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則 : 十代興亡論 - 魏武帝論
朱敬則(635年-709年),字少連,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
生於貞觀九年(635年),世代望族,「自周至唐,三代矽表,門標六悶,州黨美之。」歷官右補闕、正諫大夫兼修國史,遷鳳閣鸞台平章事。
長安三年,與劉知幾、李嶠、徐堅、吳兢等撰本朝史。晚年辭官歸里,「無淮南一物,唯有所乘馬一匹,諸子好步從而歸。」卒於景龍三年(709年),終年七十五歲。
著《十代興亡論》,凡十一篇,有《 魏武帝論》、《晉高祖論》、《宋武帝論》、《北齊高祖論》、《北齊文襄論》、《北齊文宣論》、《梁武帝論》、《陳武帝論》、《陳後主論》、《隋高祖論》、《隋煬帝論》。
朱敬則是盛唐時期學有素養的史家。他的《 十代興亡論》,系統地總結了魏晉至隋近四百餘年間朝代興亡的經驗教訓,是一部飽含深刻見解的歷史評論著作。
《十代興亡論》的流傳大致經歷了唐、五代、北宋三個時期,官方所藏可能亡於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的戰火,私人所藏則可能亡於尤袤家中的火災。
- -
魏武帝論, 作者:朱敬則 唐. 《 全唐文 / 卷0170 》
皇漢失圖,網漏讒慝;賊臣承間,搖蕩宸居;宗廟焚燒,天子播越。於是九州幅裂,四海橫流,釋位勤王,天下雲集。
初平元年,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袞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都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長沙太守孫堅等同時俱起,
以討董卓為名,然包藏禍心,以暴易亂,竊命矯制,結黨樹朋,觀釁待時,莫敢先犯。唯魏太祖有汴水之戰,孫討虜有陽人之師矣。
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故梁國橋元、南陽何禺皆云:「 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雖複名微眾寡,地小力窮,官渡受圍,濮陽戰屈。
- -
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趨若百川之崇巨海,遊塵之集高嶽。故有荀彧、郭嘉、邢禺、程昱、賈詡、朱雲等,或斂風長感,或一見盡懷。
然後覽英雄之心,騁熊羆之勇,挾天子以崇大順,扶幼主而顯至公。旌賁忠良,芟夷叛逆,神道輔德,百姓與能,武功赫然,霸業成矣。
若乃獲魏種而有之,高祖之封雍齒也;降張繡而不怨,光武之全朱鮪也。感臧霸之言,以成其氣;重關羽之義,抑而不追。王霸之術也。然後法令嚴峻,賞罰必行,惟材是求,惟力是視,縱夷齊滿路,顏閔並居,未暇存也。
救弊即可,仁則未知。且以術臨人,力無餘地;用智濟物,跡若容身。欲使蕩蕩元波,涯而不竭;飂飂薰風,周遍草木。
- -
元雲蔭而方雨,黃葉衰而木落,不可得也。荀文若首豫經綸,提挈草昧,清神昭乎物表,妙識出乎機先,造我魏邦,繄其是賴?
一言不合,五毒將施,無詞寄文,空器見誌,可不劇哉?加以孔文舉與道翱翔,盡忠漢室;崔季珪天骨高爽,誌在扶傾。豈大盜之所安也?
嗚乎!欲盜之子,見錦而不見人;弭謗之君,尤人而不尤已。豈知群鷗不下,眾雀遙驚者乎?故陰謀未泄,天下已知;毒誌潛行,忠良前懼。
何夔所以帶藥,楊彪由是不出,雲長受恩而不謝,元德失箸而思奔。席上無懷疑之人,閫外少自信之士,良可恥也。固知曹公不能用天下之材,成天下之務也。
昔周武之澤及昆蟲,不能感食薇之士;漢高之功濟草木,未能屈歌芝之賢。猶且遂其孤貞,容其怨讟,況功未半古,德異樂推,遭神器之流離,問寶鼎之輕重,欲使庶人不議,寧可得乎?
翻乃疾走惡跡,掩耳畏聲,讎匹夫,念平素,殺桓邵,斃婁珪,道路以目,天下鉗口,豈不惜哉?楊德祖才雖清秀,誌非遠圖,托事行誅,死非其罪;司馬懿雄材大度,勇而有謀,審其狼顧,知而不翦。
若言天意也,則吾未知。若言人事也。其智安在?故知忌小怨而忘遠圖,料目前而忽身後,豈所謂旁求哲人,俾輔後嗣者哉?
- -
或問曰 :「 天厭漢德,海內分崩,三雄鼎立,俱受眷命,乃至控禦豪傑,削平區宇,英圖遠算,何者為先?」
君子曰 :「 孫仲謀藉父兄之資,負江海之固,未敢爭盟上國,競鹿中原,自守未餘,何足言也?蜀先主抱英濟之器,無角逐之材。遠竄荊蠻,畏曹公之神武;奄有庸蜀,乘劉璋之政衰。
國小人夷,風頹俗陋。山川險澀,異崤函之奧區;江漢通流,殊河洛之朝市。豈得抗衡中夏,齊足當途乎?」
前賢易地之談,全是不關胸臆。且夫度德而處,量力而行,劉備豈薄先王之舊居,輕齊魯之故俗?若泰伯之適吳越,孔子之入九夷哉!
蓋不得已也。是知才雄者地廣,國大者兵強。地既由才,才寧可易也?
source :
魏武帝論, 作者:朱敬則 唐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Author:朱敬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