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 復次業門云何。此略有二種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 復次業門云何。此略有二種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六


復次業門云何。此略有二種。一與果門。二損
益門。與果門者。有五種應知。一與異熟果。
二與等流果。三與增上果。四與現法果。五與
他增上果。與異熟果者。謂於殺生親近修習
多修習故。於那洛迦中受異熟果。如於殺
生。如是於餘不善業道亦爾。是名與異熟
果。與等流果者。謂若從彼出來生此間。人
同分中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


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增
猛利貪。增猛利瞋。增猛利癡。是名與等流
果。與增上果者。謂由親近修習多修習諸不
善業增上力故。所感外分光澤尠少。果不
充實果多朽敗。果多變改。果多零落。果不
甘美。果不恒常。果不充足。果不便宜。空無
果實。當知善業與此相違。與現法果者。有
二因緣。善不善業與現法果。一由欲解故。
二由事故。應知欲解復有八種。一有顧欲
解。二無顧欲解。三損惱欲解。四慈悲欲解。五
憎害欲解。六淨信欲解。七棄恩欲解。八知恩
欲解。有顧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
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顧戀其身。顧戀財物。
顧戀諸有。造不善業。無顧欲解。所造善業
[009-0318b]
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顧
其身。不顧財物。不顧諸有。造作善業。損
惱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


於他有情補特伽羅。以增上品損惱欲解。
造不善業。慈悲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
者。謂如有一於他有情補特伽羅。以增上
品慈悲欲解造作善業。憎害欲解。造不善
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及
隨一種尊重處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
不善業。淨信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
謂如有一於佛法僧等。以增上品淨信欲
解。造作善業。棄恩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
果者。謂如有一於父母所。及隨一種恩造
之處。以增上品背恩欲解。欺誑欲解。酷暴欲
解。造不善業。知恩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


果者。謂如有一於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
欲解。報恩欲解。所作善業。由事故者。若不
善業。於五無間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現法
果者。五無間業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
羅漢。四破僧。五於如來所惡心出血。無間
業同分者。謂如有一於阿羅漢尼及於母
所。行穢染行。打最後有菩薩。或於天廟衢
路市肆。立殺羊法。流行不絕。或於寄託得
極委重親友同心耆舊等所。損害欺誑。或於
有苦貧窮困乏無依無怙。為作歸依施無
畏已。後返加害。或復逼惱。或劫奪僧門。
或破壞靈廟。如是等業名無間同分。若諸


善業。由事重故。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
母無正信。勸進開化安置建立於具信中。
[009-0318c]
如無正信於具信中。如是犯戒於具戒
中。慳悋於具捨中。惡慧於具慧中亦爾。如
母父亦爾。或於起慈定者供養承事。如
於起慈定者。如是於起無諍定。滅盡定。
預流果。阿羅漢果。供養承事亦爾。又親於
佛所供養承事。如於佛所如是於學無學
僧所亦爾。若即於此尊重事中。與上相違。
由損害因緣。起不善業。受現法果。與他增
上果者。謂亦由受現法果業。猶如如來所
住國邑必無疾疫災橫等起。佛神力故。無量
眾生無疾無疫。無有災橫。得安樂住。如
佛世尊。如是。轉輪聖王及住慈定菩薩亦


爾。若諸菩薩以大悲心。觀察一切貧窮困苦
業天所惱眾生。施以飲食財穀庫藏。皆令充
足。由此因緣。彼諸眾生得安樂住。如是等
類是他增上所生現法受業應知。損益門者。
謂於諸有情。依十不善業道。建立八損害
門。何等為八。一損害眾生。二損害財物。三
損害妻妾。四虛偽友證損害。五損害助伴。
六顯說過失損害。七引發放逸損害。八引發
怖畏損害。與此相違。依十善業道。建立八
利益門應知。


業增上云何。謂猛利極重業。
當知此業由六種相。一加行故。二串習故。
三自性故。四事故。五所治一類故。六所治損
害故。加行故者。謂如有一由極猛利貪瞋
癡纏。及極猛利無貪無瞋無癡加行。發起諸
業。串習故者。謂如有一於長夜中。親近修
習若多修習不善善業。自性故者。謂於綺


語。麁惡語為大重罪。於麁惡語。離間語為
[009-0319a]
大重罪。於離間語。妄語為大重罪。於欲邪
行。不與取為大重罪。於不與取。殺生為大
重罪。於貪欲瞋恚為大重罪。於瞋恚邪見
為大重罪。又於施性戒性無罪為勝。於
戒性修性無罪為勝。於聞性思性無罪為
勝。如是等。事故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及
隨一種尊重處事。為損為益名重事業。所
治一類故者。謂如有一一向受行諸不善
業。乃至壽盡無一時善。所治損害故者。謂如
有一斷所對治諸不善業。令諸善業離欲清
淨。


業顛倒云何。此有三種應知。一作用
顛倒。二執受顛倒。三憙樂顛倒。作用顛倒
者。謂如有一於餘眾生思欲殺害。誤害
餘者。當知此中雖有殺生。無殺生罪。然
有殺生種類殺生相似同分罪生。若不誤殺
其餘眾生。然於非情加刀杖已謂我殺
生。當知此中無有殺生。無殺生罪。然有
殺生種類殺生相似同分罪生。如殺生業道。


如是不與取等一切業道。隨其所應作用顛
倒應知。執受顛倒者。謂如有一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無施無愛乃至廣說。一切邪
見。彼作是執。畢竟無有能殺所殺若不與
取乃至綺語。亦無施與受齋修福受學尸羅。
由此因緣。無罪無福。又如有一起如是
見立如是論。若有眾生。憎梵憎天。憎婆
羅門。若彼憎惡唯應殺害。殺彼因緣唯福
無罪。又於彼所起不與取乃至綺語唯獲
福德。無有非福。憙樂顛倒者。謂如有一不
善業道現前行時如遊戲法極為憙樂。
[009-0319b]


業差別云何。謂有作業有不作業。有增長
業有不增長業。有故思業有不故思業。
如是定異熟業不定異熟業。異熟已熟業。異
熟未熟業。善業不善業無記業。律儀所攝業。
不律儀所攝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施
性業戒性業修性業。福業非福業不動業。順
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順現
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過去業未來業
現在業。欲繫業色繫業無色繫業。學業無學
業。非學非無學業。見所斷業修所斷業無斷
業。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
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曲業。穢業。





濁業。清淨業。寂靜業。作業者。謂若思業。若
思已所起身業語業。不作業者。謂若不思業。
若不思已不起身業語業。增長業者。謂除
十種業。何等為十。一夢所作業。二無知所作
業。三無故思所作業。四不利不數所作業。五
狂亂所作業。六失念所作業。七非樂欲所作
業。八自性無記業。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
業。除此十種。所餘諸業名為增長。不增長
業者。謂即所說十種業。故思業者。謂故思已
若作業若增長業。不故思業者。謂非故思所
作業。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
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異
熟已熟業者。謂已與果業。異熟未熟業者。謂
未與果業。善業者。謂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
業。不善業者。謂貪瞋癡為因緣業。無記業


者。謂非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亦非貪瞋
癡為因緣業。律儀所攝業者。謂或別解脫
[009-0319c]
律儀所攝業。或靜慮等至果斷律儀所攝業。
或無漏律儀所攝業。不律儀所攝業者。謂十
二種不律儀類所攝諸業。何等十二不律儀
類。一屠羊。二販鷄。三販猪。四捕鳥。五罝
兔。六盜賊七魁膾。八守獄九讒刺。十斷獄
十一縛象。十二呪龍。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業者。謂除三種律儀業及不律儀類業。所餘
一切善不善無記業施性業者。謂若因緣。若
等起。若依處。若自性。彼因緣者。謂以無貪
無瞋無癡為因緣。彼等起者。謂無貪無瞋無
癡俱行能捨所施物。能起身語業思。彼依
處者。謂以所施物及受者為依處。彼自性


者。謂思所起能捨所施物身業語業。如施性
業。如是戒性業修性業。隨其所應應知。此
中戒性業因緣等起如前。自性者。謂律儀所
攝身語業等。依處者。謂有情非有情數物。修
性因緣者。謂三摩地因緣。即無貪無瞋無癡。
等起者。謂彼俱行引發定思。自性者謂三摩
地。依處者謂十方無苦無樂等有情界。又具
施戒修者。所有相貌應知。一切如餘處說。
福業者。謂感善趣異熟。及順五趣受善業。
非福業者。謂感惡趣異熟。及順五趣受
不善業。不動業者。謂感色無色界異熟。及
順色無色界受善業。順樂受業者。謂福業及
順三靜慮受不動業。順苦受業者。謂非福
業。順不苦不樂受業者。謂能感一切處阿賴


耶識異熟業。及第四靜慮以上不動業。順現
法受業者。謂能感現法果業。順生受業者。
謂能感無間生果業。順後受業者。謂能感
[009-0320a]
彼後生果業。過去業者。謂住習氣位。或已
與果。或未與果業。未來業者。謂未生未滅業。
現在業者。謂已造已思未謝滅業。欲繫業者。
謂能感欲界異熟。墮欲界業。色繫業者。謂
能感色界異熟。墮色界業。無色繫業者。謂
能感無色界異熟。墮無色界業。學業者。謂
若異生若非異生。學相續中所有善業。無學
業者。謂無學相續中所有善業。非學非無學
業者。謂除前二。餘相續中所有善不善無記
業。見所斷業者。謂受惡趣不善等業。修所
斷業者。謂受善趣善不善無記業。無斷業
者。謂世出世諸無漏業。黑黑異熟業者。謂非
福業。白白異熟業者。謂不動業。黑白黑白異



熟業者。謂福業有不善業為惡對故。由
約未斷非福業時所有福業而建立故。非
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出世間諸
無漏業。是前三業斷對治故。曲業者。謂諸外
道善不善業。穢業者。謂即曲業亦名穢業。又
有穢業。謂此法異生於聖教中。顛倒見者。
住自見取者。邪決定者。猶預覺者所有善不
善業。濁業者。謂即曲業穢業。亦名濁業。又
有濁業。謂此法異生於聖教中。不決定者。
猶預覺者。所有善不善業。又有差別。唯於
外道法中。有此三業。由邪解行義故名曲。
由此為依。能障所起諸功德義故名穢。能
障通達真如義故。名濁應知。清淨業者。謂
此法異生於聖教中。正決定者。不猶預覺者。
所有善業。寂靜業者。謂住此法非異生者。
一切聖者所有學無學業。
[009-0320b]


業過患云何。當知略說有七過患。謂殺生
者。殺生為因。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
俱害。生現法罪。生後法罪。生現法後法罪。
受彼所生身心憂苦。云何能為自害。謂為害
生發起方便。由此因緣。便自被害。若被繫
縛。若遭退失。若被訶毀。然彼不能損害於
他。云何能為他害。謂即由此所起方便。能
損害他。由此因緣。不自被害乃至訶毀。
云何能為俱害。謂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損
害他。由此因緣。復被他害。若被繫縛乃至
訶毀。云何生現法罪。謂如能為自害。云何
生後法罪。謂如能為他害。云何生現法後
法罪。謂如能為俱害。云何受彼所生身心
憂苦。謂為害生發起方便。而不能成六種
過失。又不能辦隨欲殺事。彼由所欲不會
因緣。便受所生身心憂苦。又有十種過患。





依犯尸羅。如經廣說應知。又有四種不善
業道。及飲諸酒以為第五。依犯事善男學
處。佛薄伽梵說多過患。應知。廣說如闡地
迦經。


云何生雜染。謂由四種相應知。一由
差別故。二由艱辛故。三由不定故。四由
流轉故。


生差別者。當知復有五種。一界差
別。二趣差別。三處所差別。四勝生差別。五自
身世間差別。界差別者。謂欲界及色無色界
生差別。趣差別者。謂於五趣四生差別。處
所差別者。謂欲界中有三十六處生差別。色
界中有十八處生差別。無色界中有四處生
差別。如是總有五十八生。勝生差別者。謂
欲界人中。有三勝生。一黑勝生生。謂如有
[009-0320c]
一生旃荼羅家。若卜羯娑家。若造車家。若
竹作家。若生所餘下賤貧窮乏少財物飲食
等家。如是名為人中薄福德者二白勝生
生。謂如有一生剎帝利大富貴家。若婆羅
門大富貴家。若諸長者大富貴家。若生所餘
豪貴大富多諸財穀庫藏等家。如是名為
人中勝福德者。三非黑非白勝生生。謂如有
一非前二種生處中家者。又欲界天中。亦
有三種勝生。一非天生。二依地分生。三依


虛空宮殿生。又色界中有三種勝生。一者異
生無想天生。二者有想天生。三者淨居天生。
又無色界中有三勝生。一無量想天生。二無
所有想天生。三非想非非想天生。自身世間
差別者。謂於十方無量世界中。有無量有情
無量生差別應知。


生艱辛者。如薄伽梵說。汝等長時馳騁生
死。身血流注過四大海。所以者何。汝等長夜
或生象馬駝驢。牛羊雞鹿等眾同分中。汝等
於彼。多被斫截身諸支分。令汝身血極多
流注。如於象等眾同分中。人中亦爾。又復
汝等於長夜中。喪失無量父母兄弟姊妹親
屬。又復喪失種種財寶諸資生具。令汝洟淚
極多流注。如前血量。如血洟淚。如是當知。
所飲母乳其量亦爾。如是等類生艱辛苦。無
量差別應知。


生不定者。如薄伽梵說。假使
取於大地所有一切草木根莖枝葉等。截為
細籌。如四指量。計算汝等長夜展轉所經
父母。如是眾生曾為我母。我亦長夜曾為
彼母。如是眾生曾為我父。我亦長夜曾為
[009-0321a]
彼父。如是算計。四指量籌速可窮盡。而我
不說汝等長夜所經父母其量邊際。又復說


言。汝等有情。自所觀察。長夜展轉。成就第
一極重憂苦。今得究竟。汝等當知。我亦曾
受如是大苦。如苦樂亦爾。又復說言。我觀
大地。無少處所可得汝等長夜於此處所
未曾經受無量生死。又復說言。我觀世間
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不為汝等若母
若父。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若餘尊
重。若等尊重。又如說言。若一補特伽羅於
一劫中所受身骨。假使有人。為其積集不
爛壞者。其聚量高王舍城側廣博脇山。


云何
生流轉。謂自身所有緣起。當知此即說為流
轉。云何緣起。嗢拕南曰。


「 體門義差別
 次第難釋詞
 緣性分別緣
 攝諸經為後」



云何緣起體。若略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
謂從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中際生
已若趣流轉。若趣清淨究竟。云何從前際
中際生。中際生已復趣流轉。謂如有一不
了前際無明所攝。無明為緣。於福非福及
與不動身語意業。若作若增長。由此隨業
識。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能為後有相續識
因。此識將生果時。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
以為助伴。從彼前際既捨命已。於現在世
自體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識為緣。相續
果識。前後次第而生。乃至羯羅藍等位差別


而轉於母胎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
衰老漸漸增長。爾時感生受業名已與異
[009-0321b]
熟果。又此異熟識。即依名色而轉。由必依
託六依轉故。是故經言。名色緣識。俱有依
根曰色。等無間滅依根曰名。隨其所應為
六識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終。諸識流轉。
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種。若根處所。若彼能
生大種曰色。所餘曰名。由識執受。諸根墮
相續法。方得流轉。故此二種依止於識。相
續不斷。由此道理。於現在世。識緣名色。名
色緣識。猶如束蘆。乃至命終。相依而轉。如


是名為從前際中際諸行緣起生。中際生
已流轉不絕。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流轉
次第。若卵生濕生者。除處母胎。餘如前說
若於有色有情聚中。謂欲色界受化生者。
諸根決定圓滿而生。與前差別。若於無色
界。以名為依。及色種子為依。識得生起。以
識為依名及色種子轉。從此種子。色雖斷
絕。後更得生。與前差別。又由福業生欲界
人天。由非福業生諸惡趣。由不動業生色
無色界。


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趣清淨究竟。云何從
中際後際諸行緣起生。謂中際已生補特伽
羅。受二種先業果。謂受內異熟果。及境界
所生受增上果。此補特伽羅或聞非正法
故。或先串習故。於二果愚。由愚內異熟


果故。於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由迷後有。
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於諸行若作若增
長。由此新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
即於現法中。說無明為緣故行生。行為緣
故識生。此識於現法中名為因識。能攝受
[009-0321c]
後生果識故。又總依一切識。說名六識身。
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此名色種子。是後有六處種子之所隨逐。此六處種子是後有觸種子之所隨逐。此種子觸
是後有受種子之所隨逐。如是總名於中
際中後有引因。應知由此能引識。乃至受
一期身。故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又由
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緣境界受愛。
由此愛故。或發欲求。或發有求。或執欲
取。或執見戒及我語取。由此愛取和合資
潤。令前引因轉名為有。即是後有生因所
攝。從此無間命既終已。隨先引因。所引識
等。受最為後。此諸行生或漸或頓。如是於
現法中。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愛。愛為緣故
取。取為緣故有。有為緣故生。生為緣故。老


病死等諸苦差別。或於生處次第現前。或復
種子隨逐。應知如是於中際中。無明緣行
等。受緣愛等。為因緣故。後際諸行生。


復有先集資糧。於現法中從他聞音。及
於二果諸行。若於彼因彼滅。彼趣滅行。如
理作意。由此如理作意為緣。正見得生。從
此次第得學無學清淨智見。由此智見。無明
及愛。永斷無餘。由此斷故。於彼所緣。不
如實知。無明觸所生受。亦復永斷。由此斷
故。永離無明。於現法中。證慧解脫。若於無


