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明實錄 :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 修纂凡例

明實錄 :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 修纂凡例


明實錄序: 明實錄校勘記凡例 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 及後記


明實錄 :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 修纂凡例

修纂凡例


一 即位禮儀及賞賚等項恩典備書 

一 追上世宗肅皇帝尊號祔廟稱宗並上孝潔皇后孝烈皇后諡號及更定廟制皆書 

一 冊立皇后皇妃皇太子及冊封諸王王妃公主皆書其儀注有新定者書
 
一 皇子皇女生書


 一 郊廟並社稷山川等神及歷代帝王 先師孔子諸祀典備書有更正者亦書

 一 詔書悉錄全文其敕書有為事特降或褒勉臣下撫諭遠人恤刑寬貸關係重大者亦錄全文

  一 凡寶璽圖書及諸王郡王寶將軍印並印符印記皆書

  一 皇太子賜名冠一應禮儀皆書

 一 經筵日講及皇太子出閣講讀讀字據廣本補皆書宴賚等項恩典亦書

  一 親王郡王將軍有改封降封革襲者書


  一 土官三年朝貢皆書災傷地方奉旨特免朝覲亦書

  一 內外文武官及土官各衙門有新設改建裁革及復舊者皆書

  一 凡親王郡王郡主郡主據廣本抱本補鎮國等將軍儀賓公侯伯歲祿官吏俸給軍士月糧有新定折支全支條例並書

  一 封公侯伯及勳臣之子襲爵皆書

  一 除授三公三少兩京府部等衙門堂上官及翰林科道侍從官在外中都等留守司各省都布按三司行都司堂上官行太僕苑馬寺卿鹽運司使皆書有司知府以下保留升俸秩者亦書若內外文武官有功績顯著及以事特加升遷錄蔭者不限職之大小皆書

  一 選舉考課法有新定及損益舊例抱本作制者皆書

  一 公侯伯並文武大臣老病致仕或特賜優閑及特加恩典皆書奉旨起用亦書 

一 文武大臣誥敕有特賜者書或有損益事例亦書 


一 屯種開墾有事例新定者書

  一 天下戶口田糧之數於每年十二月終備書

  一 凡田土稅糧屯田子粒之數及歲辦課稅進貢等項或有增減及因災蠲豁賑恤停罷者書其勸農恤商有新令者亦書

  一 各衙門庫藏銀兩出入登耗之數皆書有奉旨取用者亦書

  一 轉輸漕運之法及各處歲運之數有增減者書

  一 各處府州縣有升降裁省歸併增設及更名者皆書倉庫坑冶有新建及裁革者亦書

  一 凡新開鹽場新定中納鹽糧及戶口食鹽則例皆書

  一 凡朝賀禮儀及冠服之類有新定或損益舊制者書


  一 每歲聖節正旦冬至郊祀慶成大宴皆書遇節賜宴亦書或奉旨罷免亦書

 一 車駕視學耕耤禮儀恩賚備書公侯伯年少有特旨送監讀書及四夷遣子入學皆書已故大臣並見在三品以上子孫以例入監皆書監生撥曆等項事例有新定者亦書

  一 提督學校條例有更定並各處學校增設裁革及歲貢額數有新增者亦書

  一 每科兩京鄉試禮部會試廷試皆書科舉額數有新增者亦書 廷試製題悉錄全文進士選讀中秘書亦書


 一 喪祭之禮及上尊諡冊文議文等項備書皇妃及親王郡王公主喪葬皆書其禮儀有新定或損益亦書

  一 凡公侯駙馬伯在京文武三品以上歿皆書卒及概見其行實善惡務合公論其有贈諡及賜祭賻贈命有司治葬皆書若文武官有治行功績顯著及沒于王事奉特旨褒贈者不限職之大小皆書雖不系舊例乞恩特准祭葬者亦書

  一 凡旌表孝子順孫義夫節婦悉著其鄉里姓行名實

  一 欽天監奏天象氣候七政淩犯皆書中外奏水旱等災修省祈禱亦書

  一 臣下章奏有關係治體者皆錄之其詳略隨宜或奉旨處斷者亦備書

  一 武官子孫襲替優給有新例則書


  一 遣使撫諭四夷及封拜賜賚皆書四夷朝貢及有宴賚亦書

  一 凡纂修先朝實錄寶訓皆書 

一 車駕巡幸及命將剿平反叛征討邊夷書 

一 處分北虜封貢事宜及獻俘告廟行賞皆備書

  一 京營戎政及各邊鎮戰守事宜皆備書

  一 廣本無一字各處鎮守防邊閱視文武大臣有增設裁革者亦書

  一 凡事民衙門官馬孳生馬邊境茶馬買馬馬字據廣本抱本補之政悉書其牧養之地有改遷者及清出者者亦書每歲有敕免所欠各項馬匹悉書總數

  一 凡關津巡徼驛傳遞運烽火□侯有新設及改革者亦書

  一 公侯伯駙馬有罪削奪及兩京府部等衙門堂上官近侍七品以上官在外留守司都布按三司官有罪下獄黜謫宥免皆書奉特旨誅戮罷黜干係懲戒得不限職之大小並書如犯奸惡叛逆大罪不限官吏軍民悉書常例廣本抱本作律之外別有比擬條例亦書


  一 朝審囚犯及差官審錄刑獄皆書 刑官有平反冤獄詳本末書之

  一 風憲官及文武臣寮彈劾大臣之罪皆書並書所得旨意其職非大臣而所犯重者亦書

 一 修建宮殿並天地宗廟社稷及一應神祗壇場皆書 

一 山陵營建或修葺皆備書建各王王妃公主墳皆書其制度有損益亦書

  一 內府工作織造採辦皆書

  一修繕各處城池屯堡及新建者皆書

  一 差官各處提督圩田水利及新開修治河渠圩岸橋道皆書有差請修築陂塘等事亦書
source :

明實錄序: 明實錄校勘記凡例 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 及後記
http://wx.cclawnet.com/mingchaoshilu/01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257卷)/ma001.htm


明實錄序: 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
http://wx.cclawnet.com/mingchaoshilu/indexs.htm


http://wenxian.fanren8.com/06/03/46/1.htm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明實錄 :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明實錄 :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洪武朝朱元璋)【明】太宗文皇帝敕撰

  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

  一修總裁 董 倫王景章

  再修監修 李景隆 茹 塘

  再修總裁 解 縉

  三修監修 姚廣孝 夏元吉

  三修總裁 胡 廣胡 儼 黃 准 楊 榮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二百五十七卷。起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訖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首尾四十八年。


太祖實錄凡三修:一修于建文元年(1399年),總裁為董倫、王景彰等;再修于永樂之初,監修為李景隆、茹瑺,總裁為解縉;三修於永樂九年(1411年),改命姚廣孝、夏原吉為監修官,胡廣、胡儼、黃准、楊榮為總裁官,至十六年(1418年)五月修成。朱棣兩次重修太祖實錄,刪去了明太祖的過失以及建文朝遺臣對成祖的指斥,又歌頌朱棣“靖難”之功,以圖自解於天下後世。


但反復刪改,使《太祖實錄》所記四十八年史事只餘二百五十七卷,顯得過簡。萬歷時允科臣楊天民請,附建文元、二、三年事蹟於後。


- - -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序


  據廣方言館本補用嘉業堂本校


  自古帝王之有天下,其言行政治必有史臣紀載,以垂鑒戒。此古今之盛典,朝廷之先務也。


  朕皇考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統承天命,龍飛濠梁,掃滅群雄,除暴救民,撥亂反正,不十餘年,而成帝業。其間,戰攻討伐指麾號令,動如神明,無往不克。及功成治定,制禮作樂,立法創制,纖悉備具,靡有所遺。誠卓冠於古今者也。


  於乎!天生我皇考聖智聰明,為啟運創業之君。夫豈偶然?數十餘年為治之跡,詒謀之道,光輝顯著,昭如日月。朕命史臣修纂實錄,垂憲萬世;使子孫臣庶,仰而承之,尊而守之,可以維持天下于悠久。自古興國之時,皆由勤儉而得之;衰弱之季,皆由奢縱而敗之。後世子孫臣庶仰觀於我皇考創立之艱難,櫛風沐雨,勞心焦思,辛勤萬狀,得之不易;自不容於奢縱矣。


  於乎!所以垂憲萬世者此歟!苟惟求之於言而不深究其實,甚非皇考之心,亦非朕之意也。後之覽者其欽承之。


  永樂十六年五月初一日


- -


  ○進實錄表


  據廣本補用嘉本中央圖書館黃絲闌鈔本及北平圖書館藏明刊夏忠靖集校


  監修官戶部尚書臣夏原吉、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臣胡廣、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右庶子臣楊榮、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臣胡儼、纂修官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右諭德臣金幼孜、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左諭德臣楊士奇、翰林院侍讀學士臣曾棨、翰林院侍讀兼右春坊右贊善臣梁潛、翰林院侍講兼左春坊左中允臣鄒緝、翰林院侍講臣王英、修撰臣餘鼎、臣羅汝敬、刑部主事臣李時勉、臣陳敬宗等,欽奉聖旨修纂《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欽依修完,謹奉表上。


  進者臣原吉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


  伏以聖人啟運,肇萬世之鴻基;國史纂書,示百王之大法;必憑紀錄垂法後來。故典謨載堯舜之言,方冊布文武之政。古今通義,昭晰如斯。矧創業垂統而茂建于豐功,又繼天立極而聿隆乎至治。欲揚休美,謹在編修。


  欽惟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天地合德,日月同明,膺景命而隆興,握貞符而禦曆。義旗一舉,豪傑景從,仁聞四張,州郡回應。遂渡江而下姑孰,乃定鼎而都金陵。除舊佈新,安民靖亂。風霆肅乎號令,日星煥乎紀綱。威武奮揚,東面征而西面怨;至仁不殺,近者悅而遠者來。掃群雄於呼吸之間,拓四方于指顧之頃。連城納款,挈壺漿以迎師;列土豎降,崩厥角以稽首。舉中原如拾芥,蕩胡虜若振枯。拯烝黎於塗炭之中,驅辮椎於沙漠之外。不十年而成帝業,混一統而主天民。人紀肇修,敘彝倫於既斁;華風複正,舉禮樂於重興。山川鬼神,莫不攸寧;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有過化存神之妙,盡彌綸參贊之功。身致太平,卓冠百王之盛;德兼文武,超越六籍之聞。況儉勤戒乎始終,而謙敬純乎表裡。宵衣旰食,日總覽于萬幾。秋肅春溫,時順體於四序。是致雨暘時,若歲榖屢登。諸福畢臻,天休滋至。在位曆三十餘年之久,升遐動萬方哀悼之心。自古以來未有如斯之盛者也。


  恭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天生聖善克相,肇基誕開。文定之祥永協,坤元之吉同符。景運遂位中宮,德邁嬪虞,功超胥宇。性情適關睢之正,子孫應麟趾之仁。簡能造化之宜,保合承天之慶。政修宮閫,化行家邦。誕育聖躬,茂承天眷。自古後妃之隆莫盛於斯者也!


