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Thinking nothing done if something more is to be done

Thinking nothing done if something more is to be done

Thinking nothing done if something more is to be done.

The causality of representations of a BEING in respect of the objects of them is LIFE ( 生命; 生存 ).

 The determinability of the power of representation to this causality is the faculty of DESIRE ( 慾望 ).

Its  power of representation,  if it is reason, hence is the determinability of its causality in respect of objects, i.e., its faculty of desire [ is ]  WILL ( 意志 ).

 If pure reason has causality, then the WILL is a PURE WILL, and its causality is called FREEDOM ( 自由 ) .

南明史料

南明史料


《南明史料》  「台灣文獻叢刊。第 169 種」


《南明史料》 上 系由「明清史料」甲編、乙編、丁編、戊編及己編選輯而成「台灣文獻叢刊。第 169 種」

《南明史料》 中 系由「明清史料」甲編、乙編、丁編、戊編及己編選輯而成「台灣文獻叢刊。第 169 種」

《南明史料》 下 系由「明清史料」甲編、乙編、丁編、戊編及己編選輯而成 台灣文獻叢刊  「第 169 種」


  南明史料

  。作者:

  。原書頁數: 0476 頁

  ●書籍簡介

  本書(四冊四七六面二八五、六○○字)分四卷,系由「明清史料」甲編、乙編、丁編、戊編及己編選輯清初敉平南明江、浙、皖、贛等省  抗清運動有關檔案而成。

當年南明之坑清,由福、魯、唐、桂諸王相繼監國、繼統與之相持;東南各地倡義響廳,風起雲湧。


有關清廷  應付台灣鄭氏之一切檔案,已另彙輯「 鄭氏史料」,分刊第一五七種 「 鄭氏史料初編」、第一六八種 「 續編」及第一七五種  「三編」。


本書即就關涉鄭氏以外之資料彙輯,總名曰「南明史料」。計卷一有六十二件,自順治二年迄四年:卷二有四十八件,自順治五年迄七年;卷三有三十件,自順治八年迄九年;卷四有五○件、自順治十年迄康熙元年:全書共收一九一件。


凡此文件;雖然充滿「叛賊」、「寇逆」之類字樣,卻適足反映當時東南各省民族情緒之高昂與抗清運動之激烈。本書應與「鄭氏史料」並讀,方可獲得南明抗清之概觀。



弁言

  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三月北京淪陷、明思宗殉國之後,吳三桂便引清兵入關,掃除「流寇」,佔有黃河流域。同時,明朝的宗室和遺臣也在南京成立政府,力謀匡複。不幸福王昏庸,馬、阮專權,到第二年(一六四五)五月里,南都就又覆亡了。


於是魯王監國於紹興,唐王稱帝於福建。他們雖然相繼失敗,但還有鄭成功在東南沿海、桂王在兩廣黔滇繼續抵抗清朝。後來桂王失敗了,鄭成功的子孫卻仍以台灣為反清復明的基地,仍用桂王的年號,直到永曆三十七年(一六八三)纔為清朝的征服。


所以清朝從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入關起,到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平定台灣止,要經過四十年的用兵,纔得統一中國。因此,這四十年是清朝統一中國的時期,也是南明努力奮鬥的時期。


  當清兵南下破揚州、陷金陵、轉攻浙閩的時候,東南一帶,民族情緒激昂到極點,各地起義抗拒清兵的不可勝數。如給事中陳子龍、吏部主事夏允彝等起兵松江,兵部主事吳易、舉人孫兆奎等起兵吳江,行人盧象觀奉宗室瑞昌王起兵宜興,中書葛麟、主事王期升等奉宗室通成王起兵太湖,主事荊本徹、員外郎沈廷揚等起兵崇明,副總兵王佐才起兵崑山,典史閻應元、陳明遇等起兵江陰,僉都御史金聲與邱祖德、尹民興、吳應箕等起兵徽州寧國。


江西方面,則有益王據建昌起事、永寧王據撫州起事、兵部侍郎楊廷麟據贛州起事。他們或近受魯監國的節制,或遙與唐王通聲氣(見稻葉君山「清朝全史」第二十六章明人恢復事業之悉敗上)。


監國元年(一六四六),魯王被迫航海,走廈門。四年(一六四九),張名振迎魯王入浙,佔據舟山。於是浙江方面的反清運動又盛極一時,溫、台、寧、紹諸遺民乘間爭結山寨的不下數百處,而以四明大蘭山王翊之軍、上虞東山李長祥之軍、上虞平岡張煌言之軍為較堅整(見魏源「聖武記」卷八國初東南靖海記)。


他們的反清運動雖都失敗了,他們的熱血丹心卻被記載下來;如查繼佐的「罪惟錄」、「東山國語」和溫睿臨的「南疆繹史」等書便敘述了許多這些志士們的事迹。


  這部「南明史料」是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刊布的「明清史料」各編中選輯出來的。


凡分四卷:卷一有六十二個文件,自順治二年迄四年;卷二有四十八個文件,自順治五年迄七年;卷三有三十個文件,自順治八年迄九年;卷四有五十一個文件,自順治十年迄康熙元年。全書共計收了一百九十一個文件,多數是清朝平定江、浙、皖、贛等省的軍事報告和奏請制裁或招撫各地反抗分子的文件。


雖然這些文件里充滿了「叛賊」、「逆寇」之類的字樣,但很可以看出當時東南各省民族情緒的高昂和反清運動的激烈,而為研究南明史事的好資料。因此,我們稱這部書為「南明史料」。


  鄭成功及其後人的抗清復明事業,原亦屬於南明範圍,但因史料分量過多,另編「鄭氏史料」。所以這部「南明史料」的內容是以江、浙、皖、贛為中心的。但其中有些事情,也未嘗不與鄭氏有關,應請讀者參閱「鄭氏史料」。(百吉)



- - -


 關於《明清史料》

  《明清史料》

  中國檔案彙編,明清檔案史料集刊之一1930年  南京國民政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開始編輯刊行。以干支為編號,甲、乙、丙、丁4編 於1949年以前出版。


戊、己、庚、辛、壬、癸 6編  於1959~1975年  陸續在台灣省編印出版。線裝,每編10冊,每冊100頁。

該集刊公布了從明 隆慶元年(1567)至清乾隆 三十一年( 1766) 近二百年間形成的 10300 餘件官方檔案史料,其中包括 明天啟、崇禎 清順治康熙等朝的  詔書、誥命 諭、題本、奏稿、塘報、揭帖、圖、單,以及內閣各項檔案、外交文書等。


其內容大多是關於明末遼東戰爭、農民戰爭,清初社會各階層的抗清鬥爭以及有關鄭成功的史料。其中尤以明末遼東戰爭、農民戰爭兩種資料為其它史書所諱避或載而不詳,為研究明清之際的歷史,提供不少珍貴原始資料。


  此集刊的編輯單位當時為了滿足史學界的需求,是在整理本單位所購得的明清檔案過程中,將認為值得流傳於世的檔案,及時編輯公布。


但因是隨整隨編,編輯加工比較粗糙,彙集的文件未經分類和校核,各編之間互不銜接。編者原擬待全部集刊完成後,再依照分類目錄重新裝訂,故集刊內容雜亂,不成系統,亦不便查檢。


1972年 台灣維新書局重印 前5編,每編改為  精裝3冊,並附有分類索引。

1985年北京中華書局根據原版縮印(影印),精裝,每編分上下兩冊,總共20冊。已出戊、己、庚、辛4編共8冊。



source:

南明史料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8D%97%E6%98%8E%E5%8F%B2%E6%96%99


台灣500女子高校制服年鑑 募資計劃 2015

台灣500女子高校制服年鑑 募資計劃 2015








2015台灣500高校制服年鑑─募資計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D8bPjdVNc




台灣女子高校制服大賞 2014
http://uniform.wingzero.tw/elect/2014/information.php



台灣500女子高校制服年鑑 募資計劃 2015
http://uniform.wingzero.tw/activity/uniform-photo/


https://www.facebook.com/uniform.map?ref=stream



http://blog.wingzero.tw/2014/05/2015500.html

陳雲 : 入門學法,出山破格

陳雲 : 入門學法,出山破格


現代漢語的教學,是要訓練學生套入句式,特別是那些冗長的複合句型,是…的;真的…了、因為…所以、與其…不如、不是…就是之類。然而,中文的句型格式,真是這樣的嗎?


中 文 並無形式語法 (formal grammar )及 詞尾 屈折變化( inflection ),中文的句法是用  意義組合(meaningful units  ) 成句,之後句句遞進。語氣虛詞、邏輯虛詞,是在意義組合成句之後,才依照感情輕重 和雅俗與否,補加上去的。

一開始就學那些虛詞套式,是未學行,先學走。很多語文教師,也採用英文的標準,以為中文要做到句法複雜才是好中文。這就是當今現代漢語教學的癥結所在。


複雜的句型,是民國初年從西洋引入的,可以視為現代中文,但這是中文語言發展的最後一步,之前從古文來的簡單中文,學生必須先掌握好。即是說,現代中文的複雜句型,不屬於中文原有的,是破格使用,不是常態使用。


以尋常文史筆記為例,說明一下。晚清遺老  徐珂 ( 一八六 九— 一九二八 )  編撰 《 清稗類鈔》,一九一六年  商務印書館出版,「風俗類  」一篇,有「  粤人好鬬」一條:


粵 人性剛好鬬,負氣輕生,稍不相能,動輒鬬殺,曰打怨家,非條教所能禁,口舌所能諭,嘗有千百成群聚眾械鬬之巨案。蓋大姓多聚族而居,多者數千家,少亦數十 百家,與他姓一言不合,即約期械鬬,人數不足,則出重資雇人相助,如助鬬而死,給撫恤金;因鬬傷廢,給養傷金,其費用則出自祖嘗,或按田科派。


游手無業者多樂受雇,雖死不悔。鬬時,揚旗鳴鼓,鎗礮交施,如臨大敵,可數日不解。地方官之框怯者,不敢出而彈壓,亦不敢問兩造之曲直,惟飛稟大吏,請示辦理而已。

這是淺白文言,容易讀懂,只有  「稍不相能  」  的「  能 」 能費解,乃和睦之意。《  史記 ‧ 蕭相國世家  》:( 蕭 ) 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框怯  」的 「 框」,是約束、不敢出限的意思,框怯就是拘謹怕事。


這 篇清朝歷史筆記用的,就是中文的常態。由短句起題,略敘其事,此是套式;之後演化成為長句,即為破格。「嘗有千百成群聚眾械鬬之巨案」,就是用長句顯示情 節嚴重,此句的常態就是「聚眾械鬥,嘗至千百成群,頗成巨案」,然而這種短句累積的常態句型,不至於顯示情節之嚴重,故此採取一句長句到底的寫法。


換 了是英國人寫這段話,會怎麼寫?他肯定不會這樣寫:The Cantonese are aggressive and militant.  They are hot tempered and may make light of their lives.  可惜,英文不是這樣寫的,這是未受教養的英文。即使最無文筆修養的,也會這樣起筆:


The Cantonese are such a militant type of people that they will not hesitate to give up their lives to fight for a trivial cause as long as they deem it right.  Quarrels among neighbouring villages that end up in massive fighting are not uncommon.


英文用 such…that  的句型,也有  to…與  for…,更有 as long as.  Not uncommon 是understatement( 刻意否定  )。英文這樣造句,並不是英文好複雜,好厲害,好有教養,造句什麼邏輯前後相關,而是英文的文章不得不這樣造句!

他們的語言是形式語法,句型 和修辭來自 拉丁文學的套式,文雅的文章  就該這樣寫。中文勉強學英文這樣寫,就是削足適履:


廣東人 是一個為了瑣屑的、但自我相信的理由  而相鬥乃至於 毫不猶疑就放棄生命的族群。村落之間的鬥嘴 釀成大型打鬥  並不是不尋常的。


這也是中文,但這不是中文的常態,但我們的中國語文課,就這樣催逼學生去學這些破格的句型。以致我們的報紙、學刊,充斥這些洋而不化、令人不忍卒讀的文句。



source:


陳雲 :入門學法,出山破格
https://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E5%85%A5%E9%96%80%E5%AD%B8%E6%B3%95%EF%BC%8C%E5%87%BA%E5%B1%B1%E7%A0%B4%E6%A0%BC-015322966.html


清稗類鈔 -- 風俗類 --粤人好鬬
http://open-lit.com/listbook.php?cid=45&gbid=322&bid=14860&start=0

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蘇東坡詩醇. 巻之1, 近藤元粋 編 ( 青木嵩山堂, 1907)

蘇東坡詩醇. 巻之1,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蘇軾の七言絶句「 春夜 」( 壺齋散人注)









蘇軾の七言絶句「 春夜 」( 壺齋散人注)

  春宵一刻値千金  春宵 一刻 値千金
  花有淸香月有陰  花に淸香有り月に陰有り

  歌管樓臺聲細細  歌管 樓臺 聲細細
  鞦韆院落夜沈沈  鞦韆 院落 夜沈沈



蘇東坡詩醇. 巻之1,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5


蘇東坡詩醇. 巻之2,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6



蘇東坡詩醇. 巻之3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7


蘇東坡詩醇. 巻之4,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8


蘇東坡詩醇. 巻之5 ,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9


蘇東坡詩醇. 巻之6,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40

- - -


黄庭堅 : 山谷詩集注. 巻第1-20, 任淵 注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8/he18_01286/


source :


春夜(春宵一刻値千金):蘇軾を読む
http://chinese.hix05.com/sushi/sushi_1/sushi121.shunsho.html


http://chinese.hix05.com/sushi/sushi.index.html

春夜 蘇軾
http://kanshi.roudokus.com/syunya.html

春宵一刻値千金
http://www5a.biglobe.ne.jp/~shici/r46.htm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吉川幸次郎 -- 宋詩概說 (summary )

吉川幸次郎 -- 宋詩概說 (summary )


吉川幸次郎 -- 宋詩概說 (summary )


序章


1.要之,南北朝共三百十年間,邊境儘管多事,國內卻相當太平。固然由於軍人受到抑制,對外武威一直不振,但也因而避免了內戰內亂。「科舉」即公務員考選制度,在地方與首都分級舉行,相當完備。文官的登用限於有學文哲學修養的讀書人。(P.5)


2.在中國歷史上,宋朝是文化程度最高的時代。(P.6)

3. ( 唐詩) 基本上都屬於抒情的形式。(P.7)

4.宋文學的主流是散文。(P.8)

5.「詩詞」原是用來表現柔軟感情的詩歌類型,但在宋代的發展過程中,形式和內容都越變越複雜。(P.9)



6.宋朝韻文文學的主流,從頭至尾還是詩。最重要的感情依然托之於詩,不托之於「詞」。這是宋代本身的意識,也是現在的客觀判斷。其實就創作的數量而言,「詞」遠不及詩的多。(P.10)

7.宋詩是富於敘述性的詩,是顯耀才智的詩。……首創宋代詩風的北宋歐陽修,已有「以文為詩」的傾向。(P.11)


8.宋詩的敘述性,與上面所說的宋人亦頗注重散文的事實,無疑的大有關係。換句話說,宋人把散文家成熟的技巧手婉用之於詩,因而促進了敘述詩體的成立與發展。不過還有更深更根本的原因。從來的詩以抒情為主,往往陷於虛空的抽象,難免要引起宋人內在的反省,或甚至導致他們的抗拒。那種只表現心中興奮或激動之頂點的詩,已經不能滿足宋代詩人的需求。

他們更進一步,想要知道是什麼刺激人心而引起興奮或激動,於是把眼光儘可能轉向外界,從事客觀的考察,找出新的題材來加以詳細的敘述。或者,即便是舊的體裁,他們也會採取敘述的態度,而避免只抓住對象頂點的籠統寫法。(P.15)


9.從前詩人加以忽略或視而不見的日常瑣務,或者,雖非故意忽略,只因為司空見慣,被人為過於平常而不能入詩的身邊雜事,宋人卻大量地積極地用作詩的題材。結果,要是與從前的詩作一比較,宋詩就顯得家接近日常的生活。(P.18)

10. 至於農村生活的敘述,在宋詩裡出現得更加頻繁,更細緻。究其原因,可能與宋詩詩人多半出身於鄉間,大有關聯。(P.21)


11. (宋人)為了要盡力反應多方面的現實,往往有先從日常或身邊事物入手的傾向。……在中國社會史上,宋朝是劃時代的階段,人們的生活環境已逐漸遠離古代,而慢慢地朝著我們現代改變了。(P.23)

12. 他們對人類大集團的社會或國家,也表現了空前深刻而強烈的關懷。……這是由於中國的人道主義。(P.26~P.27)

13. 宋代的詩人喜歡用詩的形式談論哲學道理。……關於這一點,無疑的與宋代哲學的發展大有關係。(P.29)

14. 自從漢代以後,特別是在六潮詩裡,開始認為人生是絕望的、充滿悲哀的存在,於是悲觀思想也就變成了詩的基調。……杜甫顯然有意恢復「詩經」的樂觀,李白也不例外。但儘管如此,這些唐代大詩人一時還是逃不出絕望的誘惑。


如何從彷彿絕望的人生引出希望來,這種意念上的矛盾或糾葛,可以說產生並加強了唐詩的主張。唐人固然想從絕望裡救出人生而賦予希望,卻限於時代而未能獲得完全的答案,在不斷的追尋過程中,反而能夠吐露出了熱情而動人的心聲。……解決這個課題的是宋代的詩人。……而蘇軾就是這個轉變過程中的中堅詩人。(P.33~P.34)


15. 宋詩是揚棄悲哀的,但唐詩不但不揚棄悲哀,反而充滿著悲哀。(P.38)


16. 寧靜安詳的心境,可說是宋詩的重要基調之一,也是宋代詩人有意追求的一種詩境。(P.46)

17. 唐人專心致意於文學;宋人則在文學之外,又兼顧哲學,雙管齊下。如此態度上的轉變,對於整個中國文明的發展新方向,可以說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P.48)

18. 宋人心中的模範詩人以杜甫為第一。….其次宋人所崇仰的唐代詩人是韓愈、是白居易。……唐代以前,宋人最崇敬的首推陶淵明。(P.54)

19. 宋詩對於吟詠自然,顯得既不熱心,又乏善可陳。……在唐詩,尤其在律詩之中,即使在描寫人世的事情上,也常點出自然風景來調和或反襯人類感情,藉以產生更大的感動作用。(P.58)

20. 小川環樹博士曾經指出,宋詩常有把自然擬人化,或把自然引進人間世界的傾向。(P.59)

21. 有兩個自然現象常在唐詩裡被用作引發感情的媒介。其一是夕陽。……其二是月……宋代詩人似乎比較喜歡雨。(P.61)





第一章

1.宋詩之開始具有宋詩的特色,還得等到建國半個世紀之後,第四代皇帝仁宗的時期。(P.63)

2.「西崑酬唱集」二卷可以代表北宋初期的詩風。(P.65)

3.王禹偁所尊重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較有思想的唐代詩人。他尤其敬仰杜甫。這在當時是不尋常的。(P.73)

4.值得一提的是到唐代為止,所有著作的流傳都靠寫本,但自北宋起,或嚴格地說,從唐末五代以後,就進入了印刷的版本時代了。這種機器與物質文明的進步,對於宋朝文學的發展與轉變,無疑的也發生了推進的作用。(P.74)

5.「唐文粹」的編選可能隱含著對「文苑英華」的反抗,而且預示了以後宋代文學的新方向。(P.75)





第二章


1.確立了新詩風的中心人物世歐陽修與梅堯臣。(P.77)

2.其實在仁宗的時代,不僅是詩歌,中國文化與文明全體也都在進行著巨大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重新認識了古代儒家思想的價值,奠定了正統的民族倫理觀念,而已其實踐為個人的及社會的中心任務。知識份子已不只是儒家政治哲學的闡釋者,也變成了實踐者,於是實現了書生主政的政治體制。(P.80)


3.宋仁宗時期所確立的文學思想,直到本世紀的初期,也將繼續控制或領導創作與批評的活動。(P.80)

4.歐陽修詩的特長,可歸納成下列兩點:一是平靜。……二是視野廣大。(P.82~P.83)


5.不管作為詩人也好,散文家也好,歐陽修在許多方面都是韓愈的繼承者。(P.83)

6.梅堯臣的詩以「平淡」為目標,但這種「平淡」似乎是經過掙扎之後的產物,不是隨手可得的。(P.94)

7.梅堯臣詩的最大特徵,除了題材廣泛、態度宏達之外,更能以他詩人特具的敏銳眼光,觀察並描述家庭的日常生活,朋友的交往情形。筆法細膩,情感深刻,所寫內容巨細靡遺。(P.100)

8.歐陽修《詩話》引梅堯臣的話說:「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P.103)





第三章


1.王安石對歐陽修詩的好說道理,偏重敘述,覺得足以妨礙詩歌應有的抒情性,似乎頗不以為然。(P.127)

2.王安石對杜甫卻是絕對的推崇。……現在大家都公認杜甫是中國詩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王安石可以說是加以推崇的第一人。(P.127~P.128)

3.王安石對於全部唐詩的抒情精神,似乎相當嚮往,而作過重新檢討與評估的工作,編了一本「唐百家詩選」……這本書是唐朝以後,最早的選集之一,自有不可忽略的價值。(P.129)

4.(王安石晚年認為李商隱)學杜甫學得最像,功力也最高。(P.129)

5.(王安石)他詩中的抒情味,在同代各家之中,的確是最濃厚的。(P.129)



6.(蘇軾)他把歐陽修以來的敘述傾向,繼續加以強調,發揮到極為成熟的地步。(P.142)

7.蘇軾表面上所洋溢的才華,固然氣象萬千,奪人耳目,但他的詩之所以高人一等,卻是由於其中所含的開闊的胸襟,溫厚的人格。(P.143)

8.(蘇軾)他主張悲哀,或引起悲哀的不幸,普遍存在於人生之中,構成了必不可缺部分。只要希望與命運、個人與社會之間存在著矛盾,人生便不可能逃避悲哀。他敢於面對現實,洞察人生的本質,肯定悲哀的必然性而卻不屈服於悲哀。這是他別具隻眼的地方。(P.151)

9.在中國詩史上,如此以人生為長久之持續的見解,可說是蘇軾的獨創。從前最普遍的正好相反,總把人生看成一種短促的存在。(P.155)

10. 從來的詩歌耽溺或執著於悲哀的舊習,由於蘇軾的出現,總算告了一個段落;而且以他為轉捩點,開始對人生抱起更多的期待,朝著樂觀積極的方向發展下去。(P.164)



11. 蘇軾一生不但拒作特殊階級,而且經常露出作個平民的願望。(P.166)

12. 蘇軾雖不屬於苦吟型,但卻能賞識過去最苦吟的詩人杜甫的價值,而且與王安石一樣,努力加以揄揚推崇,終於鞏固了杜甫在詩史上崇高的地位。(P.167)

13. 黃庭堅也許由於性格內向,非常講究用字遣詞,往往鍛鍊再鍛鍊,推敲再推敲,以致常有奇僻晦澀之嫌。(P.174)

14. 黃庭堅最推崇的人是杜甫。……他似乎被同時代的人認為是杜甫最忠誠的繼承人,……他缺乏杜甫那種深厚強烈的熱情。(P.166~P.167)

15. 黃庭堅的人生觀,與蘇軾的積極的抵抗哲學頗為相近。(P.178)



16. 陳師道也崇拜而且模仿杜甫。(P.180)

17. 宋詩好說理重敘述的傾向,以蘇軾、黃庭堅為飽和點。在他們以後,……逐漸又走回樸素的唐詩的抒情傳統。在蘇門弟子之中,陳師道的詩已經表現了這種傾向。(P.183)





第四章


1.南宋那些小詩人最崇拜的是黃庭堅。其中有一個叫呂居仁(1137~1181),自本中,號紫微,著有「江西詩社宗派圖」,以黃庭堅為始祖,其次列舉陳師道、晁沖之等共二十五人,或加呂居仁為二十六家。(P.191)

2.回顧北宋的詩風,尤其是大家的作品,往往把傳統與概念置之不顧,肆無忌憚地談道說理,描物敘事,頗能作到暢所欲言的地步,這與當時詩人博大的風格,以及精深的學識,具有密切的關係。(P.192)

3.陳與義本來就喜歡杜甫。後來在宋室南渡期間,他也屢經戰亂、浪游各地,由於遭際的相似,使他更親近杜甫的詩。(P.195)

4.對於唐詩的嚮往便成了南宋詩的一股潛流。(P.197)

5.感傷是汪洋大海般的陸游詩的平常本色。(P.204)



6.陸游對於往往顯得過於冷靜的北宋詩,似乎大不以為然,而且引起了加以反抗的意識。談到反抗北宋詩的意識,其實在南宋初期的詩壇裡,早已開始醞釀著。……不過,還得等到大詩人陸游的出現,憑著他熱情積極的性格,才恢復了中國詩的抒情傳統,並且達到了開花結果的地步。(P.206)

7.陸游覺得他自己的詩最近於杜甫詩,特別對杜甫激昂慷慨的熱情具有莫大的共鳴。……陸游近一萬首詩中,約有一半是七律,就與杜甫的嗜好相近;……如果把陸游五千首左右的七言律詩,仔細地闡析歸類的話,可能會發現他的特殊技巧、風格或思想。(P.206~P.207)

8.陸游詩之富於感傷而不終於感傷,足見蘇軾以來的超越達觀的哲學,仍然為他所繼承而且給他以影響。(P.211)

9.陸游的詩具有先天的熱情,加上後天修來的廣泛的視界,……無疑會更廣泛更深刻地掌握並反應現實。……他似乎覺得唯有感性的現實認識,才適合他那身體力行的積極性格。……自陶淵明以來,歌詠農村的「田園詩人」並不少。但像陸游那樣,從多角度,憑感覺觀察並描寫農村生活的,卻還沒有。(P.211~P.212)

10. 陸游在政治經濟上是個農本主義者。(P.216)



11. 陸游近一萬首詩中,有一種久而彌堅、始終不變的意識,那就是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感。(P.217)

12. 李白、杜甫、陳師道、黃庭堅等大詩人,還沒寫過或寫而未盡的題材,陸游都能一一納入詩中,毫無遺漏的「模寫」出來,在中國詩史上,承先啟後,寫下了重要的一頁。(P.218)

13. (楊萬里)他對唐詩的嚮往,在南宋三大家之中,表現得最為明顯。(P.227)

14. (孝宗皇帝)那時候開始,唐詩,特別是唐人絕句,已經在世上逐漸變成一般的風尚了。(P.228)