明觸所生受相應心中所有貪愛。即於此心
得離繫故。貪愛永滅。於現法中。證心解脫。
設彼無明不永斷者。依於識等受最為後。
所有諸行。後際應生。由無明滅故。更不復
[009-0322a]
起。得無生法。是故說言無明滅故行滅。次第
乃至。異熟生觸滅故異熟生受滅。於現法
中。無明滅故無明觸滅。無明觸滅故無明觸
所生受滅。無明觸所生受滅故愛滅。愛滅故
如前得無生法。由此故說取等惱最為後
諸行永滅。如是於現法中。諸行不轉。由不
轉故。於現法中。於有餘依界。證得現法涅
槃。彼於爾時唯餘清淨識緣名色。名色緣


識。乃至有識身在。恒受離繫受。非有繫受。
此有識身乃至先業所引壽量。恒相續住。若
壽量盡。便捨識所持身。此命根後所有命根。
無餘永滅更不重熟。又復此識與一切受。
任運滅故。所餘因緣先已滅故。不復相續。永
滅無餘。是名無餘依涅槃界究竟寂靜處。亦
名趣求涅槃者。於世尊所。梵行已立。究竟
涅槃。如是已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
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又於中際。若
流轉若清淨。是名緣起體性。


緣起門云何。謂依八門緣起流轉。一內識生
門。二外稼成熟門。三有情世間死生門。四器
世間成壞門。五食任持門。六自所作業增上
勢力受用隨業所得愛非愛果門。七威勢門。
八清淨門。


緣起義云何。謂離有情義。是緣
起義。於離有情。復無常義。是緣起義。於無
常。復暫住義。是緣起義。於暫住。復依他義。
是緣起義。於依他。離作用義。是緣起義。於
離作用復因果相續不斷義。是緣起義於
因果相續不斷。復因果相似轉義。是緣起義。
於因果相似轉。復自業所作義。是緣起義。問
[009-0322b]
為顯何義。建立緣起耶。答為顯因緣所攝
染污清淨義故。


緣起差別云何。謂於前際
無知等。如經廣說。於前際無知云何。謂於
過去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過去為
曾有耶。為曾無耶。曾何體性。曾何種類。所
有無知。於後際無知云何。謂於未來諸行。
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未來為當有耶為
當無耶。當何體性。當何種類。所有無知。於
前後際無知云何。謂於內起不如理猶豫。
謂何等是我。我為何等。今此有情。從何所
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所有無知。於內無
知云何。謂於各別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
之為我。所有無知。於外無知云何。謂於外
非有情數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為我所。
所有無知。於內外無知云何。謂於他相續
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怨親中所有無知。於
業無知云何。謂於諸業。起不如理分別。謂
有作者。所有無知。於異熟無知云何。謂於
異熟果所攝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有受
者。所有無知。於業異熟無知云何。謂於業
及果。起不如理分別。所有無知。於佛無知


云何。謂於佛菩提。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
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於
法無知云何。謂於正法善說性。或不思惟。
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
所有無知。於僧無知云何。謂於僧正行。或
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
由毀謗。所有無知。於苦無知云何。謂於苦
是苦性。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
[009-0322c]
由疑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如於苦。當
知於集滅道無知亦爾。於因無知云何。謂
起不如理分別。或計無因。或計自在世性士
夫中間等不平等因。所有無知。如於因無知。
於從因所生諸行亦爾。又彼無罪故名善。
有罪故名不善。有利益故名應修習。無利
益故名不應修習。黑故名有罪。白故名無
罪。雜故名有分。於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
云何。謂增上慢者。於所證中。顛倒思惟。所
有無知。如是略說十九種無知。


復有七種無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轉愚。
四最勝愚。五真實愚。六染淨愚。七增上慢愚。
前十九無知。今七無知。相攝云何。謂初三無
知攝初一。次三無知攝第二。次三無知攝
第三。次三無知攝第四。次四無知攝第五。
次二無知攝第六。後一無知攝第七。


復有五種愚。一義愚。二見愚。三放逸愚。四
真實義愚。五增上慢愚。前十九愚。今五種愚。
相攝云何。謂見愚。攝前六及於因所生法
無知。放逸愚。攝於業異熟俱無知。真實義
愚。攝於佛等乃至道諦無知。增上慢愚攝
最後無知。當知義愚通攝一切。復次。無知。
無見。無有現觀。黑闇。愚癡。及無明闇。如是
六種無明差別。隨前所說七無知事。次第應
知。於後二無知事。總合為一。起此最後無
明黑闇。復有差別。謂聞思修所成三慧所治
差別。如其次第。說前三種。即此所治軟中
上品差別。說後三種。如是所治差別故。自
性差別故。建立六種差別應知。身行云何。
[009-0323a]
謂身業。若欲界若色界。在下名福非福。在
上名不動。語行云何。謂語業。餘如前應知。
意行云何。謂意業。若在欲界。名福非福。在
上二界。唯名不動。眼識云何。謂於當來依
止眼根。了別色境識。所有福非福不動行
所熏發種子識。及彼種子所生果識。如眼
識如是。乃至意識。應知亦爾。由所依及境
界所起了別差別應知。此於欲界具足


六種。色界唯四。無色界唯一。受蘊云何。謂一
切領納種類。想蘊云何。謂一切了像種類。行
蘊云何。謂一切心所造作意業種類。識蘊云
何謂一切了別種類。如是諸蘊。皆通三界。
四大種云何。謂地水火風界。此皆通二界。四
大種所造色云何。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
欲界具十及法處所攝假色。色界有八及法
處所攝色。然非一切。此亦二種。謂識種子
所攝受種子名色。及於彼所生果名色。


眼處云何。謂眼識所依淨色。由此於色已見
現見當見。如眼處如是。乃至意處。隨其所
應。盡當知。於一切處。應說三時業用差別。
此亦二種。謂名色種子所攝受種子六處。及
彼所生果六處。五在欲色界。第六通三界。
眼觸云何。謂三和所生。能取境界淨妙等義。
如是餘觸各隨別境說相應知。此復二種。
謂六處種子所攝受種子觸。及彼所生果觸。
欲界具六。色界四。無色界一。


樂受云何。謂順樂諸根境界為緣所生。適
悅受。受所攝。


苦受云何。謂順苦二為緣所生。非適悅受。
[009-0323b]
受所攝。


不苦不樂受云何。謂順不苦不樂二為緣所
生。非適悅非不適悅受。受所攝。欲界三。色
界二。第四靜慮以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唯
有第三不苦不樂。此亦二種。謂觸種子所攝
受種子受。及彼所生果受。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6n0001/


 1829瑜伽師地論略纂(16卷)     1830成唯識論述記(20卷)     1831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

1832成唯識論了義燈(13卷)     1833成唯識論演祕(14卷)     1834二十唯識論述記(2卷)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 : Wei Tat tr. :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http://www.dhalbi.org/dhalbi/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12134003.pdf


--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校勘記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8251.html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善珠, 成唯識論述記‧賴耶篇
http://www.buddhistmantra.hk/course/



Sogen : 印度佛教思想諸體系


Mookerjee : 佛教的萬有流轉哲學

The Buddhist Philosphy Of Universal Flux, Satkari Mookerjee
https://www.wisdomlib.org/buddhism/book/the-buddhist-philosophy-of-universal-flux


http://www.dhammikaweb.com/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For Authentic Literature on Buddhism
http://www.bps.lk/index.php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 復次云何雜染施設建立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 復次云何雜染施設建立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五


復次云何雜染施設建立。謂由三種雜染應
知何等為三。一煩惱雜染。二業雜染。三生
雜染。


煩惱雜染云何。嗢拕南曰。


「 自性若分別
 因位及與門
 上品顛倒攝
 差別諸過患」



當知煩惱雜染。由自性故。分別故。因故。位
故。門故。上品故。顛倒攝故。差別故。過患故。
解釋應知。


煩惱自性者。謂若法生時其相自然不寂靜
起。由彼起故。不寂靜行相續而轉。是名略
說煩惱自性。
[008-0313b]


煩惱分別者。或立一種。謂由煩惱雜染義
故。或分二種。謂見道所斷。修道所斷。或分
三種。謂欲繫色繫無色繫。或分四種。謂欲繫
記無記。色繫無記。無色繫無記。或分五種。
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



修道所斷。或分六種。謂貪恚慢無明見疑。或
分七種。謂七種隨眠。一欲貪隨眠。二瞋恚
隨眠。三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
六見隨眠。七疑隨眠。或分八種。謂貪恚
慢無明疑見及二種取。或分九種。謂九結。一
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
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或分十種。一


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
取。六貪。七恚。八慢。九無明。十疑。或分一百
二十八煩惱。謂即上十煩惱。由迷執十二種
諦建立。應知。


何等名為十二種諦。謂欲界苦諦集諦。色界
苦諦集諦。無色界苦諦集諦。欲界增上彼遍
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色界增上彼遍
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無色界增上彼
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此中於欲界
苦集諦。及於欲界增上滅道諦。具有十煩惱
迷執。於色界苦集諦。及於彼增上滅道諦。除
瞋有餘煩惱迷執。如於色界。於無色界亦
爾。於欲界對治修中。有六煩惱迷執。謂除
邪見見取戒禁取疑。於色界對治修中。有五
煩惱迷執。謂於上六中除瞋。如於色界對


治修中。於無色對治修中亦爾。如迷執。障
礙亦爾。薩迦耶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
[008-0313c]
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
故。等隨觀執五種取蘊。若分別不分別染污
慧為體。邊執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
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
執五取蘊為我性已等隨觀執為斷為常。


若分別若不分別染污慧為體。邪見者。謂
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
故。撥因撥果或撥作用。壞真實事。唯用
分別染污慧為體。見取者。謂由親近不善
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以薩迦耶
見邊執見邪見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
等法。比方他見等隨觀執為最為上勝妙
第一。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


戒禁取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
不如理作意故。即於彼見。彼見隨行。若戒
若禁。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等法。等隨
觀執為清淨。為解脫為出離。唯用分別染
污慧為體。貪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
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


於外及內可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染著為
體。恚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
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
非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憎恚為體。慢者謂
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
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高下勝劣。
若分別不分別。高舉為體。無明者。謂由親
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
由任運失念故。於所知事若分別不分別。
染污無知為體。疑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
[008-0314a]
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於所知事。唯
用分別異覺為體。


煩惱因者。謂六種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
緣故三由親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數
習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諸煩惱。
所依故者。謂由隨眠起諸煩惱。所緣故者。
謂順煩惱境界現前。親近故者。謂由隨學
不善丈夫。邪教故者。謂由聞非正法。數習
故者。謂由先殖數習力勢。作意故者。謂由
發起不如理作意故諸煩惱生。


煩惱位者。略有七種。一隨眠位。二纏位。三
分別起位。四俱生位。五耎位。六中位。七上位。
由二緣故。煩惱隨眠之所隨眠。一由種子
隨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


煩惱門者。略由二門煩惱所惱謂由纏門及
隨眠門。纏門有五種。一由不寂靜住故。二
由障礙善故。三由發起惡趣惡行故。四由
攝受現法鄙賤故。五由能感生等苦故。云
何隨眠門所惱。謂與諸纏作所依故。及能
引發生等苦故。又由七門。一切煩惱於見
及修能為障礙應知。謂邪解了故。不解了
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執故。彼因依處



故彼怖所生故。任運現行故。


云何煩惱上品
相。謂猛利相。及尤重相。此相略有六種。一
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續故。四由事
故。五由起惡業故。六由究竟故。由犯故
者。謂由此煩惱纏故。毀犯一切所有學處。
由生故者。謂由此故。生於欲界苦惡趣中。
由相續故者。謂貪等行諸根成熟。少年盛壯
[008-0314b]
無涅槃法者。由事故者。謂緣尊重田。若
緣功德田。若緣不應行田而起。由起惡
業故者謂由此煩惱纏故。以增上適悅


心起身語業。由究竟故者。謂此自性上品
所攝。最初耎對治道之所斷故。


煩惱顛倒攝者。謂七顛倒。一想倒。二見倒。三
心倒。四於無常常倒。五於苦樂倒。六於不
淨淨倒。七於無我我倒。想倒者。謂於無常
苦。不淨無我中。起常樂淨我妄想分別。見倒
者。謂即於彼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樂建立
執著。心倒者。謂即於彼所執著中貪等煩


惱。當知煩惱略有三種。或有煩惱。是倒根
本。或有煩惱。是顛倒體。或有煩惱是倒等
流。倒根本者。謂無明。顛倒體者。謂薩迦耶
見。邊執見一分。見取戒禁取及貪。倒等流者。
謂邪見邊執見一分。恚慢及疑。此中薩迦耶
見。是無我我倒。邊執見一分。是無常常倒。見
取是不淨淨倒。戒禁取是於苦樂倒。貪通二
種。謂不淨淨倒。及於苦樂倒。


煩惱差別者。多種差別應知。謂結。縛。隨眠。
隨煩惱。纏。暴流。軛。取。繫。蓋。株杌。垢。常害。
箭。所有。根。惡行。漏。匱。燒。惱。有諍。火。熾然。
稠林。拘礙。如是等類煩惱差別當知。此中
能和合苦故。名為結。令於善行不隨所
欲故名為縛。一切世間增上種子之所隨
逐故名隨眠。倒染心故名隨煩惱。數起現



行故名為纏。深難渡故。順流漂故故名暴
流。邪行方便故名為軛。能取自身相續不
絕故名為取。難可解脫故名為繫。覆真
[008-0314c]
實義故名為蓋。壞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
染污故名為垢。常能為害故名為常害。不
靜相故遠所隨故。故名為箭。能攝依事
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為根。邪行自性
故名惡行。流動其心故名為漏。能令受用
無有厭足故名為匱。能令所欲常有匱乏
故名為燒。能引衰損故名為惱。能為鬪訟
諍競之因故名有諍。燒所積集諸善根薪



故名為火。如大熱病故名熾然。種種自身
大樹聚集故名稠林。能令眾生樂著種種妙
欲塵故。能障證得出世法故名為拘礙。諸
如是等煩惱差別。佛薄伽梵隨所增強。於
彼種種煩惱門中。建立差別。結者九結。謂愛
結等。廣說如前。縛者三縛。謂貪瞋癡。隨眠
者七種隨眠。謂欲貪隨眠等。廣說如前。隨煩
惱者。三隨煩惱。謂貪瞋癡。纏者八纏。謂無慚
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妬慳悋暴流者
四暴流。謂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
流。如暴流軛亦爾。取者四取。謂欲取。見


取。戒禁取。我語取。繫者四繫謂貪身繫。瞋身
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取身繫。蓋者五蓋。謂
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
蓋。株杌者三株杌。謂貪瞋癡。如株杌如是
垢常害箭。所有惡行亦爾。根者三不善根。謂
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漏者三漏。謂
欲漏有漏無明漏。匱者三匱。謂貪瞋癡。如
匱如是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亦爾拘礙者
有五拘礙。一顧戀其身。二顧戀諸欲。三樂
相雜住。四闕隨順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
[008-0315a]
足。


煩惱過患者。當知。諸煩惱有無量過患。
謂煩惱起時先惱亂其心。次於所緣發起
顛倒。令諸隨眠皆得堅固。令等流行相續
而轉。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現
法罪。生後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
憂苦。能引生等種種大苦。能令相續遠涅
槃樂。能令退失諸勝善法。能令資財衰損


散失。能令入眾不得無畏悚懼無威。能
令鄙惡名稱流布十方。常為智者之所訶
毀。令臨終時生大憂悔。令身壞已墮諸惡
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證得自勝義利。如是
等過無量無邊。


云何業雜染。嗢拕南曰。


「 自性若分別
 因位及與門
 增上品顛倒
 差別諸過患」



當知業雜染。由自性故。分別故。因故。位故。
門故。上品故。顛倒故。差別故。過患故。解釋
應知。業自性云何。謂若法生時。造作相起。
及由彼生故。身行語行於彼後時造作而
轉。是名業自性。


業分別云何。謂由二種相
應知。一由補特伽羅相差別故。二由法相
差別故。此復二種。即善不善十種業道。所謂
殺生離殺生。不與取離不與取。欲邪行離欲
邪行。妄語離妄語。離間語離離間語。麁惡語
離麁惡語。綺語離綺語。貪欲離貪欲。瞋恚離
瞋恚。邪見離邪見。


補特伽羅相差別建立者。
謂如經言。諸殺生者。乃至廣說。殺生者者。
此是總句。最極暴惡者。謂殺害心正現前故。
血塗其手者。謂為成殺身相變故。害極害執
[008-0315b]
者。謂斷彼命故。解支節故。計活命故。無有
羞恥者。謂自罪生故。無有哀愍者。謂引彼非
愛故。有出家外道名曰無繫。彼作是說。百
踰繕那內所有眾生。於彼律儀若不律儀。為
治彼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所。即彼外道
復作是說。樹等外物亦有生命。為治彼故。
說如是言真實眾生所。此即顯示真實福德
遠離對治。及顯示不實福德遠離對治。如是
所說諸句。顯示加行殺害乃至極下捃多蟻
等諸眾生所者。此句顯示無擇殺害。於殺
生事若未遠離者。此顯遇緣容可出離。謂
乃至未遠離。來名殺生者。又此諸句略義
者。謂為顯示殺生相貌。殺生作用。殺生因







緣。及與殺生事用差別。又略義者。謂為顯
示殺生如實。殺生差別。殺所殺生。名殺生
者。又此諸句顯能殺生補特伽羅相。非顯
殺生法相。


復次不與取者者。此是總句。於他所有者。謂
他所攝財穀等事。若在聚落者。謂即彼事於
聚落中。若積集若移轉。若閑靜處者。謂即彼
事於閑靜處。若生若集。或復移轉。即此名
為可盜物數者。謂所不與不捨不棄物。若
自執受者。謂執為己有。不與而取者。謂彼或
時資具闕少執為己有。不與而樂者。謂樂受
行偷盜事業。於所不與不捨不棄而生希望
者。謂劫盜他。欲為己有。若彼物主。非先
所與。如酬債法。是名不與。若彼物主。於彼
取者而不捨與。是名不捨。若彼物主。於
諸眾生不隨所欲受用而棄。是名不棄。自
[008-0315c]


