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宣祖昭敬大王二十年丁亥九月日)


宣祖昭敬大王二十年丁亥九月日本關白平秀吉使


[주:大明神宗顯皇帝萬曆十五年丁亥]對馬小奠橘康廣來聘日本有天皇僭號紀元而不


預國事國事聽於關白源氏爲關白累百餘年而秀吉代之秀吉本賤隷人爲關白卒伍善戰積功爲大


將至假關白秀吉回軍戰捷仍纂關白位攻殺不附


已者用兵四克竝呑諸島提封六十六州鍊精兵百


萬日本之盛古未有也秀吉志滿意得遂欲侵犯中


國以前歲舟犯江浙終未得意謀先據朝鮮從陸進


兵遂使康廣來求通信書辭甚倨有天下遞朕一握




之語而我國邈然不知其故上以日本乃纂弑之


國不可接待其本使當以大義諭送諸臣以爲化外


之國不可責以禮當依例接待上從之但答書契


而不許送使前提督趙憲上疏曰今此日本之使有


[주:重峰上疏]何名義乎臣之臆料則不過如季平子之逐昭公而


行成於齊晉司馬昭之弑魏主而示威於吳蜀內掩


放弑之迹外索徵求之漸以爲興兵作賊之釁者也


是果愛我敬我而交使乎世有魯連胡銓其必抗義


極言以斥其人而側聽累日未聞有倡義告絶之謀


是可謂國有大臣乎項羽之强天下無敵而漢王一






數弑帝之惡則匹夫塞氣諸侯寡助新酋雖强未必


及於項羽十島雖偏不無忠義之士矣若聞國家聲


大義以黜請成之使則自有相感之理遠激于憬彼


之徒爲舊主報仇自有其人矣寧知駕海窺我之日


自不無逆亮之見殲乎又曰宋有臘冤時有小官言


今無策只有起劉元城陳了翁作相則冤不戰而自


平臣願亟召朴淳成渾等使進大務强幹固本則虜


之憑凌雖未可及止而猶有扶將危亂之謀矣疏入


朝廷譁然以爲妖妄上命焚其疏是歲三月倭


兵三十般忽自嶺南外洋直到興陽損竹島水使沈巖使鹿島萬戶李大源嘗敵而擁兵不救大源遂以


孤軍獨進死之是夜倭亦遁歸遂無形影野朝駭惑


先是南邊之民多爲官長所侵撓逃入日本至是倭


以康津叛民沙火同爲嚮導而來蓋欲嘗我之兵力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View.jsp?mode=&page=1&fcs=&fcsd=&cf=&cd=&gb=&aa10up=kh2_je_a_vsu_20226_000&aa10no=kh2_je_a_vsu_20226_001&aa15no=001&aa20no=20226_001_0001&gnd1=&gnd2=&keywords=&rowcount=10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http://yoksa.aks.ac.kr/jsp/aa/VolumeList.jsp?aa10up=kh2_je_a_vsu_20226_000&aa10no=kh2_je_a_vsu_20226_001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http://yoksa.aks.ac.kr/dataFiles/img/book2/2/JE_A_20226/JE_A_20226_001_000021.gif


宣廟中興誌 선묘중흥지
http://yoksa.aks.ac.kr/dataFiles/img/book2/2/JE_A_20226/JE_A_20226_001_000022.gif


 亂中雜錄(난중잡록) 조경남(趙慶男)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8010&nodeId=NODE07373688


大東野乘대동야승,대동야승
http://folkency.nfm.go.kr/cn/topic/%E5%A4%A7%E4%B8%9C%E9%87%8E%E4%B9%98/6104



大東野乘대동야승


彙編了朝鮮時代的野史、雜文集共72卷72冊的叢書。


據推測是在肅宗末年到英祖、正祖期間編纂而成的。


首爾大學的奎章閣本手抄本,是迄今為止唯一流傳下來的作品。《大東野乘》共收錄了59 種雜文,風格迥異各具一格。


歷史性的事件經過一定的改編,記錄了從士大夫社會到民間的瑣碎日常,此外,由於增加了虛構的要素,不僅內容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而且雜文的敘事方式和敘事風格也並不單一,囊括了野史、逸話、詩話、笑話、漫錄、隨筆等形式的短篇作品。



其中主要的雜文集,按照編者的生活年代按時代排序依次為,15 世紀末16 世紀初編纂的朝鮮初期雜文集有徐居正(1420 年~1488 年)的《筆苑雜記》、金安老(1481 年~1537 年)的《龍泉談寂記》。16 世紀末到17 世紀初編纂的朝鮮中期雜文集有安璐(16 世紀後期)的《己卯錄補遺》和《逸史記聞》(編者不詳)。