15. 在宋代詩人之中,他(楊萬里) 最喜歡以俚語俗話入詩。而且他觀察事物,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方法,也往往出人意表。(P.230)





第六章


1.南宋末期最早的民間詩人,要算活躍於寧宗時代的「永嘉四靈」了。(指趙師秀、翁卷、徐照、徐璣)….他們特別喜歡模仿枯淡的中唐晚唐的五言律詩。這種詩體詩趣的確合乎民間詩人的胃口。(P.243)

2.宋末元初的詩評家方回(1227~1306),他在所編「瀛奎律髓」裡提出的「情」與「景」兩個概念,其實相當於(宋)周弼所說的「虛」與「實」(唐賢三體家法) (P.258)

3.自從北宋歐陽修寫了「詩話」一書以後,有關詩或詩人的雜感、隨筆、短評,藉以詩話之名大量出現,以至於有「詩話興而詩亡」的說法。(P.258)

4.論編輯體例,當以南宋末期,魏慶之的「詩人玉屑」為最佳。(P.258)


5.後世自明朝以來,唐詩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的分法,就是從嚴羽開始的。他又論唐詩與宋詩之所以有別:「唐人與本朝詩人,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又云:「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顧奇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他的意見,只有到了明朝,才由所謂「前後七子」,在「詩必盛唐」的口號下,積極地加以倡導和實踐,又在中國詩史上熱鬧了一番。(P.259)




- - - -


和唐詩相比,宋詩具有明顯的敘述性、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向或特色。


基於這些特色,國際知名漢學家、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從歷史發展的觀點,分別考察了兩宋主要的詩人與流派。


本書原著出版於昭和三十七年(1962),恰好過了半個世紀。其漢譯本則初刊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也已在三十五年前。是第一本有宋一代詩史的專題研究,也是中國詩斷代史的開山之作(姊妹篇為《元明詩概說》)。

作者吉川幸次郎 認為宋詩雖然基本上繼承了唐詩的主要形式(古體、律詩、絕句),但在吟詠的題材、技巧或內容等多方面,具有明顯的敘述性、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向或特色。

基於這些特色,著者從歷史發展的觀點,分別考察了兩宋主要詩人與流派。尤於歐陽修在過渡時期的角色、蘇軾的達觀哲學、陸游的實踐精神與反抗意識,著墨較多。本書論述,始於北宋初期的西崑體,止於南宋末期的民間詩人與抵抗詩人。




作者簡介:

吉川幸次郎,字善之,明治三十七年(1904)生於神戶市。京都帝國大學文學博士。歷任東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京都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部長、日本學術會議會員、藝術院會員、國語審議會委員。昭和四十二年(1967)退休,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同五十五年(1980)去世,享年七十有七。

先生為國際知名漢學家。其研究範圍極為廣泛,舉凡經史子集,以至於詞曲戲劇小說之類,莫不涉足其間,偶亦旁及日本漢學與國學。著作不啻等身,已彙為《吉川幸次郎全集》二十七卷。


另有翻譯數種及《杜甫詩注》數冊。其中,《宋詩概說》與《元明詩概說》二書,為中國斷代詩史研究之先驅,先生自許為年近六十時用力最勤之作。


蘇東坡詩,


馮應榴 : 蘇文忠詩合注 ( 蘇軾詩集合注 ) , 卷49, p.2412.



source :


春夜(春宵一刻値千金):蘇軾を読む
http://chinese.hix05.com/sushi/sushi_1/sushi121.shunsho.html


http://chinese.hix05.com/sushi/sushi.index.html

春夜 蘇軾
http://kanshi.roudokus.com/syunya.html

春宵一刻値千金
http://www5a.biglobe.ne.jp/~shici/r46.htm



※春宵一刻値千金:春の夜はわずかな時間でも非常な価値があり。


 ・春宵:春の夜。「春夜一刻値千金」としないのは、発音の美しさの外に平仄が関係する。「宵」は○で、「夜」は●。ここは○とすべきところ。


 ・一刻:わずかな時間。ひと時。 


・値:値打ちがある。価値がある。値する。=直、≒抵。ただ「春宵一刻値千金」の句は「春宵(しゅんせう)一刻(いっこく) 


値(あたひ)千金(せんきん)」と伝統的に読み慣わしているのでそれに従うが、「(春宵の一刻の)値打ちは千金である」ではなく、「(春宵一刻には)千金の値打ちがある」の意。



「(千金に)」李白の『寄遠』に「相思千萬里,一書値千金。」とあり、盛唐・孟浩然の『送朱大入秦』に「遊人五陵去,寶劍直千金。分手脱相贈,平生一片心。」とあり、盛唐・杜甫の『春望』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涙,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とあり、北宋・柳永の『少年遊』に「佳人巧笑値千金。當日偶情深。幾回飮散,燈殘香暖,好事盡鴛衾。   如今萬水千山阻,魂杳杳、信沈沈。孤棹煙波,小樓風月,兩處一般心。」


とあり、現代・在米留学生・朱海洪『元宵』に「東風拂面催桃李,鷂鷹舒翅展鵬程。玉盤照海下熱涙,遊子登臺思故國。休負平生報國志,人民有我勝萬金。憤起直追振華夏,且待神洲遍地春。」とある。 


・千金:価値が非常に高い。大金。漢・魏の蔡文姫『胡笳十八拍』に「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羌胡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 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遣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とあり、李白の『襄陽歌』に「落日欲沒山西,倒著接花下迷。襄陽小兒齊拍手,街爭唱白銅。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醗。此江若變作春酒,壘麹便築糟丘臺。千金駿馬換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車旁側挂一壺酒,鳳笙龍管行相催。咸陽市中歎黄犬,何如月下傾金罍。君不見晉朝羊公一片石,龜頭剥落生莓苔。涙亦不能爲之墮,心亦不能爲之哀。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鐺。李白與爾同死生,襄王雲雨今安在,江水東流猿夜聲。」


とあり、宋・賀鑄『六州歌頭』に「少年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髮聳。立談中,生死同,一諾千金重。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聯飛,斗城東。轟飮酒,春色浮寒甕。吸海垂虹。閒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怱怱。」


とあり、李白に『將進酒』「君不見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飮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とある。



---



source:


吉川幸次郎 : 宋詩概說 (summary )
http://potemagic.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208.html


吉川幸次郎 : 宋詩概說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570840926

source:


仕學規範 卷三十三 作文
http://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800436

source:



宋詩概說
http://ftp.nssh.ntpc.edu.tw/china/chinese/08.htm


繆鉞 : 論宋詩
http://tieba.baidu.com/p/85527472


textbooks:


intro.

吉川幸次郎 : 宋詩概說

- - -

poetry selections :


錢鍾書:《宋詩選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臺北:木鐸,1982)

金性堯 : 宋詩三百首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上海:上海古籍,1978;臺北:明倫,1971)


- - -

Advanced :


蘇東坡詩集注. [首巻],巻第1-32 / 呂祖謙 分編 ; 王十朋 纂輯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8/he18_00037/


- - -


蘇東坡詩醇. 巻之1,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5


蘇東坡詩醇. 巻之2,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6



蘇東坡詩醇. 巻之3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7


蘇東坡詩醇. 巻之4,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8


蘇東坡詩醇. 巻之5 ,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9


蘇東坡詩醇. 巻之6,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40

- - -


黄庭堅 : 山谷詩集注. 巻第1-20, 任淵 注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8/he18_01286/

仕學規範 卷三十三 作文

仕學規範 卷三十三 作文


(宋)張鎡 撰


2 ○ 作文


3 山谷答外甥洪駒父書云學工夫已多讀書貫穿自當造平淡且置之可勤讀董賈劉向諸文字學作議論文字更取蘇明允文字讀之古文要氣質渾厚勿太雕琢


4 謂王子飛雲陳履常作文深知古人之闗鍵其論事救首尾如常山之虵時輩未見其比公有意於學者不可不徃掃斯人之門古人云讀書十年不如一詣習主簿端有此理


5 與王觀複書云所送新詩皆興寄髙逺但語生硬不諧律呂或詞氣不逮初造意時此病亦只是讀書未精博耳長袖善舞多錢善賈不虛語也南陽劉勰嘗論文章之難云意飜空而易竒文証實而難工此語亦是沈謝輩為儒林宗主時好作竒語


故後生立論如此好作竒語自是文章病但當以理為主理得而辭順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觀杜子美到夔州後詩韓退之自潮州還朝後文章皆不煩繩削而自合矣徃年嘗請問東坡先生作文章之法東坡云但熟讀禮記檀弓當得之既而取檀弓二篇讀數百過然後知後世作文章不及古人之病如觀日月也文章蓋自建安以來好作竒語故其氣象衰苶其病至今猶在唯陳伯玉韓退之李習之近世歐陽永叔王介甫蘇子瞻秦少游乃無此病耳


6 謂洪駒父云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繩墨耳可更熟讀司馬子長韓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須有宗有趣終始闗鍵有開有闔如四瀆雖納百川或匯而為廣澤汪洋千里要自發源注海耳


7 謂王立之云若欲作楚詞追配古人直須熟讀楚詞觀古人用意曲折處講學之然後下筆譬如巧女文繡妙一世若欲作錦必得錦機乃能成錦爾


8 與王觀複書云所寄釋權一篇詞筆縱橫極見日新之效更須治經深 其淵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瑣祭文語意甚工但用字時有未安處自作語最難 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 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文章最為儒者之末事 然須索學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 至於推之使髙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壯 如滄江八月之濤海運吞舟之魚又不可守繩墨令儉陋也 已上出南昌文集


9 曽南豐闢陳無已郉和叔為英宗皇帝實録檢討官初呈槁無已便蒙許可至郉乃遭橫筆又微聲數稱亂道郉尚氣跽以請曰願善誘南豐笑曰措辭自有律令一不當即是亂道請公讀試為公櫽括郉疾讀至百餘字南豐曰少止渉筆書數句郉複讀南豐應口以書略不經意既畢授歸就編凡閱數十過終不能有所増損始大服自爾識闗鍵以文章軒輊諸公間出陳後山文集序


10 沈存中云韓退之集中羅池神碑銘有春與猿吟兮秋與鶴飛今驗石刻乃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詞吉日兮辰良乂蕙肴烝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蓋欲相錯成文則語勢矯健耳出筆談


11 陳後山雲永叔謂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12 餘以古文為三等周為上七國次之漢為下周之文雅七國之文壯偉其失騁漢之文華贍其失緩東漢而下無取焉


13 荘荀皆文士而有學者其說劍成相賦篇與屈騷何異揚子雲之文好竒而卒不能竒也故思苦而詞艱善為文者因事以出竒江河之行順下而已至其觸山赴谷風搏物激然後盡天下之變子云唯好竒故不能竒也寧拙毋巧


14 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詩文皆然已上出後山詩話


15 李方叔云常言俗語文章所忌要在斫句清新令髙妙出群須眾中拈出時使人人讀之特然竒絕者方見工夫也又不可使言語有塵埃氣唯輕快玲瓏作文時先取古人者再三直須境熟然後沉思格體看其當如何措置


卻將欲作之文暗裡鋪摹經畫丫方敢下筆踏古人蹤跡以取句法既做成連日改之十分改就見得別無瑕疵再將古人者又讀數過看與所作合與不合若不相逺不致乖背方寫淨本出示他人貴合眾論非獨耐看兼少問難耳人之為文切忌塵坌須是一言一句動眾駭俗使人知其妙意新語中心降嘆不厭諷味方成文字也


16 凡文章之不可無者有四一曰體二曰志三曰氣四曰韻述之以事本之以道考其理之所在辨其義之所宜庳髙巨細包括並載而無所遺左右上下各若有職而不亂者體也體立於此折衷其是非去取其可否不狥於流俗不謬於聖人


抑揚損益以稱其事彌縫貫穿以足其言行吾學行之力從吾制作之用者志也充其體於立意之始從其志於造語之際生之於心應之於言心在和平則溫厚典雅心在安敬則矜荘威重大焉可使如雷霆之奮鼔舞萬物小焉可使如絡脈之行出入無間者氣也如金石之有聲而玉之聲清越如草木之有華而蘭之臭芬薌如雞鶩之間而有鶴清而不群犬羊之間而有麟仁而不猛如登培塿之邱


以觀崇山峻嶺之秀色渉潢污之澤以觀寒溪澄潭之清流如朱弦之有遺音太羹之有遺味者韻也文章之無體譬之無耳目口鼻不能成人文章之無志譬之雖有耳目口鼻而不知視聽臭味所能若土木偶人形質皆具而無所用之文章之無氣


雖知視聽臭味而血氣不充於內手足不衛於外若奄奄病人支離顦顇生意消削文章之無韻譬之壯夫其軀幹枵然骨強氣盛而神色昏瞢言動凡濁則庸俗鄙人而已有體有志有氣有韻夫是之謂成全四者成全然於其間各因天姿才品以見其情狀



故其言迂疏矯厲不切事情此山林之文也其人不必居藪澤其間不必論岩穀也其氣與韻則然也其言鄙俚猥近不離塵垢此市井之文也


其人不必坐廛肆其間不必論財利也其氣與韻則然也其言豐容安豫不儉不陋此朝廷卿士之文也其人不必列官寺其間不必論職業也其氣與韻則然也其言寛仁忠厚有任重容天下之風此廟堂公輔之文也其人不必位台鼎其間不必論相業也



其氣與韻則然也正直之人其文敬以則邪諛之人其言誇以浮功名之人其言激以毅茍且之人其言懦以愚捭闔從橫之人其言辯以私刻核忮忍之人其言深以盡則士欲以文章顯名後世者不可不謹其所言之文不可不謹乎所養之徳也如此


17 又云東坡教人讀戰國策學說利害讀賈誼晁錯趙充國章疏學論事讀荘子學論理性又須熟讀論語孟子檀弓要志趣正當讀韓柳令記得數百篇要知作文體面


18 為文不可率易恐慣了人不見工夫處


19 史記其意深逺則其言愈緩其事繁碎則其言愈簡此詩春秋之義也已上出方叔文集


20 為文要有溫柔敦厚之氣對人主語言及章疏文字溫柔敦厚尤不可無蓋君子之所養要令暴慢邪僻之氣不設於身體出龜山語録


21 唐子西云凡為文上句重下句輕則或為上句壓倒晝錦堂記云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下云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非此兩句莫能承上句居士集序云言有大而非誇此雖只一句而體勢則甚重下乃云學者信之眾人疑焉非用兩句亦載上句不起韓退之與人書云泥水馬弱不敢出不果鞠躬親問而以書若無而以書三字則上重甚矣此為文之法也


22 又云古之作者初無意於造語所謂因亊以陳辭如北征一篇直紀行役耳忽云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此類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書乃是並出唐子西語録



蘇軾 :春夜 -- 春宵一刻値千金

蘇軾 :春夜 -- 春宵一刻値千金


蘇軾 :春夜


春宵一刻値千金,
花有淸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
鞦韆院落夜沈沈。



蘇軾の七言絶句 「  春夜」( 壺齋散人注)

  春宵一刻値千金  春宵 一刻 値千金
  花有淸香月有陰  花に淸香有り月に陰有り
  歌管樓臺聲細細  歌管 樓臺 聲細細
  鞦韆院落夜沈沈  鞦韆 院落 夜沈沈


春の宵は一刻が千金に価するほどすばらしい、花は芳しく香り月の光がさやかだ、先ほどまでの歌舞管弦もいまはひっそりと静まり、中庭ではブランコがゆったりと揺れ、夜が更け渉って行く


杭州の副知事としての蘇軾には、裁判をつかさどるほかは大した仕事がなかった。それ故蘇軾は有り余るほどの時間を、自分の快楽のために充てることができた。

そんな杭州時代の蘇軾にとって最大の気晴らしは、芸妓と遊び、僧侶と蒟蒻問答を楽しむことであった。

春夜は蘇軾の詩の中でも最も有名な作品だが、それは芸妓たちとの遊びをテーマにしたものだとの解釈が有力である。

蘇軾は芸妓たちと宴会のバカ騒ぎを催した際には、必ず詩を作って芸妓たちに与え、時には詞を作って歌わせたという。




source :

馮應榴 : 蘇文忠詩合注 ( 蘇軾詩集合注 ) , 卷49, p.2412.


春夜(春宵一刻値千金):蘇軾を読む
http://chinese.hix05.com/sushi/sushi_1/sushi121.shunsho.html


http://chinese.hix05.com/sushi/sushi.index.html

春夜 蘇軾
http://kanshi.roudokus.com/syunya.html

春宵一刻値千金
http://www5a.biglobe.ne.jp/~shici/r46.htm



※春宵一刻値千金:春の夜はわずかな時間でも非常な価値があり。


 ・春宵:春の夜。 春夜一刻値千金」としないのは、発音の美しさの外に平仄が関係する。「宵」は○で、「夜  」 は●。ここは○とすべきところ。


 ・一刻 : わずかな時間。ひと時。 


・値 : 値打ちがある。価値がある。値する。=直、≒抵。ただ「春宵一刻値千金」の句は「春宵(しゅんせう)一刻(いっこく) 


値(あたひ)千金(せんきん)」と伝統的に読み慣わしているのでそれに従うが、「(春宵の一刻の)値打ちは千金である」ではなく、「(春宵一刻には)千金の値打ちがある」の意。



「(千金に)」李白の『  寄遠』に「  相思千萬里,一書値千金。」とあり、盛唐・孟浩然の『送朱大入秦』に「遊人五陵去,寶劍直千金。分手脱相贈,平生一片心。」


とあり、盛唐・杜甫の『春望』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涙,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


とあり、北宋・柳永の『少年遊』に「佳人巧笑値千金。當日偶情深。幾回飮散,燈殘香暖,好事盡鴛衾。   如今萬水千山阻,魂杳杳、信沈沈。孤棹煙波,小樓風月,兩處一般心。」


とあり、現代・在米留学生・朱海洪『元宵』に「東風拂面催桃李,鷂鷹舒翅展鵬程。玉盤照海下熱涙,遊子登臺思故國。休負平生報國志,人民有我勝萬金。憤起直追振華夏,且待神洲遍地春。」とある。 


・千金:  価値が非常に高い。大金。 漢・ 魏の蔡文姫  『 胡笳十八拍 』に「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羌胡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 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遣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とあり、李白の『  襄陽歌  』に「  落日欲沒山西,倒著接花下迷。襄陽小兒齊拍手,街爭唱白銅。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醗。此江若變作春酒,壘麹便築糟丘臺。千金駿馬換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車旁側挂一壺酒,鳳笙龍管行相催。咸陽市中歎黄犬,何如月下傾金罍。


君不見晉朝羊公一片石,龜頭剥落生莓苔。涙亦不能爲之墮,心亦不能爲之哀。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鐺。李白與爾同死生,襄王雲雨今安在,江水東流猿夜聲。」


とあり、宋・賀鑄 『  六州歌頭 』  に「 少年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髮聳。立談中,生死同,一諾千金重。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聯飛,斗城東。轟飮酒,春色浮寒甕。吸海垂虹。閒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怱怱。」


とあり、李白に『  將進酒  』 「  君不見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飮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とある。



---



source:


吉川幸次郎 : 宋詩概說 (summary )
http://potemagic.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208.html


吉川幸次郎 : 宋詩概說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570840926

source:


仕學規範 卷三十三 作文
http://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800436

source:



宋詩概說
http://ftp.nssh.ntpc.edu.tw/china/chinese/08.htm


繆鉞 : 論宋詩
http://tieba.baidu.com/p/85527472


textbooks:


intro.

吉川幸次郎 : 宋詩概說

- - -

poetry selections :


錢鍾書:《宋詩選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臺北:木鐸,1982)

金性堯 : 宋詩三百首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上海:上海古籍,1978;臺北:明倫,1971)


- - -

Advanced :


蘇東坡詩集注. [首巻],巻第1-32 / 呂祖謙 分編 ; 王十朋 纂輯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8/he18_00037/


- - -


蘇東坡詩醇. 巻之1,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5


蘇東坡詩醇. 巻之2,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6



蘇東坡詩醇. 巻之3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7


蘇東坡詩醇. 巻之4,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8


蘇東坡詩醇. 巻之5 ,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39


蘇東坡詩醇. 巻之6, 近藤元粋 編 (青木嵩山堂, 1907)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95240

- - -


黄庭堅 : 山谷詩集注. 巻第1-20, 任淵 注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8/he18_01286/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陶傑 : 汪精衛的詩

陶傑 : 汪精衛的詩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E5%B9%B4%E8%BC%95%E6%99%82%E7%9A%84%E6%B1%AA%E7%B2%BE%E8%A1%9B.jpg



陶傑 : 桃花源 —— 汪精衛的詩



中文水準低落,想恢復範文教學,但是中文最精緻的詩詞,除了唐宋大家,近代也有同等上乘作品,譬如民國時代富爭議的汪精衛——如果老師會教,還可以通曉歷史。


汪精衛的詩詞遺作《 雙照樓詩詞稿 》近年在香港再版,出版社放得開,以「大漢奸」之「污名」冠之,此一生意眼相當刁鑽。試想,如果出版社重刊屈原的《楚辭》,冠以「 愛國大詩人屈原遺作點校集 」發行又會如何?


香港人三十年來 讀中國新文學,跨代熱捧 張愛玲 的小說散文,周作人 的小品也甚受歡迎,胡蘭成 的《山河歲月》、《今生今世》,近年經台灣女作家 朱天文重新推介,也頗受青睞。茅盾、巴金,還有愛國文學家郭沫若,幾十年來,從來沒有榮登過暢銷榜。



文學就是文學,或許不一定要跟作者的「氣節」有關。郭沫若 曾經這樣頌揚過革命文藝的女神:「你奮不顧身地在文化戰線上陷陣衝鋒,使中國舞台充滿了工農兵的英雄形象」,幾年之後,形勢劇變,郭老順應潮流,歡呼新時代,寫下了「還有精生白骨,自比則天武后,鐵帚掃而光」的名句。


汪精衛是不是大漢奸?姑且不論,看不清正義的力量終將戰勝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在政治上押錯寶在先,投日之後,日本偷襲珍珠港,汪精衛蒙在鼓裏,看了報紙才知道,心知大局勝負從此急轉直下,據 金雄白 的回憶錄《 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 》披露,此時知道自己上錯賊船,嚎啕大哭,以頭撞牆。


如果汪詩人能夠及時寫一首《羅斯福頌》、一首《 自由世界偉大領袖邱吉爾》、一首《 斯大林,人類的太陽》,轉向民國投誠,或蒙蔣委員長寬諒,保存一點晚節。但汪精衛死得早,沒看得到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因此只能以慷慨燕士的俠客始起革命生涯,以叛國公敵的罪名終其漢奸末路。


汪精衛的詩 采陰柔細膩,與胡蘭成的文筆軟綿溫香,倒是同氣連枝,一脈呼應,這種多變的人格,多有點叛徒的潛質,但撇除了政治標籤,汪精衛的詩,上承李後主的哀怨,像《雙照樓詩詞稿》的封卷絕筆之作:


「城樓百尺倚空蒼,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欄杆拍徧,心頭塊壘,眼底風光。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source:


陶傑 : 汪精衛的詩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274972&section_name=wtt&kw=397


陶傑 : 汪精衛的詩
https://www.facebook.com/blackclothesclub/posts/271052693060192?stream_ref=5


- - -


沈西城 : 金雄白,漢奸乎?


七二年秋天,我跟山本伊津雄老師孵在東京信濃町小喫茶店,窗外漫山楓葉,斑斕一片,我唸了明朝楊基的兩句詩「楓葉蘆花兩鬢霜,櫻桃楊柳久相忘。」山本老師回以戰國詩人北條氏政的詩回應「『莫怪清風能拂手,春往秋來滿山紅。』


你們中國人多用悲觀的心來看楓葉,我們日本人愛期待楓葉的到臨。」這正體現了中日人民心態的不同。山本老師一直以為中日戰爭是一場聖戰,中日人民聯手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有何不對?我這個年輕留學生不敢苟同,怒罵漢奸,他卻極力為彼等辯誣。我們談到了汪精衛、陳公博和周佛海。「這些人都不在了,可還有一位在日本,金雄白先生,你聽過沒有?」


當然聽過,七零年末來日前,正好看過他的力作《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對金老先生有點兒理解。山本老師問「葉君,你認為他是漢奸嗎?」我一怔,回不上,忽的想起金雄白幾句話──「汪主觀上非賣國求榮,相反他身上有一種强烈的使命感,汪氏是以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心態,毅然脫離重慶中樞,忍辱負重和日本交涉,尋求另一途徑的和平。」因而金雄白到去世那天也不認自己是「漢奸」,「曲線救國」這種消極觀念,當年我是無法認同的,那天的喫茶會也就不歡而散。


七四年初我回香港,大抵是二月吧,老阿哥王志堅要我去中環「萬宜」大廈的「蘭香室」喝茶,說要介紹我認識一個上海「大好佬」。到埗後,除了王志堅,還坐着一個洋裝筆挺、身材不高不瘦的老人家,經介紹,便是金雄白。老阿哥知道我對近代史有興趣,特意引薦我見金雄白。


大家都是上海人,沒隔閡,金雄白問我對《汪政權》一書的看法,我推說只讀了少許,沒什麼可說。金雄白嘆口氣:「就算我寫了格本書,還是邪氣多人認定我是漢奸,格頂帽子是嘸沒辦法脫?!儂年紀輕,弗曉得,中國哪能得日本打。汪先生主張和談,實在是一種拖延手法,就是阿拉講格『曲線救國』!」


金雄白用鋼筆在紙巾上寫了「曲線救國」這四個字讓我看。講真,我對政治的興趣不大,倒是很眷念昔日上海文壇,其時香港正掀起張愛玲熱,隨口問了一句,豈料卻燃着了金雄白的火,老人家臉一繃,「嘿呸」一聲:「格個女人,要弗得,歡喜裝腔作勢,一日到夜講自家是李鴻章之後,自抬身價。」一聽,知道金老不喜張愛玲,想往別的說,金雄白怒氣未消:「伊同胡蘭成搞在一起,更加弗要得,胡蘭成是一折弗扣嘅大漢奸。」接住又數落了一大堆,聽了也不放在心上。那次別後不久,金雄白就回東京,直到八五年去世也沒回來過。


近日翻看林同編著的《書評集錦》第二輯,內有一篇〈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的文章,其中一節云──「作者(金雄白)對胡蘭成似乎很不以為然……直指其人為『一個變了質的中國人』……他認為胡蘭成、吳四寶等人賣身投靠日酋,是真正的漢奸;而汪精衛、周佛海等人只是『曲線救國』的悲劇英雄。」


林同認為《汪政權》是一部內容奇特的回憶錄,是成熟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部深具參考價值的中國近代史資料集或斷代史。至於金氏是否漢奸,有待方家定奪!



