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1926年,金文泰總督為提倡漢學,更設立官立漢文中學,以內地中學課程為根本,取其有用之學科,取長補短,學生可以升讀本地大學,也可以返內地讀
大學。 (注5 )  當年的學制是高小三年、中學四年、師範二年的。 ( 注6)

至於課程方面,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也頗具代表性,有兩個特點,一是科目分配大抵依照內地學制;二是中、英文並重。 這樣的學校在當時也並不多見。


1927年,教育司在該校的演詞明確表示,該校的辦學宗旨是:

1. 於注重中國文字中仍兼顧實用英文,從而造就良好青年以便應世;

2. 訓練優良的中文教師以供中文學校之用;

3. 培養適當學子,使能升讀港大,專研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及哲學等科。


事實證明,漢文中學辦校的目的──提高本港學生的中文程度,使學生可以升讀港大──獲得相當大的成功。 1951年,為紀念提倡中文教育的總督金文泰
爵士,漢文中學改名為 金文泰中學,成為本港一所非常著名的中文中學。 ( 王齊樂, 1996,p.267-268)


雖然如此,當時 漢文中學的課程仍有其保守的地方,就是保留了「 經學」,這和內地是不同的。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在教育方面,改用新的方法和
內容,民國六年所定的中小學課程已經廢除「 讀經」一科。


香港政府中學 卻仍堅持開設「經學」一科,和聘用滿清遺老「岑光樾」 (注7)為教習,可見當時香港政府當局,對新成立的國民政府,還是有猜疑 和顧忌的。 ( 王齊樂, 1996,p.243-266)


而當時英文書院的 漢文課程,則從中學第四班開始設立,課程內容包括《 國民教科讀本》第三至十冊、《鑒史節要》卷七、《普通信劄》、《婦孺釋詞》、《論語》
(上論)、古文、時務論說( 從報章選講)、《孟子》、《東萊博議》、《鑒史提綱》。( 方美賢,1947;陳必祥,1987,p. 330)從課程內容來看,只有在讀第一班時,
才多些文言文;其餘各班所授科目都是白話讀本或實用科目。 修畢第一班後,就可以升讀大學。


(三) 中文時期:受內地及時代影響,推行新教育時代(1931 – 1970年)

這時期的學制課程受內地1922年新學制影響,中文科的稱謂也與國內一致,「漢文」漸被「中文」取代。


1.三十年代的中學中文課程

由於受到中國推行新學制的影響,1929年,香港中文課程委員會制定公佈了《 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限令本港所有公私立中文學校,都須依照規定實施。
此課程標準的內容如下:(王齊樂, 1996,p.302-303)


初級中學課程(三年)國文科

經學:第一年,《論語》(上、下論)、《左傳》(隱公至閔公)。

第二年,《大學》、《左傳》(僖公至文公)、《詩經》。

第三年,《中庸》、《左傳》(宣公至成公)、《詩經》。

讀本:中華書局《 新中讀本》第一至三冊、商務印書館《共和中學國文評注》第一至三冊,及《現代初中國文讀本》第一至六冊,任由教員採用;又《史記》、《國策》、《 唐宋八家文》、《 諸子文粹》及各家詩賦駢文,任教員選授 。

- - -

高級中學課程( 三年)國文科
經學:第一年,《 禮記》(曲禮)、《左傳》(襄公)、《書經》(虞書至商書)。

第二年,《 禮記》(王制)、《左傳》(昭公)、《書經》(周書)。

第三年,《禮記》(大傳、學記、經解、坊記、表記、冠義、鄉飲、酒義等)、
《左傳》(定公、哀公)。

讀本:第一年,中華書局《高中讀本》第一冊、商務印書館《共和中學讀本》第
四冊,《現代高中讀本》第一、二冊,任由教員採用;選授各書目,與初中相同。 第二、三年,所授讀本,任由教員採擇呈核;選授各書目,亦與
初中相同。


. . .

source :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http://www.nknu.edu.tw/~jingxue/download/international2/21.pdf


陳雲 : 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
http://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015217322.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