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張鷟 :陳情表

張鷟 :陳情表

張鷟, 鷟字文成,深州陸澤人,兒時夢紫文大鳥。其大父曰:「紫文鸑鷟也。壯殆以文章瑞朝廷乎?」因以為名。調露初登進士第,授岐王府參軍,凡八應舉,皆甲科。


再授長安尉,遷鴻臚丞,四參選,判策為銓府最。開元初為御史李全交所劾,貶嶺南,刑部尚書李日知訟斥太重,得內徙,終司門員外郎。


    1 張鷟(一)

        1.1 陳情表

        1.2 中書舍人王秀漏泄機密斷絞秀不伏款於掌事張會處傳得語秀合是從會款所傳是實亦非大事不伏科(中書省二條)

        1.3 通事舍人崔暹奏事口誤御史彈付法大理斷笞三十徵銅四斤暹款奏事雖誤不失事意不伏徵銅

        1.4 給事中楊珍奏狀錯以崔午為崔牛斷笞三十徵銅四斤不伏(門下省二條)

        1.5 左補闕陳邃司制敕知敕書有誤不奏輒改所改之次與元敕同付法不伏

        1.6 永安公主出降有司奏禮錢加長公主二十萬造第宅所費亦如之群下有疑(公主二條)

        1.7 山陽公主為子求內官親得侍衛

        1.8 御史王銓奉敕權衡州司馬鍾建未返制命輒千他事解耒陽縣令張泰泰不伏(御史台二條)

        1.9 御史嚴宣前任洪洞縣尉日被長史田順鞭之宣為御史彈順受贓二百貫勘當是實順訴宣挾私彈事勘問宣挾私有實順受贓不虛

        1.10 左司郎中許鑒飲酒停制敕依問款稱遇霍亂不得判署遂失機(尚書省二條)

        1.11 令史王隆每受路州文書皆納賄錢被御史彈付法計贓十五匹斷絞不伏

        1.12 吏部侍郎山巨源奏稱選人極多缺員全少等邑之色書判不公詞學優長選號復少望請判事鑒鏤詞理酸寒者雖有等級十選並放(吏部二條)

        1.13 王覘山有策略解行兵選司補擬神武軍御史彈不應置而置選部為首峴山為從並仰處分

        1.14 考功郎中呂訥奏比年奏考不求才行貪猥輩好行賄賂請托多有使勤勞清慎之徒不事行賕例應排擯若據部當考便成失鑒若不收勞效又是棄功請為安穩法(考功二條)

        1.15 諸州貢舉悉有保明及其簡試蕪濫極多若不量殿舉主或恐奸源漸盛並仰折中處分

        1.16 洛陽人祁元泰賄司勳令徐整作偽勳插入甲奏大理斷泰為首整為從泰不伏(司勳二條)

        1.17 前屯營將軍遊最犯贓解官乃於懷遠軍敘勳至上柱國司勳郎中崔仵奏最犯名教不合加勳在丞批士有百行可以功過相掩

        1.18 主爵員外郎梁瓚奏左僕射魏宰無汗馬勞御史大夫李嘉為佐命功並妄爵也請皆追奪(主爵二條)

        1.19 羽林將軍王暢薨無嫡子取侄男襲爵庶子告不合承

        1.20 戶部侍郎韋珍奏稱諸州造籍脫落丁口租調破除倍多常歲請取由付法依問諸使皆言春疾疫死實多非故為疏漏(戶部一條)

        1.21 工部員外郎趙務支蒲陝布供漁陽軍幽易絹入京百姓訴不便務款布是粗物將以供軍絹是細物宜貯官庫(工部一條)

        1.22 倉部郎中胡敬稱內外官祿準令據階級有費倉儲望請準見任官品級極為裨益未知可否(倉部二條)

        1.23 滄瀛等州申稱神龍元年百姓遭水奉旨貸半租供漁陽軍許折明年又遭澇免無租可折至三年百姓訴州以去年合折不許百姓不伏

        1.24 禮部奏海州朱雁集岐州奏白麟見及薦郊廟二項俱無空信州申未知合附以否(禮部二條)

