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陳雲:復漢邦,興中國 —— 從《香港城邦論》寫到《香港遺民論》

陳雲:復漢邦,興中國 —— 從《香港城邦論》寫到《香港遺民論》


(刊於《明報》星期日副刊,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三日。本文是刊登之後的增益本。)



以華夏為國,以香港為家。去年出《香港城邦論》,今年出《香港遺民論》,明年寫《中華邦聯論》。不得不寫,是因為國破家亡。你當香港是個國際金融交易場,是個金錢showroom,是個水貨之城,當中國是國際大租界,攻城略地大家做買賣,得錢之後捲逃美國,你一切不上心,在中國在香港作異鄉之客,我是不激動的,清朝覆亡之後,中國無一日不是如此。但中國人、香港人那種處於被人瘋狂剝削與掠奪之中的無奈與苦痛,我是感受得到的,必須做一點事,逆轉沉淪,起死回生。



可笑的中國



中國的大問題,是中國仍未是中國,既未曾以憲政分權,建立法統,更未有文化立國,建立道統。中國有國家體制(黨政軍合一的黨國體制),但無國格,更無國魂。開放改革之前,中國是脫離蘇維埃的共黨殖民統治機器,所謂黨國體制。上月講過,共產中國的建國理念,是共產黨的軍團意志(regimental spirit),來自紅軍革命時期的平等、儉樸與團結,然而這是普世的軍團精神與革命黨意志,是普世價值,並無華夏本土的文化特質。中共建國初期,承諾給平民的是庸俗的生活幸福感——來自暴力掠奪的物質佔有:打土豪,分田地,以及衝鋒式的產業衝動——抓革命,促生產。物質佔有與產業衝動,就是共產中國的建國目標。這令到中國成為可笑的國家,衝動、狂妄、幼稚。



共產中國承諾給人民的是毫無精神內涵的物質富庶。到了開放改革和走資時期,中國不再輸出革命,幹部的紅軍精神被持續執政的權力和物質支配慾拖垮了,平民無力參與政治,民間社會也沒有道德實踐的空間,於是瘋狂追逐物質。這就是今日的中國,大有大偷,小有小偷,一個等待崩潰的盜賊之國。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非是以文化建國的,故此它無國魂,不能國格獨立,只能東張西望,尋找盟友或勾結者,以前是輸出革命,追求國際主義或世界社會主義,現在是輸出工業品和資本,追求全球化交易、全球資本主義。共黨不以國族建國,故此中國墮落到今日,成了無家無國的利益掠奪者及被掠奪者的集合體。共黨統治六十年,無法發展出一套現代的國家核心價值,全國信守。中共健在,中國是美國霸主的砧上肉;中共滅亡,中國是美國霸主的階下囚。



中國救亡,始於香港



中國要救亡,要兩路並進,兩條腿走路:憲政立國與文化立國。兩者可分,然而總是扭結一起,分不開的:中國不能憲政立國,就是因為中國未曾文化立國。憲政講求命運共同體之建立,全民信守核心的國民道德與國家精神,以此化成憲法,而此現代國家式的道德與精神,必須是多元一體的,國民個體的人格獨立的,故此須要權力分隔——以三權分立及地方自治來運行。權力分立及地方自治而又彼此團結,須要的是源自歷史傳承的國族文化。



憲政立國與文化立國,兩條路的起點,都在九七之後的香港。香港在九七之後,憑中央與地方的立約——香港《基本法》,成為共產中國憲政的起步點。比起中國,有了《基本法》的香港,在實施雙普選之後,更像一個國家。只要將香港的普世價值變成結合華夏文化的本土價值,香港發展出自己一套全民信守的道德信念,以及發展出一套政府守持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香港就是一個國家,而中國卻什麼都不是!自由民主的英國,培養香港成為自治城邦,是順應二戰之後的國際趨勢,也是英國的國家榮譽;但中共被逼依照《基本法》扶立一個雙普選之後的香港,卻是闖出大禍!這是令中共憂心忡忡的事,也是中共千方百計要阻撓香港雙普選的根本原因——防止香港建國。香港建國並非由於龍獅旗,而是由於雙普選以及香港核心價值的靈魂尋找(soul searching)與自我肯定(self assertion)。這是實實在在進行着的建國運動。