  欽惟皇帝陛下,聖仁天賦,睿德日新,念達孝以尊親,在繼志而述事。聿頒修史之詔,適當嗣位之初。發蘭台記注之文而徵以藩邸之副; 金匱石室之秘而考乎世家之藏。爰纂錄以成書,實仰賴於聖斷。謂事貴直而文貴簡,理必明而義必彰。乃敕命乎儒臣,重編劘於歲月。臣等才非良史,愧乏三長,法遵舊章,敢妄一筆。惟洪鈞何能於繪畫,而至德莫罄于名言。煥乎文章,表經世之大訓;寫之琬琰,作詒謀之永圖。


  謹撰述《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二百五十七卷,計二百五冊;《寶訓》十五卷,計十五冊。謹伏闕上進。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隨進以聞。


  永樂十六年五月初一日,戶部尚書臣夏原吉等謹上表。



- -

  ○附:李景隆解縉等進實錄表


  據皇明文衡皇明文徵錄入並以嘉靖羅洪先刊本解學士文集校之此雖永樂朝初次修改太祖實錄書成時所進表與今校刊者為再改之本原不相屬然再改本自初改本出此可供學者參考以識其淵源故附入之


  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監修國史都總裁官臣李景隆等,誠惶誠恐,頓首上言:


  伏以聖人受命,啟萬世之鴻基;史氏纂書,示百王之大法。是故堯舜之事,載之典謨;文武之政,布在方冊。俾文獻之足徵,實古今之通誼。矧創業垂統者,皆在於貽謀;而繼志述事者,敢忘于紀載。鼎彝有勒,聖哲相承。鋪張極盛之閎休,揚厲無窮之偉績。曆述前聞之作,允為達孝之規。


  欽惟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應千年之景運,集群聖之大成。天命眷顧之隆起,徒步不階於尺土。人心向服之誠,未三年已定於京都。龍飛雲從而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日照月臨而山川鬼神莫不攸寧。有過化存神之妙,有綏來動和之應。英傑不期而會,遐邇不令而從。盡收當世之賢才,大拯生民於水火。群雄歸命,不戮一夫。元主遁荒,禮遣其嗣。四方幅員之廣,亙古所無;中國先王之典,悉複其舊。守帝王心法之言,明聖賢道學之統。罷黜百氏,彌綸六經。範圍造化,曲成萬物。天休滋至而兢業貫乎始終,諸福畢臻而謙抑純乎表裡。在位之久,三十餘年;升遐之日,萬方哀悼。比於近古,邈然罕儔。漢高年不登于中壽,光武運僅紹于中興;唐高祖因隋之資,宋太祖承周之業;元世祖席累世之威,皆未有若斯之盛者也。


  欽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天生聖善,克相肇基。側微德邁于嬪虞,開創功超於胥宇。夙開文定之祥,允葉坤元之吉。螽斯有百男之應,鳴鳩均眾子之恩。保合承天之慶,簡能造化之仁。曆考古之後妃,蓋莫盛于周室。然摯任有誕聖之祥而無輔運之績,邑薑有輔運之跡而無誕聖之祥。矧皆起於邦君,式克承其世緒。降及近世,皆非等倫。若夫同起布衣,化家為國。調元翊運,參機贊謀。正位中宮,十有五年。家邦承式,天下歸仁。誕育聖躬,萬世永賴。自古以來未之有也。


  欽惟皇帝陛下合體乾坤,重華日月。上天申命,卓然中興。煥帝堯之文章,纘武王之繼述。孝事太祖,有見而知之之實;廣詢當世,得聞而知之之詳。發蘭台記注之書而徵以藩邸之副, 金縢石室之秘又考于世家之藏。爰當嗣位之初,首頒修史之詔。命臣景隆、忠誠伯臣茹瑺、翰林學士臣解縉、總裁翰林學士臣王景、禮部尚書臣李至剛、侍讀臣胡靖、臣曾日章、臣王灌、臣胡儼、侍講臣鄒緝、臣楊榮、臣金幼孜、臣楊士奇、修撰臣李貫、臣吳溥、編修臣楊溥、臣鄭好義、檢討臣王洪、博士臣張伯頴、臣王汝玉、典籍臣沈度、臣潘畿、待詔臣王延齡、給事臣朱弦、吏部郎中臣徐旭、禮部郎中臣胡遠、戶部主事臣端孝思、太常博士臣錢仲益、國子博士臣金玉鉉、助教臣王達、行人臣蔣驥、僉事臣□□、知府臣劉辰、知州臣鄒濟、知縣臣王褒、臣楊覯、臣梁潛、臣趙季通、臣沈瑜、教諭臣劉宗平、臣解榮、訓導臣羅思程、臣傅貴、清晉府伴讀臣蘇伯厚、靖江府教授臣張顯、儒士臣端禮、臣楊孟力、臣朱逢吉、臣莫士安纂修,慎選多士,賜宴便蕃。即開館於禁中,屢繙閱於幾暇。以百人之多,曆期年之久。惟盡校讐之力,實無黼黻之能。巍巍道冠于百王,蕩蕩功超於千古。是知禮樂征伐之自出,必有訓誥之文;雲霞華卉之生色,不勞繪畫之工。開玉府而見璠璵,惟自慶其希遇;仰青天而瞻象緯,又奚罄於多言。皆據事而直書,不假一辭之讚美;但纘次以成編,永示萬年之大訓。謹撰述《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一百八十三卷,繕寫成一百六十五冊,謹伏闕上進。臣景隆等無任瞻天仰聖,慚懼屏營之至,謹奉表以聞。


  永樂元年六月十五日,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監修國史都總裁官臣李景隆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進。

- -

 【附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


  一、太祖高皇帝實錄序


  【據廣方言館本補用嘉業堂本校】


  自古帝王之有天下其言行政治必有史臣紀載以垂鑒戒此古今之盛典朝廷之先務也朕皇考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統承天命龍飛濠梁掃滅群雄除暴救民撥亂反正不十餘年而成帝業其間戰攻討伐指麾號令動如神明無往不克及功成治定制禮作樂立法創制纖悉備具靡有所遺誠卓冠於【嘉本無於字】古今者也于乎天生我皇考聖智聰明為啟運創業之君夫豈偶然數十餘年為治之跡詒謀之道光輝顯著昭如日月朕命史臣修纂實錄垂憲萬世使子孫臣庶仰而承之尊而守之【以上六字據嘉本補】可以維持天下于悠久自古興國之時皆由勤儉而得之衰弱之季皆由奢縱而敗之後世子孫臣庶仰觀於我皇考創立之艱難櫛風沐雨勞心焦思辛勤萬狀得之不易自不容於奢縱矣於乎所以垂憲萬世者此歟苟惟求之於言而不深究其實甚非皇考之心亦非朕之意也後之覽者其欽承之永樂十六年五月初一日


- -


  二、進實錄表


  【據廣本補用嘉本中央圖書館黃絲闌鈔本及北平圖書館藏明刊夏忠靖集校】


  監修官戶部尚書臣夏原吉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臣胡廣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右庶子臣楊榮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臣胡儼纂修官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右諭德臣金幼孜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左諭德臣楊士奇翰林院侍讀學士臣曾棨翰林院侍讀兼右春坊右贊善臣梁潛翰林院侍講兼左春坊左中允臣鄒緝翰林院侍講臣王英修撰臣余鼎臣羅汝敬刑部主事臣李時勉臣陳敬宗等欽奉


  聖旨修纂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欽依修完謹奉表上


  進者臣原吉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伏以聖人啟運肇萬世之鴻基國史纂書示百王之大法必憑紀錄垂法後來故典謨載堯舜之言方冊布文武之政古今通義昭晰如斯矧創業垂統而茂建于豐功又繼天立極而聿隆乎至治欲揚休美謹在編修欽惟


  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天地合德日月同明膺景命而隆興握貞符而禦曆義旗一舉豪傑景從仁聞四張州郡回應遂渡江而下姑孰乃定鼎而都金陵除舊佈新安民靖亂風霆肅乎號令日星煥乎紀綱威武奮揚東面征而西面怨至仁不殺近者悅而遠者來掃群雄於呼吸之間拓四方于指顧之頃連城納款挈壺漿以迎師列土豎【嘉本作立】降崩厥角以稽首舉中原如拾芥蕩胡虜若振枯拯烝黎【忠靖集黎作庶】於塗炭之中驅辮椎於沙漠之外不十年而成帝業混一統而主天民人紀肇修敘彝倫于既斁華風複正舉禮樂於重興山川鬼神莫不攸甯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有過化存神之妙盡彌綸參贊之功身致太平卓冠百王之盛德兼文武超越六籍之聞況儉勤戒【嘉本作崇】乎始終而謙敬純乎表裡宵衣旰食日總覽于萬幾秋肅春溫時順體於四序是致雨暘【由嘉本中本忠靖集作時】



若歲榖屢登諸福畢臻天休滋至在位曆三十餘年之久升遐動萬方哀悼之心自古以來未有如斯之盛者也恭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天生聖善克相肇基誕開文定之祥永協坤元之吉同符景運遂位中宮德邁嬪虞功超胥宇性情適關睢之正子孫應麟趾之仁簡能造化之宜保合承天之慶政修宮閫化行家邦誕育聖躬茂承天眷自古後妃之隆莫盛於斯者也欽惟皇帝陛下聖仁天賦睿德日新念達孝以尊親在繼志而述事聿頒修史之詔適當嗣位之初發蘭台記注之文而徵以藩邸之副䌷金匱石室之秘而考乎世家之藏爰纂錄以成書實仰賴於聖斷謂事貴直而文貴簡理必明而義必彰乃敕命乎儒臣重編劘於歲月臣等才非良史愧乏三長法遵舊章敢妄一筆惟洪鈞何能於繪畫而至德莫罄于名言煥乎文章表經世之大訓寫之琬琰作詒謀之永圖謹撰述


  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二百五十七卷計二百五冊


  寶訓十五卷計十五冊謹伏闕上進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隨進以聞


  永樂十六年五月初一日戶部尚書臣夏原吉等謹上表


- - -


  三、附李景隆解縉等進實錄表


  據皇明文衡皇明文徵錄入並以嘉靖羅洪先刊本解學士文集校之此雖永樂朝初次修改太祖實錄書成時所進表與今校刊者為再改之本原不相屬然再改本自初改本出此可供學者參考以識其淵源故附入之


  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監修國史都總裁官臣李景隆等誠惶誠恐頓首上言【解集無以上四十七字】伏以【二字據解集補】聖人受命啟萬世之鴻基史氏纂書示百王之大法是故堯舜之事載之解集作于典謨文武之政布在方冊【解集作策健按解集策下有昭明日月炳燿丹青八字】俾文獻之足徵實古今之通誼【文衡解集並作議健按清敦仁堂刊本解文毅公集作義】矧創業垂統者【解集無者字】皆在於貽謀而繼志述事者【解集無者字】敢忘于紀載鼎彝有勒聖哲相承【以上八字據解集增入】鋪張極盛之閎休揚厲無窮之偉績【解集誤續健按清刻本不誤】曆述【文衡文徵誤選】前聞之作允為達孝之規欽惟


  大明【解集無大明二字】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應千年之景運集群聖之大成天命眷顧之隆起徒步不階于尺土人心向【解集作悅】服之誠【解集作固】未三年已定于京都龍飛雲從而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解集作服】日照月臨【解集作日臨月照】而山川鬼神莫不攸寧有過化存神之妙有綏來動和之應英傑不期而會遐邇不令而從盡收當世之賢才大拯生民于水火群雄歸命【文衡命下有者字】不戮一夫元主遁荒【文衡荒下有而字】禮遣其嗣四方幅員之廣亙古所無中國先王之典悉複其舊守帝王心法之言明聖賢道學之統【以上二句解集作傳聖賢道學之統守帝王心法之言】罷黜百氏彌綸六經範圍造化【解集造化作化工】曲成萬物天休滋【解集作茲】至而兢業貫乎始終【文衡誤作終始】諸福畢臻而謙抑純乎表裡在位之久三十餘年升遐之日萬方哀悼比於近古邈然罕儔漢高年不登于中壽光武運僅紹于中興唐高祖因隋之資宋太祖承【解集作乘】周之業元世祖席累世之威皆未有若斯之盛者【文衡文徵無者字】也欽惟


  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天生聖善克相肇基側微【文衡作則徽文徵作嗣徽均誤】德邁于嬪虞【文衡文徵誤妃】開創【解集作劍】功超於胥宇【解集脫宇字】夙開【文衡文徵作聞】文定之祥允【解集作永】葉坤元之吉【以上二句解集互倒】螽斯有【解集作奄】百男之應鳴鳩均眾子之恩【文衡文徵作思以上二句解集互倒】保合承天之慶簡能造化之仁曆考古之【文衡文徵無之字】後妃蓋莫盛于周室然摯任【文衡脫任字】有誕聖之祥【解集有誕聖之祥作誕聖】而無輔運之績【文衡作跡】邑薑有輔運之跡【文衡作跡解集有輔運之績作輔運】而無誕聖之祥矧皆起于【文衡文徵無於字】邦君式【解集作或】克承其【文衡文徵無其字】世緒降及近世皆非等倫若夫同起布衣化家為國調元翊運參機贊謀【以上八字文衡文徵無】正位中宮十有五年【健按解集年下有慈訓昭明文德通理八字】家邦承式天下歸仁誕育聖躬萬世永賴自古以來未之有也欽惟皇帝陛下合體乾坤重華日月上天申命卓然中興【以上八字文衡文徵無】煥帝堯之文章纘武王之繼述孝事