為而取者。謂不與而取故。及不與而樂故。
饕餮而取者。謂所不與不捨不棄而希望
故。不清而取者。謂於所競物為他所勝不
清雪故。不淨而取者。謂雖勝他而為過失。
垢所染故。有罪而取者。謂能攝受現法後法
非愛果故。於不與取若未遠離者。如前
殺生相說。應知所餘業道亦爾。此中略義者。
謂由盜此故。成不與取。若於是處。如其差
別如實劫盜。由劫盜故。得此過失。是名
總義。又此中亦顯不與取者相非不與取法
相。當知餘亦爾。


復次欲邪行者者。此是總句。於諸父母等所
守護者。猶如父母於己處女。為適事他
故。勤加守護。時時觀察。不令與餘共為鄙
穢。若彼沒已。復為至親兄弟姊妹之所守
護。此若無者。復為餘親之所守護。此若無



者。恐損家族。便自守護。或彼舅姑。為自
兒故勤加守護。有治罰者。謂諸國王。若執
理者。以治罰法。而守護故。有障礙者。謂守
門者。所守護故。此中略顯未適他者三
種守護。一尊重至親眷屬自己之所守護。
二王執理家之所守護。三諸守門者之所
守護。他妻妾者。謂已適他。他所攝者。謂即
未適他。為三守護之所守護。若由凶詐者。
謂矯亂已。而行邪行。若由強力者。謂對父
母等。公然強逼。若由隱伏者。謂不對彼。竊
相欣欲而行欲行者。謂兩兩交會。即於此
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者。謂於非道非處


非時。自妻妾所。而為罪失。此中略義者。謂
[008-0316a]
略顯示若彼所行。若行差別。若欲邪行。應
知。


復次諸妄語者者。此是總句。若王者。謂王家。
若彼使者謂執理家。若別者謂長者居士。若
眾者謂彼聚集。若大集中者。謂四方人眾聚
集處。若已知者。謂隨前三所經語言。若已
見者。謂隨曾見所經語言。若由自因者。謂
或因怖畏。或因味著。如由自因。他因亦
爾。因怖畏者。謂由怖畏殺縛治罰黜責等
故。因味著者。謂為財穀珍寶等故。知而說
妄語者。謂覆想欲見而說語言。此中略義者。
謂依處故。異說故。因緣故。壞想故。而說妄
語應知。


復次離間語者者。此是總句。若為破壞者。謂
由破壞意樂故。聞彼語已向此宣說聞此
語已向彼宣說者。謂隨所聞順乖離語。破
壞和合者。謂能生起喜別離故。隨印別離者。
謂能乖違喜更生故。憙壞和合者。謂於已生
喜別離中心染污故。樂印別離者。謂於乖
違喜更生中心染污故。說能離間語者。謂或
不聞或他方便故。此中略義者。謂略顯示離



間意樂。離間未壞方便。離間已壞方便。離間
染污心。及他方便應知。


復次麁惡語者者。此是總句。此中尸羅支所
攝故。名語無擾動。文句美滑故。名悅耳。增
上欲解所發起故。非假偽故。非諂媚故名
為稱心。不增益故。應順時機引義利故。
名為可愛。趣涅槃宮故名先首。文句可味
故名美妙。善釋文句故名分明。顯然有趣
[008-0316b]
故名易可解了。攝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勞。
離愛味心之所發起故名無所依止。不過
度量故名非可厭逆。相續廣大故名無邊
無盡。又從無擾動語。乃至無邊無盡語。應
知略攝為三種語。一尸羅律儀所攝語。謂一



種。二等歡喜語。謂三種。三說法語。謂其所
餘。即此最後又有三種應知。一所趣圓滿
語謂初一。二文詞圓滿語謂次二。三方便圓
滿語謂其所餘。又於未來世可愛樂故名
可愛語。於過去世可愛樂故名可樂語。於
現在世事及領受可愛樂故。名可欣語及
可意語。應知即等歡喜語名無量眾生可愛
可樂可欣可意語。即說法語名三摩呬多語。
即尸羅支所攝語。名由無悔等漸次能引
三摩地語。此中毒螫語者。謂毀摩他言縱
瞋毒故。麁獷語者。謂惱亂他言發苦觸故。
所餘麁惡語。翻前白品應知。


復次諸綺語者者。此是總句。於邪舉罪時。
有五種。邪舉罪者言不應時故名非時語
者。言不實故名非實語者。言引無義故名
非義語者。言麁獷故名非法語者。言挾瞋恚
故名非靜語者。又於邪說法時。不正思審
而宣說故。名不思量語。為勝聽者而宣說
故名不靜語。非時而說前後義趣不相屬故


名雜亂語。不中理因而宣說故名非有教
語。引不相應為譬況故名非有喻語。顯穢
染故名非有法語。又於歌笑嬉戲等時。及
觀舞樂戲笑俳說等時。有引無義語。此中略
義者。謂顯如前說三時綺語。
[008-0316c]


復次諸貪欲者者。此是總句。由猛利貪者。謂
於他所有。由貪增上。欲為己有。起決定
執故。於財者。謂世俗財類。具者。謂所受用
資具。即此二種總名為物。凡彼所有定當屬
我者。此顯貪欲生起行相。此中略義者。當
知顯示貪欲自性貪欲所緣貪欲行相。


復次瞋恚心者者。此是總句。惡意分別者。謂
於他有情所。由瞋恚增上力。欲為損害起
決定執故。當殺者。謂欲傷害其身。當害者。
謂欲損惱其身。當為衰損者。謂欲令彼財
物損耗。彼當自獲種種憂惱者。謂欲令彼
自失財物。此中略義如前應知。


復次諸邪見者者。此是總句。起如是見者。此
顯自心忍可欲樂當所說義。立如是論者。
此顯授他當所說義。無有施與無有愛


養。無有祠祀者。謂由三種意樂非撥施
故。一財物意樂。二清淨意樂。三祀天意樂。
供養火天名為祠祀。又顯非撥戒修所生
善能治所治故。及顯非撥施所生善能治所
治故說如是言。無有妙行無有惡行。又
顯非撥此三種善能治所治所得果故。說
如是言。無有妙行惡行二業果及異熟。又
顯非撥流轉依處緣故。說如是言。無有
此世。無有他世。又顯非撥彼所託緣故。及
非撥彼種子緣故。說如是言。無母無父。
又顯非撥流轉士夫故。說如是言。無有
化生有情。又顯非撥流轉對治還滅故。說
如是言。世間無有真阿羅漢。乃至廣說。已
趣各別煩惱寂靜故名正至。於諸有情遠
[008-0317a]
離邪行行無倒行故名正行。因時名此世
間。果時名彼世間。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為
自然。通慧者。謂第六。已證者謂由見道。具
足者謂由修道。顯示者自所知故。為他說
故。我生已盡等。當知如餘處分別。此中略


義者。謂顯示謗因謗果。誹謗功用謗真實
事。功用者。謂殖種功用。任持功用。來往功
用。感生業功用。又有略義差別。謂顯示誹
謗若因若果。若流轉緣。若流轉士夫。及顯
誹謗彼對治還滅。又誹謗流轉者。應知謗
因不謗自相。謗還滅者。應知謗彼功德。
不謗補特伽羅。


復次白品一切翻前應知。所有差別我今當
說。謂翻欲邪行中。諸梵行者者。此是總句。
當知此由三種清淨而得清淨。一時分清
淨。二他信清淨。三正行清淨。盡壽行故。久
遠行故者。此顯時分清淨。諍處雪故名清。
無違越故名淨。此二總顯他信清淨。此中
或有清而非淨。應作四句。初句者。謂實毀
犯於諍得勝。第二句者。謂實不犯於諍墮


負。第三句者。謂實不犯於諍得勝。第四句
者。謂實毀犯於諍墮負。不以愛染身觸母
邑故。名遠離生臭。不行兩兩交會鄙事
故。名遠離婬欲。不以餘手觸等方便而出
不淨故。名非鄙愛願受持梵行故。名遠
離猥法。如是名為正行清淨具足。當知略
義即在此中。又翻妄語中。可信者。謂可委
故。可委者。謂可寄託故。應可建立者。謂
於彼彼違諍事中應可建立為正證故。無
[008-0317b]
有虛誑者。於委寄中不虛誑故。不欺誷
故。此中略義者。謂顯三種攝受。一欲解攝
受。二保任攝受。三作用攝受。


復次法相差別建立者。謂即殺生離殺生等。
云何殺生。謂於他眾生起殺欲樂。起染污
心。若即於彼起殺方便。及即於彼殺究竟
中所有身業。云何不與取。謂於他攝物。起
盜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盜方便。及
即於彼盜究竟中所有身業。云何欲邪行。謂
於所不應行非道非處非時。起習近欲樂。
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欲邪行方便。及
於欲邪行究竟中所有身業。云何妄語。謂
於他有情起覆想說欲樂。起染污心。若即
於彼起偽證方便。及於偽證究竟中所有
語業。云何離間語。謂於他有情起破壞欲


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破壞方便。及於
破壞究竟中所有語業。云何麁惡語。謂於他
有情。起麁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
麁語方便。及於麁語究竟中所有語業。云何
綺語。謂起綺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
起不相應語方便。及於不相應語究竟中所
有語業。云何貪欲。謂於他所有。起己有欲
樂起染污心。若於他所有。起己有欲樂決
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業。云何瞋恚。
謂於他起害欲樂。起染污心。若於他起害
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業。云
何邪見。謂起誹謗欲樂。起染污心。若於起


誹謗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
業。云何離殺生。謂於殺生。起過患欲解。起
[008-0317c]
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
究竟中所有身業。如離殺生。如是離不與
取。乃至離邪見。應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
於不與取起過患欲解。乃至於邪見起過
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
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意業。如是十種。略
為三種。所謂身業語業意業。即此三種廣開
十種應知。


業因云何。應知有十二種相。一
貪二瞋。三癡四自。五他六隨他轉。七所愛味
八怖畏。九為損害十戲樂。十一法想十二邪
見。


業位云何。應知略說有五種相。謂耎位
中位上位生位習氣位。由耎不善業故。生
傍生中。由中不善業故。生餓鬼中。由上不
善業故。生那落迦中。由耎善業故。生人
中。由中善業故。生欲界天中。由上善業
故。生色無色界。何等名為耎位不善業耶。
謂以耎品貪瞋癡為因緣故。何等名為中
位不善業耶。謂以中品貪瞋癡為因緣故。
何等名為上位不善業耶。謂以上品貪瞋癡
為因緣故。若諸善業。隨其所應。以無貪無
瞋無癡為因緣。應知。何等生位業。謂已生
未滅。現在前業。何等習氣位業。謂已生已
滅。不現前業。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008-0318a]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 : 宿作因論者猶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 : 宿作因論者猶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 : 宿作因論者猶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四


宿作因論者猶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
如是見立如是論。廣說如經。凡諸世間所
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者。謂現所受苦。皆
由宿作為因者。謂由宿惡為因。由勤精進
吐舊業故者。謂由現法極自苦行現在新
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謂諸不善業。如


是於後不復有漏者。謂一向是善性故。說
後無漏。由無漏故業盡者謂諸惡業。由業
盡故苦盡者謂宿因所作及現法方便所招
苦惱。由苦盡故得證苦邊者。謂證餘生相


續苦盡。謂無繫外道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
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
理故教如前說。理者猶如有一為性尋思。
為性觀察。廣說如前。由見現法士夫作用
[007-0309a]
不決定故。所以者何。彼見世間雖具正方
便而招於苦。雖具邪方便而致於樂。彼如
是思。若由現法士夫作用為彼因者。彼應
顛倒。由彼所見非顛倒故。是故彼皆以宿
作為因。由此理故。彼起如是見立如是


論。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現法方便所招之
苦。為用宿作為因。為用現法方便為因。
若用宿作為因者。汝先所說由勤精進吐
舊業故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
是於後不復有漏。乃至廣說。不應道理。
若用現法方便為因者。汝先所說。凡諸世
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皆由宿作為
因不應道理。如是現法方便苦。宿作為因
故現法士夫用為因故。皆不應道理。是故
此論非如理說。我今當說如實因相。或有
諸苦唯用宿作為因。猶如有一自業增上
力故生諸惡趣或貧窮家。或復有苦雜因所
生。謂如有一因邪事王不獲樂果而反
致苦。如事於王。如是由諸言說商賈等業。


由事農業。由劫盜業。或於他有情作損害
事。若有福者獲得富樂。若無福者雖設功
用而無果遂。或復有法純由現在功用因
得。如新所造引餘有業或聽聞正法於法
覺察。或復發起威儀業路。或復修學工巧業
處。如是等類。唯因現在士夫功用。


自在等作者論者。由如有一或沙門或婆羅
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凡諸世間所有士
夫補特伽羅所受彼一切。或以自在變化為
因。或餘丈夫變化為因。諸如是等謂說自
[007-0309b]
在等不平等因論者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


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教如
前說。理者。猶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
廣說如前。彼由現見於因果中世間有情
不隨欲轉故作此計。所以者何。現見世間
有情。於彼因時欲修淨業。不遂本欲。反
更為惡。於彼果時願生善趣樂世界中。不
遂本欲。墮惡趣等。意謂受樂不遂所欲。
反受諸苦。由見此故。彼作是思。世間諸物
必應別有作者生者及變化者為彼物父。
謂自在天或復其餘。


今當問彼汝何所欲嗢
拕南曰。


「 功能無體性
 攝不攝相違
 有用及無用
 為因成過失」



自在天等變化功能。為用業方便為因。為
無因耶。若用業方便為因者。唯此功能
用業方便為因。非餘世間。不應道理。若無
因者。唯此功能無因而有。非世間物。不應
道理。又汝何所欲。此大自在為墮世間攝。
為不攝耶。若言攝者。此大自在則同世法。
而能遍生世間。不應道理。若不攝者。則是
解脫。而言能生世間。不應道理。又汝何所
欲。為有用故變生世間。為無用耶。若有用
者。則於彼用無有自在。而於世間有自
在者。不應道理。若無用者。無有所須。而
生世間。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所出生
為唯大自在為因。為亦取餘為因耶。若唯
大自在為因者。是則若時有大自在。是時則
有出生。若時有出生是時則有大自在。而


[007-0309c]
言出生用大自在為因者。不應道理。若言
亦取餘為因者。此唯取樂欲為因。為除
樂欲更取餘為因。若唯取樂欲為因者。此
樂欲為唯取大自在為因。為亦取餘為因
耶。若唯取大自在為因者。若時有大自在
是時則有樂欲。若時有樂欲是時則有大
自在。便應無始常有出生。此亦不應道理。
若言亦取餘為因者。此因不可得故。不應
道理。又於彼欲無有自在。而言於世間
物有自在者。不應道理。如是由功用故。
攝不攝故。有用無用故。為因性故。皆不應
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害為正法論者。謂
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
是論。若於彼祠中。呪術為先害諸生命。若
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諸助伴。如是一切皆
得生天。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答此違理論。諂誑所起。不由
觀察道理建立。然於諍競惡劫起時。諸婆
羅門違越古昔婆羅門法。為欲食肉妄起
此計。


又應問彼。汝何所欲。此呪術方為
是法自體。為是非法自體。若是法自體者。
離彼殺生。不能感得自所愛果。而能轉彼
非法以為正法。不應道理。若是非法自體
者。自是不愛果法。而能轉捨餘不愛果法
者。不應道理。如是記已。復有救言。如世間
毒呪術所攝不能為害。當知此呪術方亦
復如是。今應問彼。汝何所欲。如呪術方
能息外毒。亦能息內貪瞋癡毒。為不爾耶。
若能息者。無處無時無有一人貪瞋癡等
[007-0310a]
靜息可得故不中理。若不能息者。汝先
所說。如呪術方能息外毒。亦能息除非法
業者。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呪術方為
遍行耶。不遍行耶。若遍行者。自所愛親不
先用祠。不應道理。若不遍者。此呪功能便
非決定。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呪功能
為唯能轉因亦轉果耶。若唯轉因者。於果
無能。不應道理。若亦轉果者。應如轉變
即令羊等成可愛妙色。然捨羊等身。已方


取天身。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造呪術
者。為有力能及悲愍不。若言有者。離殺
彼命。不能將彼往生天上。不應道理。若
言無者。彼所造呪能有所辦。不應道理。
如是由因故。譬喻故。不決定故。於果
無能故。呪術者故。不應道理。是故此論
非如理說。我今當說非法之相。若業損他
而不治現過是名非法。又若業諸修道者
共知此業感不愛果。又若業一切智者決定
說為不善。又若業自所不欲。又若業染心
所起。又若業待邪呪術方備功驗。又若業
自性無記。諸如是等皆是非法。


邊無邊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依
止世間諸靜慮故。於彼世間住有邊想無邊
想。俱想不俱想。廣說如經。由此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
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當知此中已說
因緣及能計者。是中若依斷邊際求世邊
時。若憶念壞劫於世間起有邊想。若憶念
成劫則於世間起無邊想。若依方域周廣


[007-0310b]
求世邊時。若下過無間更無所得。上過第
四靜慮亦無所得。傍一切處不得邊際。爾
時則於上下起有邊想。於傍處所起無邊
想。若為治此執。但依異文義無差別。則
於世間起非有邊非無邊想。