中共目前的解套方法,是阻撓雙普選,並向香港輸出資本和人口,操縱本土經濟及議會選舉,在香港行使惡性的殖民統治,在香港掀起劣質的族群鬥爭。然而歷史進程是阻擋不了的:中共的阻撓與干擾,恰恰就促進了香港的建國運動,而且將它推向非理性的、無可逆轉的叛離方向去。馬克思的辯證法,共產黨現在幾乎無人識得。



The Unfinished “Hong Kong Project”



香港城邦論是以城邦的過渡狀態,調和香港人建國運動的衝創意志(尼采的Willen zur Macht),導正民粹,使香港城邦成為華夏建國的先聲。故此,香港城邦論是與中華邦聯論並立的,香港啟動雙普選的時候,華夏四地(中國本土、台灣、香港與澳門),要準備結成邦聯,啟動點是兩岸和談,中華民國的國體歸還予大陸,所謂大政奉還中華民國。



中華邦聯的構想來自周朝的天下觀念,是救治秦始皇統一六國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秦制)的弊端,也是用現代邦聯體制來統領滿蒙帝國(清朝)留下的幅員廣大而民情繁雜的領土。



香港過去由英國代理文化主體,英殖民政府以英帝國的貴族榮譽原則(honour principle)統治香港,此地的價值觀來自王朝中國的遺民文化,也來自英國領主的現代價值,兩者由英殖民政府隱密調和。殖民地統治香港一百七十年,有其建樹,更有其缺陷。英國撤出之後,缺陷顯現,香港潰散:

一、理性方面,是工具理性重於價值理性。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大於自由主義(liberalism),香港只有寄生於霸主的資產階級,並無自由意志的資產階級執政黨。有鑑於此,香港主流社會必須從無根的、短線的利益考慮,回到根本的道德價值考慮,並將普世價值結合華夏遺民思想,增益為香港本土價值。

二、信念方面,是文化本位缺失,利益本位不存。國際金融城市成為大陸官僚資本及國際財閥的掠奪場,香港人利益無有着落。香港主流社會必須反省國際城市的本土利益立場,締造香港人的主場。



《香港城邦論》是劃定香港城邦與華夏立國的格局,《香港遺民論》是討論香港族群文化與本土利益,是完成未了的香港計劃,是用華夏的遺民文化,統攝英國留下的現代價值,建立準華夏的現代城邦(a proto-Chinese modern city-state),是給中國一個示範,還歷史一個奇蹟。



http://www.facebook.com/notes/wan-chin/%E9%99%B3%E9%9B%B2%E5%BE%A9%E6%BC%A2%E9%82%A6%E8%88%88%E4%B8%AD%E5%9C%8B%E5%BE%9E%E9%A6%99%E6%B8%AF%E5%9F%8E%E9%82%A6%E8%AB%96%E5%AF%AB%E5%88%B0%E9%A6%99%E6%B8%AF%E9%81%BA%E6%B0%91%E8%AB%96/532368766787077

7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三里塚闘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HrP4zcrdAk

匿名 提到...

讀書雜記(7)十八世法國啟蒙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是孟德斯鳩(1689-1755)與伏爾泰(1694-1778)。

孟德斯鳩認為人和其他物體一樣,受到不變的法則所支配,而支配人的法則不是經濟或階級,而是氣候、風土。因此社會的現象與支配者國王的意志或道德無關。這是一種批判極權專制的自由主義國家論。

孟德斯鳩主張三權分立,現在幾乎所有的文明國家都採用三權分立,可見孟德斯鳩對人類的貢獻之大。自由主義者狄德羅認為人的幸福並不是來自對物質、精神欲望的壓抑,而是來自對物質、精神欲望的肯定。因此重要的是不斷提升人的能力,包括技術力與生產力,讓人充分滿足欲望,這樣就會幸福。

日本的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也認為他的使命是讓人人都買得起價廉物美的家庭電器,讓大家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兩者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狄德羅的思想成為吉倫特派的理論,右邊受到封建勢力的攻擊,左邊受到盧梭式人民勢力的攻擊,經過革命的淬煉,終於成為後世的主流思想。以美食者聞名的狄德羅,最後卻在享用高級湯的時候突然去世。


盧梭(1712-1778)起初是百科全書的撰稿者之一,後來因為想法不同,與百科全書派分道揚鑣,被往昔的同伴伏爾泰稱為「背叛同伴的猶大」。盧梭一輩子被尿道的疾病所苦,他一直以為自己什麼地方生了病,個性有些灰暗。樂觀的法國人喜歡狄德羅勝過盧梭。


