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皇甫湜 : 韓愈神道碑

皇甫湜 : 韓愈神道碑

韓氏出晉穆侯。晉滅武穆之韓,而邑穆侯孫萬於韓,遂以為氏。後世稱王。漢之興,故韓襄王孫信有功,複封韓王,條葉遂著。後居南陽,又隸延州之武陽。拓跋後魏之帝,其臣有韓茂者,以武功顯,為尚書令,實為安定桓王。次子均襲爵,官至金部尚書,亦能以功名終。尚書曾孫叡素,為唐桂州長史,善化行於江嶺之間,於先生為王父,生贈尚書左仆射諱仲卿。仆射生先生。

先生諱愈,字退之。乳抱而孤,熊熊然角,嫂鄭氏異而恩鞠之。七歲屬文,意語天出。長悅古學,業孔子、孟子,而侈其文。秀人偉生,多從之遊,俗遂化服,炳炳烈烈,為唐之章。

貞元十四年,用進士從軍宰相董晉平汴州之亂,又佐除州、青、淄,通漕江淮。入官於四門,先生實師之。擢為禦史。

十九年,關中旱饑,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息。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請寬民徭而免田租之弊。專政者惡之,行為連州陽山令,陽山民至今多以先生氏洎字呼其子孫。累除國子博士,不麗邪寵,懼而中請分司東都避之。除尚書都官郎中,分司判祠部。中官號功德使,司京城觀寺,尚書斂手就職。

先生按《 六典 》,盡索之以歸,誅其無良,時其出入,禁嘩眾以正浮屠。授河南令。魏、鄆、幽、鎮各為留邸,貯潛卒以橐罪士,官無敢問者。先生將摘其禁,以壯朝廷,斷民署吏,候旦發,留守尹以聞,皆大恐,令遽相禁。

有使還為言,憲宗悅曰:「 韓愈助我者。 」是後鄆邸果謀反東都,將屠留守以應淮、蔡。華州刺史奏華陰令柳澗贓,詔貶澗官。先生守尚書職方郎中,奏疏言:「 華近在國城門外,刺史奏縣令罪,不參驗,坐郡。 」禦史考實,奏事如州,宰相不為堅白本意,先生竟責出省。複比部郎中修史,主柄者不喜,不卒展用。再遷中書舍人,廷議蔡叛可誅,與眾意違,改右庶子。

十二年七月,詔禦史中丞司彰義君討元濟。出關趨汴,說都統宏,宏悅用命,遂至郾城。勢審其賊虛實,請節度使裴度曰:「 某領精兵千人取元濟。 」度不聽察。居數日,李自文城果行,無人,擒賊以獻,遂平蔡方,三軍之士為先生恨。複謂度曰:「 今藉聲勢,王承宗可以辭取,不煩兵矣。 」得柏耆,先生受詞,使耆執筆書之,持以入鎮,承宗恐懼,割德、棣以降,遣子入侍。還拜弄部侍郎。

憲宗盛儀衛迎佛骨,士女縱觀傾城,先生大懼,遂移典校上章極諫,貶潮州刺史。大官謫為州縣,薄不治務,先生臨之,若以資遷。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鮮魚稻蟹,不暴民物。掠賣之口,計庸免之,未相直,輒與錢贖。及不還,著之赦令。轉刺袁州,治袁州如潮。征拜國子祭酒,其屬一奏用儒生,日集講說生徒,官之以藝學淺深為顧,侍品豪曹遊益不留。

既除兵部侍郎,方鎮反,太原兵以輕利誘回紇,召先生禍福,譬引虎齧臃血,直今所患,非兵不足,遽疏陳得失。王廷湊屠衣冠,圍牛元翼,人情望之若大蚖虺,先生奉詔入賊,淵然無事行者。既至,召眾賊帥前,抗聲數責,致天子命,詞辯而銳,悉其機情,賊眾懼伏。賊帥曰:「 惟公指。 」公乃約之出元翼,歸士大夫之喪。功可意而複,穆公大喜,且欲相之。

遷吏部侍郎。會京兆尹以不治聞,遂以遷拜,敕曰:「 朕屈韓愈公為尹,宜令無參禦史,不得為故常。兼禦史大夫用優之。 」禁軍老奸,宿惡不攝,盡縛送獄,京理恪然。禦史中丞有寵,旦夕且相,先生不詣,固為恥矣。

械囚送府,令取尹狀決之,先生脫囚械縱去。禦史悉奏,宰相乘之,兩改其官。複為吏部侍郎,銓不鎖,入吏,選父七十、母六十、身七十,悉與三利取才,財勢路絕。病滿三月免。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裏第,年五十七。嗣天子不禦朝,贈禮部尚書。寶曆元年三月癸酉,葬河南某縣。

先叔父雲卿,當肅宗、代宗朝,獨為文章官。兄會,亦顯名,官至起居舍人。會妻之亡,先生以期衰服服焉,用報之。朝有大獄大疑,文武會同,莫先發言,先生援《 經 》引決,考合《 傳 》《 記 》,侃侃正色,伏其所詞。執女政而出,又曰:「 其賢善耳。 」必心躍色揚,鉤而遊之,內外惸弱悉撫之,一親以仁,使男有官,女有從,而不啻於己生。

交於人,已而我負,終不計,死則庀其家,均食剖資。與人故,雖微弱,待之如賢戚。人詬笑之,愈篤。未嚐一食不對客,閨人或晝見其麵,退相指語,以為異事。實嗜才技,毫細無所略,然而天下之進士而後者望風戁畏,以為瑞人神士,朗出天外,不可梯接,非有奇卓,望門不敢造。

未嚐宿貸,有餘財,每曰:「 吾明日解衣質食,今存者已多矣。 」遺命喪葬,無不如禮。俗習夷狄,盡寫浮圖,日以七數之,及拘陰陽,所謂吉凶,一無汙我。夫人高平郡君,狐前進士昶,謹以承命。湜既以銘先生墓矣,又悉敘其係葉德詔於碑,以圖永久,而揭以詞:

韓因朔封,自武之穆。厥全趙孤,天下陰福。子孫宜昌,宣惠遂王。秦絕韓祀,蟣虱有子。繼王陽翟,繼王安定。三王其爵,韓氏何盛。桂胃係雅,三祖官下。秘書發祥,追錫仆射。徑孰道荒,物喪其明。誰懇其治,先生之生。先生之武,襲蹈聖矩。

基於其身,克後其所。居歸丘軻,危解禍羅。具兮素兮,有何多。靡引而忘,天吝其施。垂升乃頹,群心孔哀。厥聲赫赫,滿華遍貊。年千世百,新在竹帛。我銘在碑,展我哀思。



皇甫湜 : 昌黎韓先生墓誌銘

皇甫湜 : 昌黎韓先生墓誌銘

韓文公墓誌銘( 並序 )

長慶四年八月,昌黎韓先生既以疾免吏部侍郎,書諭湜曰:「 死能令我躬所以不隨世磨滅者惟子,以為囑。 」其年十二月丙子,遂薨。明年正月,其孤昶,使奉功緒之錄,繼訃以至。三月癸酉,葬河南河陽,乃器而敘銘其墓,其詳將揭之於神道碑雲。

先生諱愈,字退之,後魏安桓王茂六代孫。祖朝散大夫桂州長史諱叡素,父秘書郎贈尚書左僕射諱仲卿。先生七歲好學,言出成文。及冠,恣為書以傳聖人之道,人始未信。既發不掩,聲震業光,眾方驚爆,而萃排之。乘危將顛,不懈益張,卒大信於天下。

先生之作,無圓無方,至是歸工。抉經之心,執聖之權,尚友作者,跋邪抵異,以扶孔氏,存皇之極。知與罪,非我計。茹古涵今,無有端涯,渾渾灝灝,不可闚校。及其酣放,豪曲快字,淩紙怪發,鯨鏗春麗,驚耀天下。然而栗密窈眇,章妥句適,精能之至,入神出天。嗚呼極矣,後人無以加之矣,姬氏以來,一人而已矣!

始先生以進士三十有一仕曆官。其為禦史、尚書郎、中書舍人,前後三貶,皆以疏陳治事,廷議不隨為罪。常惋佛老氏法潰聖人之堤,乃唱而築之,及為刑部侍郎,遂章言憲宗迎佛骨非是,任為身恥,震怒天顏,先生處之安然,就貶八千裏海上。

嗚呼!古所謂「 非苟知之,亦允蹈之 」者耶?吳元濟反,吏兵久屯無功,國涸將疑,眾懼洶洶,先生以右庶子兼禦史中丞行軍司馬,宰相軍出潼關,請先乘遽至汴,感說都統,師乘遂和,卒擒元濟。王庭湊反,圍牛元翼於深,救兵十萬,望不敢前,詔擇庭臣往諭,眾栗縮,先生勇行。

元稹言於上曰:「 韓愈可惜。 」穆宗悔,馳詔無徑入,先生曰:「 止君之仁,死臣之義。 」遂至賊營,麾其眾責之,賊恇汗伏地,乃出元翼。《 春秋 》美臧孫辰告糴於齊,以為急病,校其難易,孰為宜褒?嗚呼先生,真古所謂大臣者耶!還拜京兆尹,斂禁軍,貼旱糴,齾幸臣之鋩。再為吏部侍郎。薨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

先生與人洞朗軒辟,不施戟級。族姻友舊不自立者,必待我然後衣食嫁娶喪葬。平居雖寢食,未嚐去書,怠以為枕,餐以飴口,講評孜孜,以磨諸生。恐不完美,遊以詼笑嘯歌,使皆醉義忘歸。嗚呼!可謂樂易君子,鉅人長者矣。夫人高平郡君範陽盧氏,孤前進士昶,婿左拾遺李漢、集賢校理樊宗懿,次女許嫁陳氏,三女未笄。銘曰:

惟天有道,在我先生。萬頸胥延,坐廟坐行。令望絕邪,痌此四方。惟聖有文,乖微歲千。先生起之,焯役於前。廣義滂仁,耿照充天。有如先生,而合亙年。按我章書,經紀大環。唫不時施,昌極後昆。噫嘻永歸,奈知之悲。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唐宋八大家古文 -- 沈德潛選編 ; 宋晶如注釋

唐宋八大家古文 -- 沈德潛選編 ; 宋晶如注釋

唐宋八大家古文 -- 沈德潛選編 ; 宋晶如注釋

唐宋八家文読本 増評: 沈徳潜撰,頼山陽評 , 16冊(巻1−30),甲府:温故堂,明19.2

唐宋八家文読本[第1冊]巻1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4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2冊]巻2,3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5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3冊]巻4,5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6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4冊]巻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7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5冊]巻7,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8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6冊]巻9,1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9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7冊]巻11,1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0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8冊]巻13,14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1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9冊]巻15,1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2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0冊]巻17,1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3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1冊]巻19,2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4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2冊]巻21,2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5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3冊]巻23,24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6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4冊]巻25,2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7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5冊]巻27,2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8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6冊]巻29,3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9

see also :
唐宋八家文讀本--巻1-30 : 沈徳潛 評點, 頼山陽 増評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i13/i13_01056/





文章筆法辨析 : 羅君籌著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文章筆法辨析 : 羅君籌著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文章筆法辨析 : 羅君籌著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36綱

林紓 -- 韓柳文研究法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1.pdf

〈 韓柳文研究法序 〉. 今之治古文者稀矣!畏廬先生最推為老宿,其傳譯稗官雜說徧天下,顧其所. 自為者,則矜慎斂 ...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3.pdf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2.pdf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第1冊]巻之1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第1冊]巻之1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32

唐宋八大家古文 : 香港中學中國文學名著選讀簡介 -- 教學建議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3687/09.pdf

「 唐宋八大家 」是指唐、宋時期八位傑出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
鞏、王安石,這個稱號最先由明代中葉古文家茅坤(1515 – 1601)提出,但茅坤這個提法是有淵源的。

明代初年的 朱右曾經選輯韓、柳、歐陽、曾、王、三蘇等八人的文章,編成《 八先生文集 》,把他們稱為「 八先生 」,可惜此書影響不大,沒有流傳下來。

茅坤編纂《 唐宋八大家文鈔 》,正式使用「 唐宋八大家 」的名稱,由於這書流傳甚廣,影響極大,因此「 唐宋八大家 」的稱號得以確定,並一直流行至今。

後人對這個稱號並不是一致贊成的,例如袁枚就認為「明代門戶之習,始於國事,而終於詩文。故於詩則分唐、宋,分盛、中、晚;於古文又分為八,皆好事者之為也,不可以為定稱也。」(《 小倉山房續文集‧書茅氏八家文選 》)。

但是「 八家 」代表唐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已成定論,不易推翻。茅坤的選本雖然在當時「 家弦戶誦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但是對一般人來說,這一百四十四卷的選本,卷帙浩繁,很難遍讀。

沈德潛的《唐宋八大家古文》只有三十卷,對初學者來說,篇幅較為適中。他在書的序文說,編選此書的目的是「俾讀者視為入門軌涂,志發軔也。」可見這個選本是為了方便初學唐宋古文的人而編寫的。他更希望「初學者熟讀深思,有得於心,由此以覽茅氏、儲氏1所葺,並窺八家全文,更有曠然心目間者。」

本書特色

全書三十卷。卷一至卷六為韓愈文,卷七至卷九為柳宗元文,卷十至卷十四為歐陽修文,卷十五至十七為蘇洵文,卷十
八至二十四為蘇軾文,卷二十五至二十六為蘇轍文,卷二十七至卷二十八為曾鞏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為王安石文。

唐代作家中,韓愈入選的文章最多,共六卷;宋代作家中,蘇軾入選的文章最多,共七卷。入選文章最少的作家是宋代的蘇轍、曾鞏和王安石,每人只有兩卷。

選篇的多寡,顯然是根據八大家的成就和歷史地位而定,這點充分反映了編者過人的識見。入選文章,大多為舊時家塾子弟所誦習的名篇。

沈德潛對文章所作眉批、旁批和總評,考辨有關史事或分析文章的筆法結構,除了表達一己之見外,並引用前人評語,頗具參考價值。

近人 宋晶如的注釋,雖然不夠細緻詳盡,但對讀者理解文章內容,極有幫助。此書對八家的各體古文,都有選輯,例如韓愈的論說、雜著、書簡、書序、贈序、題記、表狀、傳記、碑誌、祭文等各種體裁的古文代表作,都根據性質排列在一起。

大抵現時坊間流行的八家文選本所收錄的文章,差不多都可以在此書找到。

唯一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沒有收錄柳宗元的寓言小品如《 三戒 》、《 蝜蝂傳 》、《 羆說 》,歐陽修的《 醉翁亭記 》、《 祭石曼卿文 》,蘇軾的《 記承天寺夜遊 》等膾炙人口的文章。至於歐陽修的《 秋聲賦 》和 蘇軾的《 前赤壁賦 》等不可多得的佳作,限於此書只收古文的體例,沈氏唯有割愛。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林紓 -- 韓柳文研究法

林紓 -- 韓柳文研究法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1.pdf

〈 韓柳文研究法序 〉. 今之治古文者稀矣!畏廬先生最推為老宿,其傳譯稗官雜說徧天下,顧其所. 自為者,則矜慎斂 ...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3.pdf

http://art.pch.scu.edu.tw/96research/l2.pdf

文章軌範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清代散文之特色2 : 講求技法、重視美文

清代散文之特色2 : 講求技法、重視美文

see also : 論文偶記 / 劉大櫆著. 初月樓古文緒論 / 吳德旋著. 春覺齋論文, 林紓著 / 范先淵校點, 香港 : 商務印書館, 1963.

文章筆法辨析 / 著者羅君籌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Quote :

(二)、講求技法、重視美文

清代散文作家注重實用,卻不忽視散文的文學特徵。有許多作者對自己的文章藝術要求很高,是十分重視研究散文的創作方法及其前人創作的經驗,並且高度的實踐運用。

因此有關於文章創作的專書、專著非常之多,其研究之精之細,遠遠超過前代。

如,黃宗羲的《 論文管見 》、魏標瑞的《 伯子論文 》、魏禧的《 日錄論文 》、陳維崧的《四六金針》、李紱的《 秋山論文 》、劉大櫆的《 論文偶記 》、章學誠的《 文史通義 》、林紓的《 春覺齋論文 》等,不下數十種,

各各顯現出清代散文的創作已達到高度自覺的時代,並且也是自己創作的最高原則,像黃宗羲提倡文章要有「風韻」,侯方域主張「 動色而陳 」,袁枚標舉「 自抒所得 」、「 非翻空不能見長 」,方苞要求文章要「 澄心無滓 」、寫人須有「 性姿風采 」,姚鼐講求「 神、理、氣、味、格、律、聲、色 」八大要素,這些都表現了清代散文家的藝術要求。

此外,在對於散文藝術的高度追求也注重實用為特徵的清代,往往都避免文章質木無文的產生,進而在作品中帶有強烈的文學色彩,即便是一些實用性很強的文章如序跋、墓誌、書牘等,

由於受到清代傳記散文的影響,有許多作品不再只是紀錄人物的生平,而是通過形象的刻劃,著重表現人物的精神。

如,方苞的《 陳御虛墓誌銘 》、全祖望的《 顧先生炎武神道表 》、彭績的《 袁隨園君墓誌銘 》等,都是我們值得注意的。



劉大櫆 : 論文偶記(excerpt)

劉大櫆 : 論文偶記(excerpt)

see also : 論文偶記 / 劉大櫆著. 初月樓古文緒論 / 吳德旋著. 春覺齋論文, 林紓著 / 范先淵校點, 香港 : 商務印書館, 1963.

