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3日 星期四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http://www.book853.com/list.aspx?cid=88



譯者小序


大乘起信論,乃學習大乘佛教之入門書。古來佛教徒藉此啟蒙而皈依三寶者甚多。


但文理深奧,一般人不易盡解。日本佛學家湯次了榮氏有鑑於此,將此書逐段譯為近代文,又詳加解說,對讀者助益甚多。今將日文書譯為中文本,以廣流傳,亦宏法之一助也。


譯者擱筆後附記,時一九六六年初夏。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


大乘起信論新釋

湯次了榮著  無名氏譯

凡例

一、 本論古來稱為大乘通申論,乃學習大乘佛教者必先研讀之典籍。組織井然,論旨簡明,乃別無比擬之寶典。

一、關於學習本論,雖有論文、義記、會本等不少刊行本,但欲直接講述本論,則適當之良書甚為缺乏。

一、本書即為適應此需要而產生。一者可作教科書用,一者可作參攷書用,一者兼作通俗講話用。

一、因此,本書的章段,主要依據論文的組織,並不強用自家任意的組織法。

一、 本書專以賢首大師的義記為準則,並從旁參攷諸家的疏註,揭示其要旨;但注意於緣起及實用的兩面觀。

一、 本書在論文之下分為和譯、字義、要義、詳義四段。和譯及要義,每處必備;字義及詳義則於必要時插入。

一、 作為通俗講話時,可用和譯及要義;作為參攷用時,則併用字義及詳義二段;作為教科書用時,則僅用論文一段已足。

一、 本書乃為欲適應上述各種要求而試作,故特名之曰新釋。


大正三年(即公曆一九一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於京都佛教大學

湯次了榮誌 


--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望月信亨 :大乗起信論之研究-(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http://www.book853.com/list.aspx?cid=88




《大乘起信論》與天台、華嚴兩宗之關涉-簡秀娥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thesis86/16-%E7%B0%A1%E7%A7%80%E5%A8%A5-%E3%80%8A%E5%A4%A7%E4%B9%98%E8%B5%B7%E4%BF%A1%EF%A5%81%E3%80%8B%E8%88%87%E5%A4%A9%E5%8F%B0%E3%80%81%E8%8F%AF%E5%9A%B4%EF%A5%B8%E5%AE%97%E4%B9%8B%E9%97%9C%E6%B6%89.pdf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大乗起信論科図-松本恵秀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5

--

大乗起信論 : 科註-村上専精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大乗起信論:村上専精 編-明41.7- (丙午出版社, 1908)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4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新釈 : 漢和両訳-湯次了栄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43520


望月信亨 著:大乗起信論之研究
   

(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黃夏年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2385.pdf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61.htm


--

三  維護起信論的近代大師



肯定起信論是真諦譯、馬鳴造,出而盡力維護他的,那要算太虛大師了。大師極力維護起信論,那麼,對於前面二派的說法,就非予以答覆不可。


關於考證的部分,大師以為:佛法是不可以從進化的觀點來考證的。他以為:東方文化是不同於西方進化的文化的;所以用進化發展的方法來衡量佛法,極為錯誤。


大師對於起信論的有關考證部分,從大處著眼,祗略談方法對不對而已。


照大師的見解,起信論是龍樹以前的作品。但他不能否認,龍樹以前,像起信論的思想,並沒有起著大影響。


所以在「再議印度之佛教」說:大概馬鳴造起信論以後,因為法不當機,即暫為藏諸名山,以待來日。當時雖沒有大大的弘揚,但不能說沒有造。


他以這樣的理由,維持起信論是空宗以前的作品。大師為甚麼要這樣說?因為他底思想──中國佛教傳統的思想,是和起信論一致的,是把這樣的思想作為佛陀根本教法的。


如起信論後起,或被人推翻了,那他的思想根源,以及中國佛教所受的威脅,是怎樣的可怕!所以特為方便會通,盡力出來扶持。



關於義理方面的非議,大師是和事老。他以為:起信論所說的很好,唯識宗所講的也不錯。


那麼,唯識與起信論的義理,應怎樣融會他的矛盾呢?


他提出二點來解說:一、起信論所說的真如,與唯識所說的真如是不同的。唯識義的真如,是偏於理性的,而起信的真如,是包括理性與正智的。


二、唯識家說有漏種子唯生有漏,無漏種子唯生無漏,而『起信論』說無漏與有漏互相熏生。大師以為:起信論(主要是)依等無間緣來說熏習的,這是菩薩應有的心境,


與唯識學約因緣說不同。凡夫,是有漏生有漏的;佛是無漏生無漏的;唯有菩薩,才有漏無漏展轉相生。


這樣的熏生,約等無間緣說。有漏無間生無漏,無漏無間生有漏,這在唯識家也是認可的;所以特以此會通起信論與唯識的矛盾。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 [49]
        ・    標題
        ・    目次
        ・    第一章 起信論は支那撰述なるべし/1
        ・    第二章 起信論の五分組織/5


        ・    第一篇 因縁分/7
        ・    第三章 造論の由序/7


        ・    第二篇 立義分/10
        ・    第四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10


        ・    第三篇 解釋分/17
        ・    第五章 解釋分概説/17
        ・    第六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20
        ・    第七章 生滅相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24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3
        ・    第九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39
        ・    第十章 生滅の因縁と心意識分別/45
        ・    第十一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知礙/51
        ・    第十二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56
        ・    第十三章 熏習論流轉還滅の原則/61
        ・    第十四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65
        ・    第十五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71


        ・    第四篇 修行信心分/79
        ・    第十六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79


        ・    第五篇 勸修利益分/87
        ・    第十七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87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義記. 上-法蔵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6


起信論疏記會閱卷首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45 冊 » No.0767 » 第 1 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X45n0767_001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大乘起信論

全一卷。又稱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梵 Aśvaghosa)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諦(499~569)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本書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及菩薩、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係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為佛教思想之重要入門書。



全書共分五篇,第一因緣分,舉出八分以敘述造立本論之因緣,是為「序分」;第二立義分、第三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此三分為本論之「正宗分」。立義與解釋二分闡明「一心」、「二門」、「三大」之理論,修行信心分則說明「四信」、「五行」之實踐法門。所謂「一心」,即指絕對之一心,此一心即為眾生心,亦為如來藏(真如)心;蓋世界萬有皆為真如之顯現,一切眾生本來亦常住於涅槃之中。所謂「二門」,即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


真如門即為絕對之真如,即闡說眾生心性之「本體」不生不滅,遠離言說之相,畢竟平等而常恆不變。又包含「依言」、「離言」二種。於生滅門中則揭示眾生心性之「現象」即為真如緣起。生滅門又分流轉門、還滅門二種,流轉門中揭出「阿賴耶識」一詞,說明此識乃「生滅」與「不生不滅」所和合的非一非異之識,並由此所謂真妄和合之阿賴耶識生起三細(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六染(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相應染)而流轉於迷界;還滅門則係自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階次之修行,而還至涅槃真如界。


所謂「三大」,即指體、相、用三者。所謂「四信」,指虔信真如與佛、法、僧三寶。所謂「五行」,指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第五勸修利益分,舉示受持本論者可得廣大利益,是為本論之「流通分」。



自「歷代三寶紀」以降,諸經錄大多以本論為「馬鳴造,真諦譯」,而廣為各宗派所習用,然隋代之眾經目錄卷五(大五五‧一四二上)則謂:「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而將本論置於「疑惑部」。惠均之四論玄義卷十、卷十二則謂本論係地論宗之論師所偽造,蓋本論所謂之「如來藏心能生起一切生滅諸法」之說,與諸地論師之宗說,實乃兩相契符。開元釋教錄卷八亦表存疑之看法。