  太祖有見而知之【以下十三字解集脫】之實廣詢當世得聞而知之之詳發蘭台記注之書而徵以藩邸之副䌷【解集作抽】金縢石室之秘又考于世家之藏爰當嗣位之初首頒修史之詔【以下解集作臣縉總裁臣某等纂修下接慎選多士】命臣景隆忠誠伯臣茹瑺翰林【健按實錄進呈時縉官翰林侍讀學士見實錄永樂元年六月辛酉條此脫侍讀二字】學士臣解縉總裁翰林學士臣王景禮部尚書臣李至剛侍讀臣胡靖臣曾日章臣王灌【健按周應賓舊京詞林志卷四記永樂初重修太祖實錄纂修官無王灌灌事蹟亦不見實錄疑表文有誤俟考】臣胡儼侍講臣鄒緝臣楊榮臣金幼孜臣楊士奇修撰臣臣李貫臣吳溥編修臣楊溥臣鄭好義檢討臣王洪博士臣張伯頴臣王汝玉典籍臣沈度臣潘畿待詔臣王延齡給事【健按事下應補中字】臣朱弦【文徵作統健按舊京詞林志作紘實錄記永樂元年六月丙寅太祖實錄成升給事中朱弦為編修抱經樓本廣方言館本弦作紘】吏部郎中臣徐旭禮部郎中臣胡遠戶部主事臣端孝思【文徵作恩健按實錄永樂元年六月丙寅條作思作思是也】



太常博士臣錢仲益國子博士臣金玉鉉助教臣王達行人臣蔣驥僉事臣□□【健按實錄永樂元年六月丙寅太祖實錄成升廣東(廣方言館本作西)按察司僉事李燁為福建布政司左參議僉事葉砥改吏部考功郎中則此方圍應改作李燁葉砥舊京詞林志記永樂元年重修史臣正有僉事李燁葉砥】知府臣劉辰知州臣鄒濟【健按舊京詞林志謂鄒濟官知府誤】知縣臣王褒臣楊覯臣梁潛臣趙季通臣沈瑜教諭臣劉宗平臣解榮訓導臣羅思程【健按實錄永樂元年六月丙寅條思作師舊京詞林志作思】臣傅貴清晉府伴讀臣蘇伯厚靖江府教授臣張顯儒士臣端禮臣楊孟力【健按舊京詞林志作王孟易】臣朱逢吉臣莫士安纂修慎選多士賜宴【解集作宴錫】便蕃即開館於禁中屢繙閱于幾【文衡文徵作機】暇以百人之多【解集作眾】曆期年之久惟盡【解集作務】校讐之力【解集作事】實無黼黻之能巍巍道冠于百王蕩蕩功超於千古是知禮樂征伐之自出【之自出解集作所自】必有訓誥【文衡文徵誤古】之文雲霞華卉【文衡文徵誤弄】之生色【解集無色字】不【解集作何】勞繪畫之工【解集作力】開玉【文衡誤王】府而見璠璵惟自慶其希遇仰青天而瞻象緯又【解集作尚】奚罄於多言皆據事而直書不假【文徵誤暇】一辭之讚美【以上二句解集作因文序次莫抽一辭之讚揚】但纘次以成編永示萬年之大訓【以上二句解集作據事直書永示萬年之大訓】謹撰述


  大明【解集無大明二字】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以上解集僅作太祖實錄】一百八十三卷繕寫成一百六【解集作】二十五冊謹伏闕上進臣景隆等無任瞻


  天仰聖慚懼屏營之至謹奉表以 聞【以下解集無】永樂元年六月十五日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監修國史都總裁官臣李景隆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進


source:


明實錄序: 明實錄校勘記凡例 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 及後記
http://wx.cclawnet.com/mingchaoshilu/01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257卷)/ma001.htm


明實錄序: 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
http://wx.cclawnet.com/mingchaoshilu/indexs.htm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明實錄序: 明實錄校勘記凡例 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 及後記

明實錄序: 明實錄校勘記凡例 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 及後記


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曬藍之明實錄,開始於抗戰前,中經戰亂停頓,遷南港後始再繼續,到現在總算校完,開始影印紅格本實錄及排印校勘記了。


  這一工作費了許多人的心血,因此在序文中,我不能不將這一工作的經過及其意義,作一簡單的敘述。


  史語所校勘明實錄,與整理內閣大庫舊藏明清檔案有關。在民國十九年,史語所整理內閣大庫檔案,發現其中有明內閣進呈熹宗實錄散頁。熹宗實錄今存紅格本缺十三卷,既發現這些散頁,所長傅孟真先生就想從散頁中找尋缺卷,並改正紅格本的脫漏及誤字。



內閣大庫所藏明清檔案系原始資料,可糾正官書的諱飾,使人對明清史有一新的瞭解;而實錄系根據檔冊修成,明代檔冊多已散佚,則明實錄也可說是原始資料。歷代修正史,多取材於實錄,明實錄是紀錄明代朝章國政最重要的典籍,因此傅先生就決定,一方面整理內閣大庫檔案,編印明清史料,同時又籌畫校勘明實錄了。


  熹宗實錄散葉計千余葉,其裝裱工作至民國二十一年一月始完竣。


  在民國二十年的下半年,傅先生向國立北平圖書館洽借所藏明實錄紅格鈔本予以曬藍。紅格本雖殘缺,仍有二萬幾千葉,計費時年余始曬畢。


  在民國二十二年六月,承兵工署以廣方言館舊藏明實錄鈔本贈予本所。廣本明實錄僅闕熹宗一朝。在那個時候,政府機構所藏的明實錄影這樣大部頭的即少見。


  民國二十二年七月,助理員李晉華先生到職,從事校勘明實錄。李君于卒業國立中山大學歷史系後,即入燕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著有明代敕撰書考及明史纂修考二書,由燕京大學出版。李先生專攻明史,系傅先生的高第弟子。


  明十三朝實錄計三千零四十五卷,正文約二萬八千餘頁,一千六百余萬字,決非一個人所能校完,因此在二十三年七月,又增聘工作人員,請那廉君鄧詩熙潘愨三先生任初校,由李晉華先生任覆校,並兼總其成。李君三助手,其中鄧君二十五年離職,潘先生後來調往本所第三組,以那廉君先生從事校勘工作時間最長。


  由曬藍本現存校簽看來,在李君主持下,其時校勘計畫系以曬藍本為校勘底本,與廣本對校;遇廣本或曬藍本有缺卷缺頁,即以他本校勘。如太祖實錄,曬藍本缺卷十四至二十四,此十一卷即據廣本鈔配,而以北平圖書館藏禮王府本校勘;宣宗實錄曬藍本缺卷一至十二,此十二卷即以廣本配補,而以北京大學藏本校勘;英宗實錄廣本缺景泰元年正月至五月計六卷,此六卷即以北京大學本校勘;



世宗實錄廣本嘉靖三十七年正月至十二月各卷,審其紙墨行款系鈔配,而鈔配者以嘉靖朝他年事寫於嘉靖三十七年各月下,冒充配全,而此十余卷北平圖書館本亦系據北京大學本鈔配,故校簽即注明北平圖書館本此處系據北大本鈔補,以表示無本可校;神宗實錄廣本缺萬曆四年至八年及十四年至十七年各卷,曬藍本萬曆四年這一冊卷首即注明此冊據北大本校;北大本缺神宗實錄卷六十一,故此處即注明北大本闕此月;卷六十二有校簽雲:“詩題以下至月底,北大本缺”。


  由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書目看來,北京大學所藏明實錄鈔本並不止這幾卷。檢視曬藍本所黏校簽,凡廣本曬藍本俱全處,未見提到北大本及禮王府本。當時為甚麼不將北大本及禮王府本全部校勘一過?我想其理由應該如下:


  禮王府本明太祖實錄,李晉華於所著明代敕撰書考中,已指責其鈔寫潦草,訛脫太多。最近我得見此本微卷,發現此本是一刪節本,訛字錯簡,的確不少。


  北京大學本,由校簽所載看來,也不是很好的鈔本。北平圖書館紅格本明仁宗實錄系民國十九年北平圖書館據北大本鈔配,而這一仁宗實錄即不見佳。北大本明太祖實錄,由北京大學善本書目看來,也似乎是一刪節本。


  禮王府本及北京大學本皆系畸零殘本,遠不如曬藍本及廣本之完善。為了供給學人一個較完善的本子,自然應優先以廣本與曬藍本對勘,遇二本有缺卷缺頁,然後以他本補配校勘。


  在民國二十二年春,史語所由北平遷至上海,二十三年又由上海遷到南京。李晉華先生及其助手為了校勘明實錄,仍留居北平。他們在北方校勘明實錄,利用北方所藏的本子仍未能將曬藍本的缺頁配全。其時又曾馳書武漢大學,洽借所藏本。武漢大學藏有穆宗實錄殘本,並非曬藍本及廣本所缺,既已借到,不能久假不還,所以這一個本子是校勘了的。


  其時所中藏有內閣大庫舊藏朱絲闌精鈔本成祖實錄二卷。這一個本子非常好,是由李光濤先生讀,李晉華先生校的。


  在北方既無法將曬藍本缺頁配全,於是就想到往南潯劉承幹嘉業堂,洽借所藏明實錄,就曬藍本廣本殘缺部份,補鈔補校。李先生給院方的工作報告,認為明實錄校勘工作這樣就大功完成。在那個時候,他似乎還沒打算借嘉業堂本從頭到尾校勘一過。


  既打算借南潯劉氏嘉業堂藏本,於是在二十五年秋他們就奉命南遷了。在二十五年冬十一月,李晉華那廉君二先生訪書于南潯劉氏嘉業堂,就所中所闕部份借鈔借校。曬藍本缺頁,據廣本北大本補配的,至此更續有補配,而那些缺卷據廣本配補而以北大本禮王府本校勘的,至此也均據嘉業堂所藏抱經樓本校勘一過。憲宗實錄廣本缺卷一至十二;世宗實錄廣本及北大本缺卷一至九;武宗實錄卷一五四至一六二,曬藍本缺,據廣本配補,至此亦均據抱本補校一過。神宗實錄廣本缺卷,並據抱本傳鈔。神宗實錄這幾卷,我發現系據傳鈔本校,因此這幾卷現在又據抱經樓原本校勘一過。


  嘉業堂所藏熹宗實錄,其實是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謝國楨晚明史籍考說,嘉業堂藏有熹宗實錄,這因為他沒有看見原書。這一書及嘉業堂所藏崇禎實錄,均史語所所無,遂亦傳鈔一部,另外還鈔了不少的書。


  李那二先生假館于南潯劉氏,補鈔補校,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對明世宗實錄的校勘。明世宗實錄廣本與曬藍本的出入最大,常整段的多出,有時同記一樁事,而造語遣辭也不同。他們利用嘉業堂所藏天一閣本及抱本,就這些出入最大處,讐校一過。密行細字,據廣本閣本所補,有些地方多達幾千字。審其字體,均系李那二先生筆跡。其中出入既那麼大,則嘉業堂所藏本是應該從頭到尾校勘一過了。假館于南潯劉氏,工作實多不便,因此就動念購買。在民國二十六年二月那廉君張政烺二先生往南潯洽購,至是年四月遂以重金購歸。


  李晉華先生以連年工作辛勞,不幸於民國二十六年二月七日病逝。在曬藍本武宗實錄卷一百四十四第一頁,李君貼有校簽雲:“貼簽有、號者應去”。由今存校簽看來,李君用紅筆所作“、”號,至神宗實錄萬曆元年十二月卷止。在武宗實錄卷一百四十四以前,曬藍本上所粘廣本校簽,凡認為不值得保存的,他都省去,而留下撕去的痕跡。



