字汝止,號心齋,泰州之安豐場人。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從父商於山東,常銜 《 孝經》、《 論語》、《 大學》 袖中,逢人質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啟之。
其父受役,天寒起盥冷水,先生見之,痛哭曰:「 為人子而令親如此,尚得為人乎?」於是有事則身代之。先生雖不得專功於學,然默默參究,以經證悟,以悟釋經,曆有年所,人莫能窺其際也。一夕夢天墮壓身,萬人奔號求救,先生舉臂起之,視其日月星辰失次,複手整之。覺而汗溢如雨,心體洞徹。
記曰:「 正德六年間,居仁三月半。」自此行住語默,皆在覺中。乃按 《 禮經》 制五常冠、深衣、大帶、笏板服之,曰:「 言堯之言,行堯之行,而不服堯之服,可乎?」時陽明巡撫江西,講良知之學,大江之南學者翕然信從。
顧先生僻處,未之聞也。有黃文剛者,吉安人而寓泰州,聞先生論,詫曰:「 此絕類王巡撫之談學也。」先生喜曰:「 有是哉!雖然王公論良知,艮談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與天下後世也;如其異也,是天以艮與王公也。」
即日啟行,以古服進見,至中門舉笏而立,陽明出迎於門外。始入,先生據上坐。辯難久之,稍心折,移其坐於側。論畢,乃歎曰:「簡易直截,艮不及也。」下拜自稱弟子。退而繹所聞,間有不合,悔曰:「 吾輕易矣!」明日入見,且告之悔。
陽明曰:「善哉!子之不輕信從也。」先生複上坐,辯難久之,始大服,遂為弟子如初。陽明謂門人曰:「向者吾擒宸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矣。」
陽明歸越,先生從之。來學者多從先生指授,已而歎曰:「 千載絕學,天啟吾師,可使天下有不及聞者乎?」因問陽明以孔子轍環車制,陽明笑而不答。歸家遂自創蒲輪,招搖道路,將至都下。
有老叟夢黃龍無首,行雨至崇文門,變為人立。晨起往候,而先生適至。當是時,陽明之學,謗議蜂起,而先生冠服言動,不與人同,都人以怪魁目之。同門之在京者勸之歸,陽明亦移書責之,先生始還會稽。
陽明以先生意氣太高,行事太奇,痛加裁抑,及門三日不得見。陽明送客出門,先生長跪道旁,曰:「 艮知過矣。」陽明不顧而入,先生隨至庭下,厲聲曰:「 仲尼不為已甚。」陽明方揖之起。陽明卒於師,先生迎哭至桐廬,經紀其家而後返。
開門授徒,遠近皆至。同門會講者,必請先生主席。陽明而下,以辯才推龍溪,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於眉睫之間,省覺人最多。
謂「 百姓日用即道」,雖僮仆往來動作處,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聞者爽然。禦史吳疏山悌上疏薦舉,不報。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卒,年五十八。
先生以「 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身與天下國家一物也,格知身之為本,而家國天下之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反己,是格物底工夫,故欲齊治平在於安身。
《 易》 曰:‘ 身安而天下國家可保也。’ 身未安,本不立也,知身安者,則必愛身、敬身。愛身、敬身者,必不敢不愛人、不敬人。能愛人、敬人,則人必愛我、敬我,而我身安矣。一家愛我敬我,則家齊,一國愛我敬我,則國治,天下愛我敬我,則天下平。故人不愛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人不敬我,非特人之不敬,己之不敬可知矣。」此所謂 淮南格物也。
子劉子曰:「 後儒格物之說,當以淮南為正。」第少一註腳,格知誠意之為本,而正修治平之為末,則備矣。然所謂安身者,亦是安其心耳,非區區保此形骸之為安也。彼居危邦、入亂邦,見幾不作者,身不安而心固不安也,不得已而殺身以成仁。文王之羑裏,夷、齊之餓,心安則身亦未嘗不安也。
乃先生又曰:「 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為下矣。而以緡蠻為安身之法,無乃開一臨難苟免之隙乎? 」先生以九二見龍為正位,孔子修身講學以見於世,未嘗一日隱也。
故有以伊、傅稱先生者,先生曰:「 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學我不由,伊、傅得君,可謂奇遇,如其不遇,終身獨善而已。孔子則不然也。 」此終蒲輪轍環意見,陽明之所欲裁抑者,熟處難忘也。於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之學,終隔一塵。
先生曰:「 聖人以道濟天下,是至重者道也;人能弘道,是至重者身也。道重則身重,身重則道重,故學也者,所以學為師也,學為長也,學為君也。以天地萬物依於身,不以身依於天地萬物,舍此皆妾婦之道。」聖人複起不易斯言。
處士王心齋先生艮--明儒學案
王艮字汝止,號心齋,泰州之安豐場人。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從父商於山東,常銜 《 孝經》、《 論語》、《 大學》 袖中,逢人質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啟之。
其父受役,天寒起盥冷水,先生見之,痛哭曰:「 為人子而令親如此,尚得為人乎?」於是有事則身代之。先生雖不得專功於學,然默默參究,以經證悟,以悟釋經,曆有年所,人莫能窺其際也。一夕夢天墮壓身,萬人奔號求救,先生舉臂起之,視其日月星辰失次,複手整之。覺而汗溢如雨,心體洞徹。
記曰:「 正德六年間,居仁三月半。」自此行住語默,皆在覺中。乃按 《 禮經》 制五常冠、深衣、大帶、笏板服之,曰:「 言堯之言,行堯之行,而不服堯之服,可乎?」時陽明巡撫江西,講良知之學,大江之南學者翕然信從。
顧先生僻處,未之聞也。有黃文剛者,吉安人而寓泰州,聞先生論,詫曰:「 此絕類王巡撫之談學也。」先生喜曰:「 有是哉!雖然王公論良知,艮談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與天下後世也;如其異也,是天以艮與王公也。」
即日啟行,以古服進見,至中門舉笏而立,陽明出迎於門外。始入,先生據上坐。辯難久之,稍心折,移其坐於側。論畢,乃歎曰:「簡易直截,艮不及也。」下拜自稱弟子。退而繹所聞,間有不合,悔曰:「 吾輕易矣!」明日入見,且告之悔。
陽明曰:「善哉!子之不輕信從也。」先生複上坐,辯難久之,始大服,遂為弟子如初。陽明謂門人曰:「向者吾擒宸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矣。」
陽明歸越,先生從之。來學者多從先生指授,已而歎曰:「 千載絕學,天啟吾師,可使天下有不及聞者乎?」因問陽明以孔子轍環車制,陽明笑而不答。歸家遂自創蒲輪,招搖道路,將至都下。
有老叟夢黃龍無首,行雨至崇文門,變為人立。晨起往候,而先生適至。當是時,陽明之學,謗議蜂起,而先生冠服言動,不與人同,都人以怪魁目之。同門之在京者勸之歸,陽明亦移書責之,先生始還會稽。
陽明以先生意氣太高,行事太奇,痛加裁抑,及門三日不得見。陽明送客出門,先生長跪道旁,曰:「 艮知過矣。」陽明不顧而入,先生隨至庭下,厲聲曰:「 仲尼不為已甚。」陽明方揖之起。陽明卒於師,先生迎哭至桐廬,經紀其家而後返。
開門授徒,遠近皆至。同門會講者,必請先生主席。陽明而下,以辯才推龍溪,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於眉睫之間,省覺人最多。
謂「 百姓日用即道」,雖僮仆往來動作處,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聞者爽然。禦史吳疏山悌上疏薦舉,不報。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卒,年五十八。
先生以「 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身與天下國家一物也,格知身之為本,而家國天下之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反己,是格物底工夫,故欲齊治平在於安身。
《 易》 曰:‘ 身安而天下國家可保也。’ 身未安,本不立也,知身安者,則必愛身、敬身。愛身、敬身者,必不敢不愛人、不敬人。能愛人、敬人,則人必愛我、敬我,而我身安矣。一家愛我敬我,則家齊,一國愛我敬我,則國治,天下愛我敬我,則天下平。故人不愛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人不敬我,非特人之不敬,己之不敬可知矣。」此所謂 淮南格物也。
子劉子曰:「 後儒格物之說,當以淮南為正。」第少一註腳,格知誠意之為本,而正修治平之為末,則備矣。然所謂安身者,亦是安其心耳,非區區保此形骸之為安也。彼居危邦、入亂邦,見幾不作者,身不安而心固不安也,不得已而殺身以成仁。文王之羑裏,夷、齊之餓,心安則身亦未嘗不安也。
乃先生又曰:「 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為下矣。而以緡蠻為安身之法,無乃開一臨難苟免之隙乎? 」先生以九二見龍為正位,孔子修身講學以見於世,未嘗一日隱也。
故有以伊、傅稱先生者,先生曰:「 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學我不由,伊、傅得君,可謂奇遇,如其不遇,終身獨善而已。孔子則不然也。 」此終蒲輪轍環意見,陽明之所欲裁抑者,熟處難忘也。於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之學,終隔一塵。
先生曰:「 聖人以道濟天下,是至重者道也;人能弘道,是至重者身也。道重則身重,身重則道重,故學也者,所以學為師也,學為長也,學為君也。以天地萬物依於身,不以身依於天地萬物,舍此皆妾婦之道。」聖人複起不易斯言。
明儒學案--泰州學案一
明儒學案--泰州學案一
前言
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
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然龍溪之後,力量無過於龍溪者,又得江右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決裂。
泰州之後,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傳至顏山農、何心隱一派,遂複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
顧端文曰:「 心隱輩坐在利欲膠漆盆中,所以能鼓動得人,只緣他一種聰明,亦自有不可到處。」羲以為非其聰明,正其學術也。所謂祖師禪者,以作用見性。諸公掀翻天地,前不見有古人,後不見有來者。
釋氏一棒一喝,當機橫行,放下拄杖,便如愚人一般。諸公赤身擔當,無有放下時節,故其害如是。今之言諸公者,大概本弇州之 《 國朝叢記》,弇州蓋因當時爰書節略之,豈可為信?羲攷其派下之著者,列於下方。. . . . . .
前言
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
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然龍溪之後,力量無過於龍溪者,又得江右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決裂。
泰州之後,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傳至顏山農、何心隱一派,遂複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
顧端文曰:「 心隱輩坐在利欲膠漆盆中,所以能鼓動得人,只緣他一種聰明,亦自有不可到處。」羲以為非其聰明,正其學術也。所謂祖師禪者,以作用見性。諸公掀翻天地,前不見有古人,後不見有來者。
釋氏一棒一喝,當機橫行,放下拄杖,便如愚人一般。諸公赤身擔當,無有放下時節,故其害如是。今之言諸公者,大概本弇州之 《 國朝叢記》,弇州蓋因當時爰書節略之,豈可為信?羲攷其派下之著者,列於下方。. . . . . .
王艮雜著--王心齋--泰州學派
王艮雜著--王艮雜著--王心齋--泰州學派
《孝箴》
父母生我﹐形氣俱全。形屬乎天﹐氣本乎地﹐中涵太極﹐號人之天。此人之天﹐即天之
天﹐此天不昧﹐萬理森然。動則俱動﹐靜則通焉。天人感應﹐因體同然。天人一理﹐無大小
焉。一有所昧﹐自暴棄焉。惟念此天﹐無時不見﹐告我同志﹐勿為勿遷。外全形氣﹐內保其
天。苟不得已﹐殺身成天。古有此輩﹐殷三仁焉。斷發文身﹐泰伯之天﹔採薇餓死﹐夷齊之
天﹔不逃待烹﹐申生之天﹔啟手啟足﹐曾子之全。敬身為大﹐孔聖之言。孔曾斯道﹐吾輩當
傳﹐一日克復﹐曾孔同源。
《孝弟箴》
事親從兄﹐本有其則。孝弟為心﹐其理自識。愛之敬之﹐務至其極。愛之深者﹐和顏悅
色﹔敬之篤者﹐怡怡侍側。父兄所為﹐不可不識﹔父兄所命﹐不可不擇。所為若是﹐終身踐
跡﹔所為未是﹐不可姑息。所命若善﹐盡心竭力﹔所命未善﹐反復思繹。敷陳義理﹐譬喻端
的。陷之不義﹐于心何懌﹖父兄之愆﹐子弟之責。堯舜所為﹐無過此職。
《鰍鱔說》( 一作鰍鱔賦)
道人閑行于市﹐偶見肆前育鱔一缸﹐覆壓纏繞﹐奄奄然若死之狀。忽見一鰍從中而出﹐
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後﹐周流不息﹐變動不居﹐若神龍然。其鱔因鰍得以轉身通氣
﹐而有生意。是轉鱔之身﹐通鱔之氣﹐存鱔之生者﹐皆鰍之功也。雖然﹐亦鰍之樂也﹐非專
為憫此鱔而然﹐亦非為望此鱔之報而然﹐自率其性而已耳。於是道人有感﹐喟然嘆曰﹕“吾
與同類並育于天地之間﹐得非若鰍鱔之同育于此缸乎﹖吾聞大丈夫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為天
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幾不在茲乎﹖”遂思整車束裝﹐慨然有周流四方之志。少頃﹐忽見風
雲雷雨交作﹐其鰍乘勢躍入天河﹐投于大海﹐悠然而逝﹐縱橫自在﹐快樂無邊。回視樊籠之
鱔﹐思將有以救之﹐奮身化龍﹐復作雷雨﹐傾滿鱔缸﹐於是纏繞覆壓者﹐皆欣欣然有生意。
俟其眚醒﹐精神同歸于長江大海矣。道人欣然就車而行﹐或謂道人曰﹕“將入樊籠乎﹖”曰
﹕“否。吾豈■(左‘誇’右‘包’)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將高飛遠舉乎﹖”曰﹕
“否。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然則如之何﹖”曰﹕“雖不離于物﹐亦不囿于物也。”
因詩以示之曰﹕“一旦春來不自由﹐遍行天下壯皇州。有朝物化天人和﹐麟鳳歸來堯舜秋。
”
《復初說》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本必端﹐端本﹐誠其心而已矣。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
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誠則無事矣。故誠者﹐聖人之本。聖﹐
誠而已矣。是學至聖人﹐只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知不善之動者﹐良知也﹔知不善之動而復
之﹐乃所謂致良知以復其初也。
《安定書院記》
《通書》曰﹕曷為天下善﹖曰﹕師師者立乎中﹐善乎同類者也。故師道立則善人多﹐善
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非天下之至善﹐其孰能與于此哉﹖昔胡安定先生﹐泰州人也﹐有
志于學﹐一鄉崇祀﹐為百世師﹐況天下之至善乎﹖
今豫章瑤王先生﹐予同門友也。學于陽明先生﹐遵良知精一之傳﹐來守是邦﹐以興起斯
文為己任﹐構安定書院﹐召遠近之士﹐居而教之﹐是一時之盛舉也。余家居安豐﹐去此百里
許﹐亦承其召而往學焉。
予謂道在天地間﹐實無古今之異﹐自古惟有志者得聞之。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其餘何足言哉﹖嗟夫﹗有志之士﹐何代無之﹐若非明師良友鼓舞于前﹐誘掖獎勸﹐抑其
過引其不及﹐以至於中﹐其不至於半途而廢﹑行不著習不察﹑流于異端枝葉者鮮矣。予也東
西南北之人也﹐今瑤湖先生轉官北上﹐予亦歸省東行﹐辱諸友相愛﹐後會難期﹐故書此以為
後日之記雲。
《明哲保身論》
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所謂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人皆有之
﹐聖人與我同也。
知保身者﹐則必愛身如寶。能愛身﹐則不敢不愛人。能愛人﹐則人必愛我。人愛我﹐則
吾身保矣。能愛人﹐則不敢惡人。不惡人﹐則人不惡我。人不惡我﹐則吾身保矣。能愛身者
﹐則必敬身如寶。能敬身﹐則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則人必敬我。人敬我﹐則吾身保矣。能