此外,又因本論之梵本,今已不存,而西藏藏經中亦未收錄本論,遂增加「偽作」之可能性。然持「平反」之立場者亦蔚然紛起,迄今不絕,遂成為歷來學界爭辯的懸案之一。



歸納紛紜之眾說,本論來源有三:(一)龍樹以前之馬鳴所作,(二)龍樹之後某一同名異人之馬鳴所作,(三)國人所偽作。


以上諸說,迄無定論,而於現代佛學研究中,由日本學者望月信亨再度引發一場筆墨波浪,望月信亨從考證入手,著「大乘起信論之研究」一書,否認本論為馬鳴所造。我國梁啟超繼之發難,並進一步否認本論為印度之撰述,其後歐陽漸、呂澂、王恩洋等亦相繼批判本論之真實性。


與之針鋒相對而為本論辯護者,則有太虛、章太炎、唐大圓、印順等人。此外,歐洲著名佛教學者戴密薇(P. Demieville)著有「大乘起信論研究」之論文,廣蒐博證,肯定本論確係馬鳴之著作,為辯護者增加一大力量,惜其論文未譯成中文,而罕為國人所知。


此正反兩方之說,雖可謂旗鼓相當,然對本論之價值甽同表一致,皆視之為嚴密精湛的大乘佛教思想之偉大著作。



本論為歷來各宗所依用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之主要宗派如華嚴、天台、禪、淨土、密宗等皆深受其影響,隋代之曇延、慧遠曾撰書以宏闡本論之旨,道綽於其「安樂集」中屢屢引用本論,三論宗之吉藏、天台宗之智顗亦對本論推崇備至;


唐代時,元曉、法藏、澄觀、宗密等華嚴家爭相為本論作注疏;至湛然作「金錍論」,本論漸成為天台家造章疏時所必依用之經論;此外,宋代延壽之宗鏡錄、四明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教行錄等亦每每依準本論之旨意。密宗所奉為重要論書之「釋摩訶衍論」,相傳即龍樹菩薩為闡釋本論而作者。



本論除真諦譯本外,另有唐朝于闐沙門實叉難陀重譯之二卷本,兩種譯本大同小異,然以真諦譯本流行較廣,且歷代之注疏皆採用真諦本,新譯本僅有明代智旭一人為之作注(起信論裂網疏)。除漢譯本外,本論亦有兩種英譯本,一為一九○○年在美國刊行之 Asvaghos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係日本鈴木大拙所譯;另一為一九○七年於上海發行之 The awakening of faith。



本論注疏之繁富不勝枚舉,較著名者有隋代慧遠之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之起信論疏、唐代法藏之起信論義記,三書合稱為「起信論三疏」,其中又以法藏之義記為最重要。


上記之外,另有起信論疏(真諦)、一心二門大意(智愷)、起信論疏(智儼)、起信論同異略集(新羅見登)、起信論疏註(宗密)、起信論筆削記(子璿)、起信論纂註(真界)、起信論直解(德清)、起信論續疏(通潤)等,亦為歷來學者所重。


〔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六、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三論玄疏文義要卷二、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啟超)、大乘起信論真偽辯(建康書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五冊)、大乘起信論開題(今津洪嶽,佛教大系)〕 p820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5%25A4%25A7%25E4%25B9%2598%25E8%25B5%25B7%25E4%25BF%25A1%25E8%25AB%2596.html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起信哲学-蜷川竜夫 著-仏教全書 ; 第1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667

    起信哲学 [168]

    ・    標題紙
    ・    目次
    ・    第一篇 序論(仏教以前の印度思想)
    ・    第二篇 本論(一)(起信哲学と其他の哲学との関係)
    ・    第一章 起信論と吠擅多の梵論との関係/60
    ・    第二章 仏教と数論哲学
    ・    第三章 小乗教と起信哲学/92
    ・    第四章 起信哲学と諸大乗教
    ・    第五章 起信哲学の縁起論的位置
    ・    第三編 本論(二)(起信論の内容)
    ・    第一章 真如論
    ・    第二章 無明論
    ・    第三章 阿梨耶識論
    ・    第四章 真妄関係論
    ・    第五章 一心二門論
    ・    第六章 三大論
    ・    第七章 本覚始覚論
    ・    第八章 熏習論
    ・    第九章 実践論
    ・    第四編 結論/207
    ・    附録/211
    ・    大乗起信論講義/221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望月信亨 :大乗起信論之研究-(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http://www.book853.com/list.aspx?cid=88




《大乘起信論》與天台、華嚴兩宗之關涉-簡秀娥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thesis86/16-%E7%B0%A1%E7%A7%80%E5%A8%A5-%E3%80%8A%E5%A4%A7%E4%B9%98%E8%B5%B7%E4%BF%A1%EF%A5%81%E3%80%8B%E8%88%87%E5%A4%A9%E5%8F%B0%E3%80%81%E8%8F%AF%E5%9A%B4%EF%A5%B8%E5%AE%97%E4%B9%8B%E9%97%9C%E6%B6%89.pdf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大乗起信論科図-松本恵秀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5

--

大乗起信論 : 科註-村上専精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大乗起信論:村上専精 編-明41.7- (丙午出版社, 1908)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4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新釈 : 漢和両訳-湯次了栄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43520


望月信亨 著:大乗起信論之研究
   

(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黃夏年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2385.pdf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61.htm


--

三  維護起信論的近代大師



肯定起信論是真諦譯、馬鳴造,出而盡力維護他的,那要算太虛大師了。大師極力維護起信論,那麼,對於前面二派的說法,就非予以答覆不可。


關於考證的部分,大師以為:佛法是不可以從進化的觀點來考證的。他以為:東方文化是不同於西方進化的文化的;所以用進化發展的方法來衡量佛法,極為錯誤。


大師對於起信論的有關考證部分,從大處著眼,祗略談方法對不對而已。


照大師的見解,起信論是龍樹以前的作品。但他不能否認,龍樹以前,像起信論的思想,並沒有起著大影響。


所以在「再議印度之佛教」說:大概馬鳴造起信論以後,因為法不當機,即暫為藏諸名山,以待來日。當時雖沒有大大的弘揚,但不能說沒有造。


他以這樣的理由,維持起信論是空宗以前的作品。大師為甚麼要這樣說?因為他底思想──中國佛教傳統的思想,是和起信論一致的,是把這樣的思想作為佛陀根本教法的。


如起信論後起,或被人推翻了,那他的思想根源,以及中國佛教所受的威脅,是怎樣的可怕!所以特為方便會通,盡力出來扶持。



關於義理方面的非議,大師是和事老。他以為:起信論所說的很好,唯識宗所講的也不錯。


那麼,唯識與起信論的義理,應怎樣融會他的矛盾呢?


他提出二點來解說:一、起信論所說的真如,與唯識所說的真如是不同的。唯識義的真如,是偏於理性的,而起信的真如,是包括理性與正智的。


二、唯識家說有漏種子唯生有漏,無漏種子唯生無漏,而『起信論』說無漏與有漏互相熏生。大師以為:起信論(主要是)依等無間緣來說熏習的,這是菩薩應有的心境,


與唯識學約因緣說不同。凡夫,是有漏生有漏的;佛是無漏生無漏的;唯有菩薩,才有漏無漏展轉相生。


這樣的熏生,約等無間緣說。有漏無間生無漏,無漏無間生有漏,這在唯識家也是認可的;所以特以此會通起信論與唯識的矛盾。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 [49]
        ・    標題
        ・    目次
        ・    第一章 起信論は支那撰述なるべし/1
        ・    第二章 起信論の五分組織/5


        ・    第一篇 因縁分/7
        ・    第三章 造論の由序/7


        ・    第二篇 立義分/10
        ・    第四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10


        ・    第三篇 解釋分/17
        ・    第五章 解釋分概説/17
        ・    第六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20
        ・    第七章 生滅相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24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3
        ・    第九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39
        ・    第十章 生滅の因縁と心意識分別/45
        ・    第十一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知礙/51
        ・    第十二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56
        ・    第十三章 熏習論流轉還滅の原則/61
        ・    第十四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65
        ・    第十五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71


        ・    第四篇 修行信心分/79
        ・    第十六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79