李君主持時所編的校勘記稿,今存太宗及世宗二朝。前者系以廣本作底本,後者系以曬藍本為底本。二者均記廣本與曬藍本異同。其太宗實錄校勘記所載廣本與曬藍本異同,多不見於曬藍本校簽,當為李君所省略。我曾以校勘記與校簽核對一部份,知其省略得很不錯。校簽多得駭人。只要嘗試做這一種省略工夫,就知道李君對明實錄的校讐是的確費了不少心血的。


  在李君主持下,廣本是校完了的。僅其中神宗實錄卷一至八,廣本書頭誤寫作穆宗實錄,致遺漏未校。又神宗實錄廣本錯亂甚多,其中有幾卷錯亂最甚處,現在重校一過。所中所藏明熹宗實錄稿散葉,其裝裱成冊的,已由李那二先生校勘一過。這些實錄稿散葉,原本無針孔,當系蝴蝶裝;其中縫注明卷頁處最易損壞,因此還留下百多頁未裝釘未校勘,是我現在校完的。


  李晉華先生于二十六年二月去世,而那先生亦在是年夏改任本所圖書管理員兼傅先生秘書。


  在二十六年七月,傅先生遂另請北京大學高材生王崇武吳相湘姚家積三人來所,從事明實錄嘉業堂舊藏本的校對工作。


  在二十六年七月,中日戰爭爆發。這年秋,史語所遷往湖南長沙。在曬藍本太祖實錄卷一百五十四第一頁,有吳相湘君校簽雲:“自此以後,未用抱本校,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吳君大概系這時離職,而姚君之離職亦當在此前後不久。


  在二十六年七月後,王吳姚三先生校勘明實錄,由校簽看來,大概是先校嘉業堂所藏明紅絲闌鈔本明太祖實錄,然後才校抱經樓本明實錄。


  史語所於民國二十七年春由長沙遷往雲南昆明,十月又遷到昆明近郊龍泉鎮。在龍泉鎮時,傅先生擬派人赴香港督印明實錄。傅先生在曬藍本上朱筆批:“凡有△號,皆用雙行小字排”;“凡有:號,均提行頂格排”。在這時的計畫是將各本異文雙行排于正文下。因擬排印實錄,嫌校語冗雜,不便閱讀,遂用朱筆改正曬藍本誤字,而將原粘校簽略去。



有些地方用朱筆改,嫌過於果決,則又注“此條存”。有些異文,需參考他書始能決其是非的,則批一“查”字,而由王崇武先生查書。這些校簽原本粘于正文下方,僅粘一端,至是亦由王先生用更小的紙改書,于正文右側全部黏實。這為的是運曬藍本到香港排印,校簽不致脫落。校簽如有脫落,那是不容易復原的。


  傅先生的整理工作,只做到太祖實錄卷三十六止。在史語所集刊第三十本上冊有傅先生在雲南昆明龍泉鎮校勘明實錄的照片。其時傅先生所作的工作,由曬藍本看來,當如上述。


  史語所遷昆明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越南為日軍所占。史語所遂於二十九年秋由昆明龍泉鎮遷往四川南溪李莊。


  在李莊時,王崇武先生對太祖實錄校簽曾作進一步的整理。在他給院方三十年度至三十二年度的工作報告中,曾說:“這一校訂工作,頗費時日。每有異文,除顯然錯誤者外,均需參考有關史傳文集以求其正,故每因一字費若干日之力,因而有時發現弇州史料等書之錯誤,及明史依據之失”。他並舉數例以證校時的費力:


  如太祖實錄卷十壬寅二月癸未條:“震等從員成自桐廬來降”。員成,嘉業堂藏紅絲闌鈔本作元成。檢蘇平仲文集譚濟傳及實錄本書戊戌八月條均作員成,則嘉本當誤。


  太祖實錄卷十六乙巳正月甲申條:“大都督朱文正有罪,免官,安置桐城”。此卷曬藍本缺,嘉本作桐城,而廣本抱本作桐廬。案應作桐城,桐廬其時尚為張士誠所據。


  太祖實錄卷二十一丙午十一月己醜條:“文忠遂進兵杭州。未至,張士誠平章潘原明懼,遣員外郎方彝詣軍門,請納款。……(文忠)遣元明以下官屬入朝”。此卷曬藍本缺,廣本前作原明,而後作元明。抱本嘉本則前後均作原明。按陳基夷白齋集有潘元明之父母鄭國公並夫人合葬墓誌,文中說:“子男十人,長元明,次元紹”。元明兄弟系以元字排行,則作元不誤。實錄記元紹不作原,則作元當系實錄原本。其作原蓋避太祖諱,而鈔寫前後不一。明史張士誠傳前作原明,而後作元明,即不識明人避諱,猶沿實錄之誤。


  這些例子已可證校簽整理之費力。我這裡再替他舉一例子。如曬藍本太祖實錄卷七第七頁前四行:“駐兵縉雲之黃龍山”,抱本黃龍山作黃雲山。王氏按語雲:按嘉慶一統志處州府有黃龍山,無黃雲山。凡是檢查過方志一統志的,就知道查方志小地名之不易。像這樣一條也就得花他不少的時間了。而校簽所載這種類似的異文多得很。


  王崇武先生將其考證所得,用長紙條記錄,浮黏於曬藍本上。所黏簽條多在太祖實錄卷三十六以前。卷三十六後只有一條,那就是太祖實錄卷六十三第四頁前十一行:“子瑱為平涼知縣”,嘉本瑱作頊,王氏按語雲:“太祖文集卷八賜平涼縣尹王軫父諭作軫”。最近我得見北平圖書館藏明內府精寫本太祖文集微卷,則內府本仍作瑱。史語所藏太祖集雖然是明刊本,但系俗本,自不如內府精寫本之可據。


  在曬藍本熹宗實錄第一冊,也有幾處系王氏貼簽。這大概是寫論文,閱讀熹宗實錄,而隨手改正曬藍本誤字。


  王氏所校抱本實錄,由今存校簽看來,是至英宗實錄卷二百五十第七頁第一行止。太祖實錄卷一百五十四至二百五十七,未見抱本校簽,這幾卷現在重校一過。又抱本英宗實錄原缺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九、四冊,系嘉業堂抄配;這四冊可能系據北平圖書館本鈔配,因此在曬藍本此處即無抱本校簽。抱本英宗實錄第三十八冊,因夾於鈔配本內,致遺漏未校,這一冊現在也校勘一過。


  王先生校抱本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實錄,僅簽記抱本異同,並未像李晉華先生那樣抉擇去取,也沒有用整理太祖實錄校簽的方法整理這些校簽。


  王先生校勘明實錄,在昆明時尚有一工作助手,但不久即離職。王先生未能完成這一工作,自與戰亂有關。在民國三十年,梁鴻志將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本明實錄影印問世。這一影印本的刊行,對明實錄校勘工作也應該有影響。


  王崇武先生于民國三十七年夏赴英,其後返回大陸,據說已逝世。王先生的撰著,在史語所出版的,皆功力深至,為前人所不及。


  彰健是在民國三十三年五月入史語所。我所讀的明實錄,自太祖實錄至世宗實錄,系用的廣方言館本。三十五年冬,史語所遷回南京,我才買到梁鴻志影印本。三十七年冬,史語所遷到臺灣楊梅鎮。當圖書室於夏天開箱曬書時,我曾取曬藍本約略翻檢,曾有意將曬藍本校簽過錄于梁鴻志影印本上,但以卷帙浩繁,不敢著手。而且在那個時候,我的興趣已轉向宋明理學,時常害病,也無功夫著手。


  四十三年秋,史語所遷至南港。四十四年冬,李濟之先生繼任史語所所長,擬恢復明實錄校勘工作。在這時王崇武先生已離職,遂徵詢彰健的意見,而我在那個時候對過去的校勘工作情形並不清楚。


  於是我重新翻閱曬藍本,希望對過去工作情形有所瞭解。我發現英宗實錄卷二百五十第七頁第一行以前的校簽提到廣本抱本,而以後的校簽僅記某作某,不言所據何本。我在架上隨手抽曬藍本憲宗實錄成化十年九月這一卷,與廣本抱本對校,始知此所謂某作某,系據廣本校後所黏的校簽,而抱本這一卷的正文,除前面一頁半,其餘與廣本曬藍本完全不同。



在那時我還不知抱本憲宗實錄前後錯亂有幾十處之多,不過當時既發現抱本與曬藍本出入既如此之大,而梁鴻志影印所據本又源于抱經樓本,則明實錄是不能因有影印本而不校勘了。在那時我又在書架上抽閱抱本神宗實錄,見其上明人眉批說,此處有錯落,此處應移接某處,這類眉批就有幾十處。這樣看來,抱經樓本顯然不是好本子。


  在民國三十年以後,既已有梁鴻志影印本,自不必再談排印。明十三朝實錄正文一千六百余萬字,排印需時費錢,而且校勘也不容易。如果說影印北平圖書館紅格本,則當時雖已風聞北平圖書館善本甲庫書已運美,已攝製微卷,但還未經證實,而且影印紅格本也得費不少的錢,所以當時決定校勘底本改用梁鴻志影印本,校勘記則分朝出書。


  這一計畫在實行中發現了許多困難。前面已說過,舊校系據曬藍本為底本。當底本改變,則校語也得更易。而改易校語時,如求敘述某本作某,正確不誤,則需將校簽與原書一一核對,而這是不勝其繁的。而舊校所用的禮王府本北大本武大本又不在臺灣,也無從核對。而且以前校勘明實錄,為了怕校簽冗雜,常將已黏校簽省略;有些異同雖已發現,也不予簽記。



舉例來說,如明太宗實錄進書表,舊校說,“據宣宗實錄補,以抱本校”。當時為甚麼不據抱本補?這因為抱本表文前後錯亂。舊校於抱本錯亂處即一字不提。這種例子,如以抱本重校,一定還可以發現不少。舊校於抱本誤謬,有時可省略不予簽記,而梁鴻志影印本又源於抱本。如果以梁本為底本,編制校勘記,要想一一指出梁本錯誤,那就得以梁本與本所所藏各本,從頭到尾,校勘一過了。


  以梁本與所中所藏各本校勘,我的助手楊慶章君曾校了太祖實錄卷二至六十,並編有校勘記。當我沿用以前的辦法,省略無用校語,我發現以曬藍本作底本的校勘記,要比以梁本為底本的校勘記頁數要少得很多。前人說,校書需選擇底本。就校勘記的編制來說,就讀者的方便說,又何嘗不如此?