文章筆法辨析 / 著者羅君籌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QUOTE:

1. 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 之。曹子桓 (曹丕)、蘇子由 ( 蘇轍)論文, 以氣為主,是矣。然氣隨神轉,神渾 (暢盛)則 氣灝 (浩大), 神遠則氣逸,神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為氣之主。

至專以理為主,則未盡其妙。蓋人 不窮理讀書,則出詞鄙倍 (背 )空疏。人無經濟 ( 經世濟民的主張), 則言雖累牘,不適於用。

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 若行文自另是—事。譬如大匠操斤(斧頭), 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 ( ㄜˋ;白土;成風盡堊;指匠法專精 ) 手段,何處設施 (佈置安排)?然有土木材料, 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 指寫作技巧 ),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指寫作內容)也。

神者,文家之寶。文章最要氣盛,然無神以主之,則氣無所附,蕩乎不知其所歸也。神者氣之主,氣者神之用。 神只是氣之精處。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 ( 作文方法 )耳, 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則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於讀時微會之。李翰 ( 唐代文學家)云:「 文章如千軍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此語最形容得氣好。論氣不論勢,文法總不備。

文章最要節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渺(美妙)處。

2. 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然余謂論文而至於字句, 則文之能事盡矣。蓋音節者,神氣之跡也;字句者,音節之矩也。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 音節無可度 (測度),以字句度之。

3. 音節高則神氣必高,音節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為神氣之跡。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 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陰平( 國音聲調中的第一聲 、陽平(國音聲調的第二聲。)、 上聲 (國音聲調的第三聲 )、 去聲 ( 國音聲調中的第四聲)、 入聲 (聲調短促而急 )。

現國音中已無入聲, 入聲字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之中;例如屋、竹、玉、谷),則音節迥異, 故字句為音節之矩(法則﹑常規)。積字成句, 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4. 文貴奇,所謂「 珍愛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 有奇在筆者(筆法), 有奇在丘壑者 ( 意境深遠), 有奇在氣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為奇;氣奇則真奇矣;神奇則古來亦不多見。 次第 (次序)雖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 自是文家能事。

揚子《太玄》、 《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氣最難識,大約忽起忽落, 其來無端,其去無跡。

讀古人文,於起滅轉接之間,覺有不可測識處,便是奇氣。奇, 正與平相對。氣雖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謂奇。奇者,於一氣行走之中, 時時提起。太史公(司馬遷)《伯夷傳》可謂神奇。

5. 文貴簡。凡文,筆老 (筆法老練 ) 則簡, 意真則簡,辭切 ( 言辭準確切要 ) 則簡, 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 ( 含蓄深厚 ) 則簡, 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程子云:「 立言貴含蓄意思,勿使天德者眩, 知德者厭。」此語最有味。

6. 文貴變。《易》曰:「虎變文炳,豹變文蔚。」( 文炳、 文蔚皆指外表鮮明,比喻文采)又曰:「物相雜( 相 互雜錯」,故曰文。」故文者,變之謂也。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 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 ( 韓愈)能之。

7. 文法有平有奇,須是兼備,乃盡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開,實字多,虛字少。 典謨訓誥 ( 指《尚書》,典、謨、訓、誥, 皆《尚書》中的篇目。 ),何等簡奧,然文法自是未備。至孔子之時, 虛字詳備,作者神態畢出。《左氏》情韻並美,文采照耀。

至先秦戰國, 更加疏縱( 自由放縱 )。漢人斂之, 稍歸勁質,惟子長 ( 司馬遷)集 其大成。唐人宗漢,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縱,而失其厚茂, 氣味亦少 ( 稍) 薄矣。 文必虛字備而後神態出,何可節損?然校蔓軟弱,少古人厚重之氣,自是後 人文漸薄處。史遷句法似贅拙,而實古厚可愛。

8.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 ( 就物,憑藉著具 體的事物 ) 以明理,情不可以顯言也,故即事( 就事, 憑藉著具體的故事 ) 以寓情。即物以明理,《莊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記》之文也。

9. 凡行文多寡短長,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學者求神氣而得之於音節,求音節而得之於字句,則思過半矣。其要只在讀古人文字時, 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 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論文偶記 / 劉大櫆著. 初月樓古文緒論 / 吳德旋著. 春覺齋論文, 林紓著

論文偶記 / 劉大櫆著. 初月樓古文緒論 / 吳德旋著. 春覺齋論文, 林紓著 / 范先淵校點
香港 : 商務印書館, 1963.

文章筆法辨析 / 著者羅君籌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王陽明 : 但衡今的《王陽明傳習錄札記》 ( 毛筆手抄本)

王陽明 : 但衡今的《 王陽明傳習錄札記 》 ( 毛筆手抄本)

王陽明文廟和 王文成公祠兩組建築包括王陽明的塑像,全部在文革被平毀無遺。

陽明先生

連日本人都視為神明既 明代勁人,俾死毛狗咁玩法 . . .

如果我係日本人 都睇唔起你班支那豬 . . .


美籍華人學者 陳榮捷列出中國和 日本的主要傳習錄注評共 32 種。

其中較重要的有但衡今的 《 王陽明傳習錄札記 》 ( 毛筆手抄本)。[1]陳榮捷認為, " 劉宗周而後, 能深入陽明妙諦, 而專從性理評論者, 只但氏一人. 研究傳習錄者, 非畢讀弗此書不可。"[2]

文革期間部分被毀文物清單
http://forum7.hkgolden.com/view.aspx?type=CA&message=3424410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古文關鍵 : 吕祖謙, 卷上

古文關鍵 : 吕祖謙, 卷上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6046920.cn

古文關鍵 : 吕祖謙, 卷下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6046921.cn

陳雲 : 捱一排啦,5年內必有暴動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唐宋八大家文体弁 : 高林五峯編, 東京:谷風社,明26.12

唐宋八大家文体弁 : 高林五峯編, 東京:谷風社,明26.1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423

----

唐宋八家文読本 増評: 沈徳潜撰,頼山陽評 , 16冊(巻1−30),甲府:温故堂,明19.2

唐宋八家文読本[第1冊]巻1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4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2冊]巻2,3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5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3冊]巻4,5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6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4冊]巻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7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5冊]巻7,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8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6冊]巻9,1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09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7冊]巻11,1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0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8冊]巻13,14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1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9冊]巻15,1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2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0冊]巻17,1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3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1冊]巻19,2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4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2冊]巻21,2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5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3冊]巻23,24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6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4冊]巻25,2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7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5冊]巻27,2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8

唐宋八家文読本 [第16冊]巻29,3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19

----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 : 岡三慶編, 8冊(14巻),東京:豊文堂,明15.4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第1冊]巻之1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32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第2冊]巻之2-3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33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第3冊]巻之4-5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34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第4冊]巻之6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35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第5冊]巻之7-8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36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第6冊]巻之9-10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37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 [第7冊]巻之11-1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38

唐宋八家文法明弁 [第8冊]巻之13-14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739


---
古文典刑 : 頼山陽(襄)編

古文典刑 : 頼山陽(襄)編[第1冊]上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006

古文典刑 : 頼山陽(襄)編 [第2冊]中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007

古文典刑 : 頼山陽(襄)編[第3冊]下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007

---

古今文髄 巻之上,下 : 岡本監輔評選 ,東京:岡本監輔,1885

古今文髄[第1冊]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92013

古今文髄[第2冊]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92014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古文析義 : 林雲銘編,緒方益井点

古文析義 : 林雲銘編,緒方益井点

[第1冊] [上](巻之1)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847

[第2冊] [中](巻之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848

[第3冊] [下](巻之3)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849

歴代古文鈔 評註 : 竹添進一郎編

古文辞類纂 評定箋註 :姚〓(姫伝)撰,竹添進一郎鈔録,竹添利鎌点

古文關鍵 -- 吕祖謙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6046920.cn

文章軌範·卷一~卷三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6048374.cn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文章軌範独学自在 : 近藤元晋編,近藤元粋閲

文章軌範独学自在 : 近藤元晋編,近藤元粋閲

文章軌範独学自在[第1冊](正)1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6364

文章軌範独学自在[第2冊](正)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6365

文章軌範独学自在[第3冊](正)3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6366

文章軌範独学自在[第4冊](続)1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6367

文章軌範独学自在[第5冊](続)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6368

文章軌範独学自在[第6冊](続)3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6369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文章軌範独修 鼇頭訓解 : 逸見義定編, 東京:松陽堂,明43.12

文章軌範読本 : 鄒守益撰,池田胤,山田準編, 東京:益友社,明26.5
[第1冊]正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6371

[第2冊]続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6372


文章軌範独修 鼇頭訓解 : 逸見義定編, 東京:松陽堂,明43.12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6370



漢文大系 -- 富山房 : 文章軌範補註 -- 第13−22巻

漢文大系 -- 富山房 : 文章軌範補註 -- 第13−22巻

第13巻 列子( 張湛註 服部宇之吉校) 孫子十家註( 孫星衍,呉人驥校 服部宇之吉再校) 呉子直解・司馬法直解・尉繚子直解・李衛公問対直解・三略直解・六韜直解( 劉寅編 張居正等校 服部宇之吉再校)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41447

第14巻 墨子間詁( 孫詒譲著 戸崎允明考 小柳司気太校)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41448
 
第15巻 荀子( 王先謙等註 服部宇之吉校)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41449

 第16巻 周易( 王弼註 伊藤長胤解 星野恒校) 伝習録(三輪希賢註 安井小太郎校)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41450

第17巻 礼記 ( 鄭玄註 服部宇之吉校) 礼記図(服部宇之吉校)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41451

 第18巻 文章軌範補註( 海保元備著 島田均一校) 古詩賞析(張玉穀編 蒋会暄等校 岡田正之再校)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41452

 第19巻 戦国策正解・戦国策札記(横田惟孝著 安井衡補 安井小太郎校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41453

第20巻 淮南鴻烈解(高誘註 服部宇之吉校 ) 孔子家語(王粛註 何孟春補 服部宇之吉校)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41454

 第21巻 管子纂詁(安井衡編 小柳司気太校) 晏子春秋(小柳司気太校)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41455

 第22巻 楚辞(朱熹,王逸註 岡松甕谷考 岡田正之校 ) 楚辞後語・楚辞弁証(朱熹著 岡田正之校) 楚世家節略・楚世家地図( 蒋驥著 岡田正之校) 近思録( 朱熹,呂東莱編 葉菜註 井上哲次郎校 )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41456


NDC分類 : 082
著者標目 : 富山房
著者標目よみ : フザンボウ
全国書誌番号 : 43010485
請求記号 : 316−138
西暦年 : 1916

点註文章軌範. 正,続 / 謝枋得 批選 ; 李廷機 評訓 ; 宮脇通赫 輯補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11/bunko11_d0228/
---

漢文大系 -- 明治漢學 -- 服部宇之吉

漢文大系 -- 明治漢學 -- 服部宇之吉

[轉引] 漢學漫談5 -從幕末到 明治的日本漢學研究成果:《 漢文大系 》

相信 《 漢文大系 》 這一套叢書在各大學圖書館大半都有收藏,這次就來談談 《 漢文大系 》。

《 漢文大系 》 之所以出現,有它的背景:自從中國典籍傳入日本之後,就一直是日本學術界的重要研究對象,經籍也好、宋明理學家的論著也好,在日本學術界的影響都相當大,至於對政治、社會的影響有多大,不用我說,讀者諸君自然心裡有數。

然而這種情況到了明治初年有了重大的變化:當時日本的有識者鑑於歐西國家的強大,與中國的國力衰弱,便極力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與學術理論,先前幾乎人手一本的中國典籍在這時被視若敝屣( 所以 楊守敬在日本才有機會購得許多在中國已經亡佚的書籍),

然而過了一、二十年之後,慢慢地有人重新提出國學(即「 和學 」)與漢學的重要性,於是國學與漢學的研究在明治中期的學術界形成一股風潮,後來的學者甚至以為這個時候是日本漢學研究的「 全盛時期 」,而《 漢文大系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

《 漢文大系 》 這一套叢書編輯的目的,在於以權威性的註解本,有系統的介紹中國古代的典籍。提出此一想法的,是坂本嘉治馬,而這一套叢書的總編輯則由 服部宇之吉擔綱,

其餘參與這一套叢書的解題、校訂的人,都是當時名重一時的漢學研究者,如安井小太郎、井上哲次郎、小柳司氣太等。然後在明治四十二年 到大正五年( 1909-1916)這幾年之間先後出版發行。

《 漢文大系 》 總共有二十二卷,其目次為:

第一卷-《大學說》、《中庸說》、《論語集說》、《孟子定本》,均為安井衡的註本,都由服部宇之吉負責解題;

第二卷-《 箋解古文真寶 》,林以正註,《 增註三體詩 》,周弼選 圓至註,《 箋註唐詩選》,李攀龍選 戶崎允明註,全部由服部宇之吉負責解題;

第三、四卷-《唐宋八家文》,三島中洲評釋,兒島獻吉郎解題;

第五卷-《十八史略》,曾先之編,重野安繹解題,《小學纂註》,星野恒解題,《御註孝經》,唐玄宗註,星野恒解題,《弟子職》,朱長春評,服部宇之吉解題;

第六、七卷-《史記列傳》,凌稚隆輯,重野安繹解題;

第八卷-《韓非子翼毳》,太田方註,服部宇之吉解題;

第九卷-《老子翼》、《莊子翼》,焦竑輯,服部宇之吉解題;

第十、十一卷-《左氏會箋》,竹添光鴻會箋,長澤規矩也解題;

第十二卷-《毛詩》,鄭玄箋 朱子註,服部宇之吉解題,《尚書》,蔡沈撰,星野恒解題;

第十三卷-《列子》,張湛註 諸葛晃考,服部宇之吉解題,《(武經)七書》,服部宇之吉解題;

第十四卷-《墨子閒詁》,孫詒讓撰 戶崎允明考,牧野謙次郎解題;

第十五卷-《荀子》,王先謙集解 久保愛增註,服部宇之吉解題;

第十六卷-《周易》,王弼註 伊藤長胤通解,星野恒解題,《傳習錄》,三輪希賢標註,安井小太郎解題;

第十七卷- 《禮記》,鄭玄註,服部宇之吉解題;

第十八卷- 《文章規範》,海保元輔補註,島田鈞一解題,《古詩賞析》,張玉穀選解,岡田正之解題;

第十九卷-《戰國策正解》,橫田惟孝著 安井衡補正,安井小太郎解題;

第二十卷-《淮南子》,許慎解,《孔子家語》,王肅註 何孟春補註,服部宇之吉解題;

第二十一卷-《管子纂詁》,安井衡纂詁,《晏子春秋》,孫星衍校,小柳司氣太解題;

第二十二卷-《楚辭》,王逸章句 朱子集註 岡松甕谷考,岡田正之解題,《近思錄》,葉采集解,井上哲次郎解題。

如果仔細看一下的話,可以發現這部叢書除了日本學者自己的著作之外,其中也有不少當時中國人的註解本,所以這套叢書大體可以呈現當時日本漢學不論在研究或是在吸收上的成果。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這一套叢書是以介紹中國古籍為目的,而其中也的確有不少是應該讀的基本典籍,但是在做個分類之後,就會發現其中一些比較偏頗的地方:

一、 史書占的比例很低:在這套叢書中,可以歸入史部的只有 《 十八史略 》、《 史記列傳 》、《 戰國策正解 》 三種,以中國史籍之多,日本受中國文化之深,在選輯一套介紹中國古籍的叢書中,史書竟然只有三種,這實在令人很難接受,不知道是選輯的人本身的選擇標準有問題,還是覺得中國史籍過於繁多,只挑一些選本以減輕負擔,不得而知;

二、 文學的部分在中國多半是不重要,或是已經散逸的選本:屬於這一類的,除了《楚辭》在中國可說是人盡皆知以外,其他如 《 文章規範》 、《 古詩賞析 》 等書,中國人自身知道的就比較有限了,至於 《 古文真寶 》 一書,在中國更是亡逸已久,幾乎無人知道有此一書。

這些對中國人比較匪夷所思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在 《 漢文大系 》 中呢?一般認為是因為日本本身文化上的問題所致,而筆者也接受此一看法。

雖然如此,這部叢書還有一個很有看頭的地方:題解。這些書籍的題解可以讓我們知曉日本漢學界對它們的研究過程與理解,其中也有不少是屬於當時比較權威性的說法,很有參考的價值。

就筆者所知,在新文豐出版社翻印了這一套《漢文大系》之後,有不少台灣的出版社起而效尤,翻印了《 漢文大系 》 中的部分書籍,其中又以 《 左氏會箋 》 被翻印的次數最多,除了新文豐之外,至少還有天工、鳳凰的翻印版本,而《荀子》也有蘭臺的翻印本,由此可見這套叢書受歡迎的程度。

source :
漢學漫談5 -從幕末到 明治的日本漢學研究成果:《 漢文大系 》
http://blog.udn.com/swimming1978/36801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六書故· 卷一 - (宋)戴侗

六書故· 卷一 - (宋)戴侗
http://www.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EF%BC%88%E5%AE%8B%EF%BC%89%E6%88%B4%E4%BE%97%22

六書故· 卷一 : 六書通釋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6052865.cn

欽定四庫全書 -- 經部十 -- 小學類

説文解字注 -- 段玉裁 CJK 統合漢字 -- kanji-database
http://kanji-database.sourceforge.net/dict/swjz/

Ruby + xml + xsl + unicode

This is by far the BEST site on 説文解字注--段玉裁

齋 : 戒絜也。祭統曰。齋之爲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齋戒或析言。如七日戒、三日齋是。此以戒訓齋者、統言則不別也。

从示。𠫼省聲。謂減𠫼之二畫。使其字不䋣重也。凡字有不知省聲、則昧其形聲者。如融蠅之類是。側皆切。

六書通釋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王筠 : 菉友蛾術編 (一)

王陽明 : 王文成全書·卷一 - (明)王守仁
http://www.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EF%BC%88%E6%98%8E%EF%BC%89%E7%8E%8B%E5%AE%88%E4%BB%81%22&page=1


段玉裁 《 說文解字注 》 數位內容之設計與建置
www.ntpu.edu.tw/dcll/97102526PDF/006.pdf

王筠 : 文字蒙求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2076588.cn

王筠 : 正字略定本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2076909.cn

王筠 : 說文釋例 (一)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2076568.cn

桂馥 : 說文解字義證 (一) -
http://www.archive.org/stream/02076394.cn

王筠 : 菉友蛾術編 (一)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02096525.cn

五經無雙許叔重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古本大学旁註 : 戴聖著,王守仁注,大塩平八郎(中斎)補

大学古本旁釈 : 王守仁著,佐藤一斎補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757625

古本大学旁註 : 戴聖著,王守仁注,大塩平八郎(中斎)補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755764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馮思禹 : " Chinese Etymology " 漢字辨原 by Fung Sze Yue excerpt

廣州音字彙 , 馮思禹 香港 : 世界, 1971

校正國學常識精選 , 馮思禹 香港 : 右文, 1972

漢字辨原 , 馮思禹 香港 : 右文, 1974

說文解字新編 , 馮思禹, 香港 : 右文書局, 民國55[1966]

部身字典 : 新訂國粤注音 , 馮思禹, 香港 : 右文, 1967

--

1. The formation of English and other modern languages, mostly includes roots to which are added prefixes and suffixes and other modifications to make a beautiful language.