巴黎有狄德羅的銅像,卻沒有盧梭的銅像。盧梭認為人類在起初是「自然狀態」,人類自由而平等,然而隨著社會發展,產生私有財產之後,開始有貧富差距,現在的社會完全喪失自由與平等。盧梭認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政治。他於1754年出版的「人類不平等起源論」中,指出私有財產是不平等的原因。


他於1762年出版的「社會契約論」中,指出決定國家一切事務在於人民的意志。國王和大臣只是人民的僕人罷了。當人民主權的國家成立後,自由與平等就會在這世上再度出現。盧梭力主「重返自然」,他認為人類越是文明,越失去純真。

住在道德淪喪的社會,我們卻在歌頌文明的進步。人類本來生而自由,現在卻到處捆綁。那麼應該如何改變呢?盧梭認為人類能夠做出來的,人類就能夠破壞。換言之,就是革命。


這對當時的掌權者而言,真是恐怖的想法。法國的啟蒙思想很快就蔓延全歐洲,法國的文學家 Rivarol (1753-1801)說︰「就像過去有羅馬世界一樣,現在也有法國世界!」為什麼法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第一,中世紀以來,法國的文化就很吸引人,換言之,法國的文化具有信用。當時歐洲所有的宮殿幾乎都模仿法國的凡爾賽宮,連日本的迎賓館赤坂離宮也不例外。法國的文化,包括音樂、料理和衣裳風席捲全歐洲。

第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具有「世界性」。啟蒙思想認為世界人類是一家人,沒有「神的選民」。他們認為愛國心是一種偏見。例如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打敗法軍時,身為法國人的伏爾泰卻很高興,因為開明君主勝了極權專制。

第三,表達啟蒙思想所使用的語言是法語,而法語明確易懂,英國的漢密爾頓用法文寫小說,德國的萊布尼茲(Leibniz 1646-1716)用法文寫哲學。

義大利的卡薩諾瓦(1725-1798)用法文寫戀愛史。

第四,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的啟蒙君主都嚮往法國的文化與思想。在上行下效的影響下,更讓啟蒙思想推波助瀾。啟蒙思想家的著作當時被多少法國人閱讀?首先要看看法國當時有多少識字人口。

法國當時在結婚文件上能夠簽署自己的名字的人,約佔全國三分之一。這個比例看似很低。可是想想,列寧革命時的俄國,文盲約佔全國80%,毛澤東革命時的中國,文盲約佔全國85%。和這些數字相比,法國當時的識字人口應該還算不錯。

「百科全書」在法國出版後,相當暢銷,不久就再版。當時一般書初版時印500至1000本,而「百科全書」的初版預約就有4100本,可見其轟動。

盧梭於1761年出版的「新愛洛伊斯」也一出版就轟動。一直到1800年,40年之間,再版72次。這是18世紀法國第一暢銷書,第二暢銷書是伏爾泰的「憨第德」(Candide)。

不一定實際看過啟蒙思想家著作的人,才會產生思想變化,沒看過啟蒙思想家著作的人,也可以透過實際看過者的轉述,而獲得啟發。


啟蒙思想的推廣地點一個是 沙龍,另一個是 咖啡屋。法國於1654年起,有咖啡屋。在咖啡屋,人們花極少的錢,就可以閱讀報紙,並且聽到種種消息,還可以玩撲克牌與西洋棋。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咖啡屋成為民眾聚集談政治的地方。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打了2次戰爭,1次是英國與法國的七年戰爭(1756-1763),,最後英國勝利。10年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法國為了報一箭之仇,援助美國。

但是由於這2次戰爭,讓法國王政的財政面臨破產邊緣,這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法國當時的每年收入為5億法幣,而為了美國獨立戰爭,法國投入20億法幣,赤字年年累積,


到了1789年時,法國已經負債45億法幣!為了挽救即將破產的財政,法國的財政部長Calonne(1734-1802)對路易16世說︰「唯一的辦法是改革國家機構中所有不合理的現象。」

Calonne所說「不合理的現象」是指因封建身分制而產生的不平等課稅制度。現存的課稅制度讓第三身分(平民)負擔最重。解決的方法是取消第一身分和第二身分的免稅特權。

1614年三部會被封閉後,高等法院成為代表人民意見的機構,時常干預國王的施政,國王制定的法律,沒有在高等法院登記,就無效。


但是到了18世紀末,高等法院貴族化,只要是對貴族階段不利的事,一概反對。伏爾泰就曾經批評高等法院為「不寬容、迷信、愚蠢,對任何事都要干涉,用其無知、自私與偏見,將事情弄得一團糟。」

(待續)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匿名 提到...

http://gutsanduppercuts.tumblr.com/

匿名 提到...