  以梁本作底本,與所中所藏各本從頭讐對一過,這一工作是太大而不易完成的。而且將已省略無用的校語補出,這一工作也乏味得很。


  梁鴻志影印所據本,除熹宗實錄外,皆系據嘉業堂所藏本傳鈔。嘉業堂所藏本既歸本所,則梁本除熹宗實錄外,無校勘之價值。而且梁本缺光宗實錄,其熹宗實錄也系節本,在校勘記中,自可將光宗實錄及熹宗實錄刪節處全部收入,但利用起來,畢竟不方便。梁本流傳不多,以梁本為底本的校勘記如果印行,則將來勢必重印梁本。與其令謬種流傳,那不如設法影印紅格本為好。紅格本系明史館為修明史而鈔的,這個本子是應該讓牠化身千萬,流傳於人間的。


  影印北平圖書館所藏紅格本,自然要錢。但可少校源于嘉業堂藏本的梁本。明實錄二萬幾千葉,少校一個本子,也省錢省事不少。而且影印紅格本,則校勘底本可以不變,不需改易校語,不需從頭核對,只需繼續校前人所未校的本子,這樣明實錄校勘工作可以早觀厥成。


  在四十七年初,胡適之先生由美返國,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務。胡先生告訴我,紅格本確已運美。他並說,北平圖書館善本甲庫書的微卷,尚有一全份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為原擬贈送中國政府之第三份。他將去函美國國會圖書館,請其轉贈史語所。


  在這時,李濟之陳槃庵勞貞一三先生均認為校勘計畫應改變,應仍以紅格本為校勘底本,編制校勘記。自四十七年七月起,由所長李先生設法,獲得哈佛燕京學社及洛氏基金會的資助,校勘工作人員得大量增加。於是嘉業堂舊藏未校各本遂得校完。



本所藏內閣大庫舊藏各種殘卷散葉,及抗戰勝利後所接收的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本,均校訖。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太祖太宗仁宗英宗孝宗世宗實錄及仁宗英宗宣宗竇訓,承胡先生代借到南港校訖。北平圖書館善本甲庫書微卷,於四十八年十二月運到,其中有禮王府本太祖宣宗實錄,安樂堂本英宗實錄,及明鈔本宣廟聖政記,今亦校訖。


  在四十七年冬,胡先生並出示其舊作記葛思德東方書庫藏的大明實錄一文。取與所中校本對照,知所中所藏英宗實錄缺進書表及凡例,世宗實錄缺修纂官,可據東方書庫本配補;所中所藏憲宗實錄,最末一卷館本有缺頁,舊校據廣本抱本補,由於抱本尾頁斷爛,仍未能配全,而東方書庫本正有這一卷,於是商請胡先生及藍乾章先生出面接洽,承普林斯頓大學童世綱先生將這些可以補正校本處攝贈本所。

- - -


  現在將史語所校勘明實錄所用的本子開列於下。凡注※號的,即系舊校所校;未注明的即系此次新校。底本系用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的曬藍本,今省略不記,僅注明與底本對校的本子。


  (1) 太祖實錄


  ※廣方言館本

  ※嘉業堂本 缺卷三十八至四十二

  抱經樓本 (舊校僅校至卷一百五十三)

  中央圖書館藏明黃絲闌鈔本 存卷一至七

  中央圖書館藏舊鈔本 存二百十三卷

  禮王府本 (舊校僅校卷十四至二十四)

  內閣大庫舊藏清初明史館鈔本散葉

  內閣大庫舊藏洪武寶訓鈔本 存卷九至十一


  (2) 太宗實錄


  ※廣方言館本

  ※抱經樓本

  ※內閣大庫舊藏明紅絲闌精寫本 存卷四十八至四十九

  ※內閣大庫藏清初明史館鈔本 存卷一至九,六十三至七十

  中央圖書館藏明內府寫本 存卷三十六至三十九

  內閣大庫舊藏清初明史館鈔本散葉


  (3) 仁宗實錄


  ※廣方言館本

  ※抱經樓本

  中央圖書館藏明藍格鈔本 存卷一至卷四之下

  晨風閣叢書本仁宗聖政記 (舊校僅校一小部份)

  仁宗寶訓


  (4) 宣宗實錄


  ※廣方言館本

  ※北京大學本 校卷一至十二

  ※抱經樓本

  禮王府本

  內閣大庫舊藏清初明史館抄本散葉

  宣宗寶訓

  宣廟聖政記


  (5) 英宗實錄


  ※廣方言館本 缺卷一百八十七至一百九十二

  ※北京大學本 校卷一百八十七至一百九十二

  抱經樓本 舊校未校畢,今續校完

  嘉業堂本 存卷三百六十一一卷

  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舊藏本 存卷一百四十九至一百五十

  中央圖書館藏明翰林院鈔本 存卷十三至十七,一百八十七至一百九十,二百七十四至二百七十九

  安樂堂本 存英宗天順朝

  英宗寶訓


  (6) 憲宗實錄


  ※廣方言館本 缺卷一至十二

  抱經樓本

  嘉業堂本 存卷二至五

  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舊藏本 存卷十三至二十四


  (7) 孝宗實錄


  ※廣方言館本 缺卷一至八

  抱經樓本

  中央圖書館藏明天一閣本

  中央圖書館藏舊鈔本 存卷一百七十七至一百七十八


  (8) 武宗實錄


  ※廣方言館本 缺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六十二

  抱經樓本

  內閣大庫舊藏清初明史館抄本散葉


  (9) 世宗實錄


  ※廣方言館本

  抱經樓本 (舊校僅校一部份)

  天一閣本 (舊校僅校一部份)

  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舊藏本 存十六冊

  中央圖書館藏舊鈔本 存卷一百九十七至二百零七

  北平國立歷史博物館本 存卷三百六十九至三百八十

  內閣大庫舊藏清初明史館抄本 存卷五百四十二至五百五十三

  內閣大庫舊藏清初明史館抄本散葉


  (10)穆宗實錄


  ※廣方言館本

  ※武漢大學本 存卷一至十三

  抱經樓本

  嘉業堂本

  內閣大庫舊藏清初明史館抄本散葉


  (11)神宗實錄


  ※廣方言館本

  ※北京大學本 校卷四十六至六十,六十二至七十,一百七十至一百八十一

  抱經樓本

  明內閣精寫本 存卷五百八十九

  明內閣精寫本神宗寶訓 存十二頁

  萬曆起居注


  (12)光宗實錄


  ※廣方言館本

  明內閣精寫本光宗寶訓殘頁 存七頁

  春明夢餘錄


  (13)熹宗實錄


  ※明內閣進呈稿本 存一千四百一十五頁。舊校一千三百十四頁。

  梁鴻志影印本

  明內閣精寫本熹宗寶訓 存五十三頁

  高陽李氏看雲憶弟居鈔本 存卷一至二十


- --


  史語所校勘明實錄,所據本子不可說少,但仍然有些本子無法借校。據我所知,在國內,遼寧省立圖書館藏有吳廷燮送的太宗英宗穆宗實錄;天一閣藏書目著錄有太祖武宗實錄;李玄伯先生藏有傳是樓鈔本太祖實錄及舊鈔本英宗實錄;偽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圖書館北京圖書館還藏有鈔本數百冊;而羅振玉大雲書庫藏書題識所著錄的太祖宣宗實錄,則抗戰勝利後就不知道流散歸於何人了。


  在國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書庫、英國劍橋大學、及法國國家圖書館各藏有一部;日本宮內省圖書寮、國立上野圖書館各藏有一部;內閣文庫藏有兩部;另外韓國據說也藏有一部。這些海外所藏,多半是穆宗以前各朝實錄,而神宗光宗熹宗實錄,僅日本有,但恐怕也是殘本。


  這些本子雖然都有殘缺訛脫,但畢竟可供校勘。要一一借校,這是不可能的。好在學術研究本貴合作,應各盡所能。如果有人有機緣能見到上述那些本子,不妨參照本所所編校勘記,斟酌選錄他自己所校出來的異文,刊印傳世。校書如掃落葉,這一校勘工作是還可以繼續做的。


  關於校簽的整理,我這裡也想約略說一下。校勘實錄畢竟與校勘秦以前的書不同。為了避免校勘記過於繁冗,我仍然沿用傅先生及李晉華先生的辦法,于那些文理訛誤,一望可知的校簽,即逕予省略。我也沿用王崇武先生的方法,有時也取明史及他書參校。


  為了讀者方便,對於這些異文,間亦判定其正誤是非。當我做這一工作的時候,我深深地覺得作這一判斷工作應極其矜慎。


  我們對明代歷史的知識,主要得自明史,而明史多取材實錄。取明史所記以判斷實錄異文的是非,有時只能證明修明史的人所見的實錄作某,而不能證明應該作某。而且修明史的人所利用的實錄不止一種本子,他所根據的本子也可能有錯。例如太祖實錄記,“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壬申命刑部主事鄧文鏗署都察院事”,而同書三十年正月癸酉條“刑部主事鄧文鏗”,嘉業堂本鏗作鑒。鄧氏系署都察院事,檢明史七卿表也作鑒,則似乎作鑒對。但實錄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壬申條說,鄧氏登洪武乙丑進士第,檢進士題名碑錄作鏗,則作鏗當不誤。明史作鑒,其所據乃系誤本。如果根據明史來判斷,這就錯了。


  又如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一年七月辛巳仇成本傳說,仇成於洪武五年“以事降永平衛指揮使”,嘉業堂本及明史仇成傳永平作永昌。考實錄洪武五年十一月壬申條記其事作永平,而永昌衛據實錄系洪武十五年二月始置,洪武五年時尚無永昌衛,則自以作“平”為是。如果據明史來判斷,則又錯了。


  如果取國朝典匯及國榷這一類的書來判斷,這也不穩妥。這些書也常常整段鈔實錄,自然不妨參校,但有時也只能證明他們所見的實錄作某,而不能證明應該作某。而且這些書傳鈔刊刻多誤,有時所記人名常與實錄各本不同,這在我看來,倒應該用實錄來校正這些書,而不能用這些書來校正實錄。


  判斷實錄各本異文的是非,在我看來,宜引用那些材料來源可靠,而又非因襲實錄的載籍。如地名異文,宜參考一統志;某些人名異同,宜參考進士題名碑。這些書所記如與實錄某本合,則實錄某本所記就大概是對的。


  判斷實錄異文,也宜參考實錄所根據的書。如實錄之修曾參考起居注。今本萬曆起居注雖有訛脫,然實錄某本異文如與起居注合,則與起居注相合的異文,也多半是對的。


  實錄所載奏疏,多源本檔冊。其載于文集的,自亦可供校勘。


  實錄所附臣工傳,有時系據墓誌神道碑潤色。文集中所載墓誌神道碑之類,自亦可供參證。不過,用文集來校訂,所據文集也得系精本。本文前引太祖文集,內府寫本與明刊本不同,即其一證。像皇明文衡所載明人神道碑,其中錯字極多,用來校勘,即令人放心不下,總覺得應找到石刻拓本來校勘才好。


  以實錄所根據的材料來校實錄,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對那些不易決定孰是孰非的異文,作一良好的選擇,而且可以使我們對史實瞭解得更多,可進一步欣賞研究實錄的去取,有時還可以發現實錄記事的疏漏及其忌諱處,這一點這裡不能詳論了。


  寶訓與實錄系同時進呈。起初我以為寶訓系節抄實錄所記皇帝行事之可以稱道處,然後再分類編輯成書。等到以寶訓與實錄對校,我發現寶訓行文有些地方與實錄全同;有些地方較簡;有些地方則較詳。這些較詳的地方顯然的不是抄實錄,而是根據原有檔冊。根據同一檔冊潤色為文,自然與實錄有文句相同處。凡實錄某本異文,如與寶訓合,則與寶訓合的,也多半是對的。


  明代官修的書,如會典,自然也可供參證。


  現存的明實錄,民間傳鈔本錯字當然很多,但實錄進呈寫本決不如此。李光濤先生曾見過清實錄廢篇,就因為有一個錯字,經校對的人指出,而作廢重寫。


  由於實錄進呈本繕寫極其鄭重,因此我覺得判斷實錄某些異文的正誤,有時宜利用實錄,以本書校本書。像左侍郎一本作右侍郎,如果根據雷禮國朝列卿紀一類著作來判斷,也不如根據實錄上下文為好。像國朝列卿紀這一類著作,錯誤極多,有時應取實錄來校正,而不可根據牠來校正實錄。


  以本書校本書,就得分類剪貼,或作人名索引,而這一點是現在人力財力所不允許的。


  利用明人文集來參訂,這也得先有明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而這也非短時間所能完成的。


  即令有這些書,而某些文義兩通的異文,其去取也不易定。而某一些異文,要判斷其是非,還需具有某些特殊的知識。如判斷四夷人名異文,有時就需要通曉其時四夷的語言;如判斷與天文曆法有關的異文,還需通曉天文曆法。實錄所記,天文地理,典章經制,無所不包,而一人所知畢竟有限。校簽既如是之多,內容所牽涉的又如此之廣,而工具書又如是的欠缺,我們也只好盡力而為,於所不知,就存疑不斷,多存異文了。


  由於校簽浩繁,判斷異文不易,我才深深的體悟到為甚麼有些校勘記僅列舉異文。凡是大部頭的書,如大正藏之類,所附的校勘記,是僅能列舉異文,而無法詳細考證抉擇的。


  現存各本,除一二精寫本外,皆有訛脫。現存的紅格本僅其中一部份系後來鈔配,其餘皆是明史館鈔本。明史館鈔本,大體說來,要較其他民間傳寫本為好。明史館本自然也有訛脫錯簡,經過這一次校勘,我們總算有一個可以依據的本子了。