今應問彼。汝
何所欲。從前壞劫以來為更有世間生起。
為無起耶。若言有者。世間有邊不應道理。
若言無者。非世間住念世間邊。不應道
理。如是彼來有故。彼來無故。皆不應理。是
故此論非如理說。


不死矯亂論者。謂四種不
死矯亂外道。如經廣說。應知彼諸外道若有
人來。依最勝生道。問善不善。依決定勝道。
問苦集滅道。便自稱言。不死亂者隨於處
所依不死淨天不亂。詰問即於彼所問以
言矯亂。或託餘事方便避之。或但隨問者
言辭而轉。是中第一不死亂者。覺未開悟。
第二於所證法。起增上慢。第三覺已開悟。


而未決定。第四羸劣愚鈍。又復第一怖畏妄
語。及怖畏他人知其無智故。不分明答言
我無所知。第二於自所證未得無畏。懼他
詰問。怖畏妄語。怖畏邪見故。不分明說我
有所證。第三怖畏邪見。怖畏妄語。懼他詰
問故。不分明說我不決定。如是三種。假
託餘事以言矯亂。第四唯懼他詰。於最勝
生道及決定勝道。皆不了達。於世文字。亦
不善知。而不分明說言我是愚鈍都無所
了。但反問彼。隨彼言辭。而轉以矯亂彼。



四論發起因緣。及能計者。并破彼執。皆如
經說。


由彼外道多怖畏故。依此見住。若有
[007-0310c]
人來有所詰問。即以諂曲而行矯亂。當
知此見是惡見攝。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無因見論者。謂依止靜慮。及依止尋思。應
知二種。如經廣說。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
依止尋思。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
間。皆無因生。答略而言之。見不相續以為
先故。諸內外事無量差別。種種生起。或復有


時。見諸因緣空無果報。謂見世間無有
因緣。或時欻爾大風卒起。於一時間寂然止
息。或時忽爾瀑河彌漫。於一時間頓則空
竭。或時欝爾果木敷榮。於一時間颯然衰
顇。由如是故起無因見立無因論。


今應問
彼。汝宿住念為念無體。為念自我。若念
無體。無體之法。未曾串習。未曾經識。而能
隨念。不應道理。若念自我。計我先無後欻
然生。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一切世間內
外諸物。種種生起。或欻然生起。為無因耶。
為有因耶。若無因者。種種生起。欻然而起。
有時不生。不應道理。若有因者。我及世間。


無因而生。不應道理。如是念無體故。念
自我故。內外諸物不由因緣種種異故。由
彼因緣種種異故。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
如理說。


斷見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
如是見立如是論。乃至我有麁色。四大所
造之身。住持未壞。爾時有病。有癰有箭。
若我死後。斷壞無有。爾時我善斷滅。如是
欲界諸天。色界諸天。若無色界空無邊處所
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攝。廣說如經。謂
[007-0311a]
說七種斷見論者。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
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
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
乃至廣說。彼如是思若我死後復有身者。
應不作業而得果異熟。若我體性一切永
無。是則應無受業果異熟。觀此二種。理俱
不可。是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身死已
斷壞無有。猶如瓦石若一破已不可還合。


彼亦如是。道理應知。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
為蘊斷滅。為我斷滅耶。若言蘊斷滅者。蘊
體無常。因果展轉生起不絕。而言斷滅。不
應道理。若言我斷。汝先所說。麁色四大所
造之身。有病有癰有箭。欲界諸天。色界諸
天。若無色界空無邊處所攝。乃至。非想非非


想處所攝。不應道理。如是若蘊斷滅故。若
我斷滅故。皆不應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空見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
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無有愛養。
無有祠祀。廣說乃至。世間無有真阿羅漢。
復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一切諸法
體相。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
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
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又依世間諸
靜慮故。見世施主一期受命恒行布施無
有斷絕。從此命終生下賤家貧窮匱乏。彼
作是思。定無施與愛養祠祀。復見有人一
期壽中恒行妙行。或行惡行。見彼命終墮
於惡趣生諸那落迦。或往善趣。生於天上
樂世界中。彼作是思。定無妙行及與惡行。
[007-0311b]
亦無妙行惡行二業果異熟。復見有一剎帝
利種。命終之後。生婆羅門吠舍戍陀羅諸
種姓中。或婆羅門。命終之後。生剎帝利吠
舍戍陀羅諸種姓中。吠舍戍陀羅等亦復如
是。彼作是思。定無此世剎帝利等從彼世
間剎帝利等種姓中來。亦無彼世剎帝利等


從此世間剎帝利等種姓中去。又復觀見諸
離欲者生於下地。又見母命終已生而為
女。女命終已還作其母。父終為子。子還作
父。彼見父母不決定已作如是思。世間
畢定無父無母。或復見人身壞命終。或生
無想。或生無色。或入涅槃。求彼生處不能
得見。彼作是念。決定無有化生眾生。以
彼處所不可知故。或於自身起阿羅漢增
上慢已臨命終時遂見生相。彼作是念。世
間必無真阿羅漢。如是廣說。問復何因緣。
或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一切諸
法體相。答以於如來所說甚深經中相似甚


深離言說法。不能如實正覺了故。又於安
立法相。不如正理而思惟故。起於空見。彼
作是念。決定無有諸法體相。今應問彼。汝
何所欲。為有生所受業及後所受業。為一
切皆是生所受耶。若俱有者。汝先所說。無
有施與。無有愛養。無有祠祀。無有妙行。
無有惡行。無有妙行惡行業果異熟。無此
世間。無彼世間。不應道理。若言無有後
所受者。諸有造作淨與不淨種種行業。彼
命終已。於彼生時。頓受一切淨與不淨業
果異熟。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凡從彼胎
[007-0311c]
藏。及從彼種子而生者。彼等於此為是父
母。為非父母耶。若言是父母者。汝言無
父無母。不應道理。若言彼非父母者。從
彼胎藏及彼種子所生。而言非父非母。不
應道理。若時為父母。是時非男女。若時
為男女。是時非父母。無不定過。又汝何所
欲。為有彼處受生眾生天眼不見。為無
有耶。若言有者。汝言無有化生眾生。不
應道理。若言無者。是則撥無離想欲者。


離色欲者。離三界欲者。不應道理。又汝
何所欲。為有阿羅漢性而於彼起增上慢。
為無有耶。若言有者。汝言世間必定無
有真阿羅漢。不應道理。若言無者。若有
發起不正思惟顛倒。自謂是阿羅漢。此乃
應是真阿羅漢。亦不中理。又應問彼。
汝何所欲。圓成實相法。依他起相法。遍計
所執相法。為有為無。若言有者。汝言無
有一切諸法體相。不應道理。若言無者。
應無顛倒亦無染淨。不應道理。如是若
生後所受故。非不決定故。有生處故。有
增上慢故。有三種相故。不應道理。是故此
論非如理說。


妄計最勝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
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婆羅門是最勝種類。
剎帝利等是下劣種類。婆羅門是白淨色類。
餘種是黑穢色類。婆羅門種可得清淨。非
餘種類。諸婆羅門是梵王子。從大梵王口腹
所生。從梵所出。梵所變化。梵王體胤謂鬪
諍劫諸婆羅門。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諸


[007-0312a]
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
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
思。乃至廣說。以見世間真婆羅門性具戒
故。有貪名利及恭敬故。作如是計。


今應
問彼。汝何所欲。為唯餘種類從父母產生。
為婆羅門亦爾耶。若唯餘種類者。世間現
見諸婆羅門。從母產生。汝謗現事。不應
道理。若婆羅門亦爾者。汝先所說。諸婆羅門
是最勝種類。剎帝利等是下種類。不應道
理。如從母產生。如是造不善業。造作善
業。造身語意惡行。造身語意妙行。於現法
中受愛不愛果。便於後世生諸惡趣。或生


善趣。若三處現前是彼是此。由彼由此。入
於母胎從之而生若世間工巧處。若作業
處。若善不善。若王若臣。若機捷。若增進滿
足。若為王顧錄以為給侍。若不顧錄。若是
老病死法。若非老病死法。若修梵住已生
於梵世。若復不爾。若修菩提分法。若不修
習若悟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若復


不爾。又汝何所欲為從勝種類生此名為
勝。為由戒聞等耶。若由從勝種類生者。
汝論中說。於祠祀中。若戒聞等勝取之為
量。如此之言。應不中理。若由戒聞等者。
汝先所說。諸婆羅門是最勝類。餘是下類。不
應道理。如是產生故。作業故。受生故。工巧
業處故。增上故。彼所顧錄故。梵住故。修覺
分故。證菩提故。戒聞勝故。不應道理。是故
此論非如理說。


妄計清淨論者。謂如有一若
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我
[007-0312b]
解脫心得自在。觀得自在。謂於諸天微妙
五欲。堅著攝受。嬉戲娛樂。隨意受用。是則
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又有外道。起如
是見立如是論。若有離欲惡不善法。於
初靜慮得具足住。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靜
慮。是亦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又有外
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眾生。於孫
陀利迦河沐浴支體。所有諸惡皆悉除滅。
如於孫陀利迦河。如是於婆湖陀河伽耶
河薩伐底河殑伽河等中。沐浴支體。應知
亦爾。第一清淨。復有外道。計持狗戒以為
清淨。或持牛戒。或持油墨戒。或持露形戒。


或持灰戒。或持自苦戒。或持糞穢戒等。計
為清淨。謂說現法涅槃外道。及說水等清
淨外道。作如是計。問彼何因緣。起如是
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
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彼謂
得諸縱任自在欲自在觀行自在名勝清
淨。然不如實知縱任自在等相。又如有
一計由自苦身故。自惡解脫。或造過惡。過
惡解脫。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若有於妙五
欲嬉戲受樂者。為離欲貪。為未離耶。若
已離者於世五欲。嬉戲受樂。不應道理。若
未離者。計為解脫清淨。不應道理。又汝
何所欲。諸得初靜慮。乃至具足住第四靜
慮者。彼為已離一切貪欲。為未離耶。若
言一切離者。但具足住乃至第四靜慮。不
應道理。若言未離一切欲者。計為究竟
解脫清淨。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由內
[007-0312c]
清淨故究竟清淨。為由外清淨故究竟清
淨。若由內者。計於河中沐浴而得清淨。不
應道理。若由外者。內具貪瞋癡等一切垢
穢。但除外垢便計為淨。不應道理。又汝何
所欲。為執受淨物故而得清淨。為執受不
淨物故得清淨耶。若由執受淨物得清
淨者。世間共見狗等不淨。而汝立計執受
狗等得清淨者。不應道理。若由執受不
淨物者。自體不淨而令他淨。不應道理。又
汝何所欲。諸受狗等戒者。為行身等邪惡
行故而得清淨。為行身等正妙行故得清
淨耶。若由行邪惡行者。行邪惡行而計


清淨。不應道理。若由正妙行者。持狗等
戒。則為唐捐。而計於彼能得清淨。不應
道理。如是離欲不離欲故。內外故。受淨不淨
故。邪行正行故。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
理說。


妄計吉祥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
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世間。日月薄蝕。
星宿失度。所欲為事。皆不成就。若彼隨順。
所欲皆成。為此義故。精勤供養日月星等。
祠火誦呪。安置茅草。滿瓫頻螺果。及餉
佉等。謂曆算者。作如是計。問彼何因緣起
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
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
彼由獲得世間靜慮。世間皆謂是阿羅漢。若
有欲得自身富樂所祈果遂者。便往請問。
然彼不如實知業果相應緣生道理但見世
間日月薄蝕。星度行時。爾時眾生淨不淨業
[007-0313a]
果報成熟。彼則計為日月等作。復為信樂
此事者。建立顯說。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世
間興衰等事。為是日月薄蝕。星度等作。為
淨不淨業所作耶。若言日等作者。現見盡
壽隨造福非福業。感此興衰苦樂等果。不
應道理。若淨不淨業所作者。計日等作。不
應道理。如是日等作故。淨不淨業作故。不
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如是十六種
異論。由二種門。發起觀察。由正道理。推逐
觀察。於一切種皆不應理。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







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6n0001/


 1829瑜伽師地論略纂(16卷)     1830成唯識論述記(20卷)     1831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

1832成唯識論了義燈(13卷)     1833成唯識論演祕(14卷)     1834二十唯識論述記(2卷)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 : Wei Tat tr. :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http://www.dhalbi.org/dhalbi/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12134003.pdf


--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校勘記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8251.html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善珠, 成唯識論述記‧賴耶篇
http://www.buddhistmantra.hk/course/



Sogen : 印度佛教思想諸體系

Mookerjee : 佛教的萬有流轉哲學

The Buddhist Philosphy Of Universal Flux, Satkari Mookerjee
https://www.wisdomlib.org/buddhism/book/the-buddhist-philosophy-of-universal-flux


http://www.dhammikaweb.com/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For Authentic Literature on Buddhism
http://www.bps.lk/index.php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 : 復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 : 復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 : 復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三


復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 執因中有果
 顯了有去來
 我常宿作因
 自在等害法
 邊無邊矯亂
 計無因斷空
 最勝淨吉祥
 由十六異論」


[006-0303c]


由十六種異論差別。顯不如理作意。應知
何等十六。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
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
論。七計自在等為作者論。八害為正法

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
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
勝論。十五妄計清淨論。十六妄計吉祥論。


因中有果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
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常常時恒恒時。於
諸因中具有果性。謂雨眾外道作如是計。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顯示因中具有果性。答由教及理故。教者。
謂彼先師所造教藏。隨聞轉授傳至于今。
顯示因中先有果性。理者。謂即如彼沙門

若婆羅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住尋思地。
住自辦地。住異生地。住隨思惟觀察行地。


彼作是思。若從彼性。此性得生。一切世間
共知共立。彼為此因非餘。又求果者唯取
此因非餘。又即於彼加功營搆諸所求事
非餘。又若彼果即從彼生不從餘生。是故


彼果因中已有。若不爾者應立一切是一切
因。為求一果應取一切。應於一切加功
營搆。應從一切一切果生。如是由施設故
求取故。所作決定故。生故。彼見因中常有
果性。


應審問彼。汝何所欲。何者因相。何者
果相。因果兩相。為異不異。若無異相。便無
因果二種決定。因果二種。無差別故。因中
有果。不應道理。若有異相。汝意云何。因中
果性。為未生相。為已生相。若未生相。便於

[006-0304a]
因中。果猶未生。而說是有。不應道理。若已
生相。即果體已生。復從因生。不應道理。是
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緣果生。又
有相法。於有相法中。由五種相。方可了知。


一於處所可得。如甕中水。二於所依可
得。如眼中眼識。三即由自相可得。如因
自體不由比度。四即由自作業可得。五
由因變異故。果成變異。或由緣變異故。果
成變異。是故彼說常常時。恒恒時。因中有
果。不應道理。由此因緣。彼所立論。非如理
說。如是不異相故。異相故。未生相故。已生
相故。不應道理。


從緣顯了論者。謂如有一
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一
切諸法性本是有。從眾緣顯。不從緣生。謂
即因中有果論者。及聲相論者。作如是計。
問何因緣故。因中有果論者。見諸因中先有
果性從緣顯耶。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


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
說如前。彼如是思。果先是有。復從因生。不
應道理。然非不用功為成於果。彼復何
緣而作功用。豈非唯為顯了果耶。彼作如
是妄分別。已立顯了論。


應審問彼。汝何
所欲。為無障緣而有障礙。為有障緣耶。
若無障緣者。無障礙緣。而有障礙。不應
道理。若有障緣者。屬果之因。何故不障。同
是有故。不應道理。譬如黑闇障瓫中水

亦能障瓫。若言障緣亦障因者。亦應顯因
俱被障故。而言但顯因中先有果性不顯
因者。不應道理。復應問彼。為有性是障
[006-0304b]
緣。為果性耶。若有性是障緣者。是即有性。
常不顯了。不應道理。因亦是有。何不為障。
若言果性是障緣者。是則一法亦因亦果。
如芽是種子果是莖等。因是即一法。亦顯不



顯。不應道理。又今問汝。隨汝意答。本法
與顯為異不異。若不異者。法應常顯。顯已
復顯。不應道理。若言異者。彼顯為無因
耶。為有因耶。若言無因。無因而顯。不應
道理。若有因者。果性可顯非是因性。以不
顯因。能顯於果。不應道理。如是無障緣
故。有障緣故。有相故。果相故。顯不異故。顯
異故。不應道理。是故汝言若法性無是即



無相。若法性有是即有相。性若是無不可
顯了。性若是有方可顯了者。不應道理。我
今當說。雖復是有不可取相。謂或有遠
故雖有而不可取。又由四種障。因障故而
不可取。復由極微細故而不可取。或由心
散亂故而不可取。或由根損壞故而不可
取。或由未得彼相應智故而不可取。如


因果顯了論。不應道理。當知聲相論者亦
不應理。此中差別者。外聲論師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聲相常住無生無滅。然由宣吐
方得顯了。是故此論如顯了論非應理說。


去來實有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
若在此法者。由不正思惟故。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有過去有未來。其相成就猶如
現在實有非假。問何因緣故彼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又
在此法者。於如來經不如理分別故。謂
[006-0304c]
如經言。一切有者即十二處。此十二處實相
是有。又薄伽梵說有過去業。又說有過去


色有未來色。廣說乃至識亦如是。理者。謂
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彼
如是思。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實是有。此
若未來無者。爾時應未受相。此若過去無
者。爾時應失自相。若如是者。諸法自相應
不成就。由此道理亦非真實故。不應理。
由是思惟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過去未來
性相實有。


應審問彼。汝何所欲。去來二相
與現在相為一為異。若言相一。立三世
相不應道理。若相異者。性相實有不應道
理。又汝應說自意所欲。墮三世法為是常
相為無常相。若常相者。墮在三世不應道
理。若無常相。於三世中恒是實有不應道