        ・    第五篇 勸修利益分/87
        ・    第十七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87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義記. 上-法蔵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6


起信論疏記會閱卷首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45 冊 » No.0767 » 第 1 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X45n0767_001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大乘起信論

全一卷。又稱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梵 Aśvaghosa)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諦(499~569)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本書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及菩薩、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係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為佛教思想之重要入門書。



全書共分五篇,第一因緣分,舉出八分以敘述造立本論之因緣,是為「序分」;第二立義分、第三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此三分為本論之「正宗分」。立義與解釋二分闡明「一心」、「二門」、「三大」之理論,修行信心分則說明「四信」、「五行」之實踐法門。所謂「一心」,即指絕對之一心,此一心即為眾生心,亦為如來藏(真如)心;蓋世界萬有皆為真如之顯現,一切眾生本來亦常住於涅槃之中。所謂「二門」,即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


真如門即為絕對之真如,即闡說眾生心性之「本體」不生不滅,遠離言說之相,畢竟平等而常恆不變。又包含「依言」、「離言」二種。於生滅門中則揭示眾生心性之「現象」即為真如緣起。生滅門又分流轉門、還滅門二種,流轉門中揭出「阿賴耶識」一詞,說明此識乃「生滅」與「不生不滅」所和合的非一非異之識,並由此所謂真妄和合之阿賴耶識生起三細(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六染(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相應染)而流轉於迷界;還滅門則係自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階次之修行,而還至涅槃真如界。


所謂「三大」,即指體、相、用三者。所謂「四信」,指虔信真如與佛、法、僧三寶。所謂「五行」,指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第五勸修利益分,舉示受持本論者可得廣大利益,是為本論之「流通分」。



自「歷代三寶紀」以降,諸經錄大多以本論為「馬鳴造,真諦譯」,而廣為各宗派所習用,然隋代之眾經目錄卷五(大五五‧一四二上)則謂:「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而將本論置於「疑惑部」。惠均之四論玄義卷十、卷十二則謂本論係地論宗之論師所偽造,蓋本論所謂之「如來藏心能生起一切生滅諸法」之說,與諸地論師之宗說,實乃兩相契符。開元釋教錄卷八亦表存疑之看法。


此外,又因本論之梵本,今已不存,而西藏藏經中亦未收錄本論,遂增加「偽作」之可能性。然持「平反」之立場者亦蔚然紛起,迄今不絕,遂成為歷來學界爭辯的懸案之一。



歸納紛紜之眾說,本論來源有三:(一)龍樹以前之馬鳴所作,(二)龍樹之後某一同名異人之馬鳴所作,(三)國人所偽作。


以上諸說,迄無定論,而於現代佛學研究中,由日本學者望月信亨再度引發一場筆墨波浪,望月信亨從考證入手,著「大乘起信論之研究」一書,否認本論為馬鳴所造。我國梁啟超繼之發難,並進一步否認本論為印度之撰述,其後歐陽漸、呂澂、王恩洋等亦相繼批判本論之真實性。


與之針鋒相對而為本論辯護者,則有太虛、章太炎、唐大圓、印順等人。此外,歐洲著名佛教學者戴密薇(P. Demieville)著有「大乘起信論研究」之論文,廣蒐博證,肯定本論確係馬鳴之著作,為辯護者增加一大力量,惜其論文未譯成中文,而罕為國人所知。


此正反兩方之說,雖可謂旗鼓相當,然對本論之價值甽同表一致,皆視之為嚴密精湛的大乘佛教思想之偉大著作。



本論為歷來各宗所依用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之主要宗派如華嚴、天台、禪、淨土、密宗等皆深受其影響,隋代之曇延、慧遠曾撰書以宏闡本論之旨,道綽於其「安樂集」中屢屢引用本論,三論宗之吉藏、天台宗之智顗亦對本論推崇備至;


唐代時,元曉、法藏、澄觀、宗密等華嚴家爭相為本論作注疏;至湛然作「金錍論」,本論漸成為天台家造章疏時所必依用之經論;此外,宋代延壽之宗鏡錄、四明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教行錄等亦每每依準本論之旨意。密宗所奉為重要論書之「釋摩訶衍論」,相傳即龍樹菩薩為闡釋本論而作者。



本論除真諦譯本外,另有唐朝于闐沙門實叉難陀重譯之二卷本,兩種譯本大同小異,然以真諦譯本流行較廣,且歷代之注疏皆採用真諦本,新譯本僅有明代智旭一人為之作注(起信論裂網疏)。除漢譯本外,本論亦有兩種英譯本,一為一九○○年在美國刊行之 Asvaghos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係日本鈴木大拙所譯;另一為一九○七年於上海發行之 The awakening of faith。



本論注疏之繁富不勝枚舉,較著名者有隋代慧遠之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之起信論疏、唐代法藏之起信論義記,三書合稱為「起信論三疏」,其中又以法藏之義記為最重要。


上記之外,另有起信論疏(真諦)、一心二門大意(智愷)、起信論疏(智儼)、起信論同異略集(新羅見登)、起信論疏註(宗密)、起信論筆削記(子璿)、起信論纂註(真界)、起信論直解(德清)、起信論續疏(通潤)等,亦為歷來學者所重。


〔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六、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三論玄疏文義要卷二、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啟超)、大乘起信論真偽辯(建康書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五冊)、大乘起信論開題(今津洪嶽,佛教大系)〕 p820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5%25A4%25A7%25E4%25B9%2598%25E8%25B5%25B7%25E4%25BF%25A1%25E8%25AB%2596.html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起信哲学-蜷川竜夫 著-仏教全書 ; 第1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667

    起信哲学 [168]

    ・    標題紙
    ・    目次
    ・    第一篇 序論(仏教以前の印度思想)
    ・    第二篇 本論(一)(起信哲学と其他の哲学との関係)
    ・    第一章 起信論と吠擅多の梵論との関係/60
    ・    第二章 仏教と数論哲学
    ・    第三章 小乗教と起信哲学/92
    ・    第四章 起信哲学と諸大乗教
    ・    第五章 起信哲学の縁起論的位置
    ・    第三編 本論(二)(起信論の内容)
    ・    第一章 真如論
    ・    第二章 無明論
    ・    第三章 阿梨耶識論
    ・    第四章 真妄関係論
    ・    第五章 一心二門論
    ・    第六章 三大論
    ・    第七章 本覚始覚論
    ・    第八章 熏習論
    ・    第九章 実践論
    ・    第四編 結論/207
    ・    附録/211
    ・    大乗起信論講義/221



2020年1月11日 星期六

芥子園畫傳,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芥子園畫傳,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議藝份子第三十一期1《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黃一修摘要《芥子園畫傳》作為清朝印刷與畫譜重要的代表之作,其影響力主要在於其為中國技法大成。


其畫譜性質,不僅可作為中國畫技法初學者的入門,也引起許多畫家的臨摹模仿,更使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成為中國地區著名的繪畫教材。



《芥子園畫傳》同時也以相當完善的印刷技術以及編輯,為後世盛讚,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然而,《芥子園畫傳》並非畫譜的先例,在前的尚有《顧氏畫譜》、《十竹齋畫譜》等。