沈西城 : 金雄白,漢奸乎?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沈西城/art/20140220/18630977


- --


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 : 朱子家(金雄白)2014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F651GpEcjgIK9BuZAI1efNs9ZpBs6P-oMcErhSx07OVyw37L8Le26-agrtGe0eYMaeLITQAN30JDqBHxL3DW2UbCCJUvi07uNcp5VmGjwCQg1st3tR_mL10sOwOoJZee9QdqfmXNIiqY/s1600/%E6%B1%AA%E7%B2%BE%E8%A1%9B.jpg


本書特色:

本書由民國聞人金雄白以第一人稱之親身歷敘,完整還原當時紛亂不堪時局下的汪政權內幕,書中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貴史料!


在民國近代史上一向被視為是大漢奸的汪精衛,原是國民黨內的中堅分子;他為何會中途變節?其中是否又有不可告人的政治鬥爭內幕?或者,他的變節根本是一場安排好的戲碼?


書中並有多篇精彩附錄,如:豔電原文、民國二十八年一月四日汪精衛覆孔祥熙親筆函、汪精衛在刑部獄中兩次親筆供辭全文、汪精衛晚年詩詞、汪政權重要人事表、汪精衛逝世前對國事遺書「最後之心情」、汪政權大事編年表!


- - --


<內容簡介>

第一手最珍貴的史料
貼近最真實的汪精衛

「這是一幕我自己的悲劇;朋友們的悲劇;也是中國歷史的悲劇!」——金雄白

曾經是國父身旁的第一文膽,

為何卻成了賣國求榮的漢奸?

他是真的受日人蠱毒而中途變節,

還是其中有另有不為人知的隱情?

民國史上最爭議性的人物!他的歷史地位究竟為何?

本書由民國聞人金雄白執筆,親身揭露第一手珍貴史料,告訴你你知道的汪精衛,也告訴你你不了解的汪精衛!



「汪政權的一幕,是時代的悲劇。而重慶與汪方的特工戰,非但是悲劇中之悲劇,卻又是悲劇中的滑稽劇。」——金雄白


汪兆銘(1883~1944),字季新,號精衛,生於廣東三水,中國近代重要政治人物之一。青年時代加入革命黨,一九一○年因謀刺清攝政王載澧失敗而下獄問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與妻陳璧君赴法留學。後應孫文之召,返國討袁並參與護法。亦是國父遺囑起草人。


汪曾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抗日戰爭期間,因汪主張「和平救國」,與日本合作在南京組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一個曾因革命而行刺前清的攝政王幾罹大辟、有著半生光榮歷史的人物;一個曾經是中山先生的左右手;像這樣的人,真會為了利祿或者為了意氣,甘心於出賣國家民族,以自毀其半生光榮的歷史嗎?這一群被指為國家的叛逆者們,當時做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



*德大使調停失敗的秘聞
*近衛三原則是怎樣來的
*汪精衛怎樣脫離了重慶
*公館派與CC間的暗潮
*鄭蘋如謀刺丁默村顛末

精彩附錄:

◎豔電原文
◎民國二十八年一月四日汪精衛覆孔祥熙親筆函
◎汪精衛在刑部獄中兩次親筆供辭全文



source:


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 : 朱子家(金雄白)2014
http://24h.pchome.com.tw/books/prod/DJAP0O-A83043558


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 : 朱子家(金雄白)2014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65803858



韓柳文研究法 --林紓著 ( part 2 of 2 )

韓柳文研究法 --林紓著 ( part 2 of 2 )

cont'd


《柳文研究法》

《柳文研究法》


劉夢得敘柳州文,謂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此特舉其大要耳。其親切處,累見與書中,夢得蓋深知柳州者也。若《唐史?文藝列傳序》,謂”韓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嚴,抵轢晉魏,上軋漢周。”云云。




《唐文粹序》亦謂韓史部超卓群流,獨高邃古,以二帝三王為根本,以六經四教為宗師,憑淩轥轢,首倡古文;於是柳子厚、李元賓、李翱、皇甫湜又從而和之。似柳州者,為昌黎配饗之人,雖尊為與韓並,初未有發明其文章之妙者;至方望溪,頗有醜詆之詞。不佞于友人馬通伯處,見望溪手定柳州讀本,往往有紅勒者,因歎人生嗜好之殊,如元微之之右杜而左李。而望溪亦正雲,柳州適可肩隨退之者也。


然少陵生前推服謫仙,不遺餘力,即昌黎之於柳州,《祭文》《廟碑》《墓誌》,鹹無貶詞,當時昌黎目中,亦僅有一柳州,翱、湜輩均以弟子目之,未嘗屈居柳州於翱、湜之列。且柳州死於貶所,年僅四十七,凡諸所見,均蠻荒僻處之事物,而能振拔於文壇,獨有千古,謂得非人傑哉!


夢得之《報柳州書》曰:”餘吟而繹之,顧其詞甚約,而味淵然以長,氣為幹,文為支,跨躒古今,鼓行乘空,附離不以鑿枘,咀嚼不以文字,端而曼,苦而腴,佶然以生,臒然以清。余之衡,誠懸於心,其揣也如是。”嗚呼!劉賓客果道得柳州真處矣。夫所謂”端而曼,苦而腴,佶然以生,臒然以清”,此四語,雖柳州自道,不能違心而他逸也。凡造語嚴重,往往神木而色朽,”端”而能”曼”,則風采流露矣。



柳州畢命貶所,寄託之文,往往多”苦”語;而言外乃不掩其風流,才高而擇言精,味之轉于郁伊之中,別饒雅趣,此殆夢得之所謂”腴”也。”佶”者壯健之貌,壯健而有生氣,柳 州本色也。”臒然以清“,則山水諸記,窮桂海之殊相,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昌黎偶記山水,亦不能與之追逐。古人避短推長,昌黎於此,固讓柳州出一頭地矣。


柳州之學騷,當與宋玉抗席。幽思苦語,悠悠然若傍瘴花密箐而飛。每讀之,幾不知身在何境也。《石林詩話》謂柳州諸賦,更不蹈襲屈宋一句,似與昌黎皆在嚴忌、王褒以上。真知言哉!賦學自詞苑窳敗,遂寡問津;然有韻之文,亦治文者不可不講。發源于屈、宋,取范於柳州,斯得矣。


宋嚴有翼曾序柳文,苦其難讀;考證音釋,名曰《柳文切正》,此書惜不曾見。不佞恒謂柳州精于小學,熟于《文選》。用字稍新特,未嘗近纖;選材至恢富,未嘗近濫。麗而能古,博而能精。至吞言咽理,變化離合,固 遜昌黎;然而生峭壁立,棱棱然使人生栗,亦斷不類于樊紹述之奇詭也。


《詩?大雅?江漢篇》,尹吉甫美宣王能興衰撥亂,命召公平淮夷也。次篇為《常武》,則召穆公美宣王有常德,以立武事也。不惟美之,又引之以為戒。子厚《平淮夷雅》亦二篇:一美丞相度;一美西平之子愬。《談藪》雲:”論柳文者,皆以謂《封建論》退之所無;《淮夷雅》韓文亦不逮。”鄙見非不逮也。昌 黎興高,描寫元和戰功,欲窮形盡相,遂不免近於慘酷。昌黎本意,原欲以寒竊據之膽,不知火色過濃,遂微乖乎正聲。柳州之作,力摹《大雅》,于顯敘戰功處,往往為朝廷留其餘地,示不欲究武之意,得經意矣。



《江漢》之詩曰:”匪安匪遊,淮夷來求,匪安匪舒,淮夷來鋪。”求者求淮夷所據之境地;鋪者,欲微病以譬之。命意不過如此。以下又曰:”匪疚匪棘,王國來極。“竟言不以兵病害之,不以兵操切之,堂堂乎見王師之仁。其卒章曰:”矢其文德,洽此四國。”矢之為言施也,布其經緯天地之文德,以和洽此天下四方之國。名為南征,實不過旬宣之意。



說得雍容和藹,此始名為《大雅》。柳州之《雅》,正本此意:第一章狡眾昬囂,其毒於酲,數蔡人之罪也。第二章即曰:”師是蔡人,以宥以厘。”宥之厘之,則不忍草薙而禽獼可知矣。其下,寫天子禦通化門,餞相度,則與《江漢》圭瓚秬鬯同一隆禮。此命將出師,盛朝應有之儀節。至”公曰徐之,無恃頟頟。式和爾容,惟義之宅。”則立言尤為得體。”頟頟”,勇悍之貌,勿 恃勇悍,正患其浪殺人也。”宅”,居也。居義以對蔡人,方見得是王者之師。中間寫李愬之功曰:”蔡凶伊窘,悉起來聚。左搗其虛,靡愆厥慮。”搗虛者,搗蔡城也。愬用李祜之言,謂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蔡皆嬴卒。愬用其言,遂擒元濟。”靡愆厥慮。”謂所謀中也。擒濟以後,不書殺戮,但曰:”曾是讙譊,化為謳吟。”閑閑將一場大戰,以從容不迫之筆總括全域。惟具此聰明,方能摹古。


《方城之什》則專紀愬功,不能不點染殺戮之事。其最嚴厲之語曰:”右翦左屠,聿禽其良。”曰”是震是拔,大殲厥家。”“禽者”者,十二年二月愬禽元濟捉生虞候丁士良也。所雲”右翦左屠”,非屠城之謂,蓋指賊將英秀琳,以三千之眾為賊左臂,官軍不敢近,有 陳光洽為之謀主。”屠翦”,正指 此二人。惟得丁士良,此二人始獲耳。”震拔”,是大兵臨城之勢。”大殲厥家”,但指元濟一家而言。故下章即雲:”乃諭乃止,蔡有厚喜。完其室家,仰父俯子。”又雲:”蔡人歌矣,蔡風和矣。孰纇蔡初,胡甈爾居甈甈不安貌,牛列切。式慕以康,為願有餘。是究是諮,皇德既舒。”恩勝於威,敘代蔡竟有周宣氣象。《劉夢得嘉話拾遺》言”柳八駁《平淮西碑》雲,左餐右粥,何如《平淮夷雅》仰父俯子。”此特於字句推求,其實昌黎《碑》適是學《尚書》,子厚《雅》適是學《大雅》,兩臻極地,唯昌黎之《元和聖德詩》較此為遜耳。


紓 少時讀《封禪文》(司馬相如)、《洪範五 行傳(論)》(劉向)、《劇秦美新》(揚 雄)、《王命論》(班彪)、《典引》(班固),苦其淵博難解,則盲讀以領其音節。迨長,頗能分其段落,省其用意,又怪其多頌揚語,且注意瑞應之事,文奇而意未嘗奇也。家貧,不能購書。三十以後,始得濟美堂《柳集》,讀之經歲,謂《貞符》一篇,實能超出馬、劉、揚、班之樊,舍天事而言人事,得立言旨 矣。



入手即斥五家之文為淫巫瞽史,不足揚顯功德,已醒出通篇主意。于本文之前,作一小引,不是本文之序。蓋文已宿構,至永州後,因吳武陵一言,始行 進呈耳。入手推源人種肇生之時,營巢衣革,救饑渴,分牝牡,於是遂解仇殺侵掠之事,自得有力者治之,然後社會成。主者更得聖人,然後國家立。”厥初罔匪極亂而後稍可為也”句,總束上文。由開闢而訖於中古,然後拈一”德”字,立通篇之幹,謂為德始為貞符。凡大電、大虹、巨跡、白狼、魚躍、烏流、虺蛇、天光,貶周黜漢,均妖幻以欺人,不足據為受命之證,自漢魏兩晉,尤尨亂鉤裂,厥符不貞。


將一切駁翻,不復置議。至此作一大頓。留下隋之大亂,沸湧灼爛,引起唐受天命之有據。自”大聖乃起”句以下,全述唐之元德,至”人之戴唐,永永無窮”,其中初不言符端,但言孝仁平寬,此即為天子之貞符。其下點清數語,為全文關鍵,則曰:”受命不于天,於其人;休符不于祥,於其仁。惟人之仁,匪祥於天,茲惟貞符哉!未有喪仁而久者也,未有恃祥而壽者也。”此數語精理如鑄,果能辟馬、劉、揚、班之失矣。於是複言”恃祥“之害,妙在鄭以龍衰,魯昭公十九年,鄭大水,龍鬬于時門之外洧淵。魯以麟弱哀公十四年,白雉亡漢 漢平帝元始元年,黃犀死莽,黃支國獻犀牛,王莽班符命,總說曰肇命於新都,受瑞于黃支。語極昭析。末用”極於邦治,敬於人事”作結,堂皇極矣。《宋景文筆錄》:”柳子厚《貞符》《示昔說》,能模寫前人體式,然自有新意,可謂文矣。”言新意者,即歸本於德,以不符瑞為報應,自是此文之本旨。詩平易可誦。


屈原之為《騷》及《九章》,蓋傷南夷之不吾知,於是朝廷為不知人,於己為無罪,理直氣壯,傅以奇筆壯采,遂為天地間不可漫滅之至文。重言之,不見其遝;昌言之,莫病其狂。後來學者,文既不逮,遇複不同,雖仿楚聲,讀之不可動人。惟賈長沙身世,庶幾近之,故悲亢之聲,引之彌長,亦正為忠氣所激耳。柳州諸賦,摹楚聲,親騷體,為唐文巨擘。顧得罪而出,但宜閉門思過之言,不能為狺狺自訟之語,此最難著筆。讀集中《佩韋賦》,欲自進於中庸之門戶階室覆與呂溫書,則此賦當作於貞元二十年以後。惡侃直而尚醇和,實有激而作。中間剛柔分段,首推尼父,能 剛能柔;其下配以藺相 如、游吉、曹翽,不倫不類。蓋舉是四人,指為寬猛相濟,即是中庸 正軌。斥剛之失,則 項羽、朱雲、陳鹹、泄冶也。斥柔之失,則子家、宋義、李斯、徐偃、桑弘也。引用紛雜,然音節甚高,賦色甚古。說理之文,卻能以聲容動重,亦雲難矣。


《解祟》、《懲咎》、《閔生》、《夢歸》、《囚山》五賦,題目甚似《涉江》、《懷沙》諸作。當日若去賦字,但以《解祟》等目標題,亦無不可。或且泥于《九章》、《九辯》,故例不能足成九篇,故以賦名亦未可定。


《解祟賦》蓋取《太玄》”赤舌燒城,吐水於瓶”之義。謂以水滅火,雖有傾城之言,災無由生。前半極言流金鑠玉之害,及筮玄之後,濯熱以冷風,滌瑕以清源,祟遂不敢為利。意極平衍,然造句之奇 麗,選聲之悲亢,直逼 宋玉矣。


讀《懲咎》一賦,不期 嗟歎。若柳州者,真不失為改過之君子哉!《唐書?本傳》載此賦曰:”宗元不得召,內憫悼,悔念往咎,作賦自儆。”蓋為永州司馬時作也。入手卑污閔世,前志為尤,已說出失身叔文之誤。然而初志斷不甘此,故頂起”餘學而觀古兮”一句。以下歸本於道,謹守率由,奉籲謨,征策書,自謂炯然不惑。愚者果于自用,則切責叔文之不慮不戒,均二人不 淑所致。顧身已入黨,亦無可辯,因有”哀吾黨之不淑兮”一語。”黨”字即聯己而言也,進退無歸,幾瀕鼎鑊,幸皇鑒明宥,尚得南遷,於是夜寤晝駭,懼罪無已,為貶永州後作一大結束。”淩洞庭之洋洋兮,泝湘流之沄沄。飄風擊以揚波兮,舟摧抑而回邅。日霾曀以昧幽兮,黝雲湧而上屯。暮屑窣以淫雨兮,窣,雨聲,蘇骨切,聽嗷嗷之哀猨。眾鳥萃 而啾號兮,沸洲渚以連山。漂遙逐 其距止兮,逝莫屬餘之形魂。攢巒奔以籲委兮,束洶湧之奔湍。畔尺進而尋退兮,蕩洄汨乎淪漣。




水準伏曰淪,漣,水動也,汨意骨,又越 筆切。際窮冬而止居兮,羈累 棼以縈纏。哀吾生之孔艱兮,循凱風之悲詩。罪通天而降酷兮,不殛死而生為。”自”淩洞庭”句起,楚鄉風物,一一如畫。屈原《涉江》,亦同此戚,然屈原不以罪行,而柳州實陷身奸黨,故屈原抵死不甘認過,而柳州則自承有通天之罪。等是遷客,正直與回曲自殊。而所以仍吐正聲者,則自信其能懲咎也。以下滅身無後,進路劃絕,伏匿不果,拘攣轗軻,一片哀音,聞者酸鼻。最後結以一語曰:”苟餘齒之有懲兮,蹈前烈而不頗。”此萬死中掙出生命之言,故晁太史取此賦于讀楚詞,且為之序曰:宗 元竄斥崎嶇巒瘴間,堙厄感鬱,一 寓於文,為《離騷》數十篇。懲咎者,悔志也。其言曰:”苟餘齒之有懲兮,蹈前烈而不頗。”後之 君子,欲成人之美者,必讀而悲之。正以一息尚存,仍能 自拔,歸於君子之林,此柳州之所以成豪傑也。


《閔生》一賦,”慮吾生之莫保也。”賦中語言”孟軻四十,乃始持心。”當是公四十以前作,在元和五六年之間,貶永州時也。入手以生逢險阨之故,喪志逢尤,則自承己過矣。因之膏竭魄離,沈痛尤極,言既不信,寃何從白,只有幽默待盡而已。任他駑駘之騁,鼃黽之集,均無可奈何。此是得罪以後,聽人指摘,無可自辯處,故言厲吻之鴟嘯羣至也。因是沈抑不舒,但有自湣,語雖尤人,仍是引過,至此作一小頓。湘水出零陵,北入江。零陵,永州也,故望見九嶷,思及重華之死,屈子之沈。古人之無過者尚如此,矧乃我耶!雖然,自原初心,萬非從逆之比,故接上”列往則以考己兮,指鬥極以自陳”。自陳者,以心跡質九閶也。



心既無他,竟 為遷客。登高嵒,瞻故邦,咸有戀闕 之意。忽念到窮老淪放,亦惟有死鄰魑魅已耳。文勢到此,已無轉施之地,然寸心未死也。仲尼四十不惑,孟子四十不動心,自問未到二子之年,終寡閱歷,故至觸禍阽身,鬥然叫起,”知徒善而革非兮,又何懼乎今之人”。此一語,生氣滿紙,似把以上過失,一洗而空。魄力壯健,筆亦持舉。以下考衡湘故跡,即是寫貶所風物。雄虺短狐,日來近人,一身孤危,則生之可閔極矣。故曰:”慮吾生之莫保兮,忝代德之元醇。孰眇軀之敢愛兮,竊有計乎古先。”蓋百無所恃,可恃者,德耳。德何在?在能蓋衍。故以蓋愆一語終焉。則生雖可閔,而氣尚尚壯烈也。


《夢歸》一賦,文乃奇絕。自起二語後,即入夢鄉,至”心回互以壅塞”止,皆夢中境界。說到”質舒解以自恣兮,息愔翳而愈微。歘騰踴而上浮兮,俄滉瀁之無依。”是初入夢時,肢體舒散,氣息安和,若身與枕席相親,沉沉 無事。“歘”字,《說文》:有所吹起也。此說夢魂若禦風而遊。”滉瀁”者,深廣貌。魂入夢境,覺深廣不知所屜,悠悠然亦無憑依而立。描摹虛無,居然生出景象,”上茫茫而無星辰兮,下不見乎水陸。”是正面寫夢,雖奇非奇。頂處忽用一”鉥”字,”鉥”,導也,綦 針也。不有此字,則誰導夢而歸。亦並非謂夢神,但以若有二字了之,故曰”若有鉥余以往路兮,馭儗儗音擬以回復。”“儗儗”,相疑也。



夢中辨路,決不清晰,故言儗儗回復,真一字不苟。自是以下,均夢中幻境,無非風雲霾雨之類,音節一本《九章》。至”忽崩騫上下兮,聊按行以自抑”,似模糊近鄉井矣。故都之委墜,鄉閭之修直,原田之蕪穢,喬木之摧解,垣廬之不飾,不是真向夢中見出,是平日有此思想,遂歷歷若見諸夢中。脫敘到接見故舊,文酒歡洽,亦未嘗不可。顧騷中未嘗有此體,且惡占實。”欲周流而無所極”之”欲”字,”紛若喜而佁儗”之”喜”字,皆有制而莫遂意,確是夢欲回時狀態,故直接上”鐘鼓喤以戒旦兮,陶去幽而開寤”,則蘧然覺矣,然尚在惶忪之際。”罾罻蒙其複體兮,孰雲桎梏之不固。”妙絕。”罾罻”,魚網也。魚網蒙體,是人醒時神魂未定,尚有麻木之意。不惟罾罻,且願桎梏,久而久之,知夢歸不可再得,故曰:”余無蹈乎歸路。”只好義命自安,引夫子居九夷自慰,又引老聃之適戎,蒙莊之遠去,似不必以故園為慕。然首丘正也,鳥獸喪西,尚且過其故鄉鳴號,況乃人乎!三複茲夢,始還清命題本意。


《囚山賦》,晁無咎序曰:自昔達人,有以朝市為樊寵者矣,未聞以山林為樊籠也。宗元謫南海久,厭山林不可得而出,懷朝市不可得而複,丘壑艸木之可愛者,皆陷穽也,故賦《囚山》。通篇著眼在”陽不舒以擁隔兮,羣陰冱而為曹“。”冱”,涸寒也,是陽慘陰舒之意。至摹寫山林仰伏離迾遮也之態,是柳州所長,讀時自能會之。 《封建》一論,為古今至文,直與《過秦》抗席。東坡《志林》,謂”昔之論封建者,曹元首、陸機、劉頌,及唐太宗時李百 藥、顏師古,其後劉秩、杜佑、柳宗元。



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雖聖人複起,不能易也。”范太使《唐鑒》亦以公之論為然。然程敦夫、黃唐,均有攻駁之辭,實皆泥古不化,不足深辯。今就文論文,識見之偉特,文陣之前後提緊,彼此照應,不惟識高,文亦高也。入手,言封建非聖人意,歸之於勢;聖人不欲違勢以戾民,故因勢而成封建,正是聖人圓通廣大處。腐儒見一”非”字,便以為開罪聖人,抵死與爭,謬矣。立一” 勢”字,既定全題之局,遂上溯有生之初,與《貞符》篇,同一命意。自”萬物皆生”起,至”然後天下會於一”,有天子始有諸侯,蓋不如是次第鎮攝,爭且不息。



是言勢不可不封建,非聖人之意必欲封建,語至明顯。以下敘周之大勢,自春秋迄戰國,周之敗端,歷歷指出無遺。就勢提起。秦制四海,運於掌握之內,稱秦之得,是虛頓。得者,能廢封建 也,非有右秦而左周也。故其下疾接入”不數載,而天下大壞”,是回護上句意,亦是防人攻駁語。蓋封建固失,周之國祚長也;邵縣固得,而秦之國祚促也。”其有由矣”四字,專為秦政之不善言,與封建事一無干涉。蓋脫去秦字,專比較封建與郡縣之得失。


中間三用”叛”字,”有叛人,無叛吏”一段,是言秦失民心而召叛,非縣吏之失也;”有叛國,無叛郡”一段,是言漢縱宗子而驕功臣之失,非郡吏之失也;”有叛將,無叛州”一段,是言唐任藩鎮之失,非州吏之失也。何者?郡縣立,則權分,大吏雖總其成,一欲謀叛,不能立時聯絡郡縣吏之心。使之同惡,如宸濠之於 明,耿精忠之於前清,竟有倔強不 服之人,左掣其肘,即其明驗。讀文中斷語曰:”州縣之設,固不可革。”是決言封建之不可行,屹然山立。其下又將周之封建,秦之郡縣,兩兩比較。周時諸侯亂國多,理國寡,此失在封建之制,與政無涉。秦時郡縣酷刑苦役,似疑郡縣之不善,此失在政,不在郡縣之制。蓋郡縣之守宰,一得人,即行其 理。諸侯世及,天子不得變其君,此所以為難也。漢則封建郡縣兼行,然叛者多諸侯,而郡縣往往得循吏,邊庭往往得名將。


設使漢室盡倚諸侯,則轉不收循吏名將之益。以上周、秦與漢,分為三段。周之封建,無一得也。秦之郡縣,朝廷自失,不涉郡縣之失。至漢,則封建失而郡縣得。彰明顯著,成案嶄然,讀之爽目。此下設兩或者之難:一言周延而秦促,即駁之曰:晉亦封建,何以有八王之亂,二姓陵替;唐不封建,垂二百祀。一言殷周聖人,不 革其制,似郡縣之議,大戾於聖,即駁之曰:湯仍夏故侯,因以黜夏,不能變也;周因殷 故侯,因以勝殷,不能變也。此皆湯、武不得已,歸本上文”勢”字,夫因”勢”而不得不爾,則非夙本之公心可知。秦革周制,意似公矣,而其情亦私,此時忽下一斷語曰:”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言”端”者,秦開之,不必秦能守之也。惟去秦字,但言郡縣勝於封建,結論清出”勢”字,以應篇首,此是定法。


柳州聰明,讀古書,能以理析之。如《六逆論》、《問守原議》、《剪桐封弟辯》,皆明澈醒人眼,造語極古,而析理 又極明達,不著一閒話,於此見用 意之精。


《六逆》中,所謂賤妨貴、遠間 親、新間舊三事,不佞始讀時,亦已疑之,顧未暇論也。柳州不惟不斥為亂源,而且直據為理本,使人不能不加意于此文。貴而愚,賤而聖且賢,此不可言妨。親而舊者愚,遠而新者聖且賢,此尤不可以言妨。以下引據,節節精當,用筆活跳。蓋有理之文,始能縱橫如意。若文無把柄,一力搬演,雖引用宏富,究無著也。


《守原》一議,論者謂柳州憫當時宦者之禍,故有此作。意不在指斥晉文,且晉文萬非齊桓之比。或且守原無人,宮中思索守者不得,偶見勃鞮在側,姑為問之,一舉趙衰,恍然有悟,故立下詔令。若勃鞮別舉宦者以對,則晉文亦決不之應。蓋齊桓因難出走,旋得鮑叔 之力反國,又得管仲之力定霸,身 處順境,故宦寺之言易入。晉文在外十九年,豈不知謀及媟近之有害,然而欲責此大義,則不能據此四字為定案。柳州論失政之端,明斥晉文,實隱譏德宗之遷政于閹人。暢論流弊所及,於是景監、弘、石之禍,謂皆晉文兆之。此種法程,呂東萊幾奉為秘訣,蘇東坡、王船山尤甚。然皆深文也。