理。又今問汝。隨汝意答。為計未來法來至
現在世耶。為彼死已於此生耶。為即住未
來為緣生現在耶。為本無業今有業耶。
為本相不圓滿今相圓滿耶。為本異相今
異相耶。為於未來有現在分耶。若即未來
法來至現在者。此便有方所。復與現在應
無差別。復應是常不應道理。若言未來
死已現在生者是即未來。不生於今現在



世法本無今生。又未來未生而言死沒。不
應道理。若言法住未來以彼為緣生現
在者。彼應是常。又應本無今生非未來法
生。不應道理。若本無業用今有業用。是
則本無今有便有如前所說過失不應道
理。又汝何所欲。此業用與彼本法。為有異
[006-0305a]
相為無異相。若有異相。此業用相未來無
故。不應道理。若無異相。本無業用今有
業用。不應道理。如無業用有此過失如
是。相圓滿。異相。未來分相應知亦爾。此中
差別者。復有自性雜亂過失故。不應道理。
如未來向現在。如是現在往過去。如其所
應過失應知。謂即如前所計諸因緣及所


說破道理如是。自相故共相故。來故死故。
為緣生故業故。相圓滿故相異故。未來有
分故。說過去未來體實有論。不應道理。如
是說已復有難言。若過去未來是無。云何緣
無而有覺轉。若言緣無而有覺轉者。云何
不有違教過失。如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世間取無之覺。為起



耶為不起耶。若不起者。能取無我。兔角。
石女兒。等覺皆應是無。此不應理。又薄伽
梵說。我諸無諂聲聞。如我所說正修行時。若
有知有若無知無。此不應道理。若言起
者。汝意云何。此取無覺。為作有行為作無
行。若作有行。取無之覺而作有行。不應道
理。若作無行者。汝何所欲。此無行覺。為緣
有事轉。為緣無事轉若緣有事轉者。無
行之覺緣有事轉。不應道理。若緣無事轉
者。無緣無覺不應道理。又雖說一切有者



謂十二處。然於有法密意說有有相。於無
法密意說有無相。所以者何。若有相法能
持有相。若無相法能持無相。是故俱名為
法俱名為有。若異此者。諸修行者唯知於
有不知於無應非無間觀所知法。不應
[006-0305b]
道理。又雖說言有過去業。由此業故諸有
情受有損害受無損害受。此亦依彼習氣。
密意假說為有。謂於諸行中。曾有淨不淨
業。若生若滅由此因緣彼行勝異相續而轉
是名習氣。由此相續所攝習氣故。愛不愛
果生。是故於我無過。而汝不應道理復雖
說言有過去色有未來色有現在色如是
乃至識亦爾者此亦依三種行相。密意故說。
謂因相自相果相。依彼因相密意說有未
來。依彼自相密意說有現在依彼果相密
意說有過去。是故無過。又不應說過去未
來是實有相。何以故。應知未來有十二種



相故。一因所顯相。二體未生相。三待眾緣
相。四已生種類相。五可生法相。六不可生法
相。七未生雜染相。八未生清淨相。九應可求
相。十不應求相。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
察相。當知現在亦有十二種相。一果所顯
相。二體已生相。三眾緣會相。四已生種類相。
五一剎那相。六不復生法相。七現雜染相。八
現清淨相。九可憙樂相。十不可憙樂相。十一
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當知過去亦有
十二種相。一已度因相。二已度緣相。三已度
果相。四體已壞相。五已滅種類相。


六不復生法相。七靜息雜染相。八靜息清淨
相。九應顧戀處相。十不應顧戀處相。十一應
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


計我論者。謂如有
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有我薩埵命者生者。有養育者數取趣者。如


是等諦實常住。謂外道等作如是計。問何
[006-0305c]
故彼外道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
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
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由二種因故。一先
不思覺率爾而得有薩埵覺故。二先已思
覺得有作故。彼如是思。若無我者見於五
事。不應起於五有我覺。一見色形已。唯應
起於色形之覺。不應起於薩埵之覺。二見
順苦樂行已。唯應起於受覺。不應起於勝
劣薩埵之覺。三見已立名者名相應行已。
唯應起於想覺。不應起於剎帝利。婆羅門。
吠舍。戌陀羅。佛授。德友。等薩埵之覺。四見
作淨不淨相應行已。唯應起於行覺。不應
起於愚者智者薩埵之覺。五見於境界識隨
轉已。唯應起於心覺。不應起於我。能見。
等薩埵之覺。由如是先不思覺。於此五事
唯起五種薩埵之覺。非諸行覺。是故先不



思覺見已率爾而起有薩埵覺故。如是決定
知有實我。又彼如是思若無我者。不應
於諸行中先起思覺得有所作。謂我以眼
當見諸色。正見諸色。已見諸色。或復起
心。我不當見。如是等用。皆由我覺行為先
導。如於眼見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應知亦
爾。又於善業造作善業止息。不善業造作不
善業止息。如是等事。皆由思覺為先。方得
作用。應不可得如是等用。唯於諸行。不
應道理。


由如是思故。說有我。我今問汝。
隨汝意答。為即於所見事起薩埵覺。為
異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耶。若即於所見事
起薩埵覺者。汝不應言即於色等計有
[006-0306a]
薩埵。計有我者是顛倒覺。若異於所見事
起薩埵覺者。我有形量。不應道理。或有
勝劣。或剎帝利等。或愚或智。或能取彼色等
境界。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唯由此法
自體起此覺耶。為亦由餘體起此覺耶。
若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者。即於所見起
彼我覺。不應說名為顛倒覺。若亦由餘體
起此覺者。即一切境界。各是一切境界覺因
故。不應理。又汝何所欲。於無情數有情
覺。於有情數無情覺。於餘有情數餘有情
覺。為起為不起耶。若起者。是即無情應是
有情。有情應是無情。餘有情應是餘有情。
此不應理。若不起者。則非撥現量。不應道
理。又汝何所欲。此薩埵覺。為取現量義。為
取比量義耶。若取現量義者。唯色等蘊是
現量義。我非現量義。故不應理。若取比量
義者。如愚稚等。未能思度。不應率爾起
於我覺。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世間所
作。為以覺為因。為以我為因。若以覺為



因者。執我所作。不應道理。若以我為因
者。要先思覺得有所作。不應道理。又汝何
所欲。所作事因。常無常耶。若無常者。此所作
因體是變異。執我有作不應道理。若是常
者。即無變異。無變有作不應道理。又汝
何所欲。為有動作之我能有所作。為無動
作之我有所作耶。若有動作之我能有所
作者。是即常作。不應復作。若無動作之我
有所作者。無動作性而有所作。不應道
理。又汝何所欲。為有因故我有所作。為無
[006-0306b]
因耶。若有因者。此我應由餘因策發方有
所作。不應道理。若無因者。應一切時作一
切事。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我為依自
故能有所作。為依他故能有所作。若依自
者。此我自作老病死苦雜染等事。不應道
理。若依他者。計我所作不應道理。又我
今問汝。隨汝意答。為即於蘊施設有我。
為於諸蘊中。為蘊外餘處。為不屬蘊耶。若
即於蘊施設我者。是我與蘊無有差別。而
計有我諦實常住。不應道理。若於諸蘊中



者。此我為常為無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
我為諸苦樂之所損益。不應道理。若無損
益起法非法。不應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
法。應諸蘊身畢竟不起。又應不由功用我
常解脫。若無常者。離蘊體外有生有滅。相
續流轉法不可得故。不應理。又於此滅壞。
後於餘處不作而得。有大過失。故不應理。
若蘊外餘處者。汝所計我應是無為。不應
道理。若不屬蘊者。我一切時應無染污。又
我與身不應相屬。此不應理。又汝何所欲。
所計之我。為即見者等相。為離見者等相。
若即見者等相者。為即於見等假立見者
等相。為離於見等別立見者等相。若即於
見等假立見者等相者。則應見等是見者
等。而汝立我為見者等。不應道理。以見者
等與見等相。無差別故。若離於見等別立


見者等相者。彼見等法。為是我所成業。為
是我所執具。若是我所成業者。若如種子
應是無常。不應道理。若言如陶師等假立
[006-0306c]
丈夫。此我應是無常。應是假立。而汝言是
常是實。不應道理。若言如具神通假立
丈夫。此我亦應無常。假立於諸所作隨意
自在。此亦如前不應道理。若言如地。應
是無常。又所計我無如地大。顯了作業故
不應理。何以故。世間地大所作業用顯了
可得。謂持萬物令不墜下。我無是業顯了
可得。若如虛空應非實有。唯於色無假
立空故。不應道理。虛空雖是假有。而有
業用分明可得。非所計我故。不應理。世
間虛空所作業用分明可得者。謂由虛空故
得起往來屈伸等業。是故見等是我所成業。
不應道理。若是我所執具者。若言如鎌。如
離鎌外餘物。亦有能斷作用。如是離見等。
外於餘物上。見等業用不可得故。不應
道理。若言如火。則徒計於我。不應道理。



何以故。如世間火。離能燒者亦自能燒故。
若言離見者等相別有我者。則所計我相
乖一切量。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
意答。汝所計我。為與染淨相應而有染
淨。為不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耶。若與
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者。於諸行中有疾
疫災橫及彼止息順益可得。即彼諸行雖無
有我。而說有染淨相應。如於外物。內身亦
爾。雖無有我。染淨義成。故汝計我不應
道理。若不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者。離
染淨相我有染淨。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
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與流轉相相應而
有流轉。為不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
[006-0307a]
止息耶。若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
息者。於諸行中有五種流轉相可得。一有
因。二可生三可滅。四展轉相續生起。五有變
異。若諸行中此流轉相可得。如於身芽河


燈乘等。流轉作用中雖無有我。即彼諸行
得有流轉及與止息何須計我。若不與彼
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者。則所計我無
流轉相而有流轉止息。不應道理。又我今
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由境界所
生。若苦若樂及由思業。并由煩惱隨煩惱
等之所變異。說為受者作者及解脫者。為
不由彼變異。說為受者等耶。若由彼變異
者。是即諸行是受者作者及解脫者。何須計



我。設是我者。我應無常。不應道理。若不
由彼變異者。我無變異而是受者作者及
解脫者。不應道理。又汝今應說自所欲。為
唯於我說為作者。為亦於餘法說為作者。
若唯於我。世間不應說火為燒者光為照
者。若亦於餘法。即於見等諸根。說為作者
徒分別我。不應道理。又汝應說自意所欲。
為唯於我建立於我。為亦於餘法建立於
我。若唯於我者。世間不應於彼假說士夫
身呼為德友佛授等。若亦於餘法者。是則
唯於諸行假說名我。何須更執別有我耶。
何以故。諸世間人唯於假設士夫之身。起有
情想立有情名及說自他。有差別故。又汝
何所欲。計我之見為善為不善耶。若是善
者。何為極愚癡人深起我見。不由方便率



爾而起。能令眾生怖畏解脫。又能增長諸
[006-0307b]
惡過失。不應道理。若不善者。不應說正及
非顛倒。若是邪倒所計之我體是實有。不應
道理。又汝何所欲。無我之見。為善為不善
耶若言是善。於彼常住實有我上。見無有
我。而是善性非顛倒計。不應道理。若言不
善。而一切智者之所宣說。精勤方便之所生
起。令諸眾生不怖解脫能速證得白淨之
果。諸惡過失如實對治。不應道理。又汝意
云何。為即我性自計有我。為由我見耶。若
即我性自計有我者。應一切時無無我覺。
若由我見者。雖無實我。由我見力故於
諸行中妄謂有我。是故汝計定實有我不
應道理。如是不覺為先而起彼覺故。思覺
為先見有所作故。於諸蘊中假施設故。
由於彼相安立為有故。建立雜染及清淨


故。建立流轉及止息故。假立受者作者解
脫者故。施設有作者故。施設言說故。施
設見故。計有實我皆不應理。


又我今當
說第一義我相。所言我者。唯於諸法假立
為有。非實有我。然此假我。不可說言與
彼諸法異不異性。勿謂此我是實有體。或
彼諸法即我性相。又此假我。是無常相。是非
恒相。非安保相。是變壞相。生起法相。老病
死相。唯諸法相。唯苦惱相故。薄伽梵說。苾芻
當知。於諸法中假立有我。此我無常無恒
不可安保。是變壞法。如是廣說。由四因。故
於諸行中假設有我。一為令世間言說易
故。二為欲隨順諸世間故。三為欲斷除
謂定無我諸怖畏故。四為宣說自他成就
[006-0307c]
功德成就過失。令起決定信解心故。是故
執有我論非如理說。


計常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
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間皆實常住。非
作所作。非化所化。不可損害積聚而住。如
伊師迦。謂計前際說一切常者。說一分常
者。及計後際說有相者。說無相者。說非


想非非想者。復有計諸極微是常住者。作
如是計。問何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
是論。我及世間是常住耶。答彼計因緣如經
廣說。隨其所應盡當知。此中計前際者。謂
或依下中上靜慮。起宿住隨念。不善緣起故。
於過去諸行。但唯憶念不如實知。計過去
世以為前際。發起常見。或依天眼計現在
世以為前際。於諸行剎那生滅流轉不如
實知。又見諸識流轉相續從此世間至彼
世間。無斷絕故。發起常見。或見梵王隨意



成立。或見四大種變異。或見諸識變異。計
後際者。於想及受雖見差別。然不見自
相差別。是故發起常見。謂我及世間皆悉常
住。又計極微是常住者。以依世間靜慮起
如是見。由不如實知緣起故。而計有為
先有果集起。離散為先有果壞滅。由此因
緣彼謂從眾微性麁物果生。漸析麁物乃
至微住。是故麁物無常極微是常。


此中計前
際後際常住論者。是我執論。差別相所攝故。
我論已破。當知。我差別相論亦已破訖。又我
今問汝。隨汝意答。宿住之念。為取諸蘊
為取我耶。若取蘊者。執我及世間是常。不
[006-0308a]
應道理。若取我者。憶念過去如是名等諸
有情類。我曾於彼如是名如是姓。乃至廣
說。不應道理。又汝意云何。緣彼現前和合
色境眼識起時。於餘不現不和合境所餘諸
識。為滅為轉。若言滅者。滅壞之識而計為
常。不應道理。若言轉者。由一境界。依一
切時。一切識起。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所


執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為有變異為
無變異。若言有者。計彼世間及我常住。不
應道理。若言無者。有一想已復種種想。復
有小想及無量想。不應道理。又純有樂已
復純有苦。復有苦有樂有不苦不樂。不應
道理。又若計命即是身者。彼計我是色。若
計命異於身者。彼計我非色。若計我俱遍。



無二無缺者。彼計我亦是色亦非色。若為
對治此故。即於此義中。由異句異文。而起
執者。彼計我非色非非色。又若見少色少
非色者。彼計有邊。若見彼無量者。彼計有
無邊。若復遍見而色分少非色分無量。或色
分無量。非色分少者。彼計亦有邊亦無邊
若為對治此故。但由文異不由義異。而
起執者。彼計非有邊非無邊。或計解脫之
我遠離二種。又計極微常住論者。我今問
汝。隨汝意答。汝為觀察計極微常。為不
觀察計彼常耶。若不觀察者。離慧觀察
而定計常。不應道理。若言已觀察者。違
諸量故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諸微塵性。



為由細故計彼是常。為由與麁果物其相
異故計彼常耶。若由細者。離散損減轉復
[006-0308b]
羸劣。而言是常不應道理。若言由相異
故者。是則極微。超過地水火風之相。不同
種類相故。而言能生彼類果。不應道理。又
彼極微。更無異相可得故。不中理。又汝何
所欲。從諸極微所起麁物。為不異相為
異相耶。若言不異相者。由與彼因無差
別故。亦應是常。是則應無因果決定。不
應道理。若異相者。汝意云何。為從離散極
微麁物得生。為從聚集耶。若言從離散
者。應一切時一切果生。是則應無因果決
定。不應道理。若從聚集者。汝意云何。彼麁
果物從極微生時。為不過彼形質之量。為
過彼形質量耶。若言不過彼形質量者。



從形質分物。生形質有分物。不應道理。若
言過者。諸極微體無細分故不可分析。所
生麁物亦應是常。亦不中理。若復說言有
諸極微本無今起者。是則計極微常。不應
道理。又汝何所欲。彼諸極微起造麁物。為
如種子等。為如陶師等耶。若言如種子
等者。應如種子體是無常。若言如陶師
等者。彼諸極微應有思慮。如陶師等。不
應道理。若不如種等及陶師等者。是則同
喻不可得故。不應道理。又汝意云何。諸外
物起為由有情為不爾耶。若言由有情
者。彼外麁物由有情生。所依細物不由有
情。不應道理。誰復於彼制其功能。若言不vs
由有情者。是則無用而外物生。不應道
理。如是隨念諸蘊有情故。由一境界一切
識流不斷絕故。由想及受變不變故。計
[006-0308c]
彼前際及計後際常住論者。不應道理。又
由觀察不觀察故。由共相故。由自相故。
由起造故。根本所用故。極微常論不應道
理。是故計常論者。非如理說。我今當說常
住之相。若一切時。無變異相。若一切種無變
異相。若自然無變異相。若由他無變異相。
又無生相當知是常住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






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6n0001/


 1829瑜伽師地論略纂(16卷)     1830成唯識論述記(20卷)     1831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

1832成唯識論了義燈(13卷)     1833成唯識論演祕(14卷)     1834二十唯識論述記(2卷)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 : Wei Tat tr. :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http://www.dhalbi.org/dhalbi/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12134003.pdf


--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校勘記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8251.html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善珠, 成唯識論述記‧賴耶篇
http://www.buddhistmantra.hk/course/