        1.25 於旦奏孝門舊多偽作祥瑞並請破孝門勒從課

        1.26 祠部郎中孫佺狀稱往年度人多用財賄遞相囑請元無經業望更銓試不任者退還本邑(祠部二條)

        1.27 大雲寺僧曇暢奏率僧尼錢造大像高千尺助國為福諸州僧尼訴雲像無大小惟在至誠聚斂貧僧人多嗟怨既違佛教請為處分

        1.28 鴻臚寺中土蕃使人素知物情慕此處綾錦及弓箭等物請市未知可否(主客二條)

        1.29 波斯昆侖等舶到擬給食料已前隱沒不付有名無料虛破官物請停

- -


    1 兵部奏默啜賊入趙定卻取幽州居庸程出都督梁亶牢城自守不敢遮截請付法依問得款古之用兵全軍為上亶既全幽州城不合有罪(兵部一條)

    2 監尹勤奏學生多無經業舉送至省落第並請退還本邑以激勵庶望生徒進益(國子監二條)

    3 太學生劉仁範等省試落第撾鼓申訴準式卯時付問頭酉時收策試日晚付問頭不盡經業更請重試台付法不伏

    4 監賀敬盜御茵席三十事大理斷流二千五百里敬不伏云其物雖部分未進不得為御物(少府監二條)

    5 府史杜元掌造金璽遂盜一枚鑄改為酒器斷絞不伏云璽未進合準常盜不合死

    6 大匠吳淳掌造東都羅城牆高九仞隍深五丈正屬春時妨農作百姓訴至秋收後淳自求功抑而不許御史彈非時興造付法不伏(將作監二條)

    7 少匠柳佺掌造三陽宮台觀壯麗三月而成夫匠疲勞死者十五六掌作官等加兩階被選撾鼓訴屈

    8 五月五日洛水競渡船十隻請差使於揚州修造須錢五千貫請速分付(水衡監二條)

    9 水工鄭國狀請決漢水直山鑿山通道至伊水入洛須夫五百乃運江淮租極便

    10 鴻臚寺狀稱默啜使人朝宴設番客沙苑監李秀供羊瘦小邊使咸怨御史彈付法(沙苑監二條)

    11 正月朔旦祭南郊沙苑副監劉敬狀雲方今尊崇釋教其羊料請減庶望國家有福慶祚綿長太常執奏祭天事大不宜降禮

    12 秦新安穀水社舊是苑內地近被百姓並吞將作數請收入苑百姓不伏(苑總監二條)

    13 上林監楊嗣請增置宮館於上林中

    14 本省狀稱寺伯蒙天建植性謹厚薦達賢良處事清勤惟知內外糾察必望百司清肅(內侍省二條)

    15 內侍元淹心狠貌恭善柔成性兩京來往威福甚高金帛祇承則妄幹延譽迎候失行輒加鞭撻

    16 監修國史劉濟狀稱修史學士李吉甫多行虛飾不據實狀有善不勸有惡不懲得財者入史無財者刪削襃貶不實非良史之體(修史館二條)

    17 著作郎楊安期學藝淺鈍文詞疏野凡修書不堪行用御史彈才不稱職官失其人掌選侍郎崔彥既虧清鑒並請貶退

    18 右金吾衛將軍趙宜檢校街時大理丞徐逖鼓絕後於街中行宜決二十奏付法逖有故不伏科罪(金吾衛二條)

    19 右金吾郎將韋謙於清化坊屠兒劉忽索肉不得決四十禁經一月忽男於右台咆哮無上下禮

    20 本衛狀頃者內有警急羽林將軍敬偉不避危險斫門斬關誅鋤逆賊肅清宮禁元功盛勳合加旌賞(左右羽林衛二條)

    21 又田達當討救之際索馬不與拒門不開覆奏往來宜失機速合處極法不伏

    22 右衛狀稱駕幸西京訴事人梁敬衝三衛仗遂被翊衛張忠以刀斫折右臂斷徒不伏(左右衛一條)

    23 杜俊對仗遺箭於仗內御史彈付法(左右千牛衛一條)

    24 衛狀稱揚州貢大人魯敬身長九尺力敵十夫配上押門凶粗酗酒不堪宿衛請退還本邑(左右監門衛二條)