敬身﹐則不敢慢人﹐不慢人﹐則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則吾身保矣。此仁也﹐萬物一體之道
也。以之齊家﹐則能愛一家矣。能愛一家﹐則一家者必愛我矣。一家者愛我﹐則吾身保矣。
吾身保﹐然後能保一家矣。以之治國﹐則能愛一國矣。能愛一國﹐則一國者必愛我。一國者
必愛我﹐則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後能保一國矣。以之平天下﹐則能愛天下矣。能愛天下﹐
則天下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莫不尊親﹐則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後能保天下矣。
此仁也﹐所謂至誠不息也﹐一貫之道也。人之所以不能者﹐為氣稟物欲之偏。氣稟物欲
之偏﹐所以與聖人異也。與聖人異﹐然後有學也。學之如何﹖明哲保身而已矣。
如保身而不知愛人﹐必至於適己自便﹐利己害人。人將報我﹐則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
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國家哉﹖此自私之輩﹐不知本末一貫者也。若夫知愛人而不知愛身﹐必
至於烹身割股﹐捨生殺身﹐則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君父哉﹖此忘本逐末之
徒﹐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故君子之學﹐以己度人。己之所欲﹐則知人之所欲﹔己之所惡﹐
則知人之所惡。故曰﹕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必至於內不失己﹐外不失人
﹐成己成物而後已。此恕也﹐所謂致曲也﹐忠恕之道也。故孔子曰﹕敬身為大。孟子曰﹕守
身為大。曾子啟手啟足﹐皆此意也。
古今之囑臨別者﹐必曰保重。保重﹐謂保身也。有保重之言﹐而不告以保身之道﹐是與
人未忠者也。吾與瑤湖子相別而告之以此者﹐非瑤湖子不知此而告之﹐欲瑤湖子告之于天下
後世之相別者也。
《樂學歌》
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慾縛。私慾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
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後學﹐學便然後樂。樂是學﹐學是
樂。于戲﹗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
《天理良知說》
或問﹕“天理良知之學同乎﹖”
曰﹕“同。”
“有異乎﹖”
曰﹕“無異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惟其不
慮而知﹐不學而能﹐所以為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也
。故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良知也。入太廟每事問﹐是天理也。惟其知
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所以入太廟每事問。惟其入太廟每事問﹐便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
不知。曰致曰體認﹐知天理也。否則日用不知矣。”
曰﹕“以子之言﹐天理良知之學同而無疑矣。人又以為異者﹐何哉﹖”
曰﹕“學本無異﹐以人之所見者﹐各自為異耳。如一人有名焉﹐有字焉。有知其名而不
知其字者﹐則執其名為是﹐而以稱字者為非也。有知其字而不知其名者﹐則執其字為是﹐而
以稱其名為非也。是各以自己之所見者為是﹐以人之所見者為非也。既知人矣﹐又知名矣﹐
又知字矣﹐是既以己之所見者為是﹐又知人之所見者亦為是也。夫然後洞然無疑矣。”
《勉仁方》
予幸辱諸友相愛﹐彼此切磋砥礪﹐相勉于仁﹐惟恐其不能遷善改過者﹐一體相關故也。
然而不知用力之方﹐則有不能攻己過而惟攻人之過者﹐故友朋之道往往日見其疏也。是以愛
人之道而反見惡于人者﹐不知反躬自責故也。予將有以諭之。
夫仁者愛人﹐信者信人﹐此合外內之道也。于此觀之﹐不愛人﹐不仁可知矣。不信人﹐
不信可知矣。故愛人者人恆愛之﹐信人者人恆信之﹐此感應之道也。于此觀之﹐人不愛我﹐
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人不信我﹐非特人之不信﹐己之不信可知矣。君子為己之
學﹐自修之不暇﹐奚暇責人哉﹖自修而仁矣﹐自修而信矣﹐其有不愛我信我者﹐是在我者
行之有未深﹐處之有未洽耳﹐又何責焉﹖
故君子反求諸身﹐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以至於顏子之犯而不校者﹐如此之用功也。然
則予之用功﹐其當以顏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抑不當以顏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夫仁者﹐以
天地萬物為一體﹐一物不獲其所﹐即己之不獲其所也﹐務使獲所而後已。故人人君子﹐比屋
可封﹐天地位而萬物育﹐此予之志也。故朋之來也﹐予日樂之﹔其未來也﹐予日望之﹐此予
之心也。
今朋友自遠方而來者﹐豈徒然哉﹖必有以也。觀其離父母﹐別妻子﹐置家業﹐不遠千里
而來者﹐其志則大矣﹐其必有深望于予者也﹐予敢不盡其心以孤其所望乎﹖是在我者必有所
責任矣。朋之來也﹐而必欲其成就﹐是予之本心也。而欲其速成則不達焉。必也使之明此良
知之學﹐簡易快樂﹐優游厭飫﹐日就月將﹐自改自化而後已。故君子之道﹐以人治人﹐改而
止。其有未改﹐吾寧止之乎﹖
若夫講說之不明﹐是己之責也﹔引導之不時﹐亦己之責也。見人有過而不能容﹐是己之
過也﹔能容其過而不能使之改正﹐亦己之過也。欲物正而不先正己者﹐非大人之學也。故誠
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
時措之宜也。是故君子學不厭而教不倦者﹐如斯而已矣。
觀其汲汲皇皇﹑周流天下﹐其仁可知矣。文王小心翼翼﹐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其
仁可知矣。堯舜兢兢業業﹐允執厥中﹐以四海困窮為己責﹐其仁可知矣。觀夫堯舜文王孔子
之學﹐其同可知矣。其位分雖有上下之殊﹐然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則一也。顏淵曰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吾儕其勉之乎﹗吾儕其勉之乎﹗
然則予之用功﹐其當以堯舜文王孔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抑不當以堯舜文王孔子自望而
望于諸友乎﹖噫﹐我知之矣﹗而今而後﹐予當自仁矣﹐予當自信矣﹐予當自仁而仁于諸友矣
﹐予當自信而信于諸友矣﹗然則予敢不自用功而自棄而棄于諸友乎﹖予知諸友之相愛﹐肯不
自用功而自棄而棄予乎﹖故知此勉仁之方者﹐則必能反求諸其身。能反求諸其身而不至於相
親相愛者﹐未之有也。
《大成歌》(寄羅念庵)
十年之前君病時﹐扶危相見為相知。十年之後我亦病﹐君期枉顧亦如之。始終感應如一
日﹐與人為善誰同之﹖堯舜之為乃如此﹐芻蕘詢及復奚疑﹖我將大成學印證﹐隨言隨悟隨時
躋。只此心中便是聖﹐說此與人便是師。至易至簡至快樂﹐至尊至寶至清奇。隨大隨小隨我
學﹐隨時隨處隨人師。掌握乾坤大主宰﹐包羅天地真良知。自古英雄誰能此﹖開闢以來惟仲
尼。仲尼之後微孟子﹐孟子之後又誰知﹖廣居正路致知學﹐隨語斯人隨知覺。自此以往又如
何﹖吾儕同樂同高歌。隨得斯人繼斯道﹐太平萬世還多多。我說道心中和﹐原來個個都中和
。我說道心中正﹐原來個個心中自中正。常將中正覺斯人﹐便是當時大成聖。自此以往又如
何﹖清風明月同高歌。同得斯人說斯道﹐大明萬世還多多。
《王道論》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書》曰﹕“刑期于無刑。”此王道也。夫所謂
王道者﹐存天理遏人欲而已矣。天理者﹐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
有信是也。人欲者﹐不孝不弟﹐不睦不姻﹐不任不恤﹐造言亂民是也。存天理﹐則人欲自遏
﹐天理必見。是故堯舜在位﹐比屋可封﹔周公輔政﹐比屋可封。是其驗也。蓋刑因惡而用﹐
惡因無教養而生。苟養之有道﹐教之有方﹐則衣食足而禮養興﹐民自無惡矣。刑將安施乎﹖
然養之之道﹐不外乎務本節用而已。古者田有定制﹐民有定業﹐均節不忒﹐而上下有經
﹐故民志一而風俗淳。眾皆歸農﹐而冗食游民無所容于世。今天下田制不定而游民眾多﹐制
用無節而風俗奢靡。所謂一人耕之﹐十人從而食之﹐一人蠶之﹐百人從而衣之。欲民無飢寒
﹐不可得也。飢寒切身﹐而欲民之不為非﹐亦不可得也。今欲民得其養﹐在去天下虛縻無益
之費﹐而制用有經﹐重本抑末。使巧詐游民﹐各皆立本。如此則生者眾而食之寡﹐為之疾而
用之舒﹐而財用無不足矣。
其三代貢助徹之法﹑後世均田限田之議﹑可分世業之制﹐必俟人心和洽﹐方可斟酌行之
。師其意而不泥其跡﹐行之有漸﹐則通變得宜﹐民皆安之而不見其擾矣。所謂人心和洽﹐又
在教之有方﹐而教之之方﹐唐虞三代備矣。昔者堯舜在上﹐懮民之逸居無教而近于禽獸也﹐
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也。是故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
之。一曰六德﹕智仁聖義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先德
行而後文藝﹐明倫之教也。又為比閭族黨州鄉之法以聯屬之﹐使之相親相睦﹑相愛相勸以同
歸于善。故凡民之有德行才藝者﹐必見于人倫日用之間﹐而一鄉之人無不信之者。及其鄉舉
裡選之時﹐比以告閭﹐閭以告族﹐族以告黨﹐黨以告州﹐州以告鄉﹐而鄉大夫則以所舉者為
是而不復考其德行才藝﹐悉以敬賢之禮遇之﹐不若後世之猜忌防閑也。鄉大夫舉于司徒﹐司
徒荐于天子﹐天子拜而受之﹐登于天府﹐使司馬論才而授任。是故在上者專以德行舉士﹐在
下者專以德行取士。父兄以德行教之﹐子弟以德行學之﹐師保以德行勉之﹐鄉人以德行榮之
。是上下皆趨於德行﹐躬行實踐于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間﹐不復營心于功名富貴之末﹐而功
名富貴自在其中矣。故在上者專取天下之賢以為輔相﹐不欲遺天下之賢﹐是與天下之人為善
也。在下者專舉天下之賢以為己功﹐不敢蔽天下之賢﹐是勸天下之人為善也。精神命脈上下
流通﹐日新月盛﹐以至愚夫愚婦皆知所以為學﹐而不至於人人君子﹑比屋可封﹐未之有也。
後世以來﹐非不知道德仁義為美﹐亦非不知道德仁義為教﹐而所以取士者﹐不專以道德
仁義﹐而先于文藝之末。故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在上者以文藝取士﹐在下者以文藝
舉士﹐父兄以文藝教之﹐子弟以文藝學之﹐師保以文藝勉之﹐鄉人以文藝榮之﹐而上下皆趨
於文藝矣。故當時之士﹐自幼至老﹐浩瀚于辭章﹐�沒于記誦﹐無晝無夜﹐專以文藝為務。
蓋不如此﹐則不足以應朝廷之選而登天子之堂﹐以榮父母﹐以建功業﹐光祖宗而蔭子孫矣。
方其中式之時﹐雖田夫野叟﹐兒童走卒﹐皆知欽敬。故學校之外﹐雖王宮國都府郡之賢士大
夫﹐一皆文藝之是貴﹐而莫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學矣。而況窮鄉下邑﹐愚夫愚婦又安知所
以為學在﹖所以飽食暖衣逸居﹐無教而近于禽獸﹐以至傷風敗俗﹑輕生滅倫﹑賊君棄父﹐無
所不至。而冒犯五刑﹐誅之不勝其誅﹐刑之無日而已。豈非古所謂不教而殺﹐罔民者哉﹖嗚
呼﹗言至於此﹐可不痛心﹗
今欲變而通之﹐惟在重師儒之官﹐選天下道德仁義之士以為學校之師﹐其教之也必先德
行而後文藝﹐廢月書季考之繁﹐復飲射讀法之制。取之之法﹐科貢之典﹐祖宗舊制﹐雖不可
廢﹐當于科貢之外﹐別設一科與科貢並行﹐如漢之賢良方正孝廉。我太祖人才之類﹐不拘成
數﹐務得真才。其賓興之典﹐當重于科貢。果有真才﹐而位列亦出進士之右﹐其科貢之中﹐
苟文優而行劣者﹐必在所絀﹐行優而文雖劣者﹐亦在所取。精神意思﹐惟以德行為主﹐使天
下之人﹐曉然知德行為重﹐六藝為輕。如此﹐則士皆爭自刮磨砥礪以趨於道德仁義之域﹐而
民行可興矣。夫養之有道而民生遂﹐教之有方而民行興﹐率此道也以往而悠久不變﹐則仁漸
義摩﹐淪膚浹髓﹐道德可一﹐風俗可同﹐刑措不用﹐而三代之治可幾矣。然非天子公卿講學
明理﹐躬行于上以倡率之﹐則徒法不能以自行﹐而卒亦不可致矣。苟不知從事于此而惟末流
是務﹐則因陋就簡﹐補弊救偏﹐雖不無一時歡虞之效﹐隨世以就功名﹐終歸于苟焉而已﹐非
王道之大也。
○又曰﹕“為人君者﹐體天地好生之心﹐布先生仁民之政﹐依人心簡易之理﹐因祖宗正
大之規﹐象陰陽自然之勢﹐以天下治天下﹐斯沛然矣。”(點校者注﹕此段原文如此。似他
人對王艮此篇文章的評論﹐不知是否是王艮之論中本來就附有此評語否﹐待考。)
《初謁文成公詩二首》
孤陋愚矇住海濱﹐依書踐履自家新。誰知日日加新力﹐不覺腔中渾是春。
聞得坤方布此春﹐告違艮地乞斯真。歸仁不憚三千里﹐立志惟希一等人。去取專心循上
帝﹐從違有命任諸君。磋磨第愧無胚朴﹐請教空空一鄙民。
《和萬鹿原》
人生貴知學﹐習之惟時時。天命是人心﹐萬古不易茲。鳶魚昭上下﹐聖聖本乎斯。安焉
率此性﹐無為亦無思。我師誨吾儕﹕曰性即良知。宋代有真儒﹐通書或問之﹕曷為天下善﹖
曰惟性者師。
(先生因此稿顧問諸友曰﹕“天下之學無窮﹐惟何學可以時習之﹖”江西涂從國對曰﹕
“惟天命之性可以時習之。”曰﹕“復有可時習之學乎﹖”童子周蒞對曰﹕“天下之學雖無
窮﹐亦皆可以時習也。”先生曰﹕“如以讀書為學﹐有時又作文﹐如學文﹐有時又學武﹐如
以事親為學﹐有時又事君。如以有事為學﹐有時又無事。此皆可以時習乎﹖”童子曰﹕“天
命之性即天德良知也。如讀書時也依此良知學﹐作文時也依此良知學﹐學文學武﹑事親事君
﹑有事無事﹐無不依此良知學。乃所謂皆可以時習也。”先生喟然嘆曰﹕“信予者﹐從國也
﹐始可與言專一矣。啟予者﹐童子也﹐始可與言一貫矣。”蒞﹐先生甥也。)(點校者注﹕
此段原本中以小字排印﹐附于此詩之後。)
《示學者》
人心本無事﹐有事心不樂。有事行無事﹐多事亦不錯。
能無為兮無弗為﹐能無知兮無弗知。知此道兮誰弗為﹐為此道兮誰復知﹖
《次文成答人問良知》
知得良知卻是誰﹐良知原有不須知。而今只有良知在﹐沒有良知之外知。
《詠天下江山一覽增友》
都道蒼蒼者是天﹐豈知天只在身邊。果能會得如斯語﹐無處無時不是天。
世人不肯居斯下﹐誰知下裡乾坤大。萬派俱從海下來﹐天大還包在地下。
真機活潑一春江﹐變化魚龍自此江。惟有源頭來活水﹐始知千古不磨江。
瑞氣騰騰寶韞山﹐如求珍寶必等山。無心于寶自然得﹐才著絲毫便隔山。
茫茫何處尋吾一﹐萬化流形宣著一。得一自然常惺惺﹐便為天下人第一。
千書萬卷茫茫覽﹐不如只在一處覽。靈根才動彩霞飛﹐天陽一出天地覽。
《題淳朴卷》
一片青天日﹐隱然星斗藏。未曾當夜景﹐何以見文章﹖
《贈友》
看破古今為﹐先生志何處。欲與天地參﹐利名關不住。
《送胡尚賓歸省》
之子家衡陽﹐遠來路六千。專心求我學﹐一住即三年。立志苟不勇﹐焉能耐歲寒﹖無犯
而無隱﹐孜孜學問焉。既聞堯舜道﹐知性即知天﹔又明孔孟學﹐繼絕二千年。修身乃立本﹐
枝葉自新鮮。誠能止至善﹐大成聖學全。至易而至簡﹐至近至神焉。位育皆由我﹐怨尤即失
焉。如有相信者﹐敬將此學傳。慇懃再叮囑﹐勿負別離言。
《除夕次文成韻》
此道雖貧樂有餘﹐還知天地似吾廬。東西南北隨吾往﹐春夏秋冬任彼除。渾沌一元無內
外﹐大明萬世有終初。雲行雨施風雷動﹐闢闔乾坤振此居。
《勉友人處困》
若得吾心有主張﹐便逢顛沛也無傷。才機能發千鈞弩﹐一柁堪驅萬斛航。動靜雲為皆是
則﹐窮通壽夭只如常。願期學到從容處﹐肯為區區利欲忙﹖
《次答友人》
入室先須升此堂﹐聖賢學術豈多方﹖念頭動處須當謹﹐舉足之間不可忘。莫因簡易成疏
略﹐務盡精微入細詳。孝弟家邦真可樂﹐通乎天下路頭長。
若要人間積雪融﹐需從臘底轉東風。三陽到處聞啼鳥﹐一氣周流見遠鴻。今日梅花才吐
白。不時杏蕊又舒紅。化工生意無窮盡﹐雨霽雲收只太空。
《和王尋樂》
此樂多言無處尋﹐原來還在自家心。聖師專以良知教﹐賢友當為切己箴。念念不忘為積
善﹐時時省是惜分陰。意誠心正身修後﹐天地參同貫古今。
《勉學》
西風乍起季秋時﹐信信將寒寒至之。天道尚然人好法﹐猛充仁義莫教遲。
《寄東廓先生》
東海灘頭老坎高﹐俯觀海內往來潮。有能善立潮頭舞﹐不用葫蘆非正操。
《送友》
數年心事一朝融﹐著實擔當樂未窮。上賴聖師陶冶力﹐下承賢友切磋功。悠悠歲月何時
了﹐蕩蕩乾坤到處容。述此情懷期我友﹐莫將意見泥胸中。
《書荷軒卷》
鬍子遠來學﹐一見心中樂。樂得遠來朋﹐以此知多覺。覺得善人多﹐朝廷政日和。太和
感天地﹐同樂太平歌。胡生荷軒子﹐荷軒翁造始。構軒荷池上﹐號稱荷軒耳。周子愛蓮花﹐
以蓮為君子。若非君子心﹐焉能同如此。有子善繼志﹐冊葉追思爾。能侍善山師﹐又師洛村
子。二師善教人﹐使來四千里。印證良知同﹐使之知所止。欣然歸復師﹐如斯而已矣。
文成有句雲﹕“羨殺山中麋鹿伴﹐千金難買芰荷衣。”先生曰﹕“羨殺山中沂浴伴﹐千
金難買莫春衣。”(點校者注﹕此原本亦附于詩後﹐似為編者注此詩語。)
《孝箴》
父母生我﹐形氣俱全。形屬乎天﹐氣本乎地﹐中涵太極﹐號人之天。此人之天﹐即天之
天﹐此天不昧﹐萬理森然。動則俱動﹐靜則通焉。天人感應﹐因體同然。天人一理﹐無大小