剪桐一事,《史記?晉世家》有之,《說苑》亦然。鄙見不盡可據為實錄,即不辯亦可。辯中謂以桐葉封婦寺,亦將舉而從。周公大聖,豈憒憒至此。柳州此語,特用為瀾耳。文中大要,在”王者之德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要於其當,不可使易也”數語,實深明大體之言。


《箕子》一 碑,立義壯 闊。一曰,正蒙難。舊注,蒙犯 也,正蒙難者,以正犯難也。 二曰,法授聖。三曰,化及民。三項並列,就文讀之,似箕子生平實兼是三德。而柳州之文,亦正重此”正蒙難”一層。謂箕子之辱於囚奴者,有所希望也。握要之言,在周時末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紂 惡未稔而自斃,武康念亂以圖存,國無其人,誰與興理。能寫出箕子不得已之苦心,作無如何之屈節,方見得是”正蒙難”,方見得是箕子之明夷,辱於囚奴,實有待也。不惟史眼如炬,而且知聖功深。




是一篇醇正堅實,千古不磨之文字。頌中言聖之仁,道合隆汙;又言非死非去,有懷故都,正聲明文中”正蒙難”之故,欲俟脫難之後,使朝廷歸服於正也。嗚呼!箕子出奴,而能使朝鮮之民 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飲食以籩豆為可貴,獨至今日,百姓乃屈服于日本鞭棰之下,永永為奴,無自脫之日,然則聖人之蒙難,辱於奴,乃其所余之黎民,亦終於奴邪!惟紂之暴,乃敢奴及箕子,而紂之收局何如?彼敢奴箕子之民,吾一將拭目觀其收局矣。孔子廟碑,古來恒有作者,然畫工之畫天也,天之混茫無極,將何處著筆。理學家自謂能知聖人,而多不能文章;文章家能為恢富華瞻之言,而又不能真知孔子。


昌黎自謂道統所系,而處州《孔子廟碑》,但記從祀圖壁諸賢,及用王儀釋奠而已。李北海《兗州曲阜縣宣聖廟碑銘》,較堂皇莊重,然亦稍傷排比,但言褒貶善惡,未嘗闡發道源,表彰聖學也。子厚之《道州文宣王廟碑》,為薛伯高作,且述伯高之言曰:夫子稱門弟子顏回為庶幾,其後從于陳 蔡,亦各有號。言出一時,非盡 其徒也。於後失厥所謂,妄異科第,坐祝十人以為哲。豈夫子志哉!似以開元八年,改顏子等十哲為坐象,悉預配饗為非。


是故伯高祠孔子,僅配以顏氏,此說極為宋子京所非。既咎伯高,且詬子厚,要之伯高實非知道之人。即李瓘之請易十哲為坐象,亦特一時興到語,不必即有崇儒重道之意。子厚此文,或為伯高請托,一向失撿,輕易轉述其語。然按其文中敘述,亦未嘗稱伯高為特見。今但就文論文,無暇為左右之說矣。此文嚴肅,彷佛《南海廟碑》。入手言祀事,因歎夫子之道,二帝三皇無以侔大也。遂以其堂庭庳陋,椽棟毀墜之故,乃易新構。以下述”節用乘時,始克有成”,寫州官貪薄之狀,然澤以高文,乃不見其寒儉。



至於”立廩周食,拓圃毓蔬,權子母求嬴,以供祭典”,語雖瑣碎,然用《周禮》、《國語》,尤不見其俗。”感道懷和”以下,敘高德政,是應有之筆。迨述高伯議論,不加溢美之詞,只閑閑敘過,蓋子厚之心,固知伯高之好奇,斷無于碑文中用斥駁語者。及文末言”惟夫子極于化初,冥於道先,群儒鹹稱,六籍具存,茍贊其道,若譽天地之大,褒日月之明,非愚則惑,不可犯也。”此數語,即不佞所謂天不可畫也。且”犯”之一字,細思之。亦似有理解。夫褒與譽,美詞也,用美詞尚稱之為犯,然則伯高黜去十哲,單祀顏子,寧獨非犯?且為人請托而成文,原不宜面指其短,但於空中射影,使之回光反照。善於言者,固有此法也。文似摹彷《魯頌》,奕奕有光氣。


集中六、七兩卷,均和尚碑。不佞昧於禪理,不能盡解,故特闕而不論。


柳州《段太尉逸事狀》,與昌黎《張中丞傳後敘》,均洋洋有生氣,亦皆良史之才也。不佞甚惜柳州不為史官。其寫忠義慷慨處,氣壯而語醇,力偉而光斂,可稱極筆。寫郭晞悍卒,”日羣行丐取於市,不嗛,輒奮擊折人手足,椎釜鬲甕盎盈道上,袒臂徐去”,且”撞殺孕婦 人”,又”入市取酒,以刃刺酒翁,壞釀器,酒流溝中”云云,皆極寫邠州客兵無賴狀態,力摹《漢書》。



時白孝德方為邠寧節度,”以王故,戚不敢言”,作一頓。於是接入”太尉自州,以狀白府“。”自州”者,太尉時為涇州刺史也。其告白公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亂,若何?”又曰:”某為涇州涇與邠州皆隸關內道,甚適少事,今不忍人無寇暴死,以亂天子邊事。公誠以都虞候命某者,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一往為寃民言,既責近孝德之畏懦,因而表己之幹力,言激而忠,果而非躁。學《史》《漢》而能成自然,非若侯雪苑之竄取《史記》句法,即謂為能學《史記》也。



及”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斷頭注槊上,植市門外。”直逼《漢書?酷史傳》矣。工夫在用一”注”字,”植”字,光色燦然動目。一軍盡甲後,”太尉笑且入曰: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頭來矣。”“老卒”者,太尉自謂身為虞候也。宋景文《新唐書》去一”吾”字,求簡而轉晦,無取也。太尉語極抗強,卻極委婉。一則哂全軍之不武,一則示一身之有膽。太尉遺事,固自風流,然不有此等文章,亦描摹不能盡致。其責郭尚書語,侃直而簡貴。及造府謝過,邠州之事已畢,遂繞敘到涇州惠政矣。大將焦令諶音忱,因旱而責谷於民;民饑,無以償。告 太尉,太尉判辭甚巽。使人諭諶,諶怒,召農者,鋪其判辭于農背,大 杖之。太尉竟為農 傅善藥,貨馬代償其穀。


諶聞之,大愧文言諶自恨死,誤。合兩事而言,公能殺郭晞 之卒,詎不能面斥此悍將!不知征營田之入,諶非有罪也;在禮宜巽,且宜感之以誠。驕卒之殺人,節度使宜問也。既問,則宜執法以治之,無憚貴要。段太尉大節,在笏擊朱泚,此特其遺事。然先敘殺卒注頭,後敘賣馬償穀者,則兼仁勇言 也。見得太尉神威凜然,百死無 懼。而先乃愛民如慈母之將子,後 先倒敘,似疾雷迅雷過後,卻見朗月當空,使觀者改容,是敘事妙處。


《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碣》,至難學。以序中用四言,厥體如銘,不過不用韻耳。而 銘複四言,讀之疑複。韓、柳多有此體,然亦易辨。銘有韻以限之,法宜循聲按節,平仄雖不盡調,然韻腳調也。序中用四字成句,則可以不調平仄。仄處 累仄,讀之喑塞;平處累平,讀之鏗鏘。且一氣黏貫而下,可以數句作一句讀。銘則八字一頓,自有節奏,不能讀作一氣也。


《唐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公誄》,為呂和叔作也。和叔謫衡州,竟槁葬於江陵之野。子厚悲其同貶,又道、衡二州,夾永州於其中,故雲哀聲交南北也。溫學《春秋》于陸質,學文章于梁肅,劉禹錫曾編次其文,所學頗有根柢。柳州言其文章”宜傳於百世,今之存者,非其極言,獨其詞耳。理行宜極於天下,今其聞者,非其所盡力,獨其跡耳。”所稱不無太過。然八司馬同貶之時,子厚欲以柳易播,氣誼振一時,詎眼見和叔槁葬,有不悲者?言”槁葬”者,薄葬耳,不必以土親膚。惟其 悲之深,遂不覺其言之過。誄文纏綿往復,舉 溫生平,一一運以韻語。自”麟死魯郊”起,至”堯舜是師”,居然以道統歸呂溫,此文人溢美之辭也。顧不如是起,則”道不 勝禍”一轉,為無力。”《春秋 》之元,儒者鹹惑。君達其道,卓然孔直。聖人有心,由我而得。”



此言溫從陸質得《春秋 》之學,”推理惟工,舒文以翼”,則道及文章矣。”奮藻含章,決科聯中”,此言貞元十四年溫中第事。”休問用張,署讎百氏”,官校書郎也。”錯綜逾 光,超都諫列”,還左拾遺也。”君登禦史,贊命承事”,為吐蕃弔祭使也。”來總征賦,甲茲郎吏”,遷戶部員外郎也。”正郎司判,邦憲為貳”,竇羣為禦史中丞,請溫為知雜,故雲”邦憲為貳”也。”糺逖伊肅,諂諛具畏”,此言宰相李吉甫召醫人陳登入宿,溫劾奏吉甫交通術士,庭訊無左驗,遂貶道州。以下均敘道、衡二州政跡。唯其廉貞,故死無餘蓄。結穴處,用” 疑生所怪,怒起特殊。齒舌嗷嗷,雷運風驅。良 辰不偶,卒與禍俱。”則憑弔生平,哀甚末路也。文綿細中卻極忼爽,進止皆有法程,是極善為韻語者。


凡銘幽之文,有大勳業者,序近《名 臣列傳》;其次述德行者,近《儒林》;述文章者,近《文苑》。又次,則敘情款,敘悲。數種之中,惟敘情、敘悲者,或足動人。以外二種,但求體例無失,敘述不漏而已。柳州集中,此種文字固不少。銘詞亦古宕,可以比肩昌黎。若一一加以評語,將不勝其繁。今試舉一二篇,見其制局之異者,如《連州員外司馬淩君權厝志》、《故襄陽丞趙君墓誌》是也。淩君于元和元年,與子厚同貶,此《志》子厚在永州時作。入 手,即書於未卒之先,預言死征,切肝腎之脈,知其濇與代,忽歎息其將不臘而死,並惜所學不終立於世,又信命而論鬼,預言其葬所。




此種制局,乃大奇。以下始敘官閥,及立朝風節,能處大事。末乃述其流貶,母亡弟喪,歸怨於報應之無憑。此子厚本色之文,必極於牢騷而止。銘詞用三言,咸能卓立紙上。唯中間未清出三代,頗於體例不合耳。趙君之銘,則非銘趙君,直志其子之孝。造句怪特古鬱,制局尤奇。趙君渴葬,在貞元十八年,至元和十三年,其中間絕十七載之久,不封不樹,其子來章始壯,行哭求之於柳州,此又何可得也。


來章哭之於野,凡十九日,秦誗音直廉切,或作利為蔔其兆,至奇。鄙意兆詞或柳州代為之制,兆出秦誗,詞則柳州耳。兆言必遇西人之有髯者,決得墓所。於是果遭曹信知狀,發之,見”緋衣緅衾”焉。文雖怪岸,然以 此表來章之孝,而其事複在柳州,安可無子厚為之潤色!銘詞神似昌黎。有是奇事,自有是奇文也。凡事之愈猥瑣者,行文須愈莊重,此《史》《漢》之秘訣,韓、柳可謂得之矣。


《漁者之對智伯》,設喻之文也。華色似漢京,氣勢似《南華》,詞鋒似《國策》。綜括大意,不過貪不知止,猶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耳。一二百言可盡,不值如許張惶。然既成為繁衍之體,則不能不究其段落。入手,自水灌晉陽生義,因是見此漁者。以下由小魚而希大魚,猶之滅範、中行,因而圖 趙,既得把握,可以迎刃而解。其間用字之斟酌,亦宜留意。如”今主大茲水” 之”大”字,”以好 臣之餌”之”好”,”日收者百焉”之”收”字,”深怨而造謀”之”深”字、”造”字,皆佳。文不過發為兩大段:前半段悉力喻魚;後半即以魚之貪而得死,喻智伯之貪而取敗。語語針對,即語語發明。勝處在兩用”徒手得焉”,能自圓其說。試思鮪之來也,”從魴鯉數萬”,此何可盡得,惟其”環坻漵而不 能出”,故得之。鯨之來也,能”驅羣鮫”,此何可得,惟其”北蹙 于碣石,槁焉”,故得之。喻範、中行之 自敗,故為智氏所有。



然有難者,漁者之設喻。漁者之身,即智氏之身。若言進而不已而致敗,則漁者之身,未嘗沈沒,又何足以譬智氏。至此,忽推開不言,但言漁者之來,為釣文王而來,以文王譬智氏,智氏焉有不當。以下遂可進以諷諭。惟有此句作過渡,文勢將滯壅而不通。柳州聰明,能下此一語,即從死中求活,讀者也不可不悟。結論言:”臣恐主為大鯨,首解於邯鄲,鬣摧于安邑,胸披於上黨,尾斷於中山之外,而腸流於大陸,為鱻薧二字見《周禮》, 鱻音鮮,薧音槁,以充三家子孫之腹。”讀之,似無首 肯設喻之切當。不知此特喻中之喻,非設喻之正意也。文之本意,以漁者之貪對智伯之貪言,非以大鯨喻智伯也。至漁者得鯨後,忽慕文王,因而求見智伯,此為文字脫卸之機關。蓋萬不能言漁者得鯨後,別有他慕,自窮於死地,即吾所謂死中求活法也。”主為大鯨“句,是另起爐灶語,不過從喻魚意帶出耳。


《愚溪之對》,憤詞也,亦稍傷排比。較諸《愚溪詩序》,實遜其淡冶。文舉惡溪,舉弱水,舉濁涇,舉黑水四者,皆出愚溪之下,表愚溪之品,較勝 於四者。此托夢神之言,以自方也。清美有功,力能濟人,表溪之能,亦即所以自表其能,在理無可愚之實。然一經柳子之好,則溪與柳合一,亦不能不成為愚,此文字之樞紐。樞紐一握,下此遂易發議論矣。貪泉一喻,尤見水與人有關係處,人可因水而貪,則水亦可因人而愚。



行文至此,真顛撲不破。下此言”遠王都三千余裡”,喻淪謫也。”側僻回隱,蒸郁之與曹,螺蜯之與居”,喻所接皆鳥言夷面之人也。”駸駸以遊汝,闖闖以守汝”闖,馬出門貌 ,喻僻處無歡也。正喻夾寫,不辨其是水是人。複言汝不得顯者臨汝,獨見獲於至愚之遷客,當汝為愚,似溪之運命應爾。至此直將愚字坐實溪身矣。以上所言,尚嫌其不甚顯豁,複引起夢神一問,於是大放厥詞,極寫己身之因愚而得禍,卻實向夢神愬說一番,有悔過意,有引罪意。則發其無盡之牢騷,泄其一腔之悲憤,楚聲滿紙,讀之肅然。


《天問》多泥當時舊說,語雖奇古,而設問之詞多可笑。如天有八柱,月死複生,天圓地方等等,皆新學未發明時語氣,可不必講。即其造語之工,亦不易學。


《晉問》者,仿枚乘《七發》體。《七發》所以隱諷老濞,於是仿者至眾,鹹以“七” 名。《晉問》亦七,不雲七問者,避其名也。子厚晉人,重堯之故都,因武陵 之問,悉以晉之名物對。一言山河之險固,雖規模都京,好用奇字,形容山水 ,然時時見造語之工,非專取隱僻之字,用衒淵博。如”攫秦博齊”,”轟雷怒風”,”隳雲遁雨”,皆奇句也。次言兵 甲之堅利,然較諸描摹山川險阻,少欠展拓,亦不易形容 。中間如”若雪山冰穀之積,觀者膽掉徒吊切。目出寒液 淚也,當空發 耀。英精互繞,晃蕩洞射。天 氣盡白,日規為小。鑠雲破霄,跕墜飛鳥《釋文》,跕跕,墜落也,都牒切,又它協切”諸句,直逼漢魏賦手,與第一段亦銖兩相稱。



又次言晉國名馬所產,以屈在晉地也。寫名馬,較寫兵甲,易抒其雄放驁蕩之氣。如“羣飲源槁,回食野赭。浴川蹙浪,噴震播灑。”言馬之眾也。”喜者鵲厲,怒者人搏。決然坌坌,蒲悶切躍,千里相角。”“攫地跳樑,堅骨蘭筋。交頸互齧,鬥目相馴。聚溲更噓,昂首張齗。”寫馬之態也。較諸少陵、東坡詠馬諸作,似別開生面矣。又次言晉產名材,然木長於山,既采,則乘河流而下。寫木,不能兼敘山 川,不 知者似於第一段微有複遝之筆。


然敘山則言因 山而伐木,敘水則言勢而漂木,初不見混。尤妙者,”捎危顛,芟繁柯,乘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蕩突硉兀硉兀,危石也,硉,郎兀切,轉騰冒沒。類秦神驅石,以梁大海用《三齊略記》神人鞭石事。抵曲麟蹙,匯流雷解。”“捽首軒尾《說文 》,捽,恃發也, 昨沒切,澒入重淵澒,大水蒙 澒也,胡勳切。”僕在南中,見采木者,乘溪漲 而下,適肖此可狀。讀之,歎子厚體 物之工也。又次言河魚之 多,又次鹽之利,奇 氣少殺,以魚鹽二事,難於著筆也。終敘文公霸業,言民之好義,而任力近矣。然仍歸本于王道,以儉讓為宗,率堯之遺風,醒出用意所在。以文始,以質終。


《答問》及《起廢答》皆解嘲語。《答問》之文,不及《進學解》之恢張。《起廢答》略趣,然罵世太酷。文語語皆柳州本色,惟狃於數見,故亦平易視之。 《 天說》至奇。因韓氏之言,而與之伸辯也。柳氏斥韓氏為激,實則韓氏尚謂天為有知,不過有知而倒行其賞罰,似咎人不應鑿渾沌之竅,而施其智力,故天罰 之也。柳氏之詞,則不激而近藐,藐天之無知,並謂不信其有賞罰,凡為賞為罰,均自人目中所見,而天一不之知。明似平韓氏之憤,慰韓氏之悲,乃不覺斥造化之漫無彰癉處,為語更激。猶之人詆桀紂為顛倒順逆,福惡來而禍比干,此尚近情之言。甚者謂桀紂如毒蛇猛獸,一無所知,但能禍人,並無喜怒恩 怨,語似寬縱,實則詆天彌甚,則謂之二氏皆激可也。



文言”元氣陰陽之壞,人由之生”,此語不知據何理而言。妙在”繁而息之者,物之讎也”句,把人物合併而言。蟲者,物之讎;病者,人之讎;而人者,天之讎也。蟲與病,能戕人物,則人能戕天之物。故天之讎人,亦由人物之讎蟲病耳。讎天而求天之福,是大不然之數,故受罰滋大。以上所言,均主天之示罰言,然終不能言人之害,轉邀天之功,故言”吾意有能殘斯人使日薄歲削”,”是則有功於天者也”。此是用虛寫之筆。


總言之,韓氏眼中但見得善人不受福於天,故有此語。然此說不見之韓集。意者因柳之貶,為此憤懣之詞,用以慰柳;柳因為之進一解焉,隱言己身之禍,與天無涉。天地之中,有元氣,有陰陽,然元氣既謂之渾然,則一切不管,功焉而不知所報,害焉而不知所禍,其偶然得福,偶然得禍,萬不算是賞罰。謂為賞罰者,謬也。二氏之說,于聖人畏天命 說大歧。然行文奇詭,言人所未嘗言,自是韓、柳鉤心鬬角之作。


《柳州集》,托諷之文,可采者有五:曰《鶻說》,曰《捕蛇者說》,曰《說車贈楊誨之》,曰《謫龍說》,曰《羆說》。


《鶻說》,主報施言,正意尚不吐露。中間神光湧現處,在”無位號爵祿之欲,裡閭親戚朋友之愛”,著一”無”字,覺世之言,全不坐實。歸入”出乎鷇卵“句,人不如鳥,在有意無意間點清,工夫又全在上句一個”器”字,言”毛翮之物”,原”不為仁義之器”。然無欲,則為此不算沽名;無愛財,行此不為狥私。區區以”用其力之故,遂愛其死,忘其饑”,鶻之明理近道,乃出天然之鷇卵物,無其器,而 有其道,則明明為人者愧 死矣。罵到此處,以 賤躐貴,以物淩人,亦可止矣,然未痛快也,率性再舉梟鼠一比。二物陰而嘿,鶻則陽而厲,厲則近盜。然鶻之所為弗盜,去陰賊者,遠矣。仍是就鶻說鶻,不涉人事。末至毛翮不辭,但思奮乎太清,則憤世極矣。或言之有為子厚所卵翼,而不知報,故斥為鶻之不若,似亦有理。


《捕蛇者說》,胎”苛政猛於虎”而來。命意非奇,然蓄勢甚奇。”當其 租入”句,是通篇發端所在,見得賦役之酷。雖祖、父皆死,猶冒為之。然上文止言歲賦其二,未為苛責之詞,而役此者實日與死近。此處若疾入賦之不善,或太息,或譏毀,文勢便太直率矣。文輕輕將更役複賦四字,鞭起蔣氏之言,且不說賦役與捕蛇之害,作兩兩比較,但言民生日蹙,至於死徒垂盡,縮腳用”吾以捕蛇獨存”為句,屹如山立。



然此特言大略,但就民之被害而言,尚未說到官吏所以病民之手段。”悍吏之來吾鄉”六字,寫得聲色俱厲。此處若將蛇之典實,拈采掩映,便立時墜落小樣。妙在”恂恂而起”,”弛然而臥”,竟托毒蛇為護身之符,應上”當其租入”句。文字從容暇豫中,卻形出朝廷之弊政,俗吏之殃民,不待點染而情景如畫。收處平平無奇。


《說車》,近詞費。然造句崤勁,須學其用字練字法。


《謫龍說》,重要在”非其類而狎其謫”句。想公在永州,必有為人所侵辱者。文亦淺顯易讀。


《羆說》,在”不善內而恃外”句,與《謫龍說》同。似信手拈來,得此句後,始足成全文者。


文士原不為達官立傳。而子厚身為黨人,為謫官,想無中朝耆碩托之為傳者,且又不領史職,以故集中率多寓言。凡善為寓言者,只手寫本事,神注言外,及最後收束一語,始作畫龍之點睛,翛然神往,方稱佳筆。子厚之《宋清傳》、《郭橐駝傳》、《梓人傳》,均髮露無餘。似《宋清》、《橐駝》、《梓人》,皆論說之冒子,其後乃一一發明之,即為此題之注腳。文固痛快淋漓,惜髮露無餘,不如《蝜蝂》一傳之含蓄。


子厚擬騷,于諸賦中已見之矣。然自《乞巧》以下諸文,雖命意純駁不一,而楚聲古韻,大非有唐諸人所及。


《乞巧文》意本解嘲,而體則祭祀;事屬兒女,而語則牢騷。且入手敘天孫嬪河鼓,悠謬之談,公然見之文中,此在詩家詞家或能出以纖詞,施諸韻語,而文近祭祀,斷難如此著筆。文乃曰:”今聞天孫不樂其獨得貞,卜于玄龜,將蹈石樑,欵天津,儷於神夫,於漢之濱。”寫得欽嚴莊 麗,一似織女牽牛七夕之會,確有其事者。於是從乞巧二字。舍去穿針瓜果事,描出巧言巧官 諸醜態。一”巧”字,痛駡一場。



以小題目為大文字,造語橫空盤硬,不下昌黎。乞哀之第一段,特出”拙”字。”拙”字為”巧”之反面,言”乾坤之量”,可以曲包,蟻蝸螺蚌之屬,皆蒙覆幬,”臣為物之靈,進退唯辱”,何也?此是發問之始。至”變情順勢,射利抵巇。”我憎之而彼乃反用以為奇,此臣心執而不移之 故,亦自知之,夫執即不巧,此是自咎無能之詞,此宜乞之第二段。次言此等 之巧,臣奚不知;顧一效之,則轉形瞋怒,似巧中別有工夫在內,所以宜乞,此宜乞之第三段。


次則舉不巧之身,與巧夫比較得喪,其辭曰:”欣欣巧夫,徐入縱誕。毛羣掉尾,百怒一散。世途昏險,擬步如漆。左低右昂,鬬冒衝突。鬼神恐悸,聖智危栗。泯然 直透,所至如一。是獨何工,縱 橫不恤。非天所 假,彼智焉出。”此則坐實造化之相巧夫,而獨嗇其傳授於己,所 以必乞,此又宜乞之第四段。以上言巧宦抱虛求進之工夫,描寫精透已極。以下斥巧言矣,”遝遝騫騫”,非善言者也。工夫在知喜怒,測憎憐,所以如意。臣之所以不如者,在喑抑莫宣,無可歸怨,不能不歸怨於賦授。且口之所宣,與筆之所達者,為文,文亦言也。顧以抽黃對白之技能,使觀者舞悅,則已負高世之文,自然斥為老醜,雖跪呈豪傑,徒見投棄,取辱至矣。


此 一段不是乞,是質問語,到底世之所謂巧者安在?天之賦人以巧者,亦何至美醜顛倒如此。付姿媚,易頑顏,鑿方心,規 大圓,拔吶舌,納工言,一切陳請,皆以反面為正面語。度天孫所萬辦不到者,偏吐此難題。經天孫示夢一勸戒,謂”汝惟知恥,諂貌淫詞,寧辱不貴,自適得宜”,醒出本意。似此說雖經天孫和解,究據勝著,雖近詞費,然擬騷不得不如此。


晁無晷(咎)曰:《離騷》以虯龍鸞鳳托君子,以惡禽臭物指讒。王孫、屍蟲、蝮蛇,小人讒佞之類也。其憎之也,其罵之也,”投畀有北”之意也。其宥之也,以遠小人,不惡而嚴之意也。