本文試圖釐清畫譜性質的流傳以及演變,歸納出《芥子園畫傳》在當中有何承先啟後的作用。


--

前言《芥子園畫傳》作為中國畫技初學者的入門,可以學習用筆、寫形、構圖等基本技法。學習《芥子園畫傳》後,對於中國畫技技法就能夠大致掌握。1



《芥子園畫傳》初期編彙時間大概落在清朝初年。明清時期因商業發達與版畫成熟等因素使得《芥子園畫傳》流傳時間延續相當長久。



由清初初版至嘉慶年間,《芥子園畫傳》始終都有人重新編輯,版本、內容也不斷更新,除了在原版本增錄新的畫譜之外,也時常加入不同的畫法、畫冊。



《芥子園畫傳》出版的兩百多年來所刊刻的版本眾多,所引起的社會關注還有名聲自然隨之成長。



最初由王概兄弟製作的《芥子園畫傳》,在清朝初印後造成廣大的迴響,由原先的第一集,先後更接續出版二、三集,每集收錄不同主題的中國畫技巧。



到了清光緒年間巢勳(1852-1917)重新刊刻巢勳臨本,是現今較為常見的版本。



除了在原先三集中增加時賢名家的〈增廣名家畫譜〉,2還多增加第四集的內容。不過本質上早已脫離原先三集的脈絡,品質上更不能混為一談。



巢勳臨本於第一集山水譜中,增收了楊伯潤(1837-1911)、任伯年(1840-1895)、胡鐵梅(1848-1899)、巢勳等「海上畫派」的第一代名家。



第二、三集中則有〈摹仿諸家花卉翎毛譜〉,廣收任伯年、虛谷(1824-1896)、錢慧安(1833-1911)、吳昌碩(1844-1927)海上名家。



上述提到的這些畫家,都屬於為人所知的海上畫派的宗師,因而暗示了《芥子園畫傳》在翻刻傳播途中,更因為畫譜的流傳,間接塑造出流派的概念。3



反之,《芥子園畫傳》本身為教授畫稿技法說明的存在,在清朝當時就已造成轟動。後人反覆刊印的情形下,使得《芥子園畫傳》內容性質上除了原先的功能,也藉由畫家反覆臨摹,造就了廣告的宣傳效果。



《芥子園畫傳》綜合像是任伯年、虛谷、吳昌碩等至今名聲極大的藝術家,畫家們在派別中更是無可取代,其影響更是至今仍保有研究的價值。


不過,《芥子園畫傳》除了本身具有收藏、教學方法、技法等元素外,此一成熟畫傳的出現,也代表過去在畫譜製作、編排、甚至裝幀上已經有悠久的歷史。



《芥子園畫傳》在流行臨摹的清朝初期,其所具備的綜合性畫譜之傳承關係,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它在編輯還有刊刻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4


同時遵從在畫法教學上畫譜的線性發展。作為一本十足的繪畫教科書,所承襲的風格還有內容值得去探討中間畫譜演變的性質。



除了技術層面之外,《芥子園畫傳》是如何被編輯成綜合性的畫譜?



另外,《芥子園畫傳》在技術上雖多承襲《十竹齋畫譜》,然而兩者追求的差異之處又為何?本文將以《芥子園畫傳》作為畫譜的教學性的傳承為出發點,屏除作者與內容較為不相關的第四集人物畫譜,僅以前三集為中心。



試圖找尋當中除技術上,還有組織上與其他畫譜的差異性,以及承襲了哪些部分,最終使得《芥子園畫傳》成為畫法的大成。並且試圖釐清《芥子園畫傳》與《十竹齋畫譜》追求的特點差異。




唐詩七言画譜 / 黄鳳池 [編] ; 蔡冲寰 [画]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9%bb%84+%e9%b3%b3%e6%b1%a0



黄鳳池:八種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366


http://ebook.teldap.tw/ebook_detail.jsp?id=80


 八種畫譜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唐詩七言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梅竹蘭菊四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木本花鳥譜一卷 明 黃鳳池 畫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草本花詩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唐解元倣古今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画譜.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 新鐫七言唐詩画譜. 新鐫草本花詩譜. 新鐫木本花鳥譜.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 唐觧元倣古今畫譜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http://art.ncu.edu.tw/artConf/main/public/31/[1.1].%E8%8A%A5%E5%AD%90%E5%9C%92%E7%95%AB%E5%82%B3%E7%95%AB%E8%AD%9C%E6%80%A7%E8%B3%AA%E8%88%87%E6%AF%94%E8%BC%83.pdf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一冊

芥子園畫傳
https://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8A%A5%E5%AD%90%E5%9C%92&viewRestricted=0



芥子園画譜 : 国画. 六譜一人物譜,草木譜,昆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37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szlmt=30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E7%94%BB%E4%BC%9D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Wang%2C+Gai%2C+active+1677-1705%22

芥子園画伝考 / 石希聡 纂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20/index.html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25990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08/index.html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31/bunko31_e0508/bunko31_e0508_0001/bunko31_e0508_0001.html


詩画譜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747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2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810



--



黃鳳池: 五言唐詩畫譜

黃鳳池: 五言唐詩畫譜



八種畫譜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唐詩七言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梅竹蘭菊四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木本花鳥譜一卷 明 黃鳳池 畫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草本花詩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唐解元倣古今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明黃鳳池編。明萬曆至天啟間(1573-1627)清繪齋集雅齋合刊本全譜凡錄五言五十一首,七言四十九首,每詩一圖。


詩率佳作,由名家手書上版,圖係蔡元勛仿古繪製,造境高雅,格調絕佳,細膩精絕。除版畫外,若干古書中插畫,是用手繪成的,這種圖畫各朝都有,且彩繪多絢麗,引人入勝。


本書為明代萬曆年間杭州集雅齋主人黃鳯池編輯的畫譜,結合各種詩詞、草木、花鳥等名家之作,乃為迎合文人誦詩習畫之風雅餘興而成。



是書集合黃氏所編八種畫譜,包含《五言唐詩畫譜》、《六言唐詩畫譜》、《七言唐詩畫譜》、《六如畫譜》、《扇譜》、《草本花詩譜》、《木本花鳥譜》、《梅竹蘭菊譜》,其自萬曆年間便陸續出版,以迄天啟年間始完成八種,並合為一部刊行。



書中以圖配詩,插圖為邀請杭州著名畫家蔡冲寰繪寫,又聘杭州刻工劉次泉為之鏤刻,寫刻工皆一時之選。



由於書坊主人、寫、刻工,原皆徽州人,後移居至杭州,故本書雖在杭州出版,卻處處流露出徽州版畫的細緻風格,


而透過古籍版畫風格的轉變,正可看出刻書事業的移轉與人才流動的痕跡。本書為其中的《七言唐詩畫譜》。



唐詩七言画譜 / 黄鳳池 [編] ; 蔡冲寰 [画]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9%bb%84+%e9%b3%b3%e6%b1%a0



黄鳳池:八種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366


http://ebook.teldap.tw/ebook_detail.jsp?id=80


 八種畫譜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唐詩七言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梅竹蘭菊四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木本花鳥譜一卷 明 黃鳳池 畫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草本花詩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唐解元倣古今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画譜.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 新鐫七言唐詩画譜. 新鐫草本花詩譜. 新鐫木本花鳥譜.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 唐觧元倣古今畫譜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http://art.ncu.edu.tw/artConf/main/public/31/[1.1].%E8%8A%A5%E5%AD%90%E5%9C%92%E7%95%AB%E5%82%B3%E7%95%AB%E8%AD%9C%E6%80%A7%E8%B3%AA%E8%88%87%E6%AF%94%E8%BC%83.pdf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一冊

芥子園畫傳
https://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8A%A5%E5%AD%90%E5%9C%92&viewRestricted=0



芥子園画譜 : 国画. 六譜一人物譜,草木譜,昆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37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szlmt=30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E7%94%BB%E4%BC%9D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Wang%2C+Gai%2C+active+1677-1705%22

芥子園画伝考 / 石希聡 纂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20/index.html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25990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08/index.html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31/bunko31_e0508/bunko31_e0508_0001/bunko31_e0508_0001.html


詩画譜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747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2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810