焉。一有所昧﹐自暴棄焉。惟念此天﹐無時不見﹐告我同志﹐勿為勿遷。外全形氣﹐內保其
天。苟不得已﹐殺身成天。古有此輩﹐殷三仁焉。斷發文身﹐泰伯之天﹔採薇餓死﹐夷齊之
天﹔不逃待烹﹐申生之天﹔啟手啟足﹐曾子之全。敬身為大﹐孔聖之言。孔曾斯道﹐吾輩當
傳﹐一日克復﹐曾孔同源。
《孝弟箴》
事親從兄﹐本有其則。孝弟為心﹐其理自識。愛之敬之﹐務至其極。愛之深者﹐和顏悅
色﹔敬之篤者﹐怡怡侍側。父兄所為﹐不可不識﹔父兄所命﹐不可不擇。所為若是﹐終身踐
跡﹔所為未是﹐不可姑息。所命若善﹐盡心竭力﹔所命未善﹐反復思繹。敷陳義理﹐譬喻端
的。陷之不義﹐于心何懌﹖父兄之愆﹐子弟之責。堯舜所為﹐無過此職。
《鰍鱔說》( 一作鰍鱔賦)
道人閑行于市﹐偶見肆前育鱔一缸﹐覆壓纏繞﹐奄奄然若死之狀。忽見一鰍從中而出﹐
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後﹐周流不息﹐變動不居﹐若神龍然。其鱔因鰍得以轉身通氣
﹐而有生意。是轉鱔之身﹐通鱔之氣﹐存鱔之生者﹐皆鰍之功也。雖然﹐亦鰍之樂也﹐非專
為憫此鱔而然﹐亦非為望此鱔之報而然﹐自率其性而已耳。於是道人有感﹐喟然嘆曰﹕“吾
與同類並育于天地之間﹐得非若鰍鱔之同育于此缸乎﹖吾聞大丈夫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為天
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幾不在茲乎﹖”遂思整車束裝﹐慨然有周流四方之志。少頃﹐忽見風
雲雷雨交作﹐其鰍乘勢躍入天河﹐投于大海﹐悠然而逝﹐縱橫自在﹐快樂無邊。回視樊籠之
鱔﹐思將有以救之﹐奮身化龍﹐復作雷雨﹐傾滿鱔缸﹐於是纏繞覆壓者﹐皆欣欣然有生意。
俟其眚醒﹐精神同歸于長江大海矣。道人欣然就車而行﹐或謂道人曰﹕“將入樊籠乎﹖”曰
﹕“否。吾豈■(左‘誇’右‘包’)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將高飛遠舉乎﹖”曰﹕
“否。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然則如之何﹖”曰﹕“雖不離于物﹐亦不囿于物也。”
因詩以示之曰﹕“一旦春來不自由﹐遍行天下壯皇州。有朝物化天人和﹐麟鳳歸來堯舜秋。
”
《復初說》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本必端﹐端本﹐誠其心而已矣。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
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誠則無事矣。故誠者﹐聖人之本。聖﹐
誠而已矣。是學至聖人﹐只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知不善之動者﹐良知也﹔知不善之動而復
之﹐乃所謂致良知以復其初也。
《安定書院記》
《通書》曰﹕曷為天下善﹖曰﹕師師者立乎中﹐善乎同類者也。故師道立則善人多﹐善
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非天下之至善﹐其孰能與于此哉﹖昔胡安定先生﹐泰州人也﹐有
志于學﹐一鄉崇祀﹐為百世師﹐況天下之至善乎﹖
今豫章瑤王先生﹐予同門友也。學于陽明先生﹐遵良知精一之傳﹐來守是邦﹐以興起斯
文為己任﹐構安定書院﹐召遠近之士﹐居而教之﹐是一時之盛舉也。余家居安豐﹐去此百里
許﹐亦承其召而往學焉。
予謂道在天地間﹐實無古今之異﹐自古惟有志者得聞之。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其餘何足言哉﹖嗟夫﹗有志之士﹐何代無之﹐若非明師良友鼓舞于前﹐誘掖獎勸﹐抑其
過引其不及﹐以至於中﹐其不至於半途而廢﹑行不著習不察﹑流于異端枝葉者鮮矣。予也東
西南北之人也﹐今瑤湖先生轉官北上﹐予亦歸省東行﹐辱諸友相愛﹐後會難期﹐故書此以為
後日之記雲。
《明哲保身論》
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所謂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人皆有之
﹐聖人與我同也。
知保身者﹐則必愛身如寶。能愛身﹐則不敢不愛人。能愛人﹐則人必愛我。人愛我﹐則
吾身保矣。能愛人﹐則不敢惡人。不惡人﹐則人不惡我。人不惡我﹐則吾身保矣。能愛身者
﹐則必敬身如寶。能敬身﹐則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則人必敬我。人敬我﹐則吾身保矣。能
敬身﹐則不敢慢人﹐不慢人﹐則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則吾身保矣。此仁也﹐萬物一體之道
也。以之齊家﹐則能愛一家矣。能愛一家﹐則一家者必愛我矣。一家者愛我﹐則吾身保矣。
吾身保﹐然後能保一家矣。以之治國﹐則能愛一國矣。能愛一國﹐則一國者必愛我。一國者
必愛我﹐則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後能保一國矣。以之平天下﹐則能愛天下矣。能愛天下﹐
則天下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莫不尊親﹐則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後能保天下矣。
此仁也﹐所謂至誠不息也﹐一貫之道也。人之所以不能者﹐為氣稟物欲之偏。氣稟物欲
之偏﹐所以與聖人異也。與聖人異﹐然後有學也。學之如何﹖明哲保身而已矣。
如保身而不知愛人﹐必至於適己自便﹐利己害人。人將報我﹐則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
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國家哉﹖此自私之輩﹐不知本末一貫者也。若夫知愛人而不知愛身﹐必
至於烹身割股﹐捨生殺身﹐則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君父哉﹖此忘本逐末之
徒﹐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故君子之學﹐以己度人。己之所欲﹐則知人之所欲﹔己之所惡﹐
則知人之所惡。故曰﹕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必至於內不失己﹐外不失人
﹐成己成物而後已。此恕也﹐所謂致曲也﹐忠恕之道也。故孔子曰﹕敬身為大。孟子曰﹕守
身為大。曾子啟手啟足﹐皆此意也。
古今之囑臨別者﹐必曰保重。保重﹐謂保身也。有保重之言﹐而不告以保身之道﹐是與
人未忠者也。吾與瑤湖子相別而告之以此者﹐非瑤湖子不知此而告之﹐欲瑤湖子告之于天下
後世之相別者也。
《樂學歌》
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慾縛。私慾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
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後學﹐學便然後樂。樂是學﹐學是
樂。于戲﹗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
《天理良知說》
或問﹕“天理良知之學同乎﹖”
曰﹕“同。”
“有異乎﹖”
曰﹕“無異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惟其不
慮而知﹐不學而能﹐所以為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也
。故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良知也。入太廟每事問﹐是天理也。惟其知
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所以入太廟每事問。惟其入太廟每事問﹐便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
不知。曰致曰體認﹐知天理也。否則日用不知矣。”
曰﹕“以子之言﹐天理良知之學同而無疑矣。人又以為異者﹐何哉﹖”
曰﹕“學本無異﹐以人之所見者﹐各自為異耳。如一人有名焉﹐有字焉。有知其名而不
知其字者﹐則執其名為是﹐而以稱字者為非也。有知其字而不知其名者﹐則執其字為是﹐而
以稱其名為非也。是各以自己之所見者為是﹐以人之所見者為非也。既知人矣﹐又知名矣﹐
又知字矣﹐是既以己之所見者為是﹐又知人之所見者亦為是也。夫然後洞然無疑矣。”
《勉仁方》
予幸辱諸友相愛﹐彼此切磋砥礪﹐相勉于仁﹐惟恐其不能遷善改過者﹐一體相關故也。
然而不知用力之方﹐則有不能攻己過而惟攻人之過者﹐故友朋之道往往日見其疏也。是以愛
人之道而反見惡于人者﹐不知反躬自責故也。予將有以諭之。
夫仁者愛人﹐信者信人﹐此合外內之道也。于此觀之﹐不愛人﹐不仁可知矣。不信人﹐
不信可知矣。故愛人者人恆愛之﹐信人者人恆信之﹐此感應之道也。于此觀之﹐人不愛我﹐
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人不信我﹐非特人之不信﹐己之不信可知矣。君子為己之
學﹐自修之不暇﹐奚暇責人哉﹖自修而仁矣﹐自修而信矣﹐其有不愛我信我者﹐是在我者
行之有未深﹐處之有未洽耳﹐又何責焉﹖
故君子反求諸身﹐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以至於顏子之犯而不校者﹐如此之用功也。然
則予之用功﹐其當以顏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抑不當以顏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夫仁者﹐以
天地萬物為一體﹐一物不獲其所﹐即己之不獲其所也﹐務使獲所而後已。故人人君子﹐比屋
可封﹐天地位而萬物育﹐此予之志也。故朋之來也﹐予日樂之﹔其未來也﹐予日望之﹐此予
之心也。
今朋友自遠方而來者﹐豈徒然哉﹖必有以也。觀其離父母﹐別妻子﹐置家業﹐不遠千里
而來者﹐其志則大矣﹐其必有深望于予者也﹐予敢不盡其心以孤其所望乎﹖是在我者必有所
責任矣。朋之來也﹐而必欲其成就﹐是予之本心也。而欲其速成則不達焉。必也使之明此良
知之學﹐簡易快樂﹐優游厭飫﹐日就月將﹐自改自化而後已。故君子之道﹐以人治人﹐改而
止。其有未改﹐吾寧止之乎﹖
若夫講說之不明﹐是己之責也﹔引導之不時﹐亦己之責也。見人有過而不能容﹐是己之
過也﹔能容其過而不能使之改正﹐亦己之過也。欲物正而不先正己者﹐非大人之學也。故誠
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
時措之宜也。是故君子學不厭而教不倦者﹐如斯而已矣。
觀其汲汲皇皇﹑周流天下﹐其仁可知矣。文王小心翼翼﹐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其
仁可知矣。堯舜兢兢業業﹐允執厥中﹐以四海困窮為己責﹐其仁可知矣。觀夫堯舜文王孔子
之學﹐其同可知矣。其位分雖有上下之殊﹐然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則一也。顏淵曰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吾儕其勉之乎﹗吾儕其勉之乎﹗
然則予之用功﹐其當以堯舜文王孔子自望而望于諸友乎﹖抑不當以堯舜文王孔子自望而
望于諸友乎﹖噫﹐我知之矣﹗而今而後﹐予當自仁矣﹐予當自信矣﹐予當自仁而仁于諸友矣
﹐予當自信而信于諸友矣﹗然則予敢不自用功而自棄而棄于諸友乎﹖予知諸友之相愛﹐肯不
自用功而自棄而棄予乎﹖故知此勉仁之方者﹐則必能反求諸其身。能反求諸其身而不至於相
親相愛者﹐未之有也。
《大成歌》(寄羅念庵)
十年之前君病時﹐扶危相見為相知。十年之後我亦病﹐君期枉顧亦如之。始終感應如一
日﹐與人為善誰同之﹖堯舜之為乃如此﹐芻蕘詢及復奚疑﹖我將大成學印證﹐隨言隨悟隨時
躋。只此心中便是聖﹐說此與人便是師。至易至簡至快樂﹐至尊至寶至清奇。隨大隨小隨我
學﹐隨時隨處隨人師。掌握乾坤大主宰﹐包羅天地真良知。自古英雄誰能此﹖開闢以來惟仲
尼。仲尼之後微孟子﹐孟子之後又誰知﹖廣居正路致知學﹐隨語斯人隨知覺。自此以往又如
何﹖吾儕同樂同高歌。隨得斯人繼斯道﹐太平萬世還多多。我說道心中和﹐原來個個都中和
。我說道心中正﹐原來個個心中自中正。常將中正覺斯人﹐便是當時大成聖。自此以往又如
何﹖清風明月同高歌。同得斯人說斯道﹐大明萬世還多多。
《王道論》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書》曰﹕“刑期于無刑。”此王道也。夫所謂
王道者﹐存天理遏人欲而已矣。天理者﹐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
有信是也。人欲者﹐不孝不弟﹐不睦不姻﹐不任不恤﹐造言亂民是也。存天理﹐則人欲自遏
﹐天理必見。是故堯舜在位﹐比屋可封﹔周公輔政﹐比屋可封。是其驗也。蓋刑因惡而用﹐
惡因無教養而生。苟養之有道﹐教之有方﹐則衣食足而禮養興﹐民自無惡矣。刑將安施乎﹖
然養之之道﹐不外乎務本節用而已。古者田有定制﹐民有定業﹐均節不忒﹐而上下有經
﹐故民志一而風俗淳。眾皆歸農﹐而冗食游民無所容于世。今天下田制不定而游民眾多﹐制
用無節而風俗奢靡。所謂一人耕之﹐十人從而食之﹐一人蠶之﹐百人從而衣之。欲民無飢寒
﹐不可得也。飢寒切身﹐而欲民之不為非﹐亦不可得也。今欲民得其養﹐在去天下虛縻無益
之費﹐而制用有經﹐重本抑末。使巧詐游民﹐各皆立本。如此則生者眾而食之寡﹐為之疾而
用之舒﹐而財用無不足矣。
其三代貢助徹之法﹑後世均田限田之議﹑可分世業之制﹐必俟人心和洽﹐方可斟酌行之
。師其意而不泥其跡﹐行之有漸﹐則通變得宜﹐民皆安之而不見其擾矣。所謂人心和洽﹐又
在教之有方﹐而教之之方﹐唐虞三代備矣。昔者堯舜在上﹐懮民之逸居無教而近于禽獸也﹐
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也。是故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
之。一曰六德﹕智仁聖義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先德
行而後文藝﹐明倫之教也。又為比閭族黨州鄉之法以聯屬之﹐使之相親相睦﹑相愛相勸以同
歸于善。故凡民之有德行才藝者﹐必見于人倫日用之間﹐而一鄉之人無不信之者。及其鄉舉
裡選之時﹐比以告閭﹐閭以告族﹐族以告黨﹐黨以告州﹐州以告鄉﹐而鄉大夫則以所舉者為
是而不復考其德行才藝﹐悉以敬賢之禮遇之﹐不若後世之猜忌防閑也。鄉大夫舉于司徒﹐司
徒荐于天子﹐天子拜而受之﹐登于天府﹐使司馬論才而授任。是故在上者專以德行舉士﹐在
下者專以德行取士。父兄以德行教之﹐子弟以德行學之﹐師保以德行勉之﹐鄉人以德行榮之
。是上下皆趨於德行﹐躬行實踐于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間﹐不復營心于功名富貴之末﹐而功
名富貴自在其中矣。故在上者專取天下之賢以為輔相﹐不欲遺天下之賢﹐是與天下之人為善
也。在下者專舉天下之賢以為己功﹐不敢蔽天下之賢﹐是勸天下之人為善也。精神命脈上下
流通﹐日新月盛﹐以至愚夫愚婦皆知所以為學﹐而不至於人人君子﹑比屋可封﹐未之有也。
後世以來﹐非不知道德仁義為美﹐亦非不知道德仁義為教﹐而所以取士者﹐不專以道德
仁義﹐而先于文藝之末。故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在上者以文藝取士﹐在下者以文藝
舉士﹐父兄以文藝教之﹐子弟以文藝學之﹐師保以文藝勉之﹐鄉人以文藝榮之﹐而上下皆趨
於文藝矣。故當時之士﹐自幼至老﹐浩瀚于辭章﹐�沒于記誦﹐無晝無夜﹐專以文藝為務。
蓋不如此﹐則不足以應朝廷之選而登天子之堂﹐以榮父母﹐以建功業﹐光祖宗而蔭子孫矣。
方其中式之時﹐雖田夫野叟﹐兒童走卒﹐皆知欽敬。故學校之外﹐雖王宮國都府郡之賢士大
夫﹐一皆文藝之是貴﹐而莫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學矣。而況窮鄉下邑﹐愚夫愚婦又安知所
以為學在﹖所以飽食暖衣逸居﹐無教而近于禽獸﹐以至傷風敗俗﹑輕生滅倫﹑賊君棄父﹐無
所不至。而冒犯五刑﹐誅之不勝其誅﹐刑之無日而已。豈非古所謂不教而殺﹐罔民者哉﹖嗚
呼﹗言至於此﹐可不痛心﹗
今欲變而通之﹐惟在重師儒之官﹐選天下道德仁義之士以為學校之師﹐其教之也必先德
行而後文藝﹐廢月書季考之繁﹐復飲射讀法之制。取之之法﹐科貢之典﹐祖宗舊制﹐雖不可
廢﹐當于科貢之外﹐別設一科與科貢並行﹐如漢之賢良方正孝廉。我太祖人才之類﹐不拘成
數﹐務得真才。其賓興之典﹐當重于科貢。果有真才﹐而位列亦出進士之右﹐其科貢之中﹐
苟文優而行劣者﹐必在所絀﹐行優而文雖劣者﹐亦在所取。精神意思﹐惟以德行為主﹐使天
下之人﹐曉然知德行為重﹐六藝為輕。如此﹐則士皆爭自刮磨砥礪以趨於道德仁義之域﹐而
民行可興矣。夫養之有道而民生遂﹐教之有方而民行興﹐率此道也以往而悠久不變﹐則仁漸
義摩﹐淪膚浹髓﹐道德可一﹐風俗可同﹐刑措不用﹐而三代之治可幾矣。然非天子公卿講學
明理﹐躬行于上以倡率之﹐則徒法不能以自行﹐而卒亦不可致矣。苟不知從事于此而惟末流
是務﹐則因陋就簡﹐補弊救偏﹐雖不無一時歡虞之效﹐隨世以就功名﹐終歸于苟焉而已﹐非