朝鮮中期的雜文集反映出社會、經濟、政治方面的驟變,對於關於士禍獄事的記錄,或壬辰倭亂與丙子胡亂的記錄,皆為重要的史料。




    甲辰漫錄(갑진만록) 윤국형(尹國馨)
    遣閑雜錄(견한잡록) 심수경(沈守慶)
    癸甲日錄(계갑일록) 우성전(禹性傳)
    癸未記事(계미기사) 미상(未詳)
    癸亥靖社錄(계해정사록) 미상(未詳)
    光海朝日記(광해조일기) 미상(未詳)
    光海初喪錄(광해초상록) 미상(未詳)
    己卯錄別集(기묘록별집) 미상(未詳)
    己卯錄補遺(기묘록보유) 안로(安璐)
    己卯錄續集(기묘록속집) 미상(未詳)
    畸翁漫筆(기옹만필) 정홍명(鄭弘溟)
    寄齋史草(기재사초) 박동량(朴東亮)
    寄齋雜記(기재잡기) 박동량(朴東亮)
    己丑錄(기축록) 황혁(黃赫)
    己丑錄續(기축록 속) 미상(未詳)
    東閣雜記(동각잡기) 이정형(李廷馨)
    亂中雜錄(난중잡록) 조경남(趙慶男)
    歷代要覽(역대요람) 조경남(趙慶男)
    龍泉談寂記(용천담적기) 김안로(金安老)
    柳川箚記(유천차기) 한준겸(韓浚謙)
    黙齋日記(묵재일기) 안방준(安邦俊)
    聞韶漫錄(문소만록) 윤국형(尹國馨)
    丙辰丁巳錄(병진정사록) 임보신(任輔臣)
    涪溪記聞(부계기문) 김시양(金時讓)
    師友名行錄(사우명행록) 남효온(南孝溫)
    象村雜錄(상촌잡록) 신흠(申欽)
    石潭日記(석담일기) 이이(李珥)
    謏聞瑣錄(소문쇄록) 조신(曺伸)
    續雜錄(속잡록) 조경남(趙慶男)
    松溪漫錄(송계만록) 권응인(權應仁)
    松都記異(송도기이) 이덕형(李德泂)
    松窩雜說(송와잡설) 이기(李墍)
    時政非(시정비) 미상(未詳)
    延平日記(연평일기) 신익성(申翊聖)
    五山說林草藁(오산설림초고) 차천로(車天輅)
    梧陰雜說(오음잡설) 윤두수(尹斗壽)
    慵齋叢話(용재총화) 성현(成俔)
    雲巖雜錄(운암잡록) 유성룡(柳成龍)
    月汀漫筆(월정만필) 윤근수(尹根壽)
    乙巳傳聞錄(을사전문록) 이중열(李中悅)
    陰崖日記(음애일기) 이자(李耔)
    凝川日錄(응천일록) 미상(未詳)
    逸史記聞(일사기문) 미상(未詳)
    紫海筆談(자해필담) 김시양(金時讓)
    長貧居士胡撰(장빈거사호찬) 윤기헌(尹耆獻)
    再造藩邦志(재조번방지) 신경(申炅)
    丁戊錄(정무록) 황유첨(黃有詹)
    竹窓閑話(죽창한화) 이덕형(李德泂)
    淸江先生鯸鯖瑣語(청강선생후청쇄어) 이제신(李濟臣)
    靑白日記(청백일기) 신익성(申翊聖)
    靑坡劇談(청파극담) 이육(李陸)
    秋江冷話(추강냉화) 남효온(南孝溫)
    稗官雜記(패관잡기) 어숙권(魚叔權)
    筆苑雜記(필원잡기) 서거정(徐居正)
    荷潭破寂錄(하담파적록) 김시양(金時讓)
    海東樂府(해동악부) 심광세(沈光世)
    海東野言(해동야언) 허봉(許葑)
    海東雜錄(해동잡록) 권별(權鼈)
    混定編錄(혼정편록) 안방준(安邦俊)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經略複國要編 3-序及圖

經略複國要編 3-序及圖


經略複國要編(三、序及圖)



華夷沿海圖序


歲在赤奮,餘受上命,建節(受命)青兗(山東)之墟,不寧過討。畿(音磯,京城)封密邇(靠近)江淮,外控遼海內環,脫(或許)有駭獸,征輸為難。



爰飭將吏,訪先臣湯信國之故智(曾用過的老辦法),與吾所成海圖,出而商度品處焉。校武海濱,軍容與蜃市(海市)相映,亦庶乎旌旗改色也!



何蜚語(無根據的話)至京師而朝鮮且告急矣?



二三巨公不以流言罪餘,而訝餘之譏,先一飯也,力請於朝,聖天子特敕昌經略四鎮雲。昌拜命,更退而思。



曰審知(審察明白)地圖,管子以為主兵要務,譬之奕張,置不疏遠,而斤斤守邊隅,吾知不能勝偶矣!



彼倭奴者,舍吳楚沃壤,傓(同煽,旺盛)凶威于麗國,豈真左計失當哉?



狡算得無,以我明甸服(京城附近)幽燕,北虜繞右脅而撫(同拊,拍擊)其背,吾將盤左腹而扼其吭(音航,喉嚨)也!



不爾,則世宗朝犯江南獲子女 、玉帛何限?胡今規規(淺陋)侵吾荒服(邊境)也哉!



上兵伐謀,攻心為急,存亡振旅,萬世稱義焉!為今之計,彼將卒方驕惰,巢穴未固,我集士馬風掃霆轟,何難為?



彼奴司命謬議,適符廟算,於是誓師渡江,按圖據險,伏奇轉餉,焚彼囷(qun穀倉)倉,分兵深入,寧非審知地利之明驗也乎!



昌不侫(不才),入關繪圖為說進之,主上或萬幾(政務)之暇可覽而知也。



圖由遼以迄閩廣,萬有四千里,信國公之規畫,真如棋置,犬牙盤錯,遵海(沿著海)之濱,島列門戶。大抵貴截之外洋,不止株守內地已也!



安東而南,不在節制內,安東而北,散見條置諸疏。茲說姑陳其概。



倭舶由薩摩州開洋,曆五島越琉球而南犯,過南沙入大江,則瓜儀常鎮矣。洋山而北,則太倉矣;洋山而南,則臨觀、錢塘矣。



過韭山海閘門而犯溫州也,循舟山之南而犯定海也、象山也、昌國也、台州也,正南則廣東也,稍西則福建也。



由大洋而西北入犯,則淮楊、登萊矣。正北入犯,則天津、遼陽矣。惟風所使,倭聽命於帆,而倭不能自命也!



昔人以彼寇江南為便,寇江北為弗便,此正從五島一路籌之耳。今時則不然,審與圖諳海勢矣!



洋愈大則水愈惡,島之寬隘不等,或不能多藏舟,以故大犯江南,非倭之利也。由對馬島入釜山以寇朝鮮,則晨發夕至,躍足可望焉。



朝鮮介居海中,自遼海旅順山勢直趨東南,如人吐舌。



然南北長四千里,窮島之盡,為千里者幾五,濟州島與吾狼山相對,障絕日本,不得直渡。



東、保、薊、遼者,麗國之力也,東西廣 可兩千余裡,全羅、慶尚則又彼國之門戶也。



日本欲犯吾四鎮,必轉全羅地角,候風反而行,即放舟入大洋,不能借風倒入也。壯哉天險外護神京,金湯之固,不至此矣!



若全慶失守,是亡朝鮮。已亡朝鮮,陸路可犯遼,然不足慮。遼地平夷,騎兵可騁清野,蹂之且立盡矣!



況仰攻山海關尤非易!易水路,則洛東、漢水、臨津、晴川、大定、大同、鴨綠諸江分舟四出橈(音饒,船槳),吾四鎮沿海島寨兵力何以處分?