《罵屍蟲文》,洩露無味。


《憎王孫文》幽渺峭厲,能曲狀小物,皆盡其致。


《宥蝮蛇文》,在三篇中(連同《罵屍蟲》《憎王孫》)為第一。以不宜宥而宥,竟言出所以得宥之理,良為仁者之言。入手述僮言,甚凶厲,似犯人”死不治”,一不宜宥;”又善伺人”,”捷取巧噬 “,二不宜宥;不得人而齧草木,後人”來觸死莖”,猶得廢病,三不宜宥。文似無可翻身矣。妙在不問蝮蛇,先問蝮蛇得處,以下即可納入全身遠害之意。要在密居易庭,不淩奧而步闇,蝮雖毒,惡得害。雖然,此猶就人而言,若在蝮者,賦怪僻之形,含 禍賊之氣,受之於天,非蝮之罪也。憐且不暇,何由加怒,純是一片仁恕之言。蓋子厚嘗世變深,知小人之毒,萬不能校,只合聽之而已,方有此作。凡慨世之言,慨深甚於詈酷也。辭仍序意,重說一過,不過有韻與無韻之別耳。


《哀溺文》與《蝜蝂傳》同一命意。然柳州每於一篇言之中,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闢者鎮之。文言永民善遊,乃以腰千錢之故,不舍而溺。《序》之結尾,即曰:”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語極沉重,有關係。文中如”既浮頤而滅膂兮,不必釋利而離尤。”“發披鬤而舞瀾兮,魂倀倀而焉遊?”寫溺狀如畫。 《招海賈文》踵《大招》而作。屈原將死,精神離散,防 為鬼物所窘,故大招其魂,言皆不如楚國之樂。柳州此文,即變其義,謂胸利遠遊,亦不如故鄉之樂。用諷世人,但居易切勿行險。文凡九段。




前七段,一言海之神怪多,氛霧甚惡,易至迷惘;第二段,言奔螭、翔鵬、天吳之屬,皆足害人;第三段,言黑齒之齒戔齴,三角之駢列,直將攫人以充饑;第四段,敘弱水之險,負羽無力,觸之立沈;第五段,言奫淪之泙八方,或因迴旋而易位,舟行且不自返;第六段,言舟行殆而一跌,即沸入湯穀,為日炙死;第七段,言海若一怒,足生風雷,九垓且翻;況在一舟,此所以必當反也。至第八段,勸其易野而蹈,蹂乎厚土,則舍險而即安矣。第九段,引膠鬲諸賢,專居陸之利,俾海勿行而就險。上七段,語其害;下二段,舉其利。文至明顯,句至奇崛。


子 厚初志,托二王以進,意亦欲盡忠款於王室耳。二王既敗,悔憤交迫,往往取古人之懷忠貶死者,用以自方,因之多騷怨文字。萇弘事與子厚至不相類。周以 範中行之難,殺萇弘媚晉,唐非封建之國,子厚又不因強國之刼 脅而流貶,吊 之無謂也。大抵以莊周所言萇弘死,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子厚一腔熱血,自謂不後萇弘,因有此吊耳 。文自”有周之嬴”起,至”大夫之羞”,著意在”臣乘君則”一語。欲強宗周,故有成周之城。此一段敘萇弘之忠誠也。遂接 入河渭之潰,非軀所抑;嵩高之陊,非手所排。



以欲明章人極之故,卒就制于 強國以死。於是忠讜去而畏忌生,寧病百而不肯伸一矣。此處忽 大聲高唱,言”挺寡校眾,聖人所難”,唯 欲援嬴威慠之故,遂致殺身,即城成周,豈為誇 功。彼彪子之言,故作解事。直舍道而從世,亦複何取。”指白日”“版上帝“以下數句,極狀萇弘之懷忠 而寃死。”羾愬”號辭,均屬無濟,但心涸形栗而已矣。”圖始而慮末兮,非大 夫之操。陷瑕委厄兮,固衰世之道。”兩語反言也。


下雲”不可愈進”,正是 萇弘之心。末以賢者樂得死所為結,清出敬吊忠臣之正意。《吊屈文》,賈誼為之,揚雄也為之,子厚則又為之。誼忠憤,自謂 以忠見屏,故理直而詞悲。雄自謂儒者,責原不必沈身以表直。子厚之得罪,所以附非人,不能掏己所懷如賈生之憤激,故文中但敘屈原之被讒懷忠而死,極力搬演,似無甚意味。以永、邵二州,皆宜 浮湘,似為謫官應有 文字耳。


《霹靂琴贊》,引愈於贊,引中之言曰,”琴莫良於桐。桐之良,莫良于生石上。石上之枯,又加良焉。火之餘,又加良焉。”五用”良”字,語有深淺,讀之不見其贅。子厚以累劫之身,殆以焚餘之桐自方。累用”良”字,是否身分語。子厚《三戒》,東坡至為契賞。然寓言之工,較集中寓言諸作為冷雋。不作羣盡語,則諷喻亦不至漏泄其本意,使讀者無複餘味。《臨江之麋》,喻恃寵之小人,所謂”羣犬垂涎,揚尾 皆來”者,則妬寵者將進而掊之也。”日抱就犬“,則用大力劫脅,使嫉者毋動也。”忘己之麋”,謂”犬良我友”,譏小人之無檢而不知備也。”時啖其舌”,則兇焰露矣。至外犬之”共殺食”,則主者之勢不及,或焰衰而事去。平日積憤於 人,至是挫而盡之,此小人收場之 必至也。文不涉人,而但言麋。讀之,灼然自了其用意之所在。


《永某氏之鼠》與前篇大同而小異。麋之恃寵,穉耳。如董賢之類,不過寵盛勢貴,尚不至於害人,然其道已足以取死。永之鼠,則分宜之鄢懋卿、趙文華耳。”食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名為寵之,是預授之以殺身之機倪。”鼠相告偕來某氏”,則小人之招其黨類,稱曰無禍,亦就小人眼中所見而言者。



至”竊齧鬬暴,其聲萬狀”,則小人黨中之自哄,因利而爭,勢所必至。迨”後人來居,鼠為態如故”,曲繪小人之無識,禍至不知斂懼。假貓灌穴之事,遂了了在人意中。文用”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恒”句一束,”可恒”二字中,含無盡慨歎。見得權臣當國,引用黨徒。迨一旦勢 敗,則依草附木,恣為 豪暴者,匪不盡死,顧終以利故,一不之悟,此所以可哀也。


《黔之驢》,喻全身以遠禍也。驢果安其為驢,尚無死法。惟其妄怒而蹄,去死始近。孔北海、禰正平,皆龐然大物也。乃不知曹操、黃 祖之為虎,怒而蹄之,既無異能,終至於斷喉盡肉而止。故君子身居亂世,終以不出其技為佳。若徐穉、梅福、茅容者,可謂其真不為驢者矣。


《劍門銘》,紀度支副劉辟之亂,旌神策軍使高崇文之功也。序文至嚴重宏麗,多以四字為句。《昌黎集》中碑版之文,亦恒如此。其用四字為句,非取其短悍也。敘事能縮繁為簡,鱗比而下,則氣聚而不散,響徹而難枵,尤足澤以古雅之詞。惟時時複濟以長句,始不至於自促其步武。文入手,言”蜀都重險多貨,混同戎蠻,人尨俗剽,嗜為寇亂。”意謂即 無劉辟鼓蕩其間,蜀亦 不靖。直接入”皇帝元年八月,帥喪眾暴。”此言韋皋卒,部曲叛也。



自”妖孽扇行“起,至於”堅利鋒鏑,以拒大順”止,咸斥劉辟之叛。其下將起討罪之嚴公,卻用”雷霆之誅莫已加”句,一蘇其氣,則以上所用之短句,便不迫促。”惟梁守臣禮部尚書嚴公”十字,寫 得鄭重。以下敘王師之紀律,主將 之仁信。“十一月右師逾利州”,”左師出劍門”,寫破賊之狀,則曰:”大攘頑囂,諭引劫脅。蟻潰鼠駭,險無以固。”敘崇文以功,則曰:”由公忠勇憤悱,授任堅明。謀猷弘長,用能啟辟險阨。夷為 大塗,衰沮害氣。對乎天意,致用 休嘉。議功居首,增秩師長。進為大藩,宅是南服”云云,語語皆含古穆之氣,讀之令人氣肅。銘詞亦激壯。


《鞭賈》一篇,子厚蓋藉以諷空空於內者。賈技於朝,求過其分,而實不足賴。然命題既仄,而鞭之內空外澤,又至難寫。子厚偏於仄題中,能曲繪物狀,匪一不肖,不惟筆妙,亦體物工也。其狀鞭曰:”視其首,則拳蹙而不遂;視其握,則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來不相承。其節朽墨而無文,搯之滅爪,而不得其所窮。舉之翲然,若揮虛焉。”拳蹙不遂者,態可憎也。蹇仄不植者,品無取也。行水不相承者,儀不足也。節朽墨而無文者,傖也。搯之滅爪,而不得其所窮者,疎 而無學也。



翲然若揮虛 者,神氣昏瞀,不足任 以事也。一鞭之微,比虛名之士,乃窮形盡相,而無遁焉。然仍見取于富者,則黃澤耳。至”爚湯以濯”,”黃者梔也,澤者蠟也”,然仍試之,必至折為五六,露其糞壤之心然後已。喻當路之任用小人,明明知其梔蠟,然堅一己之私見,屏大眾之公論,用張其氣,無古無今,恒如此也。通篇命意,原斥用人者 之不善,然實惡無學而冒虛名者之矯作意。入手,言”市之鬻鞭者,人問之,其賈直五十,必曰五萬。複之以五十,則伏而笑;以五百,則小怒;五千,則大怒;而以五萬而後可。”寫抱虛求進處,歷歷如繪。至結穴,”以空空之內,糞壤之理,而責其大擊之效,惡有不用其折,而獲墜傷之患者乎!”理明詞達,全域都醒矣。


昌黎之文,雖裴度猶引以為怪,矧在餘人。千秋知己,惟一柳州,故昌黎之哭柳州,尤情切而語摯。即如《毛穎》一傳,開古來未開之境界,較諸《餓鄉記》尤奇,則宜乎貪常嗜瑣者之笑也。昌黎每有佳制,柳州必有一篇與之抵敵。獨《毛穎傳》一體無之,故有《讀毛穎》之作。俳字,是通篇之主人翁,以下節節為俳字開釋。引詩,引史書,均為昌黎出脫。太羮玄酒外,嗜者尚有菖蒲芰與羊棗之類。見得古文於道理之外,拘極而縱,殊無傷也。然使裴晉 公讀之,則柳州亦將為昌黎分謗矣。


西漢之文,柳州平日之所從事也。柳州處唐之中葉,舍昌黎外,莫與抗者。聲響侔乎騷,光色合乎漢京,故序其弟宗直《西漢文類》,言之特詳。文入手,將記事記言分劃,以《尚書》、《 春秋》歸入記事 類,而以《春秋》後語為 記言。又病其不協於道,西京文近古,而又畔散不屬,正以記言與記事雜,不能各有列位,而從其序。宗直以賦頌詩歌書奏詔策辯論之辭,歸入于文。



以《尚書》、《戰國策》成敗興壞之說,歸之於事,所謂類者,當矣。以下始大發議論,謂”殷周之前,其文簡而野;魏晉以降,則蕩而靡”;漢處其中,有賈、董、司馬遷、相如之徒作,”風雅益盛,敷施天下”,二百三十年間,其文充簡冊也。收處稱貞元之文,比 盛於漢,是文中應有之 言。文至簡要,不為泛 博之論,起訖皆有法程。


《楊評事文集後序》,仍分二類:以辭令褒貶,歸本於著述;以導揚諷諭,歸本於比興。著述則宜藏于簡冊,比興 則宜流為謠誦。然皆偏勝獨得,未 有兼者。兼者,乃盛推陳子昂。而文貞、曲江,猶其偏勝者也。文 縱論至此,似乎楊評事之文,亦能兼是二者之長矣。顧但論其以文得名之故,疾入不數年而夭,故不能肩隨子昂。但有具體,茲其可惜者也。所以有追惜悼慕之言,不坐實,不過譽;言至得體。


贈序一門,昌黎極其變化,柳州不能逮也。集中贈送序,亦不及昌黎之多。語皆質實,無伸縮吞咽之能。唯《送薛存義之任序》,真樸有理解,甚肖近來所稱為公僕者。其言曰:”凡吏於上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於土者,出其十一,傭乎吏,使司平於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豈惟怠之,又從而盜 之。向使傭一夫於家,受若直,怠 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文雖直起直落,無迴旋渟滀之工,但一段名言,實漢唐宋明諸老所未能跂及者。柳州見解,可雲前無古人。


凡紀勝之文,名跡之有數目者,部署最不易妥帖。八愚之詩,統之以《愚溪》,是溪上之所有者,均隸於是溪者也。以溪為綱,以丘泉溝池諸物為目,孰則弗知。所難者,能以歷落出之。愚丘,愚泉,即由愚溪帶也;溝池二物,則又自愚泉生也。丘也,泉也,溝也,池也,雖出人力,然但 資遊涉,非燕魚 之所,於是生出愚亭;而愚島則又生自愚池之中。



”以愚辱焉”,是總把上文一束。然冒冒失失,把一切溪山辱之以愚,決不能無說以處此。遂極狀溪之不適於世用,用以自況。歸到此溪,不幸而遇 愚人,則加以愚名,亦不為無因。顧 愚者,拙名也,萬非含垢納汙之比。故又稱善鑒萬類,則識力高也;清瑩透澈,則立身潔也;鏘鳴金石,則文章麗則也。凡此皆溪之所長,而”愚”字又溪之所短,名為”愚”之,實則非愚。茫然不違,昏然同歸,是莊、列學問,不過世人目中,見為愚耳。文極舒徐,無牢騷意態。


《序飲》,短質悍勁,語語入古。且曲狀情事,匪微弗肖。蘭亭之集,紀流觴也,然右軍散朗,但略記其事而已。子厚則窮形盡相,必繪出物狀,以盡其所能。且愚溪之流觴,與蘭亭亦少異:蘭亭但流觴取飲;愚溪則兼有投籌之戲。過洑則籌回,遇坻則籌止,失勢則籌沈。文連用三”而”字,省筆也。然此但敘令耳。籌入水中,頗不易狀,乃曰,旋眩,滑汨,舞躍,遲速,去住,又助以觀者之勢。覺籌舞水中,人抃石上,兩兩均有生氣,直能頰上添毫矣。後段增入昔人飲酒,禮檢與放達不同,不無少贅。然即歸入本位,覺點染處,尚不為虛設。 柳州集中,有”序隱遁道儒釋”一門,制詞命意,固有工者,然終不如昌黎之變化。且釋氏之文逾半,從略可也。


廳壁記,記官中事也。或紀設官之緣起,或摭官中之故實,或詳官署之改革,或載朝廷之律令。語必近莊,然不能參以文牘;詞必近典,然不能雜以駢儷。柳州《監祭使壁記》,甚沈肅,稱題。舊史《職官志》:”監察禦史,監祭祀,則閱牲牢,省器服。不敬,則劾祭官。”新史《志》雲:”監察禦史,蒞宴射,及大祠、中祠,視不如儀者,以聞。”據此,則監祭之使,彈劾至有權力。然使,禮官也,記使之廳壁,則不能不述 禮敬事。



因引《檀弓》起,以敬為禮之本。以下始述使之職分,至”雖當齋戒,得以決罰”止,結清上文。”聖人之于祭祀”句起,發明所以致敬之故。不惟行禮,直寓教敬教愛勸善之意。分祀事為三種,奉法守制,尊責成於祭使。以下列敘祭品,樂器、祝詞,燔燎瘞埋之事。嚴重如讀禮經一節,然結穴仍不脫一”敬”字。後幅敘領職之由,故必為記,作禮官警覺之用,與文格合。柳州記不惟此一篇,然以下格式,及文之義法。多不能出此範圍。


柳州之記池亭,其精妙處,不減於記山水也。


《潭州楊中丞作東池戴氏堂記》,美楊公,兼美戴氏。語易偏重,頗難著筆。導泉而成池者,楊憑也;受池而為堂者,戴簡也。稱戴簡之離世樂道,而語即出諸楊公之口,則楊、戴道合。戴之能離世樂道,獨楊知之。始有此池之賜,則雖盛戴簡,楊公到底終有知人之明,萬萬不至於偏重。此是文之慧黠處。



其下稍分”離世樂道”  為兩小段,均美戴氏。即提入一筆曰:”賢者之舉也,必以類。當弘農公之選,而專茲地之勝,豈易而得哉!”說得楊、戴之合,雖二實一。神注戴簡,卻不曾把楊憑拋荒。妙如連環鎖鈕,殊不易得。此下複將”離世樂道”例說,言戴氏行高、文峻、道懋,則離世之志,必將不果。複回顧到楊公之得人,一處不曾放鬆,殊為記中之極筆。


凡記亭台山水,有經巨人長德,營構題詠遊涉之處,則後來為之記者,殊易為力。若公在永州,一荒昧不辟之區,必待糞除,其勝始出。是永州諸勝,均系諸公之一言,則非極力描摹,山容水態,亦不易流傳於藝苑。集中諸文皆佳,而山水之記尤為精絕。雖大同小異,然各有經營。韓公猶望而卻步,何 論其它。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與《萬石亭》體同。入手言人功不勝天然之物,此亦尋常用意;然堂外山水,雖屬天然,特非人力芟行焚釃,奇勝也不能出,此其所以異也。”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寫得鄭重。似此山此水,有待韋公而辟者。頂筆用”永州實惟九疑之麓”八字,見得奇勝不少。顧”環山為城”所掩,全石皆隱,美惡雜亂,似安排此一段工程,待韋公來治者。其下接入公之芟行焚釃,於是景物突出,又似專待堂成,為之收束。



”乃作棟宇,以為觀遊“句,清出堂成,於是堂外諸景,皆歸納入此堂之內。”邇延野綠,遠混天碧“,的是名句。而斯堂與斯景,竟合併在一處矣。以上均敘斯堂,此下則宜入韋公。顧政績未見,不過治此為遊觀,實無頌美之材料。因土得勝,擇惡取美,蠲濁流清,則無中 生有,即以成堂。預卜 韋公後來之政績,並欲用示 後來,故不能不為之記。枯窘題,能展拓如是,非大家莫能跂也。



《萬石亭》,亦特崔公披攘而出,機杼與前篇同。一經求墟伐竹披奧,而萬石之狀皆露。”渙若奔雲”,至”疑若摶噬”止,悉窮石狀。顧有是萬石,不能據要而俯覽,則所謂萬石者,亦不能歷歷皆貢於眉睫之下。此處安頓一亭,大有工夫。觀文中”乃立遊亭,以宅厥中。直亭以西,石若掖分”十六字,則據要為亭,一覽而景物頓異矣。又觀”其上青壁鬥絕,沈于淵源,莫究其極”,則此亭必當石壁之右,石勢自亭外下趨,及水而止。



石根已不可見。此是自亭下矚之石狀。然不能不仰溯而求其峯極,及峯勢非博,其上小山,必如螺髻,綿亙而作遠勢,故文言”合乎攢巒,與山無窮。”此種山,甚類黃鶴山樵所寫者。文至此,截然而止。蓋亭立,而山之勝狀盡為此亭所有,可以不更敘矣。其下言耋老來賀,取名萬石,為古人適有萬石之名,用以為證。歸入頌禱意,作收束,毫不著力。


《零陵複乳穴記》,中有”連之人告 盡者五載”,則乳穴當在連山郡,不在零陵,乳本未盡,以縣官之苛求,而始告盡。題之枯窘,本無可著筆。邦人之謠,決無此古雅,必為公潤色;不惟潤色,實制自公 手。文無他長,專在用 字造句,“徒吾役而不吾貨也”,貨字是代酬字;”是以病而始焉”,病字是代苦字;”先賴而後力”,賴字是代利字;”冰雪之所儲”,儲字是代積字;”豺虎之所廬”,廬字是代窟字。以上純用換字法。收處承上” 祥”字,作翻騰,音 節既古,筆尤狡譎。


《道州薛伯高毀鼻亭神記》,中有州民之歌,子厚又作鎗手矣。歌曰:”我有耉老,公燠其肌。我有病癃,公起其嬴。髫童之嚚,公實智之。鰥孤孔艱,公實遂之。孰尊惡德,遠矣自古。孰羨 淫昏,俾我斯瞽。千歲之冥,公 辟其戶。我子洎孫,延世有慕。”試聞歌中音節,歌中氣味,及 其顏色,是否柳州所為?若果無所謂歌者,不作可也。矯作轉不足以傳信。然文敘伯高之果毅,力毀淫祠,卻寫得勃然。


《永州龍興寺東丘記》,奧曠並重,然自”屏以密竹,聯以曲梁”以下,專為寫“奧字”,於”曠”字意特略。然而”奧”字可使之”曠”,”曠”者不能使”奧”。因綠縟幽蔭而成奧,則芟除又立見其曠。今防遊者以邃為病,而後來之奧,萬不足特,故記之,用 戒後之披攘者。又盛 狀”奧”字之美,似 歌非歌,為有韻之文,意在留”奧”,正以配”曠”,慎勿披勿攘,行文雅有殊致。


《永州龍興寺西軒記》,則又主”曠”而不主”奧”。其曰”戶之外為軒,臨羣木之杪,無所不矚焉”三語,氣象包羅,其下可以不贅餘語矣。收筆用佛氏之言,”可以轉惑見為真智,即羣迷為正覺,舍大闇為光明”,尤稱開軒之意。


《黃溪》一記,為柳州集中第一得意之筆。雖合荊關董巨四大家,不能描而肖也。入手摹《漢書?西南夷傳》,”永最善”,”黃溪最善”,簡括入古。其下寫石狀矣,其最奇麗動目者,則”略若剖大甕,側立千尺,溪水積焉”,則此石必高立,虛其腹若半瓠。所雲溪水積者,石之下半,仰出溪底,溪水既平,遂漫此剖甕之下方。其雲”黛蓄膏渟”者,水抵石而止,石上蒼綠之色,下映水中,故雲”黛蓄”。



所雲”來若白虹”者,溪受天光而白,垂至石下。石之上半偪凹,故雲”剖甕”。水勢雖來若白虹,抵石無去路,故雲”沉沉無聲”。魚之來會石下,非會也,乘 漲而入破甕之內,不能更 出耳。如此奇石,有 其大者,則必有其小者,有其高方者,則必有其巉峭者,其下雲:”石皆巍然,臨峻流,若頦頷齗齶”者是也。其下考據”黃神”,清出溪之所以名”黃”者,是文中應有之意。


鈷鉧潭,非勝概也。但狀冉水之奔迅,工夫全在一”抵”字,以下 水勢均從”抵“字生出。水勢南來,山石當水之去路,水不能直瀉,自轉而東流,故成為屈折。”屈”字,即抵不過山石,因折而他逝耳。其所以”蕩擊”之故,又在”顛委勢峻”四字。”勢”者,水勢也;”委”者,潭勢也。水至而下迸,注其全力,趨涯如矢,中深者為水力所射。”涯”字似土石雜半,故土盡至石。著一“畢”字,即年久水齧石成深槽,至此不能更深,乃反而徐行也。其下買潭上田而觀水,語亦修潔;惟曲寫潭狀,煞費無數力量,非柳州不復能道。


《鈷鉧潭記》記水也,《鈷鉧潭西小丘記》記石也。狀石易於狀水,神氣全在”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相累”是下趨狀,”角列”是上挺狀。其下”目謀”“耳謀”“神謀”“心謀”四謀字。以外虛成內徹,似有見道之意。其下複冀及”貴遊者之爭買”,則名心到底不忘,仍與《愚溪詩序》同一口吻。


《小石潭記》則水石合寫,一種幽僻冷豔之狀,頗似浙西花塢之藕香橋。”坻” “嶼”“嵁”“岩”,非真有是物,特石自水底挺出,成此四狀。其上加以”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是無人管領,艸木自為生意。寫溪中魚百許頭,空遊若無所依,不 是寫魚,是寫日光。



日 光未下澈,魚在樹陰蔓 條之下,如何能見。其”怡然不動,俶爾 遠遊,往來翕忽”之狀,一經 日光所澈,了然俱見。”澈”字,即照及潭底意,見底即似不能見水,所謂”空遊無依”者,皆潭水受日所致。一小小題目,至於窮形盡相,物無遁情,體物直到精微地步矣。”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此中不必有路,特借之為有餘不盡之思。至”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文有詩境,是柳州本色。


《袁家渴記》于水石容態之外,兼寫艸木。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謂其漫記山水也。”舟行若窮,忽又無際”,此景又甚類浙之西溪。大抵南中溪流,多抱山。山趺入水,兩山夾之,則溪流狹;山趺一縮,則溪面即宏闊。”舟行若窮”,舟未繞山而轉也。”忽又無際”,則轉處見溪矣。大木楓柟,小艸蘭芷,在文中點綴,卻亦易寫,妙在拈出一個”風”字,將木收縮入”風”字。總寫凡”粉紅駭綠,蓊葧香氣,沖濤施瀨,退貯溪穀,搖揚葳蕤,與時推移“等句,均把水聲花氣樹響作一總 束,又從其中渲染出奇光異采,尤 覺動目。綜而言之,此等文字,須含一股靜氣,又須十分畫理,再著以一段詩情,方能成此傑構。


《柳州山水近治可遊者記》,質樸如昌黎《畫記》,似《水經注》。


《寄京兆許孟容書》,詞語至哀痛,而段落又至分明。逐層皆有停頓,雖不如昌黎之穿插變幻,到吃緊處,偏放鬆,及正面時,轉逆寫,然亦自成為柳州氣格。此無他,性情真,而文字亦無有不動人者。開端言得罪五年,故舊大臣,無書見及,見得得京兆之書,自極寶貴。所難又在貧病瘴癘之鄉,此是推進一層寫法。愈推進,則京兆之書亦愈重矣。”宗元早歲,與負罪者親善”,是自承不應親近二王,然自問夙心初不為惡。至於”群言沸騰,鬼神交怒”,則皆”不知愚陋,不可力強”之故,所以有”不測之辜”,然咎由自取,不敢怨人。




而所難防者攻己之短,皆當日有求不遂之人,彼”填門排戶,百不一得”,怨讟詆訶,均由此輩而起,所以眾矢交集。此皆京兆眼見,故能曲諒己心,不惜一箋相投也。”幸獲寬貸”,是不敢觖望語。”迷不知恥”,是尚有希望意。以下三段,念嗣續,思營兆,懷敝廬,皆出自謫宦思歸之心緒。”自古賢人”一段,廣征古來受誣得罪之人,又引鄭詹、鍾儀諸人,冀可得生,然微嫌詞費。其下言欲著自見,亦複才力不足,亦不能複為士列,再希當世之用。見得上書之意,並無意外請托,但冀掃 墓歸廬,得嗣而已。把上三段陳書之意,作 一總結,切實在”興哀於無用之地,垂德於不報之所”二語,是通篇關鎖阨要之言。