讀書雜記(8)結果 Calonne的改革失敗,他於1787年遭到解職。

當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20歲的拉法耶特侯爵(La Fayette 1757-1834)組織義勇軍,不顧國王的禁令,掏自己的錢11萬2千法幣,購買船,渡海參加美國獨立戰爭。聰明的美國革命家知道拉法耶特侯爵是貴族,有宣傳價值,便讓他很快升任陸軍少將。


拉法耶特侯爵也不負眾望,表現英勇,獲得美國人的敬佩,光榮地回到法國。拉法耶特侯爵回國後,在百科全書派與美國民主主義的影響下,想要讓法國也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在拉法耶特侯爵的努力爭取下,法國政府決定於1789年召開三部會。法國越來越百花齊放,出現各種傳單。副司教西哀士(Sieyes1748-1830)寫的傳單「第三身分是什麼?」成為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教科書。


西哀士出身於第三身分,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在僧界升級,然而他卻眼看無能的貴族子弟獨佔司教與大司教的地位,享受豪奢的生活。


他憤憤不平,因而寫出膾炙人口的傳單「第三身分是什麼?」第三身分是什麼?西哀士自問自答︰「第三身分是一切!」為什麼?因為農業、工業、商業和自由業,所有行業的工作都由第三身分負擔。西哀士又寫道︰「第三身分是強壯且健康的人,一隻手卻被綁死。如果除去特權階級的話,人民不但不會變得更小,反而會變得更大。

第三身分是一切,卻被束縛、壓迫,如果除去特權階級的話,第三身分就自由了!」西哀士又寫道︰「特權階級是寄生蟲、假人民,第三身分卻是零!」西哀士主張在即將來臨的三部會上,第三身分應該設法將其變成「國民議會」。


特權階級只有20萬人,第三身分卻有2600萬人,若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理,第三身分穩操勝算。然而,三部會的過程卻讓第三身分非常失望。因為政府都在虛應故事,沒有誠意解決問題。法國是中央集權的國家,巴黎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路易14世時的財政部長 Colbert(1619-1683)在巴黎建設放射線狀的道路網,讓全法國的物質和精神能源都集中到巴黎。因此能控制巴黎,就能控制全法國。在美國,除了首都華盛頓之外,還有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重要都市。但是在法國,即使是現在,也沒有能夠與巴黎匹敵的都市。因此法國大革命自然以巴黎為中心展開。


巴士底獄是1487年建築的軍事要塞。路易14世的時候,將這個軍事要塞改成監獄,尤其關政治犯。當巴黎民眾準備攻打巴士底獄時,巴士底獄只有32名瑞士傭兵與數十位傷殘軍人在守衛。巴黎民眾之所以準備攻打巴士底獄,是因為聽說巴士底獄藏有不少火藥。


然而巴士底獄的火藥很少,囚犯也只有7人。民眾要求要塞司令官投降,遭到拒絕。民眾便開始攻打巴士底獄,不久就攻陷巴士底獄。這天,路易16世經過一天打獵,身體疲倦,很早就上床。一位貴族進入路易16世的房間,向他報告巴士底獄被民眾攻陷的消息。


路易16世一邊揉著眼睛,一邊說︰「那不就是暴動嗎?」貴族回答︰「陛下,那是革命!」由於攻陷巴士底獄,民眾完全控制市政,拉法耶特侯爵被任命為國民衛兵的司令官。拉法耶特侯爵把代表巴黎顏色的紅色與藍色,加上代表波旁王朝的白色,當作國民衛兵的帽章。


之後,這三色就成為法國革命的象徵。這時,王族們計劃讓路易16世逃亡,可是路易16世拒絕了,決定和議會和解。只有路易16世的弟弟和少數貴族選擇逃亡。 1791年,議會發表「人權宣言」。


由於此時議會仍主張君主制,因此任何法案都必須獲得路易16世的同意。可是路易16世對議會決定要廢除封建制度的法令,以及「人權宣言」,都拒絕同意。米拉波(Mirabeau 1749-1791)從1790年起,便一直與宮廷保持聯繫。