    25 將軍魯慶諸州租調多被欺賄賂入已始給門牒船車壅滯進退無由

    26 都留守左右屯衛將軍王林狀稱駕在西京恐有警急請屯兵於宣仁門外以備非常(左右屯衛二條)

    27 飛騎將軍劉恭膂力軼群弓馬超眾眇其一目恐不堪侍奉欲放歸鄉里又惜其身材

    28 將軍任季狀稱於蔚州飛狐口累石牆灌以鐵汁一勞永逸無北狄之憂(左右武衛二條)

    29 又請削橛於塞上數千里釘以刺突厥馬蹄斷賊北道

    30 將軍宋敬狀被差防河恐冰合賊過請差州兵上下數千里椎冰庶存通鎮(左右領軍衛二條)

    31 中郎將田海請於舊長城塹東至遼海西至臨洮各闊十步深三丈並仰審利害



- -



    1 疏勒鎮軍大使左驍衛將田慎狀稱安西路遠沙磧極深國家鎮遏甚為勞弊一住十年死亡殆盡欲益反損請停四鎮(左右驍衛二條)

    2 郎將侯珪使西域市馬屬磧石乏食遂將齎馬價糴食以救之並免饑餓御史彈不承制命擅用官物

    3 御史彈東宮每乘牛車微行遊諸寺觀左右清道元不設儀仗殊失禮容所由率丁讓等並請付法(左右衛率府二條)

    4 東宮無事輒發四府兵獵未經奏許所司不言有虧國法

    5 太廟令朱景方行大祀乃於散齋而吊喪御史彈付法大理斷官減一等徵銅五斤(太廟郊社二條)

    6 二月有事於太社太常博士馮敬有大功喪隱而不論遂以行事付法科罪

    7 太樂令盧慶狀稱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代不相襲禮請改聖朝樂名大象天下往極為號又應國姓(太樂一條)

    8 鼓吹令王乾狀稱鼓吹鹵簿國家儀注器具濫惡請更改脩制禮部員外崔嵩以府庫尚虛以非急務判停(鼓吹一條)

    9 太卜袁綱善卜所言立驗有術士崇儼夜無故被殺不知頭首使綱筮之竟不知賊處御史彈綱情有向背而不言付法(太卜一條)

    10 大醫令張仲善處方進藥加三味與古方不同斷絞不伏雲病狀合加此味仰正處分(太醫一條)

    11 太史令杜淹教男私習天文兼有元象器物被劉建告勘當並實(太史一條)
    12 漏生夜睡不覺失明天曉已後仍少六刻不盡鍾鼓既晚官司失朝(刻漏一條)

    13 會期日酒酸良醞署令杜綱添之以灰御史彈綱綱款好酒例安灰其味加美不伏科(良醞一條)

    14 太官丞李休供祭餘胙肉少依問款稱太常博士王筠每分肉取常多郎中吳爽拔劍割肉而去(太官一條)

    15 光祿寺卿楊裕狀稱掌醢署令呂建居官清整不邀名譽忠肅奉公未蒙進考(掌醢一條)

    16 珍羞令趙慶諸州所進口味割截餉送權門每得好官眾共談薦名實相反深虧國章(珍羞一條)

    17 廩犧令王堯上封事隹禮諸侯九推今之刺史古之諸侯令刺史無藉田處不可以訓農(藉田一條)

    18 皇后親蠶諸侯之小君古者亦有蠶室今廢其事不可以率下(親蠶一條)

    19 䆃官署令姚泰盜用進米二十石上米估四十五價次絹估三十價斷絞不伏(䆃官一條)

    20 滄州弓高縣實性寺釋迦像碑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85%A8%E5%94%90%E6%96%87/%E5%8D%B70173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85%A8%E5%94%90%E6%96%87/%E5%8D%B70172

- -

張鷟 : 朝野僉載


朝野僉載 是唐人張鷟所作記載朝野見聞的一部隨筆。


  張鷟字文成,又號浮休子,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北)人,生活在唐代武后、中宗、睿宗三朝和玄宗前期,以詞章知名,受到騫味道和員半千的賞識。員半千曾對人說:「張子之文如青錢,萬簡萬中,未聞退時。」因此,人們稱他為「青錢學士」。