《與楊京兆書》,極長,中間只分兩大段:一論薦賢,一論文章。末仍求歸鄉閭立室家意。無甚意味。


《與韓愈論史官書》,詞意嚴切,文亦髣髴退之。此為子厚與書類中之第一篇。退之《答劉秀才書》,言為史者,”不有人禍,必有天刑”,柳州則以為退之身兼史職,既畏刑禍,則不宜領職。故劈頭說破,如退之言”不宜一日在館下”,更舉一個”道”字,即緊對”榮”字說。說得史職非榮,所重在有道之褒貶。退之以道自任,乃畏刑禍而不為,直說得無言可對矣。其下推進一層,言史官且懼禍,若為禦史中丞大夫,更當閉口不言。



又推進一層,言宰相為主生殺,更當不敢為言。然則但”榮其號,利其祿”而已,”榮利”二字,實為”道“字之反證。以下複將”道”字演說,皆有道者不畏刑禍之意。引孔子、周公、史佚,及作史諸人之不幸,然亦不盡由作史之得禍。綜言之,恃直恃道,則一無所恐。不惟斥駁退之,語中亦含推崇與慰勉二意。後幅將”恐”字遏下,言恐刑禍者,非明人。而學如退之,議論之美如退之,生平秉直如退之,似必不懼,乃仍懼而不為,則《唐史》將何望?抬高退之,不遺餘力,亦見得朋友相知之深,故責望如此。文逐層翻駁,正氣凜然。


柳州《與友人論為文書》與昌黎異。昌黎諸書,是論作文之艱苦,及回甘之滋味,柳州則但敘文人之遇,及為文之流弊而已。意蓋輕藐流輩之不知文,雖有獨得之秘,世亦莫知。故破題說一”難”字,不惟得之為難,知亦愈難。其下遂分得與知之難,擘為兩大段;其言得之難,意為文者,不必無瑕累,求傳者不能無期望,然得名者寡,湮沒者多,此其所以難也。



其言知之難,則系乎”道之顯晦”,”談之辯訥”,”鑒之頗正”,”交之廣狹”,似其中皆有運命存焉。彼揚雄、馬遷之文運昌榮,皆在身後,尤有”文不傳於後祀,聲遂絕於天下”,此則子厚自方,汲汲防其無名,即是文高而知寡耳。於是痛詈當世文家之流弊,”奪朱亂雅,為害已 甚”,又回顧到得者之難。通篇大意,均未言作文 之法,但切指弊病,實則能去弊病,則文體自趨於正。


《與李睦州論服氣書》,其文神似《國策》。服氣之非宜,想吳武陵書中已極攻而深詆之,惜其書未附本文之後。文閑閑將愚溪柳下望見睦州顏色敘起,其曰”貌加老而心少歡愉”七字,已將服 氣之無驗,痛下一針。遂疾入吳武 陵作書,斥駁列仙方士云云。卻于武陵下加”輕健”兩字,見得武陵固未嘗服 氣者也。其曰:”貌笑口順,而神不偕來”,此九字是描寫睦州負固不服狀態,和婉有意趣,令人讀之莞然。”陽德其言”,”陰黜其忠”,造語尤工妙,尤妙在不更斥言服氣之非。以吳武陵前曾有書,若 再與辯駁,微嫌近贅,故將壽夭康 寧疾病,一切撇盡,但切指睦州所據之丹經,決不可用,因自引少時學琴與學書,不得碩師之無效驗處,歷歷自承其慚。其言自慚者,代睦州慚也。



又曰:”其所不可傳者,卒不能得。故雖窮日夜,弊歲紀,愈遠而不近。”則質言無碩師之斷不可成,一力警醒睦州。言外之意,蓋謂即有碩 師,而服氣一道,終 屬妄誕;況睦州之所得書,不過在盧遵、李計二人家,而此二人者,又皆不能知服氣之術,但憑其所藏之書寧可信耶?文已擂破後壁,無餘義矣。又恐睦州不信,於是廣引多人,若友若客,若宗族、若姻婭、若子姓親昵,若臧獲僕妾,若將卒吏胥,錯錯雜雜,帶上一羣之人皆左袒,以明己之直諫,萬非虛語。可見服氣之不是,盡人皆不謂然;偶謂然者,或為睦州之讎,讎之然其說,其意蓋不善於睦州耳。說得明白痛快,出語類策士之辯。


收束處,複將以上數種人,與睦州之讎,兩兩提較:友 則思存其道;客則思存 其利;宗族姻婭,則思 存其戚;子姓親昵,則思存其恩;臧獲僕妾,則思存其主;將卒史胥,則思存其勢;獨讎睦州者,則思去其害。文似過演,然不如是,不足以伸前半之意。後幅勸其“極五味之適,致五藏之安”,是文中本意。


唐時朝士,居顯要者,多矯激而避嫌,于昌黎《送齊暭下第 序》中,已 見之矣。柳州《賀王參元失火書》,正是此意。書意似怪特,然唯有唐之矯激,始有此怪特之書。失火有何可賀?賀在一火之後,可以蕩滌行賄冒進之名。書中始駭,中疑,終喜,分三段抒寫,似奇而實平,似恕而實憤。第三段寫”公道難明,世人多嫌”意,否塞令人愴喟無已。


柳州啟事及章表,在唐人制詔中,亦平平耳,故不錄。


《祭呂衡州文》,至沈痛。以子厚與之同貶,物傷其類故耳。一矢口,即咎天。其曰”聰明正直,行為君子,天必速其死;道德仁義,志 存生人,天必夭其身。吾固知蒼蒼之無信,漠漠之無神。於化光之歿,悲逾深而毒逾甚,故呼天以云云。”詞之激切,似非明者之言。蓋子厚《天說》中,已斥言天之無知,又因衡州之早死,乃益憤戾,遂至口不擇言。試問:八司馬不附王叔文,天又將如之何?實則叔文與伾,到底為有罪無罪,雖以子厚之善辯,而亦不敢言其無罪。因罪人而至於流貶以死,將怨人乎,抑怨天耶?鄙意文人多自負,又多護前,往往不自知己之短,似能文以 占人間之勝地,即有小過,亦當為 己原諒,一經取戾,即大發牢騷,此通病也。子厚深信衡州之道德文章,似不應收局如是。



就文論文,就其交情論交情,亦自成其氣幹。其曰:”道大藝備,斯為全德。”期許衡州,不無太過。然不如此說成,則下文”官止刺一州,年不逾四十”,亦不見其沈痛。又言己聞道咸賴化光,則朋友切磋之感,固應有此一副眼淚。”所慟者,志不得行,功不得施”,及”朋友凋喪,志業殆絕”語,此非專哭衡州之言,是子厚欲從流謫之後,洗宥前眚,恢復其初志意,托痛哭衡州之文,一傾吐之耳。至 雲道息志死,似衡州之亡,而己之願力,亦與 之俱亡,此所以宜哭也。末幅將衡州死後精靈,蕩入空中摹繪,音長而韻哀,是謫宦傷逝之情懷,文人不平之騷怨。


子厚《祭弟宗直文》,不如昌黎《祭十二郎文》綿亙其哀音,然真摯處,乃不之遜。”四房子姓,各為單孑”,則宗直之死,于柳氏大有關係。可知宗直亡,而子厚”又有未男子”。宗直在客,子厚流貶異鄉,骨肉相依為命,而宗直又舍之而去,則單孑中,又獨存為單孑,幾於心緒茫亂,不知所為,但有呼天咎恨而已。至”知在永州,私有孕婦。



吾專優恤,以俟其期。男為小宗,女亦當愛。延子長大,必使有歸。撫育教視,使如己子。吾身未死,如汝存焉。”此數行中,無盡深情,無窮體恤,大意均根上文”四房子姓,各為單孑”而來。外婦之子,亦允為小宗,則柳氏之衰可知。至此幾于凡為宗直所屬意者,皆形寶貴,語語從至情中流出,無一矯偽。末寫厝棺蕭寺之慘狀,臨棺痛哭 之誓詞。不肖于亡弟炳耀之喪,曾至臺灣野寺中,撫其旅櫬而慟,白骨皚皚,不知誰氏之柩,棺破而骨見,即瀕弟棺之左右,此時真舍死以外無善途,讀子厚文,回思四十二年前事,不期老淚為之涔涔然。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737092



柳河東集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398300

韓柳文研究法 --林紓著 ( part 1 0f 2 )

韓柳文研究法 --林紓著 ( part 1 0f 2 )


(馮麗芳打字、林伯謙校訂)

《韓柳文研究法序》


今之治古文者稀矣!畏廬先生最推為老宿,其傳譯稗官雜說徧天下,顧其所自為者,則矜慎斂遏,一根諸性情,劬學不倦。其于《史》、《漢》及唐宋大家文,誦之數十年,說其義,玩其辭,醰醰乎其有味也。往與余同客京師,一見相傾倒,別三年再晤,陵穀遷變矣,而先生之箸書談文如故。


一日,出所謂《韓柳文研究法》見示,且屬識數言。世之小夫 有一得,輒秘以自矜,而先生獨舉其平生辛苦以獲有者,傾囷竭廩,唯恐其言之不盡,後生得此,其知所津逮矣。



 雖然,此先生之所自得也,人不能以先生之得為己之得,則仍誦讀如先生焉,久之而悠然有會,乃取先生之言證之,或反疑其不必言;然而不言,則必不能久誦讀如先生決矣。故先生言之也,人之得不得于先生何與?乃必傾囷竭廩,唯恐其言之不盡,嗚乎!同類之相感相成,其殆根於性情,亦有弗能自已者乎!
桐城馬其昶序


- - -



《韓文研究法》


韓氏之文,不佞讀之二十有五年。初誦李漢之言,謂公之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可謂雄偉不常者矣。”心疑其說之過。既而氾濫於雜家,不惟於義法有所未嫻,而且韓文之所不屑者,則煩絮而道之;韓文之所致意者,則簡略而過之。有時故作興會,而韓之佈陣不如是也;有時謬為拗曲,而韓之結構不如是也。實則韓氏之能,能詳人 之所略,又略人之所詳。常人恒設 之籬樊,學韓則障礙為之空;常人流滑之口吻,學韓則結習為之除。漢所謂”摧陷廓清“者,或在是也。



蘇明允稱韓文能抑絕蔽掩,不使自露,不佞久乃覺之。蔽掩,昌黎之長技也。不善學者,往往因蔽而晦,累掩而澀。此弊不惟樊宗師,即皇甫持正亦 恒蹈之。所難者,能於蔽掩中有淵然之光,蒼然之色,所以成為昌黎耳。雖然,明允能識昌黎為蔽掩,而明允之文固非蔽掩者也。吾思昌黎下筆之先,必唾棄無數不應言與言之似是而非者,則神志已空定如山嶽,然後隨其所出,移步換形,只在此山之中,而幽窈曲折,使入者迷惘;而按之實理,又在在具有主腦,用正眼藏,施其神通以怖人,人又安從識者。



淮海文字,亦饒有風概,顧終不能成為大家。其論韓文,謂 能鉤莊、列,挾蘇、張,摭遷、固,獵屈、宋,折之以孔氏。其論去李漢遠矣。韓文之摭遷、固,容或有之,至鉤莊、列,挾蘇、張,可決其必無。昌黎學術極正,辟老矣,胡至乎鉤莊、列?且方以正道匡俗,又焉肯拾蘇、張之餘唾?淮海見其離奇變化,謬指為莊、列,縱橫引伸,謬指為蘇、張。詎知昌黎通道篤,讀書多,析理精,行之以海涵地負之才,施之以英華穠鬱之色,運之以神樞鬼藏之秘;淮海目為所眩,妄引諸人以實之,又烏知昌黎哉?



讀昌黎“五原”篇,語至平易。然而能必傳者,有見道之能,複能以文述其所能者也。宋之道學家,如程、朱至矣,問有論道之文習誦于學者之口者耶?亦以質過於文。深于文者,遂不目之以文,但目之以道,道可喻於心,不能常宣之於口,故無傳耳。昌黎于《原道》一篇,疏浚如導壅,發明 如燭闇,理足於中,造語複衷之法律,俾學者循其塗軌而進,即可因文以見道。黃山谷曰:“文章必謹佈置。每見後學,多告以《原 道》命意曲折。”後以此既求古人 法度,如老杜《贈韋見素》詩,佈置最得 正體。如官府甲第,廳堂房室,各有 定處,不可亂也。須知文之不亂,恃其有法,如不亂也。


昌黎生平好弄神通,獨于“五原”篇,沈實樸老,使學者有塗軌可尋。故《原道》一篇,反復伸明,必大暢其所蓄而後止。《原性》具萬古之特見,折衷于孟軻、荀卿、揚雄三子之論,獨標真蘊。其警快處,能使人首肯其說;其援引處,能使人堅信其說。《原毀》則道人情之所以然,曲曲皆中時俗之弊。公當日不見直於貞元之朝,時相為趙憬、賈耽、盧邁,鹹不以公為能,意必以毀之者。


故婉轉敘述毀之所以生,與見毀者之所以被禍之故,未嘗肆詈,而惡薄之人情,揭諸篇端,一無所漏。所贈序與書多不平語,而此篇獨 沈吟反復,心傷世道,遂不期成為 至文耳。《原人》括,《原鬼》正,均足以牖學者之識力。 昌黎雜著,自“五原”迄于諸篇,體制皆類子書。而不佞所最心折者,為《對禹問》,為《說馬》,為《獲麟解》,為《進學解》,為《諱辯》,為《伯夷頌》。



禹之傳子異於堯、舜,故萬章一問,孟子委之於天,實則“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一說,意正而語尚未得根據。公獨曰:“舜不能以傳禹,堯為不知人;禹不能以傳子,舜為不知人。”待人而傳,無論人也子也,惟賢而已。自有此語,立將公 私畛域,一語打通。而 又防禹後之有桀,天下實 受其亂,則又為之補義曰:”禹之後四百年,然後得桀;亦四百年,然後得湯與伊尹。湯與伊尹,不可待而傳也。”不可待而傳,傳啟亦等諸傳賢,初無二致。於文字則至明豁,於道理又甚切實。迨結束又聲明孟子所以歸本於天之故,實則文字到此,已志滿意得,別無剩義可求矣。



《說馬》及《獲麟解》,皆韓子自方之辭也。《說馬》語壯,言外尚有希求;解麟詞悲,心中別無餘望。兩篇均重在”知”字,篇幅雖短,而伸縮蓄泄,實具長篇之勢。《說馬》篇入手,伯樂與千里馬對舉成文,似千里馬已得倚賴,可以自酬其知。一跌落”伯樂不常有”,則一天歡喜,都淒然化為冰冷。且說到”駢死槽櫪之間”,行文到此,幾無餘地可以轉旋矣。忽叫起”馬之千里者”五字,似從甚敗之中,挺出一生力之軍,怒騎犯陣,神威凜然。



既而折入”不知其能”句,則仍是奴隸人作主,雖 有才美,一無所用,興致仍複索然。至雲”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求”二字,猶有須斯生機,似主者尚有欲得千里馬之心,弊在不知而已;苟有道以禦馬,則材尚可以盡,意尚可以通。若但抹煞一言曰:天下無馬,則一朝握權,懷才者何能與抗。故結穴以歎息出之,以”真無“、”真不知”相質問,既不自失身分,複以冷雋語折服其人,使之生愧。文心之妙,千古殆無其匹!


至於《獲麟》一解,格同,而行文則微有不同。古有知馬之伯樂,無知麟之伯樂。且馬有羣,伯樂不過於羣中別為千里之馬。麟無羣,可以不待別而知為麟;至於不待別而知者而仍不知,則麟之遇蹇矣。此昌黎所由用以自方也。



入手引《詩》、《書 》、《春秋》傳記百家之書,皆知為祥,用別於千里馬之徒賴一伯樂,似天下有普通共識之賢士,無可疑者。顧以不畜於家,不恒有於天下之故,凡賤眼中,盼眄不到,其所宿知而素稔者,馬牛犬豕之屬,見得天下皆凡材,無殊特之彥,故雖有麟,而仍不知。行文至此,為勢頗促,以下亦無餘語。作者忽從俗 人眼中之知拈來,自己較量,謂汝 所知者,我亦皆知,唯麟也,為我之獨知,不能盼爾之知。


爾之所謂不祥,正我私心之所謂祥,亦《詩》、《書 》、《春秋》之所謂祥;縱俗中指為不祥,亦複何害!用“亦宜”二字,似為收煞之筆,忽曰”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此聖人即屬知馬之伯樂。然伯樂與聖人皆不 常有之人,而昌黎自命則不 亞麟與千里馬。千里馬不幸遇奴隸,麟不幸遇俗物,斥為不祥,然出皆非時。故有千 裡之能,抹煞之曰”無馬”;有蓋代之祥,抹煞之曰”不祥”。語語牢騷,卻語語占身分,是昌黎長技。



《進學》一解,本於東方《客難》、揚雄《解嘲》;孫可之比諸玉川子《月蝕》詩,謬矣。《月蝕》詩,既沈黑牽拗,讀之棘齒;《進學解》則 所謂”沈浸 醲鬱,含英咀華”者,真是一篇漢人文字。李華有其氣,然微枵;蕭穎士有其韻,然微脆。昌黎所長在濃淡疏密相間,錯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以自得 之神髓,略施丹鉛,風采遂煥然於外。大旨不外以己所能,借人口為之發洩,為之不平,極口肆詈,然後制為答詞,引聖賢之不遇時為解。說到極謙退處,愈顯得世道之乖,人情之妄,只有樂天安命而已。其驟也,若盲風懣雨;其夷也,若遠水準沙。文不過一問一答,而啼笑橫生,莊諧間 作,文心之狡獪,歎 觀止矣。



《諱辯》一首,已見之《文章流別》,今不具論。唯《伯夷》一頌,大致與史公同工而異曲。史公傳伯夷,患己之無傳,故思及孔子表彰伯夷,傷知己之無人也。昌黎頌伯夷,信己之必傳,故語及豪傑,不因毀譽而易操。曰”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見得伯夷不是凡人,敢為人之不能為,而名仍存於天壤。而己身自問,亦特立獨行者,千秋之名,及身已定,特借伯夷以發揮耳。蓋公不遇於貞元之朝,故有托而泄其憤。不知者謂為專指伯夷而言,夫伯夷之名孰則弗知,寧待頌者。讀昌黎文,當在在於此等處著 眼,方知古人之文,非無為而作也。退之《釋言》篇,蓋取《國語》“驪姬使奄楚以環釋言”。謂以言自解釋也,昌黎用此釋讒者之言。


然是時宰相為鄭絪,為李吉甫,二人非能貴退之者,亦非能禍退之者。退之此文,則敬慎茂密,意氣恬靜,無乎昔崛強之氣。鄙見讒者設言,甚肖退之之自言,謂相國豈真知乎我,宛類退之平日口吻,讀昌黎《與崔立之書》,謂“肯與鬥筲者決得失於一夫之目,而為之憂樂”一語,則退之心中不必推服鄭絪,可想而知。顧讒者既 有是言,置之不辯可也,既欲辯之,則不能不 費周章。文敘左遷之先收用,同見之先賜坐,呈文之獨受知,以感恩之言,堅宰相之信己,不敢為傲也。又言”傲者必有所恃,而己親族鮮,少 無扳聯之勢,不善交人,無相先相死之友,又無宿資蓄貨,以釣聲勢”,純是一派俗話,冀宰相哀憐。蓋識鄭絪為勢焰中人,不如是,不足以動之也。繼亦知讒者言工,肖己口吻,萬無可伸辯,則自信宰相之決不傾聽,用自慰藉。


實則退之之文雖工,至此亦無可如何矣。累月之後,聞裴、李亦中讒言,心乃愈懼,又不知讒者之用何道,辯亦無術,只有以譽鄭絪之言,進譽裴、李,究竟中心積忿,故歸而痛斥讒人。複防怒讒而傷及賢,於是複綜言三賢之決不聽讒,以自解釋。結束處,用空中樓閣,代宰相翰林商量己事。實則此三人全非退之知己,方自營仕進之不暇,奚暇及此區區者!就文論文,極和婉有致,無中生有,微合於”邦無道言孫”之義。



《張中丞傳後敘》,蓋仿史公傳後論體,采遺事以補傳中所不足也,如背誦《漢書》,記城中卒伍姓名,起旋慰同斬者之涕泣,事近繁碎。然為傳後補遺之體則可,引為《張巡傳》中正事,則事更有大於此者。李翰書正坐太繁,極為歐陽文忠所譏。然退之此文,歷落有致,夾敘夾議。歐陽公述王鐵槍事,殆脫胎於此。



《畫記》極生峭,卻最易學。如《羅漢渡海》、《龍生請齋圖記》,幾於無語不肖,顧依樣葫蘆,肖亦何益!本文初無他奇,奇在兩用”凡”字,一用”皆”字,實庸手所萬不能到。入手敘人,其次敘馬,又次敘雜畜器物,若無所 收束,直是一卷帳本,何名為記?文合以上之人馬最之曰:”凡人之事三十有二,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莫有同者焉。



”夫人有事也,馬屬於人,尚有何事?乃以牽、涉、翹、顧、鳴、寢諸態為馬之事,複最之曰:”凡馬之事二十有七,為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 焉。”文心之妙,能舉不相偶之事,對 舉成偶,真匪夷所思。惟人、馬之外,尚有雜畜及兵杖之屬,此不可”凡”者也,乃總束之曰”皆曲極其妙”,歸入畫工好處,即為記中之結束。學文者當從此處著眼,方有把握。若但學其字法句法,殊皮毛耳,胡曰善學?



凡不親其地,代人作記,為事甚難。王子安序多失實,所謂西山,僕曾一見之,隱然一小山耳;水落沙明,所謂”天長一色”者,亦屬目可盡。且沙上多蓋小屋,杉木積迭,商舶攢聚,人聲囂雜,想滕王舊時之風景盡矣。然讀子安之文,未嘗不為之神爽。當昌黎刺袁州,時王仲舒適觀察江南西道(即今之南昌),滕王閣本可立至。



既為王所屬作記,若寫江上風物,度不能超過子安。故僅以不至為塞責,一曰”系官於朝,願莫之遂”;再曰”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過南昌”;三曰”吾州乃無一事可假而行者”。舍滕王閣外之風光,述觀察新來之政績,與修閣之緣起,力與王 勃之序、王緒之賦相避,自是行文 得法處。後此,歐陽永叔為史中輝記峴山亭,尹師魯為燕公亦記峴山亭,蘇子美為李然明記照水堂,蘇子瞻為黎希聲記遠景樓,其辭雖異,大意略同。



退之《鄆州溪堂詩序》,長安薛氏有 皇甫湜手帖雲:”鄆塘特高古風,敵樹降旗;而作者之下,何人能及矣。”鄆塘者,即鄆州溪堂也。此 文骨髓之重,風貌之古,名曰詩序,直是馬摠之德政碑。此為元和十四年,平盧都知兵馬使殺節度李師道以降,青淄十二州皆平。戶部楊侍郎于陵為宣慰使,分其地為三道,摠所統者,鄆、曹、濮也。堂作於幽、鎮、魏、徐煽亂之後,鄆獨不及,遂封摠開國伯。摠為堂于其居之西北隅,號曰溪堂。夫一堂之築,與時政一 無關係,而退之獨從其大處著眼,首舉”天平軍”,示州之無叛人也;州人”安公”,明摠之能撫眾也。


曰成,曰定,曰固,曰靖,則摠信之能措此州於磐石也。而又不已,更用幽、鎮、魏、徐之同時而叛,以形鄆之截然中居。而鄆之舊治,複五十五年為虜巢,而摠直安居以治之。逐層敘述,甚與堂無涉,不知能使此一方治平,即可以為堂娛樂之張本。歐公作《晝錦堂記》,入手即顧題;東坡作《喜雨亭記》,因百姓得雨而”吾亭適成”句天然入題,讀者動色。



退之則一不須此,只就題前敘摠忠概政績,其力量皆可為堂以娛賓饗 士,通 上下之志。而風度之凝遠,氣體之嚴重,聲調之激越,直可作碑版文字讀之。詩亦全用散文驅駕之法,較《元和 聖德詩》火色稍減,雖以荊公之拗折,學之亦 不能至,宜多讀以領取其聲韻。《諍臣論》甚切直,然能易為與書,則善矣。



與書一體,漢人多求詳盡,如司馬遷之《報任少卿》、李陵之《答蘇武》是也。六朝人則簡貴,不多說話;前清考訂家,則務極穿穴,幾于生平所生所能,盡於書中發洩,亦由與書體竟,匪不消納,盡可惟意所向。獨昌黎與人書則因人而變其詞,有陳乞者,有抒憤罵世 而吞咽者,有自明氣節者,有講道 論德者,有解釋文字、為人導師者。一篇之成,必有一篇之結構,未嘗有信手揮灑之文字。熟讀不已,可悟無數法門。



昌黎三上宰相書,極為張子韶所譏。鄙見自戰國及漢初,上書言事者,或藉以進身,比比而是,不足深異。吾特惜昌黎之書,陳義過高,非趙憬、賈 耽、盧邁輩所及知,必駭笑為迂漓而置之。蓋與常人言,當動之以利害,若以古義相責,良非時宰所及。昌黎第一書,屢引 經義,行文微病繁瑣,惟雲”上之 化下,得其道,則勸賞不必徧加乎天下,而天下從焉。因人之所欲為,而遂推之之謂也。”此直上聖之作用,謂趙憬、賈耽、盧邁能之邪?