王道之大也。
○又曰﹕“為人君者﹐體天地好生之心﹐布先生仁民之政﹐依人心簡易之理﹐因祖宗正
大之規﹐象陰陽自然之勢﹐以天下治天下﹐斯沛然矣。”(點校者注﹕此段原文如此。似他
人對王艮此篇文章的評論﹐不知是否是王艮之論中本來就附有此評語否﹐待考。)
《初謁文成公詩二首》
孤陋愚矇住海濱﹐依書踐履自家新。誰知日日加新力﹐不覺腔中渾是春。
聞得坤方布此春﹐告違艮地乞斯真。歸仁不憚三千里﹐立志惟希一等人。去取專心循上
帝﹐從違有命任諸君。磋磨第愧無胚朴﹐請教空空一鄙民。
《和萬鹿原》
人生貴知學﹐習之惟時時。天命是人心﹐萬古不易茲。鳶魚昭上下﹐聖聖本乎斯。安焉
率此性﹐無為亦無思。我師誨吾儕﹕曰性即良知。宋代有真儒﹐通書或問之﹕曷為天下善﹖
曰惟性者師。
(先生因此稿顧問諸友曰﹕“天下之學無窮﹐惟何學可以時習之﹖”江西涂從國對曰﹕
“惟天命之性可以時習之。”曰﹕“復有可時習之學乎﹖”童子周蒞對曰﹕“天下之學雖無
窮﹐亦皆可以時習也。”先生曰﹕“如以讀書為學﹐有時又作文﹐如學文﹐有時又學武﹐如
以事親為學﹐有時又事君。如以有事為學﹐有時又無事。此皆可以時習乎﹖”童子曰﹕“天
命之性即天德良知也。如讀書時也依此良知學﹐作文時也依此良知學﹐學文學武﹑事親事君
﹑有事無事﹐無不依此良知學。乃所謂皆可以時習也。”先生喟然嘆曰﹕“信予者﹐從國也
﹐始可與言專一矣。啟予者﹐童子也﹐始可與言一貫矣。”蒞﹐先生甥也。)(點校者注﹕
此段原本中以小字排印﹐附于此詩之後。)
《示學者》
人心本無事﹐有事心不樂。有事行無事﹐多事亦不錯。
能無為兮無弗為﹐能無知兮無弗知。知此道兮誰弗為﹐為此道兮誰復知﹖
《次文成答人問良知》
知得良知卻是誰﹐良知原有不須知。而今只有良知在﹐沒有良知之外知。
《詠天下江山一覽增友》
都道蒼蒼者是天﹐豈知天只在身邊。果能會得如斯語﹐無處無時不是天。
世人不肯居斯下﹐誰知下裡乾坤大。萬派俱從海下來﹐天大還包在地下。
真機活潑一春江﹐變化魚龍自此江。惟有源頭來活水﹐始知千古不磨江。
瑞氣騰騰寶韞山﹐如求珍寶必等山。無心于寶自然得﹐才著絲毫便隔山。
茫茫何處尋吾一﹐萬化流形宣著一。得一自然常惺惺﹐便為天下人第一。
千書萬卷茫茫覽﹐不如只在一處覽。靈根才動彩霞飛﹐天陽一出天地覽。
《題淳朴卷》
一片青天日﹐隱然星斗藏。未曾當夜景﹐何以見文章﹖
《贈友》
看破古今為﹐先生志何處。欲與天地參﹐利名關不住。
《送胡尚賓歸省》
之子家衡陽﹐遠來路六千。專心求我學﹐一住即三年。立志苟不勇﹐焉能耐歲寒﹖無犯
而無隱﹐孜孜學問焉。既聞堯舜道﹐知性即知天﹔又明孔孟學﹐繼絕二千年。修身乃立本﹐
枝葉自新鮮。誠能止至善﹐大成聖學全。至易而至簡﹐至近至神焉。位育皆由我﹐怨尤即失
焉。如有相信者﹐敬將此學傳。慇懃再叮囑﹐勿負別離言。
《除夕次文成韻》
此道雖貧樂有餘﹐還知天地似吾廬。東西南北隨吾往﹐春夏秋冬任彼除。渾沌一元無內
外﹐大明萬世有終初。雲行雨施風雷動﹐闢闔乾坤振此居。
《勉友人處困》
若得吾心有主張﹐便逢顛沛也無傷。才機能發千鈞弩﹐一柁堪驅萬斛航。動靜雲為皆是
則﹐窮通壽夭只如常。願期學到從容處﹐肯為區區利欲忙﹖
《次答友人》
入室先須升此堂﹐聖賢學術豈多方﹖念頭動處須當謹﹐舉足之間不可忘。莫因簡易成疏
略﹐務盡精微入細詳。孝弟家邦真可樂﹐通乎天下路頭長。
若要人間積雪融﹐需從臘底轉東風。三陽到處聞啼鳥﹐一氣周流見遠鴻。今日梅花才吐
白。不時杏蕊又舒紅。化工生意無窮盡﹐雨霽雲收只太空。
《和王尋樂》
此樂多言無處尋﹐原來還在自家心。聖師專以良知教﹐賢友當為切己箴。念念不忘為積
善﹐時時省是惜分陰。意誠心正身修後﹐天地參同貫古今。
《勉學》
西風乍起季秋時﹐信信將寒寒至之。天道尚然人好法﹐猛充仁義莫教遲。
《寄東廓先生》
東海灘頭老坎高﹐俯觀海內往來潮。有能善立潮頭舞﹐不用葫蘆非正操。
《送友》
數年心事一朝融﹐著實擔當樂未窮。上賴聖師陶冶力﹐下承賢友切磋功。悠悠歲月何時
了﹐蕩蕩乾坤到處容。述此情懷期我友﹐莫將意見泥胸中。
《書荷軒卷》
鬍子遠來學﹐一見心中樂。樂得遠來朋﹐以此知多覺。覺得善人多﹐朝廷政日和。太和
感天地﹐同樂太平歌。胡生荷軒子﹐荷軒翁造始。構軒荷池上﹐號稱荷軒耳。周子愛蓮花﹐
以蓮為君子。若非君子心﹐焉能同如此。有子善繼志﹐冊葉追思爾。能侍善山師﹐又師洛村
子。二師善教人﹐使來四千里。印證良知同﹐使之知所止。欣然歸復師﹐如斯而已矣。
文成有句雲﹕“羨殺山中麋鹿伴﹐千金難買芰荷衣。”先生曰﹕“羨殺山中沂浴伴﹐千
金難買莫春衣。”(點校者注﹕此原本亦附于詩後﹐似為編者注此詩語。)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王心齋語錄--王心齋--泰州學派
王心齋語錄--王心齋--泰州學派
王心齋語錄(王艮)
按語:此《王心齋語錄》選自日本 永嘉元年 和刻本《王心齋全集》,原本分上、下,分別為
《全集》卷二、卷三。
語錄上
《大學》言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國在齊其家,齊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而正心不言在
誠其意,誠意不言在致其知,可見致知、誠意、正心,各有工夫,不可不察也。
《中庸》「中」字,《大學》「止」字,本文自有明解,不消訓釋。「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
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是分明解出「中」字來。「於止,知其所止」、「止仁
」、「止敬」、「止慈」、「止孝」、「止信」,是分明解出「止」字來。
天下之學,惟有聖人之學好學:不費些子氣力,有無邊快樂。若費些子氣力,便不是聖人之
學,便不樂。
「不亦悅乎」,「說」是心之本體。
「志於道」,立志於聖人之道也。「據於德」,據仁義禮智信,五者,心之德也。「依於仁
」,仁者善之長,義禮智信皆仁也,此學之主腦也。「游於藝」,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也。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故立吾身以為天下國家之本,則位育有不襲時位者。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不論有位無位,孔子學不厭而教不倦,便是位育之功。
學是愚夫愚婦能知能行者。聖人之道,不過欲人皆知皆行,即是位天地育萬物把柄。不知此
,縱說得真,卻不過一節之善。愚夫愚婦與知能行便是道,與鳶飛魚躍同一活潑潑地,則知
性矣。
戒慎恐懼莫離卻不睹不聞,不然便入於有所戒慎、有所恐懼矣。故曰: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論道理若只得一邊,雖不可不謂之道,然非全體也。譬之一樹,有見根未見枝葉者,有見枝
葉未見花實者,有見枝葉花實卻未見根者,須是見得一株全樹始得。
不執意見,方可入道。
學講而後明,明則誠矣。若不誠,只是不明。
孔子雖天生聖人,亦必學詩、學禮、學易,逐段研磨,乃得明徹之至。
知得身是天下國家之本,則以天地萬物依於己,不以己依於天地萬物。
「若能握其要,何必窺陳編」,白沙之意有在,學者須善觀之。《六經》正好印證吾心,孔
子之時中,全在韋編三絕。
人之天分有不同,論學則不必論天分。
體用不一,只是功夫生。
天行健,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知行合一。
學者有求為聖人之志,始可與言學。先師常云:「學者立得定,便是堯舜文王孔子根基。」
學者初得頭腦,不可便討聞見支撐,正須養微致盛,則天德生道在此矣。六經四書,所以印
證者也。若功夫得力,然後看書,所謂溫故而知新也。不然,放下書本,便沒功夫做。
塵凡事常見俯視無足入慮者,方為超脫。今人只為自幼便將功利誘壞心術,所以夾帶病根,
終身無出頭處,日用間毫釐不察,便入於功利而不自知,蓋功利陷溺人心久矣。須見得自家
一個真樂,直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然後能宰萬物而主經綸。所謂樂則天,天則神。學者不見
真樂,則安能超脫而聞聖人之道?仁者安處於仁,而不為物所動,智者順利乎仁,而不為物
所陷。仁且智,君子所以隨約樂而善道矣。
齋明盛服,非禮不動,一時具在,便是立志用功。
誠意、忠恕、強恕、致曲,皆是立本功夫。
容得天下人,然後能教得天下人。《易》曰:「包蒙吉。」
善者與之,則善益長;惡者容之,則惡自化。
一友論及朋友之失,先生曰:「爾過矣,何不取法君子?見不賢而自省之不暇,那有許多功
夫去較量人過失!」
若說己無過,斯過矣;若說人有過,斯亦過矣。君子則不然:攻己過,無攻人之過,若有同
於己者,忠告善導之可也。
先生於眉睫之間省覺人最多。學者有積疑,見先生,多不問而解。有學者問放心難於求,先
生呼之,即起而應,先生曰:「而心見在,更何求心乎?」有別先生者,以遠師教為言,先
生曰:「塗之人皆明師也。」得深省。
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之條理處。聖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會失。
教子無他法,但令日親君子而已,涵育薰陶,久當自別。
古人定省,謂使親安妥而常定省之,非必問於親而後謂之定省也。文王朝於王季日三,亦只
問安否,於內豎而已。
學者指摘舉業之學,正與曾點不取三子之意同。舉業何可盡非,但君子安身立命不在此耳。
即事是學,即事是道。人有困於貧而凍餒其身者,則亦失其本,而非學也。夫子曰:「吾豈■
(左『誇』右『包』)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愛人直到人亦愛,敬人直到人亦敬,信人直到人亦信,方是學無止法。
「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身,不怨勝己者」,正己而已矣。「君子之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諸己」,亦惟正己而已矣。故曰:「不怨天,不尤人。」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性情之正,非惑也。既欲其生,又欲其死,中無定主,抱不
決之疑,方是惑。
「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只是致良知便了,故曰:「如此而已矣。」
「大德不逾閒」,守經之謂也。「小德出入」,行權以正其經也。
「人心惟危」,人心者,眾人之心也。眾人不知學,一時忿怒相激,忘其身以及其親者有矣
,不亦危乎?「道心惟微」,道心者,學道之心也。學道則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有不善未
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見幾微也。
經所以載道,傳所以釋經。經既明,傳不復用矣,道既明,經何必用哉?經傳之間,印證吾
心而已矣。
「將上堂,聲必揚之」,仁之用也。故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無一事而非仁。」
一友初見,先生指之曰:「即爾此時就是。」友未達,曰:「爾此時何等戒懼,私慾從何處
入?常常如此,便是允執厥中。」
孟子道性善,必稱堯舜,道出處,必稱孔子。
隱居以求其志,求萬物一體之志也。
社稷民人固莫非學,但以政為學最難,吾人莫若且做學而後入政。
「君子之欲仕」,仁也;「可以仕則仕」,義也。大人之事畢矣。孟子曰:「惟大人為能格
君心之非。」孔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價者也。」待價而沽,然後能格君心之非。
故惟大人,然後能利見大人。
當屯難而乘馬班如者,要在上有君相之明。求而往,明也。「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相
時耳,此君子出處之節也。
孔子謂期月三年,孟子謂五年七年之類,要知聖賢用世,真實步步皆有成章,定應毫髮不差
。
陰者陽之根,屈者伸之源,屯卦初爻,便是聖人濟屯起手處。曰「利建侯,只是樹立朋友之
義。」
卑禮厚幣以招賢者,而孟軻至梁,即求而往,明也。「國有道,不變塞焉」,即女子貞不字
。
聖人經世,只是家常事,唐虞君臣,只是相與講學。
禘之說,正不王不禘之法也。知不王不禘之法,則知君臣上下,名分秩然,而天下之治,誠
如示掌之易矣。
刑所以弼教者也,故不教而殺謂之虐。古之時,百工信度,故數罟不入污池。凡宮室器用,
一切皆有制度,百工惟信而守之,莫或敢作淫巧以取罪戾。故人將越度,而工不敢為,所以
令易行而禁易止也。
或言為政莫先於講學,先生曰:「其惟聖德乎!僚友相下為難,而當道責備尤重。《易》曰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其必曰:官,先事信而後言,可也。」
孔子曰:「諫有五,吾其從諷諫乎?」諷字從風,其入也微。事君有三:君有可諷不不(此
「不」當為「可」之訛)諷,君有可諫不可諫,君有可犯不可犯。匪石之貞,不可與幾,無
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可與幾也,去而不失吾君臣之義。可
與存義也,故女樂去幾也。燔肉行,存義也。
知此學,則出處進退各有其道:有為行道而仕者,行道而仕,敬焉、信焉、尊焉,可也。有
為貧而仕者,為貧而仕,在乎盡職會計,當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仕以為祿也,或至於害身,仕而害身,於祿也何有?仕以行道也,或至於害身,仕而害身,
於道也何有?君子不以養人者害人,不以養身者害身,不以養心者害心。
吾身猶矩,天下國家猶方,天下國家不方,還是吾身不方。
先生每論世道,便謂自家有愧。
學者但知孟子辨夷之告子有功聖門,不知其辨堯舜孔子處,極有功於聖門。
康節極稱孔子,然只論得孔子元微處,至其易簡宗旨,卻不曾言。
堯舜禹相傳授受曰:「允執厥中。」此便是百王相承之統。仲尼祖述者,此也。然宰我曰:
「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自
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亦曰:「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是豈厚誣天下
者哉?蓋堯舜之治天下,以德感人者也。
故民曰:「帝力何有於我哉?」故有此位乃有此治
。孔子曰:「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某也。」只是學不厭,教不倦,便是致中和,位天
地、育萬物,便做了堯舜事業,此至簡至易之道,視天下如家常事,隨時隨處無歇手地。故
孔子為獨盛也。先師嘗有精金之喻,予以為孔子是靈丹,可以點石成金,無盡藏者。
舜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諸人者。孔子則自不暇耕稼陶漁,無非取諸人者,故曰:「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某也。」
舜於瞽叟,命也。舜盡性,而瞽叟底豫,是故君子不謂命也。陶淵明言:「天命苟如此,且
盡杯中物。」便不濟。孔子之不遇於春秋之君,亦命也。而周流天下,明道以淑斯人,不謂
命也。若天民則聽命矣。故曰:「大人造命。」
「文王望道而未之見」,「道」如「魯一變至於道」之「道」,視民如傷,故望天下於道也
。「見」如「豈若於吾身親見」之「見」。當紂之亂,故卒未之見也。
微子之去,知幾保身,上也。箕子之為奴,庶幾免死,故次之。比干執死諫以自決,故又次
之。孔子以其心皆無私,故同謂之仁,而優劣則於記者次序見之矣。
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覆而不聽,則易位。微子、箕子,殷之貴戚卿也,當紂之惡,
不可以不諫,而諫之也當,不在於虐焰之後,而其去之也當,不為儉德辟難已焉,可也。昔
陳恆弒其君,孔子,魯去位之臣也,且沐浴告於魯,而倡大義以請討。則微子箕子者,猶當
有旁行之智矣。
蓋三分天下,文武有其二,微子、箕子豈不知之也?周家歷年仁義忠厚,微
子、箕子豈不知之也?文武有天下三分之二,則周之時足以格紂也明矣。且其祖宗夫子仁義
忠厚,則可諒其無代殷之念,而易位之舉,亦可必其協同襄贊,而有以共濟天下之難者矣。
且夷齊清風高節,素抱羞辱污君之義,以此告之,安知其不詢謀僉同,而有以共安社稷之危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也。」且不惟成湯之祀尚可以永於無疆,而箕子不
至於囚,比干不至於死,武王夷齊無相悖之道矣。此天下本無難事,而惟學識之有未盡焉耳
。
伯夷之清,齊莊中正有之矣,然而望望然去,不能容人而教之,此其隘也。柳下惠之和,寬
裕溫柔有之矣,然而致袒裼裸裎於我側,此其不恭也。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
而畏之,又從而引導之,其處己也恭,其待物也恕,不失己。不失人,故曰:「隘與不恭,
君子不由也。」
孔子謂「二三子以我為隱乎」,此「隱」字對「見」字,說孔子在當時雖不仕,而無行不與
二三子,是修身講學以見於世,未嘗一日隱也。隱則如丈人沮溺之徒,絕人避世而與鳥獸同
群者是已。乾初九「不易乎世」,故曰「龍德而隱」,九二「善世不伐」,故曰「見龍在田