2. If the basic rules and roots of that country's writing be absorbed, then it is not difficult to get hold of a word's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If Chinese is very deep and comparatively hard to learn, it is because a good way of studying it has not been obtained.


3. My teacher, Mr. Fung Sze Yue, after twenty years of ceaseless study and digging out of the inheritance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has already several publications to his credit. Now after spending four years of his leisure, he has compiled this up-to-date book of "Chinese Etymology 漢字辨原 ."


4. This book contains the root characters of the basic structure of Chinese writing. Using this book,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not at all difficult.

In 1955, Mr. Fung compiled a "Dictionary of Pictographs 部身字典 ", opening a new era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present book describes in more detail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s that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passed through.


5. Every basic character form is included in the radicals to form 9,420 different shaped characters and the basic character forms are only 1,820 and they form a good method of getting from the simple to the expanded.


6. This book will be an invaluable work for westerners studying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students can add a deep individual knowled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reduce mistakes.


7. For instance, on Page 26, look up the basic character form No.1224 "ku " =old. This character is made by apply "shih " = ten to "h'ou"= mouth. This makes a character combining the meaning of "ten mouth", handing down traditions and so leads to the meaning of "ku"= old.


8. After the explanation of "ku" are set the characters which include the radical. e.g. add "jen" = man, to make "ku " = value, and so forth.


9. If a student have any doubt about a basic character, then he need only tuen the pages of this book and resolve his difficulties.


10. The method of looking up characters is the same as was used in "Dictionary of Pictographs部身字典." First, all radicals must be removed from the character and the first four strokes of the remainder taken in order.

A horizontal stroke is 1, a vertical is 2, a slanting stroke is 3, a bent stroke is 4, and a dot or downward brush stroke is 5. In the "ku " character, there is a horizontal making 1, then a vertical making 2, another vertical making 2, and a bent stroke making 4. So "ku " comes under 1224.


11. Other special features are the small-seal and great-seal characters in comparison to make clear the modern writing and the changes through which the common characters have passed. Characters wrongly written are pointed out one by one.


12. A very useful feature is the last column, which shows the current form of a character as used for quick writing.


馮思禹, 朮字檢字法

中国語重要漢字の発音一覧
http://www.geocities.jp/hgonzaemon/chinese_dictionary2.html

『プログレッシブ中国語辞典(コンパクト版)』
重要熟語一覧
http://www.geocities.jp/hgonzaemon/chinese_dictionary.html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広東語学習参考書目録

広東語学習参考書目録
http://www.cc.kyoto-su.ac.jp/~chiuman/cantonesetext.html

1. 教科書、入門書類

1.1. 日本で刊行されたもの

01 《 廣東語入門書 》 藤塚将一,采華書林 , 1970年
02 《 広東語四週間 》 中島幹起 , 大学書林 , 1981年
03 《 すぐに役立つ広東語会話 》 東方書店, 1985年
04 《 トラベル香港・広東語会話手帳 》 八角高茂, 語研 , 1986年
05 《 香港広東語会話 》 千島英一 , 東方書店 , 1989年
06 《 SS式すぐに話せる広東語 》 陳翠儀 , UNICOM Inc.,1990年
07 《 香港・広東語会話決り文句600 》 高木百合子, 語研 , 1991年
08 《 タウンマニュアル香港 》 駸々堂, 1990年
09 《 エキスプレス広東語 》 千島英一 , 白水社 , 1994年
10 《 ひとり歩きの広東語自遊自在 》 JTB, 1993年
11 《 初めて学ぶ広東語 》 千島英一, 語研, 1993年
12 《 香港電影的広東語 》 陳敏儀 , キネマ旬報社,1995年
13 《 香港に行こう 》 千島英一, 東方書店, 1996年
14 《250語で出来るやさしい広東語》  千島英一, 白水社, 1998年
15 《今すぐ話せる広東語》(入門編)  山本康宏,東進ブックス,1999年
  16 《今すぐ話せる広東語》(応用編) 山本康宏,東進ブックス,2000年
17 《香港粤語・発音》         吉川雅之,白帝社,2001年
18 《香港粤語・応用会話》       吉川雅之,白帝社,2003年

1.2. 中国・香港等海外で刊行されたもの

01 《 Cantonese Primer 》 Yuan Ren Chao .Harvard-Yenching Inst.. 1947年
02 《 日粤英会話 》 陳鐡筆・田中與四太郎. 星輝圖書. 1991年再版
03 《 CANTONESE 》 R.Bruce TEACH YOURSELF BOOKS 1970年
04 《 初級粤語課本 》 劉錫祥 著. 香港政庁印刷処. 1972年
05 《 中級粤語課本 》 劉錫祥 著. 香港政庁印刷処. 1972年
06 《 高級粤語課本 》 劉錫祥 著. 香港政庁印刷処. 1975年
07 《 SPEAK CANTONESE BOOK ONE 》 P.P-F HUANG YALE UNIV.. 1975年
08 《 SPEAK CANTONESE BOOK TWO 》 P.P-F HUANG YALE UNIV.. 1975年
09 《 SPEAK CANTONESE BOOK THREE 》 P.P-F HUANG YALE UNIV.. 1975年
10 《 日常廣東語 》 Chik Hon Man.CUHK&RTHK. 1980年
11 《 實用廣州話 》 王子明編著. 萬里書店. 1981年
12 《 日本人のための広東語Ⅰ 》 頼玉華 編. Dayly共同News. 1985年
13 《 日本人のための広東語Ⅱ 》 頼玉華 編. Dayly共同News. 1985年
14 《 日本人のための広東語Ⅲ 》 頼玉華 編. Dayly共同 news. 1992年
15 《 實用廣州話700句 》 王蓬元・張丹編著 香港萬海語言出版社 1985年
16 《 實用粤語 》 呉林嬋玉編. 香港中文大学. 1986年
17 《 實用粤語補充練習 》 呉林嬋玉編. 香港中文大学. 1986年
18 《 廣東話~普通話詞語會話對照 》張丹編著. 香港萬海語言出版社. 1988年
19 《 廣州話普通話対照400句 》陳慧英編著. 北京語言学院出版社. 1989年
20 《 廣州話指南 》 Kwan Choi Wah. 香港商務印書館. 1989年
21 《 広州話教程 》 黄皇宗 主編、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9年
22 《 粤音平仄入門・粤語正音示例 》 何文匯. 博益出版. 1990年
23 《 實用普通話廣州話讀本 》 陳恩泉 編著. 大光出版社. 1991年
24 《 自學廣州話 》 陸明 著. 萬里書店. 1991年
25 《 簡明社交粤語 》 黄皇宗 主編、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年
26 《粤語(香港話)教程》鄭定欧 主編、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1年。
27 "BASIC CANTONESE IN ONE HUNDRED HOURS"(Tenth Edition) Lung Sing,
American Consulate General Hong Kong, 1991.
28 《 廣州話600句 》 植符蘭編著. 広東人民出版社. 1992年
29 《 対答如流ー学習廣州話学習普通話 》 曽韶生他著. 海天出版社. 1993年
30 《 今日粤語 》(上冊) 鄭定欧 主編. 曁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
31 《 今日粤語 》(下冊) 鄭定欧 主編. 曁南大学出版社. 1994年
32 《 快趣廣州話 》 區嘉林 著. 香港商務印書館. 1994年
33 《 廣州話一日一題 》 伍尚光 著、 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34 "A Cantonese Book (Text and Cassette Tapes)" Chan Kwok Kin,Greenwood Press,1994.
35 " Street Cantonese" Betty Hung , Greenwood Press, 1995年
36 "CANTONESE PXPRESS" Betty Hung , Greenwood Press, 1996年
37 "Living Cantonese " Esther Bun-ching Chow / C.Hoi-cheong Chan,1997年
38 《広州話入門》陳宝如 編著,広東人民出版社, 1997年
39 《教イ尓学講広州話》梁潔英・黎青 編著,広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40 "Current Cantonese Colloqualisms" Yin-Ping Cream Lee,Greenwood,1998年
41 "INTERACTIVE CANTONESE" Betty Hung, Greenwood Press,2000年
42 "拉埋天窓 " 片岡新・李燕萍,Greenwood Press(青木出版印刷公司),2000年
43 《広州話入門》陳慧英・馬文誼 編著,北京語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辞書類

2.1. CANTONESE-ENGLISH DICTIONARY

01 "A Pocket Dictionary of CANTONESE"(3版)ROY T.Cowles, HKU Press,1983年.
02 "THE CANTONESE SPEAKER'S DICTIONARY",ROY T.COWLES, HKU Press,1965年.
03 "CANTONESE DICTIONARY" Parker Po-fei Huang,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年.
04 "A PRACTICAL CANTONESE-ENGLISH DICTIONARY", by SIDNEY LAU,1977年.
05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 植漢民・呉林嬋玉 , CUHK Press,1984年.
06 " A Dictionary of Cantonese Colloquialisms In English "
《 英訳廣東口語詞典 》 関傑才著、香港商務印書館、1990年。


2.2. ENGLISH-CANTONESE DICTIONARY

01 "English-Cantonese Dictionary", Kwan Choi Wah,CUHK Press,1991年.


2.3. 粤漢辞典

01 《 廣州話方言詞典 》 饒秉才等編著,香港商務印書館,1981年。
02 《 簡明香港方言詞典 》 呉開斌著,花城出版社,1991年。
03 《 實用廣州話詞典 》 陳慧英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04 《 香港粤語詞典 》鄭定欧編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05 《 実用廣州話分類詞典 》麥耘・譚歩云編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06 《 粤香俗語諺語歇后語詞典 》魏偉新編著,廣州出版社,1997年。
07 《 廣州話詞典 》 饒秉才等編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08 《 香港話普通話対照詞典 》 朱永[金皆]編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09 《 国語粤語双向通用字典 》何雄健/周偉励編著,学苑出版社,北京,1997年。

2.4. 粤日辞典

01 《 粤京日注音漢日字典 》 藤塚将一 編著、東方書店、1974年。
02 《 広東語常用6000語 》 中嶋幹起 編、大学書林、1982年。
03 《 現代廣東語辞典 》 中嶋幹起 著、大学書林、1994年。
04 《 広東語辞典 》香港萬里機構+東方書店編、東方書店、1996年。

2.5. 日粤辞典

01 《 日広辞典 》頼玉華 著、オイスカ文化中心、1992年。
02 《日本語広東語辞典》孔碧儀・施仲謀 編,東方書店,2001年。

2.6. 粤語発音の検索が可能な字典類

01 《 廣州音字彙 》馮思禹 編、香港世界書局、1961年。
02 《 粤音韻彙 》黄錫凌 著、中華書局港版、1967年、1991年重排版。
03 《國粤注音音形捷検字典》霍寶材 撰著、霍氏出版、1977年。
04 《同音字彙》 香港陳湘記書局発行。
05 《同音字彙》(修訂版)余秉昭司鐸 著、新亜洲出版社、1990年。
06 《國音・粤音中文多用字典》 張 丹 主編、天宇圖書公司出版、1984年
07 《廣州話・普通話雙音対照漢語字典》饒秉才 主編、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年。
08 《國音粤音索音字彙》 張勵妍、張賽洋編著、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
09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編、香港商務印書館、1988年。
10 《廣州話同音普通話異音字匯手冊》李痩芝・陳有良 編 広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
11 《普通話・粤音商務新詞典》 黄港生 編、香港商務印書館、1989年。
12 《廣州話分韻詞林》楊子静・潘邦榛 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 《普通話・粤音商務新字典》 黄港生 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1年。
14 《標準広東語同音字表》 千島英一 編著、東方書店、1991年。
15 《香港中学生中文詞典》 阿濃 審訂、萬里機構・明天出版社、1992年。
16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1992年修訂本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
17 《普通話・粤音中華新詞典》 劉板盛 編、香港中華書局、1993年。
18 《一表査遍天下字多功能常用字典》黄金富主編、星光出版社公司、1994年。
19 《実用廣州音字典》 蘇翰羽中 編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
20 《粤語同音字典》(修訂版)、馮田獵 著、東聯學供社、1996年。
21 《粤語pin音字表》香港語言學學會出版、1997年。

2.7. 粤語語彙集類

01 《廣州話・普通話口語詞對譯手冊》、曾子凡編著、香港三聯書店、1987年。
02 《省港民間俗語》、荘澤義 編纂、和平圖書・海峰出版社、1995年。
03 《粤語古趣談》、黄氏 作、鄭少芝 編輯、文星圖書公司、1993年。


3.0 粤語概説書/研究書

3.1 粤語概説書

01 《 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 》王力 著、香港萬海語言出版社、1983年。
02 《 廣州話・普通話對比趣談 》、曾子凡 編著、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
03 《 粤語区人学習普通話趣談 》中山大学中文系編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4年。
04 《 香港方言與普通話 》李新魁 著、中華書局 (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
05 《 香港人學説普通話 》曾子凡 編著、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
06 《 粤港口頭禅趣解 》、饒原生 著、嶺南美術出版社、1992年。
07 《 普通話教學新探討 》王培光 著、廣角鏡出版社、1992年。
08 《 粤語鈎沈 》、楊子静 編、広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09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Lo Wood Wai /
Tam Fee Y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6。

3.2 粤語研究書

01 《 廣州話口語詞的研究 》喬硯農 著、華僑語文出版社、1966年。
02 《 香港粤語語法的研究 》張洪年 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2年。
03 《 廣州話方言研究 》高華年 著、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0年。
04 “Utterance Particles in Cantonese Conversation”Kang Kwong Luke,
Amsterdam/Philadelphia, 1990.
05 《 普通話廣州話的比較与学習 》欧陽覚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06 《 廣州話研究与教学 》鄭定欧主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
07 《 廣東的方言 》、李新魁 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08 “ 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 Stephen Matthews and
Virginia Yip , ROUTLEDGE , 1994 。
09 《 廣州方言研究 》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麥耘・陳定方 著、広東人民出版社、
1995年。
10 “ Modern Cantonese Phonology ”《 摩登廣州話語音學 》Robert S.Bauer /
Paul K. Benedict, MOUTON DE GRUYTER , 1997, Berlin.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 : Wei Tat tr. :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 : Wei Tat tr. :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pdf 40.2MB

http://www.dhalbi.org/dhalbi/html_t/publish/wai_tat/doctrine_of_mere_consciousness_wai_tat.pdf
成唯識論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By Tripitaka-Master Hsuan Tsang

English Translation by Wei Tat

漢英對照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七)香港的三輪佛學社

三輪佛學社乃是一群香港熱心於弘揚佛法的善信佛教居士所組成,成立於一九六二年,學社發起人有邵黃志儒、李惠蘭、潘關瑞卿、招張德奇和羅時憲教授等人,自購會址於九龍油麻地佐敦道鴻運大樓,以弘揚佛教為宗旨,

自成立以來,即開始發揚佛學,培育人材見稱,開辦佛學班和講座,成績卓然,尤其是以羅時憲教授每周講解法相唯識學名聞於時。

港中不少講師都出自該社,以聽講羅教授授課而得到傳承法相唯識學之要旨。其後於一九六五年更成立佛教法相學會,與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區會聯合成為 香港佛教三位一體的佛學機構。

韋達(兼善) 碩士當時是法相學會的副主席,亦是世佛會港澳總會的英文秘書,韋碩士 和導師的認識是因為同是台灣張其畇博士 之中華文化學術院的哲士,十分稔熟。

韋碩士因聽講羅教授講《成唯識論 》達十年之久,所以將之譯為英文本,乃請求導師賜序,蒙導師應允,並完成於一九六九年,名稱為:《英譯成唯識論序 》,被收入於《 華雨香雲》中(7)的文集中。(註九)

約於七十年代(準確日期待查 ),當導師有緣再來香港的時候,韋碩士認為機會不可失,乃相約導師到臨三輪佛學社演說佛法,蒙導師不棄,便由韋碩士從「 識廬」迎接導師依時抵達該社,出席者有三輪社、世佛會、法相會同人,濟濟一堂,共同歡迎導師。導師身穿灰色袍衣,相貎清螱,身材高瘦,目光如炬,形像一個老學究。

經過羅教授介紹後,導師站立在講壇上說法達二小時,毫無倦容,他講的題目是〈 談法相〉,內容十分精闢,為我們開示了法相宗的精義,如醍醐灌頂,令人耳目一新。可惜講詞並沒有人作翻譯,所以一部份聽眾都未能得沾法益。實為美中不足。

有關導師的講詞內容甚為詳盡,他首先說明法相的解釋是廣義的,並不單指法相就是唯識。他說出佛的定義就是「知諸法自相,共相的覺者。」

所以,佛法的探究,就是法相的探究。後來更發展到大乘佛教的思想,對於一切法是「 現在有 」與「 三世有」分為兩大派別,前者乃是法相宗,而後者屬於中觀宗,最後,大乘的聖者以高度智慧去體驗真理然後理解到法相乃如幻如化的「妙有」境界,才是真實義。(註十)

在導師 《平凡的一生 》 述出版的過程中,得到不少善信的供養,才能完成的,導師在其中特別舉出了香港三輪佛學社的邵黃志儒(董事長 )特地送來了港幣三萬元,使印費不致困窘,這是意想不到的勝緣呢!