此餘所以亟請累疏,欲暫戎全慶,以俟麗兵之強者執此之故也!



披圖(展閱圖紙)而玩海,以內海以外,如觀掌中葉,物不待深,惟力索可逆睹要領矣。又何俟予之喋喋耶?



華夷沿海圖





https://www.facebook.com/readbeforeuspeak/photos/a.1490160484569434.1073741828.1490131274572355/2066111796974297/?type=3&theater



石塘公燕行錄-初十日[권협(權悏)]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8024&nodeId=NODE07386419#none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李光濤

《經略復國要編》、《懲毖錄》、《兩朝平攘錄》、《萬曆三大征考》、《征韓偉略》



懲毖錄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Z.0000.0000-20090714.AS_BC_168&bookNum=&pageNum=



연행록 ( 燕行錄)
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grpId=&itemId=BT&gubun=book&depth=6&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BT_1413A_0010_010_0020&upSeoji=ITKC_BT_1409A&viewSync=OT



연행록 ( 燕行錄) -정유년(1597, 선조 30) 2월
http://db.itkc.or.kr/dir/pop/mokcha?dataId=ITKC_BT_1413A




石塘公燕行錄-權悏 ( 권협)

石塘公燕行錄-權悏 ( 권협)


石塘公燕行錄-初十日[권협(權悏)]


石塘公燕行錄-權悏 ( 권협)


燕行錄(연행록) 권협(權悏)



初十日[권협(權悏)]


晴。前日初昏。 宣傳官權悟持咨奏來。早起査對訖。治任越江。日已午矣。夕投宿土城人家。



十一日[권협(權悏)]


晴。曉發。過湯站。午飯于湯河邊。夕投宿伯顏洞人家。是日。譯官金汝恭齎孫軍門呈咨事。有 旨追來。卽修祗受書狀送還。



十二日[권협(權悏)]


朝晴。午陰。曉發。過薛里站。到三官廟河。氷雪消下。水深不可渡。里人持丫尙船一隻。濟人受直。而適葉遊擊到此。所持卜物。一一看載以濟。



臣使李檣。告以陪臣告急前去。一刻爲急。願先濟以去。遊擊不許。遊擊過去後。臣始得濟。日已昃矣。



遊擊所賫之物。皆得於我國者也。車輛盈路。視之可駭。遊擊亦頗忌憚臣行。及至八渡河。遊擊又坐河邊。以丫尙看濟卜物。見臣之來。卽避匿店舍。



蓋羞恥之心。不覺自發也。臣從灘流水淺處涉過。催鞭前去。未至通遠堡五里許。止宿。是日。馬摠兵以備倭防守器械督措事。巡向沿邊。入宿堡裡云。





十三日[권협(權悏)]


晴。午雪。鷄鳴發行。過通遠堡。踰分水嶺。午飯于煽馬場。冒雪行去。踰高嶺。夕投宿甜水站人家。




十四日[권협(權悏)]


晴。鷄鳴發行。踰靑石嶺。午飯于三流河邊。夕到遼東。





十五日[권협(權悏)]


晴。留遼東。早朝。臣率一行。詣都司。見官大人劉孔胤。對茶訖。問曰。告急是甚麽事。



臣令表憲告曰。日前專差譯官禹治平,金得鎰等所呈咨內事是也。賊酋兇悖。不遵 天朝約束。 冊使纔旋。淸正踵至。帶兵船六十餘隻。裝載一萬餘衆。



分據機張,西生等處。又豐茂守帶兵船六十餘艘。續到竹島。其他別起賊船。逐日絡繹出來。小邦危亡之勢。迫在朝夕。



爲此星馳告急。望老爺憐見。作速打發。陪臣不帶車輛。只要騎坐馬匹。卽刻要行。大人曰。 天朝於備倭一事。不敢少緩。必將發兵防守。



但你國審知賊必發動。然後來告。亦未晩也。表憲答曰。伊賊旣瀰漫於我國邊上。聲言衝突。勢甚鴟張。



或稱打圍。撗行於咸安,昆陽等地。或進入於晉州,豆恥津等處。踏看迤西路途。其情叵測。若待發動深入。然後來告。則 天朝雖欲救援。必無及矣。



大人曰。你說是當。卽打發。臣卽辭退。少選。大人令鎭撫四人。送銀子四兩。書示所求物件于別紙。



使之換貿以納曰。你行雖急。必須納盡此數。然後可得前去。不然則去不得云云。



觀其意。以臣行急之故。要爲刁蹬之計。第以數目。極其煩多。雖傾盡一行盤纏。不足以充其數。臣不得已。就其所求中艱備三分之一。具單子。



且給鎭撫各人面皮若干。幷還所送銀子。欲令李檣偕鎭撫往納。備陳行忙無物賫來之情。且說憲牌不敢少遲。願速打發之意。則鎭撫等發怒。



將單子及憲牌投擲於地曰。你敢以憲牌哄我耶。所求之物。都不要納。但你飛去走去。任你所爲。卽上馬揚鞭而去。挽之不得。無可奈何。因致昏暮。



十六日[권협(權悏)]


陰。夜雪。留遼東。曉頭。令館夫往請鎭撫各人。則怒不肯來云。卽令表憲,李檣往見招來。更陳告急事重。願速打發。



鎭撫等曰。你若誠心急往。則何不依我所言。勒脅需索。比昨尤甚。臣以一日之留。旣極未安。而是日。



又將不得發。憂悶塞中。罔知所爲。卽令譯官。引鎭撫。就臣盤纏所停處。一一歷視。因說今行不討車輛。只要一行員役所騎馬而已。



則其無盤纏。推此可知云云。然後鎭撫等。始頗回心。至日黑後。將單子物件。帶同李檣往納。



石塘公燕行錄-初十日[권협(權悏)]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8024&nodeId=NODE07386419#none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李光濤

《經略復國要編》、《懲毖錄》、《兩朝平攘錄》、《萬曆三大征考》、《征韓偉略》



懲毖錄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Z.0000.0000-20090714.AS_BC_168&bookNum=&pageNum=



연행록 ( 燕行錄)
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grpId=&itemId=BT&gubun=book&depth=6&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BT_1413A_0010_010_0020&upSeoji=ITKC_BT_1409A&viewSync=OT



연행록 ( 燕行錄) -정유년(1597, 선조 30) 2월
http://db.itkc.or.kr/dir/pop/mokcha?dataId=ITKC_BT_1413A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經略複國要編(二、敕)

經略複國要編(二、敕)


《經略複國要編》(二、敕)


敕兵部右侍郎宋應昌


近因倭奴陷沒朝鮮,謀犯中國,疊據李昖之奏報並我邊吏之上聞,事屬不恭,罪在不赦!