」。觀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非隱而何?孔子曰:「天下有道,某不
與易也。」非見而何?
夢周公,不忘天下之仁也,不復夢見,則歎其衰之甚,此自警之辭耳。
請討陳恆,仁也;不從而遂已,智也。若知其必不從,而不請,亦智也,然非全仁智者也。
仁且智,所以為孔子。
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故斂床之問,孔子不答子路而答子貢,以是知八佾雍徹之譏,皆孔子
早年事也。
孔子知本,故仕止久速,各當其時。其稱山梁雌雉之時哉,正以其色舉而翔集耳。故其系《
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又曰:「利用安身。」又曰:「身安而天下國家可保也。
」
子見南子之謂中,子路不悅之謂正。中者,自無不正,正者,未必能中。
孔子卻顏路之請車,而不禁門人之厚葬,無成心也。
曾點童冠舞雩之樂,正與孔子無行不與二三子之意同,故喟然與之。只以三子所言為非,便
是他狂處。譬之曾點有家宕,不會出行,三子會出行,卻無家宕,孔子則又有家宕,又會出
行。
子路只以正名為迂,所以卒死衛輒之難。
子夏篤信謹守,為己切矣,但不免硜硜然,言必信,行必果,故孔子進之曰:「無為小人儒
。」
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常知故也。「知之未嘗復行」,常行故也。
孔子之學,惟孟軻知之,韓退之謂孔子傳之孟軻,真是一句道著。有宋諸儒只為見孟子粗處
,所以多忽略過。學術宗源,全在出處大節,氣象之粗,未甚害事。
漢高之有天下,以縱囚斬蛇一念之仁。韓信之殺身,以聽徹襲齊一念之不仁。故人皆有惻隱
之心,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保四體。
光武召子陵與共榻,伸私情也,非尊賢之道也。子陵不能辭而直與共榻,失貴貴之義也。賢
者亦不如此自處。故加足帝腹,子陵之過;狂奴之辱,光武之失。
智譬則巧,聖譬則力。宋之周、程、邵學,已皆到聖人,然而未智也,故不能巧中。孔子致
知格物而止至善,安身而動,便智巧。
周茂叔窗前草不除,仁也。明道有覺,亦曰「自此不好獵矣」。此意不失,乃得滿腔子惻隱
之心。故其言曰:「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人心惟危」,伊川賢者,猶因東坡門人一言,遂各成黨,況其下者乎?學者須在微處用功
。顏子不遠復,乃道心也。
天性之體,本自活潑,鳶飛魚躍,便是此體。
「惟皇上帝,降中於民。」本無不同。鳶飛魚躍,此中也,譬之江淮河漢,此水也,萬紫千
紅,此春也。保合此中,無思也,無為也,無意必,無固我,無將迎,無內外也。何邪思,
何妄念?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學也者,學以修此中也。戒
慎恐懼,未嘗致纖毫之力,乃為修之之道。故曰:「合著本體是功夫,做得功夫是本體。」
先知中的本體,然後好用修的功夫。
《中庸》先言慎獨、中和,說盡性學問,然後言大本、致中和,教人以出處進退之大義也。
良知之體,與鳶魚同一活潑潑地,當思則思,思過則已。如周公思兼三王,夜以繼日,幸而
得之,坐以待旦,何嘗纏繞?要之自然天則,不著人力安排。
周子曰:「一者,無慾也。」無慾即無極,一即太極,無極是無慾到極處。凡涉人為,皆是
作偽,故偽字從人從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學之準則也,便是一以貫之。孔子以前,無人說忠恕,孟子
以後,無人識忠恕。
程子曰:「一刻不存,非中也,一事不為,非中也,一物不該,非中也。」知此,可與究執
中之學。
乍見孺子入井而惻隱者,眾人之仁也;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賢人之仁也;吾未見
蹈仁而死者矣,聖人之仁也。
「山梁雌雉,時哉時哉」,歎其舉止之得時也。「三嗅而作」,是舉得其時也;「翔而後集
」,是止得其時也。
誠明之至,無物不復,反求諸身,把柄在手。會得此數語,便是宇宙在我,萬化生身。
見龍,可得而見之謂也,潛龍,則不可得而見矣。惟人皆可得而見,故利見大人,聖人歲時
乘六龍以御天,然必當以見龍為家捨。
飛龍在天,上治也,聖人治於上也。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聖人治於下也。惟此二爻,皆謂
之大人,故在下必治,在上必治。
《易》曰:「二多譽,四多懼,三多兇,五多功。」先生曰:「初多休,六多周。」
六陽從地起,故經世之業,莫先於講學,以興起人才。古人位天地、育萬物,不襲時位者也
。
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萬物依於己,故出則必為帝師,處則必為天下萬世師。出不
為帝者師,失其本矣,處不為天下萬世師,遺其末矣。進不失本,退不遺末,止至善之道也
。危其身於天地萬物者,謂之失本;潔其身於天地萬物者,謂之遺末。有心於輕功名富貴者
,其流弊至於無父無君,有心於重功名富貴者,其流弊至於弒父弒君。
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
或言:「佛老得吾儒之體。」先生曰:「體用一原。有吾儒之體,便有吾儒之用。佛老之用
,則自是佛老之體也。」
正己正物,此是吾人歸宿處。凡見人惡,只是己未盡善,若盡善,自當轉易。以此見己一身
不是小,一正百正,一了百了,此之謂通天下之故。聖人以此修己以安百姓,而天下平。得
此道者,孔子而已。
語錄下
程子云: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清固水也,濁亦不可不謂之水。此語未瑩,恐誤後
學。孟子只說性善,蓋善固性也,惡非性也,氣質也。變其氣質,則性善矣。清固水也,濁
非水也,泥沙也。去其泥沙,則水清矣。故言學不言氣質,以學能變化氣質也。故曰:「明
得盡查滓便渾化。」張子云:「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氣質之性,
君子有弗性者焉。」此語亦要善看,謂氣質雜性,故曰氣質之性。
《大學》乃孔門經理萬世的一部完書,吃緊處只在止於至善,格物卻正是止至善。格物之物
,即物有本末之物。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格物
也。故即繼之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不用增一字解釋,本義自足。驗之《中庸》、
《論》、《孟》、《周易》,洞然吻合。孔子精神命脈具此矣。諸賢就中會得,便知孔子大
成學。
諸生問止至善之旨,先生曰:「明明德以立體,親民以達用,體用一致,先師辨之悉矣。此
堯舜之道也,更有甚不明。但謂至善為心之本體,卻與明德無別,恐非本旨。明德即言心之
本體矣,三揭在字自喚省得分明,孔子精蘊立極,獨發安身之義,正在此。堯舜執中之傳,
無非明明德親民之學,孔子卻於明明德親民中立起一個極來,故又說個在止於至善。止至善
者,安身也。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
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也,大人之學也。是故身
也者,天地萬物之本也,天地萬物,末也。知身之為本,是以明明德而親民也。身未安,本
不立也。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本亂,治末愈亂也。故《易》曰:「身安,而天下國家可
保也。」如此而學,如此而為大人也。不知安身,則明明德親民卻不曾立得天下國家的本,
是故不能主宰天地,干旋造化。立教如此,故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
諸生問:「夫子謂止至善為安身,則亦何所據乎?」先生曰:「以經而知安身之為止至善也
。《大學》說個止至善,便只在止至善上發揮。物有本末,格,絜度也,絜度於本末之間,
而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知本,知之至也。知至,知止也。如是而不求
於末,定也,如是而天地萬物不能撓己,靜也;如是而首出庶物,至尊至貴,安也;如是而
知幾先見,精義入神,仕止久速,變通趨時,慮也;如是而身安,如綿蠻黃鳥,止於丘隅,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無不得所止矣,止至善也。孔子歎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
如鳥乎?要在知安身也。安身以安家而家齊,安身以安國而國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
故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曰:守孰為大?安身為大。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
未之聞。同一旨也。不知安身,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國家哉?」
或問格字之義。先生曰:「格如格式之格,即後絜矩之謂。吾身是個矩,天下國家是個方,
絜矩,則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是以只去正矩,卻不在方上求,矩正則方正矣,方正
則成格矣。故曰物格。吾身對上下前後左右是物,絜矩是格也。「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一
句,便見絜度格字之義。大學首言格物致知,說破學問大機括,然後下手功夫不差,此孔門
家法也。
或問:「反己是格物否?」先生曰:「物格知至,知本也;誠意正心修身,立本也;本末一
貫,是故愛人治人禮人也,格物也。不親、不治、不答,是謂行有不得於心,然後反己也。
格物然後知反己,反己是格物的功夫。反之如何?正己而已矣。反其仁治敬,正己也。其身
正而天下歸之,此正己而物正也,然後身安也。知明明德而不知親民,遺末也,非萬物一體
之德也。知明明德親民而不知安身,失本也。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亦莫之能親民也。知
安身而不知明明德親民,亦非所謂立本也。」
先生謂諸生曰:「大學謂齊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何不言正心在誠其意,惟曰所謂誠
其意者。不曰誠意在致其知,而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
正。此等處諸賢曾一理會否也?」對曰:「不知也,請問焉。」
先生曰:「此亦是吃緊去處
,先儒皆不曾細看。夫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言國治了而天下之儀形在是矣。所謂治國在
齊其家者,家齊了而國之儀形在是矣。所謂齊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者皆然也。至於正
心,卻不在誠意,誠意不在致知。誠意而後可以正心,知至而後可以誠意。夫戒慎恐懼,誠
意也。然心之本體,原著不得纖毫意思的,才著意思,便有所恐懼,便是助長,如何謂之正
心?是誠意功夫猶未妥貼,必須掃蕩清寧,無意無必,不忘不助,是他真體存存,才是正心
。然則正心固不在誠意內,亦不在誠意外,若要誠意,卻先須知得個本在吾身,然後不做差
了。又不是致知了,便是誠意,須物格知至而後好去誠意。則誠意固不在致知內,亦不在致
知外。所謂誠意毋自欺之說,只是實實落落在我身上做功夫。不先致知就去誠意,則誠意又
做差了。不先誠意就去正心,則正心又著空了。既能誠意,不去正心,則誠意又卻助了。知
至而後有誠意功夫,意誠而後有正心功夫。卻不可以誠意為正心,以致知為誠意。故不曰正
心在誠其意,誠意在致其知者,如此也。悟此大學微旨否?」諸生謝曰:「此千載未明之學
,幸蒙指示,今日知所以為學矣。」
先生謂朱純甫曰:「學問須先知有個把柄,然後用功不差。本末原拆不開,凡於天下事,必
先要知本。如我不欲人之加諸我,是安身也,立本也,明德止至善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是
所以安人也,安天下也,不遺末也,親民止至善也。此孔子學問精微奧領處,前此未有能知
之者。故語賜曰:『非爾所及也。』」
程宗錫問:「『此之謂自謙』,訓作『自慊』,何如?」先生曰:「此正承物格知至說來。
既知吾身是個本,只是毋自欺,真真實實在自己身上用功夫,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略無纖
毫假借、自是、自滿之心,是謂自謙,即《中庸》敦厚以崇禮也。謙者無不慊,慊者未必能
謙也。然功夫只在慎獨而已。故『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如此而
慎獨,則心廣體胖而身安也。」
先生謂周季翰曰:「止於仁,止於敬,止於孝,止於慈,止於信。若不先曉得個安身,則止
於孝者,烹身割股有之矣;止於敬者,饑死結纓有之矣。必得孔子說破此機括,始有下落。
才能內不失己,外不失人。故大學先引綿蠻詩在前,然後引文王詩做誠意功夫,才得完全,
無滲漏。」
先生謂徐子直曰:「何謂至善?」對曰:「至善即性善。」曰:「性即道乎?」曰:「然。
」曰:「道與身孰尊?身與道何異?」曰:「一也?」曰:「今子之身能尊乎?否歟?」子
直避席請問曰:「何哉?夫子之所謂尊身也?」先生曰:「身與道原是一件。聖人以道濟天
下,是至尊者道也。人能宏道,是至尊者身也。尊身不尊道,不謂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
謂之尊道。須道尊身尊,才是至善。
故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必
不以道殉乎人。使有王者作,必來取法,致敬盡禮,學焉而後臣之,然後言聽計從,不勞而
王。如或不可,則去。仕止久速,精義入神,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避世避地避言避色,如
神龍變化,莫之能測。易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又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若以道從人,妾婦之道也。己不能尊信,又豈能使彼尊信哉?及君有過,卻從而諫。或不聽
,便至於辱且危,故孔子曰: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子直拜而謝曰:「樾甚慚
於夫子之教。」
門人問志伊學顏。先生曰:「我而今只說志孔子之志,學孔子之學。」曰:「孔子之志與學
與伊尹顏淵異乎?」曰:「未可輕論。且將孟子之言細思之,終當有悟。」
或曰:「『出則為帝者師』,然則天下無為人臣者矣。」先生曰:「不然。學也者,所以學
為師也,學為長也,學為君也。帝者尊信吾道,而吾道傳於帝,是為帝者師也。吾道傳於公
卿大夫,是為公卿大夫師也。不待其尊信而炫玉以求售,則為人役,是在我者不能自為之主
宰矣,其道何由而得行哉?道既不行,雖出,徒出也。若為祿仕,則乘田委吏,牛羊茁壯,
會計當盡其職而已矣。道在其中,而非所以行道也。不為祿仕,則莫之為矣。故吾人必須講
明此學,實有諸己,大本達道,洞然無疑。有此把柄在手,隨時隨處無入而非行道矣。」
或問「時乘六龍」,先生曰:「此是說聖人出處。是這出處便是這學,此學既明,致天下堯
舜之世,只是家常事。」
或問:「能容下之慢,而不能受上之陵,其病安在?」先生曰:「總只是一個傲容。下之慢
,視以為不足與校雲耳。君子只知愛人、敬人。」或問節義。先生曰:「危邦不入,亂邦不
居,道尊而身不辱,其知幾乎!」曰:「然則孔孟何以言成仁取義?」曰:「應變之權固有
之,非教人家法也。」
門人歌「道在險夷隨地樂」。先生曰:「此先師當處險時言之,學者不知以意逆志,則安於
險而失其身者有之矣。」
或問:「處人倫之變如何?」先生曰:「處變而不失其常,善處變者也。為人君止於仁,為
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此常道也。舜盡事親之道,而瞽叟底豫。象憂
亦憂,像喜亦喜,不以其害己而或間也,此處變而不失其常也。」
有疑先生安身之說者,問焉曰:「夷齊雖不安其身,然而安其心矣。」先生曰:「安其身而
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其為下矣。」
或問:「《易》稱: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論語》稱: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
到於今稱之。是皆孔子言也,何事異而稱同邪?」先生曰:「湯武有救世之仁,夷齊有君臣
之義,既皆善,故並美也。」曰:「二者必何如而能全美?」曰:「紂可伐,天下不可取。
彼時尚有微子在,迎而立之,退居於豐,確守臣職,則救世之仁、君臣之義兩得之矣。且使