- - - - - -

韋達 居士
韋達 : 成唯識論英譯
http://www.dhalbi.org/dhalbi/html_t/authors/author_main.php?p_id=8


- - - - - - - - - - - --- ----- - -

印順法師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20/yinshun20-12.html

佛教進入了世界佛教的時代。中國佛教界,要發揚中國所發展的,也應發揚 中國所保存的。從印度傳來,保存了印度佛學的勝義,而為今日中國所獨有的聖 典;將之貢獻於世界,應是中國佛教徒的責任!

中國所保有,而為其他 佛教界所 沒有的,最重要的是:中觀系的『 大智度論』;瑜伽系的『成唯識論 』(『 瑜伽 師地論 』,西藏也有譯本,還有梵本的「菩薩地」);還有說一切有部的『大毘 婆沙論』。

太虛大師曾經提議,把這三大部譯為藏文,並由法尊法師先譯『 大毘 婆沙論』(沒有完成),也就是對中國佛教寶藏的珍重!

Conversación: Shaka y Bud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NIa1T1KPyo&feature=related


阿賴耶識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大鹽中齋 -- 大塩中斎先生天保救民告文

大鹽中齋 -- 大塩中斎先生天保救民告文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24638
幕末 (1800-1868) 之陽明學
近世四大家文鈔 -- 内容:
1,2 巻之1−5 頼山陽  
3 巻之6 佐藤一斎  
4 巻之7 斎藤拙堂,巻之8 塩谷宕陰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2391/15

41. 大塩中斎先生天保救民告文,大塩中斉先生九十年記念会, 〔大正15〕

42. 大塩平八郎 / 国府犀東著,裳華書房, 明29.12. - (偉人史叢 ; 第8巻)

43. 大塩平八郎 / 高安月郊著,金港堂, 明35.12

44. 大塩平八郎 / 松林白猿講演他,萩原新陽館, 明34.2. - (英雄文庫 ; 第9編)

45. 大塩平八郎 / 放牛舎桃湖(鈴木紋治郎)口演他,金桜堂, 明31.1

46. 大塩平八郎 / 六花園著,堀徳次郎〔ほか〕, 明45.1. - (講談文庫)

47. 大塩平八郎 / 幸田成友著,東亜堂書店, 1910

48. 大塩平八郎言行録 / 勝水瓊泉編,内外出版協会, 明41.8. - (偉人研究 ; 第44
編)

49. 大塩平八郎 / 中村吉蔵著,天佑社, 大正10

50. 大塩平八郎実記 / 牧金之助編,金寿堂, 明20.6

51. 大塩平八郎伝 / 石崎東国著,大鐙閣, 大正9

52. 大塩平八郎伝記,栄泉社, 明19.5

53. 大塩平八郎浪花水滸伝 / 編者未詳,〓花堂, 明20.8


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

朝中措 --汪精衛

朝中措 --汪精衛 ,

汪精衛 -- 雙照樓詩詞藁

朝中措 ( 重九日登北極閣,讀元遺山詞至「 故國江山如畫,醉來忘卻興亡 」,悲不絕于心,亦作一首 ) :

城樓百尺倚空蒼,雁背正低翔。
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

闌干拍徧,心頭塊壘,眼底風光。
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汪精衛詩選(晚年詩詞 )

胡蘭成 : 我對於和平運動的信念

汪精衛: 雙照樓詩詞稿 (北平 1941)use firefox to download
http://share.ovi.com/media/mdmailbo-61.888/mdmailbo-61.10076

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txt : 金雄白, 朱子家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余杰:錢穆 --大師還是奴隸?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txt
錢穆:國史大綱.txt

余杰:錢穆 --大師還是奴隸?
http://www.epochtimes.com/b5/4/8/29/n643632.htm

當純真化作純粹的力量時 ,
在變幻的世界映出了斜影。

橫躺在玻璃櫃 ,
就算想觸摸光亮的存在 ,

緊握住的雙手 卻無法捉取 ,
如同墜毀一般的悄然靜默。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在群魔之中鍛煉自己,可以體驗 " 魔消道長 "( 魔障消退,道行增長)

Wan Chin :
在群魔之中鍛煉自己,可以體驗『 魔消道長』( 魔障消退,道行增長),進步神速。

所謂凡事感恩,我們應該感激中共港共給香港自治運動帶來鍛煉的機會。中共是大惡魔,香港可以懾服中共,使其妥協而收手,香港的政治意志便變得堅定無比!

否則,香港人如果好像英治時期那樣的順風順水,公民性格便非常溫柔和軟弱,不能經受風浪打擊的。我們要這樣看,才會積極參與鬥爭。

Wan Chin:
香港的佛教徒很 ' 清澈 ', 只是尊心念佛, 不理世事; 真的有 ' 四大皆空 ' 之感.
那也可以,但不是精進的修法。精進的修法,是要在群魔之中修的。
密教或 禪宗說的,以群魔為法侶。

在群魔之中鍛煉自己,可以體驗『 魔消道長』( 魔障消退,道行增長),進步神速。

所謂凡事感恩,我們應該感激中共港共給香港自治運動帶來鍛煉的機會。中共是大惡魔,香港可以懾服中共,使其妥協而收手,香港的政治意志便變得堅定無比!

否則,香港人如果好像英治時期那樣的順風順水,公民性格便非常溫柔和軟弱,不能經受風浪打擊的。我們要這樣看,才會積極參與鬥爭。

Wan Chin :
現在的香港的人口密度和 經濟精密度,根本不再是1967年 的香港,工農業時代的香港,當年可以隨便宵禁幾日、封路、搜查叛逆分子。香港不可以再承受滿街玻璃和催淚彈的。這是港共和財閥的死穴所在。

故此,捆綁住香港人的,是香港人的淺薄法治觀念與 軟弱和平思想而已。香港人一決志。港共馬上妥協。

印順 : 攝大乘論講記目次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00.html

聖鬥士--沙加的阿賴耶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edWeKaDfLg&NR=1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武士道叢書 -- 井上哲次郎述,荒浪市平記

武士道叢書 -- 井上哲次郎述,荒浪市平記
出版事項 : 東京:兵事雑誌社,明34.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758904

内容:

上巻 :

文武問答(中江藤樹) 集義和書抄録・集義外書抄録(熊沢蕃山) 士道(山鹿素行) 武教小学(山鹿素行) 配所残筆(山鹿素行) 武訓(貝原益軒) 武道初心集(大道寺友山) 士説(室鳩巣) 駿台雑話抄録(室鳩巣) 武治提要(津軽耕道) 武士訓(井沢蟠竜) 明君家訓(井沢蟠竜) 


中巻 :

腰越款状(源義経) 神皇正統記抄録(北畠親房) 竹馬抄(斯波義将) 文明一統記(一条兼良) 樵談治要抄録(一条兼良) 兵要録抄録(長沼澹斎) 倭忠経(南部立庵) 和俗男子訓抄録(井沢蟠竜) 学論抄録(松宮観山) 武家須知(蟹養斎) 日本伝治乱要決(高山健貞) 日本伝守行矩(高山健貞) 淇園答要抄録(皆川淇園) 匡正論(本多忠籌) 武学啓蒙−附・士家心得(力丸東山) 尚武論(中村中〔ソウ〕) 武学拾粋抄録(星野葛山) 練兵説略抄録(山鹿素行) 武家小学(山鹿素行遺篇 高林政明和解) 武人訓抄録(村井昌弘) 武芸訓抄録(片島武矩) 士道要論(斎藤拙堂) 明訓一斑抄抄録(徳川景山) 告志篇(徳川景山)


下巻 :

関城書(北畠親房) 武事提要(山鹿高恒編) 武備和訓(片島武矩) 武備小学抄録(伊奈貞昭校) 武家拾要記抄録(山本屠竜軒) 日本国風抄録(度会常彰) 柳子新論抄録(山県大弍) 学則(林子平) 海国兵談抄録(林子平) 士道心得書(北条竹鳳) 下学老談抄録(富田大賚) 兵術要訓抄録(安建正寛) 剣徴(平山兵原) 実武一家言抄録(佐藤信淵) 肝要工夫録(鵜殿長快) 及門遺範(会沢正志斎) 退食間話(会沢正志斎) 艮斎間話抄録(安積艮斎) 武道便蒙録(須賀井正秀) 弘道館記述義(藤田東湖) 回天詩史(藤田東湖) 紫灘遺稿抄録(真木保臣) おもひで草(伴林光平)

士規(吉田松陰) 武教講録(吉田松陰) 啓発録(橋本景岳)

 付・現代武士道書籍目録


日本陽明学派之哲学 -- 井上哲次郎

日本陽明学派之哲学

井上哲次郎 : 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754798

標題紙 [1コマ]
目次 [5コマ]
叙論 1 [9コマ]

第一篇 中江藤樹及び藤樹学派 7 [12コマ]
第一章 中江藤樹 7 [12コマ]
第二章 熊沢蕃山 188 [103コマ]

第二篇 藤樹蕃山以後の陽明学派 255 [136コマ]
第一章 北島雪山 255 [136コマ]
第二章 三重松菴 259 [138コマ]
第三章 三宅石菴 262 [140コマ]
第四章 三輪執斉 268 [143コマ]
第五章 川田雄琴 315 [166コマ]
第六章 中根東里 323 [170コマ]
第七章 林子平 352 [185コマ]
第八章 佐藤一斉 354 [186コマ]
第九章 梁川星巌 404 [211コマ]

第三篇 大塩中斉及び中斉学派 411 [214コマ]
第一章 大塩中斉 411 [214コマ]
第二章 宇津木静区 524 [271コマ]
第三章 林良斉 531 [274コマ]

第四篇 中斉以後の陽明学派 535 [276コマ]
第一章 吉村秋陽 536 [277コマ]
第二章 山田方谷 544 [281コマ]
第三章 横井小楠 552 [285コマ]
第四章 奥宮慥斉 559 [288コマ]
第五章 佐久間象山 564 [291コマ]
第六章 春日潜菴 570 [294コマ]
第七章 池田草菴 587 [302コマ]
第八章 柳沢芝陵 595 [306コマ]
第九章 西郷南洲 598 [308コマ]
第十章 吉田松陰 606 [312コマ]
第十一章 東沢潟 614 [316コマ]
第十二章 真木保臣、鍋島閑叟等 617 [317コマ]

結論 623 [320コマ]

附録一 陽明学派系統 633 [325コマ]
附録二 陽明学派生卒年表

王陽明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井上哲次郎 : 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

井上哲次郎 : 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754798

日本近代唯心主義哲學的先驅者﹐日本學院哲學的奠基人。生於築前國 ( 今福岡縣) 太宰府。號巽軒。1880年 畢業於東京大學 ( 東京帝國大學的前身) 哲學科。

1884年 留學德國﹐1890年 回國後任東京大學教授﹐ 次年獲博士學位。曾任文科大學校長﹑東京學士會會員﹑日本哲學會會長﹑貴族院議員等職。

自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主要是移植英國和法國的哲學﹐井上開始大量介紹德國的哲學。他把德國的古典唯心主義哲學與中國的儒學﹑印度的佛教等相結合﹐企圖建立自己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他的基本哲學思想是“ 現象即實在”論。他認為﹐實在和現象是相即的﹐即互相包含﹑融合的﹐現象和實在是同一存在的兩方面﹐

現象本身即是實在﹐現象和實在是不能分的﹐把兩者加以區分是人的主觀推斷﹔正如客觀世界具有現象和實在兩方面一樣﹐主觀世界也具有現象和實在兩方面﹔

人只能認識現象而不能認識實在﹔世界的真相存在於超越現象與 實在之差別境界。按照井上的觀點﹐人可以通過內在的直觀﹐間接地﹑近似地獲得實在觀念。

井上的哲學是唯心主義的﹐有的哲學史家認為﹐他的唯心主義不象西方一些唯心主義那樣純粹。

在倫理思想上﹐井上提倡國家主義的國民道德論﹐宣傳忠君愛國一致﹑忠孝一體。他聲稱﹐君主比如心意﹐臣民比如四肢百骸﹐孝於父母﹐友於兄弟﹐歸根結柢還是為了國家﹐自己的身體應該獻給國家﹐為君父犧牲。

井上的主要著作有﹕《 語衍義》 (1891)﹑《教育和宗教的衝突》 (1893)﹑《 現象即實在論》 (1894)﹑《 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 》 (1900)﹑《認識和實在的關係 》 (1902)﹑《 日本古學派之哲學 》 (1902)﹑《 日本朱子學派之哲學 》 (1905)﹑《國民道德概論 》 (1912) 等。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胡蘭成 --戰難和亦不易——汪精衛(序)

胡蘭成 --戰難和亦不易——汪精衛(序)



  我們同志,對於和平反共建國的主張,始終是一貫的,而說話的態度,卻有 不同。

艷電以後,七月九日以前,我們對於軍事當局,心裡雖然絕望,而口裡不 忍說出,因為共患難有多少年了,而且現在正是患難最深的時候,所以儘管他使出壓迫屠殺污衊種種手段,我們仍然不變其態度,只求能達到全面的和,更無他求。

七月九日以後,我們不能不開始掃除和平運動之障礙的工作了,誰使全面的 和不能實現,我們不能不大聲疾呼以告國人了。我們從前口裡不忍說出的話,不 能不說出來了。

到了最近,眼見得全面的和,已被障礙著,無實現之可能,其最 矛盾的現象,是國內一方面從事和平運動,一面仍從事抗戰到底。

因之日本方面也不得不戰事與和平並行,這種矛盾的現象,是我們所最痛心的,是自始即不願 其如此的。

但是有什麼法子呢?難道國內有此障礙,和平運動便停止進行嗎?我們於是不能不於此矛盾的現象之中,悉力奮鬥,使和平運動之障礙,終歸於掃除 ,而底於成功。

由此說來,和平運動一天擴大一天,則我們的工作,一天難似一 天,我們的責任,一天重似一天,胡蘭成同志 所謂「 戰難和 亦不易」真有慨乎其 言之了。

胡蘭成同志於艷電以後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對於國內情形國際形勢都 有極深切的認識,極明確的判斷。其最言人所未嘗言的,是「 如何爭取主動的和 」,這實在是一針見血的話,可憐的軍事當局,一直未嘗知道注意及此,也一直 未嘗願意注意及此,戰被動,和亦被動。

就戰來說,自從蘆溝橋事變發生以後,橫著一個「 戰給國際看」的念頭,中蘇締結不侵犯條約當時,武斷蘇必於三個月 內出兵參戰;九國公約國在北京開會當時,武斷會議結果必能制止中日戰爭一切 戰略,因此之故,皆處於被動以致敗壞不可收拾。

就和來說,心裡未嘗不想和, 但是總扭扭捏捏的,不肯自己出來,而一切諉諸國際調停,對於「 以中日直接交 涉為主,以國際調停為輔」的主張,始終置若罔聞,寧可聽人解決,不肯自己解 決,自暴自棄,真是到了極點。這樣下去,除了亡國,那裡還有第二條路?