2020年1月4日 星期六

賦學指南卷一 :論押韻

賦學指南卷一 :論押韻


賦學指南卷一 :論押韻


《賦學指南》卷一【清·余丙照】


論押韻

作賦先貴煉韻。凡賦題所限之韻,字字不可率易押過。易押之字,須力避平熟,務出新意,庶不至千手雷同。難押之字,人皆束手者,爭奇角勝正在於此。


但不得過於鑿空,反欠大雅。押官韻最宜著意,務要押得四平八穩。凡虛字、俗字、陳腐字、怪誕字,總以典切不浮者押之,要知試官注意全在此處。


所限之字,大約依次押去,押在每段之末為正。或意有所便,亦不必過拘。押官韻外,所用散韻,須擇新麗流活之字押之,切不可押生澀字及陳腐字,尤不可湊韻硬押。


凡字不典不顯,非限官韻,即可不必押。通衢坦道,任人往來,何必自尋荊棘乎?遇險韻,正須善押,要有舒展自如之致。不以仄徑窘步,方可出色。


用韻宜變換,如連押實字,連押虛字,或連押同音者,皆賦家大忌也,須相間而用之。


官韻中兩字同在一韻,有押作一段者,有仍押兩段者,如唐時王起《白玉管賦》,“神、人”二字並押;


自居易《賦賦》,“詩、之”二字分押。大約限韻多者則同韻可並,少者則各自為段也。近來花樣,有兩字同在一韻者,總以仍押兩段為是。


韻中有字同義同者,如寅字在四支,又在十一真,涯字在四支,又在九佳,又在六麻,意義雖同,若限官韻,即宜遵在先者押之。


韻中有字同義異者,如逢字,一東二冬兼收,馮字,一東十蒸兼收,意義迥別,豈可假借?須細辨之,不得混押。初學作賦,先求韻穩,句之工巧次之。


蓋押韻既穩,句雖平常,亦不棘目;韻一不穩,雖有佳句,卒難合拍。故詳論押韻,特選數條,以為入門之路。


--


押虛字  因韻法  出色韻  押人名地名

 押虛字

押虛字最難穩愜,而又最易出色。若系官限,注意即在此處。或順押或倒押,或活押或實押,總要俱有來歷,出於自然,不得勉強湊合。

唐肇垚《王猛捫虱賦》:

歎或撫髀,豈是因人者也;暸如指掌,尚須俟我乎而。

蔣詩《去害馬賦》:

應竹竿而吸鼻,其在斯乎;搓綿絮以纏頭,伊胡為者。(上順押法)

顧元熙《吳季子掛劍賦》:

任爾化龍飛去,此別何如;憐余控馬孤還,懷歸豈不。

韋肇《瓢賦》:

安貧而飲,顏生何愧於賢哉;不食而懸,孔父常嗟夫吾豈。(上倒押法)

馮嘉穀《項羽垓下聞楚歌賦》:

恨不從示玦三番,而今已矣;誰禦此埋兵十面,其奈之何。

唐肇垚《王質觀棋賦》:

落子丁丁,伐木之聲宛若;拈棋得得,積薪之勢何如。(上活押法)

熊大音《聚頭扇賦》:

有時同玉佩之投,贈吾良友;有時並詩囊之載,典自小奚。

伍長華《貫月查賦》:

看飛天鏡,便淩萬頃茫然;譜奏霓裳,恰聽一聲欵乃。(上實押法)

因韻法

天下好賦皆自韻出,而因韻一法,最為便學。蓋遇一典故,順押不得者用倒押,整押不得者用拆押,總要意靈筆活,就韻生情,然亦不可為韻所拘,要有舒卷自如之致。

朱襄《擊缽催詩賦》:

巧借捶琴之妙,不暇停揮;定聞拍案之奇,有人叫絕。

唐肇垚《周瑜縱火燒曹兵賦》:

壯士盡波中突出,刃駭排山;將軍真天上飛來,勢驚壓卵。(上順押)

孫克佐《吐白鳳賦》:

譬生蓮於舌上,寐豈非真;疑贈錦於燈闌,夢原不惡。(粗字生色)

朱士彥《秋末晚菘賦》:

檢點三冬之蓄,漫侈薺甘;間尋貳膳之珍,寧資瓜苦。(上倒押)

汪學金《文陣賦》:

扶輪大雅,指揮登將將之台;借箸中權,結構布堂堂之陣。

余丙照《易水送荊卿賦》:

拔劍斫地,居然蓋世英雄;噓氣成虹,儼似無雙國土。(上整押)

華湛恩《聖言如水火賦》:

旨以淡而彌濃,經原可醉;味自無而之有,言豈名卮。

華庭桂《黃牡丹賦》:

競誇天下無雙,魏應居後;誰占人間第一,姚合稱王。(上拆押)

出色韻

押韻工穩,足為通篇生色,若干支、數目、顏色、方向、卦名等字,乃韻中之尤出色者,果能善於引用,工於對仗,押得極工極穩,實為有目共賞。

平恕《五丁開山賦》:

詎鎖支祁之怪,漫遣庚辰;將通伯翳之邦,斜連子午。

又:

真形搜五嶽之圖,風雲遁甲;鑄錯萃六州之鐵,雷電飛丁。(押支幹字)

周朝國《竹外一枝賦》:

開遍百花頭上,南國無雙;栽當千戶封中,東風第一。

陸長庚《夢筆生花賦》:

豈夜入題詩之路,徑本三三;倘朝思授管之人,仙疑七七。(押數目字)

韓潮《潯陽琵琶賦》:

嗟老大之無成,鬢將點白;歎浮生之若夢,眼孰垂青。

吳錫麒《春水綠波賦》:

船真天上,捫星斗而皆青;人在鏡中,染鬚眉而盡綠。(押顏色字)

陶亮采《池塘生春草賦》:

逗出無邊綠意,春去春來;牽將一片紅情,江南江北。

徐軾《東坡赤壁後遊賦》:

兩番惆悵之情,猿呼左右;一片空明之影,鶴夢西來。(押方向字)

譚天成《西王母獻益地圖賦》:

厚德載物,終有慶取象乎坤;自上不下,道大光是名為益。

徐松《律中仲呂賦》:

合乎夷則之宮,已盛於已;生自無射之母,相見乎離。(押卦名)

押人名、地名

押人名、地名,最易起眼,要必先有其人、其地來歷,可以詮題者敘之於上,然後以人名、地名押之,方能工穩,令人豁目,不可憑空硬押。

高登鼇《馮諼彈鋏賦》:

是誰肝膽,冀餐飯于王孫;綽有鬚眉,笑衣冠于優孟。

屈家蘅《蝴蝶賦》:

覺也蘧蘧,疑是夢回莊叟;飛兮冉冉,豈真魂返韓憑。

李維筠《仙胎魚賦》:

遊還策策,他年騎待琴高;樂最洋洋,此處知惟莊叟。

楊昌光《碧筒杯賦》:

何妨野飲花間,句賡蘇子;不是流觴水曲,勝紀羲之。(押人名)

鮑桂星《李愬雪夜人蔡州賦》:

五十載對狼醜族,盡掃江淮;三百年汗馬勳名,必推唐鄧。

馮嘉穀《吹簫乞食賦》:

彈鋏歸來,意難忘夫荊楚;枕戈待旦,心有望于勾吳。

李如筠《雪夜入蔡州賦》:

拜裴公于道左,請勒燕然;置元濟于檻車,遂收淮蔡。

王元梅《霜鐘賦》:

落天外之宏聲,人驚遠塞;振曉來之清響,市洽新豐。(押地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aa71d0102yfmf.html



賦學指南卷二: 論詮題

賦學指南卷二: 論詮題



賦學指南卷二: 論詮題


《賦學指南》卷二【清·余丙照】


論詮題



賦貴審題,拈題後不可輕易下筆,先看題中著眼在某字,然後握定題珠,選詞命意,斯能掃盡浮詞,獨詮真諦。


如唐太宗《小山賦》,處處摹寫小字;宋言《學雞鳴度關賦》,處處關合雞鳴,此風簷中秘訣也。


賦又貴肖題,如遇廊廟題,須說得落落大方,雜不得山林景況。遇山林題,須說得翩翩雅致,雜不得廊廟風光。題目甚夥,舉可類推。


苟一題到手,率爾操觚,並不知題中眼目何在,如題系花鳥,即泛作花鳥賦,題系山水,即泛作山水賦,敷衍成篇,有何意味?


況乎手無線索,定然亂雜無章,縱有新詞麗句,說得天花亂墜,終是隔襪爬癢,于題何涉?