其後回環往復,引伸勸賞,不必徧加之義,望三人以相君之道,氣雖壯而言實紆,宜三子之更不入也。第二書則情切而勢迫矣,語雖沈痛,仍不能動者,以第一書不足搗入其心坎,則第二書直 視為佞哀詐泣之言。至第三書鬱怒之氣微泄言 表,此 更觸其忌。顧昌黎此時,亦只能作如此收煞,固不取顯然抵觸,故留餘波,為三宿出晝之戀耳。昌黎時方二十八歲,文字稍縱,不如晚年之凝斂。但觀解釋”菁菁者莪“詩義至二百餘字之多,蓋可知矣。



昌黎懷才不遇,間有人叩以文章,則昌黎報書,其語必與仕進相關係。其《與孟東野書》,說到自己,著眼在一”樂”字;說到東野,著眼在一”悲”字。言無倡所以無和,倡無和所以獨行,身既獨行,則當世之是非,遂不為一己之是非。且不說到”道”字,而抱道自高,不為時賞,又胡能言樂?矧東野之行古道,當更不宜於今世。明明為道悲,偏言為東野悲。悲東野之道不行,即悲己之道不行。寄道字於東野身上,因東野自悲,分外尤見親密。


《答竇秀才書》,則公方於貞元十九年貶陽山令,滿懷牢騷,無處發洩,而竇公時適以此至縣請粟,告以身勤事左,辭重請約,見得凡能文抱道之人,至惴惴無以 冀朝夕,似文與道均不祥之物。身既坐廢窮困,益之以罪,秀才來請,又奚為者?一面說朝廷求賢;一面說當道皆良有司。然爵位之上用一”鉤”字,則朝廷之求賢可知,良有司之衡才又可知。褒詞與貶詞,分作兩橛用法,使讀書者,解悟其用意,此巧於用扼字法也。


《答尉遲生書》,與此同一機軸。通篇注重在”古之道不足以取信於今”一語,而”今”字尤重。今之”賢公卿大夫”及今”始進之賢士”,彼此相得,必另有一種投合之氣味。上頭用”賢”字,下頭用”彼“字,試思”彼其得之必有以取之”,是好話否,趣生往問,正是阻其往問,故末二句發明,若”非仕之謂,則愈嘗學之矣”,公然將”賢公卿”一筆抹倒。此等冷嘲隱刺,是昌黎長技。


《答崔立之書》,尤狠狠於吏部一試。公貞元八年第進士,至是三試吏部不售。詞意較前數書稍吐露,始斥賦詩、策之不足憑准,繼又斥宏詞科之不足憑准;雖以屈、孟、二馬、揚雄之才,猶不免於落第,況屬己身弊在同入”蒙昧之中”,”與鬥筲者競得失於一夫之目”,此所以無幸。將有唐科舉之學,罵到一錢不值。其下亦實無可奈何,一障之乘,耕釣之事,特解嘲語。本意在作史,仍是欲以文章自見,吐其前此為蒙昧所屈抑之氣。通篇無一語不是昌黎本色。


《答胡生書》,筆力備極伸縮,力量最大,奇巧百出。且吞咽無窮血淚於胸臆中,機杼都非唐宋大家所有。已論之要言中,茲不更贅。《答馮宿書》,則憂讒畏譏之意,多於嫚罵,而時用淺深陪墊之筆。前半似引過,而又不自承過,複以人之不滿己,即用為己過。如文中”雖無以獲罪於人 ,亦有以獲罪於人者”。



本已推得乾淨,然又原所以得過之故,克己自下。待不肖者尚不敢嫚,況在時尚,自問可告無罪,而猶不免於謗詈,到此真無可如何矣。語以溫婉,按之卻至倔強。試問前此有”造廬未嘗與坐”之人,今雖降心加禮,亦必有不足之色。且所謂時尚者,即不肖之尤,強與周旋,斷無一合。文之外象,是一篇愧過之書,其實昌黎身分不曾分毫貶損,仍是一副牢騷肚皮。諸如此類,能細心體驗,古人之用心自見。


昌黎《上留守鄭公啟》,袁子才曾襲以杖旗丁。鄙見昌黎本有執法之心,方杖留守之軍人,繼始以書伸辯。子才胸中本有一篇駢體之文,故笞旗丁,用以發洩其才藻。昌黎劈頭便言”事大君子當以道”,已有千觔力量,擋他責備,不必為段秀實之戴頭而來,其下受容受察,不復進謝,真忼爽好男子語。惟一味直率,又近脅制,因複為和婉之詞,並疏軍人之罪狀。又言罪在軍人哮 噬之非,不必留守軍法之弛,曲意為鄭公回護。及敘鄭公有追捕之舉,則複以大君子責望之,使之歸於正道。至此,神色又複毅然。結穴言視去一官不啻唾涕,”守官去官,惟今日指揮”,終始不屈,宜其後此能以正論折王廷湊也。此文最直最正,而進退作止,尤步步有法。


張籍兩書,實以道統期退之,故斥退之喜博塞,及為交雜之說,且排佛、老亦不能著書若孟軻、揚雄以垂世云云。公第一書中,”不知者以僕好辯”下數語,用筆伸縮,至可尋跡。辯是口說,因口說而化或有其人,因口說而疑頑且加倍。口說之不入,尚且如此,而冥冥萬年,欲賴此傳述之書,其可信其必從邪?此明不能著書之意極為明晰。於是再抉透一層,謂不著書,不是愛力,力所未至,有書亦不可恃,其待至五六十年者,謙詞也。文質樸中,卻極流轉。


至張藉第二書,斥駁加厲。大意謂因說之不入而止為書,聖人之道將無傳。若待五六十年而有所為,則或有遺恨,此恐退之不及六十而死也。又言揚雄輩鹹自作書,欲待弟子之傳孟軻,必不可冀云云。此書頗難複,而昌黎之第二書,精神亦倍加於前書。



首引《春秋》之成書,出自孔子身後,而道仍傳,則不必死後留有遺恨。今所以不即為書者,梗於公卿相輔之信佛,書即早出,亦必招人毀詈,並有殺身之禍。苟不有弟子之相守而傳,亦萬無獨存之理,且成書易,傳亦不遠。果道可及身而行,亦無所為書。身果不死,不惟道可行,而書亦且立就,不必戚戚也。論道之文,本易流於陳腐,看他磊落說來,堅定精確,辯駁處無激烈之詞,自信中含沖和之氣,語顯然以道統自命,骨重神寒,歐、曾不能及也。


昌黎論文書不多見,生平全力所在,盡在李翊一書。呂居仁亦盛稱此書,為得文中養氣妙處。今味之,良信。自”無望速成,無誘勢利”起,至”其言藹如”也為一段,是取法上,擇術端,到文字結胎後,生出意境,已成正宗文派,然而非易也。自”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至”戛戛乎其難哉”又一段,此則論取材、論立志、論用心、論洗伐之功,漸漸入微,雖不見知於人,而用心仍不懈,於是火候至矣。


自”識古書之正偽”,至”然後浩乎其沛然矣”又一段,是大丹將成之候,虹光四射,而個中逐一得微妙之訣法,隱隱體驗,無一不合丹經,於是放手為之,無複壚破丹飛之患矣。”吾又懼其雜也”,至”終吾身而已矣”又一段,是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工夫,行仁義,遊《詩》、《書》,不是大言,是立言,到此地位,自然力臻上流。道之無止境,猶文之無止境,言終身,是昌黎不欺人之語。”氣,水也;言,浮物也”,至”言之短長、聲之高下皆宜”句,此一段是另起,不是無迷途、無絕源後工夫,教人領氣要訣,無妙於是。以下所言,昌黎信己文之成功不能成功,後之必見知於人,皆平日口頭語,與論文無涉。


至《與馮宿書》,亦非論文,仍是牢騷。小慚小好,大慚大好,說得酸甜自得,非 論文之極處,莫得有是語也。古來苦心為文之人,務極張惶幽渺,果一出而人人知之,則尋常不為文者之眼光,皆能窺到天隩,而專心殫慮於古文者,亦何所貴!作者不蘄人之知,是真能古文者語,當日《平淮西 》一碑,果 有人知,亦不至易以段 作矣。



愚嘗謂驗人文字之有意境與機軸,當先讀其贈送序。序不是論,卻句句是論。不惟造句宜斂,即制局亦宜變。贈送序是昌黎絕技,歐、王二家,王得其骨,歐得其神。歸震川亦可謂能變化矣,然安能如昌黎之飛行絕跡邪?



昌黎集中銘志最多,而贈送序次之。無篇不道及身世之感,然匪有同者,今擇其針線之可尋者略為詮解如左,不敢自謂其真能知昌黎者也。

《送孟東野序》最岸異,然可謂之格奇而調變,不能謂為有道理之文。舉禹、咎陶、伊尹、周公、孔子、孟軻、荀卿與蟲鳥同聲,今人斷無此等文膽,而昌黎公然出之自在遊行者,段落分得清楚,則人與物所據之界限,自然不紊。若不變其調,亦積迭如累棋,未有不至於顛墜者。人但見以”鳴”字驅駕全篇,不知中間只人物分疏而已。



入手是說物,由物遂轉及人,由人而寓感於物,因思天不能鳴,亦假氣假物以鳴,猶之人耳,故由天複歸到人之本位。自”唐、虞“句起,直至于”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所能鳴”,作一停蓄,然後振起,”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似有千觔力量,用一語力支以上無數之陪客,讀者無不奪氣結舌,以為得未曾有。


不知亦少有弊病,猝讀之不能即覺。須知以上所鳴者,或以道,或以術,或以文,初未及詩,陳子昂諸人,正以詩鳴者也。此數人既以詩名,則說到東野,不應用一”始”字。雖昌黎狡獪,將陳子昂諸人所鳴者,抹去”詩”字,代以”能”字,是急救之法,終竟好奇者不能有圓足之道理,及思出”能”字,固費心血不少。然工夫則在用一”存”字,見得死者皆能詩之徒,而存而在下者,能詩只有一東野,”始”字對在下說,亦可敷衍得去。昌黎以後,學者孔多,均屬數見不鮮。學古人當取契神髓,不惟襲其風貌。如此等體,仿效至難,置之不學可也。


《送許郢州序》為昌黎激射於頔之作,行文最妙。當許仲輿刺郢時,于頔方節制山南東道。郢于山南為屬邑,頔斂民意,昌黎欲質直諫之,不能為辭。故借送許之行,以微言感動於頔。夫斂急,而逼民為盜,咎在觀察使;不急其賦,使民蘇息,惠在刺史。然說到刺史有惠,偏曰”惠不可獨厚”,是警醒於頔,勿為淵驅魚意,”斂不可以獨急”與”惠不可以獨厚”,似對舉成文,同為 譽詞,其實非是。



刺史未到州,安得有惠?言惠者,望之之詞也。觀察好聚斂,安得不急?言不急者,諷之之詞也。序末述及前書之意,”得人而托”云云。許仲輿本在於頔屬下,似前書亦可為今日送行之引子。而昌黎乃用報書之言,用堅其說之必行。行文縈覆照應,覺木屑竹頭,皆為切用之物,行文精處,真令人莫測。《送齊暭下第序》,篇法、字法、筆法,如神龍變化,東雲出 鱗,西雲露爪,不可方物。讀之不已,則心思一縷,亦將隨昌黎筆端旋繞曲折,造於幽眇之地矣。按:齊暭為宰相齊映弟。映兄弟六人,曰昭、曰旼、曰映、曰暭、曰照、曰煦。


《登科記》,暭實於貞元十一年登第。此序當在貞元七年,齊映為江西觀察使時。故雲”出藩于南 “,而暭亦適於是年下第。序中定局頗難,暭既非 貧賤見抑於朝官,特有司引嫌黜免,與劉蕡諸人不同。若為不平語,則措詞近于諂附宰相;若為慰藉語,則又失昌黎平日憤時疾俗之口吻。故劈頭拈一”公”字立案,目下用一”可”字定案。”視舉黜之當否”,即是”可”;”不以親疏遠邇疑”,即是”公”。其下”可得詳而舉”,”可得明而去”,將兩”可”字點清,見得非”公”不可。此治之所以成古也。”道衰”,即是去古遠,此間應“私”字正面,與”公”字反對矣。


然如此說來,又覺直致,文中將”舉仇舉子”,淩空提起,作”公”字正面說話,即為”私”字對面映發。於是有司學舉仇舉子之公而不成,反存”不敢舉”、”不敢去”之心而成誤。有司自問黜齊暭,是公無私,而自昌黎眼中觀之,直是一團私心,初無公理。違心之行,怫志之言,內愧之名,種種流弊,仍 稱曰”良有司”,直是”俗之良有司”,非古之良有司矣。又患”良”字說不透,抹不倒,底下足成二語,言”訴不行”,”誣不起”,可見是同流合污之”良”,非無擇親疏遠邇之”良”,可謂極力罵煞。



文至此,轉旋已無餘地,在勢宜急入齊暭所以下第之故。而忽作詠歎語,推闡源頭,謂諸人皆無 過,過在一”私”字,惟其久私,所以成俗,斬 釘截鐵,下一斷語:”以已之不宜,而謂人皆然。”如此牢固之陋俗,萬無可救,只有知命不惑,用自排遣,明明是臨別贈言,落到齊生身上矣。而又掉轉”古”字,與起筆相關照。謂終不能復古,則生之下第,又何所恨耶?以下敘 齊生語,均是知命不惑語。結穴三句,應上”復古”意,”公無私”意,”知命不惑”意。此文之常調,初無奇異,奇處在頓處有字外出力之能,起處有匪夷所思之筆。通篇關合照應,無一處疏懈,所以為佳。



東坡稱唐無文章,惟昌黎《送李願歸盤穀序》而已。實則文之妙處,在”願之言曰”四字,一團傲藐不平之概,均出李願口述,罵得痛快淋漓,與己一些無涉。在《昌黎集》中,稍近麤豪,然卻易入人眼,宜東坡之稱賞不置也。《送董邵南序》,其下或有”游河北”三字。按:《新唐書?藩鎮列傳》序曰:”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一寇死,一賊生,訖唐亡百餘年,卒不為王土。”據此,則董生之游 河北,非昌黎意矣。然昌黎之于董生,不惟有序,而且有詩,集中《嗟哉董生行》,極言其孝慈感召,至雞哺乳狗,”以翼來覆”云云,愛董生至矣。


乃以不得志之故,鬱鬱從賊,在理原不宜有序,然既有前詩之褒美,則贈序亦不能不加匡正。若對董生當面罵賊,則文章實無此 體。觀其下筆稱一”古”字,若今之不 然可知,疾入董生之不得志,決能相合,相合者從亂也。”勉乎哉”三字,是提醒意。”夫以子之不遇時”句,高高叫起慕義強仁之愛惜,是虛虛作陪,疾入燕、趙之廣收亡命是正意。然不坐實燕、趙人之善作賊,望其能移易故俗,以就朝廷範圍。



外面似褒詞,內中是危詞,以 今證古,古既如是,今必加厲。說 到此,詞鋒已露,漸漸示以貶詞,乃疾轉一筆,言以生之行蔔之,閑閑掩過,複言”勉乎哉”,是勉其決不可從賊也。又患董生不明其意,將謂仗他此行,感化燕、趙澆俗,故憑空提出樂毅,決其必無其人,言念昔時,則並荊、高之徒皆少矣。姑勸其往亦是虛語,試思屠狗之賤,且勸其歸朝,豈有董生之孝慈,轉背朝廷而從賊。樓臺倒影于水光中反照,使之觸目歷歷,不必勸止,而勸止之意已明明指出,又不十分唐突,真詞林妙品也。



《送浮屠文暢師序》直是當面指斥佛教為夷狄禽獸。而文暢通文字,卻不以為杵者,此昌黎文字遏抑蔽掩之妙也。文中著眼在一”傳”字。傳者,傳道也。聖人之道有傳,而佛教亦未嘗無傳。然昌黎偏不以傳字許他,言外似謂有所傳之道,即是人;無所傳之道,即是夷狄禽獸。命意如此,行 文實不如此。觀他文中提筆,言民之初生,固若禽獸夷狄,然是渾淪說話,不辨儒、佛。言下分出聖人立教,於是禽獸夷狄與人始分形而立。說到浮屠,孰為孰傳?此圖窮匕見,逼人甚矣。而頂筆卻推開浮屠,但論禽獸,言禽獸不知道,故易罹害;人知道,故獲安居而粒食,此時仍引浮屠同為人類,見得前此”禽獸”二字,不是罵他。顧所以異於禽獸者,能親聖人 也;”知其所自”,即提醒他溯源 于聖人。若不知所自,仍禽獸耳。斥他不知,又將”不知”二字解脫,不是其 人之罪。累擒累縱,一毫不肯放鬆。然後明出正告之意,仍不失儒者身分,令人百讀不厭。



《送廖道士序》原可不作,而昌黎志辟佛、老,必時時於此等題目著意。此文制局甚險,似泰西機器,懸數千萬斤之巨椎于梁間,以鐵繩作轆轤,可以疾上疾下,置表於質上,驟下其椎,椎及表面玻璃而止,分毫無損也。文自”五嶽於中州”起,至”千尋之名材,不能獨當也”止,二百餘言作一 氣下。想廖道士讀到”不能獨當”句,必謂己足以當之。此千萬斤之鐵椎,已近玻璃 表面矣。“意必有”、”吾未見”六字,即輕輕將椎勒住,於表面無損分毫。



然又防他掃興,即複兜住,言無乃迷惑溺沒於老、佛之學而不出,似于廖師身上,仍留一線生機。其下率性還他好處,說”豈所謂魁奇而迷溺”,又將巨椎收高放下,弄得廖師笑啼間作,幾謂得雋即在言下。忽言”廖師善知人,若不在其身,必在其所與遊”,此一擲真有萬里之遠,把以上醲至興會話頭,盡化作蜃樓海市,與廖師一毫無涉。此在事實上則謂之騙人,而在文字中當謂之幻境。昌黎一生忠鯁,而為文乃狡獪如是,令人莫測。



《送幽州李端公序》是勸戒藩鎮歸朝,意無甚奇特。唯雲”國家失太平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數窮六十,其將複平,平必自幽州始。”按:天寶十四年,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范陽,幽州也。其年歲在乙未,至元和九 年甲午,數窮六十一甲子終矣。此序元和四年二月以後為之,故雲。審得如此用筆,凡難達之語,匪不達矣。



區冊生平無考,或南海一不知名之士。昌黎適貶陽山,空谷足音,不能不獎許之。獎詩書仁義之說,又許之能遺外聲利,讀者不能不疑其濫予。甯知昌黎行文固有分寸,未嘗為逾量之言。但觀兩”若”字,便見文中大有活著。一曰”若有志於其間也”,再曰”若能遺外聲利,而不厭乎貧賤也”。”若”者,未定之詞。蓋身處煙瘴之區,與鳥言夷面之人為伍,一見斯文,自然稱許過當。然仍節節有限制,此所以成為大家之文。


《送高閑上人序》昌黎略有偏心,非正論也。然昌黎惡釋氏至,並其技能亦在在加以貶抑。閑在宣宗時,曾召入對禦草聖,遂賜紫衣。閑嘗以霅川白紵書真草,為世楷法,其人決非不能書。昌黎文主固內而遺外,似注意於書,即不應外慕浮屠之學,其上廣引多人,終以張旭,皆主心無兩用而言。轉到高閑,無旭之心,則亦不能有旭之藝,名為論藝,其意仍主辟佛。



觀”為旭有道”以下六句,均是俗情,力與浮屠之法相反。一說浮屠之心”泊然無所起,于世尤淡然無所嗜”,為書必不能工。顧高閑本有書名,一時亦不能抺煞,許他”無象之然”,是勉強應付語,其下還他”善幻多技能”。”則吾不能知”,非不知也,不屑耳。此篇與《廖道士序》相較,語稍欠婉轉。然昌黎論書,尚詆羲 之為俗,似非知書中三昧者。其推重張旭,亦非重旭,重旭正所以輕閒耳。



《送楊少尹巨源序》入手引二疏,用意特平平。即七十辭官,亦是恒事,庸手雖說得興會,決難出色。文將二疏事,幷入巨源身上,在空中摩蕩。以”楊侯去時”與二疏去時,兩兩比較,似無甚高下。卻說到丞相愛惜,”不絕其祿,又為歌詩勸行”,此事似為二疏所無。大類管夫人畫竹石,叢竹在前,一石獨歷落而遠。此序事之前後際,部署大有工夫。末段述其還鄉以後,追想前塵。此秘歸震川最為得之。


《送李正字序》,通是家常語,而情文最綿麗,由機軸妙也。言李生父子與己之離合,而送李生歸湖南時,己身適在東都,與其父同官,又是客中送客,已大難著筆;無端又牽上局外之周君巢,安頓去留,更難措手。而文偏能於頭緒紛繁中,逐處還清,並不費力。入手言侍禦 好客,已伏下後來”祿不足養”意,所以李生不能不從事於外,以薪贍佐其父款客。此是送李生之正意。顧中間牽涉一個周君巢,與本文無干。若雲 追想汴州之亂,回思同難之人,用 為波瀾,文中固有此法,然引入甚易,撒去甚難。”


惟愈與河南司祿周君獨存,其外則李氏父子,相與為四人”句,輕輕將周君納入李氏父子中,說話泯無痕跡。及敘集處,得燕一觴相屬,則周君亦不得不在座。故將周君與侍禦同為成德,作一頓,即由感歎侍禦時,隨手還清周君,其下可以單序李生矣。又從李生說到己身,又從己身回波,顧上周君及侍禦,則周君侍禦,永永皆在陪客之位,並無一些侵佔正文。收局單由侍禦之聚館孤寒,祿養不贍,因敘李生所以不能留侍之故,入情入理。悲涼世局,俯仰身世,語語從性情中流出,至文也。



石洪、溫造二序,人同事同,而行文制局,乃大不同。石 洪本無可紀,著眼全在烏公,文末祝詞,恒患其為藩鎮之禍。此昌黎托石生以示諷也。文至嚴重,句斟字酌,一字不肯苟下。送溫生序,有石生為媒介,著手稍易,但序烏公之多得士,與前作已稍別,不至相犯。說烏公攘奪其友,不能無介於懷;又言致私怨於盡取,極意寫己之不悅。然烏 公見之,則大悅矣。此文字之狡獪 動人處。文中”自居守河南伊”以下數行,筆筆活著。熟讀之,可悟文字之波瀾。


《送鄭尚書序》至岸異,句法無一處 肯涉平易。首敘四府之謁帥,字長 短不等,然皆聲聲應節,而情狀又歷歷如繪。自隸府之州起,至”則不幸往往有事”止,中間敘蠻夷盜賊,百色妖露,無 語不奇,無句不重,古色斑斕,滿 紙映發,是昌黎長技。大抵昌黎之文,遇平易之題,偏生出無數丘壑,隨步換形,引人入勝,又往往使人不測。若遇此等題,則極意講究句法字法,及氣勢與顏色而已,不再蓄縮吐茹矣。



《石鼎聯句詩序》,洪氏興祖謂為退之自作,”軒轅”寓退之姓,”彌明”寓退之名。殊臆斷之說。按:公集有《與梓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而喜又為公弟子,不應窮極醜詆如是。若雲詩均退之自作,尤不應以劣句歸劉侯,以警句自承,且語語譏訕,勿論文佳足傳,但問劉侯見之,何以為情?其寫道士白須黑面,長頸高髻,亦斷不能空中幻出此狀,意道士或有其人。《仙傳拾遺》補入彌明,雖祖述退之語,亦必別有所據。惟公然詆毀劉侯,退之決不出此。聞退之之死,亦服丹汞,雖不可知;吾觀此文,似亦微中於道家之言,服其靈丹。其寫軒轅,奕奕有生氣,胡不以異端貶之?特抑劉、侯二子以崇軒轅,此又何也?