胡蘭成同志 大聲疾呼「 爭取主動的和」實在是對症下藥,稍為留心和戰大計的人,沒有不點頭嘆息的。

胡蘭成同志 近來把自己一年以來關於和平運動的言論,編成一 集,其中精彩及獨到之點,舉之不盡,我只舉出這一點,以概其餘。盼讀者平心 靜氣,圖一個坐言起行罷。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一月九日 汪兆銘序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汪精衛詩詞中的精衛情結 (DVD) 葉嘉瑩主講

汪精衛詩詞中的精衛情結 (DVD) 葉嘉瑩主講.WMV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9VoTXmxCXY

汪精衛詩詞中的精衛情結

當汪精衛的死訊傳來,胡適在日記裡說:「 精衛一生吃虧在他以「 烈士」出身,故終身不免行有『 烈士』的 complex」( 1944年 11月 13日的日記) ,他是抱定犧牲自己的志意的。

這是胡適說汪精衛有「 烈士」的情結。

述懷

形骸有死生,性情有哀樂。此生何所為,此情何所託。
嗟余幼孤露,學殖苦磽确。蓼莪懷辛酸,菜根甘澹泊。

心欲依墳塋,身欲棲巖壑。憂患來薄人,其勢疾如撲。
一朝出門去,萬里驚寥落。感時積磊塊,頓欲忘疏略。

鋒铓未淬厲,持以試盤錯。蒼茫越關山,暮色照行橐。
瘴雨黯蠻荒,寒雲蔽窮朔。山川氣悽愴,華采亦銷鑠。

愀然不敢顧,俯仰有餘怍。遂令新亭淚,一灑已千斛。
回頭望故鄉,中情自惕若。尚憶牽衣時,謬把歸期約。

蕭條庭前樹,上有慈烏啄。孤姪繈褓中,視我眸灼灼。
兒乎其已喻,使我心如斫。沈沈此一別,賸有夢魂噩。

哀哉眾生病,欲救無良藥。歌哭亦徒爾,搔爬苦不着。
針砭不見血,痿痺何由作。驅車易水傍, 嗚咽聲如昨。

漸離不可見,燕市成荒寞。悲風天際來,驚塵暗城郭。
萬象刺心目,痛苦甚炮烙。恨如九鼎壓,命似一毛擢。

大椎飛博浪,比戶十日索。初心雖不遂,死所亦已獲。
此時神明靜,蕭然臨湯鑊。九死誠不辭,所失但軀殼。

悠悠檻穽中,師友嗟已邈。我書如我師,對越凜矩矱。
昨夜我師言,孺子頗不惡。但有一事劣,昧昧旡由覺。

如何習靜久,輒爾心躍躍。有如寒潭深,潛虯自騰轢。
又如秋飆動,鷙鳥聳以愕。百感紛相乘,至道終隔膜。

悚息聞師言,愧汗駭如濯。平生慕慷慨,養氣殊未學。
哀樂過劇烈,精氣潛摧剝。餘生何足論,魂魄亦已弱。

痌瘝耿在抱,涵泳歸沖漠。琅琅讀西銘,清響動寥廓。


(磽:音敲,1. 土地貧瘠 2. 堅硬 3. 薄( 不豐厚);“ 確” 字 亦有此三種意義。
痺:同 “ 痹”。
穽:音井,1. 地牢 2. 陷阱 3. 圈套。
矱:音約,尺度。
轢:音力,1. 滾,壓 2. 欺淩 3. 越,超過。
痌:音通,同 “ 恫”,痛。
瘝:音官,病患,疾苦。)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汪精衛: 雙照樓詩詞稿 (1941 北平)

汪精衛: 雙照樓詩詞稿 (1941 北平)

將本書獻於中國讀書人士,而欲其蘇復本來理性情操,且欲惠諸慰藉與勉勵,以期開始個人生活之再發足、中國和平之新建設。此為刊行本書者之企圖與願望矣。



兆銘作詩之旨,具見於小休集自序中。往歲曾仲鳴為余刊行詩集,已非余所望;今者黑根祥作先生更為譯之,則尤有非余之所敢望者矣。

而黑根先生不惟譯之,且從而加以箋注,其為之也至精且慎,余雖未盡見其全稿,然每與黑根先生接談,知其屬筆之際,一字不苟,前此刊行之 《 小休集》 有數字訛誤,未及校正,黑根先生亦為一一指而出之,其審慎有如此者。

《小休集 》 後,續有所作,未及刊行,亦倂以付之黑根先生矣。

嗟夫!數十年來,對於國事有志未逮,洵所謂 “ 平生濟時意,枵落無所成 ” 者,區區此篇,更何足勞齒頰,毋亦所謂留以為三五朋好, 偶然談笑之資而已耳。

庚辰暮秋 汪兆銘謹識

小休集序

《詩 》 云: “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 旨哉斯言!

人生不能無勞,勞不能無息,長勞而暫息,人生所宜然,亦人生之至樂也。

而吾詩適成於此時,故吾詩非能曲盡萬物之情,如禹鼎之無所不象,溫犀之無所不照也,特如農夫樵子,偶然釋耒弛擔,相與坐道旁樹陰下,微吟短嘯,以忘勞苦於須臾耳。

因即以 “ 小休 ” 名吾集云。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胡蘭成--今生今世--的版本

胡蘭成--今生今世--的版本
http://yvonnefrank.wordpress.com/2008/12/05/%e3%80%8a%e4%bb%8a%e7%94%9f%e4%bb%8a%e4%b8%96%e3%80%8b%e7%9a%84%e7%89%88%e6%9c%ac/

陳雲 : 胡蘭成的膽識 與權謀、仕進與學問

1. 莊子." 胠篋 " : 言:「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賣國是大生意,中國沒幾個人夠資格被稱為「漢奸」的;能賣國者, 須有「 竊國 」之才也。

對於胡蘭成 , 現成的判斷 , 是認為他出仕汪精衛的南京政府 , 主張中日之間的「 和平運動 」, 是漢奸無疑。白居易 " 放言" 詩云:

贈君一法決狐疑 , 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 , 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 , 王莽謙恭下士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 一生真偽有誰知。

2. 在滿清覆亡, 經濟疲弊而列強環伺之際, 當政者或革命者都要勾結外國 , 李鴻章如是,孫文如是,毛澤東如是。 辦洋務的漢官李鴻章要在滿清立足, 必須挾洋自重。 . . .

3. 胡蘭成致書梁漱溟 , 曾預言 :「 中國今後將有秦興 , 抑或可免此一劫而直接就開出新的漢朝 , 此則尚有天意存於其間。」

他原期望解放軍以繼承中華民國的大志和 中國民間起兵的機運,重建中國,

可是共軍席捲中國之後 , 他目睹到處是鬥地主 , 逼公債,「 其後更三反五反, **** , 則是共產黨要把民間起兵的餘勢 及其再燃的可能 , 轉換方向, 消耗至永絕。」

. . .
=====

陳雲 -- 大巧若拙-- 讀薛仁明 《 胡蘭成——天地之始 》 23/1/2011 

汪精衛的南京政府敗亡之後 , 全軍盡墨 , 胡蘭成逃得出來 , 為汪政府寫後話 , 也為自己寫後話 , 乃邀天之幸。

流亡日本三十年 , 不認叛國之罪 , 也不入日本籍,無視權威 , 以我為主。

政治上的失敗者竟活得精彩 , 有許多人忌恨 , 更有許多人敬重。

一九五〇年 九月 胡蘭成偷渡日本, 十月十二日 致書唐君毅 , 說自己在中國境內流亡五年以來, 幾度面臨絕境, 已堪破生死,

「 善幸生死之邊緣甚寬 , 足容遊嬉耳。」

處變不驚 , 臨危而安 , 魚相忘於江湖, 人相忘於道術。 這是漢代的黃老之道, 也是唐代的禪者修行, 卻不是宋人的輕巧而執著。

薛仁明 : 胡蘭成 -- 天地之始

. . .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汪精衛--雙照樓詩詞(稿)

雙照樓詩詞藁

蕭生講汪精衛詩;其實汪精衛曾有詩集印行;線装;名為 : 雙照樓詩詞藁(稿);香港永泰印務公司承印;無出版日期;在七十年代舊書攤隨處可見。

http://www.hkreporter.com/talks/thread-938961-1-1.html

汪精衞詩詞 李怡 蘋果日報
2010年03月02日

精衞情結憐後主 李怡 蘋果日報
2010年03月04日

汪詩詞版本沿革 李怡 蘋果日報
2010年03月09日

一生分作兩回人 李怡 蘋果日報
2010年03月10日

愛國的叛徒 李怡 蘋果日報
2010年03月15日

士為天下生,亦為天下死 李怡 蘋果日報
2010年03月16日

「惡名」乃歷史寃案 李怡 蘋果日報
2010年03月22日

中國文化

http://markushopakhei.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8121.html
http://markushopakhei.blogspot.com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說文解字句讀. 巻1-30 / 許 記 ; 王筠, 王【イン】 撰集

說文解字句讀. 巻1-30 / 許 記 ; 王筠, 王【イン】 撰集
セツモン カイジ クトウ setsumon kaiji kuto CLICK the Image . . .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o04/ho04_00027/index.html

説文解字注. 第1-15篇 / 段玉裁 注
セツモン カイジ チュウ setsumon kaiji chu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o04/ho04_01470/index.html

說文解字第一篇上
說文解字第一篇下
說文解字第二篇上
說文解字第二篇下 . . . .

説文解字義証挙要. 義証弟1-50,附録,附説,再校増補 / 桂馥 学
セツモン カイジ ギショウ キョヨウ setsumon kaiji gisho kyoyo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o04/ho04_00748/index.html

説文解字義証. 弟1-50 / 桂馥 [撰]
セツモン カイジ ギショウ setsumon kaiji gisho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o04/ho04_02178/index.html

説文堤要 / 陳建侯 [著]
セツモン テイヨウ setsumon teiyo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o04/ho04_01871/index.html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三輪執齋 : 標註傳習錄. 巻之上,中,下,附録 4冊 ; 三輪希賢 [注]

三輪執齋 : 標註傳習錄. 巻之上,中,下,附録 4冊 ; 三輪希賢 [注]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i13/i13_00882/

三輪執齋 : 標註傳習錄. 巻之上,中,下 / 王陽明 著 ; 三輪希賢 [注]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11/bunko11_d0034/


"三輪執齋(西元一六六九~一七四四年),日本江戶中期著名之陽明學者。名希賢,通稱善藏,別號躬耕廬。京都人。醫師澤村自村之子。

十九歲至二十七歲寓居江戶,師事朱子學者佐藤直方( 山崎闇齋之高足)。此間離開朱子學,傾向陽明學而被其師開除。二十歲返回京都,在京阪講學。

其後又到江戶及各地講學,居無定處。與平野含翠堂創設者土橋友直有親交,對其鄉學運動給與極大之影響。自己亦曾赴平野講學。

四十八歲時,又寓居江戶,在下谷橋北創設明倫堂,遊學者甚多。六十歲以後,將學舍委諸門人川田雄琴,返回京都。一生尊奉致良知之說。

一七一二年曾標注「傳習錄」版行,成為中江藤樹、熊澤蕃山歿後,東京地區陽明學之先驅者。一生著作極多,有「 日用心法」、「 四言教講義」、「 大學俗解」、「 孝經小解」、「 標註傳習錄」、「 周易進講手記」、「 神道臆說」、「 神倉天意」、「 正享問答」、「 堯典和釋」、「 執齋先生雜著」等。

研究三輪的專書,有高瀨武次郎著「 三輪執齋」(一九二四年刊行)。(黃得時)"

『 陽明学大系』全十二巻・別巻一巻・明徳出版社・1971-4  

一巻 『陽明学入門』。宇野哲人の序説、安岡正篤の王陽明伝、岡田武彦の陸王学譜、欧米の陽明学の紹介など。
 二巻 『王陽明(上)』。『伝習録』全文の書き下し。三輪執斎の『四言教講義』を付載
 三巻 『王陽明(下)』。『年譜』『文録』の書き下し(抄)で、天真書院本による。
 四巻 『陸象山』
 八巻 『日本の陽明学(上)』大塩中斎・三輪執斎などの論説。
 九巻 『日本の陽明学(中)』佐藤一斎・佐久間象山・山田方谷・吉田松陰などの論説。
 十巻 『日本の陽明学(下)』林良斎・池田草菴・春日潜菴・吉村秋陽・東沢瀉などの論説。
 十一巻 『幕末維新陽明学者書簡集』
 別巻 『伝習録諸註集成』日本の三輪執斎や中国の注六種の書き下し

source :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290&forepage=1

早稲田大学図書館が所蔵する古典籍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index.html

幕末 (1800-1868) 之陽明學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 憨山大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 憨山大師述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云智慧。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云到彼岸。謂生死苦趣。猶如大海。而眾生情想無涯。無明不覺。識浪奔騰。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苦果無窮。不能得度。故云此岸。

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塵。煩惱永斷。諸苦皆盡。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證涅槃。故云彼岸。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團妄想之心也。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認妄想攀緣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團者為真心。所以執此血肉之軀以為我有。

故依之造作種種惡業。念念流浪。曾無一念回光返照而自覺者。日積月累。從生至死。從死至生。無非是業。無非是苦。何由得度。惟吾佛聖人。能自覺本真智慧。照破五蘊身心。本來不有。當體全空。故頓超彼岸。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復以此自證法門而開導之。欲使人人皆自覺悟。

智慧本有。妄想元虛。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眾惡。遠離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樂。故說此經。經即聖人之言教。所謂終古之常法也。

==============================

1.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薩。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見五蘊皆空。則修之之方。度一切苦厄。則修之實效也。以此菩薩。從佛聞此甚深般若。即思而修之。以智慧觀。返照五蘊內外一空。

身心世界洞然無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間。永離諸苦。得大自在。由是觀之。菩薩既能以此得度。足知人人皆可依之而修矣。是故世尊特告尊者。

以示觀音之妙行。欲曉諸人人也。吾人苟能作如是觀。若一念頓悟自心本有智慧光明如此廣大靈通。徹照五蘊元空。四大非有。有何苦而不度。又何業累之牽纏。

人我是非之強辯。窮通得失之較計。富貴貧賤之可嬰心者哉。此上乃菩薩學般若之實效也。言五蘊者。即色受想行識耳。然照乃能觀之智。五蘊即所觀之境。皆空則實效也。

===================================

2.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然舍利亦梵語。此云鶖也。此鳥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故以為名。此尊者乃鶖之子也。故云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居智慧第一。而此般若法門。最為甚深。非大智慧者不能領悟。故特告之。所謂可與智者道也。


=======================================

3.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正對鶖子釋前五蘊皆空之意。而五蘊中先舉色蘊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執之以為己有。乃堅固妄想之所凝結。所謂我執之根本。最為難破者。

今入觀之初。先觀此身四大假合。本來不有。當體全空。內外洞然。不為此身之所籠罩。則生死去來。了無罣礙。名色蘊破。色蘊若破。則彼四蘊可漸次深觀。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異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見也。良由凡夫但認色身。

執為真實。將謂是常。而作千秋百歲之計。殊不知此身虛假不實。為生老病死四相所遷。念念不停。以至老死。畢竟無常。終歸於空。此猶屬生滅之空。尚未盡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異於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曉之曰色不異空。

謂色身本不異於真空也。空不異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斷滅之見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從業生。業從心生。三世循環。輪轉不息。由不達三世因果報應之理。乃謂人死之後。清氣歸天。濁氣歸地。一靈真性還乎太虛。

苟如此說。則絕無報應之理。而作善者為徒勞。作惡者為得計矣。以性歸太虛。則善惡無徵。幾於淪滅。豈不幸哉。孔子言曰。游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此正謂死而不亡者。乃輪迴報應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橫為斷滅。

謬之甚耳。然二乘雖依佛教而修。由不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將謂三界之相以為實有。故觀三界如牢獄。厭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滯寂。淪於寂滅。故曉之曰空不異色。謂真空本不異於幻色。

非是離色斷滅之空。正顯般若乃實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圓鏡。一切幻色。如鏡中像。苟知像不離鏡。則知空不異色矣。此正破二乘離色斷滅之空。及外道豁達之空也。又恐世人將色空二字話為兩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觀。

故又和會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觀。知色不異空。則無聲色貨利可貪。亦無五欲塵勞可戀。此則頓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異色。則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不動本際而作度生事業。居空而萬行沸騰。涉有而一道清淨。

此則頓超外道二乘之執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則念念度生不見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見佛果可求。所謂圓成一心無智無得。此則超越菩薩而頓登佛地彼岸者也。即此色蘊一法能作如是觀。則其四蘊應念圓明。

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故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誠能如是。則諸苦頓斷。佛果可至。彼岸非遙。只在當人一念觀心成就耳。如此之法。豈非甚深者哉。


=================================

4.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又恐世人以生滅心。錯認真空實相般若之法。而作生滅垢淨增減之解。故召尊者以曉之曰。所言真空之實相者。不是生滅垢淨增減之法也。且生滅垢淨增減者。乃眾生情見之法耳。而我般若真空實相之體。湛然清淨。猶若虛空。乃出情之法也。豈然之哉。故以不字不之。謂五蘊諸法。即是真空實相。一一皆離此諸過也。

==============================

5.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此乃通釋般若所以離過之意。謂般若真空所以永離諸過者。以此中清淨無物。故無五蘊之跡。不但無五蘊。亦無六根。不但無六根。亦無六塵。不但無六塵。亦無六識。斯則根塵識界。皆凡夫法。

般若真空。總皆離之。故都云無。此則離凡夫法也。然般若中。不但無凡夫法。亦無聖人法。以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皆出世三乘聖人之法也。苦集滅道四諦。以厭苦斷集慕滅修道。乃聲聞法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十二因緣流轉門。即苦集二諦。無明盡至老死盡。乃還滅門。即滅道二諦。此緣覺所觀法也。般若體中本皆無之。極而推之。不但無二乘法。亦無菩薩法。何也。

智即觀智。乃六度之智慧能求之心。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然菩薩修行。以智為首。下化眾生。只為上求佛果。良以佛境如空無所依。若以有所得心而求之。皆非真也。以般若真空體中本無此事。故曰無智亦無得。無得乃真得。方得為究竟耳。

==============================


6.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良由佛果以無得而得。故菩薩修行依般若而觀。然一切諸法本皆空寂。若依情想分別而觀。則心境纏�。不能解脫。處處貪著。皆是罣礙。若依般若真智而觀。則心境皆空。觸處洞然。無非解脫。故云依此般若故心無罣礙。

由心無罣礙。則無生死可怖。故云無有恐怖。既無生死可怖。則亦無佛果可求。以怖生死求涅槃。皆夢想顛倒之事耳。圓覺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然非般若圓觀。決不能離此顛倒夢想之相。

既不能離顛倒夢想。決不能究竟涅槃。然涅槃亦梵語。此云寂滅。又云圓寂。謂圓除五住。寂滅永安。乃佛所歸之極果也。意謂能離聖凡之情者。方能證入涅槃耳。菩薩修行。捨此決非真修也。


===================================

7.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謂不但菩薩依此般若而修。即三世諸佛。莫不皆依此般若。得成無上正等正覺之果。故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梵語也。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覺。乃佛果之極稱也。

由此而觀。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能驅生死煩惱之魔。故云是大神咒。能破生死長夜癡暗。故云是大明咒。世出世間無有一法過般若者。故云是無上咒。般若為諸佛母。出生一切無量功德故。世出世間無物與等。

惟此能等一切。故云是無等等咒。所言咒者。非別有咒。即此般若便是。然既曰般若。而又名咒者。何也。極言神效之速耳。如軍中之密令。能默然奉行者。無不決勝。般若能破生死魔軍決勝如此。又如甘露。飲之者能不死。而般若有味之者。則頓除生死大患。故云能除一切苦。而言真實不虛者。以示佛語不妄。欲人諦信不疑。決定修行為要也。