- - -


  這一校本刊行以後,應該做的工作將如下所述:


  (1) 編實錄人名索引。這不僅用以整理實錄校勘記,還可用以考證實錄,校訂明史。以野史家乘文集與實錄核對,這一人名索引也是不可少的工具書。


  (2) 分類剪貼實錄。這用以整理明代典章制度,及明史外國傳土司傳等等。修明史時。曾分類摘鈔實錄。如潘耒修食貨志,即鈔實錄所記有關材料為數十钜冊。這一類實錄長編,在以前無法印行,而現在則可以。日本學人所編明代滿蒙史料明實錄鈔,即採用孟心史先生明元清系通紀的方法。這一類書籍,對研究明代歷史的人是很有用處的。


  (3) 編明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修明史時,雖曾廣搜文集,但未有這一種工具書,還有許多寶貴的材料未曾利用。


  就明代遺留下的史料來說,實錄所記,與野史家乘常有不同。國史所記,常失之於忌諱,但以源本檔冊,其所記年月日常較他書為可信。野史雖可用以參求事情內幕,但多本諸傳聞,常多無稽之談。而家史所記,又多諛塚中枯骨,失之溢美。要審核野史家史之誤,仍得利用實錄中那些真實可信的材料。


  由於史料浩繁,無上述工具書以駕馭那些材料,因此清人所修的明史,即有許多地方誤采野史家乘,未能據實錄訂正。


  實錄之修,雖據檔冊,但作臣工本傳時,也采墓誌行狀。而檔冊所記,與墓誌行狀,也可能抵觸。


  明史之修,雖主要取材於實錄,但其中人名地名年月日及數目字也常有誤。


  實錄所記也有訛誤,這可參看錢謙益及潘力田二氏之所考。可惜所整理的,也只是洪武永樂二朝。這一工作是應該繼續完成的。


  不管是重修明史也好,考證實錄也好,整理明代歷史,畢竟應先校印實錄。而校勘實錄,這也只是整理明代歷史第一步應該做的工作而已。


  這也可以說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基本研究,而這一工作即經歷三十年始得完成,而其刊行完畢,又得歷時數年。目下國家多難,人力財力俱絀,有些事想到而不能做,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了。


  史語所校勘明實錄的工作費用,遷台以後,承所長李濟之先生設法,由洛氏基金會予以資助;又承濟之先生所主持的中國東亞學會的推薦,由哈佛燕京學社予以資助。在工作進行中,承院長胡適之先生代借中央圖書館所藏善本,函請美國國會圖書館以北平圖書館善本甲庫書微卷贈送本所,並諄諄告誡校勘古書應多存異文。太祖太宗實錄校勘記清稿承陳勞二先生詳閱一過,並有所指正,這都是應該感謝的。史語所校勘明實錄是傅先生主持所務時開始的,其間從事校勘工作的人,李晉華先生王崇武先生那廉君先生,皆功勞不小。在遷台以前,還有幾位曾參與校勘,可惜其姓名及工作成果,我不知道。總之,這一工作是費了許多人的心血,集腋成裘,才能成功的。我常常這樣的想,傅先生曾親手整理了三十六卷校簽,以傅先生的鴻才博學來完成這一工作,一定比我現在所做的要好,可惜傅先生已逝世了。


  我的助手的姓名,可參看每朝實錄校勘記引據各本目錄。在這些助手中,以楊華爕曾超球楊慶章三君工作時間最長,現在還在從事校勘記的核對工作。


  在校勘明實錄時,曾多次得到本所圖書室主任藍乾章先生的協助,如洽購紅格本明實錄 Negative 微卷,函請普林斯頓大學童世綱先生攝贈所需照片,皆是。校勘記所附各本書影,系宮雁南先生所攝。太祖實錄正文,據 positive 微卷放大,系張湫濤趙傳敏二先生的功勞。板式大小及印刷費用之估計等項,則麻煩汪和宗茅澤霖二先生。謹志於此,以矢弗忘。  紅格本的影印,承國立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守和先生惠允,亦謹此致謝。


  明實錄正文,原擬據 negative 微卷影印,但國會圖書館回信說,原書已裝箱,如據該館 negative 母片覆制 negative 微卷,則有些地方字跡將不清楚,遂只好仍據國會圖書館所贈 positive 微卷放大製版。


  紅格本中縫無書名卷數頁數,懼印刷時卷頁次序錯亂,遂由我的助手將放大了的照片黏貼于印好的匡格內,匡格旁印有書名,於書名下注明卷數每卷頁數及全書總頁數。既需清理照片次序,遂仿阮刻十三經注疏例,凡各本異文已記入校勘記的,于照片正文右側作一圓圈,以便讀者檢對校勘記。原書系紅格本,年久紅格褪色,看不清楚,遂請印刷廠商于修版時將格子塗掉。這一書系據 positive 微卷放大製版,印刷廠商需要修照片及修版,他們也是很辛苦,值得感謝的。


  當明實錄校印完畢,本所還擬附帶影印幾部書。


  1. 明□宗□皇帝實錄。


  2. 崇禎實錄。此與上一書均記明崇禎帝即位以後事。此二書著者不明。梁鴻志影印明實錄既收入此二書,故本所校印本也計畫將其收入。梁本崇禎實錄源於嘉業堂藏鈔本,今嘉業堂本已歸本所,我們可據嘉業堂本影印。


  3. 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此書書名與今本熹宗實錄相同,今從千頃堂書目改稱。此書系崇禎時都察院官李長春所編。匯錄天啟時都察院所上奏疏,以供史館修熹宗實錄之用。熹宗實錄缺天啟四年及七年六月,凡十三卷,而此書正載有都察院官是時所上奏疏。千頃堂書目說:“此書泰昌元年九月以後為一卷,天啟元年至六年各上下二卷,七年正月至八月為一卷,今缺五年下卷”。今按史語所藏本僅闕泰昌元年九月至十二月一卷。此書傳本少見。


  4. 崇禎長編。崇禎帝系亡國之君。明史館為修明史,曾輯錄崇禎時奏疏邸報,編成此書。本所藏殘本六十六卷,起天啟七年八月至崇禎五年十二月。這書系海內孤本。又神州國光社所印中國歷代逸史叢書,收有崇禎長編,起崇禎十六年十月至十七年三月。其書體裁與史語所本相同,當系一書,因亂僅存首尾,而佚其中段。其書分為二卷,當系傳鈔者臆分。如印本所所藏,則神州國光社所刊亦宜收入附印。


  5. 皇明寶訓。在明代,纂修寶訓實錄已完,寶訓實錄正本同時進呈,藏在一起。今既影印實錄,則寶訓也宜印行。故宮博物院及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太祖至穆宗十朝寶訓。本所藏有神宗光宗熹宗寶訓殘本。


  這些書無別本可供校勘,只要影印即可。我想這些書的印行,對明史的研究也將有助益的。民國五十年四月二十八日黃彰健謹序于南港舊莊。

- - -



  後記


  校印明實錄序的初稿,撰寫於民國四十九年秋,承適之先生濟之先生及陳勞二先生賜閱一過。其後修訂登於本所集刊三十二本,今又修訂印於此。


  序文中曾開列校勘明實錄所據各本,其中未提國會圖書館所藏明萬曆刊本皇明寶訓,這因為國會圖書館本寶訓微卷系五十年秋購得。中央圖書館所藏明仁宗宣宗英宗寶訓,系上一刊本的零本,已與實錄對校一過,此在序文中已提到。國會圖書館太祖寶訓,於去秋校訖。太宗寶訓、憲宗至穆宗五朝寶訓,則尚待與實錄對勘。


  序文中提到的明實錄人名索引及明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承濟之先生同意,已於去秋開始編制。其中明太祖實錄人名索引已編成初稿,本年當可付印。明代文集篇目浩繁,分類不易,明代文集碑傳篇目索引可能先編好付印。


  校印本明實錄的內封面,系適之先生本年二月二十三日晚十時在臺北福州街寓所所寫。而翌日先生即因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過度操勞,心臟病作逝世。內封面所題的字,將是胡先生用毛筆最後所寫的字了。胡先生學問淵博。操守與風度之佳,為近世所罕見。其謙虛慈祥,獎掖後進,這也是令人感念難忘的。


  史語所校印明實錄,需獲得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甲庫書的微卷,胡先生為此曾寫了一封長達幾千字的信,請美國國會圖書館將微卷送一全份與史語所。這些微卷的底片,是胡先生在駐美大使任上,徵得政府同意,委託國會圖書館攝製的。



胡先生在信中曾詳細徵引當年他與國會圖書館往來有關函件。這一封信寄出,國會圖書館僅回信告以收到來信,幾個月之後才正式回信同意。信中說,曾查閱舊檔,胡先生所說都不錯;在信中並大大的恭維胡先生當年惠允攝製善本甲庫書微卷,因為這方便了西方學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胡先生起初見國會圖書館遲遲不表示同意,還以為接洽不成功;及得此信,遂大為高興。現在史語所校印本明太祖實錄即將印好,而先生已歸道山。音容宛在,請益無從。謹志於此,以示哀思。


  明太祖實錄的影印,開始於去年六月,至本年六月才能印好,這因為根據 posi-tive 微卷用洗像紙放大的黑底白字照片,需要塗墨及用白粉描。這些塗墨及用白粉描的照片,經發現有誤,遂由彰健及助手四校,將錯誤一一改正。及照相製版,印出校樣,又發現有些字的筆劃未能印出,遂又三校,令廠商修版,這樣一來,就印得太慢了。太宗實錄以下各朝實錄的影印,勢需改變辦法。我們將以 positive 微卷直接放大於軟片上,再製版;或根據 Ozaphane negative microfilm reproduction 放大製版,現在還在審慎研究中。


  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十八日謹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


  明實錄校勘記凡例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及後記

source :


明實錄校勘記凡例 : 一、今校明實錄及編制實錄校勘記,蓋以竟李晉華王崇武二先生未竟之業。
http://wx.cclawnet.com/mingchaoshilu/j000.htm


明實錄序: 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
http://wx.cclawnet.com/mingchaoshilu/indexs.htm


明實錄校勘記凡例
http://wx.cclawnet.com/mingchaoshilu/j000.htm

明實錄序: 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

明實錄序: 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

明實錄校勘記凡例

  明實錄校勘記凡例


  一、今校明實錄及編制實錄校勘記,蓋以竟李晉華王崇武二先生未竟之業。舊校系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本之曬藍本為底本,今編制校勘記,亦據此本為底本。



凡校簽所載別本與底本異同,其可以補正底本者,均予錄記。惟其中底本筆劃微誤,如己亥誤為已亥,甲戌誤為甲戍,毋作母之類,讀者自能改正,錄之不勝其繁,仍多從省略。


底本所載別體俗字,如商作□,命作人□丙,冀作□□異之類,此皆宋元以來俗字,可參看本所出版劉複先生所編宋元以來俗字譜。舊校於此,間或改正。今以其無關大體,且錄不勝錄,仍多從省略。


  一、所據校勘各本,僅少數畸零殘卷,鈔寫精工,無一錯字。其他各本皆訛脫甚多。其屬文理不通,訛誤顯然者,苟一一錄記,則校勘記將不勝其繁。為免繁冗,均從省略。至其錯簡,則以校時頗費力,故仍注明。如為舊校所省略,則不復增補。


  一、抱經樓本實錄及天一閣本世宗實錄,以經傳鈔影印,其脫漏至十字以上者,仍注明。其為舊校所省略者,不復增補。


  一、各本文義兩通,人名官名有異,未能遽定其是非者,謹錄記以供參考。他本訛誤,經查書始知者,仍斟酌錄存。


  一、曬藍本訛字,舊校間徑行改易,而省略原粘校簽。蓋其時擬排印實錄正文,不欲校語冗雜,故有此舉。今系影印紅格本實錄,據曬藍本編制校勘記,自須注明原字。凡曬藍本原字,改後猶依稀可識者,校勘記書:“舊校改某字作某”;如原字不可複識,則書:“舊校改□作某”,均不複查注據何本改。