聰明的 Marat(1743-1793)知道這事,便在媒體「人民之友」上攻擊米拉波,但是民眾認為米拉波是革命的代言人,始終相信米拉波,繼續給予掌聲。當米拉波生重病時,民眾非常憂心。無數的民眾每天齊聚米拉波住家門口,一位青年說為了挽救米拉波,他願意奉獻自己的鮮血。米拉波去世後,他的葬儀有拉法耶特侯爵指揮的3萬人參加。


並且有2萬名國民衛兵齊射禮砲,聲音之大,連附近教會的玻璃也被震碎。然而1年後,當民眾襲擊杜伊勒利宮時,發現宮裡所藏的文件,有米拉波寫給宮廷的書信,民眾這才明白米拉波對人民的背叛。憤怒的民眾將米拉波的屍體從偉人祠挖出,丟棄到垃圾場。米拉波去世後,仍有許多貴族計劃幫國王逃亡。


1791年6月20日深夜,國王一家人乘著馬車逃亡。這輛馬車是為了這次逃亡特別製造,非常豪華,非常搶眼,而且馬車裡還載了很多葡萄酒。他們亡命時,還不忘記享受,還不忘記來一趟舒適的旅行。但是馬車行經一個小鎮後,後面追兵趕上,帶頭人高喊︰「我以人民之名,命令你們停車!馬夫,你的乘客是國王!」小鎮的居民聽到聲音,都出來看是怎麼一回事。


這下子,國王知道大勢已去。鎮長將這位可疑的乘客邀請到家中,國王這才表明自己的身分。王妃瑪麗•安東尼特(Marie Antoinette 1755-1793)向鎮長的妻子求情道︰「妳也有丈夫、孩子,可不可以……」鎮長的妻子回答道︰「太太,妳以為我幫得上忙,但是就像妳會為妳的丈夫著想,我也會為我的丈夫著想,每個女人都會考慮自己的丈夫。」


隔天,國王一家人在巴黎民眾怒目環視之下,回到杜伊勒利宮。經過幾世紀的統治,法國人民視波旁王朝的國王就好像自己的父親一樣,然而當他們發現國王居然想捨棄法國人民,亡命國外時,在精神上,他們已經與國王切斷一切關係。


很明顯地,現在法國已經不需要國王!奧地利皇帝向歐洲各國君主提議︰保護法國國王的自由與名譽,限制法國革命走向極端。戰爭似乎一觸即發。但是法國國王要求奧地利皇帝暫緩開戰,他仍舊希望與議會和解。


事實上,許多議員也希望放國王一馬,免得激怒歐洲各國君主,引起戰爭。他們視國王為人質,只要國王還活著,法國就不會被侵入。

(待續)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http://lulichou.blogspot.hk/?zx=51e2479ce02df4d1

匿名 提到...

讀書雜記(9)

要如何處置企圖亡命的國王呢?奧爾良派主張廢位,雅各賓派主張審判,巴納夫(Barnave 1761-1793)則努力防衛國王。最後議會雖然決定不控告國王,但是卻很難平息巴黎民眾的怒火。


革命以來,巴黎各地出現的俱樂部讓民眾獲得充分的政治教育,讓民眾成為激進勢力。當他們聽到國王企圖亡命的消息後,就破壞各地國王的肖像,塗掉看板或標識上有「國王」的字眼,還改變有「國王」字眼的地名,並且要求國王立刻退位,樹立共和政府。當時巴黎各地出現各種沙龍,其中有名的包括羅蘭夫人(1754-1793)主持的沙龍。

羅蘭夫人幼年起就喜歡閱讀啟蒙書籍,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後來她不顧父親的反對,與比她大20歲的羅蘭結婚,婚後幫助丈夫升官,最後丈夫還擔任內政部長。出入羅蘭夫人沙龍的以吉倫特縣出身者為多,因此這些人就被稱為「吉倫特派」。民主派的根據地不是沙龍,而是政治俱樂部,其中最有名的是「雅各賓俱樂部」。


1791年,羅伯斯庇爾(Robespiere 1758-1794)當選雅各賓俱樂部主席。羅伯斯庇爾6歲時喪母,10歲時父親因為還不起債務,離家出走。但是羅伯斯庇爾卻用功讀書,尤其喜歡盧梭的著作。三部會選舉時,他當選第三身分的代表。