雖曾申飭督撫鎮道,並添設練兵、閱兵,諸臣猶恐禦虜防倭難於兼濟,畫地分守,罔知同心。



今特命爾前去薊、遼、保定、山東等處,經略防海禦倭軍務,爾宜查照該部,題准事理,防守要害,修()()(),()造戰船,多儲火炮,鼓舞士氣,審察倭情。



一應戰守撫剿,悉聽隨宜處置;兵馬錢糧,隨宜調度;司道將領,隨宜委遣。應與總督官計議者,從長計議而行,勿執成心,期利國事。



鎮撫以下,悉聽節制。文職知府以下,武職參將以下,有怠玩畏避應拿問者,逕自拿問,應參治者,從重參治。務求將勇兵強,戰勝守固!



倭奴敢為西犯,大軍先挫其鋒,如其畏威遁歸,亦當嚴兵慎守,務以一倭不入為功!從前防禦事情,有處置未妥者,悉聽爾計畫方略,以圖善後。



敕內開載未盡事宜,悉許便宜區處。應奏請者,奏請定奪。事寧之日,具奏回部,各鎮文武將吏及管糧官分別舉劾。



爾為重臣,受茲特簡,宜竭忠殫慮,耀武宣威,使蠢茲小丑伏斧鑽於天朝!



蕞(音最,小)爾朝鮮,荷帲幪(音屏蒙,蓋衣)于上國,膚(偉大)功克樹,露布(傳遞軍情的旗子)蚤(同早)聞,斯稱朕委任之意,爾其欽承之,故敕!




萬曆二十年九月二十六日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李光濤

《經略復國要編》、《懲毖錄》、《兩朝平攘錄》、《萬曆三大征考》、《征韓偉略》



懲毖錄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Z.0000.0000-20090714.AS_BC_168&bookNum=&pageNum=



연행록(燕行錄)
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grpId=&itemId=BT&gubun=book&depth=6&cate1=Z&cate2=&dataGubun=%EC%B5%9C%EC%A2%85%EC%A0%95%EB%B3%B4&dataId=ITKC_BT_1413A_0010_010_0020&upSeoji=ITKC_BT_1409A&viewSync=OT



연행록(燕行錄) -정유년(1597, 선조 30) 2월
http://db.itkc.or.kr/dir/pop/mokcha?dataId=ITKC_BT_1413A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經略複國要編(一、提要)

經略複國要編(一、提要)


經略複國要編(一、提要)


《經略複國要編》提要


富陽繆鳳林


《經略複國要編》十四卷,附二卷,明宋應昌編撰。


應昌,字思文,別號桐崗。其先會稽郡人,後徙仁和。生嘉靖十五年丙申十月,嘉靖四十四乙丑第二甲進士,卒萬曆三十四年丙午二月,年七十一。


未為經略前,官至大理寺卿,事蹟詳黃汝亨所撰行狀《寓林集》卷十七。



萬曆二十年五月,日本寇朝鮮,陷王京,朝鮮王李昖(音岩)奔義州求救。


七月,副總兵祖承訓率師與倭戰於平壤,敗績,中朝震動!


八月,以應昌為兵部右侍郞,經略備倭軍務。


二十一年小二月,應昌還朝,改顧養謙經略。



是編即紀其在經略任內及事後疏奏、文移、檄牘、函劄,旁及各部題奏、朝鮮謝諮排次載之。



題曰《複國要編》者,以殫力(竭盡全力)彌年(整年)朝鮮已失土地,舉尺寸還之故主(卷十二,與李臨淮侯書)。



所謂複累朝恭,順之屬國也(卷七,敘恢復平壤、開城戰功疏)。



首列神宗敕諭及華夷沿港圖序、沿海四鎮、朝鮮圖及圖說,圖與圖說,即二十二年三月進呈底稿(卷十三,恭進海圖倭物疏)。序則述任事之終始與繪圖為說之本末也。



次附朝鮮乞援疏及部垣台諫條議疏略,略可考見朝鮮危急及廷臣論議之狀。



次正文十四卷,所載疏奏移檄等題目,下附記月日。



卷一至卷七,自二十年九月訖(音砌,完了,終結)二十一年三月,每卷一月。


卷八至卷十二,自二十一年四月至閏十一月。除卷十為一月外,餘皆二月。


卷十三,自十二月至二十二年三月。


卷十四,自四月至十月,則辭職,交代及當辭職前與辭職後奏疏也。


末附兵部、禮部等章疏及日使小西飛稟帖(日使名藤原如安,為小西行長侍。史冒小西氏為飛彈守。此雲小西飛彈守,”彈“或作”馬單“)。


禮部最後一本,議秀吉封爵奉旨,平秀吉准封日本國王。據談遷《國榷》及《明史》,乃萬曆二十三年正月事。


《國榷》又載二月辛亥,封平秀吉為日本國王詔。而是編無之,則其成書之時,猶未及見是詔,蓋亦在是年春矣!



豐臣秀吉以不世出之梟雄,起人奴而主大國,猶未厭其所望。



萬曆十八年(日本後陽成帝天正十八年),已平定全國,因朝鮮使者贈書于朝鮮王言,”將一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風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朝鮮人安邦後,隱奉野史別傳壬辰錄)



翌年,命九鬼嘉隆造大艦船千艘,頒朝鮮地圖,分八軍以向八道。以加藤清正、小西行長將第一、第二軍,迭(輪流)為先鋒。別置水軍,水、陸凡十五萬人。



時朝鮮承平久,兵不習戰,李昖又湎(音免,沉迷)酒弛備,猝島夷發難,望風皆潰。自二十年五月出兵,至七月,八道幾盡沒,旦暮且渡鴨綠江(《明史-朝鮮傳》)。明以朝鮮為國藩籬,在所必爭,以應昌為巡撫山東時,已謂倭奴情形已著春泛,可虞有先見,明因命為經略。



此後應昌之謀議、中倭之爭戰及當時內外情形,皆可於是編考知,且多足補中日史乘所未備。如應昌進兵之時日,《明紀》、《明史紀事本末》及《明史》等都無可考行狀,及錢世楨《征東實記》亦載焉不詳。



據是編,則應昌以九月二十六日受敕,首途一面佈置各地防務,一面調將檄兵,搜集芻(音雛,喂牛馬的草)糧、軍火、器械。十月,終至山海關。十一月,進駐遼陽,以倭奴畏寒,欲於十一月中旬發兵,而大將李如松尚羈寧廈,屢失事機。



不得已,于十二月初三先發吳惟忠,初四又發錢世楨,主問所,領兵渡江。



初八,如松至軍,大兵遂於十六日東進,二十五日誓師渡江,二十九日至朝鮮。二十一年新正初四,至安定館。六日,抵平壤矣!