然或知認題,而法未熟,並不論如何議論,如何刻畫,如何串合,以及繪景寫情,傳神諸法,全然不知。將見湊字湊句,苦態不堪,又何能詮題耶?

備列諸法于左,是在神而明之者。




繪景  寫情  情景兼到  傳神  體物  刻劃  點醒  陪襯  烘托(以上卷二)


比例  雙關  串合  映帶  疑審  釋義  議論  搓法  旋風筆  撞法  演算法  前後著想  題前翻跌  段末收束(自“比例”至“收束”分載卷三)



 繪景

繪景貴乎雅與題稱,如花草雪月等題,是實景也,描實景不可至於堆垛,要有實而虛之之妙。如春陰、秋陰等題,是虛景也,描虛景不可陷於空疏,要有虛而實之之妙。

王家相《春陰賦》:

可是養花,雙燕剛飛春社;有誰課雨,一鳩啼近清明。

元梅《涉江采芙蓉賦》:

十裡香凝,指點憑欄之客;五湖煙暖,招攜鼓棹之蹤。

《九華山賦》:

千岩競秀,峰從海外飛來;一線微分,天自洞中小有。

曹仁虎《秋露如珠賦》:

千顆勻圓,冷濕蒼苔之院;五更滴瀝,涼沾白苧之衣。

楊昌光《船齋賦》:

晴嵐遠岸,紅開東壁之花;落日孤舟,綠到西家之水。

汪履基《飲馬投錢賦》:

迎風控轡,方成駐馬之坡;顧影開緘,忽訝數錢之市。

金國瑩《洞庭橘柚賦》:

偶來澤畔人家,半籬紅影;若問山中奴婢,幾樹黃苞。

張時風《小春賦》:

霜凝月館,數行雁字悠悠;楓冷寒塘,幾點榆星歷歷。



 寫情

詩發乎情,而賦者,古詩之流也。則駢四儷六,亦宜隱寓深情。作者揮毫,務必寄情綿邈,令人一往情深,方得文生情,情生文之妙。觀江淹《恨》、《別》二賦,可以悟矣。

陸潤章《臨邛沽酒賦》:

劇憐抱甕而前,為郎憔悴;莫謂遇人不淑,辱在泥塗。

吳襄《七夕賦》:

不是情如秋薄,但許飄零;總教恨比河深,幾多慰恤。

馮嘉穀《吹簫乞食賦》:

非關橋畔月明,聲何悲壯;不是樓頭人倚,氣更蕭條。

盧爌《織女懷牽牛賦》:

怨人間薦菓無期,黃姑信梗;問天上成橋何日,烏鵲音乖。

金國瑩《沛父老留漢高祖賦》:

下別淚之雙行,百年故土;留大風之一曲,千古雄情。

高登鼇《馮諼彈鋏賦》:

草草勸餐,笑起三千冷眼;瞿瞿故熊,空懷一片熱腸。

顧元熙《吳季子掛劍賦》:

未殉大王之葬,孤此雄風;藉明公子之忱,皎如秋水。



 情景兼到

情景二字,最難摹寫。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或二句景二句情,尤屬難工。總要設身處地,即景生情,觸手成春,言情寓景,斯為情景逼真,不愧登高作賦。

畢熙曾《秋蓮賦》:

情比波深,幾度相逢蓮子;人如花瘦,一年又值秋風。

顧元熙《明月前身賦》:

今夕招來,對影猶然相識;幾時修到,舉頭如此分明。

吳培蓀《涼夕援琴賦》:

指宿鳥于寒林,軒開靜夜;聽吟蟲于古砌,人坐深宵。

吳錫麒《蘭亭集序賦》:

感慨乎世殊世異,絕藝誰傳;流連乎天朗氣清,斜陽正永。(上二句情,下二句景)

陸潤章《臨邛沽酒賦》:

一簾寒食之風,關心客思;十裡鶯花之地,滿目春光。

王元梅《蛺蝶穿花賦》:

隔叢飛至,引來一線香風;結伴偕行,添得滿園春思。

周召南《釣使人恭賦》:

晚唱數聲,紅蓼白蘋之地;漁歌一曲,蒼煙黃霧之天。

餘丙照《春晴賦》:

一竿紅日,花聽賣去之聲;幾處青簾,酒試沽來之味。



 傳神

賦以傳神為極致,蓋不呆詮題面,只於無字處攝取題神,空中摹寫,然亦須帶定題意。使語在環中,神遊象外方妙。至於題有虛字者,更當於虛字傳神,不得拋荒虛字,全向實處呆詮。但此火候,總要工夫純熟,心細手和,在有意無意之間,虛與委蛇而已。

侯鳳苞《無弦琴賦》:

豈欲辨已忘,自餘真趣;似不求甚解,別有會心。

王元梅《涉江采芙蓉賦》:

振飄飄之羅袂,風送行舟;透陣陣之生香,月明歸路。

朱一飛《燕睇賦》:

聿來胥宇,正逢春日遲遲;無以為家,卻向故人戀戀。

楊昌光《春山如笑賦》:

一片白雲,深處色相俱空;三更明月,歸來鬚眉宛肖。

楊昌光《落葉賦》:

詠殘秦嶺之雲,寒欹小笠;寫出吳江之句,冷到空舲。

餘丙照《織女懷牽牛賦》:

幸覿面於今霄,綢繆永夕;憶談心於往日,暌隔經年。



 體物

凡詠物題,最忌膚泛。然用典沾滯,毫無生動之趣,又一病也。須要細心體會,善於形容,方為寫生妙手。

曹仁虎《天竹賦》:

千丸爛漫,遙分湘女之斑;一簇團圞,便認鮫人之泣。

玉堂夜冷,堆火齊之千重;金穀晨寒,碎珊瑚之七尺。

李如筠《撲滿賦》:

欲傾仍正,人疑不倒之翁;聚少為多,母召飛來之子。

尤侗《春柳賦》:

三眠三起,瘦分南國之腰;一笑一顰,青入東君之眼。

莫衡《佛手柑賦》:

膚粟生香,似散麻姑之爪;肌英斂翠,儼分鉤弋之拳。

馮嘉穀《角黍賦》:

色絲解罷,條條宛類繭抽;蘆葉披殘,個個渾同蕉剝。

吳東昱《洋燈賦》:

不假丹青,留得一身清白;只憑熏灼,落來滿紙雲煙。



 刻畫

題面題意,皆宜刻畫。其法總以精工為主,但要巧不入纖,工不傷雅,方成妙手。

齊彥槐《菊影賦》:

即空即色,寧非仙吏之化身;疑有疑無,竟是幽人之小照。

徐元潤《吳宮教美人戰賦》:

窄袖蠻靴,排出兩行紅粉;挑刀走棘,居然十萬蒼頭。

李勉《鍾馗圖賦》:

召蝙蝠以隨身,卻類豚魚向化;合妖邪而作僕,漫疑貓鼠同眠。

聞棠《三階平則風雨時賦》:

累累如貫,分上中下以成形;作作有芒,應天地人而起數。

曹仁虎《白鸚鵡賦》:

梨花夜月,形迷玉砌之光;柳絮朝煙,影混珠簾之色。

陸文彬《一葉知秋賦》:

催成杜老之詩,獨依茸草;遠就潘郎之賦,孤拂庭除。



 點醒

賦貴眉目清楚,不可墮於沉晦。點醒題字,第一要訣也。一曰正點,正就本題字面,拈出點醒之。一曰借點,看他件字眼,與本題不異者,藉以點醒之。解此自能爽目。

陸潤章《小樓一夜聽春雨賦》:

縱然屋小如舟,也堪情適;無那夜涼似水,不覺魂消。

齊召南《壁中聞絲竹賦》:

典誥猶存,絲比王言之出;笙簧是葉,竹原編簡之餘。

王濤《秋月賦》:

年年鳥道羊腸,悲秋空賦;夜夜猿啼鶴唳,對月誰憐。

盧爌《冒雨尋菊賦》:

乘興而來,不是花偏愛菊;幽賞未已,何妨雨密如絲。(以上正點法)

陳書燦《淡巴菰賦》:

竊來菰米之名,莖連雲護;暗雜巴人之唱,葉帶風吹。

秦光煦《寒碧堂賦》:

簾外輕寒,快春風之乍扇;階前嫩碧,愛春草之初生。

馮嘉穀《釀雪賦》:

知非釀蜜之天,蜂聲交作;轉類釀花之候,寒氣初回。

吳東昱《玉水記方流賦》:

倘散餘波,便許灌輪方井;如分別泒,定教流入方塘。(以上借點法)



 陪襯

題之正面無多,得力全在題之四面著筆。賦有陪襯,此最便法也。蓋明借他件陪出本題,或反或正,或旁面,總以雅切為主。但不可陪襯太多,以致喧客奪主。

李宗澣《柿葉肄書賦》:

團團可玩,休誇日本松皮;采采難窮,不費杖頭榆莢。

吳東昱《洋燈賦》:

鄙漢殿之駝頭,頻年羈束;笑周壇之鳳腦,無日飛升。

周召南《庚子拜經賦》:

嗤賈島之祭詩,因勞心血;鄙郗詵之拜筆,但詡科名。

王元梅《夜雨芭蕉賦》:

渾疑荷葉喧時,門臨秋水;直訝梧桐滴處,人坐清陰。(以上正襯法)

楊昌光《白鸚鵡賦》:

不數郗氏堂中,徒誇紅嘴;詎羨唐家宮裡,競號綠衣。

王德茂《晚松賦》:

生機天末,不爭櫻筍之廚;曠味山中,誰結蒪鱸之思。(以上反襯法)

王尚旟《抱甕灌園賦》:

不息則久,幾同運甕之勞;大智若愚,奚假連筒而灌。(上句正襯,下旬反襯)

胡長齡《太常仙蝶賦》:

逢博士之談經,欲認書中之蠹;遇清臣之退直,曾聯冠上之蟬。

吳東昱《騎竹馬賦》:

踏碎貓頭之筍,同氣相憐;遊穿麂眼之籬,空群自樂。(旁襯法)



 烘托

烘托之法,與陪襯、映帶,俱不相同,但就題之四面煊染,而題之正面自見。如畫家畫月,只在四面煊染雲色,而月自見,所謂烘雲托月也,作者須識得此意。

郭衛城《秋雲似羅賦》:

回薄而釀來密雨,佇看絲垂;氤氳而散作餘霞,還疑綺似。

吳省欽《春風似剪刀賦》:

揮來霍霍,承之以密雨之絲;游向恢恢,襯之以餘霞之綺。

楊昌光《雞缸賦》:

對來殘雪,欲尋鴻爪之痕;泛彼中流,定混鴨頭之色。

賈洪《丁字水賦》:

源不來於丙穴,曲折堪尋;障非藉乎酉山,紆回入望。

陸以誠《痀僂丈人承蜩賦》:

理乘墉以射隼,必待張弓;異臨水而羨魚,無須結網。(烘托承字)

何晉梓《腹笥賦》:

倘教皮相,安知黃卷之深藏;若使腸搜,不礙黑甜之穩臥。



KR4h0139 御定歷代賦彙-清-陳元龍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39/001#1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aa71d0102yfmf.html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賦學指南,序言-余丙照輯

賦學指南,序言-余丙照輯


賦學指南,序言-余丙照輯


《賦學指南》序言

                                    清·余丙照輯


敘(王雅南)

    詩有六義,其二曰賦,故班固雲賦者古詩之流。先王采焉,以觀士風。賦之名義重矣哉!漢興,古賦淵博,兼用楚騷。



六朝以後,始定為律賦取士,至唐大備。宋元稍變其律,不離厥宗。

    國朝稽古右文,無體不備。故自膠庠及村塾,莫不以賦學課生徒。



然而習古體者嫌於宏肆,變律體者近於輕剽,雖有名師講改,究之金針未度,學制無方,惟倦教者多秘其法故耳。



吾邑余紗山先生輯有《賦學指南》一書,分為十法,條縷不紊,愷切詳明,一以唐律為正軌。



    時予宦游江右,未見其書。



今年春接讀全卷,並劄示雲:“前書僅選唐賦十篇,時賦二十篇,今增選兩漢六朝及宋朝各數篇,又增時賦十餘篇,俾騷、古源流及當代巨制鴻裁,皆可藉斑窺豹。”



又命其郎君注釋賦中典故,以便後學查考。



予披覽久之,知其夙從楚省吳立葊先生游,深得賦中三昧,是以啟發後學,至精且詳。陸士衡雲:“賦體物而瀏亮。”揚子云云:“詩人之賦麗以則。”



紗山所論,其得此意矣。予喜于聞命,聊撰數語以弁簡首,願海內同學之士知所取法,以為程式,庶無負紗山之苦心,則幸甚。



    時道光廿八年,歲次戊申三月上巳,杏山王雅南謹識於光邑涑水書院。

- -


序原敘(餘丙照)

    自有唐以律賦取士,而賦法始嚴。謂之律者,以其繩尺法度亦如律令之不可逾也。由元迄明,因之不失。



我朝作人雅化,文運光昌。欽試翰院既用之,而歲、科兩試及諸季考亦藉以拔錄生童,預儲館閣之選,賦學蒸蒸日上矣。然通曉者往往矜為秘授,嚮往者每致歎於迷途,故草茅之士,苟非學有淵源,工賦者亦少。照於是忘其固陋,取唐賦佳構及國朝名作,擇其佳句,分為十法。始之以押韻,終之以煉局。



又別為碎目數十條,每條引佳構若干以為程式。後複附以賦法,補其遺漏。蓋欲為無師授者示迷途,故不憚縷晰言之耳。第照譾陋,所論諸法,或采之名家,或出於鄙見。誠恐立言不當,貽誤後學。



集成,急就正于吳立葊夫子,謬蒙褒嘉,且為鑒定。謂宜公諸同人,嘉惠來學。



照敢謂賦學之精,莫此為備哉?聊以敘述舊聞,志父師之教於弗諼爾。高明君子苟有匡所不逮,辱而教之,則照之取法更進矣,敢不拜嘉乎!




    時皇上禦宇之七年歲次戊申仲秋穀旦,紗山餘丙照題于文華堂。


原敘(吳東昱)

 



司馬相如曰:“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攬人物,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然則賦其不可學乎?然相如又雲:“一經一緯,一宮一商,賦之跡也。”



劉勰亦雲:“麗辭雅義,符采相勝,賦之體也。”則賦又若不可學而可學。我朝文運昌明,自翰林以及小試,莫不試士以賦,賦學之盛,追漢唐而軼宋明矣。



乃草茅之士,能賦卒鮮者,非賦不可學也,欲學而不得其法,求法而不得其人,遂若可學而不可學也。



餘生紗山,少學於予,詩賦即頗留心,數載中耳提面命,賦中三昧,已得其大凡矣。後從周生豹山遊,益加研習,賦學遂臻宏博,從此刊陳落腐,含英咀華,以登徐、庾之堂,而樹騷壇之幟,殊可頃指。



俟今年夏,以所輯《賦學指南》就正于餘,集分十法,始於押韻,終於煉局,條分縷晰,各引佳聯,以為程式。雖只就時下律賦細為指示,而于騷、古諸體概未之及。然初學之士,得此一編伏而讀之,賦中諸法,瞭若指掌,不俟面命耳提,自可抽黃對白,又何法之不易知,賦之不可學哉!予喜紗山能敘述舊聞,更有心得也。少為更正,益以數條,命付剞劂,以廣所學雲。




    時道光七年歲次丁亥孟秋月,立葊吳東昱題於響泉書屋。


《增注賦學指南》敘(餘丙照)

    昔杜南征注《左傳》,顏師古注《漢書》,論者謂為二書功臣,然杜不長於鳥獸蟲魚,顏不長於天文地理,皆闕之不注,以俟後人之增釋。今欲以固陋之學,探巨制之淹博,明而注釋之,難矣。