武庚不至於畔,夷齊不至於死,此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也。《易》曰:『安貞之吉,應地無
疆。』」
有以伊傅稱先生者,先生曰:「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學我不由。」門人問曰:「何謂也
?」曰:「伊傅得君,可謂奇遇,設其不遇,則終身獨善而已。孔子則不然也。」
或問:「辭受取與,固君子守身之節,不可不慎。如顏子之貧,孔子何不少助之?」先生曰
:「重於情則累於道。君子之與受,視諸道而已。故曰:非其道,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
取諸人。如其道,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
或問:「昔者仲由、端木賜、顏淵侍孔子而論學,仲由曰:『人善我者,我固善之,人不善
我者,我則不善之。』端木賜曰:『人善我者,我固善之,人不善我者,我姑引之進退之間
而已。』顏淵曰:『人善我者,我固善之,人不善我者,我亦善之。』孔子曰:『我則異於
是。無可無不可。』此三子之是非何如?而孔子之所以異於三子者又何如?」先生曰:「子
路之謂,直也;子貢之謂,教也;顏子之謂,德也。直可加之夷狄,教可行之朋友,德可
行之親屬。孔子之無可無不可者,在夷狄則用子路之直,在朋友則用子貢之教,在親屬則用
顏子之德,並行而不相悖者也。」
先生問門人曰:「孔子與點之意何如?」對曰:「點得見龍之體,故與之也。」曰:「何以
為狂也?」曰:「以其行不掩言也。」曰:「非也。點見吾道之大,而略於三子事為之末,
此所以為狂也。」
王子敬問莊敬持養功夫。先生曰:「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識得此理,
則見見成成,自自在在。即此不失,便是莊敬;即此常存,便是持養。真體不須防檢。不識
此理,莊敬未免著意,才著意,便是私心。」
或問中。先生曰:「此童僕之往來者,中也。」曰:「然則百姓之日用即中乎?」曰:「孔
子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使非中,安得謂之道?特無先覺者覺之,故不知耳。若智者見
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有所見便是妄,妄則不得謂之中矣。」
劉君錫問:「常恐失卻本體,即是戒慎恐懼否?」先生曰:「且道他失到那裡去?」
先生謂子敬曰:「近日功夫何如?」對曰:「善念動則充之,惡念動則去之。」曰:「善念
不動,惡念不動,又如何?」不能對。先生曰:「此卻是中,卻是性,戒慎恐懼此而已矣。
是謂顧是天之明命。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常是此中,則善念動自知,惡念
動自知,善念自充,惡念自去,知此慎獨,便可知立大本。知立大本,如何內不失己,外不
失人,更無滲漏,使人皆如此用功,便是致中和,便是位天地、育萬物事業。」
或問:「『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先生曰:「我知天,何惑之有?我樂天,
何憂之有?我同天,何懼之有?」
或曰:「出必為帝者師,處必為天下萬世師,毋乃好為人師歟?」先生曰:「學不足以為人
師,皆苟道也。故必修身為本,然後師道立而善人多。如身在一家,必修身立本,以為一家
之法,是為一家之師矣。身在一國,必修身立本,以為一國之法,是為一國之師矣。身在天
下,必修身立本,以為天下之法,是為天下之師矣。
故出必為帝者師,言必尊信吾尊身立本
之學,足以起人君之敬信,來王者之取法,夫然後道可傳亦可行矣。庶幾乎!己自配得天地
萬物,而非牽以相從者也。斯出不遺本矣。處必為天下萬世師,言必與吾人講明修身立本之
學,使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夫然後立必俱立,達必俱達。庶幾乎!
修身見世,而非獨善其身者也。斯處不遺末矣。孔孟之學,正如此。故其出也,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其處也,學不厭而教不倦。本末一貫,合內外之道也。夫是謂明德親民止至善也。
王心齋語錄 (王艮)
http://arts.cuhk.edu.hk/~hkshp/cclassic/songming/wanggen1.txt
王心齋語錄(王艮)
按語:此《王心齋語錄》選自日本 永嘉元年 和刻本《王心齋全集》,原本分上、下,分別為
《全集》卷二、卷三。
語錄上
《大學》言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國在齊其家,齊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而正心不言在
誠其意,誠意不言在致其知,可見致知、誠意、正心,各有工夫,不可不察也。
《中庸》「中」字,《大學》「止」字,本文自有明解,不消訓釋。「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
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是分明解出「中」字來。「於止,知其所止」、「止仁
」、「止敬」、「止慈」、「止孝」、「止信」,是分明解出「止」字來。
天下之學,惟有聖人之學好學:不費些子氣力,有無邊快樂。若費些子氣力,便不是聖人之
學,便不樂。
「不亦悅乎」,「說」是心之本體。
「志於道」,立志於聖人之道也。「據於德」,據仁義禮智信,五者,心之德也。「依於仁
」,仁者善之長,義禮智信皆仁也,此學之主腦也。「游於藝」,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也。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故立吾身以為天下國家之本,則位育有不襲時位者。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不論有位無位,孔子學不厭而教不倦,便是位育之功。
學是愚夫愚婦能知能行者。聖人之道,不過欲人皆知皆行,即是位天地育萬物把柄。不知此
,縱說得真,卻不過一節之善。愚夫愚婦與知能行便是道,與鳶飛魚躍同一活潑潑地,則知
性矣。
戒慎恐懼莫離卻不睹不聞,不然便入於有所戒慎、有所恐懼矣。故曰: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論道理若只得一邊,雖不可不謂之道,然非全體也。譬之一樹,有見根未見枝葉者,有見枝
葉未見花實者,有見枝葉花實卻未見根者,須是見得一株全樹始得。
不執意見,方可入道。
學講而後明,明則誠矣。若不誠,只是不明。
孔子雖天生聖人,亦必學詩、學禮、學易,逐段研磨,乃得明徹之至。
知得身是天下國家之本,則以天地萬物依於己,不以己依於天地萬物。
「若能握其要,何必窺陳編」,白沙之意有在,學者須善觀之。《六經》正好印證吾心,孔
子之時中,全在韋編三絕。
人之天分有不同,論學則不必論天分。
體用不一,只是功夫生。
天行健,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知行合一。
學者有求為聖人之志,始可與言學。先師常云:「學者立得定,便是堯舜文王孔子根基。」
學者初得頭腦,不可便討聞見支撐,正須養微致盛,則天德生道在此矣。六經四書,所以印
證者也。若功夫得力,然後看書,所謂溫故而知新也。不然,放下書本,便沒功夫做。
塵凡事常見俯視無足入慮者,方為超脫。今人只為自幼便將功利誘壞心術,所以夾帶病根,
終身無出頭處,日用間毫釐不察,便入於功利而不自知,蓋功利陷溺人心久矣。須見得自家
一個真樂,直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然後能宰萬物而主經綸。所謂樂則天,天則神。學者不見
真樂,則安能超脫而聞聖人之道?仁者安處於仁,而不為物所動,智者順利乎仁,而不為物
所陷。仁且智,君子所以隨約樂而善道矣。
齋明盛服,非禮不動,一時具在,便是立志用功。
誠意、忠恕、強恕、致曲,皆是立本功夫。
容得天下人,然後能教得天下人。《易》曰:「包蒙吉。」
善者與之,則善益長;惡者容之,則惡自化。
一友論及朋友之失,先生曰:「爾過矣,何不取法君子?見不賢而自省之不暇,那有許多功
夫去較量人過失!」
若說己無過,斯過矣;若說人有過,斯亦過矣。君子則不然:攻己過,無攻人之過,若有同
於己者,忠告善導之可也。
先生於眉睫之間省覺人最多。學者有積疑,見先生,多不問而解。有學者問放心難於求,先
生呼之,即起而應,先生曰:「而心見在,更何求心乎?」有別先生者,以遠師教為言,先
生曰:「塗之人皆明師也。」得深省。
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之條理處。聖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會失。
教子無他法,但令日親君子而已,涵育薰陶,久當自別。
古人定省,謂使親安妥而常定省之,非必問於親而後謂之定省也。文王朝於王季日三,亦只
問安否,於內豎而已。
學者指摘舉業之學,正與曾點不取三子之意同。舉業何可盡非,但君子安身立命不在此耳。
即事是學,即事是道。人有困於貧而凍餒其身者,則亦失其本,而非學也。夫子曰:「吾豈■
(左『誇』右『包』)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愛人直到人亦愛,敬人直到人亦敬,信人直到人亦信,方是學無止法。
「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身,不怨勝己者」,正己而已矣。「君子之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諸己」,亦惟正己而已矣。故曰:「不怨天,不尤人。」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性情之正,非惑也。既欲其生,又欲其死,中無定主,抱不
決之疑,方是惑。
「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只是致良知便了,故曰:「如此而已矣。」
「大德不逾閒」,守經之謂也。「小德出入」,行權以正其經也。
「人心惟危」,人心者,眾人之心也。眾人不知學,一時忿怒相激,忘其身以及其親者有矣
,不亦危乎?「道心惟微」,道心者,學道之心也。學道則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有不善未
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見幾微也。
經所以載道,傳所以釋經。經既明,傳不復用矣,道既明,經何必用哉?經傳之間,印證吾
心而已矣。
「將上堂,聲必揚之」,仁之用也。故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無一事而非仁。」
一友初見,先生指之曰:「即爾此時就是。」友未達,曰:「爾此時何等戒懼,私慾從何處
入?常常如此,便是允執厥中。」
孟子道性善,必稱堯舜,道出處,必稱孔子。
隱居以求其志,求萬物一體之志也。
社稷民人固莫非學,但以政為學最難,吾人莫若且做學而後入政。
「君子之欲仕」,仁也;「可以仕則仕」,義也。大人之事畢矣。孟子曰:「惟大人為能格
君心之非。」孔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價者也。」待價而沽,然後能格君心之非。
故惟大人,然後能利見大人。
當屯難而乘馬班如者,要在上有君相之明。求而往,明也。「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相
時耳,此君子出處之節也。
孔子謂期月三年,孟子謂五年七年之類,要知聖賢用世,真實步步皆有成章,定應毫髮不差
。
陰者陽之根,屈者伸之源,屯卦初爻,便是聖人濟屯起手處。曰「利建侯,只是樹立朋友之
義。」
卑禮厚幣以招賢者,而孟軻至梁,即求而往,明也。「國有道,不變塞焉」,即女子貞不字
。
聖人經世,只是家常事,唐虞君臣,只是相與講學。
禘之說,正不王不禘之法也。知不王不禘之法,則知君臣上下,名分秩然,而天下之治,誠
如示掌之易矣。
刑所以弼教者也,故不教而殺謂之虐。古之時,百工信度,故數罟不入污池。凡宮室器用,
一切皆有制度,百工惟信而守之,莫或敢作淫巧以取罪戾。故人將越度,而工不敢為,所以
令易行而禁易止也。
或言為政莫先於講學,先生曰:「其惟聖德乎!僚友相下為難,而當道責備尤重。《易》曰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其必曰:官,先事信而後言,可也。」
孔子曰:「諫有五,吾其從諷諫乎?」諷字從風,其入也微。事君有三:君有可諷不不(此
「不」當為「可」之訛)諷,君有可諫不可諫,君有可犯不可犯。匪石之貞,不可與幾,無
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可與幾也,去而不失吾君臣之義。可
與存義也,故女樂去幾也。燔肉行,存義也。
知此學,則出處進退各有其道:有為行道而仕者,行道而仕,敬焉、信焉、尊焉,可也。有
為貧而仕者,為貧而仕,在乎盡職會計,當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仕以為祿也,或至於害身,仕而害身,於祿也何有?仕以行道也,或至於害身,仕而害身,
於道也何有?君子不以養人者害人,不以養身者害身,不以養心者害心。
吾身猶矩,天下國家猶方,天下國家不方,還是吾身不方。
先生每論世道,便謂自家有愧。
學者但知孟子辨夷之告子有功聖門,不知其辨堯舜孔子處,極有功於聖門。
康節極稱孔子,然只論得孔子元微處,至其易簡宗旨,卻不曾言。
堯舜禹相傳授受曰:「允執厥中。」此便是百王相承之統。仲尼祖述者,此也。然宰我曰:
「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自
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亦曰:「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是豈厚誣天下
者哉?蓋堯舜之治天下,以德感人者也。
故民曰:「帝力何有於我哉?」故有此位乃有此治
。孔子曰:「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某也。」只是學不厭,教不倦,便是致中和,位天
地、育萬物,便做了堯舜事業,此至簡至易之道,視天下如家常事,隨時隨處無歇手地。故
孔子為獨盛也。先師嘗有精金之喻,予以為孔子是靈丹,可以點石成金,無盡藏者。
舜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諸人者。孔子則自不暇耕稼陶漁,無非取諸人者,故曰:「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某也。」
舜於瞽叟,命也。舜盡性,而瞽叟底豫,是故君子不謂命也。陶淵明言:「天命苟如此,且
盡杯中物。」便不濟。孔子之不遇於春秋之君,亦命也。而周流天下,明道以淑斯人,不謂
命也。若天民則聽命矣。故曰:「大人造命。」
「文王望道而未之見」,「道」如「魯一變至於道」之「道」,視民如傷,故望天下於道也
。「見」如「豈若於吾身親見」之「見」。當紂之亂,故卒未之見也。
微子之去,知幾保身,上也。箕子之為奴,庶幾免死,故次之。比干執死諫以自決,故又次
之。孔子以其心皆無私,故同謂之仁,而優劣則於記者次序見之矣。
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覆而不聽,則易位。微子、箕子,殷之貴戚卿也,當紂之惡,
不可以不諫,而諫之也當,不在於虐焰之後,而其去之也當,不為儉德辟難已焉,可也。昔
陳恆弒其君,孔子,魯去位之臣也,且沐浴告於魯,而倡大義以請討。則微子箕子者,猶當
有旁行之智矣。
蓋三分天下,文武有其二,微子、箕子豈不知之也?周家歷年仁義忠厚,微
子、箕子豈不知之也?文武有天下三分之二,則周之時足以格紂也明矣。且其祖宗夫子仁義
忠厚,則可諒其無代殷之念,而易位之舉,亦可必其協同襄贊,而有以共濟天下之難者矣。
且夷齊清風高節,素抱羞辱污君之義,以此告之,安知其不詢謀僉同,而有以共安社稷之危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也。」且不惟成湯之祀尚可以永於無疆,而箕子不
至於囚,比干不至於死,武王夷齊無相悖之道矣。此天下本無難事,而惟學識之有未盡焉耳
。
伯夷之清,齊莊中正有之矣,然而望望然去,不能容人而教之,此其隘也。柳下惠之和,寬
裕溫柔有之矣,然而致袒裼裸裎於我側,此其不恭也。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
而畏之,又從而引導之,其處己也恭,其待物也恕,不失己。不失人,故曰:「隘與不恭,
君子不由也。」
孔子謂「二三子以我為隱乎」,此「隱」字對「見」字,說孔子在當時雖不仕,而無行不與
二三子,是修身講學以見於世,未嘗一日隱也。隱則如丈人沮溺之徒,絕人避世而與鳥獸同
群者是已。乾初九「不易乎世」,故曰「龍德而隱」,九二「善世不伐」,故曰「見龍在田
」。觀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非隱而何?孔子曰:「天下有道,某不
與易也。」非見而何?