========================

8.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由其般若實有除苦得樂之功。所以即說密咒。使人默持。以取速效耳。


================

9.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此梵語也。前文為顯說般若。此咒為密說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誦。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絕解不思議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諸佛證之以為神通妙用。眾生迷之以作妄想塵勞。

所以日用而不知。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苟能頓悟本有。當下迴光返照。一念熏修。則生死情關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更不別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決無舟筏矣。所謂滔滔苦海中。

般若為舟航。冥冥長夜中。般若為燈燭。今夫人者。驅馳險道。泛濫苦海。甘心而不求此者。吾不知其所歸矣。雖然。般若如宵練。遇物即斷。物斷而不自知。非神聖者不能用。況小丈夫哉。



心經直說終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217.htm


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江味農居士傳 -- 蔣維喬

江味農居士傳 -- 蔣維喬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08.htm#a04
江味農居士傳 -- 蔣維喬

居士姓江氏,名忠業,字味農。法名妙煦。晚年改名杜,號定翁。於其所著書中,或署幻住,或署勝觀。隨時取意,初無一定。先世本居江蘇江甯南鄉淩閣村。因王父樂峰公,筮仕鄂省,遂家焉。居士幼時,即隨樂峰公,持誦金剛經,終身未嘗少輟。父訒吾公,為前清循吏,有政聲。

居士以光緒壬寅舉於鄉,旋得陝西補用道。然養志承歡,不樂仕進。訒吾公宦遊數十年,歷贛至蜀,居士皆隨侍贊襄。事無鉅細,必躬親之。居士中年喪偶,悟人世之無常,即潛心學佛。雖以父母之命,續娶繼室。然在家出家,其志已早決矣。辛亥之秋,訒吾公以年老致仕。

居士奉父母,自蜀返鄂。值革命軍興、家產蕩然。避地東下,初居武林,後至上海。雖流離瑣尾,艱苦備嘗,而養親樂道,處之泰然。訒吾公忠貞亮節,嚴命居士,不許再入仕途。居士謹受教,不敢忘。丁巳,訒吾公卒。

居士於哀毀中,乘機勸母郭太夫人長齋念佛。戊午春,禮禪宗大德微軍和尚為師,受菩薩戒。盡力參究,頗得消息。時北五省旱災慘重,居士受簡照南之托,攜款北上。

參加佛教籌賑會放款十萬,全活甚眾。余以辛壬之間,始與居士相識於滬上。至是,又與相見於北京。是年夏,道友徐文霨、梅光羲等,延請觀宗寺諦閑法師北上,開講圓覺經。自編講義,分給聽眾。

然法師稱性而談,於講義之外,多所發揮。余因請居士及黃士恒,各述所聞。每日筆記,由居士總其成。成後,以呈諦師。諦師印可,為取名圓覺親聞記。時京師圖書館搜藏燉煌石室寫經八千餘卷,中多秘笈,需專家校理。余乃獻議於教育部,請居士任校理之職。

自戊午迄己未,先後二年,居士於殘亂卷帙中,輯成大乘稻芊經隨聽疏一卷,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二卷。

居士跋大乘稻芊經隨聽疏有云:「 曩聞燉煌經卷中有稻芊經疏十餘卷,為大藏所佚。及來圖書館,亟取而閱之。蕪亂偽脫,幾不可讀。為之爬梳剔決,排比聯綴。

並取重覆之卷,互勘異同,亦有援據他書以校補者。其不可考者,則存疑焉。積八月之力,錄成一卷,仍闕首尾。會傅增湘購得一殘卷。所缺疏文,悉在其中。於是千年秘著,遂成完書。」

是可知其搜輯之艱辛,而時節因緣之不可思議也。其敘淨名經集解關中疏有云:「 此疏向叢殘萬卷中,重事搜輯。載更寒暑。竟得勘訂成書,首尾完具。止中間闕一小段,不礙大體也。

夫關中淨名經疏。今猶有聞者,僅一肇注。然校以此書,往往此猶加詳,始知其已非原本。況復什門諸作,此書備載。而又為之科解,提挈分疏。及其所未及,言其所未言。

譬如無上妙味,萃聚而調節之,取精用宏,飫之彌旨。此亦如是。一編之中,妙義兼羅。苟其息機靜對,即異以會通,觀心而契體。尚何經旨之不明,神智之弗啟也。」可見是疏之珍秘矣。庚申,回滬。母郭太夫人示疾,居士為誦大悲咒加持之,並令家人虔誦佛號助之。太夫人臨終起坐,向西合掌,念佛而逝。居士從此信念愈堅。嘗憾多生習氣,思藉密教神咒之力,以消除之。

復至北京,適遇日本覺隨和尚,專修供養大聖歡喜天法。居士乃約同志數人,請其設壇傳授。及圓滿之日,居士頓覺現高大身,上窮無際。覺隨謂之曰:「 此番修法,惟子得福最大。」既而覺隨率居士赴日本高野山,研究東密。

卒以他事障礙,未克潛修。不久返國,與簡照南玉階昆仲,籌辦功德林佛經流通處於海上。搜集南北刻經處及名山各版經籍,流通全國,以弘法利生。居士嘗謂南嶽思大師之大乘止觀,為東土撰述中稀有瑰寶。智者大師之摩訶止觀,即從此出。

學者不先通南嶽之義,即習摩訶止觀,難得耍領。然南嶽心法,久湮海外。宋時雖傳入中國,措意者稀,深為惋惜。會辛酉之夏,海上南園居士,發起講經會。居士即獻議,啟請諦閑法師,講大乘止觀。居士每日筆記,並於幽深微妙之處,曲折譬喻,以說明之。就正諦師,再三往復。至癸亥始脫稿,名之曰述記。

諦師自謙謂此書十之七八,係居士所述,不肯居著作之名。居士則謂諦師發其端,必以著作之名歸之,彼此謙讓。又以書中專名典句,慮有難明,復屢經修改。荏苒八年,始成書二十卷,刊版印行。諦師亦鑒居士之誠,允為居名。

然其致居士之函則云:「 記文不惟詞意通暢。其吃緊要關,旨趣淵微之處,透徹了明。此皆全是老維摩以精妙見地所發揮也。」乙丑夏,白普仁尊者南來。主持金光明法會。

海上同人。公推居士襄助尊者宣揚。於是由滬而杭而湘而鄂而潯而寧,輾轉數千里。躬親會務,條理井然。藉此機緣,得以研究藏密。己巳秋,應閩中善信之請。赴福州,宣說佛法,三月始歸。庚午秋。在滬開講大乘止觀述記。逾年方畢。

省心蓮社成立,被推為社長。從此常在社中,開講大乘經典。並領導社員念佛禮懺。余知居士於金剛經獨有心得,於甲戌之夏,請居士為余講述大意。既而省心蓮社同人,要求公開,乃正式開講。余每次為筆記,記畢,即呈居士修改。後居士乃每次自寫講義,畀餘抄錄。及法會圓滿,積稿至四厚冊。

居士以為尚須潤色,並將初分所缺者補足,方可成書。同人以居士在家,問道者多,不能專心撰述。因謀另辟靜室,供養居士。謝絕一切,期以一年,將金剛經講義撰補完成。然居士每歲遇黃梅時節必病,病輒數月。又以憫念南北死難眾生,啟建大悲懺,虔心超度。因此遷延,講義卒未脫稿,然已得全書十之六七矣。

其解釋金剛經,多有古德所未發者。如佛說他經時,恒放大光明,六種震動,現種種瑞相。獨說金剛般若甚深經典,僅云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等語。

居士為之釋曰:「 是經最大旨趣,是發揮不應住相之理。故開首記世尊舉動,與尋常比丘相同,是即成佛而不住佛相。弟子亦視為尋常。惟須菩提窺知其意,所以歎為希有。否者,持缽乞食,何足令人驚歎耶。」

通行之金剛經,兩周問答,皆作云何應住。居士乃依據古注及燉煌寫經,勘定前周作應云何住,後周作云何應住。兩問意義,絕不相同。而為之說曰:「前周應云何住,是問菩提心應云何安住,俾無馳散,為初發大心修行者說也。

後周云何應住,是問既應離一切相發心,則菩提心云何獨應住耶。若不住此法,又何謂之發心。若不應住而應降伏者,豈非不發心耶。然則云何降伏其心耶。是為已發大心修行者說也。」其於金剛妙義,發揮精透類如此,此特略舉其一二端耳。戊寅首夏,天氣陰濕,居士依舊示疾,胃納不舒。

余每隔二三日,必往省視。見其臥床不能起,較往歲為重,甚為憂慮。居士則云:「一過黃梅病當霍然。」而其弟子等,則在隔室佛堂,為之念佛,終日佛號不斷。居士亦安臥默念,神志極清。至舊曆五月中旬,疾漸增,而神志愈清。

道友朱光琪用朱書大字,勸其一心往生,勿戀塵世。居士審視數過,合掌謝朱,口稱歡喜讚歎。朱既去,則謂左右曰:「吾勤修一生,豈於此一關尚不了了,朱君殆過慮矣。」及十八之夕,自云:「金光遍照,佛來接引。」邀集諸道友,而蔡濟平因事,至十二時方至。

居士猶詔之曰:「修持以普賢行願為最要。」遂合掌不復語,於諸道友及家族佛號聲中,安然而逝。壽六十有七。余與居士交二十餘年,初僅知其泛濫各宗,歸宿淨土。近年交誼益密,研討益深。

方知居士一生得力於般若,從事參究,早得消息。豁然大悟,一心常在定中。晚間無夢,至今已五年餘矣。

故恒自言:「教宗般若。行在彌陀。」其說法也,稱性而談。旁通曲達,自在無礙,余於經典及修持功夫,偶有懷疑,以質居士。其解答總高人一著。而其戒行之嚴,進修之密,足為一世模範。

居士誠佛門龍象哉。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江味農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http://www.bfnn.org/book/article2/1108.htm

ELT-rescue m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dPLEjFKYxM&feature=related



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刻金剛決疑題辭 -- 憨山大師

刻金剛決疑題辭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25/0474_001.htm

   刻金剛決疑題辭

般若為諸佛母。菩薩之真因。眾生之佛性。
生靈之大本也。由向背之分。故有聖凡之別。
是知眾生日用現前見聞知覺。皆般若之光。端在信不信耳。

故曰諸佛智海以信得入。靈山一會。得度弟子雖出生死。而不信此法。無成佛之分。勞我世尊多方淘汰種種彈呵。

而劣解之徒展轉生疑。以為非己智分。以疑根未拔故本智不現。及至般若會上。

如來以金剛智而決斷之。直使聖凡情盡生滅見亡。而本有智光。豁然披露。始信自心清淨。了無一法為己障礙。此金剛般若。直拔疑根。為發最上乘者說。殊非淺識薄德所能解。

故黃梅以此印心。以其一法不立。是為宗門正眼也。
昔天親列二十七疑。解此一經。以疑潛言外。

而此方義學。執筌失指。從前得意忘言者希。予自幼能誦而。長不解。每思六祖大師一言之下。頓了此心。何世無悟入之人。由正眼不開。返為性障。因住曹溪。

偶為大眾發揮一過。恍然有悟。而言外之疑。頓彰心目。信乎。

此法離文字相。非思量分別所能解也。因拈示一斑。以當法施。初刻之嶺南。再刻於五雲。又刻於南嶽。門人方玉。見而信受。茲復刻於吳門。將廣願四眾。

同開金剛正眼。的信自心。則成佛正因。將以是為嚆矢也。

丙辰長至月憨山清道人撰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金剛決疑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譯
明曹溪沙門憨山釋德清 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二字,解者都以堅利能斷為義,此泛說也。然西域實有金剛寶。此寶最堅不可壞,且能壞一切物。謂取此寶以喻般若,能斷煩惱。此雖近理,總非佛意,特尋常宿習知見耳。

蓋般若,此云智慧,乃是佛的心,所謂佛智慧也。波羅蜜,義云到彼岸,乃指此心極盡處也。今題云金剛般若波羅蜜,標此經所說,特顯佛一片金剛心耳。且金剛心乃佛修因證果之本心。

今出世教化眾生,全用此心。今教菩薩以金剛心為本修因,為入大乘之初門,故特示之以斷疑也。以此心不是世間眾生常情,故舉世不能知佛。且佛原不是世間人,而今平空走到人間來,則人人見而生疑矣。及其日用行事,件件不與人同。

說話不同,規矩不同。事事法法,與世間相反,故動而見疑。宜其諸天魔王皆欲害,調達阿闍皆要殺,而一切人皆生謗也。故曰:我出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外道魔王,皆當驚疑,是也。不但天人生疑,即弟子中上首如迦葉等,舉皆疑佛。以所說法,乍空乍有,乍是乍非,或讚或斥,或獎或呵,全無一定之言。而諸弟子,聞者皆疑而不信。

故曰,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上首尚乃如此,則新學可知。以佛所說法,難信難解故。然佛出世,一番說法,則今已三十年矣,弟子猶且懷疑而不信。是則佛之含冤,蓋已久矣。今日幸喜空生,有些見處,窺見世尊一斑,忽生讚歎。故世尊因其疑而決破之。乃披露自己一片金剛真心,表白與他,使其了悟不疑。令諸聞者,群疑頓斷。

故此經,乃佛的示自心,以斷弟子學佛者之疑。不是說般若能斷眾生煩惱也。如其不然,但看經中一一皆是空生之疑,疑佛之心。佛表此心以破彼疑。何嘗說以智慧斷眾生煩惱耶!故此經題,單是法,非以喻也。但斷得弟子疑,就斷得眾生煩惱。此經一味只是斷疑生信為主。

以學道之人,以信為本,以疑作障。故疑有三種:謂疑人、疑法、疑己。疑人謂認人不真。即如弟子聞佛說色身法身,大身小身,不知那箇是真佛。此疑人也。且其說法,方纔說有,卻又說空。方纔說空,卻又說不空。以其言不一,故最可疑。此疑法也。

或有聞而能信,不疑於法。又見其法大,則疑自己根小,不堪領荷,不能修行。此疑己也。今此經中,三疑都有。佛隨空生所疑處,即便逐破,頓斷彼疑。所謂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此經之旨也。

此經,此方解者極多,都不合佛意。獨西域天親菩薩,以二十七疑分經,極是。但意出於聖人,而論傳此方,已經翻譯。且譯人有巧拙不同,言不達意,反生滯礙,使學人難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銓,便成渣滓。況著粗浮文字,何以達妙!此註述之難於描寫佛心,不無救顰之醜。

即如世人作行狀,但可述事,不能傳神。此其難也。故今決疑解,妙在先得空生之疑為主。若疑情全露,則佛破疑之說,不待解而自明矣。故此解先出疑,在本文之前。節節按跡而破之。忘言領悟,自得其宗。

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此是佛住世說法儀式。諸說備釋,此不繁衍。

2.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此是佛住世家常過活。日用處動容,與眾一般,更無別奇特。只是就裏一點,與人不同,知之者希。

3.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解﹞如來住世日用尋常,與人一般。就裏一點不同處,人人對面不知。今日忽被空生勘破。故歎曰希有!嗟乎!如來與諸弟子,周旋三十年矣,一向不知佛行履處。不知,故作等閒放過,只道與眾人一般。所以凡佛所言,多疑而不信。若不是空生覷透,則終無知佛者耶。

4.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解﹞此空生歎佛希有處。正是親見如來此一片苦心也。菩薩乃學佛之弟子。即昔在小乘中,初發大乘心者,乃空亂意菩薩也。一向佛為護念此輩,更無別意,只是要付囑此心耳。護念者。以佛出世本願,只欲令一切眾生與佛無異,人人成佛,方盡此心。

但眾生德薄垢重,心志怯弱,不能擔荷。如嬰兒一般。佛如慈母之護念嬰兒,則無一息放下。種種周悉,調護愛念。故如保赤子。所謂護念,只欲一切眾生直至成佛而後已,故曰付囑。然不敢明言,但密密方便而將就之,故曰善。經云:我以無量無數方便,引導眾生,欲令一切眾生,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是謂護念付囑。

5.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此空生特問安心之法也。以初在小乘時,單肯自度,不肯度生。故心小。今蒙如來二十餘年,多方淘汰,激起度生之心,故名大心眾生。為菩薩。要令下化眾生,將以上求佛果。此輩自肯利生,故曰發菩提心。此空生已信佛心矣。但見初發大心菩薩,未悟實相真空,與前所取偏空,二者難辨。

以前小乘涅槃,可以取著安住其心。今既捨前空,而未得真空。所謂進無新證,退失故居,名空亂意。以一向執著名言,習氣未忘,要有住著。又執著一定有佛果可求,將謂求至佛果,便是住處耳。且要上求佛果,必欲下化眾生。眾生度盡,方得成佛。

而今滿眼看見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無量無邊,幾時能度得盡!眾生不盡,如何得成佛果。以求住之心急,故此心不安,不能降伏。故空生特為請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之方法耳。然空生已見佛心而嘆希有矣,且開口單問此二語者,何也?以眾心各謂世尊今日是已成之果矣,故我見世尊如此日用安心自在。

即今初發心求佛果之人,其心不定,當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耶?此問意也。安心者,如二祖侍達磨,乞安心法。磨云:將心來與汝安。祖云:覓心了不可得。磨云:與汝安心竟。然在祖師門下,一言便了,所以為宗。今世尊便說了許多安心之法,婆心漏逗,所以為教到底只是箇覓心了不可得。

故四祖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黃梅六祖,皆以金剛印心。故此經文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語文字看,全在離言之妙。其經中,凡言於汝意云何,皆反徵其疑也。以眾心隨語起疑,雖未吐露,而心已動念,謂之意言分別,正是名言習氣耳。