正月初八,平壤之捷,《明史》及倭史多歸功如松。



觀此編三、四、五諸卷,則戰前之預備、臨戰之方略,皆出於應昌之計,慮當時石星(兵部尚書)計無所出,欲倚沈惟敬以成和議,不悅。



應昌之主戰,廷臣亦多尚客氣,而事掣肘,各處應調之兵,半以老弱充數,總計不足四萬。而如松意義甚盛,尤須隱忍下之,又恐倭人乘虛入犯山東沿海,其處境之困難至矣!



二十七日,碧蹄館之戰,如松以輕敵至敗。



觀二十一日與如松書,言”前者平壤倭奴雖眾,猶屬一枝,攻之宜急。今各路者總歸王京,其勢大合,且去愛州道路千里,其為當慎,視前尤甚!必須俟我芻糧、軍火、器械並集充裕,然後進剿,方策萬全!"



又二十五日與如松書,二十七日檄如松(皆見卷五),二月初三檄如松及與如松書(時如松敗讀未至),皆勸如松緩進。初三與石星書言“李提督每每嗔人說倭盛,止見彼易與為敵”(皆見卷六),則如松之敗,固在應昌意料中矣!



日史稱此戰大破明軍,斬首一萬,追北至臨津,擠明兵于江,江水為之不流(日本外史,卷十六)。吏科給事中楊廷蘭一本亦言“碧蹄一戰,士馬物故者過半”,雖可證是編陣亡官兵二百六十四員名,陣傷官兵四十九員名(敘恢得平壤、開城戰功疏)之偽,


然觀卷五,二十五日報石星書言“我兵過朝鮮者僅三萬六千餘,傷、斃平壤者又近千餘”。



卷七,辦楊給事論疏言“所調兵為事完之日,一一臣當發還,原冊可稽,見在兵馬可驗”,後雖加入劉鋌川兵五千,至撤兵時,除撤回李如松等所領兵外,應昌猶議留二萬。則此役傷亡之數要,亦不能過大矣!



又如行長欲和日使言,出惟敬彌縫,且言行長以封王為王於明,觀是編附載兵部等衙門與藤原如安問答及如安稟帖,將本國一應人員姓名開報,則行長主持和議,及為秀吉乞封,實有決心。




蓋行長與清正不睦,意秀吉必以受封為榮,而己得藉此固寵,故與惟敬勾結。至後日,秀吉裂冠毀冕,則非行長所及料矣!



惟王京之退,實以當時日兵大疫,糧食不給,三奉行與行長等懷歸之故。釜山之撤,則彈正小弼強諫秀吉與肥後內亂使然。



應昌以前者為許和之效,後者為防守之績,與當日情事不符!又德川家康輩智勇謀慮遠非行長等所及,而應昌惟知有行長、清正。



卷十一,初八報石星等書言“日本舊主不侫,原未有聞”,似不知日本除關白外尚有國王,則其於日事固亦未甚了了耳!



應昌為經略時,年已五十七,萬曆二十一年召還後,翌年三月歸隱孤山,絕口不談東事。本書卷十四,十月二十一日辭免恩蔭疏言“在稽留峰下冷泉亭側,率妻子而躬耕南畝,抱弱孫而徜徉北牖(音友,窗戶)”,參以行狀及妻顧淑人墓誌(《寓林》卷十),應昌晚年生活歷歷可考。



《國榷》二十二年九月後,于應昌即無記載。二十五年之役,朝廷論議,亦無人提及應昌,應昌是時已若物外人矣!



應昌死後,朝廷無恤典,顧淑人墓誌稱“守一為母乞銘”,在應昌歿後十七年。時應昌猶未葬,蓋守一念其父功,終必不泯,故留以有待,然應昌之功,終不得白。



今《寓林集》無應昌碑傳志銘,《明史》亦無應昌傳。《國榷》於退職公卿卒,時例書卒年,及事略于應昌亦失載。惟杭城孩兒巷西有經略華夷石坊,傳系表應昌之裡者,今其跡尚在耳!



其書,則萬曆末王在晉之《海防纂要》曾錄其華夷沿海圖序(《海防纂要》卷三,作華夷沿海經略序)及奏疏數篇(見卷四,皆節錄),題曰“平倭複國編”,不著卷數。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史部別史類著錄曰“宋應昌《朝鮮複國經略要編》六卷”,蓋誤冊數為卷數,明志雜史類因之省去“要編”二字,皆與今名微異。



乾隆時,列為禁書,見軍機處奏准全毀書目(蓋書名“複國”,為滿人所諱言,其內容實與建夷無關也),四庫館臣遂亦未敢著錄。




惟于論侫,繼國《兩浙兵制》,時力斥應昌之罪與此書之失!曰此書(《兩浙兵制》)中倭警始末,載朝鮮國王奏二十一年九月、十月、十一月倭賊仍于慶州機張縣、蔚山郡麗陽縣、梁山郡等處肆意攻掠,而經略宋應昌為倭奏請封貢。乃即在此數月內,則倭之請貢非實可知。



又載充龍港船商,許豫偵知倭賊,初敗於平壤,即食盡矢窮,思逃無路,乃以封貢議和,是墮其計。又稱倭賊素詐,議和後新造大艘十餘隻,將欲為亂,恐和非實,與李昖所奏情事相符,乃應昌力主和議,反斥李昖妄奏。是二十四年日本之叛,應昌罪無可辭!