夢周公,不忘天下之仁也,不復夢見,則歎其衰之甚,此自警之辭耳。
請討陳恆,仁也;不從而遂已,智也。若知其必不從,而不請,亦智也,然非全仁智者也。
仁且智,所以為孔子。
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故斂床之問,孔子不答子路而答子貢,以是知八佾雍徹之譏,皆孔子
早年事也。
孔子知本,故仕止久速,各當其時。其稱山梁雌雉之時哉,正以其色舉而翔集耳。故其系《
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又曰:「利用安身。」又曰:「身安而天下國家可保也。
」
子見南子之謂中,子路不悅之謂正。中者,自無不正,正者,未必能中。
孔子卻顏路之請車,而不禁門人之厚葬,無成心也。
曾點童冠舞雩之樂,正與孔子無行不與二三子之意同,故喟然與之。只以三子所言為非,便
是他狂處。譬之曾點有家宕,不會出行,三子會出行,卻無家宕,孔子則又有家宕,又會出
行。
子路只以正名為迂,所以卒死衛輒之難。
子夏篤信謹守,為己切矣,但不免硜硜然,言必信,行必果,故孔子進之曰:「無為小人儒
。」
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常知故也。「知之未嘗復行」,常行故也。
孔子之學,惟孟軻知之,韓退之謂孔子傳之孟軻,真是一句道著。有宋諸儒只為見孟子粗處
,所以多忽略過。學術宗源,全在出處大節,氣象之粗,未甚害事。
漢高之有天下,以縱囚斬蛇一念之仁。韓信之殺身,以聽徹襲齊一念之不仁。故人皆有惻隱
之心,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保四體。
光武召子陵與共榻,伸私情也,非尊賢之道也。子陵不能辭而直與共榻,失貴貴之義也。賢
者亦不如此自處。故加足帝腹,子陵之過;狂奴之辱,光武之失。
智譬則巧,聖譬則力。宋之周、程、邵學,已皆到聖人,然而未智也,故不能巧中。孔子致
知格物而止至善,安身而動,便智巧。
周茂叔窗前草不除,仁也。明道有覺,亦曰「自此不好獵矣」。此意不失,乃得滿腔子惻隱
之心。故其言曰:「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人心惟危」,伊川賢者,猶因東坡門人一言,遂各成黨,況其下者乎?學者須在微處用功
。顏子不遠復,乃道心也。
天性之體,本自活潑,鳶飛魚躍,便是此體。
「惟皇上帝,降中於民。」本無不同。鳶飛魚躍,此中也,譬之江淮河漢,此水也,萬紫千
紅,此春也。保合此中,無思也,無為也,無意必,無固我,無將迎,無內外也。何邪思,
何妄念?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學也者,學以修此中也。戒
慎恐懼,未嘗致纖毫之力,乃為修之之道。故曰:「合著本體是功夫,做得功夫是本體。」
先知中的本體,然後好用修的功夫。
《中庸》先言慎獨、中和,說盡性學問,然後言大本、致中和,教人以出處進退之大義也。
良知之體,與鳶魚同一活潑潑地,當思則思,思過則已。如周公思兼三王,夜以繼日,幸而
得之,坐以待旦,何嘗纏繞?要之自然天則,不著人力安排。
周子曰:「一者,無慾也。」無慾即無極,一即太極,無極是無慾到極處。凡涉人為,皆是
作偽,故偽字從人從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學之準則也,便是一以貫之。孔子以前,無人說忠恕,孟子
以後,無人識忠恕。
程子曰:「一刻不存,非中也,一事不為,非中也,一物不該,非中也。」知此,可與究執
中之學。
乍見孺子入井而惻隱者,眾人之仁也;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賢人之仁也;吾未見
蹈仁而死者矣,聖人之仁也。
「山梁雌雉,時哉時哉」,歎其舉止之得時也。「三嗅而作」,是舉得其時也;「翔而後集
」,是止得其時也。
誠明之至,無物不復,反求諸身,把柄在手。會得此數語,便是宇宙在我,萬化生身。
見龍,可得而見之謂也,潛龍,則不可得而見矣。惟人皆可得而見,故利見大人,聖人歲時
乘六龍以御天,然必當以見龍為家捨。
飛龍在天,上治也,聖人治於上也。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聖人治於下也。惟此二爻,皆謂
之大人,故在下必治,在上必治。
《易》曰:「二多譽,四多懼,三多兇,五多功。」先生曰:「初多休,六多周。」
六陽從地起,故經世之業,莫先於講學,以興起人才。古人位天地、育萬物,不襲時位者也
。
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萬物依於己,故出則必為帝師,處則必為天下萬世師。出不
為帝者師,失其本矣,處不為天下萬世師,遺其末矣。進不失本,退不遺末,止至善之道也
。危其身於天地萬物者,謂之失本;潔其身於天地萬物者,謂之遺末。有心於輕功名富貴者
,其流弊至於無父無君,有心於重功名富貴者,其流弊至於弒父弒君。
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
或言:「佛老得吾儒之體。」先生曰:「體用一原。有吾儒之體,便有吾儒之用。佛老之用
,則自是佛老之體也。」
正己正物,此是吾人歸宿處。凡見人惡,只是己未盡善,若盡善,自當轉易。以此見己一身
不是小,一正百正,一了百了,此之謂通天下之故。聖人以此修己以安百姓,而天下平。得
此道者,孔子而已。
語錄下
程子云: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清固水也,濁亦不可不謂之水。此語未瑩,恐誤後
學。孟子只說性善,蓋善固性也,惡非性也,氣質也。變其氣質,則性善矣。清固水也,濁
非水也,泥沙也。去其泥沙,則水清矣。故言學不言氣質,以學能變化氣質也。故曰:「明
得盡查滓便渾化。」張子云:「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氣質之性,
君子有弗性者焉。」此語亦要善看,謂氣質雜性,故曰氣質之性。
《大學》乃孔門經理萬世的一部完書,吃緊處只在止於至善,格物卻正是止至善。格物之物
,即物有本末之物。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格物
也。故即繼之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不用增一字解釋,本義自足。驗之《中庸》、
《論》、《孟》、《周易》,洞然吻合。孔子精神命脈具此矣。諸賢就中會得,便知孔子大
成學。
諸生問止至善之旨,先生曰:「明明德以立體,親民以達用,體用一致,先師辨之悉矣。此
堯舜之道也,更有甚不明。但謂至善為心之本體,卻與明德無別,恐非本旨。明德即言心之
本體矣,三揭在字自喚省得分明,孔子精蘊立極,獨發安身之義,正在此。堯舜執中之傳,
無非明明德親民之學,孔子卻於明明德親民中立起一個極來,故又說個在止於至善。止至善
者,安身也。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
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也,大人之學也。是故身
也者,天地萬物之本也,天地萬物,末也。知身之為本,是以明明德而親民也。身未安,本
不立也。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本亂,治末愈亂也。故《易》曰:「身安,而天下國家可
保也。」如此而學,如此而為大人也。不知安身,則明明德親民卻不曾立得天下國家的本,
是故不能主宰天地,干旋造化。立教如此,故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
諸生問:「夫子謂止至善為安身,則亦何所據乎?」先生曰:「以經而知安身之為止至善也
。《大學》說個止至善,便只在止至善上發揮。物有本末,格,絜度也,絜度於本末之間,
而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知本,知之至也。知至,知止也。如是而不求
於末,定也,如是而天地萬物不能撓己,靜也;如是而首出庶物,至尊至貴,安也;如是而
知幾先見,精義入神,仕止久速,變通趨時,慮也;如是而身安,如綿蠻黃鳥,止於丘隅,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無不得所止矣,止至善也。孔子歎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
如鳥乎?要在知安身也。安身以安家而家齊,安身以安國而國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
故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曰:守孰為大?安身為大。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
未之聞。同一旨也。不知安身,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國家哉?」
或問格字之義。先生曰:「格如格式之格,即後絜矩之謂。吾身是個矩,天下國家是個方,
絜矩,則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是以只去正矩,卻不在方上求,矩正則方正矣,方正
則成格矣。故曰物格。吾身對上下前後左右是物,絜矩是格也。「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一
句,便見絜度格字之義。大學首言格物致知,說破學問大機括,然後下手功夫不差,此孔門
家法也。
或問:「反己是格物否?」先生曰:「物格知至,知本也;誠意正心修身,立本也;本末一
貫,是故愛人治人禮人也,格物也。不親、不治、不答,是謂行有不得於心,然後反己也。
格物然後知反己,反己是格物的功夫。反之如何?正己而已矣。反其仁治敬,正己也。其身
正而天下歸之,此正己而物正也,然後身安也。知明明德而不知親民,遺末也,非萬物一體
之德也。知明明德親民而不知安身,失本也。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亦莫之能親民也。知
安身而不知明明德親民,亦非所謂立本也。」
先生謂諸生曰:「大學謂齊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何不言正心在誠其意,惟曰所謂誠
其意者。不曰誠意在致其知,而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
正。此等處諸賢曾一理會否也?」對曰:「不知也,請問焉。」
先生曰:「此亦是吃緊去處
,先儒皆不曾細看。夫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言國治了而天下之儀形在是矣。所謂治國在
齊其家者,家齊了而國之儀形在是矣。所謂齊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者皆然也。至於正
心,卻不在誠意,誠意不在致知。誠意而後可以正心,知至而後可以誠意。夫戒慎恐懼,誠
意也。然心之本體,原著不得纖毫意思的,才著意思,便有所恐懼,便是助長,如何謂之正
心?是誠意功夫猶未妥貼,必須掃蕩清寧,無意無必,不忘不助,是他真體存存,才是正心
。然則正心固不在誠意內,亦不在誠意外,若要誠意,卻先須知得個本在吾身,然後不做差
了。又不是致知了,便是誠意,須物格知至而後好去誠意。則誠意固不在致知內,亦不在致
知外。所謂誠意毋自欺之說,只是實實落落在我身上做功夫。不先致知就去誠意,則誠意又
做差了。不先誠意就去正心,則正心又著空了。既能誠意,不去正心,則誠意又卻助了。知
至而後有誠意功夫,意誠而後有正心功夫。卻不可以誠意為正心,以致知為誠意。故不曰正
心在誠其意,誠意在致其知者,如此也。悟此大學微旨否?」諸生謝曰:「此千載未明之學
,幸蒙指示,今日知所以為學矣。」
先生謂朱純甫曰:「學問須先知有個把柄,然後用功不差。本末原拆不開,凡於天下事,必
先要知本。如我不欲人之加諸我,是安身也,立本也,明德止至善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是
所以安人也,安天下也,不遺末也,親民止至善也。此孔子學問精微奧領處,前此未有能知
之者。故語賜曰:『非爾所及也。』」
程宗錫問:「『此之謂自謙』,訓作『自慊』,何如?」先生曰:「此正承物格知至說來。
既知吾身是個本,只是毋自欺,真真實實在自己身上用功夫,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略無纖
毫假借、自是、自滿之心,是謂自謙,即《中庸》敦厚以崇禮也。謙者無不慊,慊者未必能
謙也。然功夫只在慎獨而已。故『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如此而
慎獨,則心廣體胖而身安也。」
先生謂周季翰曰:「止於仁,止於敬,止於孝,止於慈,止於信。若不先曉得個安身,則止
於孝者,烹身割股有之矣;止於敬者,饑死結纓有之矣。必得孔子說破此機括,始有下落。
才能內不失己,外不失人。故大學先引綿蠻詩在前,然後引文王詩做誠意功夫,才得完全,
無滲漏。」
先生謂徐子直曰:「何謂至善?」對曰:「至善即性善。」曰:「性即道乎?」曰:「然。
」曰:「道與身孰尊?身與道何異?」曰:「一也?」曰:「今子之身能尊乎?否歟?」子
直避席請問曰:「何哉?夫子之所謂尊身也?」先生曰:「身與道原是一件。聖人以道濟天
下,是至尊者道也。人能宏道,是至尊者身也。尊身不尊道,不謂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
謂之尊道。須道尊身尊,才是至善。
故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必
不以道殉乎人。使有王者作,必來取法,致敬盡禮,學焉而後臣之,然後言聽計從,不勞而
王。如或不可,則去。仕止久速,精義入神,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避世避地避言避色,如
神龍變化,莫之能測。易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又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若以道從人,妾婦之道也。己不能尊信,又豈能使彼尊信哉?及君有過,卻從而諫。或不聽
,便至於辱且危,故孔子曰: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子直拜而謝曰:「樾甚慚
於夫子之教。」
門人問志伊學顏。先生曰:「我而今只說志孔子之志,學孔子之學。」曰:「孔子之志與學
與伊尹顏淵異乎?」曰:「未可輕論。且將孟子之言細思之,終當有悟。」
或曰:「『出則為帝者師』,然則天下無為人臣者矣。」先生曰:「不然。學也者,所以學
為師也,學為長也,學為君也。帝者尊信吾道,而吾道傳於帝,是為帝者師也。吾道傳於公
卿大夫,是為公卿大夫師也。不待其尊信而炫玉以求售,則為人役,是在我者不能自為之主
宰矣,其道何由而得行哉?道既不行,雖出,徒出也。若為祿仕,則乘田委吏,牛羊茁壯,
會計當盡其職而已矣。道在其中,而非所以行道也。不為祿仕,則莫之為矣。故吾人必須講
明此學,實有諸己,大本達道,洞然無疑。有此把柄在手,隨時隨處無入而非行道矣。」
或問「時乘六龍」,先生曰:「此是說聖人出處。是這出處便是這學,此學既明,致天下堯
舜之世,只是家常事。」
或問:「能容下之慢,而不能受上之陵,其病安在?」先生曰:「總只是一個傲容。下之慢
,視以為不足與校雲耳。君子只知愛人、敬人。」或問節義。先生曰:「危邦不入,亂邦不
居,道尊而身不辱,其知幾乎!」曰:「然則孔孟何以言成仁取義?」曰:「應變之權固有
之,非教人家法也。」
門人歌「道在險夷隨地樂」。先生曰:「此先師當處險時言之,學者不知以意逆志,則安於
險而失其身者有之矣。」
或問:「處人倫之變如何?」先生曰:「處變而不失其常,善處變者也。為人君止於仁,為
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此常道也。舜盡事親之道,而瞽叟底豫。象憂
亦憂,像喜亦喜,不以其害己而或間也,此處變而不失其常也。」
有疑先生安身之說者,問焉曰:「夷齊雖不安其身,然而安其心矣。」先生曰:「安其身而
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其為下矣。」
或問:「《易》稱: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論語》稱: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
到於今稱之。是皆孔子言也,何事異而稱同邪?」先生曰:「湯武有救世之仁,夷齊有君臣
之義,既皆善,故並美也。」曰:「二者必何如而能全美?」曰:「紂可伐,天下不可取。
彼時尚有微子在,迎而立之,退居於豐,確守臣職,則救世之仁、君臣之義兩得之矣。且使
武庚不至於畔,夷齊不至於死,此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也。《易》曰:『安貞之吉,應地無
疆。』」
有以伊傅稱先生者,先生曰:「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學我不由。」門人問曰:「何謂也
?」曰:「伊傅得君,可謂奇遇,設其不遇,則終身獨善而已。孔子則不然也。」
或問:「辭受取與,固君子守身之節,不可不慎。如顏子之貧,孔子何不少助之?」先生曰
:「重於情則累於道。君子之與受,視諸道而已。故曰:非其道,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
取諸人。如其道,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
或問:「昔者仲由、端木賜、顏淵侍孔子而論學,仲由曰:『人善我者,我固善之,人不善
我者,我則不善之。』端木賜曰:『人善我者,我固善之,人不善我者,我姑引之進退之間
而已。』顏淵曰:『人善我者,我固善之,人不善我者,我亦善之。』孔子曰:『我則異於
是。無可無不可。』此三子之是非何如?而孔子之所以異於三子者又何如?」先生曰:「子
路之謂,直也;子貢之謂,教也;顏子之謂,德也。直可加之夷狄,教可行之朋友,德可
行之親屬。孔子之無可無不可者,在夷狄則用子路之直,在朋友則用子貢之教,在親屬則用
顏子之德,並行而不相悖者也。」
先生問門人曰:「孔子與點之意何如?」對曰:「點得見龍之體,故與之也。」曰:「何以
為狂也?」曰:「以其行不掩言也。」曰:「非也。點見吾道之大,而略於三子事為之末,
此所以為狂也。」
王子敬問莊敬持養功夫。先生曰:「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識得此理,
則見見成成,自自在在。即此不失,便是莊敬;即此常存,便是持養。真體不須防檢。不識
此理,莊敬未免著意,才著意,便是私心。」
或問中。先生曰:「此童僕之往來者,中也。」曰:「然則百姓之日用即中乎?」曰:「孔
子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使非中,安得謂之道?特無先覺者覺之,故不知耳。若智者見
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有所見便是妄,妄則不得謂之中矣。」
劉君錫問:「常恐失卻本體,即是戒慎恐懼否?」先生曰:「且道他失到那裡去?」
先生謂子敬曰:「近日功夫何如?」對曰:「善念動則充之,惡念動則去之。」曰:「善念
不動,惡念不動,又如何?」不能對。先生曰:「此卻是中,卻是性,戒慎恐懼此而已矣。
是謂顧是天之明命。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常是此中,則善念動自知,惡念
動自知,善念自充,惡念自去,知此慎獨,便可知立大本。知立大本,如何內不失己,外不
失人,更無滲漏,使人皆如此用功,便是致中和,便是位天地、育萬物事業。」
或問:「『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先生曰:「我知天,何惑之有?我樂天,
何憂之有?我同天,何懼之有?」
或曰:「出必為帝者師,處必為天下萬世師,毋乃好為人師歟?」先生曰:「學不足以為人
師,皆苟道也。故必修身為本,然後師道立而善人多。如身在一家,必修身立本,以為一家
之法,是為一家之師矣。身在一國,必修身立本,以為一國之法,是為一國之師矣。身在天
下,必修身立本,以為天下之法,是為天下之師矣。
故出必為帝者師,言必尊信吾尊身立本
之學,足以起人君之敬信,來王者之取法,夫然後道可傳亦可行矣。庶幾乎!己自配得天地
萬物,而非牽以相從者也。斯出不遺本矣。處必為天下萬世師,言必與吾人講明修身立本之
學,使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夫然後立必俱立,達必俱達。庶幾乎!