6.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解﹞空生所問。意謂發心菩薩,不得似佛這等安心自在,將謂若求作佛,必須像佛日用行履一般,方纔是佛。我觀佛心如此安閒,而菩薩心不得安住,如何降伏使心安耶?佛答意云菩薩要求心安作佛,不必別求,只如汝會得我護念付囑之心,其心自安,亦不必別樣降伏。故云如汝所說,但得心安足矣,更何降伏耶!只當如此而已,故云如是。

7.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解﹞唯然者。空生直信佛心無疑矣。已見佛心似不必說,但諸菩薩未領其旨,更欲樂聞也。

8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解﹞此佛指示安心之方法也。義在下文。前問安住降伏二事,今只許說降伏,不言安住者,以凡夫二乘,一向執著住處,此名言習氣也。今趣進大乘者,先要遣此習氣。以眾生涅槃,俱非實法,皆不可得,但以名言為體耳。名言既捨,習氣頓空。其心不待降伏,而自安恬寂滅矣。

故但教降心,不言其住者,恐引習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佛不以實法繫著於人,故不言住。

9. 【「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解﹞此世尊直示安心觀法也。然菩薩發心,所求者佛果,所化者眾生。二者而已。所以於心不安者,以未見眾生如故。

滿目都是眾生,何時方得度盡。眾生不盡,則佛果難求。轉見長遠,因此其心不安。而汲汲不休,故求降伏此心。今佛教以度生之方,以觀察無我為主。且菩薩所見眾生之多,難盡度者,以有我相,則見人相。人人相對,則三千界內眾生何限!且生生不已,宜怖其難盡也。

殊未見眾生本自如如耳。然眾生雖多,總十二類。縱有無量,亦只十二。就十二類一一觀之,收於胎卵濕化四生而已。四生之內,不過色心二法而已。在色則不過有色無色,論心亦不過有想無想。縱到極頂,則止於非有非無。如此十二,則盡眾生界矣,又何多耶。

況十二類,名為眾生。眾生色心,本是假合。既為假合,則眾生本無。眾生本無,但妄見有。茍以本無而觀眾生,則眾生本自如如。眾生既如,俱成寂滅。即此盡皆令入無餘涅槃矣,又何難哉。淨名云,一切眾生畢竟寂滅,不復更滅。如此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其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本無我故。以有我則有人,有人則有眾生壽者。但有此四相,則不名為菩薩矣,何言度生。是故菩薩度生當觀無我。無我則無人。既無我無人,則眾生界自然寂滅。眾生寂滅,則佛果非遙。又何怖其長遠耶。是故菩薩當觀無我。下文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真菩薩也。

﹝疑﹞佛教菩薩度生,以布施為本。其所施者,皆眾生也。今眾生皆空,則所作布施,誰為受者。故下文答云,菩薩布施,不必著眾生相。

10. 【「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解﹞此破著相之疑也。空生因聞眾生皆空,則疑。謂眾生既空,則菩薩布施,無有受者。以六塵非有,眾生本空,故云應無所住。此教不可著眾生塵相也。又伏疑云:若不住相,何以有福?故下答以離相之福更大。

11. 【「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解﹞此破著相之疑,示以離相妙行也。然菩薩布施,專為求福。若求福之心著相,則福不大。故世尊權指離相之福更大,使其安心。然著相布施,局於有相。而眾生之相,一微塵耳。縱能獲福,其福幾何!今若正施眾生時,不見有施者受者,亦不見有所施之物,如此三輪皆空,無相可住。不住相之福,其福不可思議矣。故以虛空喻之。

12. 【「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解﹞此結示安心之法也。前問心不能安住,故須降伏。世尊教以降伏之方,只是以觀無我為主。無我則無人,人我兩忘,則自心寂滅。自心寂滅,則一切眾生皆寂滅矣。眾生既寂,則佛不必求。此則馳求心息,取捨情忘,內外皆空,一心不動。是則名為安心之法,故結云如。

﹝疑﹞前以布施作福,下化眾生,只為上求佛果。今既眾生相空,三輪體寂,是則因為虛設矣。無相之因,何以上求有相之果乎?況現見如來身相宛然,不是無相之因可得。此以相見如來也。故佛破云。

13.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解﹞此直指無相妙行也。空生由聞無相之因,遂疑此因,不能求有相之佛果。是以相見如來也。此乃著佛應化之相,未見法身真體。世尊徵破見相。空生領旨。故佛直告不可以相見如來。以如來所說之身,即法身也。故云非身。然法身亦非有相,即於諸法相上,見其非相,即見如來矣。不是如來法身,捨諸法之外,別有一相狀也。此則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

﹝疑﹞若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此義甚深,難信難解。遂疑。

14.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解﹞ 此直示佛之知見也。由前空生初執有相之因,佛以不住相布施破之。復疑無相之因,不能契有相之果,蓋執佛有相狀也,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是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如此,則因果俱空,人法雙泯,此義甚深,難信難解。

故疑問佛,不知可有人,能信此法不?頗,猶可也。言說章句,即指前無相因果之說。佛答謂豈無其人。但信此法者不是尋常之人,乃是持戒修福者,方能信耳。此人亦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蓋從無量千萬佛所而種善根者。所謂久種深根,乃能信耳。

此等大根眾生,即一念信心,我悉知見其所得福,已無量矣。此無相之福,勝過有相所求之福。明矣。何故契無相者,能得多福耶?蓋此眾生。無復我人眾生壽者之相矣。不但無此四相,即一切有無諸相,悉皆空矣。故云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以此眾生,心不取相故,一切皆離。

茍一念取著法非法相,即著四相。以不取相故,心境皆空,得福殊勝之若此耳。此是如來真知見力。故我教菩薩,不應取法非法相。何以故?以一入此法,則人法皆空,頓離諸取,便起諸有矣,豈細事哉。故我常教弟子,當捨法也。然捨法即捨情,情忘則智圓矣。故曰: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疑﹞空生因聞佛說佛非色相,法不可取。遂起疑云,若佛與法,二皆無相,是無佛無法矣。爭奈現見佛成菩提,現今說法,何以言無。此疑佛自語相違也。故下按破。

15. 【「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解﹞此雙遣佛法知見也。空生心中纔萌有佛有法之念,所謂意言分別也。含而未吐,佛逆破之。故召而詰之曰:於意云何?謂汝意下作何分別耶?且佛菩提,果有所得耶?如來果有所說法耶?

此審而詰之,以勘其意。空生領旨,故陳其悟。謂已解佛說,原無定法,即是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此空生深領如來不取之旨。不但如來,即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有差別故,故非可取。此開權顯實之意,已露一斑矣。

﹝疑﹞空生已領無佛無法之旨。但不知契無為者,如何得福殊勝。故下如來以離相破之。

16. 【「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此以無相之福,以顯無相之法為最勝也。空生已悟無相之理。但不知契無相之理,得無相之福。此福如何勝彼有相耶?故佛先以有相布施,較量其福,不如持四句偈之福殊勝者,以一切諸佛,皆從此般若而出生故。故云,般若是諸佛母,所以福大。如俗所云,母因子貴故也。是則般若乃是能出生佛、法者。而般若本非佛、法也。故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疑﹞ 既法無可說,佛無可成,俱不可得矣。且世尊昔日,為我等聲聞,說四諦法,乃是法也。我等依之而修,是得果也。我等依涅槃而住,此有所住也。如何世尊一切皆非。此大眾意言分別也。故世尊逆舉小果,逆問空生,而代破之。

17.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解﹞ 此的示無住真宗也。大眾因聞佛不可求,法非可取,斯則進取無可住矣。爭奈世尊昔日,教我聲聞,令離生死,安住涅槃,非無法無果可住也。而今世尊何以言佛法皆非。此小乘未忘名言習氣,執有實法,難入般若,故多起疑。世尊假空生之悟,為眾旁通,故舉昔果逆徵之曰。

於意云何,謂於汝意下如何也?梵語須陀洹,此云入流。入,逆也。謂逆生死流也。然言逆流,但約不入六塵名為逆,非是實有此可逆,有彼可入而住之也。斯陀含,此云一往來。謂有欲界一品殘思,但只消一來欲界斷之,則從此長往矣。此亦非有來往實住處也。阿那含,此云不來。謂永不來欲界受生。如此而已。亦非有不來之處可住也。阿羅漢,此云不生。

以見彼諸法,一切皆無,實無諸法,一心不生。如此而已。亦未嘗作念,我是阿羅漢。亦非有住可之羅漢地也。若阿羅漢自己作念,認著我是羅漢,此則與眾生知見一般,即著四相矣。空生以己驗之。即如世尊每每稱我得了無諍三昧,又讚我是人中最上之人,又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蒙世尊如此極口稱讚,然我自忖己心,並不曾一念生心,執著我是離欲羅漢也。若我有此念,世尊則不說我是樂寂靜行者。以我而觀,昔日涅槃元無住處。足知如來菩提,必無可住之理矣,復何疑哉。此決佛果有住之疑。下決佛定有成之疑。

﹝疑﹞聞上開示。佛果無住,明矣。既果無所成,爭奈現見如來,從燃燈受記。是則佛定有成。既有可成之佛,豈無可住之果。下答以無所得。

18.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解﹞此示究竟無得之旨也。以聞無住之談,已悟菩提無住。遂疑菩提雖無住,而佛果必定是有成。若佛無成,如何傳授。故世尊逆問空生而決之。以燃燈佛雖云授記,但印契此心而已,實無所得。若有所得,則燃燈必不與我授記。

﹝疑﹞菩提無住,佛果無得,如此,則不必莊嚴佛土矣。而世尊何以教我行菩薩行,莊嚴佛土耶?

19.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解﹞此直示安心之法也。空生疑謂佛既無成,涅槃無住。若如此又何須莊嚴佛土耶?執此疑者,謂度生之行,實要莊嚴佛土,如修寺一般,此執相之愚也。故世尊逆問空生,菩薩果有莊嚴佛土不?空生領旨。

答言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何以明之。然而佛土者,淨土也。且此淨土,豈可以七寶累砌而為莊嚴也。以眾生所見穢土,乃惡業莊嚴,種種苦具。在諸佛所居淨土,但以清淨覺心,淨彼諸染,染業既空,則土自淨。是以清淨心而為莊嚴。然此莊嚴,非同彼也。

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此看來,菩薩莊嚴佛土,不假外來,只是自淨其心。心淨則土自淨。故曰,但應如是生清淨心而已,不必別求莊嚴也。

﹝疑﹞既云清淨,如何生心?佛言:清淨如何生心。但不當生六塵染心而已。非有清淨可住而生心也。所謂執謝情忘,淨心自現。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三祖云:莫逐有緣,無住空忍。此為無住生心安心之法,妙不過此。故六祖一聞,言下頓悟。

﹝疑 ﹞ 既不莊嚴佛土,是無佛土也。且千丈大身之佛,又何所居耶?此疑報身必居實土。

20. 【「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解﹞此示法身真土也。因聞佛土非可莊嚴,遂疑報身必居實土。若不莊嚴,向何居住。佛以法身非身破之。意謂非土之土,常寂光也。非身之身,乃法身也。法身非相,真土無形。然身既不可以相見,而土又何可以莊嚴耶!此從離六塵相,離心緣相以來,所破群疑,直至身土皆空,心境雙絕,始是般若極則,以顯法身無住之理。故開導至此,理極忘言。但有信此法者,其福無量。故下較量福德。

21. 【「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此以喻法顯殊勝也。說四句之福,勝河沙七寶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以此四偈,即法身全體故。如佛住世,與弟子宣說無二故也。前顯法身已圓。群疑頓破,言忘理極。故空生領旨,遂請結經名。

22.【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 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解﹞ 此指歸般若實際也。空生領悟,般若全體已露,更無餘法,故問結經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意謂此法無名,但此心耳。又問如何奉持。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羅蜜。前未聞此法時,其心未安,故初請降伏。

以所知所見,滿目塵鏡,生佛迢然,淨穢殊途,取舍異趣,故其心不安,難以降伏,特起種種疑情。初疑眾生難度,則告以眾生本空。又疑佛果難求,則告以佛不必求。次疑布施難周,則告以三輪空寂。次疑佛土難嚴,則告以心淨則嚴。次疑報身無寄,則告以法身無依。到此空生伎倆已窮,群疑冰釋。佛心已盡披露,無復遺餘。所以聞者心安自降伏矣。故問結經名。

世尊不以實法贅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結之。下文乃單示法身極則,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只須具金剛眼,始得極盡相應。故空生感悟流涕,讚歎難量。似久客還家,宜其見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議而後已。

23.【「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解﹞空生已悟法身之理。遂疑法身非相,誰當說法。此計法有所說也。故佛徵詰。乃悟身既非身,法亦無說。

﹝疑﹞法身非相,然非相即墮斷滅。斷滅無相當於何處見法身耶?眾有此疑,故佛徵破。

24.【「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解﹞此示諸法雖空,不入斷滅也。聞說法身非相,遂疑墮斷滅。斷滅則無處覓法身矣。世尊示以塵塵剎剎皆法身也。故詰之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答言甚多。若以微塵世界而觀,則滿目塵境萬象樅然;若以非微塵世界而觀,則一道虛間,真空冥寂。

所謂寂滅靈虛,寄森羅而顯象。縱橫幻境,在一性而融真。所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鬱鬱黃華,無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要見法身,須具金剛正眼始得。故曰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疑﹞所聞法身非相方名為佛。若非相是佛,即今現前三十二相之佛豈非佛耶?此認化身為真佛也。下以法化一體破之。

25.【「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解﹞此示法、化冥一也。莫謂有相非佛。即今三十二相,本非有相,相即非相,則應身即法身矣。到此三身一體,身土皆空,理極情忘,言詞相寂。故但讚歎能契此理,轉教之者其福無量。

26.【「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解﹞此顯法空勝益也。世尊顯理已極,群疑已破,四相頓空,我執既亡,法身獨露。故世尊較量布施恒沙身命之多,不若深心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其無相之福真不可量矣。空生全領此旨,感激未聞,故涕淚悲泣讚歎希有。此正前云善護念善囑付者以此故也。

(已前領悟。)

(已下陳情。)

27.【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解﹞ 此印契佛心入佛知見也。若空生輩諸小乘人與諸眾生皆執相之徒也。即佛出世以來二十餘年,所說諸法未曾離相,恐生驚疑,故窾而教之,多方淘汰,至今方始露出本心。何以故?以佛本願,欲令一切皆趣大乘究竟之地故。

今將引昔小乘發大乘心,特以此金剛心地為本修因,故先用此心斷彼群疑,令生正信。故此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門,為菩薩發覺之初心,所謂護念付囑者此心也。以小乘弟子一向未聞,而今始聞之。從昔未解,而今始悟之。如失乳兒忽遇慈母。所以空生一聞感激涕零,宜其然也。

故讚歎希有。前歎希有,乃忽爾覷見世尊此一片心,尚未備聞其說。今蒙世尊吐露,重重逐破,消盡群疑,此真希有之心也。蓋從昔已來所未聞者,誠希有之法也。空生自陳已悟。又激發同輩意謂我聞而悟自謂希有矣,若再有一人聞而能信自心清淨如此者,則實相現前,諸妄消滅。此人亦自希有之人矣。何以故?以離相之法最難信解故也。且我輩親見如來。

雖是難信,然聞佛妙音,即信解亦不難。若佛滅後去聖時遙,後五百歲,五濁惡重,魔強法弱之時,能信此法者,甚為難也。茍有能信者,則為第一希有之人也。何以故?以此人能離四相故。然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見法身矣。故曰:能離一切相,即名為佛。此真希有也。世尊聞說乃印許之曰:如是,如是,誠如所說。以此法大機小,聞者皆生驚疑怖畏故也。茍聞而不驚疑怖畏者,甚希有也。以我所說,不在言故。故曰:即非第一,是名第一。

﹝疑﹞前言布施,乃六塵受用之物,外施也。一向難捨已捨,即捨亦要求福,世尊已教不許住相,已說無相之福更大。既而又說,不但七寶布施,不比無相之福。即將恒沙身命布施之福,亦難比之。以身命內施也。

故空生遂疑謂外施可忘,身命難捨,如何能捨耶。世尊逆知其意。故特說忍辱行以破之。割截身體而不嗔恨,則我空矣。此是當機疑意如此。其經中密意,乃世尊密破菩薩我法二執。然我執即五蘊身心,且此五蘊身有假名,有實法。前破假名,今以割截身體驗破五蘊實法也。

28.【「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解﹞此破五蘊實法,結答云何應住之問也。空生一聞身命布施,不達五蘊本空,遂疑而不信,甚以為難。謂外施七寶,不住於相,猶可能也。若捨身命,則不能矣。不捨身命,則我相未空。既然著相,難契真空,故世尊特說忍辱之行。當歌利王割截身體之時,若我四相未忘,則生嗔恨矣。

所以不嗔者,以達五蘊本性空故。所謂割水吹光,湛然不動者,以離一切相也。是故我教菩薩當離一切相發菩提心者,不應住於六塵生心,應當生無所住之心也。此結前文總會離相之旨,以答云何應住之問也。又示之曰:若心有住,則心境俱妄,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不應住於色相而行布施者此也。然菩薩既為利益一切眾生,應當如是布施,方為妙行,不可執著別生臆見也。以如來說一切相,皆是真如。說一切眾生即是真如。所以前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故結示云諸相即是非相,眾生即非眾生。

﹝疑﹞既云不住於相,則一切皆空。空即能證之智亦空無體矣。無體之法,安可作因而取果耶?答意誡令但當諦信佛言,是如來自證境界,決不虛妄。

29.【「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解﹞此結令諦信也。空生聞佛所說因果皆空,疑謂果空則不必用因。因空則不能得果。今因中行施,況不住生心,則無實果可證矣。世尊誡以但當諦信佛言,不必多起疑念,以如來所得之法非實非虛,不可以執著之情而求之也。以此破之。

