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劉大櫆 : 論文偶記(excerpt)

劉大櫆 : 論文偶記(excerpt)

see also : 論文偶記 / 劉大櫆著. 初月樓古文緒論 / 吳德旋著. 春覺齋論文, 林紓著 / 范先淵校點, 香港 : 商務印書館, 1963.

文章筆法辨析 / 著者羅君籌 ; 校點唐濟安, 香港 : 上海印書館 , 1971.

QUOTE:

1. 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 之。曹子桓 (曹丕)、蘇子由 ( 蘇轍)論文, 以氣為主,是矣。然氣隨神轉,神渾 (暢盛)則 氣灝 (浩大), 神遠則氣逸,神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為氣之主。

至專以理為主,則未盡其妙。蓋人 不窮理讀書,則出詞鄙倍 (背 )空疏。人無經濟 ( 經世濟民的主張), 則言雖累牘,不適於用。

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 若行文自另是—事。譬如大匠操斤(斧頭), 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 ( ㄜˋ;白土;成風盡堊;指匠法專精 ) 手段,何處設施 (佈置安排)?然有土木材料, 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 指寫作技巧 ),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指寫作內容)也。

神者,文家之寶。文章最要氣盛,然無神以主之,則氣無所附,蕩乎不知其所歸也。神者氣之主,氣者神之用。 神只是氣之精處。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 ( 作文方法 )耳, 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則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於讀時微會之。李翰 ( 唐代文學家)云:「 文章如千軍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此語最形容得氣好。論氣不論勢,文法總不備。

文章最要節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渺(美妙)處。

2. 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然余謂論文而至於字句, 則文之能事盡矣。蓋音節者,神氣之跡也;字句者,音節之矩也。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 音節無可度 (測度),以字句度之。

3. 音節高則神氣必高,音節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為神氣之跡。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 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陰平( 國音聲調中的第一聲 、陽平(國音聲調的第二聲。)、 上聲 (國音聲調的第三聲 )、 去聲 ( 國音聲調中的第四聲)、 入聲 (聲調短促而急 )。

現國音中已無入聲, 入聲字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之中;例如屋、竹、玉、谷),則音節迥異, 故字句為音節之矩(法則﹑常規)。積字成句, 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4. 文貴奇,所謂「 珍愛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 有奇在筆者(筆法), 有奇在丘壑者 ( 意境深遠), 有奇在氣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為奇;氣奇則真奇矣;神奇則古來亦不多見。 次第 (次序)雖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 自是文家能事。

揚子《太玄》、 《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氣最難識,大約忽起忽落, 其來無端,其去無跡。

讀古人文,於起滅轉接之間,覺有不可測識處,便是奇氣。奇, 正與平相對。氣雖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謂奇。奇者,於一氣行走之中, 時時提起。太史公(司馬遷)《伯夷傳》可謂神奇。

5. 文貴簡。凡文,筆老 (筆法老練 ) 則簡, 意真則簡,辭切 ( 言辭準確切要 ) 則簡, 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 ( 含蓄深厚 ) 則簡, 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程子云:「 立言貴含蓄意思,勿使天德者眩, 知德者厭。」此語最有味。

6. 文貴變。《易》曰:「虎變文炳,豹變文蔚。」( 文炳、 文蔚皆指外表鮮明,比喻文采)又曰:「物相雜( 相 互雜錯」,故曰文。」故文者,變之謂也。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 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 ( 韓愈)能之。

7. 文法有平有奇,須是兼備,乃盡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開,實字多,虛字少。 典謨訓誥 ( 指《尚書》,典、謨、訓、誥, 皆《尚書》中的篇目。 ),何等簡奧,然文法自是未備。至孔子之時, 虛字詳備,作者神態畢出。《左氏》情韻並美,文采照耀。

至先秦戰國, 更加疏縱( 自由放縱 )。漢人斂之, 稍歸勁質,惟子長 ( 司馬遷)集 其大成。唐人宗漢,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縱,而失其厚茂, 氣味亦少 ( 稍) 薄矣。 文必虛字備而後神態出,何可節損?然校蔓軟弱,少古人厚重之氣,自是後 人文漸薄處。史遷句法似贅拙,而實古厚可愛。

8.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 ( 就物,憑藉著具 體的事物 ) 以明理,情不可以顯言也,故即事( 就事, 憑藉著具體的故事 ) 以寓情。即物以明理,《莊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記》之文也。

9. 凡行文多寡短長,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學者求神氣而得之於音節,求音節而得之於字句,則思過半矣。其要只在讀古人文字時, 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 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