米拉波稱讚當時默默無聞的羅伯斯庇爾,說︰「這個男人將來會成功,因為他深信自己所言。」米拉波可說是慧眼識英雄。另一位革命領袖是丹敦(Danton 1759-1794)。丹敦2歲時喪父,由母親扶養長大。丹敦的妻子去世時,丹敦非常哀傷,從墳墓中挖出妻子的屍體,抱著屍體痛哭。

但是不到半年,丹敦就與一位16歲的女子結婚。對方的條件是結婚典禮要採取天主教式。丹敦雖然是無神論者,卻也沒有反對,可見其沒有原則。丹敦性格不拘小節,但讓人覺得清濁不分。

當時的法國人以發動革命自豪,認為法國站在世界史的前端。而且法國人希望輸出革命,解放仍舊處在壓制下的其他國家,可說是一種「即時世界革命論」。後來俄國爆發革命時,俄國也出現這種論調,被列寧壓抑下來。法國大革命時,也有一個人力排眾議,反對這種論調,同時反對戰爭。他就是羅伯斯庇爾。他認為戰爭只會讓亡命貴族和宮廷感到高興。


然而當國王到議會提議對奧地利宣戰時,整個議會只有7人反對,其他都贊成。結果這場戰爭,法國大敗。 1792年,君主制被廢除,持續813年的波旁王朝就此滅亡,路易16世一家被囚禁。戰局的不利讓革命變了調,讓人們越來越極端。在丹敦的提議下,開始搜索家家戶戶,看有沒有反革命嫌疑犯。


開始搜索後2天之內,就將3千位反革命嫌疑犯逮捕,關進監獄。後來民眾聽到謠言,說監獄中的反革命嫌疑犯即將暴動,民眾便衝到監獄,將囚犯一個個拖出斬首,犧牲者總共有1100人。


羅伯斯庇爾幼時非常可愛,長大後有「清廉之士」之稱,據說他去世時,家裡還欠了4千法郎。他一生沒有和異性發生性關係。他擁有煽動人民的才能,也有組織的才能。要如何處置企圖亡命的國王呢?右派認為國王雖然犯罪,但是畢竟國王不可侵犯;左派認為國王現在只不過是一位普通人,因此必須將他交給人民審判。


這時候政治人物聖茹斯特(Saint-Just 1767-1794)出場了。他說︰「人如果沒有罪,不可能當上國王!」為什麼?因為主權原本在人民,而國王沒有經過正當手續,就獨佔主權,根本是篡奪者,因此其存在就是邪惡。這時候,人們面對2個選擇,如果根據君權神授說,國王雖然犯罪,但是畢竟國王不可侵犯,不能起訴國王。

另1個選擇是否定君權神授說,國王既然犯罪,就必須處罰。聖茹斯特說︰「我不認為有第三個選擇,這個男人不是繼續當國王,繼續統治,就是死路一條!」不久,人們發現在宮殿的牆壁裡,國王曾經要技匠設計一個秘密儲藏箱,裡面放有國王與外敵通謀的文件。


國王的命運就此確定。國王終於被宣判死刑,隔日就執行死刑。國王似乎不在乎死刑,執行死刑的前晚,他睡得很熟。第二天早上,相信神的國王,一邊唱著讚美歌,一邊步上馬車。走上斷頭台之後,國王對台下圍觀的群眾說︰「人民啊!我是無罪而死。希望我流的血能讓法國人更幸福。」近代史上,西方有三個君王被人民處死。


第一位是英國的查理一世(16001649-),路易16世是第二位,俄羅斯的尼古拉二世是第三位。法國人對路易16世畢竟懷有一種微妙的感情,當路易16世的頭被砍下時,群眾爭相索取沾有路易16世鮮血的紙或布。路易16世的遺品在英國尤其受歡迎,沾有路易16世鮮血的手帕成為投機炒作的對象。歐洲的各君主國一聽到路易16世被人民處死,都非常震驚,已經開始進行軍事干涉的普魯士與奧地利不用說,連處死自己君王的英國也不以為然。


路易16世被人民處死後,法國人似乎越來越失去理智,開始進入「恐怖政治」階段。 1793年,Marat(1743-1793)正在入浴中,被一位25歲的美少女刺殺。因為那位少女被吉倫特派的領導者們所煽動,深信Marat不死,祖國就會滅亡。