Sogen : 印度佛教思想諸體系

Mookerjee : 佛教的萬有流轉哲學

The Buddhist Philosphy Of Universal Flux, Satkari Mookerjee
https://www.wisdomlib.org/buddhism/book/the-buddhist-philosophy-of-universal-flux



http://www.dhammikaweb.com/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For Authentic Literature on Buddhism
http://www.bps.lk/index.php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 復次於色界中。初靜慮地受生諸天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 復次於色界中。初靜慮地受生諸天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二


復次於色界中。初靜慮地受生諸天。即受
彼地離生喜樂。第二靜慮地諸天。受定生喜
樂。第三靜慮地諸天。受離喜妙樂。第四靜慮
地諸天。受捨念清淨寂靜無動之樂無色界
諸天。受極寂靜解脫之樂。又由六種殊勝
故。苦樂殊勝應知。一形量殊勝。二柔軟殊
勝。三緣殊勝。四時殊勝。五心殊勝。六所依殊
勝。何以故。如如身量漸增廣大。如是如是
苦轉殊勝。如如依止漸更柔軟。如是如是苦
轉殊勝。如如苦緣漸更猛盛眾多差別。如是


如是苦轉殊勝。如如時分漸遠無間。如是如
是苦轉殊勝。如如內心無簡擇力漸漸增廣。
如是如是苦轉殊勝。如如所依苦器漸增。如
是如是苦轉殊勝。如苦殊勝。如是樂殊勝
義。隨其所應廣說應知。又樂有二種。一非
聖財所生樂。二聖財所生樂。非聖財所生樂


者。謂四種資具為緣得生。一適悅資具。二滋
長資具。三清淨資具。四住持資具。適悅資具
者。謂車乘衣服諸莊嚴具。歌笑舞樂塗香花
鬘種種上妙珍翫樂具。光明照曜男女侍衛
種種庫藏。滋長資具者。謂無尋思輪石。椎
打築蹋。按摩等事。清淨資具者。謂吉祥草。
頻螺果。螺貝滿瓮等事。住持資具者。謂飲及
[005-0299b]
食。聖財所生樂者。謂七聖財為緣得生。何
等為七。一信二戒三慚四愧五聞六捨七慧。


復次由十五種相。聖非聖財所生樂差別。何
等十五。謂非聖財所生樂能起惡行。聖財所
生樂能起妙行。又非聖財所生樂有罪喜樂
相應。聖財所生樂無罪喜樂相應。又非聖財
所生樂微小不遍所依。聖財所生樂廣大遍
滿所依。又非聖財所生樂非一切時有。以依
外緣故。聖財所生樂一切時有。以依內緣
故。又非聖財所生樂非一切地有。唯欲界故。
聖財所生樂一切地有。通三界繫及不繫


故。又非聖財所生樂不能引發後世聖非聖
財。聖財所生樂能引發後世聖非聖財。又非
聖財所生樂若受用時有盡有邊。聖財所生
樂若受用時轉更充盛增長廣大。又非聖財
所生樂為他劫奪。若王若賊怨及水火。聖
財所生樂無能侵奪。又非聖財所生樂不可
從今世持往後世。聖財所生樂可從今世
持往後世。又非聖財所生樂受用之時不可
充足。聖財所生樂受用之時究竟充滿。又非
聖財所生樂有怖畏。有怨對。有災橫。有燒
惱。不能斷後世大苦。有怖畏者。謂懼當
生苦所依處故。有怨對者。謂鬪訟違諍所
依處故。有災橫者。謂老病死所依處故。有
燒惱者。謂由此樂性不真實。如疥癩病虛
妄顛倒所依處故。愁歎憂苦種種熱惱所依
處故。不能斷後世大苦者。謂貪瞋等本隨
二惑所依處故。聖財所生樂無怖畏。無怨
對。無災橫。無燒惱。能斷後世大苦。隨其所


[005-0299c]
應與上相違。廣說應知。又外有欲者受用
欲塵。聖慧命者受用正法。由五種相故有
差別。由此因緣。說聖慧命者以無上慧命
清淨自活。何等為五。一受用正法者不染
污故。二受用正法者極畢竟故。三受用正
法者一向定故。四受用正法者與餘慧命
者不共故。五受用正法者有真實樂故。
摧伏魔怨故。此中諸受欲者所有欲樂。是


隨順喜處貪愛所隨故。是隨順憂處瞋恚
所隨故。是隨順捨處無簡擇捨之所隨故。
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諸有欲
者受用欲塵。從不可知本際以來以無常
故。捨餘欲塵得餘欲塵。或於一時都無所
得。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受欲
者受用欲時。即於此事一起喜愛一起憂
恚。復即於彼或時生喜或時生憂。聖慧命
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諸離欲外慧命
者。於種種見趣自分別所起邪勝解處。其
心猛利種種取著。恒為欲染之所隨逐。雖
已離欲復還退起。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


不如是。又受欲者及諸世間已離欲者。所
有欲樂及離欲樂。皆非真實。皆為魔怨之
所隨逐。如幻如響如影如焰如夢所見。猶
如幻作諸莊嚴具。又著樂愚夫諸受欲者。
及諸世間已離欲者。凡所受用猶如癲狂
如醉亂等。未制魔軍而有受用。是故彼樂
為非真實。亦不能制所有魔事。聖慧命者
受用正法則不如是。


復次三界有情所依之身當云何觀。謂如毒
[005-0300a]
熱癰麁重所隨故。即於此身樂受生時當
云何觀。謂如毒熱癰暫遇冷觸。即於此身
苦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為熱灰
所觸。即於此身不苦不樂受生時當云何
觀。謂如毒熱癰離冷熱等觸。自性毒熱而本
住故。薄伽梵說。當知樂受壞苦故苦。苦受苦
苦故苦。不苦不樂受行苦故苦。又說有有
愛味喜。有離愛味喜。有勝離愛味喜。如是


等類如經廣說。應知墮二界攝。又薄伽梵
建立想受滅樂為樂中第一。此依住樂非
謂受樂。又說有三種樂。謂離貪離瞋離
癡。此三種樂唯無漏界中可得。是故此樂
名為常樂。無漏界攝。


復次飲食受用者。謂三
界將生已生有情壽命安住。此中當知觸意
思識三種食故。一切三界有情壽命安住。段
食一種唯令欲界有情壽命安住。又於那
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細段食。謂腑藏中
有微動風。由此因緣彼得久住。餓鬼傍生
人中有麁段食。謂作分段而噉食之。復有
微細食。謂住羯羅藍等位有情及欲界諸
天。由彼食已。所有段食流入一切身分支
節。尋即消化無有便穢。


復次婬欲受用者。諸那落迦中所有有情皆
無婬事。所以者何。由彼有情長時無間多
受種種極猛利苦。由此因緣。彼諸有情若男
於女不起女欲。若女於男不起男欲。何況
展轉二二交會。若鬼傍生人中所有依身。苦
樂相雜故有婬欲。男女展轉二二交會不淨
流出。欲界諸天雖行婬欲無此不淨。然於
[005-0300b]


根門有風氣出煩惱便息。四大王眾天。二
二交會熱惱方息。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
亦爾。時分天。唯互相抱熱惱便息。知足天。
唯相執手熱惱便息。樂化天。相顧而笑熱惱
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顧視熱惱便息。又三
洲人。攝受妻妾施設嫁娶。北拘盧洲無我
所故無攝受故。一切有情無攝受妻妾亦


無嫁娶。如三洲人。如是大力鬼及欲界諸天
亦爾。唯除樂化天及他化自在天。又一切欲
界天眾無有處女胎藏。然四大王眾天於
父母肩上或於懷中。如五歲小兒欻然化
出。三十三天如六歲。時分天如七歲。知足
天如八歲。樂化天如九歲。他化自在天如
十歲。


復次生建立者謂三種欲生。或有眾生現
住欲塵。由此現住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
云何。謂一切人及四大王眾天乃至善知足
天。是名第一欲生。或有眾生變化欲塵。由
此變化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云何。謂樂化
天。由彼諸天為自己故化為欲塵。非為他
故。唯自變化諸欲塵故富貴自在。是名第
二欲生。或有眾生他化欲塵。由他所化諸
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云何謂他化自在天。
由彼諸天為自因緣亦能變化為他因緣
亦能變化。故於自化非為希奇用他所化


欲塵為富貴自在。故說此天為他化自在。
非彼諸天唯受用他所化欲塵。亦有受用
自所化欲塵者。是名第三欲生。復有三種
樂生。或有眾生用離生喜樂灌灑其身。謂
[005-0300c]
初靜慮地諸天。是名第一樂生。或有眾生
由定生喜樂灌灑其身。謂第二靜慮地諸天。
是名第二樂生。或有眾生以離喜樂灌灑
其身。謂第三靜慮地諸天。是名第三樂生。問
何故建立三種欲生三種樂生耶。答由三種
求故。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謂若諸沙
門或婆羅門墮欲求者。一切皆為三種欲


生。更無增過。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墮有求
者。多分求樂。由貪樂故。一切皆為三種樂
生。由諸世間為不苦不樂寂靜生處起追
求者極為尠少故。此以上不立為生。若諸
沙門或婆羅門墮梵行求者。一切皆為求
無漏界。或復有一墮邪梵行求者。為求
不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
想處。起邪分別。謂為解脫。當知此是有上
梵行求。無上梵行求者。謂求無漏界。


復次自體建立者。謂於三界中所有眾生
有四種得自體差別。或有所得自體。由自
所害不由他害。謂有欲界天。名遊戲忘念。
彼諸天眾。或時耽著種種戲樂。久相續住。
由久住故忘失憶念。由失念故從彼處
沒。或復有天名曰意憤。彼諸天眾。有時展
轉角眼相視。由相視故意憤轉增。意憤增
故從彼處沒。或有所得自體。由他所害不


由自害。謂處羯羅藍遏部曇閉尸鍵南位。
及在母腹中所有眾生。或有所得自體。亦
由自害亦由他害。謂即彼眾生處已生位。
諸根圓滿諸根成就。或有所得自體。亦非
自害亦非他害。謂色無色界諸天。一切那
[005-0301a]
落迦。似那落迦鬼。如來使者。住最後身。
慈定滅定若無諍定若處中有。如是等類。


云何因緣果建立。謂略說有四種。一由相
故。二由依處故。三由差別故。四由建立
故。


因等相者。謂若由此為先此為建立。此
和合故彼法生。或得或成或辦或用。說此為
彼因。


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
法生耶。答自種子為先。除種子依所餘若
有色若無色依及業為建立。助伴所緣為和
合故。隨其所應欲繫色繫無色繫及不繫諸
法生。


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得
何法耶。答聲聞獨覺如來種性為先。內分力
為建立。外分力為和合故。證得煩惱離繫涅槃。內分力者。謂如理作意少欲知足。等
內分善法及得人身生在聖處。諸根無缺無
事業障。於其善處深生淨信。如是等法名
內分力。外分力者。謂諸佛興世宣說妙法
教法猶存。住正法者隨順而轉。具悲信者
以為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分力。


問以誰為
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成耶。答所知勝
解愛樂為先。宗因譬喻為建立。不相違眾善
敵論者為和合故。所立義成。


問以誰為先
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辦耶。答工巧智為
先。隨彼勤劬為建立。工巧業處眾具為和
合故。工巧業處辦。又愛為先。由食住者
依止為建立。四食為和合故。受生有情安
住充辦。


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
何法用耶。答即自種子為先。即此生為建
立。即此生緣為和合故。自業諸法作用可
[005-0301b]
知。何等名為自業作用。


謂眼以見為業。如是餘根各自業用應知。
又地能持水能爛火能燒風能燥。如是等類
當知外分自業差別。


因等依處者。謂十五種。
一語。二領受。三習氣。四有潤種子。五無間
滅。六境界。七根。八作用。九士用。十真實見。
十一隨順。十二差別功能。十三和合。十四障
礙。十五無障礙。


因等差別者。謂十因四緣五果十因者。一隨
說因。二觀待因。三牽引因。四生起因。五攝受
因。六引發因。七定異因。八同事因。九相違
因。十不相違因。四緣者。一因緣。二等無間
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五果者。一異熟果。
二等流果。三離繫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等建立者。謂依語因依處。施設隨說因。所
以者何。由於欲界繫法色無色界繫法及不
繫法施設。名為先故想轉。想為先故語轉。
由語故隨見聞覺知起諸言說。是故依語
依處施設隨說因。依領受因依處。施設觀
待因。所以者何。由諸有情。諸有欲求欲繫
樂者。彼觀待此。於諸欲具或為求得或



為積集或為受用。諸有欲求色無色繫樂
者。彼觀待此。於彼諸緣或為求得或為受
用。諸有欲求不繫樂者。彼觀待此。於彼諸
緣或為求得或為受用。諸有不欲苦者。
彼觀待此。於彼生緣於彼斷緣。或為遠離
或為求得或為受用。是故依領受依處。施
設觀待因。依習氣因依處。施設牽引因。所
以者何。由淨不淨業熏習三界諸行。於愛
[005-0301c]
不愛趣中牽引愛不愛自體。又即由此增
上力故外物盛衰。是故依諸行淨不淨業習
氣依處。施設牽引因。依有潤種子因依處。
施設生起因。所以者何。由欲色無色界繫法
各從自種子生。愛名能潤種是所潤。由此
所潤諸種子故。先所牽引各別自體當得



生起。如經言。業為感生因。愛為生起因。是
故依有潤種子依處。施設生起因。依無間
滅因依處。及依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見因
依處。施設攝受因。所以者何。由欲繫諸法。
無間滅攝受故。境界攝受故。根攝受故。作用
攝受故。士用攝受故諸行轉。如欲繫法。如
是色無色繫法亦爾。或由真實見攝受故。
餘不繫法轉。是故依無間滅境界根作用士
用真實見依處。施設攝受因。依隨順因依



處。施設引發因。所以者何。由欲繫善法。能
引欲繫諸勝善法。如是欲繫善法。能引色
無色繫及不繫善法。由隨順彼故。如欲繫
善法。如是色繫善法。能引色繫諸勝善法及
無色繫善法不繫善法。如色繫善法。如是
無色繫善法。能引無色繫諸勝善法及不繫
善法。如無色繫善法。如是不繫善法。能
引不繫諸勝善法。及能引發無為作證。又
不善法能引諸勝不善法。謂欲貪能引瞋癡
慢見疑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如欲貪。如是
瞋癡慢見疑。隨其所應盡當知。如是無記
法。能引善不善無記法。如善不善無記種
子阿賴耶識。又無記法。能引無記勝法。如
段食能引受生有情令住令安勢力增長。
[005-0302a]
由隨順彼故。是故依隨順依處。施設引發
因。依差別功能因依處。施設定異因。所以
者何。由欲繫諸法自性功能有差別故能
生種種自性功能。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
繫及不繫法亦爾。是故依差別功能依處。施


設定異因。依和合因依處。施設同事因所
以者何。要由獲得自生和合故。欲繫法生
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
如生和合。如是得成辦用和合亦爾。是
故依和合依處。施設同事因。依障礙因依
處。施設相違因。所以者何。由欲繫法將得
生。若障礙現前便不得生。如欲繫法。如是
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如是得成辦
用亦爾。是故依障礙依處。施設相違因。依
無障礙因依處。施設不相違因。所以者何。
由欲繫法將得生。若無障礙現前爾時便


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
爾。如生。如是得成辦用亦爾。是故依無障
礙依處。施設不相違因。復次依種子緣依
處。施設因緣。依無間滅緣依處。施設等無
間緣。依境界緣依處。施設所緣緣。依所餘
緣依處。施設增上緣。


復次依習氣隨順因緣依處。施設異熟果及
等流果。依真實見因緣依處。施設離繫果。
依士用因緣依處。施設士用果。依所餘因
緣依處。施設增上果。


復次順益義是因義。建
立義是緣義。成辦義是果義。


又建立因有五
種相。一能生因。二方便因。三俱有因。四無間
滅因。五久遠滅因。能生因者。謂生起因。方便
[005-0302b]
因者。謂所餘因。俱有因者。謂攝受因。一分。
如眼於眼識。如是耳等於所餘識。無間滅
因者。謂生起因。久遠滅因者。謂牽引因。又建
立因有五種相。一可愛因。二不可愛因。三增
長因。四流轉因。五還滅因。又建立因有七種
相。謂無常法是因。無有常法能為法因。謂


或為生因。或為得因。或為成立因。或為成
辦因。或為作用因。又雖無常法為無常法
因。然與他性為因。亦與後自性為因。非
即此剎那。又雖與他性為因。及與後自性
為因。然已生未滅方能為因。非未生已滅。



又雖已生未滅。能為因然得餘緣方能為
因。非不得。又雖得餘緣。然成變異方能
為因。非未變異。又雖成變異。必與功能
相應方能為因。非失功能。又雖與功能
相應。然必相稱相順方能為因。非不相稱
相順。由如是七種相。隨其所應諸因建立
應知。


云何相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 體所緣行相
 等起與差別
 決擇及流轉
 略辯相應知」



應知此相略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
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轉。尋伺體
性者。謂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若深推
度所緣。慧為體性應知。尋伺所緣者。謂依
名身句身文身義為所緣。尋伺行相者。謂即
於此所緣尋求行相是尋。即於此所緣伺
察行相是伺。尋伺等起者。謂發起語言。尋伺
差別者。有七種差別。謂有相無相乃至不染
[005-0302c]
污。如前說。尋伺決擇者。若尋伺即分別耶。