修身見世,而非獨善其身者也。斯處不遺末矣。孔孟之學,正如此。故其出也,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其處也,學不厭而教不倦。本末一貫,合內外之道也。夫是謂明德親民止至善也。
王心齋語錄 (王艮)
http://arts.cuhk.edu.hk/~hkshp/cclassic/songming/wanggen1.txt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王陽明 : 教條示龍場諸生
王陽明 : 教條示龍場諸生
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1. 立志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
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昔人所言:「 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
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為君子?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
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何苦必為惡、為小人?」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2. 勤學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從吾遊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諸生試觀儕輩之中,苟有「 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彼固將以欺人,人果遂為所欺,有弗竊笑之者乎?
苟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志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裡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
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為無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諸生觀此,亦可以知所從事於學矣!
3. 改過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於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於孝友之道,陷於狡詐、偷刻之習者乎?
諸生殆不至於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飭也。諸生試內省,萬一有近於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當以此自歉,遂餒於改過從善之心。
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盜寇,今日不害為君子矣!
若曰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人將不信我,且無贖於前過,反懷羞澀疑沮,而甘心於污濁終焉,則吾亦絕望爾矣!
4. 責善
「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 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故凡訐人之短,攻發人之陰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責善。
雖然,我以是而施於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安可以不樂受而心感之乎?某於道未有所得,其學鹵莽耳。謬為諸生相從於此.每終夜以思,惡且未免,況於過乎?
人謂「 事師無犯無隱」,而遂謂師無可諫,非也。諫師之道,直不至於犯,而婉不至於隱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蓋教學相長也。諸生責善,當自吾始。
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1. 立志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
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昔人所言:「 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
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為君子?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
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何苦必為惡、為小人?」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2. 勤學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從吾遊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諸生試觀儕輩之中,苟有「 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彼固將以欺人,人果遂為所欺,有弗竊笑之者乎?
苟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志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裡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
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為無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諸生觀此,亦可以知所從事於學矣!
3. 改過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於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於孝友之道,陷於狡詐、偷刻之習者乎?
諸生殆不至於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飭也。諸生試內省,萬一有近於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當以此自歉,遂餒於改過從善之心。
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盜寇,今日不害為君子矣!
若曰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人將不信我,且無贖於前過,反懷羞澀疑沮,而甘心於污濁終焉,則吾亦絕望爾矣!
4. 責善
「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 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故凡訐人之短,攻發人之陰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責善。
雖然,我以是而施於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安可以不樂受而心感之乎?某於道未有所得,其學鹵莽耳。謬為諸生相從於此.每終夜以思,惡且未免,況於過乎?
人謂「 事師無犯無隱」,而遂謂師無可諫,非也。諫師之道,直不至於犯,而婉不至於隱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蓋教學相長也。諸生責善,當自吾始。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王陽明 : 拔本塞源論 --(傳習錄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142-143)
王陽明 : 拔本塞源論 --(傳習錄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142-143)
【142】夫拔本塞源之論不明於天下,則天下之學聖人者,將日繁日難,斯人倫於禽獸夷伙
,而猶自以為聖人之學:吾之說雖或暫明於一時,終將凍解於西而冰堅於東,霧釋於前而雲
滃於後,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無救於天下之分毫也已。
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於聖人也,特其間於有我之私,隔於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兄、弗如仇仇者。聖人有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復其心體之同然。
其教之大端,則堯、舜、禹之相授受,所謂「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而其節目,則舜之命契,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胡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
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為教,而學者惟以此為學。
當是之時,人無異見,家無異習,安此者謂之聖,勉此者謂之貿,而背此者,雖其啟明如朱,亦謂之不肖。下至閭井、田野、農、工、商、賈之賤,莫不皆有是學,而惟以成其德行為務。何者?無有聞見之雜,記誦之煩,辭章之靡濫,功利之馳逐,而但使孝其親,弟其長,信其朋友,以復其心體之同然:是蓋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於外者,則人亦孰不能之乎?
學挍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於禮樂,長於政教,長於水土播值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於學挍之中。
迨夫舉德而任,則使之終身居其職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
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當其能
,則終身處於煩劇而不以為勞,安於卑瑣而不以為琖。
當是之時,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視如一家之親。其才質之下者,則安其農、工、商、賈之分,各勤其業,以相生相養,而無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異,若皋、夔、稷、契者,則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務,或營其衣食,或通其有無,或傭其器用,集謀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願,惟恐當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故複勤其稼,而不恥其不知教,視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樂,而不恥於不明禮,視其夷之通禮,則己之通禮也。
蓋其心學純明,而有以全其萬物一體之仁,故其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而無有乎己之分,物我之間:譬之一人之身,目視,耳聽,手持,足行,以濟一身之用,目不恥其無聰,而耳之所涉,目必營焉,是不恥其無執,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蓋其元氣充同,血脈牒暢,是以痒痾呼吸,感觸神應,有不言而喻之妙。
此聖人之學所以至易至簡,易知易從,學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復心體之同然,而知識技能非所與論也。
【143】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倡:孔、孟既沒,聖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
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霸者之徒,竊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於外以內濟其私己之欲,天下靡
然而宗之,聖人之道遂以蕪塞。
相倣相效,日求所以富強之說,傾詐之謀,攻伐之計,一切欺天罔人,荀一時之得,以獵取聲利之術,若管、商、蘇、張之屬者,至不可名數。既其久也,鬥爭劫奪,不勝其禍,斯人惀於禽獸、夷狄,而霸術亦有所不能行矣。
世之儒者慨然悲傷,蒐臘先聖王之典一草法制而掇拾修補於煨燼之餘,蓋其為心頁亦欲以挽回先王之道。
聖學既遠,霸術之慱積已深,雖在賢知,皆不免於習染,其所以講明修飾,以求宣暘光復於世者,僅是以增霸者之藩癱,而聖學之門穡,遂不復可靚:於是乎有訓詀之學,而慱之以為名,有記誦之學,而言之以為博,有詞章之學,而侈之以為麗:若是者,紛紛籍籍,堊超角立
於天下,又不知其幾家,萬徑千蹊,莫知所適。
世之學者如人百戲之場,讙謔跳踉、騁奇鬥巧、獻笑爭妍者,四面而競出,前瞻後盼,應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遊淹息其間,如病狂喪心之人,莫自知其家業之所歸:時君世主亦皆昏迷顛倒於其說,而終身從事於無用之虛文,莫自知其听謂。間有覺其空疏謬妄:支離牽滯,而卓然自奮,欲以見諸行事之實者,極其所抵,亦不過為富強功利、五霸之事業而止。
聖人之學囗遠日晦,而功利之習愈趨愈下:其間雖嘗瞽惑於佛、老,而佛、老之說卒亦未能有以勝其功利之心:雖又嘗折衷於群懦,而群濡之論終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見。
蓋至於今,功利之毒淪浹於人之心髓,而習以成性也,幾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軋以勢,相爭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其出而仕也,理錢榖者則欲兼夫兵刑,典禮樂者又欲與於銓軸,處郡縣則思藩臬之高,居臺諫則望宰執之要。
故不能其事則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說則不可以要其譽:記諵之廣,適以長其放他: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為也。
是以梟、夒、複、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學小生皆欲通其說,究其術。其稱名僭號,未嘗不囗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務,而其誠心實意之所在,以為不如是則無以濟其私而滿其欲也。
嗚呼,以若是之積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講之以若是之學術,宜其聞吾聖人之教,而視之以為贅疣衲鑿:則其以良知為未是,而謂聖人之學為無所用,亦其勢有所必至矣!
嗚呼,士生期世,而尚同以求聖人之學乎!尚同以論聖人之學乎!土生斯世,而欲以為學者,不亦勞苫而繁難乎!不亦拘湍而險艱乎!
嗚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占一日,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決匚河,而有岓不可禦者矣。非夫豪傑之士,無所待而興起者,吾誰與望乎?
【142】夫拔本塞源之論不明於天下,則天下之學聖人者,將日繁日難,斯人倫於禽獸夷伙
,而猶自以為聖人之學:吾之說雖或暫明於一時,終將凍解於西而冰堅於東,霧釋於前而雲
滃於後,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無救於天下之分毫也已。
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於聖人也,特其間於有我之私,隔於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兄、弗如仇仇者。聖人有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復其心體之同然。
其教之大端,則堯、舜、禹之相授受,所謂「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而其節目,則舜之命契,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胡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
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為教,而學者惟以此為學。
當是之時,人無異見,家無異習,安此者謂之聖,勉此者謂之貿,而背此者,雖其啟明如朱,亦謂之不肖。下至閭井、田野、農、工、商、賈之賤,莫不皆有是學,而惟以成其德行為務。何者?無有聞見之雜,記誦之煩,辭章之靡濫,功利之馳逐,而但使孝其親,弟其長,信其朋友,以復其心體之同然:是蓋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於外者,則人亦孰不能之乎?
學挍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於禮樂,長於政教,長於水土播值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於學挍之中。
迨夫舉德而任,則使之終身居其職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
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當其能
,則終身處於煩劇而不以為勞,安於卑瑣而不以為琖。
當是之時,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視如一家之親。其才質之下者,則安其農、工、商、賈之分,各勤其業,以相生相養,而無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異,若皋、夔、稷、契者,則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務,或營其衣食,或通其有無,或傭其器用,集謀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願,惟恐當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故複勤其稼,而不恥其不知教,視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樂,而不恥於不明禮,視其夷之通禮,則己之通禮也。
蓋其心學純明,而有以全其萬物一體之仁,故其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而無有乎己之分,物我之間:譬之一人之身,目視,耳聽,手持,足行,以濟一身之用,目不恥其無聰,而耳之所涉,目必營焉,是不恥其無執,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蓋其元氣充同,血脈牒暢,是以痒痾呼吸,感觸神應,有不言而喻之妙。
此聖人之學所以至易至簡,易知易從,學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復心體之同然,而知識技能非所與論也。
【143】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倡:孔、孟既沒,聖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
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霸者之徒,竊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於外以內濟其私己之欲,天下靡
然而宗之,聖人之道遂以蕪塞。
相倣相效,日求所以富強之說,傾詐之謀,攻伐之計,一切欺天罔人,荀一時之得,以獵取聲利之術,若管、商、蘇、張之屬者,至不可名數。既其久也,鬥爭劫奪,不勝其禍,斯人惀於禽獸、夷狄,而霸術亦有所不能行矣。
世之儒者慨然悲傷,蒐臘先聖王之典一草法制而掇拾修補於煨燼之餘,蓋其為心頁亦欲以挽回先王之道。
聖學既遠,霸術之慱積已深,雖在賢知,皆不免於習染,其所以講明修飾,以求宣暘光復於世者,僅是以增霸者之藩癱,而聖學之門穡,遂不復可靚:於是乎有訓詀之學,而慱之以為名,有記誦之學,而言之以為博,有詞章之學,而侈之以為麗:若是者,紛紛籍籍,堊超角立
於天下,又不知其幾家,萬徑千蹊,莫知所適。
世之學者如人百戲之場,讙謔跳踉、騁奇鬥巧、獻笑爭妍者,四面而競出,前瞻後盼,應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遊淹息其間,如病狂喪心之人,莫自知其家業之所歸:時君世主亦皆昏迷顛倒於其說,而終身從事於無用之虛文,莫自知其听謂。間有覺其空疏謬妄:支離牽滯,而卓然自奮,欲以見諸行事之實者,極其所抵,亦不過為富強功利、五霸之事業而止。
聖人之學囗遠日晦,而功利之習愈趨愈下:其間雖嘗瞽惑於佛、老,而佛、老之說卒亦未能有以勝其功利之心:雖又嘗折衷於群懦,而群濡之論終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見。
蓋至於今,功利之毒淪浹於人之心髓,而習以成性也,幾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軋以勢,相爭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其出而仕也,理錢榖者則欲兼夫兵刑,典禮樂者又欲與於銓軸,處郡縣則思藩臬之高,居臺諫則望宰執之要。
故不能其事則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說則不可以要其譽:記諵之廣,適以長其放他: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為也。
是以梟、夒、複、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學小生皆欲通其說,究其術。其稱名僭號,未嘗不囗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務,而其誠心實意之所在,以為不如是則無以濟其私而滿其欲也。
嗚呼,以若是之積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講之以若是之學術,宜其聞吾聖人之教,而視之以為贅疣衲鑿:則其以良知為未是,而謂聖人之學為無所用,亦其勢有所必至矣!
嗚呼,士生期世,而尚同以求聖人之學乎!尚同以論聖人之學乎!土生斯世,而欲以為學者,不亦勞苫而繁難乎!不亦拘湍而險艱乎!
嗚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占一日,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決匚河,而有岓不可禦者矣。非夫豪傑之士,無所待而興起者,吾誰與望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