﹝疑﹞不住相布施生心,即此不住生心。何以得合般若?下答破。

30.【「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解﹞此示無住之益也。有住之心,屬於無明,為心境障故。如人入暗,一無所見。無住之心諸障盡撤,人我兩忘,如日升天,朗照萬象。故此無住之心,即真實般若,佛所證者,此心而已。

﹝疑﹞且此無住之心,縱是般若,如何能契佛心?下答破。

31.【「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解﹞此示心佛平等也。空生之疑將謂己智不能契合佛智。佛意般若無文字,文字即般若。然我說此經,即全體般若。但有人能信受者,則為妙契佛智。而佛以本智,了知其人無量功德矣。此一念頓契佛心之功德,縱使一日三時以恒沙身命布施功德其福固多,但不若有一念信心,隨順般若而不逆者,可謂善入佛慧矣。其福更大。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下讚般若殊勝)

32.【「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解﹞此讚般若獨被上上根人。前屢言著四相故麤,今言著四見故細。

33.【「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解﹞此讚般若法身常住。

34.【「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此讚般若有離障出纏之益。不但滅罪,且得勝果。

35.【「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解﹞此讚悟般若者,一念頓生佛家。生生世世,永不離佛。故此功德最為殊勝也。後世末法之中,有能信者,其功更大。以此般若之德,不可思議,故果報亦不可思議。從初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以來,通破凡夫中大心眾生修菩薩行者所執之疑。然所執我法二執有麤有細。已前破麤二執。

以所執五蘊身心為我執,我所作為緣塵六度之行欲求菩提者為法執。然此二執,皆著相故。是破初發心菩薩未悟般若者之疑,但意顯下不見有眾生可度也。

此後乃破微細我法二執。是已悟般若之菩薩,但執有能證之智為我,有所證真如為人,能證能悟為眾生,證悟未忘潛續如命為壽者。而此四相最極微細,故為微細二執。所謂存我覺我。故向下發揮但標我字。若破此我執,則上不見有佛果可求也。經文與前問同意別,觀者應知。

36.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解﹞從此以下,徵破微細我法二執也。經初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者,以初發心菩薩,乃凡夫中大心眾生始發度生之心,故種種著相,以依著自己五蘊色身修行。其所行布施,乃執著六塵麤物而求福果;其所求菩提,乃執著化佛色相之身;其土乃寶物莊嚴之土。

種種所行,皆不離相,故去般若遠甚。空生起疑,被佛重重破斥,直至一切色相皆離,方契真如般若實智。而空生已悟,大眾疑消。此經文不可思議。已前半卷皆此意也。

其所破我依凡夫見起,即五蘊色相之我,其四相皆麤。今此經文以下乃是破已悟般若之菩薩,但能證之智未忘,以此執著為我,此是存我覺我之我,乃微細我法二執,四相皆細,故此經中標出一我字為首。但云我應滅度眾生,更不言布施,是知功行已圓,唯有生佛之見未泯耳,故前麤後細。

問:然此細智為我,而又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與前問意同者何也?答:此問住,蓋此菩薩已離五蘊,但習氣未忘,故於真如智中亦求安住。且急急欲求菩提,執謂菩提有所住處。求而不得,其心不安,故問降伏,此求佛之心未安,以生佛之見未泯,不達平等一如耳。問同意別。故世尊破云發菩提者,當作此觀:我滅度一切眾生已,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

以眾生本自如如,不待更滅,若執有滅度,則著四相,非菩薩矣。此不見有眾生可度也。然生佛本來平等,若眾生既無可滅,而此中實無有法,可容菩薩發心求菩提者。何以故?以眾生本自寂滅,即是菩提,又何容其更求耶,此不見有佛果可求也。

﹝疑﹞既無實法可得菩提,且我所悟之般若豈非法耶?即世尊於燃燈佛所,因得此法,乃得成佛,豈非得菩提耶?何言無法可得?故下破之。

37.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解﹞此示菩提無得,以破執佛之疑也。空生疑佛於燃燈佛所,實有法可得。世尊展轉逐破妄計,正顯實無一法可得。

﹝疑﹞謂般若之法,乃成佛真因。今云無法,則無因矣。無因如何得菩提果?下以法身不屬因果破之。

38.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解﹞此顯法身不屬因果也。空生不達法身真體,不屬因果,乃執定如來有修有得。故佛以無所得破之矣。猶恐不悟,乃直示之曰:何故言菩提無所得耶?以如來者,非色相之稱,乃是諸法當體如如之義耳。

且諸法本自如如,豈假修為證得耶?故我說菩提實無有法容佛可得。宗門謂向上一路三世諸佛不許覷著,覷著則眼瞎,以此中無你取覓處故也。如來菩提並無甚奇特,但於諸法不起斷常顛倒見耳,故言無實無虛。以一切法,皆非法故。若知大身非身,則知諸法非法。

﹝疑﹞因聞實無有法容其發心,遂疑云以我有此度生之法,方名菩薩。既無有法,何以得菩薩之名耶。下以無法無我破之。

39.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解﹞此示法身無我例破菩薩微細二執也。空生執有法度生方名菩薩。世尊告以實無有法以遣法執。恐疑無法度生如何莊嚴佛土,故世尊示以常寂光土不假莊嚴,以遣住心破我執。此二無我也。茍不達此理,則非真菩薩矣。故云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疑﹞若菩薩不見眾生可度,無土可淨,如此如來要五眼作麼?下約知眾生心為眼,非實有五眼破之。

40.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解﹞此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空生疑佛具五眼,將謂有法可見,有世界眾生當情。世尊告以所具五眼非眼也。但約見眾生心為眼耳。且如恒沙世界,無量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者,以眾生乃如來自心之眾生。

故眾生凡動一念,即如來自心動也,如何不知不見耶。又疑眾生心有生滅,如來心亦生滅耶?故世尊言此中眾生心本自如如,了無生滅。與如來心寂滅平等故。如來眾生湛然不動,絕無生死去來之相。所謂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故三際求心了不可得。

﹝疑﹞世尊一往破執,謂無土可嚴,無生可度。恐空生聞而轉計,將謂生土皆空,則布施無福,亦不必修矣。故世尊以無福之福,其福甚大破之。

41.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解﹞此示無相之福也。空生執著有相布施,將謂實有福德。殊不知能施六塵本空,則所得福德非有。故世尊以福德無故福德多破之。所言無者,非絕無也。以心量如空,故得福益大。

﹝疑﹞空生因聞不許住相度生嚴土,遂起疑云:且度生嚴土乃成佛之因,所感萬德具足莊嚴之果。今云無生可度,無土可嚴,是絕無因也。又云:無菩提可證,是無果也。因果皆絕,是無佛矣。即今現見如來具足色相,又從何而有耶?故佛以不應具足色相見如來破之。

42.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解﹞此破執報身色相之見,以顯法報冥一也。具足色身者,萬德莊嚴報身佛也。以多劫度生莊嚴佛土,感此果報以酬因故,如來說具足色身,且此報身本法身也,故云,即非具足色身,法報冥一,故云是名具足色身。

此破所見之相,下破能見之見。以報身即法身,故無相可見。智體如如,故見病消亡,境智冥一,故法身自顯。凡言是言非者,皆遮救之辭也。恐落是非窠臼,故左右遮之遣之。故如來說法本無可說,但遮護眾生之心病,不容起見,遣其執情,令不住著,如此而已。學者應知。

﹝疑﹞空生聞說佛本無相可見,遂疑既無身相,誰當說法?故佛以無可說破之。

43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解﹞此破報身如來有所說法之疑也。如來出世本無法可說,但就眾生所執之情,隨宜而擊破之,唯一字而已。凡曰非,曰不,乃遮止之辭。以遮止眾生之妄想耳。正是護念之意也。故曰:是名說法。

﹝疑﹞空生已悟法身之理無說無示。以此法甚深。但未來眾生,不知可能信受不?故起此疑。向下以無眾生破之。

44.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解﹞此示生法一如,以破眾生見也。空生妙悟法身,已能信能受矣。第此法甚深,不知可有眾生於未來世,能信此法不?此空生生滅之見未亡,故起未來眾生之見。世尊答以眾生本如,與法平等,何有未來之相耶!以眾生如如,三際平等,此實般若究竟之極則也。

彼非眾生等六句,謂眾生本自如如,故曰彼非眾生。以真如隨緣而成眾事,故曰非不眾生。乃復釋之曰:所言眾生,乃是真如隨緣,眾法和合而相生。故云眾生者,以假名眾生。故如來說非實是眾生,以非實有生,是故名為眾生耳。

﹝疑﹞法身無相無法可得,如何言修一切善法,證得菩提耶?下以無得平等破之。

45.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解﹞此破佛法見也。空生已悟法身清淨,無法可得。翻疑佛說修一切善法而得菩提是有得也。豈如來菩提果無所得耶?佛言實無所得。以生佛平等,無二無別,即是菩提,如此而已。豈實有所證得耶。所言修善法而得菩提者,但以離四相而修。以修即無修,故得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是名真善法也。

﹝疑﹞善法既非,何法為勝?下以達般若者,最為殊勝。

46.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解﹞此讚般若離相之功最勝也。且修善法不得菩提,是則善法非殊勝矣,又以何法為殊勝耶?佛言達般若者,最為殊勝。三千世界中,有百億須彌山,以七寶等此,可謂多矣。以此布施之福,不如達般若四句之福。以彼執相,貪求利益故。般若離相,故超勝無量,非喻可及。

﹝疑﹞空生聞前說生佛平等。然既平等則無眾生矣,何言如來當度眾生?是有我人之相也。下以人我兩忘破之。

47.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解﹞此破佛有人我之疑以顯法身真我也。所云生佛平等,平等則無佛無眾生,何言我當度眾生耶?眾生人也,我度眾生則有我矣。人我宛然則四相不泯,此正宗門所謂得到法身邊,未透法身向上句也。故世尊以言遣之。

故云勿謂如來我有度生之念。我有此念,即是凡夫。然如來說凡夫,尚非凡夫,豈可如來尚存我見耶!此則聖凡俱泯,一道齊平,般若玄旨,於斯極矣。

﹝疑﹞法身既非有我,報身不可以相見,即今三十二相,豈非佛耶?

48.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解﹞此示應化非真,以顯法身離相也。空生已悟法身無我,報身非相,是為真佛。遂疑現見三十二相是何佛耶?是有佛見也。世尊詰之曰:果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乎?空生執以三十二相必定是佛。世尊以轉輪聖王破之。遂悟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世尊示之以離相偈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疑﹞空生聞說法報無相,應化非真,故起法身斷滅之見,以不達法身真我故,佛以不斷滅破之。

49.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解﹞此破斷滅見也。空生聞說當以離相見佛,遂起斷滅見。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佛教之曰:莫作是念。若作是念,則說諸法斷滅矣。然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但說知一切法無我而已。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過滿恒沙界七寶布施之功德,以不受福德故也。所言不受者,非絕無也,但不貪著福德耳。所謂無作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世尊出世,說法四十九年,止說一無字而已。以九界眾生,通執一切法有我,如來但以無字破之。此金剛正眼,直觀向上一路。故宗門單傳直指,唯從此入。

﹝疑﹞既言無我無受福者,則現見如來行住坐臥,豈非如來之我耶?此乃三身一異之見未泯,未悟平等法身故也。

50.【「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解﹞此會歸法身真際也。空生向以威儀動靜者為如來。此特去來之見耳,如來豈有去來耶。至此執謝情忘,動靜不二,如如實際,妙極于斯。但一異之見未忘,三身一體之義未契。故下以微塵世界破之。

51.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解﹞此破一異見也。空生未契三身一體,故世尊以微塵世界非一非異示之。言微塵則非一,世界即非異。微塵聚而為世界,即異而不異。世界散而為微塵,即一而不一。由是觀之,一異之相,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非實有也。若實有一異之相,即為一合相矣。

一合者邊見也,以合一即不能異,合異即不能一故。若微塵實有,即不能聚而為世界。若世界實有,則不能散而為微塵。愚夫以此為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不然,以離二邊,故名一合。二邊既離,即是不可說矣。但凡夫之人不能遠離有無一異二邊,貪著其事,故不能達三身一體,平等法身之理也。

﹝疑﹞既平等法身一切皆非即不可見,又何以佛說有四相見耶?故下伏破。

52.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解﹞此破執有離相之見也。空生已悟平等如如法身之理。遂疑法身之體,既不可以相見,如何世尊說離四相之見耶?佛恐空生伏懷此疑,故詰之曰:假若有人言世尊說有四相之見者,汝謂此人解我所說之意不?空生遂悟佛意。答言此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以世尊說有四相之見者,非是實有相見可指說也,將為遣有相見者之執情耳,故曰非。此非字與諸非字不同。前屢言非,皆不是之義。今此非字乃遣絕之辭,謂遣眾生心中所執之相見耳。非佛說有此相見,乃眾生之相見耳。故曰是名。此是名二字亦與屢說者不同,宜深觀之。

蓋一切眾生迷倒於相見之中,所執堅固難破,故佛以金剛心智以逐破之,令見本智法身真體。初執見有五蘊身心及六塵相,故著相行施以求佛福德,世尊以無住破之。次執有菩提相,佛以無所得破之。次執布施有莊嚴佛土相,佛以無土可嚴破之。次執福德以感報相,佛以非具足色身破之。次執如來定有三身相,佛以應化非真、報身離相破之。

次執定有法身相,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次執法身定有實我相,佛以一切法無我破之。次執如來定有三身相,佛以非一非異破之。重重逐破,一切皆非,諸相銷亡,一心無寄,理極情忘,直指法身實際。以所見之妄相既空,則能見之妄見亦泯。此真實般若究竟極則,直透法身向上一路。

故佛誡之曰:發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到此始是真知真見真信真解,則永不起一切法相知見矣。斯則人法雙忘,聖凡俱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故復遣之曰:所云法相,亦非法相,始是真實法相,非妄見者可比也。般若玄旨,妙極於斯。

﹝疑﹞空生已悟法身全體,遂疑法身不會說法,其說法者,乃化身耳。且化身所說之法,不達法身境界。如何持此法者,得福德耶?以下化身所說,即真實法。以三身一體故。

53.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解﹞此示化身佛說如如法也。空生疑化身佛所說之法,不到法身境界,如何得福?佛言:化身說即法身說,以三身不異故。即於此法能持四句,為人演說,其福最勝,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故,到此塵說剎說熾然說也。

﹝疑﹞法身寂滅,如何寂而能說?下示正觀。以般若空寂,從假觀入,從假入空,故名真空。以假即真故。

54.【「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解﹞此入般若真空妙觀也。以真空冥寂,藉假而觀,若六喻觀成,則真空自現。一往俱顯理體,此則正示觀法。諸修行人當從此入,法身真境,極盡於斯。

55.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解﹞此結經常規也。凡所聞歡喜,必妙契於心,契則信之真受之切,而奉行不虛矣。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歐洲學者孔茲 ( E.Conze) 的《 心經》 英譯本為什麼那麼盛行?

認識般若思想專家孔茲 ( E.Conze)
http://blog.yam.com/heartspirit/article/4112523

PERFECT WISDOM: The Short Prajnaparamita Texts 金剛經, 心經
Translated by Edward Conze, 1973. (235pp.)
The_Short_Prajnaparamita_Texts,Conze,1973,1993.djvu (2.0M)
(Prajnaparamita in 700, 500, 150, 50, 25 Lines; in few words; in One Letter; for Kausika; for Five Bodhisattvas. Diamond Sutra 金剛經. Heart of Prajnaparamita. Questions of Survikrantavikramin; of Nagarsi. 108 Names of Holy Prajnaparamita. 25 Doors to Prajnaparamita.)

Conze's 心經, 金剛經 Works

http://dharma.org.ru/board/topic1221.html

歐洲學者孔茲 ( E.Conze) 的《 心經》 英譯本為什麼那麼盛行?
http://blog.yam.com/heartspirit/article/4112416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Conze's 心經 Works

Conze's 心經 Works

http://dharma.org.ru/board/topic1221.html

1. Buddhist Scriptures

by Edward Conze, 1959. (256pp.)
Buddhist_Scriptures,Conze,1959,1981,html_1.5,zip (380K)
Buddhist_Scriptures,Conze,1959,1981,pdb_html_1.5,rar (664K)

2. PERFECT WISDOM: The Short Prajnaparamita Texts 心經, 金剛經
Translated by Edward Conze, 1973. (235pp.)
The_Short_Prajnaparamita_Texts,Conze,1973,1993.djvu (2.0M)
(Prajnaparamita in 700, 500, 150, 50, 25 Lines; in few words; in One Letter; for Kausika; for Five Bodhisattvas. Diamond Sutra 金剛經. Heart of Prajnaparamita. Questions of Survikrantavikramin; of Nagarsi. 108 Names of Holy Prajnaparamita. 25 Doors to Prajnaparamita.)

3.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 Its Verse Summary
Translated by Edward Conze, 1973. (350pp.)
djvu The_Perfection_of_Wisdom_in_Eight_Thousand_Lines,Conze,1973,1975.djvu (2.4M)
pdf The_Perfection_of_Wisdom_in_Eight_Thousand_Lines,Conze,1973,1975.pdf (17M, ocr)
(Ratnaguna; Pranjaparamita-Ratnagunasamcayagatha; Arya-Samcayagatha; Asta; 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 Astadas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Sutra, Prajnaparamita in 8000 Lines (slokas))

4.The Large Sutra on Perfect Wisdom: With the Divisions of the Abhisamayalankar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Edward Conze, 1975. (689pp.)
djvu The_Large_Sutra_On_Perfect_Wisdom,Conze,1975.djvu (6.8M, ocr)
pdf The_Large_Sutra_On_Perfect_Wisdom,Conze,1975.pdf (13M, o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