設分別即尋伺耶。謂諸尋伺必是分別。或有
分別非尋伺。謂望出世智。所餘一切三界
心心所。皆是分別而非尋伺。尋伺流轉者若
那落迦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
應。何所求。何業轉耶。如那落迦。如是傍生
餓鬼人欲界天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何等
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轉
耶。謂那落迦尋伺唯是慼行。觸非愛境。引
發於苦與憂相應。常求脫苦嬈心業轉。如
那落迦尋伺一向受苦。餓鬼尋伺亦爾。傍
生人趣大力餓鬼所有尋伺。多分慼行少分
欣行。多分觸非愛境。少分觸可愛境。多分
引苦少分引樂。多分憂相應。少分喜相應。


多分求脫苦。少分求遇樂。嬈心業轉。欲界
諸天所有尋伺。多分欣行少分慼行。多分觸
可愛境。少分觸非愛境。多分引樂少分引
苦。多分喜相應。少分憂相應。多分求遇樂
少分求脫苦。嬈心業轉。初靜慮地天所有
尋伺。一向欣行。一向觸內可愛境界。一向引
樂。一向喜相應。唯求不離樂。不嬈心業轉。


云何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 依處及與事
 求受用正行
 二菩提資糧
 到彼岸方便」



應知建立略由八相。謂由依處故事故。求
故。受用故。正行故。聲聞乘資糧方便故。獨覺
乘資糧方便故。波羅蜜多引發方便故。如理
作意相應。尋伺依處者。謂有六種依處。一
決定時。二止息時。三作業時。四世間離欲時。
[005-0303a]
五出世離欲時。六攝益有情時。如理作意相
應。尋伺事者。謂八種事。一施所成福作用事。
二戒所成福作用事。三修所成福作用事。四
聞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餘修所成事。七
簡擇所成事。八攝益有情所成事。如理作意
相應。尋伺求者。謂如有一不以非法及
不兇險追求財物。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受
用者。謂如即彼追求財已。不染不住不耽
不縛。不悶不著亦不堅執。深見過患了
知出離而受用之。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正行
者。謂如有一了知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家長
等。恭敬供養利益承事。於今世後世所作罪
中見大怖畏。行施作福受齋持戒。聲聞乘
資糧方便者。聲聞地中我當廣說。獨覺乘資
糧方便者。獨覺地中我當廣說。波羅蜜多引
發方便者。菩薩地中我當廣說。


復次施主有四種相。一有欲樂。二無偏黨。
三除匱乏。四具正智。具尸羅者亦有四相。
一有欲樂。二結橋梁。三不現行。四具正智。
成就修者亦有四相。一欲解清淨。二引攝清
淨。三勝解定清淨。四智清淨。


又受施者有
六種。一受學受施。二活命受施。三貧匱受
施。四棄捨受施。五羈遊受施。六耽著受施。
復有八種損惱。一飢損惱。二渴損惱。三麁食
損惱。四疲倦損惱。五寒損惱。六熱損惱。七無
覆障損惱。八有覆障損惱。復有六種損惱。一
俱生。二所欲匱乏。三逼切。四時節變異。五
流漏。六事業休廢。


復有六種攝益。一任持攝
益。二勇健無損攝益。三覆護攝益。四塗香攝
[005-0303b]
益。五衣服攝益。六共住攝益。復有四種非
善友相。一不捨怨心。二引彼不愛。三遮彼
所愛。四引非所宜。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四
善友相。復有三種引攝。一引攝資生具。二
引攝有喜樂。三引攝離喜樂。復有四種隨
轉供事。一隨轉供事非知舊者。二隨轉供
事諸親友者。三隨轉供事所尊重者。四隨
轉供事具福慧者。由此四種隨轉供事。依
止四處獲得五果應知。何等四處。一無攝
受處。二無侵惱處。三應供養處。四同分隨
轉處。依此四處能感五果。一感大財富。二
名稱普聞。三離諸煩惱。四證得涅槃。五或
往善趣。又聰慧者有三種聰慧相。一於善
受行。二於善決定。三於善堅固。復有三相。
一受學增上戒。二受學增上心。三受學增
上慧。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6n0001/


 1829瑜伽師地論略纂(16卷)     1830成唯識論述記(20卷)     1831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

1832成唯識論了義燈(13卷)     1833成唯識論演祕(14卷)     1834二十唯識論述記(2卷)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 : Wei Tat tr. :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http://www.dhalbi.org/dhalbi/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12134003.pdf


--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校勘記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8251.html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善珠, 成唯識論述記‧賴耶篇
http://www.buddhistmantra.hk/course/




Sogen : 印度佛教思想諸體系

Mookerjee : 佛教的萬有流轉哲學

The Buddhist Philosphy Of Universal Flux, Satkari Mookerjee
https://www.wisdomlib.org/buddhism/book/the-buddhist-philosophy-of-universal-flux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唐宋千家聯珠詩格 8 :越女含情已無限

唐宋千家聯珠詩格 8 :越女含情已無限


即事      羊士諤

    紅 衣 落 尽 暗 香 残    
    葉 上 秋 光 白 露 寒    
    越 女 含 情 已 無 限    
    莫 教 長 袖 倚 欄 干

唐宋千家聯珠詩格 8


8・今日字。莫字。莫字又。莫向字。莫向字又格。莫教字。莫言字。莫道字。莫嫌字。莫嫌字又格。


聯珠詩格 8
    
       用今日字格(今日字を用る格)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 口 飛 花 欲 尽 春     峡口の飛花 春を尽きん欲する
    天 涯 去 住 涙 沾 巾     天涯 去住 涙 巾を沾す
    来 時 萬 里 同 為 客     来時 萬里 同く客と為る
    今 日 翻 成 送 故 人     今日 翻て故人を送ることを成す
    「増注」同じく千里萬里の外に客となり一は帰り一は留別、即ち思帰の益々切、 
     二句説得恨思い有り。

           梅      蒙齋
    粉 痩 瓊 寒 照 眼 新     粉痩 瓊寒 眼を照らして新なり
    千 林 春 意 喜 津 津     千林の春意 喜び津津
    去 年 花 下 曽 孤 倚     去年 花下 曽て孤り倚
    今 日 相 逢 是 故 人     今日 相逢う是れ故人
    「増注」この詩、劉後村が韻に和す。粉痩瓊寒は梅花を形状すること細膩。津津は溢る貌。

      用莫字格(莫字を用る格)
           梅花     謝無逸
    約 束 幽 香 夜 閉 関     幽香を約束して 夜 関を閉じる
    斬 新 霜 露 玉 肌 寒     斬新の霜露 玉肌寒し
    莫 教 酔 里 風 吹 尽     酔里に風吹き尽き教むること莫れ
    留 取 醒 時 子 細 看     留取して醒時 子細に看ん
     「増注」斬新の句、東坡が詩に「斬新の一朶風露を含む」 

           秋夜      陳簡齋 
    中 庭 淡 月 照 三 更     中庭の淡月 三更を照らす
    白 露 横 空 河 漢 明     白露 空に横て 河漢明なり
    莫 遣 西 風 吹 葉 尽     西風葉を吹いて尽さ遣る莫れ
    却 愁 無 処 着 秋 声     却て愁う秋声を着るに処無きを
    「増注」秋声は本、葉於り起きる、葉無ければ則ち秋声無し。

          桂花       陳蔵一
    分 枝 誰 遣 下 雲 揩     枝を分て誰か雲揩を下ら遣む 
    翡 翠 中 間 萬 栗 堆     翡翠 中間 萬栗堆し
    莫 把 黄 金 容 易 比     黄金を把て容易に比する莫れ
    黄 金 安 得 有 香 来     黄金安んぞ 香有り来ることを得ん
     「増注」翡翠は枝葉を言う、萬栗は花蕊を言う。

       用莫字又格(莫字を用い又格)     
          放猿       吉師老
    放 爾 千 山 萬 水 身     爾を放つ千山萬水の身
    白 雲 紅 樹 好 為 隣     白雲 紅樹 好し隣と為するに
    啼 時 莫 近 瀟 湘 岸     啼く時 瀟湘の岸に近く莫れ
    明 月 孤 舟 有 旅 人     明月 孤舟 旅人有らん
   「増注」瀟湘は則ち巴陵の瀟湘荊州記に巴東の三峡猿長く鳴く三更に至り聞く者は流涕する。
 
           対春風     高蟾
    明 月 断 魂 清 藹 藹     明月 魂を断え 清にして藹藹
    平 蕪 帰 思 緑 迢 迢     平蕪 帰思 緑り迢迢
    人 生 莫 遣 頭 如 雪     人生 頭を雪の如ならしむ莫れ
    縦 得 春 風 亦 不 消     縦ひ春風を得るも 亦た消さず
      「増注」感概の意思あり。

           折荷花    陳藍山
    月 到 軒 窓 午 夜 凉     月 軒窓に到り 午夜凉し
    荷 花 数 朶 伴 清 觴     荷花 数朶 清觴を伴う
    剪 時 莫 剪 亭 亭 翆     剪る時 亭亭たる翆を 剪る莫れ 
    減 却 鴛 鴦 夢 裏 香     鴛鴦 夢裏の香を減却せん 
    「増注」物を愛する之意、甚だ濃やか。善く語を著ける。

       用莫向字格(莫向くの字を用いる格) 
           聞 鵑     潘紫巌
    一 声 啼 破 萬 山 雲     一声 啼破す萬山の雲
    我 正 思 帰 却 喜 聞     我正に帰を思て 却って聞くことを喜ぶ
    莫 向 貴 人 庭 樹 上     貴人 庭樹の上に向うこと莫れ
    王 孫 金 弾 不 饒 君     王孫の金弾 君を饒さず
      「増注」言は王孫、我の聞くことを喜ばざるが如し。

            別 去     李昌符
    又 将 書 剣 出 孤 舟     又書剣を将って 孤舟を出す
    尽 日 停 橈 結 遠 遊     尽日 橈を停めて 遠遊を結ぶ
    莫 向 江 辺 話 離 別     江辺に向って 離別を話すこと莫れ
    江 波 一 去 不 回 頭     江波 一たび去って 頭を回らさず
     「増注」説文に遠を離と曰く、近を別と曰く。

   用莫向字又格(莫向くの字を用いるの格)     
        和 韻     東坡
    我 撃 藤 牀 君 唱 歌     我れ藤牀を撃てば 君唱歌す
    明 年 六 十 奈 君 何     明年 六十 君を何んせん
    酔 狂 只 要 装 風 景     酔狂 只だ風景を装はんことを要す
    莫 向 人 前 自 洗 磨     人前に向て自ら洗磨すること莫れ

          秋 日    陳棠
    玉 樹 凌 秋 侠 気 高   玉樹 秋を凌いで 侠気高し
    相 逢 呼 酒 斫 霜 螯     相逢て 酒を呼び 霜螯を斫る
    男 児 未 了 菟 裘 債     男児 未だ菟裘の債を了せずんば
    莫 向 西 風 説 二 毛     西風に向かって二毛を説くこと莫れ

           老 翁    何応龍
    八 十 昂 蔵 一 老 翁     八十の昂蔵 一老翁
    得 銭 長 是 酔 春 風     銭を得て 長く是れ 春風に酔う
    杏 花 村 酒 家 家 好     杏花 村酒 家家好し
    莫 向 橋 辺 問 牧 童     橋辺に向かって 牧童に問う莫れ

           看 松     王土炭
    萬 木 栄 春 一 翆 同    萬木 春に栄えて 一翆同じ
    不 同 事 在 歳 寒 中    不同の事は歳寒の中に在り
    看 松 自 有 看 時 節    松を看て 自ら時節を看ること有り
    莫 向 東 風 向 北 風    東風に向かって 北風に向かうこと莫れ

    用莫教字格(莫教の字を用いる格)
          種 花     歐陽公
    浅 深 紅 白 宜 相 間    浅深 紅白 相間に宜く
    先 後 仍 須 次 第 栽    先後 仍ち須らく次第に栽るべし
    我 欲 四 時 携 酒 去    我れ四時 酒を携え去らんと欲す
    莫 教 一 日 不 花 開    一日も 花を開か不ら教むる莫れ

          即事      羊士諤
    紅 衣 落 尽 暗 香 残    紅衣 落尽して 暗香残す
    葉 上 秋 光 白 露 寒    葉上の秋光 白露寒し
    越 女 含 情 已 無 限    越女 情を含んで 已に限り無し
    莫 教 長 袖 倚 欄 干    長袖を欄干に倚ら教しむる莫れ

          簡王式之 (王式之に簡す)   王滄湾
    伝 盃 有 約 誤 前 回    盃を伝え 約あり 前回を誤る
    我 欲 無 詩 奈 此 梅    我れ 詩無らんと欲するも 此の梅を奈んせん
    正 好 倚 欄 天 又 雨    正に好し 欄に倚れば 天又雨
    莫 教 容 易 上 蒼 苔    容易に 蒼苔に上ら教しむる莫れ

    用莫言字格 (莫言字を用いる格)
           隠者      陳一齋
    洗 耳 人 間 事 不 聞    耳を洗い 人間の事 聞かず
    青 松 為 友 鹿 為 群    青松 友と為し 鹿 群と為す
    莫 言 隠 者 無 功 業    言うこと莫れ 隠者 功業 無しと
    早 晩 山 中 管 白 雲    早晩 山中 白雲を管す

             七夕      朱文公
    織 女 牽 牛 双 扇 開    織女 牽牛 双扇開く
    年 年 一 度 過 河 来    年年 一度 河を過ぎ来る
    莫 言 天 上 稀 相 見    言うこと莫れ 天上 稀れに相見と
    猶 勝 人 間 去 不 回    猶ほ勝れり 人間 去て回ら不るに

           和周南峰 (周南峰に和す)  謝畳山
    乾 坤 儘 大 要 人 扶    乾坤 儘大なることも 人の扶を要す
    試 問 蒼 生 還 得 甦    試に問う蒼生 還た甦を得るや
    萬 古 不 磨 惟 道 理    萬古 磨せ不ざるは 惟だ道理
    莫 言 稷 契 読 何 書    言うこと莫れ 稷契 何の書をか読むと

    用莫道字格 (莫道字を用いる格)
       和令狐相公 (令狐相公に和す)    劉禹錫
    平 章 宅 裏  一蘭 花    平章 宅裏 一蘭の花
    臨 到 開 時 不 在 家    開時に到るに臨み 家に在らず
    莫 道 両 京 非 遠 別    道こと莫れ 両京 遠別に非ずと
    春 明 門 外 即 天 涯    春明 門外 即ち天涯

           寄穆侍郎 (穆侍郎に寄せる)   王昌齢
    一 従 恩 譴 度 蕭 湘    一たび恩譴に従い蕭湘を度る
    江 北 江 南 萬 里 長    江北 江南 萬里長し
    莫 道 薊 門 書 信 少    道うこと莫れ 薊門 書信少しと
    鴈 飛 猶 得 到 衡 陽    鴈飛で猶を 衡陽に到ること得る

            雑興      陳陶
    一 顧 成 周 力 有 餘    成周を一顧すれば 力 餘り有り
    白 雲 閑 釣 五 渓 魚    白雲 閑に釣る 五渓の魚
    中 原 莫 道 無 麟 鳳    中原 道うこと莫れ 麟鳳 無しと
    自 是 皇 家 結 網 疎    自ら是れ皇家 網を結ぶこと疎なり

            金銭菊    趙純湖
    抛 却 湖 辺 一 釣 船    湖辺に一釣の船を抛却して
    簿 書 叢 裏 過 残 年    簿書 叢裏 残年を過ぐ
    近 来 莫 道 催 科 拙    近来 道うこと莫れ 科拙を催すと
    鋳 得 黄 金 萬 地 銭    鋳得たり 黄金 萬地の銭

    用莫嫌字格 (莫嫌字を用いる格)
           斑竹杖    賈島
    揀 得 林 中 最 健 枝     揀み得たり林中 最も健なる枝
    結 根 石 上 長 身 遅     根を石上に結び 身を長すること遅し
    莫 嫌 滴 瀝 紅 斑 少     嫌うこと莫れ 滴瀝 紅斑の少にきことを
    恰 是 湘 妃 涙 尽 時     恰も是れ湘妃 涙尽る時

            春日     張南軒
    花 柳 芳 州 十 日 晴     花柳 芳州 十日晴る 
    五 更 春 雨 送 残 春     五更の春雨 残春を送る
    莫 嫌 紅 紫 都 吹 尽     嫌うこと莫れ紅紫 都て吹き尽すことを
    新 緑 満 園 還 可 人     新緑 満園 還た人に可なり

            読詩     周南峰
    閑 閲 風 騒 満 巻 書     閑に閲す 風騒 満巻の書
    拈 花 摘 葉 尚 新 奇     花を拈り葉を摘て 新奇を尚う
    莫 嫌 句 裏 無 唐 律     嫌うこと莫れ句裏 唐律 無きことを
    唐 句 吟 成 不 入 時     唐句 吟成りて 時に入らず

          謝恵紫石硯 (紫石硯を恵するを謝す)  張安国
    曽 侍 虚 皇 玉 案 前     曽て侍す 虚皇 玉案の前
    夜 書 繭 帋 筆 如 椽     繭帋に夜書をして 筆 椽の如し
    莫 嫌 此 石 規 模 少     嫌うこと莫れ此の石 規模の少なることを
    一 寸 玄 霊 満 斛 泉     一寸の玄霊 満斛の泉

    用莫嫌字又格 (莫嫌字を用いる又格)
           湖上      王月山
    水 辺 開 到 木 芙 蓉     水辺 開いて 木芙蓉に到る
    奪 取 荷 花 十 里 紅     奪取す荷花 十里の紅
    野 蓼 莫 嫌 顔 色 浅     野蓼 嫌うこと莫れ 顔色の浅きことを
    情 知 一 様 是 秋 風     情に知る 一様 是れ秋風