祭文體,本以用韻者為正格。若不駕馭以散文之法,終覺直致。昌黎《祭河南張員外文》,曲折詳盡,造語尤奇麗。員外名曙,與公同為禦史。順宗朝,又俱徙江陵,同官複同患難。故言之歷歷,情致自生。按之前後際,仍寓提挈結束之法。入手敘同官,以直見譴,陽山、臨武,皆二公貶所。”以尹鼯猱”句,”尹”字是字法”甚之”之詞也。陽山、臨武,路過湖南,其寫過江風物,與旅宿逢虎,狀極逼真。”洞庭漫汗,黏天無壁”,語尤雄警。”偕據江陵”,是量移內 地,又將洞庭一提。


元和元年六月,公召為國子博士,曙仍掾江陵,文中言相見京師者,元和二年曙為京兆府司錄參軍也。其雲”解手背面,遂十一年”者,言曙守虔州,見惡於觀察;拜河 南令,又不見悅于尹,所雲”屢以 正免,身 伸事蹇”者也。用字 造句,固是昌黎長技,然綜敘張曙生平,及與 己交際,伸 縮繁簡,讀之井井然。繁處極意抒寫,簡處用縮筆,讀之不已,可悟韻語長篇之法。


《祭柳子厚文》文簡而哀摯。文末敘及托孤,肝膈呈露,真能不負死友者。讀之使人氣厚。 昌黎《祭嫂氏鄭夫人文》,哀惋極矣。且述元兄命,為嫂服期。期者,古之母服也。唐制:長年之嫂,遇提 孩之叔,敂勞鞠養,情若所生。其死者,服小功。昌 黎蓋因朝制而加厚焉。文不假雕飾,而備極沈痛,然尚能為韻語。至《祭十二郎文》,至病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飽述其哀,只用家常語,節節追維,皆足痛哭。



文作於貞元十九年,公又在不得意中。十二月,貶陽山之命 下,以家難之劇,猝生於不得意之時。雖以昌黎聖手,亦萬不能處處作韻語,故直起直落。文中所謂”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兄指韓會也。以下或敘事,或敘悲,錯錯雜雜,說來俱成文理。吾 亦不能繩以文字之法,分為 段落,但覺一片哀音,聽之皆應節奏。《瀧岡阡表》於二百七十年後,固宜與之作配。然歐公自得意後述哀,不如昌黎在不得意中述哀,尤為懇摯。且二公通塞不同,故語亦稍別。


《 昌黎集》中,墓銘最多。銘詞之古蹇,後人學之輒躓,蓋無其骨力華色,追逐而摹仿之,不惟音吐不類,亦不能遽蹴而止。故永叔銘詞,甯以溫純之詞行之,未敢一語襲昌黎者,是永叔長處。今特取數篇略為講解,俾稍知古人用心處,且足以增人見地。


《考功員外郎盧君墓銘》乃有序而無銘,或易銘為表,表固不銘者也。《考異》仍作銘。文中敘事,用筆甚奇。盧東美在大曆初,李棲筠辟為從事,此唐初恒有之事。文曰:”既起從大夫,天下未知君者,惟奇大夫之取人不常,必得人;其知君者,謂君之從人也,非其 常守,必得其從。”讀之可悟敘 事之法。



奇大夫之取人,是信大夫之不妄取,一旦竟取天下之所不知者,此為 非常舉動,決其必得天下之才。語意是褒大夫,卻藏下盧君隱德足以動人處。”常守”二字,根上頭”未出仕”來,既未出仕,忽從李公,是必鑒別李公為人之 可從。“必得其從”者,信之果也。”非其常守”,惟知者始見其生平,外面是褒盧君,見得李公能為盧君所從,則李公 之明於知人,可不須稱頌而見。兩 面對逼,互影而成;文盛稱李公,而盧君之德愈彰;盛稱盧君,而李公之識愈高。兩三行中,具無盡機杼矣。



《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誌銘》,政績多可紀,則序言不能不詳。此文每錄一事,必有小收束,學《史記》也。序文體近列傳,本人 事實過繁,乞文者不願遺落,則一一須還他好處。若無駕馭 斬截之法,便近散漫平蕪。文自敘 姓氏起,至以”甥孫從太師魯公真卿學,太師愛之”,作一頓;自”舉明經第”,至”征拜太子舍人益有名”,作一頓;自”遷起居郎”,至”遂號為才臣”,作一頓;自”劉辟反”,至”上以為忠”,作一頓;自”一歲拜洪州刺史”,至”其大如是,其細可略”也,作一頓;”卒有違令當死者”,至”公能益明”,作一頓。情事雖繁雜,無甚偉節,然每段拉 以煞句,則眉目井然。


中間敘江西 無瓦屋,教民陶瓦事,其文曰:”始教民為瓦屋,取材於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於場,度其費以為估,不取嬴利。凡取材瓦於官,業定而受其償,從令者免其賦之半,逃未複者宦與為之,貧不能者畀之財,載食與漿,親往勸之。為瓦屋萬三千七百,為重屋四千七百。民無火憂暑濕,則乘其高。”以上所敘,皆瑣瑣屑屑者,然無句不古。”材瓦”,瓦之已成者也;”度費為估”,是但取成瓦之費,官無所利;”業定受償”,是不預與瓦值;”從令”,是肯為瓦屋之民,因而免賦;”重屋”,樓也,觀”乘高”二字,即知”重屋”之為樓。若入庸手,便成一泥水匠之帳簿矣。故古于文者,往往因難見巧,轉俗為雅。



《襄陽邵王路公神道碑》,似北魏人手筆。


《烏氏廟碑》為重胤之父承玼作也。重胤固有大功于唐,然廟為父廟,若全敘重胤勳績,便失體裁。顧承玼特一裨將,無大功可紀。故入手仍寫重胤起家建節受封之大處,然後上溯發祥之祖,漸漸落到承玼。敗可罕幹,拒室韋,明他父子均以驍勇能戰。首尾相應,文極嚴潔。


《田弘正先廟碑銘》與烏氏同,不能專敘弘正之功,當歸功於其先代,視烏氏尤難著手。烏氏尚有承玼戰功可紀,田氏無之。又奉勒而作,與《平淮西碑》同重。入手述詔書,”惟弘正先祖父,厥心靡不向帝室,訖不得施,乃以教付厥子”。此是朝廷旌功推源,及於先代意。而昌黎即引《駉》、《駜》、《泮》、《閟》之詩,為”魯僖能遵其祖伯禽之烈”,故得聲此詩於廟,”以假魯靈”。據事引經,與詔書合旨,文極典重矞皇,使讀者肅然。蓋有唐藩鎮之跋扈,惟田弘正首奮忠節,為昌黎至服膺之人。惜不能揭表弘正之忠,用以罵詈不臣之藩服。故於銘詞中略為指斥,而詞亦純正典重,不參奇特之筆。選字既純,色尤古澤。



《劉統軍碑》其體如誄。古誄序短,盡括其事實,為有韻之文正格也,碑文可不在此例。惟劉昌矞之死,公既為墓銘,今又有碑。若將生平事重複更敘,雖大手筆亦不能工。故變調作為韻語,與墓銘初不相犯。蔡中郎凡三為《陳仲弓碑》,皆可誦。餘但錄其一碑,見《文章流別》中;此文銘詞極長,異於他作,然實以散文體格施韻語,不事妝點,振筆直書。惟昌黎蓄有勁氣,故 能如此,庸手實不易學。往讀蔣苕生《臨川夢傳奇》,以湯臨川《奏星變疏草》折入曲文中,入破出破,音節至佳。此即昌黎以散文體施入韻語也。墓銘敘事較《新唐書》為簡,似不及此文。


曹成王皋有功于德宗之朝,是一篇重要文字。觀他行文至嚴整有法,未嘗走奇走怪,獨中間用”剜”字,《說文》:削也。”鞣”字,《說文》: 耎也。《玉篇》: 乾草也。”鞣”字 是治生皮為熟皮意。或音揉。鏺字,音潑。《說文》:兩刃刀名,木柄,可以刈艸。”掀”字,《廣韻》:以手高舉。《左傳》成十六年,”乃掀公以出於淖”。”撇”字,”撇”與”撆”同,匹蔑切,拂也。《說文》:撆 ,別也,一作”擊 “。



《考異》:亦取”擊”義。”掇”字,《考異》無注,實音剟,《說文》:拾取也。”筴”字,”筴”即”策”字,昌黎不作如此用法。蓋作”頰”字,音箸也,又夾舉也。”跐”字,跳,踢也。《莊子》:”跐黃泉而登大皇。”音紫。”舌遝”字,他合切,大食也。《說文》:歠也。”牿”字,李賢曰:”牿”,古酷切,即古”攪”字 。學揚子雲,微覺刺目。實則不用此等字,但言收黃梅、廣濟等州,豈無字可代。必作如此用法,不惟不奇,轉見吃力,為全篇之累,讀者不可不知。昌黎銘貞曜墓,序既拗折,銘亦岸異。韓、孟平時聯句,均鏤肝鉥腎,故銘幽之文,亦不能不見棱角,或過涉平易,將為東野所笑邪!



《平淮西碑》模範全出《尚書》。惟其具絕偉之氣力,又澤以極古之文詞,且身在兵間,聞見精確。開頭一語,非思之累時,亦不能有也。方鎮之禍,本胎自朝廷,無可避諱。”物眾地大,孼牙其間”,此指安史之亂。肇自天寶以下,據有兵柄者,遂時時抗撓朝命,逐帥自立留後,至於不可爬梳。曆敘肅、代、順、德四世,所謂”以勤以容”者,”容”字為養寇之微詞,長亂之積弊。



”睿聖文武皇帝”,憲宗也,一君臨天下,即斬李惠琳,誅劉辟,執李錡,平張茂昭,致田弘正,為平蔡以前之聲勢。此時若直接入吳元濟,使氣促局狹,寡舒徐之致,中間插入皇帝之言曰”不可究武”,文勢小為收束,以上之精神亦為一聚。以下乃敘蔡亂之緣起,朝議之沮恡,君相之詢謀,文仍醞釀,不肯徑遂著筆。所謂”一二臣者”,裴度也。


有此一語,則以下命將出師,始在在有把握。皇帝凡三命度:第一命,但令宣慰;第二命,非命相之辭,相之為言助也,蓋度元和十年,已同平章事矣;第三命,乃統六師,視諸將,為殊特,文極鄭重。至敘戰功處,言”比有功”者,大功未成也。曰”丞相度至師”,於是平蔡。”辛巳,丞相度入蔡”,文法彷佛左氏。論功行賞,先及諸將,後乃大書曰”丞相度朝京師”,風度端凝,雖歐公不能逮也。碑文亦曲折盡致,李師道遣客刺裴度、武元衡事,乃于文中補敘,極為得法。蓋前半方為謨誥文字,若插敘刺客,轉覺不莊。但于韻語中渲染,瞥然而過,較近自然。


文視《元和聖德敘》族誅劉辟事,稍平易,無火色。蓋唐文中有數之作。然羅隱《說石烈士》篇,以深許其怒推韓碑為是,良不可解。段文昌文尤庸絮凡下,如”戈鋋雪照,駔駿雲屯,雙矛電激,孤劍飆馳“,句調自相複遝。試問昌黎肯作此語否?又曰”道德不服,則兵以威之;文告不論,則兵以靖之。”即紀李愬之功,亦但曰”伸宗廟之宿憤,致黎庶之乂安”,直是空衍,仍不如昌黎紀功之切實。竟舍彼取之,不知當時廷議,是何居心?而羅隱于晚唐中,頗英糾有筆才,何以亦不辯白,乃反褒美石孝忠?嗚呼!等是文人,其去義山遠矣。



《南海廟碑》古麗處,不惟李華不能及,即子厚亦當卻步。文不過崇祀龍神,前刺史憚于渡海,孔公獨致盡禮而已。此等題目,不值如許張惶。然昌黎具有神力,遂成巨制。故東坡稱為”遊戲斯文,談笑奇偉”真非虛語。文高揭祀典,鄭重王儀及帝之祝冊,題目似不小矣。且不說孔公,先言海常大風,刺史托疾,神不顧享,人蒙其害,激起孔公將事之敬。



其下寫孔公渡海入廟致祭,光色皆古,幾于淩紙怪發,直逼漢京。行文至此,豪暢已極,然不稍述孔公宦跡,則區區此舉,直是演戲,登場下臺,都無餘味。看他將孔公事,極力搬演,雖平平無奇,然一經潤色,都不覺其可厭處。此亦立碑示後,應有之體例。詩特備數之作,無可稱者,然文中選言琢句,真耐人尋味。



按《舊史 》公傳雲:”南人妄以柳宗元為羅池神,而愈撰碑以實之。於是《羅池廟碑》,頗為有識者詬病。”然《新史》但書其事於子厚傳,一無褒貶之詞。鄙見盲左屢言神怪,不為世尤者,左氏未嘗以道統自居。昌黎平日深貶佛、老之事,而此碑忽言幽冥靈跡,不能不棘時眼,實則就文論文,佳處自在。此文幽峭頗近柳州,如”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則非人”。此三語,純乎柳州矣。柳州勍峭,每於短句見長技,用字為人人意中所有,用意乃為人人意中所有,用意乃為人人筆下所無。昌黎則長短皆宜,自”民業有經”起,”出相弟長,入相慈孝”,純用四言,積迭而下,文氣未嘗喘促。


此亦昌黎平日所長,但觀《南海廟碑》自見。及敘到”柳侯將死,死而為神”,閑閑出自遺囑,不為驚駭之詞,神來用一”降”字,示夢用一”館”字,古雅已極,使讀者不敢斥為齊諧,正以行文莊重也。”李儀醉酒,慢侮堂上”,而“得疾”以死,此或適然之事。文與神牽涉處,在”即死”二字,似子厚真能降罰儀身,然只閑敘而過,似是似非,不為臆斷。若在俗手,必補出神之靈跡矣。顧少為張惶,即乖文體。辭亦全摹子厚,子厚集中騷體,直追宋玉,昌黎此辭,似亦不弱。



《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 公神道碑銘》,此為韓弘作也。敘事之典重莊嚴,真所謂獨含日光,靜與天語者也。入手敘家世,常格也。著眼在”齊國太夫人之兄曰司徒玄佐”一語,以下敘弘少依舅氏,事業始由是以建:一曰”軍中皆目之”;再曰”士卒屬心”;三曰”汴軍連亂不定”。其中全寫汴事,卻一目都注韓弘。



故有”今見在人,莫如韓甥”一語,至此弘之位置始定。其下又言:”悉有其舅司徒之兵與地”作一大結束,是了卻劉玄佐,專敘弘之勳業矣。”當此時”三字,提起汴中全域。入手敗吳少誠,斬判卒,靳李師古之假道,斥李師道之北掠,皆未嘗大出兵,專於辭語中見節概。其語李師古曰:”汝能越吾界而為盜邪,有相待,無為空言。”其謂李師道曰:”我不知利害,知奉詔行耳。若兵北過河,吾即東以兵取曹。”語簡而威棱見,氣壯而虞膽懾,不審韓弘當日曾否如此,說成而行,以昌黎之文筆,自宜有此莊嚴語。


至吳元濟一役,按《新史》,”弘不親屯,遣子公武領兵三千屬光顏,陰為逗撓計,以危國邀功。每諸將告捷,輒累日不怡。”而此文則言”使子公武,以兵萬三千人”,稍與新史不合。其下亦不顯敘公武之功,但言會討蔡奸云云,是昌黎諛墓之曲筆,然上半段之聲光已無人能及矣。至於朝京納貢,冊拜就藩,生死哀榮,皆碑中應有之例。文末複最其父子勳勞,作一總結,起訖皆有精神。銘詞在在尤寓用字之法。如”汴兵五猘”,猘,狂犬也。”眾乃一愒”,愒,息也。”桑榖奮張”,”奮”字是暴長意。”為帝督奸“,”督”字是監察意。”雄唱雌和”,是拚字法。”嚬呻睨眴”,是代字法。此在讀時玩索,自有神會。



《殿中少監馬君墓誌》空衍無可著筆,而昌黎文字,乃燦爛作珠光照人,真令人莫測。繼祖紈袴兒耳,所長處”眉眼如畫,發漆黑,肌肉玉雪可念”耳。此等狀態,凡長於富貴家繈褓中,誰則無之。然難在為北平莊武王之孫,又難在遇王舊屬韓弇之弟為絕代能文之韓退之,此其所以傳也。自此體一創,後之文家,爭摹仿而成金石之例,摭拾細碎,均可成篇,而皆不及退之者。凡此等體,皆可偶而不可常,既無事實,寧不作可也。


《南陽樊紹述墓誌銘》歐公雲:”退之與樊紹述作銘,便似樊文。”今讀之,果然。退之才大,無所不包,遇貞曜,則力與貞曜角詩。今銘紹述,若不為紹述體,便自見拙。矧昌黎之奇,奇而能正,不似紹述轉轉自入拗晦。陳石遺嘗言:”文字至元和,諸體皆備,不相沿襲。”余謂歐公《跋絳守居園池記》,固已言之矣。大抵文體之奇,有唐實自昌黎開之。紹述則奇而近澀,文中謂其”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而歐公徑謂其學《盤庚》之書。歐公溫醇,自然不喜紹述。


然在元和群賢競力之時,固宜有此獨堅一幟者。銘詞鷙悍拗折,氣力尤偉。”惟古於詞必己出”,是定案。”降而不能乃剽賊”,是揭舉文弊之源頭”後皆指前公相襲”,是以積弊為成例。”從漢迄今用一律”,言無指迷之人。”寥寥久哉莫覺屬”,承上句而言。”神徂聖伏道絕塞”,是總束上文,文字不能己出之故,乃使道統絕塞。



忽頂起一句 ” 既極乃通發紹述”,見得紹述之文,關於聖道不鮮。人見他是奇澀一路,而昌黎偏說他”文從字順各識職”,此句大有工夫。”文從字順”,似人人能之,所難者”識職”。“職”字是用字能得其出處,能使其安宅,用此字便稱此字之職。非深小學識古文者,何能至此!說”文從字順”,不是昌黎欺人,昌黎用字有來歷,故能道出”職”字。觀結句”有欲求之此其躅”,是教人識字,不是教人仿樊紹述也。


《昌黎集》中銘墓之文多於他文。其最奇者,無如《故太常博士李君墓誌銘》中述博士服丹沙死,其下乃大發議論,極詆服食之弊。曆引工部尚書歸登、殿中禦史李虛中、刑部尚書李遜、遜弟刑部侍郎建、襄陽節度使工部尚書孟簡、東川節度使御史大夫盧坦、金吾將軍李道古,皆以藥死。合李君之死,用為世誡。吾乃不知李氏家人何重于此文,乃瘞幽以詆其先人之醜;或且作而不刊,為集中備數文字,亦未可定。然而昌黎之死亦以丹沙,聞易簀時,席上皆遺水銀,厥病與歸工部正同。故白香山《思舊》詩有”退之服流磺,一病竟不起”云云。則此文之作,適以自箴耶!或作後而仍不改邪!則不可知矣。


《毛穎傳》為千古奇文,《舊史》譏之,而柳子厚則傾服至於不可思議。文近《史記》,然終是昌黎真面,不曾片語依傍《史記》。前半直是一篇兔傳,至”獨取其髦”,始為毛穎伏案。及敘到圍毛氏族,拔毫載穎,聚族束縛,此方為傳之正文。



則以上傳兔,特述穎之家世耳。得管城封而親寵用事,下至”累拜中書公”止,均細疏其能,並其爵秩。”與執燭者常侍”,應以上”親寵“句。絳之陳,弘農之陶,會稽之褚,此為傳中應有之人。冠免發禿,敘穎末路,應如此。惟”盡心”二字,妙極。傳後論追述毛穎身世,若有餘慨,則真肖史公矣。崔豹《古今注》:”蒙恬造筆,以柘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不言兔毫。”究竟公讀古書多,必有所本。就文論文,略之可也。



昌黎《送窮文》,送高辛氏窮子也。蓋源本於揚子雲《逐貧賦》。《逐貧賦》,揚子雲與貧,但一問一答。《送窮文》則再問再答,文氣似厚,而所以描寫窮之真相,亦較揚文為刻深,真神技也。楊之恨貧曰:”人皆文繡,餘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獨藜飧;貧無寶玩,何以接歡?宗室之燕,為樂不盤。”語氣凡近,似小家子。而昌黎則定其罪狀,曰五窮,言衣食燕樂處寡,敘憤時嫉俗處多,故晁無咎取公此文《續楚辭》中,似較揚子所言為高亢。然揚賦結言”長與汝居,終無厭極,貧遂不去,與我遊息”,則安貧之言也;昌黎之“燒車與船,延之上座”,亦本此意。總之,文字不摹仿則已,一踐前人故步,雖具倚天拔地之才,終不能擺脫範圍,但能於辭句機軸,少為變易而已。



向與及門高生論《鱷魚文》,最有工夫在能兩”況”字。”況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里哉!”是為鱷魚出脫,歸罪後王之棄地,故不管鱷魚之涵淹卵育。”況禹跡所揜,揚州之近地”,以牛女分野,潮陽亦屬揚州。且天子有命,刺史有責,其勢萬不足以容鱷魚。兩”況”字,一縱一收,卻用得十分有力。篇中凡五提”天子之命”,頗極鄭重。



然在當時讀之,自見其忠;自後人觀之,不免有呆氣。試問鱷魚一無知嗜殺之介蟲,豈知文章?又豈知有天子之命?且鱷非海中之物,半陸半水,在斐州恒居葦蕩之間,斷無能驅入海之理。後此陳文惠通判潮州,鳴鼓戮鱷於市,且為文告之,歐公至引之於神道碑中,尤堪捧腹。吾鄉某先達,惡白鷺晚噪其庭樹,且日遺矢汙人,因陳檄樹間,驅之令去,而晚噪遺矢如故。天下以文章喻庶物,難哉!



昌黎《論佛骨》一表,為天下之至文,直臣之正氣。入手,以憲 宗畏死之故,引上古無數高年之天子,為憲宗指迷,言耄耋之期,初非關於佛力。迨佛法既盛,自漢末迨梁,無永年之天子;梁武高夀,卒被橫禍,則佛之効驗可知。一片皆為流俗說話,力辟福禍之不關於佛氏,精透極矣。及歸到本朝,引高祖之議汰僧尼道士女冠,見武德九年四月詔。與憲宗初年,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及創立寺觀事。上援祖訓,下征詔書,以矛攻盾,幾偪到憲宗無可置對。


此處卻用婉轉之筆,言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文氣一舒,亦稍為憲宗回護,此下始激起迎佛骨之非是。然專制之朝,不能直捷指出朝廷弊病,於是複大加回護,謂聖明若此,斷不肯信。然天子動靜關於百姓瞻視,在皇帝不過 ” 徇人之心”,而百姓則”愚冥易感”,斥佛骨,卻撇去佛骨,專為政體上追尋利害,語語切摯。



篇末斥佛為夷狄,生時不過禮以藩屬,死後尤宜避其凶穢,罵得不值一錢。然後以禍祟之事,極力自任,尤為得體。通篇礙目處,只”事佛漸謹,年代尤促”八字,而憲宗大怒,幾欲抵死。不有崔羣、裴度及戚裡諸貴,昌黎危矣。及潮州表上,帝意少回,猶曰:”韓愈大是愛我,我豈不知。然愈為人臣,不當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嗚呼!憲宗聰明,尚護前如此,則宜乎闇主之不易事也。


- - - - -

part 2

《柳文研究法》. . .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737092



柳河東集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398300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陳雲 - 養生

陳雲 - 養生


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用最低限度的消耗來滿足需要,避免心神外馳,為物所累。


善養生者,當知善惡有報,因果不昧,凡事平等視之,自然不爭,進而布施眾生,迴向六度。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005 年 11 月 3 日
信報



  近日宵夜清晨,頗有涼意,乃思淮杞陳皮燉水鴨,溫補元氣,惟近年街市已無生鴨賣,用雪藏鴨風味盡失,於是作罷,待苦寒時節,再燉羊肉補償。舊時秋涼之際,蛇舖有紅紙招貼,謂「秋風起,三蛇肥」,提醒食客進補,自從沙士疫症之後,生蛇已少人問津。


如今山窮水盡,野生動植物絕種,不忍採食,養殖者又多用藥物激素、化學飼料,真有無肉可食之嘆。


野生動物豐富而日常營養不足的歲月,蛇、龜、鱉、水鴨、鷓鴣等,都可買來燉食,本土養殖的鵪鶉、白鴿、生魚、鯉魚等都可安心食用。無暇燉肉進補者,都樂於服食國產補藥,


西洋東洋補品也流行,有保衛爾牛肉茶、艾羅補腦汁、司各脫魚肝油、施務露金雞鐵樹酒、日本養命酒等,當年得力素葡萄糖也被視為補藥,體力虛耗之後飲一杯,可以恢復精神,故名「 得力」。幼年體弱,血虛暈眩之際,要飲葡萄糖。六歲患哮喘,服食特效西藥孟達哥,定時燉乳鴿滋養氣血。



性命雙修

  《道德經.十三章》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懂事之後,知人身脆弱,體魄不健,萬事皆休,於是凡遇老人講述養生之道,必洗耳恭聽,坐言起行,飲食有度,練功靜養,終於人力勝天,轉弱為強。飲食之道,在於少食多餐,飢不可亂食,飽不過七分,避煎炸厚味之物,宜果菜粗糙雜糧,多飲清水。午飯晚飯之後,飲清茶消滯,稍事摩腹漫步,再小睡片刻。居處簡靜,不可當風坐臥,所謂「避風如避箭」。


至於運動,亦如少食多餐,勿過勞逞強,以小勞而微微汗出為佳,清早、午後、傍晚各操練片刻,日常事能自做則自做,不可放逸。求學亦不須過猛過速,免傷腦力,要細水長流,日久見功。至於謀事,要行止有度,強求無益。


唐醫家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有言,善攝生者,「須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其。



  中學期間,與友人學練瑜伽及道家仙術,養成刮舌面、洗肛門、冷水浴等衛生方法。刷牙順便刮淨舌面,可免口臭;洗澡時以花灑從下沖洗肛門,頗可預防痔瘡;排洩之前以腹式呼吸鼓動肚腸,可盡去污穢,減少腸患;冷熱水交替沐浴,可操練血管,防止傷風。凡此都是攝生延命之術。


道家主張身心合一,性命雙修,衛生攝養之道是「外藥」,養的是身命,命有終結,有順逆,就要修養心性來對治,謂之「內藥」,所謂「內藥了性,外藥了命」。外藥養生,不外乎照顧一身周流不居之氣,令氣血體液順暢流行與排洩。


蒲處貫《保生要錄》云:「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者濁。養生之人,欲血脈常行,如水之流。」按摩導引之術,可令血氣暢流;咬牙踮立而排尿,可免遺滴;房事持久而洩精盡,可免前列腺病。


養心之法,與養生不同,以居中不偏、心神不動為旨,以靜坐等法,觀照世事與己身皆空無實體,居於無何有之鄉,復以慈愛普濟天下。如是奉道十數年,略有小成。至今戒律鬆懈,但早餐依然堅持素食,片肉不沾,不以殺生開始一日。



送己之死

  所謂「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空。」修煉歸修煉,平安度日尚可,一旦面對生關死劫,無常之事,即感功夫不足。年前遊學歸港,遭逢劫難,幾至家散人亡。期間投告無門,惶恐終日,大事不消提,小事猶可記。領悟的兩件小事,一曰隨順,二曰逆行。


皮鞋鞋帶經常磨損,要在補鞋檔購買,一日醒覺鞋帶不宜緊綁,鬆綁即可免磨損扯斷。又漱口杯經常積水發霉,要常洗刷,後來發覺只須將漱口杯倒轉放置鐵架上,即可乾爽無霉。


隨順是不固執,無緣即放下,不再強求;逆行則是道心堅定,命運倒懸而不改其志。道心堅定,可看破世事,窮通不二,順逆一如,做到《中庸》說的「至誠如神」。此後數年,慷慨布施,時刻準備兩腳長伸,空手而去。



  《孟子》有「養生送死」之說,本是生前奉養父母,死後服喪盡孝,所謂生養死葬之道,但我則將之引申為養己之生,送己之死。偈云:「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某日極其困苦,妻子無緣無故問我假如明日身死,命餘一日,該作何事。此話聽來,如五雷轟頂,我竟然不假思量,無心答應:「萬緣放下,閉門息遊,安坐蒲團,靜待命終。」


經她一問,才認得本來面目,覺察舊日功利之思,正邪之辨,都是浮光掠影,自尋煩惱,如六祖《壇經》所言:「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嗣後息交絕遊,不再攀緣,官衙俗務,亦視為稻粱之謀,求食不求功。每日靜坐持誦,束書不觀。



道家三寶

  《道德經.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寶, 持而寶之: 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愛、儉嗇與不爭,為道家三寶。慈愛是敦睦人倫,長養萬物,並以此去除我執,與佛家之菩提心相通。儒家之參贊天地,保合太和,亦是廣而大之,以天地為養生之所。


毀劫天地而養我一身,不單違背仁義,自己也無處容身。《抱朴子.微旨篇》曰:「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



  嗇是以自己的需要來消耗物資(take for need),而不是以貪欲來佔用物資(take for greed),用最低限度的消耗來滿足需要,避免心神外馳,為物所累。嗇是道家養心要旨,所謂「治人事天,莫若嗇」。(五十九章)


人的欲望,驅使人去實踐自由,但無節制的欲望,瘋狂的消費,會扼殺人的自由,成為物欲的奴隸。凡人能量泰半消耗在妄想上,妄念多,貪求多,奔競不止,迷失本真。充實的心靈,由減低消費、克制欲望開始,時而在有欲與無欲之間,互相觀照,此之謂「入德之門」。



超凡入聖

  至於不爭,是修煉第一難事。雜事紛爭,動氣嗔恨,不單燃燒功德,亦傷害肝脾,久之血氣抑鬱,癌腫中風速至,追悔莫及。是故善養生者,當知善惡有報,因果不昧,凡事平等視之,自然不爭,進而布施眾生,迴向六度,即可超凡入聖。養生既是為私,亦是為公。


《道德經》三千言,歸結為不爭:「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聖人無私積。盡人力幫助人,自己更能享有;盡物力施與人,自己擁有愈多。天的道,是施予好處而不加傷害;聖人的道,是施為予人而不與人紛爭。至此超生了死,大公無私,養生之事畢矣。



source:

陳雲 - 養生
http://victorsshui.pixnet.net/blog/post/37350675-陳雲---養生