此書(《兩浙兵制》)實可以曲證史事,而應昌所著《經略複國要編》于李昖之奏、許豫之偵、遼東巡按之訐(音結,揭發隱私)概不錄入,則自張其功而匿其短也!此書(《兩浙兵制》)又可以勘(校正)其謬矣(《四庫》總目子部兵家類存目)!



按應昌自始主戰,與封事始終不涉行狀,辨之甚悉。以是編考之,二十一年正月初五,報三相公(王錫爵、趙志皋、張位本)、石本兵(石星)、許兵科書曾言:“惟敬之謀,斷不可從”(卷五)。



碧蹄敗,猶議增兵益餉進取王京,徒以如松稱病、將士思歸、石星一意和議,始附眾論,然猶力持撤兵必在三事遵行之後。



及倭退釜山,嚴令諸將追擊。至送還王子、陪臣,倭移西生浦,尚竭力歸畫留兵防守。



其八月二十九日,講明封貢疏,申明始末,講貢之說,並陳計處倭情之機(卷十)。亦惟以封貢為一時權宜之策。



九月中,檄宋大斌、檄劉黃裳、檄分守道等皆計畫留守,事報王錫爵、石星書,則論防兵之不可少。其諭示朝鮮王臣設險守國,攘外安內之政,尤言之再三(皆見卷十一)。



十月二十九日報石星書言許儀後既有密書雲“關白名雖求貢,其實欲明年窺犯中國,欲各海隅急行提防”等語,胡不可信“今日姑與封號,不過為一時羈縻之計,中國沿海之防何可一日玩弛”云云,較許豫之偵,言之尤為透徹,倭之請貢非實,應昌固已知之。



提要所雲奏請封貢、力主和議、斥李昖妄奏,皆非事實。



十二月初八慎留撤酌經榷一疏,以留守為經、封貢為榷,言:“朝鮮為薊、遼、保、東喫緊屏翰,全羅、慶尚系朝鮮一國喫緊門戶,今日禦倭之計,惟守朝鮮為至要。守朝鮮之全羅、慶尚,則尤要也!



今之留兵,必不可撤于餘倭未去之時、朝鮮未備之初。遽(急、速)爾撤之,萬一倭眾渝盟,乘虛入犯朝鮮一國,決難居守!



待彼複據中國,難免無事,則四鎮沿海徵調兵餉,恐不止一萬六千已也(卷十三)!”




翌日,即上疏乞賜罷免,恭報交代。自後顧養謙一意主和,力主撤兵。卒有二十五年之役,是日本之叛!



正坐不用應昌之說,而曰“罪無可辭”,撰提要者,固未嘗細讀是書也(至不錄許豫之偵、遼東巡按之訐等,蓋應昌之書體例使然)!




應昌東征時,袁黃、劉黃裳二贊畫參與密務,後袁黃以條陳征倭之不利,與應昌分歧,劉黃裳則始終其事。



《千頃堂書目》載“劉黃裳東征雜記”,惜今未見其書。



《千頃堂書目》又有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五卷(第四卷紀倭犯朝鮮事),毛瑞征《萬曆三大征考》五卷(三、四兩卷言關白事),蕭應宮《朝鮮征倭紀略》一卷,沈思賢《經略複國情節》二卷,王士琦《封貢紀略》一卷,



及楊伯珂《東征客問》、熊尚文《倭功始末》與不知撰人之《東事紀實》、《東封始末》、《關白據倭始末》等。



書中惟《兩朝平攘錄》---四庫雜史類存目著錄,北平圖書館尚有其書。《三大征考》,日本亦有傳本。余皆存亡莫蔔。



是書諸家亦罕見著錄,惟本館與北海圖書館藏有萬曆刊本。壬癸之際,日本駐寧領事館托人來館傳錄。



今特付影印,並附錄黃汝亨所撰行狀與顧淑人墓誌銘於後,以廣其傳雲。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李光濤

《經略復國要編》、《懲毖錄》、《兩朝平攘錄》、《萬曆三大征考》、《征韓偉略》



懲毖錄
http://kostma.korea.ac.kr/viewer/viewerDes?uci=RIKS+CRMA+KSM-WZ.0000.0000-20090714.AS_BC_168&bookNum=&pageNum=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趙錫年 :趙氏族譜

趙錫年 :趙氏族譜


趙錫年 :趙氏族譜


《趙氏族譜》,趙錫年總編輯,民國26年,石印本,線裝二冊。原本四卷,現存卷一、卷二,版心下題「香港趙揚名閣石印局存版」。



譜載商王裔孫趙錫年立志修譜,歷經18年後,因經營石印生意之便,終於達成出版族譜心願。



本譜附宋朝帝后畫像及三江鄉全圖,特別以彩色石印,印刷精美而資料珍貴。


散居廣東新會三江鄉的趙氏,係宋太宗四子、商王趙元份之後裔。



趙錫年 :趙氏族譜
http://www.2jiapu.com/album/13093.html


--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出版者不詳], 民國26年[1937]記事.(香港 : 趙陽名閣石印局存版). 2冊 : 插圖, 世系表, 肖像.

始祖 : (唐) 僖祖趙眺,字元明,號麗天.

遠祖 : (宋太祖) 趙匡胤.

入廣始祖 : (宋元之際) 趙必迎.

散居地 : 廣東省新會縣; 浙江省東陽縣, 永康縣; 及全國等地.

卷端題 : 三江趙氏族譜.