            秋夜       周月庭
    怕 聴 簷 雨 到 天 明     聴ことを怕る 簷雨の天明に到るを
    滴 得 一 年 秋 鬢 新     滴得ては一年 秋鬢新なり
    遠 客 莫 嫌 帰 夢 数     遠客 嫌うこと莫れ 帰夢の数なることを
    不 知 無 夢 更 愁 人     知らず 夢なくんば 更に人を愁う



あいか瞬  ,    相川みなみ  ,相崎琴音      ,愛咲ゆかり     ,愛咲れいら  ,相沢智沙     ,愛染恭子     ,相田すみれ     ,あいだもも
あいだゆあ     ,愛田るか     ,相原真由子     ,蒼井そら     ,葵みのり ,青木琴美     ,青木詩央里,青木のあ
青木ゆかり,青木りん.     ,青木玲     ,青沼ちあさ     ,青葉ゆうな,青山菜々      ,赤坂麗      ,紅音ほたる
秋菜楓,秋野圭子

秋元ともみ ,秋吉里香     ,朝岡実嶺     ,朝河蘭     ,麻倉かほり      ,浅倉舞      ,,亜佐倉みんと ,安里祐加
あさの友里,朝比奈順子     ,朝比奈ゆい     ,朝吹ケイト     ,浅間るい     ,浅見まお     ,浅見美那

麻宮淳子     ,麻美ゆま     ,朝水里緒,飛鳥いずみ     ,飛鳥裕子     ,東清美     ,麻生早苗
麻生まりも     ,麻生澪     ,安倍なつき     ,天衣みつ     ,天海麗,彩名杏子     ,綾乃梓     ,鮎川あみ
鮎川真理     ,有賀美穂     ,有川真生     ,有吉奈生子     ,安藤綾     ,安藤有里 ,杏堂なつ


《香艷叢書》 清 張廷華

    目錄,     香艷叢書一集,     卷一

     《鴛鴦牒》,     《美人譜》,     《花底拾遺》,  《補花底拾遺》,     《十眉謠》,   《閒情十二憮》
     《黛史》,     《小星志》,     《胭脂紀事》,     《十美詞紀》,  卷二    《悅容編》,   《香天談藪》, 《婦人集》,   卷三 《婦人集補》,    《艷體連珠》, 《侍兒小名錄拾遺》,
   《補侍兒小名錄》,    《續補侍兒小名錄》,     《妒律》,     卷四    《三婦評《牡丹亭》雜記》, 《龜台琬琰》,《潮嘉風月記》,



香艷叢書二集,,    卷一.32     《三風十愆記》,33     《艷囮二則》,34     《筆夢敘》,35     附《顧仲恭討錢岱檄》36     卷二 , 37     《絳雲樓俊遇》,38     《金姬小傳》,39     《金姬傳別記》,40     《滇黔土司婚禮記》,41     《衍琵琶行》,42     《西湖小史》
43     卷三, 44     《十國宮詞》,45     《十國宮詞》,46


 卷四,47     《啟禎宮詞》,48     《海鷗小譜》,49     《邵飛飛傳》,50     《婦學》,51     《婦人鞋襪考》,52     《纏足談》,53     《百花彈詞》,54     《今列女傳》
55     《李師師外傳》,56     《紅樓百美詩》〖並入香艷叢書十四集卷二,此篇章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之一〗
57     《百花扇序》,58     《閒餘筆話》

59     香艷叢書三集

60     卷一
61     《敝帚齋餘談節錄》,62     《影梅庵憶語》,63     《王氏複仇記》,64     《紅樓葉戲譜》,65     《釵小志》,66     《妝台記》,67     《髻鬟品》
68     卷二
69     《漢雜事秘辛》,70     《大業拾遺記》,71     《元氏掖庭記》,72     《焚椒錄》,73     《美人判》,74     《清閒供》75     卷三76     《看花述異記》,77     《新婦譜》,78     《新婦譜補》,79     《新婦譜補》,80     《古艷樂府》,
81     卷四
82     《比紅兒詩注》,83     《某中丞夫人》,84     《妖婦齊王氏傳》,85     《老狐談歷代麗人記》,86     《宮詞》,87     《天啟宮詞》,88     《啟禎宮詞》

89     香艷叢書四集,
90     卷一
91     《趙後遺事》,92     《金縷裙記》,93     《冥音錄》,94     《三夢記》,95     《名香譜》,96     《清尊錄》,97     《蜀錦譜》,98     《春夢錄》,99     《牡丹榮辱志》
100     《芍藥譜》,101     《花經》,102     《花九錫》,


103     卷二,104     《瑤台片玉》甲種上編,105     《瑤台片玉》甲種中編,106     卷三,107     《瑤台片玉》甲種下編,108     《閨律》,109     《續艷體連珠》,110     《勝朝彤史拾遺記》上,

111     卷四 112     《勝朝彤史拾遺記》下


113     香艷叢書五集
114     卷一 115     《玉台書史》,116     卷二,117     《北里志》,118     《教坊記》,119     《青樓集》,120     《麗情集》,121     《荻樓雜抄》,122     《琵琶錄》
123     《魏王花木志》,124     《桂海花木志》,125     《楚辭芳草譜》


126     卷三,,127     《瑤台片玉乙種》,128     《王翠翹傳》,129     《擬合德諫飛燕書》,130     《金小品傳》,131     《徐郎小傳》,132     《頓子真小傳》
133     《妓虎傳》,134     《香本紀》,135     《楊娥傳》,136     《黔苗竹枝詞》,137     《黑美人別傳》,138     《某中丞》,139     《女盜俠傳》,140     《女俠翠雲娘傳》
141     《記某生為人唆訟事》,142     《記慄主殺賊事》,143     《女俠荊兒記》失名,144     卷四,145     《餘墨偶談節錄》,


146     香艷叢書六集
147     卷一148     《黑心符》,149     《漢宮春色》,150     《竹夫人傳》,151     《湯媼傳》,152     《周櫟園奇緣記》,153     《彩雲曲有序》,154     《苗妓詩》,155     《十國宮詞》

156     卷二,,157     《梵門綺語錄》一,158     《琴譜序》,159     《代少年謝狎妓書》,160     《小腳文》,161     《冷廬雜識節錄》,162     《韻蘭序並引》,

163     卷三,164     《迷樓記》,165     《劉無雙傳》,166     《步非煙傳》,167     《譚節婦祠堂記》,168     《月夜彈琴記》,169     《醋說》,

170     《戲擬青年上政 府請馳禁早》,171     《自由女請禁婚嫁陋俗稟稿》,172     《婦女贊成禁止娶妾律之大》,173     《擬王之臣與其友絕交書》,174     《代某校書謝某狎客饋送局》
175     《懺船娘張潤金疏》,,176     《冶游自懺文》,,77     《游戲策問一則》,178     《冶游賦》,179     《閨中十二曲》


180     卷四,181     《盤珠詞》,182     《鬘華室詩選》,183     香艷叢書七集,184     卷一,185     《梵門綺語錄》二,186     《恨塚銘》,187     《七夕夜游記》,188     《俞三姑傳》
189     卷二,190     《過墟志感》,191     《文海披沙摘錄》,192     《述懷小序》,193     《河東君傳》,194     《懼內供狀》,195     《靈應傳》,196     《神山引曲》,197     《宋詞媛朱淑真事略》
198     《張靈崔瑩合傳》,,199     《菊譜》一,,200     《菊譜》二,201     卷四,202     《小螺庵病榻憶語》,203     附《越畹女史小傳》,204     《夢游錄》,205     《歌者葉記》

206     香艷叢書八集,207     卷一,208     《香蓮品藻》,209     《金園雜纂》,210     《貫月查》,211     《採蓮船》,212     《響屟譜》,213     卷二,214     《馮燕傳》
215     《女官傳》,216     《書葉氏女事》,217     《貞婦屠印姑傳》,218     《虎丘吊真娘墓文》,219     《玉鉤斜哀隋宮人文》,220     《玉梅後詞》,221     《雙頭牡丹燈記》

222     《玫瑰花女魅》,223     《織女》,224     《蘇四郎傳》,225     《廬山二女》,226     《洞簫記》,227     《五石瓠節錄》,228     《洛陽牡丹記》,229     卷三
230     《王嬌傳》,231     《記某生為人雪冤事》,,232     《菽園贅談節錄》,233     卷四,234     《香咳集選存》一,235     香艷叢書九集,236     卷一,237     《五代花月》
238     《喬複生王再來二姬合傳》,239     《心蠡母傳》,240     《十八娘傳》,241     《真真曲》,242     《至正妓人行》,243     《圓圓傳》,244     《溫柔鄉記》,245     《金漳蘭譜》,246     《王氏蘭譜》

247     卷 二,248     《斷袖篇》,249     《鬱輪袍傳》,250     《杜秋傳》,251     《妙女傳》,252     《烈女李三行》,253     《蘇小小考》,254     《甲癸議》,255     《悼亡詞》,256     《夏閨晚景瑣說》

257     卷 三,258     《伏苓仙傳奇》,259     卷四,260     《香咳集選存》二,261     香艷叢書十集,262     卷 一,263     《玉台畫史》,
264     卷二,265     《古鏡記》,266     《太恨生傳》,267     《春人賦》,268     《廣東火劫記》,269     《姍姍傳》,270     《虞美人傳》,271     《黃竹子傳》,272     《春娘傳》
273     《金華神記》,274     《貞烈婢黃翠花傳》,275     《花仙傳》,276     《薄命曲》,277     《猗覺寮雜記》,278     《徐娘自述詩記》,


279     卷三, 280     《物妖志》,281     卷四,282     《梅譜》,283     《梅品》,284     《洛陽牡丹記》郢江?周氏,285     《陳州牡丹記》,286     《天彭牡丹譜》,287     《海棠譜》
288     香艷叢書十一集 ,289     卷一,290     《梵門綺語錄》三,291     《靈物志》,292     《花鳥春秋》,293     《一歲芳華》,294     《太曼生傳》,295     《黃九煙和楚女詩》,296     《千春一恨集唐詩六十首》
297     卷二,298     《武宗外記》,299     《明制女官考》,300     《閨墨萃珍》,301     《婚啟》,302     卷三,303     《遼陽海神傳》,304     《巫娥志》,305     《志許生奇遇》
306     《志舒生遇異》,307     《集美人名詩》,308     《姽嫿封》,309     卷四,310     《玄妙洞天記》,311     《西湖游幸記》,312     《西湖六橋桃評》,313     《續髻鬟品》,314     《瓊花集》


315     香艷叢書十二集,316     卷一,317     《淞濱瑣話》卷一、二,318     卷二,319     《湘煙小錄》,320     卷三,321     《竹西花事小錄》,322     《燕台花事錄》
323     《喟庵叢錄》,324     卷四,325     《課婢約》,326     《婦德四箴》,327     《桂枝香》,328     《夢粱香》,329     《金釧記》,330     《俠女希光傳》,331     《百花園夢記》
332     香艷叢書十三集,333     卷一,334     《淞濱瑣話》卷三、四 ,335     卷二,336     《冬青館古宮詞》,337     卷三,338     《板橋雜記》,339     《珠江名花小傳》
340     《金粟閨詞百首》,341     卷四,342     《梅喜緣》,343     《沈警遇神女記》,344     《娟娟傳》,


345     香艷叢書十四集,,346     卷一,347     《淞濱瑣話》卷五、六,348     卷二,349     《石頭記評贊》〖原書此處只錄序、題詞,總評、分評在十九集卷三〗
350     《石頭記評花》〖原書十九集卷四重複〗,351     《讀紅樓夢雜記》,352     《紅樓夢竹枝詞》,353     《紅樓夢題詞》
354     《紅樓夢賦》〖原書附錄:《紅樓夢問答》《紅樓夢存疑》《大觀園圖說》《石頭記論贊》,總評、分評分為二錄,加上《紅樓百美詩》為評注版《紅樓夢》十二附錄〗

355     卷三,356     《秦淮畫舫錄》,357     卷四,358     《秦淮畫舫錄》,359     香艷叢書十五集,360     卷 一,361     《淞濱瑣話》卷七、八,362     卷二
363     《帝城花樣》,,364     《花燭閒談》,365     《南澗行》,366     卷三,367     《十洲春語》,,368     卷四,369     《十二月花神議》,370     《林下詩談》,371     《清溪惆悵集》,

372     香艷叢書十六集,373     卷 一,374     《淞濱瑣話》卷九、一○,375     卷二,376     《閩川閨秀詩話》,377     卷三,378     《對山餘墨》,379     《銀瓶征》,380     《吳絳雪年譜》
381     卷四,382     《明宮詞》,383     《十美詩》,384     《節錄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385     《菊譜》,386     香艷叢書十七集,387     卷一,388     《淞濱瑣話》卷十一、十二


389     卷二,,390     《綠珠傳》,,391     《陳張貴妃傳》,392     《碧線傳》,393     《秋遷會記》,394     《張老傳》,395     《瑤台片玉甲種補錄》,396     卷三,397     《吳門畫舫錄》
398     《吳門畫舫續錄》,399     卷四,400     《粉墨叢談》,401     香艷叢書十八集,402     卷一,403     《續板橋雜記》,404     《畫舫余談》


405     卷二,,406     《白門新柳記》,,407     《白門新柳補記》,408     《白門衰柳附記》,409     《懷芳記》,410     卷三,411     《青塚志》
412     卷四,413     《青塚志》,414     香艷叢書十九集,415     卷一,,416     《花國劇談》,
417     卷二,418     《雪鴻小記》,419     《珠江梅柳記》,420     《泛湖偶記》,421     《珠江奇遇記》,422     《沈秀英傳》,423     《南宋宮閨雜詠》
424     卷三,425     《石頭記評贊》〖並人十四集卷二〗,426     卷四,,427     《石頭記評花》〖並人十四集卷二〗,428     香艷叢書二十集

429     卷一,430     《笠翁偶集摘錄》,431     《寄園寄所寄摘錄》,432     卷二,433     《海陬冶游錄》,434     《海陬冶游附錄》,435     卷三,436     《海陬冶游附錄》
437     卷四,438     《海陬冶游餘錄》,439     《紀唐六如軼事》,440     《西泠閨詠後序》,441     《六憶詞》,442     《春閨雜詠》,443     《秀華續詠》


リアル人妻30 2016年11月号 ,楽天ブックス
ttp://www.brainhouse.jp/book/b308190.html

実録四十路妻 2016年 05 月号 [雑誌]

むちむち巨乳ロリペット2015年11月号[雑誌]

極撰人妻ものがたり2016年10月号[雑誌]

極上人妻DX (デラックス) 2015年 01月号 [雑誌]


精刊唐宋千家聯珠詩格. 自1至4 : 于済徳夫, 蔡正孫粹然 編[他] (和泉屋金右衛門等, 1900)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089434


精選唐宋千家聯珠詩格20卷のイメージ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79701?tocOpened=1


精選唐宋千家聯珠詩格20卷. [1]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62860


精選唐宋千家聯珠詩格20卷 【全号まとめ】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62860?tocOpened=1


 石九鼎の漢詩館
http://www.ccv.ne.jp/home/tohou/


 石九鼎の漢詩館
http://www.ccv.ne.jp/home/tohou/r_1.htm


中山逍雀漢詩詞填詞詩余楹聯創作講座  :漢詩 詞 填詞 楹聯 創作講座
http://www.741.jp/index.html



漢詩詞創作の基本要件
http://www.741.jp/kouza00/Kou-C01.htm#%E5%8F%99%E4%BA%8B%E6%B3%95%E3%81%AE%E4%B8%80%E8%A6%A7


漢詩作法入門講座
http://kansi.info/kansyou/rensyu01001.html


--

聯珠詩格. 巻之1-20 / 于済,蔡正孫 編集 ; 大窪天民 校訂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i13/i13_01079/index.html



KR4h0148     御選唐宋詩醇-清-高宗弘曆
KR4h0157     宋詩鈔-清-吳之振
KR4i0062     宋詩紀事-清-厲鶚


KR4h0025 西崑詶唱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025/


西崑酬唱集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A5%BF%E5%B4%91%E9%85%AC%E5%94%B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1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39


石川安貞 註: 陸宣公全集註. 2 (唐) 陸贄 撰, (日本) 石川安貞 註, 景寛政二年 序, 名古屋永樂屋東四郎等刊本 ( 栗田慶雲堂, 1886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940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87249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8837


十國宮詞 (清)秀水孟彬賦魚 撰
http://www.guoxue123.cn/jijijibu/0201/09xycs/034.htm


香屑集-清-黃之雋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f0047/


黃之雋 :香屑集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A6%99%E5%B1%9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5%A8%E8%A6%BD


香屑集巻一 : 中允黄之雋撰
https://github.com/kr-shadow/KR4/blob/master/KR4f0047%20%E9%A6%99%E5%B1%91%E9%9B%86-%E6%B8%85-%E9%BB%83%E4%B9%8B%E9%9B%8B.txt


御定全唐詩錄-清-徐倬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61/


御定全唐詩錄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BE%A1%E5%AE%9A%E5%85%A8%E5%94%90%E8%A9%A9%E9%8C%84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R4h0140 御定全唐詩-清-聖祖玄燁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140/


御定全唐詩 (四庫全書本)/卷491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BE%A1%E5%AE%9A%E5%85%A8%E5%94%90%E8%A9%A9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D%B7491


KR4h0148     御選唐宋詩醇-清-高宗弘曆
KR4h0157     宋詩鈔-清-吳之振
KR4i0062     宋詩紀事-清-厲鶚


KR4h0025 西崑詶唱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025/


西崑酬唱集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A5%BF%E5%B4%91%E9%85%AC%E5%94%B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KR4c0098 韓內韓別集-唐-韓偓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c0098/001


KR4h0074 瀛奎律隨-元-方回 (master)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