然詳注不能,不注更不可也。(照)于丁亥歲(道光七年,1827)有《賦學指南》之刻,不脛走四方矣。



而注解全無,讀者每以獺祭苦之。夫示以作賦之法,使仍昧於賦中之典,尚得謂嘉惠來學乎。況其時唐賦僅選十篇,時賦僅二十篇,聊示入門快捷方式,而於歷朝佳賦俱未采入,亦無以拓才思而開眼界。壬、癸歲(壬寅,道光二十二年,1842;癸卯,道光二十三年,1843),課徒多暇,取《指南》舊本增而注之。選兩漢六朝賦數篇,冠唐之前,以溯其源;選宋賦數篇殿唐之後,以觀其變;選時賦之清新典雅有裨後學者十余篇,以便其取資。



且命小子(耀)輩博考群書,於賦中典故載於習見書中者,采而注之篇後,使不苦於查考。此照不揣固陋增注之苦心也。至所未見之書,則亦師杜南征、顏師古闕而不注之法,以俟博雅君子雲爾。

    時道光歲在昭陽單閼寎月,紗山氏餘丙照題于黃士關之醉經堂。


凡例

1.國朝律賦選本林立,是集專為初學計,不得不細為指示,先引佳聯,所以講句法也;次引佳段,所以講段法也;後引全篇,所以講篇法也。

2.集中各條所引各聯,原取其句法之佳,其立意有在題前、題後不一,不得以不合題面薄之。




3.集中所引各段亦有前後部位不同,故必注以第幾段,示毋淩躐也。



4.律賦盛于國朝,始于唐宋,其先聲則源于漢魏,開自六朝,集中全篇多取唐賦,以層次清楚,筆力簡勁,篇法完密,可為程式也,然不究淵源,率患根柢不厚,故複增兩漢六朝賦數篇、宋賦數篇,合當代名程,共為一集。

5.律賦雖取駢儷,而要以斂氣鑄局為先,故凡有曲折頓挫者,集中多選;氣滯局松者,不收。

6.賦貴真切,不尚堆垛。是集獨取精切輕快之作,不能透發題眼者,不收。

7.試賦雖講聲調,然必胎息兩漢六朝,乃為上乘。集中末卷登古體及擬古數篇,以存其概,俾知此道非僅四六押韻已也。擬法載《擬春賦》後。



8.旁評指明段落,以醒眉目;引用典實,除整用經句外,概為箋注,均為初學起見,方家幸勿見哂。

9.記事之書,辭多不一。有同此一事,此書所載與彼書異者,茲所注釋但就案頭所有之書錄而登之,固難與未見之書一一求合。

10.集中注釋,既不能備錄全文,則量其篇幅,去其繁文;總以解釋明白為務,亦非任意割裂。

11.事實有各篇互見者,一處注明;餘則雲見某處,以省簡帙。分類有本類條多,不能備載本卷者,分載他卷,以均其部;亦必注明,便於查閱。

- -


《賦學指南》總目

押韻  五條(押虛字  因韻法  出色韻  押人、地名)

詮題  二十三條(繪景  寫情  情景兼到  傳神  體物  刻劃  點醒  陪襯  烘托  比例  雙關  串合  映帶  疑審  釋義  議論  搓法  旋風筆  撞法  演算法  前後著想  題前翻跌  段末收束)

裁對  五條(卦辭對  干支對  數目對  反正對  流水對)

琢句  五條(煉長句  煉短句  煉起結  運用成語  迭字句)

賦品  四條(清秀品  古致品  灑脫品  莊雅品)

首段  九條(直起  陪起  題前起  對起  翻起  頌揚起  暗籠  明擒  古體)

次段  四條(映合  順拍  逆翻  溯源)

諸段  十三條(鋪敘  互勘  提起  點染  停頓  反正  旁襯  開合  淺深  推原  推論  讚歎  折落)

結段  十一條(頌揚  懷古  寓意  推原、推論  讚歎  旁襯  托題  壓題  翻題  雜體)

練局  六十篇

以上十類,分次十六卷,各有總論,其各條碎目,別詳每卷論後。




附:賦法緒論

◆編者簡敘

    當今“辭賦熱”掀起者賦帝其人簡介:(賦帝名片)

    ①中賦0-20號平臺 賦帝駢尊古也司馬呈祥潘氏 總編審

    ②中國興賦第一人 賦壇領袖 弘駢先驅 元勳辭賦文化推廣家

    ③千城賦 千校賦 千山賦 萬水賦 百閣百樓賦 總設計師 兼 執行官

    ④中國新賦運動第一發起人 中華辭賦家聯合會主席 兼 中華賦學院院長

    ⑤辭賦文化出版商 網路辭賦首席編輯師 中華辭賦(第一)網及其20網組建者

    ⑥《賦苑瓊葩》《千城賦》《中華新辭賦選粹》《中華辭賦報》總纂官 兼 主編

    ⑦第一辭賦收藏家 中華辭賦最大文庫集大成者 辭賦駢文資源大規模系統化整理者

    ⑧當今“辭賦熱”掀起者 總策動師 當代中華辭賦復興與繁榮的導啟者 開拓者 建樹者

    ⑨中國著名辭賦家創作集團 團長 兼 總指揮 當代主流辭賦家群體 精英代表 卓越領導人

    ⑩著名辭賦家 駢文家 古文家 學者 河南理工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 賦帝駢尊古也潘承祥
>



賦彙錄要 : 二十八卷, 補遺一卷, 外集一卷, 補題注一卷 /
https://www.loc.gov/resource/lcnclscd.2014514537.1A000/


https://www.loc.gov/search/?in=&q=%E8%B3%A6%E5%BD%99%E9%8C%84%E8%A6%81&new=true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408/10/11498314_461492718.shtml


--



攷正增廣詩韻全璧


書名:《增廣詩韻全璧》五卷
原輯:清 余照
增定:清 汪慕杜
增廣:清 湯文潞
重編:清 華錕
印行:學海出版社


清聖祖敕撰《御定佩文韻府》,賦詩填詞,查考典故,詞章家遵用其書。以卷帙浩繁,流布匪易,余照乃約為《詩韻珠璣》五卷以便攜帶。


後汪慕杜增定其書,益以《詩腋選句》,名曰《詩韻合璧》。



湯文潞就汪氏之書補增《詩腋補編》、《詞林典腋》,及吳光昭輯《賦彙錄要》二十八卷等三種,仍題《詩韻合璧》。



華錕取湯氏增本加以攷正,又增佚名《詩賦類聯采新》十二卷、秦嘉謨《月令粹編》二十四卷、余丙照原本《賦學指南摘要》,典故詞範略備;


郝在田《校增金壺字考》一卷、潘維城《虛字韻藪》一卷、龍啟瑞《字學正譌》一卷、汪承元《分韻文選題解擇要》十卷,文字聲韻資料略具;


姚文登《初學檢韻袖珍》十二集,以部首列序,便於檢韻。凡詞章家所必需者,靡不備載。


書成,遂取純全、大全之意,改題《攷正增廣詩韻全璧》,以為韻學之助。


康熙字典體產生器 ( beta )
https://gengen.co/zh_hant/official/kangxi_avatar



詩韻合璧 詩韻合璧 (しいんがっぺき)-(国文学研究資料館)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16101



詩韻合璧 詩韻合璧 (しいんがっぺき)-(国文学研究資料館)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idl&bib=200016101



詩韻合璧 : 増註-湯文潞 編,岸田吟香 校,明29.11,博文館
http://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A9%A9%E9%9F%BB%E5%90%88%E7%92%A7+&viewRestricted=0


說文解字-弟六篇上
http://kanji-database.sourceforge.net/dict/swjz/v11.html


開放康熙字典 中華開放古籍協會
http://kangxi.adcs.org.tw/kangxizidian/


康熙好朋友
https://www.facebook.com/kangxi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