校勘記此類校語,於印行前,當取紅格本微卷或其放大照片,一一比對,並注明所改原字,以免有誤。


  一、曬藍本前後錯亂處,舊校或據他本校正,剪貼綴合。編制校勘記時,尚未得見紅格本微卷,無從知其原貌,亦無法注明此處行頁。今為閱讀方便計,凡底本剪貼綴合處,此卷實錄即據剪貼綴合本鈔錄影印。至各本異同,仍斟酌錄入校勘記。


  一、曬藍本有缺卷缺頁。舊校於缺頁則據別本鈔補;缺卷則據別本曬補,或仿紅格本行款,據別本鈔後曬補。今影印紅格本實錄,於舊校整卷鈔補者,或據鈔補本影印,或取所據原本影印。其鈔補缺頁,則照相影印,或另紙鈔錄影印。均印入實錄正文內。校勘記則僅注明鈔補影補所據,並錄別本異文。


  一、紅格本中縫無書名卷數及每卷頁數。今作校勘記,於曬藍本上添注每卷頁數。紅格本印行時亦將添注。紅格本系北平圖書館藏,故校記中稱之為館本。館本每頁二十四行,校記所雲前幾,指前半頁第幾行,後幾指後半頁第幾行。


  一、校簽所載各本異文,編制實錄校勘記時,均甄別去取,審定其正誤。以曬藍本只此一部,不能分類剪貼,又未作人名索引,致考訂未能精詳,閱者諒之。


  一、太祖實錄卷一至三十六校簽,王氏崇武曾考訂整理。今於此三十六卷內,彰健如有所見,則書彰健按以資識別。卷三十七以下,王氏如有所見,則注明王氏崇武曰,示不掠美。


  一、凡校語雲:“某本甲作乙,下同。”此下同,蓋謂下亦作乙。然亦僅限於實錄此節或此卷,不指實錄他卷。


  一、凡校某朝實錄,所據各本存缺藏印題識,均於各朝實錄校勘記引據各本目錄中詳予開列,並附書影,其校者姓氏,亦附載焉。


  一、凡例所載,作各朝實錄校勘記時,或斟酌情形,變通改訂。其變通之故,亦附見於該朝實錄校勘記引據各本目錄。

---


明實錄

《明實錄》原稱《大明實錄》,俗稱《皇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全書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

纂修此書,系以朝廷諸司部院所呈繳的章奏、批件等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員收輯的先朝事蹟做補充,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詔敕、律令,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大事而成。

記錄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實。


source :


明實錄校勘記凡例 : 一、今校明實錄及編制實錄校勘記,蓋以竟李晉華王崇武二先生未竟之業。
http://wx.cclawnet.com/mingchaoshilu/j000.htm


明實錄序: 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序
http://wx.cclawnet.com/mingchaoshilu/indexs.htm


明實錄校勘記凡例
http://wx.cclawnet.com/mingchaoshilu/j000.htm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春明夢餘錄 : 五軍都督府 卷三十 

春明夢餘錄 : 五軍都督府 卷三十 

孫承澤

五軍都督府

卷三十  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在闕之西皆東向.初置統軍大元帥府.後改樞密院.又改為大都督府.秩正一品.設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等官.


洪武十三年.始分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各府都督初間以公侯伯.為之參贊軍國大事.後率以公侯伯.署府事同知僉事則參贊軍事.


永樂元年.建行都督府於北京.後仍分五府.稱行在某都督府.十八年.定都北京.除行在字在應天者.稱南京某府.


洪熙元年.復稱行在.宣徳三年.革行都督府.正統六年.復建五府.其職分領都司衞所.


凡武職襲替及誥勅旗役.併鎗手水陸歩騎操練,俸糧屯種器械舟車賞賜聲息軍情清勾替補邉腹畫圖貼說薪炭荆葦之事.分移所司綜理之 .                


source :


孫承澤 : 春明夢餘錄 : 五軍都督府 卷三十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8755


- - -

黎東方 : 細說明朝 : 開國規模 —— 甲、里、州、縣

細說明朝


二○、開國規模 —— 甲、里、州、縣


  朱元璋 在貴州設 “ 都指揮使司 ”, 在雲南設 “ 承宣佈政使司”,似乎是 “ 例行公事”,實際上不但不是例行公事,而且充分顯現了他本人和他的左右的 政治能力 與責任感。


  辛亥以前的中國歷史,沒有真正的革命,只有朝代的更換。有些新朝代比舊的好,有些新朝代與舊的如出一轍,或甚至更壞。明朝比元朝好。好在什麼地方?好在把元朝的官制、軍政、財政、教育、經濟,改進了很多。


  就官制而論,在地方政府 與中央政府兩方面都有更張。縣以下的機構,在元朝有所謂 “ 社 ”,以五十家為單位,設一個社長。


在明朝,是以十家為單位,稱為 甲,設一個甲首。十個甲,成為一里,設一個 里長。里長任期一年。城內的里,稱為 坊;近郊的里,稱為 廂。


坊長 和廂長的職權,與里長相同:一方面幫助執行中央與省府州縣的政令,一方面領導本裡的公益事業,兼為無形的仲裁法庭法官,解紛息訟。比起元朝之只有 “勸農 ” 的社,進步多了。

- -

  縣的一級,明朝 和元朝比起來,值得注意的是人員減少:減去了縣尹之上的 “達魯花赤”,與縣尹之下的 “尉”。縣尹改稱 “ 知縣”,由從六品降為正七品。知縣以下,設縣丞、主簿、典史 各一人。元朝的縣,設典史二人。


元朝的中級縣與下級縣,不設縣丞。明朝的中下級縣則不僅不設縣丞,有時候連主簿也省了 ( 倘若戶口不及二十個 “ 里” ),事務統由 典史兼辦。

- -

  縣之上,有府有州。元朝的府,分為總管府 ( 路) 與 “ 散府 ” ( 府)二種,總管府的漢人長官稱為 “ 總管”,散府的漢人長官稱為知府。總管 與知府之上,均有蒙古人 或色目人充任 “ 達魯花赤 ”。


明朝把 達魯花赤裁了,“ 路 ”一律也稱為 “府”,元朝的總管是 正三品,知府是 正四品,明朝的知府一概是 正四品。


元朝總管府的屬官,有同知、治中、判官、推官、經歷、“知事”,照磨、譯史 ( 翻譯官)、儒家教授、學正、學錄、蒙古教授、醫學教授、陰陽教授、司獄、丞,平准行用庫大使、副使,織染局局使、副使,雜造局大使、副使,府倉大使、副使,惠民藥局提領,稅務提領、大使、副使,[管理戶籍的]錄事司錄事、司候、判官、典史。戶口少於二千家的總管府,與一般的“散府”,官員較少。


明朝把知府衙門的官員,減少到寥寥可數:同知、通判、推官、經歷、照磨、檢校、司獄。推官以下,每職均只一人。經歷與照磨,約略相似于今天的文書主任與收發,檢校很像今天的校對 與監印。


source :


黎東方 : 細說明朝 : 開國規模——甲、裡、州、縣
http://www.saohua.com/shuku/xishuomingchao/ldf28.htm


http://www.saohua.com/shuku/xishuomingchao/


中國通史
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6/

中國通史
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5/

萬歷十五年

隋唐軍事

袁枚:《書柳子〈封建論〉後》( 《小倉山房文集》 )

袁枚:《書柳子〈封建論〉後》( 《小倉山房文集》 )
1.

袁枚:書柳子《封建論》後

柳子之論封建,辨矣,惜其未知道也。夫封建可行乎?曰:不可。封建不可行,而何非乎柳子?曰:道可行而勢不可行。勢,吾所無如何也。柳子不以為勢無如何,而竟以為道不宜行,是父老堯、禹之說也。


夫 封建,非勢也,聖人意也;郡縣,非聖人意也,勢也。「天生蒸民,作之君,作之師。」一人之力,不能君天下,必眾君之;一人之教,不能師天下,必眾師之。其 亶聰明作元後者,中天下而立焉。


非有圭田世祿,不能正經界,行井田;非有諸侯卿大夫,不能有圭田世祿;非有井田經界,不能有鄉廬郊遂、選車出卒、言揚行舉 之法;非有諸侯之公子、群公子,又不能有大宗、小宗。故井田、學校、軍政、宗法,其事皆因封建而起,謂封建非聖人意,勢也。然則井田、學校、軍政、宗法, 亦非聖人意,勢乎?


封建始於何皇,都不可考。柳子之說,似民之自為封建,擇其智者而君之,若蟻之穴、蜂之巢者然。不知上古諸侯, 雖有萬國,然史冊所載,人皇定三辰,地皇畫九州,伏羲、黃帝垂衣裳,神農教耕稼,堯、舜治曆明時,禹治洪水,皆一聖人開天獨倡,非仗眾諸侯助也,亦非聽諸 侯百姓之自為謀也。


以舉世不知耕,不知織,不知天時地利,不知舟車服用之際,而一人如天如帝,先知先覺,其威靈神武,何萬國之不 可兼並,而乃俱才出秦始皇下乎?然而聖人不為者,公天下之心,治天下之法,以為非封建不可故也。柳子謂湯借諸侯伐夏,周惜諸侯伐殷,故不敢變易其國。是知 有商、周,而不知有黃、農、虞、夏。井隙窺天,陋矣!

- -


且夫秦之失天下,製政俱失;周之失天下,則在政不 在製。何也?封建,非周製也。夏封建四百年,商封建六百年。製失而能千年者,未之有也。禹誅防風,啟伐有扈,湯伐豕韋,高宗伐鬼方,周烹齊哀公。誅殺之 權,操之天子,何嚐無指臂之使?



自昭王溺楚,穆王忘戴天之仇,且髦荒遊覽,而大事去。幽王被弒,平王忘戴天之仇,且戍申遷都,而大事又去。周之天子,不知 有父子,而欲周之諸侯知有君臣,得乎?


然以無父之人,卒不至於國亡身滅者,雖文、武、成、康之遺澤在人,亦賴眾諸侯維持而拱衛之,不可謂非封建力也。夫穆王、平王不知有父,此豈武王、周公開國時所能逆料而為之立製乎?是周之政失,而非製失也明矣。


父 子之倫廢,君臣之道失,然後強侵弱,眾暴寡,諸侯蠶食,大夫兼並。《左氏》曰:「其餘四十縣,長轂四十。」曰:「分趙氏之田為七縣。」曰:「其俘諸江 南」,「夷於九縣」。《周書》曰:「千裏十縣,一縣四郡。」春秋、戰國時,凡稱郡縣者無算,蓋不待秦並天下,而海內之國駸駸乎半化為郡縣矣。吾故曰:郡縣 非聖人意也,並非秦之所能為也,勢也。


秦因循苟且,因其勢而導之,較之宋解兵權、唐靖藩鎮事更易焉。有叛人無叛吏,非一朝一夕之 故,而歸功於郡縣,何耶?使封建不廢,則諸國有君。秦雖暴,不能毒流天下。彼揭竿而起者,亦終有所格而不便。惟其為郡縣也,在始皇尊無二上,然後可以殘民 以逞;在陳、項強索無阻,然後可以直趨關中。是秦之失,雖在政,而尤在製也,又明矣。


然則封建可行乎?曰:道可,勢不可。今之阡 陌盡矣,城郭改矣,稅法變矣。其所封者非紈之子弟,即椎埋之武夫也。其能與三代比隆乎?且不特無其勢,並無其道。漢興,矯秦弊,大封諸侯王,天下亂。晉封 八王,互相殘殺,天下亂。



明太祖大封諸子,天下又亂。是何故哉?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親親也,尊賢也,興絕國也,舉廢祀也,欲百姓之各親其親,各子其 子也,故封建行而天下治。


後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寵愛子也,牢籠功臣也,求防衛也,其視百姓之休戚,如秦人視越人之肥瘠也, 故封建行而天下亂。無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謂徒政。子之之讓國,宋襄、徐偃之仁義,師丹、王莽之均田、限田,王安石之《周官》、《周禮》,無所不敗。 蓋不徒封建然也。因其敗轍而訾其成規,奚可哉?