據說他的才名遠播,新羅、日本都很重視他的作品,不惜出重金以購其文。開元初,為御史李全交所彈奏,流放到嶺南。開元中召回,卒於司門員外郎(一說,卒於龔州刺史)。他的生平,附見兩唐書其孫張薦傳中,莫休符桂林風土地和劉肅大唐新語也有所記載。朝野僉載中,還保存了一些關於他的生平事跡的材料,可補兩唐書之不足。


他的著作流傳至今的,除朝野僉載外,尚有龍筋鳳髓判及游仙窟。


  朝野僉載主要記載武后一朝的事跡,對於當時政治的黑暗腐敗,酷吏的陰狠殘暴,整個官僚集團的懦怯無知,都有所揭露。但書中也記述了不少鬼神怪異的故事和無謂的瑣語瑣聞,洪邁評論它「紀事皆瑣尾擿裂,且多媟語」(容齋續筆卷十二),這是符合事實的。


另外,作者紀事有時過多地從趣味性着眼,不大注意事實的準確性,這就難免在具體情節上發生差錯。這些缺點,當然降低了它的史料價值。不過,作者以當時人記當時事,耳目所接,究竟是第一手材料,儘管部分內容存在着上述問題,而可資參考的仍多,通鑑就採用了它的不少記載。甚至某些神怪故事,如果拋棄它的迷信成分,也不失為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有用資料。


  根據新唐書和宋史藝文志的著錄,本書原為二十卷。宋志另出補遺三卷,郡齋讀書志又說補遺分為三十五門,這三卷書不知是否張鷟所作。四庫提要懷疑它是後人附益,並無充分根據。大約元明以後,原書二十卷包括補遺三卷,都已散失。現在流傳的本子,非但卷數不合,並且不分門類,絕非原書舊觀。


今本大致可分兩個系統。一、一卷本系統,說郛、歷代小史、古今說海、畿輔叢書本,都屬於這一系統。二、以寶顏堂秘笈本為代表的六卷本系統。余嘉錫先生四庫提要辨證說,另有一種十卷本的抄本,內容基本上和六卷本一樣,只是分卷方法不同,並非另有一種足本。那麼這個十卷本也應當屬於六卷本系統。今北京圖書館所藏五卷本抄本,即這種十卷本前半部的殘本,其特點與余先生的介紹全同。


  這裏要說明的是,一卷本和六卷本非出一源,前者並非後者的節略。校勘時發現,六卷本全據太平廣記輯錄;而歷代小史以下的一卷本,乃是由說郛本派生的,不但次序和說郛一樣,文字也基本上相同,只是比說郛又少了幾條。


  今六卷本中,有幾條是天寶以後,乃至中唐以後的事,為張鷟所不及見。這些條目,大概都是它書誤入的。其中有的是輯錄寶顏堂本的人誤抄(如卷二「陽城拜諫議大夫」條,廣記明明注云「出國史補 」);有的可能是編撰廣記時錯注出處,以譌傳譌。有幾條僅僅是稱謂不合(作者卒開元中,有的地方却用了「玄宗」的謚號),或所敍時間不對(如出現了「天寶」年號),這些大概又是傳抄中寫錯的,不能因此否定它是僉載之文。


  現以寶顏堂秘笈本為底本,與太平廣記、說郛、歷代小史諸本對校,並參考兩唐書、大唐新語等書校正了寶顏堂本的譌脫衍倒,或提出一些疑問。六卷本雖抄撮廣記而成,却翻檢未周,遺漏尚多。現在把它遺漏的各條,以及酉陽雜俎、太平御覽、通鑑考異、後村詩話、說郛諸書徵引僉載之文不見於寶顏堂本的,匯為「補輯」,附在全書之末。錯誤和不妥之處,至盼讀者指正。


  點校者一九七九年一月


張鷟 : 朝野僉載
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401/00cyqz/index.htm


文選(南朝梁)蕭統 (唐)李善注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zmwx/index.htm


龍筋鳳髓判﹝唐﹞張鷟撰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9%BE%8D%E7%AD%8B%E9%B3%B3%E9%AB%93%E5%88%A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