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皇明實錄跋, 明實錄歌

皇明實錄跋,  明實錄歌


明實錄、清實錄 -명실록, 청실록
http://sillok.history.go.kr/mc/main.do



朝鮮王朝實錄조선왕조실록
http://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do



皇明實錄跋


夫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盖帝王之禮樂法度。至周大備。歷代以來。沿革不同。所損益可知也。



逮夫大明。萃乎一統。猗我列聖朝治化煕洽。上法唐虞三代。儀文多取倣明制。昔我翼考庚寅。得大明實錄四百六十一卷而尊閣之。



帝王家禮樂法度。實在于是。我皇上陛下聖知天縱。道冠百王。重恢弘業。光登大位。邦命維新。肇擧天子之禮。



上自郊廟祭祀詔制命令。以至冕章車服節文制度。槪多攷例于是書。聲明物采。秩然燦然。三代遺制。盡在于我矣。戊戌春。上命爲總目三冊。以便校閱。



易其粧䌙而補葺之。親叙卷首。宸藻煒煌。諄諄然詔勖之。寔我皇上述先繼志之盛擧。而有以開星雲文明之治。光前裕後。爲萬世監法。於戲猗矣。



皇明實錄跋
http://db.mkstudy.com/mksdb/e/korean-literary-collection/book/reader/8840/?sideTab=toc&contentTab=text&articleId=1314442


--


明實錄歌 幷序


明列朝實錄四百六十有一卷。起自洪武。止于天啓。若崇禎實錄則以甲申之變。未暇纂述歟。此書盖史館 舊藏 谷氏之所據修全史者。而後孫窮窶不能守。



流落人間也。歲己丑冬。余從國使入燕。與李君錫汝同舘。李君以厚直沽諸書肆。屬余共編訂訖。載而東歸。獻于朝庋。奉於北壇之閣。



閣中文獻。自此可徵矣。嗚呼。覽是書者。雖窮髮騈趾之人。莫不咨嗟悼嘆流涕痛哭也。况我東國遺民。有龍蛇再造之恩。而百世不能忘者哉。



李君顧家貧時詘。而乃出捐千金。爲國家辦盛擧。少無幾微色。苟非有古義士風者。烏能如是乎。遂爲賦長歌。庸識其事云爾。



四百六十一卷明實紀。當時史才稱谷氏。一統二百八十年。天啓爲終洪武始。禮樂刑政燦典章。山川郊廟精禋祀。祖功宗德奠九區。文謨武烈垂萬禩。



滄桑百變崇禎朝。嗚呼帝亦明天子。大廈固難一木支。四十九相空唯唯。竪碑黨籍有東林。執策赴亂無南史。但見爆火起金宮。未聞遺音傳玉几。



左有記事右記言。舊臣應泰今皇旨。犬啣膏燭秘書省。蠅頭細字番黃紙。豊潤之谷後式微。此本流落燕南市。三蝕神仙老脈望。瑟縮不敢來容嘴。



槐肆雖非石室藏。神物守護猶相俟。朝鮮使者舘玉河。摩挲永嘆窮朝晷。西堂書儈黠於鬼。察眉索價高如彼。不惜千金買全部。嗟哉李君慷慨士。



史有邦禁不示人。門蠟炬中宵紫。老眼讀盡天下書。紙上拭花編屈指。一字一涕涕無從。斗酒未澆胸碨礧。豈意今夕親見之。存亡肉骨恩浹髓。



大車檻檻渡鴨江。箕尾仰看文虹起。拱北門開尺壇高。壇前日月尊閣庋。大國文獻在小邦。夏禮殷禮徵宋杞。不購象犀珠玉購此書。國富家貧心獨喜。



嗟哉李君慷慨士。天心感激嘉曰爾。




明實錄歌 幷序
http://db.mkstudy.com/mksdb/e/korean-literary-collection/book/reader/8788/?sideTab=toc&contentTab=text&articleId=125757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明實錄總目


附刊


明□宗□皇帝實錄不著撰人。據梁鴻志影印本影印。原本分五卷,惟未標卷數。

崇禎實錄十七卷不著撰人。據本所藏嘉業堂舊藏鈔本影印。

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十四卷 存十三卷明李長春撰。據本所藏抱經樓舊藏鈔本影印

崇禎長編 存六十六卷據本所藏鈔本影印 又二卷據中國歷代逸史叢書本影印

皇明寶訓四十卷明呂本校。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刊本影印

大明神宗顯皇帝寶訓 存十二頁據本所藏內閣大庫舊藏明內閣精寫本影印

大明光宗貞皇帝寶訓 存七頁據本所藏內閣大庫舊藏明內閣精寫本影印

大明熹宗悊皇帝寶訓 存五十三頁據本所藏內閣大庫舊藏明內閣精寫本影印


--


後記


校印明實錄序的初稿,撰寫於民國四十九年秋,承適之先生濟之先生及陳勞二先生賜閱一過。其後修訂登於本所集刊三十二本,今又修訂印於此。



序文中曾開列校勘明實錄所據各本,其中未提國會圖書館所藏明萬曆刊本皇明寶訓,這因為國會圖書館本寶訓微捲係五十年秋購得。



中央圖書館所藏明仁宗宣宗英宗寶訓,係上一刊本的零本,已與實錄對校一過,此在序文中已提到。



國會圖書館太祖寶訓,於去秋校訖。太宗寶訓、憲宗至穆宗五朝寶訓,則尚待與實錄對勘。



序文中提到的明實錄人名索引及明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承濟之先生同意,已於去秋開始編製。其中明太祖實錄人名索引已編成初稿,本年當可付印。



明代文集篇目浩繁,分類不易,明代文集碑傳篇目索引可能先編好付印。



校印本明實錄的內封面,係適之先生本年二月二十三日晚十時在臺北福州街寓所所寫。而翌日先生卽因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過度操勞,心臟病作逝世。



內封面所題的字,將是胡先生用毛筆最後所寫的字了。胡先生學問淵博。操守與風度之佳,為近世所罕見。其謙虛慈祥,奬掖後進,這也是令人感念難忘的。



史語所校印明實錄,需獲得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甲庫書的微捲,胡先生為此曾寫了一封長達幾千字的信,請美國國會圖書館將微捲送一全份與史語所。



這些微捲的底片,是胡先生在駐美大使任上,徵得政府同意,委託國會圖書館攝製的。胡先生在信中曾詳細徵引當年他與國會圖書館往來有關函件。



這一封信寄出,國會圖書館僅囘信告以收到來信,幾個月之後纔正式囘信同意。信中說,曾查閱舊檔,胡先生所說都不錯;



在信中並大大的恭維胡先生當年惠允攝製善本甲庫書微捲,因為這方便了西方學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