古論封建者,荀仲豫、陸機、劉頌、顏師古、魏徵、李百藥、劉秩、杜佑,皆能言之。而後人獨愛柳子之說,吾故駁之。其封建之利,諸儒俱已備言,茲不具論。

-- -
2.

袁枚:《書柳子〈封建論〉後》(  《小倉山房文集》  )


袁枚:再書《封建論》後


或曰:子言封建之非勢,固已,然如子孫何?柳子曰:尾大不掉,則子孫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矣。


曰: 柳子亦知先王之愛百姓甚於愛子孫乎?周公之命龜曰:「賢則昌,不賢則亡。」武王滅殷,欲作宮於五行之山,周公不可,曰:「五行之山,天下之險也。使我有 德,則天下之納貢者遠矣;無德,則天下之伐我者難矣。」



此意也,非獨周公意也,即堯、舜、禹、湯所以封建意也。當其時,天子不仁,則湯、武至;諸侯不仁, 則齊桓、晉文至。千八百國中,苟有一賢君,則民望未絕。


師曠曰:「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先王亦愛民甚矣,豈其使子孫一人肆於民上?尾大不掉之說,皆後世雲雲,非先王意也。雖然,夏亡矣,杞不亡;殷亡矣,宋不亡。即以子孫論,而封建之天下雖亡不亡者何哉?蓋公極而私存,義極而利存,天道然也,亦非先王意也。


或曰:封建之世,如人才何?柳子曰:封建者繼世而理。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又有世大夫之世邑、世祿,聖人生於其間,亦無以自立於天下。


曰: 以若所雲,則柳子不知今,並不知古矣。古者有國學,所以教胄子也;有鄉學,所以教野人也。彼言揚而行舉者,其果專在國而不在鄉乎?若夫舉舜於畎畝,膠鬲於 魚鹽,傅說於版築,伊尹於耕,太公於釣,管夷吾於士,百裏奚於市,此並不在學校者也。安見聖人生而無以自立於天下乎?柳子之說,為孔、孟言也。


夫 孔、孟之不能自立者,道不行也,非封建為梗也。然賴有封建,然後棲棲皇皇之衛,之陳、蔡,之梁,之齊,之滕,幾幾乎有可行之勢。而諸侯敬,弟子從,則聲名 愈大,千萬年後猶知遵奉為師。



使聖人生於郡縣之世,三試明經不第,則侷促一邦,姓氏湮沉,亦「遁世無」已耳,安見其有以自立於天下耶?然則孔、孟之刪 《 六經 》,垂俎豆,傳食諸侯,雖無以自立,而有以自顯者,封建力也。


且惟封建,故君多臣亦多,王臣公,公臣卿,卿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僚,僚臣僕,仆臣台。此十人者,皆不耕而食在官之祿者也。然不虞其不足者,何也?其時大夫有采地,民有受田,累世菑畬,尺土無曠,故十一之稅重於後世,而所出足供所食。


又 大小其才為十等用,則遊惰者無有也。雖有佛老,無所容身其間。雖欲建浮屠,立剎院,而萬國鱗列,經界劃然,亦無此隙地。縱有楚材而晉用者,其為得展其才、 受其利濟則一也。



後世以天子養群臣,故製祿之數恆虞其乏;以人才副定額,故放廢之士日見其多。而且賢人君子官如傳舍,所懷迄不得施。或老死牖下,欲越一步 棲一椽不可得,而非士非農非工非賈之氓,從而雜之,且據享其土木山川之奉。若是者,皆秦之罪也。


若夫有治人無治法,自古然矣。試問柳子之時,彼懷印曳紱、有社有人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必曰:朝拜而夕斥之矣。其拜者果賢乎,斥者果不肖乎?柳子將何詞以對?


source :


袁枚:《書柳子〈封建論〉後》(《小倉山房文集》)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小倉山房文集



以華夏政道四大題目,仿效昔日漢家士大夫於翰林院之訓練
https://www.facebook.com/hkresurgence


以華夏政道四大題目,仿效昔日漢家士大夫於翰林院之訓練
http://hkresurgence.com/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春明夢餘錄: 卷六十三- 錦衣衞

春明夢餘錄: 卷六十三- 錦衣衞


崇禎十一年六月.諭提督東司房吳孟眀.今年火星逆度.兩次為災.猛烈慘酷.深可驚悼.夫刑罰所以誅不仁.緝訪惟欲得真事.茍或誤加善良飾虚為實.大犯命官之戒.必干天地之和.近来人情作奸者固多.仇詐者亦不少.


今後凡有首報事件.旗番止許拘人或爾親審


叮嚀刑官虚公 查質真者.據實㕘處.誣者即時開釋.仍将首報之人反坐示戒.不許徑自拿人.私行拷打.


彼卑官小卒.以衙門為活計.惟知嗜利鮮有良心.是以有錢者賣放無錢者方来呈禀.所以真者已不勝其狼狽.若誣者即使放去.亦人傷財盡矣.



甚至張冠李戴.増少為多.或久禁暗處.或苦打屈服.砌成可惡情状.令人一見輒怒.此時全慿爾心腹大臣.以清嚴作標虚公為準.固不可避怨縦奸.决不可疎忽偏聽. 若事果偶誤.縱獄成本.上仍應檢舉改正.


若别衙門偶有平反.亦虚心聽之舊例事多平反原問衙門無罪不必堅持初入之言.偏執已見.到底䕶短遂非輕視人命.非惟有負任使.抑且自損隂功.然亦不許因此推諉滋曠溺職.戒之戒之.特諭     

--


按錦衣衞堂上官.每駕出則戎装帶繡春刀扈從繡春刀極小.然非上賜.則不敢佩也.其校尉皆衣濟遜.其名仍元舊也.


元史云國師法王至假法駕半仗以為前導.詔省府臺院官以及百司庶府兼服銀鼠質遜.此元人禮服.後乃為下役之服.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也.立名甚竒. 


source :


春明夢餘錄: 卷六十三- 錦衣衞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83246 


中國通史
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6/

中國通史
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5/

萬歷十五年

隋唐軍事


春明夢餘錄 : 錦衣衞 

春明夢餘錄 : 錦衣衞 


崇禎四年五月 給事中許國榮 論厰衞疏臣以厰衛緝事 舊制所載為臣奸大逆偶一行之至變而為事件, 則失立法本意而近於告宻告宻非盛世風也.


臣請先言其理而徐及其事.皇上或以為事件設而天下無遁情.臣竊謂天下從此政多隠情.皇上或以秘訪所致得於獨聞.


不知若輩正借此為招揺之榜様納賄之便門. 其受皇上重託而冀其不欺者止掌厰掌衛之臣耳. 勢不得不轉寄耳目於夥長旗番.此輩復展轉旁寄豈盡忠肝義膽見利不揺者乎.

- - -


其初亦效小忠小信採㡬實事以取信皇上.因而宻窺意旨巧示靈騐以震讋通國遂畏之如虎. 况止有厰衞緝事之人而無緝事厰衞之人彼能顛倒人之是非.


而人不敢操其是非何憚而不恣其所欲為或準賄之有無以繪人之妍或因賄之多寡.以装事之輕重.皇上之威靈隂為所竊而不覺.此臣泛言流必至之理也.然今日肆毒無忌者.不盡在真厰衞而在假充厰衞之人.


- - -


盖以厰衞二字. 為破膽之霹靂.而奸棍惡少遂假為嚇詐.装頭敢就所聞錯陳其概.如紬商劉文斗.行貨到亰奸棍趙瞎子䓁,


口稱厰衞.揑指漏稅宻擒于崇文門東小橋廟内.因捜其底賬.載有舖户羅紹所李思懐䓁十餘家并行拿拷.共詐銀二千餘兩矣.長子縣教官推陞縣令.忽有數棍擁入其寓内.口稱厰衞.指為營幹得来詐銀五百兩矣.


菜市口魚行酒舘遵禁罷肆.忽有奸棍劉科䓁.口稱厰衞.排其户指有宿醖魚腥各詐錢數十貫矣.山西觧官買辦黒鉛照數交足.衆棍窺有餘剰.在潞紬舖内口稱厰衞.指尅官物.捉拿王舖䓁四家.各詐銀千餘兩矣.


蘇州顧監生挟數百金為加納資衆棍窺其愚穉可啖口稱厰衞.拿人罄刦其資一鬨散矣.醫士楊四置買紗絹.衆棍疑有積蓄.口稱厰衞.因告行提鎻禁碾児衚衕席捲其槖而後釋放矣.此猶肆詐 於城市者也.

- -

風聞薊門孔道假偵邉庭往来如織如玉田 馬户項福䓁先經有四棍假稱厰衞.索騎於前未幾而踵 至索騎者復有多人一日之内兩被驛騷窮詰之始知贗 鼎則其假詐邉方未經敗露者不知幾何人矣.


凡此特千百中之一二也.至於散在各衙門者.藉口密探故露踪跡 紀言紀事筆底可操禍福書吏畏其播弄風波不得不醵 金隂餌之遂相沿為例而莫可問矣.


總之.真厰衞之壊事厰衞之臣得而懲之.唯疑真疑假觸處設阱被害者.吞聲飲恨而舉朝又畏言發禍随姑俟其自敗.


臣死為皇上 陳其大略.伏乞勅下該衙門益加嚴毖.  此後敢有假冒務置諸法.即有萬不容已之役.亦湏慎擇而使存緝事之舊制去事件之苛條.俾小民安於里.商賈安於市.於皇上平眀未必無小補矣.

- -

洪武二十年正月焚錦衣衞刑具先是天下官民有犯者 俱命屬法司其有重罪逮至亰者或令収繫錦衣衞審實 情詞用事者因以非法凌虐上聞之怒命焚之.


source :


春明夢餘錄: 卷六十三- 錦衣衞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83246 


中國通史
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6/

中國通史
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5/

萬歷十五年

隋唐軍事

春明夢餘錄: 卷六十三- 錦衣衞

春明夢餘錄: 卷六十三- 錦衣衞


天順成化及弘治初年.錦衣指揮 門達.袁斌.朱驥等提督緝捕毎至十年或十一二年方一類奏下兵部定議陞者 不過五七人多止十人.


賞或以布絹鈔錠無功者撻而斥之已而.有挐獲妖言陞襲一輩之例.於是人競貪功肆行羅織.  


嘉靖初.  命兵科給事夏言.御史鄭本公. 兵部主事汪文盛 查覈冒濫武職言等上言太祖開天唘運一時翊贊元臣封公者只六人封侯伯者二十八人.


文皇帝靖難封拜亦 不過十餘人慎重名器如此其錦衣一衞額設指揮使一 同知二僉事三鎮撫一所千百户各有定員.


自正統後,貴妃尚主公侯中貴子弟多寄禄衞中逓進用事.



至正徳間. 奄宦擅權貴倖子弟以奏帶冒銜錦衣者尤多.大抵奏帶之數太濫紀騐之次失實武選之法盡壊.


往往安居長安寄名邉徼.今查應革者二千一百九十九員名歲省度支 十萬計本兵彭澤覆奏從之.然裁革未幾濫授如故.


至隆慶四年,復汰冒濫官旗一千一百十五人然邉功之冒報 内侍之傳奉勲戚之陳乞相襲以為故事至以寄廕錦衣 加銜五府者尤比比此眀政之一蠧也.


- -

 隆慶中.刑科給事中舒化疏. 朝廷設立厰衞, 原以捕盗防奸細, 非以察百官也.駕馭百官乃天子之權而奏劾諸司責在臺諫.朝廷自有公論.


今以暗訪之權歸諸厰衞.萬一人非正直事出寃誣是非顛倒殃及善良陛下何由知之. 且朝廷既慿厰衞.厰衞必委之番役.此軰貪殘何所不至.


 人心憂危衆目睚眦非盛世所宜有也.  上命付司知之.


source :


春明夢餘錄: 卷六十三- 錦衣衞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83246 


中國通史
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6/

中國通史
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5/

萬歷十五年

隋唐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