現在連25歲的美少女都會成為暗殺者,可見當時的法國處在如何瘋狂的氣氛中!路易16世被人民處死後,接下來就是王妃瑪麗•安東尼特。她的審判只花了2天。瑪麗•安東尼特為自己辯護說︰「我只是個女子、一個聽話的妻子,我的所作所為都是遵從丈夫的意志。」顯然,瑪麗•安東尼特企圖將責任推給已經去世的路易16世。


但是不久這位漂亮的王妃不得不走上斷頭台。瑪麗•安東尼特的死於非命,引起後世許多人的同情,也成為否定革命思想的溫床。不久,才貌雙全的羅蘭夫人也被推上斷頭台。她在臨死前,說了一句名言︰「自由啊!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她的丈夫羅蘭聽到妻子被處死時,絕望地在野外徬徨、徘徊,最後自殺而死。


(待續)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http://lulichou.blogspot.hk/2013/12/9.html

匿名 提到...

《帝王世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提起皇甫謐,人們可能立刻想到他編撰的《針灸甲乙經》。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 、《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2 《帝王世紀》是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一部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內容多採自經傳圖緯 及諸子雜書,載錄了許多《史記》及兩《漢書》闕而不備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敘墾田,計戶口,「 宣聖之成典,複內史之遺則,遠追繩契,附會恆滋,揆於載筆,足資多識」清宋翔鳳《帝王世紀集校序 》,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3 總敘帝王敘事皇者,天人之總,美大之稱也。《易緯》曰:帝者,天號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稱之曰帝。天子者,繼天治物,改政一統,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人,至尊之號也。大君者,君人之盛也。《呂氏春秋》曰: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也。《尚書緯》曰:帝者天號,王者人稱;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稱也;皇者,煌煌也。《洛書》曰:皇道缺故帝者興。《韓詩外傳》曰:君者,群也;敢群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也。天皇。顏峻《始學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三頭,號曰天靈,治萬八千歲。《洞冥記》曰:一姓十三人也。徐整三五歷紀云:歲起攝提元氣,肇有神靈一人,有十三頭,號天皇。《春秋緯》云: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長天下也。《遁甲開山圖》曰:天皇被跡在桂州昆崙山下。
4 地皇。《始學篇》曰:地皇興於熊耳龍門山。
5 人皇。《始學篇》曰:人皇九頭,兄弟各三百歲,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各居一方,因是而區別。榮氏云:人皇兄弟九人,生於荊馬山,身九色。
6 有巢氏。《始學篇》曰:上古皆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皇甫謐以為,有巢在女媧之後。《遁甲開山圖》曰:石樓山在琅邪,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7 燧人氏。《尚書大傳》曰:燧人為燧皇,以火紀官。《禮含文嘉》曰: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遂天之意,故為燧人。
8 太昊庖犧氏。《帝王世紀》曰:皰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燧人氏沒,庖犧代之,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都陳,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充庖廚,故號庖犧氏,是為犧皇。後世音謬,故謂之伏犧,或謂之密犧。一解云:ж,古伏字。後誤以ж為密,故曰密犧。《尚書序》曰: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詩含神霧》曰:華胥履大人跡而生伏犧。《左傳》曰:伏犧氏以龍紀官。
9 帝女媧氏。《帝王世紀》曰: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制度。亦蛇身人首。一號女希,是為女皇。《淮南子》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川,積蘆灰以止滔水。其末有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強,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載。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炎帝神農氏。《帝王世紀》曰:神農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於陳,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岡,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古史考》:炎帝有火應,故置官師皆以火為名,陸景《典語》曰:神農嘗草別谷,蒸民乃粒食。