胡先生起初見國會圖書館遲遲不表示同意,還以為接洽不成功;及得此信,遂大為高興。



現在史語所校印本明太祖實錄卽將印好,而先生已歸道山。音容宛在,請益無從。謹誌於此,以示哀思。



明太祖實錄的影印,開始於去年六月,至本年六月纔能印好,這因為根據posi-tive微捲用洗像紙放大的黑底白字照片,需要塗墨及用白粉描。



這些塗墨及用白粉描的照片,經發現有誤,遂由彰健及助手四校,將錯誤一一改正。



及照相製版,印出校樣,又發現有些字的筆劃未能印出,遂又三校,令廠商修版,這樣一來,就印得太慢了。太宗實錄以下各朝實錄的影印,勢需改變辦法。



我們將以positive微捲直接放大於軟片上,再製版;或根據Ozaphane negative microfilm reproduction放大製版,現在還在審愼研究中。



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十八日謹記


--




影印說明

《清實錄》影印本,包括《滿洲實錄》、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實錄,以及附印的《宣統政紀》,合計四千四百三十三卷。



它是清朝歷代皇帝統治時期的大事紀。用編年體詳盡地記載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國故。



清朝十二個皇帝,有十一個編纂了實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在位三年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了,仍由原修《德宗景皇帝實錄》人員編纂了一部《宣統政紀》。



此書雖不用實錄名稱,體例則與實錄無異。清朝沿襲自唐代以來的舊制,上一代皇帝死後,由新繼位皇帝特命大臣開館纂修實錄。



清代實錄館是一個臨時機構,開館後,從宮內調取上諭、硃批奏摺,從內閣調取起居注及其它原始檔案,由纂修官理清年月,按纂修凡例加以選編。



因此,《清實錄》是經過整理編纂而成的現存的清史原始史料。為研究清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必須憑藉的重要文獻。



但在清代,實錄從未刊布,只繕寫若干部藏在京師(北京)、盛京(瀋陽)兩地的宮禁裏,能夠讀到它的人極少。



為了給清史研究者提供方便,使這部四千多卷的大書能夠比較廣泛地流傳,現在把它影印出版,公諸于世。



--



《清實錄》寫本及現存情況


滿洲實錄


《滿洲實錄》共有四部。這部書每頁三欄,用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並有圖。第一部繪寫本成書於天聰九年(一六三五),第二、三部繪寫於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第四部繪寫於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



四部實錄分別收藏在乾清宮、上書房、盛京、避暑山莊[一]《國學文庫》第九編《滿洲實錄》是據舊抄本重印,書後清高宗《敬題重繪太祖實錄戰圖八韻》「重繪傳奕世」句注:「……茲復命敬繪此冊,貯之避暑山莊,以便披閱,永凜守成。」可以為證。。我們現在見到的只有上書房本,今收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一九三○年遼寧通志館曾據盛京本影印,無滿文、蒙文。一九三四年遼海書社又據以重排。圖縮小四分之一。



太祖至穆宗十朝實錄



這十朝實錄究竟繕寫幾部,歷來說法不一。一九二五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後,開始清點實錄,所見太祖、太宗、世祖(以上三朝實錄為雍正、乾隆間校訂本)、



聖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十朝實錄滿、漢、蒙文本各有四部。



另外,盛京崇謨閣藏有十朝實錄滿、漢文本各一部,共計滿、漢文本實錄各五部。蒙文本實錄各四部。



這五部漢文本實錄習慣上按裝潢和開本大小,被稱為大紅綾本、小紅綾本、小黃綾本[二]大紅綾本,書用涇縣榜紙,畫朱絲欄,蝴蝶裝,



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每卷前面均有敕修大臣名單(《德宗景皇帝實錄》每卷前無敕修大臣名單)。



小紅綾本,書用涇縣榜紙,畫朱絲欄,一般線裝,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小黃綾本,一般線裝,每半葉八行,行十九字。。



大紅綾本兩部。一部收藏在皇史宬,現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一部收藏在盛京崇謨閣,現藏於遼寧省檔案館。



小紅綾本兩部,一部收藏在乾清宮,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一部收藏在內閣實錄庫[三]這部實錄當時移交「國府文官處」,



現收藏在什麼地方,有待進一步調查。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另藏有《高宗純皇帝實錄》六十五卷、《仁宗睿皇帝實錄》二十二卷、《宣宗成皇帝實錄》一百四卷,當是這部小紅綾本的殘本。。



小黃綾本一部,收藏在內閣實錄庫,現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德宗實錄

《德宗景皇帝實錄》有兩部,一部大紅綾本,收藏在皇史宬。現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進實錄表》所署日期是「宣統十三年十二月」(一九二二),



已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一八七五)至光緒二十一年九月(一八九五)部分,共缺三七六卷。



一部小紅綾本,現藏於遼寧省檔案館,《進實錄表》所署日期是「宣統十九年」(一九二七),也已殘缺不全。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完整的《德宗景皇帝實錄》定稿本。我們稱它為定稿本,因為它每卷前面都有監修總裁、正總裁、副總裁等閱簽字樣,



有的卷中夾有要修改的簽條,經查勘正文,大都已照簽條作了改正。有的簽條雖然稿本正文未改。



而清抄後的大、小紅綾本都已照簽條改正了。凡稿本正文中勾改的地方,大、小紅綾本也均已改正。可以證明,大、小紅綾本確是據此清抄的。




宣統政紀

《宣統政紀》有一部大黃綾本,原由溥儀本人收藏,七十卷。現藏於遼寧省檔案館。遼海書社一九三四年據清史館所存稿本印行,四十三卷。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宣統政紀》定稿本[四]《德宗景皇帝實錄》、《宣統政紀》定稿本,每卷為一冊,每半葉八行,行十九字。



絕大部分都注明史料來源。,卷數同大黃綾本。


--


청실록 清實錄

    影印說明

    寫本及現存情況

    前三朝實錄的修改

    清實錄的影印本

    附:影印清實錄所據底本詳表



    滿洲實錄 (1583년~)

    太祖高皇帝 (1616년~)
    太宗文皇帝 (1626년~)
    世祖章皇帝 (1643년~)
    聖祖仁皇帝 (1661년~)

    世宗憲皇帝 (1722년~)
    高宗純皇帝 (1735년~)
    仁宗睿皇帝 (1796년~)
    宣宗成皇帝 (1820년~)
    文宗顯皇帝 (1850년~)

    穆宗毅皇帝 (1861년~)
    德宗景皇帝 (1874년~)
    宣統政紀 (1908년~)




明實錄、清實錄 -명실록, 청실록
http://sillok.history.go.kr/mc/main.do




朝鮮王朝實錄조선왕조실록
http://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