10 黃帝有熊氏。《帝王世紀》曰:黃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野,感附寶而生黃帝於壽丘。龍顏,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得寶鼎,興封禪,有景雲之瑞,故以雲紀官,為雲師。以土德王,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歲。或言壽三百歲。故宰我疑以問孔子,孔子曰:「人賴其利,百年而崩;人畏其神,百年而亡;人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三百年。」《史記》曰:黃帝姓公孫氏,生而神靈,弱而能言,代神農氏。諸侯有不從者,從而征之。未嘗寧居。東至海,登桓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江,登熊相;北逐獯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無常。行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云,採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上。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七十餘人。龍乃上天,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扳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帝既上天,抱其弓與龍髯而號,故後代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11 少昊金天氏。《帝王世紀》曰: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母曰女節。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意感而生少昊,是為玄囂。降居江水,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在位百年而崩。《古史考》曰:少昊以金德王,故號金天氏;或曰宗師太 之道,故曰少 。《左傳》曰:其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官為鳥師、鳳鳥氏,歷正也。
12 帝顓頊高陽氏。《帝王世紀》曰: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僕,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女樞幽房這宮,生顓頊於若水。首戴干戈,有聖德。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登帝位。以水承金,位在北方,主冬。以水事紀官,始都窮桑。後徙商丘。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歲。
13 帝嚳,高辛氏,《帝王世紀》曰:帝嚳,姬姓也。其母不覺,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 。《齒並》齒,有聖德。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而登帝位。都亳,以木承水。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歲而崩。陶弘景云:在位六十三年,年九十二。
14 帝堯陶唐氏。《帝王世紀》曰:堯伊祁姓也。母曰慶都,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名曰放勛。鳥庭荷勝,眉有八採,豐下銳上。或從母姓伊祁氏。年十五而佐帝摯,受封於唐;年二十而登帝位。以火承木,都平陽。景星耀於天,甘露降於地,朱草生於郊,鳳凰止於庭。廚中自生肉脯,其薄如た形;搖鼓則生風,使食物寒而不臭。又有草夾階生,隨月而生死,名曰 莢。始堯在位五十年登舜。二十年始老,使攝政。二十八年而崩。即位九十八年,壽一百一十八歲。
15 帝舜有虞氏。《帝王世紀》曰: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有子曰敬康,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曰橋牛,橋牛生瞽瞍。瞽瞍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氏,字都君。家本冀州,其母早死。瞽瞍更娶,生象傲。而父頑母囂,咸欲殺舜。舜能和諧,大杖則避,小杖則受,年二十始以孝聞。堯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耕於歷山之陽,耕者讓畔;漁於雷澤,漁者讓淵;陶於河濱,陶者器不窳。堯於是乃命舜為司徒太尉,試以五典,舉八凱八元,四惡除而天下咸服。遂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堯乃命舜代己攝政。明年正月舜始受終文祖,以太尉行事。舜攝政二十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舜年八十一,以仲冬甲子月次於畢,始即真。以土承火,色尚黃,以正月元日格於文祖。申命九官十二牧,以禹為司徒。舜年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而薦禹,九十五而使禹攝政。攝政五年崩,年百年也。《尚書》曰:舜生三十登庸。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孔安國注:通服堯喪三年,其一共三十之數,凡壽一百一十一歲。
16 伯禹帝夏后氏。《帝王世紀》曰:禹,姒姓也。其先出顓頊。顓頊生鯀,堯封為崇伯,納有莘氏女曰志。是為修已,見流星貫昴,又吞神珠,意感而生禹於石紐。名文命,字高密,長於西羌,西夷人也。堯命以為司空,繼鯀治水。十三年而洪水平。堯美其績,乃賜姓姒氏,封為夏伯,故謂之伯禹。及堯崩。舜複命居故官。禹年七十四,舜始薦之於天。薦後十二年,舜老,始使禹代攝行天子事。五年舜崩,禹除舜喪,明年始即真。始納塗山氏之女,生子啟,即位。皇甫謐云:自禹至桀並數有窮,凡十九王,合四百三十二年。禹一,啟二,太康三,仲康四,相五,羿六,寒浞七,少康八,杼九,槐十,芒十一,洩十二,降十三,扃十四,廑十五,孔甲十六,皇十七,發十八,桀十九。


. . .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38808

匿名 提到...

我真的覺得香港兩大黨報根本有意煽動香港獨立, 和誘使香港人 和大陸完全排斥區隔, 他們一開始天天高調罵港獨, 無中生有,


另一方面又不斷寫一些新聞, 說大陸來香港申請綜助的人節節上升, 大陸移民會變成香港的沉重負擔.

難道中央的策略是誘使香港跑去追求獨立就不會再干涉大陸民主化?


我常常在想, 中央一定是有人很希望香港獨立, 因為我發覺, 天天把香港獨立提最響就是官媒.


還要一步一步的罵香港人勾結完英美就聯合臺灣. 感覺像提醒香港人, 你們可以獨立的, 你不知找誰支持? 英美日吧?


你怕沒有盟友和友軍? 來來我告訴你: 臺灣. 深怕你忘掉似的...



https://twitter.com/chenglap/status/412869511054782464

https://twitter.com/chenglap/status/3945481227701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